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9年第4期(全文).pdf

G. dragon°148 页 33.544 MB下载文档
2019年第4期(全文).pdf2019年第4期(全文).pdf2019年第4期(全文).pdf2019年第4期(全文).pdf2019年第4期(全文).pdf2019年第4期(全文).pdf
当前文档共148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9年第4期(全文).pdf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七 届 编 辑 委 员 会 犜犺犲 犛犲狏犲狀狋犺 犈犱犻狋狅狉犻犪犾 犆狅犿犿犻狋狋犲犲 狅犳 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狌犪狇犻犪狅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 (犖犪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 ) 主 任 ( 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吴季怀 (WUJ i hua i) 副主任 ( 犞犻 犮 犲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陈国华 ( 黄仲一 (HUANGZhongy CHEN Guohua) i) 编 委 (犕犲犿犫 犲 狉 狊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 勇 ( 王士斌 (WANGSh DIAO Yong) i b i n) 刘 ? ( 江开勇 ( LIU Gong) J IANG Ka i yong) 孙 涛 ( 肖美添 ( SUN Tao) XIAO Me i t i an) 吴季怀 (WUJ 宋秋玲 ( i hua i) SONG Qi u l i ng) 张认成 ( ZHANG Rencheng) 陈国华 ( CHEN Guohua) 苑宝玲 ( 周树峰 ( YUAN Bao l i ng) ZHOUShu f eng) 郑力新 ( 徐西鹏 ( ZHENGL i x i n) XU Xi peng) 郭子雄 ( 黄仲一 (HUANGZhongy GUOZ i x i ong) i) 黄华林 (HUANG Hua 葛悦禾 ( l i n) GE Yuehe) 蒲继雄 ( 蔡绍滨 ( PUJ i x i ong) CAIShaob i n) 主 编 (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黄仲一 (HUANGZhongy i)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2019 年 7 月 然 科 学 版 ) 总第 168 期 目 第 40 卷 第 4 期 次 遭遇横风时高墩高架上的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 !!!!!!!!!!!!!!!!!!!!!!!!!!!! 李军,张云飞,高健博 ( 421)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方法及系统开发 !!!!!!!!!!!!!!!!! 陈首虹,杨建红,范伟,高丽华,杨凯,张认成 ( 429) 采用滑模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执行器加性故障容错控制 !!!!!!!!!!!!!!!!!!!!!!!!!!!!!!!! 郑佳静,李平 ( 437) 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优化 !!!!!!!!!!!!!!!!!!!!! 胡海琪,邵辉,王达,王福增,方慧娟 ( 444) 采用萤火虫算法的高速列车节能运行优化 !!!!!!!!!!!!!!!!!!!!!!!!!!! 马晓娜,朱爱红,段玉琼 ( 452) 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方法 !!!!!!!!!!!!!!!!!!!!!!!!!! 乔虎,何俊,徐昭晖,向颖 ( 457) 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策略对比 !!!!!!!!!!!!!!!!!!!!!!!! 孙贵斌,卓文得,李英,马腾腾 ( 464) 采用广义极值分布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效应极值预测 !!!!!!!!!!!!!!!!!!! 刘均利,余学志,余文成,景天虎,张晋豪 ( 470) 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 !!!!!!!!!!!!! 叶勇,邓江聪,彭译琳,丁金鹏,郑庶贤,孙小乔,张世江 ( 476) 改进热平衡法的燃油式火灾试验炉模拟与分析 !!!!!!!!!!!!!!!!!!!!!!! 段进涛,董毓利,林剑青,朱三凡 ( 483) 机锯条石砌筑灰缝的抗剪性能试验 !!!!!!!!!!!!!!!!!!!!!!!!!!! 庄思思,郭子雄,柴振岭 ( 489) 面向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全面后评价体系 !!!!!!!!!!!!!!!!!!!!!!!!!!!!!!!!! 董娜,张萌 ( 494) BIM 在鲁中地区传统农宅节能改造中的运用 !!!!!!!!!!!!!!!!!!!!!!!!!!!!!!! 马乐原,陈悦华 ( 503) 溶胶?凝胶抛光膜中磨料?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分析 !!!!!!!!!!!!!!!!!!!!!!!!!!!!!!!! 俞能跃,陆静 ( 510) 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 万瑞安,胡恭任,韩璐,崔建勇,于瑞莲 ( 515) 可调式覆盖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 林灿阳,李涛,滕腾,林久洪,庞子君,周真明,苑宝玲 ( 522) 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 周癑莹,曾皓月,裘京晓,黄程勇,吴振,王立强 ( 527) 运用 MongoDB 的三维时序遥感影像存储及 Web 应用 !!!!!!!!!!!!!!!!!!!!!!!!!! 李嘉欣,余劲松弟,佟瑞菊 ( 535) 单目视觉定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 !!!!!!!!!!!!!!!!!!!!!!!!! 程前,聂卓 " ,方浩澄,邵辉 ( 542) 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的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 陈鑫晶,陈锻生 ( 549) 采用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组合预测 !!!!!!!!!!!!!!!!!!!!!!!!! 常雨芳,张力,谢昊,刘光裕 ( 556) 期刊基本参数: CN35 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12019  07n 犑犗犝犚犖犃犔 犗犉 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 SCIENCE ) 犞狅 犾. 40犖狅. 4 犛狌犿168 犑狌 犾.2019 犆犗犖犜犈犖犜犛 Runn i ngSa f e t fMe t r oVeh i c l eOve rHi i e rVi aduc tUnde rCr o s swi nd ?P yo gh !!!!!!!!!!!!!!!!!!!! LIJun,ZHANG Yun f e i,GAOJ i anbo ( 421) Vi b r a t i onandNo i s eMe a sur emen tMe t hodo fACCon t a c t o randSys t em Deve l opmen t !!!!!!!!!!!!!!!! CHENShouhong,YANGJ i anhong,FAN We i, GAO L i hua,YANG Ka i,ZHANG Rencheng ( 429) Fau l tTo l e r an tCon t r o lo fAc t ua t o rAdd i t i veFau l tf o rQuad r o t o rUs i ngS l i d i ng Mode Obs e r ve r !!!!!!!!!!!!!!!!!!!!!!!!!! ZHENGJ i a i ng,LIP i ng ( 437) j Op t imi z a t i ono fRough Ma ch i n i ngi nPo l i ono fS t oneBr i dgeCu t t i ng Ma ch i ne ygonReg !!!!!!! HU Ha i i,SHAO Hu i,WANG Da,WANGFuz eng,FANG Hu i uan ( 444) q j Ene r Sav i ng Ope r a t i onOp t imi z a t i ono fHi Spe edTr a i nsUs i ngF i r e f l r i t hm gy gh y Al go !!!!!!!!!!!!!!!!!! MA Xi aona,ZHU Ai hong,DUAN Yuq i ong ( 452) Changeand Ma i n t enanc eMe t hodo f3D Ma ch i n i ngPr o c e s sMode l !!!!!!!!!!!!!!!! QIAO Hu,HEJun,XU Zhaohu i,XIANG Yi ng ( 457) Compa r a t i veS t udyo fCon t r o lS t r a t eg i e sf o rHybr i dSys t emo fS i ng l e l ane tBus ?P !!!!!!!!!!!!!! SUN Gu i b i n,ZHUO Wende,LIYi ng,MA Teng t eng ( 464) Pr ed i c t i ono fEx t r emeVa l ueo fVeh i c l eLoad i ng Us i ngGene r a l i z edEx t r emeVa l ue Di s t r i bu t i on !!!!!! LIUJun l i,YU Xue zh i,YU Wencheng,J ING Ti anhu,ZHANGJ i nhao ( 470) 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nC i r cu l a r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ubeCon f i nedConc r e t eS t ubCo l umns Unde rAx i a lCompr e s s i on !!!!!!!!!!!! YE Yong,DENGJ i angc ong,PENG Yi l i n,DINGJ i npeng, ZHENGShux i an,SUN Xi aoq i ao,ZHANGSh i i ang ( 476) j S imu l a t i onandAna l i so fF i r eTe s tFu rna c eBa s edonImp r oved He a tBa l anc eMe t hod ys !!!!!!!!!!!!! DUANJ i n t ao,DONG Yu l i,LINJ i anq i ng,ZHUSan f an ( 483) Expe r imen t a lI nve s t i t i ono fShe a rCapa c i t fSawnS t oneMa s onr o i n t ga yo yJ !!!!!!!!!!!!!!!!! ZHUANGS i s i,GUOZ i x i ong,CHAIZhen l i ng ( 489) Compr ehens i vePo s t l ua t i onSys t emf o rUt i l i t lPPPPr o e c t s ?Eva yTunne j !!!!!!!!!!!!!!!!!!!!!!!!! DONG Na,ZHANG Meng ( 494) BIM App l i c a t i oni nEne r i ngRe t r o f i t t i ngo fTr ad i t i ona lRu r a lR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s ?Sav gy i nCen t r a lShandongPr ov i nc e !!!!!!!!!!!!!!!!!!!!!!!!! MA Leyuan,CHEN Yuehua ( 503) Ana l i so fI n t e r f a c e t r eng t ho fAbr a s i ve t r i xi nSo l lPo l i sh i ngF i lm ?BondS ?Ma ?Ge ys !!!!!!!!!!!!!!!!!!!!!!!!!!! YU Nengyue,LUJ i ng ( 510) Spe c i a t i onandEco l og i c a lRi skAs s e s smen to fHe avy Me t a l si nCoa s t a lCo r eSed imen t s Fr om Xi amen We s t e rnBay !!!!!!!! WAN Ru i ′ an,HU Gong r en,HAN Lu,CUIJ i anyong,YU Ru i l i an ( 515) Pur i f i c a t i onEf f e c to fAd us t ab l eCapp i ngBedonEu t r oph i c Wa t e r j !!!!!!!!!!!!!!! LIN Canyang,LITao,TENG Teng,LINJ i uhong, PANGZ i un,ZHOU Zhenmi ng,YUAN Bao l i ng ( 522) j Impr ovedSyn t he s i so fTeno f ov i rAl a f enami deHemi f uma r a t e !!!!!!!!!!!!!!!! ZHOU Yuey i ng,ZENG Haoyue,QIUJ i ngx i ao, HUANG Chengyong,WU Zhen,WANG L i i ang ( 527) q 3D Time r i e sRemo t eSens i ngImageS t o r ageUs i ng MongoDBand WebApp l i c a t i on ?Se !!!!!!!!!!!!!!!!!!!! LIJ i ax i n,YUJ i nsongd i,TONG Ru i u( 535) j Expe r imen t a lSys t emandCon t r o lMe t hodf o rRobo tTr a ck i ngby Monocu l a rVi s i on Pos i t i on i ng !!!!!!!!!! CHENG Qi an,NIEZhuoyun,FANG Hao cheng,SHAO Hu i( 542) Tex tt oImageMode lWi t h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cons t ruc t i onS t a ck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 ?Re Ne two rks !!!!!!!!!!!!!!!!!!!!!! CHEN Xi n i ng,CHEN Duansheng ( 549) j Sho r t rm Wi ndSpe edComb i nedFo r e c a s t i ng Us i ng Wave l e tAna l i sandNeu r a l ?Te ys Ne two rk !!!!!!!!!!!!! CHANG Yu f ang,ZHANG L i,XIE Hao,LIU Guangyu ( 556) 犛 犲 狉 犻 犪 犾犘犪 狉 犪犿犲 狋 犲 狉 狊:CN35 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12019  07n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55 ? 遭遇横风时高墩高架上的 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 李军1,2,张云飞1,高健博1 ( 1.重庆交通大学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2.重庆交通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74) 摘要: 首先,基于山区城市地铁线路条件,建立风区横风车辆高墩桥 梁 模 型;然 后,选 取 计 算 参 数 并 确 定 评 价指标,对风?车?桥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对车速及风速的影响规 律 和 安 全 阈 值 进 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风 区条件和高墩条件不可忽视;横风引起车、梁及墩的剧 烈 振 动,由 于 高 墩 稳 定 性 较 差,加 剧 车 辆 运 行 的 不 稳 定 性;车?桥系统响应随风速显著增加,且随车速出现波动;当标准 高 度 风 速 达 到 21. 4 m·s-1 时,已 无 法 保 证 车 辆以最高时速运行 . 关键词: 地铁车辆;横风;高墩高架;地铁线路;山区城市;车辆?轨道?桥梁耦合振动 中图分类号: U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21 08 ? ? ? 犚狌狀狀 犻 狀犵犛犪 犳 犲 狋 犳犕犲 狋 狉 狅犞犲 犺 犻 犮 犾 犲犗狏 犲 狉犎犻 犻 犲 狉 ?犘 狔狅 犵犺 犞犻 犪犱狌 犮 狋犝狀犱 犲 狉犆狉 狅 狊 狊狑犻 狀犱 , LIJun1 2,ZHANG Yun f e i1,GAOJ i anbo1 ( 1.Schoo lo fMe cha t r on i c sandVeh i c l eEng i ne e r i ng,Chongq i ng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g400074,Ch i na; y,Chongq 2.Chongq i ngKeyLabo r a t o r fI n t eg r a t i onandCon t r o lf o rUr banRa i lTr ans i tVeh i c l eSys t em, yo Chongq i ng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g400074,Ch i na) y,Chongq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c c o r d i ngt oa c t ua lc ons t r uc t i onc ond i t i onso ft hemoun t a i nc i t cmode lo ft heveh i c l e ? y,adynami t r a ck r i dgesy s t em wa se s t ab l i shedf i r s t.Theni t sc a l cu l a t i onpa r ame t e r swe r es e l e c t edande va l ua t i oni nd i c e s ?b we r ede t e rmi ned.Th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wi nd 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 we r eana l z ed.F i na l l hee f f e c to fve  ? ?b y yt h i c l espe edandwi ndspe edwe r es t ud i ed.T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i nd i c a t e st ha tt hewi ndc ond i t i onandh i ? gh amandp i e r.Ther e spon  i e rc ond i t i onc anno tbeneg l e c t ed.Thec r o s swi ndc aus eds t r ongv i b r a t i ono fc a r,be p s e so f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i nc r e a s eds i i f i c an t l t hwi ndspe ed,andf l uc t ua t edwi t ht r a i nspe ed.Whent he ?b gn ywi wi ndspe edo fs t anda r dhe i tr e a che s21. 4m·s-1 ,t heh i s tspe edo ft heveh i c l eont heb r i dgec anno tbe gh ghe r an t e ed. gua 犓犲 狉 犱 狊: me t r oveh i c l e;c r o s swi nd;h i i e rv i aduc t;me t r ol i ne s;moun t a i nc i t i c l e r a ck?b r i dge ?t gh?p y;veh 狔狑狅 c oup l edv i b r a t i on 重庆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山城,由于地形复杂崎岖,其地铁线 路 往 往 要 跨 越 江 河 及 山 谷,导 致 桥 隧 占 比大,高架墩高度甚至超过 100m.与平原城市地下线路相比,山城高架线路容易遭受横风 袭扰,尤其是 收稿日期: 2018 10 23 ? ? 通信作者: 李军( 1964 E?ma i l: c l e e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能源 汽 车、自 动 驾 驶 车 辆 及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的 研 究 . ? q un@163. c om.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05472);重 庆 市 轨 道 交 通 车 辆 系 统 集 成 与 控 制 重 庆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项 目 ( CSTC2015y f t  z dsy s 30001) p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22 2019 年 高墩高架在横风下的稳定性更差,会加剧地铁车辆横风下运行的不 稳定、不安全 [1].目 前,关 于风?车?桥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洞试验及仿真方法等方面 [2?6],多 关 注 高 铁 而 非 地 铁,多 关 注 普 通 桥 梁 而 非 高 墩 高 架 .基于此,本文建立精细的风区横风?车辆?高墩桥梁模型,选 取适 当的计算 参数并 确定 评价指 标,进行 风?车?桥的基本特性分析,研究车速及风速对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并得到相应的安全阈值 . 1 风?车?桥动力学模型 1. 1 风?车?桥系统的基本假设 风?车?桥动力学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犝v 为车 速; 狕 为 上、下 摩 擦 层 高 度; 狕s 为 标 准 高 度; 狕0 为 风速减弱为零时的高度,即地面粗糙高度 .基于山区城市 的实际线 路条 件 及 自 然 环 境,结 合 实 际 需 求 对 风?车?桥模型做以下 3 个方面的处理 . 2 个转 向架、 4 个轮对组成, 1)车辆方面 .地铁车辆位于双线桥迎风侧,匀速行驶 .车辆由 1 个车身、 均为刚体,且有伸缩、横摆、浮沉 3 个平动及侧滚、点 头 和 摇 头 3 个 转 动,整 车 共 42 个 自 由 度 [7].悬 挂 系 统均为粘性阻尼、线性弹簧;允许轮轨相互脱离,轮轨之间为非线性弹性接触 [8]. 2)桥梁方面 .高架结构简化为四墩三跨双线简支箱梁桥,并给予编号,基于有 限元方法 建立高 墩桥 梁,采用实体单元对桥墩和箱梁进行建模 [6].桥跨结构 通过 固 定 支 座 及 活 动 支 座 与 桥 墩 相 连 结,混 凝 土 材质 .钢轨被视为连续弹性离散点支承上的无限长欧拉梁,且由线性扣件紧固,每根轨道被考虑为垂向、 横向平动及扭转 3 个自由度,且轨道板与桥梁浇筑为一体 . 3)横风方面 .横风被描述为阶跃变化的 自 然 非 定 常 阵 风,车 辆 在 双 线 桥 迎 风 侧 轨 运 行 .同 时,风 区 设置在三跨桥梁范围,车辆穿越风区分为驶入、穿越、驶 离 3 个 阶段 .横 风 风 速 沿 高 度 方 向 呈 梯 度 变 化, 水平方向不变,且任意两个相邻的模拟横风速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1,5]. ( a)车?线?桥耦合模型 ( b)动力学系统受风示意图 ( c)横风激扰下的系统响应 图 1 风?车?桥系统动力学模型 F i 1 Dynami cmode lo fwi nd 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 ? ?b g. 1. 2 车?线?桥耦合模型及其验证 车辆、轨道、桥梁分别被考虑为 3 个子系统 .横风作为外部激励输 入 系统,系 统响应 过程,如 图 1( c) 所示 .横风下的车?线?桥系统动力学方程 [5]为 犡v +犓v犡v = 犉vt +犉wv, 犕v犡̈v +犆v 犕t狌̈t +犆t 狌t +犓t狌t = 犉tv +犉tb, 烌 ( 1) 烍 T  +Φ犓bΦ狇 = ΦT ( 犉bt +犉wb +犉wp) .烎 狇̈+Φ 犆bΦ狇 式( 1)中:下标 v, t, b, 犕v, 犆v, 犓v分别为 车辆 的质量、阻 尼及 刚度矩 p 分别表示车 辆、轨道、箱梁及 桥墩;  阵; 犕t, 犆t, 犓t 分 别 为 轨 道 的 质 量、阻 尼 及 刚 度 矩 阵; 犡̈v, 犡v, 犡v 分 别 为 车 辆 的 加 速 度、速 度、位 移 矢 量; 狌̈t, 狌t,  狌t 分别为轨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矢量; , Φ 分别为 狇 分 别 为 桥 梁 的 加 速 度、速 度、位 移 矢 量; 狇̈, 狇 模态矩阵; 犆b, 犓b 分别为箱梁的 阻 尼 和 刚 度 矩 阵; 犉vt, 犉tv, 犉tb, 犉bt分 别 为 轮 轨 及 桥 轨 的 相 互 动 作 用 力; 犉wv, 犉wb, 犉wp分别为车辆、箱梁及桥墩所受的风载荷 . 将结果与文献[ 9 10]进行对比验证 .桥梁均选用跨度为 30m 的简支梁,双线箱梁参数一致(刚性桥 ? 墩),均为 B 型地铁车辆,采用德国低速轨道不平顺谱 .文中模型为直线高架段,文献[ 9 10]为曲线 段(半 ? 径 犚 为 800m),两者基本参数一致 .计算结果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Δ犘/犘 为轮重减载率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军,等:遭遇横风时高墩高架上的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 ( a)梁跨中竖向加速度 ( b)车体 Spe r l i ng 指标 423 ( c)轮重减载率 图 2 车?线?桥耦合模型验证 F i 2 Ve r i f i c a t i ono fveh i c l e t r a ck r i dgec oup l edmode l ? ?b g. 由图 2 可知:随着车速的增大,轮重减载率与车辆 Spe r l i ng 指 标均 呈 上 升 趋 势,而 跨 中 竖 向 加 速 度 出现车桥共振,导致幅值激增;文中所得数据与文献[ 9 10]的 规 律 性 保 持 高 度 一 致;文 中 轮 重 减 载 率 数 ? 值比文献[ 9 10]小,是由于文献[ 9 10]的曲线线路所致;文中车桥振动指标随车速变化的规律与文献[ 9 ? ? ? 10]保持高度一致,说明车?线?桥模型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较为符合,车?桥耦合模型具有有效性,可 信度高 . 1. 3 风载荷模型 横风风速沿着高度呈梯度变化,气流贴近地面运动 时,受 摩 擦 阻 力 较 大,风 速 降 低;反 之,气 流 离 地 面较高时,部分能量损失较小,风速较大 [2,4].在附面层之内,选取标准风压,按照 TB10002. 1-2017《铁 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取标准高度 狕s 为 20m,则平均风速沿高度上、下摩擦层分布为 ε 珡zu = 犝 珡s( , 犝 狕/狕s) 珡zd = 犝 珡s( /( 犝 l l g狕-l g狕0) g狕s -l g狕0). } ( 2) 珡zu, 珡zd为上、下摩擦层高度狕 处的平均风速, 珡s 为标准高 式( 2)中: 犝 犝 m·s-1 ; 30; 犝 ε 为地面粗糙指标,取0. 度 狕s 处的平均风速, m·s-1 ; 狕0 取 1. 0m. 风载荷模型,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犝( 狋)为 风 速; 犝R 为 车 辆 运 行 时 受 到 的 相 对 风 速; 犈 β 为 偏 航 角; 为箱梁高度; 犅 为桥面宽度; 犎 为桥墩截面长度; 犔 为桥墩截面宽度 . 桥墩及箱梁受到攻角α 及γ 的自然风力(单位高度),其力系 [3?6]为 2 犉YP = 0. 5 狋) 犆YP( 犔, 烌 α) ρ·犝 ( 2 犉DB = 0. 5 狋) 犆DB( 犈, 烌 γ) ρ·犝 ( 2 犉XP = 0. 5 狋) 犆XP( 犎 ,烍 α) ρ·犝 ( 2 犉LB = 0. 5 狋) 犆LB( 犅, 烍 γ) ρ·犝 ( ( 3) 2 2 烎 犉MP = 0. 5 狋) 犆MP( 犎2 , 犉MB = 0. 5 狋) 犆MB( 犅2.烎 α) γ) ρ·犝 ( ρ·犝 ( 式( 3)中: 犉YP, 犉XP, 犉MP分别为桥墩受到 的 纵 向、横 向 风 力 及 扭 转 力 矩; 犉DB , 犉LB , 犉MB 分 别 为 箱 梁 受 到 的 阻力、抬升风力及扭转力矩; 犆YP, 犆XP, 犆MP, 犆DB , 犆LB , 犆MB 等空 气 动 力 学 系 数 可 由 文 献[ 10 ? ρ 为空气密度; 11]中α=90 °, °时的泰勒级数确定 . γ=0 ( a)桥墩受风 ( b)箱梁受风 ( c)移动的地铁车辆周围风环境 图 3 风载荷模型 F i 3 Wi ndl oadsmode l g. 地铁车辆进入或离开风区,其纵向位置随时间变化 .然而,当地铁车辆完全处于风区时,风力和力矩 是恒定的 .当分析风压中心的变化时,将受风阶段细分为 7 个区间,选取 7 个 离散的 风压中心,并确 定 7 个离散区间的横风压力中心位置 .地铁车辆穿越风区具有代表性的 4 个阶段,如图 4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24 2019 年 图 4 地铁车辆穿越风区的不同阶段 F i 4 Di f f e r en ts t age so fme t r oveh i c l ec r o s s i ngc r o s swi ndz one g. 7 个阶段的风压中心在行驶方向上的位置可用时变函数 犡(狋)替代,即 犡(狋) =s t ep( t ime, 0, 犱f, 狋4 , 犱4)+s t ep( t ime, 狋4 , 犱4 , 狋5 , 犱5)+ s t ep( t ime, 狋5 , 犱5 , 狋1 , 犱c)+s t ep( t ime, 狋1 , 犱c, 狋2 , 犱c)+ ( 4) s t ep( t ime, 狋2 , 犱c, 狋6 , 犱6)+s t ep( t ime, 狋6 , 犱6 , 狋7 , 犱7)+ s t ep( t ime, 狋7 , 犱7 , 狋3 , 犱r). 式( 4)中: 狋1 为车辆完全进入风区的时刻; 狋2 为车辆开始驶离分区的时刻; 狋3 为车辆完全离开横风 区的时 刻; 狋4 , 狋5 分别为地铁车辆前、后转向架驶入横风区的时刻; 狋6 , 狋7 分别为驶离时刻; 犱3 , 犱4 , 犱5 , 犱6 , 犱7 分别 为狋3 , 狋4 , 狋5 , 狋6 , 狋7 时刻对应的风压中心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位置; 犱f, 犱r, 犱c 分别为车头、车尾、车体质心 在行驶方向上的位置 . 相对风速 犝R 和偏航角β 为 ( r c t an[ 犝( 狋) s i nα 狋) cosα+犝v)] . 5) /(犝 ( β=a 车辆通过风区时的风力 犉wv和力矩 犕wv(空气动力学系数由风洞试验拟合得到 [12])为 2 狋∈ ( 0, 狋1), 狋∈ ( 0, 狋1), 烄Δ犜1 ·犉wv0 , 烄Δ犜1 ·犕wv0 , 2 2 犝R = 槡 犝( 狋) 狋) 犝vcosα, +犝v +2犝 ( 犉wv( 狋)= 烅犉wv0 , 烆Δ犜2 ·犉wv0 , 狋∈ ( 狋1 , 狋2), 狋∈ ( 狋2 , 狋3), 犕wv( 狋)= 烅0, 狋∈ ( 狋1 , 狋2), ( 6) 烆-Δ犜 ·犕wv0 , 2 2 狋∈ ( 狋2 , 狋3). 狋( 狋-2 狋5) 狋( 狋-2 狋4) , 烌 + 2 狋1( 狋1 -2 狋5) 2 狋1( 狋1 -2 狋4) 烍 ( ( 狋-狋3)( 狋+狋3 -2 狋7) 狋-狋3)( 狋+狋3 -2 狋6) , Δ犜2 = ( + 2狋2 -狋3)( 狋2 +狋3 -2 狋7) 2( 狋2 -狋3)( 狋2 +狋3 -2 狋6)烎 Δ犜1 = ( 7) 2 2 , , 犉wv0 = 0. 5 犛v犆F犝R ( 狋) 犕wv0 = 0. 5 犛v犱i犆M犝R ( 狋) ρ ρ 2 2 犆F =-0. 1062+5. 0535 4578 3342+12. 4329 0186 β+2. β , 犆M =-0. β-10. β. 式( 8)中: 犛v 为车辆侧面受风面积; 犱i 为不同阶段风压中心与车辆质心的距离 . ( 8) ( 9) 表 1 地铁车桥系统安全评价指标 2 评价指标与计算参数 Tab. 1 Sa f e t va l ua t i oni ndexe s ye f o rme t r oveh i c l e b r i dgesy s t em 2. 1 地铁车桥系统安全评价指标 地铁车辆在 高 架 上 运 行 需 保 证 安 全 及 稳 定, 各子系统之间的 振 动 传 递 应 最 小 化,以 减 少 车 辆 项目 指标 阈值 车辆运行 稳定性 车体横向 Spe r l i ng 指标 2. 75 车体横向加速度 0. 2犵 犙/kN 犙/犘 珚 Δ犘/犘 50 及桥梁的疲劳损伤 .基于此,运行车辆通过高架时 的安全性、稳定 性 及 桥 梁 的 动 力 学 响 应 是 不 可 忽 车辆运行 安全性 视的 3 个方面 .选取的地铁车桥系统安全评价指 标 [13],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犙 为 轮 轨 横 向 力; 犙/ 犘 为 脱 轨 系 数; 犇 为 倾 覆 系 数; 犵 为 重 力 加 速 度, -2 取 9. 81m·s . 桥梁动 力学响应 2. 2 计算参数的选取 犇 跨中横向位移/mm 跨中横向加速度/m·s-2 墩顶横向位移/mm 墩顶横向加速度/m·s-2 0. 8 0. 6 0. 8 7. 5 1. 3 8. 5 - 高墩高架为四墩三跨简支梁桥(图 1( a)),桥墩的 高 度为 50 m,其 横截 面为 3. 8 m×2. 0 m;箱 梁 长 为 30m,宽为 8. 8m,高为 1. 8m;标准高度( 狕=20m)的平均风速取 10m·s-1 ,风攻角α=90 °, °, γ=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军,等:遭遇横风时高墩高架上的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 425 过桥最高车速取 100km·h-1 .风速 犝s 加 载 过 程 样 本,以 及 车 体 受 风 力 和 力 矩 的 变 化 曲 线,如 图 5 所 示. ( a)风速加载过程 ( b)车体受风力和力矩变化曲线 图 5 横风载荷样本 F i 5 Samp l e so fwi ndl oads g. 基于重庆地铁的实际情况,采用 B 型地铁车辆,其 动 力学 参数,如表 2 所示 .同时,考 虑德 国 低 速 谱 轨道不平顺,其不平顺样本,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 犾 为沿轨道方向的长度 . 表 2 B 型地铁车辆动力学参数 Tab. 2 Dynami cpa r ame t e r so ft B me t r oveh i c l e ype 项目 车体质量/ t 构架质量/ t 数值 35. 443 4. 007 轮对质量/ t 1. 878 车辆长度/mm 20020 项目 数值 滚动圆直径/mm 840 轮距/mm 2300 轴距/mm 12600 横向跨度/mm 1493 项目 数值 车辆高度/mm 3695 质量高度/mm 1929 车体宽度/mm 2800 轨距/mm 1345 ( a)左轨垂直/水平不平顺 项目 数值 -1 一系悬挂垂向刚度/MN·m 0. 34 -1 一系悬挂水平刚度/MN·m 0. 22 二系悬挂垂向刚度/MN·m-1 0. 34 二系悬挂水平刚度/MN·m-1 0. 15 ( b)右轨垂直/水平不平顺 图 6 德国低速轨道谱样本 F i 6 Spe c t r ums amp l e so fGe rmanl ow spe edt r a ck g. 3 高架上运行的地铁车辆风致安全性分析 3. 1 车辆直线运行受风理论分析 车辆在高架直线运行时,横风作用造成车辆的一侧 车轮减 载,另 一侧车轮增载 .如果各种横向力在最不利组合作用下,车辆一 侧车轮 与钢轨之间的垂向作用力减少到零时,车辆有倾覆的危 险 .当 列车处 于高架段时,横风也会引起桥面和桥墩振动,这将导致列 车运 行 稳定 性更差 . 车辆受风分析,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狕COG,0 为 簧 下 质 量 质 心 的 坐 标值; 狕COG,1 为一系悬挂质 量 质 心 的 坐 标 值; 狕COG,2 为 二 系 悬 挂 质 量 质 心的坐标值; 狔2 为车体横移量; 狔1 为构架横移 量 .车辆在 直线 线 路上 图 7 车辆受风分析 F i 7 Ana l s i so fveh i c l e g. y sub e c t edt oc r o s swi nd j 运行时,受到横风作用,轮对将向左贴靠于钢轨接触点 犪.此时,左侧轮为 增载侧,右轮 为减 载侧,车辆有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42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向左侧倾覆的危险 . 犪 点处力矩平衡为 犫A - 犿1犵( 犫A -狘狔1 狘)- 犿2犵( 犫A -狘狔2 狘)+4( 犫A + 犕x,lee = 0, - 犿0犵 犙i,1 +犙i,2) ( ( 犿0 + 犿1 + 犿2) 犿1狔1 + 犿2狔2) 犵 = 8犙0 , 犵 = 犕COG , ( 10) ( 11) /2犙0 . ( 犿犵犫A = 犕m , 犇 = Δ犙/犙0 = 1- ( 12) 犙i,1 +犙i,2) 式( 10)~ ( 12)中: 犫A 为轮间跨距的一半; 犙0 为静态轮重; 犙i,1 , 犙i,2 为同一转向架减载侧前、后轮的动态轮 重; 犕m 为回复力矩; 犇 为倾覆系数; 犿 为车辆总质量; 犿0 为簧下质量; 犿1 为一系二系间质量; 犿2 为二系 簧上质量; 犕x,lee为临界气动力矩; 犕COG 为由 犿1,犿2 横向位移引起的力矩 . 此时,由式( 10)~ ( 12)在 犪 点的平衡方程为 ( 犇犕 m + 犕COG - 犕x,lee = 0. 13) 3. 2 加载横风激励后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 横风作用于桥墩和桥面,引起整 个 桥 梁 的 水 平 和 垂 直 变 形,桥 墩 越 高,桥 面 风 速 越 快,桥 面 变 形 越 大,这将导致桥梁构件过早疲劳,严重时甚至造成桥梁破坏,影响交通安全 .同时,横风作用于车身,直接 引起车体振动,当风速过快时,可能引起车辆脱轨或倾覆 [1,4?6].加载横风后的响应变化,如图 8 所示 . ( a)车体横向加速度 ( b)轮轨横向力 ( c)2# 梁跨中横向位移 ( d)2# 墩墩顶横向位移 图 8 加载横风后的响应变化 F i 8 Change so fr e spons ea f t e rl oad i ngc r o s swi nd g. 由图 8 可知:当车速为 100km·s-1 ,标准高度风 速 为 10 m·s-1 时,风 攻 角α=90 °, °,其 他 参 γ=0 数不变的条件下,横风加载后,车桥动力系 统 的 响 应 大 大 提 高;车 体、轮 轨、梁、墩 在 横 风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动态评价指标值明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车辆驶入风 区及驶离 风区 阶 段,车 身 由 于 进 入 和 离 开 横 风 区的过程中风压中心变化及风力大小变化,而受到强大的扭转作用,振动又通过轮轨关系和桥轨关系传 递到梁和墩上 .加载横风后,各指标的振幅均大于无风条件,说明与无风工况相比,横风对动力系统响应 较大,对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较大 . 3. 3 车速对横风激扰的车桥系统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为了探讨车速对运行安全性的影响,采用与节 2. 2 相同的计算参数 .车速设置为 50~100km·h-1 的梯度,标准高度风速为 10m·s-1 ,其他参数不变 .风?车?桥系统响应随车速的变化情况,如图 9 所示 . 由图 9 可知:随着车速的增加,车身横向稳定性指标、轮 轨横向 安 全 性 能 指 标 和 桥 梁 横 向 动 力 性 能 指标有所增大,但车身和桥梁振动的评价指标存 在 一 些 异 常,特 别 是 当 车 速 为 70, 80km·h-1 时 .运 行 的车辆对桥梁结构而言是移动载荷,载荷频 率 随 车 速 和 载 荷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5],而 车?桥 系 统 自 振 频 率 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军,等:遭遇横风时高墩高架上的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 ( a)车辆行驶稳定性 427 ( b)车辆运行安全性 ( c)箱梁响应 ( d)高墩响应 图 9 风?车?桥系统响应随车速的变化情况 F i 9 Re spons echange ss i t ua t i ono fwi nd 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 wi t hveh i c l espe ed ? ?b g. 载荷加载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导致各结构之间剧烈振动,动力指标发生剧烈变化 .假设车辆以速度 犝v 通过桥梁,则地铁车辆对桥施加频率 犳v=犝v/犔 的周期性荷载 .同时,车速为 70, 80, 100km·h-1 时, 相应的荷载频率分别为0. 648, 0. 833, 0. 926Hz.同时,地铁车辆扭转自振频率为0. 648Hz,高墩横摆自 振频率为 0. 783 Hz,梁水平摆动自振频率为 0. 961 Hz.这些加载 频率接近 于自振 频率,从 而产生共振, 各结构互相传递剧烈振动,指标数值急剧增加 [14]. 3. 4 风速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及其相应阈值 为探索风速的影响和相应的阈 值,车 辆 速 度 取 10km·h-1 ,标 准 高 度 风 速 为 5~28 m·s-1[15?16], 珚 和 犇 超过安 风攻角α=90 °, °,其他参数不变 .由计算结果可知:车体横向 Spe r l i ng 评价指标, γ=0 Δ犘/犘 全限值,其他指标则未达到安全限度,并且其规律性一致(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因此,文 中不 再赘述 .车 桥系统的最大响应随风速的变化情况,如图 10 所示 . ( a)车体横向 Spe r l i ng 评价指标 ( b)轮重减载率 ( c)倾覆系数 图 10 系统相应随风速的变化情况 F i 10 S i t ua t i ono fchange so fdynami csy s t em wi t hwi ndspe ed g. 由图 10 可知:高墩高架上运行的地铁车辆的响应峰值 随着风 速 的 增 加 而 不 同 程 度 地 增 加;横 风 作 用的影响比车速更加明显,在穿越横风区的过程中,车辆 受 到强大 的扭 转 作 用,振 动 通 过 轮 轨 关 系 和 桥 轨关系传递到梁和墩上,而横风直接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又会传递到车体,横风风速的增加会迅速增加风 力及力矩,车辆运行稳定性迅速变差 .此外,车辆比桥梁 对横 风作用 更 为 敏 感,桥 梁 响 应 未 达 到 限 值 时,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28 2019 年 珚( 车辆已有部分指标超标 .车体横向 Spe r l i ng 评价指标( 2. 75), 犘/犘 0. 6)和 犇( 0. 8)的限制临界风速分别 为 23. 5, 21. 4, 24. 7m·s-1 .即当标准高度风速达到 21. 4m·s-1 时,已有评价指标超标,说明此时已无 法保证车辆以最高时速运行,应采用风屏障等措施以保障安全 . 4 结论 1)考虑风区条件和高墩高架条件对保证横风激扰下的地铁车?桥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 2)横风会引起车、梁及墩的剧烈振动,尤其是高墩稳定性较差,加剧车辆运行的不稳定 . 3)车?桥系统响应随风速显著增加,随车速出现波动;当标准高度风速达到 21. 4m·s-1 时,已无法 保证车辆以最高时速运行 . 参考文献: [ 1] CAICS,HUJ i exuan, CHENSu r en, 犲 狋犪 犾. Ac oup l edwi nd 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s:Ar e v i ew[ J]. ? ?b Wi ndandS t r uc t u r e s, 2015, 20( 2): 117 142. DOI: 10. 12989/wa s. 2015. 20. 2. 117. ? [ 2] OLMOSJM, ASTI Z M ?. Imp r ovemen to ft hel a t e r a ldynami cr e spons eo fah i i e rv i aduc tunde rt u r bu l en twi nd ghp engs t r uc t. 2018. du r i ngt heh i spe edt r a i nt r ave l[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8, 65: 368?385. DOI: 10. 1016/ ? j. gh 03. 054. [ 3] XIANG Huoyue, LIYong l e, CHENSu r en, 犲 狋犪 犾.Wi ndl oadso fmov i ngveh i c l eonb r i dgewi t hs o l i dwi ndba r r i e r[ J]. 2018, 65: 188 196. DOI: 10. 1016/ engs t r uc t. 2017. 11. 009.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 j. [ 4] LIXi ao zhen,WANG Mi ng, XIAOJun, 犲 狋犪 犾. 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na e r odynami c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pe edt r a i n ? gh i ng mode lt e s t[ J]. J ou r na lo fWi ndEng i ne e r i ngandI ndus t r i a lAe r odynami c s,2014,179: onat r us sb r i dge:A mov 26 38. DOI: 10. 1016/ i a. 2018. 05. 012. ? j. jwe [ 5] NIUJ i i ang, ZHOU Dan, LIU Tanghong, 犲 狋犪 犾.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a e r odynami cpe r f o rmanc eo fac oup l emu l t i  q l eun i t sh i spe edt r a i n[ J]. Veh i c l eSy s t em Dynami c s, 2017, 55( 5): 1 23. DOI: 0. 1080/00423114. 2016. 1277769. ? ? p gh [ 6] LIYong l e, XIAN Huoyue,WANG B i n, 犲 狋犪 犾. Dynami cana l s i so fwi nd i c l e r i dgec oup l i ngsy s t em du r i ngt he ?veh ?b y J]. Advanc e si n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13, 16( 10): 1663 DOI: 10. 1260/1369 me e t i ngo ftwot r a i ns[ ?1670. ?4332. 16. 10. 1663. [ 7] 张云飞,李军 .轨道客运车辆山区小半径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 3): 343 348. ?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1036. ? [ 8] 张云飞,李军 .轮径差对轨道客车山区小半径曲线 通 过 的 影 响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4): 489 ? 49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3037. ? [ 9] 金曼 .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车桥振动及控制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5. [ 10] 杭锦,张允士 .高架城市轨道 交 通 车 辆 及 桥 梁 振 动 的 理 论 研 究 [ J].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研 究, 2018( 4): 83 DOI: 10. ?87. 16037/ 1007 869x. 2018. 04. 020. ? j. [ r t6:BSEN14067?6: 11] 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BS Is t anda r dsl imi t edr a i lwayapp l i c a t i ons:Ae r odynami c s ?pa 2018[ S]. London: S t anda r dsPo l i cyandS t r a t egyCommi t t e e, 2018. [ 12] CHELIF R, CORRADIR, SABBIONIE, 犲 狋犪 犾.Wi ndt unne lt e s t sonhe avyr oadveh i c l e s:Cr o s swi ndi nduc ed l oads:Pa r t1&Pa r t2[ J]. J ou r na lo f Wi nd Eng i ne e r i ngandI ndus t r i a lAe r odynami c s, 2011, 99( 10): 1011?1024. DOI: 10. 1016/ i a. 2011. 07. 007. j. jwe [ 13]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地铁设计规范:GB/T50157-201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 14] 于梦阁,张继业,张卫华 .桥梁上高速 列 车 的 强 横 风 运 行 安 全 性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2, 48( 18): 104?111. DOI: 10. 3901/JME. 2012. 18. 104. [ 15] 豆丁网 .重庆风速与风向[ EB/OL].[ 2016 01 20]. h t t do c i n. c om/p 1434128238. h tml 20161. ? ? ? ps:∥www. [ 16] 百度 文 库 .重 庆 风 速 与 风 向 [ EB/OL].[ 2005?07?21]. h t t ba i du. c om/v i ew/98c a 3cb f 31126edb6e 1a ps:∥ wenku. 104a. h tml 2015. 7.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3038 ?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方法 及系统开发 陈首虹,杨建红,范伟,高丽华,杨凯,张认成 (华侨大学 机电装备过程监测及系统优化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 了 实 现 强 背 景 噪 声 环 境 下 交 流 接 触 器 的 噪 声 测 量,开 发 基 于 振 速 法 的 噪 声 测 量 系 统 .首 先,在 消 声 室内,通过激光测振仪和传声器分别采集大量相同型号的 交 流 接 触 器 的 振 动 信 号 和 声 压 信 号,计 算 并 提 取 辐 射指数 .然后,测量一定数量相同型号的交流接触器运 行 时 的 表 面 振 动,通 过 振 速 法,求 得 其 噪 声 值 .最 后,将 求得的噪声值与声级计的测量值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当交流接触器的噪声为 30~50dB 时,两种方法 的 测 量 误差为 ±1dB;该测量系统能够通过振动强弱求得噪声值,并准确判定合格与否,不受背景噪声的影响 . 关键词: 交流接触器;振速法;振动;噪声;辐射指数 中图分类号: TM572.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29 08 ? ? ? 犞犻 犫 狉 犪 狋 犻 狅狀犪狀犱犖狅 犻 狊 犲犕犲 犪 狊 狌 狉 犲犿犲 狀 狋犕犲 狋 犺狅犱狅 犳 犃犆犆狅狀 狋 犪 犮 狋 狅 狉犪狀犱犛狔 狊 狋 犲犿 犇犲 狏 犲 犾 狅狆犿犲 狀 狋 CHENShouhong,YANGJ i anhong,FAN We i, GAO L i hua,YANG Ka i,ZHANG Rencheng ( KeyLabo r a t o r fPr o c e s sMon i t o r i ngandSys t em Op t imi z a t i onf o rMe chan i c a landEl e c t r i c a lEqu i t yo pmen o fFu i anPr ov i nc e,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j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r e a l i z et heno i s eme a su r emen to fACc on t a c t o runde rs t r ongba ckg r oundno i s e,ano i s e hev i b r a t i ons i l sands ound 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ba s edonv 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t hodwa sde ve l oped.F i r s t,t gna y me r e s su r es i l so fal a r ro fACc on t a c t o r swi t ht hes amet r ec o l l e c t edr e spe c t i ve l a s e rv i  p gna genumbe ypewe ybyl her ad i a t i oni ndex wa sc a l cu l a t edandex t r a c t ed. b r ome t e rand mi c r ophonei nt heane cho i cchambe r,andt Then,t hesu r f a c ev i b r a t i ono fac e r t a i nnumbe ro fACc on t a c t o r swi t ht hes amet sme a su r ed,andt he ypewa no i s eva l uewa sob t a i nedbyus i ngt hev 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t hod.F i na l l heob t a i nedno i s e wa sc ompa r ed y me y,t wi t ht heme a su r edva l ueo fs oundl e ve lme t e r.T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edt ha twhent heno i s eo ft heAC c on t a c t o rwa sbe twe en30and50dB,t heme a su r emen te r r o ro ft hetwome t hodswa swi t h i n ±1dB.Thesy s  t emc anob t a i nt heno i s eva l uet hr oughv i b r a t i ons t r eng t h,anda c cu r a t e l t e rmi newhe t he rt heACc on t a c t o r yde wa squa l i f i edo rno t,wh i chno ta f f e c t edbyba ckg r oundno i s e. 犓犲 狉 犱 狊: ACc on t a c t o r;v i b r a t i onve l o c i t t hod;v i b r a t i on;no i s e;s oundr ad i a t i oni ndex y me 狔狑狅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开关电器,在低 压 配 电 系 统 中 被 广 泛 应 用 [1?5].交 流 接 触 器 的 电 磁 机 构线圈由交流电源供给,由于电磁铁的电压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周期函数,所以其磁通和电磁吸 收稿日期: 2019 03 18 ? ? 通信作者: 杨建红( 1974 E?ma i l: hong@hqu. ?),男,副教 授,博 士,博 士 后,主 要 从 事 先 进 传 感 与 检 测 技 术 的 研 究 . y j edu. cn.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 目 ( 2017J 01108,2018J 05082);福 建 省 高 校 产 学 合 作 项 目 ( 2016H6014);福 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8C117R);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19BS10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30 2019 年 力的大小也按正弦规律周期变化 .交流接触器的振动噪声主要有电磁性噪声、机械噪声和高 频噪 声 [6?7]. [] 根据 JB/T7435-2006《 CJX 系列交流接触器》8 的规定,接 触器在 控制电 源电 压 为 额 定 电 压 的 85% ~ 110% 时,在距离声源 0. 5m 处,其测量噪声应在 40dB( A)以下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车间背景噪声的影 响,在生产线上,很难直接使用声级计测量交流接触器的 噪声,工厂 常用 的 办 法 是 抽 检 部 分 产 品 在 消 声 室中进行测量,或在生产线上凭借有经验的工人手摸 振动、耳听声 音进 行 判 断,但 这 两 种 方 法 都 无 法 同 时保证检测质量和效率 [9?11].振速法通 过 测 量 工 件 表 面 的 振 动,间 接 获 得 工 件 表 面 的 辐 射 声 能 大 小,因 此,可有效消除背景噪声过大的影响,从而对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进行高效、高质的检测 [12?18].激光测振 法将激光打在被测工件表面,直接获得位移或速度,通过测量结构振动,理解声学现象,是一种非接触式 测量法,具有适用性强、效率高、精度高、不易受干扰等特 点 .目前,激 光 测 振 技 术 已 得 到 较 大 的 发 展,可 以方便地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 结 构 上 进 行 振 动 测 量,已 成 功 应 用 于 汽 车 [19]、航 空 航 天 [20]、机 械 设 计 [21] 和建筑 [22]等领域 .基于此,本文采用激光测振法,对交流接触器生产线上的噪声进行检测 [10]. 1 振动噪声测量系统的硬件搭建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系统的设备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如表 1 所示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 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 1( a)所示 . 表 1 设备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 Tab. 1 Equ i tmode landma i nt e chn i c a lpa r ame t e r s pmen 名称 型号 激光测振仪 LV110D 数据采集卡 NIUSB 6363 ? 传声器 AWA14400 声级计 AWA5636 技术参数 -1 速度:-2. 4~2. 4m·s ;测量距离: 0. 4~20. 0m;频率: 2. 0~4. 0×104 Hz 32 个单端或 16 个差分输入 灵敏度: 45. 18mV·Pa-1 灵敏度: 30. 00mV·Pa ;测量范围: 30~130dB( A),频率: 20. 0~12. 5×103 Hz -1 ( a)总体结构 ( b)传声器位置 图 1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系统结构图 F i 1 S t r uc t u r ed i ag r amo fv i b r a t i onandno i s e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o fACc on t a c t o r g. 实验在消声室内进行,待检测的交流接触器被固定于自制的工装上 .通过控制工装气缸的气路开关 开闭,可方便地实现交流接触器的夹紧与松开 .工装上设计有电源触头,当夹紧时,触头能给交流接触器 的线圈供电 .线圈的电源由 1 个调压器供应,可实现 0~300V 的调整 . 激光测振仪通过工装上的孔,将激光打在交流接触器的铁芯表面,可测得交流接触器工作时的振动 信号 .参照 GB/T3767-1996《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 声功 率级 反射 面上 方 近似 自 由 场 的 工 程 法》[23] 布置传声器,采用平行六面体测量表面 . 经多次实验可知,由于交流接触器声源为稳态噪声,且辐射呈对称性,若将传声器减少为 4 个后,测 得的表面声压与标准规定位置 的 测 量 结 果 的 偏 差 不 超 过 0. 6dB.因 此,采 用 4 点 法 进 行 实 验 .传 声 器 [ ] ( P1~P4)的位置,如图 1( b)所示 23?24 .声级计置于距声源 0. 5 m 处,测量交 流接 触器工 作的 噪声,以验 证振速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信号 通 过 NIUSB? 6363 型 多 通 道 数 据 采 集 卡 完 成 模 数( A/D)转 换,转 换 后的数字信号经 USB 总线传输至计算机,用软件 LabVIEW 完成数据采集、采样波形实时 显示、采集数 据存储和数据的分析处理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首虹,等: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方法及系统开发 431 2 测量系统计算方法及软件开发 2. 1 振速法测定声功率级 振速法通过测量表面振动确定其所辐射的声功率,可消除背景噪声对声压法和声强法的影响,实现 交流接触运行噪声的现场测定 . 声功率级 犔犠 表示单位时间内辐射声波的平均能量,有 犠 . 犠0 式( 1)中: 犠 为机器振动面辐射的声功率; 犠0 为基准声功率,其值为 10~12 W. 犔犠 = 10l g ( 1) 辐射因数σ 表示声辐射效率的因数,有 犠 ( . 2) σ= 犮犛狏2 ρ 式( 2)中: 犮 为空气声速; 犮 为 空 气 声 阻 抗; 犛 为 振 动 表 面 面 积; 狏 为通过激光测振仪测量 ρ 为空气密度; ρ 交流接触器表面振动速度的有效值 . 振速级 犔狏 为 狏2 犔狏 = 10l g 2. 狏0 ( 3) 式( 3)中: 狏0 为基准速度, 狏0 =5×10-8 m·s-1 . 因此,远场的声功率级可表示为 犛 犮 ρ 犔犠 = 犔狏 +10l . g +10l gσ+10l g( 犛0 犮 0 ρ) ( 4) 式( 4)中: 犛0 为参考面积, 犛0 =1m2 ;( 犮) 0 ℃ ,气压为 105Pa 时的阻抗; 10l gσ 为物 0 为空气在温度为 2 ρ 体表面振动向远场辐射的声能量的辐射指数 . 辐射指数与相关频率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激励力、辐射面尺寸、相应频率振动模态、机器结构特性 等因素有关 .因此,各种类型机器的辐射指数曲线没有固定的形状,但相同类型、相同型号的交流接触器 的辐射指数曲线却具有规律性 [8,25],可以通过 测 定 一 定 数 量 相 同 型 号 的 交 流 接 触 器 获 得 其 辐 射 指 数 的 规律曲线 . 噪声与振动之间具有相关性,由式( 4)可知,辐射指数可描述噪声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只要获得辐射 指数和表面振速级,即可求得声功率级 . 研究表明,不论噪声强度大小如何, A 计权网络都能较好地反 映人对 噪 声 吵 闹 的 主 观 感 觉 .根 据 A 计权的响应特性,将 1 个噪声的 1/3 倍频程谱转换为 A 计权声功率级的公式 [25]为 犻=0 ( ) 0. 1 犔 +Δ犔 犔犠 A = 10l g∑10 犠犻 犠犻 . ( 5) 狀 式( 5)中: 犔犠 A 为 A 计权声功率级; 犔犠犻 为第犻 个频带声功率级; Δ犔犠犻 为第犻 个 A 计权修正值 . 2. 2 计算流程 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检测系统的流程主要分为辐射指数提取、噪声检测和噪声验证 3 个部分,如图 2 所示 . 1)辐射指数提取 .选取一定数量相同型号的交流接触器作为实验样本,提取其辐 射指 数 .通 过激光 测振仪和传声器,分别获得交流接触器的表面振动 信号和 声 压 信 号 .通 过 快 速 傅 里 叶 变 换( FFT),求 得 振动速度和声压频域信号,再用 1/3 倍频 程 滤 波 器 对 信 号 进 行 滤 波,分 别 获 得 中 心 频 率 为 20~16000 Hz的 30 个频带的频谱信号 .通过傅里叶逆变换( IFFT),得到振动信号和声压信号的 实数 序列,振动信 号的实数序列经过均方根计算,得到各频带振速级,由声压信号的实数序列可得各频带声压级,即 犻=0 1 0. 1犔 犔犘 = 10l . g( ∑10 犘犻 ) 狀 狀 式( 6)中: 犔犘犻 为第犻 个测点的频带声压级; 狀 为总测点数 . 然后,将声压级转换成声功率级,即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32 2019 年 图 2 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系统流程图 F i 2 F l owcha r to fv i b r a t i onandno i s e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o fACc on t a c t o r g. 犔犠 = 犔犘 +10l g犛. 最后,计算各频带的振速级和声功率级,获得交流接触器的辐射指数 . ( 7) 2)噪声检测 .另选一定数量相同型号的交流接触器作为验证样本,通过激光振速 法,实 现交 流接触 器运行噪声的非接触测量 .通过噪声检测流程,获得振速级,再与获得的辐射指数求得声功率级,并计算 得到 A 计权声功率级 . 3)噪声验证 .在消声室内,用声级计直接测量 交 流 接 触 器 工 作 时 的 A 计 权 声 压 级,变 换 获 得 A 计 权声功率级,对比振速法和声级计的 A 计权声功率级,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2. 3 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测量系统的软件开发主要包括辐射指数提取、振动噪声检测和振动噪声验证 3 个模块 . 辐射指数提取模块采集、存储激光测振仪和各传声器 的 时域 信 号,并 通 过 采 集 卡 传 输 至 计 算 机,其 数据通信方式基于 NIDAQ 驱动软件设计 .最后,通过软件 MATLAB,计算、提取数据的辐射指数 . 振动噪声检测模块采集振动的时域信号,对振动信号 进 行分 析 并 显 示 结 果,如 图 3 所 示 .分 析 模 块 的子模块采用 MATLAB ?LABVIEW 混合编程实现,如图 4 所示 .测量系统人机界面,如图 5 所示 . 振动噪声验证模块通过声级计采集交流接触器的运行噪声,并与振速法测得的噪声进行对比,验证 其准确性 . ( a)噪声测试分析与显示模块程序 ( b)程序流程图 图 3 噪声测试分析与显示模块程序及流程图 F i 3 Pr og r amandf l owcha r to fno i s et e s tana l s i sandd i sp l ay modu l e g. y 振动噪声测量系统,如图 6 所示 .激 光 测 振 仪、测 试 工 装 和 声 级 计 的 位 置 参 照 图 1( a)布 置,传 声 器 的位置参照图 1( b)布置 . 测量时,在工装上安装交流接触器,通气、夹紧、上电,将 激 光 测 振 仪 聚 焦 到 待 测 表 面,关 闭 消 声 室, 测量噪声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首虹,等: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方法及系统开发 ( a)噪声测试分析子程序 433 ( b)程序流程图 图 4 噪声测试分析子程序及流程图 F i 4 Pr og r amandf l owcha r to fno i s et e s tana l s i ssub r ou t i ne g. y 图 5 测量系统人机界面 图 6 振动噪声测量系统 F i 5 Man ch i nei n t e r f a c eo f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 ?ma g. F i 6 Vi b r a t i onandno i s e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 g.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 1 辐射指数提取 选取 100 个相同型号的交流接触 器 作 为 实 验 样 本,其 中,合 格 样 本 35 个,不 合 格 样 本 65 个 . JB/T [] 7435-2006《 CJX 系列交流接触器》8 中规定,接触器噪声合格的阈值 为 40dB,为 了确定交 流接触 器运 行时表面振动与噪声的相关性,选取声级计测量值分 别为 51dB(不 合 格)和 25dB(合 格)的 两 个 样 本, 用激光测振仪测量其运行时的表面振动 . 相同型号样本的时域图和频域图,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犝 为电压幅值; 犳 为频率 .由图 7 可 知:交流 接触器的原始信号是典型的振动信号,其振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合格与不合格样本的交流接触器振动 信号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无杂乱的脉冲信号 . 对交流接触器的内部结构及运行原理进行分析可知,交 流接触 器 运 行 噪 声 主 要 是 由 电 磁 激 振 力 引 起的交流接触器内部衔铁和铁芯硅钢片的周期性振动的电磁性噪声 .市电的频率 为 50 Hz,在每 个周期 电压下,衔铁和铁芯吸合释放各 2 次,当 衔 铁 和 铁 芯 周 期 性 地 吸 合、释 放,引 起 交 流 接 触 器 周 期 性 地 振 动 .电磁性噪声的频率与磁场的变化频率相对应,交流接触器在工频的激励下,每个工频,交流接触器衔 铁与铁芯吸合释放 100 次,而由这 100 次振动引起的谐振使交流接触器在 100Hz的整数倍处出现较大 的幅值,而在其他频率点处,无明显幅值(图 7( b),( d)).由 此 可 知:通 过 激 光 测 振 仪 测 得 的 交 流 接 触 器 运行时表面振动的时域图和频域图与交流接触器内部结构及运行原理相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各实验样本的辐射指数及辐射指数平均值曲线,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 犳0 为 1/3 倍频程中心频率 . 由图 8( a)可知:虽然 100 个实验 样 本 的 辐 射 指 数 曲 线 存 在 一 定 偏 差,但 辐 射 指 数 曲 线 在 各 频 段 的 趋势基本一致 .由图 8( b)可知: 3 条曲线基本一致,说 明各频 率段的 辐射 指 数与 样本噪 声 及 样 本 个 体 无 关,体现了物体结构辐射指数的固有属性 . 将交流接触器所有样本辐射指数的平均值存入系统,即为该型号交流接触器的辐射指数曲线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34 2019 年 ( a)合格样本的时域图 ( b)合格样本的频域图 ( c)不合格样本的时域图 ( d)不合格样本的频域图 图 7 相同型号样本的时域图和频域图 F i 7 Timedoma i nandf r e i nd i ag r amso fs amemode ls amp l e s g. quencydoma ( a)辐射指数 ( b)辐射指数平均值 图 8 实验样本的辐射指数及辐射指数平均值 F i 8 Rad i a t i oni ndexandr ad i a t i oni ndexme anva l ueo fexpe r imen t a ls amp l e s g. 3. 2 振动噪声测量及验证 振动噪声测量系统加载提取的辐 射指 数 后,得 到 A 计权声功率级,并与标准规定的接 触器 噪 声合格 的 阈 值 40dB 进行对比 .振动 噪 声 测 量 系 统 人 机 界 面 可 显 示 振 动时域信号、选 择 的 辐 射 指 数 曲 线 及 测 量 结 果 .为 了 验 证测量系统的可 靠 性,另 选 80 个 相 同 型 号 的 交 流 接 触 器作为验证样本,其中,合 格 样 本 32 个,不 合 格 样 本 48 个 .分别采用振速 法 和 声 级 计 进 行 测 量,并 将 得 到 的 A 计权声功率级的结果进行对比 . 两种方法的测量误差,如 图 9 所 示 .图 9 中: Δ 为误 图 9 噪声测量误差分布图 差绝对值 .由图 9 可知:噪声 为 30~50dB 的 样 本,在 运 F i 9 Er r o rd i s t r i bu t i ond i ag r am g. 行过程中,振动 微 弱 且 平 稳,这 部 分 样 本 的 测 量 误 差 基 o fno i s eme a su r emen t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首虹,等:交流接触器振动噪声测量方法及系统开发 435 本为 ±1dB;噪声为 40dB 以下的样本,无经验人员用手触摸样本几乎感觉不出其振动;噪声低于 30dB 的样本,测量误差大多超过 ±2dB.这是由于声级计测量范围 为 30~130dB,对低 噪声样本 测量误 差偏 大 .噪声超过 50dB 的样本,测量误差部分也超过 ±2dB,这 部 分 样 本 在 运 行 过 程 中,振 动 较 为 明 显,噪 声越大,振动越明显,尤其是当噪声 超 过 65dB 时,部 分 测 量 误 差 接 近 ±3dB,用 手 触 摸 样 本 有 明 显 振 感,这是由于噪声过大的样本导致其振动的因素较多,噪声 与振 动呈多 样 性,而 文 中 主 要 测 量 样 本 的 电 磁性噪声 . 由此可知,振速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噪声为 30~50dB 的样本,而 噪声低 于 30dB 及 超过 50dB 的样本误差均不影响测量系统判定的准确性 .通过该 测量系 统,声 级计 测 量 为 合 格 的 样 品,通 过 振 速 法 测量也为合格的比例为 97% ;声级计测量为不合格的样品,通过振速法测量也为不合格的比例为 98%. 因此,激光测振仪通过振速法测得的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的大小 . 该系统满足工程应用,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在工程应用中,由于激光有效距离范围较大,故激光测振 仪安装位置较灵活,但需避免和其他设备引起共振的 情况,测量方 向必 须 根 据 振 源 振 动 方 式 选 择,且 每 个样本的测点需保持一致,以减少测量误差 . 4 结论 针对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测量现状,开发了振动噪声 测 量系 统,该 系 统 包 括 辐 射 指 数 提 取、噪 声 测 量和噪声验证 3 个模块 .通过激光测振仪和传声器提取 相同 型号的 交流接 触 器 运 行 时 的 辐 射 指 数 及 表 面振动信号,采用振速法实现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的现场测量,并得到以下 3 个结论 . 1)同一型号的交流接触器各频率段的 辐 射 指 数 曲 线 趋 势 基 本 一 致,与 样 本 噪 声 及 样 本 个 体 无 关, 体现了物体结构声辐射效率的固有属性 . 2)通过激光测振仪测量交流接触器运行时的振动,求得其运行噪声 .与声级计测 量值 相比,噪声为 30~50dB 的样本的测量误差为 ±1dB,可准确反映噪声与振动的关系 . 3)采用激光测振法测量交流接触器运行时的噪声,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场测量 强背景噪 声带来 的影 响,实现快速、准确地测量 . 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通过测量振动强弱求得噪声的大小,为实现强背景噪声 环境下交流接触器的现场测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1] 郭良,梁步猛,章上聪,等 .考虑电磁续流的智能交流接触器耦合动力学仿真与试验研究[ J].电 器 与 能 效 管 理 技 术, 2018( 12): 19 24. DOI: 10. 16628/ cnk i. 2095 8188. 2018. 12. 004. ? ? j. [ 2] DIMITROV B, CRUDEN A,MARINOV A.Mode l l i ng,ana l s i sandve r i f i c a t i ono far e s onan tLLCc onve r t e ra sa y rsupp l o rt hee l e c t r omagne t i cd r i v i ng me chan i sm o fane l e c t r omagne t i cc on t a c t o r[ C]∥19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 powe yf Sympo s i umonEl e c t r i c a lAppa r a t usandTe chno l og i e s. Bou r s: IEEEPr e s s, 2016: 1 4. DOI: 10. 1109/S IELA. 2016. ? ga 7542988. [ 3] LIU Yi ngy i, CHEN Degu i, J IL i ang, 犲 狋犪 犾. Dynami c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andc on t a c tbounc eana l s i sf o ran ACc on t a c t o r y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53r dIEEE Ho lm Con f e r enc eonEl e c t r i c a lCon t a c t s. P i t t sbu r wi t hPWMc on t r o l l edc o i l[ gh: IEEEPr e s s, 2007: 1 4. DOI: 10. 1109/HOLM. 2007. 4318232. ? [ i s sn. 1002 4] 陈连生 .交流接触器的 噪 声 溯 源 及 处 理 [ J].建 筑 工 人, 2010, 31( 9): 41. DOI: 10. 3969/ 2010. 09. ?3232. j. 022. [ 5] HUNGCY, CHICT. Anewha r dwa r e s eda c t ua t o rf o rd r i v i nganAC/DCe l e c t r omagne t i cc on t a c t o r[ J].WSEAS ?ba Tr ans a c t i onsonSy s t emsandCon t r o l, 2010, 5( 11): 872 771. ? [ 6] 仲百全,王守彪,周玉海,等 .对 交 流 接 触 器 运 行 中 存 在 问 题 的 分 析 及 解 决 [ J].河 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2010, 28 ( 2): 98 99. DOI: 10. 3969/ i s sn. 1008 4185. 2010. 02. 032. ? ? j. [ 7] 陈玉平,陈尧君 .交流接触器无声节能控制研究与应用[ J].煤炭技术, 2011, 30( 1): 58 60. ? [ 8]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CJX 系列交流接触器:JB/T7435-2006[ 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9] 杨建红,张认成,吴晓梅 .交流接触器运行噪声的在线测量实验[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2, 33( 2): 134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36 2019 年 137. DOI: 10. 11830/ i s sn. 1000 5013. 2012. 02. 0134. ? [ 10] 陈首虹,黄身桂 .激光测振法在交流接触器 运 行 噪 声 测 量 中 的 实 验 研 究 [ J].鄂 州 大 学 学 报, 2016, 23( 6): 98 ?100. 10. 16732/ DOI: cnk i. eu. 2016. 06. 032. j. j [ 11] 吴晓梅,张认成,杨建红 .交 流 接 触 器 振 动 噪 声 性 能 的 在 线 检 测 [ J].低 压 电 器, 2011( 18): 21 DOI: 10. 3969/ ?23. j. i s sn. 1001 5531. 2011. 18. 005. ? [ 12] 宋健 .振速法在电力变压器噪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3. [ 13] 阮学云,李志远,宋健 .振速法在换流变压器声功率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J].高 压 电 器, 2015, 51( 4): 24 28. DOI: 10. ? 1001 13296/ 1609. hva. 2015. 04. 005. ? j. [ 14] COMESAA DF, FAN Yang, TI JSE. I n f l uenc eo fba ckg r oundno i s eonnon c on t a c tv i b r a t i onme a su r emen t sus i ng ? r t i c l eve l o c i t ens o r s[ C]∥I n t e r no i s e2014.Me l bou r ne:[ s. n.], 2014: 1 6. DOI: 10. 13140/2. 1. 1496. 0322. ? pa ys [ 15] WU Xi aome i, ZHANG Rencheng, YANGJ i anhong. Theon l i nede t e c t i onf o rACc on t a c t o r ′sv i b r a t i onno i s e[ J]. ? Advanc ed Ma t e r i a l sRe s e a r ch, 2012, 479/480/481: 1174 1179. ? [ 16] 陈品 .基于振速法的主 减 速 器 噪 声 在 线 检 测 系 统 研 究 [ J].硅 谷, 2011( 24): 100?122. DOI: 10. 3969/ i s sn. 1671? j. 7597. 2011. 24. 101. [ 17] 黄莉,杨建红,黄宜坚 .基于关联 维 数 的 交 流 接 触 器 故 障 噪 声 起 因 分 析 [ J].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3, 28( 2): 36 39. DOI: 10. 3969/ i s sn. 2095 476X. 2013. 02. 009. ? ? j. [ 18] 刘继承,徐庆华,查建新 .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振动位移的方法[ J].现代雷达, 2007, 29( 5): 69 71. DOI: 10. 3969/ ? j. 7859. 2007. 05. 020. i s sn. 1004 ? [ 19] MARTARELLIM, REVEL G M. La s e rdopp l e rv i b r ome t r a r f i e l da c ous t i cho l og r aphy:Di f f e r en tapp r oa  ? yandne che sf o rsu r f a c eve l o c i t i s t r i bu t i on me a su r emen t s[ J].Me chan i c a lSy s t emsand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06, 20( 6): yd gna sp. 2005. 11. 011. 1312 1321. DOI: 10. 1016/ ? j. yms [ 20] REVEL G M,MARTARELLIM, CHIARIOTTIP.A newl a s e rv i b r ome t r s ed2Ds e l e c t i vei n t ens i t t hod ?ba y y me f o rs ou r c ei den t i f i c a t i oni nr e ve r be r an tf i e l ds:Pa r tⅡ. App l i c a t i ont oana i r c r a f tc ab i n[ J].Me a su r emen tSc i enc eand 2010, 21( 7): 1 10. DOI: 10. 1088/0957 0233/21/7/075108. Te chno l ogy, ? ? [ 21] ZHENGJ i ng, PANJ i e, HUANG Ha i. An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 fwi nd i ngv i b r a t i ono fas i ng l e s epowe rt r ans  ?pha apa c ous t. 2014. J].App l i ed Ac ous t i c s, 2015, 87: 30?37. DOI: 10. 1016/ f o rme rus i ngal a s e rdopp l e rv i b r ome t e r[ j. 06. 012. [ 22] ROOZEN N B, LABELLE L, RYCHT?RIKOV? M, 犲 狋犪 犾. De t e rmi n i ngr ad i a t eds oundpowe ro fbu i l d i ngs t r uc  t u r e sbyme anso fl a s e rdopp l e rv i b r ome t r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15, 346( 1): 81 99. DOI: 10. 1016/ ? y[ s v. 2015. 02. 029. j. j [ 23] 机械工业部标化所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 反射面上方近 似 自 由 场 的 工 程 法:GB/T3767-1996[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 24] 周先辉,冯长虹,胡滨,等 .汽车水泵总成半消声 室 噪 声 测 试 与 声 学 评 价 [ J].汽 车 技 术, 2013( 12): 50 53. DOI: 10. ? 3969/ i s sn. 1000 3703. 2013. 12. 013. ? j. [ 25] 吴胜举,张明铎 .声学测量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19 ? 采用滑模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 执行器加性故障容错控制 郑佳静,李平 (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了获得四旋翼无人机更好的飞行性能,在考虑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基于滑模观测器对四旋翼无人机 的执行器故障问题进行容错控制设计 .首先,针对受干 扰 和 发 生 执 行 器 故 障 的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进 行 建 模;然 后, 设计一种滑模观测器重构故障信息,并实时估计外界 扰 动;最 后,基 于 观 测 所 得 信 号,采 用 反 步 法 设 计 内 环 姿 态控制器和外环位置控制器,实现故障容错和干扰补偿,保证四旋翼无人机稳定跟踪既定轨迹 .仿真结果验证 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 关键词: 四旋翼无人机;容错控制;加性故障;滑模观测器;反步法 中图分类号: V249. 122. 3;TP302.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37 07 ? ? ? 犉犪狌 犾 狋犜狅 犾 犲 狉 犪狀 狋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狅 犳犃犮 狋 狌犪 狋 狅 狉犃犱犱 犻 狋 犻 狏 犲犉犪狌 犾 狋犳 狅 狉 狉 狅 狋 狅 狉犝狊 犻 狀犵犛 犾 犻 犱 犻 狀犵 犕狅犱 犲犗犫 狊 犲 狉 狏 犲 狉 犙狌犪犱 ZHENGJ i a i ng,LIP i ng j ( 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ob t a i nbe t t e rf l i tpe r f o rmanc eo fquad r o t o r,c ons i de r i ngt hes i t ua t i ono fex t e r na ld i s  gh au l tt o l e r an tc on t r o lde s i sc onduc t ed ba s edons l i d i ng modeobs e r ve rf o rt he p r ob l em o f t u r banc e,f gn wa r o t o r ′ sa c t ua t o rf au l t.F i r s t,t hemode lo fquad r o t o rwi t ht hee f f e c t so fd i s t u r banc e sandf au l t swa sbu i l t. quad i ndo fs l i d i ngmodeobs e r ve rwa sde s i or e c ons t r uc tt hef au l ti n f o rma t i onande s t ima t et heex t e r  Then,ak gnedt na ld i s t u r banc e si nr e a lt ime.F i na l l s edont heob t a i nedobs e r va t i ons i l s,t heba cks t epp i nga l r i t hm y,ba gna go wa sus edt ode s i t t i t udec on t r o l l e r sf o rt hei nne rl oopandt hepo s i t i onc on t r o l l e rf o rt heou t e rl oopt or e a l i z e gna f au l tt o l e r anc eandd i s t u r banc ec ompens a t i on,wh i chensu r edt ha tt hequad r o t o rc ant r a ckt hede s i r edt r a e c t o r j y s t ab l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p r ovedt hee f f e c t i vene s so ft hep r opo s eds cheme. y.S r o t o r;f 犓犲 狉 犱 狊: quad au l tt o l e r an tc on t r o l;add i t i vef au l t;s l i d i ng modeobs e r ve r;ba cks t epp i ng me t hod 狔狑狅 四旋翼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隐蔽性好、能够实现垂直起 降等优 点,在 军 事 领 域 和 民 用 领 域 有 着 广 泛 的应用 [1].