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6春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pdf

important 重要2 页 278.167 KB下载文档
2016春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pdf2016春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pdf
当前文档共2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6春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pdf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新国大交流小结 2016-11-21 09:20:26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然而对于第一次换了一大片天空的我来说,新加坡这片耀眼的明媚之地上实在是给了我太多惊喜。离开新加 坡六个月了,这段交流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仍然是清晰明朗得像夏日满地的流金一样闪着光,后面衬着它那真正蓝天白云的幕景,一尘不 染。 越临近出发去交流的日子,越是翻来覆去地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新状态焦虑,新鲜好奇的薄薄的雾气下是重重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 惧。虽然一直相信自己的适应力,但是对于如此全新的挑战和相比前二十年生活的遥远距离还是不能安心。繁重紧张的期末让我每天都 在惶惶,出发前一天才考完了最后一门专业课,下午飞似地收拾了行李,住宿也尚未有着落。五个小时的飞行,从哈气清晰的冬日到到 处是阳光炙热气息的长夏,从熟悉得可以横行的复旦来到更加国际化的新国大,新的一切就这样措手不及地摆在了我眼前。飞机落地, 来不及担心来不及羞怯来不及退缩,日子自顾自地转了起来。那时候也真的未曾想过,本以为是咬着牙默默鼓励自己去锻炼、甚至有些 对挑战抗拒的日子,在对新加坡和新国大每一天更真切的接触和熟悉之后变得可爱,让人不忍离开。 1、初印象:秩序、从容与善意 所 有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让人感叹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称呼名副其实,与之相配的是所有行政程序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规则都肉眼可见的有 序。最直观的是再高峰再拥挤的扶梯上人们也都左立右行,所有排队的队伍甚至不会有任何歪歪扭扭“旁逸斜出”。高素质的自觉和更严 酷律法的监督共同保障了这个城市的美好。这样高标准的秩序感也让我们在租房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无可更改、没有余地。和同伴住了 两天小旅馆,眼看就要开学,慌张地大致看了其他三个复旦姑娘租住的房子之后就决定马上搬进去,签约和交过定金之后,又有同学陆 续收到了学校住宿的申请通过,我们犹豫着想再去和学校沟通,并跟房东商量一下能不能退租,毕竟租房的价格不低。我们仍然想象, 在国内我们这种离家在外的小姑娘应该会获得理解和同情,比较好商量,何况刚刚过去半天。然而不比我们大几岁的开朗热情的东北房 东姐姐,任凭我们撒娇可怜,只告诉我们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签约后退租,押金是不能退的。我们需要为自己欠缺考虑的选择买单,这也 是第一次感受到真正进入社会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原以为人情可以揉皱的规则,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一份对绝对秩序感的成熟理解,对 自己也对他人负责。 也正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的完备秩序,让新加坡在公共设施的考虑上事无巨细。几乎所有地方的盥洗室都配有残疾 人专用卫生间,公交车或校车上都有残疾人轮椅停靠的专属位置,司机会从位置上下来帮助把残疾人推上车,也有相应较低位置的示意 停车的残疾人专用按钮。路标指示都细致清晰,在新加坡英语是官方语言,但是因为它也是中英双语国家,并且作为东南亚核心,汇集 了马来西亚、印尼等周边国家民族的群体,因此重要的安全提示部分总是以多种语言标注,这也为初到新加坡费劲认路的我们提供了极 大的便利。 