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

Ridiculous.(可笑的)66 页 1.407 MB下载文档
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
当前文档共66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5. 第五讲——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pdf

过程控制原理应用I (检测技术与过程控制原理) 主讲人:安剑奇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自动化学院 2020年10月 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第5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 数学模型 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第5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4 实验辨识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3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只有了解和掌握被控过程动态特性才能合理设计控制方案  被控过程一般可划分为自衡特性与无自衡特性,单容特性 与多容特性,振荡与非振荡特性等  以被控过程阶跃响应将典型的工业过程动态特性分为4类: •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自衡的振荡过程 • 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 4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在原平衡状态出现干扰时,无需外加任何控制作用,被控过程能够自 发地趋于新的平衡状态  当进料等于出料时,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 增大进料阀开度,进料量发生阶跃响应,进 料量大于出料量,液位上升  液位上升导致出料阀静压增大,出料增加, 使液位上升速度减慢 具有自衡特性的液位过程  最终进料等于出料,液位趋于新的平衡 5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自衡非振荡: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响应曲线能没有振荡地从 一个稳态趋向于另一个稳态 自衡非振荡过程的响应曲线 6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自衡的非振荡过程传递函数  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𝐺0 𝑠 = 𝐾 𝑒 −𝜏𝑠 𝑇𝑠 + 1  具有纯滞后的二阶非振荡环节: 𝐺0 𝑠 = 𝐾 𝑇1 𝑠 + 1 𝑇2 𝑠 + 1 𝑒 −𝜏𝑠  具有纯滞后的高阶非振荡环节: 𝐾 −𝜏𝑠 𝐺0 𝑠 = 𝑒 𝑇𝑠 + 1 𝑛 7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无自衡:在原平衡状态出现干扰时,当没有外加任何控制作用时, 被控过程不能重新到达新的平衡状态  抽水泵的出料量不随液位的变化而变化, 泵的转速不变,出料量恒定  当进料量大于出料量,液位会一直上升, 直至溢出 具有无自衡特性的液位过程  当进料小于出料,液位会一直降低,直 至抽干,无法到达平衡 8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无自衡非振荡: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响应曲线会没有振荡 地从一个稳态一直上升或下降,不能达到新的稳态 无自衡非振荡过程的响应曲线 9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无自衡的非振荡过程  具有纯滞后的一阶积分环节: 1 −𝜏𝑠 𝐺0 𝑠 = 𝑒 𝑇𝑠  具有纯滞后的二阶非振荡环节: 𝐾 𝐺0 𝑠 = 𝑒 −𝜏𝑠 𝑇1 𝑠 𝑇2 𝑠 + 1  具有纯滞后的高阶非振荡环节: 𝐺0 𝑠 = 𝐾 𝑒 −𝜏𝑠 𝑛−1 𝑇1 𝑠 𝑇𝑠 + 1 10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自衡的振荡过程  自衡振荡: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响应曲线呈现衰减振荡特性, 