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9春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pdf

经年未变。3 页 268.773 KB下载文档
2019春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pdf2019春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pdf2019春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pdf
当前文档共3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9春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pdf

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小结 2019-05-21 08:59:59 我去交流的目的地是丹麦奥尔堡大学。刚开始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还忍不住每天写写日记,不过几天后就懒癌发作放弃了。刚回到上 海,趁着记忆还没糊成一团,抓紧记录下这份小结。这次交流小结不仅仅是我个人这半年来交流生活的回顾总结,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为以后参与交流的学弟学妹们提供经验与参考。正如半年前的我,梦里都在憧憬去一个全新的世界冒险,在网络的一切边边角角搜刮攻 略。而现在我终于可以把我有意义的经历记录下来,提供一份丹麦留学生活的白描图。 生活 1. 初见奥尔堡 我交流的大学是丹 麦奥尔堡大学。奥尔堡是丹麦的第四大城市,是一个风景宜人的海边小城。我到的那天下着小雨,之前联系好大学的buddy来机场接 我。我们一人拖着一个大箱子往车站走,不同之处在于我打着伞,而他只是戴上了外套的帽子。问他为什么不打伞,他冲我做了个鬼 脸。从那天开始我渐渐开始认识到一个事实——丹麦人下雨是不撑伞的,虽然听上去很荒诞。Only之类的本土女装店外面挂的最多的是 五彩缤纷的防水外套(很像加厚版的雨披)。一旦下雨,他们就戴上帽子,继续赶路,到了室内则脱下外套挂起来。刚开始我还是倔强 地继续撑伞,不过很快发现有时候北日德兰的海风可以分分钟让伞散架。最后我也选择默默带上外套的帽子,隐匿在这个社群中,变成 丹麦人。 这个城市的格局也十分有趣,市中心也就是城市唯一火车站的周边。火车站很小,第一次去买票的时候我迷茫地找了半天也 没看见售票处,就去火车站里的7-11便利店问店员。店员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我才赫然发现他们的7-11制服上也印着丹麦火车DSB 的标志,原来人家是身兼两职的……从火车站出来沿着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大道步行五分多钟,就来到了海边。 这条最繁华的大道两侧 都是咖啡馆,桌椅都闲散地摆在了路旁。不过比起咖啡,丹麦人大概更喜欢喝啤酒。超市里随处可见嘉士伯(Carlsberg),乐堡 (TUBORG)等知名的本土啤酒,味道相当不错。城市里也有酒吧一条街,每到周末晚上都会人声鼎沸,闹腾至天明。 奥尔堡的海 是这个城市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海边聚集了很多海鸥,白白的,很大一只,一点也不怕人。天空澄澈的时候它们会飞到近海的城市广 场上空盘旋,或停下休息。我很少看到丹麦人逗弄它们,纵使它们密集出现不安分的乱飞也习以为常,像是在一起生活了好久的近邻。 我倒是总忍不住停下来给它们拍照。北日德兰的海随着天气也阴晴不定,晴天的时候,它是一块碧蓝飘动着的丝绸,在阳光下叫人移不 开眼;阴天时,海水混浊翻涌,像是末日即将来临。没有雨的时候,我喜欢沿着海岸线跑步,吹着海风很惬意,路上会邂逅数不清的海 鸥,还有许多和我一样贴着反光带跑步的人们。 我就住在火车站的旁边,那条繁华大道的一端。为了方便省事我还是早早向学校的国 际住宿办提交了申请,最终被分配在了这个地方。住在市中心可以说什么都方便,唯一麻烦的是学校在六公里之外的近郊,每次要坐公 交车上下学。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小城来说,我还是愿意牺牲通勤的时间来换得这集市海边难得的热闹。我和另外四个室友共同分享一个 套间,没人有一个小房间,共享卫生间和厨房。那四个姑娘分别来自意大利(有两个)、西班牙和德国。一开始我觉得要用英语交流很 紧张。