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pdf
2014 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二○一四年十二月 目 录 引言..........................................................................................................1 第一部分 就业基本情况..................................................................... 2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5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8 第二部分 就业相关性分析................................................................ 11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特点............................................................... 11 (一)收入分析............................................................................... 11 (二)专业相关度分析................................................................... 11 (三)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12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12 第三部分 主要做法........................................................................... 14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向.......................................................18 第五部分 对教育教学反馈............................................................... 19 第六部分 结束语............................................................................... 21 引 言 安徽农业大学始建于 1928 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 影响广泛的省属重点农业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 建高校,是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 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在与地方深度对接、 协同创新、互动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育人兴校、强农富民的“大别山道路” 。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就业工作定位为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重视、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理念, 深化了“一把手工程” 。学校紧贴“三农”实际,立足“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着力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和学校就 业指导与服务能力,着力塑造大学生学农、爱农、事农的核心价值观念,切实保 证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5-2007 年连续三年获得“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2012 年连续五年获得“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 誉称号,2009 年获得“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1 年获得“安 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荣誉称号。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 2014 年 7 月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报 告以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系统数据库(截至 2014 年 8 月 31 日)、安 徽农业大学 2014 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结果(截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和《安 徽农业大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为依据,从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相关性分 析、主要做法、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向和对教育教学反馈等 5 个维度详细描述了我 校 2014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 1 第一部分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人数 安徽农业大学 2014 届毕业生共计 5263 人,其中本科生 4503 人,硕士生 746 人,博士生 14 人,与 2013 届毕业生数基本持平。各学院毕业生人数见表 1。 表 1 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和所占比例 学院名称 农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 林学与园林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人数 所占比例 188 3.57% 175 3.33% 184 3.50% 299 5.68% 174 3.31% 196 3.72% 191 3.63% 195 3.71% 学院名称 资源与环境学院 工学院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学院 人数 所占比例 234 4.45% 460 8.74% 323 6.14% 384 7.30% 924 17.55% 391 7.42% 185 3.51% 760 14.44% (二)毕业生生源分布 我校 2014 届毕业生分布在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最多的三个 省分别是安徽省(78.81%)、江苏省(2.51%)和山东省(2.11%) ,如图 1 所示。 其中,安徽省生源最多的三个市分别是合肥市(15.26%)、安庆市(14.30%)和 六安市(11.19%),如图 2 所示。 2 图1 2014 届毕业生全国生源地分布图 图2 2014 届毕业生安徽省生源地分布图 3 (三)毕业生性别统计 我校 2014 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 2856 人,占 54.27%;女生 2407 人,占 45.73%, 男女生比例为 1.19:1,如图 3 所示。 女生 45.73% 男生 54.27% 男生 女生 图3 2014 届毕业生性别比例图 (四)毕业生民族分布 2014 届毕业生中包含 17 个民族,汉族毕业生有 5182 人,白族、布依族、 藏族、朝鲜族、侗族、高山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锡伯族、 瑶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等 16 个少数民族共有 81 人,如图 4 所示。 图4 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结构图 (五)毕业生政治面貌情况 我校 2014 届毕业生中,中共党员有 1604 人,中共预备党员有 335 人,共青 团员有 3261 人,群众 63 人,如图 5 所示。 4 群众 1.19% 中共党员 30.47% 共青团员 61.98% 中共预备党员 6.36% 图5 中共党员 中共预备党员 共青团员 群众 毕业生政治面貌结构图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整体就业情况 截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我校 2014 届毕业生就业率为 92.99%,其中,本科 生就业率为 94.34%,研究生就业率为 85%,具体数据见表 2。 