最终被控过程趋于新的稳态值 1 𝐺0 𝑠 = 2 2 𝑒 −𝜏𝑠 , 0 < 𝜉 < 1 𝑇 𝑠 + 2𝜉𝑇𝑠 + 1 •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弹簧系统,当 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不断做减幅振 有自衡的振荡过程 动,最后会再次处于平衡状态 1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  阶跃信号作用下,过程输出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即过程响应曲线在 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变化方向与以后的变化方向相反  计算机给阀门信号,冷水进入汽包 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气  水蒸气流量信号、汽包水位信号、 给水流量信号进入计算机进行控制 锅炉燃烧-给水系统 1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 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  冷水进入量大于蒸汽负荷量,水位逐渐上升,如图中ℎ2 (t)  冷水进入影响水中气泡量,减少沸腾,使水位下降,如图中ℎ1 (t)  二者叠加,最终的曲线如图中ℎ (t) 𝑘  𝑠2:冷水量对水位的直接影响 −𝑘 1  𝑇 𝑠+1 :冷水量影响水中气泡量,使水位发生变化 1  蓝虚线:正向积分特性  绿虚线:反向惯性特性  橙实线:反向特性 13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第5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4 实验辨识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15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 建立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的目的  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整定控制器参数  指导生产工艺及设备的设计  被控过程及新型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和研究  工业过程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设计等  描述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 输入包括控制作用和干扰作用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框图  输出变量为过程的被控变量 16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 过程数学模型分类 • 按时间特性:连续和离散 • 按模型描述:传递函数、状态空间、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 • 按过程类型:集中参数、分布参数和多级过程模型 • 按建模的输入信号:非周期函数、周期函数、非周期性随机函数和周 期性随机函数建立的模型等 • 按运动特性: • 静态数学模型:描述过程稳态时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关系 17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 数学模型的表示形式  用参量形式表示模型 • 微分方程 𝑎𝑛 𝑦 (𝑛) (𝑡) + ⋯ + 𝑎1 𝑦 ′ (𝑡) + 𝑦(𝑡) = 𝑏𝑚 𝑢(𝑚) (𝑡 − 𝜏) + ⋯ + 𝑏1 𝑢′ (𝑡 − 𝜏) + 𝑏0 𝑢(𝑡 − 𝜏) • 差分方程 𝑎𝑛 𝑦(𝑘 − 𝑛) + ⋯ + 𝑎1 𝑦(𝑘 − 1) + 𝑦(𝑘) = 𝑏𝑚 𝑢(𝑘 − 𝑚 − 𝑑) + ⋯ + 𝑏1 𝑢(𝑘 − 1 − 𝑑) • 传递函数 𝑌(𝑠) 𝑏0 + 𝑏1 𝑠 + ⋯ + 𝑏m 𝑠 𝑚 −𝜏𝑠 𝐺0 (𝑠) = = 𝑒 𝑛 𝑈(𝑠) 1 + 𝑎1 𝑠 + ⋯ + 𝑎n 𝑠 • 脉冲传递函数 𝑏0 + 𝑏1 𝑧 −1 + ⋯ + 𝑏m 𝑧 −𝑚 −𝑑 𝐺(𝑧) = 𝑧 −1 −𝑛 1 + 𝑎1 𝑧 + ⋯ + 𝑎n 𝑧  用非参量形式表示模型:如曲线、数据表格等 18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 过程建模的基本方法  白箱方法:解析法(机理演绎法)  