由于其执行任务时所处环境多样,且需要实 现不 同 姿 态 来 满 足 各 种 任 务 需 求,很 容 易 发 生 故 障,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对四旋翼无人机容错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当四旋翼无人机发生故障时,为实现容 错控制,最首要的是获得故障信息 .自适应方法 [2?3]能够实现故障重构,但一般故障都以常数形式 加入系 统中,不能解决函数形式的故障估计,具有局限性 .时延控 制技术( TDC)通过 一步 状态迭 代 逼 近 执 行 机 收稿日期: 2018 10 09 ? ? 通信作者: 李平( i ngp i ng_ 1981 E i l: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与先进控制、容错控制系统的研究 . ?ma p 1213@126.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603144);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 项 目( 2013H6016);福 建 省 自 然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8J 01095);华侨大学中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助计划项目( ZQN?PY509)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38 2019 年 构的故障信息 [4],但与控制方法结合之后,系统响 应 时 间 较 长 .神 经 网 络 [5?6]是 一 种 万 能 函 数 逼 近 器,但 应用在四旋翼无人机的 6 个自由度都需要在快速跟踪的情况下,其学习时间过长,瞬态性能不好 .另外, 由于上述容错控制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没有考虑四旋翼无人机在实际飞行中受到的气流、噪声等 环境因素的外界干扰,因此,根据李 雅 普 诺 夫 稳 定 性 定 理 设 计 一 种 滑 模 观 测 器 [7?10],不 仅 能 对 故 障 信 息 进行重构,还能实时估计干扰信号,具有鲁棒性 .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设计方法包括滑模控制 [11?13]、模糊 [ ] [ ] 控制 [14?15]、 PID 控制 16 等 .本文结合反步法 17?18 设计容错控制器,对滑 模观测 器得 到的故障 信号进 行容 错,同时,补偿干扰信号,使四旋翼无人机实现稳定的位置和姿态跟踪 . 1 执行器加性故障的四旋翼无人机模型 四旋翼无人机的物理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杆 1 与杆 2 垂直分布,且杆 1 末端的 2 个电机逆时 针方向旋转,另一根杆上的 2 个电 机 顺 时 针 旋 转; 2 个 坐 标 系 分 别 为 机 体 坐 标 系 犗b狓b狔b狕b 和 惯 性 坐 标 系 犗i狓i狔i狕i.定义 4 个螺旋 桨 旋 转 的 转 速 为 狑犻( 犻=1, 2, 3, 4),且产生沿 狕b 轴 正 方 向 相 应 的 升 力 犉犻 =犫狑犻2 ( 犻= 1, 2, 3, 4), 犫 为升力系数 .假设机头沿着 狓b 轴的正方向, 当杆 1 上两电机 转 速 不 同、杆 2 的 两 电 机 转 速 相 同 时, 机体便会绕 狓b 轴进行旋转产生横滚角φ;若杆 1 上两电 机转速相同、杆 2 不同时,则绕 狔b 轴旋转产 生 俯仰角θ; 当杆 1 与 杆 2 的 电 机 转 速 存 在 差 值,则 绕 狕b 轴 沿 转 速 较小那组电机的旋 转 方 向 转 动,产 生 偏 航 角 ψ.可 见,四 T 旋翼无人机在空间运 动 时 的 状 态 由 三 维 位 置 [ 狓, 狕] 狔, T 及姿态角[ θ, φ, ψ] 共同确定 . 若四旋翼无人机长时间处于飞行 状态,很 可 能 发 生 图 1 四旋翼无人机的物理结构 F i 1 Phy s i c a ls t r uc t u r eo fquad r o t o r g. 故障 .此时,空气阻力、噪声等外界干扰会加剧系统的不稳定,因此,不容忽略 .为了研究四旋翼无人机在 外界干扰下的容错控制问题,首先要建立起系统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 欧拉 动 力学 方程 [19],将四旋 翼无人机的故障模型改进为 狓̈ = 狌1,狓 +犳a,1 +ξ1 , 狔̈ = 狌1,狔 +犳a,2 +ξ2 , 烌 狕̈ = 狌1,狕 -犵 +犳a,3 +ξ3 , ¨ = 犐狔 -犐狕 ·  + 犾狌2 +犳a,4 + 4 , θ φ ψ 犐狓 ξ 烍 犐狓 θ̈ = ( 1) 犐狕 -犐狓 ·  + 犾狌3 +犳a,5 + 5 , φ ψ 犐 ξ 犐狔 狔 犮 ¨ = 犐狓 -犐狔 ·  θ + 狌4 +犳a,6 +ξ6 . ψ φ 犐狕 犐狕 烎 狌1 狌1 式中: 狌1,狓 , 狌1,狔 , 狌1,狕 为沿三轴的位置控制输入, 狌1,狓 = ( cosφ·s i nθ·cosψ+s i nφ·s i nψ), 狌1,狔 = × 犿 犿 狌1 ( c osφ·s i nθ·s i nψ-s i nφ·co sψ), 狌1,狕 = ( c osφ·c o sθ),其中, 狌1 =犉1 +犉2 +犉3 +犉4 为位置[ 狓̈,̈ 狔, 犿 T 的控制作用, 狕̈] 犿 为四旋翼无人机 的 质 量, 犐狓 , 犐狔 , 犐狕 为 机 体 绕 三 轴 的 转 动 惯 量; 犾为 犵 为 重 力 加 速 度; T ¨,̈ 螺旋桨与无人机中心的距离; 犮 为力矩力比例系数; 狌2 , 狌3 , 狌4 分别为姿态[ φ θ,̈ ψ] 的控制作用 . 考虑到四旋翼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故障,在四旋翼无人机的动态方程中,加入连续且有界的 加性故障函数 犳a,犻( 犻=1, 2, 3, 4, 5, 6).加性故障是容错控 制领 域 中通用 的一 种 描 述 故 障 的 方 法,是 在 正 常系统动态上加上一个故障函数项,表示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另外,还考虑到在飞行过程中,系统受到外 界干扰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分别加入干扰函数ξ犻( 犻=1, 2, 3, 4, 5, 6).建 立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执 行 器 故 障 模型后,即可进行容错控制设计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郑佳静,等:采用滑模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执行器加性故障容错控制 439 2 内外环结构下的容错控制设计 2. 1 内外环控制结构 采用内外环控制结构进行容错控制设计,如图 2 所示 .在存 在 外 界 干 扰 的 情 况 下,四 旋 翼 无 人 机 的 位置故障对象和姿态故障对象相应的数学模型参见式( 1).滑模观测器通过输入的位置信号 犡1 = [ 狓, 狓;  T T T T ;  ] ,姿态信号 犡2 = [  狕, 狕]  犓2 = [ θ; 狔, 狔; φ, φ θ, ψ, ψ 及系统受到的扰动信号 犓1 = [ ξ1 , ξ2 , ξ3] , ξ4 , ξ5 , ξ6 ] , · · · · · · T ^ T T ^ ^, ^ ^ ^ ^, ^ ^ ^ ^ ^ 可重构系统状态^ , 狓, ^ 狓; ^ ^ ^ 狕, ^ 狕] ^ 犡1 = [ 犡2 = [ 犉a,2 = θ, θ; 狔, 狔; 犳a,1 , 犳a,2 , 犳a,3] , φ φ; ψ ψ] ,加性故障 犉a,1 = [ T T T ^ ^ ^ ^1 , ^ ^3] , ^ ^4 , ^ ^6] .然 后,通过 观 测 器 所 得 信 息,采 用 反 步 [ 犓1 = [ 犓2 = [ 犳a,4 , 犳a,5 , 犳a,6] 和外界干扰 ^ ξ ξ2 , ξ ξ ξ5 , ξ 法分别设计 3 个位置控制输入 狌1,狓 , 狌1,狔 , 狌1,狕 ,以及 3 个姿态 容错控 制器 狌2 , 狌3 , 狌4 ,进一 步 可 由 狌1,狕 推 导 [ ] 得到位置容错控制器(欠驱动控制律) 狌1 ,相较于间接驱动结 构 20 ,其表达式 简洁,在实际控 制中更 易实 现 .而内环期 望 的俯 仰角θd 和 横滚角 φd 由位置控制 输 入推导得 到 .最后,由位 置容错控 制器和 姿 态 容 错控制器补偿系统受到的故障和干扰影响,四旋翼无人机就能对位置期望轨迹 狓d, 狕d 及 姿态 期望轨 狔d, 迹 φd, θd, ψd 进行稳定跟踪 . 图 2 内外环结构 F i 2 I nne randou t e rl oops t r uc t u r e s g. 2. 2 滑模观测器的设计 式( 1)中,分别由 6 个微分方程表示的位置及姿态故障对象都可写成二阶通用形式,即 狓1 = 狓2 ,  狓2 = 犳(  狓)+犵( 狓) 狌+犳a +ξ. } ( 2) T 式( 为系统的状态向量; 2)中:[ 狓1 , 狓2] 狓)和 犵( 狓)均 为 连 续 可 导 函 数; 犳( 犳a 表 示 一 个 有 界 的 故 障; ξ为 |≤ 3 ,3 表示外界干扰变化量的上界 . 一正常数,表示外界干扰,且满足| ξ ρ ρ 滑模观测器可以设计为 · 狓1 = ^ ^ 狓2 +狏1 , 烌 狓 = 犳( ^ 狓)+犵( 狓) 狌+^ 烍 ξ+狏2 , · 2 · ^ ξ = 狏3 . 狏1 =η1s i 犲1), 狏2 =η2s i 狏1), gn( gn( ( 3) 烎 狏3 =η3s i 犲3). gn( ( 4) 式( 3),( 4)中: 狏1 , 狏2 , 狏3 均为待设计项; 犲1 =狓1 -^ 狓1 表 示 状 态 实 际 值 狓1 与 其 观 η1 , η2 , η3 为 待 设 计 参 数; ^ 测值 ^ 狓1 间的误差; 犲3 =ξ1 -^ 狓1 , 狓2 ^ ξ1 表示实际扰动ξ 与其观测值ξ 间的误 差 .滑 模观测 器包 含 3 个状 态 ^ ^ 和ξ.为了避免抖振现象,符号函数 s i i 犡)=犡/( 001. |犡|+Δ)代替,取 Δ=0. gn 用其平滑形式 s gn( 证明:由式( 2)减去式( 3),可得误差系统,即 犲1 =犲2 -狏1 ,  犲2 = 犳a +犲3 -狏2 ,  犲3 =ξ-狏3 .  ( 5) · 式( 5)中: 犲2 =狓2 -^ 狓2 = 狓=^ 狓 表示状态实际值 狓2 与其观测值 ^ 狓2 之间的误差,且满足| 犲2|≤ρ1^ 狓2 , ρ1 为一 正常数 . · · 步骤 1 定义ρ ^1 为犲2 上界的估计误差,则有 ρ ^1 .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即 珓1 =ρ1 -ρ 珓1 =-ρ 1 1 2 ( 犞1 = 犲2 6) 珓1 . 1+ 2 2 σ1ρ 式( 6)中: σ1 为正常数 . 对式( 6)求导,并将式( 4),( 5)代入,可得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40 2019 年 1 ·  ( ^1 . 7) 犞1 ≤ ( 珓1ρ ρ1 -η1)狘犲1 狘-σ1ρ · 令η1 =ρ ^1 +ε1 , ^1 =σ1| 犲1|, 7),得  犞1 =-ε1| 犲1|≤0,说明犲1 及其导数在步骤 ε1 为一正常数 .代入式( ρ 1 设计中渐近收敛于 0,因此有犲2 →狏1 ,则 狏2 =η2s i 犲2). gn( 步骤 2 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 犞20 = 1犲2 求导得  犞20 =犲2( |犳a+犲3|≤ρ2 , 犳a+犲3 -狏2 ),其 中, 2, ρ2 2 为一正常数 .继续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即 1 2 犞2 = 犞20 + ρ 珓2 . 2 σ2 ( 8) 式( 8)中: σ2 为正常数 . 对式( 8)求导,并将式( 4),( 5)代入,可得 1 ·  ( 犞2 ≤ ( ^2 . 9) 珓2ρ ρ2 -η2)狘犲2 狘-σ2ρ · 令η2 =ρ 犞2 =-ε2| ^2 +ε2 , ^2 =σ2| 犲2|, 9),得  犲2|≤0,说明犲2 及其导数在步骤 ε2 为一正常数 .代入式( ρ 2 设计中渐近收敛于 0,因此有 犳a+犲3 →狏2 . · · 步骤 3 定义ρ ^3 为外界干扰变化上界的估计误差, ^3 .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 珓3 =ρ3 -ρ 珓3 =-ρ ρ 1 1 2 ( 犞3 = 犲2 10) 珓3 . 3+ 2 2 σ3ρ 式( 10)中: σ3 为正常数 . 对式( 10)求导,并将式( 4),( 5)代入,可得 1 ·  ( 犞3 ≤ ( ^3 . 11) 珓3ρ ρ3 -η3)狘犲3 狘-σ3ρ · 令η3 =ρ 犞3 =-ε3| ^3 +ε3 , ^3 =σ3| 犲3|, 11),得  犲3|≤0,说明犲3 及其导数在步 ε3 为一正常数 .代入式( ρ 骤 3 设计中渐近收敛于 0,因此有^ 犳a≈狏2 .为了 避 免 抖 振 现 象,滑 模 观 测 器 的 输 出 端 应 串 联 一 个 低 通 滤 波器 1 ,取 犜=0. 01,即可得到该有界故障的估计值 . 1+犜狊 2. 3 容错控制设计 基于滑模观测器得到的观测信息,通过反步法设计四旋翼 无人机 系 统 的 位 置 容 错 控 制 器 和 姿 态 容 错控制器 .首先,将式( 2)写成如下形式,即 · 狓1 = ^ ^ 狓2 , 烌 ( 12) 烍 狓 = 犳( ^ 狓)+犵( ^ 狓) ^ 狌+^ 犳a +^ 烎 ξ. T ^ 式( 表示滑模观测器输出的状态观测向量; 12)中:[ 狓1 , ^ 狓2] ^ 狓)和 犵( ^ 狓)均 为 连 续 可 导 函 数; ^ 犳a 和^ 犳( ξ分 别为滑模观测器输出的故障和干扰的观测值 . · 2 · 步骤1 定义狕1 =^ 狓1 -狓1,d为^ 狓1 的跟踪误差变量, 狓1,d是实际状态 狓1 的期望值 .定义狕2 =^ 狓1 -α1 为 · 虚拟误差变量, 狓1 是 ^ ^ 狓1 的一阶导数, α1 是虚拟控制变量 .则有 狕1 = (  狕2 +α1)+ 狓1,d,  狕2 = 犳( 狓)+犵( ^ 狓) ^ 狌+^ 1 . 犳a +^ ξ-α ( 13) 2 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 犞1 =狕1 ,求导得 2  ( 狕2 +α1 - 狓1,d). 14) 犞1 = 狕1( 为了确保  狓1,d, 犮1 是 一 个 正 常 数,则α 1 = -犮1 狕1 +狓̈1,d.代 入 犞1 负定,取虚拟控制变量α1 =-犮1狕1 + 式( 14),可得  犞1 =-犮1狕2 狕2 . 1 +狕 1 2 步骤 2 选择李雅普诺夫候选函数 犞2 =犞1 +狕2 ,求导得 2 2  犞2 =-犮1狕1 +狕1狕2 +狕2( 狓)+犵( ^ 狓) ^ 狌+^ 狕1 -狓̈1,d). 犳( 犳a +^ ξ+犮1 为了确保  犞2 负定,设计容错控制器为 1 狌 = ( )( 狓)-^ ^ 狕1 +狓̈1,d). -狕1 -犮2狕2 -犳( 犳a -^ ξ-犮1 狓 犵^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5) ( 16) 第4期 郑佳静,等:采用滑模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执行器加性故障容错控制 441 式( 16)中: 犮2 是一个正常数 . 由以上步骤,可设计 3 个分别沿三轴的位置控制输入及内环的 3 个姿态容错控制器,即 狌1,狓 =-狕1 -犮2狕2 -^ 狕1 +狓̈d, 犳a,1 -^ ξ1 -犮1 ^ ^ 狌1,狔 =-狕3 -犮4狕4 -犳a,2 -ξ2 -犮3 狕3 +狔̈d, 狌1,狕 =-狕5 -犮6狕6 +犵 -^ 狕5 +狕̈d, 犳a,3 -^ ξ3 -犮5 ¨ 犐狔 -犐狕 ^ 犐狓 狕7 +φd , 狌2 = -狕7 -犮8狕8 - θ -犳a,4 -^ ξ4 -犮7 犐狓 ψ 犾 ( ) 犐 -犐 ^ 犐 狕 +θ ), 狌 = ( -狕 -犮 狕 - -犳 -^ ξ -犮 犐 φψ 犾 狕 狔 9 3 狓 a, 5 10 10 5 9 9 ¨ d ( 17) ( 18) ( 19) ( 20) ( 21) 狔 ¨ 犐狕 ( 狕11 +ψd).  -狕11 -犮12狕12 -^ 犳a,6 -^ 6 -犮 11 ξ 犮 式( 17)~ ( 22)中: 犮犻( 犻=1,…, 12)均是正常数 . 进一步可推导得到外环的位置容错控制器为 狌5 = 狌1 = 犿 狌1,狕 , cosφ·c o sθ ( 22) ( 23) 以及内外期望的俯仰角和横滚角分别为 (cosψ ·狌 狌+sinψ ·狌 ), ( 24) (cosθ (sinψ ·狌狌 -cosψ ·狌 )). ( 25) r c t an φd = a 1, 狓 d r c t an θd = a 1, 狔 d 1, 狕 d d 1, 狓 d 1, 狔 1, 狕 针对外界干扰下的四旋翼无人机位置故障对 象和姿 态故障 对象( 1),应 用滑模观测 器( 3),( 4)对 系 统存在的故障和干扰进行 重 构,进 而 通 过 反 步 法 设 计 得 到 的 位 置 容 错 控 制 器 ( 23)和 姿 态 容 错 控 制 器 ( 20),( 22)补偿故障和干扰,所设计的滑模观测器和容错控制器均能保证四旋翼无人机系统稳定 .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在 Ma t l ab/S imu l i nk 平台上建立一个完整的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内 外 环 控 制 系 统 并 进 行 仿 真 .给 定 的 轨 迹为一个空间螺旋体轨迹,即 狓d=s i n狋, 狕d=狋, 5r,初始状态均设为0.横滚角与俯仰角 狔d=cos狋, ψd=0. 的期望角度由外环位置动态实时计算给出 .四旋翼无人机的 模 型参数: 犿=2kg; 81 m·s-2 ; 犐狓 = 犵=9. 2 -1 2 -1 犐狔 =1. 079N·s ·r ; 犐狕 =2. 25N·s ·r ; 犾=0. 2m; 犮=1.考虑到 四旋翼 无人 机在飞行 中受到 外界  5 =cos  气流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设置干扰函数ξ1 =s i n 狓, i n狔 , i n 狕, θ, ξ2 =s ξ3 =s ξ4 =cosφ, ξ ξ6 =cosψ. 仿真时间为 40s,且在狋=10s 时 加 入 一 个 加 性 故 障 函 数 犳a,5 =3exp( 0. 05 狋)·s i n2 狋,同 时,其 他 故 障 犳a,1 =犳a,2 =犳a,3 =犳a,4 =犳a,6 =0.滑 模 观 测 器 的 参 数 取 值ε犻=3 ( 犻=1, 3, 5, 7, 9, 11), 1( 4, 6, 8, 10, 12,…, 18), ε犼=0. σ犻= 犼=2, 30( 犻=1, 2,…, 18);容 错 控 制 器 参 数 取 犮犻 =12( 犻=1, 2,…, 12),初始状态均设为 0.仿真结果,如图 3~5 所示 . 由于四旋翼 无 人 机 的 执 行 机 构 都 是 进 行 周 期 性 的 运 转, 发生故障后会 产 生 周 期 性 的 震 荡,并 且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震 荡 加剧,震荡幅度 不 断 变 大 .因 此,将 具 有 这 种 特 性 的 信 号 作 为 故障,并对其进 行 估 计 .由 图 3 可 知:滑 模 观 测 器 能 够 实 现 对 该故障准确地重构 .由图 4 可 知:滑 模 观 测 器 在 实 现 故 障 重 构 的同时,还能对系统 存 在 的 外 界 干 扰ξ1 ~ξ6 进 行 较 为 准 确 地 图 3 故障估计曲线 F i. 3 Fau l te s t ima t i oncu r ve g 估计ξ1,p~ξ6,p.由图 5 可 知:位 置 状 态 和 姿 态 状 态 [ 狓, 狕, 狔, φ, T T 狓p, 狕p, θ, θp, 狔p, ψ] 均能被观测器准确地观测[ φp, ψp] .综 上 所 述,所 设 计 的 滑 模 观 测 器 具 有 较 为 理 想 的观测性能,为进一步的容错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 虽然一开始四旋翼无人机就受到外界干 扰(图 4)的 影 响,但 由 于 6 个 自 由 度 上 的 干 扰 函 数 均 可 以 被滑模观测器实时估计,且在控制设计中被补偿,所以在无人机位置和姿态 的整个 跟踪过程 曲线(图 5)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42 2019 年 均没有因外界干扰的存在而受到恶劣的影响 .另外,由图 5( b)可知:由于加性 故障 信号加在 俯仰角 的动 态上,因此,在故障发生时刻, θ 的跟踪偏离期望曲线的幅度较 大 .又因 为四旋 翼无 人机的位 置动态 中含 T 有姿态角的耦合作用,所以在图 5( a)中,四旋翼无人机对期望轨迹[ 狓d, 狔d] 的跟 踪在 10s 时也 会产生 些许偏离 . ( a)位置干扰 ( b)姿态干扰 图 4 干扰估计曲线 F i 4 Di s t u r banc ee s t ima t i oncu r ve g. ( a)位置跟踪 ( b)姿态跟踪 图 5 四旋翼无人机的位置和姿态跟踪曲线 F i 5 Po s i t i onanda t t i t udet r a ck i ngcu r ve so fquad r o t o r g. 总体而言,所设计的俯仰容错控制器 狌3 能够对图 3 所示的故障进行有效的补偿,同时,位置 和姿态 控制器也均能有效补偿图 4 所示的干扰,使发生加性故障的四旋翼无人机在外界干扰的影响下,依然能 顺利完成对给定位置和姿态的稳定跟踪 .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滑模观测器及容错控制器的有效性 . 4 结束语 考虑到四旋翼无人机在实际飞行过程中,既会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又可能发生加性故障,因此,对 外界干扰下四旋翼无人机的容错控制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首 先,为 了 使 模 型 更 贴 近 实 际,在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6 个自由度的动态中,分别加入故障函数及扰动函数 .然后,将 外界干 扰作 为 所 设 计 滑 模 观 测 器 的 一 个 状 态,使其对故障信息进行重构的同时,还能获得扰动的估计值 .基于观测器所得信息,采用反步法设计内 环姿态控制器和外环位置控制器,补偿系统发生的故障和存在的扰动,从而保证四旋翼无人机对期望位 置和姿态的稳定跟踪 . 参考文献: [ 1] 黄志伟,徐苏 楠,韦 一,等 . STM32 的 多 传 感 器 融 合 姿 态 检 测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5, 36( 4): 42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郑佳静,等:采用滑模观测器的四旋翼无人机执行器加性故障容错控制 443 426.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4. 0422. ? [ 2] 张益鹏 .四旋翼无人机自适应控制与故障容错[ 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 2014. [ 3] 范佳明 .四旋翼飞行器容错控制研究[ 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 2017. [ 4] 贺有智,刘同其 .四旋翼飞行器时延 积 分 反 演 容 错 控 制 [ J].系 统 工 程 与 电 子 技 术, 2015, 37( 10): 2341?2346.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506X. 2015. 10. 23. ? j. [ 5] 韩业壮,华容 .四旋翼飞行 器 的 RBF 网 络 自 适 应 滑 模 控 制 [ J].电 光 与 控 制, 2017, 24( 11): 22 DOI: 10. 3969/ ?27. j. i s sn. 1671 637x. 2017. 11. 005. ? [ 6] 魏青铜,陈谋,吴庆宪 .输 入 饱 和 与 姿 态 受 限 的 四 旋 翼 无 人 机 反 步 姿 态 控 制 [ J].控 制 理 论 与 应 用, 2015, 32( 10): 1361 1369. DOI: 10. 7641/CTA. 2015. 50476. ? [ 7] 吴丽娜,张迎春,赵石磊,等 .滑 模 观 测 器 在 卫 星 姿 控 系 统 故 障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 J].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2011, 43 ( 9): 14 18. DOI: 10. 11918/ i s sn. 0367 6234. 2011. 09. 003. ? ? j. [ 8] 穆凌霞,余翔,李平,等 .自适应广义滑模观测器之状态估计和故障重构[ J].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7, 34( 4): 483 490. ? 10. 7641/CTA. 2017. 60744. DOI: [ 9] 朱芳来,李志强 .非线 性 系 统 执 行 器 故 障 检 测 及 重 构 [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3, 41( 7): 1106?1111. DOI: i s sn. 0253 10. 3969/ 374x. 2013. 07. 025. ? j. [ 10] LANJ i ang l i n, PATTON RJ, PUNTA E. Fau l t o l e r an t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f o ra3?DOFhe l i c op t e rwi t ha c t ua t o r ?t J]. IFAC r sOnL i ne, 50( 1): 5250 5255. DOI: 10. 1016/ f au l t sands a t u r a t i on[ i f a c o l. 2017. 08. 465. ?Pape ? j. [ 11] 侯明冬,刘金琨,田杰 .欠驱动四旋翼飞行器全局轨迹跟踪滑模控制[ J].控 制 工 程, 2016, 23( 6): 928 932. DOI: 10. ? 14107/ cnk i. kz 150611. j. gc. [ 12] 王大伟,高席丰 .四旋翼无人机滑模轨迹跟 踪 控 制 器 设 计 [ J].电 光 与 控 制, 2016( 7): 55 DOI: 10. 3969/ i s sn. ?58. j. 1671 637x. 2016. 07. 012. ? [ 13] ZHENG Enhu i, XIONGJ i ng i ng, LUOJ i l i ang. Se c ondo r de rs l i d i ng modec on t r o lf o raquad r o t o rUAV[ J]. I SA j i s a t r a. 2014. 03. 010. Tr ans a c t i ons, 2014, 53( 4): 1350 1356. DOI: 10. 1016/ ? j. [ 14] BHATKHANDEP, HAVENSTC. Re a lt imef u z z on t r o l l e rf o rquad r o t o rs t ab i l i t on t r o l[ C]∥IEEEI n t e r na  yc yc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Fu z z s t ems.Be i i ng: IEEE Pr e s s, 2014: 913?919.DOI: 10. 1109/FUZZ?IEEE. 2014. y Sy j 6891787. [ 15] 李一波,宋述锡 .基于模糊自整定 PID 四旋翼无人机悬停控制[ J].控制工程, 2013, 20( 5): 910 914. DOI: 10. 3969/ ? 7848. 2013. 05. 028. i s sn. 1671 ? j. [ 16] 李砚浓,李汀兰,姜艺,等 .基于 RBF 神经网络自适应 PID 四旋翼飞行器控制[ J].控制工程, 2016, 23( 3): 378 382. ? DOI: 10. 14107/ cnk i. kz 150303. j. gc. [ 17] 聂博文 .微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 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18] 滕雄,吴怀宇,陈洋,等 .基于反步法的四旋翼飞 行 器 轨 迹 跟 踪 研 究 [ J].计 算 机 仿 真, 2016, 33( 5): 78 83. DOI: 10. ? i s sn. 1006 3969/ 9348. 2016. 05. 017. ? j. [ 19] ZHANGZhuo, LIU Zhenghua,WEN Nuan. Re s e a r chonadap t i veba cks t epp i ngs l i d i ng modec on t r o lme t hodf o ra hex r o t o rUnmanned Ae r i a lVeh i c l e[ C]∥IEEE Ch i ne s eGu i danc e,Nav i t i onandCon t r o lCon f e r enc e.Nan i ng: ? ga j IEEEPr e s s, 2017: 547 552. DOI: 10. 1109/CGNCC. 2016. 7828844. ? [ 20] XIONGJ i ng i ng, ZHANG Guobao. Gl oba lf a s tdynami ct e rmi na ls l i d i ngmodec on t r o lf o raquad r o t o rUAV[ J]. I SA j Tr ans a c t i ons, 2016, 66: 233. DOI: 10. 1016/ i s a t r a. 2016. 09. 019.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1013 ? 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 粗加工优化 胡海琪1,2,邵辉1,2,王达1,2,王福增3,方慧娟1,2 ( 1.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电机控制与系统优化调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3.华侨大学 制造工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利用圆盘锯在粗加工方面具有切削深度较深和线速度大的优势,扩大石材桥式切割机的加工范围,研 究其在多边形区域中的切削加工优化问题 .首先,研究 圆 盘 锯 的 切 削 几 何 特 性,根 据 圆 盘 锯 切 触 面 特 性,计 算 避免干涉现象的多边形内轮廓;然后,对多边形区域进 行 走 刀 方 向 优 化,以 减 少 进 退 刀 次 数,从 而 缩 短 加 工 时 间;最后,为进一步缩短加工时间,采用最邻近点法对加工轨迹进行优化 .通过对多边形区域加工的仿真研究, 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关键词: 石材桥式切割机;圆盘锯;轮廓偏置;走刀方向;最邻近点法 中图分类号: TH164;TP2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44 08 ? ? ? 犗狆 狋 犻犿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犚狅狌犵犺 犕犪 犮犺 犻 狀 犻 狀犵犻 狀犘狅 犾 狅狀犚犲 犻 狅狀狅 犳 狔 犵 犵 犛 狋 狅狀犲犅狉 犻 犱犵 犲犆狌 狋 狋 犻 狀犵 犕犪 犮犺 犻 狀犲 , , , HU Ha i i1 2,SHAO Hu i1 2,WANG Da1 2, q , WANGFuz eng3,FANG Hu i uan1 2 j ( 1.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Fu i an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Mo t o rCon t r o landSys t em Op t ima lSchedu l e,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3.I ns t i t u t eo fManu f a c t ur i ng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ak i ngadvan t ageo ft hede epcu t t i ngdep t handh i i ne a rspe edi nr ough ma ch i n i ngo fc i r cu l a r ghl oen l a r he ma ch i n i ngr angeo fs t oneb r i dgecu t t i ng ma ch i ne,t heop t imi z a t i ono fma ch i n i ngi n s awb l ade,t get l eg i onwa ss t ud i ed.F i r s t,t hecu t t i ngge ome t r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i r cu l a rs awb l adewe r es t ud i ed,and po ygonr ycha t hepo l li nne rc on t ou rwa sc a l cu l a t edt oavo i di n t e r f e r enc ea c c o r d i ngt ot h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c i r cu l a r ygona s awb l adeengagemen t.Se c ond,t hecu t t i ngd i r e c t i ono fpo l eg i onwa sop t imi z edt or educ et henumbe ro f ygonr app r oa ch r e t r a c to fs awb l adef o rsho r t en i ngt hep r o c e s s i ngt ime.Tof u r t he rsho r t ent hep r o c e s s i ngt ime,t he ? ma ch i n i ngpa t hwa sop t imi z edbyt hene a r e s tpo i n tme t hod.Thee f f e c t i vene s so fme t hod wa sve r i f i edbyt he s imu l a t i ons t udyo fpo l eg i onma ch i n i ng. ygonr 犓犲 狉 犱 狊: s t oneb r i dgecu t t i ng ma ch i ne;c i r cu l a rs awb l ade;c on t ou ro f f s e t;cu t t i ngd i r e c t i on;ne a r e s tpo i n t 狔狑狅 me t hod 收稿日期: 2019 01 04 ? ? 通信作者: 邵辉( 1973 E i l: shaohu i hu11@163. c om.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器人控制、运动规划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5170516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J 01117);福 建 省 泉 州 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7T001) 第4期 胡海琪,等: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优化 445 近年来,我国的石材加工业蓬勃发展,传统的石材加工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石材加工的要求 [1].目前, 石材桥式切割机正逐渐向加工多样化、数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3].虽然石材桥式切 割机安 装的圆盘锯具有切割线速度大和切割深度深的特性,在 进行大 余量切削的 加 工 过 程 中 也 具 有 很 大 的 优 势,但是目前对石材的加工优化研究 依 然 是 以 铣 刀 的 加 工 优 化 为 主,对 圆 盘 锯 加 工 优 化 的 研 究 相 对 较 [] [] 少. Dema i ne等 4 研究用任意大的圆盘锯 切 割 多 边 形 的 可 行 性,并 提 出 线 性 时 间 算 法 . Dumi t r e s cu5 提 出一种近似算法,用 于 圆 盘 锯 对 凸 边 形 的 裁 剪 .此 外,更 多 的 文 献 资 料 对 刀 具 加 工 路 径 进 行 了 优 化 . [] PFD)场 生 成 刀 具 轨 迹,进 而 采 用 等 扇 形 刀 具 加 工 Kuma z awa等 6 提出基于待加工表面最优 进 给 方 向( [ 7] 路径,以减轻冗余加工 . Pa rk 等 提出刀 具 路 径 规 划 算 法,对 全 局 进 行 走 刀 方 向 的 路 径 规 划,但 是 没 有 [] 考虑局部图元的走刀方向 . J i n 等 8 采用穷举 法 得 到 加 工 的 方 向,该 方 法 精 度 不 高 且 算 法 复 杂 度 大 .Hu 等 [9]对走刀方向进行趋势分析,进而得到加工趋势方 向,但 其 加 工 优 化 度 仍 比 较 小 .也 有 研 究 者 采 用 遗 传算法对加工路径进行优化 [10?12].本文基于圆盘锯的特性和切触面特性,计算无干涉内轮廓并确定加工 轨迹的运动范围,同时,分析凸多边形的几何特性,得到 较优 的走刀 方 向;然 后,利 用 最 邻 近 点 法 优 化 加 工轨迹,最终达到石材桥式切割机对多边形区域粗加工的目的 . 1 圆盘锯切削的几何特性及无干涉内轮廓计算 1. 1 圆盘锯切削的几何特性 为了便于研究石材桥式切割机对多边形区域的粗切 削加工 优化 问 题,需 要 确 定 圆 盘 锯 切 削 加 工 过 程形成的扫描体的几何体特性 .圆盘锯切削的几何 特 性,如 图 1 所 示 .图 1 中:采 用 一 个 半 径 为 犚,厚 度 为 犠 的圆盘锯,以切削深度 犪p,从某 一 点 犗S = ( 狓S, 狕0 )以 进 给 速 度 犞f 沿 走 刀 方 向 犽d 运 动 到 犗E = 狔S, ( 狓E , 狕0)时,圆盘锯加工完成后形成以矩形 犃E犅E犆S犇S 为 顶面 的 扫描 体 .扫 描 体 可 分 为 两 部 分:一 部 狔E , 分为已加工的长方体区域,该区域在 狓狔 平面投影可近似为一个宽度为犪w 的矩形,其面积为 2 2 ; 犛cut = 犪w × 槡( 狓E -狓S) 狔E -狔S) + ( [ 13] 另一部分为圆盘锯切触区域 ,其为圆柱体的 部 分 体 积 .该 体 积 的 顶 面 为 图 1 中 的 矩 形 犃E犅E犈E犉E 和 犆S犇S犉S犈S,二者顶面正好构成矩形 犃犅犆犇,如图 2 所示 . 图 1 圆盘锯切削几何特性 F i 1 Cu t t i ngge ome t r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i r cu l a rs awb l ade g. ycha 定义该 矩 形 为 圆 盘 锯 切 触 面 投 影 .该 矩 形 的 长 度 为 2犜狓 = 犚-犪p));宽度为 i n( cos-1( 2犜狔 =犪w , 犪w 为走刀 宽度 .这 2 个 2犚s 犚 圆盘锯切触区域的顶面面积和为 ( 犛part = 2犜狓 ·2犜狔 . 1) 该加工过程中,对 应 的 运 行 时 间 为 进 给 量 犳 与 圆 盘 锯 进 给 速度 犞f 的比值为 图 2 圆盘锯切触面投影 F i 2 Pr o e c t i ono fc i r cu l a r g. j 2 2 ( 狓E -狓S) 狔E -狔S) + ( 狋f = 犳 = 槡 . 犞f 犞f ( 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s awb l adeengagemen t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46 2019 年 1. 2 圆盘锯无干涉内轮廓的计算方法 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干涉包括 2 种:一是机床零件或者刀具后端与工件之间的干涉;二是刀具切触面 与工件发生的干涉 [14].圆盘锯沿走刀方向加工石材过程中的干涉主要来源于 圆盘 锯切触面 与石材 模型 的干涉,为了保证石材的粗加工表面质量,应避免该干涉 发生,而避 免该 干 涉 应 保 证 圆 盘 锯 切 触 面 投 影 边界 犃犅( 犆犇)不与多边形轮廓线相交 .因此,在忽略第一种 干涉的情 况下,圆 盘锯与 多边 形轮廓 的 干 涉 问题可等效为切触面投影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问题,解 决该问 题的关键在 于 切 触 面 投 影 向 多 边 形 内 部 偏置位置的计算 . 不同走刀方向的 刀 具 偏 置,如 图 3 所 示 .为 了 避 免 与 多 边 形 某 一 条 斜 率 为 犽 边 上 的 一 点 犘tag = ( 狓tag, 狕tag)干涉,需要将圆盘锯切触 面 的 中 心 点 向 多 边 形 内 部 偏 置 距 离 为 犡offset的 横 向 偏 置 和 距 离 狔tag, 为 犢offset的纵向偏置,由此得到新的目标点为 犘new = ( 狓tag ± 犡offset, 狕tag). 狔tag ±犢offset, 当多边形边界偏置到点 犘new 所在的线段上时,即避免了圆盘锯对多边形边界产生干涉 . ( a)犽d≥0 ( 3) ( b)犽d<0 图 3 不同走刀方向的刀具偏置 F i 3 Too lo f f s e tf o rd i f f e r en tpa s s e s g. 不失一般性,假设加工的五边形 犘1犘2犘3犘4犘5 ,如图 4 所示 .当走刀方向为 犽d 方向时,令直线 犔犽d 和 线段 犔犘1犘2 相交于线段 犘1犘2 的中心点 犖(( /2,( /2).为避免 发生 干涉,圆盘 锯中 心应从 狓1 +狓2) 狔1 +狔2) 犖 偏置到犗′E 或 犗 ″E ,即中心点形成的线段应偏置到直线 犔1 或 犔2 .结合图1, 3,当犽d≥0 时,偏置后新的 目标点坐标为 犗 ′E( 狓犖 -犡offset, 犗 ″E( 狓犖 +犡offset, 狔犖 -犢offset), 狔犖 +犢offset).此时,对应的偏置直线方程为 ( 犔犾: 狓犖  犡offset), 犾 = 1, 2. 4) 狔 = 犽d,best狓 +犫, 犫 = 狔犖 犢offset -犽( 当 犽d<0 时,偏置后新的目标点坐标为 犗 ′E( 狓犖 -犡offset, 犗 ″E ( 狓犖 +犡offset, 狔犖 +犢offset), 狔犖 -犢offset).此 时,对应的偏置直线方程为 ( 犔犾: 狓犖  犡offset), 犾 = 1, 2. 5) 狔 = 犽d,best狓 +犫, 犫 = 狔犖 ±犢offset -犽( 由几何位置关系可知, 犗 ′E 或 犗 ″E 为 内 外 轮 廓 线 上 的 点,通 过 判 断 犗 ′E 或 犗 ″E 所 处 位 置,即 可 以 判 断 犔1 和 犔2 与多边形轮廓的位置关系 .由 图 4 可知: 犞犻 为从点 犗′E 指向 五 边 形 顶 点 犘1犘2犘3犘4犘5 的 矢 量,求 解 犞1 ~犞5 中 相 邻矢量之间的夹角和为 5 θsum = ∑ 犻=1 (狘犞犞狘犞狘犞 狘), 犞 =犞 . 犻 犻+1 6 犻 1 ( 6) 犻+1 若θsum ≠360 °,则 说 明 点 不 在 内 部,即 点 所 在 的 线 为 外 轮 廓线;若θsum =360 °,则说明点 在 内 部,即 点 所 在 的 线 为 内 轮 廓 [ ] 线 15 .依次求得多边 形 所 有 边 界 的 内 轮 廓 线 作 为 圆 盘 锯 切 触 面的边界,由这些边界围 成 的 封 闭 多 边 形 区 域,即 为 避 免 圆 盘 锯切触面与多 边 形 轮 廓 发 生 干 涉 的 走 刀 轨 迹 允 许 区 域 .在 设 定走刀方向的情况下,圆 盘 锯 在 该 区 域 平 行 走 刀,即 可 完 成 对 多边形区域的加工 . 图 4 多边形区域的无干涉内轮廓 F i 4 Noi n t e r f e r enc ei nne r g. c on t ou ro fpo l eg i on ygonr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胡海琪,等: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优化 447 由平行走刀得到的加工轨迹可知,圆盘锯以走刀方向 犽d 从内轮廓边界上 的一点 犗S,犿 = ( 狓S,犿 , 狔S,犿 , 狕0)运动到 犗E,犿 = ( 狓E,犿 , 狕0)需要走刀 犕 次 .其中, 犿 代表第 犿 次走刀; 犕 =犎/犪w , 犎 为与内轮廓相 狔E,犿 , 交且斜率为 犽d 的最远平行线间距 .加工完成后,已加工区域的面积为 犕 1 2 2 ) 犛cut_all = ∑ ( 犪w 槡( 狓E,犿 -狓S,犿 ) . 狔E,犿 -狔S,犿 ) + ( 2 犻=1 ( 7) 由几何关系可知,面积 犛cut_all与图 4 阴影部分面积 相等,该面 积可以 通过 二 维 向 量 叉 乘 求 三 角 形 面 积和的方法求解,具体计算式为 狀 1 ( 犞IN,犻 ×犞IN,犻+1). ∑ 2犻 =1 式( 8)中: 犞IN,犻为从点 犗′E 指向内轮廓顶点 犘 ′1犘 ′2犘 ′3犘 ′4犘 ′5 的矢量 . 同理,多边形区域的总面积为 ( 8) 犛cut_all = 狀 1 ( ( 犞犻 ×犞犻+1). 9) ∑ 2犻 =1 为了表示圆盘锯对多边形区域的去除效果,定义已 加工 表面面 积与多 边 形 区 域 面 积 的 比 值 为 加 工 犛cut_all = 率,即 犛cut_all ρ = 犛all . ( 10) 式( 10)中: 0, 1], 犛next=犛all-ρ犛all)就越少 . ρ∈ [ ρ 越接近于 1,加工完成后的残留区域的面积( 2 加工时间的优化 2. 1 优化方法分析 通过无干涉的内轮廓计算,既避免了圆盘锯与石材模型发生干涉,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圆盘锯切削深 度较深的优势 .这虽然能保证圆盘锯在加工一条较深的轨迹时,相较于其他刀具的加工时间更短,但是, 并不能保证该过程的总粗加工时间最优 .因此,为了进一 步 提高加 工效 率,需 要 对 圆 盘 锯 粗 加 工 时 间 做 进一步的优化 . 在圆盘锯对多边形区域进行切削过程中,总加工时间为粗 加工工 序 与 残 留 区 域 进 行 补 加 工 工 序 的 时间和,其长短与切削的轨迹、速度和补加工工序消耗时间密切相关,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犕 ( 狋 =狋r +狋next = ∑ 狋犳犿 + 犿 =1 QM犿 +2犕狋l +狋next. 狏狇 ) ( 11) 式( 11)中: 狋r 为 粗加工 时间; 狋next为 残留 区 域加工 时间; 犕 为 平行切 削 线段 数量,即 进退刀 次 数; 狋犳犿 为 第 犿 条加工表面线段消耗的时间; QM犿 为第 犿 条空走行程; 狏q 为空走速度; 狋l 为抬刀时间 . 犕 由式( 11)可知:粗加工工序中的切削线段数量 犕 和空走行程长度 QM = ∑ QM犼 越 少,粗 加工时 犼=0 间越短 .而后续补加工相比于粗加 工 的 加 工 效 率 更 低,因 此,后 续 补 加 工 的 工 作 量 越 少 (即 加 工 率 ρ 越 大),总加工时间就越短 .综上所述,在速度设定不变的情 况下,总加 工时 间 的 优 化 可 等 效 为 对 切 削 线 段 数量 犕 、空走行程长度 QM 和多边形区域的加工率ρ 的优化 . 2. 2 走刀方向优化法 走刀方向不同将导致进、退刀次数不同,因此,为了减少进、退刀次数,需要对走刀方向进行优化 .不 同走刀方向的平行线间距,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当走刀方 向 为斜率 犽d,1 所 示方向 时,平 行切 削线段 的数量 犕1 =犎犽d,1/犪w ,对应抬刀次数为 犕1 次;当 走 刀 方 向 为 斜 率 犽d,2 所 示 方 向 时,平 行 切 削 线 段 数 量 犕2 =犎犽d,2/犪w ,对应抬刀次数为 犕2 次 .由 犎犽d,1 >犎犽d,2 可 知,相 较 于 与 多 边 形 边 不 同 的 方 向,走 刀 方 向 与多边形边相同方向的进、退刀次数更少 .因此,多边形最短的最远平行线间距存在于多边形的高中,即 应在多边形所有的高中求得较优的高,以得到较优的走刀方向 . 以三角形为例,三角形的最优高和 优 化 的 走 刀 方 向,如 图 6 所 示 .由 图 6 可 知:在 3 条 边 对 应 的 高 中, 犎2,1 为最短的高(下标 2 代表第 2 条边,下标 1 代表第 1 个顶点),则沿该高对应的边的 方向进、退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44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次数最少,故此高的垂直方向为最小切削线数量方向 .三角形最短的高有如下 3 个定义 . 图 5 不同走刀方向的平行线间距 图 6 三角形的最优高和优化的走刀方向 F i 5 Pa r a l l e ll i ned i s t anc eo f g. F i 6 Op t ima lhe i tandcu t t i ng g. gh d i f f e r en tcu t t i ngd i r e c t i ons d i r e c t i ono ft r i ang l e 定义 1 设任意三角形 犘1犘2犘3 ,高为 犎1,3 , 犎2,1 和 犎3,2 ,其 中,最 短 的 一 条 高 定 义 为 三 角 形 的 最 优 高,垂直于最优高的方向定义为垂直最优高方向 . 由演绎推理,可得任意凸 狀 边形的最优高和垂直最优高方向,给出相关定义 2. 定义 2 设 犘1犘2 …犘狀 是由狀 个顶点围成的平面凸狀 边形, 犘犻 是狀 边形第犻 个顶点, 犲犼( 2,…, 犼=1, 狀)是 狀 边形第犼 条边, 犎犻,犼( 犼≠犻, 犼≠犻+1)表 示 底 边犲犼 对 应 顶 点 犘犻 的 高,定 义 一 条 边犲犼 对 应 的 所 有 高 中,最大的高为边最大高 犎犻,犼_max. 定义 3 设 犎犻,犼_max为平面凸 狀 边形 犘1犘2 …犘狀 的边最大高(图 5 中 犎5,3 为边犲3 对应的 边最 大高), 则所有的边最大高之中最小的为最优高 犎best,垂直于最优 高的方向 为 狀 边形 犘1犘2 …犘狀 的垂 直 最 优 高 方向犽d_best. 对任意平面凸 狀 边形 犘1犘2 …犘狀 进行加工,由 定 义 2, 3 可 求 得 狀 边 形 犘1犘2 …犘狀 的 最 优 高 犎 best和 相对应的垂直最优高方向 犽d_best.此时,平行切削线段数量为最优高与走刀宽度的比值 犕best=犎best/犪w. [ ] 最后,根据走刀方向信息,结合节 1. 2 的方法得到的无干涉内轮廓和线 扫描 法 16 ,可求 得内 轮廓信 息和相应的加工轨迹 犔犽d,犿 .同时,可通过计算得到已加工区域的面积和加工率 . 2. 3 最邻近点法 由于线扫描 法 计 算 加 工 轨 迹 过 程 仅 考 虑 加 工 轨 迹 的生成,却未考虑轨迹之间的空行 程消耗,因此,生 成 的 加工轨迹 往 往 存 在 大 量 的 空 行 程 .为 了 优 化 加 工 空 行 程,在确定第一 条 加 工 轨 迹 的 基 础 上,对 后 续 的 轨 迹 采 用最邻近点法进行优化,使每一条轨迹 距 离下一 条 轨 迹 的空行程距离最短,进而使总空行程距离优化 . 分析圆盘锯的切削加工轨迹可知,切削 的 每 一 条 轨 迹都存在唯一的起点和终点,切削过程 是 对所有 轨 迹 的 遍历 .而最邻近点是指在点集合中 距离 当 前点最 近 的 一 个点,当一条轨 迹 加 工 到 终 点 时,即 可 通 过 最 邻 近 点 法 找到下一条轨迹的起点进行 下一步的 加工,如 此循 环 完 成区域的切削 .然 而,从 轨 迹 起 点 到 终 点 和 从 终 点 到 起 点是一个等效的过程,所以,在一条轨 迹加工 到 终 点 时, 可通过寻找未加 工 轨 迹 的 起 点 和 终 点 数 据 找 到 欧 氏 距 离最近的点 .一 旦 找 到 一 条 轨 迹 的 终 点 为 最 临 近 点,就 将该终点视为轨 迹 加 工 的 起 点 并 进 行 加 工,否 则,直 接 加工下一条轨迹 .该 方 法 能 有 效 减 少 刀 具 的 空 行 程,缩 图 7 最邻近点法流程图 短总加工时间 .最邻近点法的具体流程图,如图 7 所示 . F i 7 Ne a r e s tpo i n tme t hodf l owcha r t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胡海琪,等: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优化 449 3 仿真验证与分析 3. 1 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 为了验证 提 出 方 法 的 有 效 性,根 据 实 际 机 床 尺 寸,利 用 [ ] VERICUT 软件搭建 石 材 桥 式 切 割 机 仿 真 模 型 17 ,如 图 8 所 示 .图 8 中:圆盘锯半 径 犚 为 200 mm;厚 度 犠 为 3. 6 mm.根 据圆盘锯和花岗岩的特性,设定圆盘 锯 加工 工艺参数 [18]如 下: 加工深度 犪p 为 20 mm,加工宽度 犪w 为 3. 6 mm,进给速 度 犞f 为 2250mm·mi n-1 .由此 计 算 圆 盘 锯 切 触 面 投 影 尺 寸 犜狓 = 犚-犪p )) 犚s i n( cos-1 ( =87. 178 mm;宽 度 为 犜狔 =犠/2=1. 8 犚 mm. 根据文 中 提 出 的 方 法,在 Vi sua lS t ud i o 平 台 上 通 过 C# 图 8 石材桥式切割机仿真模型 F i 8 S t oneb r i dgecu t t i ng g. ma ch i nes imu l a t i onmode l 编程语言研发了相应的软件 .该软件 通 过 OpenGL 实 现 显 示,采 用 模 型 信 息 和 加 工 工 艺 参 数 结 合 机 床 的后置处理方法,得到数控 G 代码 .在此基础上,利用 G 代码在石材桥式切割机仿真模型中实现仿真实 验,仿真结果如图 9 所示 . ( a)干涉 ( b)无干涉 图 9 仿真实验结果 F i 9 S imu l a t i onexpe r imen tr e su l t s g. 由图 9 可知:直接对多边形区域进行加工,圆盘锯切触面与多边形轮廓产生了干涉,此时,圆盘锯在 进给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切;对无干涉计算过后的内轮 廓进行 加工,此时,圆 盘 锯 切 触 面 与 多 边 形 外 轮 廓 无干涉现象出现 . 为了验证走刀方向优化和最邻近点法 2 个优化方法对多 边形区 域 粗 加 工 的 优 化 效 果,在 不 失 一 般 性的前提下,对六边形区域进行 4 组对比实验,结果如图 10 所示 .图 10 中:虚线示意加工过程中的空行 程轨迹;实线示意刀具切削的加工轨迹;箭头方向示意走刀方向 . ( a)无优化 ( b)最邻近点法 ( c)走刀方向优化 ( d)最邻近点法 + 走刀方向优化 图 10 优化算法结果 F i 10 Op t imi z a t i onr e su l t s g. 采用 4 种不同的加工优化方法所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狋 为总加工 时 间 .由 表 1 可 得 以下 3 点结论 . 1)相较于未采用走刀方向优化的方法,采用走刀方向优化的进、退刀次数减少了26% ,加工率增加 了 8. 2%.由此可知,走刀方向优化既能有效地减少进、退刀次数,又提高了加工率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50 2019 年 2)相较于未采用最邻近点法优化的方法,采用最 邻 近点法 优化的 空行程 减少 了 约 99% ,总 加 工 时 间减少了 23. 8% 或 25. 7%.由此可见,最邻近点法能有效地减少空走行程长度和空行程时间 . 3)采用走刀方向和最邻近点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其总加工时间减少了 3. 4% ~26. 4%. 由此可知,采用走刀方向和最邻近点法优化的方法减少了总加工时间 . 表 1 4 种加工优化方法的比较 Tab. 1 Compa r i s ono ff ou rp r o c e s s i ngop t imi z a t i onme t hods 加工方法 犕/次 QM/mm /s 狋 无优化 371 225841. 10 12484. 38 ρ/% 76. 63 最邻近点法优化 371 3121. 47 9514. 78 76. 63 走刀方向优化 275 242008. 00 12370. 83 82. 86 最邻近点法 + 走刀方向优化 275 3217. 88 9186. 96 82. 86 综上可知,采用走刀方向优化和最邻近点法优化 相结合 的方法,可 以 很 好 地 减 少 下 刀 次 数,提 高 加 工率,缩短空走行程长度,减少总加工时间 . 3. 2 不同刀具的加工比较 为了进一步验证圆盘锯加工多 边 形 区 域 的 可 行 性,选 用 意 大 利 NICOLAI公 司 生 产 的 金 刚 石 圆 盘 锯和电镀金刚石砂轮对花岗岩的加工进行对比实验 .金 刚石圆 盘锯的加工 工 艺 参 数 同 节 3. 1所选用的 参数,金刚石砂轮的加工工艺参数 [19]如下:加工深度 犪p 为 1mm;加工宽度 犪w 为 22. 5mm;进给速度为 表 2 圆盘锯与砂轮的加工比较 5000mm·mi n-1 . 以图 10( d)所示 深 度 为 20cm 的 Tab. 2 Compa r i s ono fma ch i n i ngbe twe en 多边形区 域 为 例,当 采 用 分 层 加 工 的 c i r cu l a rs awb l adeandg r i nd i ng whe e l 方法 对 该 区 域进 行 加工时 [20],圆盘锯 参数 需以 犪p=20mm 向下 加 工 1 层,而 砂 轮需要以 犪p=1 mm 向 下 加 工 20 层 . 通过仿真 计 算 得 到 的 加 工 数 据,如 表 犪w/mm 犪p/mm / 犞f mm·mi n-1 /s 狋 圆盘锯 砂轮 未优化 优化后 3. 6 22. 5 22. 5 20 2250 9186. 96 1 5000 18871. 61 1 5000 11076. 56 2 所示 .表 2 中:圆 盘 锯 列 的 加 工 过 程 采用走刀方向优化和最邻近点法优化;砂轮(未优化)列的加工过程未采用走刀方向优化;砂轮(优化后) 列的加工过程采用走刀方向优化和最 邻 近 点 法 优 化 .由 表 2 可 知:圆 盘 锯 的 总 加 工 时 间 比 砂 轮 减 少 了 17. 1% ~51. 3% ,由此可见,选用圆盘锯作为加工刀具深加 工大 多 边 形 区 域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加 工 效 率;此 外,优化 后的砂 轮比 未 优化砂轮的总 加工时 间减少了 41. 3% ,可 知 走刀 方向优化 和最邻 近点 优 化方 法 也有效地提高了砂轮加工石材的加工效率 . 4 结束语 通过对加工的多边形区域进行分析可知,合理的走刀 方 向可 以 减 少 进、退 刀 的 次 数,进 而 缩 短 加 工 时间;合理的加工方式能缩短空行程的总长度 .因此,在考虑圆盘锯特性和分析刀具切削轨迹的前提下, 首先,根据圆盘锯切触面特性计算无干涉现象的多边形内 轮 廓;然 后,通 过 走 刀 方 向 优 化 得 到 较 优 的 走 刀方向,以减少加工轨迹的进退刀次数;最后,利用最邻近点法对加工轨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相比于未 优化的加工,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很好地缩短了进、退刀次数和空行程距离,减少了总加工时间 . 参考文献: [ 1] 晏辉 .从 2018 年 中 国 厦 门 石 材 展 看 石 材 设 备 创 新 [ J].石 材, 2018( 5): 13?16. DOI: 10. 14030/ cnk i. s c a a. 2018. j. 0096. [ 2] 吕振飞,刘建群,施为 .石 材 桥 式 切 割 机 的 开 放 式 数 控 系 统 开 发 [ J].机 床 与 液 压, 2013, 41( 1): 100?103.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3881. 2013. 01. 029. ? j. [ 3] 王晶,黄身桂,黄辉,等 . CAM 在石材数控雕刻中的应用[ J].制造业自动化, 2018, 40( 1): 95 102. DOI: 10. 396910. ? j. 0134. 2018. 01. 022. i s sn. 1009 ? [ 4] DEMAINEED, DEMAINE M L, KAPLANCS. Po l t t ab l ebyac i r cu l a rs aw[ J]. Compu t a t i ona lGe ome t r ygonscu y,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胡海琪,等:石材桥式切割机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优化 451 2001, 20( 1/2): 69 84. DOI: 10. 1016/S0925 7721( 01) 00036 0. ? ? ? [ 5] DUMITRESCU A. Anapp r ox ima t i ona l r i t hmf o rcu t t i ngou tc onvexpo l J]. Compu t a t i ona lGe ome t r 2004, go ygons[ y, 29( 3): 223 231. DOI: 10. 1016/ c omge o. 2004. 01. 010. ? j. [ 6] KUMAZAWA G H, FENG H Y, FARD MJB 犲 狋犪 犾. Pr e f e r r edf e edd i r e c t i onf i e l d:Anewt oo lpa t hgene r a t i onme t h  odf o re f f i c i en ts cu l t u r edsu r f a c ema ch i n i ng[ J]. Compu t e r dedDe s i 2015, 67/68: 1?12. DOI: 10. 1016/ c ad. ?Ai p gn, j. 2015. 04. 011. [ t hp l ann i ngf o rd i r e c t i on r a l l e la r e ami l l i ng[ 7] PARKSC, CHOIBK. Too l J]. Compu t e r dedDe s i 2000, 32 ?pa ?pa ?Ai gn, ( 1): 17 25. DOI: 10. 1016/S0010 4485( 99) 00080 9. ? ? ? [ t hgene r a t i onapp r oa cho fr ap i d 8] J IN Guoq i ng, LI We i dong, POPPLEWELL K, 犲 狋犪 犾.A hybr i dandadap t i vet oo l ?pa r o t o t i ngand manu f a c t u r i ngf o rb i omed i c a lmode l s[ J]. Compu t e r si nI ndus t r 2013, 64( 3): 336?349. DOI: 10. p yp y, c omp i nd. 2012. 12. 003. 1016/ j. [ 9] HU Yehu i, BIQi ng zhen, SHIJ i ng, 犲 狋犪 犾. Re s e a r chonpa t hp l ann i ngf o rr e s i dua la r e a si nc omp l exmi l l i ng[ C]∥Pr o  i ve r s a lRe s e a r che r si n c e ed i ngso f2014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Advanc edEng i ne e r i ng Te chno l og i e s. Duba i:Un 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2014: 229 236. ? [ 10] 俞武嘉,傅建中,陈子辰 .基于遗传算法的刀具路径优化排布方法[ 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40( 12): 2117 ? 2121. DOI: 10. 3785/ i s sn. 1008 973X. 2006. 12. 021. ? j. [ 11] 肖军民 .一种改进遗传算法 在 控 群 加 工 路 径 中 的 优 化 [ J].组 合 机 床 与 自 动 化 加 工 技 术, 2015( 2): 151 DOI: ?153. 10. 13462/ cnk i. mmt amt. 2015. 02. 043. j. [ 12] NASSEHIA, ESS INK W, BARCLAYJ. Evo l u t i ona r l r i t hmsf o rgene r a t i onandop t imi z a t i ono ft oo lpa t hs[ J]. ya go CIRP Anna l s, 2015, 64( 1): 455 458. DOI: 10. 1016/ c i r 2015. 04. 125. ? j. p. [ 13] 黄国钦,徐西鹏 .基于锯切弧区切向 力 分 布 的 功 率 消 耗 模 型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1, 47( 21): 170?176. DOI: 10. 3901/JME. 2011. 21. 170. [ 14] 王瑞秋,陈五一,金曼 .多点切触加工中的局部 干 涉 分 析 [ J].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 2006, 32( 5): 580 584. DOI: ? 10. 3969/ i s sn. 1001 5965. 2006. 05. 019. ? j. [ 15] 汪嘉业,王文平,屠长河,等 .计算几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t hgene r a t i onf o rma t e r i a lex t r us i on 16] J IN Yuan, HEYong, FUJ i an zhong, 犲 狋犪 犾. Op t imi z a t i ono ft oo l s edadd i t i ve ?pa ?ba manu f a c t u r i ngt e chno l ogy[ J].Add i t i ve Manu f a c t u r i ng, 2014, 1/2/3/4: 32?47.DOI: 10. 1016/ addma. 2014. 08. j. 004. [ 17] 邵辉,王磊,胡伟石,等 .采用 C# 的多轴联动石材 桥 切 机 控 制 系 统 设 计 与 仿 真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2): 166 171.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9054. ? ? [ 18] 李远,黄辉,朱火明,等 .花岗石锯切过 程 中 的 锯 切 力 特 征 [ J].金 刚 石 与 磨 料 磨 具 工 程, 2002( 4): 15?19. DOI: 10. i s sn. 1006 3969/ 852X. 2002. 04. 004. ? j. [ 19] 黄吉祥,刘舒颖,黄辉,等 .机械臂加工花岗岩的力和工具磨损特性[ J].华侨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2): 159 16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2065. ? ? [ 20] ZHAOZh iwen, LAPERRI?REL. Adap t i ved i r e c ts l i c i ngo ft hes o l i dmode lf o rr ap i dp r o t o t i ng[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 yp J ou r na lo fPr oduc t i onRe s e a r ch, 2000, 38( 1): 69 83. DOI: 10. 1080/002075400189581.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2019 年 7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9020 ? 采用萤火虫算法的高速列车 节能运行优化 马晓娜,朱爱红,段玉琼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智能算法可以通过优化列车运行曲线达到节 能 降 耗 的 目 的 .将 列 车 运 行 能 耗 作 为 目 标 函 数,以 限 速、 时间和 距 离 为 约 束 条 件,建 立 优 化 模 型 .以 CRH3 型 动 车 组 和 武 广 客 运 专 线 中 某 段 线 路 为 基 础,进 行 仿 真 实 验 .运用萤火虫算法,搜索能耗最低时的一组列车工况 转 换 速 度 序 列 .仿 真 结 果 表 明:列 车 运 行 能 耗 指 标 降 低 14. 33% ,且满足停车精确性与准时到站的要求 . 关键词: 高速列车;运行能耗;萤火虫算法;节能运行曲线;工况转换速度序列 中图分类号: U248. 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52 05 ? ? ? 犈狀犲 狉  犛犪狏 犻 狀犵犗狆犲 狉 犪 狋 犻 狅狀犗狆 狋 犻犿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犎犻  犛狆犲 犲 犱犜狉 犪 犻 狀 狊 犵 狔 犵犺 犝狊 犻 狀犵犉 犻 狉 犲 犳 犾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狔犃犾 犵 MA Xi aona,ZHU Ai hong,DUAN Yuq i ong ( Schoo lo fAu t oma t i onandEl e c t r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Lanzhou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a) y,Lanzhou730070,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 t e l l i ta l r i t hmsc anbeus edt oop t imi z et r a i nope r a t i oncu r vet oa ch i e veene r av i ngand gen go gys heop t imi z a t i on mode l c onsump t i onr educ t i on.Tr a i nc onsump t i on wa st akena st heob e c t i vef unc t i on,andt j imeandd i s t anc ea st hec ons t r a i n t s.Thes imu l a t i onexpe r imen twa sc a r  wa se s t ab l i shedwi t ht hespe edl imi t,t r i edou tba s edont heCRH3e l e c t r i cmu l t i l eun i t sr unn i ngonac e r t a i nt r a i nl i nef r omt heWuhant oGuang zhou p s t a t i ons.Thef i r e f l l r i t hm wa sus edt os e a r chf o ras e to ft r a i nope r a t i ngspe edc onve r s i ons e e swi t h ya go quenc t hel owe s tene r onsump t i on.The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edt ha tt heene r onsump t i oni ndexo ft het r a i n gyc gyc hepa r k i nga c cu r a cyandon t imea r r i va lr e i r emen t swe r eme t. wa sr educ edby14. 33% ,andt ? qu 犓犲 狉 犱 狊: h i  spe ed t r a i n;ope r a t i on ene r onsump t i on;f i r e f l l r i t hm;ene r  s av i ng ope r a t i on gh gy c ya go gy 狔狑狅 ond i t i onc onve r s i onspe eds e e cu r ve;c quenc 随着高速列车的发展,列车节能运行方式越来越受关注 .对高速列车运行节能降耗最简易可行的方 式是优化列车的运行曲线 .不同的运行曲线对应不同 的列车 能耗,基于 此 理 论 支 撑,国 内 外 学 者 进 行 了 [] 大量实验研究 . Hoang 等 1 把列车的节能 问 题 定 义 成 满 足 约 束 条 件 的 优 化 问 题,采 用 搜 索 算 法 进 行 列 [] 车运行曲线的优化设计; Chang 等 2 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列车驾驶曲线的惰行运行距离,通过对惰 行点位 [] 置的选取,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Ko 等 3 采用动态规划 的 方 法,求 解 列 车 节 能 操 纵 优 化 的 问 题;付 印 平 [4]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列车的工况转换点位置,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李玲玉 [5]使用动态粒子群 算法优 [] 化列车的距离?速度运行曲线,降低了 11. 98% 的列车 能耗;刘 建强等 6 基 于现 代 最 优 控 制 理 论,得 出 整 个运行过程中列车运行能耗最小时,最大牵引、匀速、惰行及最大制动的转换点;宿帅等 [7]基于驾驶策略 收稿日期: 2018 09 12 ? ? 通信作者: 朱爱红( c om. 1969 E i l: 791338890@qq.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661027) 第4期 马晓娜,等:采用萤火虫算法的高速列车节能运行优化 453 [] 的列车自动驾驶系统( ATO)控制方法,给出一种 ATO 节能驾驶策略的求解算法;荀径等 8 介绍 列车节 能操纵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根据求解方法的特征将研究方法分类;宋文婷等 [9]采用遗传算法为子区间 搜索最优的速度码组 合 序 列,获 得 列 车 节 能 运 行 的 速 度 操 纵 范 围;唐 涛 等 [10]通 过 蚁 群 算 法 优 化 列 车 [ ] ATO 控制策略,将单车运行能耗降低了 5. 67% ; Zhu 等 11 运 用 萤 火 虫 算 法 优 化 列 车 运 行 曲 线,达 到 节 能运行的目的 .针对以上所用算法存在参数复杂、寻优精 度 低等不 足,本 文 提 出 采 用 萤 火 虫 仿 生 智 能 算 法( f i r e f l l r i t hm, FA),对列车运行工况转换点处的速度进行优化,实现高速列车节能运行的目标 . ya go 1 列车节能运行优化模型 1. 1 优化策略 在规定运行 时 间 内,列 车 按 照 运 行 图 从 起 点 站 至 终 点 站 的运行曲线存在无数条,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犛 为列车 运行 距 离; 狏 为速度 .通过寻优确定一条使列车能耗最低的运行曲线 . 1. 2 评价指标 列车在运行过 程 中 消 耗 的 能 量 主 要 有 3 部 分:发 动 机 牵 引时提供的能 量、制 动 装 置 减 速 运 行 时 的 能 源 消 耗 和 车 厢 内 图 1 列车节能操纵策略示意图 其他设备(照明、空调设备 等)产 生 的 电 能 消 耗 .文 中 只 考 虑 列 F i 1 Di ag r amo ft r a i n g. 车的牵引能耗,其计算模型为 ene r s av i ngope r a t i on ? gy 犜 犜 ∫犘(狋)d狋=∫犉(狋)·狏(狋)d狋. 犈= 0 0 上式中: 犈 为牵引能量消耗; 犜 为运行时间; 犉( 狋)为狋 时刻的牵引力; 狏( 狋)为狋 时刻的列车运行速度 . 犛 运行时间是指列车在某段线路 上 运 行 所 消 耗 的 时 间 之 和,其 计 算 模 型 为 犜= ∫狋(狊)d狊,其 中,狋(狊) 0 为列车运行距离与运行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 运行距离是指列车按照运行图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速度在线路上行驶过的距离,其计算模型为 犜 ∫狏(狋)d狋. 犛= 0 1. 3 数学模型 根据以上基础理论 [12?15],建立列车节能优化的数学模型为 狀 n犈 = mi n ∑犈犻. 犳e = mi 犻=1 其工况转换约束条件为 狊/d 狋, 烄狏 = d 犿·d 狏/d 狋 = 犳( 狌, 狏)- 狑( 狊, 狏)-犫( 狌, 狏), 2,…, 狀, 狊1 = 0, 狊狀 = 犛, s. t.烅0 ≤狊犻 ≤ 犛, 犻 = 1, 狏( 0)= 狏( 犛)= 0, 狏( 狊犻)≤ 狏max, 狋( 0)= 0, 狋( 犛)= 犜, 0 ≤狋( 狊犻)≤ 犜. 烆 上式中: 狑 为 单 位 阻 力; 犫为单位制动 犳e 为列车节能性优化 数 学 模 型 的 适 应 度 函 数; 犳 为 单 位 牵 引 力; 力; 狏max为线 路 的 限 速值; 狊犻 为列车在 每 一个时间步长 内的行 驶距离; 犜 为 列车 的 运行 时间; 狀 为时间步 长个数; 狌 为运行工况(牵引、惰行和制动).牵 引 工 况 时,列 车 只 受 到 牵 引 力 作 用,处 于 加 速 阶 段;相 反, 制动工况时,列车只受制动力作用,处于减速阶段;惰行 工况 时,列车 仅 受 地 面 阻 力 的 作 用,同 处 于 减 速 阶段 .时间步长 Δ 狋 取 0. 01s,则 狀 的计算式为狀=犜/0. 01. 2 基于萤火虫算法的节能优化 萤火虫夜间活动时,发出黄绿色荧光,其亮度受自身荧光素的影响,荧光强度与荧光素值成正比,荧 火虫发出荧光会吸引周围荧火虫向其移动 .荧光素值 越大,吸引力 越强 .每 只 萤 火 虫 都 在 向 着 荧 光 更 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54 2019 年 的萤火虫方向移动,最后,所有荧光虫会聚集在荧光最亮 的 那只萤 火虫 附 近 .基 于 萤 火 虫 这 种 特 殊 的 活 动规律,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算法,即萤火虫算法 . 萤火虫包含亮度和吸引度 2 个要素,其更新过程可从数学角度说明 .萤火虫相对荧光亮度计算式为 犐=犐0 ×exp(-γ狉i,j).其中: 犐0 是萤火虫自身( 狉i,j=0 处)的荧 光 亮 度,也 是 最 大 的 萤 光 亮 度,与 目 标 函 数 值相对应,目标函数值越大,自身亮度会越高; γ 为光强吸收系数,运动距离的 增加 和传播媒 介的吸 收会 使荧光强度逐渐变弱,因此,设置光强吸收系数来体现这一特点,取值 为常数; 狉i,j是萤 火虫i与j之间的 犱 空间距离,计算式为狉i,j=|狓i-狓j|= ( ) 其中: , 为萤火虫个体i和j所在的空间位 槡∑ 狓 -狓 . 狓 狓 i, 犽 犽 j, 2 i j 犽=1 2 置 .萤火虫的吸引度为β=β0 ×exp( 狉i,j=0)的吸引度,也是最大吸引度 . γ狉i,j ).其中: β0 是光源处( 萤火虫i被吸引向萤火虫j移动,位置更新计算式为 狓i = 狓i +β× ( 狓j -狓i)+α× ( r and-1/2). 上式中: 0, 1]间取值; r and 为随机因子,在[ 0, 1]间取值 . α 为移动步长因子,在[ 为了进一步验证萤火虫算法的优良性,采用萤火虫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对函数式 2 2 2 )+exp( )+ 犉( 狓)=exp( 狓1 -4) 狓2 -4) 狓1 +4) -( -( -( 2 2 2 2 )+2×exp( 2×exp( 狓2 +4) -狓1 - ( -狓1 -狓2 ), 狘狓狘≤ 5 进行测试 .优化过程的仿真图分别如图 2, 3 所示 .图 2, 3 中: 犖 为迭代次数 .对比图 2, 3 可知:萤 火虫算 法收敛速度快于差分进化算法,寻优性能较好 . 图 2 萤火虫算法迭代图 图 3 差分进化算法迭代图 F i 2 F i r e f l l r i t hmi t e r a t i ond i ag r am g. ya go F i 3 Di f f e r en t i a le vo l u t i ona l r i t hmi t e r a t i ond i ag r am g. go 萤火虫算法初始化中,布置 50 个 萤 火 虫,初 始 种 群 如 图 4 所 示 .图 4 中:黑 色 圆 点 代 表 萤 火 虫 .最 终,所有萤火虫都聚集在亮度最高的萤火虫周围,如图 5 所示 . 图 4 萤火虫初始种群 图 5 萤火虫聚集图像 F i 4 F i r e f l n i t i a lpopu l a t i on g. yi F i 5 F i r e f l r ega t eimage g. yagg 3 仿真验证与分析 为验证萤火虫算法的优化效果,选用 CRH3 型 动 车 组 为 仿 真 车 型,对 武 广 专 线 中 武 汉 站 到 咸 宁 北 路站间的线路进行仿真实验 .列车主要性能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狑0 为单位运行阻力 . 列车牵引力( 犉)和制动力( 犅)特性曲线,分别如图 6, 7 所示 .线路距离为 84. 508km;在 34~40km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马晓娜,等:采用萤火虫算法的高速列车节能运行优化 455 表 1 列车主要性能参数 路段限速 160km·h-1 ,其余路段限 速 300km·h-1 ;图 Tab. 1 Ma i nt r a i npa r ame t e r s 定运行时间 犜 为 1438s;允许时间误差为 30s. 主要参数 参数性能 编组长度/m 定员/人 满载质量/ t 最大牵引力/kN 最大牵引功率/kW 200 萤火虫算法初始化 相 关 参 数,如 表 2 所 示 .表 2 中: 犖max为 最 大 循 环 次 数 .将 高 速 列 车 能 耗 作 为 算 法 的 适 应 度值 .同时,为了保证 列 车 安 全 且 准 点 到 达 终 点 站,将 运 行距离和时间作为惩罚函数,惩罚函数系数为 犚=105 . 首先,根据仿真运行线路状况 和列 车 运 行 图,拟 定 9 601 536 300 8800 个列车运行工况(牵引?惰行?制动?惰行?牵引?惰 行?牵引? 狑0/N·kN-1 0. 79+0. 0064狏+ 000115狏2 0. 惰行?制动),因此,需要设置 8 个工 况转 换 速度值 .然 后, 将萤火虫个体代 表 工 况 转 换 速 度 值,通 过 1000 个 萤 火 最高速度/km·h-1 300 虫的不断移动,搜索出亮度最高的 8 个萤火虫序列,即列车运行能耗最低时依次对应的一组工况转换速 度序列 . 图 6 CRH3 型动车组牵引特性曲线 图 7 CRH3 型动车组制动特性曲线 F i 6 CRH3t r a c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cu r ve g. F i 7 CRH3 b r ak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cu r ve g. 表 2 萤火虫算法参数值 Tab. 2 F i r e f l l r i t hm pa r ame t e rva l ue s ya go 参数名称 狀 犖max α γ 参数值 1000 30 0. 4 1 r and β0 0. 9 1 参照《列车牵引规程》,仿真可得高速列车优化前的 运行曲 线,如图 8 所 示 .运 用 萤 火 虫 算 法 优 化 工 况转换处的速度值,得到优化后的高速列车运行曲线,如图 9 所示 . 图 8 优化前高速列车运行曲线 图 9 优化后高速列车运行曲线 F i 8 Hi edt r a i nope r a t i on g. ghspe F i 9 Hi edt r a i nope r a t i on g. ghspe cu r vebe f o r eop t imi z a t i on cu r vea f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 表 3 优化前、后的节能性优化指标 对比图 8, 9 可知:列 车 工 况 转 换 点 处 的 速 度 发 生 了 明 显变化 .计算得出优化 前、后 的 节 能 性 优 化 指 标,如 表 3 所 Tab. 3 Ene r f f i c i encyi nd i c a t o r so f gye 示 .表 3 中: 狊E 为停车误差距离 . be f o r eop t imi z a t i onanda f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 由表 3 可知:高速列车运行曲线优化后,列车节能模式 的运行时间为 1436. 90s,满足到站准 时性的 要 求;停 车误 差为 0. 22 m,满 足 停 车 精 确 性 的 要 求;能 耗 指 标 从 4530 MJ减少到 3880 MJ,降 低 了 14. 33% 的 能 源 消 耗 .综 上 所 评价指标 优化前 优化后 犛/m 狊E/m 84507. 71 84507. 78 0. 29 0. 22 犈/MJ 4530 388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56 2019 年 述,文中所用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 4 结束语 运用算法优化列车的运行曲线 .以列车运行能耗为目标函数,以限速、时间和距离为约束条件,建立 优化模型 .运用萤火虫算法对模型中 列 车 运 行 工 况 转 换 点 处 的 速 度 进 行 优 化 .以 CRH3 型 动 车 组 及 武 广客运专线中武汉站到咸宁北路两站间线路数据作为实验基础,得到高速列车优化后的运行曲线 .对比 优化前后的运行曲线和各项运行指标可知,该方法有效降低了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且满足 精确停车和准时到站的要求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 满 足约束 条件 下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实 验 效 果,为 后 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进一步进行相关方面的优化实验工作 . 参考文献: [ 1] HOANG H H, POLI S M,HAURIE A. Reduc i ngene r onsump t i ont hr ought r a e c t o r t imi z a t i onf o ra me t r o gyc j yop ne two r k[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Au t oma t i cCon t r o l, 1975, 20( 5): 590 595. DOI: 10. 1109/TAC. 1975. 1101058. ? [ 2] CHANG C S, S IM SS.Op t imi z i ngt r a i n movemen t st hr oughc oa s tc on t r o lus i nggene t i ca l r i t hms[ J].El e c t r i c go Powe rApp l i c a t i on, 1997, 144( 1): 65 73. DOI: 10. 1049/ i epa: 19970797. ? ? p [ 3] KO H,KOSEKIT,MIYATAKE M.App l i c a t i ono fdynami cp r og r ammi ngt oop t imi z a t i ono fr unn i ngp r o f i l eo fa t r a i n[ J]. Compu t e ri nRa i lway s, 2004, 45( 3): 8. DOI: 10. 1007/BF02252938. [ 4] 付印平 .列车追踪运行与节能优化建模及模拟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 5] 李玲玉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优化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6. [ 6] 刘建强,魏远乐,胡 辉 .高 速 列 车 节 能 运 行 优 化 控 制 方 法 研 究 [ J].铁 道 学 报, 2014, 36( 10): 8?11. DOI: 10. 3969/ j. 8360. 2014. 10. 002. i s sn. 1001 ? [ 7] 宿帅,唐涛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ATO 的 节 能 优 化 研 究 [ J].铁 道 学 报, 2014, 36( 12): 51?53.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j. 8360. 2014. 12. 009. [ i s sn. 1001 8] 荀径,杨欣,宁滨 .列车节能 操 纵 优 化 求 解 方 法 综 述 [ J].铁 道 学 报, 2014, 36( 4): 15 DOI: 10. 3969/ ?17. ? j. 8360. 2014. 04. 003. [ 9] 宋文婷,谭觅,蔡文川 .高 速 列 车 的 节 能 操 纵 策 略 研 究 [ J].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16, 13( 3): 424?427. DOI: 10. 3969/ 7029. 2016. 03. 003. i s sn. 1672 ? j. [ 10] 唐涛,荀径,曹芳 .北京地铁亦庄线列车节能驾驶研究[ J].北京交通 大 学 学 报, 2016, 40( 4): 20 23. DOI: 10. 11860/ ? i s sn. 1673 0291. 2016. 04. 003. ? j. [ 11] ZHU Ai hong,MA Xi aona, DUAN Yuq i ong, 犲 狋犪 犾. Ope r a t i onop t imi z a t i ono ft r a i nba s edonf i r e f l l r i t hm[ C]∥ ya go 4 t hI n f o rma t i onTe chno l ogyand Me cha t r on i c sEng i ne e r i ngCon f e r enc e. Chongq i ng: IEEEPr e s s, 2018: 1624 1628. ? [ 12] 王合良,贺德强,莫 志 刚 .基 于 改 进 QPSO 算 法 的 地 铁 列 车 节 能 优 化 操 纵 研 究 [ J].广 西 大 学 学 报, 2016, 41( 5): 1395 1397. DOI: 10. 13624/ cnk i. i s sn. 1001 7445. 2016. 1394. ? ? j. [ 13] 曹佳峰,刘斌 .基于 2 阶段 优 化 的 高 速 列 车 节 能 运 行 仿 真 研 究 [ J].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18, 15( 4): 822?824. i s sn. 1672 DOI: 10. 3969/ 7029. 2018. 04. 001. ? j. [ 14] 王德春,李克平,李想 .多目标列车节能调度模 型 及 模 糊 优 化 算 法[ J].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2012, 12( 12): 2869 2873. ? i s sn. 1671 DOI: 10. 3969/ 1815. 2012. 12. 022. ? j. [ 15] 卢启衡,冯晓云,王青元 .基于遗传算法的追踪 列 车 节 能 优 化 [ J].西 南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12, 47( 2): 266 268. DOI: ? i s sn. 0258 10. 3969/ 2724. 2012. 02. 016.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2019 年 7 月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29 ? 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方法 乔虎1,何俊1,徐昭晖1,向颖2 ( 1.