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交流小结.pdf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交流小结 2017-04-10 09:55:41 我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度过了短暂的八十八天。从一开始的惊惶到最后的恋恋不舍,回头看来,圣巴巴拉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与 成长。非常幸运能在二十岁的年纪里,在这所美丽的海滨校园度过珍贵的八十八天。 在校园海岸 圣巴巴拉的校园坐落在太平洋岸,校园里面便有一大片海滩。傍晚常常有人在细软的沙地上慢跑、散步,也有快乐的儿童与 小狗追着海浪玩。独自坐在海边,听着浪潮起伏,我常常想,自己此前的生活过得太过焦躁。在这片太平洋环抱的校园里,我慢慢学会 为自己而活:学习不再是为了争过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生活中也不必太计较得失、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其实自己当下体验到的 时时刻刻都弥足珍贵。 在这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上了各式各样的课,收获了优异的成绩,遇到了给我指引的老师。最重要的 是,我从一个自大、浮躁、爱跟人比较、在意他人目光的小姑娘,渐渐成长了起来,更加懂得为自己而生活。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当 然,我在圣巴巴拉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其间也经历了许多困惑、惊惧——比如与外国室友的文化冲突,比如对某个课程的反感,等 等。好在圣巴巴拉是个步伐缓慢的小镇,她很有耐心,容许我慢慢地应对困扰,一步一步地成长。八十八天,圣巴巴拉给了我最大的成 长空间,而我也给了圣巴巴拉最好的答复。 我主要就从在加州大学学习的角度来谈谈。 因为我计划在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读比较文学博 士,因此我对语言类课程、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课程,以及美国文学思潮类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于是,在圣巴巴拉分校我共选了四门课 ——日语、俄语、日本现代文学、环境与文学——并最终拿到了3个A+和1个A的成绩。由于我对这些课程很感兴趣也,同时自身有着 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积极互动,课下刻苦复习,还很喜欢和教授们交流,因此,掌握这些课对我来说都不是很大的问题。 然而,我在 圣巴巴拉的学习经历也并不是全然一帆风顺。其间我也经历了很多迷茫困惑,而我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教授的指引下,将这些学习的障 碍逐一克服。 首先,美国大学的语言类课程,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语言类课程非常强调自学。这一点,在我的日语、俄语课 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中国的语言类课程会带着学生从字母、音标等等基础学起,并配合系统的语法进行教学,但是美国的课 程更强调在情景对话中动态地掌握语言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两种外语教学在我看来各有优劣,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中更容 易掌握语言的听说能力,但语法和写作会相对薄弱;中国反之。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的外语课程对于同学的自学能力要求更高,因为 课上的大量时间都用于了“语感训练”,而对于语法的理解与归纳、词汇的记忆都得课后自己完成。比如我上的俄语课,课上只是听一遍 课文然后听听力、练说话、造造句,相当于复习巩固,而所有真正的语言学习都必须课下自己去一个俄语学习网站完成;自学的要求非 常高,甚至于如果哪一天课前没预习,那么课上根本什么也听不懂,因为老师甚至根本不会花时间讲解课文。而且俄语课程进度非常 快,学习的压力也很大,那时我常常带着耳机听俄语听到三更半夜。课上到期中,我甚至一度焦虑地考虑退课。 但是好在,我慢慢摸索 出了日语和俄语语言学习各自的最优方法,也渐渐成为了班里最突出的学生。对于日语,由于汉文化和汉语言的先天优势,不论是语法 还是词汇我学起来都很轻松,于是我把学习中心放在听说能力的强化上,每天坚持用一个叫“罗塞塔石碑”的语言学习软件练习口语和听 力,最后在两次口试中都得到了唯一的满分。而对于俄语的学习,我发现用中国人的“土办法”非常有效——把单词、语法都整理一遍, 于是每天坚持,最后做到美国式的“语感”和中国式的“扎实”兼顾,成为了教授口中“非常优秀、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同学。她可不知道, 我和美国同学比起来,多的并非“天赋”,而是一整本笔记本的整理的“土办法”。 总体而言,日语和俄语这两门课程对我的帮助是巨大 的。一方面对于计划读比较文学的我而言,有多门语言的基础是极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两门课强化了我的语言快速学习能力,而 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意义甚至大于掌握语言本身,因为它证明了我在语言掌握方面的巨大潜能。 除了语言课程,文 学类的课程也给了我不少忧虑。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巨大的阅读量。如日本现代文学的课程,需要每周读完一本书和一些文学评论文 章,有时这些材料还十分晦涩难懂;而环境与文学,则要求每周读完大量的论文和文学作品选段。再加上语言类课程也必须花费大量时 间复习预习,阅读文学课文献的压力就更大了。当然,更大的压力,也带来更大的进步。一学期下来,我阅读的效率越来越高。所谓效 率高,一方面是说我读书速度更快了,到下半学期常常一夜就能读完一本书;另一方面,我提炼重点、发现亮点的能力更强了。经一学 期的训练,比起从前,我能在同样的时间里对文本做出更有意义的分析和提炼,也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一个挑战是英语写作。 我在复旦英语系已经修过一年的英语写作,主要内容为学术写作。因此平时的训练中,更强调的是结构严谨,自圆其说。但是在我的日 本现代文学课程中,老师要求我们写创意性的文学评论,强调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另辟蹊径的分析,以及精美的、近乎文学化的语 言表达。当然,逻辑严谨仍然很重要,但是只能说是基础。因此,我将复旦的写作学习作为基础,在此之上不断逼迫自己思考、探索、 创作,最终写出了几篇我自己也非常满意,得分也很高的评论。比如,我在这门课上写了一篇三岛由纪夫《午後の曳航》中光影运用及 其死亡意味的文学评论,老师大加赞扬,把我的评论作为唯一的范例带到教室读了一遍,还在班中评论道:“这可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小 姑娘写的,你们英语母语的同学写不写的出这样的文字来?”他告诉我,我的文学评论比起同龄人已经非常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 好,甚至说:“如果你能留在这里,我一定能把你培养成一流的文学评论家。”教授的言辞自然有些夸张了,但是他对我的肯定的确给了 我巨大的鼓舞。当然,除了精神上的鼓励,教授还给我很多技术上的指导,既可以细致到某一个用词的推敲,也可以宽广到选题的优 劣。总而言之,这一学期的文学写作训练,虽然充满挑战,但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巨大的阅读量和高难度的写作,我还在文学类的 课程中,碰到了不喜欢老师的理念的问题。比如我上的环境与文学课,虽然其文本素材和各类分析评论我都很感兴趣,但是老师的在课 程中投射进的激进的政治观点、生活理念,我都不敢苟同。因此我一度不太愿意听课。但是我发现,在课堂中一些美国同学,哪怕观点 截然相反,也敢于发言,和老师争论,于是我也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与全班的想法相左。慢慢我认识到,正是这种各种观点 的碰撞与融合,才让课堂多元化,才让我的想法也更广阔,不再狭隘。这也让我反思,中国的课堂是不是少了一些思维的碰撞?当然, 当教授的确有不当言论时,完全可以提出反对,甚至向相关部门反映。比如当教授在课堂上说出一些有种族歧视倾向的言论后,我便在 课后和他说明,而他马上道歉,且反思了自己的言论。最后,我竟然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我一度不喜欢的课程,最后还通过努力在这门课 中拿到了A+的好成绩。 总结来说,在美国的学习生活需要自己非常主动的努力,有时也会需要一些幸运。需要包容的心态,也需要 有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原则。这些经历都是我今后人生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