黑箱方法:实验辨识法(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方法)  灰箱方法:解析法与实验辨识相结合的混合方法 1 解析法 • 根据内在机理,运用已知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关系,用数学推理建立模型 • 特点:在系统设计前完成数学模型推导,有利于系统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 不足:对内在机理复杂,难以完全了解内部变化情况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 实验辨识法 • 根据被控过程输入、输出的实验测试数据,通过过程辨识和参数估计 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确定模型结构和参数 • 特点:对于内在机理复杂的被控过程,比机理建模相对容易 • 缺点:受数据所对应工况的限制,模型往往难以对外推广  混合法 • 将机理演绎法和实验辨识法相结合来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 特点:比实验辨识法具有更好的推广能力,比机理模型简单 20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第5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4 实验辨识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2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 解析法建模的一般步骤 明确过程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中间变量 根据建模对象和建模使用目的作合理假设 根据过程的内在机理,建立静态和动态平衡关系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求取过程的数学模型 模型简化(模型降阶处理;线性化) 2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单容过程的建模  单容过程:只有一个贮蓄容量的过程  例5-1 单容液位过程  输入流量Q1通过阀门1的开度来改变,输 出流量Q2通过阀门2的开度来改变  液位高度h为被控量;  要求:试列写h与Q1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单容液位过程 23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解: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 𝑑ℎ 𝑞1 − 𝑞2 = 𝐴 𝑑𝑡  𝑞1 − 𝑞2 :单位时间内水箱内流入与流出之差  𝐴:水箱截面积 𝑑ℎ  𝑑𝑡 :水箱内液体容量变化率  表示为增量形式有:  静态时: 𝑞1 = 𝑞2 𝛥𝑞1 − 𝛥𝑞2 = 𝐴 𝑑𝛥ℎ 𝑑𝑡 dℎ =0 d𝑡 24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当 q1 变化时,液位随之变化,出口静压发生变化,q2也相应变化  假定q2与h 近似成线性正比关系,与阀门2处液阻R2 成反比关系: Δℎ Δ𝑞2 = 𝑅2  综上:  整理得: dΔℎ Δ𝑞1 − Δ𝑞2 = 𝐴 d𝑡 Δℎ Δ𝑞2 = 𝑅2 dΔℎ 𝑅2 𝐴 + Δℎ = 𝑅2 Δ𝑞1 d𝑡 25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拉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形式 𝐻(𝑠) 𝑅2 𝐺(𝑠) = = 𝑄1 (𝑠) 𝑅2 𝐴𝑠 + 1  令:时间常数 T = R2 A = R2C ,放大系数 K = R2,容量系数 C = A  则: 𝐻(𝑠) 𝑅2 𝐾 𝐺(𝑠) = = = 𝑄1 (𝑠) 𝑅2 A𝑠+1 𝑇+1 结论:单容自衡过程可以采用一阶惯性环节加以描述 26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单容过程传递函数的结构方框图 Q1(s) 1 𝑐𝑠 Q2(s) H(s) 1 𝑅2 𝟏  :水箱的输入量/输出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cs 1  𝑅 :阀2的静压力关系 2 27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推广1:考虑输入为液体体积流量为q0 • 当进水阀1的开度变化后,经长度为 L 的管道进入水箱,使液位变化 • 设流经管道时间为τ0,得具有纯时延的单容过程 