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summer gone16 页 54.792 KB下载文档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当前文档共16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内蒙古大学软件工程(083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 量的软件的学科。 研究方向之一:云计算与服务软件 本方向主要围绕云计算环境下的服务机制、服务软件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础架构云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云资源 QoS 建模、 云资源优化调度、基于虚拟化的云数据中心能耗评估与优化;(2)协同 高效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社团理论的云服务资源选择与推 荐,基于网络感知的云服务组合与发现;(3)构建面向科研需求的云计 算基础支撑平台及面向大数据分析的云服务软件平台,提供 SaaS 型数据 分析应用软件服务。 研究方向之二:软件质量工程 本方向主要围绕网络环境下高质量软件验证与确认方法及技术开展 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1)复杂网络协议及云服务软件的形式化 建模,主要包括采用有限状态机、Petri 网等形式模型完成协议或软件的 动态行为建模;(2)形式化验证与软件测试,主要包括模型检验方法在 大规模软件上的应用、面向 SDN 的网络协议测试推导与测试生成、基于模 型的软件一致性测试理论;(3)面向云服务软件的软件动态容错,主要 包括云服务主动容错方法、容错即服务模型适配与优化。 研究方向之三:新型软件开发技术 本方向主要围绕基于 Web 的新型云服务软件研发方法及关键技术开 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1)遗留软件系统向云平台的移植,主 要包括遗留软件系统的结构建模分析及恢复、遗留软件系统中可重用组件 的发现、适配及重构;(2)云环境中并行软件的编程模型及任务调度算 法;(3)基于 Web 服务的并行软件架构设计与评估、软件性能分析与确 认、软件代码重用与优化。 -1-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要求本 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品行端正, 身心健康,具有自由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和科学道德。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 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达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位学术水平。具体包括如下 方面: 1.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模型化、形式化的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 2.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包括掌握重要的算法设计策略,以及对算法 的计算复杂度进行分析; 3.技术工程能力,包括对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进行 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 4.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创新能力的积 累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5.掌握一种外国语,具有较为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基本学制和申请学位最长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 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 5 年, 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 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实行科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工程(项目) 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2-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 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导师应对研究生参加研究实践 项目进行指导。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实施中期淘汰机制。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中对于不 具备继续培养潜力的研究生进行中期淘汰。 本学科硕士毕业生毕业前应达到教授委员会认定的学术水平。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总学分和各类别课程学分要求: 研究生总学分 32 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 7 学分,专业学位课 12 学分, 专业选修课 12 学分,公共选修课 1 学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应至少补修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两门 本科课程。补修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但不计入总学分。 周学时 类别 学分 开课 学期 4/64 4 2 研究生院安排 2/32 2 1 研究生院安排 1/16 1 1 研究生院安排 研究生学术道德与 学术规范 1/16 1 应用数学基础 3/48 3 1 侯宏旭(教授) 、王 娟(副教授) 算法分析与设计 3/48 3 1 王俊义(教授) 、周 建涛(教授) 高级软件工程 3/48 3 1 周建涛(教授) 、王 显荣(副教授)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3/48 3 2 班志杰(副教授)、 高维(讲师)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外语(学硕) 公共 学位 课 公共 选修 课 专业 学位 课 (必 修 12 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硕) 自然辩证法概论 (学硕理工科) -3- 任课教师 (职称) 研究生院安排 备注 讲座 专业 选修 课 (含 跨学 科课 程) (12 分)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3/48 3 2 李茹(教授) 、张俊 星(教授) 人工智能 3/48 3 2 侯宏旭(教授)、飞 龙(教授) 数据挖掘 3/48 3 2 魏宏喜(教授) 分布式计算 3/48 3 2 刘靖(教授) 、高永 强(副教授) 高级软件测试 2/32 2 2 李华(教授) 、孙涛 (副教授) 形式化方法 2/32 2 1 刘靖(教授) 、邢熠 (讲师) Web原理与技术 2/32 2 3 赵俊峰(副教授) 、 马明(讲师) 云计算技术 2/32 2 3 高永强(副教授) 、 于磊(讲师) 并行计算 2/32 2 1 张学良(教授) 、刘 彩霞(副教授) 六、论文环节 1.