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pdf
分报告十二 第十 四 届 全 国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论 坛 ”会 议 综述 2 0 19年 11月 16—17日,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复旦 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复旦大学举 行。近二百四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杂志、出版社 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以“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分为三场主题发言,十个分论坛,有一百多位国内专 家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以及青年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与学术交流。与会学 者一方面追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及地区的左翼思 想热点,另一方面则在此种追踪过程中始终着眼于中国现实及全球资本主 义最新情势,提出了许多关于资本主义批判和新社会建构议题的可贵理论 观点和思想经验。 一、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 英美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哲学界最为活跃的哲学领域之一,对英美马克 思主义的研究也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四大分支构成:一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如英国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美国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派等;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如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英美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三是批判理论在美国的发展;四是马克思学。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23 在此次会议对英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中,如何看待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的不同解读问题,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核心关切下,与会学者关注到了一些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具 体议题所产生的论争。针对这些争论,许多学者不仅作出详细的梳理,还结 合对马克思文本的分析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乔茂林 介绍了 21世纪英美学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理解的“单线论”与“多线 论”的争论,即马克思是否持有非西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发 展的观点。他提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 论”,而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构成了“单 线论”,不同民族国家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构成了“多线论”。辽宁 大学吕梁山阐述了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伍德命题”的捍卫与批判,并提 出对“伍德命题”的新批判。他认为一方面伍德混淆了劳动力的买卖环节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早已强调等价交换原则的公正只是 形式上的,因此“伍德命题”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成立。上海大学彭 学农回顾了保罗·伯克特就生态学与辩证法的内在关系对乔纳森·休斯所 作的批判。他指出,伯克特从当代辩证法研究的新高度出发,批评了休斯对 辩证法的忽视,从而展现了辩证法与生态学的内在关系。山东大学李勇分 析了英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与历史之争,强调如何将“科学的”和“历 史的”因素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山东师范大学王青、刘菲还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特德·本顿与 莱纳·格伦德曼就生态问题的界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应对 自然的应有态度、技术革新等问题的激烈争论。 在对具体议题的回应之基础上,一些学者也对英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方法进行了宏观把握。东南大学薛琳钰介绍了大卫·哈维用以分析当代资 本主义城市文明状况的独特视角。她认为大卫·哈维用批判性的反资本主 义的视角审视了资本积累推动下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对建 构城市文明理论进行了积极探索,而这一“空间正义”的视角既是合乎逻辑 的必要反思,也是捍卫人类未来的必要之举。北京工商大学张娜和天津商 业大学王坤都提出了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考察。张娜认为,柯亨在对自 32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由主义的批判之基础上所构建出的平等主义构想带有空想性质并会带来严 重的灾难性后果,而约翰·罗默试图将市场、充分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主义风 尚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补充柯亨的构想。王坤指出,分析的马克思 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视角上的转变,即研究重心从剥削理论转变为 平等主义,后者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的空想性而批判力度有限。南通大学 王增收从阐述柯亨对诺齐克“自我所有论”的批判出发,分析了左翼自由至 上主义的抱负。他提出,柯亨作为左翼政治哲学家曾断言:为了平等必须限 制自我所有。而作为当下西方左翼政治哲学主力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流派 则坚持把自我所有与平等主义相结合,并设计了结合方案,这确实显示出左 翼自由至上主义所具有的理论优势。 在对英美马克思主义诸多不同的理解中,一些与会学者对激进左翼由 阐述到多数批判的转向值得关注。上海社会科学院陈祥勤提出了当代西方 左翼批判哲学的神正论倾向。他指出,当代西方左翼哲学将批判的对象延 伸到了诸如理性、自由等现代性的启蒙理念,导致自身陷入批判疑难与辩护 疑难的双重困境。这使得左翼哲学要么将批判作为唯一的辩护原则,穷尽 几乎一切理论资源,对现代性的抽象统治展开永无休止的批判,以至沦为一 种为批判而批判的理论技艺,要么用圣经的救赎观念置换启蒙的进步观念, 以实现关于历史的未来、希望和理想乃至历史本身的神正论证明,这两种情 况下的左翼哲学都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丧失任何实质性批判的辩护修辞。 中南大学董山民分析了激进民主理论的策略与困难。他提出,拉克劳与墨 菲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然被超越”这一判断作了本质主义理解,即无产 阶级革命理论依据了先验决定和必然性学说,同时试图用话语政治学构成 革命的实践主体。而这样一种“误解”既没有看到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灭亡 是理论结论,而怎么超越则是实践问题,也无法阐明革命如何在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之外构成,因此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主体理论存在明显缺陷。 