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

Later on29 页 471.382 KB下载文档
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
当前文档共29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第十章 泻下方药.pdf

第十章 泻下方药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代表药 大黄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对里实证的认识 概念:凡能引起腹泻、促进排便或润滑大肠,及攻逐水饮的方药。 荡涤实热 里实证 通利大便 攻逐水饮 肠胃实热内结 阴亏津枯 水饮内停 多种急腹 症、急性 感染病 体弱、术 后及产后 便秘 胸腹部积 水、水肿 药物分类 攻下药 润下药 峻下逐水药 现代研究: 主要病因: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病 里实证 原微生物感染 病理过程:便秘、发热、腹痛、炎症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泻下 2.利尿 3.抗病原微生物 4.抗炎 1. 泻下作用 • 刺激肠粘膜,增加肠蠕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 • 泻下作用按机制分类: (1)刺激性泻药 结合型蒽苷(大黄、番泻叶、芦荟)、 牵牛子苷(牵牛子)、巴豆油(巴豆)、 芫花酯(芫花) (2)容积性泻药 硫酸钠(芒硝) (3)润滑性泻药 脂肪油(火麻仁、郁李仁) 2. 利尿作用 以峻下逐水药为主,尿量↑; 大黄(抑制肾小管Na+-K+-ATP酶)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大黄、芦荟 --- 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 商陆、芫花、番泻叶、巴豆 --- G+球菌、G-杆菌、皮肤真菌 4. 抗炎作用 ◆ 大黄、商陆:作用明显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 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 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5. 其他药理作用: 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脂、降血压、保肝利胆等 第二节 代表药 大 黄 来源:蓼科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成分: 蒽醌苷 蒽苷 (结合型) 二蒽酮苷 番泻苷A、B、C、D、E、F 蒽醌衍 生物 苷元 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游离型) 鞣质(d-儿茶素、没食子酸)、多糖等 [药理作用] 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 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 痈,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1)泻下 • 致泻成分 结合型蒽苷 二蒽酮苷中番泻苷A (Sennoside A)---- 作用最强 作用机理 少部分小肠吸收 ① 结合型蒽苷 肝脏 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 大肠 细菌酶 葡萄糖苷酶 大肠 苷元 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 肠蠕动↑ 致泻 苷元 ② 蒽酮的胆碱样作用:M-R兴奋 → 肠蠕动↑ ③ 抑制肠平滑肌上 Na+-K+-ATP酶 肠腔内Na+ ↑ 肠腔内渗透压↑ 肠容积↑ 机械性刺激肠壁 肠蠕动↑ 泻下机制: ① 结合型蒽苷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游离型大黄酸 蒽酮和大黄酸,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 促进结肠蠕动而致泻; ② 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兴奋M受体,促进结 肠蠕动; ③ 蒽酮抑制肠平滑肌细胞膜上Na+-K+-ATP酶,肠腔 内渗透压升高,水、Na+滞留,肠腔容积扩大,刺 激肠壁; ④ 大黄蒽苷刺激肠壁组织分泌5-HT,并通过其介导 促进肠道收缩和肠液分泌; ⑤ 大黄番泻苷可提高血液及空肠组织中胃动素(MTL)、 P物质(SP)含量、降低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 泻下作用总结 • 有效成分——结合型蒽苷 • 最终物质——游离型蒽醌 • 作用部位——大肠 • 必要条件——大肠细菌酶 • 注意: ▸ 煎煮和炮制对泻下作用的影响 生大黄泻下攻积力量峻猛,久煎和炮制后泻下作用减弱 ▸ 继发性便秘 含鞣质,停药后易引起继发性便秘 长期服用大黄 易引起“泻剂结肠” 指长期应用泻剂(接触性泻药为主)损害结肠神经系统导致肠 动力减弱、平滑肌及壁内神经病变、胆碱受体的变化等,对泻剂反 应性明显下降,使病人对泻剂产生依赖性的一种状况,是慢传输性 便秘的一种重要的临床类型。 (2)抗病原微生物 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 ①抗菌 抗菌特点:广谱抗菌 抗菌成分:游离苷元 以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最强 抗菌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糖代谢 ②抗真菌 体外实验证实具有抗真菌作用 抗真菌成分:大黄素 ③抗病毒 体外实验证实可以抑制多种病毒 抗病毒成分:大黄素 ④抗原虫 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 抗原虫成分:大黄素 (3)抗炎 抑制炎症早期 渗出、水肿 大黄煎剂 多种实验性 炎症模型 抗炎 抑制炎症后期结 缔组织增生 抑制AA代谢,减少PG和LT生成 抑制NF-KB活化 抑制黏附因子的表达 (4)止血 ▸ ▸ 作用确切,见效快 ▸ 大黄酚、d-儿茶素、没食子酸 作用机制 ① 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 ② 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增加血小板数量; ③ 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 ④ 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保肝、利胆 大黄 多种原因致实验性肝损 伤动物模型 肝细胞肿胀、变性、坏 死↓;转氨酶↓ 保肝机制: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 扰素,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肝微循环;抑 制肝细胞凋亡;大黄素可以减轻肝纤维化发展。 大黄能促进胆汁酸和胆红素排泄,发挥利胆作用 利胆机制: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 松弛Oddi括约肌,增加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排泄,减少溶血反 应和黄疸指数。 (6)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水分向血管 内转移,血液稀释,血液粘稠度降低,改善微 循环障碍。 机制: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 大黄对正常家兔血清胆固醇无明显影响,但可 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血清胆固 醇水平 (2)抑制胰酶 大黄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常用中药 急性胰腺炎 (AP): 轻者:胰腺水肿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10-20% 重症胰腺炎:胰腺出血和坏死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0-50% AP发病初期:胰酶激活、胰腺自身消化 AP重症化:胰腺缺血、微循环紊乱、肠道细菌易位、胰 腺感染及氧自由基损伤等 急性胰腺炎 动物模型 大黄 抑制多种胰酶的分泌 促进病理损伤的恢复 大黄单体作用迅速可靠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机制 (多靶点) ▸ 抑制胰酶 ▸ 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促胰液素样作用) ▸ 泻下作用(肠道毒素排出↑ ) ▸ 保护肠道黏膜 ▸ 保护胰腺细胞 ▸ 抗菌、抗炎 ▸ 清除氧自由基 (3)抗溃疡 减少溃疡面 积、降低胃 酸和胃蛋白 酶分泌 机制 大黄 实验性胃溃 疡动物模型 抗溃疡 促进胃黏膜PGE2生成 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抑制幽门螺杆菌 (4)抗尿毒症 ▸ 泻下----减少肠道氨基酸吸收 ▸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合成↑ ▸ 抑制体内蛋白质分解 ---尿素氮来源↓ ▸ 促进尿素氮、肌酐随尿液的排泄 改善氮质代谢 (大黄鞣质) (5)抗肿瘤 抗肿瘤成分: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 大黄素等均有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机制:①抑制癌细胞呼吸,氨基酸、糖 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②抑制肿瘤细 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 1.胃肠实热便秘或寒积便秘---大(小)承气汤、温脾汤 2.急性消化道出血、肺咳血、鼻衄血属于血热者 (火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泻心汤 3.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属于湿热熏蒸者,或急性肠炎、菌痢属湿 热证者,或各种尿路感染属湿热证者(湿热黄疸或泻痢、热淋) ---茵陈蒿汤、芍药汤、八正散 4. 热毒痈肿、疮疡、丹毒及烧烫伤---内服或外用 5.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漏不下、症瘕积聚、跌打损伤(血瘀证) ---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复元活血汤 6.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实热积滞的 急腹症)---大黄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 [不良反应] 1、停药后可出现继发性便秘 2、一般认为大黄毒性较低,临床应用较安全。过 量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疼、腹绞痛 等 3、大黄蒽醌类成分,大鼠长期毒性实验----肝毒性 教学回顾 教学内容: 1.泻下方药的概念及主要药理作用。 2.代表药大黄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目标: 1.掌握泻下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2.掌握大黄的药理作用、物质基础和泻下的作用机制。 3.了解大黄的临床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