开题 研究生至少须阅读与毕业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献 30 篇,其中外文文献 不少于 30%。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 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 3 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科各方向组 织,由 5 名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授、副教授或有硕导资格的讲师参加。 导师无特殊情况应参加所指导学生的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第 6 学期仍未能完成开题,或者两次开题不通过的,按 照学校相关规定中止学业。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 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 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 4 学期末进行。 -4- 本学科中期考核采用研究生书面进展报告与评议组评议的方式进行。 研究生对开题以后课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重点阐述课题进展情况和阶段 性成果。评议重点依据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对研究生 继续培养潜力进行评价。学院教授委员会(学位分委会)评议认为结果不 具备继续培养潜力的,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中止学业。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 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 硕士生至少参加 5 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至 少完成 1 次学科方向组内学术报告。 4.实践环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有条件的实践单位或部门 进行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实习实践时间由导师安排。实践内容应为学科 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工作量应该饱满。 七、学位论文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 1 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 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硕士学位论文应文字通顺、内容饱满,逻辑性强, 最低字数不少于 2.5 万字。 研究生完成了培养计划所要求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则准予毕业; 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按照《内蒙古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 执行。 八、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个人 培养计划一旦确定,就应严格遵守。在实施培养计划过程中,如果确有特 殊原因而提出修改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主管负责人签 -5- 字后报研究生院同意,方可进行修改。 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期安排、学习与研究进度、论文开 题时间、写作时间安排等。 九、主要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应用数学基础 课程编号: 093200103 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Mathematics Basis 课程类别: 专业学位课 学分:3 学时:48 课 程 简 介 应用数学基础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第一学年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 一门研究和分析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课程。本课程从计算机学科工 程与科研的角度出发,以计算机科学各子领域所涉及到的基本数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经典的数学建模方法、矩阵论、数值计算等常用数学方法。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处理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常用数学方法,并使用这些数学 方法处理计算机科学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如下内容: (1)掌握合理的近似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复杂数学计算; (2)使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对常见的经典类型问题进行建模; (3)对常用的特征提取、抽象问题给出合理的数学解释。 本课程前导课为本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离散数学) 。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一)数学建模方法 (22 学时) 1、常用模型(2 学时) 2、微分方程模型(4 学时) 3、稳定性模型(4 学时) 4、博弈模型(4 学时) 5、Markov 过程(4 学时) 6、动力学模型(4 学时) (二)矩阵论 (20 学时) 1、矩阵与线性变换的关系(4 学时) 2、范数及应用(4 学时) 3、矩阵分解(与数值计算合并讲解,共 10 学时) 4、特征值估计(4 学时) 5、逆矩阵(2 学时) (三)数值计算 (6 学时) 1、误差分析(2 学时) 2、矩阵分解(与矩阵论合并讲解,共 10 学时) 3、方程的递归求解(2 学时) -6-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平时成绩:出勤(10%)+2 次作业(10%) 期末考核:笔试、闭卷 120 分钟(80%) 1. M.M. Meerschaert, Mathematical Modeling, 4th Edition [M], Academic Press,2013. 2.张凯院. 矩阵论[M]. 科学出版社, 2013. 3. Richard L. Burden, J. Douglas Faires, Numerical Analysis, 9th Edition [M],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2011. 4. 马知恩. 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M]. 科学出版社, 2004. 5. 韩中庚.