不过很快我发现大家都不是英语母语,说起话来总没有那么顺畅。既然大家好像半斤八两,就放弃了紧张。交流中更重要的是真 诚的眼神与情绪,大家都有耐心听对方把说不顺溜的话再说一遍。我与室友们相约着去宜家采购物品,去海边坐着吃冰淇淋,去近郊的 大湖泊探险,不意外地渐渐熟络起来。 2. 买菜做饭 但有一件事我始终要一人去面对的,那就是吃饭问题。去丹麦之前我基本是 个厨艺小白,顶多在走之前的暑假看着妈妈烧了几回菜,懵懵懂懂记下了热油锅、爆香姜蒜、再下菜这些粗疏的做饭公式,等到自己上 手了之后好像一切又是不同。要开火之前先要买东西,来到丹麦的超市我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幸好处于市中心,几家大型超市都 近在咫尺。有本土的fotex,来自德国的廉价连锁NETTO,还有挪威的MENY和REMA1000。后来我的意大利室友总结道,如果要买 蔬菜水果,就去REMA1000;性价比最高的生活用品就可以看看NETTO;如果是其他的面包点心零食则可以考虑MENY,因为它常 常打折。这些过日子小技巧对我来说前所未有的新鲜,以往去超市不过光顾下零食货架,现在则要挑拣蔬菜面包,选便宜的卫生纸,有 点像主妇一样。丹麦的面包和牛奶惊人的便宜。一长长条切片方包不过7、8克朗(丹麦克朗与人民币基本一比一),本土奶制品牌子 Aria的一盒一升装牛奶只要7~9克朗,还有不同脂肪含量可选。所以到达丹麦的一开始,我过上了彻底的西式生活,每天吃面包麦片, 牛奶当水一样喝,闲时煮煮意大利面(这里意大利面和意面酱也很便宜,而且很难做的难吃),学我室友剪点菜叶拌一个沙拉,便宜划 算,好不惬意。 不过对一个中国胃来说,此非长久之计,很快我要思考做什么饭给自己吃。我从中国带去了一个很小的电饭煲,煮一 次差不多是我两顿的饭量,吃不下的饭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冰箱,也就是一顿热饭,一顿冷饭。米饭在fotex等很容易买到,行前接受过 煮饭培训,这对我来说也不难。但如果想要烧中国菜,除普通油盐之外的酱醋调料可少不了。我找遍市中心周边,发现了三家亚洲超 市。一家就在我楼下,可惜商品多为印度为主的东南亚食材调料,我从没见过,因此几乎不光顾。另外两家一家多为越南商品,偏贵; 一家则是日韩商品,相对实惠,最后后者就成了我的首选。一瓶酱油、醋、老干妈都要三十好几,虽然贵可也不得不买。 有了调料后 感觉做菜就可以大展拳脚,但实践起来,我倒是一直烧着土豆丝、包菜炒肉丝、番茄鸡蛋和咖喱饭这样的简单小菜。一般新鲜菜配热 饭,剩下来的饭呢,我喜欢做成蛋炒饭或者汤饭,里面可以放上香菇、肉丝、土豆、胡萝卜、青椒等一切我喜欢的蔬菜。我还在中东超 市发现了一种很辣的辣椒,炒菜放上一点特别开胃,让我产生自己很会做菜的错觉(幸好厨房有油烟机,不然太对不起室友)。偶尔放 肆就吃泡面和火鸡面,清淡就吃沙拉、烤一块三文鱼,这样看来选择也不少,而我又是个懒人,便安于如此了。所以直到离开,我也没 做什么类似红烧肉这样的硬菜,厨艺离在家人朋友面前“秀一秀”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这段经历我让明白了在吃的上面怎样照顾自己, 若未来到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也可买菜做饭,从从容容。 3. 欧洲年轻人的社交 刚到奥尔堡的时候,突然多了很多和别人social的 机会,比如和buddy,室友们出去玩。严格来说,我交往的大多朋友都是外国留学生,而非本地丹麦人。但来丹麦这里留学的绝大部分 都是欧盟各个国家的年轻人,距离像德国的这样的,其实很近。因此从他们的生活社交习惯,我也大致能窥探出欧洲年轻人们是如何与 人交往、度过他们的闲暇时光的。 首先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与buddy以及他带的其他几个同学的聚会。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在奥尔堡市 中心的student house碰面,那是一个给学生们娱乐、学习的综合空间,一楼有酒吧、台球桌,不过是比较轻松明亮的氛围,不是夜场 灯红酒绿的那种,二楼则是自习室(隔音效果应该不错)。大家在酒吧先碰面,点了喝的。我知道自己酒量很菜,牢记爸爸妈妈一开始 告诫我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不要喝酒,别人点啤酒,我点咖啡(不过由于这样显得太格格不入了所以后期我还是喝啤酒了,其实我自 己挺喜欢喝的)。然后就是坐下来寒暄了起来,聊天的话题无非都是很简单生活方面的,包括刚来的感想等等。大概过了快一个多小 时,一位姑娘说要不去她的宿舍看看,于是我们一行人前往她的家,她的室友也很热情,于是一群人坐下继续喝酒聊天。