dΔℎ 𝑅2 𝐴 + Δℎ = 𝑅2 Δ𝑞0 (𝑡 − 𝜏0 ) d𝑡 𝐻(𝑠) 𝑅2 𝐾0 −𝜏0 𝑠 𝐺(𝑠) = = 𝑒 = 𝑒 −𝜏0𝑠 𝑄1 (𝑠) 𝑅2 A𝑠 + 1 𝑇0 𝑠 + 1 其中,T0 = R2 A, K0 = R2,C = A,τ0 与 L 有关 28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时域响应曲线  无时延自衡  有纯时延自衡 Q0 Q1 O O t t h h O O t t0 t 29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推广2:输出流量Q2通过泵来调节,液位变化,出口Q2 不变 解: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 • 定量泵导致: dΔℎ Δ𝑞1 − Δ𝑞2 = 𝐴 d𝑡 • 整理后得到其增量化方程为: • 得到其传递函数为: dΔℎ Δ𝑞1 = 𝐴 d𝑡 Δ𝑞2 = 0 𝐻(𝑠) 1 𝐺(𝑠) = = 𝑄1 (𝑠) 𝑇𝑠 结论:单容非自衡过程可以采用积分环节加以描述 30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过程  时域响应曲线  无纯时延非自衡  有纯时延非自衡 Q1 Q0 O O t t h h O t O t0 t 意义:进水量增加,出水量不变,液位会升高,直到溢出 3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多容过程:由多个贮蓄容积组成的被控过程  例5-2 多容液位过程 • 分离式双容液位槽 • 输入量为Q1 • 输出量第二个液位槽的液位h2 • 假设:不计第一个与第二个液位槽 之间管道所造成的时间延迟 • 试求h2与Q1之间的数学关系 双容液位过程 3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解:  水槽1:  水槽2:  阀2、3: dΔℎ1 Δ𝑞1 − Δ𝑞2 = 𝐶1 d𝑡 dΔℎ2 Δ𝑞2 − Δ𝑞3 = 𝐶2 d𝑡 Δℎ1 Δ𝑞2 = 𝑅2 Δℎ2 Δ𝑞3 = 𝑅3  令: 水槽1 T1= R2 A1= R2 C1 ,水槽2 T2=R3 A2 = R3 C2,放大系数 K=R3  获得双容液位过程的传递函数为: 𝑄2 (𝑠) 𝐻2 (𝑠) 1 𝑅3 𝐺(𝑠) = ⋅ = ⋅ 𝑄1 (𝑠) 𝑄2 (𝑠) 𝑇1 𝑠 + 1 𝑇2 𝑠 + 1 结论:双容自衡过程可以采用二阶环节加以描述 33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多容过程数学模型方框图 Q1 (s) 1 𝑐1 𝑠 H1(s) 1 𝑅2 Q2 (s) 1 𝑐2 𝑠 H2(s) Q3 (s) 1 𝑅3 1  𝑐 𝑠:水槽1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 1 1  𝑅 :阀2的静压力关系 2 1  𝑐 𝑠:水槽2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 2 1  𝑅 :阀3的静压力关系 3 34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多容过程特性  双容两槽之间存在液体流通阻力, 延缓了h2变化,导致一开始较慢, 较单容过程时延大  容器的增加导致过程时间延迟增长  模型简化:采用单容过程近似 𝐻2 (𝑠) 𝑅3 𝐺(𝑠) = ≈ 𝑒 −𝜏0𝑠 𝑄1 (𝑠) 𝑇0 𝑠 + 1 双容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 35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推广1:考虑n个水槽(容器)依次分离式连接 • 类推出多容过程(n个)的传递函数 𝐾0 𝐺(𝑠) = (𝑇1 𝑠 + 1)(𝑇2 𝑠 + 1) ⋯ (𝑇𝑛 𝑠 + 1) • 若各个容器的容量系数相同,各阀门的液阻也相同,则 𝐺(𝑠) = 𝐾0 , 𝑇1 = 𝑇2 =⋅⋅⋅ 𝑇𝑛 = 𝑇0 𝑛 (𝑇0 𝑠 + 1) • 多容过程模型简化过程与双容过程简化为单容过程方法类似 36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推广2:考虑两水槽之间的管道长度带来的影响 • 阀2开度变化后,需流经长度为L管道 才能进入贮罐2,使液位h2发生变化 h2 h2(∞) • 假设流经管道所需时间为τ1,则具有纯 时延多容过程传递函数为 O τ0 + τ1 𝑅3 𝑅3 −𝜏 𝑠 l 𝐺(𝑠) = 𝑒 ≈ 𝑒 −(𝜏0+𝜏l)𝑠 (𝑇1 𝑠 + 1)(𝑇2 𝑠 + 1) (𝑇0 𝑠 + 1) t T0 阶跃响应曲线 37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推广3:考虑输出液体体积流量为Q3通过泵来调节  