然而秩序主导的新加坡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机器。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它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但是身处此地 绝不会有养老般悠闲散漫、毫无生气的感受,的士司机往往是白发的爷爷甚至是有听力障碍的大叔,却都会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精神 矍铄,与我们热络地聊天。地铁和公交上齐整衬衣长裤皮鞋甚至全套西装的白领们,不同于国内早高峰人们的匆忙形色,步履不减却从 容,没什么人在闲聊在刷着微信打着游戏,除了看电子书的年轻人,更是有国内少见的在看纸质书和报纸的乘客。因为公车不报站,司 机会友好地提醒不熟悉路线的我们下车,甚至会跟每一位早间乘客说早上好。因为所有人都有守规则的默契,新加坡的车速都很快,但 是在很多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斑马线处,车辆都会提早减速等待行人通过并点头致意,这让熟悉复旦东门“生死时速”路口的我们简直受宠 若惊,我们不必小跑也不必忍受催促的鸣笛或是司机不耐烦的表情。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族群的国家,我们遇见着各种肤色的外国友人。 刚开始在路上遇到看起来外形凶悍冷漠的黑色或棕色皮肤的朋友总会有点害怕,提高警惕,但事实上他们都非常的友善,并且习惯助 人,当我带着两个大行李箱赶公交车的时候,旁边的黑人哥哥帮我把箱子带上车并为我腾出道,又帮我们指路、送行李下车,我表示感 谢时他也是一副淡淡的表情表示这没什么。我租住小区的门口有一个长期施工的工地,每次走过隔离出的狭窄的临时通道,推着建筑工 具的工人总是在看见我之后老远就停下脚步让在一旁等我走过,并会微笑致意,这更增加了我对这个有序、整洁的国家的好感。 2、新 国大:自由生长 新国大有三个校区,我们主要活动是在肯特岗主校区,校园建在山坡上,起起伏伏的地势让高低错落的建筑显出别致的 美感。初到时感慨它就是我想象中大学最应该有的样子,所有的风景和可爱的人们,明朗,清晰,活泼,专注。新加坡常年浓烈明媚的 天气和温度,玻璃墙映出如洗的蓝天白云,充足的水分涵养植物惬意生长,整个人也像一株植物一样,和满眼的浓绿一起舒展着身体, 舒畅气息。和花草树木的盎然生机相映成趣的是衣着清凉充满活力的学生和他们习惯露牙的开朗大笑。新加坡本地学生往往拥有带着阳 光印记的小麦色皮肤,男生们依照律法都要服兵役,女生们也酷爱健身,让整个校园都透出健康朝气的年轻气质。 新国大的学习环境和 公共设施都可以用“舒适”来形容,虽然刚开始被高低交错的教学楼群和迷宫一般的楼间连接搞得晕头转向,比如a楼的一楼连接b楼的三 楼,但是跟随复杂又清晰的指示牌绕来绕去发现这样的“探险”也是格外有趣。楼间连接的长廊有各种自习的桌椅和电源插口,常见热闹 的小组讨论和义卖活动。平日里课下我最喜欢去的自习室叫Mac Commons,在学生住宿活动集中区24小时开放,整面的落地窗宽敞 明亮,透出阳光下斑驳的树影,安坐其中,视野和心境都会非常开阔。这里还有有隔音超棒的讨论间,很多供学生免费使用的Mac电脑 和自助打印室,非常方便快捷。有的学生会盘腿坐在沙发上,甚至通宵时候睡倒在沙发上,这样自在又安静的状态,让人觉得学习是一 种特别舒服的生活状态,我也因此整天整天待在那里。图书馆的宽阔也让我印象深刻,和自习区相隔的大片公共区域空地上常常有三五 个同学席地坐下小声讨论,还有专门的休息区可以聊天吃东西。饮食一度是我去之前有点担心的事情,但事实简直是个惊喜,因为多民 族多国家的生源,这里每个餐厅都提供传统中餐、港式、台式、日韩、西式、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各种菜肴,价格亲民,并且部分 进行全天的供应,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家课程时间不同,全天候的餐厅直接缓解了高峰用餐的压力,减少了学生在排队 和拥挤中浪费的时间,吃饭变得特别自由,在选课方面大家也不用考虑过多饭点因素而有所遗憾。宿舍方面,我们复旦一行人有一半的 人没有被分到宿舍,我和同学一起租住在校外,校内的宿舍有很多种,条件最好的只给非常优秀的有奖学金的同学,我们时常跟着有幸 分配到那里住宿的同学进去蹭饭,除了自己的餐厅,楼里还有娱乐室以及钢琴、大屏投影、体育房等各种设施,非常全面,每个楼还有 自己的名字和文化,举办各种活动的时候好像哈利波特里那些不同学院的样子,让我们这些校外“流浪儿”非常羡慕。还有一点让我大开 眼界的是期末考试的场景,考点在偌大的体育馆,几百套整齐的桌椅下面是覆盖整个地面的地毯,考试时各个课程的老师负责各自学生 试卷的发放及监考,秩序井然,老师们的走动没有一点声音,不得不再一次感叹学校组织的完备。 整个校园里活跃着无处不在的疯狂的 运动因子。