聊到十点,我 已经有点没法控制住自己的表情忍住一个大大的哈欠。这是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背上包,准备去酒吧进行下一场…… 等等,你们都不 用吃饭的吗? 我带着空空的肚子和抑制不住的睡意回到家,忍不住开始思考人生。如果说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和中国的 年轻人一定有着天壤之别。我想想,如果是我们三五好友出门会干嘛?哪怕是第一趟见面的新朋友,到一个人家里喝酒干聊天也是难以 想象的事。当然是出门各种吃吃吃啊!去买奶茶,打卡网红店,几个人聚在一起吃火锅,就算去五角场之类的逛逛想必也是各种觅食 的。看来中国“吃”的文化确实是名不虚传的。但是在丹麦,没有酒的社交生活是没法过的,哪怕不吃饭。只要有酒,有一块空地,大家 在一起聊天就能打发无尽的空虚了。想到基托的在《希腊人》里有写, 我翻看那天写下的日记,那时的我觉得这样的聚会有点“无 聊”,不过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英语比较烂,当别人语速一快就跟不太上了,而且聊天中和实习、国际组织志愿者相关的话题也不是自己 熟悉的。不过那一天还是有一些小收获。快离开的时候,一个欧洲男孩子问我关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们是不是压力那么大。我和他解 释,我们的教育资源相对人口来说有限,因此竞争比较激烈,想要进入好的学府,必须通过重重考核,而这一努力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了。我说的这些他表示不太能理解,对于欧洲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北欧这样的高福利国家),他们读到大学几乎都不用家里出什么 钱,学习从不完全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自然也不会有很大压力。我告诉他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想要出国留学,尤其是美国,因为那 里充满机会。而他则说这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欧洲有充裕优秀的教育资源与工作机会,他们没必要再远走他乡,“自讨苦吃”。 这一次的聚会后,我的脑海里大致勾勒了欧洲的年轻人的形象,在相对轻压力轻竞争的环境下,他们看起来不会焦虑心事重重,但也不 会颓废无所事事。校园之外,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个班上的同学,或许他已经是某国际组织当地分组织的会长,或许她已经结婚三 年了,早早体验了大人持家的辛苦(真实)。这一切构成了他们的比较成熟平和的个性,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情调享受生活,哪怕是 一夜酒吧、一次登山越野、一次与好友的谈天说地。当然我只知道这些我所看到的,也许很片面。 学习 1. 奥尔堡大学的课程 奥尔堡大学在我宿舍的六公里以外,每次去大学都需要坐二十分钟的公交车。丹麦的公共交通费用不菲,还没办交通卡的时候,单程就 要22克朗,办卡之后减少到了12.5克朗,不过还是很贵。我预感到交通这边会是一个巨额支出,刚开学不久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继续乘 公交还是去Facebook上看看有没有二手自行车。然而最后实际的交通花销却很少,因为我一共就没去几次学校。 奥尔堡大学每个学 期的实际开课时间只有两个月(文科是如此,但我读建筑设计的室友则不同)。我去的是秋季学期,11月开始,大家就放假在家,准备 各门课的期末论文以及一个最重要的小组作业,也就是奥尔堡主打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其实就是几人合作一个 project,需要有明确的problem,再共同完成这样一个长论文。 当时在申请奥尔堡大学的时候,供交流生有很多学习项目可选,每 个program的课程表都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查到。而这个课程表实际上是选择了相关院系不同年级的专业课,并将它们组合到一起。比 方说我选择的国际文化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Culture Studies),它的课程表就是组合了英语系(IBC),语言与国际研究 (LISE)等院系的专业课,从大一到大三的课都有(丹麦的大学学制是三年),而且基本都是英语教学的课程。