水槽1的液位高度变化,会对Q2产生影响  水槽2的液位高度变化,不会对Q3产生影响  解:根据多容过程类推关系:  得到其传递函数为: 𝑄2 (𝑠) 𝐻2 (𝑠) 1 1 𝐺(𝑠) = = 𝑄1 (𝑠) 𝑄2 (𝑠) 𝑇1 𝑠 + 1 𝑇2 𝑠 只要多容过程中存在一个无自衡环节则为无自衡多容过程 38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例6-3 串接并联式双容液位槽  要求:试求h2与Q1之间的数学描述 并联式双容液位过程 39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解:  水槽1 Δ𝑞1 − Δ𝑞2 = 𝐶1  水槽2 Δ𝑞2 − Δ𝑞3 = 𝐶2  阀2  阀3 dΔℎ1 d𝑡 dΔℎ2 d𝑡 Δℎ1 − Δℎ2 Δ𝑞2 = 𝑅2 Δ𝑞3 = Δℎ2 𝑅3  获得串联双容液位过程的传递函数为 𝐺(𝑠) = 𝐻2 (𝑠) 𝐾 = 𝑄1 (𝑠) 𝑇1 𝑇2 𝑠 2 + (𝑇1 + 𝑇2 + 𝑇12 ) + 1 令:  水槽1的过程时间常数 T1 = R2 A1 = R2C1  水槽2的过程时间常数 T2 = R3 A2 = R3C2  过程的放大系数 K = R3  水槽1与水槽2之间的关 联时间常数 𝑇12 =R3C1 40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多容过程  本过程的阶跃响应仍是单调上升的 ,传递函数可等效为 𝐻2 (𝑠) 𝐾 𝐺(𝑠) = = 𝑄1 (𝑠) (𝑇𝐴 𝑠 + 1)(𝑇𝐵 𝑠 + 1)  等效时间常数为 𝑇𝐴 = 𝑇𝐵 = 2𝑇1 𝑇2 (𝑇1 + 𝑇2 + 𝑇12 ) − 𝑇1 − 𝑇2 2 + 𝑇12 (𝑇12 + 2𝑇1 + 2𝑇2 ) 2𝑇1 𝑇2 (𝑇1 + 𝑇2 + 𝑇12 ) + 𝑇1 − 𝑇2 2 + 𝑇12 (𝑇12 + 2𝑇1 + 2𝑇2 ) 4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 数学模型的结构方框图 Q1 (s) 1 𝑐1 𝑠 H1(s) 1 𝑅2 1 𝑐2 𝑠 Q2 (s) H2(s) Q3 (s) 1 𝑅3  红线:两水槽间的关联关系 4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第5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5.1 被控过程的特性 5.2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5.3 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4 实验辨识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43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1实验辨识法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实验辨识法建模步骤  目的分析:分析数学模型的应用目的和相应要求  验前知识:来自对过程内在机理的了解和已有运行数据的分析结论  辨识方法:采用阶跃响应法,频率响应法,相关分析法等经典辨识法, 或是最小二乘法,梯度校正法,极大似然法等现代辨识法  过程模型:采用参量形式,还是非参量形式描述  模型验证:自身验证或交叉验证  重复修正:若得到的模型不满足精度要求,则重新修正实验设计或模 型结构,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1实验辨识法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过程内在规律 先验知识 目的及要求 实验设计 信号发生储存数据测量 辨识方法 模型结构假定 过程模型 模型结构确定 模型验证 最终模型 操作数据记录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 响应曲线法辨识过程的模型  响应曲线法  通过测取阶跃响应或脉冲响应曲线辨识数学模型的方法  分类:阶跃响应曲线法、脉冲响应曲线法  原理:通过操作调节阀,使控制输入产生一个阶跃,将被控量响应 曲线记录下来,求取过程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数学关系  阶跃响应曲线法  根据阶跃响应确定一阶环节参数,需要确定的参数有两个:过程的 放大系数𝑘0 和过程的时间常数𝑇0 𝐺0 𝑠 = 𝑘0 𝑇0 𝑠 + 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 响应曲线法辨识过程的模型  响应曲线法注意事项  试验测试前,被控过程应处于某一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 