西安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陕西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 针对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在变更过程中数据维护 困 难 的 问 题,提 出 一 种 基 于 变 更 传 播 模 型 和 工 序 模 型信息的三维工序模型变更与维护方法 .首 先,通 过 建 立 工 艺 路 线 中 各 加 工 特 征 间 的 设 计 结 构 矩 阵 ( DSM), 分析各加工特征可能的传播路径;然后,以分析所得路 径 为 核 心,对 可 能 受 影 响 的 加 工 特 征、加 工 特 征 所 属 工 序模型等信息进行结构化存储;最后,结合工艺路线中各工序的工序模型信息,提出添加、删除、修改加工特征 的工序模型变更和维护算法 .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进行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 . 关键词: 三维工序模型;变更传播模型;加工特征;设计结构矩阵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57 07 ? ? ? 犆犺犪狀犵 犲犪狀犱 犕犪 犻 狀 狋 犲狀犪狀犮 犲犕犲 狋 犺狅犱狅 犳3犇 犕犪 犮犺 犻 狀 犻 狀犵犘狉 狅 犮 犲 狊 狊犕狅犱 犲 犾 QIAO Hu1,HEJun1,XU Zhaohu i1,XIANG Yi ng2 ( 1.Schoo lo fMe cha t r on i cEng i ne e r i ng,Xi ′ anTe chno l og i c a lUn i ve r s i t ′ an710021,Ch i na; y,Xi 2.Co l l egeo fMe chan i c a landEl e c t r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Sha anx iUn i ve r s i t f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Xi ′ an710021,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o l vet hep r ob l em o fd i f f i cu l tda t a ma i n t enanc ei nt hep r o c e s so ft he3D ma ch i n i ng r o c e s smode l,ame t hodo fchangeand ma i n t enanc eo f3D p r o c e s smode lba s edonchangep r opaga t i on mode l p andp r o c e s smode li n f o rma t i onwa sp r opo s ed.F i r s t,bye s t ab l i shedt hede s i t r uc t u r ema t r i x( DSM)among gns e a ch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i nt hep r o c e s sr ou t e,t hepo s s i b l ep r opaga t i onpa t ho fma ch i n i ng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a san  a l z ed.Se c ond,t akent hepa t hso fana l s i sa st hec o r e,t hea f f e c t edi n f o rma t i on,f o rexamp l et hei n f o rma t i on y y o fp r o c e s s i ngf e a t u r e sand p r o c e s s mode l st ha t may bea f f e c t ed,a r es t r uc t u r eds t o r agec omb i ned wi t ht he r o c e s smode li n f o rma t i ono fe a chp r o c e s s.F i na l l r o c e s smode lchangeandma i n t enanc ea l r i t hmt oadd, p y,ap go de l e t eandmod i f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i sp r opo s edba s edonp r o c e s smode li n f o rma t i on.Theexamp l e sshowt ha t y ma t h i sme t hodc ane f f e c t i ve l i n t a i nt he3D ma ch i n i ngp r o c e s smode l. ychangeandma 犓犲 狉 犱 狊: 3Dp r o c e s smode l;changep r opaga t i onmode l;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de s i t r uc t u r ema t r i x gns 狔狑狅 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旨在通过三维模型为产品 设计与 制造信息 提供依 据和 载体 [1?2],其中, 应用 MBD 技术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数控编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3?10].工序模型变更传播是指对某 一工序模型进行修改后,该工序模型的更改会传播到后续的工序模型中 [11?12].通过研究变更因素之间的 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是预测变更路径的基础 [13?14].目前,这方 面应用 较广 的 数 学 模 型 主 要 有 层 次 分 析 模 [ ] 型 [15]、多目标决策模型 [16]、设计结构矩阵( DSM)模型 17 等 .设 计 结 构 矩 阵 在 描 述 多 重 组 成 关 系 中 具 有 较为突出的优势 [17?21],它可以清晰地表现设计因素之间的耦合、制约等复杂关系 .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建 收稿日期: 2018 10 15 ? ? 通信作者: 向颖( i ngc a r a@ho 1987 E i l: tma i l. c om.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的研究 . ?ma y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51705392);陕 西 省 创 新 人 才 推 进 计 划?青 年 科 技 新 星 项 目 ( 2019KJXX? 06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 2019KRM152,2019KRM20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58 2019 年 立各加工特征间的设计结构矩阵,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各加工特征可能的传播路径 .然后,基于传播 路径,对路径中的机加工序模型、加工特征等信息进行结 构 化建模,形成 三 维 工 序 模 型 变 更 与 维 护 的 数 据基础 .最后,提出添加、删除、修改加工特征的工序模型变更和维护算法,并进行实例验证 . 1 基础模型的建立 1. 1 工序模型变更传播的路径分析 1. 1. 1 工序模型变更 DSM 的建立 在工序模型变更过程中,后期工 序模型 中的加工特 征在前期 工序 模型的加工特征更改的基础上获得,即工序模型的加工特 征 间存在 有 向 的 关 联 关 系 .工 序 模 型 变 更,如 图 1 所示 .首先,通过外轮廓加工和扩孔操作,对工序模型 1 的基 础特征 1. 1~1. 5 进 行 加 工,形 成 新 的 特征 2. 1~2. 5(图 1( b));然后,在特征 2. 1 的 基 础 上,通 过 开 槽 工 步 形 成 特 征 3. 1, 3. 2,通 过 打 孔 工 步 形成特征 3. 3(图 1( c));最后,在特征 2. 1 的基础上进行开异型槽工序,形成新特征 4. 1(图 1( d)).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c)工序模型 3 ( d)工序模型 4 图 1 工序模型变更 F i 1 Pr o c e s smode lchange g. 工序间加工特征关联关系共有 14 个(图 1),用 14×14 的矩阵表示 . DSM 中,若某一 特 征犻 基 于 特 征犼 构 建,则 令 方阵中的第犻 行第犼 列的元素为1;否则,该元素为0,其中, 犻≠犼.得到的设计结构矩阵,即为该 工序 模 型 变 更 设 计 结 构 矩阵,如图 2 所示 . 1. 1. 2 基于 DSM 聚 类 的 变 更 传 播 路 径 分 析 采 用 文 献 [ 16]中的算法,得到 DSM 聚类结果,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 知:经过聚类之后, DSM 中产生了若 干大小不 同 的子 块,每 个子块中包含的加工特征的变更只会影响其对应 子块中 的 元素 .由于不同子块的加工特征不存在耦合关系,故不同 子 图 2 工序模型变更 DSM 块之间不会发生变更传播 .因此,分析或关联子块 中蕴含的 o c e s smode lchangeDSM F i 2 Pr g. 加工特征成为核心问题 . 根据 DSM 聚类结果,得到若干个无关的加工特征关联子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对加 工特 征变更 图 3 DSM 聚类结果 图 4 特征间关联图 F i 3 DSMc l us t e r i ngr e su l t s g. F i 4 Co r r e l a t i ong r aphbe twe enf e a t u r e s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乔虎,等: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方法 459 的可能影响路径和影响范围进行标示 . 1. 2 工序变更传播模型的建立 根据相似零件结构有相似工艺准 则,相 似 的 加 工 特 征 可 能 使 用 相 同 的 加 工 方 法 [22].根 据 加 工 特 征 的类别,可以确定已有工序模型中是否具有与新加工特征同一类别的加工特征 .若存在同一类别的加工 特征,则优先将新加工特征添加到该工序模型中;否则,需要工艺人员确定新加工特征所属工序模型 . 建立工序模型变更传播模型,记录工序变更发生时的加工特征的变化路径和影响范围,指导加工特 征的 增 加、删 除、修 改 操 作 . DSM 聚 类 分 析 结 果 或 对 应 的 加 工 特 征 关 联 子 图 是 工 序 变 更 传 播 模 型 的 基 础,在这基础上,整合各加工特征所属工序模型及加工特征类型的信息,以形式化进行表示,便于存储和 应用 .变更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第 1 层节点 De s c r i t i on 为根节 点,其 他节 点均为 p 其子节点;第 2 层节点包括 Pr oc e s sName(存储该变更传 播 模 型 所 属 的 工 艺 名 称), Pa t hNum(分 类 标 记 指示变更路径的 编 号,即 所 基 于 的 DSM 子 块 或 加 工特征子图)和 Node s(记 录 该 变 更 路 径 所 包 含 的 节点信息);第 3 层节点包括 Pa r en t ID(存储加工特 征引用的加工特 征 的 ID), Fe a t ur e ID(存 储 加 工 特 征的 ID), Fe a t ur eType(记 录 加 工 特 征 所 属 的 特 征 类型信息), Pr oc edur eName(记 录 加 工 特 征 所 属 的 工序模型信息). 图 5 变更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 F i 5 Changeba s i cs t r uc t u r eo fp r opaga t i onmode l g. 1. 3 三维工序模型信息的建模 变更传播模型虽然包含加工特征与所属三维工序模 型等部 分的 三 维 工 序 模 型 信 息,但 是 不 包 含 工 艺标注和未发生变化的加工特征等其他信息 .三维工序模型中不仅包含新添加的加工特征,还包含已有 的、未发生变化的加工特征,即已完成加工特征 .已完成加工特征在当前工序模型中不进行工艺标注,但 当在工序模型中添加、删除或修改加工特征时,可能对已完成的加工特征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立三维工 序模型信息结构时,需要包含完整的加工特征信息、组成加工特征的几何元素信息和工艺标注信息 . 综上所述,建立三维工序模型信息的组织结构,将工艺路线中的三维工序模型信息按照该结构进行 组织规范,结合变更传播模型,成为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变更传播与维护的基本信息来源 . 三维工序模型信息包括工序名、加工特征、组成加工特 征的 几 何 元 素 和 工 艺 标 注 等,形 式 化 表 示 这 些信息,形成三维工序模型信息组织结构,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第 1 层节点 De s c r i t i on 为 根 节 点;第 2 p 层节点包括 Pr oc e s sName, Pr oc edu r eName, Fe a t u  r e s(描述该 工 序 模 型 包 含 的 加 工 特 征 信 息 );第 3 层节点 包 括 Fe a t ur e ID, GeoEl emen t s(存 储 组 成 加 工特征的 几 何 元 素 信 息 ),Anno t a t i ons(对 加 工 特 征进行工艺标注);第 4 层 节 点 包 括 Anno ID(工 艺 标注的 唯 一 标 识 ),At t a chedEl e(记 录 该 工 艺 标 注 所依附的几何元素). 图 6 三维工序模型信息组织结构 2 三维工序模型变更与数据维护 F i 6 I n f o rma t i ono r i z a t i ons t r uc t u r e g. gan o f3Dp r o c e s smode l 2. 1 加工特征算法的修改 加工特征算法的修改有以下 5 个步骤 . 步骤 1 打开工序模型犻,对加工特征 犽 进行修改 . 步骤 2 在变更传播模型中,查找修改的加工特征 犽,确定其所属加工特征关联子图 Pa t hNum. 步骤 3 根据 Pa t hNum 记录的加工特征间关联关系,确定依赖于加工特征 犽 的狀 个加工特征 . 步 骤 4 修改加工特征犽 后,重新建立工序模型犻 的工序模型信息,并与原工序模型信息进行对比, 将差异信息(不包含 Anno t a t i ons)添 加 到 数 组 ChangedFe a t ur s(一 个 存 储 变 化 信 息 的 临 时 数 组).根 据 ChangedFe a t u r e s存储的信息,更新犻 之后所有工序模型的对应信息和三维模型 . 步骤 5 依赖加工特征 犽 的第犼( 1≤犼≤狀)个加工特征进行更新,若犼<狀,令 犽=犼,转至步骤 4.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46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2. 2 加工特征算法的删除 由于加工特征的关联性,删除加工特征的难点在于删除后的相关加工特征的处理 .按照删除加工特 征在加工特征关联子图中的位置,删除后的后续加工特征的处理可以分为删除后重新链接前、后加工特 征和删除后续所有加工特征 2 种方式;此外,若删除加工后,导致某工序模型与前续工序模型相同,则该 工序模型不存在新的加工特征,需要删除该工序模型 .加工特征算法的删除有以下 8 个步骤. 步骤 1 打开工序模型,删除加工特征 犽. 步骤 2 查找待删除加工特征 犽,确定其所属加工特征关联子图 Pa t hNum. 步骤 3 建立待删除加工特征数 组 De l Fe a t u r e s,记 录 待 删 除 加 工 特 征 的 Fe a t u r e ID 和 所 属 工 序 模 型 Pr oc edur eName. 步骤 4 若仅删除加工特征犽,根据 Pa t hNum 记录的加工特征关联关系,查找依赖于加工特征犽 的 加工特征,更新这些加工特征的 Pa r en t ID,从而重建 变 更 传 播 模 型 结 构 .更 新 加 工 特 征 犽 之 后 的 第犽+ 1, 犽+2,…个加工特征,使用添加加工特征的算法对工序模型进行维护 . 步骤 5 根据 Pa t hNum 中加工 特征间 关联 关 系,查找依 赖于加 工特征 犽 的所 有加工特 征,存储 其 信息至 De l Fe a t ur e s. 步骤 6 在变更传播模型中,删除 De l Fe a t ur e s记录的加工特征 . 步骤 7 根据 De l Fe a t ur e s记录的待删除加 工 特 征 所 属 工 序 模 型 信 息,打 开 对 应 工 序 模 型,并 删 除 工序模型信息中的加工特征信息 Fe a t ur e s. 步 骤 8 判断 De l Fe a t ur e s记录的待删除加工特征所属工序模型信息中 Anno t a t i ons节点下是否为 空,若为空,则删除该工序模型 . 2. 3 加工特征算法的添加 在工艺路线中添加新的加工特征,可以分为对后续加工特征有影响和无影响 2 类 .在新加工特征归 属三维工序模型方面,若新加工特征对后续加工特征无影响,则可以将此加工特征添加到任一三维工序 模型,考虑加工效率和经济性,优先将新加工特征添加到 有相似特 征的 工 序 模 型 中;若 新 加 工 特 征 对 后 续加工特征有影响,则必须将新加工特征归属于受影响的加工特征所属的工序模型或其前续加工模型 . 考虑新添加加工特征的不同类型,加工特征算法的添加有以下 9 个步骤 . 步骤 1 遍历变更传播模型 中 的 Node s 节 点 下 的 Fe a t u r eType 属 性,若 存 在 与 待 添 加 加 工 特 征 犽 同类型的加工特征,转至步骤 2;否则,进入步骤 3. 步骤 2 在与待添加加工特征同类型的加工特征集合中选取一个加 工特征,记为 加工 特征,获取其 对应的 Pr o c edur eName属性,即该加工特征所处的工序模型记为工序模型犻,从而 确定待添 加加工 特征 所属工序模型,转至步骤 4. 步骤 3 根据工艺设计基本原则,选取某一工序模型作为新加工 特征的 依赖工序 模型,记为 工序模 型犻,也可以在工序模型尾部新建工序模型作为新加工特征的依赖工序模型 . 步骤 4 考察 新添 加加工特征 犽 与 变更传播 模型 中各加 工特 征的关联 关系 .若 加工特 征 犽 处 于 某 一加工特征关联子图的尾部,则 在 变 更 传 播 模 型 中 对 应 Pa t hNum 的 Node s节 点 下 新 建 加 工 特 征 犽 相 关信息,并使用 Pa r en t ID 属性建立关联关系;若加工特征 犽 处于某一加工特征关联 子图中,则在 变更传 播模型中对应 Pa t hNum 的 Node s节点下新 建 加 工 特 征 犽 相 关 信 息,并 查 找 依 赖 于 加 工 特 征 犽 的 加 工 特征,更新这些加工特征的 Pa r en t ID,从而重建变更传播模型结构 . 步骤 5 若新建工序模型,转至步骤 9. 步骤 6 根据 Pa t hNum 记录的加工特征间关联关系,确定依赖于加工特征 犽 的狀 个加工特征 . 步骤 7 新添加(修改)加工特 征 犽 后,重新建立工序模型犻 的 工序模型信息,并与原工序模 型信息 进行对比,将差 异信 息(不包含 Anno t a t i ons)添 加到 数组 ChangedFe a t u r s.根据 ChangedFe a t ur e s存 储 的信息,更新犻 之后所有工序模型的对应信息和三维模型 .. 步骤 8 依赖加工特征 犽 的第犼( 1≤犼≤狀)个加工特征进行更新,若犼<狀,令 犽=犼,转至步骤 7. 步骤 9 拷贝工艺路线中的最后一个工序模型及信息,更新 Pr o c edur eName,并删除 Fe a t ur e s 节点 下所有的 Anno t a t i ons信息 .将新添加加工特征信息添加到该工序模型 Fe a t u r e s节点下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乔虎,等: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方法 461 3 实例分析 以图 1 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例,对节 2 加工特征变更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 .在图 1 的基础上添加 模型尺寸,得到初始加工工序模型,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犚 为外圆半径; Φ 为孔直径 .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c)工序模型 3 ( d)工序模型 4 图 7 初始加工工序模型(单位:mm) F i 7 I n i t i a lp r o c e s smode l( un i t:mm) g. 3. 1 加工特征的修改 假定待修改的加工特征为工序模型 2 中的外轮廓加工特征,要求上、下2 个加工面分别加工1mm, 得到工序模型 2 ′.修改外轮廓加工特征后,根据工序模型 2 ′重 建工 序模型信 息,将 新工序模 型信息 与原 工序模型信息进行对比,在工序模型信息变化的 基 础 上,更 新 后 续 工 序 模 型,得 到 工 序 模 型 3 ′, 4 ′,如 图 8 所示 .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 c)工序模型 3 ′ ( d)工序模型 4 ′ 图 8 修改加工特征后的工序模型(单位:mm) F i 8 Pr o c e s smode la f t e rmod i f i c a t i ono f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 s( un i t:mm) g. 由图 4 可知:工序模型 3 中的 2 个开槽加工特征依赖 于 外轮 廓 加 工 特 征 .故 更 改 上 加 工 面,开 槽 加 工特征也将随之发生更改 .因此,再次使用修改加工特征算法,进行加工特征修改,得到修改后的工序模 型3 ″, 4 ″,如图 9 所示 .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 c)工序模型 3 ″ ( d)工序模型 4 ″ 图 9 变更维护后的工序模型(单位:mm) F i 9 Pr o c e s smode la f t e rchangema i n t enanc e( un i t:mm) g. 3. 2 加工特征的删除 假定待删除加工特征为图 7 中工序模型 3 中的 2 个槽特征和孔特征 .根据删除加工特征算法,在变 更传播模型中查找待删除加工特征,由图 4 可知:工序模型 3 中的 2 个槽特 征(特征 3. 1, 3. 2)和 孔特征 (特征 3. 3)位于加工特征关联子图的尾 部,即 无 其 他 加 工 特 征 依 赖 于 这 2 个 槽 特 征 和 孔 特 征 .因 此,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62 2019 年 除变更传播模型中 2 个槽特征和 1 个孔特征对应的节点及工序模型 3 中的加 工特 征,更 新工序 模型 4, 得到删除加工特征后的工序模型,如图 10 所示 .由于工 序模 型 3 中 的 加 工 特 征 已 经 被 删 除,因 此,删 除 工序模型 3.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c)工序模型 3 ( d)工序模型 4 图 10 删除加工特征后的工序模型(单位:mm) F i 10 Pr o c e s smode lwi t h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 sr emoved ( un i t:mm) g. 3. 3 加工特征的添加 假定需要在底座上添加倒角特征,该加工特征也属于外轮廓加工 .遍历变更传播模型中各节点下的 Fe a t u r eType属性,查找变更传播模型中存 在 外 轮 廓 加 工 特 征 2. 1(图 4),从 而 确 定 将 倒 角 特 征 添 加 到 工序模型 2 中 .由于不存在依赖于倒角特征的加工特 征,因 此,将倒 角特 征 直 接 添 加 到 变 更 传 播 模 型 中 对应的加工特征关联子图的尾部 .将加工特征添加到工序模 型 2 中,重 建 工 序 模 型 信 息,将 新 工 序 模 型 信息与原工序模型信息进行对比,在工序模型信息变化的基 础上,更新 后 续 工 序 模 型,得 到 添 加 加 工 特 征后的工序模型,如图 11 所示 . ( a)工序模型 1 ( b)工序模型 2 ( c)工序模型 3 ( d)工序模型 4 图 11 添加加工特征后的工序模型(单位:mm) F i 11 Pr o c e s smode la f t e radd i ng 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 s( un i t:mm) g. 4 结束语 从工艺路线中的加工特征着手,以 DSM 聚类分析方法为 基本研究方法,对加 工特征变 更传播 的可 能路径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变更传播模型记 录加 工特征 的关联 关 系 及 其 与 工 序 模 型 的 对 应 关系 .通过建立适用于变更传播模型的工序模型信息组织 结 构,对 工序 模 型 信 息 进 行 组 织 管 理,并 通 过 研究不同类型变更来源的应对策略,实现三维机加工工序 模 型变更 传 播 与 维 护 .实 例 验 证 表 明:与 基 于 特征关联进行三维工序模型变更的方法相比,文中方法 在加 工路径 的多样 性 和 加 工 特 征 的 灵 活 性 方 面 更具有优势,在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上也更具有可靠性和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1] QUINTANA V, RIVESTL, PELLERIN R, 犲 狋犪 犾.Wi l lmode l s edde f i n i t i onr ep l a c eeng i ne e r i ngd r awi ngst hr oug ?ba ? hou tt hep r oduc tl i f e cy c l e:A g l oba lpe r spe c t i vef r oma e r o spa c ei ndus t r J]. Compu t e r si nI ndus t r 2010, 61( 5): y[ y, 497 508. DOI: 10. 1016/ c omp i nd. 2010. 01. 005. ? j. [ 2] TRAINER A, HEDBERG T, FEENEY A B, 犲 狋犪 犾. Gapsana l s i so fi n t eg r a t i ngp r oduc tde s i f a c t u r i ng,and y gn,manu l i t t ai nt hesupp l i nus i ng mode l s edde f i n i t i on[ C]∥ASME2016I n t e r na t i ona lManu f a c t u r i ngSc i enc e ?ba qua yda ycha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乔虎,等:三维机加工工序模型的变更与维护方法 463 andEng i ne e r i ngCon f e r enc e. Vi r i n i a:[ s. n.], 2016: 1 19. DOI: 10. 1115/MSEC2016 8792. ? ? g [ 3] LIU Xi ao un, LIXi ang,XINGJ i a l u, 犲 狋犪 犾. I n t eg r a t i ng mode l i ng me chan i smf o rt hr e e imens i ona lc a s t i ngp r o c e s s ?d j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Advanc ed Manu f a c t u r i ng Te chno l ogy, 2018, 94: 3145 DOI: mode lba s edon MBD[ ?3162. 10. 1007/s 00170 016 9479 2. ? ? ? [ 4] 万能,苟园捷,刘琳琳 .MBD 机加工序模型更改的主动传播与一致性维护方法[ J].计 算 机 辅 助 设 计 与 图 形 学 学 报, 2013( 6): 924 930. DOI: 10. 3969/ 9775. 2013. 06. 021. i s sn. 1003 ? ? j. [ 5] XU Xun,WANGL i hu i, NEWMANST . Compu t e r a i dedp r o c e s sp l ann i ng:Ac r i t i c a lr e v i ewo fr e c en tde ve l opmen t s ? andf u t u r et r end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Compu t e rI n t eg r a t ed Manu f a c t u r i ng, 2011, 24( 1): 1 31. DOI: 10. 1080/ ? 0951192X. 2010. 518632. [ 6] HUANG Ru i, ZHANGShusheng, BAIXi ao l i ang, 犲 狋犪 犾.Mu l t i l e ve ls t r uc t u r a l i z edmode l s edde f i n i t i onmode lba s ed ? ?ba J]. The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Advanc edManu  onma ch i n i ngf e a t u r e sf o rmanu f a c t u r i ngr eus eo fme chan i c a lpa r t s[ f a c t u r i ngTe chno l ogy, 2014, 75( 5): 1035 1048. DOI: 10. 1007/s 00170 014 6183 ? ? ? ? y. [ 7] 乔虎,周源,白蠫 .采 用 特 征 识 别 技 术 的 MBD 模 型 自 动 语 义 标 注 方 法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 5): 130 13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4086. ? ? [ 8] 乔虎,吴庆云,杜江,等 .融合装配信息的三维装配模型检索方法[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4): 60 ? 6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2045. ? [ 9] 于勇,周阳,曹鹏,等 .基于 MBD 模型的工序模型构建方法[ 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 52( 6): 6 15. DOI: 10. ? 3785/ 973X. 2018. 06. 001. i s sn. 1008 ? j. [ 10] 周秋忠,郭具涛,徐万洪 .工序 MBD 模型的参数化驱动生成方法[ J].组合机床 与 自 动 化 加 工 技 术, 2017( 12): 129 ? 132. DOI: 10. 13462/ cnk i. mmt amt. 2017. 12. 032. j. [ 11] CARRILLOJE, GANIMON C. Af r amewo r kf o rp r o c e s schange[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Eng i ne e r i ng Manage  men t, 2002, 49( 4): 409 427. DOI: 10. 1109/TEM. 2002. 806712. ? [ 12] EHMANN K F, KAPOORSG, DEVOR R E, 犲 狋犪 犾.Ma ch i n i ngp r o c e s smode l i ng:Ar e v i ew[ J]. J ou r na lo fManu  1997, 119( 4): 655 663. f a c t u r i ng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 ? [ 13] 唐 敦 兵,徐 荣 华,唐 吉 成,等 .基 于 设 计 结 构 矩 阵 的 工 程 变 更 影 响 分 析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0, 46( 1): 154 ?161. 10. 3901/JME. 2010. 01. 154. DOI: [ 14] 乔虎,莫蓉,向颖 .变更路径预测支持的自适应模块建模[ 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5( 12): 2358 2366. ? 10. 3969/ 9775. 2015. 12. 014. DOI: i s sn. 1003 ? j. [ 15] SAATY T L. De c i s i on mak i ng wi t ht heana l t i ch i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Se r v i c e sSc i enc e s, y 2008, 66( 9): 83 98. ? [ 16] WALLENIUSJ, DYERJS, FI SHBURNPC, 犲 狋犪 犾.Mu l t i l ec r i t e r i ade c i s i onmak i ng,mu l t i a t t r i bu t eu t i l i t he o r p yt y: Re c en ta c c omp l i shmen t sandwha tl i e sahe ad[ J].Managemen tSc i enc e, 2008, 54( 7): 1336 1349. ? [ 17] TANG Dunb i ng. Exe cu t i ons e ep l ann i ngo fc ompu t a t i ona lmode l sba s edoni nc i denc ema t r i xandde s i t r uc  quenc gns t u r ema t r i x[ J]. Ch i ne s eJ ou r na lo f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2008, 44( 12): 173 179. ? [ 18] BROWNING T R. App l i ngt hede s i t r uc t u r ema t r i xt osy s t emde c ompo s i t i onandi n t eg r a t i onp r ob l ems:Ar e  y gns v i ewandnewd i r e c t i on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Eng i ne e r i ng Managemen t, 2001, 48( 3): 292 306. DOI: 10. 1109/ ? 17. 946528. [ 19] CHEN L i, DINGZhendong, LIS. Af o rma ltwo s eme t hodf o rde c ompo s i t i ono fc omp l exde s i r ob l ems [ J]. ?pha gnp J ou r na lo fMe chan i c a lDe s i 2005, 127( 2): 184 195. DOI: 10. 1115/1. 1778186. ? gn, [ 20] 乔虎,冯帆,杜江,等 .应 用 Kano 模 型 的 闭 环 产 品 聚 类 配 置 方 法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3): 349 354.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2008. ? ? [ 21] 宫中伟,莫蓉,杨海成,等 .基于矩阵的工程变更雪崩传播预测方 法 [ J].计 算 机 集 成 制 造 系 统, 2012, 18( 12): 2619 ? c ims. 2012. 12. 43. zhw. 015. 2627. DOI: 10. 13196/ j. gong [ 22] XU Changhong, ZHANGShusheng, HUANG Ru i, 犲 狋犪 犾. NCp r o c e s sr eus e r i en t edf l ex i b l ep r o c e s sp l ann i ngop t i  ?o mi z a t i onapp r oa chf o rp r i sma t i cpa r t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Advanc ed Manu f a c t u r i ng Te chno l ogy, 2016, 87 ( 1): 1 23. DOI: 10. 1007/s 00170 016 8460 4. ? ? ?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55 ? 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策略对比 孙贵斌1,2,卓文得1,李英1,马腾腾3 ( 1.厦门理工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省新能源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4; 3.福建省福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 为了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及降低汽车的尾气排放,从中国城市典型工况的动力需求出发, 以单行星排 10. 5m 城市公交客车为研究对象,采 用 MATLAB 软 件 建 立 整 车 经 济 性 计 算 模 型;然 后,对 比 分 析客车在单一目标控制策略和双层筛选全局优化控制策 略 下 的 节 油 效 果 .研 究 结 果 表 明:在 中 国 城 市 典 型 工 况下,客车采用双层筛选全局优化控制策略比采用单一目标控制策略节油效果更为显著,节油率高达 4. 4%. 关键词: 混合动力;全局优化;控制策略;单行星排 中图分类号: U469.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64 06 ? ? ? 犆狅犿狆犪 狉 犪 狋 犻 狏 犲犛 狋 狌犱狔狅 犳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犛 狋 狉 犪 狋 犲 犻 犲 狊犳 狅 狉 犵 犾 犪狀犲 狋犅狌 狊 犎狔犫 狉 犻 犱犛狔 狊 狋 犲犿狅 犳犛 犻 狀犵 犾 犲 ?犘 , SUN Gu i b i n1 2,ZHUO Wende1,LIYi ng1,MA Teng t eng3 ( 1.Schoo lo fMe chan i c a landAu t omo t i veEng i ne e r i ng,Xi ame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Xi amen361024,Ch i na; yo 2.Fu i anI ns t i t u t eo fNew Ene r i c l eandSa f e t chno l ogy,Xi ame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Xi amen361024,Ch i na; j gyVeh yTe yo 3.Fu i anFugongEng i ne e r i ngTe chno l ogyL imi t edCompany,Xi amen361000,Ch i na) j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imp r ovet hef ue le c onomyandr educ et heexhaus temi s s i onso fhyb r i dveh i c l e s,as i ng l e l ane t a r ow10. 5mc i t st akena st heob e c tt oc onduc tt her e s e a r ch.S t a r t i ngf r omt hedynami cde  p yr ybuswa j mando ft i c a lu r banc ond i t i onsi nCh i na,t heMATLABs o f twa r ewa sus edt oe s t ab l i sht hee c onomi cc a l cu l a  yp t i onmode lo ft hewho l eveh i c l e.Thef ue le c onomye f f e c to ft hepa s s enge rc a rwa sc ompa r a t i ve l l z edun  yana y l aye rs c r e en i ngg l oba lop t imi z a t i onc on t r o ls t r a t egy.The de rt hes i ng l et a r tc on t r o ls t r a t egyandt hedoub l e ? ge ana l s i sr e su l t sshowedt ha tt hef ue ls av i ngo ft hedoub l e l aye rs c r e en i ngg l oba lop t imi z a t i onc on t r o ls t r a t egyi n ? y i chi smo r ed i s t i nc tt hant ha to fs i ng l et a r tc on t r o ls t r a t egy. t i c a lu r banc ond i t i onsi nCh i nai s4. 4% ,wh ge yp l oba lop t imi z a t i on;c l ane t 犓犲 狉 犱 狊: hyb r i dpowe r;g on t r o ls t r a t egy;s i ng l e ?p 狔狑狅 在不同工况下,合理地运用混合动力汽车的两套动力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汽车的排放和改善燃油经 济性,也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增加续航里程 [1].为此,国 内 外 学 者 对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的 控 制 策 略 进 [] 行了大量研究 . P i su 等 2 从混合动力汽车的规则控制策略、自适 应等 油耗最小 控制 策 略、鲁 棒 控 制 策 略 [] 和动态规划法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 出 自 适 应 等 油 耗 最 小 控 制 策 略 的 节 油 效 果 . Ahn 等 3 应 用 帕 累 托 最优理论,提出多目标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李篧 [4]提出解决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多 目 标 匹 配 问 题 的 方 法,即 权 重法和非归一法 .张松等 [5]通过对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对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的混合优化算法 .林潇等 [6]分析和对比了基本型优化控制算法、改进型优化控制算法和规则控制算法的 收稿日期: 2018 12 21 ? ? 通信作者: 孙贵斌( 1964 E i l: sgb zxx@163. c om.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 2016H2003) 第4期 孙贵斌,等: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策略对比 465 控制效果和燃油经济性 .张岩 [7]利 用 CRUISE, S t a t e f l ow 等 构 建 一 条 能 够 反 映 实 际 运 行 情 况 的 行 驶 工 况 .方华 [8]开发了典型的 上 海 城 市 道 路 工 况 及 典 型 市 区、郊 区 混 合 动 力 系 统 台 架 试 验 循 环 工 况 .李 军 等 [9]完成了驱动电机、变速器和动力电池组在纯电动方面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之间的优化匹配 .上述研究 在燃油经济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都是从单一控制策略出发的 .本文从研究双层筛选全局优化 控制策略出发,通过建模分析,以实现混合动力汽车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 1 模型分析 1. 1 系统结构分析 单行星排系统( ECVT)构 型,如 图 1 所 示 .图 1 中:发 动 机 通 过 减震器与行星齿轮系行星架 PC 进行连接, I SG 电机 M1 与行星 轮系 太阳轮 S 相连,驱动电机 M2 与行星轮系齿圈 R 相连,整个系统通过 图 1 单行星排系统构型 齿圈 R 连接后桥进行输出动力 [10]. ECVT 系统始终满足线性关系为 ( 1+犽) 犖PC = 犖S + 犖R ·犽, F i 1 Con f i r a t i ono fs i ng l e g. gu } l ane t a r s t em p ysy ( 1) 犜S +犜R +犜PC = 0, 犜S·犽 = 犜R . 式( 1)中: 犖S, 犜S 分别为太阳轮的转速和转矩; 犖R , 犜R 分别为齿圈的 转速和 转矩; 犖PC , 犜PC 为 分别 行星架 [ ] 的转速和转矩; 犽=犚R/犚S 11 ,其中, 犚R 为齿圈的半径, 犚S 为太阳轮的半径 . 以单行星排 10. 5m 城市公交客车为例展开研究,整车的主要参数 如下:轮胎半 径狉 为 478 mm;最 大总质量 犿 为 16500kg;主减速器比犻0 为 6. 14;迎风面积 犃 为 7 m2 ;风阻系数 犆D 为 0. 65;滚动阻力 系数 犳 为 0. 085;传动效率ηt 为 0. 95;旋转质量系数δ 为 1. 05. 1. 2 路况需求分析 依据 GB/T19754-2015《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对重型商用混合动力车进 行燃油经济性考核 时,其 考 核 工 况 为 中 国 城 市 典 型 工 况,为 了 便 于研究,去除工 况 中 车 速 为 0 的 点,得 到 路 谱 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狋 为时间; 狏 为车速 . 对于同一工作状态下的车辆,同 一 道路 工况下 的 扭 矩 需 求 是 相同的,将上述典型工况以 1s为步长进行采样化,求出每个步长 下车辆行驶需求的扭矩 犜犻 和转速 犖犻,即 犆D犃 2 d 狌犻)/( ), 犜犻 = ( 犿犵犳狌犻cosα+ 狌犻 + 犿犵狌犻s i nα+δ犿 狉 犻0η狋 21. 15 d 狋犻 狌犻犻0 , 犻∈ ( 0, 狋max). 0. 377 狉 上式中: 狌犻 为 行 驶 速 度; 狋max 为 α 为 坡 度 角; 犵 为重力加速 度 常 数; 图 2 中国城市典型工况 上述路谱的时长 . c ond i t i onso fCh i ne s ec i t i e s 犖犻 = F i 2 Typ i c a lwo r k i ng g. 求解出目标工况的全部需求扭矩 犜犻 和转速 犖犻,结果如图 3 所示 . ( a)工况驱动需求转速 ( b)工况驱动需求转矩 图 3 中国城市典型工况下转速和转矩需求图 F i 3 Demandd i ag r amo fr e vo l v i ngspe edandt o r rt i c a lwo r k i ngc ond i t i onsi nCh i ne s ec i t i e s g. queunde yp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46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2 优化策略 2. 1 单一目标优化策略 在同一时刻,整车的转速和转矩需求是一定的, ECVT 系 统的优势 在 于 可 以 控 制 此 需 求 的 提 供,既 可以选择用纯电动和混动二者其中之一的模式进行驱动,又可以在混动模式时,分配发动机和驱动电机 二者参与驱动和回收能量的比例 .由于电机和发动机本身都 有自 己工 作 的 高 效 率 区 间,因 此,合 理 协 调 各部件进行有效工作是进行控制优化 的 重 点 .当 系 统 采 用 纯 电 动 模 式 时,系 统 需 要 (含 驱 动 和 制 动)的 犖犻 和犜犻 完全由驱动电机提供,可以表示为 ( 犖犻 = 犖mot,犻, 犜犻 = 犜mot,犻. 2) 式( 2)中: 犖mot,犻, 犜mot,犻分别表示驱动电机实际提供给车辆驱动的转速和扭矩. 当系统切换为混动 模 式 时,发 动 机 启 动 并 参 与 提 供 系 统 需 求,但 参 与 的 程 度 与 整 车 控 制 策 略 有 关 [12].单一 目 标 优化 策略主要以 发动机 为优 化 目标,将发动机始 终置于 高效工 作区,优 先参与 驱 动,动 力不足的部分由驱动电机补充,可以表示为 ( 犖犻 = 犖mot,犻, 犜犻 = 犜mot,犻 +犜eng,犻·犽/( 1+犽). 3) 2. 2 双层筛选全局优化策略 全局优化策略就是综合考虑所有可能存在的工作点,通过大量计算 求解最佳 的工作 点 [1314]. ECVT 属于三元件运动系统,单一的发动机优化并不能保证整车系统的最优经济性,且没有考虑驱动电机和发 电机的效率 .为此,提出一种双层筛选全局优化策略,兼顾三者的效率,实现以中国城市典型工况为例的 燃油经济性最优化 . 2. 2. 1 确定发动机的转速工作范围 根据式( 1)和 NGW 型行 星 轮 系 原 理 可 知,发 动 机 转 速 犖eng 的 工 作范围除了受自身的物力特性约束外,还受系统需求转速 犖犻 和I SG 电机的转速 犖isg限制,可表示为 犖eng,max ≥ 犖eng ≥ 犖eng,min, 烌 /( 犖eng = ( 犖isg +犽犖犻) 1+犽), 烍 犖isg,max ≥ 犖isg ≥ 犖isg,min, ( 4) 犖犻,max ≥ 犖犻 ≥ 0 . 烎 式( 4)中: 犖eng,max, 犖eng,min分别为发动机 最 高 转 速 和 最 低 工 作 转 速 (怠 速); 犖isg,max, 犖isg,min 分 别 为 ISG 电 机最高工作转速和最低工作转速(一般为 0).最后,得出发动机的可利用转速范围为 犖eng,low ~犖eng,high. 2. 2. 2 确定发动机的扭矩工作范围 在该行星轮系中,发动机转矩 犜eng的工 作范 围除了受 自身物 力特 性限制外,由式( 1)可知,主要受ISG 电机转矩 犜isg工作范围的影响,可表示为 犜eng,max ≥ 犜eng ≥ 犜eng,min, 烌 ( ) , 犜eng = 犜isg 1+犽 烍 ( 5) 犜isg,max ≥ 犜isg ≥ 犜isg,min. 烎 式( 5)中: 犜eng,max, 犜eng,min分别为发动机的最大工作扭矩和最低工作 扭 矩(一般为 0); 犜isg,max, 犜isg,min分别为 ISG 电机的最大工作扭矩和最低工作扭矩(一般为 0);变量均取绝对值 . 2. 2. 3 能耗的折算规则 由于上述已对 工 况 进 行 1s 步 长 的 统 一 采 样 化,所 以 在 求 解 最 小 能 耗 时,只 需得出每个采样时刻的最小需求能 耗 即 可 .为 了 统 一 评 价 标 准,将 驱 动 电 机 和 I SG 电 机 的 能 耗 统 一 折 算为油耗,能耗计算式为 犞eng,犻 = 犳( 犜eng,犻, 犖eng,犻, 犈eng,犻, 犆eng),烌 犞mot,犻 = 犳( 犜mot,犻, 犖mot,犻, 犈mot,犻, 犆mot), 烍 ( 6) 犞isg,犻 = 犳( 犜isg,犻, 犖isg,犻, 犈isg,犻, 犆isg) . 烎 式( 6)中: 犻 表示当前采样时刻; 犆mot和 犆isg中,涵盖油耗转电耗的转换系数,该系数主要由柴 油的热值、柴 油密度和柴油机的热机效率决定 [1516]. 2. 2. 4 策略设计 上述基础设定后,进行第一次筛选,选出满足要求的子集( 犜eng,犻, 犖eng,犻),其思路为 ( ( 犜eng,犻1 , 犖eng,犻1), 犞 = mi n( 犞eng,犻 +犞mot,犻 +犞isg,犻), 犖eng,low ≤犼 ≤ 犖eng,high. 7) 以 1r·mi n-1 为步长,从 犖eng,low 循环到 犖eng,high,第一次筛选后,得 出的( 犜eng,犻1 , 犖eng,犻1 )值并 非是唯一值,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孙贵斌,等: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策略对比 467 需要进行第二次筛选 .因为每个步长时长仅为 1s,且相 对转速 响应来说,转 矩 响 应 较 快,为 了 防 止 相 邻 步长发动机转速跳动过大,第二次筛选选取步长内转速相对变化最小值,即 ( 犜eng,犻2 , 犖eng,犻2), mi n( 狘犖eng,犻 - 犖eng,犻+1 狘), 二次筛选后,发动机的最佳工作点为( 犜eng,犻2 , 犖eng,犻2). 犻∈ ( 0, 狋max) . ( 8) 3 优化结果与分析 3. 1 单一目标优化结果 整个过程发动 机 转 速 设 置 为 1100r· mi n-1 ,根 据 需 求动态调整发动机扭矩,运用 MATLAB 仿真 技术,建 立整 车仿真计算模型,可求解出中国城市典型工况行驶过 程中, 发动机的转速( 犖 )、转矩( 犜)在其效率 Map 图中的分布,如 图 4 所示 .图 4 中:曲 线 为 有 效 燃 油 消 耗 等 值 线;点 为 发 动 机的工作点 .由图 4 可 知:在 该 状 况 下,发 动 机 的 工 作 点 都 图 4 基础策略发动机工作点分布 F i 4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 g. 落在相对高效的工作区域里面,起到较好的节油作用 . eng i neunde rba s i cs t r a t egy 运用 MATLAB 仿 真 技 术 对 该 工 况 行 驶 过 程 中, I SG 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的转速、转矩在其效率 Map 图中的 分 布 进 行 求 解,结 果 如 图 5, 6 所 示 .图 5, 6 中:黑 色细实线为电机的驱动效率曲线;数 据 标 签 代 表 电 机 当 前 转 速 下 的 驱 动 效 率 值;点 分 别 为 I SG 发 电 机 和驱动电机的工作点;粗虚线代表电机的外特性曲线,电机 的转 速和转 矩 不 会 超 过 此 曲 线 范 围,由 于 电 机在驱动状态时,其转矩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外特性曲线随着转速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 图 5 基础策略 I SG 电机工作点分布 图 6 基础策略驱动电机工作点分布 F i 5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I SG g. F i 6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d r i ve g. e l e c t r omo t o runde rba s i cs t r a t egy e l e c t r omo t o runde rba s i cs t r a t egy 由图 5, 6 可知:虽然发动机的大多 数 工 作 点 都 落 在 相 对 高 效 的 工 作 区 域 内,但 是 I SG 发 电 机 和 驱 动电机的工作点有多 数 没 有 落 在 相 对 高 效 的 工 作 区 域 内, 由此可见,只以 发 动 机 为 优 化 目 标,并 不 能 兼 顾 I SG 电 机 和驱动电机的能耗优 化,该 策 略 并 不 能 实 现 较 好 的 整 车 经 济性,还需要进一步对各部件之间的协调工作进行优化 . 3. 2 双层筛选全局优化结果 求解出发动机的 最 佳 工 作 转 速 和 转 矩 后,导 入 典 型 工 况需求,通过仿真计算出发动机、 I SG 电机 和驱动 电机的 转 速、转矩在其 Map 图中的分布,结果如图 7~9 所示 . 对比图 4 和图 7 可知:双层筛选全局优化后,发动机 的 工作点仍然大部分都 落 在 相 对 高 效 工 作 区 内,但 是 分 布 较 图 7 优化策略发动机工作点分布 为分散 .对比图 5 和图 8,图 6 和图 9 可知:优 化 后, ISG 电 F i 7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 g. 机与驱动电机都有更 多 工 作 点 落 在 相 对 高 效 工 作 区 内,这 eng i neunde rop t imi z a t i ons t r a t egy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68 2019 年 表明双层筛选全局优化后,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的工作效率要明显优于单一目标控制策略 . 图 8 优化策略 I SG 电机工作点分布 图 9 优化策略驱动电机工作点分布 F i 8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I SG g. F i 9 Ope r a t i ngpo i n t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d r i ve g. e l e c t r omo t o runde rop t imi z a t i ons t r a t egy e l e c t r omo t o runde rop t imi z a t i ons t r a t egy 3. 3 结果对比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对比两种策略对经济性的影响效果,将整个典型工况下,发动机的油耗和系统折合 油耗进行曲线化对比,如图 10, 11 所示 .图 10, 11 中: 犞 为油耗 . 由图 10 可知:基础策略发动机的实时油耗曲线峰值相对稳定,起伏较小,而优化策略发动机的实时 油耗曲线峰值起伏较大,显然,两种策略下,发动机的启动 时 刻和同 一采 样 时 刻 下 发 动 机 的 实 时 油 耗 差 别较大,表明二者的控制策略思想具有明显的不同 . 图 10 发动机油耗实时对比 图 11 系统折合油耗实时对比 F i 10 Re a l t imec ompa r i s ono f ? g. F i 11 Re a l t imec ompa r i s ono fsy s t em ? g. eng i nef ue lc onsump t i on e i va l en tf ue lc onsump t i on qu 由图 11 可知:优化策略的实时折合油耗在每个采样时 刻下均低于基础策略,从 而 证 明 优 化 策 略 对 提 高 整 车 燃 油 经济性效果更好 .另 外,通 过 仿 真 对 比 两 种 策 略 下 的 油 耗, 得到基础策略下的每 100km 综合油耗 为 15. 14L,优 化策 略下的每 100km 综合 油 耗 为 14. 47L,每 100km 油 耗 降 低了 0. 67L,证明了优化策略的可行性 . 为了更好地指导 实 际 车 辆 的 程 序 设 计,根 据 上 述 优 化 结果,将典型工况按照时间变量进行工作模式划分,结 果如 图 12 所示 .由图 12 可导出相应时刻的三元件推荐转 速、转 矩数据,供程序设计参考 . 图 12 ECVT 系统工作模式推荐划分 F i 12 Re c ommendedpa r t i t i onf o r g. 4 结束语 ope r a t i ng modeo fECVTsy s t em 通过对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优化策略的研究,提出一种双层筛选全局优化策略方法 .相比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孙贵斌,等:单行星排客车混动系统控制策略对比 469 单一控制策略,该方法兼顾了发动 机、驱 动 电 机 和 ISG 电 机 的 效 率,从 而 使 研 究 更 具 真 实 性 和 运 用 性 . 通过 MATLAB 建立的整车经济性计算模型,对两种策 略 的 结 果 进 行 详 细 地 对 比 分 析,结 果 表 明:相 较 于单一控制策 略,双层筛选全 局优化 控 制策略 节油 显著,节 油 率高达 4. 4% 以上,可显 著提高 整车的 燃 油经济性 . 参考文献: [ 1] DUJ i uyu, OUYANG Danhua. Pr og r e s so fch i ne s ee l e c t r i cveh i c l e si ndus t r i a l i z a t i oni n2015:Ar e v i ew[ J]. App l i ed Ene r 2017, 188: 529 546. DOI: 10. 1016/ apene r 2016. 11. 129. ? gy, j. gy. [ 2] PI SU P, ROZZONIG. Ac ompa r a t i ves t udyo fsupe r v i s o r on t r o ls t r a t eg i e sf o rhyb r i de l e c t r i cveh i c l e s[ J]. IEEE yc 2007, 15( 3): 506 518. DOI: 10. 1109/ t c s t. 2007. 894649. Tr ans a c t i onsCon t r o lSy s t em Te chno l ogy, ? [ 3] AHN K, CHOS, CHAS W. Op t ima lope r a t i ono ft hepowe r sp l i thyb r i de l e c t r i cveh i c l epowe r t r a i n[ J]. J ou r na lo f ? 2008, 222( 5): 789 800. DOI: 10. 1243/09544070 au t o426. Au t omob i l eEng i ne e r i ng, ? j [ 4] 李篧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源参数匹配和优化[ 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6. [ 5] 张松,吴光强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多目标优化[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1, 39( 7): 1035 ? 1039, 1044. DOI: 10. 3969/ i s sn. 0253 374x. 2011. 07. 017. ? j. [ 6] 林潇,张君鸿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 P l ug i n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J].上海汽车, 2011( 5): 12 18. DOI: ? 10. 3969/ i s sn. 1007 4554. 2011. 05. 03. ? j. [ 7] 张岩 .基于运行工况的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6. [ 8] 方华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经济性仿真与试验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9] 李军,杨东徽,束海波,等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性能仿真[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8( 3): 281 ? 28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3001. ? [ 10] 钱庆辉 . ECVT 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匹配计算[ J].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7, 39( 3): 13 15, 30. ? [ 11] 王晨,郭明林,刘国志 .新型功率分流混合动力汽 车 的 动 力 性 优 化 [ J].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43 ( i s sn. 1000 11): 96 104. DOI: 10. 3969/ 565X. 2015. 11. 014. ? ? j. [ 12] 王晓闯 .混合动力客车用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 13] 彭浩,杨耀权,刘春雨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全局优化算法仿真[ J].计算机仿真, 2018, 35( 5): 148 151, 206. ? [ 14] 高建平,李晓林,郭志军 .改进型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工 况 预 测 算 法 的 应 用 仿 真 [ J].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3, 34( 2): 34 38. DOI: 10. 3969/ i s sn. 1672 6871. 2013. 02. 009. ? ? j. [ 15] 林歆悠,冯其高,张少博 .等效因子离散全局优化的等效燃油瞬时消耗最小策略能量管 理 策 略[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6, 52( 20): 102 110. DOI: 10. 3901/JME. 2016. 20. 102. ? [ 16] 叶明,任洪,李鑫 .基于调速能量的 EMCVT 电动 汽 车 全 局 优 化 [ J].中 国 机 械 工 程, 2016, 27( 9): 1257 1262. DOI: ? 10. 3969/ i s sn. 1004 132X. 2016. 09. 019.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05 ? 采用广义极值分布的公路桥梁 车辆荷载效应极值预测 刘均利1,2,余学志1,余文成1,2,景天虎1,2,张晋豪3 ( 1.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3.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30) 摘要: 为 改 善 对 汽 车 荷 载 效 应 样 本 的 统 计 拟 合,建 立 随 机 变 量 的 均 值、偏 差 系 数、变 差 系 数 与 广 义 极 值 分 布 的形状参数、尺度参数、位置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采用广义极值分布适线法拟合车辆荷载效应区间最大值样 本的概率分布 .首先,以矩法计算样本均值和变差系数,假定偏差系数,计算广义极值分布的形状参数、尺度参 数和位置参数;然后,将样本点和理论频率曲线绘制到海森机率格纸上,按照理论频率曲线与实测数据拟合得 最好的原则选定统计参数,并确定汽车荷载效应样本的理论频率曲线;最后,采用经典极值理论建立设计基准 期荷载效应最大值分布 .采用某公路一个车道 39 周的动态称重系统(WIM)数 据,建 立 车 辆 荷 载 效 应 模 型,并 与最大似然法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文中方法更能反映样本分布曲线尾部特征,且实际最大基准期车辆荷 载效应远大于现行公路?Ⅰ 级汽车荷载效应 . 关键词: 桥梁工程;车辆荷载效应;广义极值分布;适线法 中图分类号: TU312.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70 06 ? ? ? 犘狉 犲 犱 犻 犮 狋 犻 狅狀狅 犳犈狓 狋 狉 犲犿犲犞犪 犾 狌 犲狅 犳犞犲 犺 犻 犮 犾 犲犔狅 犪犱 犻 狀犵犝狊 犻 狀犵 犌犲狀犲 狉 犪 犾 犻 狕 犲 犱犈狓 狋 狉 犲犿犲犞犪 犾 狌 犲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犻 狅狀 , , LIUJun l i1 2,YU Xue zh i1,YU Wencheng1 2, , J ING Ti anhu1 2,ZHANGJ i nhao3 ( 1.Guangx iKeyLabo r a t o r fGeome chan i c sandGeo t e ch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yo 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2.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andAr ch i t e c t ur e,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3.CCCCFour t h Ha r bo rEng i ne e r i ngI ns t i t u t eL imi t edCompany,Guang zhou510230,Ch i na)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oenhanc et hes t a t i s t i c a lf i t t i ngo faveh i c l el oad i nge f f e c tda t as amp l e,t her e l a t i onsh i se s t ab  pwa l i shedbe twe ent hepa r ame t e r sshape,s c a l eandl o c a t i ono ft hegene r a l i z edex t r emeva l ued i s t r i bu t i onandt he s s,va r i anc eo ft heva r i ab l es e t s.The gene r a l i z edex t r emeva l ued i s t r i bu t i oncu r ve  s e l e c t i ng me an,skewne me t hodwa su t i l i z edt oob t a i nt hep r obab i l i t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heb l o ck max imumf o rt heveh i c l el oad i nge f f e c t yd s amp l e.F i r s t,ba s edont heme an,va r i anc eo ft heva r i ab l es e t sob t a i nedby momen tme t hodandt hesuppo s ed hepa r ame t e r sshape,s c a l eandl o c a t i ono ft hegene r a l i z edex t r emeva l ued i s t r i bu t i onwe r ec a l cu l a t  skewne s s,t 收稿日期: 2018 12 03 ? ? 通信作者: 刘均利( 1978 E?ma i l: l i u un l i 175@qq.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桥梁拓宽改建、车辆 荷 载 模 型 的 研 究 . j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68013);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 14251012) 第4期 刘均利,等:采用广义极值分布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效应极值预测 471 ed.Thent hes amp l eda t aandf r e r vewa sp l o t t edont heHe i s enbe r r obab i l i t a t t i c epape r,t hes t a  quencycu gp yl t i s t i c a lpa r ame t e r swe r es e l e c t edba s edont hep r i nc i l et ha tt het he o r e t i c a lf r e r vewa sbe s tf i t t edt o p quencycu t heme a su r edda t a.Andt het he o r e t i c a lf r e r ve so ft heveh i c l el oade f f e c ts amp l ewe r ede t e rmi ned. quencycu t hemax imumd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heveh i c l el oad i nge f f e c ti nt hede s i e f e r enc epe r i odwa sex t r apo l a t edi n La s t l gnr y, a c c o r danc et ot hec l a s s i c a lex t r emeva l uet he o r i  i n mo t i onda t aob t a i nedonapa r t i cu l a rl aneo fa y.Thewe gh h i r i dgeove ra39 we ek pe r i od wa st henadop t edt oe s t ab l i shar e f e r enc e mode lo faveh i c l el oad i ng ghwayb e f f e c t,wi t hwh i chada t ac ompa r i s onwa spe r f o rmedus i ngt hemax imuml i ke l i hoode s t ima t i on.Re su l t sshowed t ha tt hep r e s en t edme t hodo l ogyc anbe t t e rr e f l e c tt hed i s t r i bu t i oncu r vet a i lbehav i o ro ft heda t as amp l e,and t hea c t ua lmax imumde s i e f e r enc eveh i c l el oad i nge f f e c ti sf a rg r e a t e rt hant ha tunde rt hecu r r en t l l e  gnr yimp men t eds t anda r dsf o rh i r ade Ⅰ veh i c l el oad i nge f f e c t. ghwayg 犓犲 狉 犱 狊: b r i dgeeng i ne e r i ng;veh i c l el oade f f e c t;gene r a l i z edex t r emeva l ued i s t r i bu t i on;cu r ve?s e l e c t i ng 狔狑狅 me t hod 汽车荷载是公路桥梁结构承担的主要可变荷载,是影响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能的重要因素 .随着车辆 动态称重技术(WIM)的发展,在不影 响 车 辆 正 常 通 行 的 情 况 下,可 获 取 车 质 量、轴 质 量 和 轴 距 等 数 据, 并获得车辆荷载效应样本 .于是,外推汽车荷载模型正成 为 新的热 点 .极 值 外 推 是 基 于 短 时 汽 车 荷 载 效 应数据预测长周期极端值的重要方法 [1?2].目前,常用的 建 立 车 辆 荷 载 模 型 的 方 法 有 基 于 随 机 变 量 假 定 拟合经验外推和基于经典极值理论的最大值外推 .基于 随机 变量假 定拟合 经 验 外 推 方 法 是 将 车 辆 荷 载 效应假定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对随机变 量经验 分布的 拟 合,获 取 相 关 参 数,并 在 正 态 概 率 纸上进行直线外延,从而获取相关极值 [3?5].基于经典极 值 理 论 的 最 大 值 外 推 方 法 的 关 键 是 车 辆 荷 载 效 应样本的构建及其概率分布的拟合 .而完成车辆荷载效应样本的构建及其概率分布的拟合方法有两种: 一是构建车辆荷载效应区间最大值样本,常采用极值 Ⅰ 型拟合样本概率分布函数 [6];二是以所有车辆荷 载效应值作为样本,但其概率分布函数复杂 .文献[ 7 8]先采用广义 Pa r e t o 分布的拟合车辆荷载效应样 ? 本尾部的概率分布,再采用极值 Ⅰ 型描述车辆荷载在不同时段内的最大值概率分布 .但不论采用哪种方 法,车辆荷载效应样本分布曲线较大值一侧的形状及走 势对设 计基 准期车 辆 荷 载 效 应 极 大 值 分 布 都 起 着主导作用 [2,9].本文采用车辆荷载效应区间最大值构 建车 辆荷载 效应极 大值样 本,在 借 鉴 水 文 学 中 的 适线法 [10]基 础上,在 海 森机率格纸上采 用 广义 极值分布拟 合样本 区 间最 大值分 布,并利用 经典 极值理 论外推设计基准期最大值分布 . 1 广义极值分布及相关统计参数 1. 1 概述 广义极值分布包括极值 Ⅰ 型( Gumbe l分布)、Ⅱ 型( Fr é che t分布)和 Ⅲ 型分布(We i bu l l分布). 1955 [ ] 年, J enk i ns on11 从理论上证明了上述 3 种分布模型可概括成一个通式,即具有 3 参数的极值分布函数, 称为广义极值分布(记为 GEV),其标准化分布函数 [12]为 -1/犽 狓 -μ ( 犉( 狓)= exp - 1+犽 . 1) σ 式( 1)中: 狓 为随机变量 犡 的取值; 犽, σ, σ 值恒为正值 .当 μ 分别为形状参数、尺度参数和位置参数,其中, ( ( ( )) 犽=0 时,式( 1)为极值 Ⅰ 型( Gumbe l分布),- ∞<狓<∞ ;当 犽>0 时,式( 1)为极值 Ⅱ 型( Fr é che t分布), 1)为极值 Ⅲ 型分布(We i bu l l分布),- ∞<狓≤μ-σ/ 犽. μ-σ/犽≤狓<∞ ;当 犽<0 时,式( 为采用适线法拟合车辆荷载效应样本最大值分布,必须 先 建 立 广 义 极 值 分 布 的 参 数 犽, σ, μ 与常用 [ 13] 的统计参数(均值 狓 珚,标准差 犛 或变差系数犆狏 和偏 差 系 数 犆狊)之 间 的 关 系 .类 似 的,金 光 炎 也 建 立 了 广义极值分布的参数 犽, σ, 珚,标 准 差 犛 或 变 差 系 数 犆狏 和 偏 差 系 数 犆狊)之 间 的 关 μ 与其统 计 参 数(均 值 狓 系,但当参数 犽≠0 时,其采用的广义极值分布函数形式与文中的不同 .故先建立广义极值分布的分布参 数与统计参数之间的关系 . 1. 2 极值 Ⅰ 型( 犽→0) 当 犽→0 时,式( 1)为极值 Ⅰ 型分布,则式( 1)可简化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72 狓 -μ 犉( 狓)= exp -exp - σ ( ( )). 2019 年 ( 2) 根据金光炎 [13]的研究,变量 犡 的统计参数为狓 犛狓 =σπ/槡 6, 犆狊 =1. 13955,其 中, 珚=μ+γσ, γ 为欧拉 常数,约等于 0. 5772157. 1. 3 极值 Ⅱ ,Ⅲ 型( 犽≠0) 为 推导广义极值分布变量 犡 的分布参数与统计参数的关系,引入变量 犣,取狕=1+犽·狓-μ,其中, σ 狕 为随机变量犣 的取值,则变量 犣 的分布函数为 1/犽 ( 犉( 狕)= exp( 3) -狕- ). 变量 犣 的狉 阶原点矩 犿狉,狕 =Γ( 1-狉犽).根 据 中 心 矩 与 原 点 矩 的 关 系,可 得 变 量 犣 的 均 值 ( 狕 珔)、标 准 差( 犛狕)和偏差系数( 犆狊,狕)为 狕 1-犽), 珔 = 犿1,狕 = Γ( ( 4) 犛狕 = 槡Γ( 1-2 犽)-Γ2( 1-犽), ( 1 3 犽)-3Γ( 1-2 犽) 1-犽)+2Γ3( 1-犽) Γ( 犆狊,狕 = Γ - . 3 2 2 [ 1-2 犽)-Γ ( 1-犽)] Γ( ( 5) ( 6) 根据变量 犡 和变量犣 的关系,可得变量 犣 的均值( 狓 犛狓 )和偏差系数( 犆狊,狓 )为 珚)、标准差( 1-犽)-1 Γ( 狓 珚= σ +μ, 犽 ( 1 2 犽)-Γ ( 1-犽), 犛狓 =σ 槡Γ - 狘犽狘 ( 1 3 犽)-3Γ( 1-2 犽) 1-犽)+2Γ3( 1-犽) Γ( 犆狊,狓 = Γ - . 3 2 [ 1-2 犽)-Γ ( 1-犽)]2 Γ( ( 7) 2 ( 8) ( 9) 综上所述,统计参数均值 狓 珚、变差系数 犆狏 、偏 差 系 数 犆狊 与 广 义 极 值 分 布 函 数 的 形 状 参 数犽、尺 度 参 数σ、位置参数 μ 之间的计算关系,可参照式( 7)~ ( 9)或在 犽=0 时,变量 犡 的统计参数计算式 . 从上述公式可知:只要 犽 值已知,则 犆狊 为犽 的函数( 犽≠0)或为常数( 犽=0),由此可建立 犽~犆狊 的关 系;反之,指定 犆狊 值,可以试算出相应的 犽 值 . 2 离均系数计算及适线法步骤 2. 1 离均系数 定义随机变量 犡 的离均系数 [10]为 狓犘 -狓 珚 . 犛狓 式( 10)中: 狓犘 为概率 犘 对应的变量值; 狓 犛狓 为随机变量 犡 的标准差 . 珚 为随机变量 犡 的均值; 当 犽=0 时,将式( 2)及变量 犡 的统计参数代入式( 10),可得频率 犘 对应的离均系数Φ犘 为 Φ犘 = 6{ n[ n( 1-犘)]} -槡 -l γ+l . π 当 犽≠0 时,将式( 1),( 7),( 8)代入式( 10)中,可得频率 犘 对应的离均系数Φ犘 为 -犽 ( n犘) 1-犽) -l -Γ( . Φ犘 =± 2 1-2 犽)-Γ ( 1-犽) 槡Γ( Φ犘 = ( 10) ( 11) ( 12) 当 犽>0 时, Φ犘 取正号;当 犽<0 时, Φ犘 取负号 .据此,可以建立 犽~Φ犘 的关系 .由于 犆狊 为犽 的函数, 即 犽=犳( 犆狊),则可以建立 犆狊~Φ犘 的关系 .因此,广义极值分布的变量值的计算式为 狓犘 = 狓 1+Φ犘犆狏). 珚( ( 13) 2. 2 适线法 适线法是选定统计参数,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以下 4 个步骤 [10]. 步骤 1 计算 车 辆荷载效应 样本,并选 取 区间最大值 组成 最 大值 效应样本,按大小 递增次 序 排 列, 计算各变量的经验频率,并将样本值和样本经验频率绘制到海森机率格纸上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刘均利,等:采用广义极值分布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效应极值预测 473 步骤 2 应用矩法公式计算均值 狓 珚 和变差系数犆狏 ,并假定偏差系数 犆狊,在绘有 经验频率 点群(或曲 线)的同一海森机率格纸上,绘出理论频率曲线 . 步骤 3 观察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频 率 曲 线(尤 其 是 较 大 值 一 侧 尾 部)的 符 合 程 度,反 复 调 整 统 计 参数 犆狊,直到两者符合得最好为止,即可确定统计参数 狓 犆狏 和犆狊 的采用值 . 珚, 步骤 4 根据统计参数 狓 犆狏 和犆狊,计算广义极值分布的形状参数 犽,尺度参数σ 和位置参数μ. 珚, 3 应用实例和分析 收 集某高速公路一车道 39 周的动态称重系统的实测车辆数据,共计1611992 个原始车辆数据,按 照车辆总质量大于或等于 8t的规则进行筛选,得到 227867 个重车车辆数据 .应用 MATLAB 软件,采 用影响线加载方 法编程 计算标准 跨径( 犱)为 13, 20, 25, 30 m 的简 支梁桥 的车辆荷载 效应,选取荷 载 效 应周最大值作为样本 .将样本绘制到海森机率格纸上,调整 统计 参数,选 定 一 条 与 经 验 点 拟 合 良 好 的 频 率曲线,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犕7 为 7d 最大弯矩 .确定的统计参数和广义极值分布参数,如表 1 所示 . ( a)犱=13m ( b)犱=20m ( c)犱=25m ( d)犱=30m 图 1 设计基准期车辆荷载效应极大值分布 F i 1 Di s t r i bu t i ono fveh i c l ee f f e c tmax imumi nde s i e f e r enc epe r i od g. gnr 表 1 车辆荷载效应样本的统计参数与分布参数 Tab. 1 S t a t i s t i c a lpa r ame t e r sandd i s t r i bu t i onpa r ame t e r sf o rveh i c l ee f f e c ts amp l e 犱/m 统计参数 分布参数 狓 珚 犆狏 犆狊 犽 13 977. 1308 0. 0619 -0. 9399 20 1856. 4924 0. 0747 25 2561. 6429 0. 0825 30 3240. 3930 0. 0861 σ -0. 0358 μ 950. 3797 49. 2761 -1. 0971 -0. 0072 1794. 2740 109. 1312 -0. 9492 -0. 0341 2463. 8164 179. 6547 -1. 1041 -0. 0060 3109. 5009 229. 1113 由于荷载效应的较大值是桥梁安全的控制因素,因此,将数据拟合 的重点 放在 较大值 一侧尾部 1/3 的数据上,并采用曲线与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作为拟合程度的指标 .相关系数可通过 MATLAB 软件内 部二维相关系数函数计算得到 .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表 2 中:只选取较大值一侧尾部 1/3 的数据; ε为 相关系数 .由表 2 可知:将最大似然法计算的广义极值曲线、极值 Ⅰ 型曲线与文中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得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74 2019 年 到文中方法计算出的分布曲线的较大值一侧尾部走势与实测数据更吻合 . 表 2 3 种拟合曲线与原始数据的吻合程度对比 分别采 用 适 线 法 确 定 广 义 极 值 分 布 (样本)曲线、极 大 似 然 法 确 定 的 广 义 极 值 Tab. 2 Compa r i s ono ff i tdeg r e ebe twe en (样本)曲 线 和 Gumb l e 分 布 (样 本 )曲 线, t hr e ef i t t i ngcu r ve sando r i i na lda t a g 并根据 经 典 极 值 理 论 外 推 设 计 基 准 期 为 犱/m 100a 的车辆荷载效应极大值概率分布,其 分布曲线,如图 2 所 示 .图 2 中: 犕 为跨中 13 0. 9380 0. 9411 0. 9231 20 0. 9078 0. 9141 0. 8926 25 0. 9483 0. 9496 0. 9356 30 0. 9408 0. 9445 0. 9244 弯矩; ζ 为 分 布 概 率 .由 图 2 可 知:不 同 样 本分布曲线,对 设 计 基 准 期 车 辆 荷 载 效 应 ε(最大似然法曲线) ε(适线法曲线) ε(极值 Ⅰ 型曲线) 极大值的概率分布有显著地影响,并且桥梁跨径越小,影响越显著 . ( a)犱=13m ( b)犱=20m ( c)犱=25m ( d)犱=30m 图 2 设计基准期车辆荷载效应极大值分布 F i 2 Di s t r i bu t i ono fveh i c l ee f f e c tmax imumi nde s i e f e r enc epe r i od g. gnr 取车辆荷载效应的 95% 分位值为标准值 [14],标准跨径为13, 20, 25, 30m 的车辆荷载效应在设计基 准期为 100a 的预测值,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引 入 文 献 [ 15  16]的 公 路?Ⅰ 级 车 辆 荷 载 作 用 效 应 与 适 线 法、 GEV极大似然法、极值 Ⅰ 型分布进行对比 . 表 3 车辆荷载效应标准值 kN·m Tab. 3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va l ueo fveh i c l ee f f e c t 犱/m 计算方法 13 20 25 30 犕 (适线法) 犕( GEV?极大似然法) 1415. 76 3001. 40 4176. 12 5661. 13 1209. 15 2532. 02 4117. 52 5640. 78 犕 (极值 Ⅰ 型分布) 1513. 24 2896. 74 4076. 05 5350. 39 犕 (文献[ 15]) 847. 68 1594. 81 2292. 00 3070. 08 犕 (文献[ 16]) 1080. 29 1889. 31 2604. 00 3375. 36 由表 3 可知: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得出的车辆荷载效应标准值都远大于规 范要 求 [1516]的公路?Ⅰ 级车辆荷载作用效应 .由此可知,该高速公路中实际的车辆荷载远大于规范中所给的设计车辆荷载值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刘均利,等:采用广义极值分布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效应极值预测 475 4 结束语 采用适线法确定广义极值分布参数,更注重样本分布 曲 线尾 部 形 状、走 势 与 实 测 数 据 的 一 致 性,更 能反映超重车辆的影响,其拟合效果优于采用极大似然 法计 算的广 义极值 分 布 曲 线 和 极 值 Ⅰ 型 分 布 的 拟合结果,并且非常适合用于设计基准期内车辆荷载效应极大值的外推 .该高速公路实际的车辆荷载远 大于规范要求 [1516]的公路?Ⅰ 级车辆荷载 .因此,规 范 中 给 出 的 设 计 车 辆 荷 载 是 否 满 足 当 下 实 际 高 速 公 路中车辆荷载的要求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中对高速公路 车辆 荷载效 应模型 的 建 立 给 出 了 一 种 可 行 的 方 法,可为规范的修订研究提供参考 . 参考文献: [ 1] 阮欣,周军勇,石雪飞 .桥梁汽车荷载响应的极值外推方法综述[ 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3( 9): 1339 ? 1346. DOI: 10. 11908/ i s sn. 0253 374x. 2015. 09. 009. ? j. [ 2] 韩大建 .极值分析方法在车辆荷载评估中的应用与比较[ J].建筑与科学工程学报, 2011, 28( 2): 11 13. ? [ 3] NOWAK A. L i vel oadmode lf o rh i r i dge s[ J]. S t r uc t u r a lSa f e t 1993, 13( 1/2): 53 DOI: 10. 1016/0167 ?66. ? ghwayb y, 4730( 93) 90048 6. ? [ 4] NOWAK A, RAKOCZYP.WIM?ba s edl i vel oadf o rb r i dge s[ J]. KSCEJ ou r na l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2013, 17( 3): 568 574. DOI: 10. 1007/s 12205 013 0602 8. ? ? ? ? [ 5] S IVAKUMARB, GHOSN M,MOSESF. Pr o t o c o l sf o rc o l l e c t i ngandus i ngt r a f f i cda t ai nb r i dgede s i sh  gn[M].Wa Na t i ona lAc ademyPr e s s, 2011. i ng t onDC: [ 6] FU Gongkang, YOUJ i. Ex t r apo l a t i onf o rf u t u r emax imuml oads t a t i s t i c s[ J]. J ou r na lo fBr i dgeEng i ne e r i ng, 2011, 16 ( 4): 527 625. ? [ 7] 袁伟璋,黄海云,张俊 平,等 . POT 模 型 的 车 辆 荷 载 极 值 预 测 及 荷 载 效 应 [ J].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4): 36 41. DOI: 10. 15926/ 6871. 2016. 04. 008. cnk i. i s sn1672 ? ? j. [ 8] 张晋豪,刘均利,余文成,等 .应用 Pa r e t o 分布的 POT 模型 分 析 车 辆 荷 载 效 应 极 大 值[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7( 5): 649 65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1007. ? ? [ 9] SORIANO M, CASASJ, GHSON M. S imp l i f i edp r obab i l i s t i cmode lf o rmax imumt r a f f i cl oadf r om we i i n t i on ? ?mo gh da t a[ J]. S t r uc t u r eandI n f r a s t r uc t u r eEng i ne e r i ng, 2017, 13( 4): 454 467. DOI: 10. 1080/15732479. 2016. 1164728. ? [ 10] 高冬光,王亚玲 .桥涵水文[M]. 5 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 [ 11] JENKINSON A. Thef r e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heannua lmax imum ( o rmi n imum)va l ue so fme t e o r o l og i c a le l e  quencyd 4970 men t s[ J]. Qua r t e r l ou r na lo ft heRoya lMe t e o r o l og i c a lSo c i e t 2010, 81( 348): 158?171. DOI: 10. 