至于上述的PBL project, 则是本校本科生每个学期的必修,并且和他们的某几门专业课绑定在一起,成了一个组合(combination)。比如说LISE大 三上的学生要完成的project是“Organizational Studies Project”,和他们的另外两门与组织研究相关的专业课形成组合,要参加 project就必须选修这两门专业课。 其实对于交流生来说,project并非硬性规定,可选可不选。不过本着体验当地教学特色和挑战自 我的态度,我还是选了LISE大三上的project。所以总共,我的课表上有四门课+一个project。这刚刚好是一个本校本科生一个学期 的课程量。其中三门课是LISE大三上的专业课,一门是LISE大二上的课。所以最后,我一周只需要去学校四天,两个月后就几乎没再 去学校了。 2. 奥尔堡大学的课堂 这个学期的第一门课是LISE大二的“Lingua Franca”。一走进教室我就被吓了一跳,因为我 从没见过这种教室。它是阶梯状的,前低后高,但是陡峭程度却大大超过一般的阶梯教室。课堂开始后,老师所处的讲台位于教室的底 端。所以整个课堂的状态就是,学生们居高临下地俯视老师,而老师则是有些微微仰头地给我们上课。这样的课堂给我带来了一些微妙 的心理改变,好像老师不再那么具有威严、不可质疑。事实上课上中途的举手发言也很频繁,不等到老师问什么问题,同学若有什么听 不懂的地方,就会直接打断老师的话发问。他们举手的姿势也很有趣,伸出的手不像我们平时的五指舒展,而是单单用食指指着上方, 具体原理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而且这里的课堂小组讨论也很频繁。小组讨论相比单纯听老师讲课更加考验每个学生专心与投入。如果 认真准备过,讨论可以交换同学间的意见,加深印象增进理解;而如果敷衍马虎的话,小组讨论成了最无聊也是最水时间的存在。我们 的小组讨论的效果也不是全部都符合老师的预期,老师无奈地对我们说过,我在你们这个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小组讨论。可是要记住这 却是对你们的学习最有效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里同学的座位习惯好像和中国的不太一样。在复旦的大学课堂,如果没有 相熟的课友,一般来说不会选择挨着陌生人坐,可能会空出一个(在教室比较空的情况下)。而这里的同学就不同,他们很少一个人单 独坐开,即便不认识也会都顺序挨着坐。经过几次课堂后,我猜测是因为这样更方便这里频繁的小组讨论。 这个学期我只有一门课是 八点十五开始的早课。早期的那天我七点二十就出门,天还亮的早的时候能够赶上奥尔堡很美的早霞。在门口火车站就很方便地搭上了 去学校的公交,公交上也是很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带着倦意塞着耳机。那天上午是两门课,十点多下课后我去系里小餐厅的咖啡机买一 大杯10DKK的咖啡。后来不上课了我还是很怀念这杯咖啡,无糖有香气,又温暖又提神。但这个咖啡被我的意大利室友严重嫌弃,当 然喝过他们国家的咖啡之后也可以理解了。 3. 校园氛围 可惜那样上课的日子只持续了两个月。到了十月底,课程结束,我也基 本没有到学校的机会了。奥尔堡大学实际有两个校区,主校区在近郊,也就是我坐车过去的那个,而市中心的海边也有一个校区,主要 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而图书馆也有好几个,我只去过一次主校区的图书馆,从餐厅出发要走将近十五分钟,几乎没什么人烟。而 市中心还有几个奥尔堡大学的小图书馆,多为供学生自习用。最后到大家小组做project的时候,市中心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讨论声 此起彼伏。 我和我的project partner——一个浅金发的斯洛伐克女孩一开始总是约在Nordkraft图书馆见面,这个图书馆离市中心 最近,从我住的地方步行过去十分钟。到后面小小的图书馆人员爆满,我们就转移到奥尔堡大学的市中心海边校区去了。这个庞大的建 筑物有一面墙大小的玻璃窗,外面可以看到北日德兰海水的阴晴变化。临窗摆放着一排排餐厅的桌椅,我们就在那里讨论学习。幸运的 是,这里还是可以喝上学校的那种好喝的咖啡。 记得有一次在主校区自习看书,出来已经是六点。晚霞还正灿烂,教学楼已经空空荡 荡。出来也几乎看不到人了。最后一次去奥尔堡大学主校区是去住宿办公室还钥匙,校园被白茫茫的雪覆盖。虽然离开学还有三天,校 区里我就没见到第二个人(钥匙是扔进信箱的)。后来再回到邯郸校区,觉得无比其妙,也许在复旦永远不会体会到这种在一片白茫茫 中孤单空荡的感觉。所以,这是一个神奇的学校。