表2 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率 学历层次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升学人数 待就业人数 就业率 本科生 4503 3346 902 255 94.34% 研究生 760 598 48 114 85% 注:就业率=(国内升学+出国出境留学+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二)分学院就业率 动物科技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工学院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 98.85%、 97.44、97.17%,列于 16 个学院的前三位,具体数据见表 3。 表3 分学院就业率统计表 学院 就业率 学院 就业率 农学院 92.02% 资源与环境学院 92.30% 植物保护学院 96.57% 工学院 97.17% 园艺学院 95.10%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93.18% 林学与园林学院 94.31%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96.35% 动物科技学院 98.85% 经济管理学院 93.39%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97.44%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90.79% 5 理学院 93.71% 外国语学院 95.13% 生命科学学院 91.79% 研究生学院 85% (三)本科分专业就业率 动物科学、法语、蚕学、中药资源与开发 4 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100%(其 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只有 1 名毕业生,不具备代表性),种子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生态学、法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6 个专业就业率低于 90%,各 专业具体数据见表 4。 表4 学院 农学院 植物保 护学院 专业 本科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就业率 农学 94.57% 烟草 92.11% 种子科学与工程 87.93% 植物保护 97.87% 学院 理学院 专业 就业率 应用化学 94.12% 统计学 94.83% 信息与计算科学 92.31% 纺织工程 92.31% 包装工程 97.01% 服装设计与工程 95.00% 艺术设计 91.85% 英语 94.49% 日语 93.10% 轻纺工 动植物检疫 95.06% 程与艺 园艺 园艺 95.06% 学院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95.15% 林学 94.00% 术学院 外国语 林学 木材科学与工程 98.28% 学院 与园林 园林 93.07% 法语 100% 城市规划 93.33% 公共事业管理 96.30% 动物科学 100% 旅游管理 91.67% 动物医学 98.36% 金融学 93.16% 水产养殖学 97.92% 国际经济与贸易 94.29% 茶学 98.44% 经济学 94.74% 食品科学与工程 98.39% 经济管 保险 90.48% 食品质量与安全 95.71% 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94.12% 应用生物科学 92.00% 市场营销 95.09% 中药资源与开发 100% 农林经济管理 92.45% 蚕学 1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3.48% 生物技术 96.36% 会计学 91.72% 生物科学 82.14% 财务管理 91.95% 学院 动物科 技学院 茶与食品 科技学院 生命科 学学院 6 环境科学 95.52% 环境工程 92.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5.76% 网络工程 98.51% 通信工程 97.87% 资源 与环境 信息与计 农业资源与环境 91.78% 生态学 85.71% 电子信息工程 93.6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5.29% 物流工程 97.26% 农业水利工程 95.83% 社会工作 96.34% 车辆工程 97.78% 法学 89.06% 汉语言文学 81.25% 学院 算机学院 工学院 人文社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98.18% 科学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7.10% 应用心理学 95.08%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98.53% 对外汉语 79.63% (四)分性别就业率 2856 名男性毕业生中已就业 2666 人,占比 93.35%; 2407 名女性毕业生中 已就业 2228 人,占比 92.56%。 (五)待就业毕业生情况 截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共有 369 名毕业生未就业。其中,5 名毕业生准备出 国留学,74 名毕业生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83 名毕业生准备考研,55 名毕业生 因不满意现职而辞职待业,152 名毕业生暂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如图 6 所示。 45.00% 41.19% 40.00% 35.00% 30.00% 25.00% 20.05% 20.00% 22.49% 14.91% 15.00% 10.00% 5.00% 1.36% 0.00% 准备出国 备考公务员 准备考研 辞职待业 或事业单位 图6 未就业原因统计图 7 未找到合适工作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 (一)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毕业生签约单位以非国有企业为主,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 60.77%。19.41% 的毕业生升学,9.34%的毕业生签约国企,4.35%的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3.78% 的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1.53%的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另有 0.82%的毕业 生自主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参加基层项目、应征入伍和自主 创业的比例差异较小,本科毕业生在签约非国有企业和升学中的比例要远高于研 究生毕业生,而研究生毕业生在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中的比例要 高于本科毕业生,具体数据见表 5。 表5 单位性质 2014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类统计表 本科 研究生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国有企业 387 9.11% 70 10.84% 457 9.34% 党政机关 130 3.06% 55 8.51% 185 3.78% 事业单位 99 2.33% 114 17.65% 213 4.35% 63 1.48% 12 1.86% 75 1.53% 应征入伍 非国有企业 2630 61.91% 344 53.25% 2974 60.77% 升学 902 21.23% 48 7.43% 950 19.41% 自主创业 37 0.87% 3 0.46% 40 0.82% 合计 4248 100.00% 646 100.00% 4894 100.00% 基层项目及 应征入伍 注:非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基层项目包括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西 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 (二)升学情况 2014 届毕业生升学总人数为 950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和未就业总 人数)的 18.05%。其中,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升入 985、211 高校及各科研院所或 是本校深造,合计比例达到 81.79%,见表 6。 