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算法分析与设计 课程编号: 093200303 课 程 简 介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课程英文名称:Algorithms Design and Analysis 课程类别: 专业学位课 学分:3 学时:48 本课程目的是在学习了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算法的设计方法、技巧 和原理,以及算法的分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掌握优化策略、分治策略、动态规划、概率 算法、并行算法、搜索法、智能算法等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学习和掌握算法复杂度理论 基础。 第一章 引言(4 学时) 1.1 简介 课程主要内容见简介 1.2 预备知识 数学、概率、集合、数理逻辑、数据结构等 1.3 算法及其特征 1.4 证明方法 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1.5 算法分析 时间、空间复杂度,最优性 第二章 贪心算法(4 学时) 2.1 找零钱 2.2 贪心算法的一般特征 2.3 最小生成树 2.4 最短路径 2.5 背包问题 2.6 日常安排 第三章 分而治之法(6 学时) 3.1 简介:大数乘法 3.2 通用模板 3.3 二分法查找 3.4 排序 -7- 3.5 递归算法的分析 3.6 查找中值 3.7 矩阵乘法 3.8 竞赛安排 第四章 动态规划(8 学时) 4.1 例子 4.2 找零钱 4.3 最优性原则 4.4 背包问题 4.5 最短路径 4.6 矩阵连乘问题 4.7 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 4.8 凸多边形三角剖分问题 第五章 搜索法(6 学时) 5.1 引论 5.2 DFS 搜索 5.3 BFS 算法 5.4 回溯法 5.5 分支界限法 5.6 极小化原则 5.7 A*算法 第六章 概率算法(4 学时) 6.1 引言 6.2 随机数产生器 6.3 数值概率算法 6.4 Mont Carlo 算法 6.5 Las Vegas 算法 第七章 并行算法(4 学时) 7.1 并行计算模型 7.2 一些基本技术 7.3 工作量与效率 7.4 图的例子 7.5 表达式求值 7.6 并行排序网络 第八章 算法复杂性理论(4 学时) 8.1 图灵机 8.2 停机问题 8.3 P 类问题和 NP 类问题 8.4 问题的转换 8.5 Cook 定理 8.6 NP-Complate 问题 8.7 复杂度类 8.8 近似算法 -8- 第九章 智能型算法(6 学时) 9.1 遗传算法 9.2 什么是遗传算法 9.3 TSP 问题 9.4 模拟退火算法 小组讨论 2 学时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笔试:2 学时,占总分的 60%; 作业:占总分的 40%; 评分等级:100 分制。 1 Fundamentals of Algorithmics,清华大学出版社,G. Brassard /邱仲潘等译,2005 年. 2 计算机算法导引-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卢开澄 编著,2006 年。 3 Computer Algorithms-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 Analysis (Third Edition) 影印本,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Sara Baase, Allen Van Gelder。 4 算法设计与分析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R.C.T.Lee, S.S.Tseng, R.C.Chang, Y.T.Tsai/王卫 东译,2008 年。 5.算法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王晓东,2003 年。 6 .Christos ,H.Papadimitriou , Combination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 Pretice-Hall,INC,1982 。 高级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高级软件工程 课程编号: 093200603 课 程 简 介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 学分:3 学时:48 通过对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过程、传统方法学、面向对象方法学、软 件质量、项目管理的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的修养,提高/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 设计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及研 究热点,为从事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 础。 -9- 讲授部分:共 44 学时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一、软件工程概述 1.1 软件工程回顾 (4 学时) 1.2 软件工程方法学 (2 学时) 二、高级软件工程概述 2.1 软件发展现状 (1 学时) 2.2 基于构件的软件 (4 学时) 2.3 网络软件 (3 学时) 2.4 软件工程新进展 (1 学时) 三、软件需求分析和建模 3.1 需求工程 (3 学时) 3.2 UML (3 学时) 3.3 形式化方法建模 (1 学时) 四、软件设计和软件体系结构 4.1 软件设计 (1 学时) 4.2 软件体系结构 (8 学时)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概述 经典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客户/服务器风格 三层客户/服务器风格 浏览器/服务器风格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正交软件体系结构 基于层次消息总线的体系结构 异构结构风格 SIS 体系结构风格 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 五、软件在线演化 (2 学时) 5.1 软件演化概述 5.2 软件需求演化 5.3 软件演化的分类 5.4 软件静态演化技术 5.5 软件动态演化技术 5.6 可演化软件的设计 六、工作流技术 (5 学时) 6.1 基本工作流 6.2 柔性工作流 6.3 网格工作流 6.4 云工作流 七、中间件技术 (4 学时) 7.1 中间件历史 7.2 中间件概念 - 10 - 7.3 中间件技术发展 八、云计算 (2 学时) 8.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8.2 新兴计算模式 8.3 云计算 案例教学答辩:共 4 学时,安排在第 8 周和第 16 周。 实验内容: 按软件工程的要求,按小组(3-4 人),完成一个系统。 要求:期中、期末两次答辩; 期末提交所有文档和程序。 考 核 方 式 成绩计算方法: 1.课堂表现 5% 2.期中答辩 10% 3.期末答辩 10% 4.提交材料和论文 25% 5.期末笔试 50% 评分等级: 100 分制 参 考 书 目 1.《软件工程》,张海藩,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级软件工程》,方木云,清华大学出版社。 3.《统一建模语言 UML》,袁涛,清华大学出版社。 4.《软件体系结构》 ,张友生,清华大学出版社。 5.《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范玉顺,清华大学出版社。 6.《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张云勇,清华大学出版社。 7.