新加坡的气温从太阳升起开始就是盛夏的火热,直射的光线和潮湿的水汽,让狂爱出汗的我只想待在室内吹着永远十八度的 空调,然而早上出门就看到湿透全身的各个年龄段的自行车爱好者,在上午下午热得我站着都想晕的时间坐校车去教学楼的路上,就看 到明晃晃的操场上激烈的橄榄球训练,还有永远满员的健身房,傍晚和深夜沿着学校上坡下坡不疲不休的跑步的人们。运动已然是像吃 饭睡觉一样的习惯,或许这就是这里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永远不会被晒晕烦躁而永远保持微笑和活力的秘诀。对于运动的热情还体现在新 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上,除了瑜伽、攀岩、跆拳道这些每天路过训练场都会看到的种类之外,竟然还有拳击这样在国内绝不可能举办的 校园比赛,在公开的空地上搭建了专业的台子,底下是裁判和工作人员,旁边一圈是热情呐喊的学生。此外还有女生站在男生肩膀上下 翻飞的高难度啦啦操,这些在国内校园中少见的专业的运动项目,突破了我心里对于“安全”“有序”的校园运动的固有观念。 3、学习: 亲密、放松与严格 鉴于每门课都有老师授课之外的正式讨论,我选择了三门主修课程一门旁听课程。我所在的新国大中文系的课程从班 级人数到老师讲授方式和逻辑都与复旦有很大不同,我不仅获得了具体课程内容的知识,也对相对更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有了细致的了 解。中文系课程的统一特点是小班教学,二十人左右是常态,虽然分有授课(lecture)和讨论(tutorial)课程安排,但是所有老师还 是会在一开始就鼓励同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问题打断老师,从课程效果来看,同学也都很习惯这样一种和老师随时讨论的去规则性 的课堂,达到大量及时的互动。老师也会根据本班的学生水平和兴趣意愿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就在同学们表示 更喜欢白话小说的情况下调整了早期小说和白话小说的讨论比例。有限的学生人数和互动的质量、数量,保证了老师熟悉课堂的每一位 同学,消除了沟通上的距离,也拉进学生和老师研究兴趣的距离。教室的形态也大多是可以移动的带桌板的椅子随意摆放,或者圆桌型 分组讨论格局。 词汇学是由来新国大交流的北大教授主讲。这是和复旦授课内容和类型最相近我最亲切的课程,老师本身研究词汇和方 言,上课总有丰富的举例来解释,让词汇学变得具象很多。他的要求严格,每节课后都有作业,会亲自批改并详细反馈,对于词汇系统 这一庞杂的整体,他在教授必要概念和规律之外,非常热衷于和我们探讨违反主流规律的实例,让我们尝试以否定和查找漏洞的角度来 获得更深刻的概念理解,很多具体分析不会设唯一的标准答案,更注重我们对语料的分析逻辑。此外老师还会在IVLE(相当于 elearning)上直接给出所有延伸阅读的文献资料,一些我们难以在图书馆和网上找到的资源都会提供扫描版,非常细致地提供所有学 习上的帮助。 《庄子》精读的教授是最和蔼的,也许是因为研究的领域的缘故,他有一种飘逸的世外仙气。对于古典文献,他要求我们 去除别人的印记,完全自己读原典而不靠译本,课上带着我们一篇一篇一句一句读,拒绝读书的粗疏,拒绝接受性知识吸收,强调主动 寻找,鼓励每一个人自己去思考,哪怕看着直白简单,也是质朴的真实。 讲授古代文学的美国教授高大帅气,始终带着笑,幽默,绅 士。第一节课“对虚构的认识”就直接对惯性思维提出尖锐的质疑,在我们固有老套的文学的根本概念上做了颠覆,但他也在课程中以极 度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认为课堂是师生相互配合的一个成果。老师本身对古文的研究让人很佩服,虽然我们对古代文学并不陌生,但 是老师打开了更多的角度——天地会、道教修仙、祭祀祈雨等宗教、文化、社会风情、传统仪式,让古文不长篇幅的故事变得丰厚。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喜爱让我们感动,也让人反思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精华的对待方式。老师从来不会吝惜对我们的肯定,因为常 常在课堂上互动变得熟悉,一次在等校车时候老师甚至走过来拍拍我说“感谢你对课堂的贡献”,让人觉得有点好笑又非常受鼓舞。 中国 现当代文学是我在新国大最喜欢的一门课,虽然是汉语言专业,但是真正的兴趣还是在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方向上,在复旦喜欢的文学专 业课总是跟本专业课程时间冲突,这次交流反而有了可以索性不去想学分而理直气壮选择自己最喜欢课程的勇气和机会。老师是普林斯 顿大学的博士,年纪很轻,温和,精致,开阔,尖锐,课堂以多元角度的引导和提问为主。