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其他议题,也在会议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 注与批判性分析。复旦大学鲁绍臣介绍了英美国家研究《资本论》的现状与 趋势。他提出对《资本论》的解读有三种路径:一是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为代表的“一致性”解读;二是以阿尔都塞和奈格里为代表的“断裂说”解读;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25 三是以新辩证法和价值形式学派为代表的“客观主义”阅读路径。第三种阅 读方式引起了新黑格尔派马克思主义这一欧美学派的诞生。《资本论》及其 手稿的文本是广博、开放的,因此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现状,持续为我 们提供再阅读和再诠释的真正动力。华东理工大学秦美珠考察了女性主义 发展与资本主义转向之间的复杂关系。她认为,第二波女性主义放弃了对 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制度批判而转向了个人主义、文化承认,这一“承认转 向”之所以发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历史从组织化的国家资本主义向全球自 由主义资本主义转变。华南师范大学段青探析了哈特索克的女性主义立场 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发展。女性主义立场论强调女性有认知上的优势 从而导出政治行动,但被后现代主义批判为一种本质主义。哈特索克引入 了情景化知识来解释女性认识优势论,从而试图在避免本质主义的基础上 阐明这一认知优势与政治行动的关系。山西大学马援介绍了文化唯物主义 语言哲学及其在 21世纪的新发展。他认为,产生于 20世纪中叶的文化唯物 主义语言哲学开创性地提出了作为物质性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 了文化与语言、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张力结构,同时也彰显了历史性和实践性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显现了语言哲学当代嬗变 的主要理论取向。同济大学李春敏从大卫·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视角出 发,指出时空体验式的分析是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维度。西南大学 蒋志红、卢丽娟、袁雄强调了阿伦特从政治现象学视角下提出的劳动论题, 并借由这一论题传递出对现代性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河北大学冯 燕芳从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出发,阐释了拉克劳与墨菲对新解放 话语的构建。 此外,中山大学方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以“历史 人类 学”范式解读了汤普森的阶级理论,认为其阶级理论实质上是对教条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发展,即建立 一种根植于自己国家历史经验的政治策略。东南大学陈良斌考察了南希· 弗雷泽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新论。弗雷泽在“前景 背景”的方法论视域下, 通过建构一种“再生产、自然与政治”式三元解释框架,以实现对资本主义本 质及其发展历程的系统性诊断,从而揭开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层根源。湖北 326—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工业大学冯旺舟评析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 这派理论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英格兰的农业领域,进一步转变为工业资本 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最终才转型为资本帝国主义。山西大学邢媛 阐释了吉登斯社会哲学的主体选择思想。吉登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建立 了反思的现代性理论,试图重建主体意识,促进主体选择的属人本质,突出 了希望消弭现实的社会困境、重构社会秩序的意图。河南大学郭强介绍了 大卫·哈维的替代资本主义运动。他提出,面对着 20世纪 70年代后资本主 义的重要转型,替代资本主义运动的策略应该有全面的发展,要组织争取最 低工资运动和进行普遍性权利对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杨乐从历史唯物主 义出发,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批判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巴特勒批判理 论的影响已经从女性主义拓展到了主体、政治和文化领域,但其理论虽然揭 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症候,但也凸显出概念与现实、理念与实 践之间的内在矛盾。 二、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早在 19世纪 70年代,马克思的思想就由拉法格引介到法国, 90年代, 马克思的著作被系统地翻译到法国。自此之后,在被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 命深刻塑造的思想环境与社会现实下成长起来的法国学者,从笛卡尔、卢 梭、狄德罗、孔德、孟德斯鸠等思想资源出发,纷纷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发掘、 0世纪的法国,在正统马克思主义之外,在重 回应不断涌现出的理论问题。2 新引入德国哲学的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 70年代之后,法国马克思主义则在现代与 马克思主义等新马克思主义思潮, 后现代理论的争论中多向发展。此次会议中,与会学者对法国马克思主义 的相关讨论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重新反思阿尔都塞的理论事业及 其遗产,二是深入把握后阿尔都塞时代法国左翼理论的主流动向。 在第一个层次上,国内不少学者均依托新进问世的一、二手材料和相关 中译(主要包括《政治与历史》和《论再生产》),就阿尔都塞研究领域中的一 些重要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与剖析。复旦大学王春明指出了阿尔都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27 塞双重意识形态界说中的“斯宾诺莎迂回”及其理性主义内核。他认为,在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发端,“意识形态”概念已然等同于斯宾诺莎的“第 一类知识”,并通过这一等同,阿尔都塞同时推进了关于“意识形态”的“断裂 论”与“永恒论”之双重界说。因此,当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现实 任务乃是回到意识形态世界中去激发能够构造斗争主体的“科学意识形态” 时,此种迂回与斯宾诺莎哲学的关系绝不仅仅在于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回溯, 而是在于后者是前者得以构成、得以建立的理论根基。黑龙江大学李金辉 提出,阿尔都塞理论不仅构造了“认识论断裂”,还构造了“本体论断裂”这一 概念。前者是划清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的科学革命,后者是科学革命基础上 的“二次革命”,即哲学革命。而在这两种断裂背后,体现出的是阿尔都塞从 理论哲学到政治哲学的哲学转向。复旦大学祁涛通过阐述阿尔都塞用以阅 读马克思的方法,来提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他认 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之三大来源的经典解释强化了一种对思想史作线性理 解的视角,而阿尔都塞的阅读方法则认定马克思在一个漫长的概念发展的 历史中不断批判、回溯、接近黑格尔哲学,这一关系中“晦暗不明”的地方则 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斗争场所”。