不过这也许是国外大学的常态?因为住宿空间的有限和费用的高昂,很多学生会选择 租住学校周边或市中心,学习生活并不base在这个学校本身。学校也有心地多建图书馆,让学习空间遍布整个城市。所以我想与其吐槽 这个校园没什么氛围,不如畅想下未来的大学校园也许能打破固定校区的藩篱,让大学文化融入到城市更广更深的地方。 旅行 1. 出门在外,放冷静,多问问 在旅行部分,我想说说一切在路上的经历。它的起点是我从上海坐上飞机,经历十几小时的颠簸摇 晃到奥尔堡开始。这一批秋季交流的同学里,去丹麦奥尔堡大学的只有我一个,使这次离别有了些孤军奋战的味道,而我也未想到只是 简单的到达就那么坎坷。 这里不得不提神奇的哥本哈根机场。这个地方就像给我下了魔咒,之后的半年,旅行中遇到几乎所有大的波 折都发生在这里(当然每次风波的本质原因还是我自己…反省)。到达的那天,在换临时手机卡的时候我不当心将sim卡掉进手机卡槽 失去了信号(无法使用地图导航、打电话),也就不能按照原计划前往预定好了的Airbnb。当时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机场迷茫的攥着 坏了的手机,陷入六神无主。幸而在求助机场工作人员后被提示可以连这里的免费WiFi(手机还能开机),然后我没骨气的哭着给我爸 爸打微信电话求助。结局是大出血打车前往住的地方……之后同样在哥本哈根,我遇到了诸如买错车票、上错火车(国外的火车同一列 的不同车厢可能开去不同的地方,上车前一定要看清,这点坑过不少交流的小伙伴)等迷茫事件。不过和第一次全无经验下的那次风波 相比,这些都算小意思了。我爸开玩笑说是因为我不去哥本哈根玩,他才对我如此不友好(我把哥本哈根放在了所有旅程的最后一站, 但之前从奥尔堡出去玩哥本哈根都是必经之路)。回顾这半年所有经历的旅程,称得上挫折的只有上述这些,所以大体上我觉得还算幸 运。 不过经历了第一次小风波之后,我也痛定思痛总结了一些出门在外(尤其是一个人)需要牢记的tips。首先,遇事不要慌张,一 味地沉溺在情绪里只会蒙蔽理性的思考,对事情的解决只会无益。这个点不仅仅适用于旅行,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也理应如此。只是旅行 中我们更容易碰到突发状况,比如说手机钱包被偷了,误了班机火车之类的,作为一个成熟的青年(当然我还不算,哈哈)首先应该去 想有哪些解决方案,权衡利弊之后尽可能地弥补。我在威尼斯玩的时候,一天早上要从青旅乘船(他们口中的水上巴士,其实就是开得 很慢的船…)到火车站赶火车。那天早上碰上了浓浓大雾天,上了船之后我发现我严重误判了预留在路上的时间——因为同样的距离以 前习惯的是路上交通,以为很快,但按照目前情况等船晃啊晃啊晃到火车站,我的火车早开走了。我看了下一班的火车时刻和价格,之 后又看了下地图,发现船的路线是环岛行,而如果我此时下船横穿过岛说不定可以赶上火车。我当机立断跳下船,背着行李开始暴走 (早上的威尼斯全部环绕在大雾里就没啥可看的…),最终还有五分钟及时赶上火车。坐在车厢里我开始佩服自己的急智(其实是谴责 自己的贪睡晚起)。 其次出门在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开口问人,所谓眼睛下面就是嘴。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羞于开口的社恐青年, 一次和朋友去日本玩,提前一个人到了酒店还没到check in时间,不好意思问人家能否寄存行李,但又想出门买火车通票,就一个人拖 着26寸的行李箱走了20分钟(结局当然是行李箱报废在日本的崎岖小路上)。现在想想这种心态很愚蠢,其实就张口问一句又不会掉 块肉,即使人家拒绝了也没什么,如果答应了那可是大大方便了自己的行程。这点可能最适用于交通方面,刚到一个新的国家,面对全 新的铁路交通状况感到迷茫是难免。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铁路设施还特别复杂,比如前面说过了火车不同车厢有不同目的地,或者是火 车站行程表指示不明确带来迷惑的情况(此处提名哥本哈根火车站)。迷迷糊糊地上了车,如果坐错了,总会带来金钱时间上的损失。 所以我的经验是,只要有不确定的话,就开口问。问铁路工作人员,或者面善的路人们。事实上在欧洲的这半年,我从未遇到过不耐烦 或者拒绝帮助的情况。在巴黎的时候我问一个老奶奶地铁路线,她不会说英语但依然特别热情地和我比划,还拿出地图指给我看(两个 人英语法语加手势实力对话)。现在我还会偶尔想起这些友善而模糊的面孔,给我一个陌生人的旅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就放胆 多问问吧! 2. 如何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这里想和大家聊聊在旅途中如何保管东西、避免遗失东西的话题。