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期(全文).pdf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七 届 编 辑 委 员 会 犜犺犲 犛犲狏犲狀狋犺 犈犱犻狋狅狉犻犪犾 犆狅犿犿犻狋狋犲犲 狅犳 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狌犪狇犻犪狅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 (犖犪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 ) 主 任 ( 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吴季怀 (WUJ i hua i) 副主任 ( 犞犻 犮 犲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陈国华 ( 黄仲一 (HUANGZhongy CHEN Guohua) i) 编 委 (犕犲犿犫 犲 狉 狊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 勇 ( 王士斌 (WANGSh DIAO Yong) i b i n) 刘 ? ( 江开勇 ( LIU Gong) J IANG Ka i yong) 孙 涛 ( 肖美添 ( SUN Tao) XIAO Me i t i an) 吴季怀 (WUJ 宋秋玲 ( i hua i) SONG Qi u l i ng) 张认成 ( ZHANG Rencheng) 陈国华 ( CHEN Guohua) 苑宝玲 ( 周树峰 ( YUAN Bao l i ng) ZHOUShu f eng) 郑力新 ( 徐西鹏 ( ZHENGL i x i n) XU Xi peng) 郭子雄 ( 黄仲一 (HUANGZhongy GUOZ i x i ong) i) 黄华林 (HUANG Hua 葛悦禾 ( l i n) GE Yuehe) 蒲继雄 ( 蔡绍滨 ( PUJ i x i ong) CAIShaob i n) 主 编 (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黄仲一 (HUANGZhongy i)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2019 年 1 月 然 科 学 版 ) 总第 165 期 目 第 40 卷 第 1 期 次 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 肖勇,肖长烨 ( 1) 变产量下扬料叶片对干燥滚筒料帘分布的影响特性 !!!!!!!!!!!!!!!!!!!!!!!!! 吴铭禧,房怀英,杨建红,陆杨 ( 9) 光学皮带秤测量方法及实验对比 !!!!!!!!!!!!!!!!! 陈睿,杨建红,房怀英,黄文景,林伟端,王惠风 ( 14) 电动汽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 王维强,曾晓松,夏茂树 ( 20) 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 钟星,邵辉,胡伟石,聂卓 " ( 26) 物联网和云计算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 张一凡,崔建国,张峰,李红艳 ( 34) 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 !!!!!!!!!!!!!!!!!!!!!!!!!! 郭浩,叶勇,高毅超,张世江 ( 41) 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 熊平,王升,文桃 ( 48) 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 谭波,倪秋奕 ( 56) 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 淳庆,孟哲,贾肖虎,金辉 ( 64) 半封闭海湾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分析 !!!!!!!!!!!!!!!!!!!!!!!!!!!! 龚旭东,俞缙,蓝尹余 ( 72) 土壤?空气换热器地埋管周围土壤动态的热湿迁移规律 !!!!!!!!!!!!!!!!!!!!!!!!!!!!!!! 杨茂林,杜震宇 ( 79)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 陈燕,罗婵,陈星宇,邱晓敏,宋新山,王宇晖 ( 85)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敖江流域水质 !!!!!!!!!!!!!!!!!!!!!!!!!!!!!!! 张莹莹,卢毅敏 ( 93) 光学衬底上微光纤的传输损耗 !!!!!!!!!!!!!!!!!!!! 梁定鑫,戴昊,杨宇航,张奚宁,蒲继雄 ( 101) 针织物热定型质量因素的团树传播 !!!!!!!!!!!!!!!!!!!!!!!!!!! 周丽春,罗孝雯,金福江 ( 106) 采用 ACGAN 及多特征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 刘群,陈锻生 ( 113) 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多类别决策树模型 !!!!!!!!!!!!!!!!!!!!!!!!!!!! 王子癑,谢维波,李斌 ( 121) 平衡搜索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 刘晓芳,柳培忠,骆炎民,范宇凌 ( 128) 重心插值配点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 翁智峰,姚泽丰,赖淑琴 ( 133) 期刊基本参数: CN35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02019 01n 犑犗犝犚犖犃犔 犗犉 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 SCIENCE ) 犞狅 犾. 40犖狅. 1 犛狌犿165 犑犪狀.2019 犆犗犖犜犈犖犜犛 Re s e a r chPr og r e s so fAdap t i veMe chan i smon Mi c r oo rgan i smsi nDi f f e r en tEnv i r onmen t s !!!!!!!!!!!!!!!!!!!!!!!!!! XIAO Yong,XIAO Changye ( 1) I n f l uenc eo fL i f t i ngB l adeonDi s t r i bu t i ono fRo t a r rMa t e r i a lCur t a i nUnde rVa r i ab l e yDr ye Ou t t pu !!!!!!!!!!!! WU Mi ngx i,FANG Hua i i ng,YANGJ i anhong,LU Yang ( 9) y Compa r a t i veS t udyon Me a sur i ng Me t hodandExpe r imen to fOp t i c a lBe l tWe i r ghe !!!!!!!!!!!!!!!! CHEN Ru i,YANGJ i anhong,FANG Hua i i ng, y HUANG Wen i ng,LIN We i duan,WANG Hu i f eng ( 14) j De s i fPe rmanen tMagne tBrush l e s sDC Mo t o rCon t r o l l e rf o rEl e c t r i cVeh i c l e gno !!!!!!!!!!!!!!!! WANG We i i ang,ZENG Xi ao s ong,XIA Mao shu ( 20) q Au t onomousObs t a c l eAvo i danc eCon t r o l l i ngo fRobo t i cExc ava t o r si nOpe r a t i onPr oc e s s o fNon i f o rm Ra t i ona lB l i ne ?Un ?Sp !!!!!!!!!!!!! ZHONG Xi ng,SHAO Hu i,HU We i sh i,NIEZhuoyun ( 26) De s i fLe akageCon t r o lSys t emf o rUrban Wa t e rSupp l two rkUs i ngI n t e rne to f gno y Ne Th i ngsandCl oudCompu t i ng !!!!!!!!!!!! ZHANG Yi f an,CUIJ i anguo,ZHANGFeng,LIHongyan ( 34) F i n i t eEl emen tAna l i so fConc r e t e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ube sSub e c t edt oAx i a lTens i on ?F ys j !!!!!!!!!!!!!! GUO Hao,YE Yong,GAO Yi chao,ZHANGSh i i ang ( 41) j Theo r e t i c a lS t udyonCompos i t eEl a s t i cModu l uso fC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ube s !!!!!!!!!!!!!!!!!!!! XIONGP i ng,WANGSheng,WEN Tao ( 48) Ana l i so fSo i lPr e s sur eandS t ruc t ur eOp t imi z a t i ono fUn l oad i ngRe t a i n i ng Wa l lby ys F i n i t eEl emen tMe t hod !!!!!!!!!!!!!!!!!!!!!!!!!!!!! TAN Bo,NIQi uy i( 56) Eva l ua t i on Me t hodso fComponen tImpo r t anc eo fTyp i c a lTr ad i t i ona lTimbe rBu i l d i ngsi n Yang t z eRi ve rReg i ons !!!!!!!!!!!!!!!! CHUN Qi ng,MENGZhe,J IA Xi aohu,J IN Hu i( 64) Ef f e c t so fRe c l ama t i onon Hyd r odynami cEnv i r onmen ti nSemi os edBay ?Cl !!!!!!!!!!!!!!!!!!!!! GONG Xudong,YUJ i n,LAN Yi nyu ( 72) 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nDynami cHe a tand Mo i s t ur eMi r a t i onLaw Ar oundEa r t h t o r ? ?Ai g He a tExchange rGr oundTube s !!!!!!!!!!!!!!!!!!!!!!!!!! YANG Mao l i n,DU Zhenyu ( 79) Spa t i a landTempo r a lEvo l u t i ono fEco l og i c a lSe cur i t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yi !!!!!!!!!!!!!!!!!!! CHEN Yan,LUO Chan,CHEN Xi ngyu, QIU Xi aomi n,SONG Xi nshan,WANG Yuhu i( 85) Wa t e rQua l i t l ua t i ono fAo i angRi ve rBa s i nUs i ngPr i nc i lComponen tAna l i s yEva j pa ys and Wa t e rQua l i t ndex yI !!!!!!!!!!!!!!!!!!!!!!!! ZHANG Yi ngy i ng,LU Yimi n( 93) Pr opaga t i onLos so fMi c r o f i be r sonOp t i c a lSubs t r a t e s !!!!! LIANG Di ngx i n,DAIHao,YANG Yuhang,ZHANG Xi n i ng,PUJ i x i ong ( 101) Cl i e ePr opaga t i onf o rHe a tSe t t i ng Qua l i t c t o ro fFab r i c queTr yFa !!!!!!!!!!!!!!!!!! ZHOU L i chun,LUO Xi aowen,J IN Fu i ang ( 106) j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 fHype r spe c t r a lRemo t eSens i ngImage sUs i ng ACGANandFus i ono f Mu l t i f e a t ur e !!!!!!!!!!!!!!!!!!!!!!!! LIU Qun,CHEN Duansheng ( 113) Mode lCons t ruc t i ono fMu l t iCl a s sDe c i s i onTr e eUs i ngPo cke tAl r i t hm go !!!!!!!!!!!!!!!!!!!!!! WANGZ i i bo,LIB i n( 121) yue,XIE We Impr ovedAr t i f i c i a lBe eCo l ony Al r i t hm Ba s edonBa l anc edSe a r ch go !!!!!!!!!!! LIU Xi ao f ang,LIU Pe i zhong,LUO Yanmi n,FAN Yu l i ng ( 128) Ba r en t r i cI n t e rpo l a t i onCo l l oc a t i on Me t hodf o rAl l en t i on ?CahnEqua yc !!!!!!!!!!!!!!!!!! WENGZh i f eng,YAOZe f eng,LAIShuq i n( 133) 犛 犲 狉 犻 犪 犾犘犪 狉 犪犿犲 狋 犲 狉 狊:CN35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02019 01n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17 ? 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 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肖勇1,2,肖长烨1,2,3 ( 1.中国科学院 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2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中科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综述目前微生物进化研究所结合的技术手段,并重点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变量中进化的研究进展 . 在不同营养源、 pH 值、氧气环境和温度等条件下,总结微生物的适 应 性 策 略 并 分 析 其 进 化 性 状,同 时,对 微 生 物进化研究手段进行局限性评价和总结,以期为环境微生物进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关键词: 微生物进化;适应性策略;全基因组;环境变量 中图分类号: X1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01 08 ? ? ? 犚犲 狊 犲 犪 狉 犮犺犘狉 狅犵 狉 犲 狊 狊狅 犳犃犱犪狆 狋 犻 狏 犲犕犲 犮犺犪狀 犻 狊犿狅狀 犕犻 犮 狉 狅 狅 狉 犪狀 犻 狊犿狊犻 狀犇犻 犳 犳 犲 狉 犲 狀 狋犈狀狏 犻 狉 狅狀犿犲 狀 狋 狊 犵 , ,, XIAO Yong1 2,XIAO Changye1 2 3 ( 1.I ns t i t u t eo fUr banEnv i r onmen t,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Xi amen361021,Ch i na; 2.Un i ve r s i t f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Be i i ng100049,Ch i na; yo j 3.KeyLabo r a t o r fUr banPo l l u t an tConve r s i on,Ch i ne s eAc ademyo fSc i enc e s,Xi amen361021,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 i sa r t i c l ede s c r i be st hecu r r en tt e chn i c a lme t hodsc omb i nedwi t hmi c r ob i a le vo l u t i on,andf o cus e s snu t r i en ts ou r c e s,pHva l ue s, ont her e s e a r chp r og r e s so fmi c r obe si nd i f f e r en tenv i r onmen t a lva r i ab l e s,sucha oxygenenv i r onmen t sandt empe r a t u r ec ond i t i ons.Adap t i ves t r a t eg i e so fmi c r oo r i smsa r esumma r i z edand gan e s e a r chme t hodsf o rmi c r ob i a le vo l u t i ona r ee va l ua t edandsumma e vo l u t i ont r a i t sa r eana l z ed.Me anwh i l e,r y dep t hs t udyo fmi c r ob i a le vo l u t i on. r i z edl o c a l l op r ov i det he o r e t i c a lgu i danc ef o rt hei n ? yt 犓犲 狉 犱 狊: mi c r ob i a le vo l u t i on;adap t i ves t r a t eg i e s;who l egenome;env i r onmen t a lva r i ab l e 狔狑狅 自然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物质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的生长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 关 .从微生物到高等脊椎动物的所有生命形式一直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适应性和表型发生变 化 .“进化”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对物种 进化的 阐 述 [1].生 物 在 进 化 过 程 中,外 界 选 择 压 力 的 存在可以保证生物群体的随机变异,实现定向淘汰,最终 与 环境压 力相 适 应 的 基 因 型 得 以 保 存 .当 外 界 压力发生变化,生物群体需要提高其生理适应性得以存活,且必须保持自身的活性,避免死亡,对新环境 的进化适应必然涉及某些特征的增强,从而导致机体 的改善 和适应 性 的 增 加 .近 年 来,国 内 外 已 开 展 大 量关于微生物进化的相关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微生物进 化研 究结合 的技术 手 段 和 不 同 环 境 策 略 下 进 化 收稿日期: 2018 08 15 ? ? 通信作者: 肖勇( 1982 ?),男,副研究员,博 士,主 要 从 事 废 水 资 源 化 处 理、环 境 微 生 物、微 生 物 电 化 学 及 其 应 用 的 研 究. E i l: i ao@i ue. a c. cn. ?ma yx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7845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资助项目( 201834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 2019 年 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阐述,主要从环境微生物在 不同营 养源、不同 氧 气 环 境、不 同 酸 碱 度 和 不 同 温 度几个方面,概括当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 1 微生物进化研究的手段 1. 1 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 微生物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贡献者,在自然环境系统中扮演重要作用,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微生物生长迅速、种群 规模庞 大、基 因 组 较 小,且 原 始 菌 株 和 进 化 菌株可以通过冷冻保藏 [2?4],因此,微生物通常作为长期进化实验的研究对象 .通过人为地控制实 验室特 定环境,容易研究微生物的变异情况和适应性增强之间关 联 性 [5].从 另 一 个 角 度 看,对 于 具 有 污 染 物 抗 性机制的生物,长 期 进 化 实 验 能 提 供 一 种 很 好 的 研 究 手 段,研 究 其 抗 性 的 形 成 过 程,包 括 重 金 属 抗 性 [6?7]、抗生素抗性 [8?9]及多种复合污染物 抗 性 [10],例 如,致 病 菌 中 对 抗 生 素 耐 药 性 的 持 续 演 变,是 微 生 物面对环境压力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 . 1. 2 全基因组学技术的结合 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测序成本的不断 降低,长期 进 化 实 验 结 合 测 序 技 术 已 经 成 为 主 流的研究手段 .在提供精准大数据的前提下,长期进化实验结合测序技术能够更好地了解突变引起新特 [ ] 性的机制,即使发生了单个突变,如核苷酸多态性( SNP),也可 能产生 不同的表 型特性 11 .因 此,表型的 变化与基因组突变信息的结合能深入解读微生物的适应性机制,并完整记录其遗传变化过程,通过全基 因组测序(WGS)手段,发现原始和进化基因组之间的多态性变化,全 面检测 进化菌株 累计的 突变 .即使 没有参考基因组,也能利用 denovo 组装将原代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拼接 [12]研究 . 全基因组学、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手段为遗传分子学机制的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 . 近几年,已有大量的研究利用全基因组筛选突变位点的信 息 [13?15].在长 期 进 化 实 验 下,利 用 全 基 因 组 重 测序,通过比较突变株与原始菌株的序列,总 结 大 肠 杆 菌 发 生 变 异 位 点 的 信 息,如 图 1 所 示 .图 1 中: A 圆圈表示大肠杆菌的染色体长度,圈上的标记为多个大肠杆菌进化研究中,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在开放阅 读框内发现的单核苷酸变异、插入和缺失 [16?18]; B 为在大肠杆菌染色体显示的一系列变异基 因位 点被用 [ ] 于基因本体论( GOs l im)分类的富集分析 19 ; C 为在 不 同 环 境 下,发 生 变 异 的 基 因,其 中, 20K 表 示 在 葡 [ ] [ ] 萄糖基本 培 养 基 中 进 化 了 20000 代 20 , 45A 表 示 在 高 温 下 的 进 化 21 , ETM 表 示 在 乙 醇 中 耐 受 性 进 图 1 大肠杆菌适应性进化研究中鉴定的基因内突变 F i 1 I n t r agen i cmu t a t i onsi den t i f i ed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adap t i vee vo l u t i ons t ud i e s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肖勇,等: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3 [ [ ] 23] 化 [22], Gl La c t表 示 在 乳 酸 为 介 质 下 进 化 17 , PGI表 示 删 除 pg i基 yc表示在甘油基本培养基中进 化 , 因后,在葡萄糖培养基中进化 [24].研 究 发 现,单 核 苷 酸 变 异 是 最 常 见、也 是 最 容 易 发 生 的 变 异 类 型 (占 61% ),其中,碱基 C>T/G>A 发生的替换所占的比例不同 .碱基的缺失( 29% )、插入( 7% )及碱 基片段 的移位( 3% )是比较常见的类型 .由此可知,基因变异影 响到 的功能 类 别,同 时,也 能 对 不 同 条 件 下 进 化 后的变异基因进行统计比较 .因此,全基因组学技术的结合能够为微生物的进化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分析 和比较 . 2 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适应性机制研究现状 一个变化的环境等同于给微生物创造了压力条件,微生物 需要通 过 提 高 生 理 活 性 和 遗 传 适 应 性 机 制应对压力 .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微生物进化机制,能够严格控制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 环境变量使微生物长期适应生长,且能够有效保存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进化菌株,比较不同阶段进化菌 株的适应性差异,总结其进化过程,为生物领域的进化研究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 . 2. 1 基于营养源环境的进化研究 足够的营养源是微生物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研究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源下的长期适应性进化, 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不同的营养源下,微生物代谢能力会有所不同,同时,长期生 存在寡营养源或其他营养源限制下,微生物需要改变自身某些方面的代谢功能以适应环境的限制 . [ ] Ba r r i ck 等 16 在大肠杆菌进化研究中有着 深 厚 的 基 础 和 实 验 经 验,他 们 将 葡 萄 糖 作 为 一 种 限 制 性 营 养源环境,进行大肠杆菌进化40000 代(约6000d)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方法,分别比较20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代和原代基因组的差异位点,发现适应性进化与基因组之间的耦合关系非 常复杂,在进化过程中,有益突变具有一致性,而中性突 变具 有高度 的 可 替 换 性,同 时,适 应 性 提 高 的 速 率随着时间不断下降,表明新的有益突变出 现 速 率 降 低,并 对 进 化 了 60000 代 的 大 肠 杆 菌 进 行 了 适 应 性动力学和遗传基础分析 [25].也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把大肠杆菌 K? 12 MG1655 原 本已经适 应的常 规碳 源突然换 成 其 他 从 未 接 触 过 的 碳 源 ( L?1, 2?丙 二 醇)后,微 生 物 能 够 在 短 期 内 快 速 通 过 自 身 关 键 基 因 [ 18] 犳狌犮犗 和该基因的启动子突变,从而在 700 代进化下快速适应外来碳源,维 持自身 的稳 定生长 .当然, 微生物面临营养源缺乏的情况下,如氮源贫瘠 [26]、碳源限制 [27]等,微生物都能通过自身相关通路的基因 变异增强其代谢过程,保证自身的适应性能力 .而在充足营养源的环境中 [28],微生 物的生存 能力相 比祖 先菌株有明显的降低,且对环境的敏感程度降低,也就是说,对环境变化的应激性反应能力降低 . 2. 2 基于有氧和无氧环境的进化研究 地球中,生物群体的演替大多是从无氧环境逐步适应到有氧环境 .目前,自然界存在许多好氧、厌氧 和兼性条件微生物 .在不同氧气环境下,氧化应激( ROS)压 力是 导致微 生 物 发 生 突 变 的 重 要 原 因,在 无 氧情况下,微生物发酵功能是最主要的能量产生方式 [29],且其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高于有氧环境 [30],如 表 1 大肠杆菌的全基因组自发性突变率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狀 为样本数 1 Genome despon t ane ousmu t a t i onr a t e sf o r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gr owt h ?wi 量; γG , γN 分 别 为每 代中,每个基 Tab. 项目 狀 γG γN 因组和单个核苷酸的平均突变 率 .由表 1 可 知:在 无 氧 环 境 下, 大肠杆菌每代中无论是基因组还 有氧条件 24 无氧条件 24 ( 1. 150±0. 146)×10-3 ( 1. 900±0. 274)×10-3 ( 2. 550±0. 325)×10-10 ( 4. 230±0. 607)×10-10 是单核苷酸的突变率都高于有氧环境 .在厌氧生长过 程中,微生物 似乎 具 备 更 强 的 选 择 性 压 力,使 细 胞 产生更多的适应性优势 . 在厌氧条件下,大肠杆菌能将葡萄糖转化成甲酸盐、乙酸盐、乙 醇、乳酸 盐和 琥 珀酸 盐 [31],由 于缺乏 合适的电子受体、载体或氧化还原相关酶,引起氧化还原 平衡的改 变或 受 损,导 致 微 生 物 细 胞 的 应 激 压 力 [32].乙醇脱氢酶能够在厌氧条件下通过 NADH 氧化作用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有研究者发 现在缺 乏由 基因 犪犱犺犈 编码的 乙 醇 脱 氢 酶 情 况 下,细 胞 从 好 氧 过 渡 到 无 氧 条 件 要 经 历 严 重 的 氧 化 还 原 应 激 压 力 [33].敲除基因 犪犱犺犈 的大肠杆菌无法在厌氧 环 境 下 生 长,然 而,额 外 增 加 的 基 因 狆狋 犪(磷 酸 转 乙 酰 酶) 突变体能够通过乳酸发酵在厌氧环境生长 [30].同时,在 营养源 充足的 LB 培 养 基 中 进 行 大 肠 杆 菌 培 养, 通过基因型和表型结合发现由不同氧气环境驱动下,大肠杆菌通过调节其新陈代谢活性,利用不同代谢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 2019 年 途径获得碳源和其他能源,并能通过激活与糖酵解相关的替代途径作 出响 应 [34].总结 来说,大肠 杆菌在 厌氧环境生长的主要适应性机制包括增 强 能 量 代 谢 产 生 的 途 径 (如 发 酵 功 能 的 提 升 [35])和 非 必 要 功 能 的失活两方面 . 2. 3 基于不同酸碱度环境的进化研究 许多类型的生物体可能不会经历不同的酸度或碱度压力胁迫,但在肠道环境中, pH 值对肠道微生 物(如大肠杆菌)而言,是具有生物 学 意 义 的 环 境 压 力 .通 常 大 肠 杆 菌 被 认 为 在 中 性 环 境 中 生 长 情 况 最 好,当然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也能生长 .自然环境的酸碱度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 必要研究微生物处于不同酸碱度环境中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 目前,已有研 究 描 述 大 肠 杆 菌 的 3 种 不 同 耐 酸 机 制,包 括 依 赖 RpoS 的 氧 化 或 葡 萄 糖 抑 制 系 统 [ 36 37] ? 、涉及谷氨酸脱羧酶的 GAD 系统 [38?39]和 需 要 精 氨 酸 脱 羧 酶 活 性 的 ARG 系 统 [40?41].在 存 在 谷 氨 酸或精氨酸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可以逆转膜电位使细胞内部带正电荷,这与在极端低 pH 环 境中 生长的 各种嗜酸菌的适应策略相同 [42].在碱性胁迫下的抗性可能涉及不同的机 制,有 研究表 明, L?异丙 基甲基 [ ] 转移酶( PCM)的蛋白质修复机制在高 pH 值条件下变得非常重要 43 .在酸性条件 下生长的 菌株能 比祖 先原代菌株达到更高的生长终点,而碱性条件下却没有酸性条件的适应性强,且在不同 pH 值条 件下生 长的进化群体中,一种主要的酸应激酶活性逐渐丧失,表明酸适应过程与酸应激反应的缓和之间具有很 [ ] 强的相关性 [44].McCa r t hy 等 45 研究了硫磺 矿 硫 化 叶 菌 通 过 不 断 改 变 体 系 的 酸 度 和 温 度,同 时 结 合 基 因重测序和转录测序手段研究其进化性状,结果表明,在 3 年的长 期进 化 下,硫 磺 矿 硫 化 叶 菌 最 终 能 够 耐受酸度 pH 值为 0. 8,温度为 80 ℃ ,比最初的祖先菌株耐受性高达 178 倍 . 2. 4 基于不同温度环境的进化研究 温度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绝大多数生物体具有等温性,且环境温度直接建立了生 物体温度,从而控制着生物速率过程,其中,重要的生命 过程,如能量 转 化、再 生 和 生 长 都 受 到 温 度 的 影 响 .因此,对微生物应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适应性进化 主 要 通 过 涉 及 相 关 功 能 的 基 因 变 异 . 1887 年, Da l l i nge r46 发 现 微生物的耐受温度经过几年的适应周期能够逐步提高,从 20 ℃ 至 70 ℃ ,但由于 技术 原因,没有 对进化 [ ] 群体作深入的机制解读 . Benne t t等 47 分析 24 个实验室进化的大肠杆菌谱系发现,对低温( 20 ℃ )的适 应会随机伴随着对高温( 40 ℃ )适应性 功能的 丧失 .进 化 菌 株( 20 ℃ )在 20 ℃ 和 40 ℃ 的 适 应 性 相 关 分 析,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40 ℃ 下 的 适 Δ犠20 ℃ , Δ犠40 ℃ 分 别 为 菌 株 在 20, 应性系数 .由 图 2 可 知:有 20 个 样 品 集 中 在 第 4 象 限; 20 ℃ 进化后的菌株相对适应度明显增加,而 40 ℃ 下的适应度 逐渐递减,这种增益的 大 小 和 相 关 的 适 应 性 损 失 之 间 没 有 显著的定量关系,说明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适应度增 加,总 会逐渐随机地丧失某 些 不 常 用 的 功 能,导 致 某 些 特 性 的 退 化 .在 41. 5 ℃ 下进化 2000 代的大肠杆菌 由热诱 导引 发相 关基因的变异,导致在 分 子 水 平 和 组 织 水 平 上 的 耐 热 性 和 适应性明显提高,并且能够增强菌株在 50 ℃ 高温急性胁迫 下的存活率 [48].在 不 同 温 度 的 长 期 进 化 下,微 生 物 主 要 通 过调节与细胞形态大 小 相 关 的 基 因、营 养 物 质 利 用 能 力 和 代谢酶活性相关的基因变异,形成特有的耐热特征 [49]. 图 2 20 ℃ 环境进化后的菌株在 20 ℃ 和 40 ℃ 的适应性相关分析 F i 2 Adap t i vec o r r e l a t i onana l s i s g. y a t20 ℃ and40 ℃ o fs t r a i ns a f t e r20 ℃ env i r onmen t a le vo l u t i on 3 微生物进化实验成为研究污染物抗性机制的有效手段 重金属、抗生素污染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环境问题 之 一,而 其诱 发 的 微 生 物 重 金 属 抗 性(如 砷 抗 性 [ 50] )和耐药性抗性基因污染问题则更 为 严 重 与 紧 迫 .重 金 属 抗 性 与 抗 生 素 抗 性 之 间 具 有 交 叉 抗 性 和 共抗性 [51],耐药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生素污染的 重 要衍生 危害 [52],环 境 微 生 物 基 因 组 上 存 在 大 量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 基因 .重金属 与抗 生 素 具 有 的 共 抗 性 分 子 机 制,如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肖勇,等: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5 [ ] 图 3 所示 .图 3 中:( i)为交叉抗性, Te tL 蛋白可以转移 四环素和 钴 53 ;( i i)为 共 抗 性 中 对 一 个 决 定 因 素 的抗性会引发对其他毒物的抗性,具有连锁性,该示例显示了链霉素抗性与 pHCM1 质粒的汞抗 性基因 的联系 [54];( i i i)为共同调节的抗性,不 同 的 调 节 系 统 在 转 录 上 是 相 连 的,因 此,微 生 物 暴 露 于 一 种 有 毒 物质会引发对另一种未知或未被识别的毒性途径的抗药性 . 了解病原体种群的适应性过程,特别是鉴定适应性遗传途径的多样性,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非 常重要 .在微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基因演变出不同的功能 [55].例 如,抑 制竞争 者的 生长,启动微 生物的解毒机制,实现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从而帮助微生物在抗生 素胁迫环 境中“存活”[56].这些 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进化的结果 .目前,已有许多报道集中研究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类型抗生素 下的进化轨迹,如环丙沙星 [57?58]、利福平 [59]等 .因 此,微 生 物 在 污 染 物 下 的 长 期 进 化 是 一 种 研 究 适 应 性 机制及耐药机制的有效手段 . 图 3 金属和抗生素具有的共抗性分子机制示例 F i 3 Examp l e so fc o r e s i s t anc emo l e cu l a rme chan i smso fme t a l sandan t i b i o t i c s ? g. 4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升级,实验室微生物进化 研究变 得 越 来 越 有 针 对 性,严 格 控 制 环 境 变 量,通过全基因组手段精准找到关键功能基因,结合表型 与 基因性 状变 化 分 析 总 结 其 适 应 性 机 制 .综 合 目前的进化研究体系,提出以下 3 点局限性和建议: 1)主要集中在单一环境变量体系,对复 合变 量的进 化实验较为缺乏; 2)多组学技术的联合手段研究还比较缺乏,针对新兴污染物开展相 关的 进化研 究,包 括病原体的耐受增强机制和“超级细菌”的进化 过 程,需 要 结 合 转 录 组 学 和 蛋 白 组 学 的 验 证; 3)进 化 研 究的对象还需要多元化,在单克隆原核微生物的研究 基础上,增加 复合 菌 种 对 环 境 变 化 的 适 应 性 研 究, 了解菌群之间的交互进化作用 . 微生物的自然进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理解微生物在 不同环 境 变 量 下 的 进 化 机 制 和 极 端 环 境 下的生态活动规律,有助于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 .进化工程的应用可以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 适应性机制,从而避免污染物耐受菌 的 产 生 .目 前 的 技 术 研 究 已 经 对 动 力 学 和 进 化 过 程 进 行 了 深 入 了 解,但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进化动力学可能会随着 研 究中的 环境 和 有 机 体 的 不 同 而 变 化,庞 大 的 数据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框架与基础 . 参考文献: [ 1] DARWIN C. Ont heo r i i no fspe c i e s,1859[M]. New Yo r k: New Yo r kUn i ve r s i t e s s, 2010. g yPr [ 2] COOPER TF, ROZEN DE, LENSKIRE. Pa r a l l e lchange si ngeneexp r e s s i ona f t e r20000gene r a t i onso fe vo l u t i on 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2003, 100( 3): 1072?1077. DOI: 10. 1073/ s. 0334340100. pna [ 3] COWEN LE, SANGLARD D, CALABRESE D, 犲 狋犪 犾. Evo l u t i ono fd r ugr e s i s t anc ei nexpe r imen t a lpopu l a t i onso f 犆犪狀犱犻犱犪犪 犾 犫 犻 犮犪狀 狊[ J]. J ou r na lo fBa c t e r i o l ogy, 2000, 182( 6): 1515 1522. DOI: 10. 1128/JB. 182. 6. 1515 1522. 2000. ? ? [ 4] FEREA TL, BOTSTEIN D, BROWN PO, 犲 狋犪 犾. Sy s t ema t i cchange si ngeneexp r e s s i onpa t t e r nsf o l l owi ngadap t i v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6 2019 年 e vo l u t i oni nye a s t[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1999, 96( 17): 9721?9726. DOI: 10. 1073/ s. 96. 17. 9721. pna [ 5] BUCKLING A,WILLS M A, COLEGRAVE N.Adap t a t i onl imi t sd i ve r s i f i c a t i ono fexpe r imen t a lba c t e r i a lpopu l a t i ons[ J]. Sc i enc e, 2003, 302( 5653): 2107 2109. DOI: 10. 1126/s c i enc e. 1088848. ? [ 6] BENGTSSON G, EK H, RUNDGREN S, 犲 狋犪 犾. Evo l u t i ona r e spons eo fe a r t hwo rmst ol ong t e rm me t a lexpo su r e ? yr [ J]. Oi ko s, 1992, 63( 2): 289 297. DOI: 10. 2307/3545390. ? [ 7] ROELOFSD, JANSSENST KS, TIMMERMANS MJT N, 犲 狋犪 犾. Adap t i ved i f f e r enc e si ngeneexp r e s s i ona s s o c i a t edwi t hhe avy me t a lt o l e r anc ei nt hes o i la r t hr opod犗狉 犮犺犲 狊 犲 犾 犾 犪犮 犻 狀犮 狋 犪[ J].Mo l e cu l a rEc o l ogy, 2009, 18( 15): 3227? 3239. DOI: 10. 1111/ 1365 294X. 2009. 04261. x. ? j. [ 8] LEVIN BR, PERROT V,WALKER N. Compens a t o r t a t i ons,a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nc eandt hepopu l a t i ongene t i c s y mu o fadap t i vee vo l u t i oni nba c t e r i a[ J]. Gene t i c s, 2000, 154( 3): 985 997. DOI: 10. 0000/PMID10757748. ? [ 9] SCHRAGSJ, PERROT V, LEVIN B R. Adap t a t i ont ot hef i t ne s sc o s t so fa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nc e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Roya lSo c i e t fLondonSe r i e sB:B i o l og i c a lSc i enc e s, 1997, 264( 1386): 1287 1291. DOI: 10. ? yo 1098/r spb. 1997. 0178. [ 10] COUTELLEC M A, BARATAC. Spe c i a li s sueonl ong t e rme c o t ox i c o l og i c a le f f e c t s:Ani n t r oduc t i on[ J]. Ec o t ox i ? c o l ogy, 2013, 22( 5): 763 766. DOI: 10. 1007/s 10646 013 1092 7. ? ? ? ? [ 11] LEES H, VAN DER WERFJHJ, HAYESBJ, 犲 狋犪 犾. Pr ed i c t i ngunobs e r vedpheno t sf o rc omp l ext r a i t sf r om ype who l e J]. PLOSGene t i c s, 2008, 4( 10): e 1000231. DOI: 10. 1371/ t a[ ou r na l. 1000231. ? genomeSNPda j pgen. [ 12] GNERRES,MACCALLUMI, PRZYBYLSKID, 犲 狋犪 犾.Hi l i t r a f ta s s emb l i e so fmamma l i angenome sf r om ? gh qua yd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2011, 108( 4): 1513?1518. ma s s i ve l r a l l e ls e eda t a[ ypa quenc DOI: 10. 1073/pna s. 1017351108. [ 13] ALBERT TJ, DAILIDIENED, DAILIDE G, 犲 狋犪 犾.Mu t a t i ond i s c ove r nba c t e r i a lgenome s:Me t r on i da z o l er e s i s t yi anc ei n 犎犲 犾 犻 犮 狅 犫犪犮 狋 犲 狉狆狔犾 狅 狉 犻[ J]. Na t u r eMe t hods, 2005, 2( 12): 951 953. DOI: 10. 1038/nme t h805. ? [ 14] TURNERCB,WADEBD,MEYERJR, 犲 狋犪 犾. Evo l u t i ono fo r i sma ls t o i ch i ome t r nal ong t e rmexpe r imen t ? gan yi wi t h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Roya lSo c i e t i enc e, 2017, 4( 7): 170497. DOI: 10. 1098/r s o s. 170497. yOpenSc [ 15] ATSUMIS,WU T Y,MACHADOIM, 犲 狋犪 犾. Evo l u t i on,genomi e c ons t r uc t i ono fi s obu t ano lt o l e r cana l s i s,andr y anc e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Mo l e cu l a rSy s t emsB i o l ogy, 2010, 6( 1): 449. DOI: 10. 1038/msb. 2010. 98. [ 16] BARRICKJE, YU DS, YOONSH, 犲 狋犪 犾. Genomee vo l u t i onandadap t a t i oni nal ong t e rmexpe r imen twi t h犈狊 犮犺犲 ?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Na t u r e, 2009, 461( 7268): 1243 1247. DOI: 10. 1038/na t u r e 08480. ? [ 17] CONRAD T M, JOYCE A R,APPLEBEE M K, 犲 狋犪 犾.Who l e?genomer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K?12 e s e i ng o f犈狊 quenc MG1655unde r i ngsho r t t e rml abo r a t o r vo l u t i oni nl a c t a t emi n ima lmed i ar e ve a l sf l ex i b l es e l e c t i ono fadap t i ve ? go ye J]. GenomeB i o l ogy, 2009, 10( 10): R118. DOI: 10. 