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

百毒不侵。17 页 454.738 KB下载文档
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17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pdf

津政发„2017‟30 号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推进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17 年 9 月 28 日 1 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 展的能力和水平,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64 号) 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 研„2017‟2 号)要求,结合本市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 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 要要求为元为纲,自觉践行“四个意识”,按照市第十一次 党代会部署,围绕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的天津实施,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 2 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 革,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胸怀全国,立足天津, 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为全面建成高质 量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 校,瞄准一流,明确定位,汇聚优质资源,突出重点,精准 施策,扶优扶强扶特,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 一流成果,办出一流水平。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交叉学科, 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打造学科领域高峰。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四个服务”要求,对接 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接经济社会主战场,对接科技 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增强支撑服务能 力。 ——坚持以绩效为杠杆。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建 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 3 实效,打破身份固化,实行动态调整,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 力和发展活力。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破除 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校 分类管理体系,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 机制。 (三)总体目标。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建成若干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 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日益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 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 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到 2020 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进入世界知名大学行 列;9 所左右市属本科高校和 2 所共建高校建成高水平特色 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独具特色、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12 所高职院校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 进水平。医科大学肿瘤医学学科群、工业大学现代纺织学科 群、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群建成国家层面一流学科(群); 部属、市属和共建高校的 30 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建设 50 个左右与本市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有效对接、服务 4 能力强的特色学科(群);建成 30 个对接服务本市重点产 业群的高职院校优质专业(群)。 到 2030 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 列;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一批 高校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世界一 流应用技术大学;若干所高职院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 以用立业,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领先水平,力争更多 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行列。高校成为我市科技创新 的重要支撑和培养、聚集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的高地。 到本世纪中叶,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 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家和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二、建设项目 (一)全力支持国家层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1.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落实 共建协议,提供全方位支持。2017 年,入选国家层面世界一 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到 2020 年,进入世界知名大学前列; 到 2030 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支持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 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017 年,支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学 5 学科群、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学科群、天津中医药大学中 药学科群入选国家层面一流学科;到 2020 年,三所高校国 家层面一流学科(群)达到国内一流学科领先水平,若干学 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到 2030 年,三所高校力争 建成世界一流学科,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领先水平。 3.支持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 大学。2017 年,构建起“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体系;到 2020 年,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力争成为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到 2030 年,力争成为世 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二)高标准开展市级层面普通本科高校建设项目。 1.支持部分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和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 特色大学。选择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服务能力突 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 9 所左右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和 2 所共 建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到 2020 年,若干学校进入全国百强 行列或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到 2030 年,更多学校 达到国内或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力争若干学校成为世界知名 大学。 2.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含部属高校、市属高校、共建 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指导, 立足天津发展需求,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选 择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具有重大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在 6 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居于国内或国际前沿的 高水平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重点支持哲学、历史学、经济学、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心理学、教育学、 管理学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数学、化 学、物理、生物等一批理学学科,化学工程、材料、仪器、 建筑、环境、食品、纺织轻工、机械、安全等一批工学学科, 中医中药、基础与临床医学、药学等一批医药类学科,艺术、 体育等一批艺体类学科发展。到 2020 年,力争 30 个左右学 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学术前沿阵地、 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到 2030 年,更多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 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力争市属高校若干学科成为世界一 流学科。 3.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含部属高校、市属高校、共建 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群)。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依 托全市本科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组建对接产业发展的学科 群,推动部分市属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立足 全市发展战略布局,突出应用,大力扶持智能制造等符合天 津发展需求的重点学科,选择 50 个左右与信息技术、智能 科技、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 药、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紧密对接的特色学科(群)进 7 行重点建设。到 2020 年,若干特色学科(群)支撑服务能 力大幅提升,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到 2030 年,更多特色学科(群)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 人才的高地,成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引擎。 (三)做优做强市级层面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1.支持高职院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选择 12 所综合实 力强、专业优势突出、服务能力显著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 设,到 2020 年,力争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到 2030 年,更多高职院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具有天津特点、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支持高职院校建设优质专业(群)。坚持以用立业, 对接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围绕本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选择 30 个左右紧密对接本市 重点产业群、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优质专业(群)进 行重点建设。到 2020 年,建成若干优质专业(群),带动 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 要抓手。到 2030 年,以优质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人才 培养与岗位需求紧密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 产业转型升级、“一基地三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主要任务 8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 对性。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科基地和高 校智库建设,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建文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 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师德建设,引导 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优良校风、教风、 学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 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持续实施高校综合投资规划, 创新学科管理和支持模式,建立个性化学科投入机制,采取 “一校一策”的方式,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 量。根据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发展水平,结合高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实际,科学设计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实施本科 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卓越人才系列培养计划,优化本科 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与教 育部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 教育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河北工业大学,与教育部、中 9 国民用航空局共建中国民航大学,与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 委共建天津医科大学,鼓励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与国家部委 进行部市共建。 (三)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 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依托“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 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 才计划项目,聚集和培养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 创新团队。