《云计算》,刘鹏,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课程编号: 093200703 课 程 简 介 课程英文名称: Techniques 课程类别: 专业学位课 学分:3 Database Theories and 学时:48 数据库系统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是现代计算环境中的一个 核心成分。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引人注目。有关数据库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 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库管理已经从一种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发展为现代计算环境中 的一个重要成分,因此,有关数据库系统的知识已成为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核心的部 分。本课程涉及数据库管理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语言、数据库 系统实现等多个方面。 - 11 -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从第 3 章开始,每章 2 学时 第 1 章 引言 第 2 章 关系模型介绍 第 3 章 SQL 第 4 章 中级 SQL 第 5 章 高级 SQL 第 6 章 形式化关系查询语言 第 7 章 数据库设计和 ER 模型 第 8 章 关系数据库设计 第 9 章 应用设计和开发 第 10 章 存储和文件结构 第 11 章 索引与散列 第 12 章 查询处理 第 13 章 查询优化 第 14 章 事务 第 15 章 并发控制 第 16 章 恢复系统 第 17 章 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第 18 章 并行数据库 第 19 章 分布式数据库 第 20 章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第 21 章 信息检索 第 22 章 基于对象的数据库 第 23 章 XML 第 24 章 高级应用开发 第 25 章 时空数据和移动性 第 26 章 高级事务处理 实验+笔试 实验进行分组,5 人一组。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每组做两次报告,根据报告情况打分。 实验占 50%,笔试占 50%。 [1]数据库系统概念(第 6 版),Abraham Siberschatz 等著,杨冬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数据库系统实现(第 2 版),Hector Carcia-Molina 等著,杨冬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 3 版) ,Jeffrey D.Ullman 等著,岳丽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4]数据库系统概念(第 6 版 影印版) ,Abraham Siberschatz 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人工智能 课程英文名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12 - 课程编号: 093200503 课 程 简 介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学分:3 学时:48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人 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最新 成果和发展方向。 第一章 绪论(3 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基础,初步了解人工 智能的研究方法、研究与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人工智能逻辑基础(6 学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掌握一阶谓词逻辑、归结(消解)原理,理解和掌握 Horn 子句的 概念和用法。 第三章 问题求解的基本原理(9 学时) 教学内容:理解状态空间与问题求解的方法、盲目搜索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启发式搜索、 局部搜索方法和博弈树搜索方法,掌握问题规约法。 第四章 知识表示与推理(6 学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掌握三种主要的知识表示方法: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框架。理 解面向对象表示方法。 第五章 不确定推理和非单调推理方法(9 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不确定推理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不确定证据、结论和知识的表示,深刻 理解和掌握三种不确定推理方法:可信度因子模型、主观 Bayes 方法、证据理论,了解模 糊推理和非单调推理。 第六章 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15 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机器学习的原理与方法,深刻理解 神经网络、机械学习、归纳学习、解释学习、类比学习、神经网络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第七章 人工智能应用与进展(3 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工智能的 应用领域、工具和新方法。 最终成绩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 50 分,包括课堂交流、作业、考勤; 期末成绩占 50 分,闭卷考试。 1. 史忠植,人工智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年 2. N. J. Nils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 Morgan Kanfmann, 1998; 机械工业 出社,1999。 3. 石纯一,黄昌宁等, 《人工智能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年 4. 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年 - 13 -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数据挖掘 课程编号: 093200903 课 程 简 介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课程英文名称:Data Min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3 学时:48 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存储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介质的数据集中发现人们感兴趣的知识 的过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及其在不同数据处理 和不同规则提取中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数据挖 掘的基本概念,功能,处理过程及应用领域;(2)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样本的缺失处 理、数据清理和数据降维;(3)针对不同的挖掘任务,介绍各种算法,包括概念描述、关联 