1186/gb 2009 10 10 r 118. mu t a t i ons[ ? ? ? ? [ 18] LEED H, PALSSONB. Adap t i vee vo l u t i on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K? 12 MG1655du r i ngg r owt honanonna t i vec a r bons ou r c e,L 2?p r opaned i o l[ J].App l i edandEnv i r onmen t a lMi c r ob i o l ogy, 2010, 76( 13): 4158?4168. DOI: 10. ?1, 1128/a em. 00373 10. ? [ 19] CAMON E,MAGRANE M, BARRELLD, 犲 狋犪 犾. Thegeneon t o l ogyanno t a t i on ( GOA)da t aba s e:Sha r i ngknowl / edgei nun i r o twi t h geneon t o l ogy[ J].Nuc l e i c Ac i ds Re s e a r ch, 2004, 32( s 1):D262?D266.DOI: 10. 1093/na r p gkh021. [ 20] BARRICKJE, LENSKIRE. Genome demu t a t i ona ld i ve r s i t nane vo l v i ngpopu l a t i on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wi yi Co l dSp r i ng Ha r bo rSympo s i aonQuan t i t a t i veB i o l ogy, 2009, 74: 119 129. DOI: 10. 1101/s 2009. 74. 018. ? qb. [ 21] KI SHIMOTO T, I I J IMAL, TATSUMIM, 犲 狋犪 犾. Tr ans i t i onf r ompo s i t i vet oneu t r a li nmu t a t i onf i xa t i ona l ongwi t h c on t i nu i ngr i s i ngf i t ne s si nt he rma ladap t i vee vo l u t i on[ J]. P l o sGene t i c s, 2010, 6( 10): e 1001164.DOI: 10. 1371/ ou r na l. 1001164. j pgen. [ 22] GOODARZIH, HOTTESA K, TAVAZOIES. Gl oba ld i s c ove r fadap t i vemu t a t i ons[ J]. Na t u r eMe t hods, 2009, yo 6( 8): 581 583. DOI: 10. 1038/nme t h. 1352. ? [ 23] HERRING C D, RAGHUNATHAN A,HONI SCH C, 犲 狋犪 犾. Compa r a t i vegenomes e i ng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quenc a l l owsobs e r va t i ono fba c t e r i a le vo l u t i ononal abo r a t o r ime s c a l e[ J]. Na t u r eGene t i c s, 2006, 38( 12): 1406 ?1412. yt 10. 1038/ng1906. DOI: [ 24] CHARUSANTIP, CONRADT M, KNIGHTE M, 犲 狋犪 犾. Gene t i cba s i so fg r owt hadap t a t i on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a f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肖勇,等: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机制研究进展 7 t e rde l e t i ono fpg i,ama o rme t abo l i cgene[ J]. P l o sGene t i c s, 2010, 6( 11): e 1001186. DOI: 10. 1371/ ou r na l. j j pgen. 1001186. [ 25] ELENASF, LENSKIRE. Evo l u t i onexpe r imen t swi t hmi c r oo r i sms:Thedynami c sandgene t i cba s e so fadap gan t a t i on[ J]. Na t u r eRe v i ewsGene t i c s, 2003, 4( 6): 457. DOI: 10. 1038/n r g1088. [ 26] HONGJ, GRESHAM D.Mo l e cu l a rspe c i f i c i t onve r eandc ons t r a i n tshapeadap t i vee vo l u t i oni nnu t r i en t ? y,c genc renv i r onmen t s[ J]. PLoSGene t i c s, 2014, 10( 1): 229 231. DOI: 10. 1371/ ou r na l. 1004041. ? poo j pgen. [ 27] WENGERJW, PIOTROWSKIJ, NAGARAJANS, 犲 狋犪 犾.Hunge ra r t i s t s:Ye a s tadap t edt oc a r bonl imi t a t i onshow t r ade ou r na l.pgen. f f s unde rc a r bonsu f f i c i ency[ J].PLOS Gene t i c s, 2011, 7( 8): e 1002202.DOI: 10.1371/ ?o j 1002202. [ 28] KVITEK DJ, SHERLOCK G.Who l egenome,who l epopu l a t i ons e i ngr e ve a l st ha tl o s so fs i l i ngne two r ks quenc gna i st hema o radap t i ves t r a t egyi nac ons t an tenv i r onmen t[ J]. PLOSGene t i c s, 2013, 9( 11): e 1003972. DOI: 10. 1371/ j ou r na l. 1003972. j pgen. [ 29] CHRI STOPH K, SASCHAS, URSULA R, 犲 狋犪 犾.Me t abo l i cc o s t so fami noa c i dandp r o t e i np r oduc t i on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B i o t e chno l ogyJ ou r na l, 2013, 8( 9): 1105 1114. DOI: 10. 1002/b i o t. 201200267. ? [ 30] SHEWARAMANIS, FINN TJ, LEAHYSC, 犲 狋犪 犾. Ana e r ob i c a l l r ow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ha sanenhanc edmu t a yg t i onr a t eandd i s t i nc tmu t a t i ona lspe c t r a[ J]. PLOSGene t i c s, 2017, 13( 1): e 1006570. DOI: 10. 1371/ ou r na l. j pgen. 1006570. [ 31] CLARK DP. Thef e rmen t a t i onpa t hway s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FEMS Mi c r ob i o lRe v, 1989, 5( 3): 223 234. DOI: ? 10. 1016/0378 1097( 89) 90132 8. ? ? [ 32] GONZALEZ I SO M I,GARCIA?LEIRO A,TARRIO N, 犲 狋犪 犾. Suga rme t abo l i sm,r edoxba l anc eandox i da t i ve ?S s t r e s sr e spons ei nt her e sp i r a t o r a s t犓犾 狌狔狏 犲 狉 狅犿狔犮 犲 狊犾 犪犮 狋 犻 狊[ J].Mi c r ob i a lCe l lFa c t o r i e s, 2009, 8( 1): 46. DOI: 10. yye 2859 8 46. 1186/1475 ? ? ? [ 33] GALININA N, LASAZ, STRAZDINAI,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o fADHI Ide f i c i encyont he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r edoxhome o s t a s i s 狊犿狅 犫 犻 犾 犻 狊[ J]. TheSc i en t i f i c Wo r l dJ ou r na l, 2012( 2012): 742610. DOI: 10. 1100/2012/742610. i n犣狔犿狅犿狅狀犪 [ 34] PUENTES HANSEN M A, SRENSENSJ, 犲 狋犪 犾. Adap t a t i onandhe t e r ogene i t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T?LLEZPE, yo MC1000g r owi ngi nc omp l exenv i r onmen t s[ J]. App l i edandEnv i r onmen t a lMi c r ob i o l ogy, 2013, 79( 3): 1008 1017. ? DOI: 10. 1128/a em. 02920 12. ? [ 35] FINN TJ, SHEWARAMANIS, LEAHYSC, 犲 狋犪 犾. Dynami c sandgene t i cd i ve r s i f i c a t i on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dur i ng expe r imen t a ladap t a t i ont oanana e r ob i cenv i r onmen t[ J]. Pe e r J, 2017, 5( 5): e 3244. DOI: 10. 7717/pe e r 3244. j. [ 36] SMALLP, BLANKENHORND,WELTYD, 犲 狋犪 犾. Ac i dandba s er e s i s t anc e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and犛犺 犻犵犲 犾 犾 犪犳犾 犲狓 狀犲 狉 犻:Ro 1365?2672. l eo fr r owt hpH [ J]. JBa c t e r i o l, 1994, 176( 6): 1729?1737. DOI: 10. 1111/ 1994. j. poSandg t b01631. x. [ 37] HLAING M M,WOODBR,MCNAUGHTON D, 犲 狋犪 犾. Vi b r a t i ona lspe c t r o s c opyc omb i nedwi t ht r ans c r i t omi ca p na l s i sf o ri nve s t i t i ono fba c t e r i a lr e spons e st owa r dsa c i ds t r e s s[ J].App l i ed Mi c r ob i o l ogyandB i o t e chno l ogy, y ga 2018, 102( 1): 333 343. DOI: 10. 1007/s 00253 017 8561 5. ? ? ? ? [ s es t r e s sc ond i t i onsi n犈狊 38] DEBIASED, TRAMONTIA, BOSSA F, 犲 狋犪 犾. Ther e spons et os t a t i ona r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 ?pha y 犮 狅 犾 犻:Ro l eandr egu l a t i ono ft heg l u t ami ca c i dde c a r boxy l a s esy s t em[ J].Mo lMi c r ob i o l, 1999, 32( 6): 1198?1211. 10. 1046/ 1365 2958. 1999. 01430. x. DOI: ? j. [ 39] LUNDP, TRAMONTIA, DEBIASED. Cop i ng wi t hl ow pH:Mo l e cu l a rs t r a t eg i e si nneu t r a l oph i l i cba c t e r i a[ J]. FEMS Mi c r ob i o l ogyRe v i ews, 2014, 38( 6): 1091 1125. DOI: 10. 1111/1574 6976. 12076. ? ? [ 40] CASTANIE PENFOUNDT A, SMITH D, 犲 狋犪 犾. Con t r o lo fa c i dr e s i s t anc ei n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J]. ?CORNET M P, JBa c t e r i o l, 1999, 181( 11): 3525 3535. ? [ 41] WANGSheng, YAN Renhong, ZHANGXi, 犲 狋犪 犾.Mo l e cu l a rme chan i smo fpH? dependen tsubs t r a t et r anspo r tbyan a r i n i ne agma t i nean t i r t e r[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2014, 111( 35): 12734?12739. ? g po s. 1414093111. DOI: 10. 1073/pna [ 42] RICHARD H, FOSTERJ W. 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g l u t ama t e r i n i ne ta c i dr e s i s t anc esy s t emsi nc r e a s e ?anda ?dependen g i n t e r na lpHandr e ve r s et r ansmemb r anepo t en t i a l[ J]. JBa c t e r i o l, 2004, 186( 18): 6032 6041. DOI: 10. 1128/ b. 186. ? j 18. 6032 6041. 2004. ? [ 43] HICKS W M, KOTLAJ ICH M V,VI S ICKJE. Re c ove r r oml ong t e rms t a t i ona r s eands t r e s ssu r v i va li n ? yf ypha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 2019 年 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r e i r et heL?i s oa spa r t lp r o t e i nc a r boxy lme t hy l t r ans f e r a s ea ta l ka l i nepH [ J].Mi c r ob i o l ogy, qu y 2005, 151( 7): 2151 2158. DOI: 10. 1099/mi c. 0. 27835 0. ? ? [ 44] HARDEN M M, HEA, CREAMERK, 犲 狋犪 犾. Ac i d adap t eds t r a i ns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K? 12ob t a i nedbyexpe r imen ? t a le vo l u t i on[ J]. App l i edandEnv i r onmen t a lMi c r ob i o l ogy, 2015, 81( 6): 1932 1941. DOI: 10. 1128/a em. 03494 14. ? ? [ 45] MCCARTHYS, JOHNSON T, PAVLIKBJ, 犲 狋犪 犾. Expand i ngt hel imi t so ft he rmoa c i doph i l nt hea r cha e on犛狌 犾 yi t i vee vo l u t i on[ J].App l i edand Env i r onmen t a l Mi c r ob i o l ogy, 2016, 82( 3): 857?867. 犾 狅 犫狌 狊狊 狅 犾犳犪 狋 犪狉 犻 犮狌 狊byadap 犳狅 : / DOI10. 1128 a em. 03225 15. ? [ 46] DALLINGER W H. Thep r e s i den t ′ sadd r e s s[ J]. J ou r na lo ft heRoya lMi c r o s c op i c a lSo c i e t 1887, 7( 2): 185 199. ? y, 1365 10. 1111/ 2818. 1887. t b01566. x. DOI: ? j. [ 47] BENNETT A F, LENSKIRE. Anexpe r imen t a lt e s to fe vo l u t i ona r r ade o f f sdu r i ngt empe r a t u r eadap t a t i on[ J]. ? yt 2007, 104( s 1): 8649 8654. DOI: 10. 1073/pna s. 0702117104.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 [ 48] RIEHLE M M, BENNETT A F, LENSKIR E, 犲 狋犪 犾. Evo l u t i ona r si nhe a t i nduc i b l egeneexp r e s s i oni n ? ychange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 adap t edt oh i empe r a t u r e[ J]. Phy s i o l og i c a lGenomi c s, 2003, 14( 1): 47?58.DOI: 10. l i ne so f犈狊 ght s i o l c s. 00034. 2002. 1152/phy genomi [ 49] DEATHERAGEDE, KEPNERJL, BENNETT AF, 犲 狋犪 犾. Spe c i f i c i t fgenomee vo l u t i oni nexpe r imen t a lpopu l a yo t i onso f犈狊 犮犺犲 狉 犻 犮犺 犻 犪犮 狅 犾 犻evo l veda td i f f e r en tt empe r a t u r e s[ J].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Na t i ona lAc ademyo fSc i enc e s, 2017, 114( 10): E1904 DOI: 10. 1073/pna s. 1616132114. ?E1912. [ 50] 郭少伟,吕常江,张意,等 .沼泽红假单胞菌砷代谢基因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4, 35( 2): 175 179. DOI: 10. 11830/ i s sn. 1000 5013. 2014. 02. 0175. ? ? [ 51] BAKER?AUSTIN C,WRIGHT M S, STEPANAUSKASR, 犲 狋犪 犾. Co e l e c t i ono fan t i b i o t i cand me t a lr e s i s t anc e ?s [ t im. 2006. 02. 006. J]. Tr endsi n Mi c r ob i o l ogy, 2006, 14( 4): 176 182. DOI: 10. 1016/ ? j. [ 52] OSOEGAWA A, YAMADA T,HASHIMOTO T, 犲 狋犪 犾.Abs t r a c t4107:Ac i r edr e s i s t anc et oEGFR?TKIi nan qu unc ommonG719SEGFR mu t a t i on[ J]. Canc e rRe s e a r ch, 2017, 77( 13): 4107. DOI: 10. 1158/1538?7445. am2017? 4107. [ 53] MATA M T, BAQUEROF, P?REZD?AZJC. A mu l t i d r uge f f l uxt r anspo r t e ri n犔犻 狊 狋 犲 狉 犻 犪犿狅狀狅 犮狔 狋 狅犵犲狀犲 狊[ J]. Fems 2000, 187( 2): 185 188. DOI: 10. 1016/S0378 1097( 00) 00199 3. Mi c r ob i o l ogyLe t t e r s, ? ? ? [ 54] PARKHILLJ, DOUGAN G, JAMESK D, 犲 狋犪 犾. Comp l e t egenomes e eo famu l t i l ed r ugr e s i s t an t犛犪 犾犿狅狀犲 犾 quenc p e r ova rTyph iCT18[ J]. Na t u r e, 2001, 413( 6858): 848 852. DOI: 10. 1038/35101607. 犾 犪犲狀 狋 犲 狉 犻 犮犪 s ? [ 55] OHATA Y, SHIMADAS, AKIYAMA Y, 犲 狋犪 犾. Ac i r edr e s i s t anc ewi t hep i t i ca l t e r a t i onsunde rl ong t e rman ? qu gene t i ang i ogen i ct he r apyf o rhep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oma[ J].Mo l e cu l a rCanc e rThe r apeu t i c s, 2017, 16( 6): 1155?1165. ? DOI: 10. 1158/1535 7163. mc t 16 0728. ? ? ? [ 56] DIONI S IOF, CONCEI?OIC,MARQUESA CR, 犲 狋犪 犾. Thee vo l u t i ono fac on uga t i vep l a smi dandi t sab i l i t o j yt i nc r e a s eba c t e r i a lf i t ne s s[ J]. B i o l ogyLe t t e r s, 2005, 1( 2): 250 252. DOI: 10. 1098/r sb l. 2004. 0275. ? [ 57] WONG A, RODRIGUE N, KASSEN R. Genomi c so fadap t a t i ondu r i ngexpe r imen t a le vo l u t i ono ft heoppo r t un i s t i c t hogen犘狊 犲狌犱狅犿狅狀犪 狊犪犲 狉狌犵犻 狀狅 狊 犪[ J]. PLOS Gene t i c s, 2012, 8( 9): e 1002928. DOI: 10. 1371/ ou r na l. 10029 j pgen. pa 28. [ 58] JRGENSEN K M,WASSERMANN T,JENSENP, 犲 狋犪 犾. Sub l e t ha lc i r o f l oxa c i nt r e a tmen tl e adst or ap i dde p ve l opmen to fh i l e ve lc i r o f l oxa c i nr e s i s t anc edu r i ngl ong t e rmexpe r imen t a le vo l u t i ono f犘狊 犲狌犱狅犿狅狀犪 狊犪犲 狉狌犵犻 狀狅 ? ? gh p 狊 犪[ J]. An t imi c r ob i a lAgen t sandChemo t he r apy, 2013, 57( 9): 4215 4221. DOI: 10. 1128/a a c. 00493 13. ? ? [ 59] VOGWILLT, KOJADINOVIC M, FURI?V, 犲 狋犪 犾. Te s t i ngt her o l eo fgene t i cba ckg r oundi npa r a l l e le vo l u t i onu s i ngt hec ompa r a t i veexpe r imen t a le vo l u t i ono fa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nc e[ J].Mo l e cu l a rB i o l ogyandEvo l u t i on, 2014, 31 ( 12): 3314 3323. DOI: 10. 1093/mo l be v/msu262.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9034 ? 变产量下扬料叶片对干燥滚筒 料帘分布的影响特性 吴铭禧,房怀英,杨建红,陆杨 (华侨大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搭建单叶片滚筒料帘实验平台,通过可移动的接料装置评价每个位置的料帘分布,并采用料帘变异系 数构建料帘分布评价模型 .研制 6 种结构的叶片,对每种叶片的料帘分布特性和变产量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得 到适合变产量特性的叶片结构形式 .实验结果表明: V 字缺口叶片是 6 种叶片中料帘分布最佳、最适应变产量 要求的叶片 . 关键词: 变产量;干燥滚筒;料帘分布;扬料叶片 中图分类号: U415. 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09 05 ? ? ? 犐 狀 犳 犾 狌 犲狀犮 犲狅 犳犔 犻 犳 狋 犻 狀犵犅 犾 犪犱 犲狅狀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犻 狅狀狅 犳犚狅 狋 犪 狉 犲 狉 狔犇狉 狔 犕犪 狋 犲 狉 犻 犪 犾犆狌 狉 狋 犪 犻 狀犝狀犱 犲 狉犞犪 狉 犻 犪犫 犾 犲犗狌 狋 狋 狆狌 WU Mi ngx i,FANG Hua i i ng,YANGJ i anhong,LU Yang y ( Co l l egeo f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Au t oma t i on,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s i ng l eb l ader o l l e r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expe r imen t a lp l a t f o rm wa ss e tup,t he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d i s t r i bu t i ono fwh i cha te a chpo s i t i onwa se va l ua t edbyus i ngamovab l ema t e r i a lr e c e i v i ngde v i c e.The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va r i a t i onc oe f f i c i en twa sus edt oc ons t r uc tt he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d i s t r i bu t i one va l ua t i onmode l.S i xk i ndso f b l ade swi t hd i f f e r en ts t r uc t u r e swe r ede ve l oped.Thed i s t r i bu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va r i ab l ep r oduc t i oncha r hef o rmo ft heb l ades t r uc t u r e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o fe a chb l adewe r es t ud i edexpe r imen t a l l y,andt su i t ab l ef o rt heva r i ab l ep r oduc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wa sob t a i ned.T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b l ade wi t hV?no t chi st heop t ima ls t r uc t u r ef o r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d i s t r i bu t i on,andi smo s tsu i t ab l ef o rva r i ab l ep r oduc t i onr e i r emen t s. qu 犓犲 狉 犱 狊: va r i ab l ep r oduc t i on;r o t a r r r;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d i s t r i bu t i on;l i f t i ngb l ade s yd ye 狔狑狅 干燥滚筒被大量运用于农业、工 程、化 学、医 学 等 多 个 领 域,筒 体 作 为 直 接 与 所 烘 干 物 料 接 触 的 部 件,它的结构对滚筒烘干机的烘干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滚筒结构的研究有重大意 义 [1].当 干燥滚筒产量小于额定产量时,扬料区料帘均匀性变 差,导 致排 出的烟 气 温 度 变 高,影 响 除 尘 效 果 和 除 尘系统的使用寿命 .扬料叶片在旋转过程中从滚筒底 部提起 物料,升高 至 一 定 程 度 后,物 料 开 始 从 叶 片 尾端抛撒下来 [2].可见,料帘均匀性与扬料叶片的设计有关,需要获得适应变产量要求的扬料叶片结构 . [] P i t on 等 3 开发热与颗粒耦合的模型,得出 定 产 量 下,两 道 折 弯 叶 片 的 料 帘 分 布 比 L 型 叶 片 更 加 均 匀 . [] Sche r e r等 4 耦合离散元素法( DEM)和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模拟得出,定产 量 下, L 型挡板干燥器的 收稿日期: 2018 09 18 ? ? 通信作者: 房怀英( 1978 E i l: happen@hqu. edu. cn.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端机制砂产品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国际合作项目( 2015DFA710402);福建省产学合作重大项目( 2016H6013);福 建 省 泉 州 市 科 技 计 划 项目( 2018C100R)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0 2019 年 [] 料帘分布比直挡板的更均匀 . Xi e等 5 经 验 证 得 出,叶 片 数 量 较 多 时,料 帘 分 布 表 现 更 好;叶 片 越 高,料 帘分布更连续 .文献[ 6 8]研究表明,定产量下,当滚筒转速为 7. 0r·mi n-1 ,结构角为 90 °时,采用 90 °的 ? 安装角能使料帘分布更均匀 .文献[ 9 10]建立持料量和抛撒角的数学模型,得出两 道折弯叶 片抛撒 的物 ? 料均匀性最好 .沈杭等 [11]在定产量下研究 L 型直齿叶片,利用离散元仿真软件( EDEM)得 出,当 转速为 6. 6r·mi n-1 ,折弯角为 90 °,齿距为 50mm,齿边长为 100 mm 时,采 用 三 角 形(或 梯 形)齿 得 到 的 料 帘 分布较均匀 .刘立强 [12]得出在定产量下,直角带孔型叶片能增加平均抛撒次 数,料 帘密度随 叶片数 量的 增加而增加 .张晨光等 [2]建立料帘密度的数学 模 型,使 用 EDEM 进 行 验 证,得 出 定 产 量 下,三 段 式 叶 片 更有利于形成密集的料帘 .黄文景等 [13]在定产量下,对干燥滚筒进行离散元仿真建模,研究 L 型 直齿叶 片结构,得出当齿间距为30. 0~42. 5mm,叶片宽度为40mm,折弯角在120 °~135 °时,料帘分布均匀性 [ ] 较好 . VanPuyve l de14 提出一种用于预测叶片持料量的模型,得出在 定产量 条件 下,三道折 弯叶 片的料 帘分布范围更大 .文献[ 15 16]通过实验和图 像 分 析 获 取 数 据,发 现 将 产 量 控 制 在 最 优 产 量 能 使 料 帘 分 ? 布更均匀 .以上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在定产量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仿真对直板型叶片、一道折弯叶片 和两道折弯叶片进行研究 .本文在变产量下,通过可移动 的 接料装 置评 价 每 个 位 置 的 料 帘 分 布,采 用 料 帘变异系数构建料帘分布评价模型,对 6 种结构叶片的料帘分布特性和变产量特性进行研究 . 1 实验部分 1. 1 实验装置与材料 以原生滚筒为研究对象,只涉及滚筒扬料区的一段 .考虑到 实 验 数 据 的 准 确 提 取,采 用 单 叶 片 滚 筒 实验台 .实验装置及示意图,如图 1, 2 所示 .实验装置分为 3 个部分:筒体、单个扬料叶片和取料装置 .筒 体的轴向长度为 1000mm,直径为 2500mm,筒体壁厚为 10 mm.将 不同结 构的 扬料叶片 依次放 入滚 筒实验台中进行实验,取料装置由 10 个收集盒子和可移动导轨组成, 10 个收 集盒 子从右至 左分别 进行 编号,依次为 1~10,每个收集盒子的长为 1000mm,宽为 165mm,高为 250mm,壁厚为 2. 5mm. 图 1 单个扬料叶片滚筒实验台 图 2 单个扬料叶片滚筒结构示意图 F i 1 S i ng l eb l ader o l l e rexpe r imen t a lp l a t f o rm g. F i 2 S i ng l eb l ader o l l e rs t r uc t u r ed i ag r am g. 采用 6 种不同结构的扬料叶片 分 别 进 行 实 验,叶 片 长 度 均 为 1000 mm,材 料 为 Q235A,安 装 角 为 90 °,实验物料为花岗岩,粒度为 0~20mm. 6 种扬料叶片结构,如表 1 所示 . 表 1 6 种扬料叶片结构 Tab. 1 S t r uc t u r e so fs i xf e edb l ade s 折弯次数 折弯角度/( °) (各段宽度/mm) 开口形状及 开口尺寸 一道折弯 一道 110 ( 95, 176) - 两道折弯 两道 150, 120 ( 49, 93, 182) - 三道折弯 三道 150, 130, 150 ( 36. 3, 38. 3, 148. 3, 126. 3) - V 字缺口 三道 150, 130, 150 ( 36. 3, 38. 3, 148. 3, 126. 3) V 缺字口,缺口宽度 400mm, 缺口角度 132 °; 非 V 字缺口,缺口深度为 70. 2mm 叶片名称 叶片形状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吴铭禧,等:变产量下扬料叶片对干燥滚筒料帘分布的影响特性 11 续表 Con t i nuet ab l e 折弯次数 折弯角度/( °) (各段宽度/mm) 开口形状及 开口尺寸 四道折弯 四道 166, 151, 151, 166 ( 77, 53, 54, 54, 130) - 斜缺口 四道 166, 151, 151, 166 ( 77, 53, 54, 54, 130) 斜口,缺口距叶片左侧 上部长 200mm,右侧距底部 240mm 叶片名称 叶片形状 1. 2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分为 4 个步骤: 1)把一定质量的物料投入滚筒实验台; 2)让滚 筒以 一定的转 速逆时 针转 动一周,叶片随着滚筒一起转动,物料被叶片提升,物料 先做 自由滑 动,再 做 抛 撒 运 动,从 而 在 取 料 装 置 上方形成料帘,物料依次落入取料装置的收集盒 中; 3)对 10 个 盒 子 分 别 进 行 称 质 量,通 过 取 料 装 置 各 收集盒的质量可以反映出料帘分布情况; 4)更换不同叶片替代之前的扬料叶片,重复 上述 过程 .设定投 料量分别为 40, 80, 120kg,固定滚筒转速为 8. 3r·mi n-1 ,具体实验流程,如图 3 所示 . ( a)投料 ( b)滚筒转动 ( c)称量 图 3 单个叶片滚筒实验流程图 F i 3 S i ng l eb l ader o l l e rexpe r imen tf l owcha r t g. 1. 3 数据分析方法 干燥滚筒料帘分布的好坏,不仅与料帘的稀密程度有 关,还 与 其 分 布 的 均 匀 性 有 关,综 合 以 上 两 个 因素,采用变异系数评价滚筒料帘分布情况 . 当需要比较的两组数据的测量尺度相差过大,无法直接采用标准差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时,应当先 消除 测 量 尺 度带来 的 影 响 .变 异系数是衡量 抛撒 效果 好坏的重 要 标准 [17],其数据 大小不仅 受变量 值离 散程度的影响,也反映变量值的平均水平 .变异系数( CV)计算式为 狀 狀 2 珡) ∑ (犃犻 -犃 ∑犃犻 犽, 犻=1 犻=1 珡 , CV = 珡 犽= 犃= . 犃 狀-1 狀 珡 为 10 个 盒 子中物 料 质量 的 平 均 值; 上式中: 犽 为 10 个盒子中物料质量的标准差; 犃 犃犻 为 每 个 盒 子 中 物 槡 料的质量; 狀 为数据个数, 狀=10.由上式可知,标准差越小,料帘分布就越 均匀,平均值 越大,料帘 就越密 集,所以变异系数越小越好 . 2 结果与讨论 1)当转速为 8. 3r· mi n-1 ,投料 量 分别 为 40, 80, 120kg 时,分别对 6 种不同结构叶片进行抛 料实验, 10 个集料 盒中 收 集物料的质量( 犿),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物料 的起始抛 撒 位置除了和投料量相关 外,还 与 叶 片 的 额 定 持 料 量、叶 片 的 缺 口有关 .一般情 况 下,若 投 料 量 小 于 叶 片 的 额 定 持 料 量,物 料 的起始抛撒位置一般会大于 0 °转角;若叶 片 有缺 口,则 在 0 °转 ( a)投料量为 40kg 角处也会有物料从叶片中抛撒出来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2 ( b)投料量为 80kg 2019 年 ( c)投料量为 120kg 图 4 不同投料量的筒内料帘分布 F i 4 Di s t r i bu t i ono fma t e r i a lcu r t a i ni ncy l i nde rwhenf e ed i ngamoun ti sd i f f e r en t g. 由图 4( a)可知:当投料量较小时, 1, 2 号集料盒中除了 V 字缺口叶片和 斜缺口叶 片有物 料抛 出,其 他叶片均没有物料抛撒出来 .这是因为这两种叶片中的物料能从缺口中抛撒出来,其他叶片由于投料量 少于额定持料量且没有缺口,在滚筒转角小于 90 °时,仍有大量的物料在叶片中 . 由图 4( b)可知:一道折弯叶片和 V 字缺口叶片各集料 盒中的 物料质 量相 差不多,相 比 其 他 几 种 叶 片,这两种叶片的前两个集料盒中的物料较多,表明这两 种 叶片的 额定 持 料 量 和 投 料 量 相 近,且 较 早 抛 撒物料;两道折弯叶片和斜缺口叶片的前两个集料盒中的 物 料较少,由 于 两 道 折 弯 叶 片 折 弯 数 少,其 额 定持料量也小,在较小转角时就会有物料抛撒出来,而斜 缺 口叶片 得益 于 其 缺 口,即 使 该 叶 片 有 四 道 折 弯,在小转角时也有物料抛撒出来;三道折弯叶片和四道 折弯叶片 的集 料 盒 中,左 右 两 边 的 物 料 质 量 相 差巨大,三道折弯叶片和四道折弯叶片由于折弯数多,额定持料量大,导致起始抛撒的角度较大,前半部 分集料盒收集到的物料质量小,后半部分收集到的物料质量大 . 由图 4( c)可知:两道折弯叶片和 斜 缺 口 叶 片 各 集 料 盒 中 的 物 料 质 量 较 为 平 均,表 明 这 两 种 叶 片 的 额定持料量与投料量相近; V 字缺 口 叶 片 和 一 道 折 弯 叶 片 的 额 定 持 料 量 小 于 120kg,导 致 右 侧 集 料 盒 收集到的物料质量大于左侧的质量,但 由 于 V 字 缺 口 叶 片 有 缺 口,该 叶 片 抛 撒 时,物 料 质 量 不 会 骤 减; 三道折弯叶片和四道折弯叶片的额定持料量较大,均大于 120kg,其中,三道 折弯 叶片的额 定持料 量更 接近 120kg,在四道折弯叶片的集料盒中,物料质量非常不均匀,右侧少,左侧多 . 综上可知,多道折弯叶片的额定持料量较大,左右两边 集料 盒 中 的 物 料 质 量 相 差 较 大 .但 在 多 道 折 弯叶片上增加缺口,会减少额定持料量,使集料盒中的物料质量变得均匀 . 2)仅依据集料盒中的物 料 质 量,并 不 能 判 断 料 帘 分 布 的 均 匀 性,需 要 通 过 变 异 系 数 进 行 判 断 .因 此,根据集料盒中收集物料的质量,计算采用 6 种不同结构叶片时的变异系数,如图 5 所示 . 图 5 不同投料量下 6 种叶片的变异系数 F i 5 Va r i a t i onc oe f f i c i en to fs i xk i ndso fb l ade swi t hd i f f e r en tf e ed i ngamoun t g. 由图 5 可知:当投料量为 40kg 时, V 字缺口叶片的变异系数最小,即料帘分布最均匀;当投 料量为 80kg 时,一道折弯叶片的料帘分布最均匀;当投料量为 120kg 时,斜缺口叶 片的料 帘分布最均 匀 .在 3 种投料量下,料帘分布最均匀的叶片都不同 .因此,需要通 过 变异系 数的 均 方 差 和 平 均 值 进 行 综 合 的 评 定. V 字缺口叶片的变异系数均方差最 小,其 变 异 系 数 平 均 值 也 最 小,由 此 可 以 判 断, V 字缺口叶片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吴铭禧,等:变产量下扬料叶片对干燥滚筒料帘分布的影响特性 13 料帘分布最均匀,最适应变产量的要求 .由图 5 还可知:多道折弯叶片的变异系数很大,随产量的变化起 伏也很大 .这反映出多道折弯叶片的料帘分布均匀性较差,变产量适应性也较差,随着叶片折弯数增多, 料帘表现也变差 .对比相同折弯数的折弯型叶片,缺口型叶片的料帘分布均匀性更好 . 3 结束语 搭建单叶片滚筒料帘实验平台,通过可移动的接料装置评价每个位置的料帘分布,采用料帘变异系 数构建料帘分布评价模型,研制 6 种结构的叶片,对每种 结 构叶片 的料 帘 分 布 特 性 进 行 研 究,并 对 每 种 叶片的变产量特性进行实验,得到适合变产量特性的 叶片结 构形式 .结 果 表 明:多 道 折 弯 叶 片 的 料 帘 分 布均匀性较差,而在叶片上增加缺口,可以改善料帘分布 的均匀性;通过 变 异 系 数 均 方 差 和 平 均 值 的 对 比,得出 V 字缺口叶片的料帘分布最均匀,最适应变产量的要求 .文中研究主 要针 对折弯型 叶片和 缺口 型叶片的料帘分布表现,弥补了扬料叶片在这两方面研究的空缺 .研究结果为扬料叶片的结构优化设计 及变产量下烟气和成品骨料的温度控制奠定理论基础,对设计变产量滚筒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1] 秦强,李志刚 .滚筒烘干机筒体结构对烘干物 料 的 影 响[ J].中 国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2015( 21): 41 42. DOI: 10. 13535/ ? j. cnk i. 11 4406/n. 2015. 21. 021. ? [ 2] 张晨光,焦生杰,谢 立 扬,等 .沥 青 搅 拌 设 备 烘 干 筒 料 帘 密 度 建 模 及 仿 真 [ J].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hus t. 170511. 2017, 45( 5): 55 60. DOI: 10. 13245/ ? j. [ 3] PITON M,HUCHET F, LE CORRE O, 犲 狋犪 犾.Acoup l edt he rma l ndus t r i a l r anu l a rmode li nf l i t sr o t a r i l n:I ?g gh yk va l i da t i onandp r o c e s sde s i app l t he rma J].App l i edThe rma lEng i ne e r i ng, 2015, 75: 1011?1021. DOI: 10. 1016/ gn[ j. l eng. 2014. 10. 052. [ 4] SCHERER V,M?NNIGMANN M, BERNER M O, 犲 狋犪 犾. Coup l edDEM?CFDs imu l a t i ono fd r i ng woodch i na y psi r o t a r r um:Ba f f l ede s i lr educ t i on[ J]. Fue l, 2016, 184: 896 904. DOI: 10. 1016/ f ue l. 2016. 05. 054. ? yd gnandmode j. [ 5] XIE Qi ang, CHENZuob i ng,MAO Ya, 犲 狋犪 犾. Ca s es t ud i e so fhe a tc onduc t i oni nr o t a r r umswi t hL? shapedl i f t e r s yd v i aDEM[ J]. Ca s eS t ud i e si nThe rma lEng i ne e r i ng, 2018, 11: 145 152. DOI: 10. 1016/ c s i t e. 2018. 02. 001. ? j. [ 6] 刘磊 .沥青搅拌设备烘干筒物料升温影响因素分析[ 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 7] 王雪 .沥青搅拌设备烘干筒骨料运动学分析[ 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 8] 韩宝庆 .沥青料烘干滚筒结构设计及物料升温因素仿真分析[ D].西安:长安大学, 2014. [ 9] 郭永亮 .搅拌设备烘干筒叶片对骨料加热特性影响研究[ 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 10] 石拓 .沥青搅拌设备烘干筒结构分析与优化[ D].西安:长安大学, 2017. [ 11] 沈杭,杨建红,张认成,等 .干粉站用干燥滚筒离散元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J].机 械 设 计, 2016, 33( 8): 67 71. DOI: ? cnk i. xs 2016. 08. 013. 10. 13841/ j. j j. [ 12] 刘立强 .基于 CFD?DEM 耦合方法烘干筒传热过程仿真[ D].西安:长安大学, 2017. [ 13] 黄文景,杨建红,王小宁 .滚筒干燥器能耗分 析 及 参 数 优 化 设 计 [ J].筑 路 机 械 与 施 工 机 械 化, 2017, 34( 1): 81 ?86.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033X. 2017. 01. 016. ? j. [ 14] VAN PUYVELDED R.Mode l l i ngt heho l dupo fl i f t e r si nr o t a r r r s[ J]. 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Re s e a r chand yd ye De s i 2009, 87( 2): 226 232. DOI: 10. 1016/ che r d. 2008. 08. 018. ? j. gn, [ 15] KARALIM A, SUNKARA KR, HERZF, 犲 狋犪 犾. Expe r imen t a lana l s i so faf l i t edr o t a r r umt oa s s e s st heop t i y gh yd J]. 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Sc i enc e, 2015, 138: 772 779. DOI: 10. 1016/ muml oad i ng[ c e s. 2015. 09. 004. ? j. [ 16] KARALIM A, HERZF, SPECHTE, 犲 狋犪 犾. Compa r i s ono fimageana l s i sme t hodst ode t e rmi net heop t imuml oad y e c. 2015. 11. 053. i ngo ff l i t edr o t a r r ums[ J]. Powde rTe chno l ogy, 2016, 291: 147 153. DOI: 10. 1016/ ? j. powt gh yd [ 17] 李小聪 .稻秸秆对行抛撒装置设计与试验[ 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6.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9030 ? 光学皮带秤测量方法及实验对比 陈睿1,杨建红1,房怀英1,黄文景2,林伟端2,王惠风2 ( 1.华侨大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基于激光测距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皮带输送物料的体积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拟合得 到物料横截面,并结合皮带速度计算得到物料瞬时流量 .通过皮带上物料的运动特征分析主要误差源,并优化 轮廓提取算法;通过搭建实验台(带宽为 200mm 的皮带机),测量在 带 速 为 0~0. 8 m·s-1 时 的 物 料 流 量 .实 验结果表明:误差补偿之后,测量结果 的 重 复 性 和 准 确 性 的 误 差 均 在 ±1% 以 内,该 方 法 具 有 非 接 触、结 构 简 单、精度高等优点,可以满足工业带式输送机的实时测量要求 . 关键词: 激光测距;皮带秤;非接触;误差修正 中图分类号: TH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14 06 ? ? ? 