8 表6 升学 2014 届毕业生升学分类统计表 本科 研究生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校 358 39.69% 13 27.08% 371 39.05% 985、211 高校及科研院所 376 41.69% 30 62.50% 406 42.74% 出国(境)留学 38 4.21% 1 2.08% 39 4.11% 其他院校 130 14.41% 4 8.33% 134 14.11% 合计 902 100.00% 48 100.00% 950 100.00% (三)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情况 签约、录用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共 3944 人,分布在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和 自治区,如图 7 所示。 图7 2014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图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在安徽就业人数最多,达 2540 人,占 64.40%; 其次是江浙沪,共 837 人,占 21.22%;有 99 名毕业生在广东就业,占 2.51%; 92 名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占 2.33%;117 名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占 2.97%; 在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有 259 人,占 6.57%,具体见表 7。 9 表7 就业地域 2014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学历统计表 本科 研究生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安徽 2159 64.52% 381 63.71% 2540 64.40% 江浙沪 702 20.98% 135 22.58% 837 21.22% 广东 94 2.81% 5 0.84% 99 2.51% 北京 79 2.36% 13 2.17% 92 2.33% 西部 110 3.29% 7 1.17% 117 2.97% 其他 202 6.04% 57 9.53% 259 6.57% 合计 3346 100.00% 598 100.00% 3944 100.00% 注: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四)安徽就业情况 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合肥市的人数最多,达 1839 人,占 72.40%, 如图 8 所示。 图8 2014 届毕业生安徽省内就业去向图 10 第二部分 就业相关性分析 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特点 (一)收入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酬约为 3100 元/月,月收入 2000-4000 元之间的占毕业生的 88.07%,具体分布情况如图 9 所示。 图 9 2014 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分布图 毕业研究生平均薪酬约为 3500 元/月,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占 73.60%, 5000 元以上的占 7.62%,具体分布如图 10 所示。 图 10 2014 届毕业研究生月收入分布图 (二)专业相关度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专业相关度为 75.79%,其中,33.62%的毕 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完全对口,42.17%的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相 关的工作,24.2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关。如图 11 所示。 11 图 11 2014 届就业毕业生专业相关度 (三)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的占 89.29%,感到不满意 的占 10.71%,如图 12 所示。 图 12 2014 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2014 年,学校对 213 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97.20%的用人单位对我 校毕业生整体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2.8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评价为基 本满意,如图 13 所示。 图 13 部分用人单位对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评价 12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和专业实践能 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反馈,如图 14 所示。 图 14 部分用人单位对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满意度 13 第三部分 主要做法 2014 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 学校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围绕人才培养的这一根本,坚持就业工作是 “第一民生工程”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 就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作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指南针,作为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助推器,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 化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 一、以“全员参与、全程重视、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理念为指导,不断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坚持“全员参与、全程重视、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理念,积极探索 和创新就业工作方式,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主管领 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根据学 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制定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着力点,不断优化满足社会人才 需求的培养模式。 (一)围绕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坚持 人才培养贴近“三农”、服务“三农”, 先后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实施小学期制、 主辅修制、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综 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 划”;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 (二)坚持校企合作,不断创建新型就业模式。大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 合作,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构建教师与学生零间隙,谋求毕业生与上岗零过 渡的有效形式,使校企合作“定向”班成为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以“虚 拟”班培养模式为平台,有针对性选择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先后与北京生泰 尔集团公司建立“生泰尔”班,与武汉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天辰”班, 与百胜餐饮集团建立“百胜经理人”班等。“虚拟”班的开设,使学生和企业相 14 互融合,提前达成就业协议。二是“基地+就业”的培养模式。在上海光明集团、 华仁农牧集团、上海源耀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有组织地 安排大学生到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实行 双向选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三是“校内孵化器”模式。