上海大学程恩慧对阿尔都塞的学生巴里 巴尔在《读〈资本论〉》后的两次理论转向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巴里巴尔的 思想在 2 0世纪 8 0年代发生了转向,从对资本主义剥削问题的探讨转向对法 国社会存在的由种族、民族问题所导致的公民权悖论的探讨;以上述“身份” 所蕴含的普遍性为起点,巴里巴尔进一步试图揭示作为政治哲学最大普遍 性的平等自由的内在结构,澄清了变革政治中存在的暴力关系,最终构造出 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以上学者的深化解读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出,近半个 世纪以来看似逐渐淡出左翼理论舞台中心的阿尔都塞思想,依旧凭着其精 准有力的理论分析,对诊断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关结果起着不 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个层次的讨论可以被视为对于上述工作的一定程度上的拓展,以 巴迪欧、朗西埃等“前阿尔都塞派”思想家为主要焦点,许多学者一方面继续 紧追当前法国左翼知识界的最新动态,致力于勾勒出后阿尔都塞时代法国 马克思主义的复杂理论版图。上海交通大学高宣扬指出了当代法国马克思 32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主义的社会文化批判传统及其现实意义。他强调法国马克思主义一向对现 代西方社会文化持批判态度,突出显示了法国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彰显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建设上的 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以来,法国马克思主义愈发强烈地呈现出艺术批判 的面向,这进一步表现了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批判实践两方 面的显著成果,也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文化的突出矛盾和危机,值得 给予关注和分析。浙江大学包大为指出了法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始终背 负着理论和实践的历史重负。法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生成,既是 对 19世纪末以来无数次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及其曲折经验的反思,又是十月 革命之后不断融合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乃至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一个多 世纪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通过黑格尔主义的中介,开始将辩证法真正 引入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又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再度发现,引发了关于马克 思主义政治观的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设想。在与政党因素的持续论战中,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对 19世纪盖得主义和改良主义进行了反思, 另一方面承接了 20世纪未竟的政治解放实践。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试图 在上述诸多重负下彻底离弃政治伦理,从而在重新构建的“元政治学”中以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民主政治进行激烈批判。 在对理论版图的勾勒中,一些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对话的知识 分子,也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南京大学蓝江从历史的大背景下,重新审 视了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巴迪欧从《存在与事件》开始就将事件范畴 真正地纳入哲学本体论的范围之内来考察,并不再追随老师阿尔都塞的思 想,也没有受到后者影响从而接纳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反,巴迪 欧总结了法国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教训,强调不要向新自由主义的政 治哲学低头,因此他的事件哲学一开始就是政治的。巴迪欧将事件范畴拓 展到政治、科学、艺术和爱这四个领域,因此构成了他整个事件哲学的大厦。 清华大学夏莹从拉法格与饶勒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争论出发,分析了马克思 9世纪法国思想界传播为何阻力重重。饶勒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 思想在 1 反对对历史作唯心主义解释,虽然他关注的并非是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 的问题,而是何者是社会现实历史发展之内在动力的问题,但他的这一观点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29 依然遭到了拉法格的强烈批判。拉法格的批判表现出其还是秉持 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未把理论上升到 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的观念论之高 度。因此,马克思思想在法兰西的传播初期,始终被严格对应到法国思想界 固有的思想传统中,失去了其原创性,因此传播起来困难重重。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邵晓丹阐述了朗西埃对当代资本主义共识性民主 的批判和超越。共识性是当代资本主义民主最重要的特质,其实质是对政 治领域的哲学化和经济化,使得民主丧失了“人民主权”的本意。朗西埃从 形式、主体和场域三重视角出发建构歧义民主,体现出对底层人民和被排斥 的他者的深切关怀。西南大学黄其洪、吴敏阐述了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 义”物质观。拉吕埃勒首先批判了恩格斯的物质观,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来 说, 它将物质等同于实在,因此遮蔽、独断了实在;从物质本体论的反映论来 说, 它坚持纯粹客观性原则,忽视了人的能动性,造成绝对真理的假象;从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来说,它忽视自身的唯心主义的根源,陷入一种虚假 的立场斗争中。在此基础上,拉吕埃勒肯定了马克思与列宁的物质观,认为 它们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与“非哲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实在。华南师 范大学尹树广分析了巴迪欧、齐泽克与阿甘本存在论的差异,认为左翼政治 哲学总体上有着存在论转向,而上述几位政治哲学家在对抽象和具体之间 关系的阐述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政治和主体的理解上包含着内在的 差别。南开大学袁蓓指出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统摄下主体 客体之颠倒现 象的揭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陷入了革命主体性的危机。而阿兰·巴迪欧 创造性地提出“忠诚于真理性事件的主体”,赋予“事件”以同既定情势“计 数为一”的结构相断裂的革命内涵,但由于没有把经济视作斗争的场所,忽 视解放政治的客观条件与物质基础,这一主体理论最终走向一种纯粹政治 性与理想主义。 以他者为镜,通过审视当下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整个西方世界 之复杂情势的分析与反思,从中挖掘出可批判性吸收的资源,用以锻造对中 国现实进行切实理解的理论工具,也是用以审视法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视 角。南京大学温权指出,在 2 0世纪 6 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 背后,有着深刻的法国现象学渊源。