犆狅犿狆犪 狉 犪 狋 犻 狏 犲犛 狋 狌犱狔狅狀 犕犲 犪 狊 狌 狉 犻 狀犵 犕犲 狋 犺狅犱犪狀犱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 狀 狋狅 犳犗狆 狋 犻 犮 犪 犾犅犲 犾 狋犠犲 犻 狉 犵犺犲 CHEN Ru i1,YANGJ i anhong1,FANG Hua i i ng1, y HUANG Wen i ng2,LIN We i duan2,WANG Hu i f eng2 j ( 1.Co l l egeo f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Au t oma t i on,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Fu i anSou t h Hi ch i ne r imi t ed,Quanzhou362021,Ch i na) j ghway Ma yCompanyL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a s edonl a s e rr ang i ngt e chno l ogy,anew me t hodf o rme a su r i ngt hema t e r i a lvo l umeonbe l tc on veyo r swa sp r opo s ed.At heme t hodus e sl a s e rr ang i ngs ens o rwa sus edt ome a su r eandf i tt hec r o s ss e c t i ono f ma t e r i a landt hei ns t an t ane ousf l owr a t eo fma t e r i a lwa sc a l cu l a t edt oge t he rwi t hbe l tspe ed.Ac c o r d i ngt ot he movemen t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ma t e r i a lont hebe l t,t hema i ne r r o rs ou r c e swe r eana l z edandt hec on t ou rex y t r a c t i ona l r i t hm wa sop t imi z ed.Anexpe r imen t a lp l a t f o rm wi t habandwi d t ho f200mm wa ss e tupt ome a s go u r et hema t e r i a lf l owr a t ewhent hebe l tc onveye rmoveda taspe edi nt her angeo f0~0. 8m·s-1 .Theexpe r i her epe a t ab i l i t r r o randa c cu r a cye r r o ro fme a su r emen tr e su l t sa r ewi t h i n ±1% 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t ha t:t ye a f t e re r r o rc ompens a t i on.Th i sme t hodha st headvan t age so fnon c on t a c tme a su r emen t,s imp l es t r uc t u r eand ? h i r e c i s i on,andc anme e tt her e a l t imeme a su r emen tr e i r emen t so fi ndus t r i a lbe l tc onveyo r. ? ghp qu 犓犲 狉 犱 狊: l a s e rr ang i ng;be l twe i r;non c on t a c t;e r r o rc o r r e c t i on ghe 狔狑狅 目前,应用于皮带机上的称量设备主要是电子皮带秤,其作 为 一 种 接 触 式 测 量,皮 带 工 作 过 程 中 的 张力、倾斜、受力不均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电子秤的测量结果 [1].近年来,随着光电传感器与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光学检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物体三维轮廓检测领域中 .光学测量具有非接触、高精度、高效 [] 率、稳定测量等一系列优点,主要 可 分 为 视 觉 检 测 与 激 光 测 量 2 种 [2]. Ande r s s on 等 3 利 用 高 分 辨 率 三 收稿日期: 2018 09 12 ? ? 通信作者: 杨建红( 1974 E i l: hong@hqu. edu. cn.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路面机械检测与控制的研究 . ?ma y j 基金项目: 福建省产学合作重大项目( 2016H6013);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8C100R) 第1期 陈睿,等:光学皮带秤测量方法及实验对比 15 [] 维成像确定粒度与质量之间的变 换 函 数 . Roma shko 等 4 提 出 一 种 利 用 自 适 应 全 息 干 涉 测 量 原 理 和 基 于谐振微称质量的微纳米质量测量系统进行实验 .梁漫春 等 [5]通 过 预 先 标 定 相 机 与 投 线 仪 相 对 姿 态 参 数提取影像轮廓线,得到物料的三维轮廓线 .张小虎等 [6]在单摄像机基础上,针对一些形貌变化多样,且 材质反射效率低等特性的物料提出激光投线仪扫描辅助下的 双 目摄 影测 量 方 法 .上 述 方 法 主 要 基 于 单 维和多维视觉检测测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处理速度 受 提 取 纹 理 特 征 与 复 杂 算 法 的 限 制 [7],且 易 受 光照条件的影响 .考虑激光测量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强 抗 干 扰 能 力 等 优 点 [8],本 文 利 用 激 光 测 距 传 感 器和测速传感器获取物料的横截面的高度值与皮带的传输速度,并利用 CCD 相机实时采集图像以优化 轮廓提取算法,从而将质量测量转化为体积测量,并将开发的测量系统在实验机上进行实验验证 . 1 测量原理及实验方法 1. 1 测量原理与实验台搭建 相较于普通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具有测量速度快、非接触等优点,在许多逆向工程领域,如复杂 曲面检测得到成功的应用 [9?11].激光三角法是当前激 光位 移 传 感 器 的 主 要 测 量 方 法 [12],其 测 量 原 理,如 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犉 为透镜焦点; 犆, 犗, 犇 为被 测点; 犆 ′, 犗 ′, 犇 ′为 α 为被侧面反射角; β 为光敏面接受角; 被测点在光敏面上的镜像 . 若被测物体在激光光轴方向移动的距离为 狔,光板像在光敏 面上的相对 为位 移为 狓,则 利用 相似三 角形各边的比例关系可得 狔=犔犗犉狓s i nβ/[ 犔犗′犉s i nα-狓s i n( 犔犗犉 , 犔犗′犉 分 别 为 测 量 光 斑 点 与 α+β)].其 中, 光斑成像点到透镜的距离 .设计的光学皮带秤主要由若干激光位移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组成,测量示意 图,如图 2 所示 . 图 1 激光三角测量法原理图 图 2 测量示意图 F i 1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l a s e rt r i angu l a t i on g. F i 2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su r vey g. 皮带输送的瞬时流量可通过物料当前横截面积与输送带瞬时速度的乘 积表 示 [13].为得 到物 料截面 轮廓的准确信息,将激光测距传感器垂直于皮带运行 方向,并将其 安装 于 皮 带 机 上 方,采 集 当 前 物 料 截 面的高度值( 犔犻).将物料横截面的高度数据拟合为物料截面的轮廓信息,将采样的距离信息与测 量传感 器的序号进行坐标转换,如图3 所示 .图3 中: 犔( 狓犿 , 狔犻)为 第 犿 个传感器在犻 时刻 的 物 料 高 度,其 中, 犿 为传感器的 最大个数; 犔( 狓狀 , 狔犻)为 第 狀 个 传 感 器 在犻 时 刻 的 物 料 高 度,其值由 传 感 器 测 得 的 距 离 犔m ( 狓狀 , 狓狀 , 狔犻)-犔b ( 狔犻)确 定; 犔b( 狓狀 , 狔犻)为空皮带时,传感器测得的距离 . 犛( 犻)为犻 时刻测量位置的物料 横截面 .由于 皮带 的 高 度在运行过程中保持 不 变,即 横 截 面 的 下 轮 廓 线 固 定,则 横截面积计算公式 图 3 物料横截面采样点 犡 犛( 犻)= 犔( 狓) d狓. ∫ 0 ( 1) F i 3 Ma t e r i a lc r o s ss e c t i ons amp l i ngpo i n t g. 式( 1)中: 犡 为测量 系 统 覆 盖 宽 度;函 数 犔( 狓)为 利 用 物 料 轮廓的离散点拟合出的物料截面上 轮 廓 线 的 近 似 曲 线 .由 于 皮 带 输 送 机 的 粘 弹 特 性 和 托 辊 的 阻 力 作 用 [14],皮带的速度 狏狋 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不会 发 生 突 变 .因 此,结 合 得 到 的 物 料 横 截 面 积 犛( 犻)和 皮 带 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6 2019 年 度,可得物料的体积流量 犞 ,即 犖 ( 2) 犞 = ∑狏狋犛犼. 狋=0 采用 HG?C1000 系列微型激光测距传感器(江苏 省 苏州市 松 下神 视电子 有限 公司),其 测 量 精 度 为 ±1mm,测量范围为 0~400mm.为保证激光传感器测量 点处的 皮带基准 面不 因 物料 质量的 改 变 而 改 变,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选择在皮带托辊的正上方 .最终实验台的搭建,如图 4 所示 . 图 4 中:实 验 平 台 的 皮 带 带 宽 为 200 mm,使 用 ACS550 系列变频器(北京 ABB 电 气 传 动 公 司)驱 动,带 速 范围为 0~0. 8m·s-1 ;使 用 欧 姆 龙 E6B2 ?CWZ6C 型 编 码 器(上海欧姆龙自动化 有 限 公 司)测 量 皮 带 实 时 速 度,传 感 器安装高度 犺 为 300mm. 1. 2 数据的提取与误差的补偿 提取物料的轮廓线能否真实地反映物料的横 截面是 文 中测量的关键,而灰 尘、皮 带 振 动、物 料 表 面 反 射 异 常 等 因 图 4 实验测量装置图 素都会给最终的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因此,为精确 提取物 料 4 Expe r imen t a lme a su r i ngde v i c ed i ag r am g. 的轮廓,需要对物料的激光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 .通过分 析 Fi 发现,物料流的轮廓数据具有 如 下 特 征: 1)物 料 具 有 中 间 区 域 较 高,并 向 左 右 两 边 呈 现 缓 慢 减 小 的 趋 势,相邻两点之间的高度差较小; 2)测量范围 应 大 于 皮 带 上 物 料 的 宽 度,因 此,物 料 轮 廓 线 的 端 点 位 于 左右两边第一个不为零点的传感器内测 . 物料的反射、表面纹理等都会引入异常值 .根据物料流的轮廓数据特征 1),当 某一数据 点与邻 值差 值超出规定阈值时,可认为该点为异常点 .为消除异常点 对轮廓线 拟合 造 成 的 影 响,采 用 算 术 平 均 值 替 代异常点的滤波方法,对异常值点进行逐个剔除 . ′犻 = 狔 狔犻, ( /2, 狔犻-1 +狔犻+1) { 狘狔犻 -狔犻-1 狘≤ 犜, 狘狔犻 -狔犻-1 狘> 犜. 将一组包含有异常值的数据用 MATLAB 绘制物料堆积的三维模型,如图 5 所示 . ( a)数据未平滑处理 ( b)数据提取平滑处理 图 5 奇异点处理前后物料堆积模型 F i 5 Ma t e r i a la c cumu l a t i onmode lbe f o r eanda f t e rs i ngu l a rpo i n tp r o c e s s i ng g. 由图 5 可知:通过 优 化 提 取 数 据 后,可 将 引 入 误 差 的 异 常 值 剔除掉,从而使计算模型更符合真实的物料流动模型 . 对于物料流的轮廓数据特征 2),由于传感器间隔之间的物料 边缘信息无法准确获取,因此,将给计 算 带来较 大误 差 .边 缘 误 差 分析情况,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 犃 点 为 1 号 激光测 距 传 感 器 的 测 量点; 犅 点为物料 实 际 的 边 缘 位 置;虚 线 为 传 感 器 信 号 拟 合 得 到 的轮廓线 犳m ( 狓);实线 为 实 际 物 料 的 轮 廓 线 犳r( 狓).此 时,计 算 当 前物料的横截面积误差为 图 6 边缘误差分析 F i 6 Edgee r r o rana l s i s g. y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3) 第1期 陈睿,等:光学皮带秤测量方法及实验对比 犔 犔 狓)- 犳r( 狓). 犳m ( ∫ Δ犛 = 17 ∫ 犅 0 为消除该因素带来的误差,选择使用 CCD 相机对皮带 秤测 量 点 处 进 行 实 时 的 图 像 采 集,以 辅 助 获 取皮带上物料的边缘位置 .当摄像头与所测物体的距离固定,采集图像中的像素点与实际物体尺寸比例 即为固定值 .因此,只需获得图像中物料的左右两侧像素 点位置便 可得 到 物 料 的 具 体 宽 度,从 而 确 定 轮 廓线端点位置 . 背景减除法是将当前的视频帧与建立的背景模型进 行比较,通 过 判 定 灰 度 等 特 征 的 变 化 或 直 方 图 等统计信息的变化来分割运动目标 [1516],可有效提取运动区域 信息 .首 先,采 用平均 背景 法建立 检 测 背 景,取某一时间段内 犖 帧的皮带空载图像;然后,将图像累加之后,取像素平均值,得到背景 图像的 像素 犖 数据 犅( 犻, 犻, 犼).其中,犅( 犼)= 犻, 犻, 犻, /犖 .设当前时刻的图像数据为犐 ( 犼) 犼),差值图像为 犇 ( 犼)= ∑犅 ( 犻 犻 犻 犻=1 犐犻( 犻, 犻, 犻, | |,差值图像 犇犻( 犼)-犅( 犼) 犼)像素的平均值 犱 和标准差δ 分别为 犻<狑 犼<犺 犻<狑 犼<犺 2 珚] [ 犱( 犻, 犱( 犻, 犼) 犼)-犱 ∑ ∑ ∑ ∑ 珚 = 犻=0 犼=0 珚 = 犻=0 犼=0 , δ= 犱 犱 . 狑犺 狑犺 珚+α 上式中: 狑 为图像宽度; 犺 为图像高度 .阈值 犜=犱 δ,其中, α 为阈值调节系数 . 槡 犇 ′犻( 犻, 犼)= 255, { 犇犻( 犻, 犼)≥ 犜, 犇犻( 犻, 犼)< 犜. ( 4) 0, 式( 4)中: 犇 ′犻( 犻, 犼)为采用阈值 犜 对差值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后的数据结果 .处理结果,如图 7 所示 . ( a)背景图 ( b)目标图 ( c)差值图 ( d)二值化图 图 7 背景减除法检测结果 F i 7 Ba ckg r oundsub t r a c t i ont e s tr e su l t s g. 得到二值化图像后,提取左右两边 第 一 个 白 色 像 素 点 的 坐 标 狓犼 与 狓犽 .对 于 标 定 后 的 相 机 位 置,可 通过像素点获得物料边界在皮带上的具体位置,即 犡L =狓犼犓 , 犡R =犔-狓犽犓 .其 中: 犓 为 位 置 系 数,由 相 机与皮带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 犡L , 犡R 分别为皮带上物料边缘位置距离皮带边界的距离 . 2 实验对比与分析 为选取合适的传感器数量,利用离散元仿真软件( EDEM)对该测量系统进行模拟仿真 .仿真 的测量 物料横截面积为 75000mm2 ,以相同的 进 料 速 度 通 过 皮 带 正 上 方 设 置 的 采 样 点,皮 带 宽 度 设 置 为 20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8 2019 年 mm.传感器个数与测 得横 截面积的 曲线 关系,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 犛 为 测量 面积; 狀 为 传 感 器 个 数 .由 图 8 可知:对于上述仿真条件,当传感器数量小于 8 时,横截 面积的 计算 准 确 性 随 着 采 样 个 数 的 增 加 而 显著增大;当数量继续增加,准确性趋于平稳 .因此,在同 时考虑 测量 精 度 及 设 计 成 本 的 基 础 上,选 择 最 佳实验激光测距传感器个数为 9(安装间隔为 25mm). ( a)仿真模型 ( b)传感器个数与测得横截面积的关系 图 8 传感器个数与横截面积仿真 F i 8 S imu l a t i ono fs ens o rnumbe randc r o s ss e c t i ona r e a g. 被测的物料为花岗岩,分别采集变频器在频率为 25, 30, 35, 40, 45 Hz,以及 3 种不同规 格标准 容积 9. 72,19. 64, 29. 50L 时的物料的测量结果,如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犞m 为 测 量 体 积; 犞r 犳 为 变 频 器 频 率; 为实际体积; 犲 为误差 . 表 1 激光皮带秤体积测量值 Tab. 1 Vo l umeme a su r emen tva l ueo fl a s e rbe l ts c a l e 编号 犳/Hz 犞m/L 犞r/L 犲/% 编号 犳/Hz 犞m/L 犞r/L 1 25 9. 65 9. 72 0. 70 6 25 29. 34 29. 50 0. 50 2 3 4 5 25 25 25 25 9. 67 19. 52 19. 65 29. 38 9. 72 19. 64 19. 64 29. 50 0. 50 0. 60 0. 03 0. 40 7 8 9 10 30 35 40 45 9. 69 9. 62 9. 68 9. 69 9. 72 9. 72 9. 72 9. 72 0. 30 1. 00 0. 40 0. 30 犲/% 由表 1 可知: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的误差 均小于 ±1% ;速度 变 化 与 称 质 量 的 差 异 误 差 也 都 小于 ±1% ,测量结果与带速和称质量体积无关 .此次实验验证了文中所提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实际 工程项目则需要进一步分析系统测量误差的主 要 来 源 . 1)工 业 生 产 中 的 皮 带 打 滑,皮 带 的 振 动 幅 度 较 大等使皮带的速度无法被传感器准确测量,使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2)测量大颗粒物料 时,物 料堆 积将会 出现较多空隙,使横截面轮廓线的拟合出现较大误差; 3)室外恶劣的工作环境,测 量者使用 不当等 容易 引入实验测量误 差 .因 此,需 要 进 一 步 分 析 研 究 合 理 的 计算模型,通过 实 验 验 证 消 除 可 能 存 在 的 误 差 源,切 实 有效地提高测量精度,以降低误差 . 相同带 速 下,误 差 修 正 前 后 的 测 量 对 比,如 图 9 所 示 .图 9 中: 犞 为体积 .由图 9 所 示:误 差 修 正 前,由 于 边 缘位置的不确定,导致拟合出的轮廓线 宽 于真实 的 横 截 面,测量结果总 是 大 于 实 际 的 体 积;误 差 修 正 后 的 测 量 结果明显更贴近真实体积,准确性提高 1% 左右 . 图 9 误差修正前后的测量对比 3 结论 F i 9 Me a su r emen tc ompa r i s on g. be f o r eanda f t e re r r o rc o r r e c t i on 利用激光测 距 技 术 结 合 CCD 相 机 辅 助 测 量,设 计 一种新型的光学皮带称质量系统,并搭建试验台进行试验,得到以下 3 点结论 . 1)从原理出发,分析传统电子皮带秤所 固 有 的 缺 陷,提 出 一 种 基 于 激 光 测 距 的 皮 带 机 动 态 称 质 量 方法 .采用若干数量的激光测距传感器,设计搭建采集物 料横截面 轮廓 线 的 光 学 系 统,实 现 皮 带 输 送 物 料的流量测量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陈睿,等:光学皮带秤测量方法及实验对比 19 2)结合皮带上物料的运动特征,分析 2 个 主 要 误 差 源,即 测 量 异 常 值 和 物 料 轮 廓 线 端 点 位 置 引 起 的拟合误差 .通过均值滤波剔除异常值,并借助 CCD 相机对物料进行实时的图像采集分析,以优化物料 轮廓,提取算法后测量误差减小 1%. 3)设计的新型激光皮带秤(带宽为 200mm)测 量 在 带 速 为 0~0. 8 m·s-1 时 的 物 料 瞬 时 流 量,结 果表明,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与准确性误差均小于 ±1%.该方法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强,有较强 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有助于为带式输送机提供实时、精确的输送量数据 . 参考文献: [ 1] 王昶 .动态称重系统的动态干扰因素分析和抑制[ J].中国 交 通 信 息 化, 2011( 5): 74 79. DOI: 10. 13439/ cnk i. i t s c. ? j. 2011. 05. 003. [ 2] LIP i ng,WANG Yanwen, XU Cong. Re s e a r chondynami cme a su r emen tsy s t emf o rbu l k ma t e r i a lba s edon ma ch i ne /AMM. J].App l i ed Me chan i c sand Ma t e r i a l s, 2013, 273: 768?772. DOI: 10. 4028/www. s c i en t i f i c. ne t 273. 7 v i s i on[ 68. [ 3] ANDERSSON T, THURLEY MJ, CARLSONJE. A ma ch i nev i s i onsy s t emf o re s t ima t i ono fs i z ed i s t r i bu t i onsby we i to fl ime s t onepa r t i c l e s[ mi neng. 2011. 10. 001. J].Mi ne r a l sEng i ne e r i ng, 2012, 25( 1): 38 46. DOI: 10. 1016/ ? gh j. [ 4] ROMASHKO R V,EFIMOV T A,KULCHIN Y N.La s e radap t i veho l og r aph i csy s t em f o r mi c r owe i i ng o f gh nanoob e c t s[ J]. Quan t um El e c t r on i c s, 2014, 44( 3): 269 273. DOI: 10. 1070/QE2014v044n03ABEH015348. ? j [ 5] 梁漫春,衣宏昌,张志康 .一种新的在线称重 方 法[ J].核 电 子 学 与 探 测 技 术, 2006, 26( 4): 443 445. DOI: 10. 3969/ ? j. 0934. 2006. 04. 014. i s sn. 0258 ? [ 6] 张小虎,欧建良,苑云,等 .投 影 轮 廓 线 辅 助 下 的 堆 场 三 维 形 貌 摄 影 测 量 研 究 [ J].光 学 学 报, 2011, 31( 6): 92?99. 10. 3788/ao s 201131. 0612002. DOI: [ 7] 李璐璐,赵文川,伍凡,等 .摄像机标定中的特征 点 提 取 算 法 研 究 与 改 进 [ J].光 学 学 报, 2014, 34( 5): 171 178. DOI: ? 10. 3788/ao s 201434. 0515002. [ 8] 郑明杰,刘鑫 .激光测距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及 原 理 [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 2014( 1): 35. DOI: 10. 16660/ cnk i. 1674 ? j. 098x. 2014. 01. 003. [ 9] 邵海燕,张振海,李科杰,等 .用于远距离检测的线 结 构 光 传 感 器 特 性 分 析 [ J].激 光 杂 志, 2015( 2): 75 77. DOI: 10. ? cnk i. z z. 2015. 02. 075. 14016/ j. j g [ 10] 常方强,孟希,罗才松 .激光测距仪在海崖剖面形 态 快 速 测 量 中 的 应 用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36 ( 2): 215 22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2. 0215. ? ? [ 11] 何原荣,潘火平,陈鉴知,等 .宋代古船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与模型 3D 打印[ J].华侨大学学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7, 38( 2): 245 25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2021. ? ? [ i s sn: 12] 王 晓 嘉,高 隽,王 磊 .激 光 三 角 法 综 述 [ J].仪 器 仪 表 学 报, 2004, 25(增 刊 3): 601 DOI: 10. 3321/ 0254? ?604. j. 3087. 2004. z 3. 185. [ 13] ZENGFe i,WU Qi ng, DAIChao l e i. Spe edc on t r o ls imu l a t i onsy s t emo fbu l kt e rmi na lc onveyo rbe l t s[ C]∥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Tr anspo r t a t i onI n f o rma t i onandSa f e t ASCE, 2013: 2062 2069. DOI: 10. 1061/97807 ? y.Wuhan: 84413036. 277. [ i s sn. 1004. 2539. 2014. 14] 陈岩,陈开胜 .皮带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J].机械传动, 2014( 7): 46 50. DOI: 10. 16578/ ? j. 07. 014. [ 15] CONTED, FOGGIA P, PERCANNELLA G, 犲 狋犪 犾. Anexpe r imen t a le va l ua t i ono ff o r eg r oundde t e c t i ona l r i t hms go i nr e a ls c ene s[ J]. Eu r a s i ou r na lon Advanc e si n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0( 1): 373?384. DOI: 10. 1155/2010/373 pJ gna 941. [ 16] MONNET A,MITTAL A, PARAGIOS N, 犲 狋犪 犾. Ba ckg r ound mode l i ngandsub t r a c t i ono fdynami cs c ene s[ C]∥ IEEE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Ni c e: IEEEPr e s s, 2003: 1305 1312. DOI: 10. 1109/ i c c v. 2003. ? 1238641.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05 ? 电动汽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控制器设计 王维强,曾晓松,夏茂树 (武汉科技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 对某四轮 独 立 驱 动 电 动 汽 车 轮 毂 电 机 进 行 研 究,设 计 一 种 永 磁 无 刷 直 流 电 机 控 制 器 .以 STM32 F103RBT6 芯片为基础,对电机驱动电路、采样电路和保 护 电 路 分 别 进 行 硬 件 设 计 与 分 析;同 时,采 用 模 块 化 软件设计方案,对该控制器的软件系统进行升级 .实验 验 证 表 明:所 设 计 的 电 机 控 制 器 能 使 电 机 响 应 迅 速、转 速稳定、无超调,且电动车动力输出性能良好 . 关键词: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机控制器;增量式 PID 控制;STM32 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20 06 ? ? ? 犇犲 狊 犻 犳犘犲 狉犿犪狀犲狀 狋犕犪 狋犅狉 狌 狊 犺 犾 犲 狊 狊犇犆 犕狅 狋 狅 狉 犵狀狅 犵狀犲 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 犾 犲 狉犳 狅 狉犈 犾 犲 犮 狋 狉 犻 犮犞犲 犺 犻 犮 犾 犲 WANG We i i ang,ZENG Xi ao song,XIA Mao shu q ( Schoo lo fAu t omob i l eandTr a f f i cEng i ne e r i ng,WuhanUn i ve r s i t f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Wuhan430065,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 pe rmanen tmagne tb r ush l e s sd i r e c tcu r r en tmo t o rc on t r o l l e rwa sde s i t udy i ngt hehub gnedbys mo t o ro faf ou r e li ndependen td r i vee l e c t r i cveh i c l e.Ba s edonSTM32F103RBT6ch i t heha r dwa r ede ?whe p, s i l s i so fmo t o rd r i vec i r cu i t, s amp l i ngc i r cu i tandp r o t e c t i onc i r cu i twe r ec a r r i edou tr e spe c t i ve l gnandana y y.At t hes amet ime,modu l a rs o f twa r ede s i chemewa sadop t edt oupg r adet hes o f twa r esy s t emo ft hec on t r o l l e r. gns 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de s i t o rc on t r o l l e rc anensu r et hemo t o rf a s tr e spons e,s t ab l espe ed, gnedmo noove r shoo t,andgoodpowe rou t tpe r f o rmanc e s. pu 犓犲 狉 犱 狊: pe rmanen tmagne tb r ush l e s smo t o r;mo t o rc on t r o l l e r;i nc r emen t a lPIDc on t r o l;STM32 mi c r o 狔狑狅 c ompu t e r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由于采用永磁体转子,没有励磁损 耗,也 没 有 换 向 器 和 电 刷 等 机 械 换 向 结 构,具 有能量密度和效率高、可靠性好、输出扭矩大等特点 [1],受到国内外电动车领域的广泛关注 .永磁无刷直 流电机的控制技术 [2]和实现方式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因此,电机控制器设计具有很强的研究 [] 价值和现实意义 [3].基于数字信号处 理 器 ( DSP)4 和 可 编 程 逻 辑 门 器 件 ( FPGA)的 无 刷 直 流 控 制 器 因 成本高、电路设计结构复 杂,且 功 能 扩 展 不 好,使 用 场 合 有 限 .而 STM32 具 有 低 功 耗、实 时 性 强、高 性 能、处理速度快,以及众多的外设I /O 口,功能丰富等特点 .基于此,本文选用 STM32[5]控制芯片作为永 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的核心,结合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算法编写,以实现电动汽车性能的提升 . 收稿日期: 2018 08 08 ? ? 通信作者: 王维强( 1967 E i l: wangwq03@163. c om.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汽车新能源与电子技术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05345);湖北省科技创新专 项 重 点 项 目( 2018AAA060);中 央 引 导 地 方 科技发展专项( 2018ZYYD027) 第1期 王维强,等:电动汽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21 1 控制器的构成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根据功能的需求可分 为 4 个 模 块: STM32 控 制 模 块、电 机 驱 动 与 保 护 模 [ ] 块、采样模块和通信模块 . STM32 控制板是控制其他各个模 块 正常 工作的 核心模块 6?10 .为 达到 期望的 工作状态,通过采集电机工作时的相 关 参 数,作 出 相 应 的 控 制 策 略,实 时 控 制 电 机,使 电 机 能 够 响 应 快 速、运行安全稳定 .电机的保护则涉和过流及短路保护,防止 电机因 为启 动 时 电 流 过 大 出 现 场 效 应 晶 体 管(MOS 管)烧坏和空气开关冒火等危险情况 .采样电 路可以 实 时 采 集 和 监 测 电 机 运 转 时 的 相 关 参 数, 例如母线电压、母线电流、电机转速等,保证电机稳定运 行 .通信 接口包括 RS 232 串 口通信 及 控 制 器 局 ? 域网络( CAN)通信 . CAN 通信主要是电机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 进行 通信,实 现数据 交换;而 RS 232 串 ? 口通信则是实现电机控制器与 PC 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通 过 PC 机在线 监 测 电 机 的 运 行 状 态,保 证 电 机 稳定运行 . 永 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参数如下:额定功率为3000 W ;额定转速为750r·mi n-1 ;额定电压为72V; 额定转矩为 38N·m;额定电流为 42A;最大转矩为 152N·m;最 大电 流为 105A;极对数 为 24.电机 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 图 1 电机控制系统原理图 F i 1 Schema t i co fmo t o rc on t r o lsy s t em g. 2 硬件模块的设计 硬件电路是保证电机正常启停、正反旋转、加减速、稳定运 行 的 执 行 机 构,起 到 不 可 或 缺 的 作 用 .根 据电机参数及功能需要,将硬件电路分为以下 5 个部分进行设计 . 2. 1 犛犜犕32 控制板 控制板基于 ARMCo r t ex ?M3 内核的 STM32F103RBT6 芯 片 为 控 制 核 心,主 要 功 能 是 控 制 电 机 脉 冲调制信号( PWM)的输 出、当 前 转 子 位 置 检 测、电 流 采 样、速 度 采 样、速 度 调 节、过 流,以 及 短 路 保 护 等 [11?13]. PWM 信号的产生来自 STM32 中 自 带 高 级 定 时 器 1,由 定 时 器 TIM1?CH1,TIM1?CH2, TIM1? CH3 产生上 桥 臂 输 出,TIM1?CH1N,TIM1?CH2N,TIM1?CH3N 产 生 下 桥 臂 输 出 .其 中,CH1 和 CHI 1N 是互补输出,通过编程可以保证电机两两导通的时候,不会出现上、下桥臂同时导通的状态 . 转子位子信号检测由定时器 3 的通道 TIM3 TIM3 TIM3 ?CH1, ?CH2, ?CH3 进 行 输 入 捕 获,通 过 检 测当前转 子 位置 及 电机旋转 状态 来控制 PWM 信号的产 生 .速度 和电流 的 采集 分别通 过 ADC1 IN11, ? ADC1 IN12 通道进行捕获,实时采集电机当前运行状态 . ? 2. 2 霍尔位置检测电路 永磁无刷直流轮毂电机内部装有磁敏式霍尔位置传感器,该传感器 转子与 电机 转子同 轴转动, 3个 霍尔元件按 120 °的机械角度安装在定 子 上,用 以 检 测 电 机 转 子 位 置 及 转 速 .电 机 霍 尔 传 感 器 接 口 一 共 有 5 根线,分别为 +5V, HALLA, HALLB, HALLC, GND.由于传感 器 为 集 电 极 开 路 输 出,因 此,需 要 接上拉电阻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2 2019 年 实际中,霍尔传感器输出的霍尔信号不是理想方波信号,而是含有杂波的不规则的方波,同时,电机 转动时,电机绕组也会对霍尔信号产生影响 .故为了获得 理 想方波,应将 霍 尔 信 号 接 口 输 入 到 施 密 特 触 发器 74HC14 中,经过整形后由 STM32 进行捕获 . 2. 3 犐犚2110 驱动电路 IR2110 是双 通道高压 高速型功 率 开关 器件,栅极驱 动,具 有自举浮 动电源,驱动电 路十分 简 单,只 需要一路电源就可以同时驱动上、下桥臂 . IR2110 驱动模块,如图 2 所 示 .由 图 2 可 知:由 二极管 D1,电 容 CAP1 和犞B , 犞S 构成自举电路,端电压犞BS给上桥臂 MOS 管提供电压,该电压由 15V 电源经过 D1, CAP1 提供;当下桥臂 UL 导通时, 犞S 被拉到地电位, 15V 电源通过二极管 D1 给自举电容 CAP1 充电, 其中,二极管和自举电容是根据充电电流及反向电压选择确定的 [14]. 由于IR2110[15]只有两路输出口,而无 刷 直 流 电 机 的 MOSFET 管 驱 动 电 路 是 6 路 输 入 信 号 控 制, 故采用 3 个 IR2110 单独控制 .每个 IR2110 分别控制电机的 U, V,W 相的上、下桥臂 .由于电机功率为 3kW ,电源电压为 72V,额定电流为 42A,故采用 NCEP01T13D 型 N 沟道 增强型 MOS 管(江 苏 省 无 锡新洁能公司).该 MOS 管的 犞ds电压为 100V, 犐d 可以达到 100A,因此,能满足电机驱动需要 .另经过 计算,该 MOS 管需要门极驱动电流约为 0. 5A,而IR2110 的拉电流和灌电流为 2A,通过IR2110 自举 电路,可以满足 MOS 管导通及开关频率的要求 .由于电机电流较大,桥臂上只有一个 MOS 管存 在工作 不稳定、容易被击穿或者短路、过流 等 现 象 .因 此,采 用 了 一 个 桥 臂 上 3 个 MOS 管 并 联 的 方 式,这 样 能 够减少电流在 MOS 管上的功率损耗;同时,采用铝基板制作驱动板,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电机 V 相驱 动电路及采样电路,如图 3 所示 . 图 2 IR2110 驱动模块 图 3 电机 V 相驱动电路及采样电路 F i 2 IR2110d r i ve rmodu l e g. F i 3 Mo t o rV pha s ed r i vec i r cu i tands amp l i ngc i r cu i t g. 2. 4 采样电路 采样电路主要是采集电机中的母线电流,通过在母线上加精密采样电阻,测得采样电阻的电压值判 断当前电流大小(图 3).因此,采用 INA282 三 运 放 仪 表 放 大 芯 片, INA282 的 +IN 端 口 接 采 样 电 阻 上 方,-IN 端口接 GND,采样电阻阻值为 2mΩ.以电机正常工 作时的电流( 50A)为 最 大 电 流,则 采 样 电 阻分压的最大电压为 100mV,将此 100mV 输 入 INA282 芯 片 中, INA282 将 100 mV 放 大 50 倍 得 到 的放大电压为 5V,单片机 STM32 的 I /O 口通过捕获INA282 芯片输出,得出当前电流值 . 2. 5 保护电路 由于电动汽车行驶工况复杂,电机在启动瞬间或堵转时,电 流 迅 速 增 大,时 间 稍 长 则 会 有 电 机 烧 毁 的风险 .为了保护电机,应该增设保护电路,主要包括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 . 过流保护主要是防止电机母线电流过大 .因为母线电流过大会影响电机的运转稳定与电机寿命,所 以需要进行保护 .过流保护电路和短路保护电路,分 别 如 图 4, 5 所 示 .图 4 中: 犞S 为 经 过 采 样 电 阻 分 压 后的电压 .将犞S 与设定的过流保护对应的电压值通过 AD8052 芯片进行比对,然后,经单稳态 555 电路 输出口 SD1 和短路 保护输出口 SD2(图 5)进行或门运算后,输 入至 IR2110 芯 片的 SD 保护 端口 .若过 流,则 SD=1,因此,输送到 IR2110 中后, IR2110 封锁输出,这样就起到了保护作用 . 短路保护主要是防止电路发生 故 障 时,电 流 不 经 过 负 载,瞬 间 产 生 极 大 电 流 造 成 电 机 及 电 源 等 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王维强,等:电动汽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23 坏,甚至火灾等更严重的结果 .由图 5 可知:通过采样电路 分压,将 实际 值 犞S 和 理 想 值 通 过 AD8052 芯 片进行比对,将输出值与下端 5V 复位电路共同输入至 CD4011 组 成的 RS 触 发器中,其 输出结 果 SD2 送至 IR2110 的 SD 口 .当短路时, SD2=1,则 IR2110 直接持续封 锁输 出;当 电机重新 上 电 后,通 过 复 位 按键 RESET 复位,这时系统重新进入正常状态 . 图 4 过流保护电路 图 5 短路保护电路 F i 4 Ove r cu r r en tp r o t e c t i onc i r cu i t g. F i 5 Sho r tc i r cu i tp r o t e c t i onc i r cu i t g. 3 软件程序设计 3. 1 程序的模块化 由于软件程序代码众多,并且 STM32 在开发时会使用大量库函 数,如果 全部 写在一起 会造成 开发 周期长、错误率增加、错误发现阶段晚等现象 .因此,在软件程序设计时,根据电机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 将程序进行模块化设计,这样操作简单、移植性强 .因此,将软件部分分为以下 7 个模块 . 1)系统主程序设计 .主程序中主要是进 行 程 序 的 主 循 环 和 上 电 时 对 外 设 和 系 统 进 行 初 始 化,如 系 统时钟、 /O 口、定时器、中断能及系统变量、外部声明等初始化 . I PWM_ L_ ON 的模式,产 生 6 路 PWM 脉 冲,控制 MOS 管的 2)PWM 波的输出 .控制系统采用 H_ 通断,从而实现电机的调速 . 3)电机启动 程 序 .通过定时器输 出 PWM 波,由 于启 动电流 过大,必须 限流 或缩短 PWM 波 启 动, 才能保证电机稳定启动 . 4)电机转子位置的检测 .由于电机带有霍尔传感器,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电机转子位置 . 5)电机启停控制及正反转控制程序 .读 取 当 前 电 机 转 子 位 置,通 过 按 键 触 发 信 号 实 现 启 停 和 电 机 正反转所对应的导通相 . 6)电机速度调节 . STM32 控制器通过模数转化器( ADC)的电压变化改变当前电机 PWM 占空比 . 7)系统增量式 PID 闭 环 调 节 .计 算 电 机 当 前 速 度 值,然 后,与 指 定 值 进 行 做 差 运 算,通 过 增 量 式 PID 调节得出期望的 PWM 占空比,从而控制电机转速 . 3. 2 系统主程序设计 在主程序 ma i n()函数中,根据功能定义任务堆栈,初始化 STM32 芯片的系统时钟及系统所使用的 /O 口,包含 PWM 端口、按键端口、 I LED 灯端口、 ADC 端口、输入捕获端口等 .当系统完成初始 化后,进 入主程序,等待按键或电位计调速、 ADC 的转换、通信等 . 3. 3 犘犠犕 输出程序设计 采用上桥臂 PWM 调制,下桥臂恒通的方法(H_ PWM_ L_ ON)进行调速 .由于电机采用两两导通的 方式,无刷直流电机每转一周要换 向 6 次,每 60 °换 相 一 次,在 每 60 °区 间 内,总 有 一 个 上 桥 臂 PWM 调 制,下桥臂横导通 .因此,改变上桥臂 PWM 的占空比就 可以 改 变 电 机 电 压 值,即 可 进 行 电 机 调 速 控 制 . 在 STM32 中,通过 PA8, PA9, PA10 产生上桥 PWM 波, PA6, PA7, PB0 产 生 下 桥 PWM 信 号,使 用 互 补输出的方式 .因此,当同一相的上桥臂输出 PWM 信号时,下桥臂都是截止状态 . 3. 4 电机转子位置检测及换向程序设计 当电机转动时,通过读取电机霍尔传感器输送至 STM32 芯片 中的值获 取当前 转子 位置,根 据换相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4 2019 年 标识符判断电机处于正向状态还是反向状态 . 3. 5 电机启停与正反转程序设计 根据换相标识符确定 MOSFET 管的导通关系,在主程序中,通过 调用按 键子 程序实现 电机的 正反 转和停止 .正转换相顺序为 AB ?AC?BC ?BA?CA?CB;反转换相顺序为 CB ?CA?BA?BC ?AC?AB. 3. 6 电机调速程序设计 在程序中,电机的调速功能由 STM32 的 ADC 模块实 现 . ADC 输 入 参 考 电 压 范 围 为 0~3. 3 V,可 以通过电位器改变 ADC 的输入电压,以实现对电机的调速 .当 ADC 采样电压为0V 时, ADC 采样值为 0;当 ADC 采样电压为 3. 3V 时, ADC 的采样值为 4096.通过改变单片机的 PWM 输出占空比,对速度 进行调节 . 3. 7 转速采集程序设计 转速通过采用光电转速传感器采 集,使 用 T 法 测 速 . T 法测速通过测量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计算转速,通过单片机的I /O 口进行输入捕获,采集脉冲并计算电机转速后,反馈给上位机 . 4 实验测试 在自行设计的四轮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上进行实 验测试 .该 车 匹 配 的 电 机 为 外 转 子 式 永 磁 无 刷 直流轮毂电 机,无 刷 直 流 电 机 控 制 器 的 外 观,如 图 6 所 示 .图 6 中:左 边 为 STM32 控 制 板;中 间 为 IR2110 的驱动模块;最右边为 MOS 管驱动电路 .电机驱动控制测试平台 包含驱动 控制器 和 PC 机和转 速传感器等,如图 7 所示 . 图 6 电机驱动控制器 图 7 电机驱动控制测试平台 F i 6 Mo t o rd r i vec on t r o l l e r g. F i 7 Mo t o rd r i vec on t r o lt e s t g. 将控制器、 PC 机、无刷直流电机、电机驱动控制器等实物连接起来,检查线路无误后,启动 STM32, 接通电 动 车 蓄 电 池 电 源,电 机 空 载 .电 机 的 响 应 曲 线 是 由 STM32 经 过 串 口 通 信 传 递 至 PC 储 存,再 由 MATLAB 软件对 测 量 数 据 进 行 拟 合 绘 制 .程 序 中,第 一 次 是 0. 1s 后 启 动,将 PWM 占 空 比 调 制 为 20% ;第二次则是经过 0. 1s, PWM 占空比由 20% 变为 33% ,程序结果如图 8, 9 所示 .图 8, 9 中: 狀 为电 机转速; 狋 为时间 . 图 8 电机启动转速曲线 图 9 电机连续变化曲线 F i 8 Mo t o rs t a r tspe edcu r ve g. F i 9 Con t i nuouschangecu r veo fmo t o r g. 由图 8 可知:电机从零速开始启动,经过 0. 13s达到稳定的给定转速 150r·mi n-1 ,电 机转 速响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王维强,等:电动汽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25 较快,但在达到稳定的转速前,转速波动较大 .由图 9 可知:电机转速在连续变化的情况下,响应速度快, 0. 05s前就达到了 150r·mi n-1 ,并且在 0. 15s 前 就 已 经 变 化 为 250r· mi n-1 ,响 应 更 迅 速 且 转 速 稳 定、无超调 . 5 结束语 对自制控制器进行设计与调试,通过配合 STM 32 的 I /O 口,可 以 实 现 RS232 和 CAN 通 信,方 便 与上位机、上层控制器进行实时 通 信 并 实 时 监 控 当 前 电 机 工 作 状 态、转 速、电 流 等 信 息 .输 出 PWM 在 10% ~90% 之间可调,并且经过增量式 PI控制之后,电机响应迅速、转速稳定、无超调 .该控制器具有集 成度高、稳定性好、体积小、功能模块多等特点,能有效地改善电动车行驶稳定性及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1] 夏长亮,方红伟 .永磁无刷 直 流 电 机 及 其 控 制 [ J].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2, 27( 3): 25 34. DOI: 10. 19595/ cnk i. 1000 ? ? j. 6753. t c e s. 2012. 03. 003. [ 2] 戴茵茵,林宇洲 .基于 dSPACE 的横向磁通永磁电机控 制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3, 34( 2): 147 ?15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3. 02. 0147. ? [ 3] 李刚,宗长富 .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 机 电 动 汽 车 研 究 综 述 [ J].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4( 1): 47?52. DOI: 10. 