1002/q j. yJ y, 8134804. [ 12] KOTZS,NADARAJAH S. Ex t r emeva l ued i s t r i bu t i ons:The o r l i c a t i ons[M]. London: Impe r i a lCo l l ege yandapp Pr e s s, 2000. [ 13] 金光炎 .广义极值分布及其在水文中的应用[ J].水文, 1998, 2: 9 15. ? [ 14] 张喜刚 .公路桥梁汽车荷载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4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1029 ? 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 轴压性能试验 叶勇1,2,邓江聪1,彭译琳1,丁金鹏1, 郑庶贤1,孙小乔1,张世江1 ( 1.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研究混凝土在不锈钢侧向约束下的受压力学性 能,开 展 不 锈 钢 圆 管 约 束 混 凝 土 短 柱 的 轴 压 试 验 研 究 .在试验中,设置素混凝土短柱和碳素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作为对比,主要研究参数为加载边界条件和不锈 钢管壁厚 .试验结果表明:素混凝土短柱出现沿竖向劈 裂 破 坏,破 坏 前 变 形 较 小;其 余 约 束 混 凝 土 短 柱 均 呈 现 较好的变形能力,破坏表现为钢管外屈及相应位置混凝土压溃破坏;在圆不锈钢管约束下,混凝土短柱的轴压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不锈钢管混凝土短柱 的 初 始 刚 度 大 于 不 锈 钢 约 束 混 凝 土 短 柱;随 着 不 锈 钢管壁厚的增大,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近似呈线 性 增 长;采 用 不 锈 钢 管 约 束 混 凝 土 的 承 载 力 高 于 采 用相近屈服强度的碳素钢管约束混凝土 . 关键词: 不锈钢;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变形能力 中图分类号: TU3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76 07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狀 狋 犪 犾犛 狋 狌犱狔狅狀犆 犻 狉 犮 狌 犾 犪 狉犛 狋 犪 犻 狀 犾 犲 狊 狊犛 狋 犲 犲 犾犜狌犫 犲 犆狅狀 犳 犻 狀犲 犱犆狅狀犮 狉 犲 狋 犲犛 狋 狌犫犆狅 犾 狌犿狀 狊犝狀犱 犲 狉犃狓 犻 犪 犾犆狅犿狆狉 犲 狊 狊 犻 狅狀 , YE Yong1 2,DENGJ i angcong1,PENG Yi l i n1,DINGJ i npeng1, ZHENGShux i an1,SUN Xi aoq i ao1,ZHANGSh i i ang1 j ( 1.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KeyLabo r a t o r o rS t r u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Di s a s t e rPr even t i ono fFu i anPr ov i nc e, yf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t e s t swe r ec a r r i edou ton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s,t o i nve s t i t et hee f f e c to fl a t e r a lc on f i nemen to f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ont heax i a lc omp r e s s i vepe r f o rmanc eo fc on  ga c r e t es t ubc o l umns.The ma i nt e s tpa r ame t e r si nc l udedt hel oad i ngbounda r l lt h i ckne s so fs t a i n l e s s yand wa s t e e lt ube.Thep l a i n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and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c on f i nedwi t hc a r bons t e e lt ubewe r ec on  duc t edf o rc ompa r i s on.Thet e s tr e su l t sshow:t hep l a i n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sp l i t sl ong i t ud i na l l t hmi no r ywi de f o rma t i on;wh i l ea l lt h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sp r e s en tduc t i l ef a i l u r e mode s wi t hou twa r dl o c a l buck l i ngo fs t e e lt ubeandc r usho fc onc r e t ei ns i de;t hel oad  c a r r i ngc apa c i t f o rma t i onc apa c i t fc on  y yandde yo 收稿日期: 2019 01 07 ? ? 通信作者: 叶勇( 1985 E i l: z c om.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ma q yeyong@1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1808234);福建省高校青年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JZ160410);福建省 大 学 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201710385091) 第4期 叶勇,等: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 477 c r e t es t ubc o l umnsa r es i i f i c an t l edbyt hel a t e r a lc on f i nemen to f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 s;t hei n i t i a ls t i f f  gn yenhanc ne s so fc onc r e t e 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i sg r e a t e rt hant hes t i f f ne s so f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 a swa l lt h i ckne s si nc r e a s e s,t hel oad  c a r r i ngc apa c i t ft he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i nc r e a s e sap  y yo r ox ima t e l i ne a r l he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ownsah i rs t r eng t ht hant hec a r bons t e e l p yl y;t ghe t ube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 犓犲 狉 犱 狊: 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c on f i nedc onc r e t e;s t ubc o l umn;ax i a l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ng t h;de f o rma t i onc apa c i t y 狔狑狅 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和耐 火 性能,且 施 工 方 便,在 高 层 建 筑 和 大 跨 桥 梁 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广泛采用碳素钢,由于碳素钢耐久性及耐腐蚀性能较弱, 需进行防腐、防锈处理,因此,增加了普通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2].不锈钢材料具有优越的 耐久性和耐腐蚀性,且维护费用低,近年来逐渐受到结构 工程师的 关注,且 在 越 来 越 多 的 工 程 结 构 中 得 到应用 [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锈钢管混凝土的研 究 已 相 继 展 开 .廖 飞 宇 [4]采 用 有 限 元 分 析 方 法 对 不 锈钢管混凝土和普通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 进行对 比研 究 .Han 等 [5]研 究新 型不锈 钢 混 凝 土 普 通 [] 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轴压下的受力 性 能 . Tao 等 6 建 立 方 形 不 锈 钢 管 混 凝 土 短 柱 在 轴 压 作 [] 用下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 . Uy 等 7 研究不锈钢管混凝 土短柱 和细长柱在 轴 压、轴 压 与 弯 矩 共 同 作 用 下的受力性能 .陈誉等 [8]进行热成型不锈钢圆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赵秋红等 [9]通 过有限 [ ] 元方法研究圆端形不锈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滞回性 能 . L i ao 等 10 研 究 不锈 钢管混 凝土 柱 的 抗 震 性 能 . Ye 等 [11?13]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圆形和方形不 锈 钢碳素 钢复合 管 混 凝 土 构 件 的 轴 压 性 能 .郭 浩 等 [14]建立圆形不锈钢碳素钢复合管混凝 土 轴 拉 构 件 的 精 细 化 有 限 元 分 析 模 型 .钢 管 约 束 混 凝 土 兼 具 钢管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的特点,它是另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相较于普通碳素钢,不锈 钢具 有更好 的后期应变强化能力和变形性能 [11],当用于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中可具 有较好 的约 束效果 .然 而,目前 关于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仍较为少见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开展圆不锈钢管约束混 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外不锈钢管的约束作用 对核 心混凝 土在轴 向 压 力 作 用 下 的 破 坏 形 态 和 力学性能的作用,并分析不同参数的影响规律 . 1 试验概况 1. 1 试件设计 试验设计制作了 7 个轴压试件,主要研究参数为加载 边 界条 件 和 不 锈 钢 管 壁 厚,相 应 的 试 件 信 息, 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C 1, C? 2 为 素 混 凝 土 试 件; CFSST 为 圆 不 锈 钢 管 混 凝 土 试 件; CT3 为 碳 素 钢 管 约 ? 束混凝土试件; ST2, ST3, ST5 为圆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 犇 为试 件 外 径; 犱 为 钢 管 厚 度; 犇/犱 为 钢 管径厚比; 犃s, 犃c 分别为钢管、核心混凝土的横截面面积; α 为截面含钢率, α=犃s/犃c,其中, 犳y 为钢材屈 服强度,对于不锈钢,取名义屈服强 度; 犉ue为 试 验 测 得 的 轴 压 承 载 力,取 试 件 竖 向 平 均 应 变 为 10-2ε 时 所对应的荷载 [15]. 表 1 试件参数和主要试验结果 Tab. 1 Pa r ame t e r sandt e s tr e su l t so fspe c imens 试件编号 犇/mm 犱/mm 犇/犱 α 犳y/MPa 犉ue/kN 1 C ? 114 - - - - 202. 3 C 2 ? 114 - - - - 185. 3 CFSST 120 3. 1 40 0. 112 285 460. 8 CT3 120 3. 0 40 0. 108 294 371. 1 ST2 120 1. 9 60 0. 066 285 303. 0 ST3 120 3. 1 40 0. 112 285 379. 7 ST5 120 4. 9 24 0. 186 285 417. 7 试件所用钢管外径均为 120mm.素混凝土试件采用外径为120mm,壁厚为3mm 的钢管作为模板 浇筑而成,浇筑完成的素混凝土试件外径为 114mm.所有试件的长度均为 360mm,混凝土 的实 测立方 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25. 1 MPa.碳素钢与不锈钢全过程应力( σ) ?应变( ε)的关系曲线,如图 1 所示 .图 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78 2019 年 中:插图为虚线方框的放大图 . 1. 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对于 CFSST 试件,采用全截面加 载 的形 式,即外钢 管和核心 混 凝 土 同 时 直 接 承 受 外 加 轴 向 荷 载;而 对 于 ST, CT 系列试件,在试件上、下 设 置 直 径 略 小 于 核 心 混 凝土外径的钢 块 (直 径 × 高 =110 mm×50 mm),以 实 现轴向荷载施加于核心混凝土 . 采用 2000kN 液 压 试 验 机 对 试 件 施 加 轴 向 荷 载, 加载装置,如图 2 所示 .在试件的弹性 阶段,采用 力 控 制 图 1 碳素钢与不锈钢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 加载,加 载 速 率 约 为 0. 1 MPa·s ;钢 管 屈 服 后,转 位 F i 1 Who l e  r anges t r e s s  s t r a i nr e l a t i onsh i g. ps -1 移控制,慢速连续加载 . o fc a r bons t e e lan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 1. 3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为量测加载过程中试件的轴向变形,在试验机上、下端板之 间 安 置 3 个 位 移 计,沿 试 件 环 向 均 匀 布 置 .由于试件两端的钢块刚度大,可忽略钢块变形的影响 .因此,位移计量测得的结果视为核心混凝土的 轴向变形值 .为研究在加载过程中,外钢管的受力情况及 对核心混 凝土 的 约 束 作 用,在 试 件 钢 管 的 跨 中 截面沿环向均匀布置轴向和环向各 3 组应变计,以量测测点处钢管的轴向和环向应变 .具体的测点布置 情况,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犉 为荷载 .试验过程中,试验机输出的荷载值与其他量测内容同步采集 . 图 2 加载装置 图 3 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示意图(单位: mm) F i 2 Load i ngs e t up g. F i 3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l oad i ngs e t upand g. me a su r i ngpo i n tl ayou t( un i t:mm)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 1 破坏形态 试验过程 中,对 试 件 的 变 形 情 况 进 行 全 程 观 察,如 图 4 所 示 .由 图 4 可 知: C 试件破坏前的变形较 小,且破坏突然,呈现明显的脆性性能; ST, CT 系列试件和 CFSST 试件的破坏过程相似,均表现出较好 的后期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由图 4( a),( b)可知:初始加载 时, C 试件处于 弹性 工作阶 段,无明显变形; 当荷载加至 160kN 左右时,混凝土开始出现竖向裂缝并逐 渐发展,最终导致试件丧失承 载 力 .由 图 4( c)可 知:随 着 荷 载的增加,钢管 变 形 开 始 增 大, CFSST 试 件 中 部 逐 渐 向 外 凸出,在靠近柱高中部的位置出现褶皱形局部屈曲现象 .由 4( d)~ ( g)可知:钢管中部鼓曲,管壁无明显褶皱 . 试件的 典 型 破 坏 形 态,如 图 5 所 示 .由 图 5 可 知:设 置 外钢管可有效约束混 凝 土 竖 向 裂 缝 的 产 生 和 发 展,使 得 在 破坏截面处,混凝土 的 裂 缝 范 围 更 广;同 时,相 比 于 全 截 面 受压的钢管混凝土形 式,采 用 约 束 混 凝 土 的 形 式 可 减 小 外 钢管的局部屈曲现象,可 更 充 分 发 挥 钢 管 对 核 心 混 凝 土 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a)C 1 ? ( b)C 2 ? 第4期 叶勇,等: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 ( c)CFSST ( d)CT3 ( e)ST2 479 ( f)ST3 ( g)ST5 图 4 试件破坏形态 F i 4 Fa i l u r emode so fspe c imens g. 约束作用;相较于碳素钢管,不锈钢管的约束作用 更为显著 . 2. 2 荷载轴向变形曲线 各试件的荷载?轴向变形关系曲线,如图 6 所 示 .图 6 中: Δ 为 轴 向 变 形,核 心 混 凝 土 的 轴 向 变 形取 3 个位移计所测变 形 的 平 均 值;图 6( a)中 的 插图为虚线方框的放大图 . 由图 6 可知:所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柱的荷 载?轴向变形关系曲线发展过 程相近,均呈 现 较好 的延性性能 .与 素 混 凝 土 试 件 相 比,钢?混 凝 土 组 ( a)C 试件 合结构柱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 ( b)CFSST 试件 ( c)ST, CT 试件 图 5 典型破坏形式 F i 5 Typ i c a lf a i l u r emode s g. 对比图 6( b),( e)可知:在弹性 阶 段,不 锈 钢 管 约 束 混 凝 土 试 件 的 刚 度 相 对 较 小,随 着 荷 载 的 增 大, 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逐渐接近不锈钢管混凝土试件;在弹塑性阶段,不锈钢管约 束混凝土的钢管因不直接承担纵向荷载而未发生局部屈曲,因此,钢管可更有效地限制混凝土的变形和 破坏 .故不锈钢管约束下的混凝土承载力的提高幅度超过不锈钢管混凝土中钢管对纵向承载力的贡献, ( a)C 1,C 2 ? ? ( b)CFSST ( c)CT3 ( d)ST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80 2019 年 ( e)ST3 ( f)ST5 图 6 荷载?轴向变形全过程关系曲线 F i 6 Who l e  r angecu r ve so fl oad  ax i a lde f o rma t i on g. 从而使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柱具有更高的后期承载力 . 对比图 6( c),( e)可知:在弹性阶段,不锈钢管约束混 凝 土试件 与 碳 素 钢 管 约 束 混 凝 土 试 件 的 荷 载? 变形曲线发展过程基本一致;而在弹塑性阶段,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承载能力明显高于碳素钢管约 束混凝土试件;在加载后期( ST3 试件的承载力提高了 10. 7%.这是因为 与碳 素钢相 比,不 Δ=25mm), 锈钢具有更高的后期塑性变形能力和应变强化性能,使得构件进入弹塑性阶段后,不锈钢管对核心混凝 土约束效应逐渐增强,从而提高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的承载能力 . 对比图 6( d)~ ( f)可知:在弹性阶段,不同壁厚的 钢管对不 锈钢管 约束混 凝土的刚度 和承载力 的影 响不明显,这是由于约束混凝土为被动约束类型,核心混 凝 土的侧 向变 形 很 小,钢 管 的 约 束 作 用 尚 未 发 挥;在弹塑性阶段,随着钢管壁厚 犱 的 增 大,钢 管 对 核 心 混 凝 土 的 约 束 作 用 增 强,试 件 的 承 载 能 力 和 屈 服后刚度明显增 大;与 ST2 试 件 相 比,在 相 同 变 形 下 ( Δ=20 ST3, ST5 试件的承载力分别提高了 25. 3% , 69. 6%. mm), 典型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的荷载?纵向平均应 变的 关 系曲线,如图 7 所示 .图 7 中: 犉max为荷载 最 大 值; ε为 纵 向 平 均 应变;试件的关系曲线分为弹性阶段和弹塑 性阶段;点 犃 为 弹 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的分界点;点 犅 为弹塑性阶段的结束点 . 由图 7 可知:试件在弹 性 阶 段 的 荷 载?轴 向 变 形 曲 线 呈 线 性关系;在达到点 犃 所对应的荷载后,试件进入 弹塑性阶段直 至结束(点 犅).在弹塑性阶段中,核心混凝土沿横向迅速膨胀, 图 7 ST 试件荷载纵向 导致不锈钢管 开 始 向 外 鼓 曲,曲 线 斜 率 明 显 降 低;同 时,由 于 平均应变关系曲线 不锈钢材料的 应 变 强 化 性 能,试 件 的 轴 压 承 载 力 随 着 不 锈 钢 F i 7 Load  ave r ageax i a l g. 管的约束效应的提高而提高 . s t r a i ncu r vef o rSTspe c imens 2. 3 荷载钢管钢材应变曲线 试件的荷载?钢管钢材应变关系曲线,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 εs 为 钢管钢 材 应 变; εl,stainless, εt,stainless分 别 为不锈钢管的轴向和环向应变; εl,carbon, εt,carbon分别为碳素钢管的轴向和环向应变 . 由图 8 可知:在轴压作用下,所有试件钢管的 塑性均得 到较为充分的 发 展 .在 相 同 荷 载 下, CFSST 试 件 钢 管 的 纵 向应变始终大于 环 向 应 变;在 弹 性 阶 段, ST, CT 系 列 试 件 钢管的轴向应变和环 向 应 变 相 差 不 明 显;相 同 钢 管 壁 厚 的 ST3, CT3 试件的 犉? εs 曲线基本一 致,但在钢 管 屈服 后 (试 件进入弹塑性阶段),由 于 核 心 混 凝 土 破 坏,混 凝 土 迅 速 横 向膨胀,导致钢管的横向应变迅速增大,钢管对混 凝土的 约 束作用开始充分 发 挥;与 CT3 试 件 相 比, ST3 试 件 在 弹 塑 性阶段的荷载增加幅 度 更 大,这 是 因 为 不 锈 钢 具 有 比 碳 素 钢更高的应变强化性能,在弹塑性阶段后,相同壁 厚的不 锈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a)CFSST 第4期 叶勇,等: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 481 ( b)CT3 ( c)ST2 ( d)ST3 ( e)ST5 图 8 荷载钢管应变关系曲线 F i 8 Load  s t e e ls t r a i ncu r ve s g. 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约束效应比碳素钢管更强 . 2. 4 试验参数对轴压承载力的影响 各试件的轴压承 载力试验值,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相同 钢管壁 厚 的 ST 系列试 件的轴压 承 载 力低于 CFSST 试 件;与 CFSST 试 件 相 比, ST3 试 件 的 轴 压承载力降低了 17. 6% ;相同钢管壁厚的 ST3 试件与 CT3 试件的轴压承载力 相 近;与 C 试 件 相 比, ST3, CT3 试 件 的 轴压承载力分别提升了 95. 9% , 91. 5%. 不同含 钢 率 对 ST 短 柱 轴 压 承 载 力 的 影 响,如 图 9 所 示 .由图 9 可知:含钢率对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试件的轴压 承载力具有显著影响,试 件 的 轴 压 承 载 力 随 着 含 钢 率 的 增 大而近似呈线性增长;与 C 试 件 相 比, ST2, ST3, ST5 试 件 的轴压承载力分别提升了 56. 3% , 95. 9% , 115. 5%. 图 9 含钢率对 ST 短柱轴压承载力的影响 F i 9 Ef f e c t so fs t e e lr a t i oon g. 3 结论 ax i a ls t r eng t ho fSTs t ubc o l umns 对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力学进行性能试 验,在研究 参 数 为 加 载 边 界 条 件 和 不 锈 钢 管 壁 厚的范围内,得到以下 4 点主要结论 . 1)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为核心混凝土压溃,钢管中 部较 均匀外 鼓,未出现明显的局部屈曲现象,呈现出较好的承载变形性能及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 2)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的承载力相比素混凝土短柱有显著提升,且其轴 压承载力 随着含 钢率 的增大而近似呈线性增长 . 3)在钢管壁厚相同时,不锈钢管约束混 凝 土 短 柱 的 轴 压 承 载 力 低 于 不 锈 钢 管 混 凝 土 短 柱;随 着 轴 压变形的发展,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逐渐接近和超过不锈钢管混凝土试件,显示 出良好的后期承载能力 . 4)在弹塑性阶段时,相同钢管壁厚的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与碳素钢管约 束混凝土 短柱的 刚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82 2019 年 和承载能力相近;但在后期强化阶段,不锈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刚度和承载力更高 . 参考文献: [ 1] 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M]. 3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 2] GARDNERL, CRUI SERB, SOKCP, 犲 狋犪 犾. L i f ecy c l ec o s t i ngo fme t a l l i cs t r uc t u r e s[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I ns t i t u  t i on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s i ne e r i ngSus t a i nab i l i t 2007, 160( 4): 167 177. ?Eng ? y, [ 3] CRAIGB,ESTHERR,LEROYG. Te s t i ng,s imu l a t i onandde s i fc o l d f o rm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CHSc o l umns[ J]. ? gno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8, 130: 297 312. DOI: 10. 1016/ tws. 2018. 05. 006. ?Wa ? j. [ 4] 廖飞宇 .圆不锈钢管混凝土轴压力 学 性 能 的 有 限 元 分 析 [ J].福 建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9, 38( 6): 659? 662. [ 5] HAN L i nha i, REN Qi ngx i n, LIWe i. Te s t sons t ub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c onc r e t e c a r bons t e e ldoub l e sk i nt ubu l a r( DST) ? ? c s r. 2010. 09. 010. c o l umns[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1, 67( 3): 437 452. DOI: 10. 1016/ ? j. j [ 6] TAOZhong, UYB, LIAOFe i 犲 狋犪 犾. Non l i ne a rana l s i s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r e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s t ubc o l umnsunde r ? yu, y qua c s r. 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1, 67( 11): 1719?1732.DOI: 10. 1016/ j. j 2011. 04. 012. [ 7] UYB, TAOZhong, HAN L i nha i. Behav i ou ro fsho r tands l ende r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u l a rc o l umns[ J]. ?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c s r. 2010. 10. 004. 2011, 67( 3): 360 378. DOI: 10. 1016/ ? j. j [ 8] 陈誉,李凤霞,王江 .热成型不锈 钢 圆 管 混 凝 土 轴 压 短 柱 受 力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3, 34( 2): 106? 112. [ 9] 赵秋红,张建周,李忠献 .圆端形 不 锈 钢 管 混 凝 土 桥 墩 滞 回 性 能 有 限 元 分 析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7, 38(增 刊 1): 435 443. ? [ 10] LIAOFe i HANL i nha i, TAOZhong. Expe r imen t a lbehav i o r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u l a rc o l umnsun  ? yu, de rcy c l i cl a t e r a ll oad i ng[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17, 143( 4): 04016219( 1?15).DOI: 10. 1061/ ( ASCE) ST. 1943 541X. 0001705. ? [ 11] YE Yong, HAN L i nha i, SHEEHAN T, 犲 狋犪 犾. C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 s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Expe r imen  ? t a li nve s t i t i on[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6, 108: 321 332. ?Wa ? ga [ 12] YE Yong, HAN L i nha i, GUOZ i x i ong. C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 s( CFBT)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Ana l t i  ? y c a lbehav i ou r[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7, 119: 839 850. ?Wa ? [ /c 13] YE Yong, ZHANGSh i i ang, HAN L i nha i, 犲 狋犪 犾. Squa r e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 a r bons t e e lb ime t a l l i ct ubu  ? j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8, 146: 49 62. DOI: 10. l a rs t ubc o l umns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 1016/ c s r. 2018. 03. 015. j. j [ 14] 郭浩,叶勇,高毅超,等 .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 J].华侨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40( 1): 41 4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5019. ? ?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乡 建 设 部 .钢 管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范:GB50936-2014[ S].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14.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1052 ? 改进热平衡法的燃油式火灾 试验炉模拟与分析 段进涛,董毓利,林剑青,朱三凡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实现火灾动力学模拟( FDS)软件对火灾试验炉的模拟,以热平衡法为基础,在原 燃 油 生 成 热 计 算 公 式中引入有效燃烧系数,使其适用于 FDS 对轻柴油燃烧 的 模 拟;依 据 质 量 守 恒 原 理,计 算 离 炉 烟 气 带 走 热 量 代替原来的经验公式计算法,进而提出基于改进热平 衡 法 的 FDS 模 拟 火 灾 试 验 炉 的 方 法 .模 拟 结 果 表 明:相 较于热平衡法,改进热平衡法 FDS 可以更好地模拟火灾试验炉的燃烧过程,模拟平均炉温曲线和设定的 I 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吻合得更好 . 关键词: 火灾试验炉;热平衡法;火灾动力学模拟;火灾模拟;改进热平衡法 中图分类号: O3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83 06 ? ? ? 犛 犻犿狌 犾 犪 狋 犻 狅狀犪狀犱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犉 犻 狉 犲犜犲 狊 狋犉狌 狉 狀犪 犮 犲犅犪 狊 犲 犱狅狀 狔 犐犿狆狉 狅狏 犲 犱犎犲 犪 狋犅犪 犾 犪狀犮 犲犕犲 狋 犺狅犱 DUANJ i n t ao,DONG Yu l i,LINJ i anq i ng,ZHUSan f an ( 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imu l a t et hef i r et e s tf u r na c ebyf i r edynami cs imu l a t i on ( FDS)s o f twa r e,ba s edont he he a tba l anc eme t hod,animp r ovedhe a tba l anc eme t hodwa sp r opo s ed.I n t r oduc i ngt hee f f e c t i vec ombus t i onc o  heimp r ovedhe a tba l anc eme t hodi sapp l i ed e f f i c i en ti n t ot heo r i i na lf ue lgene r a t i onhe a tc a l cu l a t i onf o rmu l a,t g t ot hes imu l a t i ono fl i td i e s e lc ombus t i onbyFDS,t hehe a tr emova lf r omt hef u r na c esmokewa sc a l cu l a t ed gh a c c o r d i ngt ot hep r i nc i l eo fma s sc ons e r va t i oni ns t e ado ft heo r i i na lemp i r i c a lf o rmu l ac a l cu l a t i on me t hod. p g The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t ha t:c ompa r ed wi t ht hehe a tba l anc eme t hod,t heFDSc anbe t t e rs imu l a t et he c ombus t i onp r o c e s so ft hef i r et e s tf u r na c ea c c o r d i ngt ot heimp r ovedhe a tba l anc eme t hod.Thes imu l a t i onav  e r agef u r na c et empe r a t u r ecu r veag r e e swe l lwi t ht heI SO? 834s t anda r dt empe r a t u r er i s ecu r ve. 犓犲 狉 犱 狊: f i r et e s tf u r na c e;he a tba l anc eme t hod;f i r edynami cs imu l a t i on;f i r es imu l a t i on;imp r ovedhe a t 狔狑狅 ba l anc eme t hod 近年来,多起火灾事故引发的惨痛教训,使人们对火灾 下建 筑 结 构 的 安 全 性 愈 发 关 注,建 筑 结 构 的 抗火性能和抗火设计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 [1].建筑 结构抗 火 试 验 研 究 主 要 依 靠 火 灾 试 验 炉 模 拟 真 实室内火灾高温场景 [2].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机 构都建造 了 符 合 我 国 制 定 的《建 筑 构 件 耐 火 试 验 方法》的火灾试验炉 [3?6].从燃料种类上,这些火灾试验 炉 可 以 分 为 燃 油 火 灾 试 验 炉 和 燃 气 火 灾 试 验 炉 . [ ] 早期建造的火灾试验炉大多使用 轻 柴 油( 0# 柴 油)作 为 燃 料 对 试 验 炉 进 行 升 温 3?5 ,近 年 来 新 建 的 火 灾 收稿日期: 2019 01 26 ? ? 通信作者: 董毓利( 1965 E?ma i l: DongYL@hqu. edu. ?),男,教 授,博 士 后,博 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结 构 抗 火 的 研 究 .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7825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84 2019 年 试验炉普遍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 [6?7].相对于柴油来 说,天 然 气 不 需 要 汽 化 过 程,可 直 接 发 生 燃 烧,与 空 气混合更为充分,这极大提高了天然气的燃烧效率,因此,天然气 的 燃烧 效率普 遍可 以达到 98% [7?8].此 外,柴油是易燃物,在实验室内储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天然气可以从市政燃气管道内随用随取 .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火灾试验炉开始普遍采用基于实时炉温的模糊控制系统控制火炉的升温曲 线 [9].这 种火灾试验炉可以克服温度滞后干扰 [10],炉温控制较为精确 .然而,有些老式的燃油火灾试验炉 [11]和一 些临时性的燃油火灾试验炉 [12?13]没有条件使用基于实时 炉温 的 模糊 控制 系 统 控 制 炉 温,而 是 基 于 热 平 衡法 [11],根据 设 定的炉 温曲线 计算得到每 个时刻的轻柴油 消耗速 率,通过控 制燃 料和空气 供应控 制炉 温曲线 .这种基于热平衡法设计的燃油式火灾试验炉,在实 际应 用中由 于 现 实 条 件 的 差 异,火 灾 试 验 炉 的实际炉温难以达到设定的炉温曲线 [12?13],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而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 FDS)作 为常用 的火灾模拟软件,理论上可以实现火灾试验炉燃烧过程的模拟,通过 FDS 模拟火灾试验炉,可以 事先验 证火 灾 试 验 炉 设 计 的 效 果,同 时,还 可 以 更 加 清 楚 地 了 解 火 灾 试 验 炉 的 燃 烧 过 程 及 炉 内 温 度 场 变 化 . FDS 对火灾试验炉的模拟,不仅可以为 燃 油 式 火 灾 试 验 炉 设 计 提 供 帮 助,而 且 模 拟 得 到 的 温 度 场 数 据 也可以用于建筑结构的抗火研究 [14].但是如何采用 FDS 模拟火灾试验炉,并确保火灾试验炉按照设定 的升温曲线升温,仍缺少相关理论及试验研究 .本 文 以 热 平 衡 法 为 基 础,结 合 FDS 模 拟 火 灾 的 原 理,提 出改进的热平衡法 . 1 改进热平衡法设计火灾试验炉 1. 1 犐 犛犗? 834 标准升温曲线 [ ] 建筑结构抗火研究通常采用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作为火灾 温度场的 升温曲 线 15 ,火 灾试 验炉通 [ ] 常也按照 I 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进行设计 16 , 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公式为 8 狋+1). θ =θ0 +345·l g( 式( 1)中: 狋 为时间, mi n. θ 为狋 时刻的温度,℃ ; θ0 为初始温度,℃ ; ( 1) 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是学者根据 大 量 实 际 建 筑 室 内 火 灾 实 验 总 结 出 的 升 温 曲 线,该 曲 线 符 合 实 际火灾温度场的升温过程 .火灾试验炉按照 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设计时,虽然炉温可以达到真实火灾 场景中的温度,但是燃烧过程却与真实火灾过程并不完全相同 . 为了充分利用燃料,火灾试验炉会通过喷嘴提供足量 的 空气,燃 烧 过 程 始 终 通 过 燃 料 控 制 .而 实 际 火灾中,在火灾初期阶段,新鲜空气充 足,火 灾 由 燃 料 控 制,可 燃 气 体 聚 集 到 一 定 阶 段 会 发 生 “轰 燃”现 象,“轰燃”促使温度快速上升,室内火势蔓延迅速,火灾的局部燃烧会过渡到全室燃烧;在火灾充分发展 阶段,氧气消耗量巨大,火场内部会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这时的燃烧主要由通风控制,室内火灾温度上 升速度逐渐减缓,可以达到 1100 ℃ 左右 . 1. 2 热平衡法 1. 2. 1 热平衡法原理 热平衡法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设计火灾试验炉,火炉在任意时刻都处于热平衡状 态 .在火灾试验炉中,热量的产生主要是由燃料燃烧生成 的化学热,热量 的 流 失 主 要 是 墙 壁 吸 收 的 热 量 和烟气带走的热量 .所以,燃料 燃 烧 生 成 的 热 量 犙1 等 于 墙 壁 吸 收 的 热 量 犙2 和 烟 气 带 走 的 热 量 犙3 之 和 .在任意时刻,分别计算 犙1 , 犙2 和 犙3 ,建立热平衡方程 犙1 =犙2 +犙3 ,计算某一时刻的温度,取 对应的 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在该时刻的温度,解此方程,即可得到当炉温 按照 ISO? 834 标准升温 曲线升 温时 的轻柴油消耗速率 . 1. 2. 2 燃料燃烧生成热量 犙1 公式为 燃油火灾试验 炉 内 升 温 的 热 量 来 源 是 轻 柴 油 燃 烧 生 成 的 热 量,其 计 算 犙1 = 犅·犙yd. ( 2) 式( 2)中: 犅 为燃油消耗速率, kg·h-1 ; 犙yd为燃油燃烧热,一般取 41. 868 MJ·kg-1 . 1. 2. 3 炉壁吸收热量 犙2 在火灾试验炉中,当升温曲线按照 ISO? 834 曲线进行升温 时,试 验炉 通过炉 壁(炉墙、底板和顶板)向外散发热量的过程为不稳态过程 .炉壁不稳态散热过程的理论计算方法较为复 杂,且火灾试验炉需要研究的是炉内温度,而不需要计算炉壁温度,为简化计算通常采用近似公式法 .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段进涛,等:改进热平衡法的燃油式火灾试验炉模拟与分析 485 [ ] 究表明,当傅里叶准数 犉<0. 4 时,可采用《工业炉设计手册》17 推荐的近似公式,计算炉墙不稳 态散热, 相对于有限差分法,近似公式计算结果的误差在 5% 内 [11].傅里叶准数 犉 的表达式为 ( 犉 = 犪·狋/犺2 . 3) 式( 3)中: 犪 为导温系数, 犪=λ/( 犮),其中, 犮 为炉壁 比热 容, 狋 为火 λ 为炉壁的热传导系数, ρ ρ 为炉壁 密度; 灾已持续时间,取常见建筑结构试验时长 4h; 犺 为炉壁厚度,取一块砖的长度 0. 24m. 火灾试验炉的炉墙、底板和顶板的材料热工参数,如表 1 所 示 . 犮, λ, ρ 均 依 据 表 1 取 值,通 过 公 式 计 算得到 犉=0. 12,小于 0. 4,所以,可以采用近似公式计算炉壁不稳态散热过程 . 表 1 材料热工参数 Tab. 1 The rma lpa r ame t e r so fma t e r i a l s 材料 m·h· ℃ )-1 λ/kJ·( 犮/kJ·( kg· ℃ )-1 犪/m2 ·h-1 粘土砖 -3 ρ/kg·m 1700~1800 2. 918 0. 879 0. 0018~0. 0019 混凝土 2200~2500 5. 581 0. 842 0. 0027~0. 0030 炉墙、顶板、底板吸收热量的热流密度近似计算式为 狇n = 0. 95·犫·Δθ . 狋 槡 ( 4) 式( 4)中: 犫 为热惰性系数, 犫= 槡 狋 为加热时间 . λ·ρ·犮; Δθ 为温差; 狇n 为炉壁不稳态散热热流密度; 炉墙、顶板、底板吸收热量 犙2 的计算式为 ( 犙2 = 犛2w ·狇2w +犛2c·狇2c. 5) 式( 5)中: 犛2w 为火炉内炉墙的面积; 犛2c为火炉内顶板、底板的面积; 狇2w 为火炉炉墙散热的热流密度; 狇2c为 炉墙散热的热流密度 . 1. 2. 4 离炉烟气带走热量 犙3 在热平衡法中,烟气带走热量 犙3 的计算式为 ( 犙3 = ( 1-犽)·犅·犞a·犆y·Δθ. 6) 式( 6)中: 犽 为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率,轻柴油取 0. 01; 犞a 为单位 燃料生成 的烟 气量,根 据 经 验 取 12. 15 m3 ·kg-1 ; 犆y 为离炉烟气平均比热容,取 1. 0986kJ·( kg· ℃ )-1 . 1. 3 改进热平衡法 改进热平衡法主要是结合 FDS 的 特 点,对 热 平 衡 法 中 无 法 准 确 描 述 FDS 模 拟 的 计 算 分 项 进 行 改 进,主要包括 2 部分内容:在燃料燃烧生成的热量 犙1 计算式中引入有效燃烧系 数α;依据质 量守 恒定律 计算烟气带走的热量 犙3 . 热平衡法认为,在火灾过程中,轻柴油始终充分燃烧,但在实际燃烧过程中,轻柴油的燃烧需要经历 液体?雾化?汽化?燃烧的过程,很难充分燃烧,甚至在 火炉内 部分轻柴油 未发 生 燃 烧 就 随 烟 气 排 出 火 炉, 所以,轻柴油实际燃烧生成的热量要比公式计算的结果略 低 .在原 计算 式 的 基 础 上,引 入 有 效 燃 烧 系 数 α,在氧气充足和燃烧喷嘴的雾化效率确定的情况下,通过 FDS 软件 的试算 可 知, α 和 温 度 成 正 相 关,在 20~1200 ℃ 范围内, 80~0. 96.改进后的公式可表示为 α 可取 0. ( 犙1 = 犅·犙yd·α. 7) 在热平衡法中,烟气带走热量是通过计算离炉烟气 的体 积与离 炉烟气 的 平 均 热 容 量 和 温 差 三 者 之 积得到的 .但是,由于燃烧生成的烟气的体积会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18],从 20 ℃ 上升 到 1200 ℃ 的过程中,烟气会膨胀几倍,所以,使用离炉烟气的平均热容量计算烟气带走热量会有较大的误差 .而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进入火炉的轻柴油质量和空气质量之和等于排出炉体的烟气质量,质量守恒原理不 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因此,采用质量守恒的方法,计算烟气带走热量 犙3 ,结果会更加准 确 .排 出炉 体的烟 气质量等于喷入炉体的轻柴油质量和空气质量之和 .排出炉体的烟气带走热量 犙3 可以表示为 犙3 = 犅· ( α+1)·犆y·Δθ. ( 8) 2 实例验证与分析 以目前常见的水平火灾试验炉为例,根据热平衡法和文中提出的改进热平衡法,分别 计算 4h 内火 灾试验炉按照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升温的轻柴油的消耗速率;使用 FDS 分别模拟 2 种轻 柴油 消耗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86 2019 年 率下火灾试验炉内的燃烧过程,采集火炉内的温度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水平火灾试验炉内部空间尺寸 一般为 6. 0m(长)×4. 2m(宽)×1. 6m(高),四周炉墙为耐 火 砖墙,底部通 常为混凝 土地面 加耐 火砖, 顶部一般放置火灾试验对象(板梁构件或结构体),柱体一般放在垂直炉内进行试验,水平炉顶部空出区 域用盖板进行封堵,可以近似地认为顶部盖板为混凝 土材质 .在长 边炉 墙 上 布 置 6 个 喷 嘴,一 侧 短 边 炉 墙上设置排烟孔道,考虑到热烟气一般向上流动,在底部 设 置排烟 孔道,排 烟 孔 大 小 为 0. 4 m×0. 4 m. 火灾试验炉结构,如图 1 所示 .利用热平衡法和改进热平 衡法,根 据 实 际 炉 体 参 数 和 I SO? 834 标 准 升 温 曲线,分别计算轻柴油消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 2 所示 . ( a)平面图 ( b)剖面图 图 1 火灾试验炉结构 F i 1 S t r uc t u r eo ff i r et e s tf u r na c e g. 由图 2 可知:在火灾初期阶段,温 度 上 升 较 快,单 位 时 间 内 火 炉 消 耗 的 轻 柴 油 量 较 大 .当 时 间 很 短 时,轻柴油消耗速率会接近于无限大,主要是因为炉 墙 不 稳 态 散 热 热 流 密 度 狇n 采 用 近 似 公 式 ( 4)计 算, 在火灾前期阶段时间狋 很小时, 狇n 会趋于无穷大,即炉墙散热会达到无穷大,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避 免近似公式在时间很小时产生的误差,王广军 等 [11]和 王 勇 [12]在 试 验 中 都 建 议 取 30 mi n时的燃油消耗 速率作为火灾试验炉前期的供油速率,但是实际效果并 不理想 .在文献[ 12]的 试 验 中,火 炉 的 平 均 炉 温 无法按照I 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进行升温,最大温差达到 500 ℃ 左右,其平均炉温曲线与ISO? 834 标准 升温曲线的对比,如图 3 所示 . 图 2 轻柴油消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图 3 文献[ 12]炉温曲线与 I SO? 834 升温曲线的对比 F i 2 Va r i a t i ono fl i td i e s e lo i l g. gh F i 3 Compa r i s ono ft empe r a t u r ecu r ve sbe twe en g. c onsump t i onr a t ewi t ht ime r e f e r enc e[ 12]andI SO? 834 为了确定火灾试验炉升温初期轻柴油消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采用热平 衡法 [11]和 文中 提出的 改进热平衡法,分别计算 30, 15, 8, 4, 2mi n 时的燃油消耗速率,将其作为 初期 供油速 率,并 使用 FDS 模 拟火灾试验炉燃烧 1h,将模拟得到的平均炉温曲线与 I 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进行对比,如图 4 所示 . 由图 4 可知:热平衡法取 2mi n 时的轻柴油消耗速率作为前期供油速率,平均温度场虽然可 以控制 得比较好,但后期温度场与 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相差越来越大;改进热平衡法取 4mi n 时的轻 柴油消 耗速率作为前期供油速率,平均温度场可以控制得较好,得到的炉温曲线接近 I 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 . 根据图 4 结果,热平衡法取 2mi n 时的燃油消耗速率作为前期供油速率,改进热平 衡法取 4 mi n时 的燃油消耗速率作为前期供油速率,在该时刻之后,供油速率按照计算结果取值,使用 FDS 分别 模拟火 灾试验炉燃烧 4h.对比这两种方法模拟火灾试验炉的平均炉 温曲线,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 知:基于改 进热平衡法,采用 FDS 模拟火灾试验炉的平均炉温与ISO? 834 标准升温曲线吻合得较好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段进涛,等:改进热平衡法的燃油式火灾试验炉模拟与分析 ( a)热平衡法 487 ( b)改进热平衡法 图 4 不同供油速率下的平均炉温曲线对比 F i 4 Compa r i s ono fave r agef u r na c et empe r a t u r ea td i f f e r en tf ue lsupp l a t e s g. yr 为进一步验证基于改进热平衡法的 FDS 模拟火灾试验炉的有 效性,从 FDS 模拟 结果 中,分 别提取 炉墙和顶、底板吸收热量、烟气带走热量、轻柴油燃烧生成热量与改进热平衡法的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 如图 6 所示 . 图 5 两种方法的平均炉温曲线对比 图 6 各项热功率的模拟值与计算值的对比 F i 5 Compa r i s ono fave r agef u r na c e g. F i 6 Compa r i s onbe twe ens imu l a t i onand g. t empe r a t u r ebytwome t hods c a l cu l a t i onva l ue so fva r i oust he rma lpowe r s 由图 6 可知:采用改进热平衡法得到的炉墙和顶、底板吸收的热量、烟气带走的热量、轻柴油燃烧生 成热量的计算值与 FDS 模拟的结果基本吻合;只在火灾初期阶段,由于“轰燃”现象的存在,导致 计算结 果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究其原因是热平衡法 无 法考虑 火灾 的“轰 然”现 象 对 火 灾 试 验 炉 的 影响 .但“轰然”现象只存在火灾发展的初期阶段,且时间很短,不影响后期火灾试验炉的温度场,故基于 改进热平衡法可准确地模拟火灾试验炉的燃烧过程,平均炉 温曲 线 与 设 定 的 I SO? 834 标 准 升 温 曲 线 基 本吻合 . 相较于真实火灾试验炉, FDS 模拟 可以 在 火 灾 试 验 炉 内 测得更多的数据和物理参数,且 布 置 测 点 也 无 需 考 虑 现 实 条 件的约束 .因此,可以在 FDS 模 拟 火 灾 试 验 炉 内 布 置 大 量 的 热电偶测 点,研 究 火 炉 内 的 温 度 场 分 布 情 况 和 烟 气 流 动 情 况 .在火炉的中 心 位 置 分 层 布 置 热 电 偶 测 点,与 混 凝 土 地 面 的距离分别为 0. 2, 0. 4, 0. 6, 0. 8, 1. 0, 1. 2, 1. 4 m,提 取 0. 2 m(炉体底部)、 0. 8m(炉体中间)、 1. 2m(炉体顶部) 3 点处的 温度曲线进行对比,如图 7 所示 . 由图 7 可知:炉 体 中 间 处 的 温 度 最 高,而 靠 近 底 板 处 的 图 7 各测点升温曲线的对比 温度最低 .这是 因 为 炉 体 中 间 处 正 对 着 燃 烧 火 焰 喷 嘴,所 以 F i 7 Tempe r a t u r ecu r veo f g. 温度较高;又由 于 热 烟 气 向 上 流 动,所 以 炉 体 上 部 的 温 度 高 e a cht he rmo c oup l e 于下部 . 80mi n 后,火炉内上、下空间的温度逐渐趋于一致,温 度场 分布较为 均匀,说明火灾 试验炉 内温 度场基本均匀,同时可知,火灾试验炉的排烟孔设置在底部可以使高温烟气实现有利循环,提高热效率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88 2019 年 3 结论 为了实现 FDS 对火灾试验炉的模拟,以热平衡法为基础,提出改进热平衡法;计算当火 灾试 验炉按 照I SO?834 标 准 升 温 曲 线 升 温 过 程 中 任 意 时 刻 消 耗 轻 柴 油 的 质 量,以 改 进 热 平 衡 法 计 算 的 结 果 作 为 FDS 的供油参数,模拟火灾试验炉,得到以下 3 个结论 . 1)采用引入有效燃烧系数α 的改进热平衡法,计算轻柴油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与 FDS 模拟结果更 加吻合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离炉烟气带走 热 量,可 以 消 除 由 于 升 温 导 致 烟 气 膨 胀 产 生 的 误 差,计 算 结果与 FDS 模拟结果相吻合 . 3)根据改进热平衡法,可以实现 FDS 对火灾试验炉的模拟,模拟炉 温曲线符 合 ISO? 834 标 准升温 曲线 .通过 FDS 对火灾试验炉的模拟,可以为燃油式火灾试验炉的设计和炉温控制提供参 考,也 为建筑 结构抗火研究及模拟提供更准确的温度场数据 . 参考文献: [ 1] 傅传国,王广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行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 2] 任晓虎,霍静思,曾翔,等 .一种采用可控复合技术的新型升温炉[ J].自然 灾 害 学 报, 2012, 21( 3): 230 235. DOI: 10. ? nd. 2012. 0333. 13577/ j. j [ 3] 李晓东,董毓利,刘 杰 .燃 油 火 灾 试 验 炉 的 研 制 [ J].青 岛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2004, 25( 2): 12?14. DOI: 10. 3969/ j. 4602. 2004. 02. 003. i s sn. 1673 ? [ 4] 郑文忠,侯晓萌,闫凯 .预应力混凝土高温性能及抗火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 5] 张大山,董毓利,朱崇绩 .大尺度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受拉薄膜效应分析[ J].东 南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2, 42 ( i s sn. 1001 5): 956 961. DOI: 10. 3969/ 0505. 2012. 05. 029. ? ? j. [ 6] 徐明,高建勋 .水平模拟火 灾 试 验 炉 的 研 制 [ J].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2009, 26( 11): 49 DOI: 10. 3969/ i s sn. 1002 ?51. ? j. 4956. 2009. 11. 015. [ 7] 徐通模 .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芩可法 .高等燃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 9] 李明弟,李强,孙一 民,等 .模 糊 控 制 在 火 灾 试 验 炉 中 的 应 用 [ J].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2009, 26( 2): 55?57. DOI: 10. i s sn. 1002 3969/ 4956. 2009. 02. 017. ? j. [ 10] 李明弟,刘学亭,李强,等 .大型火灾试验炉研制与应用[ J].实验室研 究 与 探 索, 2008, 27( 7): 31 33. DOI: 10. 3969/ ? i s sn. 1006 7167. 2008. 07. 010. ? j. [ 11] 王广军,边庆策,史毅,等 .建筑构件耐火性能试验炉的研制与应用[ J].建 筑 科 学, 1996( 2): 29 35. DOI: 10. 13614/ ? cnk i. 11 1962/ t u. 1996. 02. 006. ? j. [ 12] 王勇 .钢框架结构中 2×2 区格连续混凝土板抗火性能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 13] 李兵 .混凝土板受火性能分析及整体结构中连续板抗火试验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 14] 段 进 涛,史 旦 达,汪 金 辉,等 .火 灾 环 境 下 钢 结 构 响 应 行 为 的 FDS J].工 程 力 学, ?ABAQUS 热 力 耦 合 方 法 研 究 [ 2017, 34( 2): 197 206. DOI: 10. 6052/ i s sn. 1000 4750. 2016. 01. 0061. ? ? j. [ 15] 熊平,王升,文桃 .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0( 1): 48 55. ?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02. ? [ 16] 林碧兰,李丹,徐玉野 .三面受火后混凝土短柱受 剪 承 载 力 的 数 值 计 算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4, 35 ( 4): 437 442.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4. 0437. ? ? [ 17] 王秉铨 .工业炉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 18] 何妞 .热膨胀烟气再循环联合系统在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4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3019 ? 机锯条石砌筑灰缝的抗剪性能试验 庄思思,郭子雄,柴振岭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以砂浆强度和压应力为主要参数,对 12 片水泥 砂 浆 砌 筑 机 锯 条 石 石 墙 进 行 单 调 双 剪 静 力 加 载 试 验, 研究石墙灰缝的破坏过程和抗剪机理 .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灰缝都呈现显著的剪切脆性破坏,破坏过程可分为 为弹性、开裂和摩擦滑移 3 个阶段;在弹性阶段,切应力?位 移 曲 线 近 似 线 性 关 系,开 裂 后 应 力 仍 增 加,直 至 灰 缝形成通缝,应力明显下降并稳定在一定范围,承载力仅由砂浆与石材间的摩擦强度承担;灰缝抗剪强度随着 压应力或砂浆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压应力的效应更显著;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水泥砂浆砌机锯条石 砌筑灰缝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 关键词: 石砌体;机锯条石;抗剪强度;破坏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3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89 05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狀 狋 犪 犾犐 狀狏 犲 狊 狋 犻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犛犺犲 犪 狉犆犪狆犪 犮 犻 狋 犳 犵 狔狅 犛犪狑狀犛 狋 狅狀犲犕犪 狊 狅狀狉 狅 犻 狀 狋 狔犑 ZHUANGS i s i,GUOZ i x i ong,CHAIZhen l i ng ( 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ak i ngt hemo r t a rs t r eng t hand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a st hema i npa r ame t e r s,12s awns t onewa l l s oi nve s t i t et hef a i l u r ep r o c e s sandshe a rme ch  wi t h mo r t a rj o i n twe r et e s t edunde rmono t on i cs t a t i cl oad i ng,t ga an i sm.Ther e su l t si nd i c a t et ha tt hef a i l u r e modeo fa l lwa l l si sb r i t t l e,i nc l ud i ng3s t age s,t hee l a s t i c,t he c r a ck i ngandt hef r i c t i on s l i d i ngs t age s;i nt hee l a s t i cs t age,t heshe a rs t r e s s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i sne a r l i ne  ? ? yl nt hec r a ck i ngs t age,t heshe a rs t r e s ss t i l li nc r e a s e s,a f t e rt hepene t r a t i ngc r a cki sf o rmed,t heshe a rs t r e s s a r,i de c r e a s e sobv i ous l hens t ab i l i z e sa tac e r t a i nr ange,t hel oad c a r r i ngc apa c i t son l r ov i dedbyt hef r i c  ? y,t y yi yp t i ons t r eng t hbe twe en mo r t a rands t one;a st he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and mo r t a rs t r eng t hi nc r e a s e,t heshe a r s t r eng t ho fmo r t a rj o i n ti nc r e a s e s,bu tt hee f f e c to f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i smo r es i i f i c an t;t hef o rmu l af o rt he gn she a rs t r eng t hbe twe enmo r t a rs t r eng t hand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i sp r e s en t edba s edont her eg r e s s i onana l s i so f y t het e s tr e su l t s. 犓犲 狉 犱 狊: s t onema s on r t r uc t u r e;s awns t onema s on r a rs t r eng t h;f a i l u r emode s ys y;she 狔狑狅 石结构房屋是我国村镇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 [1?3].石材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取 材方便、 坚固耐久、质朴美观等优点 .对 不 同 加 固 方 式 砌 筑 下 石 墙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的 研 究 表 明 [4?7],遭 受 外 力 作 用 时,石砌块本身破坏程度不大,灰缝是石结构中最为脆弱的部位 .刘木忠 [8]研究表明,料石砌体的灰缝抗 剪强度主要是由石砌体的粘结强度与砂浆强度决定 .在此基础 上,柴振岭 等 [9?10]开 展了干砌 甩浆粗 料石 墙体和有垫 片铺浆砌 筑石 墙灰缝抗 剪性 能试验,并提 出相 应 的灰缝 抗剪 强度公 式 .刘小 娟等 [11]对聚合 物砂浆嵌缝加固后的干砌甩浆石墙灰缝进行抗剪试验,研究加固对石墙通缝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黄群贤 收稿日期: 2019 03 08 ? ? 通信作者: 庄思思( 1986 E i l: hu t ao i a z i@hqu. edu. cn. ?),女,实验员,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的研究 . ?ma j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015Y4007);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5J 0121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90 2019 年 等 [12]对 干 砌甩浆 粗料 石 墙体灰缝进 行抗剪 试验后,提 出 基于 库伦剪摩理论 灰缝抗 剪强 度计算 公式,并 [ ] 对其可靠度进行分析 . Va s c onc e l os等 13 考虑砂浆灰缝含水率的影 响,对干砌 灰缝 与砂浆砌 灰缝的 抗剪 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近年来,随着石材的开采和切割加工 技 术的改 进,学 者 提 出 新 型 机 器 切 割 加 工 石 材 的技术 .然 而,机器 切割 石材使界 面 光滑 平整,会影响 石材和 灰缝之 间的粘 结抗剪 性能 .郭 子雄 等 [14]对 新型机器切割条石无垫片砌筑石墙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机锯细料石墙的抗剪极限荷载较传统 粗料石墙有大幅度提高,但后期退化快、延性差,剪力键对承载力提高 效果 不明显 .基于 此,郭 子雄等 [15] 进行水泥净浆砌筑机锯石墙灰缝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不同砂浆强度、压应力和界面处理方式对石墙灰缝 抗剪性能的影响 .但水泥净浆并非常用的传统砂浆,在实际工程中极少使用,且试验结果表明,灰缝强度 退化很快 .因此,有必要展开有关机器切割条石砌体灰缝 抗剪性能 的研 究 .本 文 利 用 新 型 机 器 切 割 技 术 对石材进行规整切割加工,对 12 片水泥砂浆砌筑机器切 割 条石砌 体试 件 进 行 单 调 双 剪 静 力 试 验,分 析 灰缝的抗剪机理与破坏过程,并与传统粗料石石墙灰缝的抗剪性能 [9?10]进行对比 . 1 试件概况 1. 1 试件设计和制作 设计 12 片水泥砂浆砌筑机器 切 割 条 石 砌 体 试 件,试 件 的 主 要 参 数 和 试 验 结 果,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MSWF1~6 为不同试验参数对应的试件编号,每组 2 个试件; 犞max σn 为压应力; 犳m 为水泥砂浆强度; 为最大剪力; τmax为抗剪强度极限值; Δcr为灰缝开裂时的水平滑移量; Δmax为峰值荷载对应的 灰缝 水平滑 珚max, 移量; 犞 κ1 表示试验结束时,灰缝的 残 余 抗 剪 能 力, κ1 =τu/ τmax, τu 为 抗 剪 强 度 残 余 值; τ 珋max, τ 珋u, κ 珔1 分 别表示各参数的平均值 . 表 1 石墙的主要参数和试验结果 Tab. 1 Ma i npa r ame t e r sandt e s tr e su l t so fwa l l s 试件编号 珚max/kN τ σn/MPa 犳m/MPa 犞max/kN τmax/MPa 犞 珋max/MPa Δmax/mm Δcr/mm τ 珋u/MPa κ 珔1/% 1 MSWF1 ? MSWF1 2 ? 0. 1 0. 1 23 23 68 70 0. 596 0. 614 69. 0 0. 605 0. 93 1. 75 0. 65 0. 80 0. 135 23. 1 MSWF2 1 ? MSWF2 2 ? 0. 3 0. 3 23 23 95 103 0. 833 0. 904 99. 0 0. 868 1. 42 2. 11 0. 56 1. 44 0. 257 30. 4 MSWF3 1 ? MSWF3 2 ? 0. 5 0. 5 23 23 148 153 1. 298 1. 342 151. 5 1. 320 2. 60 2. 12 0. 87 2. 11 0. 471 36. 2 MSWF4 1 ? MSWF4 2 ? 0. 1 0. 1 16 16 67 63 0. 588 0. 553 65. 0 0. 570 1. 31 1. 50 0. 57 0. 55 0. 185 34. 7 1 MSWF5 ? MSWF5 2 ? 0. 3 0. 3 16 16 77 83 0. 675 0. 728 80. 0 0. 702 0. 93 0. 70 0. 81 0. 34 0. 218 31. 8 MSWF6 1 ? MSWF6 2 ? 0. 5 0. 5 16 16 106 100 0. 930 0. 877 103. 0 0. 904 1. 50 1. 30 0. 62 0. 60 0. 400 45. 7 试件由 3 块机器切割花岗岩条石叠砌形成双 剪试件,石材的轴心抗压强度为 101. 8 MPa.试件 的尺寸为 200mm×225mm×570mm,灰缝的厚 度约为 5mm,上、下条石与中间条石之 间错 开 30 mm.水 泥 砂 浆 试 件 石 墙 的 尺 寸 和 实 物 图,如 图 1 所示 . 1. 2 试验加载 采用平推双剪的加载方式,首先,利用电动稳 图 1 水泥砂浆石墙(单位: mm) 压油泵,将液压 千 斤 顶 在 石 墙 上 压 板 施 加 竖 向 荷 F i 1 Cemen tmo r t a rwa l l s( u i n t:mm) g. 载,保持荷载恒定;然后,利用高精度液压千斤顶进 行 水 平 匀 速 加 载,加 载 速 率 控 制 在 5kN· mi n-1 .加 载装置,如图 2 所示 . 水平与竖向荷载均采用压力传感器数据传输,灰缝(剪切 面)水 平剪 切 位 移 利 用 位 移 传 感 器 进 行 量 测,精度为 0. 01mm.借助 DH3817 型静态应变测试仪,全程采集 数据,并对 裂缝进行 观测,做好 相应记 录,破坏状态以试件出现灰缝剪切滑移且荷载急剧下降为标志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庄思思,等:机锯条石砌筑灰缝的抗剪性能试验 491 2 结果与分析 2. 1 试件的破坏过程 所有试件的破坏都发生在条石 界面 和灰缝 的 粘 结 处,属 于 脆 性的剪切破坏 .初 始 裂 缝 发 生 在 灰 缝 的 上 表 面 与 石 材 的 粘 结 处, 这主要是由于在养护和安装就位的搬 运过程 中,容易 造 成 试 件 损 伤 .灰缝的破坏过程分为弹性、开裂和 摩 擦滑移 3 个 阶 段 .在 加 载 的初始阶段,水平灰 缝 变 形 均 较 小,伴 有 灰 缝 内 部 细 微 砂 浆 劈 裂 的声响 .灰缝在低 压 应 力 ( 1 MPa)的 作 用 下,试 件 一 旦 开 σn =0. 裂,裂缝沿水平方向迅速延伸形成 通缝,承载 力 快速 下 降;当 压 应 图 2 试验装置 F i 2 Te s ts e t up g. 力 ( 3, 0. 5 MPa 时)较大时,试件灰缝开裂较晚,裂缝发展 比较慢,直到 加载后 期灰 缝裂通,并在 σn 为 0. 灰缝的角部和中部出现砂浆剥落、外鼓的现象,如图 3 所示 . 由 表 1 可知:当剪切位移为 0. 34~2. 11mm 时,灰缝开裂,承载力仍有 些许增加 .由于摩擦作 用,灰 缝 裂 通 后,试 件 承 载 力 下 降 到 一 定 值,且 维 持 不变,试件峰值荷载对应的水平位 移 滑 行 量 在 0. 70~2. 60 mm 之 间 .传 统 粗料石墙的灰缝破坏过程 [9?10]则主要分为开裂前的弹性阶段和开 裂后 的摩 擦滑移阶段,它具有一 定 延 性,当 灰 缝 裂 通 时,水 平 承 载 力 即 达 到 峰 值,水 平滑移快速增加,但 承 载 能 力 保 持 不 变 或 有 所 下 降 .这 与 上 述 试 件 的 破 坏 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 图 3 灰缝典型破坏形态 2. 2 结果分析 不同试件的切应力( τ) ?位移( Δ)曲线,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加载初 F i 3 Typ i t a lf a i l u r e g. modeo fmo r t a rj o i n t 期,切应力?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灰缝处于弹 性变形 阶段,变 形 很 小,不 超 过 2. 11 mm,此 时,抗 剪 强度由石材界面本身的剪切摩擦强度与石材砂浆之间粘接强度共同承担,石材界面平整,界面的剪切摩 擦强度很低,灰缝的砂浆强度较高,灰缝剪切粘结强度也较高;当灰缝开裂后,灰缝抗剪强度仍有些许增 加,直至灰缝形成通缝,粘结强度完全丧失,强度急剧退 化,此时,承 载 力 由 砂 浆 与 石 材 间 的 摩 擦 强 度 承 ( a)MSWF1 ( b)MSWF2 ( c)MSWF3 ( d)MSWF4 ( e)MSWF5 ( f)MSWF6 图 4 不同试件的切应力?位移曲线 F i 4 She a rs t r e s s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 so fd i f f e r en tspe c imens ?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92 2019 年 担,抗剪强度明显下降,并稳定在一定范围(不低于抗剪强度极限值的 23% ). 传统粗料石石墙灰缝切应力?位移曲线 [10],如图 5 所示 .由 图 5 可 知:在 达到最大 承 载 能 力 后,存 在 明显的摩擦滑移阶段,承载能力保持不变或略微下降 . 由表 1 还可知:通缝后,残余抗剪强度主要受压应力的 影响,砂 浆 强 度 的 提 高 对 残 余 抗 剪 强 度 变 化 量的影响不明显 .将表 1 中每组试件的灰缝极限抗剪强度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极限抗剪强度值,绘制 压应力?切应力的关系曲线,结果如图 6 所示 .由图 6 可知:灰缝抗剪强度随着压应 力和砂浆 强度的 增加 而增加 .当压应力由 0. 1 MPa提高到 0. 3 MPa 时,MSWF2 组 的 灰 缝 极 限 抗 剪 强 度 较 MSWF1 组 提 高 了 45% ,MSWF5 组的极限抗剪强度较 MSWF4 组提高了 23% ;当压应力 由 0. 3 MPa 提 高到 0. 5 MPa 时,MSWF3 组的极限抗剪强度较 MSWF2 组提高了 52% ,MSWF6 组的极限抗剪强度较 MSWF5 组提 高了 29% ;当砂浆强度由 16 MPa提高到 23 MPa时,MSWF4 组的极限 抗剪强度较 MSWF1 组 提高了 6%.同理可得,MSWF5 组的极 限 抗 剪 强 度 较 MSWF2 组 提 高 了 23% ,MSWF6 组 的 极 限 抗 剪 强 度 较 MSWF3 组提高了 46%.由此可认为,压应力对灰缝抗剪强度 的影响效 果显 著,砂 浆 强 度 对 灰 缝 抗 剪 强 度的影响次之 . 图 5 传统粗料石石墙切应力位移曲线 图 6 压应力和砂浆强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F i 5 She a rs t r e s s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 ? g. F i 6 Ef f e c to fc omp r e s s i ves t r e s sand g. f o rt het r ad i t i ona lc oa r s es t onewa l l mo r t a rs t r eng t honshe a rs t r eng t h 2. 3 灰缝抗剪强度建议公式 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水泥砂浆砌机锯条石石墙灰缝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即 ( 114 槡 909 1) τ = 0. σn. 犳m +0. 机锯条石砌体灰缝抗剪强度的实测值和理论值的比较,如 表 2 所示 .表 2 中: τC 表示抗 剪强 度理论 值; τE 表示抗剪强度实测值 . 表 2 机锯条石砌体灰缝抗剪强度的实测值和理论值的比较 Tab. 2 Compa r i s onbe twe en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andt he o r e t i c a lr e su l t so f mo r t a rj o i n tshe a rs t r eng t hf o rs awns t onewa l l s 试件编号 σn/MPa 犳m/MPa τE/MPa τC/MPa τC/ τE MSWF1 1 ? 0. 1 23 0. 596 0. 638 1. 070 2 MSWF1 ? 0. 1 23 0. 614 0. 638 1. 038 MSWF2 1 ? 0. 3 23 0. 833 0. 819 0. 984 MSWF2 2 ? 0. 3 23 0. 904 0. 819 0. 906 MSWF3 1 ? 0. 5 23 1. 298 1. 001 0. 771 MSWF3 2 ? 0. 5 23 1. 342 1. 001 0. 746 1 MSWF4 ? 0. 1 16 0. 588 0. 547 0. 930 2 MSWF4 ? 0. 1 16 0. 553 0. 547 0. 989 MSWF5 1 ? 0. 3 16 0. 675 0. 729 1. 079 MSWF5 2 ? 0. 3 16 0. 728 0. 729 1. 001 MSWF6 1 ? 0. 5 16 0. 930 0. 910 0. 979 MSWF6 2 ? 0. 5 16 0. 877 0. 910 1. 038 由表 2 可知:除了试件组 MSWF3 外,其他试件组的理论结果和实测结果的比较值均在误差的允许 范围内,理论结果和实测结果相吻合,可为工程实践与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庄思思,等:机锯条石砌筑灰缝的抗剪性能试验 493 3 结论 1)水泥砂浆砌机锯条石石墙灰缝呈现显 著 的 剪 切 脆 性 破 坏 .灰 缝 破 坏 过 程 可 分 弹 性、开 裂 和 摩 擦 滑移 3 个阶段 .由于摩擦作用,试件承载力下降到一定值后,会维持不变 . 2)在加载初期,切应力?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 关 系,灰 缝 处 于 弹 性 变 形 阶 段,在 剪 切 位 移 为 0. 34~ 2. 11mm 时,灰缝开裂 .灰缝开 裂 后,应 力 仍 增 强,直 至 灰 缝 形 成 通 缝,应 力 明 显 下 降 并 稳 定 在 一 定 范 围,试件抗剪强度极限值对应的灰缝位移在 0. 70~2. 60mm 之间,此时,砂浆与灰缝的粘结强度 完全丧 失,承载力仅由砂浆与石材间的摩擦强度承担 .与传统粗 料 石石墙 灰缝 进 行 对 比,其 破 坏 过 程 及 抗 剪 机 理存在明显的差异 . 3)随着压应力或砂浆强度的增加,灰缝抗剪强度增加 .压应力对灰缝抗剪强度的 影响 效果显 著,砂 浆强度对灰缝抗剪强度的影响次之 . 4)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水泥 砂 浆 砌 机 锯 条 石 砌 体 灰 缝 抗 剪 强 度 的 计 算 公 式 .计 算 结 果 表明:实测结果和理论结果吻合良好 . 以上内容可在实际工程中为机器切割条石的加工工艺提供设计依据 . 参考文献: [ 1] 周云,郭永恒,葛学 礼,等 .我 国 石 结 构 房 屋 抗 震 性 能 研 究 进 展 [ J].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2006, 28( 4): 105?110. DOI: 10. 16226/ i s sn. 1002 8412. 2006. 04. 023. ? j. [ 2] 刘阳,郭子雄,杨勇,等 .闽南地区农村住宅安全性 现 状 及 防 灾 建 议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7, 28( 1): 63 67.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5013. 2007. 01. 017. ? ? j. [ 3] 郭子雄,黄群贤,柴振岭,等 .石结构房屋抗震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 [ J].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2009, 31( 6): 47 ? i s sn. 1002 51, 68. DOI: 10. 16226/ 8412. 2009. 06. 013. ? j. [ 4] 郭子雄,柴振岭,胡奕东,等 .嵌缝加固条石砌筑石 墙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10, 43(增 刊 1): 136 ? 141. DOI: 10. 15951/ tmgcxb. 2010. s i. 096. j. [ 5] 郭子雄,柴振岭,胡 奕 东,等 .条 石 砌 筑 石 墙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1, 32( 3): 57?63. DOI: 10. 14006/ z 2011. 03. 008. j. j j gxb. [ 6] 徐天航,郭子雄,柴振岭,等 .钢筋网片改性砂浆加固石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 究[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6, 37( 12): 120 125. DOI: 10. 14006/ z 2016. 12. 015. ? j. j j gxb. [ 7] LOURENCOPB, RAMOSLF. 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cy c l i cbehav i o ro fd r s on r o i n t[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e s y ma yj 2004, 130( 5): 779 786. Eng i ne e r i ng, ? [ 8] 刘木忠 .料石砌体水平灰缝的抗剪强度[ J].工程抗震, 1986( 3): 25 29. ? [ 9] 柴振岭,郭子雄,胡奕东,等 .干砌甩浆砌石墙通缝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J].建筑结构学报, 2010(增刊 2): 340 344. ? [ 10] 柴振岭,郭子雄,胡奕东,等 .剪?压复合作用 下 铺 浆 砌 筑 石 墙 灰 缝 抗 剪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工 业 建 筑, 2011, 41( 9): z 201109014. 63 66. DOI: 10. 13204/ ? j. gy j [ 11] 刘小娟,郭子雄,胡奕东,等 .聚合物砂浆嵌缝加固石墙灰缝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J].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2010, 30 ( 6): 106 111. ? [ 12] 黄群贤,郭子雄,刘阳 .石墙通缝抗剪强度试验及 其 可 靠 度 分 析 [ J].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0, 32( 9): 65 68. DOI: ? 10. 3963/ i s sn. 167124431. 2010. 09. 015. j. [ 13] VASCONCELOSG, LOURENCOPB. Expe r imen t a l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s t onema s on r nshe a randc omp r e s s i on yi [ J]. Cons t r uc t i onandBu i l d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09, 23( 11): 3337 3345. DOI: 10. 1016/ c onbu i l dma t. 2009. 06. 045. ? j. [ 14] 郭子雄,柴振岭,胡奕东,等 .机器切 割 料 石 砌 筑 石 墙 灰 缝 构 造 及 抗 震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1, 32 ( z 2001. 03. 009. 3): 64 68. DOI: 10. 14006/ ? j. j j gxb. [ 15] 郭子雄,柴振岭,胡奕东,等 .机 器 切 割 条 石 砌 筑 石 墙 灰 缝 抗 剪 性 能 试 验 研 究 [ J].工 程 力 学, 2012, 29( 6): 92?97. i s sn. 1000 DOI: 10. 6052/ 4750. 2010. 08. 0611.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28 ? 面向综合管廊 犘犘犘 项目的 全面后评价体系 董娜,张萌 (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3) 摘要: 通过梳理文献、实地调研、构建模型,建立一套 面 向 综 合 管 廊 政 府 和 社 会 资 本 合 作 ( PPP)项 目 的 全 面 后评价体系 .通过三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物元可拓 法 建 立 模 型,对 项 目 目 标、过 程、效 益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结 果表明:在项目进入运营期后,运用文中的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可以提高其实施质量和管 理水平,正视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矫正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消灭萌芽状态的潜在危机 . 关键词: 综合管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项目后评价;三标度法;物元可拓法 中图分类号: TU990. 3;F2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494 09 ? ? ? 