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doc
授 课 计 划 2014— 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社会统计学 课程编码: 23308006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 48 学 3 分: 授课时间: (理论:48 实验:0 周二 7、8、周三 7、8(双周) 授课地点:周二:10J103;周三:10J209 教 学 班:社保 1201 班、社保 1202 班 授课教师: 许淑华 填报日期: 2014 年 8 月 30 日 ) 社会统计学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和描述 社会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单变量描述 统计、概率及概率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双变量的统 计描述与分析、二总体假设检验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说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 等。力图建立统计思维,客观、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分析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变化,能够针对具体 的社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有效的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能够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初步 的统计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讲授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将有两次课外作业和不定期的随 堂练习。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有随机提问和课堂不分组讨论,学生应积极参与。本课程的课外作 业原则上要求手写而非电子版。 (二)教学活动项目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要教学活动项目包括理论教学;作业(编码手册制作、应用练习);辅导答疑、课外 自学等。具体学时分配为理论教学:46 学时;辅导答疑:2 学时;课外自学:不占用课堂学时。 三、成绩考核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 50%;作业 30%;到课情况 20%。 (二)期末考试成绩: 闭卷。 (三)最终成绩组成说明: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 30%,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二)参考资料:1、李沛良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2、布莱洛克 《社会统计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教师联系电话:13031744966 邮箱:sl_xush@ujn.edu.cn 答疑时间和答疑地点:最后一周的上课时间及教室。网上答疑请随时邮件联系,随时答疑。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一、二周 学时:4 授课内容:绪论——作为社会统计学的入门,本章从社会研究的四种方式入手,通过对统计 调查研究的特点、类型、作用和方法论背景的介绍,简要说明社会统计学的含义与特征;进而从 社会研究过程的角度,对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位置与重要作用进行讲授。 目的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回顾社会研究的整体过程中对社会统计学的在社 会研究中的作用与功能、地位和定位有所掌握。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第二、三、四周 学时:6 授课内容:单变量描述统计——旨在用简洁和形象的方式勾画出数据的(也就是所研究群体 或组织的)基本特征,讲授单变量描述的主要工具分布、统计图和统计表,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及其综合应用。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资料分析前期的基本工作,把握单变量统计分析 几种方法,掌握社会研究中常用的几种量数及其在不同数据整理状况下的计算方法;明确常用量 数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练习。 第四、五周 学时:4 授课内容:概率及概率分布——本讲从随机现象开始,首先对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 运算规则等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点就描述随机现象的概率、均值、方差分布的概 念、连续型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以及测量方法进行重点的讨论。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概率的统计学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获得概率的 方法和概率分布常用的几种形式;正确区分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能够使用一定的表 示方法将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性随机变量表示出来,并解释其含义。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概率分别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图;能够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第六、七周 学时:6 授课内容:正态分布及其他常用统计分布——正态分布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做系统的介 绍,同时还将简要介绍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三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t 分布、χ²(卡方) 分布、F 分布。同时介绍大数定理。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正态分布的含义,了解 x2 分布、t 分布、F 分布的基本含 义;区分一般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不同;重点掌握标准正态分布的数学特征以及一般正态 分布标准化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所指的内容;熟悉大数定理中常用的 几个定理及其应用;掌握中心极限定理的抽样分布的表达式,能够熟练应用中心极限定理进行问 题的处理;了解二项分布极限行为的应用。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练习。 第八周 学时:4 授课内容:二项分布——本章对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二项分布的来源、分布 形态与分布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讨论。 目的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回顾排列组合的高中知识基础上充分理解二点分 布与二项分布的含义及排列组合在二项分布中的应用;掌握二点分布的性质和二项分布所要满足 的条件;能够掌握和应用二项分布的性质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第九、十周 学时:4 授课内容:参数估计——本章从抽样和抽样分布入手,重点讨论参数估计的概念、相关术语、 估计值的评价标准、以及各种特征值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 目的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由样本对总体的推论的含义理解,能够领会 社会统计学的真正意义。掌握并理解参数估计的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点估计的实用性及其局限 性。明确评价参数估计值的标准。掌握参数区间估计。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第十、十一、十二周 学时:8 授课内容:假设检验——本章对假设检验的概念、原理、相关术语、方法、步骤、与区间估 计的关系等进行详细阐述。 目的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明确假设检验所涉及的 相关概念;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掌握假设检验可能出现的两类错误。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参 数的假设检验。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第十三、十四周 学时:6 授课内容:双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分析:本章重点讲解列联表的概念、制作方式、作用、检验 以及变量独立性的条件,运用列联表对双变量进行分析。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变量间的关系;明确列联表的含义和作用;掌握 列联表的分布形式及制作要求;重点掌握列联表的检验、列联强度的一系列系数,能够明确各种 系数所、能达到的目的;着重掌握 PRE 准则。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第十五、十六周 学时:4 授课内容:详析分析:在列联表学习的基础上,本章重点讲解引入第三变量后的详析分析模 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详析分析的三种模式;重点掌握统计控制的分表法及其步骤。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及课堂练习。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 学时:6 授课内容:相关与回归——本章重点讲授二变量相关关系的测量方法,分别讨论了三种相关 形式的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两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讲解,说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 想、回归方程的建构与检验,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意 义;了解偏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回归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最小二 乘法的原理;掌握一元回归直线的建立方法;明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应注意的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第十八周 学时:2 授课内容:集中辅导答疑。 目的要求:掌握本学期所学知识的难点、重点,明晰知识点脉络,能够实际应用统计分析完 成基本资料分析。 授课方式:课堂讨论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