这彰显了其学术体系中特有的“身体 330—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性”“体验性”“他者性”等特质,这些特质逻辑上必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 固有的“实践性”“物质性”“斗争性”等内涵相呼应,更突显出列斐伏尔开创 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思潮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实现自身话语转 向,向西方经典思想资源回溯的尝试。南京大学沈天乙介绍了德勒兹的空 间思想。德勒兹试图通过游牧民组织的战争机器所代表的平滑空间来反抗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所代表的条纹空间,游牧民想要构建的游牧空间是一种 自由的、平滑的、多元的、敞开的、不断解域和不断生成的空间,这也是德勒 兹构想的通往共产主义的一种途径。兰州财经大学朱丽卉指出,在 20世纪 革命图景不容乐观的现实下,巴迪欧依旧通过自己独特的数学哲学的语言, 宣扬和揭示真理的存在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且真理的实现就是无产 阶级解放政治实现的理论和思想条件。 三、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摇篮,马克思正是在德国特殊的哲学传统与 社会现实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卢卡奇与科尔施更是共同开创 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传统。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法兰 克福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并几经波折、数度变化。60年代后,“新马克思阅 读”运动等学术流派开始涌现,与法兰克福学派共同构成了德国马克思主义 的主要版图。在本次会议对德国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和学派的发展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学界的 整体研究趋势开始从单个人物研究拓展到了对议题本身的探究与对学派整 体的宏观研判。此次会议与会学者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 从议题方面来看,复旦大学张双利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重思 出发,指出哈贝马斯的理论意图实际上是要在对黑格尔 马克思的“市民社 会”概念的进一步继承中,超越马克思主义式的“自然秩序”预设。她认为, 康德在霍布斯划分开政治与道德的基础上,再度使公共性原则与这二者相 一致,但这背后建基于自由主义关于市民社会内部的“自然秩序”的预设,一 旦这一预设被证明是虚假的,那公共舆论就将沦为没有理性根据的意见。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31 哈贝马斯正是通过对黑格尔、马克思和晚期自由主义的分析,对这一预设提 出了三重批判。但马克思主义试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对 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作出的超越,实则只是对另一种“自然秩序”的预设,哈 贝马斯正是要通过强调自觉介入现实生活中既全面宰制又坚守自由的双重 趋势,来走出关于“自然秩序”的预设。北京师范大学罗松涛阐释了阿多诺 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批判。他提出,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思想 隐秘地体现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症结,阿多诺对其的批判意在破除概念 拜物教式幻象,强调个体生存的历史性及其生命体验的异质性,由此使“在 世之人”具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上海师范大学崔平分析了哈贝马斯的 民主商谈理论,并认为这一理论仅仅具有部分“语法”功能,而不能把正义必 然传递给商谈结果,从而实现作为普遍同意充分条件的实质正义。他提出 应当探索和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将立法的道德论证贯彻到底,把多数原则从 一种策略改造为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决断。山东大学夏巍通过对哈贝马斯 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二元阐释进行分析,提出这一阐释虽然产生了独特 而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由于坚持的是改良思路,其资本主义批判锋芒已经 弱化,解决方案难免流于理想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贺翠香还提出,哈贝马 斯试图用商谈理论模式来解决道德、法律和宗教一系列领域中的价值冲突 和公共政策 制 定 的 问 题,这 种 尝 试 隐 含 着 “共 识 诉 求”“正 义”与 “善”的 割裂。 会议还讨论了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理论。清华大学王贵贤以南 希·弗雷泽和瑞秋·耶吉为例,分析了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 义批判理论的重构。弗雷泽与耶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根据经 济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自然领域和经济领域、经济和政治、剥削和剥夺这四 对要素的制度性分离,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王贵贤认为,这一 论述尽管在内容上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库,但在价值 定位和实践诉求上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华东师范大学谢 静通过介绍克劳斯·奥菲的“解组织化资本主义”理论,展现了奥菲通过对 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市场、组织模式、制度机制的分析,对社会权力和政 治权威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权力矩阵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曙辉和复 33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旦大学周清云都论述了莱纳·福斯特跨国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刘曙辉认为 福斯特从多重支配的事实出发,并基于基本辩护权利建立起了一种批判的 跨国正义理论,这为把握国内正义与全球正义的关联提供了启发。周清云 提出福斯特的问题意识在于通过辩护活动对理由空间和辩护秩序进行改 进,从而迈向一个更加合理、解放、自由、平等的主体间性结构和关系。 此外,由霍耐特的高足哈尔特穆特·罗萨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加速 问题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苏州大学车玉玲认为,19世纪的马克思就已经看 到“加速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质,再生产的加速与资本增殖的加速 成正比。既然社会加速度的狂潮不可阻挡,那就需要在加速度本身中寻找 超越的可能,通过重新使用技术、占有技术,形成“知识共产主义”,而不是被 加速度吞没。南京大学雷禹重审了加速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提 出,加速主义是左派在反抗资本主义失败后妥协的产物,并以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机器论片段”为依据挑战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 加速主义在多方面溢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上的缺陷对左派的政治斗 争造成了挑战。因此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审视加速主义,捍卫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性。 从整体的研判角度来看,同济大学周爱民重思了早期批判理论之内在 批判的方法,即以最为恰当的方式去追求人的解放。