犆狅犿狆狉 犲犺犲 狀 狊 犻 狏 犲犘狅 狊 狋 犪 犾 狌犪 狋 犻 狅狀犛狔 狊 狋 犲犿犳 狅 狉 ?犈狏 犝狋 犻 犾 犻 狋 犾犘犘犘犘狉 狅 犲 犮 狋 狊 狔犜狌狀狀犲 犼 DONG Na,ZHANG Meng ( Schoo lo fAr ch i t e c t ur eandEnv i r onmen t,S i chuanUn i ve r s i t i na) y,Chengdu610023,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r ought he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w,i n s i t usu r veyandt hemode lc ons t r uc t i on,ac omp r ehens i vepo s t e  ? ? r i va t epa r t ne r sh i PPP)p r o e c to ft heu t i l i t unne lwa se s t ab l i shed.The va l ua t i onsy s t emf o rt hepub l i c ?p p( j yt s c a l eme t hodt ode t e rmi net hei ndexwe i t s,andus edt hema t t e r e l emen tex t ens i on sy s t emadop t edt het hr e e ? ? gh me t hodt obu i l dt hemode l.Thegoa l,p r o c e s sandbene f i twe r ee va l ua t edc omp r ehens i ve l e su l t sshow y.Ther t ha t:byt h i se va l ua t i onsy s t em,asy s t ema t i candc omp r ehens i veana l s i so ft hep r o e c tc animp r ovei t simp l e  y j men t a t i onqua l i t tl e ve la f t e rt hep r o e c ten t e r st heope r a t i onpe r i od;f a c i ngt hesho r t c omi ngs yandmanagemen j i nt hec ons t r uc t i onp r o c e s s,andc o r r e c t i ngt hep r ob l emsdu r i ngt heope r a t i on,t hepo t en t i a lc r i s i si nbu r oni s ge e l imi na t eda smucha spo s s i b l e. 犓犲 狉 犱 狊: u t i l i t unne l;pub l i c r i va t epa r t ne r sh i s t r o e c te va l ua t i on;t hr e e s c a l eme t hod;ma t t e re l e  ?p ?p ? yt p;po j 狔狑狅 men tex t ens i onme t hod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集成建设及管理各类市政管线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 低各类管线腐蚀更新成本,节约城市地上空间 [1].合理的地 下 综 合 管 廊 分 布 为 保 护 城 市 环 境,实 现 城 市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近年来,综合管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在 我国得到 了广泛 的应 用,目前我国综合管廊 PPP 入 库 项 目 354 个,项 目 投 资 金 额 主 要 分 布 在 1~50 亿 元 之 间 .在 综 合 管 廊 PPP 项目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前期设计 失 控、建 设 期 失 信 等 问 题 频 发 .这 些 问 题 引 发 的 合 同 纠 纷、政 府 回购、项目中止等现 象 严 重 损 害 项 目 效 益,极 易 造 成 资 产 移 交 的 标 准 不 合 格、资 产 虚 化,严 重 违 背 项 收稿日期: 2018 12 17 ? ? 通信作者: 董娜( 1976 E?ma i l: dongna@s cu.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 从 事 建 筑 信 息 化 及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领 域 的 研 究 .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2016YFC0701400) 第4期 董娜,等:面向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全面后评价体系 495 目初衷 [3],这意味着综合管廊 PPP 项目需 要 更 高 效 的 项 目 管 理 .后 评 价 是 决 策 管 理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手段,可以为项目前期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指导;可 以提 高项目 决 策 的 科 学 化 水 平;也 可 以 为 后 续项目提供经验,有效控制同类问题的重复出现 .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起步较 晚,目前 综合管廊 PPP 项 目后评价的开展存在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指标不合 理、评 级方 法不适 用 诸 多 问 题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部 出 台过多份规范性文件对项目后评价进行政策性规定,但这些 文件 评价 框 架 较 模 糊、内 容 简 单、可 操 作 性 差 .此外,学者们的研究也尚不深入,存在着过分注重经济评价忽略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问题 [4?5].随着社 会的进步,经济评价 显 示 出 片 面 性,使 评 价 者 不 能 全 面地评 价 项 目 效 果 .本 文 为 进 一 步 提 高 综 合 管 廊 PPP 项目服 务 质 量 和 管 理 效 率,建 立 囊 括 财 务、社 会、环境的综合、科学的后评价体系 . 1 相关研究现状 项目后评 价 是 指 项 目 进 入 运 营 期 一 段 时 间 后, 对项目过程、结果及 影 响 进 行 研 究 和 系 统 回 顾,分 析 其与项目目 标 的 差 别 和 变 化;然 后,通 过 信 息 反 馈, 提出改进意 见 并 整 合 资 料 用 以 提 高 后 续 项 目 建 设、 图 1 PPP 项目后评价流程 运营效 率 的 一 种 管 理 活 动 [6?7]. PPP 项 目 后 评 价 流 F i 1 PPPp r o e c tpo s t e va l ua t i onp r o c e s s ? g. j 程,如图 1 所示 . 有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维度 [8?13],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目前的研究还是集 中在固定资产投 资 决 策 和 财 务 效 益 两 方 面,对 项 表 1 有代表性的公共基础设施 目的国民经济效 益 可 持 续 性、社 会 环 境 影 响 的 研 项目后评价指标维度 Tab. 1 Po s t e va l ua t i oni ndexd imens i ono f ? 究还不充分 [14]. r ep r e s en t a t i vepub l i cI n f r a s t r uc t u r e 目前,综合 管 廊 PPP 项 目 后 评 价 的 研 究,在 指标上,评价指标与建设内容不对应,可考核性不 强 [15?16],我国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评价体系亟待 完善,急需建立一套综合可靠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体系 [17?20],并以此 为 标 准 提 高 实 施 质 量 和 管 理 水 平,促进综合管廊长远发展 . 研究者 胡芳 颜艳梅 孙彬 [ 9] 投入、过程、产出、影响 顾客、财务、内部交流、学习与成长 [ 10] 管理、经济、社会、环境 李?娴 [11] 吴小军 2 综 合 管 廊 犘犘犘 项 目 后 评 价 指 标 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研究角度 [ 8] 决策、管理、产出、影响 [ 13] 赵金先,等 [12] 财务、效率、风险 集成、范围、进度、成本、质量、 人力资源、安全风险、沟通、采购 对 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 有 关 后 评 价、综 合 管 廊 特 点、综 合 管 廊 项 目 评 价、 PPP 绩 效 等 期 刊 文 献 (时间为 2013-2018 年,来源类别为 SCI, EI及核心的文献)进行分析 . 筛选 14 位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指标进行梳理,通过提取其指标体系中同级指标权重不小于 0. 4部 分,以及其论文中表示重要度很高的指标,发现投资效益、成本控制、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类指标是研究 [ ] 者们关注的重点 . 2013-2018 年研究指标维度及关键指标梳理 21?33 ,如表 2 所示 . 在指标划分的维度方面,无论利用传统的平衡记分卡 法、逻 辑 框 架 法 或 者 按 阶 段 划 分,其 实 都 是 对 项目目标、过程、结果中重要影响因素进行 选 取 .项 目 评 估 定 级 工 具 ( PART)是 美 国 联 邦 政 府 为 推 进 绩 效预算改革而评价政府项目绩效的工具,主要用来评价 7 大类联邦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大额或公式化补 贴项目 [34?35],这与综合管廊 PPP 项目十分类似 . PART 的 指 标 类 型 分 为 结 果、产 出 和 效 率 3 类,还 需 要 为项目设定目标和基准 . 参考上述文献及评价工具后,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过程、效益 3 个维度 .目标评价验证的是目标 完成情况,考虑到综合管廊 PPP 项目作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参与方众多,文中增 加利益相 关者满 意度 作为评价标准;过程评价考察的是项目建设与运营中各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效益评价考察项目的服务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96 2019 年 表 2 2013-2018 年研究指标维度及关键指标梳理 Tab. 2 Re s e a r chd imens i onsandkeyi ndexe sdu r i ng2013-2018 作者 研究领域 指标维度 指标个数 主要指标 (以权重 ≥0. 4 为标准) 杨胡萍,等 [21] 配电网 项目后评价 前期工作、准备工作、 建设过程、建设成效 41 投资效益 环境友好性 贾乐盈 [22] 保障性住房 项目后评价 物业、制度、经济、影响 16 物业管理、程序公平度、 内部收益率、就业率 韩亚楠 [23] 客运枢纽 项目后评价 过程、效益、服务、 技术、影响、可持续性 20 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服务 质量与效率污染控制、 区域环境质量影响 韩涛 [24] 铁路项目 过程后评价 决策、设计、施工、运营 29 决策过程勘察设计、 施工过程、风险控制 尤荻,等 [25] 图书馆项目 社会效益后评价 基础条件、实现程度和可持续性 40 硬件设施、用户满意度、 信息可持续性 乌云娜,等 [26] 电网项目经济 效益后评价 建设成本、财务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 17 设备购置费、 内部收益率、纳税总额 刘英杰,等 [16] 综合管廊绩效 投入、过程、结果、影响 19 政策支持、成本控制、 社会效益、管廊功能达标 王明慧,等 [27] PPP 绩效 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学习与成长 15 项目投资回报率、安全与 风险管理、技术管理与 创新、公众满意度 楼源,等 [28] PPP 绩效 项目本身特性、项目投入因素、 项目发展过程因素、项目参与人因素 11 融资方案、伙伴关系状况、 信息投入、移交运营 赵琰,等 [29] PPP 绩效 投入、过程、产出和影响 13 资金投入、项目管理、 运行效果、社会影响 王建波,等 [30] 轨道交通 PPP 绩效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23 政府财政支持度、公私部门 资金到位率、运营安全 事故率、安全事故整理水平 产品与服务、安全与环境、社会贡献度 23 张红平,等 [31] 公私合作项目绩效 王太钢,等 [32] 污水处理厂 PPP 项目绩效 立项、招投标、特许权授予、 实施、特许经营期、移交 24 陈都 [33] 高铁 PPP 绩效 质量水平、时间管理水平、成本水平、 公私方资本利用水平、效益水平 25 安全/质量控制、 GDP 增长、公众满意度 招投标程序完整性、 政府补贴安排、施工质量、 社会效益、技术交接程度 材料质量、融资时间控制建设 成本、社会资本利用水平 能力及效益水平,综合管廊的社会及环境的影响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社会及环境影响范围广泛,表现形 式多样,地域 性 强 .因 此,在 指 标 设 计 上,把 由 综合管廊 PPP 项 目 引 起 的 范 围 广、影 响 大、不 可逆的影响纳入指标体系,同时 也考虑到 指 标 的可评价性 . 参考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综合管 廊项 目 实 际特点,提出景观特色、交通情况、环境改善程 度 等 指 标 [36].经 过 工 程 案 例 调 研 后,结 合 SMART( spe c i f i c me a sur ab l ea t t a i nab l er e l e  [ 37] van tt ime bound)原 则 ,共 设 计 二 级 指 标 9 ? 个,三级指标 34 个,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v fm 图 2 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为物有所 值 评 价 .综 合 管 廊 PPP 项 目 后 评 价 F i 2 Po s t e va l ua t i oni ndexsy s t emo f ? g. 指标解析,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PSC 为政 府独 u t i l i t unne lPPPp r o e c t yt j 资的投入资金额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董娜,等:面向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全面后评价体系 497 表 3 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后评价指标解析 Tab. 3 Comp r ehens i vepo s t e va l ua t i oni ndexana l s i so fu t i l i t unne lPPPp r o e c t ? y yt j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利益相关者 满意度( G1) 项 目 目 标 ︵ G ︶ 目标完成情况( G2) 项目识别( P1) 项目准备( P2) 项 目 过 程 ︵ P ︶ 三级指标 指标解析 政府方满意度( G11) 公众方满意度( G12) 解决财政压力,满足基建需求 社会资本方满意度( G13) 环境目标( G21) 按时竣工、预算不超支、质量合格 安全目标( G22) 进度目标( G23) 项目实施期事故数、预期事故数 质量目标( G24) 建设内容( G25) 抽样检查合格率 原定目标与实际工程的差距 投资金额( G26) 实际投资/投资估算 v fm 评价工作( P11) 财政承受能力评价( P12) 管理框架构建( P21) PPP 项目优势分析及( PPP 值/PSC 值)计算 当年项目所需财政支出/当年财政支出 尽职调查( P22) 实施方案编制( P23) 建设地发展规划及项目情况分析 竞争性磋商文件编制( P24) 融资管理( P31) 程序规范及文件清晰程度 服务方便、价格合理 资源利用及污染控制情况 实际工期/预计工期 项目实施、专门协调机构构建 实施方案合规完整 风险管理( P32) 进度管理( P33) 项目执行( P3) 项目移交( P4) 融资设计合理性、机构接洽流畅度 建设期特殊风险识别、事前控制水平、风险处理能力 实施活动与工期计划吻合度 质量管理( P34) 过程监督、工程验收情况 成本管理( P35) 安全管理( P36) 责任成本落实、成本跟踪、成本执行情况评估 安全事故处理效率、安全保障措施装备情况、员工安全培训 运营管理( P37) 运营技术可靠性、人员培训、收费机制建立情况 移交准备( P41) 性能测试( P42) 补偿方式、移交内容、移交标准准备情况 资产评估和性能测试方案 资产、知识产权、技术法律文件和 项目清单过户和管理权移交 资产交割( P43) 经济效益( B1) 项 目 效 益 ︵ B ︶ 社会效益( B2) 环境效益( B3)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B11) 总投资收益率( B12) 采用以插值法计算出的内部收益率 资本金净利润率( B13) 产品及服务功能( B21) 年均利润/投资总额 产业结构调整及提高地方公共服务水平 景观美化( B22) 交通改善( B23) 交通安全、堵塞改善状况 年净利润/资本金 管廊周边环境变化 居民生活条件改善( B24) 环境影响( B31) 公众生产生活舒适度、便利度 多种环境影响及综合应对结果 可持续影响( B32)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等可持续性总体评价 3 综合管廊 犘犘犘 项目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模型的建立首先是通过三标度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其次,在待评案例中运用物元可拓模型得到 待评单元的综合关联度;最后,分析模型运算结果及项目运作过程中待评工作的完成情况 . 3. 1 三标度法确定权重 三标度法通过一致性检验,避免反复校准,经两两比较,能够有效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综合评 价结果的准确性 .模型中: 犪犻,犼为重要性比较结果;当犻 比犼 重要时,取值为 2;当犻 和犼 同等重要时,取值 为 1;当犻 比犼 不重要时,取值为 0; 狀 为指标个数 . 选择 6 位在综合管廊及 PPP 领域有丰富 经 验 的 专 家 进 行 调 查 .首 先,请 专 家 根 据 自 身 经 验 为 指 标 赋权,进而用三标度法进行处理,最终分析结果,如表 4 所 示 .表 4 中: ∑ω = 1;每 个 一 级 指 标 下 属 的 二级指标权重之和等于其一级指标权重;每个二级指标下属的三级指标之和等于其二级指标权重;指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98 2019 年 的权重为其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如下 5 个主要步骤 [38?39]. 步骤 1 记 取 直 接 比 较 矩 阵 犃,计 算 获 取 判 断 矩 阵 表 4 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 Tab. 4 I ndexwe i to fpo s t e va l ua t i ono f ? gh 犅,即 u t i l i t unne lPPPp r o e c t yt j 狀 狉犻 = ∑犪 , 犻 = 1, 2,…, 狀, 犻, 犼 犼=1 烄 狉犻 -狉犼 狉max -1 +1, 狉犻 ≥狉 ; 犼 狉max -狉min 狉min 犫犻,犼 = 烅 狉犻 -狉犼 狉max 1 / -1 +1 , 狉犻 ≤狉犼, 烆 狉max -狉min 狉min 犫1,1 犫1,2 … 犫1,狀燄 熿 ( ) ( ( 一级 指标 权重 ) ) 犫2,1 犫2,2 犅=   … 犫2,狀  G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权重 G11 0. 0479 G1 0. 1725 G12 0. 0701 G13 0. 0545 G21 0. 0177 G22 0. 0402 G23 0. 0486 G24 0. 0498 G25 0. 0581 G26 0. 0272 P11 0. 0189 P12 0. 0224 P21 0. 0046 P22 0. 0040 P23 0. 0104 P24 0. 0085 P31 0. 0093 P32 0. 0064 P33 0. 0074 P3 0. 0709 P34 0. 0130 P35 0. 0107 P36 0. 0124 P37 0. 0119 P41 0. 0091 P4 0. 0478 P42 0. 0144 P43 0. 0244 B11 0. 0418 B1 0. 4067 B12 0. 0574 B13 0. 0574 B21 0. 0504 B22 0. 0118 B23 0. 0228 B24 0. 0319 B31 0. 0372 B32 0. 0743 权重 0. 4141 . G2 0. 2416 犫狀,1 犫狀,2 … 犫狀,狀燅 燀 步骤 2 计算传递矩阵 犆,即 犮犻,犼 =l g犫犻,犼, P1 0. 0413 … 犮1,狀燄 犮1,1 犮1,2 熿 … 犮2,狀 犮2,1 犮2,2 犆=    . P2 0. 0277 犮狀,1 犮狀,2 … 犮狀,狀燅 燀 步骤 3 计算最优传递矩阵 犇,即 狀 1 犱犻,犼 = ∑ ( 犮犻,犽 -犮犼,犽). 狀 犽=1 熿犱1,1 犱1,2 … 犱1,狀燄 … 犱2,狀 犱2,1 犱2,2 犇=    P 0. 2007 . 燀犱狀,1 犱狀,2 … 犱狀,狀燅 步骤 4 获取拟优一致矩阵 犅 ′,即 犫 ′犻,犼 = 10犱犻,犼 . 犫 ′1,1 犫 ′1,2 … 犫 ′1,狀燄 熿 犫 ′2,1 犫 ′2,2 犅 ′=   … 犫 ′2,狀  . 犫 ′狀,1 犫 ′狀,2 … 犫 ′狀,狀燅 燀 步骤 5 计算指标权重,即 狋犻,犼 = 犫犻,犼 狀 B 0. 3852 B2 0. 3038 狀 , ∑犫′ 1 ω犻 = ∑狋犻,犼, 狀 犼=0 犽, 犼 B3 0. 2895 犽=1 犜= 狋1,1 狋1,2 熿 … 狋1,狀燄 狋2,1 狋2,2   … 狋2,狀  . 狋狀,1 狋狀,2 … 狋狀,狀燅 燀 3. 2 物元可拓法建立的模型 在评价体系中利用物元可拓法,可 以 计 算 综 合 关 联 度 用 以 评 定 指 标 等 级 [39].物 元 可 拓 法 将 可 拓 集 合方法与物元分析理论结合,可拓集合是用来分析物 元的数 学工具,它 用关 联 度 将 模 糊 集 合 闭 区 间[ 0, [ ] 1]的取值拓展到实数轴(- ∞ ,+ ∞ )40?42 .综合管 廊 PPP 项 目 后 评 价 体 系 等 级 评 价 标 准,如 表 5 所 示 . 表 5 中:Ⅰ 级为最优级,依次递减,定性指标 Ⅰ 级取值范围为( 7. 5, 10. 0],Ⅱ 级取值范围为( 5. 0, 7. 5],Ⅲ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董娜,等:面向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全面后评价体系 499 级取值范围为( 2. 5, 5. 0],Ⅳ 级取值范围为[ 0, 2. 5];精确度截止小数点后两位;定量指标按实际取值 .具 体有如下 3 个主要步骤 . 步骤 1 确定经典域物元矩阵 犚0 和节域物元矩阵 犚犆 ,即 犚0 = 熿犕 犆1 ( 犪0,1 , 犫0,1) 燄 犆2  ( 犪0,2 , 犫0,2)  , 熿犕犆 犆1 〈 犪犮,1 , 犫犮,1〉 燄 犆2  〈 犪犮,2 , 犫犮,2〉 .  犚犆 = 犆狀 ( 犪0,狀 , 犫0,狀 ) 犆狀 〈 犪犮,狀 , 犫犮,狀 〉 燀 燅 燀 燅 步骤 2 确定关联函数 犽( 狓),即 狓犼, 狓犻,犼), 烄-ρ( 狓犼 ∈ 狓犻,犼, 狘狓犻,犼 = 犪犻,犼 -犫犻,犼狘, 狘狓犻,犼狘 犽犻( 狓犻)= 烅 狓犼, 狓犻,犼) ρ( , 狓犼  狓犻,犼, 烆 狓犼, 狓狆,犼)-ρ( 狓犼, 狓犻,犼) ρ( 1 犪犻,犼 +犫犻,犼) - 1 ( 狓犼, 狓犻,犼)= 狓犼 - ( 犫犻,犼 -犪犻,犼), ρ( 2 2 犻 = 1, 2,…, 犿, 犼 = 1, 2,…, 狀, 1 犪狆,犼 +犫狆,犼) - 1 ( 狓犼, 狓狆,犼)= 狓犼 - ( 犫狆,犼 -犪狆,犼), ρ( 2 2 犻 = 1, 2,…, 犿, 犼 = 1, 2,…, 狀 . 步骤 3 综合关联度 犓犼( 犘)及等级评定,即 狀 狀 犓犼( 犘)= ∑ω犻 ×犽犼( 狓犻), 犻=1 ∑犼犓 (犘) 犼 犓犼( 犘)- mi n犓犼( 犘) , 犓犼( 犘)= max犓犼( 犘)- mi n犓犼( 犘) 犑= 犼=1 狀 . ∑犓 (犘) 犼 犼=1 表 5 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后评价三级指标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 Tab. 5 3g r adeI ndex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ndc r i t e r i ao fpo s t e va l ua t i ono fu t i l i t unne lPPPp r o e c t ? yt j 三级 指标 G11 G12 G13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P11 P12 P21 取值范围 Ⅰ级 Ⅱ级 Ⅲ级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Ⅳ级 [ 0, 2. 5]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 ] ( , ] ( , 7. 5 10. 0 5. 0 7. 5 2. 5 5. 0] [ 0, 2. 5] [ , 0 2. 5] 三级 指标 取值范围 Ⅰ级 Ⅱ级 Ⅲ级 P33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P34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P35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P36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0. 25] ( 0. 25, 0. 50]( 0. 50, 0. 75]( 0. 75, 1. 00] P37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8, 0. 9] ( 0. 9, 1. 0] ( 1. 0, 1. 1] ( 1. 1, 1. 5] P41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 ] ( , ] ( , ] [ , ] ( , ] ( , ] ( , 0. 9 1. 0 0. 8 0. 9 0. 7 0. 8 0 0. 7 P42 7. 5 10. 0 5. 0 7. 5 2. 5 5. 0] Ⅳ级 [ 0, 2. 5] [ 0, 2. 5] [ , 0 2. 5] [ 0, 2. 5] [ 0, 2. 5] [ 0, 2. 5] [ , 0 2. 5]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P43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0. 8, 0. 9] ( 0. 9, 1. 0] ( 1. 0, 1. 1] ( 1. 1, 1. 5] B11 ( 0. 08, 0. 15]( 0. 05, 0. 08]( 0. 02, 0. 05] [ 0, 0. 02]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B12 ( 0. 12, 0. 15]( 0. 08, 0. 12]( 0. 04, 0. 08] [ 0, 0. 04] [ 0. 01, 0. 03]( 0. 03, 0. 05]( 0. 05, 0. 07]( 0. 07, 0. 10] B13 ( 0. 12, 0. 15]( 0. 08, 0. 12]( 0. 04, 0. 08] [ 0, 0. 04]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B21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0, 2. 5] B22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B23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0, 2. 5] P31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0, 2. 5] B24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B31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 0, 2. 5] P32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B32 ( 7. 5, 10. 0] ( 5. 0, 7. 5] ( 2. 5, 5. 0] [ 0, 2. 5] P22 P23 P24 4 工程案例 成都市天府新区某已建成投运 综 合 管 廊 是 政 府 与 社 会 资 本 合 作 的 PPP 项 目,该 管 廊 长 13km 左 右,投入运行监控中心3 座,整个管廊高3m,宽约为5m,包括弱电管道、高压管道、通信管道、自来水管 道等管线 .截至目前,新区综合管廊入廊企业已达 12 家 .保安、巡查、维 修、监 控等不 同班组工作 人员 24 h 轮流工作,于 2015 年初投建,现已进入运营期,项目合作期为 27a(包含 2a建设期),项目未移交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00 2019 年 项目指标的打分来自 SPV( Spe c i a lpurpos eveh i c l e)各部门的负责人员,共有 13 位项目负责人参与 调查,对负责人的打分做平均处理后再进行模型计算 .此项目 进入 运 营 期 不 久,移 交 尚 有 20 余 年,对 于 项目移交部分进行的是模拟评价 .物元可拓模型的关联度结果,如表 6 所示 . 表 6 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后评价体系指标关联度计算结果 Tab. 6 C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o fu t i l i t unne lPPPp r o e c tpo s t e va l ua t i oni ndexc o r r e l a t i on ? yt j 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等级关联度 指标代号 指标等级 Ⅰ Ⅱ Ⅲ Ⅳ G P B G1 G2 P1 P2 P3 P4 B1 B2 B3 0. 0286 0. 2114 -0. 0651 -0. 0959 0. 1175 0. 3847 0. 2621 0. 2531 0. 1723 -0. 1409 0. 0240 -0. 0521 -0. 0955 -0. 1778 0. 0127 0. 1147 -0. 2457 -0. 1299 -0. 3417 -0. 2752 -0. 1723 -0. 0090 -0. 0305 0. 0277 -0. 4868 -0. 4732 -0. 0758 -0. 4431 -0. 5181 -0. 7005 -0. 6672 -0. 6062 -0. 5872 0. 0911 -0. 1389 -0. 0832 -0. 6640 -0. 5607 -0. 4408 -0. 6220 -0. 6940 -0. 8003 -0. 7757 -0. 7383 -0. 7255 -0. 1187 -0. 2248 -0. 1839 Ⅰ Ⅰ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Ⅲ Ⅰ Ⅱ G11 -0. 1693 0. 2560 -0. 3720 -0. 5813 Ⅱ G12 G13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P11 P12 P21 P22 P23 P24 P33 P34 P35 P36 P37 P41 P42 P43 B11 B12 B13 B21 B22 B23 B24 P31 P32 B31 B32 -0. 1142 -0. 0079 -0. 3178 0. 2400 0. 2000 0. 2000 0. 2560 -0. 3750 0. 2480 0. 5000 0. 1080 -0. 1469 0. 4160 0. 3560 0. 4520 0. 4520 0. 4520 0. 4520 -0. 0240 0. 1720 0. 1720 0. 1720 -0. 2500 -0. 4167 -0. 4000 0. 3440 -0. 2197 -0. 3311 -0. 0351 0. 0640 -0. 3167 0. 2560 -0. 3311 0. 1480 0. 0080 0. 1280 -0. 7600 -0. 2000 -0. 2000 -0. 1163 -0. 1667 -0. 2840 0 -0. 1080 0. 2080 -0. 4160 -0. 6440 -0. 5480 -0. 5480 -0. 5480 -0. 5480 0. 3400 -0. 1720 -0. 1720 -0. 1720 0. 3333 -0. 1250 -0. 1818 -0. 3440 0. 3920 0. 0200 0. 1320 -0. 0640 0. 1360 -0. 2560 0. 0200 -0. 4260 -0. 4960 -0. 0640 -0. 8800 -0. 6000 -0. 6000 -0. 7440 0. 5000 -0. 6420 -0. 7500 -0. 5540 -0. 3960 -0. 7080 -0. 8220 -0. 7740 -0. 7740 -0. 7740 -0. 7740 -0. 3300 -0. 5860 -0. 5860 -0. 5860 -0. 1429 0. 2500 0. 5000 -0. 6720 -0. 3040 -0. 0100 -0. 0660 -0. 5320 -0. 0680 -0. 6280 -0. 0100 -0. 6173 -0. 6640 -0. 3760 -0. 9200 -0. 7333 -0. 6667 -0. 8720 -0. 1667 -0. 7613 -0. 8333 -0. 7027 -0. 5973 -0. 8053 -0. 8813 -0. 8493 -0. 8493 -0. 8493 -0. 8493 -0. 5533 -0. 7240 -0. 7240 -0. 7240 -0. 4000 -0. 3000 -0. 2500 -0. 7813 -0. 5360 -0. 3400 -0. 3773 -0. 6880 -0. 3787 -0. 7520 -0. 3400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Ⅲ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Ⅱ Ⅲ Ⅲ Ⅰ Ⅱ Ⅱ Ⅱ Ⅰ Ⅱ Ⅰ Ⅱ 由表 6 可知:项目整体完成情况 良 好, 66. 7% 的 一 级 指 标 在 Ⅰ 级, 33. 3% 的 一 级 指 标 在 Ⅱ 级,没 有 66. 7% 的二级指标在 Ⅰ 级, 22. 2% 的二 级 指 标 在 Ⅱ 级, 11. 1% 在 Ⅲ 级; 55. 9% 的 三 级 指 标 Ⅲ ,Ⅳ 级指标; 在 Ⅰ 级, 35. 3% 的三级指标在 Ⅱ 级, 8. 8% 的三级指标在 Ⅲ 级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董娜,等:面向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全面后评价体系 501 项目目标基本完成,项目实施过程管控严谨,但经济效 益表 现 不 够 好,其 中 两 个 主 要 的 收 益 率 指 标 都差强人意,这说明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收益都没有达到最优水平 .这是由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足且完 善,实施过程平稳,无明显问题,但进入运营期后,项目经济效益表现不佳,主要体现为总投资超支,社会 资本收益不达标 .项目后续运营可在定调价、管线入廊上多做研究,开发管廊边际利益,从而提高项目的 经济效益 .当调整过运营策略后,项目公司可利用物元可 拓 模型对 项目 效 果 进 行 再 次 评 价,计 算 新 的 关 联度,并以此为依据观察策略调整后项目的表现,并做出调整,循环往复 . 在整个运营周期内,评价?调整?评价的循环可以保证项目 的运 营效率和 经济效 益 .当调 整过 运营策 略后,项目公司可利用物元可拓模型对项目效果进行再次 评 价,计 算新 的 关 联 度,并 以 此 为 依 据 观 察 策 略调整后项目的表现,并做出调整,循环往复 . 5 结束语 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综合管廊 PPP 项目项目后 评 价 体 系,弥 补 了 现 有 研 究 的 不 足,将 此 体 系 运 用 到实际项目中有利于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效率,完善综 合管 廊市 场 环 境 .继 续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改 进综合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准经营类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将潜在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 1] 范辉,王飞,王国伟 .供热热水管道管廊敷设方式研究进展[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7, 38( 6): 747 752.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1031. DOI: ? [ 2] 王曦祝,付玲 .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对策研究[ 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 9( 1): 197 203. ? [ 3] 薛敏,陆惠民 .完善我国政 府 投 资 项 目 后 评 价 体 系 研 究 [ J].工 程 管 理 学 报, 2011, 25( 3): 318 DOI: 10. 3969/ ?322. j. i s sn. 1674 8859. 2011. 03. 016. ? [ 4] 姜青 .两部委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年度绩效评价工作[ J].建设科技, 2016( 8): 7. [ i s sn. 1003 5] 赵伯廷 .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 J].企业管理, 2018( 4): 73 74. DOI: 4. 10. 3969/ 2320. 2018. 04. 02. ? ? j. [ 6] 姜连馥,石永威,杨尚群 .基 于 ANP 的 工 程 项 目 后 评 价 研 究 [ J].深 圳 大 学 学 报 (理 工 版 ), 2007( 2): 183 DOI: ?187. 10. 3969/ 2618. 2007. 02. 014. i s sn. 1000 ? j. [ 7] 贾乐盈 .保障性住房建 设 项 目 后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 J].价 格 月 刊, 2014( 10): 87?90. DOI: 10. 14076/ i s sn. 1006? j. 2025. 2014. 10. 26. [ 8] 胡芳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 2012. [ 9] 颜艳梅 .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 2006. DOI: 10. 7666/d. y1018880. [ 10] 孙彬 .市政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5. DOI: 10. 7666/d. y1018880. [ 11] 李?娴 .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的公共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 2016. [ 12] 赵金先,李龙,刘敏 .基于 OWA 算子赋权的地铁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灰色评价[ J].建筑经济, 2014, 35( 9): 125 129. ? [ 13] 吴小军 . PPP 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基于 VFM 视角[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14] 黄德春 .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D].南京:河海大学, 2003. [ 15] ROBERT O K. De ve l op i ngap r o e c tsuc c e s si ndexf o rpub l i c:Pr i va t epa r t ne r sh i r o e c t si nde ve l op i ngc oun t r i e s j pp j [ J]. J ou r na lo fTe chno l ogyandSc i enc e, 2018( 1): 212. [ 16] 刘英杰,孙丽云,杨凯 . PPP 模式下综合管廊绩效评价研究[ J].人民珠江, 2017, 38( 10): 105 108. ? [ r i va t epa r t ne r sh i nwa t e rsupp l r o e c t s[ 17] AMEYAW EE. Cr i t i c a lsuc c e s sf a c t o r sf o rpub l i c J]. Fa c i l i t i e s, 2016 ?p pi yp j ( 2): 124 160.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9235. 2017. 10. 022. ? ? j. [ 18] 王超,赵新博,王守清 .基于 CSF 和 KPI的 PPP 项 目 绩 效 评 价 指 标 研 究 [ J].项 目 管 理 技 术, 2014, 12( 8): 18?24. i s sn. 1672 DOI: 10. 3969/ 4313. 2014. 08. 003. ? j. [ 19] 黄艳 .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方案优选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 20] 刘 英 杰,孙 丽 云,杨 凯 .基 于 改 进 物 元 可 拓 模 型 的 综 合 管 廊 绩 效 评 价 研 究 [ J].人 民 长 江, 2017, 48( 19): 106 ?109. DOI: 10. 16232/ cnk i. 1001 4179. 2017. 19. 020. ? j. [ 21] 杨胡萍,李泰伟,熊宁 .一种基于全过程管控的新型城镇配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 J].南 昌 大 学 学 报(理 科 版), i s sn. 1006 2018, 42( 3): 283 288. DOI: 10. 3969/ 0464. 2018. 03. 015. ? ? j. [ 22] 王波 .后评价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25): 35 36, 44.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02 2019 年 [ 23] 韩亚楠,周伟,黄浩丰 .公路客运枢纽项目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J].公路, 2013( 10): 165 169. ? [ 24] 韩涛 .高速铁路建设项目 建 设 过 程 后 评 价 研 究 [ J].铁 道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17, 14( 5): 913 DOI: 10. 3969/ ?921. j. 7029. 2017. 05. 005. i s sn. 1672 ? [ 25] 尤荻,梁双陆 .公 共 图 书 馆 建 设 项 目 社 会 效 益 后 评 价 体 系 研 究 [ J].图 书 馆, 2015( 10): 102?105.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2 1558. 2015. 10. 021. ? [ 26] 乌 云 娜,范 亮,陈 开 风 .考 虑 关 联 性 的 电 网 建 设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后 评 价 研 究 [ J].中 国 电 力, 2016, 49( 12): 156 ?161. i s sn. 1004 DOI: 10. 11930/ 9649. 2016. 12. 156. 06. ? j. [ 27] 王明慧,张桥,凌飞翔 .改进层次分析法在 PPP 项目 绩 效 评 估 中 的 应 用[ J].数 学 的 实 践 与 认 识, 2017, 47( 13): 50 ? i s sn. 1004 55. DOI: 10. 11930/ 9649. 2016. 12. 156. 06. ? j. [ 28] 楼源,王洪涛,冉连月 .基于 SEM 的 PPP 项 目 绩 效 影 响 因 素 FCM 模 型 [ J].土 木 工 程 与 管 理 学 报, 2018, 35( 3): 145 150. DOI: 10. 3969/ i s sn. 2095 0985. 2018. 03. 024. ? ? j. [ 29] 赵琰,王建东,陈志鹏 . PPP 项目 绩 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及 综 合 评 级 模 型 研 究 [ J].会 计 之 友, 2018( 4): 110 DOI: ?115. 10. 3969/ i s sn. 1004 5937. 2018. 04. 024. ? j. [ 30] 王建波,刘芳梦,有 维 宝 .基 于 DPS IR 与 物 元 分 析 的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PPP 项 目 绩 效 评 价 [ J].隧 道 建 设:中 英 文, i s sn. 2096 2018, 38( 7): 1100 1107. DOI: 10. 3973/ 4498. 2018. 07. 004. ? ? j. [ 31] 张红平,叶苏东 .基于成功度的公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 3): 22 ? 29. [ 32] 王太钢,李慧敏 .基于物元可 拓 模 型 的 污 水 处 理 厂 PPP 项 目 绩 效 评 价 [ J].水 电 能 源 科 学, 2017, 35( 8): 145 ?147, 106. [ 33] 陈都 .中国高铁基础设施 PPP 项目模糊综合 绩 效 评 价 研 究:以 京 沪 高 铁 项 目 为 例 [ J].理 论 月 刊, 2017( 12): 128 ? 134. [ 34] JOSEPH W. P l ay i ngt hewr ongPART:Thep r og r ama s s e s smen tr a t i ngt oo landt hef unc t i onso ft hep r e s i den t ′ s budge t[ J]. Pub l i cAdmi n i s t r a t i onRe v i ew, 2012, 72( 1): 112 121. ? [ 35] JERRY E. Sc o r i nggove r nmen tpe r f o rmanc er epo r t s[ J]. Pub l i cManage r( Summe r), 2007, 36( 2): 3 9. ? [ 36] 王亦虹,潘敏,尹贻林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项目全过程咨询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6. [ i s sn. 1006 37] 李字庆 . SMART 原则及其与绩效管理关系研 究 [ J].商 场 现 代 化, 2007( 19): 148 DOI: 10. 3969/ ?149. ? j. 3102. 2007. 19. 097. [ 38] 赵洪磊,项添春,张新伦,等 .基于三标度理想解法的发电计划评估[ J].中 国 电 力, 2017, 50( 11): 108 115. DOI: 10. ? 11930/ 9649. 201705048. i s sn. 1004 ? j. [ 39] 甘蓉,宣昊,刘国东 .基于博弈论综合权重的物元可 拓 模 型 在 地 下 水 质 量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 J].水 电 能 源 科 学, 2015, 33( 1): 39 42, 90. ? [ 40] 兰双双,姜纪沂,王滨 .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地下 水 水 质 评 价:以 梨 树 县 平 原 区 浅 层 地 下 水 为 例 [ J].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地球科学版), i s sn. 1671 2009, 39( 4): 722 727. DOI: 10. 3969/ 5888. 2009. 04. 017. ? ? j. [ 41] 贾善坡,金凤鸣,郑得文 .含水层储气库的选址评价指 标 和 分 级 标 准 及 可 拓 综 合 判 别 方 法 研 究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学报, 2015, 34( 8): 1628 1640. DOI: 10. 13722/ cnk i. rme. 2014. 1197. ? j. j [ 42] 何玉钧,刘毅,周生平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电力通信网风险评估 [ J].电 力 系 统 保 护 与 控 制, 2017, 45( 14): 64 69. ? DOI: 10. 7667/PSPC161085.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93 ? 犅犐犕 在鲁中地区传统农宅 节能改造中的运用 马乐原,陈悦华 (武汉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在对鲁中地区农宅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现存住宅类型及围护结构方案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农宅 类型,借助建筑信息模型( BIM)建模软件 Re v i t建 立 三 维 模 型 .利 用 BIM 可 持 续 分 析 软 件 Ec o t e c t,分 别 模 拟 不同的农宅布局形式及围护结构优化前、后的室内逐 月 不 舒 适 度 和 能 耗 情 况 .结 果 表 明:从 节 能 角 度 分 析,合 院式布局农宅仍然是最佳布局形式;进一步提高围护结构 的 热 工 性 能 是 节 能 改 造 的 关 键,且 对 屋 顶 和 外 窗 进 行改造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墙 .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合院式农宅;逐月不舒适度;建筑能耗 中图分类号: TU241.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03 07 ? ? ? 犅犐犕 犃狆狆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犻 狀犈狀犲 狉  犛犪狏 犻 狀犵犚犲 狋 狉 狅 犳 犻 狋 狋 犻 狀犵狅 犳犜狉 犪犱 犻 狋 犻 狅狀犪 犾 犵 狔 犚狌 狉 犪 犾犚犲 狊 犻 犱 犲狀 狋 犻 犪 犾犅狌 犻 犾 犱 犻 狀犵 狊犻 狀犆犲 狀 狋 狉 犪 犾犛犺犪狀犱狅狀犵犘狉 狅 狏 犻 狀犮 犲 MA Leyuan,CHEN Yuehua ( Schoo l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WuhanUn i ve r s i t i na) y,Wuhan430072,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r ep r e s en t a t i ve3D mode lwa sbu i l twi t ht heapp l i c a t i ono fbu i l d i ngi n f o rma t i onmode l i ng ( BIM) ba s edont hef i e l di nve s t i t i ono ft hel ayou t sandenve l opet so ft her u r a lbu i l d i ngsi nc en t r a lShandong ga ype r ov i nc e.Thei ndoo rmon t h l i s c omf o r tdeg r e eandene r onsump t i ono ft r ad i t i ona lbu i l d i ngswe r es imu l a  p yd gyc t edbyg r e enana l s i ss o f twa r eEc o t e c t,t oop t imi z et hel ayou t sandenve l opet s.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 y ype c ou r t r di ss t i l lt hebe s tl ayou tf o rene r av i ng,t hef u r t he rimp r ovemen to ft het he rma lpe r f o rmanc eo fen  ya gys ve l opes t r uc t u r ei st hekeyt oene r s av i ng,t hee f f e c to fr oo fandex t e r i o rwi ndowr enova t i oni sobv i ous l t  ? gy ybe t e rt hant ha to fex t e r i o rwa l lr enova t i on. 犓犲 狉 犱 狊: bu i l d i ngi n f o rma t i onmode l i ng;c ou r t r dr u r a lr 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s;mon t h l i s c omf o r tdeg r e e; ya yd 狔狑狅 bu i l d i ngene r onsump t i on gyc 鲁中地区即山东半岛中部地区,在全国建筑气候区 图上 属 寒 冷 地 区,冬 冷 夏 热、春 秋 短 促,因 此,该 地区住宅需满足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基本要求 [1].然 而长 期 以 来,该 地 区 农 村 住 宅 以 农 民 自 发 组 织 建 设为主,缺少专业的设计与施工团队,再加上经济水平有限,住宅建造质量相对较差,对住宅的节能环保 性及室内的热舒适性也更加缺少关注 .近年来,农宅的节能工作开始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相关专家的关 注. 2009 年,《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技术导则》试 运行; 2010 年,住 建 部 发 布 文 件 要 求 对 农 村 居 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同年,我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编 制 农村地 区节 能 改 造 标 准,以 改 善 民 居 环 境 为 目标,尽量满足住户对舒适度的要 求 [2].学 者 们 主 要 从 节 能 改 造 策 略 及 能 耗 影 响 因 素 两 个 方 面 开 展 研 收稿日期: 2018 11 28 ? ? 通信作者: 陈悦华( 1968 E i l: edu. cn.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信息化的研究 . ?ma yuhchen@whu.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71073117) 50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究 .董馨潞 [2]以哈尔滨市周边农宅实地调研数据为基 础,分 析 其 围 护 结 构 存 在 的 问 题,提 出 合 适 的 围 护 结构节能改造方案,同时辅以 eQUEST 能耗模拟软 件 动 态 模 拟 进 行 方 案 优 选 .高 宁 宁 [3]从 适 宜 性 角 度 探索胶东半岛新型农宅的节能设计策略 .邹惠芬等 [4]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宅地基传热过程,得到不同厚 度的地基保温层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 .董令初等 [5]对浙江农宅不同功能、不同朝向的房间 窗墙比进行实测,分析各自特点并提出改造建议 .袁炯炯 [6]基于厦门地区不同类型的用能特征及人体热 适应性,提出适宜的节能措施,并分 析 不 同 围 护 结 构 参 数 对 空 调 能 耗 的 影 响 .郑 少 群 等 [7]利 用 Ene r  gy P l us,模拟不同变量变化对建筑能耗和室内舒适 度 的 影 响,分 析 它 们 之 间 的 定 量 关 系,并 采 用 粒 子 群 算 法进行多维优化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的研究成果适用范围相对有限,复用性和共享 性偏低 .现有研究成果尽管可以在某些典型农宅节能改造设计阶段提供一些指导,但是模拟软件中所建 的模型仍然无法用于指导施工及后期运维,也无法在各专业之间实现共享,也就难以实现改造全过程的 实时监控和多专业之间高度协调 .因 此,如 何 将 节 能 改 造 所 需 的 全 部 信 息 高 效 准 确 地 集 成 于 统 一 的 平 台,实现数据共享,同时简化传统的节能改造流程,提高普适性,是目前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研究的重点方 向 .本文借助建筑信息模型( BIM)平 台,运 用 建 模 软 件 Au t ode skRev i t建 立 鲁 中 地 区 典 型 农 宅 三 维 模 型,经过简单数据转换,将带有属性信息的模型导入 BIM 系列软件分析建筑性能,进而辅助 改造 方案的 比选和优化 . 1 犅犐犕 理论基础 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贯 穿 于 工 程 项 目 的 全 寿 命 周 期,通 过 整 合 建 筑 项 目 生 成 的 各类信息为项目的所有参与者 提 供 一 个 共 享 式 信 息 平 台 的 新 技 术 [8]. BIM 的 实 现 离 不 开 BIM 系 列 软 件,目前 BIM 系列软件可划分为两大类 型: BIM 建 模 软 件 和 利 用 模 型 的 软 件 .每 一 类 都 包 括 诸 多 具 体 软件,这些软件大大推进了 BIM 的普及和发展,使 用 者 可 以 根 据 需 要 选 择 和 综 合 运 用,进 而 优 化 设 计、 节约成本等 . 1. 1 犅犐犕 建模软件 目前,国内 外 有 很 多 BIM 建 模 软 件,比 较 常 用 的 是 Rev i t,Mag i CAD,XS t e e l和 iTWO 等,其 中, Mag iCAD 专注于机电, XS t e e l致力于钢构,两者和iTWO 都是国外软件,不能 适应本 土化 施工规 范、计 算规则等 . Rev i t可以通过创建建筑基础构件,快速完成平、立、剖面等设计,生成三维模型并输出二维图 纸,在任何一个视图下修改图元,其他视图下自动发生联动,并且其自带的族可以直接载入模型中,大大 提高了绘图效率 [9].除此之外, Rev i t建模基于统一的IFC 建模标准,其生成的模型可以在任意支持IFC 标准的软件 之 间转 换 .因此,文中 选用 Rev i t建 立既 有农宅模 型,进而 利用可 持续 分析软件 进行建 筑性 能分析 . 1. 2 犅犐犕 可持续分析软件 BIM 可持续分析软件可以从 BIM 模型中提取建筑性 能,分 析所需 的 相 关 建 筑 信 息 并 进 行 模 拟,及 时给出评价反馈,便于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从而使设计过程更加理性 .以往一些专业分析软件,如 DOE? 2, Ene rgyP l us等,尽管功能强大,但操作难度较大,且需要操作人员 具备扎 实的 专业基 础 . Ec o t e c t Ana l i s基于三维信息化模型,简化了复杂几何体的构建过程,用户界面友好、可视化程度高、操 作难度 ys 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 t e c tAna l i s 与 建模软件 的数据 交换 Ec o t e c tAna l i s 功能 较为全面,集合了 热 环 境、声 1. 2. 1 Eco ys ys 环境、光环境、经济性、环境影响和可视度分析等 6 项功能 .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属于 BIM 系列软件,提 [ ] 供 了与 BIM 软件的接口,可以与 Rev i t中所建模型进行单向链接 10 .模型从 Rev i t到 Ec o t e c tAna l i s, ys 主要以 Gr e enBu i l d i ngXML( gbXML)或 DXF 的 格 式 进 行 数 据 转 换,其 中, gbXML 是 基 于 XML 规 范 的专门用于绿色建筑分析的数据转换语言,以空间为 基础,围护结 构以 面 的 形 式 简 化 表 达,主 要 用 来 分 析建筑的热环境、声环境等;而 DXF 文 件 储 存 的 是 详 细 的 3D 模 型,在 各 软 件 之 间 转 换 速 度 相 对 较 慢, 适用于光环境、阴影遮挡分析等 [11].研究主要利用 Eco t e c tAna l i s的热环境分析功能分析住宅 的逐月 ys 不舒适度和能耗,使用从 Rev i t导出的 gbXML 文件,在 Eco t e c tAna l i s中赋 予构件 相应 的材质,并进 ys 行区域设置(人员、设备运行时间表等)之后,载入当地气象数据,即可开始分析计算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马乐原,等:BIM 在鲁中地区传统农宅节能改造中的运用 505 Eco t e c t Ana l i s热环境分析计算方法 ys Eco t e c tAna l i s热环境分析采用英国工程师协会 ys ( CIBSE)核 定 的 准 入 系 数 法,是 一 种 动 态 负 荷 计 算 方 1. 2. 2 法,包括平均和波动 两 种 计 算 状 态,其 计 算 流 程,如 图 1 所示 .该运算比 较 灵 活,对 建 筑 物 的 体 形 及 模 拟 仿 真 的 区域数量没有限制 .同时,准入法的计 算也比 较 高 效,在 完成遮挡和区域 计 算 后,无 论 是 继 续 修 改 材 料,还 是 重 新进行区域内人员活动情况 的设置,系统 都会 迅速 完 成 计算 [12]. 2 典型农宅概况及 犅犐犕 建模 图 1 准入法计算流程图 F i 1 Ca l cu l a t i onf l owcha r to fadmi s s i onme t hod g.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鲁中农村现有住宅形式及居住环境状况,选取山 东省潍 坊市 临朐县 五井东村 70 余户农宅进行深入走访调研 .由于建造时间不同,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等也发生着变化 .结合 调研结果,将住宅建造时间划分 1990-2000 年、 2000-2010 年及 2010 年以 后 3 个时 间段,并分 别利用 Rev i t建立三维模型,如图 2, 3 所示 .宅基地面积统一为 15m×15m. 建筑形式上,该地区住宅一直以单层坡屋面为主;结构形式 上, 2010 年以 前,以 砖混结构 为主, 2010 ( a)1990-2000 年 ( b)2000-2010 年新建(类型 1) ( d)对 1990-2000 年住宅改建后 ( c)2000-2010 年新建(类型 2) ( e)2010 年以后新建住宅 图 2 1990 年至今典型农宅模型平面视图 F i 2 P l anv i ewo ft i c a lr u r a lr 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 mode l ss i nc e1990 g. yp ( a)1990-2000 年 ( b)2000-2010 年新建(类型 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c)2000-2010 年新建(类型 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06 ( d)对 1990-2000 年住宅改建后 2019 年 ( e)2010 年以后新建住宅 图 3 1990 年至今典型农宅模型三维视图 F i 3 3Dv i ewo ft i c a lr u r a lr 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 mode l ss i nc e1990 g. yp 年之后,开始出现框架结构 .围护结构上,越来越关注 材料的 保 温 隔 热 性 能,外 墙、屋 面、门 窗、地 面 等 部 位的构造形式,如表 1 所示 .空间布局上, 1990-2000 年 的住宅 建设 受 经济 条 件限 制,多数 家 庭 只 建 正 房和一间厢房(东厢房或西厢房)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21 世纪之后,随着经 济的发展,越来 越多 的家庭 开始在自家宅基地上加建厢房及倒座房,形成四合院式布局,同时,考虑采光及保暖需求,在正房与厢房 之间加建阳台连接(图 2( d)); 2010 年之后,除了继续沿用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建造房屋,一些条件比较 好的农户开始结合楼房布局形式设计自家住宅,取消厢房的建造,所有居住活动全部改为在室内进行 . 表 1 农宅围护结构概览 Tab. 1 Ove r v i ewo fenve l opeo fr u r a lr e s i den t i a lbu i l d i ngs 围护结构 部位 材料及厚度(由外到内) 类型 1( 1990-2000 年) 类型 2( 2000-2010 年) 类型 3( 2010 年以后) 外墙 20mm 厚水泥砂浆 +240mm 厚黏土砖 +20mm 厚水泥砂浆 20mm 厚水泥砂浆 +240mm 厚黏土砖 +20mm 厚水泥 砂浆 +10mm 厚白灰抹灰 5mm 厚贴砖饰面 +10mm 厚白灰抹灰 +20mm 厚水泥 砂浆 +240mm 厚黏土砖 + 20mm 厚水泥砂浆 屋顶 黏土瓦 +20mm 厚麦秸泥 + 60mm 厚高梁箔 + 木檩条 + 10mm 厚石膏板 黏土瓦 +20mm 厚麦秸泥 + 10mm 厚苇箔 + 木檩条 + 10mm 厚纸面石膏板 黏土瓦 +20mm 厚麦秸泥 + 120mm 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 10mm 厚纸面石膏板 门窗 单框单玻木门窗 单玻铝合金门窗 单玻铝合金门窗为主, 少数中空双玻铝合金门窗 地面 - 瓷砖地面为主 - 3 基于 犅犐犕 的典型农宅能耗模拟分析 3. 1 热环境参数的设置 进行热工模拟前,要先进行区域属性的参数设置:“室内 设计条 件”使 用 系 统 默 认 值;“人 员 和 运 行” 的设置按人均占有使用面积 6m2 及不同房间的使用功能 对人 员进行 分配;换气 次 数 的 计 算 根 据《农 村 居 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冬季取0. 5h-1 ,夏季取1. 0h-1 ;考虑到农村当地生活习惯,热环境参数“系统 类型”选择“He a t i ng On l y”,即仅在冬季采取取暖措施,夏季不设置空调制冷;室内舒适温度 按标准 设定 为 14~28 ℃ ;“运行时间”假定平时和周末的取暖炉使用时间分别是 18: 00~24: 00 和 8: 00~24: 00. 3. 2 不同平面布局对节能改造的影响 为了分析住宅的不同平面布局对住宅热环境的影响,住宅围护结构统一采用类型 1 的方案 . 3. 2. 1 逐月不舒适度分析 选取的逐月不舒适度数据表示形式为 DH( Deg r e eHour s),单位 为 ℃ ·h . 即计算每 月 所 有 不 舒 适 温 度 与 节 3. 1 中 设 定 舒 适 温 度( 14~28 ℃ )的 差 值 的 总 和,可 以 分 别 得 到 过 热 (高于 28 ℃ )和过冷(低于 14 ℃ )的不舒适度总和 .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模拟各类型住宅的逐月不舒适度,汇总得到全 年不舒 适度,如表 2 所示 .由 表 2 可知:夏季的过热不舒适度远远低于冬季的过冷不舒适度,即该地区农村住宅通过自然通风基本能够实 现夏季降温的需求,但是因处寒冷地区、冬季气温低、外加当前使用的围护结构材料的传热系数过大、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马乐原,等:BIM 在鲁中地区传统农宅节能改造中的运用 507 密性低等原 因,还 需 要 加 强 采 暖 措 施 提 高 舒 表 2 同平面布局住宅全年不舒适度对比 适度 .对比 4 种布局类型可以看出,逐月不舒 Tab. 2 Ye a r l i s c omf o r tdeg r e eo f yd 适度最 大 的 是 1990-2000 年 所 建 住 宅,阳 bu i l d i ngsf o rd i f f e r en tl ayou t s 台、厢房、倒座 房 等 加 建 之 后,逐 月 不 舒 适 度 过热 1990-2000 年 新建类型 1 可对民居室 内 外 的 热 环 境 起 到 过 渡 作 用,有 效缓冲室外温度对室 内 的 直 接 作 用 . 2010 年 不舒适度 时间 明显降低,因 为 合 院 式 布 局 中 间 形 成 的 庭 院 2000-2010 年 以后的布局 虽 然 居 住 方 便,但 是 由 于 直 接 受 到户外露天 环 境 的 影 响,逐 月 不 舒 适 度 略 高 ℃ ·h 过冷 总计 163. 6 15562. 4 15726. 0 120. 1 14219. 3 14339. 4 新建类型 2 115. 3 14462. 6 14577. 8 改建 119. 5 14127. 0 14246. 5 135. 5 14867. 2 15002. 7 2010 年以后 于合院式布局 . 3. 2. 2 住宅能耗分析 住宅能耗是指维持建筑功能和 建筑物 在运行过 程 中 所 消 耗 的 能 量,包 括 照 明、 采暖、空调、家用电器等能耗 [13].对农宅 来 说,能 耗 主 要 用 于 采 暖 . Eco t e c t可 以 模 拟 建 筑 整 体 和 各 个 区 域的逐月采暖能耗,计算单位面积能耗 = 建筑物整体采暖能耗/建筑面积,结果如图 4 所示 . 由图 4 可知:单 位 面 积 能 耗 情 况 与 逐 月 不 舒 适度结果相似, 1990-2000 年 所 建 住 宅 的 单 位 面 积能 耗 最 高,为 184. 71kW ·h· m-2 ; 1990- 2000 年的住宅改建为合院 式 住 宅 后,过 冷 不 舒 适 度降低,所需单位采 暖 能 耗 减 少 为 150. 99kW · h·m-2 ,比改建前降低了 18% ;而 2010 年以后的 非合院式布局 过 冷 不 舒 适 度 高 于 合 院 式,导 致 采 暖能耗有所增加 . 3. 3 围护结构形式对节能改造的影响 3. 3. 1 围护结构 改 造 方 案 的 确 定 由 于 农 村 居 民专业知识匮乏、节能意识低等原因,目前农宅建 图 4 不同农宅类型单位面积能耗对比 F i 4 Compa r i s ono fene r onsump t i onpe run i t g. gyc 设所采用的外墙、门窗、屋顶等大多没有进行任何 a r e aamongd i f f e r en tt so fbu i l d i ngs ype 保温处理,热工性能不良,造成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情况并不乐观 .外墙是住宅的主要围护结构,内 保温、外保温和夹芯保温是目前流行的墙体保温形式 [14?15].其中,外 墙外 保 温 是 在 外 墙 外 部 加 设 保 温 材 料,施工过程不影响室内居住活动的正常进行,既有利于保护原有围护结构,又帮助改善室内热环境,是 既有建筑墙体节能改造的首选;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件中绝热性能最差的部分,目前农村大量使用 的仍然是保温隔热性能比较低的单层玻璃窗,这是造成室内热环境质量差和冬季能耗高的重要原因 .寒 冷地区的住宅,选择门窗玻璃时,应选用气体间层厚度不小于 9 mm 的 中空玻 璃 [14],严格控 制其 热传导 能力;屋顶所造成的室内外传热耗热量远远大于其他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常见的保温屋面采用保温隔热 材料改善屋面层的热工性能,选择保温隔热材料时,需考虑其导热能力和蓄热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屋面 荷载,尽量选用密度适中的材料 . 综合上述原则,确定该地区农宅围护结构改造方案,如表 3 所 示 .改 造 后 的 外 墙、外 窗、屋 顶 的 传 热 系数均小于改造前的,且均符合《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以图 2( b)布局 形式 为例,分别对 外墙、外窗、屋顶进行改造,并对比改造前、后逐月不舒适度和能耗情况 . 表 3 围护结构改造前、后的对比 Tab. 3 Compa r i s onbe twe enenve l ope sbe f o r eanda f t e rr enova t i on 围护结 构部位 外墙 改造前 改造后 构造 20mm 厚水泥砂浆 +240mm 厚黏土砖 +20mm 厚水泥砂浆 + 10mm 厚白灰抹灰 传热系数 构造 传热系数 1. 490 5mm 厚贴砖饰面 +5mm 厚 抗裂砂浆 +50mm 厚 EPS 保温板 + 胶黏剂 +20mm 厚水泥砂浆 + 240mm 厚黏土砖 +20mm 厚 水泥砂浆 +10mm 厚白灰抹灰 0. 469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08 2019 年 续表 Con t i nuet ab l e 改造后 改造前 围护结 构部位 构造 传热系数 构造 传热系数 0. 225 2. 710 屋顶 黏土瓦 +20mm 厚麦秸泥 + 10mm 厚苇箔 + 木檩条 + 10mm 厚纸面石膏板 2. 130 黏土瓦 +40mm 厚麦秸泥 + 120mm 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 50mm 厚玻璃棉保温层 + 薄膜隔汽层 + 纸面石膏板吊顶 门窗 单玻铝合金门窗 5. 440 中空双玻铝合金门窗 3. 3. 2 逐月不舒适度分析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模拟该类型住宅逐月不舒适度 .围护结构改造前、后的 全年不舒适度对比,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每种围护结 构 的改造 都会 使 房 间 过 热 及 过 冷 的 不 舒 适 度 降低,即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主要是传热系数的减小)可以大大增强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逐 月不舒适度;屋顶改造后,全年不舒适度降低幅度最为明 显,外 窗次 之;相 比 改 造 前,外 墙 改 造 后 的 全 年 不舒适度有一定降低,但幅度不大 . 图 5 围护结构改造前、后全年不舒适度的对比 F i 5 Compa r i s ono fye a r l i s c omf o r tdeg r e ebe f o r eanda f t e renve l oper enova t i on g. yd 3. 3. 3 住宅能耗分析 同样地,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其他围护结构材质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更改外 墙、屋顶和外窗的材质,模拟得到逐月 采 暖 能 耗,结 果 如 图 6 所 示 .由 图 6 可 知:传 热 系 数 小、传 热 能 力 低、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有利于冬季采暖能耗的降低,单一围护结构的改造节能效果远不如同时对所 有围护结构进行优化,且屋顶和外窗的节能改造效果明显优于外墙 . 图 6 围护结构改造前、后逐月能耗的对比 F i 6 Compa r i s ono fmon t h l r onsump t i onbe f o r eanda f t e renve l oper enova t i on g. yene gyc 4 结论与展望 借助 BIM 平台的数据协同能力,通过可视化数据模型在建模软件与可持续分析软件之 间的 自由转 换,对农宅热环境进行模拟,得出以下 3 点结论. 1)通过分析不同平面布局的逐月不舒适 度 及 能 耗 情 况,得 出 在 合 院 式 布 局 中,其 庭 院 具 有 很 好 的 热缓冲作用,可以避免室内环境直接受到户外露天环 境的影 响,从 而降 低 住 宅 的 逐 月 不 舒 适 度,减 少 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马乐原,等:BIM 在鲁中地区传统农宅节能改造中的运用 509 筑能耗 . 2)通过分析不同围护结构改造方案对逐 月 不 舒 适 度 和 能 耗 的 影 响,得 出 外 墙、屋 顶 和 外 窗 的 优 化 能减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降低其传热能力、增加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降低全年室内不舒适度,从而 有效地降低建筑采暖能耗 . 3)通过对比单一围护结构和所有围护结 构 同 时 改 造 前、后 的 逐 月 不 舒 适 度 和 能 耗 变 化 情 况,得 出 单一围护结构的改造后的逐月不舒适度和能耗降低幅度 远不 如 同时 对所 有 围 护 结 构 进 行 优 化,且 改 造 屋顶和外窗的节能效果明显优于外墙的改造 . 信息化、可视化的改造流程提高了传统农宅的节能改 造 的合 理 性 和 可 操 作 性,但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既有农宅的改造不同于新建住宅,其改造过程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 对模拟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如有差异分析其出现的 原因,不断改 善信 息 化 工 作 流 程,帮 助 居 民 更 好 地 作出决策 . 参考文献: [ 1] 程坦,刘丛红,寇兴亭 .基 于 节 能 视 角 的 鲁 中 地 区 农 村 住 宅 现 状 分 析 [ J].建 筑 节 能, 2018, 46( 5): 35?41. DOI: 10. 3969/ 7237. 2018. 05. 007. i s sn. 1673 ? j. [ 2] 董馨潞 .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策略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 3] 高宁宁 .胶东半岛地区农村住宅适宜性节能策略研究[ 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2. [ 4] 邹惠芬,胡海浪,孔媛,等 .寒冷地区农宅地基节能改造[ 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1( 2): 320 327. ? i s sn: 10. 11717/ 2095 1922. 2015. 02. 16. DOI: ? j. [ 5] 董令初,黄梦丹,齐锋 .浙 江 省 农 宅 窗 墙 比 域 特 征 调 查 与 评 价 [ J].山 西 建 筑, 2017, 43( 26): 169?171. DOI: CNKI: SUN: JZSX. 0. 2017 26 094. ? ? [ 6] 袁炯炯 .厦门地区新建农村住宅节能策略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7. [ 7] 郑少群 .福建泉州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模型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 2017. [ 8] EASTMAN C M,TEICHOLZ P, SACKS R, 犲 狋犪 犾. BIM handbook:A gu i det obu i l d i ngi n f o rma t i on mode l i ngf o r owne r s,manage r s,de s i r s,eng i ne e r sandc on t r a c t o r s[M]. 2nded. New Yo r k:Wi l ey, 2011. gne [ cnk i. 9] 彭 笑 川,刘 丽 . REVIT 三 维 建 筑 模 型 较 二 维 设 计 的 优 势 [ J].科 技 资 讯, 2016, 14( 2): 1, 3. DOI: 10. 16661/ j. 1672 3791. 2016. 02. 001. ? [ 10] 李农,刘玄烨 . BIM 技术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 应 用 展 望 [ J].照 明 工 程 学 报, 2013, 24( 5): 12 15, 63. DOI: 10. 3969/ ? i s sn. 1004 440X. 2013. 05. 003. ? j. [ 11] Au t ode skI nc. Au t ode skEc o t e c tAna l s i s绿色建筑分析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y [ 12] 云朋 . ECOTECT 建筑环境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 13] 秦旋,刘倩昆 .厦门市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节能潜力分析[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36( 5): 575 ? 58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5. 0575. ? [ 14] 陈易,高乃云,张永明,等 .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 15] 王丽颖,郝秋实 .严寒地区农宅热环境状况及节能技术研究[ J].建 设 科 技, 2012( 17): 80 82. DOI: 10. 3969/ i s sn. ? j. 3915. 2012. 17. 045. 1671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4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25 ? 溶胶?凝胶抛光膜中磨料?基体 界面结合强度分析 俞能跃,陆静 (华侨大学 制造工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对粒径分别为 40, 3μm 的金刚石磨料进 行 不 同 的 表 面 处 理,通 过 测 量 拉 伸 强 度,以 及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表面处理对界面结合 强 度 的 影 响 .研 究 表 明:在 粒 径 为 40μm 的 金 刚 石 表 面 镀 钛 并 氧化处理后,界面结合强度提升 20% ;在粒径为 3μm 的 金 刚 石 表 面 涂 覆 FeOOH,界 面 结 合 强 度 不 会 出 现 明 显的变化 . 关键词: 磨料;界面结合;拉伸强度;表面处理 中图分类号: TG7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10 05 ? ? ? 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犐 狀 狋 犲 狉 犳 犪 犮 犲 狋 狉 犲狀犵 狋 犺狅 犳犃犫 狉 犪 狊 犻 狏 犲 狋 狉 犻 狓 ?犅狅狀犱犛 ?犕犪 狔 犾犘狅 犾 犻 狊 犺 犻 狀犵犉 犻 犾犿 犻 狀犛狅 犾 ?犌犲 YU Nengyue,LUJ i ng (Manu f a c t ur i ng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I ns t i t u t e,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Di f f e r en tsu r f a c et r e a tmen t sf o rd i amondab r a s i ve swi t hpa r t i c l es i z e so f40and3μm we r ec onduc  t ed,andt hei n f l uenc eo fsu r f a c et r e a tmen toni n t e r f a c ebond i ngs t r eng t h wa sana l z edby me anso ft ens i l e y s t r eng t hme a su r emen t,s c ann i nge l e c t r on mi c r o s c opyandi n f r a r edspe c t r o s c opy.S t ud i e sshowt ha tt hei n t e r  f a c ebonds t r eng t hc ou l di nc r e a s eby20% a f t e rt hed i amondab r a s i vewi t hapa r t i c l es i z eo f40μm wa sc oa t ed wi t ht i t an i um and ox i d i z ed. Whent hed i amondab r a s i vehav i ng a pa r t i c l es i z eo f3 μm wa sc oa t ed wi t h FeOOH,t hei n t e r f a c ebonds t r eng t hwou l dno tchanges i i f i c an t l gn y. 犓犲 狉 犱 狊: ab r a s i ve;i n t e r f a c ebond i ng;t ens i l es t r eng t h;su r f a c et r e a tmen t 狔狑狅 由于在晶圆加工过程中具有高精度、低损伤等优点 [1?2],基于溶胶?凝胶制 备而 成的生物 高分子 柔性 抛光膜受到广泛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固结磨料与 游 离 磨 料 抛 光 工 具,半 固 结 的 溶 胶?凝 胶 抛 光 膜 具 有 一 种特有的“容没”效应,可避免加工过程中的磨粒对加工工件的损伤,更好地保证工件的加工 精度 [3?5].在 常温下,金刚石为亚稳定态,耐热性不高,加工过程中常 发生 氧化失 质 量、石 墨 化 等 反 应,从 而 影 响 加 工 效率 [6].此外,由于金刚石是由共价 键 结 合 而 成 的 晶 体,它 和 生 物 高 分 子 材 料 的 结 合 较 差,在 加 工 过 程 中,会出现磨料脱落等问题 .为了提高磨料与基体的结合,众多学者选择对金刚石表面进行涂覆处理,如 涂覆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壳层,从而使磨料与基 体 更 好 地 结 合 [7?9].涂 覆 壳 层 后,复 合 磨 料 的 导 热 性、分 散性、耐磨性及抗氧化性等皆有大幅度提升 [10?14],可实现磨料与基体的牢固结合,提高加工效率 .由于在 收稿日期: 2018 12 14 ? ? 通信作者: 陆静( 1981 ?),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表面改性、新型 研 磨 抛 光 工 具 的 制 备、光 电 材 料 基 片 的 超精密加工的研究 . E i l: l u i ng26@hqu. edu. cn . ?ma j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0 I 0009);福建省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3502Z20173049) 第4期 俞能跃,等:溶胶?凝胶抛光膜中磨料?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分析 511 传统的抛光工具中,金刚石磨料是镶嵌于陶瓷、金属、树脂等结合剂中,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大多基于三 点抗弯原理 [15?17],通过测试抛光工具的抗弯强度,表征磨 料与基 体 的界 面 结 合 强 度 .对 于 球 状 或 块 状 的 溶胶?凝 胶 抛 光 工 具,有 学 者 通 过 容 积 密 度 和 硬 度 参 数 对 抛 光 工 具 中 的 磨 料 与 基 体 的 界 面 结 合 进 行 表 征 [18?19].然而,由于半固结的溶胶?凝胶抛光膜基体较软且很薄,无法使 用传统 的三 点抗弯 法 .溶胶?凝胶 抛光 膜在 制 备过程 中 采用生物高 分子材 料,在 固化及 干燥 过程 中会产生 剧烈 的收缩 [20],从 而在 金刚石 表面产生压应力,这种界面应力在宏观上会影响工具的拉伸强度 .因此,本文通过对拉伸强度的测量,研 究表面镀钛氧化、涂覆羟基氧化物等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抛光工具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 子显微镜、红外分析等手段从机理上进行结果分析 . 1 实验过程 采用真空微蒸发方法,对粒径为 40μm 的 金 刚 石 表 面 进 行 镀 覆 金 属 钛 处 理 .在 金 刚 石 外 层 镀 覆 一 层厚度小于 200nm 的壳层 [21],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镀覆前、后的磨料电子显微照片,如图 2 所示 . ( a)金刚石磨料 ( b)镀钛复合磨料 图 1 镀钛复合磨料结构图 图 2 镀覆前、后的磨料电子显微照片 F i 1 S t r uc t u r ep i c t u r eo f g. F i 2 Ab r a s i vee l e c t r onmi c r og r aphsbe f o r eanda f t e rp l a t i ng g. t i t an i ump l a t edc ompo s i t eab r a s i ve 镀钛复合磨料的表面是一层金属钛,对复合磨料进行热分析,结果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犿 为质 量; 狋 为温度; 犈 为电位差 .由图 3 可知:在 446 ℃ 左右,复合磨料开始氧化,升温至 705 ℃ 时,复合磨料内层金 刚石发生氧化,从而出现大量失质量 . 根据热分析结果,对复合磨料进 行 表 面 氧 化 处 理 .在 马 弗 炉 中,将 其 加 热 至 500 ℃ ,保 温 5 mi n,随 炉冷却至室温,获得氧化后的复合 磨 料 .氧 化 前、后 的 复 合 磨 料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 SEM)图 像,如 图 4 所 示 .对磨料进行点能谱分析,取点位置在 SEM 图像中标出,能谱 图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犈 为 能 量; 狑为 质量分数 .由图 5 可知:氧化处理后,复合磨料的外层由纯金属钛层转变为氧化物层 . ( a)氧化前 ( b)氧化后 图 3 镀钛复合磨料热分析结果 图 4 氧化前、后的镀钛金刚石磨料 SEM 图像 F i 3 The rma lana l s i sr e su l t so f g. y F i 4 SEMimageo fTi  c oa t edd i amondab r a s i ve g. Ti p l a t edc ompo s i t eab r a s i ve be f o r eanda f t e rox i da t i on 对粒径为 3μm 的金刚石磨料进行表面镀覆羟基氧化铁处理,将金刚石磨料放入盛有 FeCl3 溶液的 烧瓶中, 40 ℃ 水浴加热,并伴随磁 力 搅 拌 . 