规则分析、数据分类、数据预测和聚类;(4)各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前景,使学生对本课 程知识有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引言(0.5 学时) 第二章 数据预处理(1.5 学时) 第三章 关联挖掘(2 学时) 第四章 分类与预测(共 10 学时):决策树(2 学时)、神经网络(2 学时)、SVM(2 学 时) 、贝叶斯网络(2 学时)、数据预测(2 学时) 第五章 聚类分析(4 学时) 第六章 文本和 Web 挖掘(共 10 学时):概述(2 学时) 、布尔模型(2 学时) 、向量空间 模型(2 学时) 、语言模型(2 学时)、评价机制(2 学时) 相关工具的介绍(如:Matlab、绘图工具等)(2 学时) 实验教学(18 学时) 本课程安排 3 个实验,分别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完成数据分类与数据预测 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1、利用神经网络完成数据分类 (1)任务要求:给定某个数据集(如:手写数字数据集) ,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维度和类 别数百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单元个数和输出层单元个数,并利用一些经验公式通过对比 实验确定适合的隐藏层数目及每层对应的单元个数。 (2)时间要求:布置任务之后,在 2-3 周内完成。 (3)提交结果:已设计并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测试集上的分类正确率,实验报告(电子 版与纸质版)等。 (4)学时安排:6 学时,由学生报告实验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演示等)。 (5)成绩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80%)及口头报告的效果(20%)评定本实验的成 绩。本次实验占总成绩的 15%。 2、利用支持向量机完成数据分类 (1)任务要求:给定某个数据集(通常为两类数据集) ,根据选定核函数的形式,在训练 数据集上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利用网格搜索选择适合的参数值;选定参数值之后,在训练 数据集上进一步训练 SVM 分类器,最后通过测试集评测 SVM 分类器的性能。 (2)时间要求:布置任务之后,在 2-3 周内完成。 (3)提交结果:已设计并训练好的 SVM 分类器,测试集上的分类正确率,实验报告(电 子版与纸质版)等。 (4)学时安排:6 学时,由学生报告实验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演示等)。 - 14 - (5)成绩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80%)及口头报告的效果(20%)评定本实验的成 绩。本次实验占总成绩的 15%。 3、数据预测任务 (1)任务要求:给定某个数据集,根据本门课程所学知识(模型、方法自选)完成数据 预测任务。 (2)时间要求:布置任务之后,在 2-3 周内完成。 (3)提交结果:已设计并训练好数据预测模型,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实验报告(电子 版与纸质版)等。 (4)学时安排:6 学时,由学生报告选定何种模型、如何完成本实验。 (5)成绩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80%)及口头报告的效果(20%)评定本实验的成 绩。本次实验占总成绩的 20%。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总成绩构成情况: (1)实验与报告(50%) (2)期末考试(50%) [1]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 Jian Pei,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3rd Editi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2012 [2]David Hand, Heikki Mannila, Padhraic Smyth, "数据挖掘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课程编号: 093301403 课 程 简 介 课 程 英 文 名 称 : New Techniques of Computer Network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学分:3 学时:48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本科计算机网络原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以研究 者的角度看待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网络协议的设计原理,了解网络模拟、网 络性能分析、IP 服务质量、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IPv6 和 NDN 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小组研 究项目的形式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的能力。 - 15 - 教 学 内 容 及 学 时 安 排 考 核 方 式 参 考 书 目 第一章 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解剖网络体系结构,并以此为框架回顾本科网络的基础知识: 组帧、差错检测、可靠传输、网桥和局域网交换机、IP 协议、路由选择协议、TCP 和 UDP 协议等。 1—DARPA 网络协议的设计哲学(6 学时) 2—网络协议设计中端到端的观点(6 学时) 3—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未来网络协议的设计(3 学时) 4—未来 Internet 的设计中不同利益方的争执(3 学时) 第二章 互联网的演进 教学内容:讲述有代表性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IPv6 和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数据中 心网络 IPv6(6 学时)IPv6 地址、报文格式、IPv6 路由、IPv6 的部署等 数据中心网络(6 学时)NDN 概要、架构、缓存机制、路由和转发等 第三章 IP 服务质量 教学内容:IP QoS 概述、分类和标记机制、排队机制、流量整形、拥塞避免(9 学时) 第四章 多媒体网络 教学内容:流式传输技术和 CDN (3 学时) 项目:以 2 人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小的研究性的项目,开题 3 学时,答辩 3 学时 35% 项目 50% 期末考试 15% 作业 【 1 】 Computer Networks: A Systems Approach, third edition, by Larry Peterson and Bruce Davie. 【 2 】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 4rd edition, by James F. Kurose and Keith W. Ross. 【3】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1: The Protocols by W. Richard Stevens. - 16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