但早期批判理论的一 些论断已经显得陈旧,使得内在批判无法进行,因此要修正早期批判理论的 某些时代诊断,借助一种关于规范的矛盾的思想,解决内在批判所面临的问 题,这既是贯穿第二代、第三代批判理论家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当代诸多 批判理论家努力的方向。四川大学刘利霞阐述了桑德罗·费拉拉对批判理 论之本真性路径的强调。她认为费拉拉面临的问题与其他批判理论家类 似,都是要在批判理论内部批判性地对待哈贝马斯的思想,但费拉拉关注的 主要是交往范式的有效性问题,这种有效性要么过于靠近经验,要么过于理 想化。而强调本真性的方案是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重构诸多方案中最为 彻底的一种,由此建立的有效性有助于当下多元主义事实与普遍主义的真 正和解。青岛大学赵长伟还回顾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中国译介、传 播和研究的背景,梳理了其传播与影响的阶段划分、代表人物和学科影响。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33 同时,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复旦大学王凤 才提出“妥协理论”是后哈贝马斯时代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他分析了“批 判”一词所蕴含的诸种批判模式,并梳理了批判理论的三期发展脉络,从而 阐述了对“批判的妥协理论”的新构想。“妥协”一词来自一个中性的拉丁 词,在欧陆语境中得到了否定性的理解,却又在英美语境中得到了肯定性的 理解。面对着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人际关系危机、身心危机之 四大危机,合理调用西方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妥协” 要素,确立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有底线的、有尊严的妥协原则,做到向自然 妥协、向社会妥协、向他人妥协、向自己妥协,是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必由 之路。“妥协理论”也许会弱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性”,但会增加批判理论的 “现实性”,并实质性地推进批判理论的中国化。复旦大学张庆熊还介绍了 哈贝马斯在庆贺他九十寿辰的学术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再论道德与伦常”的 学术报告。哈贝马斯试图把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有关道德与伦常的观点 综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放弃了道德自律的理性自主的概念,就无法 从理性出发建立正义的规范,并以此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展开理性的批 判;如果不考虑伦常的历史性概念,那就无法从道德原则出发进行社会批判 和社会建构,缺乏实际的维度;如果不吸纳马克思阐明的意识形态受到经济 利益驱动和权力支配的观点,就无法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参与对旧制度 的扬弃,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除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持续关注外,此次会议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利用 其他思想资源重新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重提了本雅 明对德国悲悼剧的分析,认为悲悼剧通过讽喻的手法把邪恶与拯救结合在 一起,体现出被自然所表述的历史。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使得人类 历史成为自然史,人只能通过自觉地反省自身的局限性,让自然的叙事悲剧 性地“死亡”,才能给人类带来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考察了卢卡奇对 耶拿早期黑格尔思想历程的梳理,认定黑格尔站在明确的客观唯心主义立 场来反对康德式的主观唯心主义。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这一外化逻辑具 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在对具体的经济事实考察时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另 一方面又在对历史的出发点的考察上表现为抽象性和非批判性。西安交通 33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大学杨栋试图借助海德格尔诠释学来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提出一种异 化诠释学,从而指向对当代世界自主性技术现象及其与异化之间关系的进 一步思考。上海财经大学张东辉提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之间,可以 梳理出一条特殊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即从费希特主体间性的相互承认到黑 格尔市民社会的相互承认再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华东师范 大学陆凯华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与历程,并强调 时至今日,卢卡奇思想研究的突出方向是重新把握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 识》中对黑格尔 马克思理论的配置。 此外,厦门大学翁少龙介绍了马尔库塞对黑格尔《伦理体系》的解读,通 过马尔库塞提炼出的“文化”“生产”和“自由”这三大主题,阐释《伦理体系》 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并在当代语境下对马尔库塞的解读予以反思和评 价。河南大学郭广分析了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成逻辑,强调神学马 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化,而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现代性批判为 理论内核的新型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芳 对比了卢卡奇与马克思的“历史总体观”,认为二者虽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 的解释不同,但均在将现实的人的活动引入到思辨和理论的活动中,实现了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批判的总体性的方法论革命。东北大学田文君、朱春艳、 邓建华介绍了京特·安德斯的美好生活观与技术批判理论,强调技术对理 想生活的破坏,并认为这一理论充斥着对现代人的生活观照,折射出对人类 美好生活的深切理解,有助于研究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及其化解路径。西安 外国语大学李永虎解析了索恩 雷特尔的经济学认识论,并通过回归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聚焦于对商品经济交换关系的形式分析,从而揭示资 本主义与知识论相统一的命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形而上学,但现代形而 上学的本质却是资本主义。 四、俄罗斯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 俄国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一批学者 在苏联建立起了一套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 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欧兴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35 起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试图在苏联模式之外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苏联 解体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短暂停滞后再次受到关注,引发了一场马 克思主义“热”,并产生了“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此外,还有齐 泽克等持续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的知识分子,共同构成了俄罗斯及东欧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格局。