15916/ 3261. 2014. 01. 009. i s sn1674 ? j. [ 4] 何硕彦 .基于 DSP 的电动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D].南京:东南大学, 2016. [ 5] 张修太,翟亚芳,赵建周 .基 于 STM32 的 无 刷 直 流 电 机 控 制 器 硬 件 电 路 设 计 及 实 验 研 究 [ J].电 子 器 件, 2018, 41 ( 1): 141 144. DOI: 10. 3969/ 9490. 2018. 01. 027. i s sn. 1005 ? ? j. [ 6] 党璇 .基于 STM32 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 2017. [ 7] 黄平,王英,江先志 .基于 STM32 的直流电机模糊 PID 调速系统研究[ J].机电工程 2017, 34( 4): 380 385. DOI: 10. ? i s sn. 1001 3969/ 4551. 2017. 04. 012. ? j. [ 8] 李有凯 .基于 STM32 无刷直流电动车控制器的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6. [ 9] 郑宏,张佳伟,徐文成 .基于 STM32 的直流无刷电 机 正 弦 波 控 制 系 统 [ J].电 子 器 件, 2016, 39( 6): 1521 1526. DOI: ? 10. 3969/ i s sn. 1005 9490. 2016. 06. 046. ? j. [ 10] 刘学俊 .基于 STM32 的永磁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及其在绕线机上的应用[ D].厦门:厦门大学, 2014. [ 11] XIE Yong, SU Xi n,HE Yi f an, 犲 狋犪 犾. STM32 s edveh i c l eda t aa c i s i t i onsy s t emf o rI n t e r ne t f i c l e s[ C]∥ ?ba ?o ?Veh qu /a I e e e c i s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and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Wuhan: IEEEPr e s s, 2017: 895 898. DOI: ? 10. 1109/ ICI S. 2017. 7960119. [ 12] 唐帅 .基于 DSP 的汽车空调中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 2014. [ 13] 赵伟 .基于 STM32 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 [ 14] 马晓虹,吴延海,尹向雷 .直流电机的 IR2110 驱动 控 制 设 计 及 DSP 实 现 [ J].微 型 机 与 应 用, 2013, 32( 15): 34 36. ? DOI: i s sn. 1674 10. 3969/ 7720. 2013. 15. 012. ? j. [ 15] 程时兵,张爱军 . IR2110 在无刷直流 电 机 驱 动 电 路 中 的 应 用 [ J].机 电 元 件, 2010, 30( 4): 28?31.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0 6133. 2010. 04. 006.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0001 ? 非均匀有理 犅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 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钟星1,2,邵辉1,2,胡伟石3,聂卓 "1,2 ( 1.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电机控制与系统优化调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3.华侨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解决挖掘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遇到大障碍物时 无 法 及 时 调 整 动 作 的 问 题,提 出 一 种 基 于 非 均 匀 有 理 B 样条( NURBS)曲线的轨迹规划方法 .利用 3 次 NURBS 曲线插值实现特定的挖掘曲 线,在 与 大 障 碍 物 发 生碰撞时,通过调整权重因子改变挖掘机器人的局部挖掘轨迹,并且保证轨迹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和连续性 .仿 真实验表明:所提的轨迹规划方法能 够 实 时 调 整 铲 斗 位 姿,进 而 改 变 挖 掘 路 径,使 挖 掘 机 器 人 成 功 避 开 障 碍 物,实现自主平滑挖掘 . 关键词: 挖掘机器人;轨迹规划;非均匀有理 B 样条;避障 中图分类号: TU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26 08 ? ? ? 犃狌 狋 狅狀狅犿狅狌 狊犗犫 狊 狋 犪 犮 犾 犲犃狏 狅 犻 犱犪狀犮 犲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 犾 犻 狀犵狅 犳 犚狅犫狅 狋 犻 犮犈狓 犮 犪 狏 犪 狋 狅 狉 狊犻 狀犗狆犲 狉 犪 狋 犻 狅狀犘狉 狅 犮 犲 狊 狊狅 犳 犻 犳 狅 狉犿 犚犪 狋 犻 狅狀犪 犾犅 犛狆 犾 犻 狀犲 犖狅狀 ?犝狀 ? , , , ZHONG Xi ng1 2,SHAO Hu i1 2,HU We i sh i3,NIEZhuoyun1 2 ( 1.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Fu i an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Mo t o rCon t r o landSys t em Op t ima lSchedu l e,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3.Depa r tmen to fLabo r a t o r i c eManagemen t,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andDev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o l vet hep r ob l emt ha tt heexc ava t o rbucke tc anno tbead us t edi nr e a lt ime wheni t j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 me t hod ba s ed ont he non?un i f o rm r a t i ona lB?sp l i ne c r a shedi n t oal a r t a c l e,at j yp geobs (NURBS)cu r vewa sp r opo s edf o rr obo t i cexc ava t o r s.Byus i ngt hecub i cNURBScu r vei n t e r l a t i onaspe c i f i c po mi n i ngcu r vewa sa ch i e ved.Wh i l et hebucke tc o l l i dedwi t hab i t a c l e,byad us t i ngt hewe i tf a c t o rt he j gh gobs r obo t ′ sl o c a lexc ava t i ont r a e c t o r schangedt oensu r easmoo t handc on t i nuoust r a ck.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 j y wa showt ha tt hep r opo s edt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 me t hodi se f f e c t i vef o rad us t i ngbucke tpo s t u r ei nr e a lt ime,and j yp j t henchang i ng mi n i ngpa t h.Asar e su l t,t heexc ava t i ngr obo tha sab i l i t i e st oavo i dobs t a c l e sandau t oma t i c a l l y c omp l e t esmoo t hexc ava t i on. 犓犲 狉 犱 狊: exc ava t i onr obo t;t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non i f o rmr a t i ona lB sp l i ne;obs t a c l eavo i danc e ?un ? j yp 狔狑狅 收稿日期: 2017 10 09 ? ? 通信作者: 邵辉( 1973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 事 机 器 人 控 制、运 动 规 划、智 能 控 制 和 非 线 性 系 统 LPV 建 模 的 研 究. E i l: shaohu i hu11@163. c om.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 项 目 ( 61403149);教 育 部 第 48 批 留 学 回 国 人 员 科 研 启 动 项 目 ( Z153400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J 01117);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7T001) 第1期 钟星,等: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27 液压挖掘机作是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 程机 械之 一,国 内外学 者 对 其 自 动 化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 1] [] [] . Pey r e t a 等 2 提出一种用于执行复杂的 挖 掘 运 动 和 参 数 化 控 制 的 实 时 轨 迹 规 划 方 法 .杨 毅 等 3 研究挖掘机器人在运土过程中,利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构造“虚拟阻力区”,采用阻抗控制实现障碍的自 研究 [] 主回避 . Sa e ed i等 4 提出基于视觉的挖掘机控制系 统,采 用 模 糊 逻 辑 方 法 控 制 路 径 跟 踪,针 对 挖 掘 过 程 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路径,运用交叉耦合控制器进行校正 .邵辉等 [5]提出一种基于原像规划和下层前向搜 索的两级挖掘机轨迹规划方法 .李海虹等 [6]利用 3 3 5 3 3 多 项 式 插 值 法 进 行 轨 迹 规 划 .挖 掘 机 器 人 的 ? ? ? ? 铲斗末端轨迹具有复杂的空间曲线特性 [7],单一的多项式既难以表达,也难以胜任挖掘机器人在实际工 况中的局部复杂轨迹 [8?13].挖掘 机 的 轨 迹 规 划 是 基 于 作 业 任 务 要 求,设 计 合 适 的 机 械 臂 末 端 执 行 器 轨 迹,作业任务通常只是一些关键点的数据,而轨迹规划则 需要依据 这些 数 据 设 计 出 合 适 的 运 行 轨 迹 .近 年来,在工程应用领域中,非均匀 有 理 B 样 条( NURBS)越 来 越 被 重 视 . NURBS 曲 线 的 优 点 有:局 部 修 改性、移动控制顶点、调整节点矢量或改变权重 因 子 仅 影 响 NURBS 曲 线 的 局 部 形 状,并 不 影 响 整 体 轨 迹的性能 [14?15].利用 NURBS 曲线按照挖掘机器人的作业任务要求进行轨迹规划,可以得到连续的挖掘 轨迹曲线,且能 进行 局 部调节,适 合挖掘 机器 人人化控制 [16].本文 针对已 有研究存在 的缺点,根据 反 铲 斗挖掘机器人化作业特点,提出一种基于 NURBS 的挖掘机器人自主控制轨迹规划方法 [17]. 1 系统概述 挖掘机器人的总体结构包括动力装置、工作装置、回转机构等 .文中主要研究挖掘过程,该过程由挖 掘机器 人 的 工 作 装 置(包 括 动 臂、斗 杆、铲 斗)完 成,以 ZAXI S120 型 液 压 挖 掘 机 为 研 究 对 象 .为 便 于 研 究,忽略动臂、斗杆、铲斗的具体形状,采用简单的线条表示 .将工作 装 置 近 似 为 3 自 由 度 的 空 间 连 杆 机 构,在动臂、斗杆和铲斗关节处安装角度传感器 [18],各杆 件参 数与坐 标 系,分 别 如 表 1 和 图 1 所 示 .表 1 中: 犪犻 为连杆长度; 犱犻 为连杆偏置 .图 1 中: α犻 为扭角; α 为动臂关节角度; δ 为 铲斗关 β 为 斗杆关节 角度; 节角度; 犪1 为动臂长度; 犪2 为斗杆长度; 犪3 为铲斗长度 . 表 1 挖掘机性能参数 Tab. 1 Pa r ame t e r so fhyd r au l i cexc ava t o r 序号 °) α犻/( 犪犻/mm 犱犻/mm 关节角变化范围/( °) 1 0 4600 0 -71~45 2 0 2519 0 30~152 3 0 1230 0 -33~145 图 1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坐标示意图 2 基于 犖犝犚犅犛 曲线轨迹规划 F i 1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c oo r d i na t e g. ss t emo fh d r au l i cexc ava t o r y y 2. 1 犖犝犚犅犛 曲线 NURBS 采用控制顶点( 犇犻)、节点矢 量( 犝犻)及 权 重 因 子( ω犻)定 义 自 由 曲 线 .据《初 始 化 图 形 交 换 规 [ ] 范》( IGES)规定,分段有理多项式矢函数是由 狀 个控制顶点定义的一条犽 次 NURBS 曲线 19?20 ,即 狀-1 狀-1 犆( 狌)= ∑犖犻,犽( 狌) 狌) ω犻犇犻/∑犖犻,犽( ω犻, 犻=0 犽 ≥1 . ( 1) 犻=0 式( 1)中: 犆( 狌)为参数曲线; 犖犻,犽( 狌)为由节点矢量 犝 = [ 狌0 , 狌犻,…, 狌狀+犽+1]定义的 犽 次 B 样条基函数 . 利用 犽 次 B 样条基函数的 Cox deBoo r 递推公式,定义在节点矢量 犝 上的犽 次基函数递推为 犖犻,0 = 0, { 1, 狌犻 ≤ 狌 ≤ 狌犻+1 , 其他 . 狌-狌犻 狌犻 犽 1 -狌 犖犻,犽-1( 狌)+ + + 犖犻+1,犽-1( 狌), 狌犻+犽 -狌犻 狌犻+犽+1 -狌犻+1 式( 2),( 3)中: 狌犻 为节点 .同时,规定 0/0=0. 2. 2 均匀介质环境下的轨迹规划 犖犻,犽( 狌)= ( 2) 犽 ≥1 . ( 3) 轨迹规划是指根据作业任务的要求,确定轨迹参数,并实时 计 算 和 生 成 运 动 轨 迹 .在 均 匀 介 质 环 境 下,拟利用 NURBS 曲线具有 狀-1 次可导的性质,且每个控 制 点 都 具 有 权 重 调 节 因 子 的 特 性 对 铲 斗 末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8 2019 年 端轨迹进行规划,采用积累弦长参数化方法拟合 NURBS 曲线 [21],以确保挖 掘轨 迹平稳 连续 .根 据挖掘 任务要求,按照如下 6 个步骤进行轨迹规划 . 步骤 1 依据作业要求,选取狀 个控制顶点 犇犻,首末端控制顶点一般作为挖掘起始点、终止点,再选 取 狀-2 个曲线关键点 .其中, 犻>0, 犇犻>0. 步骤 2 确定节点矢量 犝 = { 狌犽+1 ,…, 狌狀-犽-1 ; 犫,…, 犫}.通 常 情 况,令 犪=0, 犫=1,以 保 证 生 α,…, α; 烏犽烐 烑 烏 烐 烑 +1 犽+1 成的 NURBS 曲线通过首末端控制点 . 步骤 3 采用积累弦长参数化方法,计算参数值 狌犽+1 ,…, 狌狀-犽-1 . 步骤 4 设定各控制顶点权重因子 ω犻.其中: 犻, ω犻>0. 步骤 5 采用 Cox deBoo r递归公式,求解 B 样条基函数 犖犻,犽( 狌). ? 步骤 6 利用带权控制顶点矩阵,计算离散轨迹点,并拟合出符合作业要求的 NURBS 曲线 . 以挖掘机器人进行梯形深坑的挖掘为例 .挖掘过程主 要 包括 铲 斗 铲 入 土 壤、拖 拽、回 旋 提 升 3 个 步 骤 [ 6] .选择使用 3 次 NURBS 曲 线 规 划 挖 掘 轨 迹,指 定 铲 斗 末 端轨迹曲线的 7 个控制顶点坐标 犇犻= [ 7000, 0; 6750,-500; 6500,-620; 6000,-650; 5500,-620; 5250,-500; 5000, 0]( 犻=0, 1, 2,…, 6),节 点 犝 = [ 0, 0, 0, 0,0. 2090,0. 3127, 0. 5000, 0. 6873, 0. 7910, 1, 1, 1, 1].当各控制 顶点权重因子 1, 1, 1, 1, 1, 1, 1, 1, 1]( 犻=1, 2, 3,…, 9)时,铲 斗 末 端 曲 ω犻= [ 线,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犎 为挖掘深度; 犾 为挖掘长度 . 整个作业过 程 中,挖 掘 机 器 人 各 关 节 角 度 变 化 和 挖 掘 姿 态角变化,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ε 为挖掘姿态角度变化 .由 图 3 可知:各角度变 化 均 处 于 机 械 结 构 可 达 范 围,无 大 突 变,挖 掘 图 2 铲斗末端轨迹曲线 F i 2 Bucke tendt r a e c t o r r ve g. j ycu 姿态满足机械结构的几何约束,符合挖掘机器人在挖 掘过程 中的基 本 性 能 要 求 .由 此 表 明:该 轨 迹 规 划 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挖掘机器人在非均匀介质土壤环境下的轨迹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 ( a)动臂 ( b)斗杆 ( c)铲斗 ( d)挖掘姿态角 图 3 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及挖掘姿态角变化曲线 F i 3 J o i n tang l eandmi n i nga t t i t udeang l ecu r ve s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 g. 3 自主避障轨迹规划 在有大障碍物的非均匀介质土壤环境中,挖掘机器人 不 可避 免 地 会 与 大 障 碍 物 发 生 碰 撞 .因 此,避 开障碍物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操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传统的轨迹规划方法不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钟星,等: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29 存在可供调整的参数,无法对挖掘轨迹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 .而基于 3 次 NURBS 的挖掘机器人 轨迹规 划中,利用 NURBS 曲线具有可调整控制顶点权重因子的优势,从而实现对挖掘轨迹曲线的局部优化 . 为便于研究,在以下 3 种约束条件下进行避障讨论: 1)在非均质介质环境下,土壤介质 环境未 超出 挖掘机的挖掘能力; 2)主要讨论 犇0 ~犇2 及 犇4 ~犇6 阶段存在的障碍物情况; 3)避障 过程 中,挖 掘机器 人各关节角调整处于产生足够挖掘力的合理变化范围,且能够顺利避开障碍物,完成平滑挖掘 . 当障碍物位于铲斗尖走行的方向,铲斗所受走行阻 力将最 大,易 造成挖掘受阻或铲尖损坏 .因此,文中讨论在这种情况下 的避 障 平滑 规划,运用一种 在 未 知 环 境 下 执 行 操 作 规 划 的 机 器 人 算 法 (原 像 规 划),使铲尖脱离障碍物 .挖掘机器人在挖掘过程中,受到 障碍 物 产生 的反作用力,挖掘阻力发生突变,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犉 为与 障碍物 发生碰撞时铲斗外载荷; 犞e 为铲斗运动速度; γ 为铲斗运动速 度 方向 与碰到障碍物时铲斗外载荷方向的夹角; obs为障碍物 . 在挖掘过程中,不考虑意外出现的障碍物,根据压力 和位 移 传感 器的反馈信息,在碰到 obs 时,通 过 对 铲 斗 运 动 速 度 方 向 犞e 和 碰 到 障碍物时,铲斗外载荷方向 犉 的夹角γ 进行判断 [5]: 1)当 γ<γ犺 时, 图 4 原像规划示意图 F i 4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 g. r e imagep l ann i ng p 调整距离障碍物最近的控制顶点权重因子 ω2 或 ω8 ; 2)当γ犺 ≤γ 时, 调整距离障碍物最近的控制顶点权重因子 ω3 或 ω7 .其 中, γ犺 为阈值,可 通过实 测 获 得 .另 外,当 铲 斗 背 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考虑挖掘机的挖掘力可将障碍 物推开,不会 对挖 掘 过 程 有 过 大 的 冲 击;而 随 着 挖 掘的深入,障碍物将被铲入铲斗中,不会对挖掘过程有过大的冲击,也不会对铲尖有过大的损伤,从而提 高挖掘效率并增加挖掘机的机械寿命 . 挖掘机器人基于 NURBS 的自主避障轨迹规划的具体步骤,如图 5 所示 . 图 5 避障轨迹规划流程图 F i 5 F l owcha r to fobs t a c l eavo i danc et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 g. j yp 4 仿真试验和结果分析 利用 Ma t l ab 软件进行编程验证,将障碍物分别设置在 4 处挖掘轨迹必经区域,如图 6 所示 . 情况 Ⅰ 图 6( a)中:铲入挖掘阶段( ω2 =2),障 碍 物 大 部 分 区 域 位 于 轨 迹 走 行 的 下 方,选 取 其 中 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 2019 年 例设置中心点为( 6. 85m,-0. 55m),半径为 0. 15m. 情况 Ⅱ 图 6( b)中:铲入挖掘阶段( ω3 =2),障 碍 物 大 部 分 区 域 位 于 轨 迹 走 行 的 上 方,选 取 其 中 一 例设置中心点为( 6. 70m,-0. 38m),半径为 0. 15m. 情况 Ⅲ 图 6( c)中:回转提升阶段( ω8 =4),障 碍 物 大 部 分 区 域 位 于 轨 迹 走 行 的 下 方,选 取 其 中 一 例设置中心点为( 5. 15m,-0. 54m),半径为 0. 15m. 情况 Ⅳ 图 6( d)中:回转提升阶段( ω7 =2),障 碍 物 大 部 分 区 域 位 于 轨 迹 走 行 的 上 方,选 取 其 中 一 例设置中心点为( 5. 30m,-0. 38m),半径为 0. 15m. ( a)ω2 =2 ( b)ω3 =2 ( c)ω8 =4 ( d)ω7 =2 图 6 挖掘机器人避障轨迹曲线 F i 6 Tr a e c t o r r ve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wi t hobs t a c l eavo i danc e g. j ycu 基于 3 次 NURBS 挖掘机器人在均匀 介 质 中 进 行 梯 形 深 坑 规 划 的 轨 迹 运 动 (图 2),当 与 障 碍 物 发 生碰撞时,通过基于 NURBS 的局部轨迹规划对铲斗位姿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特定工况条件下 的作业 要求 .其仿真试验结果,分别如图 7~10 所示 . 由图 6( a)与图 7 可知:在 1. 8968s时,挖掘机器人铲 斗 碰 撞 到 设 定 的 障 碍 区 域,测 得 γ<γ犺 ,铲 斗 返 回首端点,各关节也随之运动到初始姿态;在 3. 7936s到达首端控制顶点时,保持其他控制顶点的权 重因子不变的 情 况下,仅通过调整距 离 障碍最 近的控 制顶 点 犇1 的权重 因子 ω2 调整铲 斗位姿,进 而 改 变铲斗末端轨迹 和挖掘 路径,使轨迹 曲 线上的点朝着 远离控 制顶点 犇1 的 方向运动;当 ω2 =2 时,挖 掘 轨迹完全离开障碍区域,挖掘机器人成功避开障碍物,在整 个运 动过程 中,挖 掘 机 器 人 各 关 节 角 度 和 挖 掘姿态角变化均符合机械结构的要求 . 由图 6( b)与图 8 可知:在 1. 6748s时,挖掘机器 人铲 斗碰撞 到设定 的障 碍 区 域,测 得 γ>γ犺 ,铲 斗 返回首端点;在 3. 3496s到达首端控制顶点时,调整权重因子 ω3 ;当 ω3 =2 时,挖掘机器人成功避开障 碍物,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和挖掘姿态角变化均符合机械结构的要求 . 由图 6( c)与图 9 可知:在 12. 4789s时,挖掘机器人铲斗碰撞到设定的障碍区域,测得γ<γ犺 ,铲斗 返回 犇4 控制顶点;在 14. 9578s到达 犇4 时,调整权重因子 ω8 ;当 ω8 =4 时,挖掘 机器人成 功避开 障碍 物,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和挖掘姿态角变化均符合机械结构的要求 . 由图 6( d)与图 10 可知:在 12. 6047s时,挖掘机器人铲 斗碰 撞到设 定 的 障 碍 区 域,测 得 γ>γ犺 ,铲 斗返回 犇4 控制顶点;在 15. 2094s到达 犇4 时,调整权重因子 ω7 ;当 ω7 =2 时,挖 掘机器人 成功避 开障 碍物,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和挖掘姿态角变化均符合机械结构的要求 . 结合挖掘机控制结构进行仿真,自主避障规划轨迹在 机 械结 构 的 可 达 范 围 内,在 动 作 过 程 中,挖 掘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钟星,等: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31 姿态满足机械结构的几何约束 .结果证明文中方法具 有光滑 连续的 挖 掘 路 径 .在 一 些 典 型 挖 掘 过 程 中, 基于 3 次 NURBS 曲线具有局部修改性和 犆2 连续性的特征,使挖掘机器人能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实时 修正预期的挖掘轨迹,从而保证挖掘机器人工作的高效性 . ( 犪)动臂 ( 犫)斗杆 ( 犮)铲斗 ( 犱)挖掘姿态角 图 7 ω2 =2 时,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及挖掘姿态角变化曲线 F i 7 J o i n tang l eandmi n i nga t t i t udeang l ecu r ve s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whenω2 =2 g. ( 犪)动臂 ( 犫)斗杆 ( 犮)铲斗 ( 犱)挖掘姿态角 图 8 ω3 =2 时,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及挖掘姿态角变化曲线 F i 8 J o i n tang l eandmi n i nga t t i t udeang l ecu r ve s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whenω3 =2 g. ( a)动臂 ( b)斗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2 ( c)铲斗 2019 年 ( d)挖掘姿态角 图 9 ω8 =4 时,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及挖掘姿态角变化曲线 F i 9 J o i n tang l eandmi n i nga t t i t udeang l ecu r ve s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whenω8 =4 g. ( a)动臂 ( b)斗杆 ( c)铲斗 ( d)挖掘姿态角 图 10 ω7 =2 时,挖掘机器人各关节角度及挖掘姿态角变化曲线 F i 10 J o i n tang l eandmi n i nga t t i t udeang l ecu r ve so fr obo t i cexc ava t o rwhenω7 =2 g. 5 结束语 通过研究挖掘机器人的机械机构、工作特性,提出一种基于 3 次 NURBS 曲线的挖掘机器人 轨迹规 划方法 .在分析该轨迹规划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 NURBS 曲 线 具 有 局 部 修 改 性 和 犆2 连 续 性 的 特性 .当铲斗与大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运用原像规划算法 判断修改 权重 因 子,获 得 满 足 约 束 条 件 的 自 主 避障挖掘轨迹,使挖掘机器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各关节 均 可平稳 且快 速 地 经 过 规 定 的 控 制 顶 点,并 可 根据具体的实际工况,自动进行局部挖掘轨迹优化;同时,也验证该轨迹规划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1] 张海涛,何清华,张新海,等 .机器人液压挖掘机运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J].机 器 人, 2005, 27( 2): 113 117. DOI: 10. ? i s sn: 1002 0446. 2005. 02. 004 . 3321/ ? j. [ 2] PEYRETA F, JURASZJ, CARREL A, 犲 狋犪 犾 .Thec ompu t e ri n t eg r a t edr oadc ons t r uc t i onp r o e c t[ J]. Au t oma t i oni n j 2000, 9( 5/6): 447 761. DOI: 10. 1016/S0926 5805( 00) 00057 1 . Cons t r uc t i on, ? ? ? [ 3] 杨毅,冯培恩,高宇 .挖掘 机 器 人 作 业 过 程 中 局 部 自 主 避 障 控 制 [ J].自 动 化 学 报, 1999, 25( 5): 655?661. DOI: 10. a a s. 1999. 05. 012 . 16383/ j. [ 4] SAEEDIP, LAWRENCEPD, LOWEDG, 犲 狋犪 犾. Anau t onomousexc ava t o rwi t hv i s i on s edt r a ck s l i on t r o l ?ba ? ppagec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Con t r o lSy s t emsTe chno l ogy, 2005, 13( 1): 67 84. DOI: 10. 1109/TCST. 2004. 838551 . ? [ 5] 邵辉,叶贤成,孙祥云 .液压挖掘机 的 两 级 平 滑 挖 掘 规 划 方 法 研 究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5): 610 614.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05017 . ?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钟星,等: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的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自主避障控制 33 [ 6] 李海虹,林贞国 .自 主 挖 掘 的 平 滑 连 续 特 性 轨 迹 规 划 研 究 [ J].中 国 工 程 机 械 学 报, 2016, 14( 2): 93?98. DOI: 10. 15999/ cnk i. 311926. 2016. 02. 001 . j. [ 7] KIM D, KIMJ, LEE K, 犲 狋犪 犾. Exc ava t o rt e l e ope r a t i onsy s t emus i ngahumana rm[ J]. Au t oma t i oni nCons t r uc t i on, ? 2009, 18( 2): 173 182. DOI: 10. 1016/ au t c on. 2008. 07. 002 . ? j. [ 8] LEESU, CHANGPH. Con t r o lo fahe avy du t obo t i cexc ava t o rus i ngt imede l ayc on t r o lwi t hi n t eg r a ls l i d i ngsu r ? yr J]. Con t r o lEng i ne e r i ngPr a c t i c e, 2002, 10( 7): 697 711. DOI: 10. 1016/S0967 0661( 02) 00027 8 . f a c e[ ? ? ? [ 9] GUJun, SEWARD D. Di i t a ls e r voc on t r o lo far obo t i cexc ava t o r[ J]. Ch i ne s eJ ou r na lo f 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g 2009, 22( 2): 190 197. DOI: 10. 3901/CJME. 2009. 02. 190 . ? [ 10] LIN CS, CHANGPR, LUHJYS. Fo rmu l a t i onandop t imi z a t i ono fcub i cpo l a lj o i n tt r a e c t o r i e sf o ri ndus ynomi j t r i a lr obo t s[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Au t oma t i cCon t r o l, 1983, 28( 12): 1066?1073.DOI: 10. 1109/TAC. 1983. 1103181 . [ 11] REYNOSO?MORA P, CHEN Wen i e, TOMI ZUKA M. Ont het ime t ima lt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andc on t r o lo fr o ?op j j yp C]∥Ame r i c anCon t r o lCon f e r enc e .Wa sh i ng t onDC: Ame r i c anAu t oma t bo t i cman i l a t o r sa l ongp r ede f i nedpa t hs[ pu i cCon t r o lCounc i l, 2013: 371 377. DOI: 10. 1109/ACC. 2013. 6579865 . ? [ 12] MACFARLANES, CROFT E A. J e r k i l a t o rt r a e c t o r l ann i ng:De s i o rr e a l t imeapp l i c a t i ons ?boundedman ? pu j yp gnf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Robo t i c sandAu t oma t i on, 2003, 19( 1): 42 52. DOI: 10. 1109/TRA. 2002. 807548 . ? [ 13] 陈刚,沈林成 .复 杂 环 境 下 路 径 规 划 问 题 的 遗 传 路 径 规 划 方 法 [ J].机 器 人, 2001, 23( 1): 40?55. DOI: 10. 3321/ j. 1002 0446. 2001. 01. 009 . i s sn: ? [ 14] 梁宏斌,王永章,李霞 .自动调节进给速 度 的 NURBS 插 补 算 法 的 研 究 与 实 现 [ J].计 算 机 集 成 制 造 系 统, 2006, 12 ( 3): 428 433. DOI: 10. 3969/ i s sn. 1006 5911. 2006. 03. 018 . ? ? j. [ 15] 王国勋,王宛山,王 军,等 .实 时 快 速 NURBS 直 接 插 补 技 术 [ J].中 国 机 械 工 程, 2013, 24( 5): 617?622. DOI: 10. i s sn. 1004 3969/ 132X. 2013. 05. 011 . ? j. [ 16] 管成,王飞,张登雨 .基于 NURBS 的挖掘机器人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 42( 2): 540 ? 546. DOI: 10. 13229/ cnk i. dxbgxb201502030 . j. j [ 17] 刘宇,刘春时,张义民 .基于 NURBS 的挖掘机 自 主 控 制 铲 斗 轨 迹 规 划 方 法 [ J].中 国 工 程 机 械 学 报, 2012, 10( 2): i s sn. 1672 145 149. DOI: 10. 3969/ 5581. 2012. 02. 004 . ? ? j. [ 18] 邵辉,胡伟石,罗继亮,等 .自动挖掘机的动作规划[ J].控制工程, 2012, 19( 4): 594 597. ? [ 19] 张大庆,何清华,郝鹏,等 .液 压 挖 掘 机 铲 斗 的 轨 迹 跟 踪 控 制 [ J].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 ), 2005, 35( 5): 490?494. DOI: 10. 3969/ 5497. 2005. 05. 008 . i s sn. 1671 ? j. [ 20] 刘宇,戴丽,刘杰,等 .泰 勒 展 开 NURBS 曲 线 插 补 算 法 [ J].东 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9, 30( 1): 117?120. DOI: 10. 3969/ i s sn. 1005 3026. 2009. 01. 030 . ? j. [ 21] 叶丽,谢明红 .采用积 累 弦 长 法 拟 合 3 次 NURBS 曲 线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0, 31( 4): 383?38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0. 04. 0383 .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5005 ? 物联网和云计算下的城市供水管网 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张一凡1,2,崔建国1,2,张峰1,2,李红艳1,2 ( 1.太原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2.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市政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 为 了 解 决 城 市 供 水 管 网 不 便 监 管、自 控 能 力 弱、漏 损 严 重 等 问 题,设 计 基 于 物 联 网 和 云 计 算 的 城 市 供 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 .该系统以物联网为架构体系, OneNe t设 备 云 平 台 为 数 据 处 理 平 台,分 析 供 水 系 统 感 知 层的 Z i 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网络层的传输技术,研究应用层中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 方 法,给 出 基 于 遗 传 gBe 算法的压力管理漏损控制技术 .实例结果表明:将该系 统 运 用 于 小 型 管 网 中,可 有 效 地 优 选 控 制 阀 门,给 出 优 化的阀门开启度,使管网压力分布趋于合理,从而降低管网漏损率 . 关键词: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34 07 ? ? ? 犇犲 狊 犻 犳犔犲 犪犽犪 犲犆狅狀 狋 狉 狅 犾犛狔 狊 狋 犲犿犳 狅 狉犝狉 犫犪狀 犠犪 狋 犲 狉犛狌狆狆 犾 犵狀狅 犵 狔 犖犲 狋狑狅 狉 犽犝狊 犻 狀犵犐 狀 狋 犲 狉狀犲 狋狅 犳犜犺 犻 狀犵 狊犪狀犱犆 犾 狅狌犱犆狅犿狆狌 狋 犻 狀犵 , , , , ZHANG Yi f an1 2,CUIJ i anguo1 2,ZHANGFeng1 2,LIHongyan1 2 ( 1.Co l l egeo f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Ta i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J i nzhong030600,Ch i na; yuanUn yo 2.Shanx iMun i c i lEng i ne e r i ngGr adua t eS t uden tEduc a t i onI nnova t i onCen t e r, pa Ta i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J i nzhong030600,Ch i na) yuanUn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no r de rt os o l vet hep r ob l emso fu r ban wa t e rsupp l two r k,sucha si nc onven i en tsupe r v i s i on, yne we akc on t r o lab i l i t o rt e chno l ogy, ands e r i ousl e akageands oon,t hel e akagec on t r o lsy s t emo fu r banwa t e r yf supp l two r kba s edoni n t e r ne to ft h i ngs ( IOT)andc l oudc ompu t i ng wa sde s i i ngIOTa sf r ame yne gned.Tak wo r k,andOneNe tc l ouda sp l a t f o rmf o rda t ap r o c e s s i ng,t het e chno l ogyo fZ i ewi r e l e s ss ens o rne two r ko f gBe r c ep t i onl aye randt het r ansmi s s i ont e chno l ogyo fne two r kl aye rwe r eana l z ed,t hede s i t hodo fda t a pe y gn me r o c e s s i ngp l a t f o rmi napp l i c a t i onl aye rwa ss t ud i ed,andt het e chno l ogyo fl e akagec on t r o lo fp r e s su r emanage p men tba s edongene t i ca l r i t hm wa sg i ven.Ther e su l t sshow:t heapp l i c a t i ono ft hesy s t emi nsma l lne two r k go c ane f f e c t i ve l t imi z et hec on t r o lva l ve sandva l veopen i ngdeg r e e,c and i s t r i bu t er e a s onab l hep r e s su r eo f yop yt ne two r k,t he r ebyc anr educ et hel e akager a t eo fp i two r k. pene 犓犲 狉 犱 狊: wa t e rsupp l two r k;l e akagec on t r o l;i n t e r ne to ft h i ngs;c l oudc ompu t i ng yne 狔狑狅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供水管网作为输配水设施的一部分,对维持社会的发展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供水管网的漏损情况一直非常严重 [1?2],大 部 分城 市的管 网漏 损率都 在 15% 以上, 超过了我国“水十条”规定的标准 .为降低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率,管网维护、提高监测效率、优化管网压 收稿日期: 2017 03 29 ? ? 通信作者: 崔建国( 1965 E i l: a f h2005@163. c om.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给排水系统优化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51408397) 第1期 张一凡,等:物联网和云计算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35 力等措施成为当前漏损控制的研究方向 [3].供水管网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SCADA)也 成为 目前供 水管网中的流量和压力等状态信息监控的主要手 段 [4?5].但 由 于 缺 乏 统 一 的 标 准,特 别 是 缺 乏 海 量 数 据 的处理能力,依托 SCADA 系统实际上不能实现全面有效的监控 .近年来兴起的物联网技术和云 计算技 术为新一代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物联网依托互联网,通过信息传感 技术,依 据 约 定 的 协 议,可 强 化 对 物 体 智 能 化 的 监 控 和 管 理 [6?7],其 核 心 特 征 是 可 感 知、可 互 联、智 能 化 [8].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 [9]、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处理强的 特点,可以 减少 对硬件 的投资 [10].针 对供水管网,物联网的 Z i 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网络层的传输技术可以快速地实现供水 管网 信息的 gBe 采集和传输,同时,云计算技术凭借其超强的数据处理能 力也能够 满足 供 水 管 网 中 大 量 数 据 处 理 需 求, 能够克服 SCADA 系统数据监测与处理能力的不足,为 供 水 管 网 漏 损 监 控 的 科 学 决 策 管 理 提 供 有 益 的 探索 .基于此,本文设计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供水 管 网漏损 控制 系 统,以 探 索 供 水 管 网 漏 损 控 制 的技术方法 . 1 供水系统物联网架构体系 供水管网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智慧管网的建设 .供水管网要达到 智慧的状态,需要实时掌握供水管网系统中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水力状态信息,然后,立即做出相应的决 策方案 .物联网技术 可 将 供 水 管 网 当 成 管 理 对 象,通 过在供水管网中安装 智 能 传 感 设 备 监 测 管 网 的 运 行 状态,依靠有 线 或 无 线 网 络 将 这 些 信 息 传 输 至 中 心 服务器,完成智能控制 . 物联网的体系架 构 是 构 建 和 实 现 物 联 网 应 用 系 统的基础 [1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物联网 的层次数目 有不同的观 点,文 中 主 要 采 用 比 较 流 行 和 普 遍 被 认 可的 感 知 层、网 络 层、应 用 层 的 3 层 架 构 体 系 [12?14]. 如图 1 所示 . 感知层类 似 于 身 体 的 感 觉 器 官,用 于 识 别 物 体 和采集信息 .感 知 层 主 要 包 括 监 测 仪 表、传 感 器、摄 像头等信息采集设备 和 信 息 接 入 网 关 前 的 无 线 传 感 网络 .通过供水管网 中 流 量 表、压 力 计 及 传 感 器 设 备 图 1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结构 的数据采集,了 解 供 水 管 网 中 关 键 节 点 的 流 量 压 力 F i 1 S t r uc t u r eo fl e akagec on t r o lsy s t em g. 等状态信息,也可利 用 摄 像 头 对 现 场 信 息 进 行 收 集 . o fu r banwa t e rsupp l two r k yne 由于后序数据处理云计 算 平 台 功 能 强 大,感 知 层 获 得 的 数 据 量 不 再 像 SCADA 系 统 那 样 受 到 限 制 .因 此,流量、压力等数据也不局限于主干管,甚至可采集用户端的数据 . 网络层类似于传递信息的神经 系 统,用 于 收 集 信 息 并 传 输 至 应 用 层 .网 络 层 主 要 包 括 有 线 网 络 和 GPRS, 3G, 4G 等无线网络,也可以根据供水 管 网 中 采 集 点 的 分 布 情 况 选 用 不 同 的 专 用 网 络 .专 用 网 络 可根据云计算的接口需求,并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情况下与互联网对接 . 应用层相当于人的大脑,是实现系统智能控制的关键,用于 数 据 处 理 及 方 案 决 策,并 将 决 策 命 令 通 过网络层下发至感知层 .应用层主 要 包 括 强 大 的 数 据 处 理 平 台、完 善 的 应 用 软 件、Web 服 务 器 等,主 要 负责供水管网信息的处理、存储、共享,智能的决策及 Web 的展现 . 2 物联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2. 1 感知层设计 2. 1. 1 监测数据类型与层次 根据漏损控制系统的需求,监测的数据应该包括节点的压力、流量、阀门 的开启度及水泵的运行参数等,特别是对压力和流量 信息的 获取,从而 了 解 干 管 中 的 压 力 和 流 量,分 析 管道是否出现漏损点,掌握用户的压力和流量,判断是否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3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2. 