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试验,以便能从多次试验结果中选取较接近的 两个响应曲线作为分析依据,减少随机干扰的影响;  合理选择阶跃输入信号的幅度;  考虑到被控过程的非线性,分别对正、反方向的阶跃输入信号进行试 验,并比较试验结果,以衡量过程的非线性程度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 响应曲线法辨识过程的模型  响应曲线法 对大多数过程而言,数学模型通常可近似为以下几种: • 自衡特性过程: • 无自衡特性过程:  𝐺0 𝑠 = 𝑘0 𝑇0 𝑠+1  𝐺0 𝑠 = 1 𝑇0 𝑠  𝐺0 𝑠 = 𝑘0 𝑒 −𝜏𝑠 𝑇0 𝑠+1  𝐺0 𝑠 = 1 −𝜏𝒔 𝑒 𝑇0 𝑠  𝐺0 𝑠 = 𝑘0 𝑇1 𝑠+1 𝑇2 𝑠+1  𝐺0 𝑠 = 𝑘0 𝑇1 𝑠 𝑇2 𝑠+1  𝐺0 𝑠 = 𝑘0 𝑒 −𝜏𝑠 𝑇1 𝑠+1 𝑇2 𝑠+1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一阶环节  直角坐标图解法  设阶跃输入变化量为𝑥0 ,一阶无时延环节的阶跃响应为 𝑦 𝑡 = 𝐾0 𝑥0 1 − 𝑒 𝑡 −𝑇 0  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 y (∞) ,再由K0 = y (∞) / x0确定 K0  在 t=T0 处作切线,其与 y (∞) 的交点所对应的时间为 T0 x(t ) y (t ) y ( ) y ( ) A x0 O t O T0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一阶环节  分析过程 • 趋于新的稳态:𝑦 𝑡 • • 𝑡→∞ = 𝑦 ∞ = 𝑘0 𝑥0 𝑑𝑦 𝑘0 𝑥0 t = 0时斜率: = 𝑑𝑡 𝑡→0 𝑇0 𝑘 𝑥 以 0𝑇 0为斜率作切线, 0 在t =𝑇0 处与y(∞)相交 𝑘 𝑥 T = 𝑇0 时响应值: 0 0 𝑡 𝑡=𝑇0 = 𝑘0 𝑥0 = 𝑦 ∞ 𝑇0 y (t ) x(t ) y ( ) A x0 O t O T0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一阶环节 由于 t = 0 处,阶跃响应数值小,切线不易确定,采用三个典型点 取值的平均来确定𝑇0 𝑦 𝑡 = 𝐾0 𝑥0 1 − 𝑒 𝑡 𝑇0 − = 𝑦 ∞ 1−𝑒 𝑡 𝑇0 − 𝑦(𝑡)  𝑦 𝑇0 2 = 39% ⋅ 𝑦 ∞  𝑦 𝑇0 = 63% ⋅ 𝑦 ∞ 𝑦(∞) 86.5% ⋅ 𝑦(∞) 63% ⋅ 𝑦(∞)  𝑦 2𝑇0 = 86.5% ⋅ 𝑦 ∞ 39% ⋅ 𝑦(∞) O 𝑇0 2 𝑇0 2𝑇0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一阶环节  半对数坐标图解法 (自学)  趋于新的稳态: 𝑦 ∞ − 𝑦 𝑡 = 𝑘0 𝑥0 𝑒  取自然对数: ln 𝑦 ∞ − 𝑦 𝑡 ln 𝑦 = 𝑙𝑔 𝑦 ∞ − 𝑦 𝑡 A 𝑡 0𝐴 0 = ln 𝑘0 𝑥0 − 𝑡 𝑇0 𝑙𝑔𝑒 𝑙𝑔 =2.3026𝑙𝑔𝑦 ln 𝑒 𝑙𝑔 𝑦 ∞ − 𝑦 𝑡 0.4343 𝑇 =0.43430𝐵 𝑇0 0 𝑡 −𝑇 = ln 𝑘0 𝑥0 −  优点:可以判断模型结构 • 直线:一阶无时延环节 • 非直线:若t越大越趋于直线,t越小偏离程度越 大则为二阶及以上环节或有时延环节 O B • 无规则:测试存在干扰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带纯滞后的一阶环节  一阶环节带纯后的传递函数 𝑘0 𝐺𝑜 𝑠 = 𝑒 −𝜏𝑠 𝑇0 𝑠 + 1  确定 T0 和 𝜏0 的图解法(如图) 𝑦(𝑡)  在t=0时斜率几乎为零,之后斜率逐 A 渐增大,达到某点(称为拐点)后斜 𝑦(∞) 率又逐渐减小,曲线呈现S形状 拐点 D  可以用一阶纯滞后环节近似 B C O 𝜏0 T0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带纯滞后的一阶环节  计算法确定 T0 和 𝜏0  转换 y (t) 为相对值: 𝑦0 𝑡 = 𝑦 𝑡 𝑦 ∞ 𝑦0 𝑡 = t < 𝜏0 0 1−𝑒 𝑡−𝜏 − 𝑇 0 0  选取两个不同的时间点: 𝑦0 𝑡1 𝑡−𝜏 − 𝑇 0 =1−𝑒 0 𝑦0 𝑡2 = 1 − 𝑒 t ≥ 𝜏0 𝑦0 (𝑡) 1 𝑦0 (𝑡2 ) 𝑦0 (𝑡1 ) 𝑡−𝜏 − 𝑇 0 0 O τ 𝑡1 𝑡2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带纯滞后的一阶环节  取自然对数: ln 1 − 𝑦0 𝑡1 ln 1 − 𝑦0 𝑡2 𝑡1 − 𝜏0 =− 𝑇0 𝑡2 − 𝜏0 =− 𝑇0  联立求解: 𝑡2 − 𝑡1 𝑇0 = ln 1 − 𝑦0 𝑡1 − ln 1 − 𝑦0 𝑡2 𝑡2 ln 1 − 𝑦0 𝑡1 𝜏0 = ln 1 − 𝑦0 𝑡1 − 𝑡1 ln 1 − 𝑦0 𝑡2 − ln 1 − 𝑦0 