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交流小结(2).pdf
19秋哥本哈根大学交流小结 2020-11-10 09:15:54 别处的生活 ——记在哥本哈根的交换学期 村上春树在旅欧游记《远方的鼓声》的题记中写道,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 方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他便 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如今回 忆起来,独自踏上去往哥本哈根的飞机的时候,我的心跳伴着脚步声,便像是村 上所说的“远方的鼓声”,清晰却又失真;又像是电影开 场的奏乐,往后的画面在记忆中都蒙 上了一层滤镜。那段时光在某种意义上已然失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是牢牢根植在我体内的现 实, 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剥离。 一、“你好,哥本哈根” 抵达丹麦哥本哈根是在九月,正是这个北国城市最舒适宜人的月份之一。天 透亮得如同一块蓝玉石,白云如同镶嵌在了天上。天广地阔,没有太高的建筑,也没有拥挤的车辆。市 区范围不大,往往骑着自行车就 能在半天穿越整座城市,于是步行和骑自行车便是在哥本哈 根生活的主要交通方式。 哥本哈根的市中心遍布着充满了历史底蕴的古建 筑与洋溢着年轻气息的商业街道。从新 港(Nyhavn)的运河河畔望去,风景和建筑,汽车与行人,整幅画面有种乌托邦的超现实感。 走 过繁华而又低调的走街(Strøget),来到了市政厅广场。屹立在广场上的市政厅建筑结合 了古代丹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古朴 庄重。而就在不远处的克里斯蒂安堡宫 (Christiansborg Slot)华丽雕琢,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大楼外伫立着腓 特 烈七世的骑马雕像(Equestrian Statue of Frederick VII),不同于政府出资修建的其他雕像, 而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国王独治改为 国会按宪议政而自发募款修建的,雕像中右手掌向下摊 开,意味着向下放权。雕像附近的广场常常是人们三五成群晒太阳的地方。当 然,哥本哈根 的市中心不止有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它们隔水相望的是霍尔曼岛(Holmen)上的丹麦国家 歌剧院,是世界上设施最现代 化的歌剧院之一。古典浪漫与理性简洁相撞,构成了这座经典 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 闲逛到傍晚时分,我与新结识的室友在四段湖 (Søerne)边缓缓踱步回家,看着天鹅在 湖面上划出细细长长的涟漪,觉得许久不曾如此放松惬意过。这一路走来的风景让我目不暇 接,几乎是刚刚和哥本哈根打了个照面,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哥本哈根市中心运河的美丽风景 二、哥本哈根求学记 在异国他乡求学并非易事。哥本哈根大学的教学楼几乎遍布整个城市,从南校区 到北校区要坐二十多分钟的地铁,因此选课时候要格外小心。但倘若选课不慎,时间冲突,可以发 邮件告知排课院系的教务老师,他们 会非常愿意在学业方面给予帮助。丹麦大学的教育强调 学习的自主性,平时会有非常多的课外文献阅读、练习和讨论,上课出勤与否并 不重要,课 程的分数仅由期末考试决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学校也给予了充分的自由——三次 期末考试的机会。但自主与自 由意味着评分的要求更为严苛,在丹麦 7 分制的评分系统下, 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哥本哈根的冬季昼短夜长,于是 常常需要天不亮就起床上课,天黑了才回家。虽然上课 时间并不多,但这种“披星戴月”的学习节律给人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来到新环 境学习,同 行人也寥寥无几,倍感失落。每每感到心情低落难抑之时,无数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指明灯, 引领着我一步一步前行,譬 如课上结识到了来自欧洲各国的新朋友,与老朋友相约计划一次 旅行,旅行途中看见的令人惊奇的景色等等。 想经历山川湖海,也想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我喜欢楼下 Fakta 超市里物美价廉的名叫 Matilda 的巧克力牛奶,牛奶盒上画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头像;我喜欢楼 底拐角处的面包店 刚出炉的羊角包的味道,昏黄的厨灯下,柔和的色彩;我喜欢新鲜的蔬菜,在篮子中控水的 模样,一滴滴水珠微颤 着,像刚洗完澡,还未来得及擦拭;我喜欢蔬菜倒进锅里时,欢快地一声“嘶——”,以及煮奶油炖菜时的气泡,浓汤低沉的咕噜声。