由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情 况,与会学者对俄罗斯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 开:一是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讨 论与反思,二是他们对该地区当下诸多特定社会问题的理论剖析,三是这些 学者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局势的批判与相应构想的替代性方案。 在第一个方面,在经历了十月革命及苏联模式的数十年历史后,俄罗斯 及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必然要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深刻的反 思,此次会议对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些理论焦点展开了讨论。黑龙江大学周 来顺梳理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近些年,当代俄罗斯马克 思主义者主要就如下主题展开了各自的研究:一是对苏联哲学的反思;二是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探索;三是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反思;四是对社会 主义未来命运的关切。虽然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作 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对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仍有着重要影 响,依然是俄罗斯社会历史及自身命运复杂变迁的集中、真实写照。周来顺 提出,无论是前资本主义还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 是历史性、阶段性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恰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解过去、通向未来的钥匙。海南师范大学陈红也 对“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分歧作了分析。“俄罗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俄罗斯最为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学派内部在方法论 领域、对待苏联的看法、对未来社会的理解、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 系、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等方面存在理论分歧,但这种内部的学术争鸣一定 程度上能够促进“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哈尔滨工程大 学张笑夷通过一种历史文化社会学回溯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想文 化传统,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 的自由和自决的维护具有激进性和彻底性;二是在走向自由和自决的具体 336—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道路上既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又坚持共同体理念;三是始终在个体和共 同体两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黑龙江大学杜红艳解析了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关于人之问题的争论。代表人本主义流派的东欧新马 克思主义和代表科学主义流派的阿尔都塞有过理论上的争论,东欧新马克 思主义指出马克思晚期不是用物的问题去否定人的问题而是用商品的关系 去说明人的关系,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问题。黑龙江大学赵 海峰、李宝文还介绍了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此外,与会学者还关注了一些更为具体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员俊 雅和大连理工大学刘贵祥都关注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科西克的 辩证法理论。员俊雅提出,科西克正是基于德国观念论的认知建构主义和 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才能通过辩证法把握社会历史现实。 在科西克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主义实践造就的日常思维所揭示的只 是作为现实非本质结构的“伪具体”,只有在批判的、革命的实践中形成辩证 思维,才能揭示作为现实本质结构的“具体总体”。“伪具体”与“具体总体” 都是人们对现实进行建构的结果,但只有后者才在科学的基础上把握了现 实的本质结构。刘贵祥认为,国内长期以来对《具体的辩证法》的解读错失 了科西克融合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巨大努力,科西克本人是坚定的“实践一 元论”和典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颜岩阐 述了乔治·马尔库什的技术理论。马尔库什将马克思的技术理论分为一般 模式和历史模式。一般模式下,技术拥有本质上不变的结构,没有任何历史 性变化;历史模式下,则要对资本主义特定技术类型进行批判。东南大学刘 魁、华南师范大学郭永鹏和华东师范大学胡顺都对齐泽克的思想进行了分 析。刘魁提出,齐泽克否认了自然平衡的可复归性和当代绿色治理的有效 性,这提示我们当代生态危机的爆发具有多重根源,绿色技术无法一劳永逸 解决问题。郭永鹏通过回顾齐泽克对《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性解读,指出了 马克思无法直接回应当代资本主义将“一般智力”私有化从而转变剥削方式 的问题,齐泽克正是要回应这些质疑并重新激发无产阶级的活力。胡顺认 为,齐泽克认定当今的生态政治以恐惧作为终极驱动原则,实则是恐惧政 治。这种恐惧政治已经与资本主义合流,发挥着越来越保守的作用,阻碍着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37 人们面对生态问题本身。齐泽克主张生态政治必须转向恐怖政治,斩断作 为人的双重根基———符号与自然,以“生态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终结 者,重铸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念。胡顺指出,齐泽克的贡献不仅在于为生 态政治开辟了新的可能空间,更展示了一种真正的激进革命者的姿态。 在第二个方面,通过考察俄罗斯及东欧学者对所在地区的工人阶级分 化、工会式微、移民困境等现实问题的讨论,国内研究者试图把握资本主义 生产生活方式对后苏联时代的该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并由此更具体 有效地洞悉资本主义系统的运作机制。这一总体上的立意也体现在对第三 个方面的观察中,对于国内学者来说,从俄罗斯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 全球资本主义之批判和替代方案的寻求中,在对现代性的三重逻辑之阐释 1世纪构想及推进社会主义模式的切 和生存危机之反思中,可以归纳出在 2 实路径,尤其是能够强化对于如何以异质于新自由主义之方式落实社会性 自由的思考。东北农业大学梁秋通过介绍阿格妮丝·赫勒对现代性的反思 与批判,强调要在后现代的异质性中重建多元性的统一。