由企业资助资金, 组织在校大学生按照创业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 动,使学生提前进入创业实战环节。云南大益茶叶集团资助孵化的大益茶室目前 运营良好,“享味坊”食品公司也于今年 9 月在校图书馆内正式开业。 (三)多举措提升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是构建创新创业课堂教 育体系。学校建有“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大学生创业 模拟实训基地”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 新意识,2014 年,有近 600 名大学生接受了 SYB 和创业模拟实训等专题培训。 二是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举办“神农大讲堂”、“企业家进安农”、 “优秀人物专题讲座” 、 “兴农杯”创业计划大赛和学术科技文化月等活动,构建 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 课堂”的联动发展。三是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 金”,每年投入 40 余万元鼓励、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及创新活动;与科大讯飞合作 设立“科大讯飞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每年投入 10 万元,支持 10 个可操作性 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启动建设 3000 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今年首批入驻 10 个项目。 三、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全方位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为 必修课,2 个学分 32 个学时列入教学计划,并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负 责具体授课和研究工作。针对农业院校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 与就业指导》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为我校学生就业指导 专用教材。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今年 3 月份, 举办了首期“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 TTT 认证培训”班;5 月份,举办了第三届就 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通过培训与比赛,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水 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职场模拟面试 大赛。同时,作为辅助教学引进了朗途职业测评软件和心理测试软件,为大学生 15 提供全面的就业测评、指导答疑、咨询服务和心理解惑。 (二)坚持分类指导,注重个性化就业服务工作。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对于 家庭困难的学生,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和开拓创业精神;对学业优异的同学,注意 鼓励他们从事科研或报考研究生,有针对性进行考研辅导;对学习一般的同学, 注重发挥其特长,根据其所学专业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指导; 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和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注重对他们进行正确择业观念的引 导,使其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细化就业指导内容,开放就业工作坊,让生 涯探索、能力探索、兴趣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和性格认知等内容融入到就业指导 当中,2014 年,共举办 18 期就业工作坊,500 余名大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 (三)强化毕业教育,积极促进“双困毕业生”就业。学校突出抓好就业安 全和文明离校工作,保证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每 年举行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校长为所有获得学位的毕业生逐一授予学位, 并与每一位毕业生合影留念。学校高度重视“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建有“双 困毕业生”数据库,通过各种方式关注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如召开“双困毕 业生”座谈会,了解就业意向;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双困毕业生”解 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重点推荐;发放“双 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等。 (四)开展多元化校园招聘活动。学校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 开拓新兴就业市场,实施符合企业和毕业生需求的多元化校园就业市场体系。一 是开辟行业性、区域型的市场;二是参加校企对接会找市场;三是通过就业调研 扩市场;四是联系校友拓展市场。经过多方努力,2014 年,学校共举办大型毕 业生就业双选会 3 场,邀请用人单位 550 余家,提供有效就业岗位 4500 余个; 中型专业行业类双选会 9 场,邀请用人单位 540 余家,提供有效就业岗位 4000 余个;举办用人单位小型专场宣讲会 260 多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3000 余个。 综合统计表明,从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6 月,共有 1700 余家用人单位来我校 招聘和发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效就业岗位 1.5 余万个。 (五)加强考前指导,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学校坚定服务“三农”的 办学方向,大力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 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对“选聘生”、 “选调生”、 “西部计划”、 “教 16 师特岗计划” 、 “三支一扶”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的 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类辅导培训,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基层,做好扎根基层的 准备。由于多方面的宣传和全方位的考前辅导,2014 年,我校有近千名毕业生 报考了各类基层就业项目。 “选聘生”、 “选调生”、 “西部计划” 、 “教师特岗计划” 、 “三支一扶”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入选总人数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四、以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加强各项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坚持把就业工作视为党委、 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 亲自挂帅,成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组,建立了层层抓落实、人 人有指标的工作机制和体制。2014 年,学校先后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校毕业 生领导组会议、校长办公会、招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等,传达全国全省有关毕业生 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就业率和就 业质量双提高。 (二)健全组织机构,做到就业工作“四到位”。