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Emotiona°凉心11 页 94 KB下载文档
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当前文档共11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附件 2: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 一、 学科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有着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学 术积累。素以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临川文化资源为学科内核,以彰显勤勉 务实、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和谐奋进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在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对接当代社会思潮、丰富学科人文底蕴、扩大江西文化声誉上不断作 出新的探索和开拓。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术思想端正、科研教学能力强 的学科队伍。本学科点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培养学科研究的严谨学 风。形成了把中国文学研究建立在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的坚实基础之上,不 断凝练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打造以江右及临川文化为内核的学科优势; 二是重视研究工作的经世致用。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切现实文化建设, 在弘扬和推进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上做出贡献。三是注重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 在宋代诗文与明清戏曲,赣傩艺术与地方文化,现代戏剧、小说理论与创作 批评等领域互相渗透,雅俗并举,融化新知,在多学科的边缘交叉处寻求、 开拓新的学术空间。 二、 研究方向 1.文艺学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3.中国古代文学 4.中国现当代文学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 培养目标 1.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 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具备比较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理论和 比较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修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 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相 关学科发展动态;具备在专业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也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 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现代传媒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以及各级政 府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的文字和行政工作。 3.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理论联系 实际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状况良好。 四、 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 5 年。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26 学分(学位课 不低于 14 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2 学分), 必修环节不低于 6 学分。 五、 培养方式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 制。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 科学研究、双创活动和学位论文等,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 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六、 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期 学 分 一 二 三 10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2 2 科技英语阅读 EST Reading 76 3 √ √ 32 1 √ √ 32 2 √ 公共基 础课 学 位 课 程 12080101 专业必 修课 12080102 12080103 学 术 交 流 口 语 Academic Writing and Presentation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史料 学 Concept 、 Method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语言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语 料学 Conceptual Methods and Corpus Studies in Linguistic Research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读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ics 备注 √ 6 个学分 32 2 32 2 √ √ 4 门课 8 个学分 12080104 12080201 12080202 12080203 专业选 修课 非 学 位 课 程 12080204 12080205 12080206 12080207 12080208 公共选 修课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前沿与 热 点 问 题 Academic Frontier and hot spo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文艺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Theory and Method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语言学专题 Special Subject in Linguistics 戏 剧 戏 曲 学 研 究 Research on theater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20 世 纪 中 国 文 学 思 潮 Chinese literary trend of thoughts in 20th Century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ism 当 代 西 方 文 艺 理 论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词学研究 Research on Ci 比较文学研究 Research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 论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必 选);(2)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 然科学类研究生必选)。 《第二外语》、《科技写 作》、《创新创业》等课程 必修培养环节 补修课程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32 2 至少 10 个学分 (5--8 门课,学生 √ 根据研究方向选修) 32 2 √ 32 2 √ 32 2 √ 32 2 √ 16 1 √ 至少 2 个学分 16 1 √ 12000002 文献综述 1 √ 12000003 开题报告 1 √ 12000004 学术活动 1 12000000 双创活动 2 12000005 教学科研实践 1 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 毕业总学分 七、 必修环节 32 6 个学分(任一环 节未完成不能申请 √ 答辩) 不计学分(2~4 门 课)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 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研究 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个性发展。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提 交。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要求阅读本学科及相关研究 方向的文献资料不少于 200 万字。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 学科专业 3 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 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3.教学、科研实践:硕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参加教学、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可承担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以及指导 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工作,如教学见习(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设计)等;科研实践可从本校、本学院的科研项目中选定,也可以协助导 师从事具体科研实践,自己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科研 论文。 4.实践环节:总学分不低于 4 个学分。实践环节考评结果要填入《东华 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考评表》,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 5.