𝑡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二阶环节  二阶环节的传递函数 𝑘0 𝐺𝑜 𝑠 = 𝑇1 𝑠 + 1 𝑇2 𝑠 + 1  𝑘0 的确定方法与一阶环节相同  时间常数 T 一般采用两点法 𝑡1  0.32 < < 0.46 𝑡2 𝑦(𝑡) 𝑦(∞) 0.8𝑦(∞) 0.4𝑦(∞) O 𝑡1 𝑡2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二阶环节 解: 𝑡 𝑡 𝑇1 𝑇2 −𝑇1 −𝑇1 𝑒 1− 𝑒 2 = 0.6 𝑦 𝑡1 = 0.4𝑦(∞) 𝑇1 − 𝑇2 𝑇1 − 𝑇2 ⇒ 𝑡 𝑡 𝑦(𝑡2 ) = 0.8 𝑦(∞) 𝑇1 𝑇 − 2 − 2 2 𝑒 𝑇1 − 𝑒 𝑇2 = 0.2 𝑇1 − 𝑇2 𝑇1 − 𝑇2 近似解为: 1 𝑇1 + 𝑇2 ≈ (𝑡 + 𝑡2 ) 2.16 1 𝑇1 𝑇2 𝑡1 ≈ (1.74 − 0.55) (𝑇1 + 𝑇2 )2 𝑡2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纯滞后二阶环节  二阶环节带纯后的传递函数 𝑘0 𝐺𝑜 𝑠 = 𝑒 −𝜏𝑆 𝑇1 𝑠 + 1 𝑇2 𝑠 + 1  𝑘0 的确定方法与一阶环节相同  纯滞后时间为: 𝜏 0 = 𝜏A + 𝜏C 𝑦(𝑡) C 𝑦(∞) 拐点  计算时间常数为 𝑇C = 𝑇1 + 𝑇2 𝑥 𝑇A = (1 + 𝑥)𝑥 1+𝑥 𝑇C 𝑇1 𝑥= 𝑇2 F A O τA B τC E D t TA TC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纯滞后二阶环节 T1/TA T2/TA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0.73 C 1.00 0.09 0.08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0.00 2 B A 1 0.75 0.77 0.79 0.81 TC/TA 0.83 0.85 τC/TA  根据 A 和 B 计算时间常数,根据 C 验证切线是否过拐点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一阶无自衡环节  一阶无自衡的传递函数 𝐺0 𝑠 1 = 𝑒 −𝜏s 𝑇0 𝑠 𝑥0 𝑇0 = tan 𝛼 𝑦(𝑡) 𝑥0 α O τ0 T0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阶跃响应曲线法---二阶无自衡环节  二阶无自衡的传递函数 𝐺0 𝑠 𝑘0 = 𝑒 −𝜏0𝑠 𝑇1 𝑠 𝑇2 𝑠+1  微分方程为: 𝑇 d [𝑇 d𝑦(𝑡) + 𝑦(𝑡)] = 𝑥(𝑡 − 𝜏) 1 2 d𝑡 d𝑡 ′ d𝑦(𝑡) d𝑦 (𝑡) ′ 𝑦 (𝑡) = ⇒ 𝑇1 𝑇2 + 𝑇1 𝑦 ′ (𝑡) = 𝑥(𝑡 − 𝜏) d𝑡 d𝑡  传递函数转换为: 1 𝑌 (𝑠) 𝑇1 = 𝑒 −𝜏𝑠 𝑋(𝑠) 𝑇2 𝑠 + 1 ′  采用两点法计算时间常数: 𝑦 ′ (𝑡𝑖 ) ≈ Δ𝑦(𝑡𝑖 ) 𝑦(𝑡𝑖 ) − 𝑦(𝑡𝑖 − 1) = , 𝑖 = 1,2, ⋯ , 𝑛 Δ𝑡 Δ𝑡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2 脉冲响应曲线法  脉冲响应曲线法  正常工作上,施加一个脉冲输入, 测被控量变化曲线,估计参数 𝑢(𝑡) 𝑥0 O 𝑢(𝑡) t0 t O t0 t  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输入 变化,防被控量变化超过允许范围 𝑥0 深蓝线: 𝑦 𝑡 = 𝑦1 𝑡 + 𝑦2 𝑡 𝑦(𝑡) = 𝑦1 (𝑡) − 𝑦1 (𝑡 − 𝑡0 ) 浅蓝线: 𝑦1 t 黄线: 𝑦2 (𝑡) O t0 ti ti+1 t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4.3 最小二乘法辨识过程的模型  《系统辨识》课程重点讲述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5.5 本章小结 被控过程建模基本理论,包括数学模型的分类及构建方法 分析工业生产中被控过程特性 数学建模的三种基本方法 单容和多容过程的机理建模步骤 典型实验辨识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作业 2.1、2.3、2.8、2.9、2.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剑奇 致谢  感谢研究生彭佳佳、尹枫、郑文国、江博涛等同学参与本 PPT的制作  PPT中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的制作 6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