1. 2 监测点的优化布置 1)管网的水力特性 .城市供水管网的拓扑结构十分复杂,实现 每个 节点压 力和流量的监测很不现实,只能完成对有限个关键节点的信息采集 .但是供水管网的各个节点的压力和 流量信息并不是独立的,都遵循管网连续性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依靠有限个关键节点的信息可以推出 其他未知节点的信息,了解管网的运行状态 . 2)监测点 布 置 原 则.Z i e是 一 种 新 型 gBe 的低功耗、低 成 本、时 延 短、网 络 容 量 大、可 靠 性 高、安 全 的 无 线 通 信 技 术 [15].它 主 要 有 星 型、簇状型、网状 型 3 种 组 网 方 式 [16].其 中,网 状型(图 2)的 拓 扑 结 构 网 络 性 能 好,可 靠 性 高,具有很强 的 环 境 适 应 能 力 .系 统 可 以 根 据 网状型的 Z i e 结 构,将 供 水 管 网 分 成 许 多 gBe 图2 Z i e网状拓扑结构 gBe 图 3 监测点结构 监测点,以 监 测 点 为 基 本 单 位 (图 3),在 每 个 F i 2 Z i eme sh g. gBe F i 3 Mon i t o r i ng g. 监测 点 的 Z i e 网 络 中, Z i e采 集 节 点 由 gBe gBe t opo l ogys t r uc t u r e i n ts t r uc t u r e po 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组成,作为 采 集 水 力 状 态 信 息 的 终 端 设 备, Z i e汇 聚 节 点 汇 总 采 集 节 点 采 gBe 集的压力流量数据,并将数据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 到物联 网网关 .因 此,监 测 点 的 布 置 一 般 选 择 泵 站 的出口、管网最不利点、压力过高的点等具有代表性的位置 . 2. 2 网络层设计 供水管网的 压 力 和 流 量 时 刻 在 变 化,为 确 保 信 息 的 实 效 性,可以 选 用 4G 网 络 作 为 Z i e网 络 连 接 互 联 网 和 终 端 服 gBe 务器的数据传输通道 . 4G 网关实现 Z i e协议与互联 网协 议 gBe 的转换,完成 与 互 联 网 的 连 接,其 硬 件 结 构 如 图 4 所 示 .图 4 中:电源模块 和 稳 压 芯 片 负 责 提 供 稳 定 的 电 压; CC2520 射 频 图 4 4G 网关硬件结构 芯片接收传感器节点上 传 的 压 力、流 量 等 参 数 信 息;微 处 理 器 4 S t r uc t u r eo f4Gga t ewayha r dwa r e STM32F405RG 有丰富的硬件接口,能提供2 个全速 USB2. 0 Fig. 接口; 4G 模块 MC7710 通过 USB2. 0 接口可与网关中的 微处 理器进行 数据交 换,并 通 过 4G 网 将 数 据 传输到终端服务器 . 2. 3 应用层设计 2. 3. 1 云计算数据处理 平 台 设 计 OneNe t设 备 云 平 台 是 中 国移动推出的一 款 基 于 物 联 网 的 开 放 平 台 .HTTP 协 议 作 为 传输协议,不仅 是 数 据 分 析 平 台,可 以 存 储 和 共 享 数 据,还 可 以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 的 硬 件 设 备 的 开 发 . OneNe t设 备 云 平 台的资 源 管 理 层 次 结 构,如 图 5 所 示 .根 据 OneNe t平 台 的 框 架,创建一个网 络 供 水 管 网 监 测 项 目 .在 项 目 下,添 加 一 个 管 网参数监测设备和监测 中 心 的 应 用;在 每 个 设 备 下,添 加 需 要 监测的位置、压 力、流量 等参数信 息;在监 测中 心应用 中,创 建 图 5 OneNe t设备云平台的 各种数据流命 令 按 键 等 应 用 模 块 .此 平 台 能 够 对 大 量 传 感 设 备采集的信息进行快速 地 分 析 和 处 理,在 短 时 间 内,提 取 有 效 的数据存入数 据 库 实 现 信 息 共 享,确 保 供 水 管 网 数 据 获 取 的 资源管理层次结构 F i 5 Re s ou r c emanagemen th i e r a r chy g. 准确性和时效性 . o fOneNe tde v i c ec l oudp l a t f o rm 2. 3. 2 管 网 的 漏 损 控 制 云 计 算 1)漏 损 影 响 因 素 .供 水 管 网 的 漏 损 一 般 分 为 表 观 漏 损 和 真 实 漏 [ 损 17].表观漏损是指仪表计量误差和偷水等非法用水量;真实漏损是指管道 破裂、管接头安 装质量 问题 等原因造成的漏损量 [18].导致管 网 漏 损 的 因 素 很 多,例 如,管 材 的 老 化、管 道 施 工 质 量、管 网 的 运 行 压 力 .其中,供水管网运行时压力过高是造成漏损严重的最主要因素 . 2)漏损控制方法 .基于我国的漏损状况,降低 管 网 漏 损 率 需 要 形 成 “监 测 + 控 制”策 略 的 综 合 漏 损 控制技术 .在对管网进行有效监测的基础上,漏损的控制主要从主动检漏、更换管材、压力管理 3 个方面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张一凡,等:物联网和云计算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37 进行 .其中,压力管理是控制漏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管网检漏、预防爆管、管网维护等都有积极的 意义 .管网压力的分布主要通过调节泵和阀门的组合完成 .优化泵 的组 合 只 能 解 决 最 不 利 点 的 压 力 .管 网局部压力过高时,需要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管理,优化阀门数量、位置及开启度降低供水管网的压力, 减少管网的漏损 . 3)数据选取 .在云储存的数据库里,调取 水 泵 的 运 行 参 数、管 段 的 属 性,采 集 节 点 的 压 力 及 流 量 数 据,阀门的位置、开启度等有效信息 . t2. 0 中建立管网水力模型,对运行动态进 4)云计算过程 .在 Epane 行仿真模拟,根据遗传算法的 压 力 管 理 模 型,以 供 水 管 网 漏 损 量 为 目 标 函数,满足管网的能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求解最优的压力调控方案 . 3 工程实例 3. 1 工程背景 将该系统运用于 F 地区的小型管 网 中,管 网 的 拓 扑 结 构,如 图 6 所 示 .图 6 中:管 网 的 拓 扑 结 构 共 有 36 个 节 点, 40 个 管 段,包 括 5 个 环, 1 个高位水池和 1 个水厂加压供水组成的双水源系统,供水服务水头不低 图 6 管网拓扑结构 于 0. 2 MPa. 6 Topo l ogyo fp i two r k pene 用水低峰期时,水厂多余的供水会传输至高位水池;用水高峰期时, Fig. 高位水池与水厂共同对管网供水 .管网在平时运行的过程中,经常 出现 压 力 分 布 不 均 匀 的 情 况 .有 些 管 段压力过低,用户水压不足;有些管段压力过高,造成背景漏损严重 . 为了方便管网漏损量的计算,把管段漏损转换成节点漏损,由节点漏损系数 犓f 表示,转换公式为 犕 ( 1) 犓f = 犆犻 × ∑ 0. 5犔犻,犼. 犻=1 式( 1)中: 犓f 为节点的漏损系数; 犆犻 为孔隙的漏损系数(与孔的大小和形状有关); 犔犻,犼 为 节点犻 与犼 之间 的管段长度, m; 犕 为与节点犻 相连的管段个数 . 管网节点和管段的基本信息,如表 1, 2 所示 . 表 1 管网节点信息 Tab. 1 I n f o rma t i ono fp i two r knode pene 节点 标高/m 流量/L·s 漏损系数 节点 标高/m 流量/L·s-1 漏损系数 1 25. 0 191. 5 - 19 75. 0 6. 3 0. 002643 2 50. 0 5. 5 0. 012321 20 85. 0 6. 2 0. 023145 3 30. 0 5. 9 0. 025645 21 75. 0 6. 0 0. 054687 4 30. 0 5. 5 0. 018423 22 100. 0 5. 6 0. 034681 5 50. 0 5. 5 0. 024562 23 115. 0 5. 5 0. 045618 6 63. 0 5. 3 0. 053465 24 95. 0 5. 7 0. 023487 7 80. 0 5. 3 0. 002356 25 115. 0 5. 4 0. 021342 8 55. 0 5. 6 0. 064128 26 117. 5 - - 9 90. 0 5. 9 0. 025463 27 65. 0 5. 5 0. 084562 10 55. 0 5. 3 0. 056324 28 55. 0 5. 0 0. 014357 11 92. 5 7. 2 0. 042351 29 55. 0 5. 4 0. 023456 12 105. 0 6. 0 0. 081246 30 65. 0 5. 2 0. 024861 13 105. 0 5. 1 0. 024863 31 95. 0 6. 1 0. 021347 14 100. 0 5. 1 0. 045128 32 55. 0 6. 1 0. 054613 15 95. 0 5. 1 0. 027416 33 90. 0 5. 1 0. 024581 16 75. 0 6. 3 0. 024851 34 95. 0 5. 1 0. 024163 17 90. 0 6. 3 0. 023874 35 55. 0 5. 0 0. 043515 18 50. 0 6. 3 0. 012756 36 55. 0 5. 1 0. 024561 -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8 2019 年 表 2 管段信息 Tab. 2 I n f o rma t i ono fp i pe 编号 起始节点 终止节点 编号 编号 管长 /m 管径 /mm 粗糙 系数 编号 起始节点 终止节点 编号 编号 管长 /m 管径 /mm 粗糙 系数 1 1 2 732 300 110 21 16 19 427 200 115 2 2 5 244 300 110 22 14 20 335 300 125 3 2 3 396 200 110 23 20 21 396 200 125 4 3 4 366 200 125 24 21 22 396 200 120 5 4 5 305 300 135 25 20 22 396 200 135 6 5 6 366 300 120 26 24 23 183 300 100 7 6 7 823 300 120 27 15 24 76 300 100 8 7 8 366 300 110 28 23 25 91 300 110 9 7 9 122 300 110 29 25 26 61 300 110 10 8 10 305 200 125 30 25 31 183 300 125 11 9 11 213 300 115 31 31 27 122 200 120 12 11 12 579 300 120 32 27 29 122 200 120 13 12 13 183 300 100 33 29 28 213 200 120 14 13 14 122 300 100 34 22 23 305 200 115 15 14 15 91 300 100 35 33 34 122 200 115 16 13 16 457 200 100 36 32 19 152 200 110 17 15 17 457 200 100 37 29 35 152 200 110 18 16 17 183 200 105 38 35 30 305 200 125 19 17 18 213 300 110 39 28 35 213 200 110 20 18 32 107 300 125 40 28 36 91 200 110 3. 2 漏损控制方案设计 3. 2. 1 系统的构建 1)数据采集 .根据要求,在供水管网中建 立独 立的 Z i e 无线 传感 网络,由于管 gBe 网的水力条件满足连续性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所以只 需在 管网中 有代表 性 的 节 点 布 置 传 感 器 负 责 采 集流量、压力等参数,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网采集点为 泵站的出 水节 点 1,压 力 较 高 的 节 点 为 2, 4, 8, 16, 18, 27, 35,压力较低的节点为 14, 23. 2)数据传输 .由于每个采集节点的信息 传 递 需 要 其 他 节 点 中 继 它 的 信 息,所 经 过 的 节 点 数 量 各 不 相同,采集的信息通过多跳路由的方式传输到 4G 网关,并通过 4G+ 互联网网络传输到终端服务器 . 3)实时监控 .云计算平台将采集的数据 做 深 度 的 处 理 和 分 析,并 进 行 存 储,实 现 数 据 的 共 享,为 供 水管网漏损的定位和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工作人员可以在 PC 机实时 查看监测 的信息,完 成不同 时段的智能调度,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功能完成对应的操作 . 3. 2. 2 压力管理的漏损控制 根据云计算平台存储的节点压力信息,可以得出供水管网中压力分布不 合理,漏损的主要因素还是局部压力过高 .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管理,在 Epane t2. 0 中 输入 此管网 的信息,建立水力模型,模拟现实中的管网运行,借助遗 传算 法优化 管 网 中 阀 门 的 数 量、位 置 及 开 启 度, 使管网的压力分布合理,从而降低管网的漏损量 . 狀 1)目标函数为 mi n犙 = mi n∑狇犻. 其中: 犙 为供水管网 总漏损值, L·s-1 ; 犻 为节 点 的 编 号; 狀 为节 犻=1 点的总数; L·s-1 .漏 损 量 狇犻 与 供 水 管 网 附 近 的 压 力 有 关,可 由 实 验 数 据 拟 合 获 狇犻 为节点犻 的漏水量, γ 得,即狇犻=犓f犎犻 .其中: 犎犻 为节点犻 的水压值, Pa; 18. γ 为 1. 2)约束条件有两点.a)管网的水力计算必 须 满 足 以 管 网 连 续 性 方 程 和 能 量 守 恒 方 程 为 基 础 的 水 力平衡条件,即 烄∑犙犻,犼 -狇犻 -犾犻 = 0, 犻 = 1, 2, 3,…, 犖, 烅犼 烆犎犻 - 犎犼 = 犺犻,犼. 上式中: 犙犻,犼为节点犻 至节点犼 之间的管段流量, L·s-1 ; 犾犻 为节点犻 的用水量, L·s-1 ; 犎犻 为节 点犻 的自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张一凡,等:物联网和云计算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39 由水头, Pa. b)为了保证管网的正常运行,管网中各个 节 点 的 自 由 水 头 不 能 小 于 该 节 点 正 常 服 务 的 自 由 水 头, 即 犎犻>犎r.其中: 犎r 为最小服务自由水头, Pa. 表 3 供水管网压力管理的优化结果 3. 3 漏损控制效果分析 根据上 述 方 案,运 行 程 序 得 出 Tab. 3 Op t ima lr e su l to fwa t e rsupp l two r k yne 城市 供 水 管 网 压 力 管 理 的 阀 门 数 r e s su r emanagemen t p 量、位置、开启度的组合方案和对应 阀门数量 管段编号 0 - - - 36. 2593 1 3 264. 1 88 34. 5612 的漏损量,如表 3 所示 . 根据上 述 阀 门 方 案 组 合,其 相 2 对 应 的 供 水 管 网 压 力 分 布,如 图 7 所示 .图 7 中: i是 一 种 压 力 计 量 ps 单位, 1ps i=6. 895kPa.由 图 7( a) 可知:该 地 区 供 水 管 网 最 初 的 压 力 3 分布极不 合 理,虽 然 可 以 满 足 最 小 服务水头,但高压供水范围太大,漏 4 损比较严重,漏 损 值 高 达 36. 2593 阀门出口压力值/kPa 开启度/% 漏损值/L·s-1 3 262. 7 86 32 238. 6 75 3 262. 7 86 8 239. 3 76 32 233. 7 70 3 260. 6 83 8 244. 8 78 17 228. 9 65 32 233. 7 68 33. 1821 32. 6324 31. 2651 L·s-1 ;当 采 用 基 于 遗 传 算 法 的 压 力管理模型对管网的压力进行优化时,随着阀门安装数量的增加及其开启度的优化,管网的压力分布情 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图 7( b)可知:在管段 3 安装 1 个阀门后,大面积的高 压供水 分成了几 个小面 积的 高压供水,漏损值降为 34. 5612L·s-1 .由图 7( c)可知:在管段 3 和管段 32 各安装了 1 个阀门后,有 1 个小面积的高压供水范围消失,漏损值降为 33. 1821L·s-1 .由图 7( d)可知:在管段 3,管段 8,管段 32 各安装 1 个阀门后,高压供水范围得到进一步减少,漏损值降为 32. 6324L·s-1 .由图 7( e)可知:阀门 数 量达到4 个时,分别在管段 3,管段 8,管段 17,管段32 安装 1 个阀门,并确定其相应的开启度后,高压 供水范围明显减少,整个管网的压力分布基本达到最 优的状 态,不 仅可 以 满 足 最 小 服 务 水 头,而 且 管 网 的漏损量也从 36. 2593L·s-1 降至 31. 2651L·s-1 ,大大减少了管网的背景漏损量 . ( a)优化前 ( b)安装 1 个阀门后 ( d)安装 3 个阀门后 ( c)安装 2 个阀门后 ( e)安装 4 个阀门后 图 7 管网压力分布 F i 7 Pr e s su r ed i s t r i bu t i ono fp i two r k g. pen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 2019 年 4 结论 1)物联网技术结合云计算可获得和管理大量与供水系统漏损控制相关的信息数 据,有 效地 拓展了 SCADA 系统的功能,有利于供水系统漏损控制研究的发展 . 2)该系统运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中可取得 良 好 的 效 果,采 用 基 于 遗 传 算 法 的 压 力 管 理,优 化 阀 门 的 数量、位置及开启度,使管网的压力分布更加合理,漏损量从 36. 2593L·s-1 降为 31. 2651L·s-1 .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015[ 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232 233. ? [ 2] 王瑞彬,张蕊,王 志 军,等 .供 水 管 网 漏 损 控 制 管 理 的 应 用 [ J].给 水 排 水, 2017, 43( 9): 111?114.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2 8471. 2017. 09. 028. ? [ 3] 杨晓芳,徐强,王东升 .我国城市供 水 管 网 漏 损 控 制 技 术 发 展 与 展 望:基 于 水 平 衡 分 析 与 分 区 管 理 的 管 网 漏 损 评 价、监测与控制技术[ J].给水排水, 2017, 43( 5): 1 3. DOI: 10. 3969/ 8471. 2017. 05. 001. i s sn. 1002 ? ? j. [ 4] KARAS, KARADIREKIE,MUHAMMETOGLU A, 犲 狋犪 犾. Re a lt imemon i t o r i ngandc on t r o li nwa t e rd i s t r i bu t i on sy s t emsf o rimp r ov i ngope r a t i ona le f f i c i ency[ J]. De s a l i na t i onand Wa t e rTr e a tmen t, 2015, 57( 25): 11506 11519. ? [ i s sn. 5] 戴婕,张东 .上 海 市 供 水 管 网 信 息 化 平 台 构 建 与 应 用 [ J].给 水 排 水, 2015, 41( 12): 104 DOI: 10. 3969/ ?107. j. 1002 8471. 2015. 12. 026. ? [ 6] LIShanc ang, XU L i da, ZHAOShanshan. Thei n t e r ne to ft h i ngs:Asu r vey[M]. Al Kl uwe rAc ademi cPub l i sh phen: e r s, 2015. [ 7] 唐雅璇,余金山 .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港口信息 化 系 统[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2, 33( 3): 275 279. DOI: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2. 03. 0275. ? [ i s sn. 8] 陈振亚 .应用物联网构建供水计量监测系统模型的实践[ J].给 水 排 水, 2013, 39( 6): 111 115. DOI: 10. 3969/ ? j. 8471. 2013. 06. 027. 1002 ? [ 9] 骆剑锋,陈俞强 .采用环加星型网络结构负载均衡 集 群 技 术 的 云 平 台 设 计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6, 37( 2): 164 16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 02. 0164. ? ? [ 10] LUOSh i l i ang, REN B i n. Themon i t o r i ngandmanag i ngapp l i c a t i ono fc l oudc ompu t i ngba s edonI n t e r ne to fTh i ngs [ J]. Compu t e rMe t hodsandPr og r amsi nB i omed i c i ne, 2016, 130: 154 161. ? [ 11] 陈海明,崔莉,谢开斌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J].计算机学报, 2013, 36( 1): 168 188. ? [ 12] HOSSAIN M S,MUHAMMAD G. Cl oud s s i s t edI ndus t r i a lI n t e r ne to fTh i ngs ( I I oT):Enab l edf r amewo r kf o r ?a he a l t hmon i t o r i ng[ J]. Compu t e rNe two r ks, 2016, 101: 192 202. ? [ 13] XUJ i an l ong, LIU Gu i x i ong, HONG Xi aob i n. I n t e r ne to ft h i ngspe r c ep t i onl aye rs c ena r i oabs t r a c tme t hodr e s e a r ch andapp l i c a t i on[ J]. Advanc e si n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 sandSe r v i c eSc i enc e s, 2013, 5( 7): 605 609. ? [ 14] 王永涛,刘浏,冯诚,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 业 信 息 监 控 系 统 应 用 研 究 [ J].中 国 农 村 水 利 水 电, 2015( 8): 50 ?54. DOI: 10. 3969/ i s sn. 1007 2284. 2015. 08. 014. ? j. [ 15] MORIDIM A, KAWAMURA Y, SHARIFZADEH M, 犲 狋犪 犾. 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o fZ i ene two r kt opo l og i e sf o r y gBe unde r r oundspa c emon i t o r i ngandc ommun i c a t i onsy s t ems[ J].Tunne l l i ngand Unde r r oundSpa c eTe chno l ogy, g g 2018, 71: 201 209. ? [ 16] 蒲泓全,贾军营,张小娇,等 . Z i e网络技术研究综述[ 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2( 9): 6 11. ? gBe [ 17] LAMBERT A O. I n t e r na t i ona lr epo r t:Wa t e rl o s s e smanagemen tandt e chn i s[ J].Wa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que Wa t e rSupp l 2002, 2( 4): 1 20. ? y, [ 18] DAIPD, LIPu. Op t ima ll o c a l i z a t i ono fp r e s su r er educ i ngva l ve si nwa t e rd i s t r i bu t i onsy s t emsbyar e f o rmu l a t i on app r oa ch[ J].Wa t e rRe s ou r c e sManagemen t, 2014, 28( 10): 3057 3074.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5019 ? 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 性能有限元分析 郭浩1,叶勇1,2,高毅超1,2,张世江1 ( 1.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选 择 合 理 的 材 料 本 构 模 型、单 元 类 型、网 格 划 分 技 术 和 边 界 条 件,建 立 双 金 属 复 合 管 混 凝 土 构 件 在 轴 拉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利用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 CFBT)轴压试验和钢管混凝土( CFST)轴拉试 验的结果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基于验证后的有限元 模 型,对 CFBT 轴 拉 构 件 的 受 力 机 理 和 破 坏 形 态 进 行研究,分析不同参数对构件轴拉承载力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核心混凝土可有效限制双金属复合管在 拉伸过程中的内缩变形,使钢管处于复合受力状态; CFBT 构件的轴拉承载力比双金属复合管提高 15% 左右; 随着不锈钢厚度的增大,构件的轴拉承载力逐渐提高;核心混凝土的强度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不明显 .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受力机理;组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398. 9;TU311. 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41 07 ? ? ? 犉 犻 狀 犻 狋 犲犈 犾 犲犿犲狀 狋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犆狅狀犮 狉 犲 狋 犲 犻 犾 犾 犲 犱犅 犻犿犲 狋 犪 犾 犾 犻 犮 ?犉 狔 犜狌犫 犲 狊犛狌犫 犲 犮 狋 犲 犱狋 狅犃狓 犻 犪 犾犜犲 狀 狊 犻 狅狀 犼 , , GUO Hao1,YE Yong1 2,GAO Yi chao1 2,ZHANGSh i i ang1 j ( 1.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KeyLabo r a t o r o rS t r u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Di s a s t e rPr even t i ono fFu i anPr ov i nc e, yf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a s edonp r ope rma t e r i a lc ons t i t u t i vemode l s,e l emen tt s,me sh i ngt e chno l ogy,andbounda r ype y c ond i t i ons,af i n i t ee l emen t( FE)mode lwa se s t ab l i shedf o rt hec 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 s( CFBT)sub e c ? j t edt oax i a lt ens i on.TheFE mode lwa sve r i f i edaga i ns t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CFBT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and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s( CFST)unde rax i a lt ens i on.Theme chan i c a lpe r f o rmanc eandf a i l u r emode so f ? CFBTt ens i l emembe rwe r ei nve s t i t edbyt h i sFEmode l,andt hei n f l uenc eo fd i f f e r en tpa r ame t e r sont het en ga s i l es t r eng t ho fmembe r si sana l z ed.Nume r i c a lr e su l t sshow:t hec onc r e t ec o r ec ou l de f f e c t i ve l on f i net he y yc l a t e r a lshr i nkageo ft heb ime t a l l i ct ubedu r i ngt ens i on,CFBTi si nt hr e e d i r e c t i ona ls t r e s ss t a t e.Thef i l l edc on ? c r e t ei nc r e a s e st heax i a lt ens i l es t r eng t ho fb ime t a l l i ct ube sbyapp r ox ima t e l het h i ckne s so ft he y15%.Ast 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el aye ri nc r e a s e s,t het ens i l es t r eng t hi nc r e a s e sa c c o r d i ng l onc r e t es t r eng t hi n f l uenc e s y.Thec s l i t l het ens i l ebehav i o ro fCFBT membe r s. gh yont 收稿日期: 2018 05 09 ? ? 通信作者: 叶勇( 1985 E i l: z c om.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ma q yeyong@126.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5J 01208);福建省高校青年自然基金重点资 助 项 目( JZ160410);华 侨 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161130400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2 2019 年 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ax i a lt ens i l ebehav i o r;f i n i t ee l emen tana l s i s;me chan i c a lme cha 犓犲 狉 犱 狊: c ? y 狔狑狅 n i sm;c ompo s i t ea c t i on 钢管混凝土( CFST)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和施工性 能,在 高 层建筑和大 跨 桥 梁 中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目 前, CFST 结构中钢管的主要材质为碳素钢,在恶劣环境及防护不当的情况下,存在易 锈蚀 的缺陷,可能 会严重影响整体结构的正常使用和服役年限 [1].为克服上述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防锈耐久的不 锈钢替代碳素钢作为 CFST 结构的管材,并进行了一系 列 的研究 [2?5],验证了这 类不锈 钢管 混凝土( CF SST)结构力学性能的优越性 .然而,目前不锈钢 的 价 格 远 高 于 碳 素 钢,使 CFSST 结 构 在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 受到极大限制 .基于以上背景, Ye等 6 提出了双金属复 合管 混凝土( CFBT)结 构 构 件,双 金 属 复 合 管 的 外层为不锈钢、内层为碳素钢 .外层不锈钢较薄,在承受外荷载的同时,更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内层碳素钢 免受锈蚀作用;内层碳素钢较厚,主要起承受外荷载和约 束 核心混 凝土 的 作 用 .由 于 外 层 不 锈 钢 的 用 量 较少,双金属复合管的造价可低于相 同 规 格 的 不 锈 钢 管,使 CFBT 构 件 具 有 在 现 阶 段 可 被 接 受 的 经 济 [ ] [] 性 .为研究 CFBT 构件的力学性能, Ye等 6?7 、 Pa t e l等 8 采用模型试验 和数值 分析 的方法 探索了 CFBT 短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荷载?变形全过程工作性能,验证了 CFBT 不同部件间的组 合作用 和良好的整体力学性能 .目前, CFBT 的研究以轴压 性 能 为 主,有 关 CFBT 构 件 受 拉 性 能 的 研 究 还 尚 未 开展,而在工程结构中仍存在受拉构件,如桁架的下弦杆 .因此,本文 基 于 有 限 元 分 析 模 型,考 虑 双 金 属 复合管不同金属之间及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CFBT 轴拉构件的全过程受力性能 . 1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1. 1 材料本构模型 碳素钢的本构关系采用韩林海 [9]提出的五阶段应力( σ) ?应 变( ε)本构关 系模 型 .不锈钢 的本 构关系 [ ] 采用经修正后的 Ra smus s en 模型 10 为 狀 ( ) ( ) σ , 烄σ +0. 002 0 ≤σ ≤σ0.2 ; 犈0 σ0.2 ( 1) ε= 烅 犿 σ-σ0.2 σ-σ0.2 +εu +ε0.2 , σ >σ0.2 . 烆 犈0.2 σu -σ0.2 式( / 1)中: 犈0 为初始弹性模量; 狀 为应变硬化指数, 狀= ( l n20) l n( σ0.2/ σ0.01), σ0.2 和σ0.01 分 别 为 不 锈 钢 残 余应变为 0. / 2% 和 0. 01% 时对 应 的 应 力; 犈0.2 =犈0/( 1+0. 002狀/ 犲), 犲=σ0.2/犈0 ; 0. 2+185 犲) σ0.2/ σu = ( [ 1-0. 0375( 狀-5)]; 犿=1+3. 5 002. εu=1-σ0.2/ σu; σ0.2/ σu; ε0.2 =σ0.2/犈0 +0. 混凝土采用塑性损伤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混凝土的 塑性性 能 和 在 往 复 应 力 作 用 下 的 刚 度 退 [ 9] 化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采用在钢管约束作用下的混凝 土σ? 犌F )描 述, 犌F ε 模 型 .受 拉 行 为 通 过 断 裂 能 ( 18 的计算公式参考文献[ 11],即 犌F =73·犳0. σto)参 考 沈 聚 敏 犳cm 为 混 凝 土 的 平 均 抗 压 强 度 .开 裂 应 力 ( cm , 2/3 等 [12]提出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公式,即σto=0. , 26× ( 1. 25·犳 ′c) ′c 为混凝土的圆柱体抗压强度 . 犳 1. 2 界面条件 在有限元模型中,双金属复合管的内外层金属之间及复合 管与核 心 混 凝 土 之 间 接 触 界 面 的 法 向 采 用硬接触,允许压应力在垂直界面方向上自由传递;切向接触采用 Cou l omb 摩 擦模型,允许 剪应 力沿界 [ ] [ ] 面切向传递 .碳 素钢 和混凝土 之间的 摩 擦系数 取 0. 613?14 ,不锈钢 和碳素 钢之间的摩 擦系数取 0. 815 . 该界面模型可行性已在 CFST 受拉构件和 CFBT 受压 构 件 的 有 限 元 模 拟 中 得 到 验 证 [7,13].各 部 件 均 为 绑定连接,两端设置刚度较大的端板,一侧固定,另一侧约束除沿构件轴向平动以外的自由度 . 1. 3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钢管和加 劲 肋 采 用 四 节 点 壳 单 元 ( S4R)模 拟;核 心 混 凝 土 和 端 板 采 用 三 维 八 节 点 实 体 单 元 [ ] ( C3D8R)模拟 .通过细化网格法确定各 个 单 元 的 最 适 网 格 尺 寸 16 ,为 确 保 有 限 元 模 型 具 有 较 好 的 收 敛 性和计算精度,不锈钢管层、碳素钢管层和核心混凝土的网格尺寸大致相等,如图 1 所示 . 1. 4 模型验证 基于上述方法,建立 CFBT 构件在轴拉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犉 为荷载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郭浩,等: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 43 图 1 CFBT 构件网格划分 图 2 CFBT 轴拉构件有限元模型 F i 1 Me sho fCFBT membe r g. F i 2 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o fCFBTt ens i l emembe r g. 传统 CFST 构件和 CFBT 构件在结构形式和受力特性上具有较好 的相似 性和 可比性,而 CFBT 轴 拉性能的研究尚未进行,因此,采用 相 关 的 试 验 结 果 [6,13]对 上 述 模 型 进 行 验 证 . CFST 试 件 参 数 及 轴 拉 [] 试验结果 [13],如表 1 所示 . CFBT 试件参数及轴压试验 结 果 6 ,如表 2 所示 .表 1, 2 中:承 载 力 均 为 构 件 轴向应变ε=5. 0×10-3 时的荷载值; 犇 为钢管外径; 狋 为钢管厚度; 犔 为钢管长度; 犖u,e为试 α 为含钢率; 验值; 犖u,FE 为 有 限 元 计 算 值; 狋sc为 碳 素 钢 管 层 厚 度; 狋ss为 碳 素 钢 管 层 厚 度; σ0.2 为 不 锈 钢 名 义 屈 服 强 度; 犉) ?轴向 应变( ε)曲线,如图 3 所 犳cu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研究得到的荷载( 示 .图 3 中: 2 和图 3 可知: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建 ε=Δ/犔, Δ 为轴向变形 .由表 1, 立的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可进一步用于 CFBT 受拉构件的全过程力学性能模拟 . 表 1 CFST 试件参数及轴拉试验结果 Tab. 1 Te s tpa r ame t e r sand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CFSTt ens i l emembe r s 试件编号 犇/mm /mm 狋 犔/mm α 界面性状 犖u,e/kN 犖u,FE/kN 犖u,FE/犖u,e sb1 2 ? 140 3. 80 490 0. 118 粘结 588 596 1. 01 1 su1 ? 140 3. 80 490 0. 118 未粘结 579 596 1. 03 sb2 2 ? 180 3. 85 630 0. 091 粘结 781 816 1. 04 0. 091 未粘结 762 810 1. 06 su2 1 ? 180 3. 85 630 表 2 CFBT 试件参数及轴压试验结果 Tab. 2 Te s tpa r ame t e r sand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CFBTc omp r e s s i vemembe r s 试件编号 狋ss/mm 狋sc/mm 犇/mm σ0.2/MPa 犳cu/MPa 犖u,e/kN 犖u,FE/kN 犖u,FE/犖u,e t 1c 2 1 ? 0. 52 2. 37 166. 04 283. 3 30. 2 1118 1127 1. 01 t 2c 2 2 ? 0. 80 2. 37 166. 60 274. 6 30. 2 1238 1239 1. 00 1 t 3c 2 ? 1. 36 2. 37 167. 72 275. 8 30. 2 1345 1386 1. 03 ( a)CFST 构件轴拉试验 ( b)CFBT 构件轴压试验 图 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 F i 3 Compa r i s onbe twe en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andex i s t ed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 g. 2 犆犉犅犜 构件轴拉性能分析 2. 1 参数设计 设计的 CFBT, CFST, CFSST 模 型 的 钢 管 外 径 均 为 116 mm,长 度 均 为 308 mm,总 壁 厚 均 为 3. 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4 2019 年 [ ] mm.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 17?18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 的尺寸 效应不 明显 .因此,钢管的 外 径 只 设 置 一种规格 .其中, CFBT 构件的不锈钢厚度( 狋s)包括 0. 5, 1. 0, 1. 5mm.核心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包括 C30, C50, C70,对应的弹性模量分别为 30. 0, 34. 5, 37. 0GPa,泊 松 比 取 0. 2.钢 材 类 型 选 用 Q235 碳 素 钢 和 316 奥氏体不锈钢,其弹性模量分别为 206, 190GPa;碳素钢的屈服强度( 犳y)取235MPa;不锈钢的名义 屈服强度( 3. σ0.2)取 275 MPa;钢材的泊松比为 0. 设计的构件参数和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狋c 为碳素钢厚度; 犳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试件编号中, t 1, t 2, t 3 分别对应不锈钢的厚度为 0. 5, 1. 0, 1. 5 mm, C30, C50, C70 表示核心 混凝土 的强 度等级, CFST 和 CFSST 分别表示作为对比件的碳 素 钢 管 混 凝 土 构 件 和 不 锈 钢 管 混 凝 土 构 件 .为 研 究 内填混凝土的作用,设置了双金属复合管试件( t 2)作为对比 . 表 3 受拉构件设计参数和计算结果 Tab. 3 Pa r ame t e r sand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t ens i l emembe r s 碳素钢 犉/kN 不锈钢 混凝土 268 162 106 - 2. 01 326 230 58 38 1. 0 2. 01 347 186 118 43 1. 5 2. 01 348 136 173 39 2. 0 1. 0 2. 64 356 186 118 52 t 2 ?C70 2. 0 1. 0 2. 99 365 186 118 61 CFST 3. 0 - 2. 01 318 277 - 41 CFSST - 3. 0 2. 01 358 - 340 18 试件编号 狋c/mm 狋s/mm 犳tk/MPa 犖u,FE/kN t 2 2. 0 1. 0 - t 1 ?C30 2. 5 0. 5 t 2 ?C30 2. 0 t 3 ?C30 1. 5 t 2 ?C50 2. 2 变形形态 -3 当平均轴向应变( t 2)和组合结构构件( t 2 ε)达到 40×10 时,双金属复合管构件( ?C30)的钢 管变形 形态对比,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双金属复合管管身 除了被 拉长 以外,还 出 现 了 明 显 的 内 缩 现 象(图 4( a));而内填混凝土后,复合管的内缩程度得到有效减缓(图 4( b)). 2. 3 荷载?变形关系曲线 3 种不同组合结构构件( CFST, CFSST, t 2 ?C30)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构件的尺寸 相同,且内填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由图 5 可知:不同组合结构构件的 犉? ε 曲线形状相近 . ( a)t 2 ( b)t 2 ?C30 图 4 BT 构件和 CFBT 构件的轴拉变形形态 图 5 3 种组合结构构件的荷载?应变曲线 F i 4 De f o rma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BT membe r g. F i 5 Loadve r suss t r a i ncu r ve so f g. andCFBT membe runde rax i a lt ens i on t hr e ec ompo s i t es t r uc t u r e s 不同参数条件下, CFBT 构件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 6 表 示 .由 图 6( a)可 知:核 心 混 凝 土 的 强 度 对 CFBT 构件受拉性能的影响不显著 .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抗 拉强度较 低, CFBT 受拉构件 的荷载 主要 由外部钢管承担,核心混凝土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于钢管的支撑作用 .故配置不同 强度混凝 土的 CFBT 受拉构件具有相近的 力 学 性 能 .此 外,组 合 结 构 构 件 的 承 载 力 显 著 高 于 空 管 构 件 ( t 2),提 高 幅 度 约 为 15%.主要原因是核心混凝土的支撑作用使钢管处于三 向受力 状态,从 而 提 高 了 钢 管 的 轴 向 受 拉 强 度 . 由图 6( b)可知:在保持双金属复合管总壁厚( 狋)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不 锈钢 的比例 可使 CFBT 受 拉构件 具有更高的受拉强度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郭浩,等: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 ( a)不同核心混凝土强度 45 ( b)不同不锈钢管层厚度 图 6 不同参数下 CFBT 构件的荷载?应变曲线 F i 6 Loadve r suss t r a i ncu r ve sf o rCFBT membe r swi t hd i f f e r en tpa r ame t e r s g. 2. 4 内力分配 不同构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受拉承载 力 犖u,FE 为构件轴 向应变 为 5. 0×10-3 时的荷载 [13],同时,给出各部件承担的荷载 . CFBT 构件( t 2 t 2)在受 拉过 程中,各组成 ?C30)和空管构件( 部分的内力分布,如图 7 所示 . t 2 ?C30 中,碳 素 钢 管 层、不 锈 钢 管 层 和 核 心 混 凝 土 承 担 的 荷 载 比 例 分 别 为 53. 6% , 34. 0% 和 12. 4% ; t 2 中,碳素 钢管 层和 不锈钢管层 承担的荷载 比例分别 为 60. 4% , 39. 6%. 对比图 7( a),( b)可知:双金属复合管内部填充混凝土可有效提高复合管 的受拉 承载 力,其 中,碳 素钢管 层的承载力提高了 14. 8% ,不锈钢管层的承载力 提 高 了 11. 3%. t 2 2 构 件 中,各 部 件 承 担 ?C30 构 件 和 t 的荷载比例在受力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如 图 8 所 示 .图 8 中: 犖u/( 犳y犃s)表 示 部 件 承 担 荷 载 与 荷 载 总 和的比值 .由图 8 可知:碳素钢屈服后,不锈钢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渐提高,材料得到充分地利用 . 图 7 不同部件间的内力分布 图 8 犖u/( ? ε 关系曲线 犳y犃s) F i 7 I n t e r na lf o r c ed i s t r i bu t i onamong g. F i 8 Cu r ve so f犖u/( g. 犳y犃s) d i f f e r en tc omponen t s ve r susε 在达到极限承载力( 0×10 )和 最 终 变 形 ( ε=5. ε=40×10 )时,构 件 各 组 成 部 分 的 应 力 分 布 情 况,如图 9, 10 所示 .当构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碳素钢 管 层 和 不 锈 钢 管 层 的 Mi s e s 屈 服 应 力 相 近,主 要 -3 -3 原因是不锈钢与碳素钢的弹性模量相近 .