48h 后,将 烧 瓶 中 的 金 刚 石 磨 料 去 除,在 扫 描 电 镜 下 进 行 观 察 .由此可知,金刚石磨料的表面包裹一层致密的壳层 .同时,将未涂覆处理的金刚石磨料 SEM 图片作 为对比,涂覆前、后磨料的 SEM 图像,如图 6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12 2019 年 ( a)涂覆前 ( b)涂覆后 图 5 镀钛金刚石氧化前、后能谱分析图 图 6 涂覆前、后磨料 SEM 图像 F i 5 Ene r c t r umana l s i sbe f o r eand g. gyspe y F i 6 SEMimageo fab r a s i vebe f o r eanda f t e rc oa t i ng g. a f t e rox i da t i ono fTi p l a t edd i amond 对涂覆后的磨料进行 X 射线衍射( XRD)分析,结果如图 7 所示 .由图 7 可知:水解涂覆后得到的 复合磨料衍 射 峰 的 出 峰 位 置 对 应 两 种 物 质,除 了 金 刚 石 对 应 的 ( 114)( 220)特 征 晶 面,还 有 FeOOH 对 应 的 ( 110)( 200)( 310) ( 400)( 211)( 301)( 411)( 600)( 521)( 541)特 征 晶 面 .结 合 磨 料 的 表面 SEM 及实验反应 过 程,可 知 复 合 磨 料 的 表 面 所 涂 覆 的 壳 层 物质为 FeOOH.将抛光膜从涂覆基材上取下,根据国家标准 GB/ T1040. 3-2006《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 部分:薄膜和薄片的 试验条件》制作标准试样 .在岛津拉力 机上进行 拉伸强 度 测 试,实 验参数如下:样品数 为 10;标 距 为 80 mm;长 度 为 150 mm;宽 度 图 7 涂覆 FeOOH 复合磨料 XRD 图谱 为 15mm. F i 7 XRDa t l a so fFeOOH c oa t ed g. 2 结果与分析 c ompo s i t eab r a s i ve s 对粒径分别为 40, 3μm(W40,W3)的金刚石磨料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其拉伸实验结 果,如 图 8 所 示 .由图 8 可知:粒径为 40μm 的金刚 石 磨 料 在 表 面 镀 钛 并 氧 化 处 理 后,界 面 结 合 强 度 有 所 提 高;而 粒 径为 3μm 的金刚石磨料在表面镀覆羟基氧化铁后,界面结合强度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 ( a)镀钛氧化磨料(W40) ( b)涂覆 FeOOH 磨料(W3) 图 8 镀钛氧化磨料与涂覆 FeOOH 磨料的对比实验结果 F i 8 Compa r a t i v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Ti  c oa t edox i d i z edab r a s i ve sandFeOOH c oa t edab r a s i ve s g. 抛光膜断面中磨料的分布情况,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知:在相 同 粒 度 金 刚 石 磨 料 与 复 合 磨 料 所 对 应的标准试样中,试样厚度接近且整体厚度分布均匀,磨料的分布未出现明显差异,无局部集聚现象 . 粒径为 3μm 的金刚石磨料与涂 覆 FeOOH 复 合 磨 料 的 红 外 光 谱,如 图 10( a)所 示 .粒 径 为 40μm 的金刚石磨料与表面镀钛并氧化处理的复合磨料 的红 外 光 谱,如 图 10( b)所 示 .图 10 中: σ η 为 透 过 率; 为波数 .由图 10 可知:相较于本 身 亲 油 疏 水 的 粗 粒 度 金 刚 石 磨 料 (粒 径 为 40μm),随 着 粒 度 降 低 至 3 μm,磨料的表面性质发生较 大 变 化,在 特 征 频 率 区,细 粒 度 金 刚 石 磨 料 的 表 面 会 吸 附 更 多 的 羟 基 官 能 团,羟基官能团与有机高分子基体材料更好地结合,从宏 观 上表现 为细 粒 度 磨 料 抛 光 膜 中,基 体 与 磨 料 的界面结合强度明显高于粗粒度金 刚 石 磨 料 组;由 于 粒 径 为 3μm 的 金 刚 石 磨 料 表 面 已 吸 附 大 量 的 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俞能跃,等:溶胶?凝胶抛光膜中磨料?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分析 ( a)W40 金刚石 ( b)W40 复合磨料 ( c)W3 金刚石 ( d)W3 复合磨料 513 图 9 抛光膜断面中磨料的分布情况 F i 9 Di s t r i bu t i ono fab r a s i vei nc r o s ss e c t i ono fpo l i shedf i lm g. 基官能团,在 FeOOH 涂覆后,表面所吸附的羟基官 能 团 数 量 较 涂 覆 之 前 仅 略 有 提 升,这 也 是 在 羟 基 氧 化物涂覆之后,磨料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没有出现较大变化的原因 . ( a)W3 磨料 ( b)W40 磨料 图 10 不同磨料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F i 10 Ana l s i sr e su l t so fi n f r a r edspe c t r ao fd i f f e r en tab r a s i ve s g. y 由对表面进行镀钛并氧化后的 复 合 磨 料 红 外 图 谱 可 知:在 870, 900cm-1 处,复 合 磨 料 的 谱 图 出 现 新的吸收峰,新化学键的形成会加强磨料与有机高分子间的结合,使氧化后的复合磨料界面结合强度升 高 .同时,由实验结果可知,高分子材料基体与金属钛的结合较差,与钛的氧化物结合较好 . 3 结论 1)标准试样的拉伸强度可用于表征抛光膜中磨料与高分子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因为 抛光 膜在制 作过程中,基体产生收缩,从而使结合剂的表面产生拉应力 . 2)在粒径为 40μm 的金刚石表面镀覆金属钛并进行氧化处理后,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提升 20%.对粒径为 3μm 的金刚石表面进行水解涂覆实验,并在其表面涂覆 FeOOH 后,磨料与基体的界面 结合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 3)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磨料表面吸附的羟基官能团的数量及化学键的形成 是影响磨 料与基 体界 面结合强度的重要因素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14 2019 年 参考文献: [ 1] HU Guangq i u, LUJ i ng, XU Xi Po l i sh i ngs i l i c onwa f e r swi t ht henanod i amondab r a s i vet oo l sp r epa r edbys o l ? peng. /KEM. J]. KeyEng i ne e r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11, 496: 1 6. DOI: 10. 4028/www. s c i en t i f i c. ne t 496. 1. lt e chn i ? ge que[ [ 2] 徐西鹏,刘娟,于怡 青,等 .凝 胶 结 合 剂 磨 粒 工 具 制 备 及 其 磨 抛 性 能 研 究[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3, 49( 19): 156 162. ? DOI: 10. 3901/JME. 2013. 19. 156. [ 3] LUO Qi u f a, LUJ i ng, XU Xi Ac ompa r a t i ves t udyont hema t e r i a lr emova lme chan i smso f6H?S i Cpo l i shedby peng. we a r. 2016. 01. 014. s emi f i xedandf i xedd i amondab r a s i vet oo l s[ J].We a r, 2016, 350/351: 99 106. DOI: 10. 1016/ ? ? j. [ 4] LUJ i ng, LIYang, XU Xi Thee f f e c t so fab r a s i vey i e l d i ngont hepo l i sh i ngo fS i C wa f e r sus i ngas emi f i xed ? peng. f l ex i b l epad[ J]. J ou r na lo fEng i ne e r i ng Manu f a c t u r e, 2015, 229( 51): 170 177. ? [ 5] LUO Qi u f a, LUJ i ng, XU Xi S t udyont hep r o c e s s i ng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i Cands apph i r esubs t r a t e spo l i shedby peng. f i xedandf i xedab r a s i vet oo l s[ J]. Tr i bo l ogyI n t e r na t i ona l, 2016, 104: 191 DOI: 10. 1016/ t r i bo i n t. 2016. s emi ? ?203. j. 09. 003. [ 6] 高涛,彭伟,姚 春 燕 .金 刚 石 表 面 处 理 的 应 用 和 发 展 [ J].金 刚 石 与 磨 料 磨 具 工 程, 2004( 3): 6?9.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6 852X. 2004. 03. 002. ? [ 7] WEIChen l ong, CHENGJ i i, LIJ i an f eng, 犲 狋犪 犾. Tungs t en c oa t edd i amondpowde r sp r epa r edby mi c r owave a t i ng ? ?he gu t hp l a t i ng[ J]. Powde rTe chno l ogy, 2018, 338: 274 279. DOI: 10. 1016/ s a l t e c. 2018. 07. 035. ?ba ? j. powt [ 8] 张荻,苑孟颖,谭占秋,等 .金刚 石/Cu 复 合 界 面 导 热 改 性 及 其 纳 米 化 研 究 进 展 [ J].金 属 学 报, 2018, 54( 11): 1586 ? 1596. [ 9] BREVALE, CHENGJ i i ng, AGRAWALDK. De ve l opmen to ft i t an i umc oa t i ngsonpa r t i cu l a t ed i amond[ J]. J ou r na l p o ft heAme r i c anCe r ami cSo c i e t 2000, 83( 8): 2106 2108. DOI: 10. 1111/ 1151 2916. 2000. t b01524. x. ? ? y, j. [ 10] KANG Qi i ng, HEXi nbo, RENShub i n, 犲 狋犪 犾.Mi c r o s t r uc t u r eandt he rma lp r ope r t i e so fc oppe r:Di amondc ompo s  p J].Ma t e r i a l s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 2015, 105: 18 23. i t e swi t ht ungs t enc a r b i dec oa t i ngond i amondpa r t i c l e s[ ? [ 11] LIN B i n,WANG Xi t ao, ZHANG Yang, 犲 狋犪 犾. I n t e r f a c e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aCu c oa t edd i amondsy s t em[ J]. Su r  ?Ti ? 2015, 278: 163 170. DOI: 10. 1016/ su r f c oa t. 2015. 08. 006. f a c eandCoa t i ngsTe chno l ogy, ? j. [ 12] ZHAO Dongpeng,WANGZe l ong, XIYi ngy i ng, 犲 狋犪 犾. Pr epa r a t i ono fs i l i c a c oa t edu l t r a f i ned i amondandd i spe r s i on ? J].Ma t e r i a l sLe t t e r s, 2013, 113: 134 137. DOI: 10. 1016/ i nc e r ami cma t r i x[ ma t l e t. 2013. 09. 052. ? j. [ 13] LUJ i ng,WANGYanhu i, ZANGJ i anb i ng, 犲 狋犪 犾. Pr o t e c t i ves i l i c onc oa t i ngf o rnanod i amondsus i nga t omi cl aye rdep  J]. App l i edSu r f a c eSc i enc e, 2007, 253( 7): 3485 3488. o s i t i on[ ? [ 14] 曹学功 .镍?磷?金刚石复合镀层 的 耐 磨 性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0, 21( 1): 21?23. DOI: 10. 3969/ j. 5013. 2000. 01. 005. i s sn. 1000 ? [ 15] LIU XF, LIYZ. Themi c r oana l s i so ft hebond i ngc ond i t i onbe twe enc oa t edd i amondandma t r i x[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 y J ou r na lo fRe f r a c t o r t a l sand Ha r d Ma t e r i a l s, 2003, 21( 3/4): 119 123. DOI: 10. 1016/s 0263 4368( 02) 00103 8. ? ? ? y Me [ 16] WANG Yanghu i, ZANGJ i anb i ng, ZHANG Xi nghong, 犲 狋犪 犾. I n t e r f a c ebond i ngbe twe enTi c oa t edCBNandv i t r i f i ed ? bond[ J]. KeyEng i ne e r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04, 259/260: 14 18. ? [ 17] YAN N, ZHAO DP,WANGL, 犲 狋犪 犾. Pr epa r a t i onands i n t e r i ngo fs i l i c a c oa t edu l t r a f i ned i amonds:Vi t r i f i edbond ? c ompo s i t epowde r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Re f r a c t o r t a l sand Ha r d Ma t e r i a l s, 2014, 43: 212 215. ? y Me [ 18] LIUJuan, XU Xi Fab r i c a t i ono fu l t r a f i ned i amondab r a s i vet oo l sbys o l l[ J].Ma t e r i a l sSc i enc eFo r um, ? ?ge peng. /MSF. 2004, 471/472: 426 430. DOI: 10. 4028/www. s c i en t i f i c. ne t 471 472. 426. ? ? [ 19] NAKAMURA H, YANJ, SYOJ IK, 犲 狋犪 犾. De ve l opmen to fapo l i sh i ngd i s cc on t a i n i ngg r anu l a t edf i neab r a s i ve s[ J]. /KEM. KeyEng i ne e r i ng Ma t e r i a l s, 2003, 238/239: 257 262. DOI: 10. 4028/www. s c i en t i f i c. ne t 238 239. 257. ? ? [ 20] 张向红,王艳辉,臧建兵,等 .低熔高强纳米陶瓷结合剂粗粒度超硬工具[ J].金 刚 石 与 磨 料 磨 具 工 程, 2011, 31( 1): i s sn. 1006 32 34. DOI: 10. 3969/ 852X. 2011. 01. 008. ? ? j. [ 21] 王艳辉 .金刚石磨料表面镀钛层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 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3.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16 ? 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 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万瑞安1,胡恭任1,2,韩璐1,崔建勇3,于瑞莲1 ( 1.华侨大学 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中, 12 种重金属元素(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Mn) 的质量比及分布特征,并采用改进的 BCR 四步提取法分析赋存形态,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 相 比 值法进行污染评价 .结果表明:除 Ba, Pb,Mn 外,其余元素的平均质量比均高于厦门 A 层 土 壤 元 素 的 背 景 值; Cr, Co, Ni, Cu, Zn, Cd, Fe,Mn 在 0~60cm 深 度 的 可 提 取 态 占 比 明 显 高 于 60~120cm;综 合 两 种 评 价 方 法, P107 柱状沉积物在整个沉积历史中受到除 Ba, Sr外 其 余 重 金 属 不 同 程 度 的 污 染,特 别 是 自 20 世 纪 90 年 代 开始污染程度加重,与厦门的近代经济发展历史相对应 .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化学形态;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 中图分类号: X55;X820.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15 07 ? ? ? 犛狆犲 犮 犻 犪 狋 犻 狅狀犪狀犱犈犮 狅 犾 狅 犻 犮 犪 犾犚犻 狊 犽犃狊 狊 犲 狊 狊犿犲 狀 狋狅 犳犎犲 犪 狏 狋 犪 犾 狊 犵 狔 犕犲 犻 狀犆狅犪 狊 狋 犪 犾犆狅 狉 犲犛 犲 犱 犻犿犲 狀 狋 狊犉狉 狅犿 犡犻 犪犿犲 狀 犠犲 狊 狋 犲 狉 狀犅犪狔 , WAN Ru i ′ an1,HU Gong r en1 2,HAN Lu1, CUIJ i anyong3,YU Ru i l i an1 ( 1.Co l l egeo f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S t a t eKeyLabo r a t o r fEnv i r onmen t a lGeo chemi s t r ns t i t u t eo fGeo chemi s t r yo y,I y, 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Gu i i na; yang550081,Ch 3.Ana l t i c a lLabo r a t o r i i ngRe s e a r chI ns t i t u t eo fUr an i um Geo l ogy,Be i i ng100029,Ch i na) y y,Be j j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c on t en tandd i s t r i bu t i ono fhe avyme t a l s( V,Cr,Co,Ni,Cu,Zn,Sr,Cd,Ba,Pb,Fe,Mn) i nt hec oa s t a lc o r es ed imen t sf r om Xi amen We s t e r nBay we r es t ud i ed.Thechemi c a lspe c i a t i ond i s t r i bu t i ono f he avyme t a l swa se va l ua t edbyt hemod i f i edBCRs e t i a lex t r a c t i onp r o c edu r e.Thepo l l u t i ondeg r e eo fhe av  quen t a l swa sa s s e s s edbyt hege o a c cumu l a t i oni ndexands e c onda r s er a t i ot op r ima r s e.Ther e su l t s ? y me ypha ypha showt ha tamongt he12he avy me t a l s,exc ep tf o rBa,Pband Mn,t heave r agec on t en t so fo t he rhe avy me t a l s a r eh i rt hant ho s ei nXi amenAl aye rs o i l.Compa r edwi t ht hedep t ho f60 120cm,t heex t r a c t ab l ef r a c t i on ? ghe o fCr,Co,Ni,Cu,Zn,Cd,Fe,Mna t0 60cmdep t hi sobv i ous l i r.I nadd i t i on,t her e su l t so ftwoa s  ? yh ghe t a l s s e s smen tme t hodsi nd i c a t edt ha tt heP107c o r es ed imen twa spo l l u t edi nd i f f e r en tdeg r e e sbymo s the avyme 收稿日期: 2018 11 08 ? ? 通信作者: 于瑞莲( 1970 E i l: r u i l i any@hqu. edu. cn. ?),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 助 项 目 ( 21777049,21077036);环 境 地 球 化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SKLEG2016801);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701308705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16 2019 年 exc ep tf o rBaandSr.Espe c i a l l i nc et he1990s,he avy me t a lpo l l u t i onha sbe c omes e r i ous,wh i chi sc o r r e  ys spond i ngt ot hemode r nde ve l opmen th i s t o r fXi amen. yo o 犓犲 狉 犱 狊: c o r es ed imen t;he avy me t a l;chemi c a lspe c i a t i on;e c o l og i c a lr i sk;ge c cumu l a t i oni ndex;s e c  ?a 狔狑狅 onda r s et op r ima r s er a t i o ypha ypha 重金属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和危害持久性,且能够 通过食 物 链 的 富 集 放 大 效 应 富 集 于 鱼 类 等高营养阶生物体内,并最终威胁人类的健康,因而倍受关注 [1].作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 沉积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具有指示作用 [2],而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赋存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既 能提供重金属沉积与转化的历史信息,又能显示不 同 时 期 受 人 为 和 自 然 影 响 的 程 度 [3?4].厦 门 西 港 是 一 个近南北走向的哑铃状半封闭型内湾,作为重要的港口区和航道区,近些年来,西港受到船舶业、工业和 生活废水污染的困扰,加之水动力条件差,使西港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5?6].诸多学者对厦门 西港沉 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 [7?11],但多集中于表层沉积物 .本文 通过 测定厦门 西港柱 状沉 积物不同深度共 8 个样品中的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含量,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合不同深度对应的沉 积年代,分析重金属污染状况 .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样品采集于 2011 年 4 月,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在调 查 厦门 西 港 近 岸 海 域 地 质 和 环 境 状 况 的 基 础 上,选择沉积环境较稳定的泥质或粉砂质淤泥沉积物地段,借助地质勘查钻机采集了一根有代表性的沉 积柱,柱深 120cm.使用聚乙烯刀进行切割分层, 0~60cm 以 12cm 分 层, 60~120cm 以 20cm 分 层, 共分为 8 个样品,将分层后的柱状样装入干净的 自 封 袋 中 密 封 保 存 .采 样 点 所 在 经、纬 度 为 118 ° 2 ′ 8 ″E, 24 ° 28 ′ 0. 1 ″N.预处理前,将样品放置于 -20 ℃ 冷冻保存,使用冷冻干燥机去除样品中的水分,剔 除杂质 后,用玛瑙研钵进行研磨,过 63μm 尼龙筛,筛下样装入自封袋中,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待用 . 1. 2 样品分析 将过筛后的沉积物 按水土比 2. 5∶1. 0 混 合搅拌 1 mi n,静 置 30 mi n,用 pH 计测量 沉 积 物 样 品 的 [ ] r i ng 等 12 提出的方法,对样品中的 CaCO3 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将样品置于马弗炉中,在 pH 值 .参考 Lo 温度 550 ℃ 下灼烧 5h,测定烧失量( LOI).称取 0. 100g 样品于 Te f l on 杯中,使用混酸消解体系( 2 mL HCl+6mL HNO3 +2mL HF)在电热板上进行消解,以提取重金属总量;使用改进的 BCR 多级连续提 取法 [13]提取样品中重金属的 4 种形态:弱酸溶态( F1,可交换态 和碳 酸 盐 结 合 态)、可 还 原 态( F2,铁、锰 氧化物结合态)、可氧化态( F3,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 F4,与矿物 晶体 强烈结合 态);使用安 捷伦 7700cx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 ICP ?MS)测定提取液中重金属的质量比 . 1. 3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 3. 1 基于总量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运 用 地 累 积 指 数 法 [14]对 P107 柱 中 重 金 属 元 素 进 行 污 染 状 况 评价,计算式为 ( 犐geo =l og2[ 犆狀/( 犽·犅狀 )]. 1) 式( 1)中: 犐geo为地累积指数; 犆狀 , 犅狀 分别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狀 的实测质量比及地球化学背景值; 犽为 [ ] 各地岩石差异的修正系数(一般取值 1. 5).采用厦门 A 层土壤背 景 值 15 作 为 犅狀 .依据 犐geo数值的大小, 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分为 0~6 级,如表 1 所示 . 表 1 地累积指数与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关系 Tab. 1 Re l a t i onbe twe enge o a c cumu l a t i oni ndexandc on t ami na t i ondeg r e eo fhe avy me t a l ? 污染程度 无 轻度 偏中度 中度 偏重 重 严重 级别 0 ≤0 2 ( 1, 2] 3 ( 2, 3] 4 ( 3, 4] 5 ( 4, 5] 6 犐geo 1 ( 0, 1] >5 1. 3. 2 基于形态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能更有 效评价 重金属 的迁 移性 和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的 次 生 相 [ ] 与原生相比值( 犚SP)法 16 对 P107 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计算式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万瑞安,等: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517 ( 犚SP = 犕sec/犕prim . 2) 式( 2)中: 犚SP为污染程度; 犕sec为次 生 相 中 重 金 属 的 质 量 比(可 提 取 态,即 BCR 前 三 态 之 和); 犕prim 为 原 生相中重金属的质量比(残渣态, BCR 第四态的质量比).通过 犚SP 值将污染程度 分为 4 个等 级: 犚SP <1, 表明无污染; 1≤犚SP<2,表明轻度污染; 2≤犚SP<3,表明中度污染; 犚SP≥3,表明重度污染 . 1. 4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 Exc e l2007 和 Gr aphPadPr i sm7 软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比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使用 SPSS19. 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2. 1 柱状沉积物主要理化参数的分布特征 使用李桂海 [17]研究得出的厦门西港 沉 积 物 平 均 沉 积 速 率( 4. 0cm·a-1 ),计 算 柱 状 沉 积 物 不 同 深 度所对应的年代 .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 P107 的主要理化参数,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犱 为深度; 狑CaCO3 为 CaCO3 的质量分数 .由表 2 可知:柱状沉积物中 pH 值的变化范围为 3. 33~6. 59,整体呈酸性,  pH 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深度为 0~60cm 时酸性较强,深度为 60~120cm 时呈弱酸性 .沉积物 Ca CO3 质量分数随深度变化趋势与 pH 值 基 本 相 似,有 研 究 表 明,土 壤 中 CaCO3 质 量 分 数 与 pH 值 呈 非 线性正相关 [18],两者在深度 48~80cm 时变化明显 . P107 柱中,深度 0~60cm 的 有机质质 量分数 明显 高于 60~120cm.深度 0~60cm 的沉积物中, pH 值较低,说明 近 代 以 来 该 柱 可 能 受 人 为 源 影 响 较 大, 表层至 60cm 深度的有机负荷( 12. 58% ~13. 09% )较高,也 进一步 指明了该 柱 近 代 以 来 可 能 受 到 一 定 程度的外源输入 .何海星等 [19]研究发现, 2001-2011 年间,厦门西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比有升高的 趋势,这与文中的研究结果相符 . 表 2 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 P107 的主要理化参数 Tab. 2 Phy s i c a l chemi c a lpa r ame t e r so fP107c oa s t a lc o r es ed imen t sf r om Xi amen We s t e r nBay ? 样品编号 年份 犱/cm pH 值 狑CaCO3/% /% LOI P107 1 ? 2008-2011 年 2005-2008 年 0~12 3. 36 0. 18 12. 97 P107 2 ? P107 3 ? 4 P107 ? P107 5 ? P107 6 ? P107 7 ? P107 8 ? 12~24 3. 33 0. 25 13. 09 2002-2005 年 1999-2002 年 24~36 3. 37 0. 60 12. 84 36~48 3. 38 0. 29 12. 73 1996-1999 年 1991-1996 年 48~60 3. 40 0. 46 12. 58 60~80 6. 47 0. 53 8. 39 1986-1991 年 1981-1986 年 80~100 6. 51 0. 57 8. 86 100~120 6. 59 0. 64 8. 55 2. 2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比的分布特征 重金属元素的质 量 比随深度的 变 化,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狑 为 质量比;虚线 表示厦 门 A 层土 壤 各 元素背景值 .由图 1 可知: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Mn 的 平 均 质 量 比 分 别 为 厦 门 A 层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 2. 42, 1. 93, 2. 62, 2. 80, 1. 66, 1. 49, 1. 02, 2. 99, 0. 58, 0. 91, 1. 21, 0. 88 倍 .根 据 图 1 中各组数据计算可得,这 12 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程度为 Cd( 60. 43% )>Cr( 57. 00% )>Ni( 55. 30% )> Ba( 49. 83% )> Sr( 39. 56% )> Co( 38. 91% )> Cu( 38. 52% )> V( 36. 51% )> Fe( 27. 00% )> Zn ( 25. 45% )> Mn( 18. 00% )>Pb( 13. 59% ),其 中, Cd, Cr 和 Ni变 异 系 数 较 大 且 超 过 背 景 值 较 多,变 异 系数大,说明沉积物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由图 1 还可知: Cr, Ni, Cu, Zn 的质量比随深 度 减 小 而 增 加,且 在 80cm(对 应 1991 年)至 表 层 的 质 量比高于背景值, 100~48cm( 1986-1999 年)质 量 比 上 升 显 著, 48cm 至 表 层 的 质 量 比 变 化 不 大; V, Co, Fe的变化趋势类似,除在深度 80cm 左右质量比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外,其他深度的质量比在一定范 围内波动,峰值段重金属质 量 比 约 为 背 景 值 的 2~4 倍; Cd 的 质 量 比 在 0~60cm 段 高 于 60~120cm 段,最大值在 48cm 附近( 1999 年左右),为背景值的 7 倍; Sr的质量 比 最 大 值 仅 高 出 背 景 值 的 0. 6 倍, 表明 Sr受人为源影响小; Ba的质 量 比 虽 然 随 深 度 变 化,但 未 高 出 背 景 值; Pb 的 质 量 比 在 80~100cm ( 1986-1991 年)略高于背景值,其余深度的质量比均低于背景值;Mn 的质量比随深度呈多峰锯 齿状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18 2019 年 ( a)V ( b)Cr ( c)Co ( d)Ni ( e)Cu ( f)Zn ( g)Sr ( h)Cd ( i)Ba ( j)Pb ( k)Fe ( l)Mn 图 1 P107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垂向分布图 F i 1 Ve r t i c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o fhe avy me t a l sc on t en t si nP107c o r es ed imen t s g. 布,除表层质量比略高于背景值外,其余深度的质量比均低于背景值 . 12 种重金属质量比的最低值多出现在柱底部附近,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初(深度为 80cm 左 右处) 及 21 世纪初(深度为 40cm 左右处)这两个时间节点 附近,均出现 重金属 质量 比明显 升 高,且 有 些 重 金 属的质量比达到整个柱状样的峰值,说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中国经济快速发 展的时期,厦门市也处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时期,港口的开放、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当时环保监管 不够严格,从而导致了重金属的污染 . 2. 3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可迁移性和毒性,而形态分析不仅可以 了解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还可以了解重金属受人为和自然来源的影响程度 .厦门西港近岸海 域柱状沉积物 P107 中,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Mn 的 弱 酸 溶 态 ( F1)、可 还 原 态 ( F2)、 可氧化态( F3)和残渣态( F4)所占的百分比,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η 为各态所占的百分比 . 由图 2 可知: Co, Ni, Zn, Cd 在 0~60cm 的 F1 态比例较高,与节 2. 2 总量分析结果相 对应,以上元 素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受到了人为源的影响; Sr在整根柱中的 F1 态比例也 较高,且随深 度增 加而增 大,但不能据此断定是否受 Sr污染,因为 Sr为生物成因元素,主要富集在含碳酸钙的生物 碎屑介质中, 以高比例存在于 F1 态中;Mn 在 0~60cm 的 F1 态比例较高,但仅根据 F1 态比例无法断定其是否受人 为源污染,因为海洋自生作用产生的 Mn 大 部 分 也 赋 存 在 F1 态 中 [20],同 时 有 研 究 表 明,厦 门 港 湾 表 层 ( a)V ( b)Cr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c)Co 第4期 万瑞安,等: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 d)Ni ( e)Cu ( f)Zn ( g)Sr ( h)Cd ( i)Ba ( j)Pb ( k)Fe ( l)Mn 519 图 2 P107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垂向分布图 F i 2 Ve r t i c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o fhe avy me t a lspe c i a t i oni nP107c o r es ed imen t s g. 沉积物中,Mn 有近半存在于 F1 态 [21],这与文中研究结果相同,而 Mn 可提取态所占比例随深度增加而 明显减小,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Mn 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源的影响; Pb 在 0~60cm 以 F4 态 占绝对 优势,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 Pb 污染并不严重,在 60cm 以深尤其是 80~100cm( 1986~1991 年) [ ] 的 F2, F3 态都占一定比例,有研究 表明,人为 源排 放的 Pb 主要赋存在 F2 态 中 22 ; Cu 在 0~60cm 的 [ ] F3 态在前三态中所占比例较高,韩璐等 23 发现, Cu 的赋存形态除以 F4 态为主外,在 F3 态 中也 有一定 比例,并与 pH 值存在一定相关性 . F4 态主要赋存于矿物晶格中,几乎不被生物利用, V, Cr, Ba, Fe 主要 以 F4 态为主,可迁移性低且潜在生态风险 相 对 较 低,但 Cr, Fe 在 0~60cm 的 可 提 取 态( F1, F2, F3 态 之和)明显高于 60~120cm,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两个元素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源的影响 . P107 柱中, 0~60cm 段 Mn, Cd, Co, Sr的可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 25. 96% ~69. 30% ), Zn, Cu, Ni 次之( 30. 31% ~47. 18% ),当可提取态所占比例越大时,重金属越易从沉积物中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有效性就越大,也 可说明该重金属 受人为 源 影响较 大 . Cr, Co, Ni, Cu, Zn, Cd, Fe,Mn 在 0~60cm 的可提取态比例明显高于 60~120cm,表明研究区域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受 到 较 严 重 的 污 染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厦门港口数量迅速增多,工业和城市 化快 速发展,厦 门 西 港 由 于 其 特 殊 的 地 理 条 件, 一直是厦门周边海域中污染较严重的海域,文中的研 究结果 与当地 经 济 发 展 历 史 较 吻 合 .有 研 究 表 明, 厦门西港近岸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三大主要来源为交通和工业污染、生活废水污染、自然来源 [19]. 2. 4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2. 4. 1 地累积指数法 P107 柱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累积指数,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可知:除 Fe 在 6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20 2019 年 80cm, Sr在 24~36cm 为 轻 度 污 染 外, Sr, Fe 在 其 他 深 度,以 及 Ba, Pb,Mn 在 所 有 深 度 的 犐geo 都 小 于 零,无污染; Cu, Zn 在 60cm 以深 无污 染,在 60cm 至 表层 为轻 度污染; Cr 在 80cm 以 深 无 污 染,在 80 cm 至表层为轻度污染; V 和 Co 的污染状况相似, V 在 60~100cm, Co 在 60~80cm 表现 为中度污染, 其 余深度为轻度污染; Ni在 80cm 以深无污染,在 60~80cm 为轻度污染, 60cm 至表层为偏中度污染; Cd 在 80~100cm 无污染,其余深度( 36~48cm)表现为轻度到中度污染 . 表 3 P107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地累积指数 Tab. 3 I ndexo fge o a c cumu l a t i ono fhe avy me t a l si nP107c o r es ed imen t s ? 样品编号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 Mn P107 1 0. 38 ? 0. 80 0. 74 1. 43 0. 63 0. 26 -0. 11 0. 86 -1. 24 -0. 69 -0. 51 -0. 38 2 0. 62 P107 ? 0. 98 0. 83 1. 49 0. 52 0. 33 -0. 80 1. 37 -2. 62 -1. 05 -0. 46 -1. 07 P107 3 0. 33 ? 0. 73 0. 64 1. 22 0. 45 0. 10 0. 09 1. 11 -1. 01 -0. 90 -0. 63 -0. 65 P107 4 0. 48 ? 0. 87 0. 79 1. 42 0. 50 0. 27 -0. 40 2. 16 -0. 54 -0. 60 -0. 51 -0. 68 5 0. 31 P107 ? 0. 65 0. 68 1. 20 0. 36 0. 15 -0. 21 1. 01 -0. 92 -0. 74 -0. 69 -0. 98 6 1. 46 P107 ? 0. 27 1. 73 0. 56 -0. 44 -0. 43 -1. 02 0. 16 -1. 64 -0. 46 0. 37 -1. 08 P107 7 1. 22 -1. 85 ? 0. 27 -1. 41 -0. 53 -0. 58 -1. 78 -1. 38 -3. 25 -0. 53 -0. 11 -0. 61 P107 8 0. 18 -4. 61 ? 0. 15 -1. 77 -1. 27 -0. 56 -1. 18 -1. 49 -0. 84 -0. 29 -0. 87 0. 52 2. 4. 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基 于 重 金 属 总 量 的 污 染 评 价 方 法,只 能 单 一 地 评 价 重 金 属 的 污 染 程 度,而基于重金属赋存形态的污染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反映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来源,有效地评价重金属 的迁移性和潜在生态风险 . P107 柱状沉积物中,重 金 属 元 素 次 生 相 与 原 生 相 的 比 值,如 表 4 所 示 .次 生 相与原生相比值法与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显示该柱未受 Ba 的污染,但受到了 Co 和 Cd 的污染 . 由于 Sr并不适用于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因此,根据地累积指数 法的 评价结果, P107 柱中 Sr未受到 人为污染 .由地累积指数法得出,沉 积 物 中 Pb,Mn 未 达 到 污 染 程 度,但 根 据 犚SP 值 可 知,Mn 在 0~60 cm, Pb 在 80~100cm 为轻度污染,说 明 Pb 和 Mn 具有轻 度的潜 在生态风 险,该柱 状沉积 物 某 些 层 位 受到 Pb 和 Mn 的轻度污染 .由表 4 可知: P107 柱状沉积物中, V, Cr, Ni, Cu, Zn, Fe无生态风险,但根据 地累积指数可知, Fe和 V 在 60~80cm 深度 受 到 了 污 染, Cr, Ni, Cu, Zn 在 0~60cm 处 于 轻 度 到 偏 中 度污染水平 .因此,以上重金属虽未构成一定的生态风险,但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引起相关部门 的重视 . 表 4 P107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次生相与原生相的比值 Tab. 4 Se c onda r s et op r ima r s er a t i ova l ue so fhe avy me t a l si nP107c o r es ed imen t s ypha ypha 样品编号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 Mn P107 1 ? 0. 10 0. 15 1. 08 0. 43 0. 67 0. 67 0. 47 0. 97 0. 04 0. 02 0. 16 1. 78 P107 2 ? 0. 12 0. 15 1. 08 0. 47 0. 67 0. 71 1. 41 1. 39 0. 05 0. 08 0. 17 1. 32 P107 3 ? 0. 11 0. 17 1. 17 0. 57 0. 89 0. 79 0. 35 1. 56 0. 01 0. 03 0. 18 1. 55 P107 4 ? 0. 11 0. 15 0. 99 0. 45 0. 72 0. 62 0. 65 0. 47 0. 01 0. 04 0. 16 1. 37 P107 5 ? 0. 13 0. 17 1. 20 0. 53 0. 76 0. 77 0. 72 2. 26 0. 02 0. 09 0. 18 1. 13 P107 6 ? 0. 08 0. 06 0. 55 0. 15 0. 14 0. 13 1. 52 0. 36 0. 14 0. 47 0. 02 0. 63 7 P107 ? 0. 12 0. 00 0. 23 0. 08 0. 13 0. 03 1. 42 0. 24 0. 36 1. 78 0. 01 0. 08 P107 8 ? 0. 09 0. 02 0. 21 0. 17 0. 23 0. 04 1. 44 0. 12 0. 04 0. 87 0. 01 0. 08 3 结论 1)厦门西港近岸海域 P107 柱状沉积物中, V, Cr, Co, Ni, Cu, Zn, Sr, Cd, Ba, Pb, Fe,Mn 这 12 种重 金属中,除 Ba, Pb,Mn 外,其余元素的平均质量比均高于厦门 A 层土壤元素背景值 . 2)12 种重金属质量比的最低值均 出 现 在 柱 底 部 附 近;该 柱 状 沉 积 物 在 沉 积 过 程 中 部 分 深 度 受 一 定程度 V, Co, Fe的人为源影响; Sr, Ba, Pb,Mn 受人为源影响较小; Cr, Ni, Cu, Zn, Cd 在该柱沉积历史 中(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明显受人为源的影响 . 3)分析认为, P107 柱状沉积物受到 人 为 源 影 响 较 严 重,除 未 受 到 Ba, Sr 的 污 染 外,在 不 同 阶 段 受 到不同程度重金属的污染,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污染加重,这与厦门的经济发展历史相对应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万瑞安,等:厦门西港近岸海域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521 参考文献: [ 1] 马青清,王博,张责研,等 .太湖北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毒性研究[ J].生态毒理学报, 2016, 11( 3): 204 ? 210. DOI: 10. 7524/AJE. 1673 5897. 20150901001. ? [ 2] 于瑞莲,胡恭任 .泉州湾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3): 419 423. ?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08. 03. 0419. ? [ 3] WANG Yi, HUJ iwe i, XIONG Kangn i ng, 犲 狋犪 犾. Di s t r i bu t i ono fhe avyme t a l si nc o r es ed imen t sf r omBa i huaLake[ J]. r oenv. 2012. 10. 008. 2012, 16( 4): 51 58. DOI: 10. 1016/ Pr o c ed i a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 s, ? j. p [ 4] VALLIUS H. He avy me t a lc onc en t r a t i onsi ns ed imen tc o r e sf r omt heno r t he r nBa l t i cSe a:De c l i ne sove rt hel a s ttwo J].Ma r i nePo l l u t i onBu l l e t i n, 2014, 79( 12): 359 364. DOI: 10. 1016/ ma r l bu l. 2013. 11. 017. de c ade s[ ? j. po [ 5] 袁东星,杨东宁,陈猛,等 .厦门西港及闽江口表层沉积 物 中 多 环 芳 烃 和 有 机 氯 污 染 物 的 含 量 及 分 布 [ J].环 境 科 学 学报, 2001, 21( 1): 107 112. DOI: 10. 3321/ i s sn: 0253 2468. 2001. 01. 021. ? ? j. [ 6] ZHANGLuop i ng, YEXi n, FENG Huang, 犲 狋犪 犾.He avy me t a lc on t ami na t i oni n we s t e r nXi amenBays ed imen t sand i t sv i c i n i t i na[ J].Ma r i nePo l l u t i onBu l l e t i n, 2007, 54( 7): 974 982. DOI: 10. 1016/ ma r l bu l. 2007. 02. 010. ? y,Ch j. po [ 7] 李桂海,蓝东兆,曹志敏,等 .厦 门 海 域 沉 积 物 中 的 重 金 属 及 其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J].海 洋 通 报, 2007, 26( 1): 67?72. DOI: 10. 3969/ 6392. 2007. 01. 011. i s sn. 1001 ? j. [ 8] 李庆召,李国新,罗专溪,等 .厦门 湾 海 域 表 层 沉 积 物 重 金 属 和 多 环 芳 烃 污 染 特 征 及 生 态 风 险 评 价 [ J].环 境 化 学, i s sn: 2009, 28( 6): 93 99. DOI: 10. 3321/ 0254 6108. 2009. 06. 019. ? ? j. [ 9] 杨春霖,欧阳通,张珞平,等 .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 物 中 重 金 属 的 赋 存 形 态 [ J].厦 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7, 46(增刊 1): 89 93. DOI: 0. 3321/ i s sn: 0438 0479. 2007. z 1. 019. ? ? j. [ 10] LIN Ca i, LIU Yang, LIWenquan, 犲 狋犪 犾. Spe c i a t i on,d i s t r i bu t i on,andpo t en t i a le c o l og i c a lr i ska s s e s smen to fhe avy me t a l si nXi amenBaysu r f a c es ed imen t[ J]. Ac t aOc e ano l og i c aS i n i c a, 2014, 33( 4): 131. DOI: 10. 1007/s 13131 014 ? ? 0453 2. ? [ 11] YANChang zhou, LIQi ng zhao, ZHANGXi an, 犲 狋犪 犾.Mob i l i t c o l og i c a lr i ska s s e s smen to fhe avyme t a l si nsu r  yande f a c es ed imen t so fXi amenBayandi t sad a c en ta r e a s,Ch i na[ J]. Env i r onmen t a lEa r t hSc i enc e s, 2010, 60( 7): 1469 ? j 1479. DOI: 10. 1007/s 12665 009 0282 3. ? ? ? [ 12] LORING D H, RANTALA RTT.Manua lf o rt hege o chemi c a lana l s e so fma r i nes ed imen t sandsuspendedpa r t i c  y u l a t ema t t e r[ J]. Ea r t h i enc eRe v i ews, 1992, 32( 4): 235 283. DOI: 10. 1016/0012 8252( 92) 90001 ?Sc ? ? ?A. [ 13] YU Ru i l i an, HU Gong r en,WANGL i uan. Spe c i a t i onande c o l og i c a lr i sko fhe avy me t a l si ni n t e r t i da ls ed imen t so f j i na[ J].Env i r onmen t a l Mon i t o r i ngand As s e s smen t, 2010, 163( 14): 241?252.DOI: 10. 1007/ Quan zhouBay,Ch s 10661 009 0830 z. ? ? ? [ 14] MULLER G. I ndexo fge oa c cumu l a t i oni ns ed imen t so ft heRh i neRi ve r[ J]. Ge o ou r na l, 1969, 2( 3): 108 118. ? j [ 15]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 16] 陈静生,董林,邓宝山,等 .铜在沉 积 物 各 相 中 分 配 的 实 验 模 拟 与 数 值 模 拟 研 究:以 鄱 阳 湖 为 例 [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h kxxb. 1987. 02. 003. 1987, 7( 2): 140 149. DOI: 10. 13671/ ? j. j [ 17] 李桂海 .厦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18] 刘世全,张世熔,伍钧,等 .土 壤 pH 与 碳 酸 钙 含 量 的 关 系 [ J].土 壤, 2002, 34( 5): 279 DOI: 10. 13758/ cnk i. ?282. j. t r. 2002. 05. 006. [ 19] 何海星,于瑞莲,胡恭任,等 .厦门西港近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源解析[ J].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4): 1045 ? i s sn. 1000 1050. DOI: 10. 3969/ 6923. 2014. 04. 046. ? j. [ 20] 钱华 .厦门湾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 2001. [ 21] 陈松,许爱玉,骆炳坤 .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和来源探讨[ J].台湾海峡, 1987, 6( 2): 139 145. ? [ a r 22] WANGJ i e, LIU Gu i i an, LIU Houq i, 犲 狋犪 犾. Tr a ck i ngh i s t o r i c a lmob i l i t i o rands ou r c e so fl e adi nt he59 ? ye j ybehav s ed imen tc o r ef r omt heHua i heRi ve rus i ngl e adi s o t op i cc ompo s i t i ons[ J]. Chemo sphe r e, 2017, 184: 584 593. DOI: ? 10. 1016/ chemo sphe r e. 2017. 06. 022. j. [ 23] 韩璐,于瑞莲,胡恭任,等 .厦门西港潮间带柱状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与污染 评 价[ J].地 球 与 环 境, 2017, 45( 3): 342 347. DOI: 10. 14050/ cnk i. 1672 9250. 2017. 03. 013. ?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72 ? 可调式覆盖床对富营养化 水体的净化效果 林灿阳,李涛,滕腾,林久洪,庞子君,周真明,苑宝玲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针对活性覆盖材料吸附饱和失效和沉水植物在光 照 较 弱 的 水 体 底 部 难 以 生 存 的 问 题,在 污 染 底 泥 沉 水植物与活性覆盖材料联合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一种 可 调 节 式 富 营 养 化 水 体 污 染 底 泥 覆 盖 床 装 置,并 开 展 室内静态模拟实验 .结果表明:实验历时 25d,在苦草种植密度为 30 株·m-2 ,黑藻种植密度为 8 丛·m-2 , 沸石和活性炭混合覆盖强度均为 1kg·m-2 的条件下,基 于 沉 水 植 物(苦 草 + 黑 藻)和 活 性 覆 盖 材 料 (沸 石 + 活性炭)联合的可调覆盖床系统对水体中氨 氮 削 减 率 及 高 锰 酸 盐 指 数 削 减 率 分 别 达 到 98. 78% , 51. 05% ,可 有效削减水体中氨氮和有机物的负荷 . 关键词: 沉水植物;活性覆盖材料;可调式覆盖床;底泥;富营养化水体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22 05 ? ? ? 犘狌 狉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犈犳 犳 犲 犮 狋狅 犳犃犱 狌 狊 狋 犪犫 犾 犲犆犪狆狆 犻 狀犵犅犲 犱狅狀 犼 犈狌 狋 狉 狅狆犺 犻 犮犠犪 狋 犲 狉 LIN Canyang,LITao,TENG Teng,LINJ i uhong, PANGZ i un,ZHOU Zhenmi ng,YUAN Bao l i ng j ( Schoo l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Fa c i ng wi t ht hep r ob l emso ft hes a t u r a t i onandt hel a cko fe f f i c a cyo ft hea c t i vec app i ng ma t e r i a l s andt hel owsu r v i va lr a t eo fsubme r c r ophy t e sa tt hebo t t omo fwa t e rwhe r esun l i tc anba r e l e a ch,an gedma gh yr ad us t ab l ec app i ngbedf o reu t r oph i c a t i onpo l l u t i ons ed imen twa sde ve l opedba s edont hej o i n tr emed i a t i ont e ch  j no l ogyo fsubme r c r ophy t e sanda c t i vec app i ng ma t e r i a l s,andt hes t a t i cs imu l a t i onexpe r imen twa sc a r  gedma r i edou ti ndoo r s.Ther e s e a r ch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s imu l a t i onexpe r imen t,wh i chl a s t ed25d,wa sc onduc t ed wi t ht head us t ab l ec app i ngbedde v i c eunde rt hec ond i t i onst ha tt hep l an t i ngdens i t fva l l i sne r i ana t answa s j yo 30c l us t e r s·m-2 ,t hep l an t i ngdens i t fhyd r i l l ave r t i c i l l a t awa s8c l us t e r s· m-2 ,andt hemi xedc ove r age yo dens i t fz e o l i t eanda c t i va t edc a r bonwa s1kg·m-2 .Unde rt he s ec ond i t i ons,t her educ t i onr a t e so fammon i a yo n i t r ogenandpe rmangana t ei ndexwe r ea sh i s98. 78% and51. 05% r e spe c t i ve l head us t ab l ec ap  gha y whent j va l l i sne r i ana t ans+hyd r i l l ave r t i c i l l a t a)c omb i n i ngwi t h i ngbedsy s t emc ons i s t edo fsubme r c r ophy t e s( p gedma a c t i vec app i ng ma t e r i a l s( z e o l i t e+a c t i va t edc a r bon),wh i chdemons t r a t e st ha tt h i ssy s t emc anr educ et hel oad 收稿日期: 2018 11 29 ? ? 通信作者: 周真明( 1981 E?ma i l: zhenmi ng@ ?),男,副 教 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控 制 理 论 与 技 术 的 研 究 . hq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678255,51878300);福 建 省 高 校 产 学 合 作 重 大 项 目 ( 2018Y4101);福 建 省泉州市高层次人 才 创 新 创 业 项 目 ( 2017Z025);华 侨 大 学 中 青 年 教 师 科 研 提 升 资 助 计 划 项 目 ( ZQN? PY313);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8013086019) 第4期 林灿阳,等:可调式覆盖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523 o fammon i an i t r ogenando r i cma t t e ri nwa t e re f f e c t i ve l gan y. 犓犲 狉 犱 狊: subme r c r ophy t e s;a c t i vec app i ng ma t e r i a l;ad us t ab l ec app i ng bed;s ed imen t;eu t r oph i c ged ma j 狔狑狅 wa t e r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湖污染 不 断加 剧,水 体 富 营 养 化 问 题 尤 为 突 出,且 呈 现严重的发展趋势 [1].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底 泥作 为 内 污 染 源,在 一 定 条 件 下 会 向 上 覆 水 体 释 放氮和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疏浚 [3]、原位覆 盖 [4]、底泥钝 化 [5]和 生物修复 [6]等 .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控制底泥氮磷 释 放,深 受 国 内 外 学 者 青 睐 [7].原 位 覆 盖 技 术 是 通 过 在污染底泥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的覆盖 材 料,如 活 性 炭 [8]、沸 石 [9]、方 解 石 [1011]、砂 砾 等,使 污 染 底 泥与上层水体隔离,从而阻止底泥中的污染物向水体 迁移 .原位覆 盖技 术 的 核 心 是 覆 盖 材 料,但 覆 盖 材 料不仅存在污染物吸附量有限、吸附饱和后对氮磷控制失效等问题,还存在覆盖层易被底泥二次覆盖的 问题 .近年来,许多沉水植物被运用于生态修复领 域中 [12].沉水植 物 如 黑 藻、苦 草 等 [13]不 仅 对 污 染 底 泥 和水体中氮磷有很好的削减效果,还能有效地抑制底泥再悬浮,但其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 响,如在富营养化和黑臭水体中,因水体的水质差、透明度不高,沉水植物存活率低或难以生长 .因此,将 活性材料覆盖与沉水植物联用,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 [14].本文以沸石和活性 炭作为活 性覆盖 材料,选用 苦草和黑藻作为沉水植物,通过室内静态模拟,研究基于沉水植物与活性覆盖材料联合的可调式覆盖床 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并分析其削减污染源的作用机理 .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原水和底泥分别取自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白鹭湖中的湖 水和底 泥,底 泥采用 Haps 手动柱 状采泥器(丹麦 KC?Denma rk 公司)取得;覆盖材料为沸石和椰壳活性炭,粒径 为 1~2 mm;沉水 植物选 用苦草和黑藻,两种沉水植物为土培苗,经除土洗净后,移植到试验水体中;试验水箱材料为透明有机玻 璃 .上覆水水质参数:溶解氧( DO)的质量浓度为 8. 06 mg·L-1 ;氨 氮 质 量 浓 度 为 9. 21 mg·L-1 ;高 锰 酸盐指数为 14. 42mg·L-1 ; 88;温度为 21. 8 ℃. pH 值为 6. 1. 2 可调式覆盖床设计 可调节式覆盖床主要由主体框架、沉水植物种植床和勾夹 3 部分构成 .其中,主体框架由立柱、支撑 架、土工布层、弯管、三通等连接件组成,如图 1 所示;沉水植物种植床设置种植孔、浮标、沟孔,并具有独 立的勾夹和活性覆盖材料,如图 2 所示 . 图 1 可调节式覆盖床框架图 图 2 沉水植物种植床示意图 F i 1 Fr amed i ag r amo f g. F i 2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ad us t ab l eove r bu r denbed j subme r c r ophy t e sbed gedma 可调节式覆盖床中主体框架主要由直径为 15mm 的普通聚氯乙烯材料( PVC)给水管拼接 而成,连 接构件为普通的 PVC 弯管和三通,土工布层由两层土工布平行叠放而成,内置活性覆盖材料 .沉水植物 种植床中的种植孔布置密度根据所种植沉水植物种类的 不同 进 行选 择,实 验 选 用 的 苦 草 和 黑 藻 种 植 密 度分别为 30 株·m-2 , 8 丛·m-2 ,沉水植物种植床的勾孔直径为 20 mm.土工布层使用活性覆盖材料 可选择沸石 [9]、生物沸石 [15]、活性炭 [8]、锁磷剂 [16]、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 [17?18]等一种或几种组合,文中选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52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用沸石和活性炭组合,两种活性覆盖材料混合强度为 1kg·m-2 . 1. 3 试验方法 在体积为 210L 的透明有机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有机玻璃缸长 × 宽 × 高为 60cm×50cm×70cm. 使用 2 个有机玻璃缸进行试验,编号为 1# , 2# .其 中, 1# 为 对 照 组,未 放 置 可 调 式 覆 盖 床; 2# 为 覆 盖 组,放置可调式覆盖床 .试验有以下 3 个操作步骤 . 1)将底泥均匀放置于有机玻璃缸底部,底泥厚度为 5 cm,体积约为 15L. 2)制备可调式覆盖床,将混合覆盖密度为1kg·m-2 的沸石和椰壳活性炭均匀放置 于双层土工布中,在种植床上种植苦草(种植密度为30 株·m-2)和黑藻(种植密度为8 丛·m-2),将可 调式覆盖床放置于 2# 有机玻璃缸中 . 3)利用虹吸原理,通过塑料软管将原水分别沿缸壁缓慢流入有机 玻璃缸中,上覆水的体积均约为 100L,水深约为 34cm. 试 验于2017 年10 月15 日开始进行, 2017 年11 月8 日结束,历时25d.在实验室室温下进行试验, 有机玻璃缸上部敞开,不控制上覆水的 DO 的质量浓度,定期取 50 mL 水样,分别 测定水样 中的氨 氮质 量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每个水样有 3 个平行样,求其平均值,取水样后,用原水补充至原刻度线 . 1. 4 测试方法 水温和 DO 的质量 浓度采用 HQ30d 型便 携 式溶解氧 测定仪(美国 HACH 公司)测定; pH 值采 用 STARTER3100 型便携式 pH 计(上海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测定;上覆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和高锰酸 盐指数分别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 [19]和酸性法测定 [19]. 1. 5 数据处理 上覆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削减率( 犘)的计算式为 ρR犻 -ρC犻 ×100%. ρR犻 上式中: mg·L-1 ; ρC犻 为取样时覆盖组中氨氮质量浓度或高锰酸盐指数, ρR犻 为取样 时对照组 中氨氮 质量 -1 浓度或高锰酸盐指数, mg·L ; 犻 为取样次数 . 犘= 采用 Or i i nPr o8. 5 软件分析覆盖组与对照组之间氨氮质量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削减率的差异 . g 2 结果与分析 2. 1 可调式覆盖床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在历时 25d 的试验过程中,对照组和覆盖组 的水温变化范围为 17. 4~22. 1 ℃, pH 值 变 化 范 围为 6. 10~6. 92.对 照 组 和 覆 盖 组 中,氨 氮 的 质 + 量浓度 ( 狋)的 变 化 情 况,如 ρ(NH4 N))随 时 间 ( 图 3 所示 . 由图 3 可知:对 照 组 上 覆 水 中 氨 氮 质 量 浓 度 波动幅度较大,主 要 原 因 为 水 体 在 进 行 自 净 作 用 图 3 各组上覆水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 F i 3 Change so fammon i an i t r ogenc onc en t r a t i on g. 和底泥向上覆水 中 持 续 释 放 氨 氮,释 放 氨 氮 和 削 i nove r l i ng wa t e ro fe a chg r oup y 减氨氮之间呈 动 态 关 系;覆 盖 组 上 覆 水 中 氨 氮 质 量 浓度在前5d 大幅度下降,在第5d 时,氨氮的削减率达到 78. 38% ,在试验第5~25d 时,氨氮的削减 率保持在 78. 00% 及以上,氨氮质量浓度较为稳定,说明可调式覆盖床 不仅可 以抑 制底泥向 上覆水 释放 氨氮,还可以有效地去除上覆水中的氨氮物质;试验历时 25d 之后,覆盖组上覆水中氨氮质 量浓度 仅为 0. 033mg·L-1 ,其削减率达到 98. 78% ,说明可调式覆盖床对氨氮有很好地削减效果,可有效控制底泥 中氨氮的释放 . 2. 2 可调式覆盖床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照组和覆盖组中的高锰酸盐指数( CODMn))随时 间( 狋)的变 化情况,如图 ρ( 4 所示 . 由图 4 可知:对照组上覆水中高锰酸盐指数较高,在第 10d 时,对照组上覆水中高锰酸 盐指数 达到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林灿阳,等:可调式覆盖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525 17. 442mg·L-1 ,其主要原因为底泥向上覆水中 不断释放有机物 质;在 试 验 前 15d 时,覆 盖 组 上 覆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均低于对 照 组,说 明 可 调 式 覆盖床能够 有 效 抑 制 底 泥 中 的 有 机 物 向 上 覆 水 迁移,同时,沉水植物能够 吸 收 水 中 的 有 机 物 质; 在实验第16~20d 时,覆盖组高锰酸盐指数升高 且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 少量 沉 水 植 物 死 亡 腐 烂而引起的;试验 历 时 25d 之 后,覆 盖 组 上 覆 水 中高锰酸盐指数仅为 7. 056 mg·L-1 ,其 削 减 率 达到 51. 05% ,说 明 可 调 式 覆 盖 床 对 有 机 物 有 一 图 4 各组上覆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 定的去除效果 . F i 4 Change so fpe rmangana t ei ndexi n g. ove r l i ng wa t e ro fe a chg r oup y 2. 3 氨氮和有机物的削减机理 2. 3. 1 氨氮的削减机理 上覆水体 中,氨 氮 的 削 减 途 径 主 要 包 括 掩 蔽 作 用、吸 附 作 用 和 吸 收 作 用 . 1) 掩蔽作用 .沸石和活性炭作为活性覆盖材料,通过物理遮掩等作用,将上覆水与污染底泥隔开,从而抑制 污染底泥中氨氮向上覆水迁移 . 2)吸附作用 .沸石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离子 交换)作 用,有 效地削 减上覆水中的氨氮 [18]. 3)吸收作用 .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 中,通 过吸 收同化水 体中的 营养 物 质,转 化 为 自身的组织结构,可对上覆水及底泥中的氨氮起到削减作用 [14]. 2. 3. 2 有机物的削减机理 上覆水体中,有机 物 的 削 减 途 径 主 要 有 物 理 掩 蔽 和 吸 附 . 1)掩 蔽 作 用 .沸 石和活性炭作为活性覆盖材料,通过物理遮掩等作用,将上 覆水 与污染 底 泥 隔 开,从 而 抑 制 污 染 底 泥 中 有机物向上覆水迁移 . 2)吸附作用 .活性炭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内部微孔结 构,且 表面 具有各 种官能团,对有机物有很好的吸附能力,易吸附水中的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物;沸石具有发达的孔隙,且 带有金属离子,对极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20]. 3 结论 通过室内静态模拟,研究活性覆盖材料(沸石 + 活性 炭)与 沉水 植物(苦 草 + 黑 藻)联 合 的 可 调 式 覆 盖床,研究其削减水体中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效果,可以得到以下 3 个结论 . 1)污染底泥可调节覆盖床装置可使污染 底 泥 活 性 覆 盖 材 料 与 沉 水 植 物 联 用 修 复 技 术 在 实 际 工 程 中易于实施与推广应用 . 2)在试验条件下,基于沉水植物(苦草 + 黑藻)和活性覆盖材料(沸石 + 活性炭)联合的 可调 式覆盖 床系统,对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削减率达 98. 78% ,对高锰酸盐指数削减率达 51. 05% ,可有效削减水 体中氨氮和有机物的负荷 . 3)后续需要开发货源广、经济高效、可回 收 与 再 生 的 活 性 覆 盖 材 料,同 时,需 要 进 一 步 研 究 沉 水 植 物与活性覆盖材料削减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并优化技术参数 . 参考文献: [ 1] WANGJun l i, FU Z i sh i, QIAO Hongx i a, 犲 狋犪 犾. As s e s smen to feu t r oph i c a t i onandwa t e rqua l i t nt hee s t ua r i nea r e a yi o fLake Wu l i,LakeTa s c i  i hu,Ch i na[ J]. Sc i enc eo ft heTo t a lEnv i r onmen t, 2019, 650: 1392 1402. DOI: 10. 1016/ ? j. t o t env. 2018. 09. 137. [ 2] 周成,杨国录,陆晶,等 .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J].环境工程, 2016, 34( 5): 113 117. ? h 201605025. DOI: 10. 13205/ j. j gc. [ 3] YUJuhua, DINGSh imi ng, ZHONGJ i cheng, 犲 狋犪 犾. Eva l ua t i ono fs imu l a t edd r edg i ngt oc on t r o li n t e r na lpho spho r us r e l e a s ef r oms ed imen t s:Fo cus edonpho spho r ust r ans f e randr e supp l c r o s st hes ed imen t t e ri n t e r f a c e[ J]. Sc i  ?wa ya enc eo ft heTo t a lEnv i r onmen t, 2017, 592: 662 673. DOI: 10. 1016/ s c i t o t env. 2017. 02. 219. ? j. [ 100 4] 唐艳,胡小贞,卢少勇 .污染底泥原位覆盖 技 术 综 述[ J].生 态 学 杂 志, 2007, 26( 7): 1125 1128. DOI: 10. 13292/ ? j. 0 4890. 2007. 0201.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26 2019 年 [ 5] 贾陈蓉,吴春芸,梁威,等 .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J].环境科 学 与 技 术, 2011, 34( 7): 118 122. DOI: 10. ? 3969/ i s sn. 1003 6504. 2011. 07. 028. ? j. [ 6] PAN Bao zhu, YUANJ i anp i ng, ZHANG Xi nhua, 犲 狋犪 犾. Ar e v i ewo fe c o l og i c a lr e s t o r a t i ont e chn i si nf l uv i a lr i ve r s que [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Sed imen tRe s e a r ch, 2016, 31( 2): 110 119. DOI: 10. 1016/ i s r c. 2016. 03. 001. ? j. j [ 7] 郭",赵秀红,黄晓峰,等 .原位活性覆盖抑制河道底 泥 营 养 盐 释 放 的 效 果 研 究 及 工 程 化 应 用 [ J].环 境 工 程, 2018, 36( 6): 6 11. DOI: 10. 13205/ h 201806002. ? j. j gc. [ 8] BONAGLIAS, R?M? R,MARZOCCHIU, 犲 狋犪 犾. Capp i ng wi t ha c t i va t edc a r bonr educ e snu t r i en tf l uxe s,den i t r i f i  t r e s. c a t i onandme i o f aunai nc on t ami na t eds ed imen t s[ J].Wa t e rRe s e a r ch, 2019, 148: 515?525. DOI: 10. 1016/ j.wa 2018. 10. 083. [ /hyd 9] FAN Yi, LIYiwen,WU Dey i, 犲 狋犪 犾.App l i c a t i ono fz e o l i t e r ousz i r c on i ac ompo s i t ea sanove ls ed imen tc app i ng J].Wa t e rRe s e a r ch, 2017, 123: 1 11. DOI: 10. 1016/ wa t r e s. 2017. 06. 031. ma t e r i a lt oimmob i l i z epho spho r us[ ? j. [ 10] DINGSh imi ng, CHEN Mus ong, CUIJ i ng zhen, 犲 狋犪 犾.Re a c t i va t i ono fpho spho r usi ns ed imen t sa f t e rc a l c i um?r i ch l i c a t i onf o rr e v i s i ngt hel abo r a t o r e s t i ngs chemef o rimmob i l i z a t i one f f i c i ency[ J]. Chemi c a l mi ne r a lc app i ng:Imp yt c e 2017. 09. 010. Eng i ne e r i ngJ ou r na l, 2018, 331: 720 728. DOI: 10. 1016/ ? j. j. [ 11] YIN Hongb i n, KONG Mi ng. Reduc t i ono fs ed imen ti n t e r na lP l oad i ngf r omeu t r oph i cl ake sus i ngt he rma l l i  ? y mod f i edc a l c i um? r i cha t t apu l i t e s edt h i n l aye rc ap[ J]. J ou r na lo fEnv i r onmen t a lManagemen t, 2015, 151: 178?185. ?ba ? g 10. 1016/ DOI: envman. 2015. 01. 003. j. j [ 12] GAO Ha i l ong, SHIQi anyun, QIAN Xi n. A mu l t i spe c i e smode l l i ngapp r oa cht os e l e c tapp r op r i a t esubme r c  ? gedma i hu,Ch i na[ J]. Ec o l og i c a lMode l l i ng, 2017, 360: r ophy t espe c i e sf o re c o l og i c a lr e s t o r a t i oni nGonghuBay,LakeTa 179 188. DOI: 10. 1016/ e c o lmode l. 2017. 07. 003. ? j. [ 13] LIChunhua,WANGBo, YEChun, 犲 狋犪 犾. Ther e l e a s eo fn i t r ogenandpho spho r usdu r i ngt hede c ompo s i t i onp r o c e s s o fsubme r c r ophy t e (Hyd r i l l ave r t i c i l l a t aRoy l e)wi t hd i f f e r en tb i oma s sl e ve l s[ J]. Ec o l og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gedma e c o l eng. 2014. 04. 011. 2014, 70: 268 274. DOI: 10. 1016/ ? j. [ 14] 刘彤 .沉水植物与活性覆盖材料联合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研究[ D].厦门:华侨大学, 2017. [ 15] ZHOU Zhenmi ng,HUANG Ti ng l i n,YUAN Bao l i ng.Ni t r ogenr educ t i on us i ng b i o r e a c t i vet h i n?l aye rc app i ng ( BTC)wi t hb i o z e o l i t e:Af i e l dexpe r imen ti naeu t r oph i cr i ve r[ J]. J ou r na lo f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 s, 2016, 42: 119 125. DOI: 10. 1016/ e s. 2015. 07. 005. ? j. j [ 16] DINGSh imi ng, SUN Qi n, CHEN Xi ang, 犲 狋犪 犾. Syne r i s t i cads o r t i ono fpho spho r usbyi r oni nl an t hanum mod i f i ed g p R ben t on i t e( Pho s l o ck○):Newi ns i ti n t os ed imen tpho spho r usimmob i l i z a t i on[ J].Wa t e rRe s e a r ch, 2018, 134: 32 ? gh 43. DOI: 10. 1016/ wa t r e s. 2018. 01. 055. j. [ 17] 刘#迪,周真明,张红忠,等 .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制 备 除 磷 材 料 工 艺 参 数 优 化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1): 51 56.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4049. ? ? [ 18] 黄华山,杨志敏,周真明,等 .净水厂 污 泥 覆 盖 控 制 底 泥 氮 磷 释 放 效 果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 3): 347 351.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 03. 0347. ? ? [ 1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 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 20] 邓慧萍,吴国荣,张玉先 .沸石和活性 炭 除 氨 氮、有 机 物 的 互 补 作 用 [ J].中 国 给 水 排 水, 2004, 20( 5): 50?52. DOI: 10. 3321/ i s sn: 1000 4602. 2004. 05. 015. ? j.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6034 ? 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 合成工艺优化 周癑莹1,曾皓月1,裘京晓2,黄程勇3,吴振4,王立强1 ( 1.华侨大学 生物医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校医院,北京 100024; 3.福建国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6; 4.厦门大学 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摘要: 对最新抗乙肝药物半富马酸替诺福 韦 艾 拉 酚 胺 ( TAF)的 合 成 工 艺 进 行 优 化 研 究 .以 腺 嘌 呤 ( 1)为 原 料,与( 犚) 犚) 9 2 犚) 9 ?碳酸丙烯酯反应得到( ? ?( ?羟丙基)腺嘌呤 .然后,将产物经磷叶立德取代,水解反应得到( ? ? (( 2 ?磷酸单苯酯基 )甲 氧 基 )丙 基 ) ?腺 嘌 呤 .