笑容温柔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犀利又耐 心,课程考核要求一次pre、一篇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Pre的主题我选择了非常喜欢和熟悉的阿城的《棋王》,对于文本分析一直很 有信心,在复旦也修习了很多这方面的课,却没想到这次pre前后改了三次全新版本。第一次提前发邮件约了老师讨论和把关,本以为 差不多十分钟表述清楚思路就可以结束,没想到老师听后表示不太满意并直接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把我问得哑口无言,一针见血地指出最 大的漏洞是模糊的没有逻辑的观点问题。她希望我的每句话都是有所依据的分析而不只是虚空地感受,过于主观的观点并不能称为一个 观点,而是思想偷懒的做法。中文系的感性经验都不缺少,少的是从宏观走向细节的推究,是逻辑,是有细节支持的宏观的大格局。因 此要求文本分析从模糊感受走向理性思想。全部推翻认真准备后的第二次汇报,老师仍然在摇头,指出我矫正过度囿于细节规则的角度 有些死板,依然不能算是观点或思想,我有点懵了,眼看明天就要作报告急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悉心鼓励肯定了我的努力,又帮我重 新找切入角度整理思路,放手让我去发挥说一定没问题。老师指导pre每次都谈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非常耐心,绝对解决完我所有的疑 问再结束。于是几个白天夜晚熬下来,在沉重的压力下切实地领会了老师希望教给我们的方法。做pre时紧张又兴奋,结束后老师仍然 指出详略分布的问题可以继续改进。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反思文学类“研究”与“读后感”散文式抒情的差别,以前的学习中或许有所感受但 是没有这么清晰的分辨,明白不可用语言本身的修辞来掩盖逻辑理性的空洞。这样老师手把手地批评和指导,也让我第一次经历一种炼 金一样痛苦但受益良久的过程。论文写作之前我找了很多资料来看,中文英文借了十几本书,也第一次就中文文本赏析查阅国外的期 刊,所有资料全部看完才终于开始动笔。拿到论文回馈,是老师手动批改的纸质稿,标出的赞许的段落和字里行间的评语,让我有说不 出的感动。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最好的成绩和老师最高的评价,觉得这一门课读的书,不敢偷懒的讨论,费的所有脑筋,和老师互动所有 观点的碰撞,真的收获了太多。 虽然现当代文学课上读的文本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文体语言,但是课程任务一点不轻。每周两本小说文本 精读及中外评论的延伸阅读,课上会对比讨论。上课有一半时间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发言,为了有感可发就必须按时读完材料进 行思考,然后发现一个看起来只有一种普世解释的文本,真的可以在大家眼里有那么多有趣的解释,老师不怎么评价,只是会顺着发言 继续推进问题进行启发。记得在讨论曹禺的《雷雨》的课上,针对我的发言观点,老师提到这是比较惯性思维的角度,让我在羞愧之余 更加懂得要用自己的眼光分析而非想当然地跟着大众评论走。另一半的时间,老师会用课件带着我们系统地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和多家文 学评论的介绍。这一门课的四个月的学习时间,我精读了二十多位各时期作家的经典作品,对熟悉的文学史和作家有了更包容和丰富的 观点和认识。在复旦,我们的作品分析更自由更主观更飞扬,更重“神”,而新国大给我的教导是西方更加逻辑性的理性的思考,更加靠 近文化史的社会背景的具体分析,更重支撑“神”的具体“形”。此外课堂还穿插了对于纪录片和电影的讨论,以多种形式带我们认识文化 环境和知识分子的处境和革命,让我们接触只知读书的象牙塔外的社会文化,让我们在文学中保持天真,也要自觉认识读书人的使命和 影响力。老师思想的个性和棱角,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读书态度,特别坚定,特别睿智。 4、我的 日常:游走与观察 我住在离学校几站公交距离的小区,路线熟悉后晚上为了运动锻炼会步行二十多分钟回家,期末时候也会在自习到十 一点和同学结伴而行。虽然是夜深的漫漫长路,但是不会太过害怕,因为新加坡的治安实在是让人放心。路上常常是加班晚归的白领和 好像不用睡觉一样夜跑的人们。夜晚也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刻,晚风吹散一天的燥气,心间都清凉。整个城市都让人安心,于是很多时 间我会自己游走在新加坡的街道中,最喜欢在书店逗留一整个下午,这里的人们行色不匆匆,午休时间出来透气的白领,满头银发又衣 着精致的奶奶,稚气的学生,神色温和的大叔,一方小小的书店,阳光包围下的一间冷气充足的休憩之屋,就像一段静止的时间,与屋 外的流转忙碌相对。