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交流小结(10).pdf
19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交流小结 2020-11-03 15:59:54 圣塔芭芭拉是美国加州的一个小城市,临近洛杉矶,以其欧洲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和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这里有 明媚的阳光,金黄的沙滩,成排的棕榈树,鲜嫩的龙虾,当然还有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我这一次交流的目的地。作 为享誉盛名的加州大学系统的一个分校,UCSB虽不像伯克利分校或者洛杉矶分校那样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它的学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 也是绝对顶尖的。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如果要我用三个个关键词来形容这段经历的话,它们会 是:新奇,尝试和多样。 第一个关键词:新奇。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和生活三个月,自然是新奇的,而这其中令人感受最为强烈的便是语言了。从下飞机开始,除了和身边一同交 流的小伙伴的对话之外,一切都切换到了英语。从各处的标识牌到厚厚的课本,从简单的日常对话到紧张的课程讲座,都不再是从小熟 知的方块字的音调,取而代之的是那曾经只会出现在英文课本和听力考试中的真真切切的另一门语言。这种语言的冲击感是极其强烈 的,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我这是另一片土地,上面生活着另一群人。当然,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很快也就适应了,而另一维度的新奇 ——文化上的新奇,则是我在这三个月里在不断经历和刷新的。我们中国人在华夏文明中成长,有着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而 美国土地上弥散的盎格鲁-萨克逊的基督徒文化则在时时刻刻都在暗示着我是一个黑发黄肤的外来者。 总体来说,美国大学生外向,积极,中国学生相对内敛。到晚上,我一听到窗外传来的音乐声,我就知道这是那些美国人在开派对,喝 酒跳舞。这样的派对每周末一定有,工作日也时常会有;不仅宿舍里有,外面的酒吧里也有。像这样频繁举行纵情歌舞的聚会,在中国 学生观念里是无法想象的,但这已经是美国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体验这种文化,我也曾经去参加过一个派对。在排队上 人人喝酒,听着音乐在舞池中扭动身体,结束后又男男女女勾勾搭搭的离开,我实在不喜欢,也就没有再去过。不过听着那鼓点鲜明的 迪斯科,我也不会奇怪为什么有人会叫UCSB“派对学校”(Party School)了。 至于学业,中美两国在这一点上的氛围有明显的不同。在复旦,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还是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通识教育不被 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而在UCSB,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往往是超过专业教育的。由于学分的限制,我没有能够选修当地的通识课,但在 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了通识教育往往要求严格,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讨,经常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并且毕业所要求的通 识学分很多。反而是专业课显得“友好”许多,在课上老师力求将问题讲得清晰易懂,于是不惜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解释非常基本的概念 和方法,作业不仅不多,还相当简单。我选修的一门研究生水平的课程难度甚至在复旦的本科生课程难度之下。并且UCSB没有A类 30%的限制,也就让同学们不必进行军备竞赛一般的竞争,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真正学好一门课提升自己身上。所以如上种种 让我在UCSB的学习生活过得与在复旦截然不同。我可以更自由的规划时间,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参透课程内容而不是被老师赶着向前, 也可以更轻松的完成学业目标;当然代价就是我学习的内容相比在复旦少了很多。 第二个关键词:尝试。 在一片新奇的土地上,我自然是想尝试更多新奇的东西,毕竟在异国他乡少有压力的居住如此长的时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机 会。 UCSB两面环海,它所拥有的海角(Campus Point)更是不可多得的冲浪胜地,尤其适合新手初学冲浪。在朋友的怂恿下,在前一个 暑假刚刚才学会游泳的我报了冲浪班。下海是令人兴奋但也是骇人的。整个人趴在板子上,双手划水游向海中,转身,等浪,趁着浪来 了骑着它向海岸冲去,尝试站起,摔进水中。我不断的重复着这样的步骤,一次一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到我都习惯了毒辣的阳光 和咸涩的海水,我还是没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冲浪。最终我决定求其次,尝试着跪在冲浪板上完成动作。又是一次次的尝试,我成功了, 骑着浪吹着海风,我做到了。我不能说整个过程都很愉快,毕竟失败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但是当我真的体会到了海浪在身后推动着我 的时候,心中的挫败感一下子都被成就感和愉悦一扫而空了。 圣塔芭芭拉附近有一个跳伞基地。跳伞这种极限运动放在国内给我一万个胆子我也是不敢去的,但是受到异国氛围的加持,还有朋友的 怂恿,我还是走上了飞机。兴奋且害怕。这种感受是很真实也很强烈的,而且随着飞机越来越高愈发难以平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直 到我被推到飞机门口,我才反应过来。我下意识地想要反悔,但是一个音节还没说出来我就被我的Master带出了飞机。整整10秒的自 由下落。和我砰砰的心跳比起来,耳旁的风声都算不得什么。打开降落伞的一瞬间,只听哗啦一声,我整个人被向上一拉,然后开始缓 缓下降,到这时我才平静下心情开始欣赏风景。说实话,那些海岸,田野,山川我都没什么印象了,但是那种在几千米的高空吹着冷 风,一边提心吊胆还要一边安慰自己的体验,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当然我还体验了许多其他事情,比如参加合唱团进行宗教歌曲的演出,参与当地交响乐团的圣诞活动,结识当地家庭参与地道的感恩节 与圣诞节庆典等等。这些种种不能说都给我留下了好的回忆,但是好好坏坏皆是体验,亲身的经历才是财富。 第三个关键词:多样。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片土地有着祖辈上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所以在美国,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举家移民到美国的亚美 尼亚人,有现在只能说些简单中文的华裔,有从小被父母带来美国的墨西哥裔,还有来自于美国“敌对国家”伊朗的博士研究生,当然也 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外来留学生与交换生。 我的室友便是那个墨西哥裔。他的母语是西班牙语,但是由于来美国很早,英语也达到了母语水平。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他会给我介绍 美国食堂的里的食物要怎么吃才好吃,还会看着食堂里的橄榄球转播告诉我橄榄球的规则。他时不时会教我一些西班牙语,我也会教他 一些中文。我们俩经常晚上在宿舍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也会一起去酒吧喝酒看比赛。他甚至还会和我讨论他的家庭和他的恋爱经历。 我觉得我很幸运地拥有了一个这样的室友,我们不因人种不同而割离,却因性格相投而相处甚欢。 在参加一次由学校组织的国家公园野营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位西班牙小哥。他家中有一位从中国领养的妹妹,于是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 趣。他和我探讨的问题相比我的墨西哥室友要严肃许多。两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两国的大学生活,两国的语言和文字,两国的政 治和经济等等都是我们讨论的内容。他甚至还认真咨询了我关于香港相关事件的看法,在我表明了我的立场之后,我也“还以颜色”,向 他询问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相关事宜。在这样的互动之下,我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们至今还有联系,以每月一封电子邮件的形式 向对方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对事物的理解。他邀请了我明年去西班牙,我也邀请了他明年来中国。我们都知道我们还会见面的。 交流不似日后出国读研或者工作会有着许多的压力,也不像是旅游一般浅尝辄止。在这段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时光中,我体验了新的生 活和新的文化,结识了知心好友,度过了仿佛梦一般的一段时光。我相信多年以后回忆起来,我还是能闻得到推开窗户那混合着棕榈叶 和海盐味道,带着淡淡阳光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