也许 我最喜欢的则是,用灶 火、用蔬菜、水果、用肉禽蛋、面包咖啡茶,用一切食物,炮制出我喜欢的一种平淡生活的 味道。 自制鸡蛋饼与沙拉 与朋友们中秋相聚中餐 孤寂的夜晚是我学习的主战场,关上手机,一门心思地扑在面前的书上。在更阑人静的时刻,以刀铤与自己短兵 相接。风穿帘隙,安静之中幼芽在萌发,在成长。熄灯后,卧室地 上浮现出窗格影,原来是月西斜。我站在窗前偏着头望月,蓦然想起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远方的故乡与我共享一轮明月,“若能澄心净耳听,万籁俱寂亦是韵”,我的心 既落寞又充实。 要是问我思念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就这样,我走在我寂寞的交换生活里,平静又满足。有时候甚至希望一直这样走,这 样 简单地学习、生活。 三、“观世界,见自我” 最宜人的秋天在无声无息中悄然离开。而冬天的北欧,在我印象中,可谓是“世界尽头 与冷酷仙境”,并且听闻丹麦人不胜交际,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交换之前颇有忧虑。 然而在丹麦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却发 现丹麦人看似冷漠的外表之下,依旧有着非常热忱 乐观的心,也只有这样的热情,才能抵御漫长的冬季与漫长的黑夜,让所有的寒冷都 不值一提。 哥本哈根的整个冬半年被阴雨天笼罩,时常有寒风凌冽,在路上骑着自行车甚至能被大 风吹离路线。兴许是受这样的天气 影响,人们很少出门。一到下午六七点,天色渐暗,每家 每户昏黄的灯光亮起,马路上便很少见行人了。 初来丹麦时有许多手续需要 办,但是行政办公时间往往很短,于是当时大街小巷常常能 看见我骑着单车飞窜的身影。一天,终于办完所有手续的我激动地飞驰在刚 下过雨的街头, 谁知秋冬的风性情不定,像一个跋涉千里,访友不遇的人,猛地扑向我,我陡然被头发迷住 了眼睛,一下子失去了平 衡,车胎一打滑,摔倒在了马路牙子上,膝盖上划破一道口子,血 流不止。无助和委屈涌上心头,但我却想尽快起身带着车离开这里, 因为也许在我内心深处, 异国他乡的我是孤立无援的。这时候路边超市出来一位提着菜篮的丹麦老太太,似乎是目睹 了整个经过,焦 急地摆着手走上来,担心得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受了伤,又是检查我的伤 口,又是扶起车说要帮我推着自行车走。我尴尬不堪、无地 自容的心情立马像找到了泄口,化为了浓浓的温暖和感激。我和那位老太太走了一路,聊了一路,我终于敢于敞开心扉,用 着不太熟练 的英文口语,向她询问丹麦的文化与丹麦人的风俗习惯。聊到丹麦人的冷漠,她开玩笑自嘲地说:“我也觉得丹麦人太冷了,也许这就是 我们没有太多朋友的原因吧。顺便提一句,千万不要和丹麦人做朋友,因为他们实在太冷了。”说完狡黠地向我眨了眨眼,我们相视一 笑,在轻快的气氛中我们的心越贴越近。到家后老太太又叮嘱我以后路上小心,记得涂药水。她的背影被暖黄的路灯拉得长长的,一帧 一帧地刻印在了我心上。 从此我再也不觉得丹麦人冷酷、没有人情味,相反地,摆脱了长久的偏见后再相处,会 发现他们许多可爱可 亲之处,我也逐渐学会不先入为主地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带成见地 去理解身边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的言语和行为。 短短半年时 间,我认识了来自十多个地区的朋友。与他们的交谈让我知道了我原本脑海 里的世界是如此狭隘,原来生活还有别样的存在。比如一位 来自罗马的朋友 Gabriel,带我 和我的旅伴在罗马的街头散步的时候,告诉我他在进入大学之前便坚定了学习人类学的念 头,并且出 于经济独立、不依赖家庭的考虑,他选择休学一年打工挣取大学学费。当他得知中国的学生可能会为了现实的考量而放弃喜欢的专业, 去选择“热门专业”时,他表现出深深的惊诧与不解。了解到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之后,他开始理解了。而与此同时,我通 过他的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也开始反思自己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乃至于此 次出国交流的意义。在古典教育中,教育的最重 要功能是“认识自己”,但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最纯粹的本心。我有幸能在大学四年中得 到去往哥本哈根大学的交换机会,虽是去观大千世界,但也是向内洞察自我,审视自我,从而能更明智地更坚定地选择未来的道路。 与 Gabriel 在罗马旅行 四、归途 来时在哥本哈根机场吃的第一顿餐是汉堡王,临行前我颇有仪式地在同一家店点了最后一顿汉堡。天 下无不散的筵席,即使再留恋也要说一句“再见”了。 丹麦语的“你好”是“Hej”,“再见”是“Hej hej”,就好像一句有魔力的循环咒语, 只要念的 次数足够多,终有一日会再重逢,再一次说“你好,哥本哈根”。 那么就期待与你重逢的一天,再见,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