最 后,将 所 得 产 物 经 取 代、酰 化、缩 合、成 盐 反 应 得 到 目 标 产 物 TAF,并对各步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总收率 达 32. 1% (以 腺 嘌 呤 计),较 原 工 艺 提 高 23. 1% ,目 标 化 1 13 合物及主要中间体经电子轰击质谱( EI ?MS)、核磁共振氢谱(H?NMR)、核磁 共 振 碳 谱( C?NMR)确 证 结 构; 与现有文献报道的 TAF 合成工艺相 比,优 化 后 的 工 艺 总 收 率 大 幅 提 高,反 应 成 本 降 低,反 应 时 间 缩 短,可 避 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适合工业化生产 . 关键词: 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腺嘌呤;( 犚) ?碳酸丙烯酯;工艺改进 中图分类号: R914.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27 08 ? ? ? 犐犿狆狉 狅 狏 犲 犱犛狔狀 狋 犺犲 狊 犻 狊狅 犳犜犲 狀狅 犳 狅狏 犻 狉犃犾 犪 犳 犲 狀犪犿犻 犱 犲犎犲犿犻 犳 狌犿犪 狉 犪 狋 犲 ZHOU Yuey i ng1,ZENG Haoyue1,QIUJ i ngx i ao2, HUANGChengyong3,WU Zhen4,WANGL i i ang1 q ( 1.Schoo lo fB i omed i c a lSc i enc e s,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2.Schoo lHo sp i t a l,Be i i ngI n t e r na t i ona lS t ud i e sUn i ve r s i t i i ng100024,Ch i na; j y,Be j 3.Fu i anGuoma iB i o l og i c a lTe chno l ogyL imi t edCompany,Quanzhou362006,Ch i na; j 4.Co l l egeo fPha rma c amenUn i ve r s i t amen361102,Ch i na) y,Xi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syn t he s i sp r o c e s so fanewan t i t i t i sBd r ug,t 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 ( TAF)hemi f uma r a t e, ?hepa wa sop t imi z ed.Aden i ne( 1)wa sus eda sar aw ma t e r i a lt or e a c twi t h( 犚) r opy l enec a r bona t et og i ve( 犚) 9 2 ?p ? ?( r oxyp r opy l) aden i ne,f o l l owedbypho spho r usy l i desubs t i t u t i onandhyd r o l s i st oob t a i n( 犚) 9 2  ?hyd ? ?(( ?pheny y l l)me t hoxy) r opy l) aden i ne.F i na l l hep r oduc tob t a i nedi nt hep r e v i ouss t epwa ssubs t i t u t ed,a cy l a t  ? pheny p y,t ed,c ondens edands a l t f o rmedt oob t a i nt het a r tp r oduc tTAF,andt her e a c t i onc ond i t i onso fe a chs t epwe r e ? ge a sc a l cu l a t edonaden i ne),wh i chwa s23. 1% op t imi z ed.Ther e su l t sshowst ha tt het o t a ly i e l dr e a ched32. 1% ( h i rt hant heo r i i na lp r o c e s s,andt hep r oduc tand ma i ni n t e rmed i a t e swe r ec on f i rmedbye l e c t r onimpa c t ghe g 1 EI r o t onnuc l e a rmagne t i cr e s onanc e( H?NMR)andc a r bon13nuc l e a rmagne t i c ma s sspe c t r ome t r ?MS),p y( 13 r e s onanc e( C r edwi t ht heTAFsyn t he s i st e chno l ogyr epo r t edi nt heex i s t i ngl i t e r a t u r e,t he ?NMR).Compa 收稿日期: 2018 06 13 ? ? 通信作者: 王立强( 1970 E i l: wl c om.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剂学和创新药物研发的研究 . ?ma q1599@163.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6YFE0101700) 52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t o t a ly i e l do ft hep r o c e s sa f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imp r oveds i i f i c an t l her e a c t i onc o s tr educ ed,andt her e a c t i on gn y,t t imesho r t ened.I nadd i t i on,t hes e cu r i t hr e a t si nt hep r oduc t i onp r o c e s swe r eavo i ded,wh i chi nd i c a t e st ha t yt t hesyn t he s i sp r o c e s si ssu i t ab l ef o ri ndus t r i a lp r oduc t i on. 犓犲 狉 犱 狊: t 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hemi f uma r a t e;aden i ne;( 犚) r opy l enec a r bona t e;p r o c e s simp r ovemen t ?p 狔狑狅 慢性乙型肝炎( chr on i chepa t i t i s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 脏炎症 性疾病 .全球约有三 分 之 一 人 口 曾 感 染 HBV,其 中 2. 4 亿 人 为 慢 性 HBV 感 染 者 .据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WHO)报道,全球 30% 的肝硬化患者和 50% 肝癌患者都由 HBV 感染所致, 2013 年,全球约有 68 万人 [ 1 3] ? 死于 HBV 感染, HBV 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 重 大 健 康 问 题 .半 富 马 酸 替 诺 福 韦 艾 拉 酚 胺 ( t eno 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humi f uma r a t e, TAF)是一种治疗乙 肝 的 新 型 核 苷 逆 转 录 酶 抑 制 剂,尚 未 在 中 国 上 市 及进口 [4]. TAF 是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TDF)的新一代 替 诺福韦( PMAP)口服 前药, TAF 的 Ⅲ 期临 床 试 验 数据显示, 25mg 的 TAF 与300mg 现有的抗乙肝一线药物 TDF 的抗乙肝病毒效果相当,且 TAF 对 肾和骨骼的毒性更小,安全性更好 [5?6],是目前疗效最好 的核 苷 类乙肝 药物 .文 献 中 报 道 的 TAF 合 成 路 线主要有 4 条 [7?15]. TAF 的合成路线需经过 中 间 体( 犚) 9 2 犚) 9 2 ? ?( ?羟 丙 基)腺 嘌 呤 或( ? ?[ ?(膦 酰 基 甲 氧 基)丙 基]腺 嘌 呤,并 以 此 为 二 次 原 料,经 过 数 步 反 应 制 得 TAF.但 现 有 的 合 成 方 法 存 在 目 标 产 物 收 率 低,反应后处理程序繁多,合成成本高,工业生产效率低,存在 安 全性 问 题 等 缺 点,不 适 合 工 业 化 放 大 生 产 .因此,本文选择对吉利德公司的原研路线 [9]进行优化,以腺嘌呤为起始原料,与( 犚) ?碳酸丙烯酯反应 得到( 犚) 9 2 犚) 9 2 ? ?( ?羟丙基)腺嘌 呤;然 后,经 磷 叶 立 德 取 代、水 解 反 应 得 到( ? ?((( ?磷 酸 单 苯 酯 基)甲 氧 基)丙基) ?腺嘌呤,再经取代、酰化、缩合、成盐反应制备得到 TAF. 1 实验材料 1. 1 仪器与试剂 DF 101S 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 X? 5 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河南省 巩义 市予华仪 器有限 责任 ? 公司); 1200 型高效 液 相 色 谱 仪 ( DAD 检 测 器,美 国 安 捷 伦 公 司 );Q Exa c t i ve 型 高 分 辨 质 谱 仪 (美 国 The rmoSc i en t i f i c公司);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 Bruke r公司). 腺嘌呤、( 犚) ?碳酸丙烯酯、对甲苯磺酰氧基甲基膦酸二乙酯(优级纯,上海邦成化工有限公司);其余 试剂为市售分析纯 . 1. 2 实验方法 1. 2. 1 TAF 的合成方法 文中研究的 TAF 合成路线,如图 1 所示 . 图 1 TAF 合成路线 F i 1 Syn t he t i cr ou t eo fTAF g. 1. 2. 2 ( 犚) 9 2 4. 1g, 0. 030 mo l),( 犚) ? ?( ?羟丙基)腺嘌 呤 (化 合 物 2)的 制 备 将 腺 嘌 呤 ( ?碳 酸 丙 烯 酯 ( 3. 98g, 0. 039mo l)和氢氧化钠( 0. 08g, 0. 002 mo l)置 于 12 mL 二 甲 基 甲 酰 胺 ( DMF)中, 130 ℃ 加 热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周癑莹,等: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529 搅拌过夜 .待薄层色谱( TLC)监控反应完全 .将反应冷却至 100 ℃ ,加入甲苯( 25. 2mL)并于室温搅拌 2 h,抽滤,滤饼用丙酮( 5mL×2)冲洗,于 80 ℃ 真空干燥得到类白色粉末,即化合物 2( 5. 37g),其收率为 91. 6% (文献[ 9]为 75% ),熔点为 188. 6~189. 7 ℃ ,样品质量分数为 96. 8% (高效 能液相 色谱(HPLC) 面积归一化法,检测条件:色谱柱为 S i nochr om ODS 4. 6mm×150mm, 5μm);流动 相为 犞 (甲 ?BPC18( 醇)∶犞 (水)=25∶75, 犞 为体积;流速为 1. 0mL·mi n-1 ;检测波长为 260nm;进样量为 10μL;柱温为 30 ℃ ). H?NMR( 400 MHz, Deu t e r i um Ox i de),化学位移( 7. 88( s, 2H), 4. 16~4. 00(m, 2H), 3. 94( d, δ): 犑=8. 6 Hz, 1H), 1. 15( s, 3H).化合物 2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2 所示 . 1. 2. 3 ( 犚) 9 2 5. 02 ? ?[ ?(二乙酰氧基膦酰基甲氧基)丙 基]腺 嘌 呤(化 合 物 3)的 制 备 将 称 取 化 合 物 2( 1 0. 026mo l)置于 DMF( 25mL)中,加热至 65 ℃ 后,在 1h 内加入叔丁醇镁( 3. 58g, 0. 021mo l);当反 g, 应升温至 78 ℃ 时,在 2h 内加入对甲苯磺酰氧基甲基膦酸二乙酯( 16. 43g, 0. 051mo l),于 75 ℃ 下反应 4h.冷却反应至 50 ℃ 后,加入冰醋酸调节反应液的 pH 值 至 6,蒸 出 溶 剂,加 入 二 氯 甲 烷 ( 50 mL)和 质 量分数为 20% 的 NaCl水溶液( 30mL),搅拌 30 mi n,滤 除 不 溶 物;分 层 取 有 机 层,水 层 用 二 氯 甲 烷 ( 20 mL×2)萃取 .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将溶剂旋蒸 干,得到 黄色 油状 物,即化合物 3( 7. 42g),其 收 率为 83. 2% ,样品质量分数为 98. 5% (HPLC 面 积 归 一 化 法,检 测 条 件:色 谱 柱 为 S i nochr om ODS?BP C18( 4. 6mm×150mm, 5μm);流动相为犞 (甲醇)∶犞 (水)=20∶80;流速为 1. 0mL·mi n-1 ;检测波长 为 254nm;进样量为 10μL;柱温为 30 ℃ ). 1. 2. 4 ( 犚) 9 2 5. 83g, 0. 017 mo l)和 ? ?[ ?(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 嘌呤(化合 物 4)的制 备 将 化合物 3( 三甲基溴硅烷( 7. 81g, 0. 051mo l)加入乙腈( 30mL)中,于 77 ℃ 下反应3h,减压蒸馏;将残余物溶解在 蒸馏水( 30mL)中,用乙酸乙酯( 25mL)进行萃 取,分 层取水 层;用 NaOH 调 节 水 层 pH 值 至 1. 1,放 入 晶种,再用 NaOH 调节 pH 值至 2. 1,室温搅拌过夜,冷却 至 4 ℃ 后过滤 的 灰 色 固 体,用 少 量 水 洗 涤,于 50 ℃ 真空干燥得到粗产物 .将粗产物放入水( 50mL)中,加热回流 4h;冷却至 室温后,将混 合物于 4 ℃ 冷却 3h,过滤固体,用少量水和丙酮洗涤,于 50 ℃ 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即化合 物 4( 3. 42g).其收 率为 70. 2% (文献[ 9]的收率为 50. 4% ,以化合物 2 计). H?NMR( 400 MHz, Deu t e r i um Ox i de),化学位移( 43~8. 23( m, 2H), 4. 44( dd, 犑=14. 8, δ):8. 3. 2 Hz, 1H), 4. 25( dd, 犑=14. 7, 7. 0 Hz, 1H), 4. 00~3. 88 ( m, 1H), 3. 65( dd, 犑=13. 2, 9. 3 Hz, 1H), 1 3. 55~3. 37( m, 1H), 1. 13( d, 犑=6. 4 Hz, 3H).化合物 4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3 所示 . 图 2 化合物 2 的核磁共振氢谱 F i 2 g. 1 H?NMRspe c t r umo fc ompound2 图 3 化合物 4 的核磁共振氢谱 F i 3 g. 1 H?NMRspe c t r umo fc ompound4 1. 2. 5 ( 犚) 9 2 2. 87g, ? ?((( ?磷酸单苯酯基)甲氧基)丙基) ?腺嘌呤(化合物 5)的制备 将称取化 合物 4( 0. 010mo l),亚磷酸三苯酯( 6. 52g, 0. 021mo l), 4 DMAP)( 0. 122g, 0. 001 mo l),三 乙 ?二 甲 氨 基 吡 啶 ( 胺( 0. 20g, 0. 002mo l)于 40mL 无水吡啶中,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反应升温至 75 ℃ ,反应 72h; TLC 监 控至反应完成后,减压蒸馏 将 反 应 液 的 溶 剂 蒸 干,得 到 橙 黄 色 油 状 物 .加 入 水 ( 15 mL)和 乙 酸 乙 酯 ( 25 mL),分层取水层,水层再用乙酸乙酯( 15mL)萃取一次,取水层 .用浓盐酸将水层的 pH 值调至 3,搅拌 2h 至晶体析出,过滤,滤饼用少量 乙 醇 洗 涤,得 到 白 色 固 体 粗 产 物,于 70 ℃ 真 空 干 燥,得 到 白 色 粉 末,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30 2019 年 即化合物 5( 2. 56g).其收率 为 70. 6% (文 献[ 9]的 收 率 为 50. 7% ),样 品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99. 2% (HPLC 面积归一化法,检测条件:色谱柱为 S i nochr om ODS 4. 6mm×150mm, 5μm);流动 相为 犞 (甲 ?BPC18( 醇)∶犞 (水)=35∶65;流速为 1. 0mL·mi n-1 ;检测波长为 254nm;进样量为 10μL;柱温为 30 ℃ ). 1 H?NMR( 400 MHz, Deu t e r i um Ox i de),化学位移( 27( s, 1H), 8. 18( s, 1H), 7. 18( t, 犑=7. 7 δ):8. Hz, 2H), 7. 04( t, 犑=7. 4 Hz, 1H), 6. 68( d, 犑=7. 9 Hz, 2H), 4. 38( dd, 犑=15. 0, 2. 9 Hz, 1H), 4. 22 ( dd, 犑=14. 7, 8. 7 Hz, 1H), 4. 04( d, 犑=8. 1 Hz, 1H), 3. 79( dd, 犑=13. 7, 7. 9 Hz, 1H), 3. 53( dd, 犑= 13. 7, 9. 0 Hz, 1H), 1. 24( d, 犑=6. 1 Hz, 3H).化合物 5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4 所示 . 1. 2. 6 ( 犚) 9 2 2. 50g, ? ?((( ?磷酰氯基单苯酯基)甲氧基)丙基) ?腺嘌呤(化合物 6)的制备 将化 合物 5( 0. 007mo l)、亚硫酰氯( SOCl2 , 1. 90g, 0. 016mo l)溶于乙腈( 40mL)中,在 75 ℃ 下搅拌至反应物完全溶 解,蒸除溶剂,得到褐色油状物,即化合物 6( 2. 45g),其收率为 93. 4%. 1. 2. 7 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化合物 7)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将上一步反应所得的化合物 6( 2. 40g, 0. 006mo l)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二氯甲烷( 35mL)并冷却至 -29 ℃ ,在 -18 ℃ 条件下,于1h 内加入含有 ( 犔) 1. 84g, 0. 014mo l)的二氯甲烷溶液( 30mL);然后,在 -18~ -11 ℃ 的 条件 下缓慢 ?丙氨酸异丙酯( 加入三乙胺 ( 1. 92g, 0. 019 mo l),室 温 反 应, TLC 监 控 反 应 完 全 .将 反 应 完 毕 的 反 应 液 用 质 量 分 数 为 10% 的磷酸二氢钠水溶液( 5mL×5)洗涤,无水硫酸钠除去有机反应液中的 水分,过滤 .用二氯甲 烷( 30 mL)冲洗,减压蒸馏得粗产物 .将粗产物加入至质 量分数 为 20% 的 氯 化 钠 溶 液( 10 mL)洗 涤,洗 涤 数 次 后, TLC 监控直到原料点除去,分离得浅褐色油状产物,即化合物7( 2. 17g),其收率72. 3% (文献[ 9]的 收率为 46. 8% ,以化合物 5 计). H?NMR( 400 MHz, DMSO? d6),化学位移( 8. 13( d, 犑=13. 8 Hz, 2H), 8. 11( s, 1H), 7. 34~ δ): 7. 11( m, 5H), 7. 05( d, 犑=7. 9 Hz, 2H), 5. 65(m, 犑=11. 2 Hz, 1H), 4. 85(m, 犑=6. 2 Hz, 1H), 4. 28 1 ( dd, 犑=14. 5, 3. 7 Hz, 1H), 4. 15( dd, 犑=14. 4, 6. 5 Hz, 1H), 3. 96~3. 70(m, 4H), 1. 18~1. 05(m, 12H).化合物 7 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5 所示 . 图 4 化合物 5 的核磁共振氢谱 F i 4 g. 1 H?NMRspe c t r umo fc ompound5 1. 2. 8 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化合物 8)的制备 图 5 化合物 7 的核磁共振氢谱 F i 5 g. 1 H?NMRspe c t r umo fc ompound7 将化合物 7( 2. 00g, 0. 004 mo l),富马酸( 0. 14 0. 002mo l)加入至乙腈( 50mL)中,加热回流直至化合物溶解,趁热过滤,将滤 液缓慢 冷却 至 0~5 ℃ g, 并静置过夜,过滤,滤饼用冷乙腈( 5mL×2)洗涤,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产物,即化合物 8( 1. 99g), 其收率为 88. 9% ,样品的质量分数为 99. 9% ,光学异构体质量分数为 0. 14 % (HPLC 面积归一化法,检 测条件:色谱柱为 S i nochr om ODS 4. 6mm×150 mm, 5μm);流动 相 为 犞 (乙 腈)∶犞 (醋 酸 铵) ?BPC18( ( 10mmo l·L-1 , 2)=30∶70;流速为 1. 0mL·mi n-1 ;检测波长为 260nm;进样量为 10μL;柱 pH=6. 温为 30 ℃. HPLC 光学异构体检测条件:色谱柱为 CHIRALPAK AD?H( 250 mm×4. 6 mm, 5μm); 犞 (正己烷)∶犞 (异丙醇)=80∶20(流 动 相 加 质 量 分 数 为 0. 1% 的 乙 二 胺 调 节 pH 值);检 测 波 长 为 260 nm;流速为 1. 0mL·mi n-1 ;柱温为 30 ℃ ;进样体积为 10μL). 1 ES I 犿/狕): 477. 3;[M+H]+ . H?NMR ( 400 MHz, DMSO?d6 ),化 学 位 移 ( 13( d, 2H), ?MS( δ):8. 7. 31~7. 12 ( m, 5H), 7. 05( d t, 犑=7. 3, 1. 2 Hz, 2H), 6. 64( s, 1H), 5. 65( dd, 犑=12. 0, 10. 4 Hz, 1H),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周癑莹,等: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531 4. 85( hep t, 犑=6. 3 Hz, 1H), 4. 28( dd, 犑=14. 4, 3. 7 Hz, 1H), 4. 16( s, 1H), 3. 94~3. 75( m, 4H), 1. 14 13 ( dd, 犑=8. 4, 6. 6 Hz, 9H), 1. 07( d, 犑=6. 2 Hz, 3H). C NMR ( 101 MHz, DMSO?d6 ),化 学 位 移 ( δ): 173. 36, 173. 32, 166. 45, 156. 40, 152. 86, 150. 70, 150. 62, 150. 23, 141. 87,134. 45,129. 94,124. 81, -1 121. 01, 118. 83, 75. 88, 68. 36,65. 34,63. 80, 49. 52,47. 30,21. 85,20. 78,17. 09. IR( KBr) cm ): σ( 3360. 4,3176. 7,2982. 9,2890. 3,1748. 2,1663. 8,1606. 9, 1420. 8, 1301. 2, 1206. 3,1152. 3, 1104. 1, 924. 2.化合物 8 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红外 光谱 图,分 别如图 6~10 所示 .图 10 中: η 为透过率 . 图 6 化合物 8 的核磁共振氢谱 F i 6 g. 1 H?NMRspe c t r umo fc ompound8 图 7 化合物 8 的核磁共振碳谱 13 F i 7 g. C c t r umo fc ompound8 ?NMRspe 图 8 化合物 8 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F i 8 Hi r f o rmanc el i i dchr oma t og r amo fc ompound8 g. ghpe qu 图 9 化合物 8 的质谱图 F i 9 Ma s sspe c t r umo fc ompound8 g. 2 合成工艺的优化 2. 1 ( 犚) 9 2 ? ?( ?羟丙基)腺嘌呤 反应的合成机理 是 腺 嘌 呤 在 碱 性 条 件 下 形 成 氮 负离子,从而 进 攻 ( 犚) ?碳 酸 丙 烯 酯 上 正 电 荷 密 集 的 碳原子,促使 其 脱 去 一 分 子 二 氧 化 碳;接 着,腺 嘌 呤 上的氮负离子和碳原 子 链 接 后 形 成 带 有 氧 负 离 子 的 ( 犚) 9 2 ? ?( ?羟 丙 基)腺 嘌 呤;最 后,该 氧 负 离 子 与 一 分 子腺嘌呤反应生成一分 子 ( 犚) 2?羟 丙 基)腺 嘌 呤 ?9?( 和一分子腺嘌呤氮负 离 子 .其 中,氢 氧 化 钠 在 该 反 应 图 10 化合物 8 的红外光谱图 中起催化作 用,有 利 于 腺 嘌 呤 脱 去 氢 离 子 从 而 进 攻 F i 10 I n f r a r edspe c t r umo fc ompound8 g. ( 犚) ?碳酸丙烯酯上的碳原子促使反应发生 . 通过分析反应机理和前期实验得知, 狀(腺嘌呤)∶狀(( 犚) ?碳酸丙烯酯)和 狀(氢氧化钠)∶狀(腺 嘌呤) 对实验收率有较大影响, 狀 为物质 的 量 .因 此,通 过 单 因 素 考 察 实 验 分 别 考 察 狀(腺 嘌 呤)∶狀(( 犚) ?碳 酸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32 2019 年 丙烯酯)和 狀(氢氧化钠)∶狀(腺嘌呤)对( 犚) 9 2 12 所示 . ? ?( ?羟丙基)腺嘌呤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11, 图 11 狀(腺嘌呤)∶狀(( 犚) ?碳酸丙烯酯) 图 12 狀(氢氧化钠)∶狀(腺嘌呤) 对化合物 2 收率的影响 F i 11 Ef f e c to fmo l a rr a t i oo f狀( aden i ne)∶ g. 对化合物 2 收率的影响 F i 12 Ef f e c to fmo l a rr a t i oo f狀( NaOH)∶ g. r opy l ene)ony 狀(( 犚) i e l do fc ompound2 ?p 狀( aden i ne)ony i e l do fc ompound2 由图 11 可知:腺嘌呤与( 犚) ?碳酸丙烯酯的物质的量 的比 对 化合 物 2 的 收 率 有 较 为 突 出 的 影 响;当 狀(腺嘌呤)∶狀(( 犚) 0∶1. 0~1. 0∶1. 3 时,收 率 随 着 比 值 的 增 大 而 增 加;当 狀(腺 嘌 ?碳酸丙烯酯)为 1. 呤)∶狀(( 犚) 0∶1. 3 时,收率达最大值 81. 7% ,而后趋于平稳 . ?碳酸丙烯酯)为 1. 由图 12 可知: 狀(氢氧化钠)∶狀(腺嘌呤)对中间体 7 收率影响较大,当 狀(氢氧化钠)∶狀(腺嘌 呤)为 1∶25~1∶15 时,收率随着比值的减小而增加;当狀(氢氧化钠)∶狀(腺嘌呤)为 1∶15 时,收率达到最大 值 91. 6% ,而后逐渐减小 . 由实验可知,当 狀(腺嘌呤)∶狀(( 犚) 0∶1. 3, 狀(氢 氧 化 钠)∶狀(腺 嘌 呤)为 1∶15 ?碳酸丙烯酯)为 1. 时,反应收率达最大值 91. 6%. 2. 2 ( 犚) 9 2 ? ?[ ?(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 该反应机理为三甲基溴硅烷( TMBS)与( 犚) 9 2 ? ?[ ?(二乙 酰氧 基 膦酰 基 甲氧 基)丙基]腺 嘌 呤 上 发 生 亲电取代反应后,水解生成三甲基硅醇和( 犚) 9 2 ? ?[ ?(膦 酰基 甲 氧基)丙基]腺嘌呤 .由反 应 机 理 可 知,反 应 溶 剂 和 脱 烷 基 化 试 剂三甲基溴硅 烷 在 反 应 中 起 重 要 作 用,因 此,单 因 素 考 察 狀 (化合物 3)∶狀(三甲 基 溴 硅 烷)对 化 合 物 4 收 率 的 影 响,如 图 13 所示 . 由图 13 可知: 狀(化合 物 3)∶狀(三 甲 基 溴 硅 烷)对 反 应 收 率的影响较大;当比值为 1∶3 时,反应收 率 达最大值 59. 4%. 推测可能是因 为 溶 剂 中 含 有 较 多 水,使 部 分 三 甲 基 溴 硅 烷 水 解失去脱烷基化作用 .因 此,增 加 三 甲 基 溴 硅 烷 的 用 量 可 提 高 反应收率,故选择 狀(化合物 3)∶狀(三 甲 基 溴 硅 烷)为 1∶3 为 图 13 狀(化合物 3)∶狀(三甲基溴硅烷)的 该步实验的反应条件 . 物质的量比对化合物 4 收率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考 察 反 应 溶 剂 对 化 合 物 4 收 率 的 影 响,结 果 表明:以乙腈作 为 反 应 溶 剂 时,化 合 物 4 的 收 率 为 70. 2% ,远 高于以二甲基 甲 酰 胺 和 二 氯 甲 烷 作 溶 剂 时 的 收 率,二 者 分 别 F i 13 Ef f e c to fmo l a rr a t i oo f g. 狀( c ompound3)∶狀( TMBS) ony i e l do fc ompound4 为 59. 4% 和 61. 2%.究其原因,可能是乙腈和二氯甲烷溶剂中含水分较少,可以减少脱烷基化试剂的水 解,从而使反应收率提高,而原料在乙腈中的溶解效果比 在 二氯甲 烷中 要 好,反 应 在 乙 腈 溶 剂 中 更 易 形 成均相体系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采用乙腈作为该步反应的溶剂 . 2. 3 ( 犚) 9 2 ? ?((( ?磷酸单苯酯基)甲氧基)丙基) ?腺嘌呤 原合成工艺路线采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CC)作 催 化 剂,( 犚) 9 2 ? ?[ ?(膦 酰 基 甲 氧 基)丙 基]腺 嘌 呤 与苯酚反应制得( 犚) 9 2 ? ?((( ?磷酸单苯酯基)甲氧基)丙基) ?腺嘌呤 .其中,苯酚为高 毒性试 剂,且 用 DCC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周癑莹,等: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533 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不高, DCC 反应后生成的 1, 3 DCU)难 以 除 净,需 要 经 过 繁 琐 的 后 处 ?二 环己基 脲( 理步骤 . 根据预实验结果发现,以另一工 业 化 试 剂 亚 磷 酸 三 苯 酯 代 替 高 毒 性 试 剂 苯 酚、高 效 催 化 剂 DMAP 代替 DCC 进行反应,省去了原合成路线多次过滤,先碱调再酸调 pH 值的众多繁琐步骤,化 合物 5 的收 率由 50. 7% 提高至 70. 6%. 2. 4 替诺福韦艾拉酚胺 在制备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的过程中,原工艺采用柱层 析 的方 法 对 产 物 进 行 纯 化,在 工 业 化 生 产 中。 该方法需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增加 药 物 的 生 产 成 本 .经 实 验 分 析 发 现 化 合 物 6 与 副 产 物 均 易 溶 于 NaCl溶液,而产物难溶于该溶液 .因此,选 择 用 NaCl溶 液 洗 涤 法 代 替 柱 层 析 对 产 物 进 行 提 纯 .选 择 以 NaCl溶液洗涤法代替柱层析法来优化步骤,化合物 7 的收率由原来的 46. 8% 提高至 72. 3% ,两 种方法 的产物纯度相近(柱层析法产物纯度为 99. 3% , NaCl溶液洗涤法产物纯度为 98. 6% ),且大 大缩 短了纯 化时间,适合工业化生产 . 3 讨论 以腺嘌呤为原料,与( 犚) ?碳酸丙 烯酯反 应 得到化 合物 2,再经 过取代、水解、取代、酰化、缩合、成盐 1 13 共 7 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TAF,合成的 TAF 及重要中间体经 EI ?MS,H?NMR, C?NMR 进行 结构验 证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得知,在合 成 化 合 物 2 时,当 狀(腺 嘌 呤)∶狀(( 犚) 0∶1. 3, 狀 ?碳 酸 丙 烯 酯)为 1. (氢氧化钠)∶狀(腺嘌呤)为 1∶15 时,反应收率最优,为 91. 6% ;在合成化合物 4 时,当 狀(化 合物 3)∶狀 (三甲基溴硅烷)为 1∶3,以乙腈作为反应溶剂时,反应收率最优,为 70. 2% ;在合成化合物 5 时,以高效 催化剂 DMAP 代替 DCC 反应,以亚磷酸三苯酯代替高 毒 性 试 剂 苯 酚,省 去 了 多 次 过 滤,先 碱 调 再 酸 调 5% 提 高 到 70. 6% ,避 免 了 反 应 中 有 毒 试 剂 的 使 用,简 化 了 操 作 步 pH 值等众多繁琐步骤,收 率 由 50. 骤,使反应更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在 合 成 化 合 物 7 时,以 NaCl溶 液 洗 涤 法 重 结 晶 代 替 柱 层 析 的 纯 化 方 式,在保证纯度的基础上,提高了产品收率,节省了生产时间,直接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 综上所述,文中在参考大量生产路线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条最适宜工业化生产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 拉酚胺合成路线进行试验,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 .改进后的工艺反应以腺嘌呤和( 犚) ?碳酸丙烯酯温 和反应代替金属钌催化反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三甲基溴硅烷取代后水解代替文献路线中的氢氧化锂 水解反应,降低了工业化生产中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以 NaCl溶液洗 涤法代 替柱层析进 行产品纯 化方 式,简化了后处理步骤和时间,优化 后 的 反 应 路 线 条 件 温 和、步 骤 简 便、经 济 安 全、后 处 理 简 单、收 率 更 高、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但是,该合成研究仍有不足之处,还有以下 3 个问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 1)中 间体 2 的反 应时间需要 24h,反应时间过长将使 工 业 生 产 成 本 直 接 提 高 .因 此,需 要 通 过 进 一 步 单 因 素 试 验 考 察, 以期获得收率更高、反应时间更短、纯度更高的中间体 2 的生 产工艺 . 2)可 尝试中间 体 7(游 离碱)与 不 同酸成盐(如枸橼酸、柠檬酸、酒 石 酸 等),以 期 获 得 稳 定 性 更 好 的 候 选 药 物 . 3)受 TAF 和 前 一 代 药 物 TDF 启发,可尝试在中间体 4 上连接多种 氨 基 酸,进 行 化 合 物 抗 病 毒 活 性 与 稳 定 性 及 相 关 药 代 动 力 学 实验,尝试开发新一代抗病毒效果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替诺福韦前药 . 参考文献: [ 1] HAMPEL A, SOLBACH P, CORNBERG M, 犲 狋犪 犾. Cu r r en ts e r op r e va l enc e,va c c i na t i onandp r ed i c t i veva l ueo fl i ve r en z sf o rhepa t i t i sBamongr e f uge e si n Ge rmany[ J]. Bunde sge sundhe i t sb l a t tGe sundhe i t s f o r s chung Ge sundhe  yme 2016, 59( 5): 578 583. DOI: 10. 1007/s 00103 016 2333 8. i t s s chu t z, ? ? ? ? [ 2] IQBAL K, KLEVENSR M, KAINER M A, 犲 狋犪 犾. Ep i demi o l ogyo fa cu t ehepa t i t i sBi nt heUn i t edS t a t e sf r ompopu  l a t i on s edsu r ve i l l anc e,2006-2011[ J]. C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usDi s e a s e s, 2015, 61( 4): 584?592.DOI: 10. 1093/c i d/ ?ba c i v332. [ 3] OTTJJ, HORNJ, KRAUSE G, 犲 狋犪 犾. Timet r endso fchr on i cHBVi n f e c t i onove rp r i o rde c ade s:A g l oba lana l s i s y [ hep. 2016. 08. 013. J]. J ou r na lo fHepa t o l ogy, 2016, 66( 1): 48 54. DOI: 10. 1016/ ? j. j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34 2019 年 [ 4] MARKOWITZ M, ZOLOPA A, SQUIRESK, 犲 狋犪 犾. Pha s e Ⅰ/Ⅱ s t udyo ft hepha rma c ok i ne t i c s,s a f e t t i r e t  yandan r ov i r a la c t i v i t ft 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anewp r od r ugo ft heHIVr e ve r s et r ans c r i t a s ei nh i b i t o rt eno f ov i r, i nHIV yo p /dk i n f e c t edadu l t s[ J]. JAn t imi c r obChemo t he r, 2014, 69( 5): 1362 1369. DOI: 10. 1093/ t 532. a c ? ? j [ 5] AGARWALK, FUNGSK, NGUYEN TT, 犲 狋犪 犾. Twen t e i tdays a f e t t i v i r a la c t i v i t rma c ok i ne t i c s ? y gh y,an y,andpha o ft 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f o rt r e a tmen to fchr on i chepa t i t i sBi n f e c t i on[ J]. J ou r na lo fHepa t o l ogy, 2015, 62( 3): 533 ? 540. DOI: 10. 1016/ hep. 2014. 10. 035. j. j [ 6] SAXPE, ZOLOPA A, BRARI, 犲 狋犪 犾. T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v st eno f ov i rd i s op r ox i lf uma r a t ei ns i ng l et ab l e tr eg i  mensf o ri n i t i a l HIV?1t he r apy:A r andomi z ed pha s e2s t udy[ J]. J ou r na lo f Ac i r edImmune De f i c i ency Syn  qu 2014, 67( 1): 52 58. DOI: 10. 1097/QAI. 0000000000000225. d r ome s, ? [ 7] ZHANG Qi an,MA Ba iwe i,WANG Qi anq i an, 犲 狋犪 犾.Thesyn t he s i so ft eno f ov i randi t sana l ogue sv i aa symme t r i c J]. Or i cLe t t e r s, 2014, 16( 7): 2014 2017. DOI: 10. 1021/o l 500583d. t r ans f e rhyd r ogena t i on[ ? gan [ 8] 郑庆泉,黄世福,曹徐涛 .半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中国 104817593B[ P]. 2016 11 16. ? ? [ 9] BECKER M W, CHAPMAN H H, CIHLAR T, 犲 狋犪 犾. Pr od r ugso fpho sphona t enuc l e o t i deana l ogue sand me t hods f o rs e l e c t i ngandmak i ngs ame:US20000220021[ P]. 2000 07 21. ? ? [ 10] OCAMPO C E,LEE D,JAMI SON T F.Se l e c t i veLewi sa c i dc a t a l z eda s s emb l fpho sphonome t hy le t he r s: y yo Thr e e s t epsyn t he s i so ft eno f ov i r[ J]. Or i cLe t t e r s, 2015, 17( 4): 820 823. DOI: 10. 1021/o l 503612h. ? ? gan [ 11] ROUXL, PRIETS, PAYROT N, 犲 狋犪 犾. Es t e rp r od r ugso fa cy c l i cnuc l e o s i det h i opho sphona t e sc ompa r edt opho s  t e s:Syn t he s i s,an t i v i r a la c t i v i t c ompo s i t i ons t udy[ J].Eu r ope anJ ou r na lo f Med i c i na lChemi s t r phona yandde y, 2013, 63( 4/5/6): 869 881. DOI: 10. 1016/ e ch. 2013. 02. 039. ? j. jme [ 12] LARROW JF, ANDSES, JACOBSEN E N. Ki ne t i cr e s o l u t i ono ft e rmi na lepox i de sv i ah i l eg i o s e l e c t i veand gh yr enan t i o s e l e c t i ver i ngopen i ng wi t hTMSN3:Ane f f i c i en t,c a t a l t i cr ou t et o1, 2 ami noa l c oho l s[ J]. J ou r na lo ft he ? y Ame r i c anChemi c a lSo c i e t 1996, 118( 31): 7420 7421. DOI: 10. 1002/ch i n. 199647029. ? y, [ sphonome t hoxyp r opy l)de 13] HOLV A,MASOJ ?DKOV?M. Syn t he s i so fenan t i ome r i c N?( 2?pho r i va t i ve so fpu r i ne t epwi s eapp r oa ch[ J].Chemi n f o rm, 1995, 27( 1): 1196?1212.DOI: 10. 1135/ andpy r imi d i neba s e s (Ⅰ ):Thes c c c c 19951196. [ 14] LIU Da zhan, SHIB i ng,WANGFang, 犲 狋犪 犾. Teno f ov i ra l a f enami dehemi f uma r a t e:US8754065B2[ P]. 2014 06 01. ? ? [ 15] JANSA P, BASZCZYSKIO, PROCH?ZKOV? E, 犲 狋犪 犾.Mi c r owave a s s i s t edhyd r o l s i so fpho sphona t ed i e s t e r s: ? y Ane f f i c i en tp r o t o c o lf o rt hep r epa r a t i ono fpho sphon i ca c i ds[ J]. Gr e enChemi s t r 2012, 43( 51): 2282 2288. DOI: ? y, 10. 1002/ch i n. 201251161.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05 ? 运用 犕狅狀犵狅犇犅 的三维时序遥感 影像存储及 犠犲 犫 应用 李嘉欣1,余劲松弟1,佟瑞菊2 ( 1.福州大学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2.福建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摘要: 为更好地存储和管理时序遥感影像数据,将传 统 t i f等 格 式 的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集 转 换 为 ( 狓, 狋)三 狔, 维的 ne tCDF 格式,并对其进行八叉树瓦片划分后存储于 MongoDB 中;同时,使用三维 Mo r t on 码建立索引机 制 .为验证该存储和管理系统,设计基于 Web 覆盖服务(WCS)的时序遥感影像 Web 服务原型,并 在 其 基 础 上 结合 Web 覆盖处理服务(WCPS)和 R 语言对影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实验表明:文 中 所 设 计 的 时 序 遥 感 影像存储模型在时序检索和获取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并可支持 WCPS, R 语言等互操作计算的扩展 . 关键词: 时序遥感影像;ne tCDF;八叉树;Mo r t on 码;Web 覆盖服务;R 语言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35 07 ? ? ? 3犇犜 犻犿犲 犛 犲 狉 犻 犲 狊犚犲犿狅 狋 犲犛 犲狀 狊 犻 狀犵犐犿犪犵 犲犛 狋 狅 狉 犪犵 犲 ? 犝狊 犻 狀犵 犕狅狀犵 狅犇犅犪狀犱 犠犲 犫犃狆狆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 LIJ i ax i n1,YUJ i nsongd i1,TONG Ru i u2 j ( 1.Spa t i a lI n f o rma t i on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Fu i an,FuzhouUn i ve r s i t i na; j y,Fuzhou350003,Ch 2.Depa r tmen to fTr anspo r t a t i on,Fu i a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Fuzhou350118,Ch i na) j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be t t e rs t o r eandmanaget het ime 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da t a,wec onve r tt heda t a  ? s e t so ft ime 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i nt r ad i t i ona lt i ff o rma tt o( 狓, 狋)3Dne tCDFf o rma t,t hent heda t a  ? 狔, s e t so ft ime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i nne tCDFf o rma twe r ed i v i dedi n t oo c t r e et r e et i l e sands t o r edi n ?s MongoDB,andus et he3D Mo r t onc odet obu i l dt hei ndex i ng me chan i sm.I no r de rt ove r i f hes t o r ageand yt managemen tsy s t em,wede s i ove r ages e r v i c e (WCS) s edt ime 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s e r v i c e ?ba ? gnawebc r o t o t u r t he rana l z e sandp r o c e s s e so ft heimageba s edonwebc ove r agep r o c e s s i ngs e r v i c e (WCPS) p ype,andf y andRl anguage.Expe r imen t sshowt ha tt het ime 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s t o r agemode lde s i nt h i s ? gnedi rha sbe t t e rpe r f o rmanc ei nt imes e r i e sr e t r i e va landa c i s i t i on,andi tc ansuppo r tt heexpans i ono fi n t e r  pape qu ope r ab i l i t a l cu l a t i onssucha s WCPSandRl anguage. yc 犓犲 狉 犱 狊: t ime 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ne tCDF;o c t r e e;Mo r t onc ode;Webc ove r ages e r v i c e;Rl an  ? 狔狑狅 guage 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一种超高容量的信息载体,在军事、资源、环 境 和 防 灾 等 领 域 起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收稿日期: 2018 11 25 ? ? 通信作者: 余劲松弟( 1984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标准化、数 字 化 对 地 观 测、空 间 数 据 库 和 长 期 科 学 数据保存的研究 . E ma i l: c om. yyx350@1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4014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5M582029);福 建 省 教 育 厅 科技项目( JAT16032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36 2019 年 用 [1].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遥 感 影 像 提 取 信 息 的 能 力 大 幅 度 提 高,多 源 多 时相的遥感影像应用越来越广泛 [2].由于仅对单个时相 的遥感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难 以 达 到 时 下 对 信 息 获 取 和遥感数据分析的要求,以及现有的 遥 感 影 像 存 储 管 理 较 多 着 重 于 其 空 间 属 性,在 管 理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时,仅增加一条时间标签或时间语 义 的 记 录 [3],难 以 高 效 地 应 对 多 时 相 或 时 序 的 遥 感 影 像 的 获 取 和 检 索 .现有的二维空间遥感影像存储管理大多是将遥感影像 划 分为瓦 片,并 建 立 相 应 的 索 引 后,存 储 于 文 件系统或关系数据库 [4?5].基于文件系统存储遥感影像 能 够 实 现 影 像 的 便 捷 管 理,但 不 易 实 现 对 影 像 数 据的并发访问及快速检索 [2].而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遥感影像,一方面,随着遥感影像数据量的增大,入 库时间越来 越长,难 以 支撑 PB 级的 海量遥 感影 像管理;另一方 面,关系 数据库 的关系表 结构难 以 应 对 较为复杂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 .相较于关系数据库,非关系数据库能够更灵活地存储和管理非结 构化或半结构化 数 据 [6].在 遥 感 影 像 网 络 共 享 方 面,开 放 地 理 空 间 信 息 联 盟 ( OGC)推 出 一 系 列 面 向 [] [] Web 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规范 7 .其中,Web 覆盖服务 8 (WCS)以 Cove r age的形 式提 供数字 式的地理信息,不仅可以保持遥感影像数据的原始语 义,还 可以 作为遥 感 影 像 数 据 共 享 规 范 .为 了 更 高 效地组织管理时序遥感影像,便于时空查询,本文将传统 的 时序遥 感影像 数据 集 转 换 为( 狓, 狋)三 维 的 狔, ne tCDF 格式,并对其进行瓦片划分,在原有四叉树 瓦 片 划 分 的 基 础 上,增 加 时 间 维 度狋 的 瓦 片 划 分,形 成三维八叉树瓦片划分方法,并研究其瓦片的存储和 Web 共享应用的问题 . 1 时序遥感影像瓦片化及索引方法 时序遥感影像的瓦片化与传统二维遥感影像瓦片的划分不同,在 地理空间 二维( 狓, 狔)的 基础上,增 加时间狋 维度 .因此,对具有时间维度的时序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集 进 行 瓦 片 化,需 要 在 原 有 二 维 瓦 片 化 的 基 础上向三维拓展,将传统的四叉树拓展为三维八叉树 .时序遥感影像的三维时空域可以基于三维笛卡尔 坐标系定义,该时空域有( 狓, 狋) 3 个相互正交的维度轴,每个 三维实 体对象 的 时 空 域 犇 由 每 个 维 度 轴 狔, 的上界犾 和下界狌 定义,其中,时间轴狋 的下界默认为 1,上界为三维实体对象时间节点的个数,即 ( 犇=( 犾狓 : 狌狓 , 犾狔 : 狌狔 , 1: 狌狋) . 1) 式( 1)中: 犇 为时序遥感影像的三 维 时 空 域; 犾狓 , 犾狔 , 狌狓 , 狌狔 分 别 为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在 狓, 1为 狔 轴 的 上 下 界; 时间轴狋 的默认下界; 狌狋 为三维实体对象时间节点的个数 . 因此,八叉 树瓦 片划分方 法可表示 为对 该 三维时 空域 犇 中 每个 维度轴递 归二分 .以 第 1 次划 分 的 第 1 个叶节点为例,八叉树划分的叶节点的时空域 犇1 可表示为 烄 狌狓 -犾狓 , : 狌 -犾狔 , :狌狋 烌 犾狓 : 犾狓 + 犾狔 犾狔 + 狔 1 ( 2) 2 2 2 . 烆 烎 式( 2)中: 犇1 为八叉树第 1 次划分的第 1 个叶节点 .在各维度进行递归二分时,为保证瓦片 大小为整数, 中值数字取值为向上取整 .以 狓 轴为例,其二分区间可表示为 犇1 = 「 ? 「 ? 「? 烄 烄 狌狓 -犾狓 烌 狌狓 -犾狓 : 烌 犾狓 : 犾狓 + 犾狓 + 狌狓 , . 2 2 烆 烎 烆 烎 在编码方法上,传统的 Mo 码是一种四 叉 树 编 码 方 式, 二 维 数 据 可 以 通 过 Mo r t on r t on 编 码 表 示 为 「 ? 「 ? 一维数据 [9].当四叉树瓦片化方法向三维拓展为八叉树瓦片 化 方法时,相应地需 要将 Mo r t on 码 向三维 [ ] 拓展 .三维 Mo r t on 码可以由八叉树瓦片划分的叶节点的三维行列号( 犡, 犢, 犜)计 算得 到 10 .首先,根据 八叉树瓦片划分得到三维行列号,并将三维行列号转为二进 制 .然 后,以 错 位 交 叉 的 方 法 由 二 进 制 行 列 号得到二进制的三维 Mo r t on 码 .最后,将其转换为十进制表示 .具 体八叉 树瓦片划分 方法 和 三维 Mo r  t on 码错位交叉的计算,如图 1 所示 . 在错位交叉方法中,错位交叉的 先 后 顺 序 不 同,会 产 生 不 同 的 Mo r t on 码 序 列,这 将 直 接 影 响 数 据 库内瓦片数据的存储顺序 .如按 狓, 狋 的 顺 序 进 行 错 位 交 叉 形 成 的 Mo r t on 码,首 先,注 重 于 瓦 片 时 间 狔, 序列狋 轴的临近关系;其次,注重空间上 狔 轴的临 近关 系,在形成 整个 Mo r t on 码序 列时,可使 临 近 时 间 序列的瓦片排列顺序尽可能连续,从而提高在数据库中按时间序列检索的性能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嘉欣,等:运用 MongoDB 的三维时序遥感影像存储及 Web 应用 537 基于 Mo r t on 码的八叉树瓦片索引能较好地管理规则的时序 遥感 影像瓦 片,检索 时,用 户只 需输入 目标影像区域的三维时空域 犇犿 = ( 犾狓 : 狌狓 , 犾狔 : 狌狔 , 犾狋: 狌狋),即可根 据 瓦 片 在 三 维 时 空 的 大 小 及 整 个 时 序 遥 感影像的三维时空域 犇 计算出目标影像区域所包含瓦片的三维行列号,从而 可以 根据三维 行列号 计算 出所包含瓦片的 Mo r t on 码,以此实现根据三维时空坐标查询和检索 时序遥 感影 像瓦片 .瓦 片划 分的流 程图,如图 2 所示 . 图 1 二进制三维 Mo r t on 码错位交叉 图 2 时序遥感影像瓦片划分流程图 F i 1 B i na r r t onc ode g. y3D Mo F i 2 Time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t i l e g. mi s a l i tc r o s s gnmen d i v i s i onf l owd i ag r am 2 基于 犕狅狀犵狅犇犅 的影像瓦片及元数据存储 将时序遥感影像的二进制瓦片文件和元数据分别存储 .瓦片文件以 nc格 式存 储于 Gr i dFS,元数据 以 BSON 格式存储 .每个瓦片对应一个f s. f i l e s和 多 个 f s. chunks,其 文 件 存 储 在 f s. chunks 中,其 描 述 信息存储在f s. f i l e s中 . f s. f i l e s记录文件 的 序 号 狀 为 瓦 片 Mo r t on 码,多 个 f s. chunks 中 的 “ f i l e-i d”与 f s. f i l e s中的“-i d”相对应,瓦片描述通过 Cove r age i d 与 BSON 元数据相关联 .存储框架,如图 3 所示 . 图 3 时序遥感影像存储结构 F i 3 Time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s t o r ages t r uc t u r e g. 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相对于一般遥感影像元数据,除了需要具备基础元数据项外,还需要在索引域 及时间信息上进行扩展 . OGC Web 覆盖服务 定义了 Ge tCapab i l i t i e s, De s c r i beCove r age 和 Ge tCove r age [ ] 11]将 Cove r age 模 型 的 地 理 要 素 以 结 构 化 树 的 形 式 组 3 个核心操作,同时继承覆盖模型标准 11 .文献[ 织起来,主要包括索引域( Doma i nSe t)、值域( RangeSe t)、值域类 型( RangeType)和 元 数 据(Me t aDa t a) 4 [ ] 个模块 .因此,参考 OGC 制定的 Cove r age 模 型 12 ,使 用 三 维 索 引 域 描 述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狓, 狋)三 维 时 狔, 空范围 . 有关基础元数据部分,根据文献[ 13]制定的影像和格网数据内容模型标准,该标准针对当前广泛使 用的影像和格网数据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数据类别 制定基 础元数 据,以 及 设 定 可 选 项 和 必 选 项,可 支 持扩展 .其中,对于光学影像,文献[ 13]定义了获取时间、影像 描述、镶 嵌 情 况、波 段 信 息、卫 星 平 台 和 传 感器等基础元数据项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38 2019 年 针对三维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不仅需要在其索引域扩展出时间维度信息,并记录三维遥感影像时 间节点,还需要修改获取时间的元数据,按照三维遥感影像时间节点的排列顺序存储时序遥感影像所有 时相的影像获取时间 .其余基础元数据项因为同属同一数据源,在影像描述、镶嵌情况、波段信息等基础 元数据部分均保持一致 .因此,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总体可分为 2 部分: 1)基于文献[ 13]定 义的 基础元 数据项; 2)基于文献[ 11]定义的三维索引域和值域信息,并在此 基础上 增加 TimeSe r i e s记录 来 描 述 时 序遥感影像的时间信息 .具体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表结构,如图 4 所示 . 图 4 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表结构 F i 4 Times e r i e sr emo t es ens i ngimageme t ada t at ab l es t r uc t u r e g. 在时序遥感影像元数据表结构中, Doma i nSe t, RangeSe t, RangeType, OIMe t aDa t a分别存储时序遥 感影像的索引域、值域、值域类型及光学影像元 数 据,在 遥 感 影 像 元 数 据 中, OIMe t aDa t a部 分 主 要 记 录 光学遥感影像基础元数据 . Doma i nSe t除了需要记录目标时空域的二维索引域,还需要记录 时空域 的时 间序列,构成三维时空坐标系的三维时空索 引域 .其 中, /TimeSe Doma i nSe t r i e s仅记 录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的 时间序列号,其序列 号 对 应 的 遥 感 影 像 获 取 时 间 记 录 在 OIMe /TimeSe t aDa t a r i e s 中 .除 了 TimeSe r i e s 外,在光学影像的基础元数据中, ImageDe s c r i t i on 记 录 影 像 处 理 级 别 及 其 他 描 述 信 息;Mos a i c记 录 镶 p 嵌信息; Bands I n f o 记录波段信息; P l a t f o rmI n f o 记录卫星平台信息; Senso r I n f o 记录传感器信息 . 3 性能测试比较与分析 为验证所提的时序遥感影像三维瓦片化存储模型的 性能,将所 提 的 三 维 格 网 化 存 储 与 不 划 分 瓦 片 存储,以及传统的遥感影像二维瓦片化存储的影像获取性能进行比较 .将自变量设置为获取目标影像瓦 片时间节 点 的 个 数( 犖 ),因 变量 设置为检 索并获 取 目标影像 瓦片 所需响 应时间( 狋),为排 除第 3 方格式 转换和影像融 合 所 造 成 的 影 响,该 性 能 比 较 试 验 不 进 行 格 式 转换 .性能测试结果,如图 5 所示 . 由图 5 可 知:相较于无瓦 片划分,对遥 感影像进行 二 维 或 三维瓦片化都 可 以 明 显 地 提 高 遥 感 影 像 子 集 获 取 的 效 率,瓦 片化存储可以 明 显 减 小 影 像 子 集 获 取 的 数 据 量;对 于 二 维 和 三维瓦片化存储,在获取 单 个 时 间 的 遥 感 影 像 瓦 片 时,由 于 三 维瓦片文件大 小 大 于 二 维 瓦 片,无 法 体 现 出 其 瓦 片 获 取 性 能 的优势,但随着获取遥感 影 像 瓦 片 的 时 间 节 点 个 数 的 递 增,三 维瓦片可以极大地减小影像瓦片 获 取 时 的 IO 操 作 的 次 数,从 图 5 3 种存储方式瓦片获取性能比较 而在获取多个 时 间 节 点 的 遥 感 影 像 瓦 片 时 有 较 高 的 效 率,可 F i 5 Compa r i s ono ft hr e es t o r agemode g. t i l ea c i s i t i onpe r f o rmanc e qu 更高效地管理时序遥感影像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嘉欣,等:运用 MongoDB 的三维时序遥感影像存储及 Web 应用 539 4 基于 犠犆犛 的时序影像管理服务及 犠犆犘犛 和 犚 语言计算 在基于 MongoDB 的时序遥感影像存储 的 基 础 上,为 进 一 步 完 善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的 管 理,首 先,以 时 序遥感影像数据集作为数据来源,使用 Gda l作为空间数据转 换工具,将 时 序 的 遥 感 影 像 集 转 换 为 具 有 时间维度的 ne tCDF 格 式,并 进行瓦 片划分 后存入 MongoDB;然后,构 建基于 OGC WCS 的 Web 覆 盖 服务原型,根据 WCS 服务原型检索,获取目标时空域 的时序遥 感 影像 子集,并使用 Web 覆盖 处 理 服 务 (WCPS)和 R 语言对目标时空域的时序遥感影像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计算 . Gda l是一种在 X/MIT 许可协议下的开源栅格空间 数 据 转 换 工 具,它 利 用 抽 象 数 据 模 型 来 表 达 所 支持的各种文件格式 [14]. Gda l不仅可以对各种栅格进行读写,还可以实现栅格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几 何校正、重投影、重采样、裁剪等 . Ra sdaman 是由德国不莱梅雅各布斯大学和 Ra sdaman 公司合作开发的多维栅格数据管理 系统,支 持 OGC WCS2. 0 核心及其拓展,包括 WCS r age 的 查 ?T 和 WCPS 等 .WCPS 是一 种 独 立 于 WebCove 询语言,支持对 Cove r age进行代数运算、逻辑运算和聚合运算等 . R 是一种用于统计分析和 绘图的 语言 和操作环境, Sh i ny 是一个开源的 R 包,为使用 R 构 建 Web 应 用 所 提 供 的 一 种 Web 开 发 框 架,可 以 进 行快速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 文中设计的基于 MongoDB 的 WCS 服务原型将原始遥感 影像增 加时间 维度,使 用 Gda l将 时序的 遥感 影像数据集转 换 为 ne tCDF 格式 后 进 行 瓦 片 划 分,并 将 ne tCDF 格 式 的 三 维 ( 狓, 狋)瓦片存储于 Gr i dFS 中;在 用 户 发 送 获 取 影 像 请 求 时, 狔, 根据用户发 送 的 时 空 域 请 求,快 速 索 引 瓦 片,最 终 调 用 Gda l 进行瓦片融合,并转换为 用 户 需 要 的 格 式 返 回 给 用 户 .数 据 流 程图,如图 6 所示 . 图 6 WCS 原型数据流程图 该服务原型可以结合 Ra sdaman 的 WCPS 和 R 语 言进 行 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形成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获 取 和 处 理 服 务 链 .首 F i 6 WCSp r o t o t t af l owd i ag r am g. ypeda 先,在该 WCS 快速原型及影像计算服务 链 中,WCS 服 务 原 型 可 直 接 获 取 用 户 请 求 的 目 标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然后,将用户请求的目标遥感影像数据上传至 Ra sdaman,并发送 WCPS 计算请求,对遥 感影 像进行 初步计算后,将 WCPS 计算结果 传 递 给 Sh i ny,并 使 用 R 语 言 对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 统 计 分 析 .最 后,获 取 的 遥 感 影 像 经 过 WCPS 计算和 R 语言分析得到可 视 化 结 果 .WCS 快 速 原 型 及 影像计算服务链架构,如图 7 所 示 .图 7 中: IBI为 基 于 遥 感 指 数的新型城市建筑用地指数 . 5 应用案例分析 5. 1 研究区及实验数据 开封市位于 我 国 黄 河 中 下 游 平 原 东 部,与 交 通 枢 纽 郑 州 图 7 WCS 原型及影像计算服务链架构图 相邻,其城市发展历程可 以 追 溯 到 春 秋 战 国 时 期,是 我 国 历 史 Fi 7 WCSp r o t o t a l cu l a t i on g. ypeandimagec 文化古城发展 的 缩 影,研 究 开 封 市 的 城 市 发 展 进 程 和 趋 势 对 s e r v i c echa i na r ch i t e c t u r ed i ag r am 建设我国古代历史名城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开封市主城区位于东经 113 ° 52 ′ 15 ″~115 ° 15 ′ 42 ″,北纬 34 ° 11 ′ 45 ″~35 ° 01 ′ 20 ″. 实验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下载的 Lands a t5TM 影像,产品级别为 L1T,地面分辨率 为 30m,从 2000-2011 年期间共有 12 幅影像,日期分别为 2000 年 7 月 27 日, 2001 年 7 月 14 日, 2002 年 8 月 2 日, 2003 年 9 月 22 日, 2004 年 7 月 22 日, 2005 年 8 月 26 日, 2006 年 6 月 26 日, 2007 年 7 月 31 日, 2008 年8 月2 日, 2009 年9 月22 日, 2010 年8 月8 日和2011 年7 月10 日 .文中实验主要选择夏 季或盛夏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该季节植被较 为 茂 密,闲 置 耕 地 较 少,减 少 荒 地 对 IBI的 计 算 和 提 取 结 果的影响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40 2019 年 5. 2 案例分析 通过所提的 WCS 原型服务可以检索并 获 取 开 封 市 主 城 区 的 时 序 遥 感 影 像 数 据,并 上 传 至 Ra sda  [ ] man.以徐涵秋 15 提出的IBI计算为例,调 用 WCPS 分 别 计 算 出 每 年 开 封 市 主 城 区 的 归 一 化 建 筑 指 数 ( NDBI)、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SAVI).以 2000 年开封市 NDBI指数计 算为例,WCPS 语句为 f o r犮i n( ka i f eng2000) /( r e t urnencode(( 犮. 4-犮. 3) 犮. 4+犮. 3), ″ ″) png 上述语句中: 犮 为 2000 年开封市遥感影像的整体变量; 犮. 3, 犮. 4 分别 为用 于 NDBI计算 的近 红外波 段和中外波段 . WCPS 计算 NDBI的可视化结果,如图 8 所示 .使 用 R 语 言 对 WCPS 计 算 出 的 NDBI,MNDWI和 SAVI3 种指数进行IBI指数计算,最终获得开封市主城区IBI指数的计算结果,如图 9 所示 .图8, 9 中: 仅展示变化较为明显的计算结果( 2002, 2004, 2008, 2010 年). ( a)2002 年 ( b)2004 年 ( c)2008 年 ( d)2010 年 图 8 WCPSNDBI指数计算结果 F i 8 NDBIi ndex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by WCPS g. ( a)2002 年 ( b)2004 年 ( c)2008 年 ( d)2010 年 图 9 R 语言 IBI指数计算结果 F i 9 IBIi ndex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byRl anguage g. 由图 8, 9 可知: NDBI指数可视化结果和IBI指数可视化结果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开封市主城区主 要城市建筑的空间分布 .相较于 NDBI指数, IBI指数能够更加有效地排除土壤、水体及植被对建筑物提 取的影响,且新的指数可以进一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因子研究,对研究城市发展历程和建筑物规划分 布有指导性意义 . 由图 9 可知: IBI指数可视化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开封市城 区有较 为明显 的向 东西方 向 发 展 的 趋 势,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李嘉欣,等:运用 MongoDB 的三维时序遥感影像存储及 Web 应用 541 开封市西边毗邻我国中原交通枢纽郑州市,一方面,这种向西发展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和郑州东区发展相 互结合,使郑汴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城区建筑物分布逐渐变为松散,城市中掺杂较多空白 区域,这表明在 2002-2010 年间,开封市的城市发展在 向西扩 张,加 速 周 边 区 域 城 市 化 的 同 时,对 老 城 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生态改造,有效地优化了开封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这种发展经验也对我国其他历史 名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 6 结束语 基于 MongoDB 进行时序遥感影像的三维 格 网 化 存 储 研 究,且 以 WCS 的 形 式 发 布 为 Web 遥 感 影 像获取服务,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时序遥感影 像的存 储和检 索 问 题 .同 时,该 影 像 获 取 服 务 可 以 进一步与 WCPS 服务结合,形成影像获取和影像计算 Web 服务链,并 支持与 其他 影像处理 服务协 同对 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或进一步计算研究 . 参考文献: [ 1] 李芳,邬群勇,汪小钦 .基于 OGC 规范的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研究[ 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9, 34( 4): 30 32. DOI: 10. ? 6045. 2009. 04. 011. 2095 14188/ ? j. [ 2] 刘桂红 .多源海量影像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1. [ 3] 仇林遥,王萌,朱庆,等 .顾及时空语义的多主题瓦片数据优化检索方法[ 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7( 5): 15 20. ? cn. 201505003. DOI: 10. 11887/ j. [ 4] 谢毅,陈丹捷,魏国丽 .一种基于文件系统的海量遥感影像存储组织结构[ J].福 建 电 脑, 2011, 27( 1): 110 111. DOI: ? i s sn. 1673 10. 3969/ 2782. 2011. 01. 056. ? j. [ 5] 刘伟,刘露,陈荦,等 .海 量 遥 感 影 像 数 据 存 储 技 术 研 究 [ J].计 算 机 工 程, 2009, 35( 5): 236?239.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0 3428. 2009. 05. 081. ? [ 6] 陈超,王亮,闫浩文,等 .一种基于 NoSQL 的地图瓦 片 数 据 存 储 技 术[ J].测 绘 科 学, 2013, 38( 1): 142 143. DOI: 10. ? 16251/ cnk i. 1009 2307. 2013. 01. 030. ? j. [ 7] 龚健雅,高文秀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及标准[ J].地理信息世界, 2006( 3): 18 27. DOI: 10. 3969/ i s sn. 1672 ? ? j. 1586. 2006. 03. 003. R [ 8] PETERB. OGC○ WCS2. 0i n t e r f a c es t anda r d  c o r e  c o r r i  110r 4[ S].[ S. l.]:[ s. n.], 2012. gendum:OGC09 [ 9] 张天蛟,严泰来,王海蛟,等 .基于 Mo r t on 码的土地空间网格数据组织与检 索[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3(增 刊): 235 ? i s sn. 1002 243. DOI: 10. 3969/ 6819. 2013. z 1. 037. ? j. [ i s sn. 10] 韩 慧 民,郑 少 开 .基 于 线 性 八 叉 树 的 点 云 数 据 存 贮 与 索 引 [ J].大 众 科 技, 2014( 6): 39?41. DOI: 10. 3969/ j. 1008 1151. 2014. 06. 014. ? [ 11] No rweg i anTe chno l ogyCen t r e. F i na lt ex to fCD19123ge og r aph i ci n f o rma t i on:Schemaf o rc ove r agege ome t r yand f unc t i ons:I SO/TC211N1475[ S]. No rweg i an: I SO/TC211/WG2/19123Ed i t i ngCommi t t e e, 2003. [ 12] 谭玉敏,池天河,唐中实 . GML 的空间信 息 映 射 模 式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4, 25( 1): 87?90.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5013. 2004. 01. 022. ? j. [ 13] I n t e r na t i ona lS t anda r dsOr i z a t i on. Ge og r aph i ci n f o rma t i on:Con t en tc omponen t sandenc od i ngr u l e sf o rimage r gan y t en tmode l:I SO/TS19163 1:2015( E)[ S]. Gene va:[ s. n.], 2015. r t1):Con andg r i ddedda t a( ? pa [ 14] 葛亮,何涛,王均辉,等 .基于 GDAL 的 瓦 片 切 割 技 术 研 究 [ J].测 绘 与 空 间 地 理 信 息, 2014( 7): 130 DOI: 10. ?132. 3969/ i s sn. 1672 5867. 2014. 07. 041. ? j. [ 15] 徐涵秋 .一种基于指数的新型遥感建筑用地指数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J].遥感技 术 与 应 用, 2007( 3): 301 308. DOI: ? i s sn. 1004 10. 3969/ 0323. 2007. 03. 001. ? j.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4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38 ? 单目视觉定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 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 程前,聂卓 " ,方浩澄,邵辉 (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提 出 一 种 基 于 视 觉 定 位 的 多 机 器 人 跟 踪 控 制 方 法 .首 先,采 用 单 目 视 觉 定 位 技 术,建 立 平 面 物 理 坐 标 与视觉图像坐标之间的映射关系 .然后,结合轮式移动机器 人 的 运 动 学 模 型,基 于 Lyapunov 方 法 设 计 轨 迹 跟 踪控制器 .最后,结合视觉定位确定机器人的平面坐标 位 置,分 阶 段 规 划 机 器 人 运 动 轨 迹,实 现 多 机 器 人 跟 踪 控制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关键词: 视觉定位;轨迹跟踪控制;Lyapunov 法;多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 TP2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42 07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狀 狋 犪 犾犛狔 狊 狋 犲犿犪狀犱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犕犲 狋 犺狅犱犳 狅 狉犚狅犫狅 狋犜狉 犪 犮犽 犻 狀犵 犫狔 犕狅狀狅 犮 狌 犾 犪 狉犞犻 狊 犻 狅狀犘狅 狊 犻 狋 犻 狅狀 犻 狀犵 CHENG Qi an,NIEZhuoyun,FANG Hao cheng,SHAO Hu i ( Schoo l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 i spape rp r opo s e sa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me t hodf o rmu l t i r obo tba s edonv i s i onl o c a l i z a t i on.F i r s t l ? y, t hemapp i ng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p l anephy s i c a lc oo r d i na t e sandv i sua limagec oo r d i na t e si se s t ab l i shedbyu  pbe s i ng mono cu l a rv i s i onl o c a l i z a t i ont e chno l ogy.Then,c omb i ned wi t hk i nema t i c smode lo fwhe e l ed mob i l er o  bo t,at r a e c t o r r a ck i ngc on t r o l l e ri sde s i s edonLyapunovme t hod.Fu r t he rmo r e,c omb i nedwi t hv i su  j yt gnedba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i sc a r r i edou tf o rs t age s, a lpo s i t i on i ngt ode t emi ner obo t ′ sp l anec oo r d i na t epo s i t i on,andt j yp t he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f o rmu l t i  r obo twa sr e a l i z ed.S imu l a t i onand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ve r i f hef e a s i b i l i t yt yand e f f e c t i vene s so ft heme t hod. 犓犲 狉 犱 狊: v i sua lpo s i t i on i ng;t r a e c t o r on t r o lt r a ck i ng;Lyapunovme t hod;mu l t i r obo t ? j yc 狔狑狅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机械臂、自动导引运输车( AGV)、无人机等为 代表 的机器人 在工业 领域 的应用逐渐增多 .在实际应用中,从最初单机器人的简单重复动作,到多机器人集群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 .当前,多机器人的协同控制 逐 渐 成 为 机 器 人 研 究 领 域 的 主 要 问 题 [1].对 于单个机器人的跟踪控制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模糊控制算法、反步法及滑模控制等多种方案 .文献[ 2]基 于模糊控制算法和有定位精度限制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对农作物自主巡检机器人进行 路径规划、轨 迹导航跟踪,虽然系统在仿真中有较好的抗干扰性,但由 于 模糊控 制算 法 自 身 的 控 制 特 点,必 将 导 致 系 统的控制精度降低和动态品质变差 .文献[ 3]对轮式 移动机 器人的运动 学模 型 进 行 分 析,利 用 里 程 计 进 行位置定位,基于反步法设计出机器人的目标跟踪控制,仿真 效果 良 好 .然 而,反 步 法 的 计 算 量 较 大,系 收稿日期: 2018 11 13 ? ? 通信作者: 聂卓"( 1983 E?ma i l: zhuy ?),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进控制理论 与 应 用、机 器 人 与 智 能 系 统 的 研 究 . ? ye un2004@s i na.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403149);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8013082038) 第4期 程前,等:单目视觉定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 543 统设计过于复杂,且由于里程的误差累计,对机器人位姿角度的计算往往不准确 .文献[ 4]针对移动机器 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提出带有变结构控制的切换函数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但此控制律的设计需 要大量运算,过于复杂 .对于多机器人的跟踪控制问题,常用的方法有领航跟随法、基于行为法和虚拟结 构法等 [5].文献[ 6]将基于行为法和虚拟结构法相结合,使系统获得很强的鲁棒性能,但无法精确控制跟 踪的速度,且机器人之间的通信量巨大,对通信设备的要求颇高 .本文在常规实验条件下,对单目视觉定 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 1 单目视觉定位 定位作为机器人跟踪控制的最基本的环节,其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影响跟踪控制的效果 .定位主要分 [] 为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区别在 于 机 器 人 是 否 已 知 自 身 初 始 位 置 [7?8]. 2004 年, F i a l a9 提 出 将 视 觉 定 位 技术应用于实时多移动机器人平台,同时,视觉里程计这 个概念被 提出,弥 补 了 传 统 轮 式 里 程 计 受 环 境 因素影响的缺陷 [10].其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1112].在常规实验条件下,文 中采用单 目视觉 识别 目标物上的颜色特征点,获取目标物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多机器人的单目视觉相对定位 . 首先,假设视觉目标对象所处的像平面坐标为( 狌, 狏),由于 摄像头 安装 位置与 地 面 存 在 一 定 高 度 和 俯仰角,如图 1 所示 .因此,像平面中的坐标( 狌, 狏)并不是实际世 界坐 标系(WCS)中的 坐标,需要 进行坐 标转换,才能得出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 狓, 狔). [ 13] 像平面坐标( 狌, 狏)转换为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 狓, 狔)的公式 为 (i nθEL -犳c osθEL ) 狌 犺 , 狔 = 犺 狏s 狓= ( . ( i nθEL +狏cosθEL ) i nθEL +狏c osθEL ) 犳s 犳s 式( 1)中: 犺 为摄像头中心到基平面的高度; θEL 为摄像头的俯仰角 . 犳 为摄像头的焦距; ( 1) 由光学成像基本原理可知:摄像 头 在 固 定 角 度 和 水 平 高 度 下,图 像 所 能 识 别 的 地 面 区 域 近 似 为 梯 形,并可通过实验方式测得地面区域坐标位置 .像平面图像与地面区域的映射关系,如图 2 所示 . 图 1 像平面坐标与世界坐标系关系图 图 2 区域关系图(单位: mm) F i 1 Di ag r amo f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p l ane g. pbe F i 2 Reg i ona lr e l a t i onsd i ag r am ( un i t:mm) g. c oo r d i na t eandwo r l dc oo r d i na t esy s t em 在轴对称条件下,测量定点坐标所在地面区域的位置 数 据,可 得 到 映 射 计 算 公 式 .以 某 次 实 验 为 例 (图 2),进行说明 .通过测量,得 出 世 界 坐 标 系 点 犃 坐 标 为( 115, 230),点 犅 坐 标 为 ( 270, 970).同 时,在 像平面坐标系下,点 犃 ′坐标为( 120, 0),点 犅 ′坐标为( 120, 320).得到梯形 上、下 底 2 个顶 点在 世 界 坐 标 系中的坐标后,结合两点的像平面坐标,代 入 式( 1),反 解 出 未 知 参 数 .若 直 接 将 点 坐 标 代 入 式 ( 1)计 算 i nθEL , cosθEL , 犳s 犺, 1)进行 近似处 理 .即令 犪= 犫= 犮=s i nθEL , 犱= θEL ,则会显得十分复杂,故先将 式( 犳, 犺 犺 1),可得 犳cosθEL 并代入式( 狌 , 犮 狏 -犱 ( 狓= . 2) 狔= 犪 +犫 狏 犪 +犫 狏 简化后的公式只需要计算出参数 犪~犱 即可 .将点 犃, 犅, 犃 ′, 犅 ′的坐标代入式( 2),可得 犪=1. 0435, 犫=-0. 0019, 犮=0. 5972, 犱=-240. 0000.由式( 2)和 计 算 出 的 参 数 值,可 实 现 视 觉 定 位 .当 目 标 对 象 出现在摄像头视野范围内,通过图像识 别 对 象 坐 标( 狌, 狏),利 用 式 ( 2)计 算 出 目 标 点 在 实 际 世 界 坐 标 系 下的坐标( 狓, 狔),确定目标点的相对位置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44 2019 年 2 轨迹跟踪控制 2. 1 基于 犔狔犪狆狌狀狅 狏 法的跟踪控制律 采用 Lyapunov 法设计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单个机器人的跟踪 控制律 .考虑 一类双轮 驱动差 动转 向移动机器人,其运动学模型,如图 3 所 示 .图 3 中: 犔 为 两 轮 之 间 的 距 离; 狏L , 狏R 分 别 为 左、右 轮 速 度; ( 狓, 狓, θ)为车辆当前位姿;( θ为智能车速度 狔, 狔)为小车的几何中 心 坐 标,假 定 该 模 型 质 心 与 中 心 重 合; [ 14] 矢量方向与 犡 轴的夹角 .智能车的运动状态由线速度 狏 和角速度ω 决定 ,其运动学方程 [15]为 ( 狓 = 狏cosθ, 狔   = 狏s i nθ,  3) θ = ω. 式( /2; /犔. 3)中: 狏= ( 狏L +狏R ) 狏L -狏R ) ω= ( 移动机器人常采用虚拟机器人的方式实现跟踪控制 .智能车位姿误差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T T 小车的当前位姿为狆= [ ;参考位姿(虚拟机器人)即规划的轨迹向量为狆r= [ ,规 狓 狔 θ] 狓r 狔r θr] T T 定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小车的当前运动状态为狇= [ ;参考运动状态为狇r= [ 狏 ω] 狏r ωr] . 图 3 差动式智能车运动模型 图 4 智能车位姿误差示意图 F i 3 Di f f e r en t i a li n t e l l i t g. gen F i 4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i n t e l l i t g. gen veh i c l emo t i onmode l r k i ngi n f o rma t i one r r o r pa 以 犡r犗犢r 作为参考坐标系,其位姿误差 狆e 为 sθ s i nθ 0燄熿狓r -狓燄 熿狓e燄 熿co i nθ c o sθ 0 狔r -狔 . 