实施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计划,完善天津市特聘 教授制度,增设青年学者项目,着力聚集和培养一批学科领 军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 计划,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访学进 修。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 持力度。实施高职院校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国际化专 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人才“双栖”制度,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优质专业 (群)领军人物。 (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体系,建设 100 门市级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打造 100 个创 新创业教学团队,强化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 创业能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大学生就业 创业支持政策。打造 100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提升高校众创空间的品质,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0 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创业 服务模式,为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五)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科研体制机 制改革,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国际一流 的科学研究中心。争取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 术)中心等国家科学研究重大平台。组建中医针灸诊疗等一 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建立大飞机和发动机适航审定、纳米 颗粒与纳米系统、先进纺织复合材料、现代中药等一批产业 研究中心。深化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众创空间 引领作用,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数学、物理、化学、 医药、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把握 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在应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合成生 物学、干细胞与组织修复、表层地球系统科学、深海科学、 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瞄准产业发展需 求,在大数据、信息应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精密 仪器、金融创新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课题,转移转化一批高 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建设国家大学创新园区。 (六)建设世界先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特色,做 强职教品牌。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 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提高职业 教育国际化水平等重点任务。完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协 同培养运行机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中高职五年 11 系统化培养和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打通“中高本硕”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建立 12 个市级 行业指导委员会,建设 90 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推进 20 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龙头企业联动, 围绕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应用,在高职院校建设 10 个工程实 践创新研究院,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体验项目和工程实践创新 项目,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发并实施 80 个左右高职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支持 10 个左右职业 教育集团进入国家骨干职业教育集团行列。建设 12 个京津 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职 业和专业“五业”联动。 (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与 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市属高校与境外高水平大 学进行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资助本科生和 研究生赴海外学习实习。筹备建设好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 究院和天津茱莉亚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 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培育一批示范孔子学院。在境外建设 10 个左右职业教育“鲁班工坊”。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国际化环境建设,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引进一批高水平赛项, 提升大赛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 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扩大在津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学历生 比例。 12 (八)提升高校治理能力。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 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握学校发展 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健全高校党 委议事决策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 行高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制,开展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全职化 试点。以落实高校章程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 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 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师生参与的民主管理 和监督机制。 四、支持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用好共建高校专项资金, 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 持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共建高水平特色大学。对进 入国家层面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的,按国家 有关要求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持续实施高校综合投资规划, 支持市属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和国内一流学科及 特色学科(群)。支持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 应用技术大学,支持高职院校建设世界先进水平职业院校和 优质专业(群)。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加大资金统筹力度, 多渠道筹措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鼓励行业、企业、 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3 (二)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按照国家和本市财 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深化高校科研管理领域“放 管服”改革,完善高校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将 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等多数 科目的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劳务费开支预算根 据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全时工作时间合理编制,参与科研项 目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科研 辅助等非项目承担单位在职人员,均可开支劳务费;项目承 担单位统筹安排间接费用,科学合理地核定间接成本和项目 承担单位在职人员的绩效支出,绩效支出应与科研人员在项 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高校以市 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经费,纳入单位财务专账管理,按照 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承接横向委托项目的有关 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 (三)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依据办学类型、学 科特点、在校生数等,确定符合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人员控 制数额。高校按规定自主拟定教学、科研、教辅机构及岗位 设置方案,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安排、确定用人计划, 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在现有财政性人员经费保障额度不 变的基础上,由高校自主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比例,自主确定具体分配方式,自主发放绩效工资。对引进 的高层次人才自主实行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协议薪酬制、年 14 薪制。提高市属高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由高校自 主聘任和使用。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完善二级院系行政 管理岗位聘任制度。完善以岗位绩效综合评价为重点的人才 考核与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下,采取兼职兼薪的方式在岗创新创业。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高校职务科技 成果管理制度,赋予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自主权,加大 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力度。扩大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自主权,高校可以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 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作价入股的价格。高校用于奖励 科研负责人、发明人、共同发明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 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得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 的 50%。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 移转化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项目, 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创造等,作为高校评价、资 金支持的重要依据。 (五)深化高校评价机制改革。建立高校多元化分类评 估体系,制定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 量评价办法,探索以办学绩效为导向、适应高校分类发展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绩效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对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实时监测和绩效考核评估。推进本 科专业综合评价,引导高校建立内部本科专业自我评估制度。 15 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机制和 激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横向科研、应用研究和决策咨 询成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完善高校 基础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推进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立市级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建设工作机制,负责统筹规划、宏观布局、协调推动、经费 投入等重要事项。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 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市教委负责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日常工作。 (二)积极推动实施。申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 目的高校,要深入分析学科发展基础,对标先进,找准差距, 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明确思路目标和建设重点,提 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资源配置方式和资金筹集渠道,精 准发力,提升短板,确保取得实效。鼓励和支持高校在高端 人才聚集、评价机制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创新成果转化等 方面不断探索、先行先试。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 对市属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进行评估论 证。部属高校要合理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 16 点,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研究填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项目任务书。 (三)强化督查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跟踪指导和动态监测,参考 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取 得实效。对措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显著的建设项目,加 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项目, 加强督查指导,依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建 立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相关情况和绩效考核评估 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