不断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 构,落实就业工作经费、机构、人员、场地“四到位”。2003 年成立大学生就 业指导与服务中心,2008 年成立招生就业处,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工 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每年按学费收入的 1%划拨就业 2 工作专项经费;就业工作场地现有 800M 招聘大厅 1 间,办公室 3 间、宣讲室 3 间,面试室 3 间、接待室 1 间,可同时满足近两千人使用。 (三)抓好制度落实,实现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化。学校建立就业信息统计管 理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月报制度,按要求保质保量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报送签 约情况和签约意向,同时将毕业生签约状况按月向学校主管和分管领导汇报,并 通过就业工作例会和《招生就业工作简报》向各单位、各学院进行通报。此外, 学校还研究制订了《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 、 《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 《毕业 生招聘活动管理办法》 、 《就业协议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有效开展毕业生 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健全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学校坚持 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调整、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参数,建立了专业准入、预警与 退出机制。 17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向 一、就业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和 对 2015 年就业形势的研判,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不断创 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培养“有诚信、有自信、 有责任、有能力”的安农毕业生。推进就业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管理制度, 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二、就业质量稳中趋升。农科类毕业生在行业龙头企业中的就业比例持续增 长,工科类毕业生跻身“世界 500 强”、 “中国 500 强”企业的人数持续增加,理 学类专业需求持续旺盛,文法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毕业生基 层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首次就业的薪酬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 断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三、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随着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深入开展, 毕业生求职择业更为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区 域分布将更趋合理。第二,随着政府、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创业的 引导力度的加强,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城镇社区、农村一线的就业创业人数将 不断增加。第三,学校大力实施的国际化办学战略,拓展了毕业生出国出境继续 深造的渠道。 18 第五部分 对教育教学反馈 近年来学校注重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 编制、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就业状况统计 分析和就业跟踪调研,及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馈。 一、对招生的影响。我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企业好评的同时,毕业生 充分就业和较高质量的就业也吸引着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近年来,报考我校的 考生积极踊跃,录取考生平均分明显提高,生源质量不断改善,2014 年文科录 取最低分数高出安徽省内一本分数线 3 分以上。 二、对专业设置的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主阵地基本上形成了立足安徽,辐 射全国的格局。学校顺应时势,积极优化专业类型结构,形成与安徽崛起相适应、 与优势特色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和升级 传统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交叉、渗透和融合;新增部分适应安徽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预警系统和竞争机制,实行专业准入 和退出制度;对那些在安徽产业结构中具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的传统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在招生人数安排上重点 考虑,对部分生源数量少、质量差、就业难的专业,予以退出。2014 年学校对 本科专业进行综合分析与关联分析,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暂停招生,草业科学专业实现隔年招生,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经济学专业减 少招生计划 20%以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增加招生计划超过 20%,新增 生物制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 三、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学校每年组织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组对录用我校毕 业生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听取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为学校的专业结构 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为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 务,进一步深化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几年来,学校先后 开设创新实验班、现代青年农场主班、卓越工程师班、卓越农艺师班和校企合作 虚拟班等,并在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提高了人才培 养质量。 四、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学校立足社会需求,着眼于学 19 生职业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增强 职业发展意识;大力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实践 相结合、职业辅导与创业指导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就 业竞争力。 20 第六部分 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 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 在未来的工作中,安徽农业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现代农业 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就业指 导与服务,为“三农”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色鲜 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