狆e = 狔e = -s 对位姿误差 狆e 求微分 燀θe燅 燀 0 ,结合式( 4)可得 0 ( 4) 1燅燀 θr -θ 燅 [ 16] 狓e燄 熿狏rcosθe +ω狔e -狏燄 熿 狏rs i nθe -ω狓e e = 狔 e = . 狆  燀 燅 ωr -ω θe燅 燀 ( 5) T 由式( ,使 位 姿 误 差 狆e 5)可知:智能车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即设计 合适的 输入控制量 狇= [ 狏 ω] 有界且能够收敛于 0. 根据智能车的位姿误差 狆e,选取 犞 函数作为 Lyapunov 函数,即 犞= 2 犽1 ( 2 θe i n 狓e +狔2 +2 s e) ≥ 0. 2 2 ( ) 式( 6)中: 犽1 >0. 对 犞 函数求微分,可得  犞 = 犽1[ 狓e狏rcosθe -狏狓e]+犽1狔e狏rs i nθe + ( s i nθe. ωr -ω) ( 6) ( 7) 由式( 7)可得控制律为 狇= [狏ω]= [ω +狏犽co狏s狔θ ++犽犽狓sinθ ]. r r e 1 r e 2 e 3 ( 8) e 式( 8)中:控制参数 犽1 , 犽2 , 犽3 皆大于 0. 为了证明该控制律的稳定性,将式( 8)代入式( 7),可得  犞 =-犽1犽2狓2 i n2θe ≤ 0. e -犽 3s ( 9) 由式( 6),( 9)可知:选取的 Lyapunov 函数满足 Lyapunov 法的稳定性判据,该控制律是稳定的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程前,等:单目视觉定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 545 2. 2 基于视觉定位的从车跟踪控制 2. 2. 1 跟踪控制系统设计思路 设计的基于 Lyapunov 法的跟踪控制律,可对单 个机器人 实现良 好的 跟踪控制 .但对于多个机器人的跟踪控制,考虑到基于行为 法 和 虚 拟 结 构 法 的 设 计 过 于 复 杂 [6],且 速 度 控制不够精确,故采用领航跟随法,以主车带动从车行进 .在此方法下,多个机器人可以采用相同的参考 轨迹进行跟踪控制,理论上可做到协调和同步 .但由于每 个 机器人 的动 力 学 模 型 存 在 差 异,运 行 环 境 具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多个机器人的同步控制 .基于领航跟随法的多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利 用数种传感器对位置信息进行在线估计与校正,可实现精确定位及同 步控 制 [17].然而,这增 加了 系统的 复杂程度,并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颇高 .文中在以主车带 动从车的 领航 跟 随 法 下,多 机 器 人 进 行 协 调 跟 踪控制,并利用单目视觉定位对从车的速度和轨迹进行修正的跟踪控制策略 . 2. 2. 2 轨迹规划控制器 以主车实际位置为参考坐标,通过 主车摄 像头 确 定 从 车 的 相 对 位 置,根 据 跟 踪任务计算从车位置偏差,分阶段生成从车的跟踪轨 迹 .对 于跟 踪轨迹 的 生 成,使 用 设 计 的 轨 迹 规 划 控 制器实现 .结合图像传感器,利用视 觉 定 位 技 术 识 别 从 车 的 实 际 位 置 坐 标 ( 狓1 , 狔1 ),并 将 其 与 期 望 坐 标 ( 狓2 , 狔2)发送给从车,从车利用这 2 个坐标生成期望轨迹,即两点的直线,有 狋+θr0 , θr = ωr1d ∫ 狓r = 狏r1cosθrd 狋, ∫ ∫ i nθrd 狋. 狔r = 狏r1s ( 10) 式( 10)中:( 狓r, 狏r1 =狏 , θr)为 参 考 位 姿; ωr1 =0 分 别 为 给 定 直 线 速 度 和 转 向 速 度; θr0 为 直 线 轨 迹 方 狔r, /( 向, r c t an(( 狓2 -狓1)). θr0 =a 狔2 -狔1) 2. 2. 3 跟踪控制策略 基于视觉定位的跟踪控制策略,如图 5 所示 .考虑从车在启动过程中,可能处于 任意初始位置,故采用两段控制方式 .机器人运动示意图,如图 6 所示 . 图 5 基于视觉定位的跟踪控制系统框图 图 6 机器人运动示意图 F i 5 B l o ckd i ag r amo ft r a ck i ng g. F i 6 Robo tmo t i onske t chd i ag r am g. c on t r o lsy s t emba s edonv i s i onl o c a t i on 在第一阶段,主车保持静止,通过调整从车的位置和姿态,使其到达期望的坐标位置上 .由于从车的 运动目标是跟随主车的,即需要其位姿角 度 与 主 车 位 姿 角 度 差 小 于 π/2.当 存 在 特 殊 情 况,即 从 车 的 参 考角度θr 与实际角度θ 的差值大于 π/2,从车前进,而 主 车 不 动,则 两 车 的 距 离 变 大 .通 过 视 觉 定 位,得 知从车正远离主车,主车则发送信号给从车,从车遂旋转 π/2,以此调整位姿 . 利用设计的轨迹规划控制器,生成位于期望坐标与实际 坐 标之 间 的直 线轨迹 .在 Lyapunov 控制律 下,从车实现轨迹跟踪控制,到达指定位置 . 在第二阶段,多机器人在共同的期望轨迹作用下,进行独立的轨迹跟踪控制 .此时,主车和从车都处 于运动状态 .由于图像传感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振动 现象,图像数 据处 理 具 有 一 定 的 延 时,视 觉 定 位 与 实际位置存在偏差,难以用于实时反馈控制 .因此,在这一阶段,视觉传感器用于判别从车与期望目标点 之间的距离,并对从车的独立运动过程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正,以确保多机器人的协同 .此时,在单目视觉 中,假设存在一个虚拟机器人处于对主车的理想跟踪状态,即期望 状态,协 同 控 制 目 标 要 求 从 车 机 器 人 与虚拟机器人的距离保持在阈值 犛 范围内 . 假设虚拟机器人目标点坐标即期望坐标为( 狓2 , 狓1 , 狔2),从车视觉定位坐标即实际坐标为( 狔1 );设定 坐标误差 犈犡 与 犈犢 ,目标点 与 从 车 之 间 的 距 离 阈 值 为 犛,则 犈犡 =狓2 -狓1 , 犈犢 =狔2 -狔1 ,而 犛2 =犈犡2 + 犈犢2 .由此计算位置 误 差,且按照参数 设 定判 据(表 1),对相 关控制 律的参 数进行调 节 .表 1 中: 狏主 为主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46 2019 年 车速度 .如果 ‖ ( 狓1 , 狓2 , 10)中的 ωr1 和 狏r1 进行调节,从而对基 于 Lyapunov 法 狔1)- ( 狔2)‖2 >犛,则对式( 的跟踪控制律的控制参数 狏r 和 ωr 进 行 设 定,进 而 控 制 机 器 人 的 运 动 状 态,使 跟 踪 误 差 位 于 允 许 的 范 围,即 ‖ ( 狓1 , 狓2 , 狔1)- ( 狔2)‖2 ≤犛,达到视觉修正的目的 . 表 1 参数设定依据 Tab. 1 Pa r ame t e rs e t t i ngba s i s 犈犢 =狔2 -狔1 mm 犈犡 =狓2 -狓1 犈犢 =0 犈犡 >0 r c t an( 犈犢/犈犡 ), 狏r>狏主 θr=a ( / ) , r c t an 犈犢 犈犡 狏r=狏主 θr=a 狏r=狏主 θr=π/2, 犈犡 <0 r c t an(-犈犢/犈犡 ), 狏r>狏主 θr=π-a ( / ) , r c t an -犈犢 犈犡 狏r=狏主 θr=π-a 犈犢 <0 狏r=0 狏r=0 狏r=0 犈犢 >0 犈犡 =0 狏r>狏主 θr=π/2, 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 1 系统平台 根据实际条件,选用三轮智能机器人作为控制对象,搭建多 智 能 机 器 人 系 统 平 台 .系 统 平 台 由 主 机 器人和从机器人组成,如图 7 所示 . ( a)示意图 ( b)实物图 图 7 多机器人系统平台 F i 7 Mu l t i  r obo tsy s t em p l a t f o rm g. 3. 2 仿真分析 采用根据基于 Lyapunov 法设计控制 律 (式 ( 8)),在 MATLAB 上 进 行 小 车 轨 迹 跟 踪 控 制 仿 真,验 T 证该控制律的准确 性 .首 先,假 设 机 器 人 初 始 位 姿 为 [ ,其 所 要 追 踪 的 轨 迹 初 始 位 姿 为 [ 0, 0, 0] 0, 0, π] T ,控制器参数设定为 犽1 =20. 0, 犽2 =0. 5, 犽3 =1. 5.由图 8 可知:机器人能够迅速地跟踪期望 轨迹,位 2 姿误差在 6s内迅速收敛于 0,收敛过程稳定,可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 ( a)轨迹图 ( b)位姿误差图 图 8 轨迹跟踪控制仿真曲线 F i 8 S imu l a t i oncu r veo ft r a e c t o r r a ck i ngc on t r o l g. j yt 为了更加立体地对控制律的性能 进 行 分 析,采 用 滑 模 控 制 律 [4]在 同 一 初 始 条 件 下 进 行 MATLAB 仿真,且 狏r 都设为 0. 2.滑模控制轨迹跟踪控制仿真曲线,如图 9 所示 .切换函数狊 与控制律狇 分别为 狊= [狊狊 ]= [θ +arc狓tg(狏狔 )], 1 2 e e r 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1) 第4期 程前,等:单目视觉定位实现机器人跟踪的实验系统和控制方法 熿 狇= 狔eω +狏rcosθe +犽1 狊1 狘狊1 狘+σ1 燄 [狏ω]= ω +狏犿狏 +狔犿 (狏sinθ )+犽 狘狊狊狘+σ , 2 r r r r e 2 e 2 547 ( 12) 2 犿 1+ 狓e 燅 狔e 2 2 ). 狏r = 狔e/( 1+ ( 狏r狔e)), 犪/狔e = 狏r/( 1+ ( 狏r狔e) 犪/ 式( 12),( 13)中: 犿=a r c t 狏r狔e). σ1 , σ2 为正小数; g( 燀 ( a)轨迹图 ( 13) ( b)位姿误差图 图 9 滑模控制轨迹跟踪控制仿真曲线 F i 9 S imu l a t i oncu r veo fs l i d i ng modec on t r o lt r a e c t o r r a ck i ngc on t r o l g. j yt 由图 9 可知:虽然从车可以很快地 靠 近 期 望 轨 迹,但 真 正 收 敛 到 期 望 轨 迹 是 在 狔=2 m 之 后,且 运 动过程中也依然伴随着一些抖振,这对小车而言有些许危害 .而对 于所 设 计 的 控 制 律,小 车 运 动 则 很 平 缓,也有较好的收敛效果,方法简便、有效 . 将上述策略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 .设一从车 的期 望位置 为( 0, 400),另 一 从 车 的 期 望 位 置 为 ( 200, 750),形成一个普通三角形队 形 .实 验 过 程 示 意 图,如 图 10 所 示 .图 10( a)为 三 车 的 起 始 状 态,进 入控制第一阶段,即机器人就位阶段 .此时,主 车 保 持 静 止,从 车 在 非 期 望 位 置 的 任 意 位 置 .图 10( b)为 控制第二阶段,即机器人跟踪行驶阶段 .对其中一辆从车 的实验情 况进 行 分 析 .视 觉 定 位 下 的 从 车 跟 踪 主车的动态过程,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中: 狊 为相对于坐标轴的距离 . ( a)起始状态 ( b)机器人跟踪行驶阶段 图 10 轨迹跟踪行驶实验示意图 图 11 从车运动过程坐标变化曲线 F i 10 Expe r imen t a ld i ag r amo f g. F i 11 Coo r d i na t echangecu r veo f g. t r a ckt r a ck i ngr unn i ng s l aveveh i c l emo t i onp r o c e s s 直线编队要求从车与主车保持一条直线,并设定从车就位期望坐 标 为( 0, 400),主、从车 间距 为 400 mm,允许的最大误差为 250mm.由图 11 可知以下 3 点结论 . 1)在狋=0s时,开始第一阶段 .从车所处初始位置坐标为(-183, 837),主车保持静止,在得 到期望 坐标后,从车开始运动,并且迅速响应进行轨迹跟踪,在 7. 5s左右,到达 距期 望坐标 15 mm 附近 .在此 阶段,从车响应迅速且跟踪精度较高 . 2)在狋=15s时,进入第二 阶 段 .主 车 开 始 直 线 运 动,从 车 坐 标 发 生 变 化,控 制 器 不 断 生 成 期 望 轨 迹,从车跟随轨迹运动,保持所设定的间距同时运动 .当主车开始运 动后,从车 犢 轴坐 标增大,即 从车与 主车之间的距离增大,此时,从这段误差的产生到控制器 响 应,再到 驱动 电 机 运 转 之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滞 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48 2019 年 时间,且由于摄像头视觉检测到的光源位置本身存在误差,从车会 落后 于 期 望 位 置 运 动 .当 两 车 间 距 接 近允许的最大误差 250mm 时,利用表 1 所设定的判据,对从车的线速度 狏r1 和角速度 ωr1 进行调节 . 3)在狋=31. 5s时,主车停止运动, 狏r1 和 ωr1 得到调节,使从车迅速靠近主车,保持间距 400mm. 4 结束语 采用单目视觉定位技术,实现多机器 人 的 相 对 定 位,克 服 传 统 里 程 计、 GPS 等 方 法 误 差 大 的 缺 陷; 设计基于 Lyapunov 方法的跟踪控制器,解 决 了 诸 如 反 步 法、滑 模 控 制 等 方 法 的 收 敛 振 荡、实 施 困 难 等 局限;提出在领航跟随法下,对从车的行车状态进行实时 修 正的跟 踪策 略 .提 出 的 基 于 视 觉 定 位 的 多 机 器人跟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为多机器人的跟踪控制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1] 高振宇,郭戈 .多自主水面航行器协 同 编 队 控 制 研 究 现 状 与 进 展 [ J].信 息 与 控 制, 2018, 47( 5): 513?525. DOI: 10. 13976/ cnk i. xk. 2018. 7381. j. [ 2] BENGOCHEA?GUEVARAJM, CONESA?MUOZJ, ANDJAR D, 犲 狋犪 犾.Me r u z z i sua ls e r vo i ngandGPS ? gef yv ba s edp l ann i ngt oob t a i nap r ope rnav i t i onbehav i o rf o rasma l lc r op i nspe c t i onr obo t[ J]. Sens o r s, 2016, 16( 3): 276 ? ga ( 1 23). DOI: 10. 3390/s 16030276. ? [ 3] 李胜,马国梁,胡维礼 .基于 Ba cks t epp i ng 方法的车式移动 机 器 人 轨 迹 追 踪 控 制 [ J].东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5, 35( 2): 248 252. ? [ 4] 叶涛,侯增广,谭 民,等 .移 动 机 器 人 的 滑 模 轨 迹 跟 踪 控 制 [ J].高 技 术 通 讯, 2004, 14( 1): 71?74. DOI: 10. 3321/ j. i s sn: 1002 0470. 2004. 01. 015. ? [ 5] 王祥科,李迅,郑志强 .多智能体系统编队控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J].控制与决策, 2013( 11): 1601 1613. ? [ 6] REN We i, BEARD R W. Ade c en t r a l i z eds chemef o rspa c e c r a f tf o rma t i onf l i ngv i at hev i r t ua ls t r uc t u r eapp r oa ch y [ C]∥Ame r i c anCon t r o lCon f e r enc e. Denve r: IEEEPr e s s, 2003: 1746 1751. DOI: 10. 1109/ACC. 2003. 1239847. ? [ 7] 王志,朱世强,李月华,等 .基 于 视 觉 里 程 计 和 自 然 信 标 融 合 的 移 动 机 器 人 定 位 算 法 [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7, 33 ( 10): 70 77. DOI: 10. 11975/ 6819. 2017. 10. 009. i s sn. 1002 ? ? j. [ 8] CHENJ i a u, DIXON W E, DAWSON M, 犲 狋犪 犾.Homogr aphy s edv i sua ls e r vo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o fawhe e l edmob i l e ?ba j r obo t[ J]. Robo t i c s, 2006, 22( 2): 406 415. DOI: 10. 1109/ IROS. 2003. 1248907. ? [ 9] FIALA M. Vi s i ongu i dedc on t r o lo fmu l t i l er obo t s[ C]∥Pr o c e ed i ngso fCompu t e randRobo tVi s i on. On t a r i o: IEEE p 2004: 241 246. DOI: 10. 1109/CCCRV. 2004. 1301450. Pr e s s, ? [ 10] 丁文东,徐德,刘希龙,等 .移 动 机 器 人 视 觉 里 程 计 综 述 [ J].自 动 化 学 报, 2018, 44( 3): 385 DOI: 10. 16383/ ?400. j. a a s. 2018. c 170107. [ 11] HAN Y, HAHN H. Vi sua lt r a ck i ngo famov i ngt a r tus i nga c t i vec on t ou rba s edSSDa l r i t hm[ J]. Robo t i c sand ge go Au t onomousSy s t ems, 2005, 53( 3): 265 281. DOI: 10. 1016/ r obo t. 2005. 09. 005. ? j. [ 12] 杨芳,王朝立 .不 确 定 非 完 整 移 动 机 器 人 的 轨 迹 跟 踪 控 制 [ J].控 制 工 程, 2012, 19( 2): 258?261. DOI: 10. 3969/ j. i s sn. 1671 7848. 2012. 02. 019. ? [ 13] 李 庆,郑 力 新,潘 书 万,等 .使 用 单 目 视 觉 的 移 动 机 器 人 导 航 方 法 [ J].计 算 机 工 程 与 应 用, 2017, 53( 4): 223 ?227. DOI: 10. 3778/ i s sn. 1002 8331. 1607 0157. ? ? j. [ 14] 尉成果,赖欢,王太江 .轮式移动机器 人 轨 迹 跟 踪 控 制 算 法 的 研 究 [ J].机 电 工 程, 2012, 29( 6): 730?736.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4551. 2012. 06. 027. ? j. [ 15] 鄢立夏,马保离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位置量测输出反馈轨迹跟踪 控 制 [ J].控 制 理 论 与 应 用, 2016, 33( 6): 763 771. ? DOI: 10. 7641/CTA. 2016. 50348. [ 16] KANAYAMA Y, KIMURA Y,MIYAZAKIF, 犲 狋犪 犾.As t ab l e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me t hodf o ranau t onomousmob i l e r obo t[ C]∥Con f e r enc eon Robo t i c sand Au t oma t i on. C i nc i nna t i: IEEE Pr e s s, 1991: 384?389.DOI: 10. 1109/RO BOT. 1990. 126006. [ 17] LIANG Xi nwu, LIU Yun,WANG He sheng, 犲 狋犪 犾. Le ade r f o l l owi ngf o rma t i ont r a ck i ngc on t r o lo fmob i l er obo t s ? wi t hou td i r e c tpo s i t i onme a su r emen t 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Au t oma t i cCon t r o l, 2016, 61( 12): 4131 4137.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7038 ? 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的 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陈鑫晶,陈锻生 (华侨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利用堆栈生成对抗网络,提出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 .第一阶 段 生 成 64px×64px 的 图 像,第 二 阶段生成 256px×256px 的图像 .在每个阶段的 文 本 生 成 图 像 中,加 入 图 像 类 别 信 息、特 征 和 像 素 重 构 信 息 辅助训练,生成质量更好的图像 .将图像模型分别在 Ox f o r d 102、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鸟类数据库( CUB)和微 ? 软 COCO(MSCOCO)数据集上进行验证,使用 I nc ep t i onSc o r e 评 估 生 成 图 像 的 质 量 和 多 样 性 .结 果 表 明:提 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效果,在 3 个数据集上的I nc ep t i onSc o r e值分别是 3. 54, 4. 16 和 11. 45,相应比堆栈生成 对抗网络提高 10. 6% , 12. 4% 和 35. 5%. 关键词: 文本生成图像;堆栈生成对抗网络;分类;重构;跨模态学习 中图分类号: TP391. 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49 07 ? ? ? 犜犲 狓 狋狋 狅犐犿犪 犲犕狅犱 犲 犾犠犻 狋 犺犆 犾 犪 狊 狊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 犮 狅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狀 ?犚犲 犵 犛 狋 犪 犮犽犌犲狀犲 狉 犪 狋 犻 狏 犲犃犱狏 犲 狉 狊 犪 狉 犻 犪 犾犖犲 狋狑狅 狉 犽 狊 CHEN Xi n i ng,CHEN Duansheng j ( Co l l ege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Us i ngt hes t a ck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wep r opo s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ndr e c ons t r uc t i ons t a ck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Wehavegene r a t ed64px×64pxr e s o l u t i onimage si nt hes t age Ⅰ ,t hen we gene syn t he s i z e256px×256pxr e s o l u t i onimage si nt heS t age Ⅱ.I ne a chs t ageo ft het ex tt oimage,weaddt he e a t u r eandp i xe lr e c ons t r uc t i oni n f o rma t i ont oa s s i s ti ngene r a t i ngh i l i t imagec a t ego r n f o rma t i on,f gh?qua yi y image s.I nt h i spape r,wet e s tandve r i f hep r e s en t edmode lonOx f o r d 102,Ca l t e ch i ve r s i t fCa l i f o r n i a ? ?Un yt yo SanDi egoB i r ds ( CUB)and Mi c r o s o f tCOCO (MSCOCO)da t a s e t s,ande va l ua t edt hequa l i t i ve r s i t f yandd yo r a t edimage swi t hI nc ep t i onSc o r e.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 mode lp r opo s edi nt h i spape rha sc e r t a i n gene e f f e c t s,I nc ep t i onSc o r eont het hr e eda t a s e t swe r e3. 54,4. 16and11. 45,r e spe c t i ve l i chi nc r e a s edby y,wh 4% ,and35. 5% ove rt hes t a ck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10. 6% ,12. 犓犲 狉 犱 狊: t ex tt oimage;s t a ck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c ons t r uc t i on;Cr o s s l ?moda 狔狑狅 l e a r n i ng 文本生成图像是结合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两个领域的综合性任务,是一个跨学科、跨模态的 交叉性任务 .其输入的是一句或一段 文 本,输 出 包 含 该 文 本 语 义 信 息 的 图 像,具 有 很 大 的 实 用 价 值 .例 如,为不同品种的花卉、鸟类配插图等 .在文本生成图像 任务 中,不仅 需 要 计 算 机 理 解 文 本 语 义 信 息,还 要将其转化为像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随着 深 度学习 日渐 火 热,在 跨 模 态 应 用 取 得 了 很 大 收稿日期: 2018 07 22 ? ? 通信作者: 陈锻生( 1959 E i l: ds chen@hqu. edu. cn.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502182);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2015H0025) 55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 突破 [1?3].另外,生成对抗网络 ( GAN)4 也 为 这 项 任 务 提 供 了 可 能 .学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ks, gene 者对于文本生成图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5?13],但是生成图像的颜色和 细节处理 还有待 提高 .为了 进一步改善 生 成 图 像 的 质 量,本 文 提 出 分 类 重 构 堆 栈 生 成 对 抗 网 络 文 本 生 成 图 像 模 型 ( CRS t a ck? GAN). 1 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 1. 1 对抗网络模型结构 在图像生成中,很难直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提出的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分两个阶段进行训 练,每个阶段的模型框架,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狋)为 文本描 述狋 的特征向 量; 犔Ds为 判 别 损 失; 犔Dc为 分 ( 类损失; 犮 为条件变量; ^ 狕 为随机噪声; 犎 为交叉熵损失; 犔feature特征重构损失; 犔img为图像重构损失 . ( a)第 Ⅰ 阶段 ( b)第 Ⅱ 阶段 图 1 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模型结构图 F i 1 Ar ch i t e c t u r eo fCRS t a ck ?GAN g. 由图 1( a)可知:将文本通过条件增强模型后,对生成的向量和噪声 向量 进行拼 接,通过 生成 器生成 64px×64px 的图像,在判别器中,将 64px×64px 的图像(生成或真实图像)经过下 采样 后,对 得到的 张量和文本特征向量进行拼接,经过两个平行的卷积层得到两个不同的概率分布,第一个概率分布判别 输入图像的真假,以及与文本是否匹配,第 2 个概率分布判别输入图像所属类别 . 由图 1( b)可知:将文本特征向量经过条件增强模型后的张量与第一阶段生成的 64px×64px 的图 像经过下采样后得到的张量进行拼接,通过 生 成 器 生 成 256px×256px 的 图 像,第 Ⅱ 阶 段 的 判 别 器 与 第 Ⅰ 阶段相同,只是将输入图像改为 256px×256px. 图 1 与文献[ 9]中的模型图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判别器的设置,图 1 在判别器的末尾增加了一个分类 器,用于判断输入图像的所属类别,并且在生成器的损失计算中引入像素重构损失 犔img和 犔feature,提高生 成图像的质量 . 1. 2 条件增强模型 首先,将文本描述表示为特征向 量,采 用 文 献[ 14]预 训 练 的 字 符 级 卷 积 循 环 神 经 网 络 ( cha r ?CNN?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鑫晶,等: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的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551 RNN)文本编码器,将文本 描 述 表 示 为 特 征 向 量 ( 狋), 狋)∈犚犖狋 ,由 于 ( 狋)是 一 个 高 维 向 量 ( 犖狋 > ( 100),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导致潜在数据流不连续,不利 于生成 模 型 的 学 习 .为 了 克 服 这 个 问 题,采 用文献[ 9]提出的条件增强模型,将向量 ( 狋)转化为低维的条件变量^ 犮, 犮∈犚犖犮 . ^ 在 条件增强模型中,将向量( 狋)通过全连接层得到均值μ( t)和协方差矩阵 Σ( 狋),然后,从单位高斯 分布 犖( 0, 犐)中随机采样ε,则条件变量^ 犮为 ( ^ = μ( 犮 狋)+Σ( 狋)⊙ε. 1) 式( 1)中:⊙ 表示矩阵元素对应相乘 .为了增强平滑度避免过拟合,生成器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以下损失 函数,即 犔KL ← 犇KL( 犖( 狋); 0; 犐)). Σ)‖犖( μ( 式( 2)中: 犔KL 为 KL 的重构损失; 犇KL 表示 KL 散度 . 1. 3 第 Ⅰ 阶段 ( 2) 在第 Ⅰ 阶段,将文本特征向量经过条件增强 模 型 后 得 到 的 条 件 变 量^ 犮 和 随 机 噪 声狕 进 行 拼 接, 狕∈ 犖狕 犚 ,通过生成器生成 64px×64px 图像犐f0 .在具体生成器中,将^ 犮 和狕 拼接后,通过全连接层将其变成 大小为4×4×犖g 的张量,然后,将其通过上采样(反卷积)操作生成64px×64px 的图像,试验中, 犖狋= 1024, 犖犮=128, 犖狕 =128. 在第 Ⅰ 阶段 的 判别网 络中,输入 64px×64px 的 图 像和 文本,得 到图像 源和 图像文本 匹配度 的概 率分布 犇s0 和图像类别标签的概率分布 犇c0 .首先,将文本特征向 量 ( 狋)通 过 全 连 接 层 将 其 转 化 为 潜 在 变量犾r0 , 犾r0 ∈犚犖犾 ,将犾r0 通过空间扩展后变成大小为 4×4×犖犾 的张量 犖 .然后,将 64px×64px 的图像 犐0 通过下采样后变成大小为4×4×犉 的张量 犕 .将 犕 和 犖 在 F 通道上进行拼接后,得到中间层特征张 量 犙,其大小为 4×4× ( 犉+犖犾).最后,将 犙 分别传入两个卷积核个数为 1 和犮 的卷 积层 中 .卷积核 为 1 的卷积层产生图像源和图像文本匹配度的概率分布 犇s0 ,卷积核为犮 的卷积层产生图像类别标签的概率 分布 犇c0 . 1. 4 第 Ⅱ 阶段 在第 Ⅱ 阶段,输入 文 本 和 第 Ⅰ 阶 段 生 成 的 64px×64px 的 图 像 犐f0 ,输 出 256px×256px 的 图 像 犐f1 .首先,将第 Ⅰ 阶段生成的 64px×64px 的 图 像 犐f0 通 过 卷 积 下 采 样 后 变 成 大 小 为 16×16×犎 的犜. 将文本特征向量 ( 狋)通过条件增强模型转化为 犖c 维 的^ 犮,将^ 犮 通 过 空 间 扩 展 变 成 大 小 为 16×16×犖犮 的犘.将 犜 和犘 在 H 通道上进行拼接后,变成大小为 16×16× ( 犎 +犖犮)的张 量 犅.最后,将 拼接 后张量 犅 通过上采样生成 256px×256px 的图像犐f1 . 第 Ⅱ 阶段的判别器和第 Ⅰ 阶段类似,将文本特征 向 量 ( 狋)通 过 全 连 接 层 转 化 为 潜 在 变 量犾r1 , 犾r1 ∈ 犚Nl ,将犾r1 通过空间扩展变成大小为4×4×犖犾 的张量犖1 ,将256px×256px 的图像犐1 通过下采样变成 大小为 4×4×犉 的张量 犕1 ,将 犕1 和 犖1 在 F 通道上进行拼接,得到中间层特征张量 犙1 .最后,将 犙1 分 别通过两个卷积层,得到图像源和图像文本匹配度的概率分布 犇s1 ,以及图像类别标签的概率分布 犇犮1 . 1. 5 训练机制 第 Ⅰ ,Ⅱ 阶段采用同样的训练方式,在每个阶段的训练中,分别将图像文本 对{( 犐r, 犾r),( 犐f, 犾r),( 犐w , 犾r)}传入判别器中,其中, 犐r 为与文本犾r 相匹配的真实图像; 犐f 为生成器生成的虚假图像; 犐w 为与 文本犾r 不匹配的错误图像,则判别损失 犔Ds和分类损失 犔Dc分别为 犔Ds ← 犎 ( Ds( 犐r, 犾r), 1)+ ( 犎( Ds( 犐f, 犾r), 0)+ 犎 ( Ds( 犐w , 犾r), 0))×0. 5, 犔Dc ← 犎 ( Dc( 犐r, 犾r), 犆r)+ ( 犎( Dc( 犐f, 犾r), 犆r)+ 犎 ( Dc( 犐w , 犾r), 犆w ))×0. 5. 式( 3),( 4)中: 犎 表示交叉熵损失; 犆r 和 犆w 分别为图像犾r 和犐w 的类别标签 . 判别器的损失函数为 犔D = 犔Ds +犔Dc. 在生成器的训练中, 犔Gs←犎 ( Ds( 犐f, 犾r), 1), 犔Gc←犎 ( Dc( 犐f, 犾r), 犆r),则生成器的损失函数为 ( 3) ( 4) ( 5) ( 犔G0 = 犔Gs +犔Gc +λ0犔kl. 6) 式( 6)中: 犔G0 为单纯地加入图像的分类损失; λ0 为超参数 . 为了使生成器更好地收敛,以及使生成模型不太偏离 真 实样 本,在 模 型 生 成 器 的 损 失 函 数 中,加 入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52 2019 年 特征重构误差和像素重构误差 .其中:特征重构误差 犔feature= ‖犳D ( 其中, 犐f, 犾r)-犳D ( 犐r, 犾r)‖2 犐f, 犾r) 犳D ( 2. 和 犳D ( 犐r), 犾r 分别表示图像文本对{( 犐f, 犾r),( 犐r, 犾r)}在 判 别 器 中 得 到 的 中 间 层 特 征 犙.像 素 重 构 误 差 为 则生成器的损失函数变为 犔img= ‖犐f-犾r‖2 2, ( 7) 犔G1 = 犔Gs +犔Gc +λ0犔kl +λ1犔feature +λ2犔img. 式( 7)中: 犔G1 表示加入图像的类别信息以及特征和像素的重构损失 . λ0 =2, λ1 =1, λ2 =1;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数据集及评价指标 [] [] [] 为了验证模型的 有效性,分 别在 Ox f o rd 1026 , CUB7 和 MSCOCO 8 数据 集上 进行实 验,数据集 ? 如表 1 所示 . 表 1 实验数据 Tab. 1 Expe r imen t a lda t a [ 6] [] [] 数据集 Ox f o r d 102 ? 训练集 测试集 训练集 测试集 MSCOCO 8 训练集 测试集 图像数量 7034 1155 8855 2933 80000 40000 10 10 10 10 5 5 图像描述数量 CUB7 [ 15] 实验采用文献[ 9]中同样的评价指标I nc ep t i onSco r e ,其计算公式为 犐 = exp( 犈狓犇KL( 狆( 狔狘狓)‖狆( 狔))). ( 8) 式( 8)中: 狓 为生成样本; nc ep t i onmode l预测的标签 . 狔 为I 一个好的生成模型应该生成多样且有意义的图像,因此,边缘分布 狆( 狔)和条件分布 狆( 狔|狓)的 KL 散度应该越大越好 . 2. 2 模型的选择 为了验证节 1. 5 提出的特征和像素重构 损 失 的 有 效 性,在 Ox f o rd 102 数 据 集 上 进 行 对 比 实 验,生 ? 成效果图,如图 2 所示 . 图 2 生成器的损失函数在 Ox f o r d 102 测试集上生成图像示例 ? F i 2 Examp l er e su l t sc ond i t i onedont ex tde s c r i t i onsf r om Ox f o r d 102t e s ts e t ? g. p 由图 2 可知:在 S t a ck t a ck ?GAN 的基础上,加入分类损失 犔Gc后生成的图像颜色处理比 S ?GAN 好, 但是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容易远离真实图像 .在加入了特征和像素重构损失后,生成的图像更加清晰,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鑫晶,等: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的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553 细节部分也更细腻真实 . [] 生成器不同损失在 Ox f o r d 1026 测 试 集 上 的 I nc ep t i onSc o r e 值,如 表 2 所 示 .表 2 中: 犔G =犔Gs+ ? λ0犔kl. [] 表 2 生成器不同损失在 Ox f o r d 1026 测试集上的 I nc ep t i onSc o r e值 ? [] Tab. 2 I nc ep t i ons c o r e sbyd i f f e r en tgene r a t o rl o s sonOx f o r d 1026 t e s ts e t s ? 模型 损失函数 犐( Ox f o r d 102) ? S t a ck ?GAN 犔G =犔Gs+λ0犔kl 3. 20±0. 01 犔G0 =犔Gs+犔Gc+λ0犔kl 3. 44±0. 04 犔G1 =犔Gs+犔Gc+λ0犔kl+λ1犔feature+λ2犔img 3. 54±0. 03 CRS t a ck ?GAN 2. 3 模型对比 生成图像示例,如图 2~4 所示 .由图 2~4 可知:提出 的 CRS t a ck t a ckGAN 生成 图像的 ?GAN 比 S 颜色及细节处理更加细腻,图像也更加清晰 . 图 3 在 CUB 测试集上生成图像示例 F i 3 Examp l er e su l t sbyc ond i t i onedont ex tde s c r i t i onsf r om CUBt e s ts e t g. p [ 9] 图4 S t a ck t a ck ?GAN 和提出的 CRS ?GAN 在 MSCOCO 测试集上生成图像示例 [] 9 F i 4 Examp l er e su l t sbyS t a ck rCRS t a ck ond i t i oned ?GAN andou ?GANc g. ont ex tde s c r i t i onsf r om MSCOCOt e s ts e t p [] [] []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验在 Ox f o r d 1026 , CUB7 和 MSCOCO 8 数 据 集 上 进 行 实 验,同 文 献 ? [ 9]一样,分别在 Ox f o r d 102, CUB 测试集上随机生成 3000 张图像,使用文献[ 9]在这两个 数据集 上预 ? 训练的I nc ep t i onmode l进行评估,在 MSCOCO 测试集上生成 4000 张图像,使用文献[ 15]在ImageN e 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 I nc ep t i onmode l进行评估 .实 验 结 果,如 表 3 所 示 .由 表 3 可 知:提 出 的 模 型 在 3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54 2019 年 [ ] 个数据集上的 I nc ep t i onSco r e值分别为 3. 54, 4. 16 和 11. 45,高于最近提出的很多 模型 10?13 ,相 应地比 S t a ck 6% , 12. 4% 和 35. 5%. ?GAN 提高了 10. 表 3 各模型分别在 Ox f o r d 102, CUB 和 MSCOCO 测试集上的 I nc ep t i onSc o r e值 ? Tab. 3 I nc ep t i ons c o r e sby mode l sonOx f o r d 102,CUBand MSCOCOt e s ts e t s ? 数据集 犐( S t a ck S t a ck TAC PPGN) ?GAN) 犐( ?GAN?V2) 犐( ?GAN) 犐( 3. 45±0. 05 - 犐( Cha tPa i n t e r) 犐( CRS t a ck ?GAN) Ox f o r d 102 ? 3. 20±0. 01 - - 3. 54±0. 03 CUB 3. 70±0. 04 4. 04±0. 05 - - - 4. 16±0. 03 MSCOCO 8. 45±0. 03 - - 9. 58±0. 21 9. 74±0. 02 18 11. 45±0. 2. 4 风格迁移 为了进一步测试输出图像对输入句子变化的敏感程度,在 Ox f o r d 102 测试集上通过改 变文 字描述 ? 中最受关注的 单 词生 成 相应图像,如图 5 所示 .分别 改变句子 图 5( a)中的颜 色词汇,生 成相应 图 像,如 图 5( b),( c)和( d)所示 .由图 5 可知:生 成 的 图 像 根 据 输 入 句 子 的 变 化 而 变 化,模 型 可 以 捕 捉 文 本 描 述 中的细微语义差异 . ( a)花瓣是粉红色的,中心是黄色的 ( b)花瓣是红色的,中心是黄色的 ( c)花瓣是蓝色的,中心是白色的 ( d)花瓣是白色的,中心是黄色的 图 5 CRS t a ck f o r d 102 测试集上通过改变文本描述生成的图像示例 ?GAN 在 Ox ? F i 5 Examp l er e su l t so fCRS t a ck lt r a i nedonOx f o r d 102 ?GAN mode ? g. wh i l echang i ngs omemo s ta t t endedwo r dsi nt ex tde s c r i t i ons p 3 结论 针对文本生成图像任务,提出一种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文本生成图像模型,沿用堆栈生成对 抗网络的思想,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图像类别信息、特征重 构 和像素 重构 信 息 辅 助 训 练,提 高 了 生 成 图 像 的质量 . 通过实验对比,提出的模型比堆栈生成对 抗 网 络 分 别 在 Ox f o r d 102, CUB 和 MSCOCO 数 据 集 上 ? 的I nc ep t i onSco r e提高了 10. 6% , 12. 4% 和 35. 5%.生成的图像颜色和细节部分处理的更加细腻,也能 够很好 地捕捉 到文 本 描述 中的细微 语义 差异 .针对场 景比 较 复杂的 数据 集,结合视 觉对话语料 [16]进一 步提高生成图像的效果是以后的研究工作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陈鑫晶,等:分类重构堆栈生成对抗网络的文本生成图像模型 555 参考文献: [ 1] XU K, BAJ, KIROSR, 犲 狋犪 犾. Show,a t t endandt e l l:Neu r a limagec ap t i ongene r a t i onwi t hv i sua la t t en t i on[ C]∥I n 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Ma ch i neLe a r n i ng. L i l l e:[ s. n.], 2015: 2048 2057. ? [ 2] 邹辉杜,吉祥翟,传敏,等 .深度学习与一致性表示 空 间 学 习 的 跨 媒 体 检 索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1): 127 132.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08047. ? ? [ 3] WEIYunchao, ZHAO Yao, LU Cany i, 犲 狋犪 犾. Cr o s s lr e t r i e va lwi t hCNNv i sua lf e a t u r e s:A new ba s e l i ne[ J]. ?moda 2017, 47( 2): 449 460. DOI: 10. 1109/TCYB. 2016. 2519449.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Cybe r ne t i c s, ? [ 4] GOODFELLOWI, POUGET?ABADIEJ,MIRZA M, 犲 狋犪 犾. 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 s[ C]∥Advanc e si nNeu r a lI n  s. n.], 2014: 2672 2680. f o rma t i onPr o c e s s i ngDy s t ems.Mon t r e a l:[ ? [ 5] REEDS. 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t ex tt oimagesyn t he s i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Ma ch i neLe a r n i ngSo c i e t 2016( 48): 1060 ? y, 1069. [ 6] NILSBACK M E, ZI SSERMAN A. Au t oma t edf l owe r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ve ral a r ro fc l a s s e s[ C]∥Con f e r enc e genumbe onCompu t e rVi s i on,Gr aph i c sandImagePr o c e s s i ng.Wa sh i ng t on: IEEEPr e s s, 2008: 722 729. DOI: 10. 1109/ ICV ? GIP. 2008. 47. [ 7] WAH C,BRANSONS,WELINDERP,犲 狋犪 犾.Ca l t e ch i r ds200[ EB/OL].[ 2011 10 26][ 2018 06 15]. h t  ?UCSDb ? ? ? ? /CUB v i s i on. c a l t e ch. edu/v i s i i a 200. h tml. t ? ped p:∥www. [ 8] LIN Tsungy i,MAIRE M, BELONGIES, 犲 狋犪 犾.Mi c r o s o f tCOCO:Commonob e c t si nc on t ex t[ C]∥Eu r ope anCon  j s. n.], 2014: 740 755.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Zu r i ch:[ ? [ 9] ZHANG Han, XU Tao, LIHongsheng, 犲 狋犪 犾. S t a ckgan:Tex tt opho t o r e a l i s t i cimagesyn t he s i swi t hs t a ckedgene r a  ? J]. IEEE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2017, 2( 3): 5908?5916. DOI: 10.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1109/ ICCV. 2017. 629. [ 10] ZHANG Han, XU Tao, LIHongsheng, 犲 狋犪 犾. S t a ckgan++ :Re a l i s t i cimagesyn t he s i swi t hs t a ckedgene r a t i vead 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Pa t t e r n Ana l s i sand Ma ch i neI n t e l l i e, 2017( 99): 1.DOI: 10. 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y genc 1109/TPAMI. 2018. 2856256. [ /OL].[ 11] AYUSHMAN D. TAC t ex tc ond i t i onedaux i l i a r l a s s i f i e r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 J 2017 03 ?GAN? ? ? yc /1703. 26][ 2018 07 10]. h t t r x i v. o r 06412. ? ? ps:∥a g/abs [ 12] NGUYEN A. P l ugandp l aygene r a t i vene two r ks:Cond i t i ona li t e r a t i vegene r a t i ono fimage si nl a t en tspa c e[ J]. IEEE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and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2017( 21): 3510 3520. DOI: 10. 1109/CVPR. 2017. ? 374. [ /OL].[ 13] SHIKHARS. Cha tPa i n t e r:Imp r ov i ngt ex tt oimagegene r a t i onus i ngd i a l ogue[ J 2018 02 22][ 2018 06 12]. ? ? ? ? /1802. h t t r x i v. o r 08216. ps:∥a g/abs [ 14] REEDS, AKATAZ, LEE H, 犲 狋犪 犾. Le a r n i ngde epr ep r e s en t a t i onso ff i ne r a i nedv i sua lde s c r i t i ons[ C]∥Pr o c e ed  ? g p i ngso ft heIEEECompu t e rVi s i onand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La sVega s: IEEE Pr e s s, 2016: 49?58. DOI: 10. 1109/ CVPR. 2016. 13. [ 15] SALIMANST, GOODFELLOWI, ZAREMBA W, 犲 狋犪 犾. Imp r ovedt e chn i sf o rt r a i n i nggans[ C]∥Advanc e si n que Neu r a lI n f o rma t i onPr o c e s s i ngSy s t ems. Ba r c e l ona:[ s. n.], 2016: 2234 2242. ? [ 16] DASA, KOTTURS, GUPTA K, 犲 狋犪 犾. Vi sua ld i a l og[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IEEE 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 s i onand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La sVega s: IEEEPr e s s, 2017: 1080 1089. DOI: 10. 1109/TPAMI. 2018. 2828437. ?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4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7 月 Vo l. 40 No. 4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u l.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6023 ? 采用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 短期风速组合预测 常雨芳1,2,张力2,谢昊2,刘光裕2 ( 1.湖北工业大学 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8; 2.湖北工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 为了提高风速的波动性与随机性预测精度,提出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组合的风速预测模型 .该方法利 用小波分解将风速分解为一列频率不相同的分量,并利用二插值进行重构;根据各个分量的频率特征,选择合 适的模型分别进行预测;高频分量采用组合神经网络预测,低频分量采用合适的单一模型直接进行预测;将各 预测值叠加得到最终预测值 .算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单 一 预 测 模 型,所 提 方 法 的 预 测 精 度 得 到 大 幅 提 升,更 加 贴近实际风速曲线,预测结果更具可靠性 . 关键词: 短期预测;小波分析;径向基神经网络;Elman 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 TM6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4 0556 05 ? ? ? 犛犺狅 狉 狋 狉犿 犠犻 狀犱犛狆犲 犲 犱犆狅犿犫 犻 狀犲 犱犉狅 狉 犲 犮 犪 狊 狋 犻 狀犵 ?犜犲 犝狊 犻 狀犵 犠犪狏 犲 犾 犲 狋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犪狀犱犖犲 狌 狉 犪 犾犖犲 狋狑狅 狉 犽 狔 , CHANG Yu f ang1 2,ZHANGL i2,XIE Hao2,LIU Guangyu2 ( 1.Hube iCo l l abo r a t i veI nnova t i onCen t r ef o rHi f i c i enc i l i z a t i ono fSo l a rEne r ?Ef gh yUt gy, Hube i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Wuhan430068,Ch i na; yo 2.Schoo lo fEl e c t r i c a landEl e c t r on i cEng i ne e r i ng,Hube i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Wuhan430068,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imp r ovet hef o r e c a s t i nga c cu r a cyandr educ et heimpa c to fr andomne s sandvo l a t i l i t f yo t hewi ndspe ed,anewf o r e c a s t i ng mode lba s edonwave l e tana l s i sandneu r a lne two r ki sp r e s en t ed.Byme ans y o ft hewave l e tana l s i st e chn i heo r i i na lwi ndspe eds e r i e sa r ede c ompo s edi n t oas e r i e so fc omponen t so f y que,t g d i f f e r en tf r e i e sc omponen t s,andr e c ons t r uc t edbytwi c e  i n t e r l a t i on.Ac c o r d i ngt ot hef r e r a c  quenc po quencycha t e r i s t i c so fe a chc omponen t,t hesu i t ab l emode li ss e l e c t edt of o r e c a s ts epa r a t e l i r e ompo  y.Theh ghf quencyc nen ti sf o r e c a s t edbyc omb i nedneu r a lne two r k,andt hel owf r e omponen ti sf o r e c a s t edbyasu i t ab l e quencyc s i ng l emode l.Thef i na lf o r e c a s t i ngva l uei sob t a i nedbysupe r impo s i nge a chf o r e c a s t i ngva l ue s.Thes imu l a t i on hef o r e c a s t i nga c cu r a cyo ft hep r opo s edme t hod r e su l t sshowt ha tc ompa r edwi t ht hes i ng l ep r ed i c t i onmode l,t i sg r e a t l r oved,andi ti sc l o s e rt ot hea c t ua lwi ndspe edcu r ve,andi ti smo r er e l i ab l e. yimp 犓犲 狉 犱 狊: sho r t t e rmf o r e c a s t i ng;wave l e tana l s i s;r ad i a lba s i sf unc t i onneu r a lne two r k;Elmanneu r a lne t  ? y 狔狑狅 r a lr eg r e s s i onneu r a lne two r k wo r k;gene 近年来,风能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迅 速,在 各 国 能 源 供 应 中 的 比 重 不 断 提 高 .由 收稿日期: 2018 06 23 ? ? 通信作者: 常雨芳( 1980 E?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 事 智 能 配 电 系 统 和 微 网 能 源 系 统 的 优 化 设 计 与 控 制 的 研 究 . ma i l: changy f@hbu t.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60117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6CFB512) 第4期 常雨芳,等:采用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组合预测 557 于风能自身的波动性、间歇性与不可控性,大规模的风电接入电网将对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带来严峻考 验 .风力发电功率的准确预测一方面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风电穿透功率;另一方面,可以 根据预测曲线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调度,降低风电 接 入 电 网 时 对 电 网 产 生 的 影 响 [1?2].风 力 发 电 功 率 的 影响因素很多,但风速对风力发电功率的影响最为突出,风力发电功率准确预测主要取决于风速的准确 预测 .在 实 际 运 用 中,选 择 单 一 预 测 模 型 很 难 达 到 较 高 的 预 测 精 度,一 般 将 物 理 方 法 与 统 计 方 法 相 结 合 [3?10].风速预测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有多种预测的方法与 模型,各具 特点,且在预测 精度上 存在 一定的差异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解重构与组合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 . 1 小波分解 [ ] Ma l l a t算法即金字塔算法 10 .利用 Ma l l a t算法,将非平稳的风 速离 散 时 间 序 列 分 解 为 不 同 频 率 的 风速序列 犱1 , 犱2 ,…, 犱犑 和序列犪犼.其中, 犑 为最大分解层数 .上述分解过程可表示为 犪犼+1 = 犎犪犼 , 犱犼+1 = 犌犪犼 , 犼 = 1, 2, 3,…, 犑. 上式中: ( ·) 为低频分解函数, 相当于低通滤波器; ( ·) 为高频分解函数, 相当于高通滤波器 . 犎 犌 对非平稳的风速离散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 率 的分 量,但 分 解 后 各 分 量 的 长 度 各 不 相 同, 每进行一次分解,长度变为分解前的一半,分解后的分量长度与原始长度不相等 .因此,选择二插值对分 解后的分量进行数据重构,得到与原始序列长度相等,但频率不相同的分解分量,即 犼 犼-1  犃犼 = ( 犎 ) 犪犼, 犇犼+1 = ( 犎 ) 犌 犱犼+1 , 犼 = 1, 2, 3,…, 犑.   上式中: 犎 , 犌 分别为 犎 和 犌 的对偶算子 .利用二插值重 构 方法对分解 后的各 个 分 量 进 行 重 构,得 到 重构后的序列 犇1 , 犇2 ,…, 犇犑 和序列 犃犑 ,且各分量的长度与原始风速序列的长度相等 . 对历史风速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小基波和分解级数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不同的小基波得到的预测 结果有所差异 .选择较大的分解级数对风速序列进行 分解与 重构,得到 分 解 后 的 分 量 较 多,对 风 速 进 行 预测时选择的预测模型也较多,从而导致一定的预测 误差,影响预 测的 精 度 与 结 果 .而 选 择 较 小 的 分 解 级数对风速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则可能导致原始序列中部分频率特征的分量未被分离出来,从而影响 最终风速预测的精度与结果 . 2 短期风速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2. 1 神经网络 2. 1. 1 径向基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 映射能 力,可将 多 维 的 输 入 映 射 到 输 出 .神 经 网 络中径向基( RBF)神经网络结构较为简单、收敛快,且能逼近任意一 个非线 性函 数 .在反向 传播( BP)神 经网络中,三层以上结构也可以实 现 逼 近 任 意 一 个 非 线 性 函 数,但 BP 神 经 网 络 的 逼 近 属 于 全 局 逼 近, 相对于 RBF 收敛较慢,且容易陷入局部 的 极 小 值 .神 经 网 络 一 般 分 为 输 入 层、隐 含 层、输 出 层,在 RBF 中隐含层的节点数为样本数,基函数的数据中心也由样本本身决定 .因此,在 RBF 神经网络的参 数中只 需设计输出节点的权值和拓展系数 .拓展系数一般根据公 式 确定,以避 免 基 函 数 太 尖 或 太 平 .拓 展 系 数 2狆 .式中: 犱max为各个样本间的最大距离; 2…, 犘, 犘 为样本的数目 . δ=犱max/槡 狆=1, 输出层的权值设计一般根据公式具体调整,输出层的权值调整公式为 Δ犠犽 =η( 犱犽 -犠犽Tφ) φ.式中: T 犱犽 -犠犽 φ) 犫=0, 1,…, 犽=1, 2,…, 犾;权值的初始值可为任意值 . Δ犠犽 的各个分量 Δ犠犫,犽 =η( 狆, 犫 , [] 2. 1. 2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GRNN)4 是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一种特殊变形 .但广义 回归神经网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区别在于,广义回归 神经 网络的 学习速 度 及 逼 近 能 力 较 径 向 基 神 经 网络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在不平稳 数 据 的 处 理 上, GRNN 也 表 现 出 较 大 的 优 势 .广 义 回 归 神 经 网 络 在 隐含层传递函数的选择上也与径向基神经网络有所不同,通常将高斯函数作为传递函数,即 2 [ ‖狓2-σ犮 ‖ ], 犻= 1,2,…,狀. 犚犻 = exp - 犻 2 犻 上式中: 狓 为输入向量; 犮犻, 狀 为个数 . σ犻 分别为第犻 个函数的中心和第犻 个感知单元的变量; 犿 输出层实现 犚犻( 狓)→狔狆 的线性映射,狔狆 = ∑ω 犚 (狓 ),狆 = 1,2…,犘. 犻, 狆 犻 1 犻=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55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2. 1. 3 Elman 神经网络 Elman 神经网络是一种典型的 局 部 回 归 神 经 网 络 .在 结 构 上,局 部 回 归 神 经 网络可以看作是 BP 神经网络多了 一 个 局 部 反 馈 的 连 接 层 [1112].局 部 记 忆 单 元 与 局 部 反 馈 相 连 的 前 向 神经网络构成 Elman 神经网络 . Elman 神经网络存在一种自连,即承接层与 隐含层输 入的连 接,承接层 负责隐含层输出延迟与存储,使神经网络对出现过的数据更加敏感;内部的反馈网络使网络处理动态信 息的能力得到提升,使 Elman 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动态建模 . 在 Elman 神经网络中,当输出节点选 择 线 性 转 移 函 数 时,隐 含 层 单 元、反 馈 单 元、输 出 单 元 分 别 为 犡( 犲+1)=犉( 犡犮( 犲+1), 犝( 犲)), 犡犮( 犲)=犡( 犲-1), 犢( 犲-1)=犠犡 ( 犲-1).式 中: 犝( 犲)为 输入; 犡犮( 犲)为隐 含层的反馈信号( 犲 时刻的输出); 犡( 犲-1)为隐含层输入; 犢( 犲-1)为隐含层输出 . 2. 2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 SVM)是一种统计学习方法,是在统计学习 理论的 VC 维理 论和 结构风险 最小化 原理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机器 学 习 方 法 [8].将 SVM 运 用 于 风 速 预 测,首 先,应 将 历 史 风 速 映 射 到 一 犾 个高维 空 间,利 用 线 性 回 归 方 法 对 映 射 后 的 样 本 进 行 分 析,此 时,存 在 回 归 函 数 犳( 狏)= ∑ (α - 犺 犺=1 犽( 狏, 狏犺 )+犫.其中: 犽( 狏, 狏犺 )为核函数 . α犺 ) α犺 , α犺 不等于 0,分别对应支持向量; 在应用 SVM 时,选择运用最为广泛的 径 向 基 核 函 数 .此 外, SVM 的 使 用 还 涉 及 惩 罚 系 数 犆、不 敏 感损失值的选择 .为避免盲目性,通过交叉验证得到合适的参数 . 2. 3 组合预测模型 组合预测模型结合使用两种或几种预测模型,在提升预测精度的基础上,可避免单一预测模型产生 的局限性 [1314].各模型根据同一样本进行预测,得到多个预测值,将其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最终的预 测结果 .在运用组合预测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各模型或方法的预测结果 .因此,各模型的权重值选择 尤为关键,权重值或权重比的选择直接影响最终的预测结果与精度 . 针对组合模型的运用,风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各模型的预测值相对于样本数据较 少的情况,选择 GRNN 对各模型的风 速 预 测 值 进 行 拟 合,即 将 各 模 型 的 预 测 结 果 输 入 GRNN, GRNN 的输出即最后的风速预测值 . 2. 4 基于小波分解的神经网络组合预测 为了降低风速随机性、波动性与不可控性的影响,提高预测 精 度,采 用 小 波 分 析 对 风 速 进 行 数 据 预 处理,将风速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子分量,同时采用小波二插值重构各子分量的数据 .选 择 Elman 神经网络、 RBF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子分量中最高频分量进行预 测;通过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 3 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拟 合,得 到 高 频 分 量 的 预 测 值;通 过 单 一 的 RBF 神 经 网 络对低频分量进行预测 .将高频分量的预测值与低频分量 的预测值进行等权叠加,得到最终的风速预测 值 .通过 参 数 筛 选, RBF 神 经 网 络 的 拓 展 系 数 选 择 85,广 义回归神经网络 的 拓 展 系 数 选 择 0. 08;支 持 向 量 机 采 用 工 具 箱 进 行 实 现,选 择 使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高 斯 径 向 基 核 函 数,可以 验 证 得 到 最 佳 的 参 数犮=5,高 斯 核 函 数 参 数 σ= 1. 715,不敏感损失函数ε=0. 1. 基于小波分解的神经网络组合算法的流程,如图 1 所 示 .图 1 中: CD1 ,…, CD狀 , r e s为小波分解与重构后与原风 速序列长度相 等 的 风 速 序 列; 犜1 , 犜a, 犜b, 犜c 分 别 为 各 预 测模型的预测结果 . 文中方法的实现有以下 6 个步骤 . 步骤 1 选 择 合 适 的 分 解 级 数 对 风 速 历 史 数 据 进 行 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风速分量 . 图 1 基于小波分解的神经网络组合算法流程图 F i 1 Al r i t hmf l owcha r to fc omb i na t i on g. go neu r a lne two r kba s edonwave l e tde c ompo s i t i on 步骤 2 对小波分解后的各频率分量进行二插值重构,在不改变 各组分 量频率特 征的情 况下,使风 量的长度达到原始风速数据的长度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4期 常雨芳,等:采用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组合预测 559 步骤 3 对重构后的各频率风速分量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 . 步骤 4 根据各组分量的频率特点,分别为其选择合适的风速预测模型并进行训练 . 步骤 5 最高频分量采用组合预测模型对未来 24h 的风速进行预测,其余分量采用单一的风速预 测模型进行预测 . 步骤 6 将得到的两组风速预测值进行合适的加权求和,得到的风速值即最终的风速预测值 . 3 算例分析 样本数据来自某风电场某月的实际风速,测试时间间隔为 1h,在 Ma t l ab 中编程,对上述预测方法 进行验证 .历史风速样本,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狏 为风速 .利用前 30d 的风速数据对接下来第 31 天( 24 h)的风速进行预测 . 根据上述方法将历史风速样本用小波分解,选择二插值重构对分解后各个风速分量进行重构,得到 重构后各频率的风速分量,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狊 为原始信号 . 图 2 历史风速数据 图 3 小波分解与重构结果 F i 2 Or i i na lwi ndspe edt imes e r i e s g. g F i 3 Re su l t so fwave l e tde c ompo s i t i onandr e c ons t r uc t i on g. 由图 3 可知: 犱1 分量的频率为各个分量中最高频分量,风速变化较大,将其作为分量 2.针对最高频 分量的风速,选择支持向量机、 Elman 神经网 络、 RBF 神 经 网 络、 GRNN 神 经 网 络 组 合 的 预 测 模 型 对 其 进行训练,并对接下来 24h 的风速进行预测,即采用支持向 量机、 Elman 神 经 网 络、 RBF 神 经 网 络 分 别 对第 31 天( 24h)的风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作为 GRNN 神经网络的输入,通过拟合得到的 值为最 高频 风速分量的预测值 .由图 3 还可知:除去最高频风速分量还剩下 犱2 , 犱3 , 犱4 , 犱5 , 犪5 等 5 组分量,较分量 2 频率明显较低,将其归为低频分量 1,单一的预测模型可以达到较好的预 测精度 与预 测效果 .因 此,选择 RBF 对分量 1 进行预测 . 在得到分量 1、分量 2 风速预测值时,将两组预测值 进行等权叠加,得到第 31 天( 24h)的 风 速 值,即 最 终 的 风速预测值 .针 对 历 史 风 速 数 据,采 用 单 一 的 预 测 模 型 进行分解,直接对第 31 天( 24h)风 速 进 行 预 测,预 测 结 果与所提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如图 4 所示 . 由图 4 可 知:相 较 于 传 统 预 测 模 型,所 提 方 法 能 更 好地随着实际 风 速 的 变 化 而 变 化,且 24h 各 个 时 间 点 的风速值也更接近实际风速 .为了更好 地 判断各 个 模 型 图 4 组合模型和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 的预测效果,比 较 预 测 精 度,选 择 平 均 相 对 百 分 比 误 差 F i 4 Pr ed i c t i onr e su l t sba s edon g. ( 犈MR )和均方根误差( 犈MA )作为评价标准,有 c omb i na t i onmode lands i ng l emode l 犖 犈MR = ′犻狘, 1 狘狏犻 -狏 ∑ 犖犻 狏 犻 =1 犖 犈MA = 狏犻 -狏 ′犻 1 ∑ 狏 犖犻 犻 =1 槡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2 ).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60 2019 年 上式中: 犖 为预测样本长度,即 24; 狏犻 为实测风速值; 狏 ′犻为预测风速值 . 经计算可知:组合预测模型的 犈MR 值和 犈MA 值分别为 7. 0500% , 0. 7320% ,单一预测模型( RBF) 的 犈MR 值和 犈MA 值分别为 14. 9600% , 0. 1785% ,而 单 一 预 测 模 型 ( SVM)的 犈MR 值 和 犈MA 值 分 别 为 18. 4600% , 0. 2164%.采用的预测模型在绝大部分点给出了 较准确的预测 值,相 较于单一 预测模 型预 测,其误差明显降低,精度大幅提升 .此外,采用单一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预测曲线无法随实际风速曲线 而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而所提方法很好地改善了滞后问题,更加贴近实际风速变化曲线,更好地 反映风速的变化,预测结果更具有实际价值 . 4 结束语 提出一种小波分解与重构和组合神经网络相结合的 风速预 测模 型 .以 某 风 电 场 的 历 史 平 均 风 速 数 据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仿真验证,并与传统风速预测模型进行实验对比 .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降低了风 速波动性与随机性,提高了预测精度,适用于风速的短期预测,预测曲线也更贴近实测风速变化曲线 .但 所提方法无法完全克服风速的随机性与波动性,有待继续研究,从而降低影响,使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 参考文献: [ 1] 张妍,王东风,韩璞 .一种风电场短期风速组合预测模型[ J].太阳能学报, 2017, 38( 6): 1510 1516. ? [ 2] 彭怀午,刘方锐,杨晓峰 .基于组合预测方法的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 J].太阳能学报, 2011, 32( 4): 543 547. ? [ 3] ZULUAGA C D,?LVAREZ M A, GIRALAO E. Sho r t t e rm wi ndspe edp r ed i c t i onba s edonr obus tKa lmanf i l t e  ? r i ng:Anexpe r imen t a lc ompa r i s on[ J]. App l i edEne r 2015, 156( 10): 321 330. DOI: 10. 1016/ apene r 2015. 07. ? gy, j. gy. 043. [ 4] 勾海芝,赵征,夏子涵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神经网络组合风速预测研究[ 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7, 33( 10): 62 67. ? CNKI: SUN: DLQB. 0. 2017 10 011. DOI: ? ? [ 5] RAMASAMYP, CHANDELSS, YADAV A K.Wi ndspe edp r ed i c t i oni nt hemoun t a i nousr eg i ono fI nd i aus i ngan a r t i f i c i a lneu r a lne two r kmode l[ J]. Renewab l eEne r 2015, 80( 8): 338 347. DOI: 10. 1016/ r enene. 2015. 02. 034. ? gy, j. [ 6] 刘爱国,薛云涛,胡江鹭,等 .基于 GA 优化 SVM 的风电功率的超短期预测[ J].电力系统保护 与 控 制, 2015, 43( 2): 90 95. ? [ 7] WANGJ i an zhou, HUJ i anmi ng. Ar obus tc omb i na t i onapp r oa chf o rsho r t t e rm wi ndspe edf o r e c a s t i ngandana l s i s: ? y Comb i na t i ono ft heARIMA,ELM,SVMandLSSVMf o r e c a s t sus i ngaGPR mode l[ J]. Ene r 2015, 93( 12): 41 ? gy, 56. DOI: 10. 1016/ ene r 2015. 08. 045. j. gy. [ 8] LIU Hu i chao, TIAN Hongq i, LIYan f e i. Fou rwi ndspe edmu l t i s t epf o r e c a s t i ng mode l sus i ngex t r emel e a r n i ng ma  ? ch i ne sands i lde c ompo s i nga l r i t hms[ J]. Ene r r s i onand Managemen t, 2015, 100( 4): 16?22. DOI: 10. gy Conve gna go 1016/ enc onman. 2015. 04. 057. j. [ 9] 高阳,钟宏宇,陈鑫宇,等 .基于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超短期风速预测[ J].可再生能源, 2016, 34( 5): 705 711. ? [ 10] 陈德生,李培强,李欣然,等 .基 于 小 波 变 换 的 短 期 风 速 预 测 综 合 模 型 [ J].电 工 电 能 新 技 术, 2012, 31( 3): 73?76. 10. 3969/ 3076. 2012. 03. 016. DOI: i s sn. 1003 ? j. [ 11] 陈艳平,毛弋,陈萍,等 .基于 EEMD?样本熵和 Elman 神经 网 络 的 短 期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 J].电 力 系 统 及 其 自 动 化 学 报, 2016, 28( 3): 59 64.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8930. 2016. 03. 011. ? ? j. [ 12] SAFARIN, CHUNGCY, PRICEGCD. Anove lmu l t i s t epsho r t t e rm wi ndpowe r r ed i c t i onf r amewo r kba s edon ? ? p chao t i ct imes e r i e sana l s i sands i ngu l a rspe c t r umana l s i 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Powe rSy s t ems, 2017, 33( 1): y y 590 601. DOI: 10. 1109/TPWRS. 2017. 2694705. ? [ 13] ROSENTHAL W S, TARTAKOVSKY A,HUANGZhenyu. Ens emb l eKa lmanf i l t e rf o rdynami c s t a t ee s t ima t i on o r r e l a t ed me chan i c a li npu tpowe r[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 onPowe r o fpowe rg r i dss t o cha s t i c a l l r i venbyt ime ?c yd Sy s t ems, 2017, 33( 4): 1 10. DOI: 10. 1109/TPWRS. 2017. 2764492. ? [ 14] 修春波,任晓,李艳晴,等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风速序列短期预测方法[ J].电工技术学报, 2014, 29( 2): 253 259.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华侨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 然科学综 合性学 术刊 物. 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和理 论与实 践相 结 合 的 方 针,广 泛 联 系 海 外 华 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内尤其是华侨大 学等高 等 学 府 在 基 础 研 究、应 用 研 究 和 开 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 社会 主义科 技事业 服 务. 本 刊 主 要 刊 登 机 械 工 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 机 技术、应 用 化 学、材 料 与 环 境 工 程、化 工 与 生 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数学和管理工程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的学术总 结,新技术、新设计、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论等内容. 1 投稿约定 1. 1 作者应保证文稿为首发稿及文稿的合法性;署名作者对文稿均应有实质性贡献,署名正确,顺序无 争议;文稿中所有事实均应是真实的和准确的,引 用他 人 成 果 时,应 作 必 要 的 标 注;不 违 反 与 其 他 出版机构的版权协议及与其他合作机构的保密协议;无抄袭、剽窃等侵权行为,数据伪造及一稿两 投等不良行为 .如由上述情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由作者本人负全部责任 . 2 个 月 之 后,作 者 若 没 有 收 到 反 馈 意 见,可 与 编 辑 1. 2 自投稿日期起 2 个月之内,作者 不 得 另 投 他 刊 . 部联系 .无论何种原因,要求撤回所投稿件,或者变更作 者 署 名 及 顺 序,需 由 第 一 作 者 以 书 面 形 式 通知编辑部并经编辑部同意 . 1. 3 作者同意将该文稿的发表权,汇编权,纸型版、网络 版 及其他 电子 版 的 发 行 权、传 播 权 和 复 制 权 交 本刊独家使用,并同意由编辑部统一纳入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 . 1. 4 来稿一经刊用,作者须按规定交纳版面费,同时编辑部按篇一次性付给稿酬并赠送该期刊物 .本刊 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文摘期刊和数据库列为收录刊源,对此特别声明不另收费用,也不再付给稿酬 . 1. 5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 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 1 来稿务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论点鲜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 2. 2 论文题名字数一般不超过 18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文中各级层次 标题要 简短 明确,一般不超 过 15 字,且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 2. 3 署名作者应对选题、研究、撰稿等作出主要贡献 并能文 责自负,一 般 以 不 超 过 3 名 为 宜 .作 者 单 位 应标明单位、所在城市、省份及邮政编码 . 2. 4 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使用的方法、获得的结果和引出的结论等,应写成独立性短文且不含图表 和引用参考文献序号等 .其篇幅一般以 150~250 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以 4~8 个为宜 . 2. 5 量和单位符号等要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 2. 6 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图表;画成曲线图的数据,不宜再列表 .图表应有中英文标题 . 2. 7 参考文献仅选最主要的,且已公开发表的,按规范的内容、顺序、标点书写列入,并按其在文中出现 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和标注. 参考文献不少于 15 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引用 . 2. 8 英文摘要尽可能与中文摘要对应,包括题目、作者 姓名、作 者 单 位、摘 要、关 键 词 .用 过 去 时 态 叙 述 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并符合英文写作规范 . 2. 9 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注明收稿日期;通信作 者为可 联系 作 者 的 姓 名、出 生 年、性 别、职 称、学 历、研 究方向、电子邮件地址;基金项目为课题资助背景及编号,可几项依次排列 . 2. 10 投稿请直接登陆本刊唯一官方网站( www. hdxb. hqu. edu. cn)在线投稿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犚犆犆犛犈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犐 犛犜犐犆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本刊被以下国内外检索期刊和数据库列为固定刊源 ·美国《化学文摘》( CAS)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 STN 国际”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源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力学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VINITI)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copus) ·德国《数学文摘》( Zb lMATH)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机械工程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中国物理文摘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SCIENCE ) Huaq i aoDaxueXuebao (Z i r anKexueBan ) (双月刊,1980 年创刊 ) 第 40 卷 第 4 期 (总第 168 期) 2019 年 7 月 20 日 主管单位: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办单位: 华 侨 大 学 ( 中 国 福 建 泉 州 362021 ) ( 中 国 福 建 厦 门 361021 ) 编辑出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话:0595  22692545 烄电 烌 电子信箱:j ourna l@hqu. edu. cn 址:www. hdxb. hqu. edu. cn烎 烆网 主 编: 黄 仲 一 印 刷: 泉 州 晚 报 印 刷 厂 国内发行: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邮 政 局 订 购 处: 全 国 各 地 邮 政 局 (所 ) 国外发行: 中 国 出 版 对 外 贸 易 总 公 司 (北京 782 信箱,邮政编码 100011)  5013 号:ISSN1000 CN35  1079/N 00 元/册 国内定价:10. 60. 00 元/套 刊 代 (B imon t h l t a r t edi n1980 ) y,S Vo l. 40No. 4 ( Sum168) Ju l.20,2019 犆狅犿狆犲 狋 犲 狀 狋犃狌 狋 犺狅 狉 犻 狋 a t i on 狔: TheEduc Depa r tmen to fFu i a nP r o v i n c e j 犛狆狅狀 狊 狅 狉: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y ( , Quanzhou362021 Fu i an,Ch i na) j ( Xi amen361021,Fu i an,Ch i na) j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 HUANGZhongy i 犈犱 犻 狋 犲 犱犪狀犱犘狌犫 犾 犻 狊 犺犲 犱犫狔 Ed i t o r i a l Depa r tmen to fJ ou rna lo f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r a lSc i enc e) y( l:0595  22692545 烄 Te 烌 Ema i l:j edu. cn ou rna l@hqu. //www. t hdxb. hqu. edu. cn烎 p: 烆 Ht 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犲 犱犫狔 Ch i naPub l i c a t i onFo r e i gn Tr ad i ngCo rpo r a t i on ( , P. O. Box782 Be i i ng,100011,Ch i na) j 国内邮发 34  41 号: 国外 NTZ10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