现代性由技术的 逻辑、政治统治的逻辑、财富划分的逻辑构成,三种逻辑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但在当代社会,三者间脆弱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造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上海社会科学院赵司空则从非自由主义在东欧的兴起出发,分析了当代资 本主义危机的新形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 2014年提出了“非自由主义国 家”,强调依靠强政府建构共同体和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在西方资本主 义逆全球化、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欧尔班的理念 在欧盟其他国家也获得了支持,但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激烈争论。 五、其他国家及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对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中,广阔的理论视野成为此 次会议最鲜明的特点,与会学者对诸多国家及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予以 了关注,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回应当下在全球普遍出现的问题与危机。 一方面,一些最新的理论成果进入了国内学者的视野。西华师范大学 王怡尧论析了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借助对中国革 33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命与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所作的“另一番”解读,阿明认为,自 20世纪 50年 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需要的、连贯的、独立 自主的道路。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形成了一个“国家社 会资本主义”模式,推动了中国的崛起。华南师范大学罗子轩阐述了意大利 学者埃斯波西托对“免疫”概念的三重分析。埃斯波西托试图运用来自生物 医学的“免疫”概念,构建和阐释一种肯定性的生命政治思想,并通过对于免 疫与共同体之关系、免疫与现代性之关系以及免疫与政治之关系的三重分 析,初步揭示了免疫机制在不同领域的运作。华东师范大学孙亮介绍了墨 西哥学者约翰·霍洛威对资本主义批判路径的重构。开放马克思主义的代 表霍洛威试图借助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介入到对黑格尔 马克思关系的思 考,他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是我们思维的“紧身衣”及其所导致的实践偏离, 倡导从资本的生产力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转型,以此去寻求资本主义 批判与解放的可能。深圳大学郑湘萍辨析了印度学者范达娜·希瓦的生态 女性主义生态伦理观。希瓦以“疯牛”隐喻工业文明、以“圣牛”隐喻生态文 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世界观,积极提倡关爱、关怀和公正的 伦理价值。她还以多元生态伦理观指导其生态女性主义实践,尊重差异性、 弘扬多元性,以构建合理的生存观。郑湘萍认为,希瓦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 观在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李怀涛重思了日本学者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广松涉 认为马克思经历了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转换,强调关系主义对实体主义的 超越,确立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论,并对“商品”“交换过程”,尤 其是对“价值形式论”作出了物象化论的解读。 另一方面,在吸纳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还分析了一些地区 左翼思潮的整体状况。南京大学戴雪红辨析了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女性主义的关键人物和重要思想。她分别阐述了玛利亚罗莎·达拉·科 斯塔、利奥波蒂娜·弗图纳蒂和西尔维娅·费德里奇的主要思想,强调女性 的无偿家务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部分,不仅为资本家再生产了劳动力, 同时也培养了下一代的劳动力,因此国家必须向家庭妇女支付报酬。同时, 她们还反对列宁、恩格斯等参加社会劳动与工作以实现女性解放的观点,提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39 倡“拒绝工作”或者减少劳动时间,打造更为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浙江师 范大学林子赛介绍了当代非洲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入 21世纪 以来,非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关注的主题有:一是马克思主义与非洲文 化、 宗教传统的关联;二是民族主义、阶级斗争和抵挡运动的新趋势;三是南 非问题与“后隔离时代”非洲的新问题。21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景 主要体现为: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可能 的替代性方案重新受到关注;中国经验可以为非洲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参考 方案;结合非洲社会现实对泛非主义加以挖掘和重构。山东大学焦佩分析 了当代韩国左翼思潮的发展与前景。21世纪,遭遇了苏东剧变和亚洲金融 危机的韩国左翼实现了重组,虽然在卢武铉上台后左翼运动如火如荼,但马 克思主义在新自由主义与财阀经济相互交织的独特资本主义环境下逐渐丧 失主导地位,托洛茨基主义、清算主义、基本收入理论、新左派主义等思潮各 放异彩。直到美国次贷危机以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揭示和方 向指引才再次被重视,并开始逐渐走强,但仍未出现统合之势。 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在吸收此领域相关成果之基础上作出的另一理论推 进,乃是对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反思。东北大学朱春 艳、王卓伦就数字化时代创造性劳工的处境及其根源进行了辨析。创造性 劳工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依靠主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价值的劳动 者,他们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由于以资本为基 础的生产模式,创造性劳工在生产关系上处于劳资对抗的境地,对剩余价值 的追求促使资本占有全部劳动产品,劳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之下。创造性 劳工会服从于资本,但在本质上也需要自主性的自我表达,渴望按照自己的 意愿进行创造并实现自我解放,从而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行批判。南京大学杜丹将自列斐伏尔至索亚的批判城市化理论拓展 到了数字城市这一新领域。如今城市被定义为各种资源的高度聚集,而非 地理空间聚集,因此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数字城市,也可以被纳入批判城市化 理论的视域之中。风险与失序并存的数字城市同时还面临着空间布局矛盾 的挑战,因此要在支配性结构中进行生存反思。 对于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反思而言,倘若由福柯所创制、阿甘本等人 340—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所推进的围绕生命政治问题展开的批判工作要在当下社会的特定情势中真 正发挥效力,一个必要的步骤是要认清数字时代资本主义形态的重要变化, 尤其是由此种形态所规制的生活方式作用于社会个体的具体机制。正是在 此框架内,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身体规训、交往异化、空间治理、节奏加速 等重要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会学者在上述问题上的思考也得 到不断的细化与深化,由之而来的,便是对于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之主导性 意识形态更应当被把握为科技意识形态还是技科意识形态、数字资本与数 据资本之关联与差异以及如何有效地与数字资本主义形态展开多层次的主 导权斗争等开放性问题的持续回应与辨析。