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必 须符合本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的要求;选题确定后,硕士研究生需在学院(部) 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专家(导师)组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学位论文要 有创新性,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包括选题的确立、研究方案 的设计、资料的筛选与选用、论文的修改等等。论文的写作格式应符合规范 要求,层次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硕士研究生应在省级 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 论文。 八、 学位基本要求 按照《东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九、 课程简介 (一)《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史料学》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研究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史料运 用,提高学生对文学研究的综合认识和方法论观念,并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方 向强化研究选题的问题意识,加强对史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等研究 及应用能力。 2.课程内容:文学研究的学术观念、文学研究的方法、文学研究的选题 策略、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史料 的运用等。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文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思谦等著.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社.2004. [2]李浩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4. [4]张可礼.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上海:中西书局.2012. [6]朱金顺.新文学史料学.郑州:海燕出版社.2018. [7]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二)《语言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语料学》 1.课程目标: 本课程围绕语言研究的基本规律、相关概念和语言学的一些重要概念、 研究流派、研究方法展开教学,对相关语料库的使用进行介绍,通过课程学 习,学生能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对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方向、 前沿动态、新角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能够使用常用的中外文语料库, 掌握语料选取的基本原则,能围绕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进行语料的甄 选,能够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语料进行分类和分析。 2.课程内容: 在对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等学习基础上讲述汉语总体特点。概述以上各个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 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重点讲述语用学、形式语言 学、构式观念、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学研究的语料 库、相关研究软件进行讲解介绍,介绍如何基于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并探 讨基础语料库的建设方法。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 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言 学概论,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蒋严. 走近形式语用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 夏中华.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Nicholas Allott.KEY TERMS IN 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16. [5]. 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 揭春雨 ,刘美君 .实证和语料库语言学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8. [7]. 熊文新.语言资源视角下的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8] .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三)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读 1.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热爱经典,亲身感受中国语言文学经 典文本的独特魅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素 养。在导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经典文本内涵的追寻、辨析,认识其整体 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其中的思维特征、哲理价值,感受中国语言文学经典 文本的优美与深刻之处,也要对学生们的某些误解加以纠正,从而培养学生 的思辨分析能力与鉴赏批评能力。 2.课程内容:先秦散文导读、《周易》导读、《诗经》导读、《楚辞》 导读、五四文学经典导读,中国革命文学经典导读,京派文学经典导读,海 派文学经典导读,九叶诗派经典导读,寻根文学经典导读,新历史小说经典 导读,莫言作品导读。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笔试结合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四)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和 理论动态,明确自己的选题方向,为论文开题和写作做准备。 2.课程内容:由导师组讲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其对本研究方向相关理论 的介绍。 3.教学方式:面授、研读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克•昂热诺等主编.程锡麟等译.2000.问题与观点—20 世纪文学 理论综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3]刘若愚著.田守真,钱曙光译.1987.中国的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 (五)文艺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文艺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文艺传 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对文艺传播的整个流程进行详细的描述,探讨文艺作 品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环节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文艺传播的基本模式,目的 是使学生掌握文艺传播的基本规律,旨在对文艺领域发生的传播现象进行全 面的梳理,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分析文艺传播现象的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文艺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消费特征,了解当代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趋 势,活学活用,具备分析和评论当代的影视传媒与网络传媒中文艺传播现象 的能力。 2.课程内容:文艺传播概说、文艺传播的基本流程、文艺传播的各种现 象、文艺传播中的传播者、文艺传播的基本渠道、文艺传播的接受者、西方 文艺传播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艺传播的思想、文艺传播过程中的市场 规律、文艺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消费特征、文艺的网络传播与文化产业化等 等。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西方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未民,朱竞编选.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7. [2]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谭好哲.文学之维:文艺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2003. [4]王汶成.文艺学的当代境遇与问题.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六)语言学专题 1.课程目标: 本课程围绕语言基本规律和语言习得机制展开教学,通过课程学习,学 生能够了解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状况,能够借用相关语言学理论从事相 关课题研究,并获得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通晓英 汉或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并以此解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理论和 实践问题。 2.课程内容: 在对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等学习基础上讲述 汉语总体特点及其作为第二外语的习得机制。概述以上各个研究领域目前国 内外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重点讲述第二语言的习 得机制及其与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形成学科间 的交叉融合,讨论语言学习者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 部因素,探讨二语教学方法。