同时,由于文中 采 用基于 断裂 能 的 混 凝 土 受 拉 模 型,核 心 混 凝 ( a)碳素钢管层 ( b)不锈钢管层 图9 t 2 0×10-3 ) ?C30 的应力分布( ε=5. F i 9 S t r e s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2 0×10-3 ) ?C30 ( ε=5.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c)核心混凝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6 2019 年 土具有超过实际的峰值后残余应力 .当构件达到极限承 载 力 时,不 锈 钢 的 Mi s e s 应 力 超 过 碳 素 钢,归 因 于不锈钢材料具有更高的应变强化性能 . ( a)碳素钢管层 ( b)不锈钢管层 ( c)核心混凝土 -3 图 10 t 2 ?C30 的应力分布( ε=40×10 ) -3 F i 10 S t r e s sd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2 ?C30 ( ε=40×10 ) g. 2. 5 界面接触应力 CFBT 构件在轴拉作用下,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 互挤压作用 使 不 同 材 料 界 面 间 产 生 接 触 压 力,如 图 11 所示 .图 11 中: 犘s?s为碳素钢管层与 不 锈钢管层之 间的 接 触应力; 犘s?c为双 金属复合 管与核 心混 凝土 之 ( a)不锈钢钢管 间的接触应力 . ( b)碳素钢钢管 ( c)核心混凝土 图 11 不同部件的接触压力 为进一步说明 CFBT 受拉 构 件 不 同 组 成 部 分 的 接触应力,对 CFBT 有 限 元 模 型 中 点 处 的 接 触 应 力 F i 11 Con t a c tp r e s su r e samong g. 进行分析 .具 有 不 同 不 锈 钢 管 层 厚 度 的 CFBT 构 件 d i f f e r en tc omponen t s 的接触应力( 犘) 0×10-3 )时,钢管 ?应变关系曲线,如图 12 所示 .由图 12 可知:当达到受拉承载力( ε=5. 混凝土的界面接触应力( 犘s?c)大小约为 4. 2 MPa;增加不锈钢的厚度可显著提高两层金属之间的接触应 力( 犘s?s). 3 结论 建立双金属复合管 混 凝 土( CFBT)构 件 在 轴 向 拉 伸 作 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已有的相关试验结果,验 证了 模型的可靠性 .然后,利用有限元模型对 CFBT 受拉构件的 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 与 双 金 属 复 合 管 构 件 及 其 他 组 合 构 件的性能进行对比 .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得到以下 3 个 主要 结论 . 1)内填混凝 土 可 使 双 金 属 复 合 管 在 拉 伸 时 的 内 缩 变 形得到缓解,同时,有 效 提 高 了 复 合 管 的 轴 拉 承 载 力,提 高 图 12 接触应力?变形关系曲线 F i 12 Cu r ve so fc on t a c ts t r e s s g. ve r suss t r a i n 幅度约为 15%. 2)随着不锈钢管层厚度的增大, CFBT 构 件 的 轴 拉 承 载 力 随 之 提 高;核 心 混 凝 土 对 双 金 属 复 合 管 主要起支撑作用,其强度等级对整体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明显 . 3)增大 CFBT 轴拉构件中不锈钢管层的厚度可有 效 提 高 不 锈 钢 管 与 碳 素 钢 管 之 间 的 界 面 接 触 应 力;然而,不锈钢管层的厚度变化对碳素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界面接触应力的影响不显著 . 参考文献: [ 1] HAN L i nha i, HOU Chuanchuan,WANG Qi ng l i. Behav i o ro fc i r cu l a rCFSTs t ubc o l umnsunde rsus t a i nedl oadand ch l o r i dec o r r o s i on[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4, 103: 23?36.DOI: 10. 1016/ c s r. 2014. 07. j. j 02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郭浩,等:双金属复合管混凝土轴拉性能有限元分析 47 [ 2] TAOZhong, UYB, LIAOFe i 犲 狋犪 犾. Non l i ne a rana l s i s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r e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s t ubc o l umnsunde r ? yu, y qua 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1, 67( 11): 1719?1732.DOI: 10. 1016/ c s r. j. j 2011. 04. 012. [ 3] UYB, TAOZhong, HAN L i nha i. Behav i ou ro fsho r tands l ende r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u l a rc o l umns[ J]. ?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1, 67( 3): 360 378. DOI: 10. 1016/ c s r. 2010. 10. 004. ? j. j [ 4] HAN L i nha i, CHENFeng, LIAOFe i 犲 狋犪 犾. F i r epe r f o rmanc e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t ubu l a rc o l umns[ J]. yu, engs t r uc t. 2013. 05. 005.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3, 56: 165 181. DOI: 10. 1016/ ? j. [ 5] YOUSUF M, UYB, TAOZhong, 犲 狋犪 犾. Tr ans ve r s eimpa c tr e s i s t anc eo fho l l owand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c o l c s r. 2013. 01. 005.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3, 82: 177 189. DOI: 10. 1016/ umns[ ? j. j [ 6] YEYong, HANL i nha i, SHEEHAN T, 犲 狋犪 犾. C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 s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Expe r imen t a l ?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6, 108: 321 332. DOI: 10. 1016/ tws. 2016. 09. 004. i nve s t i t i on[ ?Wa ? j. ga [ 7] YE Yong, HAN L i nha i, GUOZ i x i ong. C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t ube s( CFBT)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Ana l t i c a l ? y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7, 119: 839 850. DOI: 10. 1016/ tws. 2017. 08. 007. behav i o r[ ?Wa ? j. [ 8] PATEL VI, HASSANEIN M F, THAIH, 犲 狋犪 犾. Behav i ou ro fax i a l l oadedc i r cu l a rc onc r e t e f i l l edb ime t a l l i cs t a i n ? yl l e s s engs t r uc t. c a r bons t e e lt ubu l a rsho r tc o l umns[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7, 147: 583 DOI: 10. 1016/ ? ?597. j. 2017. 05. 064. [ 9] 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M]. 3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 10] RASMUSSEN KJR. Fu l l r anges t r e s s t r a i ncu r ve sf o r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a l l oy s[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 ? ?s 2003, 59( 1): 47 61. DOI: 10. 1016/S0143 974X( 02) 00018 4. Re s e a r ch, ? ? ? [ 11] LIWe i, HAN L i nha i, CHAN T M. Nume r i c a li nve s t i t i onont hepe r f o rmanc e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doub l e sk i ns t e e l ? ? ga tws. 2014. 02. 001. t ubu l a rmembe r sunde rt ens i on[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4, 79: 108 118. DOI: 10. 1016/ ?Wa ? j. [ 12] 沈聚敏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与板壳极限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 13] HAN L i nha i, HEShanhu, LIAO Fe i Pe r f o rmanc eandc a l cu l a t i on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s( CFST)unde r yu.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11, 67( 11): 1699 1709. DOI: 10. 1016/ c s r. 2011. 04. ax i a lt ens i on[ ? j. j 005. [ 14] HAN L i nha i, HUA Youx i ng, HOU Chao, 犲 狋犪 犾. C i r cu l a r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ssub e c t edt oc oup l edt ens i onand ? j ch l o r i dec o r r o s i on[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17, 143( 10): 04017134( 1?3). DOI: 10. 1061/(ASCE) ST. 1943 541X. 0001874. ? [ 15] OBERG E, JONESF D,HORTON H L, 犲 狋犪 犾.Ma ch i ne r ′s Handbook [M]. 29 t hEd i t i on.New Yo r k: I ndus t r i a l y Pr e s s, 2012. [ 16] 王兰,叶勇,郭子雄,等 .带脱空的钢管混凝土短柱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 2): 179 18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0013. ? ? [ 17] YAMAMOTO T, KAWAGUCHIJ,MORINOS. 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 fs c a l ee f f e c t sont hec omp r e s s i vebehav i o r o fsho r t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 ubec o l umns[ C]∥Compo s i t eCons t r uc t i oni nS t e e landConc r e t eIV. Ban f f:ASCE, ? 2000: 879 890. DOI: 10. 1061/40616( 281) 76. ? [ 18] 陈彦江,李勇,闫 维 明,等 .大 尺 寸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承 载 力 试 验 [ J].中 国 公 路 学 报, 2011, 24( 4): 33?38. DOI: 10. 19721/ cnk i. 1001 7372. 2011. 04. 006.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02 ? 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 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熊平1,2,王升1,2,3,文桃1,2 ( 1.长江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2.长江师范学院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涪陵 408100; 3.山东大学 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61) 摘要: 采用厚壁圆筒空间轴对称弹性力学方法,考虑钢管与混凝土受力后的变形协调关系,建立夹层钢管混 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计算模型;然后,计算分析和讨论 含 钢 率、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泊 松 比 等 对 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组合模量的影响,并得到夹层钢管混凝土等组合模量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随着总含 钢率的增加不断增大,当总含钢率不变时,与内外含钢 率 无 关;随 着 钢 管 和 混 凝 土 的 泊 松 比、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以及混凝土和钢管弹性模量的增大,组合模量不断增大;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与 普 通 钢 管 混 凝 土 对 混 凝 土 的 紧 箍 效应基本相同 . 关键词: 组合弹性模量;钢管混凝土;夹层钢管混凝土;双圆夹层;厚壁圆筒 中图分类号: TU3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48 08 ? ? ? 犜犺犲 狅 狉 犲 狋 犻 犮 犪 犾犛 狋 狌犱狔狅狀犆狅犿狆狅 狊 犻 狋 犲犈 犾 犪 狊 狋 犻 犮犕狅犱狌 犾 狌 狊狅 犳 犆狅狀犮 狉 犲 狋 犲犉 犻 犾 犾 犲 犱犇狅狌犫 犾 犲犛犽 犻 狀犜狌犫 犲 狊 , ,, , XIONGP i ng1 2,WANGSheng1 2 3,WEN Tao1 2 ( 1.Schoo lo fC i v i landAr ch i t e 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Yang t z eNo rma lUn i ve r s i t l i ng408100,Ch i na; y,Fu 2.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f o rHe a l t h Mon i t o r i ngi nBu i l d i ngL i f eCyc l eandDi s a s t e rPr even t i on, Yang t z eNo rma lUn i ve r s i t l i ng408100,Ch i na; y,Fu 3.Geo t e chn i c a landS t r u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ShandongUn i ve r s i t i nan250061,Ch i na) y,J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dop t i ngt hespa t i a lax i symme t r i ce l a s t i cme chan i c sme t hodo ft h i ck l l edcy l i nde r,andc ons i de r ?wa i ngt hede f o rma t i onc oo r d i na t i on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s t e e lt ubeandc onc r e t e,t hec a l cu l a t i onmode lo fc ompo s pbe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i se s t ab l i shed.Thei n f l uenc e so fs t e e lr a t i o,c onc r e t e s t r eng t hg r adeandPo i s s on ′ sr a t i oont hec ompo s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a r ed i s cus s ed.Thee lc ompo s i t emodu l uscu r veo ft he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i sob t a i ned.I t ′ sshownt ha t qua t hec ompo s i t e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i nc r e a s e s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t het o t a ls t e e lr a t i o. Whent het o t a ls t e e lr a t i oi sc ons t an t,t hec ompo s i t e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i si ndependen t hePo i s s on ′ sr a t i o o ft hei ns i deandou t s i des t e e lr a t i o.Thec ompo s i t emodu l usi nc r e a s e s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t 收稿日期: 2018 08 01 ? ? 通信作者: 王升( 1989 E?ma i l: 137189258@ ?),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及控制方法的 研 究 . c om. qq. 基金项目: 重庆市 教 委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项 目 (KJ 1712304,KJ 1601217);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 2016YFC0801604, 2016YFC0801607);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16XJQN13) 第1期 熊平,等: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49 andt he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t hes t e e lp i onc r e t e,t hec onc r e t es t r eng t hg r ade.Thec on f i nemen te f f e c to f peandc t he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i ss imi l a rt ot hee f f e c to ft heo r d i na r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 yc 犓犲 狉 犱 狊: c ompo s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s;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doub l e 狔狑狅 sk i n;t h i ck l l edcy l i nde r ?wa 钢管混凝土是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得到的,由于其 具 有节 省 材 料、施 工 进 度 快、抗 震 性 能 好 等 优 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1],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2?5].研究者 对普 通钢管 混凝土长、短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约束作用,钢管混凝 土的承载力及变形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结构 构 件,并 且 能 够 克 服 高 强 混 凝 土 脆 性 大 的 缺 点 [6?8].钢 管混凝土构件多用作轴压和小偏 压 构 件,在 大 偏 压 作 用 下,混 凝 土 三 向 受 压 的 优 越 性 得 不 到 体 现 [9?11]. 当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长细比或荷载偏心率较大时,其承载力将由截面的抗弯刚度进行控制,而截面靠近 形心部位的材料并不能提供太多的抗弯刚度,因此,可以去掉这一部分材料 .于是,出现了一种双圆夹层 钢管混凝土的截面形式 [12?14].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以下 简称 夹 层钢 管混凝土)组 合 弹 性 模 量 对 研 究 轴 压刚度和抗弯刚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参数,因此,对夹层 钢 管混凝 土合 弹 性 模 量 的 研 究 很 重 要 .本 文 采 用厚壁圆筒空间轴对称弹性力学方法,考虑钢管与混凝土受力后的变形协调关系,建立夹层钢管混凝土 合弹性模量的计算模型,并计算分析和讨论含钢率、混凝 土 强度等 级、泊 松 比 等 对 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的 组 合模量的影响 . 1 夹层钢管混凝土理论模型 1. 1 厚壁圆筒空间轴对称弹性力学问题基本方程 对于空间轴对称的弹性力学问题,在小变形情况下,取其对 称 轴 狕 轴 建 立 柱 坐 标 系 .由 经 典 弹 性 力 学可知,其径向和轴向的平衡方程为 σ狉 τ狕,狉σ狉 -σθ 烌 + +犳狉 = 0, 狉 狉 狉 烍 σ狕 τ狉,狕τ狉,狕 + +犳狕 = 0. 狕 狉 狉 烎 式( 1)中: σ狉, σθ, σ狕 , τ狕,狉为柱坐标系下的应力分量; 犳狉, 犳狕 分别为径向和轴向的体积力 . 在柱坐标系下,其几何方程为 狌 狌, 狑 , 狉 , 狌 狑 . + εθ = , ε狉 = 狉狕 = 狉 狉 狕 狕 狉 式( 2)中: 狑 和狌 分别为轴向位移和径向位移 . ε狉, εθ, ε狕 为柱坐标系下的应力分量; ε狉 = ( 1) ( 2) 将几何方程( 2)带入平衡方程( 1),可得 狏 狌 δ 犈 2 烌 + 狌- 2 +犳狉 = 0, 狏 狉 狉 2( 1+狏)1-2 烍 狏 犈 δ 2 狑 +犳狉 = 0. + 狏 狉 2( 1+狏)1-2 烎 ( ( ) ) 2 ( 3) 2 1 ; , 分别为泊松比、杨氏模量, 式( /犌,其中, 3)中: + 狏犈 犈=2( 1+狏) 犌为 δ=ε狉+εθ+ε狕 ; = 2 + 狉 狕2 狉 狉 剪切模量 . 考虑到对称性,在柱坐标系下,应力、应 变 和 位 移 都 只 是狉 和狕 的 函 数 .对 于 厚 壁 圆 筒 (径 厚 比 λ= 狉out/壁厚),将圆形管件 大 致 分 为 3 类:薄 壁 管 件 ( 10<λ<20)、厚 壁 管 件 ( λ>20)、中 厚 壁 管 件 ( λ< [ ] 15 ) , 两端和内外壁分别受均布压力作用, 其应力和 应变 分 量关于 的 偏 导 函 数 应 为 , 即 轴 向 独 立. 10 狕 0 引入位移函数 [1617],即ξ( 狉, 狕)=犃1狕3 +犃2狕狉2 +犃3狕l n狉.则有 犃3 , 1 2犃2狉+ 狌 =- 狉 2犌 ( ) 烌 烍 1[( ) ( ) ] 狑= 3 1-2 狏 犃1狕+4 1-狏 犃2狕 . 犌 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0 2019 年 将分量带入几何 方 程 可 得 应 变 分 量,再 将 应 变 分 量 带 入物理方程就可得到应力分量 .在轴压和内外压作用 下,厚 壁圆筒力学模型,如图 1 所 示 .图 1 中: 犘1 为 内 压; 犘2 为 内 压; 犚i 为内 半 径; 犚o 为 外 半 径 厚 壁; 狇 为 轴 向 荷 载 .圆 筒 的 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为 σ犮,狉狘狉=犚i = 犘1 , 烌 σ犮,狉狘狉=犚o = 犘2 , 烍 ( 5) 烎 σ狕 =狇. 根据 犃1 , 犃2 , 犃3 的 值,进 而 求 得 厚 壁 圆 筒 在 轴 压 和 内 图 1 厚壁圆筒力学模型 F i 1 Th i c wa l l edcy l i nde rme chan i c a lmode l g. 外压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即 2 犘2狉2 狉2 狉2 2 -犘1 1 2狉 1 犘2 -犘1 狉 烌 , 1-狏) 2 1+狏) 2 狏 -( 狇- ( 2 狉2 -狉1 狉2 -狉2 狉2 犈 1 烍 犘2狉2 狉2 2 -犘1 1 狕 狑= . 狇-2狏 2 烎 狉2 犈 2 -狉 1 狌 =- [ [ ] ( 6) ] 2 犘2狉2 狉2 狉2 2 -犘1 1 2狉 1 犘2 -犘1 烌 , - 2 2 2 狉2 -狉1 狉2 -狉2 狉2 1 σ狕 =狇, 烍 σ狉 = ( 7) 2 犘2狉2 狉2 狉2 2 -犘1 1 2狉 1 犘2 -犘1 . + 2 2 2 烎 狉2 -狉1 狉2 -狉2 狉2 1 当轴向荷载为 0( 7)可 以 简 化 为 拉 梅 公 式, 狇=0),即为圆环 或 圆 筒 受 均 布 压 力 计 算 模 型,此 时,式 ( [ ] 这与经典的弹性力学理论结果是一致 18 . σθ = 1. 2 夹层钢管混凝土弹性力学模型 对于夹层钢管混凝土,无论是内外钢管还是夹层混凝 土 都是 圆 筒,作 为 一 般 情 况 的 力 学 模 型,都 可 以看作轴压和内外压共同作用的厚壁圆筒 .对外层钢管可以看成是轴压和内压共同作用的厚壁圆管,混 凝土部分就是轴压和内外压共同作用的厚壁圆管,内管是由轴压和外压作用的厚壁圆管 .夹层钢管混凝 土圆柱隔离体分解,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 犇 为圆管直径; 狋 为圆管壁 厚;下标 o, m, i分 别表示 外管、夹层 管和内管 . 图 2 夹层钢管混凝土圆柱隔离体 F i 2 Cy l i nd r i c a lf r e ebody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s g. 在小变形条件下,设夹层钢管混凝土端面分布的应力场使混凝土和钢管产生相同的纵向应变,即 εo,狕 =εm,狕 =εi,狕 =ε狕 . 式( 8)中: εo,狕 , εm,狕 , εi,狕 分别表示外管、夹层管和内管的轴向应变 . ( 8) 在普通钢管混凝土端部,根据圣文南原理,得到应力边界条件为 σo,狉狘狉=犇o/2 = 0, σi,狉狘狉=犇i/2-狋i = 0, σo,狕犃o +σm,狕犃c +σi,狕犃i = 犖 . 式( 9)中: 犃o, 犃c, 犃i 分别为外钢管面积、夹层混凝土面积和内钢管面积 . ( 9) 设外管内壁、内管外壁和混凝土之间结合完好,则界面的连续条件为 σo,狉狘狉=犇o/(2-狋狅) =σm,狉狘狉=犇o/(2-狋狅), σi,狉狘狉=犇i/2 =σm,狉狘狉=犇i/2 . 狌o( 狉)狘狉=犇o/(2-狋o) = 狌m ( 狉)狘狉=犇o/(2-狋o),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0) 第1期 熊平,等: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51 ( 狌o( 狉)狘狉=犇i/2 = 狌m ( 狉)狘狉=犇i/2 . 11) 将式( 6),( 7)带入式( 8)~ ( 11)中,就可得到 9 个方程,进而得到可以夹层钢管混凝土所对应的 9 个 未知数 .夹层钢管混凝土共有内管、夹层管和外管 3 个厚壁圆管,每个厚壁圆管只有 3 个未知量 .将每层 求得的未知量,带入式( 6),( 7)中,即 可 得 到 相 应 管 层 的 位 移 和 应 力 场 .轴 压 作 用 下 的 钢 管 混 凝 土 的 位 移、应力和应变场到此均已求得 .钢管混凝土其组合模量为 珟 = 犖/犛 犈 ε狕 . 珟, 式( 12)中: 犈 犖, 犛 分别为组合模量、轴向荷载和夹层钢管混凝土的总面积 . ( 12) 2 讨论及验证 钢材的弹性模量通常 为 206 GPa,泊 松 比 为 0. 32,混 凝 土 的 弹 性 模 量 参 考 国 家 标 准 GB50010- [ ]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9 ,混凝土的剪切变形模量 犌c 按照相应的弹性模量值的 40% 采用,混凝土 泊松比为 0. 2.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犈c 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表 1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Tab. 1 El a s t i c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 混凝土强度等级 参数 犈c/GPa C20 C30 C40 C50 C60 C70 C80 25. 5 30. 0 32. 5 34. 5 36. 0 37. 0 38. 0 关于夹层钢管混凝土轴压模量,国内外所有设计规范或文献推荐了换算模量,其计算式为 珚 = 犈s犃i +犈c犃c +犈s犃o . ( 犈 13) 犃i +犃c +犃o 式( 13)中: 犃i, 犃o 分别为内、外钢管面积; 犃c 为混凝土的面积; 犈s 为钢管弹性模量 .单纯把钢管和混凝土 的刚度叠加,没有考虑钢管和核心混凝土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轴 压 模 量 (含 钢 率 为 0. 1), 如表 2 所示 . 表 2 夹层钢管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含钢率为 0. 1) Tab. 2 El a s t i c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 s t e e lr a t i o0. 1) 混凝土强度等级 参数 C20 C30 C40 C50 C60 C70 C80 珟) 组合模量( 犈 珚) 换算模量( 犈 41415. 8 45360. 7 47551. 2 49303. 1 50616. 8 51492. 4 52368. 0 37916. 7 41666. 7 43750. 0 45416. 7 46666. 7 47500. 0 48333. 3 相对误差/% 9. 2 8. 9 8. 7 8. 6 8. 5 8. 4 8. 3 众所周知,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心受压时,钢管和混凝 土 共同工 作,一 般 情 况 下 混 凝 土 受 到 钢 管 的 约 束,处于 3 向受压应力状态,弹性模量应比单向受压时高 .因此,夹层钢管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略高于夹层 钢管混凝土的换算模量,也说明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 为进一步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又通过文献中实验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 .试验夹层钢管混凝 土的具体参数,如表 3 所示 . 表 3 夹层钢管混凝土设计参数 Tab. 3 De s i r ame t e r 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gnpa 来源 试件编号 犇o/mm 狋o/mm 犇i/mm 狋i/mm 混凝土强度等级 文献[ 20 22] ? 文献[ 23] CC ?DS ?N 165 3. 54 60 2. 85 C50 SFDSTZ165 165 3. 00 40 3. 00 C30 试件 CC 4 所示 .由图 3, 4 可知:文中 采用 厚壁圆 ?DS ?N 和 SFDSTZ165 的荷载与应变关系,如图 3, 筒弹性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计算的应力应变场为线弹性阶段 .因此, 与试验曲线相比可知,在加载初期的弹性阶段,计算值与试验值完全吻合;在试验后期至破坏阶段,材料 由于本身缺陷等因素发生局部破坏进入非线性,计算 值与试 验值的 曲 线 发 生 偏 离 .由 图 3 可 知:文 中 的 计算结果不仅轴向荷载应变关系吻合较好,环向试验数据吻合也较好,说明计算模型是正确的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2 2019 年 图 3 CC ?DS ?N 轴向荷载与轴向应变关系 图 4 SFDSTZ165 荷载与应变关系 F i 3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ax i a ll oad g. pbe F i 4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l oadands t r a i n g. pbe andax i a ls t r a i no fCC ?DS ?N r e l a t i onsh i fSFDSTZ165 po 3 各参数对组合模量的影响 3. 1 内外含钢率对组合模量的影响 夹层钢管混凝土 与 传 统 的 钢 管 混 凝 土 类 似,定 义 其 含 钢率α=犃s/犃c,其 中, 犃s 为 内 外 钢 管 的 总 面 积,通 常 取 值 为 0. 04~0. 20.对 于 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又 有 两 个 独 立 含 钢 率内侧含钢率αi=犃i/犃c 和外侧含钢率αo=犃o/犃c.保持 总 含钢率为 0. 10 不变,对 内 外 含 钢 率 依 次 变 化,得 到 组 合 模 量与含钢率的关系,如图 5 所示 . 由图 5 可知:在总钢率不变的情况下,夹层钢 管混凝 土 合模量与内外侧钢率 的 变 化 无 关;在 总 含 钢 率 为 0. 10 时, 图 5 组合模量与内外侧含钢率的关系 组合模量都 在 内 外 含 钢 率 相 等 时 的 组 合 模 量 附 近 上 下 波 F i 5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c omb i ned g. pbe 动,波动幅 度 在 -0. 05% ~0. 30% ,变 化 可 以 忽 略 不 记,因 modu l usandr a t i oo fi ns i deandou t s i des t e e l 此,夹层钢管混凝土合模量与钢管的位置基本无关 . 3. 2 总含钢率对组合模量的影响 对于总含钢率为 0. 04~0. 20(内外含钢率相同), C20~C80 的混凝土经数 值计算,夹层 钢管 混凝土 的组合模量,如表 4 所示 . 表 4 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 Tab. 4 Compo s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MPa 总含钢率 参数 0. 04 0. 06 0. 08 0. 10 0. 12 0. 14 0. 16 0. 18 0. 20 珟( 犈 C20) 31686. 9 35060. 2 38299. 8 41415. 8 44416. 6 47309. 1 50099. 8 52794. 2 55397. 6 珟( 犈 C30) 珟( 犈 C40) 35847. 1 39146. 2 42314. 1 45360. 7 48294. 1 51121. 3 53848. 6 56481. 5 59025. 3 珟( 犈 C50) 珟 犈( C60) 40006. 0 43230. 4 46326. 2 49303. 1 52168. 9 54930. 7 57594. 6 60166. 1 62650. 2 珟( 犈 C70) 珟( 犈 C80) 42316. 2 45498. 8 48554. 4 51492. 4 54320. 7 57046. 1 59674. 8 62212. 1 64663. 1 38157. 7 41415. 4 44543. 3 47551. 2 50447. 1 53237. 9 55930. 0 58528. 8 61039. 4 41392. 2 44591. 5 47663. 2 50616. 8 53460. 1 56200. 0 58842. 8 61393. 8 63858. 0 43240. 2 46406. 0 49445. 5 52368. 0 55181. 2 57892. 1 60506. 6 63030. 3 65468. 0 珟 是介于混凝 土 弹 性 模 量 犈c 和 钢 管 弹 性 模 量 犈s 之 间,即 犈c<犈 珟<犈s, 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 犈 表明钢管对组合材料的总体弹性模量的增强作用 .由表 4 可 知:随 着总 含 钢 率 的 增 大,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的组合模量也逐渐增大;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升,组合模量也增大 . 为了进一步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总含钢率对夹层 钢管混 凝土 合 模 量 的 影 响,文 中 进 行 大 量 的 数 值计算,得到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等组合模量曲线,如图 6 所 示 .由 图 6 可 知: 犃(总 含 钢 率 0. 169,混 凝 土 强度等级 C50), 犅(总含钢率 0. 153,混凝土强度等级 C70)两 点 的 组 合 模 量 相 等,即 总 含 钢 率 为 0. 169,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50 与总含钢率为 0. 153,混凝土强 度等 级为 C70 的夹 层钢 管 混 凝 土 的 组 合 模 量 相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熊平,等: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53 当;从左下角到右上角 组 合 模 量 逐 步 增 大,即 随 着 混 凝 土 强度等级和总含钢率的增加,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模量 不断增大 . 3. 3 混凝土和钢管弹性模量对组合模量的影响 依据表 3,对总含钢率 0. 04~0. 20, C20~C80 的混凝 土计算其组合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以及组 合模 量与钢管弹性模量的比值,结果如表 5, 6 所示 .表 5, 6 中: 狀1 为组合模量与混凝 土 的 弹 性 模 量 之 比; 狀2 为 组 合 模 量 与钢管的弹性模量之比 . 珟= ( 珟= ( 由表 5, 6 可知: 犈 1. 138~2. 172) 犈c, 犈 0. 154~ 0. 318) 犈s,该结果与 普 通 钢 管 混 凝 土 计 算 结 果 基 本 一 致, 从组合模量与混凝土性模量的比值来看,由于内外钢管的 图 6 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等组合模量线 F i 6 Equa lmodu l usl i neo f g. c onc r e t ef i l l eddoub l esk i nt ube 紧箍作用,使 得 混 凝 土 的 抗 压 刚 度 明 显 增 大,最 少 提 高 13. 8% ,也说明夹层钢管混凝土与普通钢管混凝土对混凝土的紧箍效应基本相同 .文献中普通钢管混凝 土的计算结果,如表 7 所示 . 表 5 组合模量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 Tab. 5 Compa r i s onbe twe enc ompo s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andc onc r e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 总含钢率 参数 0. 04 0. 06 0. 08 0. 10 0. 12 0. 14 0. 16 0. 18 0. 20 狀1( C20) ( 狀1 C30) 1. 243 1. 375 1. 502 1. 624 1. 742 1. 855 1. 965 2. 070 2. 172 1. 195 1. 305 1. 410 1. 512 1. 610 1. 704 1. 795 1. 883 1. 968 狀1( C40) 狀1( C50) 1. 174 1. 274 1. 371 1. 463 1. 552 1. 638 1. 721 1. 801 1. 878 1. 160 1. 253 1. 343 1. 429 1. 512 1. 592 1. 669 1. 744 1. 816 狀1( C60) 狀1( C70) 1. 150 1. 239 1. 324 1. 406 1. 485 1. 561 1. 635 1. 705 1. 774 1. 144 1. 230 1. 312 1. 392 1. 468 1. 542 1. 613 1. 681 1. 748 狀1( C80) 1. 138 1. 221 1. 301 1. 378 1. 452 1. 523 1. 592 1. 659 1. 723 表 6 组合模量与钢管的弹性模量之比 Tab. 6 Compa r i s onbe twe enc ompo s i t ee l a s t i cmodu l usands t e e le l a s t i cmodu l us 总含钢率 参数 0. 04 0. 06 0. 08 0. 10 0. 12 0. 14 0. 16 0. 18 0. 20 狀2( C20) ( 狀2 C30) 0. 154 0. 170 0. 186 0. 201 0. 216 0. 230 0. 243 0. 256 0. 269 0. 174 0. 190 0. 205 0. 220 0. 234 0. 248 0. 261 0. 274 0. 287 狀2( C40) 狀2( C50) 0. 185 0. 201 0. 216 0. 231 0. 245 0. 258 0. 272 0. 284 0. 296 0. 194 0. 210 0. 225 0. 239 0. 253 0. 267 0. 280 0. 292 0. 304 狀2( C60) ( 狀2 C70) 0. 201 0. 216 0. 231 0. 246 0. 260 0. 273 0. 286 0. 298 0. 310 0. 205 0. 221 0. 236 0. 250 0. 264 0. 277 0. 290 0. 302 0. 314 狀2( C80) 0. 210 0. 225 0. 240 0. 254 0. 268 0. 281 0. 294 0. 306 0. 318 表 7 文献中普通钢管混凝土的计算结果 Tab. 7 C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o r d i na r t e e lt ubec onc r e t ei nr e f e r enc e s ys 来源 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 与钢管弹性模量之比 含钢率范围 文献[ 24] 文献[ 25] 珟= ( 犈 1. 103~2. 292) 犈c 珟 ( ) 犈= 1. 301~2. 400 犈c 珟= ( 犈 0. 161~0. 434) 犈s 珟 ( ) 犈= 0. 201~0. 382 犈s 0. 04~0. 20 文献[ 26] 文献[ 27] 珟= ( 犈 1. 170~1. 978) 犈c 珟= ( 犈 1. 225~2. 198) 犈c 珟= ( 犈 0. 179~0. 320) 犈s 珟= ( 犈 0. 179~0. 320) 犈s 0. 04~0. 20 0. 05~0. 20 0. 04~0. 20 3. 4 钢管和混凝土的泊松比对组合模量的影响 当夹层混凝土为 C40,总含钢率为 0. 10(内 外 含 钢 率 相 同)时,由 文 中 理 论 模 型 计 算 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的组合模量随混凝土和钢管泊松比( 狏s)变化 的 关 系 曲 线,以 及 普 通 钢 管 混 凝 土 的 组 合 模 量 随 混 凝 土 [ 28] 泊松比( 狏c)变化的曲线 ,如图 7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4 2019 年 由图 7 可知:当 狏c<狏s 时,普通钢管混凝土出现“负 套箍力”;当 狏c 增 加 时,组 合 模 量 有 所 降 低;当 狏c =狏s 时,此时普通钢 管 混 凝 土 的 组 合 模 量 最 小,即 为 钢 管 轴 压刚度与混凝土轴压刚 度 之 和;当 狏c >狏s 时,此 时 由 于 套箍力的增大,组合模量随着混凝 土的 泊 松比的 增 大 而 显著增大,钢管与混 凝 土 的 协 同 工 作 进 一 步 加 强 [28].由 于夹层混凝土内外都有钢管 作用,无论钢 管和混 凝 土 的 泊松比如何变化,始 终 存 在 套 箍 力,而 套 箍 力 随 着 泊 松 比的增大逐步增大,对夹层混凝土 约束效 果更 好 .因 此, 夹层钢管混凝土 的 组 合 模 量 随 着 钢 管 和 混 凝 土 泊 松 比 图 7 组合模量与泊松比的关系 的增大,其组合 模 量 不 断 增 大,但 钢 管 和 混 凝 土 泊 松 比 的变化对夹层钢管混凝土没有类似“负套箍力”的现象 . F i 7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 g. pbe c omb i nedmodu l usandPo i s s on ′ sr a t i o 4 结论 1)基于厚壁圆筒弹性力学理论,得到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应 力、应 变、组 合 模 量 的 理 论 计 算 模 型,并 结 合试验数据验证文中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这一理论模型 为进 一步研 究夹层 钢 管 混 凝 土 的 弹 塑 性 稳 定 及 疲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 2)在总含钢率不变的情况下,夹层钢管 混 凝 土 组 合 模 量 不 随 内 外 侧 含 钢 率 的 变 化 而 变 化;而 夹 层 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随着总含钢率的增大而增大 .等组合模量曲线 为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等模量替换设计提供依据 . 3)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随着混凝土和钢管弹性模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与普通钢 管混凝 土进 行对比,发现夹层钢管混凝土与普通钢管混凝土对混凝土的紧箍效应基本相同 . 4)夹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模量随着钢管和混凝土泊松比的增大不断增大,且不 会因为泊 松比的 变化 出现“负套箍力”. 参考文献: [ 1] 裴万吉,赵均海,魏雪英 .钢管混 凝 土 的 截 面 形 式 及 其 承 载 力 分 析 [ J].建 筑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06, 23( 1): 49?53. DOI: i s sn: 10. 3321/ 1673 2049. 2006. 01. 009. ? j. [ 2] 赵强 .方钢 管 再 生 混 凝 土 界 面 粘 结 性 能 试 验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1): 115?119.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 01. 0115. ? [ 3] 梁扬滨,曾志兴,苏江 林,等 .钢 板 笼 约 束 混 凝 土 短 柱 轴 压 承 载 力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4, 35 ( 5): 576 58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5. 