总而言之,以资本主义的数字 化形态为聚焦,与会学者不仅积极介入到了对于资本主义系统的讨论和批 判之中,而且在对于资本主义现实之深切把握方面,提供了极有助益的审视 视角和认知工具。 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 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对于资本主义之批判及替代性方案之构想为参 考,与会学者也纷纷立足于中国现实,在党的十九大所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之重要环 节的开创 21世纪人类新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话题作出了富有 价值的讨论。 温州大学傅守祥指出,在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中国认定 一个更文明的时代必然是注重人类整体发展的时代。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它跨越种族、文化、国家和意识 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纠正现有文明缺陷、开 创新型文明作了有益探索,体现了包容共进、互鉴共存、造福世界的天下情 怀和中国担当。南开大学朱雪微认为,资本主义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 与自身陷入全面异化的状态,马克思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真正共同体是把 人从异化的状态和颠倒的世界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但人类解放的问题并 21世纪人类发展陷入了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异化困境,因此探索 21 没有结束,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41 世纪人类解放路径该何去何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 山东理工大学孙民提出,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 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 类文明社会的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二者在逻辑关联、内涵意蕴、价 值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也是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历史使命。河北科技大学崔赞梅还对习近平生态思想与生态马克思主义 思想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强调习近平生态思想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 思想都肯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有着同 样的关切和思考。 不少学者共同指出,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归根结底是马 克思主义的,换句话说,在马克思就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之转变,以及相应的 历史及文明之转变而作出的精准论述中,根本上彰显的也就是以扬弃资本 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为手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路线, 而另一方面,在对资本主义之现实批判与现实反抗在西方世界普遍遭遇重 重阻力的当下时代,拥有诸多成功经验的中国方案显然能够在诸多重大课 题上,提供不可或缺的视角和资源。 同济大学王平提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是走出生态虚无主义的可能出 路。生态虚无主义弥漫在生态领域,遮蔽了生态事件背后本真的事实,掩盖 了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当今生态事件具有同质性、可复制性、时 空弥散性等特征,要走出生态危机之路,当务之急是从文明观、世界观、时空 观等多重路径对生态虚无主义的颠倒进行二次颠倒,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 下,目前看最好的尝试就是中国方案。上海财经大学姜国敏从“国别性”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凸显历程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他 认为,虽然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是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但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也不断揭示出“国别性”革命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即资本主 义不是“普遍性存在”而是“普遍化进程”,帝国主义国家间构成了一个多元 异质的体系,各国的国别性革命都有助于破坏帝国主义的体系性。中国通 34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19) 过强国建设而为社会主义接续奋斗,有助于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历 史进步。 重庆大学吕进提出要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困境和建构路径进 行探析。意识形态建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构也面临新形势与新问题, 因此今后我国意识形态建构要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逻辑,要不断 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工作中心,增强社会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乔瑞华强调要用反常 规理论的方法,对当今诸多正义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正确把握变动,有效应 对当今国际社会争端。华东交通大学李凤丹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 升,我国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依 然与经济成就无法匹配,我国依然面临消费主义、文化霸权、价值观危机、民 族文化危机等一系列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黑龙江大学隽鸿飞认为,中国的崛起及其带来的影响是 21世纪国外马 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绕过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21世纪是中国的 世纪。因此, 2 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需要将中国及其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作 为一个重要维度纳入其理论视野,并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寻求人类 性问题的解答思路。从与会学者在上述论题上基本一致持有的总立场来 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导向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无疑是当下 及未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路线和现实使命。 分报告十二 第十四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3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