每年出去交流的小 伙伴那么多,总有一些会“中招”,被偷或者不当心遗失贵重物品。当然除了被当街抢劫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之外(惨),我们还是有办法 尽量看好身边的东西。半年欧洲学习旅行我印象中就遗失过一样东西,是罗马青旅的门卡,不过这个基本没有损失,staff很好地没收钱 就给我补了张新的(然而一般是要赔偿的,五欧这样)。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我出门在外玩的行李装备。 在我从奥尔堡出发的 几乎所有旅行中,我所有的行李加起来就是一个单肩挎包和一个户外的大容量背包(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包里背了电脑,空间不够就加 了一个登机箱)。单肩挎包很早购于无印良品,颜色低调,尼龙材质防水又轻软,而且有好几个分割容量很大(此处真的很像广 告…)。我在里面装我所有的贵重物品——手机(有一个贴着身体的暗袋)、护照(建议购入一个巴掌大的护照包专门放护照外币登机 牌之类的)、钱包、平板、耳机,和一些方便随时取用的小玩意,比如餐巾纸、眼罩、耳塞、一次性洗手液。旅行过程中这个包一直处 在我身前侧视线可及之处,没事还可以把手搭在包上等于上了双重保险,因此我的贵重物品从未遗失过(不算flag啊,只是对过去的总 结罢了),而且拿东西还特别快速方便。另一样大双肩包就没什么可说的,放的都是不贵重但占地方的东西(哦对我没有相机…使用相 机的小伙伴还要额外思考这个的收纳问题,挂脖子上容易丢)。由于我出去玩没什么给自己的拍照需求,就带少量必要的衣物装在压缩 袋里,出去一周也没问题。这样两个包,对于无论赶飞机火车还是走路都很方便省事。 以上两个包的装备限于出发到达的情形,如果 去景点游玩还背着大双肩背就很累了。这里介绍另一个神器:抽绳袋。一般也是尼龙轻软材质,薄薄一层,不用的时候一折叠就像购物 袋一样。当我们可以寄存行李了之后,就把水杯、雨伞、帽子这种单肩包放不下的东西放在抽绳袋里,再加上面说的单肩挎包,轻轻松 松出门玩。而且束口设计不容易打开,背在后面也不用担心。去所有地方我都是上述两套装备,轻松又安全。在准备了足够安全的装备 之后,贵重物品等可以说有百分之六十的保障了。接下来就是记住拥挤的地方尤其要看好东西,别独自往人少的地方去这样的安全贴 士,遗失被偷物品的概率就降到很低了。 3. 城市印象 至于旅行的感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份的。无论是自己玩还是和朋友 们结伴,都是很快乐的事。由于去奥尔堡的就我一个,联系别的小伙伴我又嫌麻烦,所以基本全是自己独自旅游的。记得我的第一个目 的地是柏林。要先坐一夜的火车从奥尔堡到哥本哈根,第二天一早再从哥本哈根飞柏林。行前我特地制作了详细的行李清单,和对着谷 歌地图和穷游锦囊研究了四天三晚的攻略。第一次的旅行很顺利,很难忘,柏林也成了我最爱的欧洲城市top3。不过遗憾的是,之后我 再没做过这么详细认真的攻略,最后一趟去东欧的时候甚至只是候机的时候翻了翻穷游锦囊而已(因为越来越老油条了)。我比较喜欢 去博物馆,和随意逛吃逛吃,所需要的准备就不是很多,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玩法,你总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欧洲去过的许多大 城市里面,我最喜欢巴黎、柏林、罗马和布拉格,前三者都是包容阔大、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最后小巧、静谧、清朗,最美丽。 不喜欢的有佛罗伦萨、威尼斯、巴塞罗那,前两者感觉都格局太小游人太多,几乎已经没有当地人生活(当然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真的很 出色),最后大概只是纯粹觉得高迪的建筑门票价格太高…(留下穷人的眼泪)。 等回到上海和朋友们一交流,发现无数分歧。“什 么,巴塞罗那是我的最爱!”“啊?你不觉得布拉格很脏吗。”我觉得城市印象,也许不只是每个人单纯对一个陌生城市的全新感受。我 们都只是匆匆的游客,所能接触到的想必都是很表面的体验。所说的的A城市真浪漫,B城市充满风情等等,大概只是在自己曾经的固 有印象上的补充与微调。粗暴类比下,“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在读文艺作品后,我们所能谈的也不过是这部作品在过去的我们身 上能够刻下的痕迹。一个城市待的越久,就越接近它的本真,想来后者也是这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