0576. ? ? [ 4] 关萍,陈兰响,刘晴晴 .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偏心受压柱非线性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6( 3): 332 33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3. 0332. ? ? [ 5] 丁楠,罗漪,欧婷茹,等 .火灾后外包薄壁钢管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学版), 2017, 38( 2): 158 16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2005. ? ? [ 6] HU H, HUANGC,WU M, 犲 狋犪 犾. Non l i ne a rana l s i so fax i a l l oadedc onc r e t e f i l l edt ubec o l umnswi t hc on f i nemen t ? y yl e f f e c t[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03( 10): 1322?1329. DOI: 10. 1061/(ASCE) 0733?9445( 2003) 129: 10 ( 1322). [ 7] SAKINO K, NAKAHARA H,MORINO S, 犲 狋犪 犾. Behav i o ro fc en t r a l l oaded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 t ubesho r tc o l ? ? yl umns[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04, 130( 2): 180?188. DOI: 10. 1061/(ASCE) 0733?9445( 2004) 130: 2 ( 180). [ 8] FAM A, QIEFS, RI ZKALLA S. C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t ube ssub e c t edt o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andl a t e r a lcy c l i cl oads ? j [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04, 130( 4): 631 640. DOI: 10. 1061/( ASCE) 0733 9445( 2004) 130: 4( 631). ? ? [ 9] 黄宏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 D].福州:福州大学, 2006. [ 10] 聂建国,秦凯,张桂标 .方钢管混凝土柱内隔板式 节 点 的 抗 弯 承 载 力 研 究 [ J].建 筑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05, 22( 1):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熊平,等: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的组合弹性模量理论 55 42 49. DOI: 10. 3321/ i s sn: 1673 2049. 2005. 01. 006. ? ? j. [ 11] 韩林海 .钢管高强混凝土压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 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7, 30( 5): 24 30. ? [ 12] WEIS,MAU ST,VIPULANANDAN C, 犲 狋犪 犾. Pe r f o rmanc eo fnews andwi cht ubeunde rax i a ll oad i ng:Expe r i men t[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1995, 121( 12): 1806?1814. DOI: 10. 1061/(ASCE) 0733?9445( 1995) 121: 12( 1806). [ 13] WEIS,MAUST, VIPULANANDAN C, 犲 狋犪 犾. Pe r f o rmanc eo fnews andwi cht ubeunde rax i a ll oad i ng:Ana l s i s y [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1995, 121( 12): 1815 DOI: 10. 1061/(ASCE) 0733 1995) 121: 12 ?1821. ?9445( ( 1815). [ 14] 黄宏 .方中空夹层钢管砼轴 压 力 学 性 能 的 理 论 分 析 [ J].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03, 20( 2): 19 DOI: 10. 3969/ ?21. j. i s sn. 1005 0523. 2003. 02. 006. ? [ 15] 张恒铭,李峰,潘大荣 .基于三 维 梁 理 论 的 复 合 材 料 层 合 管 等 效 抗 弯 刚 度 [ J].复 合 材 料 学 报, 2016, 33( 8): 1694? cnk i. f hc l xb. 20151029. 001. 1701. DOI: 10. 13801/ j. [ 16] 王怀忠 .轴向压力作用下空心钢管混凝土桩体空 间 轴 对 称 问 题 解 析 解 [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3, 35(增 刊 2): 763 ? 767. [ 17] 梁亚平,王惠珍,任兴民 .两端均布、轴向线性分布压力作用下厚壁圆筒空间轴对称问题的解析解[ J].中国科学( G 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7, 37( 5): 684 688. DOI: 10. 3969/ i s sn. 1674 7275. 2007. 05. 014. ? ? j. [ 18] 徐芝纶 .弹性力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3 64. ?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GB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50010-2010[ [ 20] 黄宏,陶忠,韩林海 .圆中 空 夹 层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轴 压 工 作 机 理 研 究 [ J].工 业 建 筑, 2006, 36( 11): 11?14. DOI: 10. i s sn: 3321/ 1000 8993. 2006. 11. 003. ? j. [ 21] 黄宏,朱彦奇,郭晓宇,等 .不同材料内管的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性能 研 究[ J].建 筑 钢 结 构 进 展, 2018, cnk i. cn31 20( 1): 64 72. DOI: 10. 13969/ 1893. 2018. 01. 008. ? ? j. [ 22] 黄宏,郭晓宇,陈梦成,等 .圆钢管混 凝 土 轴 压 短 柱 对 比 试 验 研 究 [ J].广 西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5, 40( 4): 806 814. DOI: 10. 13624/ cnk i. i s sn. 1001 7445. 2015. 0806. ? ? j. [ 23] 苏昊天,韩风霞,郭立伟,等 .基 于 空 心 率 变 化 的 圆 中 空 夹 层 钢 管 自 密 实 混 凝 土 短 柱 轴 压 试 验 研 究 [ J].混 凝 土, 2018( 2): 13 15. DOI: 10. 3969/ 3550. 2018. 02. 004. i s sn. 1002 ? ? j. [ 24]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刚度的分析[ 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 32( 3): 13 18. ? [ 25] 康希良,赵鸿铁,薛建阳,等 .钢管混凝 土 柱 组 合 轴 压 刚 度 的 理 论 分 析 [ J].工 程 力 学, 2007, 24( 1): 101?105.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4750. 2007. 01. 017. ? j. [ 26] 康希良,赵鸿铁,薛建阳,等 .钢管混凝土套 箍 机 理 及 组 合 弹 性 模 量 的 理 论 分 析 [ J].工 程 力 学, 2007, 24( 11): 121 ? i s sn. 1000 125. DOI: 10. 3969/ 4750. 2007. 11. 021. ? j. [ 27] 陈梦成,李骐 .钢管混凝土柱组合弹性模量及轴向压力分配弹性力学分析[ 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6, 33( 4): 24 ? 30. DOI: 10. 3969/ i s sn. 1005 0523. 2016. 04. 004. ? j. [ 28] 康希良,赵鸿铁,薛建阳,等 .钢管混凝土套 箍 机 理 及 组 合 弹 性 模 量 的 理 论 分 析 [ J].工 程 力 学, 2007, 24( 11): 121 ? i s sn. 1000 125. DOI: 10. 3969/ 4750. 2007. 11. 021. ?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9014 ? 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 及结构优化 谭波,倪秋奕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土体变形、位移,以及土与墙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合理分析卸荷挡墙的土压 力分布,并以卸荷板长度和位置为优化参量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土压力有限元计算结果与传统理论 接近,但其分布图形为曲线与传统图示存在差异,且土体达到极限状态时,土压力增大;卸荷板宽度增加,墙后 土压力减小,而位置的改变,对土压力大小影响不大;卸 荷 板 最 优 宽 度 为 墙 高 的 0. 3 倍,最 优 设 置 位 置 为 距 离 墙底 0. 5 倍墙高处 . 关键词: 卸荷板式挡土墙;土压力;有限元法;有效抗滑系数;有效抗倾覆系数 中图分类号: U416. 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56 08 ? ? ? 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犛狅 犻 犾犘狉 犲 狊 狊 狌 狉 犲犪狀犱犛 狋 狉 狌 犮 狋 狌 狉 犲犗狆 狋 犻犿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 狔 犝狀 犾 狅犪犱 犻 狀犵犚犲 狋 犪 犻 狀 犻 狀犵 犠犪 犾 犾犫狔犉 犻 狀 犻 狋 犲犈 犾 犲犿犲 狀 狋犕犲 狋 犺狅犱 TAN Bo,NIQi uy i ( Guangx iKeyLabo r a t o r fGeo chan i c sandGeo ch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Me ?Te yo 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f i n i t ee l emen tme t hodi sus edt oana l z et hes o i lp r e s su r ed i s t r i bu t i ono fun l oad i ngr e t a i n i ng y wa l l,c ons i de r i ngt hei n f l uenc eo fs o i lde f o rma t i on,d i sp l a c emen t,s o i l l li n t e r a c t i onands oon.Tak i ngt he ?wa l eng t handpo s i t i on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a sop t imi z a t i onpa r ame t e r s,t hes t r uc t u r a lde s i sop t imi z ed.Ther e gni su l t sshowt ha tt hef i n i t ee l emen t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s o i lp r e s su r ea r ec l o s et ot ho s eo ft het r ad i t i ona lt he o r y, bu tt hed i s t r i bu t i ong r aphi sacu r ve,wh i chi sd i f f e r en tf r omt ha to ft het r ad i t i ona lone.Whent hes o i lr e a che s hee a r t hp r e s su r ei nc r e a s e s.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wi d t h,t hes o i lp r e s su r e t heu l t ima t es t a t e,t beh i ndt hewa l lde c r e a s e s,bu tt hechangeo fpo s i t i onha sl i t t l ee f f e c tont hes o i lp r e s su r e.Theop t ima lwi d t ho f un l oad i ngp l a t ei s0. 3t ime so ft hehe i to fwa l l,andt heop t ima ll o c a t i oni s0. 5t ime so ft hehe i to fwa l l gh gh f r omt hebo t t om. 犓犲 狉 犱 狊: un l oad i ngp l a t er e t a i n i ng wa l l;s o i lp r e s su r e;f i n i t ee l emen tme t hod;e f f e c t i ves l i e s i s t anc ec oe f pr 狔狑狅 f i c i en t;e f f e c t i vean t i ove r t u r n i ngc oe f f i c i en t ? 卸荷板式挡土墙通过在墙背设置卸荷板以减少土压力、增加稳定力矩,是重力式挡土墙的改进形式 之一,由于其结构稳定性好、边坡高度适用性广、圬工 量小、施工 方 便、投 资 减 少、施 工 速 度 提 高 等 优 点, 在铁路、水利、道路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6].但是,理 论 方 法 的 不 完 善 也 给 卸 荷 挡 墙 的 设 计 与 应 用 带 收稿日期: 2018 09 07 ? ? 通信作者: 谭波( 1977 E?ma i l: bbs z 2004@163. ?),男,副教授,博士,主 要 从 事 路 基 路 面 工 程 及 新 型 建 筑 材 料 的 研 究 .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68015) 第1期 谭波,等: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57 来一定困难 .首先,对于卸荷挡墙的设计方法尚不明确,铁路、水利、公 路 规 范 各 自 给 出 了 相 应 的 墙 后 土 压力计算方法,虽均采用朗肯或库伦理论,但假设条件、计算模型略有不同,并不统一 .其次,传统方法往 往将滑动土体视为刚体,不考虑土体变形、位移、土与墙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与墙后土 压力的测试结果存在差异 .刘昌清等 [7]利用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对短卸荷板式挡土墙进行试验分析,发现 下墙土压力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分布;施大震 [8]、张 荣 [9]采 用 钢 弦 式 压 力 传 感 器 和 土 压 力 盒 测 试 墙 背土压力,亦发现下墙土压力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趋 势 .随着 有限元 方 法 在 岩 土 领 域 的 应 用 日 趋 成 熟,在计算土体内部的应力、应变,模拟墙体与土体的变形协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有助于合理分析卸 荷挡墙 的土 压 力分布 .王骑虎 [10]基于有 限元 方 法分析 不同 卸荷板 长度的 下墙水平 土压力 分布,得到随 着卸荷板长度的增加,下墙的水平土压力逐渐减少,但该 有 限元模 型未 考 虑 墙 体 与 土 体 的 相 互 作 用 .还 有部分学者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获得一 些成 果,但 仍 不 完 善 .本 文 在 分 析 现 有 卸 荷 挡墙土压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法从土压 力分布、土体 强度、滑 裂 面 位 置 等 方 面 开 展 模 拟 分 析,并与现有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价;以卸荷板长 度 和位置 为优 化 参 量,通 过 获 得 优 化 参 量 对 卸 荷板挡土墙土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提出有效抗滑系数和 有 效抗倾 覆 系 数,并 以 有 效 抗 滑 系 数、卸 荷 板 根部的弯矩为优化判别条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 1 卸荷挡墙土压力传统计算方法分析 1. 1 规范计算方法 目前,铁路、水利、公路规范分别给出了卸荷板式挡土墙 土 压力的 计算 方法 . TB10025-2006《铁路 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11]介绍了短卸荷板式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方 法,上、下 墙土压力 依据库 仑理 论分别采用第二破裂面法、力多边形 法 计 算 .根 据 铁 道 部 科 技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中 离 心 模 型 试 验 的 研 究 成 果,认为上墙承受的土压力介于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之间,一般为 主动土 压力 的 1. 27~1. 43,下墙 土压力的分布为两头小、中间大,其实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7].为简化计算,设定上墙土压力为库仑理 论计算值的 1. 4 倍,下墙土压力强度按矩形分布,作用点位置为下墙高的 1/2 处 . 《公路挡土墙设计》[12]未列出专门 的 设 计 方 法,可 参 考 衡 重 式 挡 土 墙 土 压 力 计 算,其 采 用 的 计 算 方 法与铁路规范类似,但不同的是,公路挡土墙设计未作简化计算,其上、下墙土压力的计算式为 /s 犈1 = 犠1cos( i n[( θ犻 +φ) α犻 +φ)+ ( θ犻 +φ)], 烌 /s 犈2 = 犠2cos( i n( θ2 +φ) θ2 +φ +δ2 -α2)-Δ犈, 烍 /s i n( i n( Δ犈 = 犚1s θ2 -θ犻) θ2 +φ +δ2 -α2), /cos( 犚1 = 犈1cos( α1 +δ1) θ2 +φ). 烎 ( 1) 式( 1)中: 犈1 , 犈2 分别为上、下墙土压力; 犠1 , 犠2 分别为上、下墙破裂棱体的重 力; θ犻 为上墙 第一破裂角; 犚1 为 上墙破 裂面上的 反力; θ2 为下墙破裂角; α犻 为上墙第二破裂角; α1 , α2 分别为上、下墙墙 背倾角; δ1 , δ2 分别为上、下墙墙背摩擦角; φ 为填土的内摩擦角 . [ ] SL379-2007《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13 也给出了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计 算方法 .该方 法采 用朗肯 理论,下墙土压力( 犈a,2)以板宽犫 处作用的均布荷载γ犺1 +狇 分别沿与水平面夹 角为φ、与竖 直面 夹角为 45 °-φ/2 的斜线传递至下墙,上墙土压力( 犈a,1)和下墙土压力( 犈a,2)的计算式分别为 1 2) , 犈a,1 = ( 犺1 + γ 犺1 犓a 狇 2 烌 2) 烍 ( 1 1 1 2 犈a,2 = { γ 犺2 + [ 2 犺2 +γ 犺3]犺3 + ( 犺2 +γ 犺3 +狇+γ犎 )( 犎 -犺1 -犺2 -犺3)} 犓a. γ γ 2 2 2 烎 2 式( 2)中: 犓a 为主动土压力系数, 犓a=t an ( 45 °-φ/2); 犺1 为衡重 台以上 挡土 墙 的 高 度; 犺2 , 犺3 分 别 为 衡 犫 重台下主动土压力图形的折点分段高度, 犺2 =犫·t anφ, 犺3 = -犺2 ; 犎 为衡重式挡土墙的 t an( 45 °-φ/2) 高度; 犫 为衡重台悬臂长度 .由此可见,各部门规范给出的挡墙土压力计算方法略有差异 . 1. 2 其他计算方法 卸荷挡墙土压力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提出了不 同 的计 算 方 法 .针 对 短 卸 荷 板 档 墙,相 比 水 工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58 2019 年 挡土墙规范,忽略扩散角 φ 的影响作用,张学喜 [14]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认为,卸荷 板减少的 土压力 为三 角形;王 成才 等 [15]基 于库伦土压 力理论 认为,卸 荷板 减少的土 压 力为平 行四边 形;针对 长卸荷 板 墙,卸 荷板 长度 将 影响下 墙 土压力分布 [16],当 卸荷板 宽 度伸至下 墙破裂 面以外 时,卸荷 板上的土 压力不 能传 到板下,土压力分布图形为两个三角形;叶晓明 [17]提出新的土压力计算模型,认为 卸荷板端 部均布 荷载 °+φ/2 的 斜 线 传 递 至 下 墙 后 附 加 γ犺1 对下墙土压力有影响的有效计算宽度为 犔,沿与水平面 夹 角 为 45 土压力强度为γ犺1犓a犔/( 犔+2 犫),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土压力强度减小,计算的总土压力减小 . 综合以上分析,卸荷板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尚不统 一,且 以 上 方 法 基 于 传 统 理 论,不 考 虑 土 体 的 变形、位移、土与墙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拟采 用有限 元方 法,全 面 分 析 卸 荷 板 挡 土 墙 土 压 力 及结构优化 . 2 基于有限元法卸荷挡墙土压力分析 2. 1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参数 应用 ANSYS 软件 建立 有限元模 型及网 格划分,如 图 1 所示 .图 1 中:挡 土 墙 墙 背 垂 直,墙 后 填 土 面 水 平; 墙高 10m;顶 宽 2 m;上、下 墙 高 4. 5 m;卸 荷 板 设 置 在 图 1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单位: m) 墙背中部,厚 1m,宽 3m. F i 1 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 g. 挡土墙和土体 材 料 均 采 用 8 节 点 四 边 形 平 面 单 元 un i t:m) andme sh i ng ( ( PLANE82),单 元 行 为 按 平 面 应 变 问 题 考 虑 .挡 土 墙 考虑为线弹性材料,墙后填土材料采用 Drucke r age r理想弹塑性模型,物理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Pr 犮 为黏聚力; 犈 为变形模量; γ 为重度; 犳 为接触摩擦系数 . φ 为内摩擦角; μ 为泊松比; 表 1 有限元模型物理参数 Tab. 1 Phy s i c a lpa r ame t e r so f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 土层 -3 γ/kN·m 犮/kPa 挡土墙 2500 填土 1800 地基 1900 60 犳 °) φ/( 犈/MPa μ - - 28000 0. 20 20 24 15 0. 30 30 150 0. 25 墙背 墙底 0. 21 0. 27 采用无厚度的接触 单 元 ( CONTA172 和 TARGE169)模 拟 挡 墙 与 填 土、挡 墙 与 地 基 间 的 接 触 关 系 .墙背摩擦角按 φ/2 考虑,挡墙与填土的接触摩擦系数为 犳1 =t an( 21,与地基土 的接触 摩擦 φ/2)=0. 系数为 犳2 =t an( 27.考虑墙背与填土间不承受拉力, CONTA172 接触单元的接触 表面 行为为 φ/2)=0. 标准模型,即分离时法向压力为 0.其 他 实 常 数 和 单 元 选 项 设 置 采 用 缺 省 值 .采 用 强 度 折 减 法 分 析 墙 后 土体极限状态下的变形与破坏 . 2. 2 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 不设卸荷板时,有限元 计 算 得 到 的 结 构 变 形 图、水 平 应 力 图,如图 2, 3 所示 .通过土体参数( 犮, φ)强度折减达到极限状态 后得到的塑性应变图,如图 4 所 示 .通 过 分 别 在 墙 背 设 置 应 力 路径获得墙背水平土压应力( 狆)分布,如图 5 所示 . 分析计算结果可得以下 3 个主要结论 . 1)由图 2 可知:墙 顶 部 分 区 域 与 土 体 脱 空 .因 此,墙 背 上 端一定高度范围内出现了较小的拉应力(图 3),这一高 度范 围 称为拉应力区,其结果与朗肯理论一致,如图 6 所示 . 2)基于朗肯理论,墙背与填土之间不承受拉应力,即该范 图 2 无卸荷板结构变形图 F i 2 S t r uc t u r a lde f o rma t i ond i ag r am g. wi t hou tun l oad i ngp l a t e 围内土压力为零 [18].由图 5( a)可知有限元计算处理结果,并得到土压力为167kN·m-1 ,作用点位置距 离墙踵 2. 23m;而由图 6 可知计算结果为 164kN·m-1 ,作 用 点 位 置 距 离 墙 踵 2. 19 m.说 明 有 限 元 计 算结果与朗肯理论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谭波,等: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59 图 3 无卸荷板水平应力图 图 4 无卸荷板极限状态塑性应变图 F i 3 Ho r i z on t a ls t r e s sd i ag r am g. F i 4 P l a s t i cs t r a i nd i ag r ami nu l t ima t e g. wi t hou tun l oad i ngp l a t e s t a t ewi t hou tun l oad i ngp l a t e ( a)无折减状态 ( b)极限状态 图 5 无卸荷板墙背水平土压应力分布图 F i 5 Di s t r i bu t i ond i ag r amo fho r i z on t a ls o i lp r e s su r es t r e s sonwa l lba ckwi t hou tun l oad i ngp l a t e g. 3)墙后土体达到极限状态后,由图 5( b)可 知有限 元计 算结 果,并 得到 土压力为 206kN·m-1 ,与土 体 强 度 未 折 减 状 态 土 压 力 相 比 有 所 增 大,约 为 1. 23 倍 . 2. 3 卸荷板式挡土墙土压力分析 卸荷板挡土墙有限元计算结果,如图 7~9 所示 .分 析 计 算 结 果 可 得 以 下 3 个主要结论 . 1)由图 7, 8 可知:上墙顶端部分区域与土体脱空,存在拉应力区,与无 卸荷板挡墙一致 . 2)墙后土体塑性应变 图,如 图 9( a)所 示 .通 过 土 体 参 数 ( 犮, φ)强 度 折 减达到极限状态后得到的塑性应 变 图,如 图 9( b)所 示 .由 图 9( b)可 知:滑 图 6 朗肯土压力分布图 F i 6 Rank i nep r e s su r e g. d i s t r i bu t i ond i ag r am 裂面呈圆弧状,与黏性土滑坡形式一致,上墙出现第二破裂面,与库伦理论结果一致 . 图 7 有卸荷板结构变形图 图 8 有卸荷板水平应力图 F i 7 S t r uc t u r a lde f o rma t i ond i ag r am g. F i 8 Ho r i z on t a ls t r e s sd i ag r am g. wi t hun l oad i ngp l a t e wi t hun l oad i ngp l a t e 3)通过在上、下墙背分别设置应力路径,上端拉应力区的土压力处理为零,得 到的卸荷 板墙背 水平 土压应力分布,如图 10 所示 .由图 10 可知:分布图形均为 曲 线,这 与 传 统 方 法 计 算 图 示 有 明 显 差 异,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60 ( a)无折减状态 2019 年 ( b)极限状态 图 9 有卸荷板塑性应变图 F i 9 P l a s t i cs t r a i nd i ag r am wi t hun l oad i ngp l a t e g. 与铁道部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类似;另外,图 10( b)中 土 压 力 面 积 略 大 于 图 10( a),形 状 与 图 10( a)相 同, 图 10( a),( b)土压力计算结果分别为 205. 5, 266. 5kN·m-1 ,土体达到极限状态后土压力 增大,约为土 体强度未折减状态土压力的 1. 30 倍,说明强度折减后,墙后土体的塑性区贯通,将导致土压力增大 . ( a)无折减状态 ( b)极限状态 图 10 有卸荷板墙背水平土压应力分布图 F i 10 Di s t r i bu t i ond i ag r amo fho r i z on t a ls o i lp r e s su r es t r e s sonwa l lba ckwi t hun l oad i ngp l a t e g. 3 卸荷挡墙结构的优化 3. 1 卸荷板参数的设置 通过分别考察卸荷板宽度( 犫)和高度( 犺)对抗滑稳 定 和抗倾 覆 稳定 的 影 响 规 律,进 行 卸 荷 挡 墙 结 构 优化 .由于卸荷板的设置,挡墙在抗滑与抗倾覆两方面的 性 能将有 所提 高,优 化 计 算 的 目 的 在 于 分 析 仅 由卸荷板引起的土压力变化,使这两方面性能得到提高 .因此,定义 有 效抗 滑系数( 犽s0 )和有 效抗 倾覆系 数( 犽r0)计算式为 犌·犳 , 犽s0 = ∑ 犈 ∑ 犽r0 = 犕0 . 犕R 上式中: 犽s0 为 有 效 抗 滑 系 数; 犽r0 为 有 效 抗 倾 覆 系 数;∑犌 为 卸 荷 板 处 的 总 竖 向 力,∑犌 = 犌w + 犌0 ; ∑犈 为总水平土压力,∑犈 = 犈 +犈 ;犕 为仅由卸荷板引起的抗倾覆力矩,犕 = 犌 犾 +犌犾 ;犕 为 1 2 0 0 w w 0 0 R 总倾覆力矩, 犕R = 犈1 ·犾1 +犈2·犾2 , 犈1 , 犈2 , 犾1 , 犾2 分别为上、下墙水平土压力及其力臂; 犌w , 犾w 分别为卸 荷板上竖向力及其力臂; 犌0 , 犾0 分别为卸荷板重力及其力臂; 4. 犳 为基底摩擦系数,取 0. 3. 2 卸荷板宽度优化 在节 2. 1 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设置板的高度为 距 离 墙 底 4. 5 m,通 过 改 变 卸 荷 板 宽 度 ( 犫 分 别 为 1, 2, 3, 4, 5, 6m)进行有限元计算 .墙后水平土压应力分布,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中: 犎1 为 上墙 高; 犎2 为下 墙高 .分析不同卸荷板宽度对挡土墙稳定性 的 影 响,结 果 如 表 2,图 12 所 示 .表 2 中: 犕b 为 卸 荷 板 上 竖 向力对板根部的弯矩,是控制卸荷 板 根 部 拉 裂 破 坏 的 力 学 量; 犽s0/犕b 为 此 弯 矩 增 量 对 有 效 抗 滑 系 数 增 量的影响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谭波,等: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 a)上墙 61 ( b)下墙 图 11 不同卸荷板宽度的土压应力分布图 F i 11 Di s t r i bu t i ond i ag r amo fs o i lp r e s su r es t r e s swi t hd i f f e r en twi d t h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 g. 表 2 卸荷板宽度对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 Tab. 2 Ef f e c to fwi d t h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ons t ab i l i t fr e t a i n i ng wa l l yo 犫/犎 犈1/kN 犈2/kN 犾1/m 犾2/m 犌w/kN 犌0/kN 犾w/m 犾0/m 0. 1 38. 28 163. 39 5. 93 1. 92 116. 12 25. 00 2. 48 50 2. 0. 2 38. 84 158. 32 6. 08 1. 79 200. 37 50. 00 3. 04 3. 00 0. 3 53. 15 152. 34 6. 44 1. 77 267. 81 75. 00 3. 58 3. 50 0. 4 66. 88 131. 13 6. 79 1. 85 332. 32 100. 00 4. 06 4. 00 0. 5 70. 83 116. 20 6. 92 1. 83 401. 80 125. 00 4. 53 4. 50 0. 6 70. 82 110. 96 6. 94 1. 83 473. 98 150. 00 4. 99 5. 00 犫/犎 ∑犈/kN 犕R/kN·m ∑犌/kN 犕0/kN·m 犽r0 犽s0 犕b/kN·m 犽s0/犕b 0. 1 201. 67 540. 63 141. 12 350. 71 0. 65 0. 28 58. 06 0. 004821 0. 2 197. 17 518. 84 250. 37 758. 67 1. 46 0. 51 200. 37 0. 002535 0. 3 205. 49 612. 52 342. 81 1221. 13 1. 99 0. 67 401. 71 0. 001661 0. 4 198. 02 696. 35 432. 32 1749. 00 2. 51 0. 87 664. 64 0. 001314 0. 5 187. 03 702. 61 526. 80 2381. 23 3. 39 1. 13 1004. 50 0. 001122 0. 6 181. 78 694. 50 623. 98 3115. 77 4. 49 1. 37 94 1421. 0. 000966 根据计算结果可得以下 4 个主要结论 . 1)由图 11 可 知:随 着 卸 荷 板 宽 度 犫 的 增 加,上、下 墙 的土压力形状发生改变;上墙顶端拉力区高度逐渐减 小,上 部分土压应力逐渐增大,下部分土压应力逐渐减小,上 墙土 压力增加,这与传统方 法 认 为 上 墙 土 压 力 不 受 卸 荷 板 宽 度 的影响不同;下墙顶端(即卸荷板底部)土压应力接近 零,上 部分土压应力逐渐减小,形状基本不变,下部分土 压应力 逐 渐增大,形状发生改变,下墙土压力减小 .由表 2 可知:随 卸 荷板宽度增加,上、下墙总土压力减小 . 2)随着卸荷 板 宽 度 的 增 加,上 墙 的 土 压 力 逐 渐 增 加, 作用点位置逐渐提高,倾覆力矩相应增加;下墙的 土压力 减 图 12 卸荷板宽度对稳定系数的影响 小,倾覆力矩相应减小;但土压力的总倾覆力矩随 卸荷板宽 F i 12 Ef f e c to fun l oad i ng g. l a t ewi d t hons t ab i l i t oe f f i c i en t p yc 度增加而增大 . 3)随卸荷板宽度的增加,有效抗滑系数 和 有 效 抗 倾 覆 系 数 均 提 高,说 明 卸 荷 板 宽 度 增 加 可 提 高 卸 荷板挡土墙的稳定性 .而有效抗倾覆系数明显大于有 效抗滑 系数,说明 挡 土 墙 更 容 易 产 生 滑 移 破 坏 .因 此,在结构优化设计中,以有效抗滑系数为考虑的因素 . 4)由表 2 可知: 犕b 随卸荷板宽度增加而增大;同时, 犽s0/犕b 随卸荷板宽度增加而减小,且当卸荷板 宽度小于 0. 3 倍墙高时, 犽s0/犕b 减小幅度较大,而当卸荷板宽度大于 0. 3 倍墙高 时, 犽s0/犕b 减小 幅度较 小并趋于稳定 .说明卸荷板宽度大于 0. 3 倍墙高后,卸荷板宽度的增加无助于提高有效抗滑系数,而 犕b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62 2019 年 将更大,不利于卸荷板本身稳定 .当卸荷板宽度为 0. 3 倍墙高时,有效抗 滑系 数达到 0. 67,因此,综合考 虑最优的卸荷板宽度为 0. 3 倍墙高 . 3. 3 卸荷板高度优化 在节 2. 1 计 算 模 型 的 基 础 上,固 定 卸 荷 板 的 宽 度 为 3 m,通过改变卸荷板高度(根部到墙踵的距离 犺 分别为 2. 5, 3. 0, 3. 5, 4. 0, 4. 5, 5. 0, 5. 5, 6. 0, 6. 5 m),进行有 限元 计 算 分析,结果如图 13,表 3 所示 .由 计 算 结 果 可 得 以 下 3 个 主 要结论 . 1)随着卸荷 板 位 置 的 降 低,上 墙 的 水 平 土 压 力 增 加, 下墙的水平土压力减小,但总土压力变化不大 .说 明卸荷板 位置的改变对水平土 压 力 影 响 不 大,但 卸 荷 板 上 竖 向 力 增 图 13 卸荷板位置对稳定系数的影响 大,因此,有效抗滑系数随着卸荷板位置的降低而提高 . F i 13 I n f l uenc e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 g. s i t i onons t ab i l i t oe f f i c i en t po yc 2)随着卸荷 板 位 置 的 降 低,总 倾 覆 力 矩、抗 倾 覆 力 矩 均增加,有效抗倾覆系数增大后趋于稳定,均大于规范安全系数 1. 25,且 明显大 于有 效抗滑 系数,因此, 以有效抗滑系数为考虑的因素 . 3)随着卸荷板位置的降低,有效抗滑系数增大,而卸荷板根部弯矩 犕b 也增大,从卸荷板本身的稳 定考虑,卸荷板位置的优化过程中, 犕b 应小于宽度最优结果对应的 犕b 值(即卸荷 板宽度为 0. 3 倍墙高 时 犕b 为 401. 71).由表 3 可知:卸荷板位置应大于 0. 45 倍墙高,且当卸荷板高度为 0. 5 倍墙高时,有效 抗滑系数为 0. 62,综合考虑最优的卸荷板位置为 0. 5 倍墙高 . 表 3 卸荷板高度对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 Tab. 3 Ef f e c to fhe i to fun l oad i ngp l a t eons t ab i l i t fr e t a i n i ng wa l l gh yo 犫/犎 犈1/kN 犈2/kN 犾1/m 犾2/m 犌w/kN 犌0/kN 犾w/m 犾0/m 0. 65 2. 73 221. 98 7. 66 2. 48 168. 00 75 3. 80 3. 50 0. 60 9. 62 208. 04 7. 38 2. 28 197. 40 75 3. 75 3. 50 0. 55 20. 71 191. 54 7. 06 2. 11 220. 57 75 3. 67 3. 50 0. 50 35. 42 171. 88 6. 74 1. 93 247. 05 75 3. 63 3. 50 0. 45 53. 03 152. 00 6. 44 1. 77 270. 32 75 3. 59 3. 50 0. 40 73. 40 132. 50 6. 18 1. 61 293. 12 75 3. 57 3. 50 0. 35 92. 68 110. 40 5. 87 1. 41 315. 93 75 3. 57 3. 50 0. 33 112. 54 88. 55 5. 56 1. 17 337. 81 75 3. 56 3. 50 0. 25 133. 04 68. 97 5. 26 0. 97 359. 21 75 3. 56 3. 50 犕0/kN·m 犽r0 犽s0 犕b/kN·m 犫/犎 ∑犈/kN 犕R/kN·m ∑犌/kN 0. 65 224. 71 571. 41 243. 00 901. 47 1. 58 0. 43 252. 00 0. 60 217. 66 546. 10 272. 40 1002. 51 1. 84 0. 50 296. 11 0. 55 212. 25 551. 11 295. 57 1071. 28 1. 94 0. 56 330. 85 0. 50 207. 30 570. 73 322. 05 1158. 19 2. 03 0. 62 370. 57 0. 45 205. 04 611. 21 345. 32 1233. 67 2. 02 0. 67 401. 71 0. 40 205. 89 667. 58 368. 12 1309. 88 1. 96 0. 72 439. 68 0. 35 203. 08 699. 65 390. 93 1389. 42 1. 99 0. 77 473. 89 0. 33 201. 09 730. 25 412. 81 1465. 31 2. 01 0. 82 506. 71 0. 25 202. 01 766. 07 434. 21 1542. 74 2. 01 0. 86 538. 81 4 结论 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卸荷板式挡土墙土压力分 布,并通 过 分 别 研 究 卸 荷 板 宽 度 犫 和 高 度犺 对 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的影响,对卸荷挡墙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以下 3 个结论 . 1)对比无卸荷板挡土墙的有限元计算与 朗 肯 理 论 结 果,上 墙 顶 端 均 出 现 拉 应 力 区,拉 应 力 零 处 理 后,两者的计算值大小与作用点位置非常接近,但有限元计算图形为曲线,而非三角形 .有卸荷板墙后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谭波,等:卸荷挡墙的土压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63 压力有限元计算图形为上、下两个曲线,且土体达到极限状态,滑裂面形成后,土压力增大 . 2)当卸荷板位置一定时,随着宽度的增加,墙后总土压力减小,其中,上墙土压力 增加,下墙 土压力 减小;当卸荷板宽度一定时,位置的改变对总土压力大小影响不大 . 3)通过提出有效抗滑系数和有效抗倾覆系数评价卸荷板对提高挡土墙稳定性的 作用,并以 有效抗 滑系数和卸荷板根部的弯矩 犕b 为 优 化 判 别 条 件 .通 过 分 析 犽s0/犕b 的 趋 势 与 有 效 抗 滑 系 数,得 到 卸 荷 板最优宽度为墙高的 0. 3 倍;通过分析宽度优化计算结果中的弯矩 犕b 要求,再综 合考虑位 置优化 计算 中的有效抗滑系数,得到最优设置为距离墙底 0. 5 倍墙高处 . 参考文献: [ 1] 胡荣华,齐明柱,余海忠,等 .卸 荷 板 挡 墙 的 设 计 实 践 [ J].铁 道 建 筑, 2010( 11): 87?90.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j. 1995. 2010. 11. 027. [ 2] 彭磊,任长 青,乌 一 东 .设 置 卸 荷 板 的 扶 壁 式 挡 土 墙 的 特 殊 应 用 [ J].建 筑 结 构, 2013(增 刊 1): 935?937. DOI: 10. z 2013. s 1. 218. 19701/ j. j j g. [ 3] 吴海根 .扶壁挡土墙卸荷板设计研究[ J].现代交通技术, 2014, 11( 2): 76 79. ? [ 4] 李路,程磊 .卸荷板式板桩墙在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J].中国水运, 2014, 14( 5): 324 326. ? [ 5] 林祖锴,黄俊光 .┢ 型柱板式挡墙在土质陡坡中的应用[ J].广东水利水电, 2014( 7): 28 30, 36. ? [ 6] 涂帆,常方强 .加 筋 土 挡 墙 的 优 化 设 计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8, 29( 2): 276?279.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08. 02. 0276. ? [ 7] 刘昌清,陶志平,彭胤宗 .墙背填料 为 砂 性 土 的 短 卸 荷 板 式 挡 土 墙 离 心 模 型 试 验 [ J].西 南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1996, 31 ( 1): 81 85. ? [ 8] 施大震 .路肩短卸荷板式挡土墙试验研究及应用[ J].路基工程, 1997( 1): 44 52. ? [ 9] 张荣 .短卸荷板式路肩挡土墙试验研究[ J].甘肃科技, 2010, 26( 3): 122 124. DOI: 10. 3969/ i s sn. 1000 0952. 2010. ? ? j. 03. 046. [ 10] 王骑虎 .卸荷板对挡土墙土压力即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5( 9): 117 119. ?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 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 12] 陈忠达 .公路挡土墙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 14] 张学喜 .卸荷平台在挡土 墙 加 固 中 的 应 用 与 分 析 [ J].江 淮 水 利 科 技, 2016( 5): 16 DOI: 10. 3969/ i s sn. 1673 ?17. ? j. 4688. 2016. 05. 009. [ 15] 王 成 才,高 贵 .卸 荷 板 式 挡 墙 的 受 力 分 析 与 设 计 [ J].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2002, 29( 4): 56 DOI: 10. 3969/ i s sn. ?58. j. 008X. 2002. 04. 020. 2095 ? [ 16] 冯玉芹,薛刚,李建,等 .利用重力式挡土墙的卸荷台提高挡土 墙 的 抗 倾 覆 稳 定 性 [ C]∥ 第 十 届 全 国 结 构 工 程 学 术 会议 .南京:中国力学学会, 2001: 748 751. ? [ 17] 叶晓明 .设卸荷平台时挡墙土压力计算模型[ C]∥ 全国边坡安全防护与生态修复新技术专刊 .贵阳:全国边坡安 全 防护与生态修复新技术高峰论坛组委会, 2018. [ 18] 赵成刚 .土力学原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19 ? 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 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淳庆,孟哲,贾肖虎,金辉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 以江南典型宋元木构建筑(宁波 保 国 寺 大 殿 )和 江 南 典 型 明 清 木 构 建 筑 (甘 熙 故 居 津 逮 楼 )为 研 究 对 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改变后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 件 ANSYS 开发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 .通过对保国寺大 殿 和 津 逮 楼 的 单 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重要性 的 计 算 分 析,得 到 构 件 的 重 要 性 系 数 和 重 要 性 排 序, 并指出这两个典型构架体系的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 构 件 .结 果 表 明:改 变 弹 性 模 量 法 更 适 用 于 江 南 传 统 木构建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分析 .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关键构件;生死单元法;改变弹性模量法 中图分类号: TU366.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64 08 ? ? ? 