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 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语言 学概论,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Rod Ellis.199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 Lixian Jin, Martin Cortazzi. (2011). Researching Chinese learners skills, perceptions and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3]. Croft.William & Alan D.Cruse. (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 CUP. [4]. 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索振羽.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七)戏剧戏曲学研究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针对戏剧戏曲理论及历史的考察和研究,讲授 戏剧的基本原理、戏剧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各个流派和各个历史时期代表 人物的戏剧美学思想、表演流派、表演理论与实践;讲授中国传统戏曲发生 与发展的规律,研究重要的中国戏曲家、戏曲作品和戏剧现象,以及中国各 个历史时期戏曲与文化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戏剧戏曲的 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戏剧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 2.课程内容:该课程由 8 个专题组成。⑴戏剧戏曲理论研究;⑵戏剧戏 曲美学研究;⑶戏剧戏曲表演艺术研究;⑷戏剧戏曲流派研究;⑸著名戏剧 艺术家研究;⑹经典作品解读;⑺明清传奇研究;⑻中国地方戏曲研究。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曼弗雷德•普菲斯特(德).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北京: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04. [2]河竹登志夫(日).戏剧概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3]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4]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八)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变迁、文化 语境、派别论争及文学思潮视野中的作家作品评论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 现象。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流变与发展的 基本脉络,并对现代文学思潮和当代文学思潮的学科与学术研究史有系统掌 握,且能触类旁通,掌握一定的文学思潮研究方法,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 潮与当今文化格局、文学现象进行多维度的探察。 2.课程内容: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近代启蒙文学思潮;新文学与外 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鲁迅文学思想解读;革命文 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现象”;茅盾、梁实秋、 胡风、陈涌、邵荃麟、周扬等重要批评家的理论贡献;文化领导权与延安文 艺规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与八十年代文学思 潮;再解读、解构主义与九十年代文学思潮;新世纪文学研究。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中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北京:三联书 店.2002. [5]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九)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对 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过程及规律进行梳理。通过专题 性的讲授和评述,使学生了解历代古代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传承与变异的 历史线索,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能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科学地分析和 评价。 2.课程内容:先秦的文学阐释、两汉的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体批 评;隋唐五代的文学史研究;宋代诗话与诗学研究;元明的小说戏曲研究; 清文学流派及各家文艺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特殊样式(序跋、选本、 评点、诗话)举隅。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相结合,面授为主。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7.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三册) .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 (十)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1.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西方当代文论在欧美发 展的基本情况,学习西方重要文论家的基本理论观点,从而开拓学生的理论 视野;同时,注意让学生吸取各家理论的长处、优点,也要看到西方当代文 论家理论上的偏激和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2.课程内容:唯美主义产生的源头和主要理论家的文艺观点;叔本华、 尼采等的直觉主义观点;象征主义思潮的形成以及主要的理论家的主要观点; 当代心理学流派的主要理论家的观点;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家的观点; 英美新批评的流派形成与主要理论观点;结构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解构主义 主要理论家的文艺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理论流派以及主 要理论家观点;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研究理论思潮与主要观点。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7. (十一)词学研究 1.课程目标:“词学研究”课程将中国古代词学分成若干专题讲述,从 词的体制特征、创作方法、风格流变等角度出发解读词的审美特质,介绍经 典作家与重要流派,探讨词学思想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体的 特质、风格与流变,知晓词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锻炼赏析古代词曲的能力, 掌握研究词学的门径与方法。 2.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起源、体制特点、词与音乐的关系、唐五代 词的发展及特色、两宋词的发展与流变、明清词之演变与派别、词学批评等 等。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梅.2005.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吴熊和.1985.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杨海明.1987.唐宋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4]严迪昌.1998.清词史.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 [5]方智范,邓乔彬等.2005.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 社. (十二)比较文学研究 1.课程目标:沟通学生已有的中外文学和其它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研 究视野和参照系数,加深对文学特点和规律的总体认识与理解,提高选修者 的文学研究和欣赏批评能力。一方面学习与掌握比较文学的原理和观念,另 一方面则结合有关文本阅读、着力讲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具体运用;要 求学生能在比较文学所提倡的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的自觉意识层面上, 认识、 理解、思考和解释文学问题,以进一步培养自己成为与“全球化”时代同步 的文学研究者和教学者。 2.课程内容:本课将系统地介绍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研究 对象与方法、学科性质与特点、发展历史和当前学术信息等,对中西文化的 基本概念与观念、渊源与传统、伦理与宗教、物质与精神等的同异与特点, 作比较探索,努力做到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的中国文学文化和“他者” 的西方文学文化。同时,又以比较文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中西文学文化 交流的重大事件和经典著作,作深入具体的个案比较研究,以更新知识、拓 宽视野、温故知新,提高马克思倡导的“世界公民”和“世界文学”的自觉 意识。 3.教学方式:面授与讨论结合。 4.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5.预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西方文论》、《文 学理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乐黛云.2003.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谭桂林.2009.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淳,刘象愚.2000.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乔.2002.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圣效.1989.比较文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学科带头人(签字): 分管院长(签字): 学院盖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