我们也去看了热闹的风景,国家博物馆中大英博物馆的珍藏展出,金沙酒店和滨海湾花园光彩绚烂的灯光秀还有新 加坡河游船走过的不夜城之景等等。 新国大学校里的各种活动也让我很受启发。中文系虽然不是大系但是花样很多,过年时中文系的春 节晚会后是师生团拜活动,热热闹闹,报告厅里装饰得很有年味,学生们准备了各种游戏表演和抽奖活动,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教授 到系主任全都参与其中,看到大牛教授们和同学一起欢乐地剪纸、猜灯谜,可以感受到真正的零距离,感觉非常温暖。在每个学年结 束,中文系还有学生自己准备的谢师宴。不同于学校的毕业典礼,中文系自己的谢师宴更轻松,主任和教授会致辞,大家会一起观看学 生制作的毕业特辑纪录片,一系列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搜集毕业生童年的照片给老师辨认,成功率竟然特别高!让人感叹也羡慕这种 师生间的亲密感和熟悉度。 四个月的时间里,一行的复旦同学是最亲密的伙伴。平常在本系很少会有契机结识各个专业的朋友,圈子很 固定,这次交流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认识这么多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朋友都非常靠谱,原本一直避免和远离的那些 未知领域都变得丰富有趣起来,他们的严谨、纯粹,让我感受到不同于本身熟悉思维的魅力。同时我也在课堂上认识了很多新加坡同 学,并且和其中两个女孩发展了延续到现在的友谊,她们信奉在新加坡民众信仰中占主流的基督教,我本身就对宗教文化很感兴趣,于 是和她们一起去参观教堂,旁观礼拜,第一次如此贴近地感受真实可见的虔诚,看到各个年龄的人们紧闭双目满面泪流的反思和感恩, 也观察它较之以前课本上更加轻松和新鲜的形式,比如不再是传统唱诗班而是现代化的现场伴奏乐队及领唱,配合现代化的灯光舞台简 直像演唱会,年轻的学生群体的礼拜更是唱唱跳跳像舞会一样愉快和热闹。她们说新加坡是个从小比到大的持续重压的竞争系统,每一 步都很重要,可能这也是各年龄阶层的人从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放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忙里偷闲的假期里我们一行十二人复 旦小分队也在抓紧时间认识东南亚的更多面——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巴厘岛。这是我第一次跟着同龄的伙伴远游,我们遇到了团队 内部的小摩擦和旅游景点上当受骗等各种问题,但是这样手拉手一起经历的感觉还是很棒。在吉隆坡看灯火辉煌,国家清真寺纯净剔透 像水做的宫殿,奢侈品商场和杂乱破败的街角并肩而立。在兰卡威度假岛和槟城游走在慢节奏的小巷,看街头涂鸦欢快地街拍。在泰国 被软糯的泰语温柔相待,清迈的小村庄和善文艺,周末大型集市拥挤欢快,八人四辆自行车在街头飞奔,用脚步丈量河景。曼谷金碧辉 煌的寺庙宫殿内外和街头小巷有行走的僧徒虔诚转经,也多了旁生的城市烟火气。普吉岛清澈如梦,浮潜时不愿醒来。在巴厘岛扑面而 来的是成熟的商业气息,也不影响山中伸手可摘的满天星钻和爬火山极致疲惫却坚持的畅快。温柔的夜色,流金的梯田,激情漂流地欢 叫,绕得头晕的盘山路和透风车的放声大笑,还有蓝得真诚的海滩和小木屋旅馆的风情,都是我心里最美的东南亚印象。 5、不是归途 回上海的飞机上盘算着大四一年的计划,并不觉得这是一场结束。在进入大学结尾之前的这次开阔眼界,给了我从独立生活到学习思维 精准的刺激,好像不知觉完成了一个早于毕业的过渡,下一段路这就启程。 新国大的交流之旅,在彻底的新环境下检验了我二十年学习 生活的积累,让我在忐忑之后心中更有定数。更重要的,这四个月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未来生活的鼓励,让我明确本科毕业后出国读书的 选择,也让我有幸得到老师们重要的推荐信。在复旦和中文系给予我的自在精神之后,我希望可以尝试另一种自由——新国大让我接触 到更加确凿和理性的对于自由的给予和强调,引导甚至要求人养成自由的思维习惯,不仅仅是突破客观束缚和外界重压,更重要的是消 解自身的惰性,拒绝画地为牢,涵养出精神的自觉,更有力更积极地回应和追求生活。这是在复旦中文系让我略知人立于世的风骨之后 我希望获得的另一种淬炼。 异国他乡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不适感,人们的善意,朋友们的陪伴,老师们的耐心和关照,让这一趟旅程 显得太短了些,每一个经历都凝成光点,化成了巴厘岛火山夜空中忽闪的星星,不熄不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