犈狏 犪 犾 狌犪 狋 犻 狅狀 犕犲 狋 犺狅犱 狊狅 犳犆狅犿狆狅狀犲 狀 狋犐犿狆狅 狉 狋 犪狀犮 犲狅 犳犜狔狆 犻 犮 犪 犾 犜狉 犪犱 犻 狋 犻 狅狀犪 犾犜 犻犿犫 犲 狉犅狌 犻 犾 犱 犻 狀犵 狊犻 狀犢犪狀犵 狋 狕 犲犚犻 狏 犲 狉犚犲 犻 狅狀 狊 犵 CHUN Qi ng,MENGZhe,J IA Xi aohu,J IN Hu i ( Schoo lo fAr ch i t e c t ur e,Sou t he a s tUn i ve r s i t i ng210096,Ch i na) y,Nan j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t i c a l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 ( BaoguoTemp l ei nNi ngbo)bu i l ti nt heSongandYuandyna s yp t i e sandat i c a l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 ( J i nda iBu i l d i ngi nGanx i ′ sf o rme rr e s i denc e)bu i l ti nt heMi ngand yp Qi ngdyna s t i e swe r et akena st heexamp l e s,ba s edonene r t hod,t hechangeo fun i tvo l umet owa r dst he gy me s t r a i nene r ft hewho l es t r uc t u r ea f t e ra l t e r i ngc omponen ta t t r i bu t e swa semp l oyeda st hec omponen timpo r gyo t anc ee va l ua t i oni ndex,t hef i n i t ee l emen ts o f twa r eo fANSYSwa sus edt oa s s e s st hec omponen timpo r t anc eo f t he s etwo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swi t ht heb i r t h?de a t he l emen tme t hodandt hea l t e r i nge l a s t i c modu l us me t hod.Thr ought hec omponen timpo r t anc eana l s i so ft hes i ng l ef r ameandt hewho l ef r ameunde rt heve r t i y c a ll oads,t hec omponen timpo r t anc ec oe f f i c i en tandt hes o r t i ngr e su l t so ft he s etwo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s we r eob t a i ned,t hekeyc omponen t so ft he s etwo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s we r epo i n t edou t.Ther e su l t s showt ha tt hea l t e r i nge l a s t i cmodu l usme t hodi smo r esu i t ab l ef o rt hec a l cu l a t i onandana l s i so fc omponen t y impo r t anc eo f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s. 犓犲 狉 犱 狊: 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c omponen timpo r t anc e;keyc omponen t;b i r t h de a t he l emen tme t hod; ? 狔狑狅 a l t e r i nge l a s t i cmodu l usme t hod 江南地区拥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保留至今的建筑年代涵盖宋元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传统木构 收稿日期: 2018 08 18 ? ? 通信作者: 淳庆( 1979 E i l: c 1979@163. c om. ?),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 . ?ma qn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78127,51778122) 第1期 淳庆,等: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65 建筑的主要流派有香山帮、东阳帮、宁绍帮及徽州帮等 .这些 工艺流 派建 造 的 大 量 江 南 传 统 木 构 建 筑 明 显区别于北方传统木构建筑 .这些木构建筑遗产具有 较高的 历史价 值、艺 术 价 值 和 科 学 价 值,其 关 键 构 件一旦失效就很有可能导致整体结构的坍塌,造成巨 大损失 .因此,对建 筑 遗 产 的 构 件 重 要 性 研 究 能 够 给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针对关键构件采 取加 强的修 缮措施 可 以 防 止 可 能 发 生 的 大 范 围 倒塌破坏 .构件重要性通过构件功能对结构整体性能 的贡献 及影响 进 行 评 价,它 受 到 结 构 的 力 学 性 能、 荷载工况和评价指标的影响 .张雷鸣等 [1]通过比较拆除 不同杆 件 对 结 构 系 统 总 体 应 变 能 影 响 的 大 小 以 确定结构杆件的重要性 .林旭川等 [2]通过引入基于结构广义刚度的构件重要性指标,提出考虑构件重要 [ ] 程度差异的钢筋混凝土( RC)框架结构 抗 震 优 化 设 计 方 法 .柳 承 茂 等 3?4 将 构 件 失 效 后 对 整 体 结 构 的 影 [] 响面积作为评价指标 . J ahan 等 5 提出平均应力比评价指标、刚度退化系数评价指标及稳定退化系数评 [] [] 价指标 . Na f day6 将原始结构与拆除构件后结构的刚度矩阵行列式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 . Zhu 等 7 等提 出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客观赋权法及对应的评价指标与赋权 系 数 .叶 列 平 等 [8]以 拆 除 构 件 对 广 义 结 构 刚 度的影响程度作为构件重要性评 价 指 标,并 将 该 指 标 转 化 为 结 构 变 形 能 损 失 .张 松 [9]和 朱 丽 华 等 [10]将 [ ] 改进的统计矩点估计法应用于构件 重 要 性 分 析 .Ma z a r s11 基 于 重 要 性 评 价 原 理,开 发 相 应 的 计 算 程 序 [ ] [ ] 使功能 得 以 实 现 .Hos eyn i等 12 将 生 死 单 元 法 应 用 于 机 械 接 头 的 性 能 评 估 中 .Wang 等 13 运 用 生 死 单 元法评估某 二 战时 期桥梁的构件重 要性 .郑江 等 [14]将 生 死单 元法应用于建 筑结构 施工 的力学 分析 .综 上,目前对于构件重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定评价指标和结合现代工程的应用,鲜有涉及传统木构建 筑遗产的研究 .本文运用有限元软件 ANSYS,自主开发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计算程序 . 1 基于能量方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 1. 1 结构总应变能的概念与评价指标 应变能即是以应变和应力的形式贮存在物体中的势能 .对于一个保守的杆件结构系统,外荷载所做 的功能够完全贮存在结构中,从而转 化 为 该 结 构 系 统 的 应 变 能,总 应 变 能 即 系 统 中 所 有 杆 件 应 变 能 之 和 .叶列平等 [8]中提出以构件损失所导致的结构广义 刚度(结构 应变 能)损 失 率 作 为 衡 量 构 件 在 结 构 中 的重要程度指标,其简化后的表达式为 犓f 犝0 ( . 1) = 1- 犓0 犝f 式( 1)中: 犓0 和 犓f 分别为原始结构和某构件属性改变后的 结构广义 刚 度; 犝0 和 犝f 分 别 为 原 始 结 构 和 某构件属性改变后的结构总应变能 . 犐 = 1- 结构广义刚度是针对杆系结构建立的,忽略了构件体积对重要性的影响 .由于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 梁单元模型,为排除单元体积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卢啸等 [15]提出考虑单元体 积影响的 评价指 标,结构整 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表达式为 犝0 / 犞e. Γ = 1- 犝f ( ) ( 2) 式( 2)中: 犞e 为改变属性单元的体积 . 1. 2 基于能量方法的构件重要性计算方法 基于能量方法的构件重要性计算多通过 ANSYS 等 有 限 元 软 件 的 生 死 单 元 功 能 实 现 .其 原 理 是 在 单元被“杀死”时刚度接近于 0,与该单 元 有 关 的 载 荷 向 量 的 输 出 值、应 力 和 应 变 均 被 重 置 为 零,因 而 被 “杀死”的单元不再对载荷生效 .这种模拟方式可以近似等效于单元被删除的脆性失效,已被广泛地应用 于混凝土框架和砌体结构的构件重要性评价中,而这种 脆性 失效情 况有别 于 文 中 研 究 的 传 统 木 构 建 筑 的结构损伤情况 . 对于传统木构建筑的损伤类型可大体分为:木材腐朽、构件开裂、挠度过大和榫卯节点拔榫等 .由于 木材是各向异性的非匀质材料,损伤多为塑性的,有别于 生 死单元 法的 模 拟 脆 性 失 效 状 态 .针 对 古 建 筑 木结构的材料力学特性,提出基于改变弹性模量的构件重要性计算方法 .该方法为逐一降低单元的弹性 模量,得到它们对整体结构变形能的单位体积影响程度 .弹性 模量改 变的单 元 不 同 于 被“杀 死”的 单 元, 它能够传递力并产生变形,更贴近真实状态下的木构 损伤情 况 .运 用能 量 方 法,对 采 用 生 死 单 元 法 和 改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66 2019 年 变弹性模量法对传统木构的构件重要性评价进行比 较分 析,得 到更 适用于 传 统 木 构 建 筑 的 构 件 重 要 性 计算方法 .采用有限元软件 ANSYS 开发基于能量 方 法 的 生 死 单 元 法 和 改 变 弹 性 模 量 法 的 传 统 木 构 构 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具体流程如图 1 所示 . ( a)生死单元法 ( b)改变弹性模量法 图 1 重要性评价程序开发流程图 F i 1 F l owcha r to fimpo r t anc ee va l ua t i onp r og r am g. 1. 3 计算方法的比较 以某典型三开间五檩抬梁式木构建筑为例,分别采用生死 单元法 和 改 变 弹 性 模 量 法 计 算 结 构 整 体 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计算结果如图 2, 3 所示 . ( a)整体框架 ( b)单榀框架 图 2 生死单元法重要性计算结果 F i 2 Componen timpo r t anc e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b i r t h de a t he l emen tme t hod ? g. ( a)整体框架 ( b)单榀框架 图 3 改变弹性模量法重要性计算结果 F i 3 Componen timpo r t anc ec 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a l t e r i nge l a s t i cmodu l usme t hod g. 由图 2, 3 可知:采用生死单元法计算时,柱与额枋相交点之上木柱的构件重要性明显大于相交点之 下木柱,边贴木柱的重要性要大于明间木柱;而采用改变 弹 性模量 法计 算 时,木 柱 下 部 的 构 件 重 要 性 明 显大于木柱上部,边贴木柱的重要性要明显小于明间 木柱 .根据实 际工 程 经 验 与 结 构 概 念 判 断,改 变 弹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淳庆,等: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67 性模量法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综合考虑生 死 单元法 的不 足 之 处,以 及 木 构 建 筑 的 结 构 损 伤、材料性能退化和结构的受力特征,提 出 采 用 改 变 弹 性 模 量 法 对 传 统 木 构 建 筑 的 构 件 重 要 性 进 行 计 算,被改变弹性模量的单元的变形是连续的且能够传递荷 载 .考虑 塑性 破 坏 过 程,改 变 弹 性 模 量 法 更 符 合传统木构建筑实际的结构状态评估 . 2 江南典型宋元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估 2. 1 保国寺大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江南地区现存宋元时期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厅堂八架椽屋为主,其中,前后乳 " 用四柱为最 有代表性,在其基础上进行功能和形式优化及改进,形成 各 不相同 的多 变 结 构 体 系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结 构演变分支是“八架椽屋前三椽 " 后乳 " 用四柱”,保国寺大殿、天宁寺大殿和延福寺大殿均为典型的月 梁造“八架椽屋前三椽 " 后乳 " 用四柱”结构体系 .保国 寺大殿 现状,如 图 4 所 示 .保 国 寺 大 殿 结 构 为 厅 堂式构架,呈传统井字型,前后内柱不同高 .大殿结构 主要由 柱、梁、檩 条、斗 拱 等 构 件 组 成,梁 柱 连 接 均 为榫卯连接,其中,梁与柱的连接榫卯主要为镊口鼓卯或直榫,短柱与梁的连接榫卯主要为直榫 . 采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建立大 殿 的 有 限 元 计 算 模 型,如 图 5 所 示 .梁 柱 连 接 节 点 考 虑 榫 卯 半 刚 性,柱与基础采用 铰 接,斗 拱 采 用 斜 杆 进 行 模 拟,结 构 阻 尼 比 取 0. 05,柱、梁、檩 条、斗 拱 等 构 件 采 用 BEAM189 单元模拟,梁柱榫卯节 点 采 用 COMBINE39 单 元 模 拟,考 虑 到 仅 做 构 件 重 要 性 评 估 方 法 研 究,对应工况可为弹性受力状态,因此, COMBINE39 单元模拟的榫卯节点半刚性为常刚度 .大殿主要榫 卯节点的半刚性数据可参考文献[ 16],大殿木结构承重构件的主要材质为杉木 .考虑到建筑物修建距今 的时间大于 500a,参考《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 术规范》建议的 折减系数,木材 顺 纹 弹 性 模 量 设 计 强度调整系数为 0. 75,故大殿木材的顺纹弹性模量 取 6750 MPa,泊 松 比 为 0. 3,木 材 其 余 的 弹 性 参 数 可参考文献[ 17]按比例关系取值 .根据现场勘察,大殿屋面每平方 米有 16 块 盖瓦、 32 块底 瓦,苫 背平均 厚为 12cm,故屋面恒荷载标准值取 3. 5kPa.活荷载标准值取 0. 7kPa. 图 4 保国寺大殿现状 图 5 保国寺大殿有限元模型 F i 4 Pr e s en ts i t ua t i on g. F i 5 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 g. o fBaoguoTemp l e 2. 2 构件重要性评估 2. 2. 1 明间横剖面木构 架 o fBaoguoTemp l e 经 过 计 算,保 国 寺 大 殿 明 间 木 构 架 的 构 件 重 要 性 计 算 结 果,如 图 6( a)所 示 .由图 6( a)可知:最大的构件为内柱上端支撑平梁的斗縅构件,在竖向荷载计算中该构件承受了较大 的压应力;四椽 " 由 于 承 受 了 较 大 的 弯 矩 和 剪 力 并 产 生 较 大 的变形,计算结果也偏大;保 国 寺 大 殿 的 前 檐 柱 和 前 内 柱 由 于 承受了更多的屋面荷载,重要性明显大于后檐柱和后内柱 . 2. 2. 2 山面前檐柱?内 柱 纵 剖 面 木 构 架 选 择 保 国 寺 大 殿 的 横剖截面(山面前檐柱?内 柱 截 面)进 行 构 件 重 要 性 计 算 分 析, 结果如图 6( b)所 示 .由 图 6( b)可 知:构 件 重 要 性 的 最 大 值 发 生于东侧和西 侧 的 山 面 前 檐 柱,在 柱 构 件 内 的 重 要 性 呈 由 上 至下递增趋势,其次是前内柱,最后是靠近内柱的斗縅构件 . 2. 2. 3 结构整体 保国寺大殿结构整体的构件重要性计算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a)横剖木构架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68 ( b)纵剖木构架 2019 年 ( c)整体结构 图 6 保国寺大殿的构件重要性计算结果 F i 6 C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c omponen timpo r t anc eo fBaoguoTemp l e g. 结果,如图 6( c)所示 .由图 6( c)可知:由于保国寺大殿的构件较多且结构复杂,在竖向 荷载 作用下,构件 重要性最大值发生于内柱上端支撑平梁的斗縅构件,该部分构件的截面较小又承受了较大的屋面荷载, 当发生损伤时容易导致屋面角部坍塌;前内柱和前山面檐柱共 4 根柱的重要性在所有柱中最大,因其所 承担的屋面荷载面积最大,此外,两前檐柱底部的计算结 果 也偏大,其余 重 要 性 结 果 较 大 的 构 件 主 要 有 节点变形较大的构件及其周、长细比较大的构件,以及受力复杂、应力较大的构件 . 传统木构建筑基于能量流方法的构件重要性分析可 通过有 限元 计 算 得 以 实 现,计 算 结 果 既 可 以 通 过云图直观显示,也可以用数据列表的形式呈现,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直观地对构件的重要性等级进行 评价 .将构件重要性进行等级分类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修缮工作者更便捷地识别关键构件,当结构中的 关键构件出现损伤或破坏时,整体结构应变能的改变最为突出,损坏严重会对传统木构建筑造成无法挽 回的损失 .因此,对关键构件进行的监测能够更高效率地避免大型事故的发生,并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 表 1 传统木构构件重要性等级评定 提高效率 . Tab. 1 Impo r t anc er a t i ngo f 传统木构的构件重要性等级评定,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犮 为构件 的 重 要 性 计 算 结 果 在 整 体 结 构 中 的 排 序 百 分比 .由表 1 可知:等级评定 中犮>95% 的 含 义 为 该 构 件 的重要性计算数值大于 95% 的 构件,可 以 评 定 为 Ⅰ 级 关 键构件,其损坏容易造成结构的大面积损坏;Ⅱ 级重要构 件损坏可引起较大范 围 的 损 坏;Ⅲ 级 次 要 构 件 损 坏 可 引 t r ad i t i ona lwoods t r uc t u r a lmembe r s 等级 重要性排序 构件描述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犮>95% 95%≥犮>80% 80%≥犮>50% 50%≥犮>0% 关键构件 重要构件 次要构件 一般构件 起结构局部范围的损坏;Ⅳ 级一般构件损坏一般局限于损害构件本身,对结构整体影响较小 . 保国寺大殿有 限 元 模 型 共 包 含 17176 个 单 元,依 据 表 1 中的传统木构 构 件 重 要 性 等 级 评 定 方 法,保 国 寺 大 殿 的 关 键 构件( 犮>95% )的单元总量为 859 个,其分布如图 7 所示 .由 图 7 可知:保国寺大殿的主要构件重要性排序为犮(内柱上端支 撑 平梁的斗拱构件)>犮(三 椽 " )>犮(前 内 柱?前 山 墙 檐 柱 的 四 柱)>犮(南立面两前檐柱)>犮(其他构件). 3 江南地区明清时期典型木构建筑 3. 1 津逮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甘熙故居津 逮 楼 是 江 南 地 区 典 型 明 清 风 格 的 木 构 建 筑, 图 7 保国寺大殿关键构件分布 F i 7 Di s t r i bu t i ono fkeyc omponen t s g. o fBaoguoTemp l e 如图 8 所示 .根 据 现 场 测 绘 和 勘 察,该 建 筑 的 建 筑 平 面 布 局、 梁柱构架体系、木构件尺度、梁柱榫卯连接及空斗墙围护墙体构造做法均基本符合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 做法,为典型的明清江南传统木构建筑 .津逮楼为东西对称结构,共六榀框架 . 津逮楼梁柱连接均为榫卯连接,檐柱与梁连接采用箍 头 榫连 接,中 柱 与 梁 连 接 采 用 半 榫 连 接,瓜 柱 与梁连接采 用 直 榫 连 接,柱 与 基 础 采 用 铰 接 连 接,结 构 阻 尼 比 取 0. 05,柱、梁、檩 条 等 构 件 采 用 BEAM189 单 元 模 拟,梁 柱 榫 卯 节 点 采 用 COMBINE39 单 元 模 拟,榫 卯 半 刚 性 数 据 参 考 文 献 [ 18]~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淳庆,等: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69 [ 20].津逮楼的木材顺纹弹性模量 犈 取 8550 MPa,泊 松 比 为 0. 3,木 材 其 余 弹 性 参 数 参 考 文 献 [ 19]按 比例关系取值 .津逮楼的屋面活荷载标准值狇K =0. 7kPa;屋面恒荷载标准值 犵K =2. 4kPa;楼面活荷载 标准值狇K1 =3. 5kPa;楼面恒荷载标准值 犵K1 =1. 0kPa.津逮楼等明清时期的江南传统木构建筑出现了 很普遍的砖砌山墙,将山墙面简化为等效斜撑,砌体材料强度取测试值如下:弹性模量为 930 MPa;泊松 比为 0. 3;剪切模量为 357. 7 MPa;密度为 1500kg·m-3 .对 于 结构内部砖 砌 墙 体,也 以 等 效 斜 撑 的 形 式进行了简化模拟 .津逮楼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9 所示 . 图 8 津逮楼现状 图 9 津逮楼有限元模型 F i 8 Pr e s en ts i t ua t i ono fJ i nda iBu i l d i ng g. F i 9 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o fJ i nda iBu i l d i ng g. 3. 2 构件重要性评估 3. 2. 1 明间木构架 津逮楼明间木构架的构件重要性计算结果,如图 10( a),( b)所示 .由图 10( a),( b) 可知:重要性最大的构件是金柱,其他构件(尤其二层构件)的计算结果不明显,因此,选择楼面梁以上的 明间木构架二层部分进行独立观察;二层楼面梁的重要 性计算 结果 与楼面 梁 以 弯 曲 变 形 为 主 导 的 不 利 情况相对应,跨中重要性最大,其次为梁柱节点处;虽然三架梁和五架梁的受力水平也较高,但由于构件 截面尺寸较大,使重要性计算结果降低;明间木构架的构 件重要性 排序为犮(一层金 柱)>犮(金 柱 间 楼 面 梁)>犮(金柱与檐柱间楼面梁)>犮(二层金柱)>犮(一层檐柱)>犮(二层檐柱)>犮(其他构件). 3. 2. 2 边贴木构架 边贴木构架的重要性计 算结果,如图 10( c),( d)所 示 .由 图 10( c),( d)可 知:最 大 值发生在一层中柱;与明间木构架不同的是边贴木构 架的楼 面梁跨 度 较 小,因 而 内 力 水 平 较 低,重 要 性 计算结果较小;边贴木构架的构件重要性排序为犮(一层中柱)>犮(一层金柱)>犮(一层檐柱)>犮(二层中 柱)>犮(中柱与金柱间楼面梁)>犮(二层金柱)>犮(二层檐柱)>犮(其他构件). 3. 2. 3 结构整体 津逮楼结构整体的构件重要性计 算 结 果,如 图 10( e)所 示 .由 图 10( e)可 知:明 间 木 构架的金柱构件重要性仍最为突出;构架间的横向联系构 件 如枋、檩条 的 重 要 性 计 算 结 果 均 较 小;在 楼 面荷载的作用下,一层内柱的重要性均较大,在修缮和保护工作中应当给予重视 . 津逮楼有限元模型共包含 3614 个单元,其 中,共 181 个 单 元 为 关 键 构 件 (单 元 尺 度),关 键 构 件 的 分布,如图 11 所示 . 由图 11 可知:结构整体的关键构件主要是明间木构架 一层金 柱、明 间 木 构 架 金 柱 间 楼 面 梁 跨 中 部 分、边贴木构架一层中柱及边贴木构架一层金柱;津逮楼的主要构件 重要 性排序 为犮(一 层明间 金柱)> 犮(明间金柱间楼面梁)>犮(一层边贴中柱)>犮(一层边贴金柱)>犮(明间金柱与檐柱间楼面梁)>犮(二层 金柱)>犮(明间五架梁)>犮(其他构件). ( a)明间木构架整体 ( b)明间木构架二层部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0 ( c)边贴木构架 2019 年 ( d)边贴木构架二层部分 ( e)整体结构 图 10 津逮楼的构件重要性计算结果 图 11 津逮楼关键构件分布 F i 10 C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c omponen t g. F i 11 Di s t r i bu t i ono fkeyc omponen t s g. impo r t anc eo fJ i nda iBu i l d i ng o fJ i nda iBu i l d i ng 4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构件分布规律 对比保国寺大殿与津逮楼的构件重要性评估结果,由于存在较大的做法和结构体系差异,两个不同 时期木构建筑的关键构件分布规律显示出差异性,但也可以从中总结出 3 点关键构件分布的相通之处: 1)关键构件存在于承受大范围竖向荷载面积的木柱,如保国寺大殿的内柱、津逮楼 的金柱和 中柱 等; 2) 关键构件存在于跨度较大且承担荷载的梁跨中位置,如保国寺大殿的三椽 " 、津逮楼的楼面梁和五架梁 等; 3)关键构件存在于承担荷载且长细比较 大 的 构 件 处,如 保 国 寺 大 殿 的 内 柱 上 端 支 撑 平 梁 的 斗 縅 构 件、津逮楼的楼面梁等 .构件重要性的计算结果不仅与构件的位置有关,还与承担的荷载(如轴力、剪力、 弯矩)相关,也与构件截面尺寸相关 .在两个计算实例中,并 非所 有柱构 件 都 是 关 键 构 件,原 因 在 于 柱 的 实际承载力存在安全储备,当某处受损时可以依靠剩余截面继续承载 . 5 结论 以有限元软件 ANSYS 为分析平台,自主开发 了 适 用 于 传 统 木 构 建 筑 的 基 于 能 量 变 化 的 改 变 弹 性 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提出了构件重要性的 评估准 则,并 提出 等 级 分 类 方 法,基 于 构 件 重 要 性 的等级分类可以帮助判断关键构件的分布 . 以保国寺大殿和津逮楼为例,对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江南典型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类型运用改变弹 性模量法,研究了它们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构件重要性,得到了这两种江南传统木构建筑关键构件的分 布规律 .保国寺大殿的主要构件重要性排序为犮(内柱上 端支撑 平梁的 斗 縅 构件)>犮(三 椽 " )>犮(前 内 柱?前山墙檐柱的四柱)>犮(南立面两前檐柱)>犮(其 他 构 件).津 逮 楼 的 主 要 构 件 重 要 性 排 序 为犮(一 层 明间金柱)>犮(明间金柱间楼面梁)>犮(一层边贴中柱)>犮(一层边贴金柱)>犮(明 间金柱与 檐柱间 楼面 梁)>犮(二层金柱)>犮(明间五架梁)>犮(其他构件). 两种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关键构件有如下 3 种分布规律: 1)关键构件存在于 承受大范 围竖向 荷载 面积的木柱,如保国寺大殿的内柱、津逮楼的金柱和中柱等; 2)关键构件存在于跨 度较大且 承担荷 载的 梁跨中位置,如保国寺大殿的三椽 " 、津逮楼的楼面梁和五架梁等; 3)关键构件存 在于承担 荷载且 长细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淳庆,等:典型江南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71 比较大的构件处,如保国寺大殿的内柱上端支撑平梁 的斗 縅 构件、津逮 楼 的 楼 面 梁 等 .构 件 重 要 性 的 计 算结果不仅与构件的位置有关,还与承担的荷载(如轴力、剪力、弯矩)相关,也与构件截面尺寸相关 . 参考文献: [ 1] 张雷明,刘 西 拉 .框 架 结 构 能 量 流 网 络 及 其 初 步 应 用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07, 40( 3): 45?49. DOI: 10. 15951/ j. tmgcxb. 2007. 03. 008. [ 2] 林旭川,叶列平 .基于构件重要 性 指 标 的 RC 框 架 结 构 抗 震 优 化 设 计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2, 33( 6): 16 ?21. DOI: z 2012. 06. 011. 10. 14006/ j. j j gxb. [ 3] 柳承茂,刘西拉 .结构安全性综合评估方法的研究[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 30( 4): 46 48. ? [ 4] 柳承茂,刘西拉 .基于刚度的构件重要性评 估 及 其 与 冗 余 度 的 关 系 [ J].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05, 39( 5): 746 ?750. DOI: cnk i. s t u. 2005. 05. 019. 10. 16183/ j. j j [ 5] JAHAN A,MUSTAPHA F, SAPUANS M, 犲 狋犪 犾. Af r amewo r kf o rwe i t i ngo fc r i t e r i ai nr ank i ngs t ageo fma t e r i gh J]. The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Advanc ed Manu f a c t u r i ng Te chno l ogy, 2012, 58( 1): 411?420. a ls e l e c t i onp r o c e s s[ DOI: 10. 1007/s 00170 011 3366 7. ? ? ? [ 6] NAFDAY A M. Sy s t ems a f e t r f o rmanc e me t r i c sf o rske l e t a ls t r uc t u r e s[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ype 2008, 134( 3): 499 504. DOI: 10. 1061/( ASCE) 0733 9445( 2008) 134: 3( 499). ? ? [ 7] ZHU L i hua,WANG Ni ng uan, DAIJun. Eva l ua t i onone l emen timpo r t anc eba s edonob e c t i vewe i t i ngme t hod[ J]. j j gh J ou r na lo fAr ch i t e c t u r eand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 2015, 34( 2): 556 563. DOI: 10. 1007/s 11144 007 5156 7. ? ? ? ? [ 8] 叶列平,林旭川,曲哲,等 .基于广义结构刚度的构件重要性评价方法[ 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7( 1): 1 6. ? [ 9] 张松 .改进的统计矩点估计法及其在构件重要性分析中的应用[ 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 10] 朱丽华,王宁娟,戴军 .基于客观赋权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估[ 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 4): 46 52. ? [ 11] MAZARSJ. S t r uc t u r a lr e l i ab i l i t J]. J ou r na lo f Hi e s su r eI ns t i t u t eo fJ apan, 2009, 17( 14): 257.DOI: 10. y[ ghPr 1002/9780470611708. [ 12] HOSEYNIS M, SHAKOURIM. Ve r i f i ngt hee f f e c to fe l emen tb i r t handde a t ht e chn i t r e s sd i s t r i bu t i oni n y queons J]. J ou r na lo fAu t omo t i veandApp l i ed Me chan i c s, 2015, 3( 2): 13 16. c r a ckeda r e a s[ ? [ 13] WANG Duod i an, QIU Guoq i ng. Thewa r t imeb r i dger e l i ab i l i t va l ua t i on mode lba s edonb i r t h a t hp r o c e s s ?and ?de ye [ J]. Ame r i c anJ ou r na lo fCompu t a t i ona lMa t hema t i c s, 2011, 1( 4): 281 284. DOI: 10. 4236/a cm. 2011. 14034. ? j [ 14] 郑江,葛鸿鹏,王先铁,等 .局部位形 约 束 生 死 单 元 法 及 其 在 施 工 力 学 分 析 中 的 应 用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12, 33 ( z 2012. 08. 001. 8): 101 108. DOI: 10. 14006/ ? j. j j gxb. [ 15] 卢啸,陆新征,张劲泉,等 .某石拱桥连续倒塌模拟及构件重要性评 价 [ J].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10, 29( 6): 25 30. ? 10. 3969/ 4373. 2010. 06. 006. DOI: i s sn. 1001 ? j. [ 16] 韩宜丹,淳庆 .宁波保国寺大殿风振性能研究[ 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7, 29( 6): 84 94. ? [ 17] 汪兴毅,王建国 .徽州木结构古民居营造合理性的理论分析[ J].合肥工业 大 学 学 报, 2011, 34( 9): 1375 1380. DOI: ? 10. 3969/ i s sn. 1003 5060. 2011. 09. 023. ? j. [ 18] 淳庆,吕伟,王建国,等 .江浙地区抬梁和穿斗木构体 系 典 型 榫 卯 节 点 受 力 性 能 [ J].东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45( 1): 151 158.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0505. 2015. 01. 02. ? ? j. [ 19] 淳庆,潘建伍,韩宜丹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 榫 节 点 受 力 性 能 研 究 [ J].湖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6, 43 ( i s sn. 1674 1): 124 131. DOI: 10. 3969/ 2974. 2016. 01. 017. ? ? j. [ 20] CHUN Qi ng, HAN Yi dan,MENGZhe.Me chan i c a lp r ope r t i e so fmonod i r e c t i ona lgu t oumo r t i s e t enonj o i n t so ft he ? t r ad i t i ona lt imbe rbu i l d i ngsi nt he Yang t z eRi ve rr eg i on [ J]. J ou r na lo fSou t he a s t Un i ve r s i t l i sh Ed i t i on, y:Eng i s sn. 1003 2016, 32( 4): 457 463. DOI: 10. 3969/ 7985. 2016. 04. 011. ? ?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15 ? 半封闭海湾围填海对水动力 环境的影响分析 龚旭东1,俞缙1,蓝尹余2,3 ( 1.华侨大学 福建省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2.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13; 3.福建省海岛与海岸带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 摘要: 以东山湾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从潮流、纳 潮 量 和 水 交 换 3 个 方 面 探 讨 湾 内 围 填 海 对 东 山 湾 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填海面积的增 加,影 响 范 围 及 程 度 不 断 增 大;湾 口 海 域 对 填 海 区 位 置 及填海范围的响应较为敏感,当填海范围扩大到 湾 口 海 域 后,纳 潮 量 减 少 10% 以 上,大 潮 平 均 水 交 换 率 均 减 小 8. 82% ,小潮平均水交换率减小 13. 33% ,易影响湾内的污染物扩散能力,从而引发水质和生态问题 . 关键词: 水动力环境;半封闭海湾;围填海;东山湾 中图分类号: P73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72 07 ? ? ? 犈犳 犳 犲 犮 狋 狊狅 犳犚犲 犮 犾 犪犿犪 狋 犻 狅狀狅狀犎狔犱 狉 狅犱狔狀犪犿犻 犮 犾 狅 狊 犲 犱犅犪 犈狀狏 犻 狉 狅狀犿犲狀 狋犻 狀犛 犲犿犻 ?犆 狔 , GONG Xudong1,YUJ i n1,LAN Yi nyu2 3 ( 1.Fu i anEng i ne e r i ngTe chno l ogyRe s e a r chCen t e rf o rTunne landUnde r r oundSpa c e, j g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Fu i anI ns t i t u t eo fOc e anog r aphy,Xi amen361013,Ch i na; j 3.Fu i anPr ov i nc i a lKeyLabo r a t o r fCoa s tandI s l and Managemen tTe chno l ogyS t udy,Xi amen361013,Ch i na) j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 i spape ri nve s t i t e st hehyd r odynami cenv i r onmen tchange so ft het i decu r r en t,t het i da lp r i sm ga andt hewa t e rexchangeo fDongshanBaya f t e rt her e c l ama t i on,us i nga2 r i c a lf l ow mode l.Ther e su l t s ?Dnume i nd i c a t et ha tex t en tanddeg r e eo ft hep r o e c timpa c ti nc r e a s ec on t i nua l l t ht hei nc r e a s i ngo ft her e c l ama t i on j ywi a r e a.Thehyd r odynami cenv i r onmen to fbay mou t ha r e ai ss ens i t i vet ot hepo s i t i onandex t en to ft her e c l ama t i onwo r ks.Whent her e c l ama t i ona r e aex t endst ot hebay mou t h,t het i da lp r i smc ou l dde c r e a s e mo r et han heave r agedwa t e rexchanger a t eo ft i def l owsi sr educ edby8. 82%i nt hesp r i ngt i de,and 10%.Add i t i ona l l y,t r educ edby13. 33%i nt hene apt i de.Ther e su l t ssugge s tt ha tt hed i f f us i onc apa c i t fpo l l u t an t si nDongshan yo Bayc ou l dbee a s i l f f e c t edbyt her e c l ama t i onwo r ks,wh i chmayl e adt oas e r i e so fwa t e rqua l i t c o l og i ya yande c a li s sue s. 犓犲 狉 犱 狊: hyd r odynami cenv i r onmen t;s emi c l o s edbay;r e c l ama t i on;DongshanBay ? 狔狑狅 21 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围填海形成大量土地以缓解土地 资源稀 缺和 经济快速 发展之 间的 收稿日期: 2018 08 15 ? ? 通信作者: 蓝尹余( 1985 E i l: hhu l c om. ?),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学的研究 . ?ma yy@16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679093,51874144);福建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2017J 01094);福 建 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7R1102) 第1期 龚旭东,等:半封闭海湾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分析 73 矛盾 .然而,围填海在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影响 .随着“保护优 先、生态用海、集约用海”等科学用海理念的推广,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围填海管控措施,旨在杜绝 一切违法违规使用海域的行为,减轻围填海的负面影 响 .国 内外 众多学 者 也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研 究,从 潮 流 形态、地形变化、纳潮量、水交换、湿地环境及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分析围填海活动对海湾的影 响 [1?7].半封 [] 闭海湾是指海湾口门宽度与岸线长度之比在 0. 01~0. 10 之间的海湾 8 .此类海湾仅通过口门与外海进 行交换,且口门一般较窄,海湾自净能力较弱,因此,国内 学者对 半封 闭 海 湾 的 冲 淤 演 变、水 交 换 等 方 面 较为关注 [9?11].本文以东山湾为研究对 象,在 实 测 地 形 资 料 和 水 文 资 料 的 基 础 上,采 用 二 维 潮 流 数 学 模 型及物质输移模型,探讨在半封闭 海湾内进行大 规模围 填 海 对 海 湾水动力的影响 . 1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的建立 1. 1 研究区域概况 东 山 湾 位 于 福 建 省 东 南 沿 海 的 漳 浦 县、云 霄 县 和 东 山 县 之 间 .湾口有塔屿、虎屿等众多岛屿形成 天 然屏障,阻碍 由 东 南 方 向 袭来的强浪 .湾内水域宽广,水深 10~30m,最大水深 36m,岛 屿 间水域宽而深,拥有天然的航道、锚地与 港口资 源,是 福 建 省 三 大 优良港湾之一 .东 山 湾 口 小 腹 大,口 门 宽 度 仅 5km,是 典 型 的 半 封闭海湾,其地形和测定分布,如图 1 所示 . 前人对东山湾水动力环境的研究不多,陈可锋等 [12]通过数 学 模型,计算八尺门 贯 通 工 程 对 东 山 湾 及 诏 安 湾 的 潮 流 影 响;蓝 尹 余等 图 1 东山湾地形及测点分布图 F i 1 Topog r aphyo fDongshanBay g. [ 13]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重力式码头建设对东山湾水 动 andobs e r va t i ons t a t i ons 力及泥沙冲淤环境的影响 .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型工程,而针对大规模连片式填海对东山湾的水动力 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古雷半岛西侧规划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因此,有必要探讨填海工程对海域 的影响 . 1. 2 模型的基本方程 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下,根据 Bous i ne sq 涡粘假定和静水压假设,沿垂向 平均 的二维潮 流及物 质输 移基本方程表述如下. 1)连续方程: 狌 狏 犺 犺 珔 犺 珔 0. + + = 狋 狓 狔 ( 1) 2 2 狌 狌 犺 珔 犺 珔 犺狌狏 犵犺 ρ +τs,狓 -τb,狓 + ( 犺犜狓,狓 )+ ( 犺犜狓,狔 ), + + =-犵犺 η - 狋 狓 狓 狓 狔 狓 2 狔 0 0 0 ρ ρ ρ ( 2) 2 2 狏 狏 犺 珔 犺狌狏 犺 珔 犵犺 ρ +τs,狔 -τb,狔 + ( 犺犜狓,狔 )+ ( 犺犜狔,狔 ). + + =-犵犺 η - 狋 狓 狔 狔 2 狔 ρ0 狔 ρ0 ρ0 狓 ( 3) 2)动量方程: 3)物质输移方程: 2 2 犆 犆 犆 犆 犆 +狌 +狏 = 犇狓 2 + 犇狔 2 . 狋 狓犻 狔犻 狓 狔 ( 4) 式( 1)~ ( 3)中: 狓, r t e s i an 坐标系; 狋 为时 间; 犺 为 总 水 深, 犺=η+犱,其 中, 犱 为 静 水 深, 狔 为右手 Ca η 为水 位; 狌, 狏 分别为流速在狓, τs,狓 , τs,狔 分别为风应力在狓, 狔 方向上的分量; 狔方 ρ 为水密度; ρ0 为参考水密度; 向上的分量; 犜狓,狓 , 犜狓,狔 , 犜狔,狓 , 犜狔,狔 为 水 平 粘 滞 应 力 项; 犆 τb,狓 , τb,狔 分别为底部应力在 狓, 狔 方 向 上 的 分 量; 为物质能量; 犇狓 , 犇狔 为扩散系数 . 1. 3 计算网格及参数设置 模型计算范围包括整个东山湾、浮头湾、旧镇湾,外海开边界的东侧设在浮头湾的六鳌镇,南侧设在 东山岛的陈城镇 .计算域南北长约 50km,东西宽约 40km.模型采用三角形网格,网格大小一般在 5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7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1000m 之间 .外海潮位边界考虑了 M2, S2, N2, K2, K1, O1, P1, Q1 等 8 个调和分潮 . 1. 4 模型的验证 模型对 2013 年 9 月东山湾同步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其 中 包 括 3 个 潮 位 站 和 13 个 流 速、流 向 测 点, 具体位置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 知:潮 位 模 拟 相 位 偏 差 在 0. 5h 内,最 高、最 低 潮 位 值 的 偏 差 在 10cm 内,流速流向过 程线 基本一致,流向 偏 差在 10 °之内,可 见数 值模拟 结 果与 实 测值 均满 足 JTS/T231 2 ? ? 1020《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要求 .潮流验证点 9# 的验证图,如图 2 所示 . ( a)古雷潮位 ( b)流速 ( c)流向 图 2 部分潮位和潮流验证曲线 F i 2 Somet i da ll e ve l sandcu r r en tve r i f i c a t i oncu r ve s g. 2 湾内围填海工程对东山湾水环境的影响 2. 1 填海的方案设计 根据目前实施的填海工程及收 集到 的相关 规 划,在 东 山 湾 东 岸、古雷半岛西部海域设计 3 个填 海方 案,填 海 强度 逐 渐 增 大 .方 案 Ⅰ 填 海 5. 37km2 ,方 案 Ⅱ 填 海 8. 59km2 ,方 案 Ⅲ 填 海 32. 14 km2 ,其中,方案 Ⅰ ,Ⅱ 主要位于高滩海域,方案 Ⅲ 不仅填海面积较 大,且有 3. 78km2 的填海位于湾口,如图 3 所示 . 2. 2 流速变化的影响分析 东山湾潮流形态以往复流为主,涨潮方 向 基 本 为 NW ~N 方 向,落潮流方向基本为 SE~S 方向 .涨潮时,进入东山湾的涨潮流 图 3 方案布置图 在口门附近被塔屿 分 成 东 西 两 支,而 塔 屿 东 侧 因 水 深 较 大、潮 流 F i 3 P l anl ayou t g. 动力较强,是外海潮波进入东山湾的主要通道 .塔屿西侧 潮 流往西 偏转 经 东 山 港 区 进 入 八 尺 门 水 道 .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龚旭东,等:半封闭海湾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分析 75 屿东侧潮流又被虎屿及周边岛屿分成两个分支,虎屿 西支则 沿湾内 中 线 深 槽 北 上,上 溯 漳 江,虎 屿 东 支 沿古雷半岛西侧北上 .落潮时,潮流与上游径流一同沿原路流向外海 .现状条件下,大潮涨、落急流场,如 图 4 所示 .湾内围填海势必引起海湾流场变化,为了直观 地 展示各 方案 对 东 山 湾 内 流 速 的 影 响,根 据 计 算结果绘制了各方案流速变化分布图,如图 5 所示 . ( a)涨急 ( b)落急 图 4 现状条件下大潮涨与落急流场 F i 4 Cu r r en tf i e l dsdu r i ngebbandf l owo fsp r i ngt i de g. ( a)方案 Ⅰ 涨半潮 ( b)方案 Ⅰ 落半潮 ( c)方案 Ⅱ 涨半潮 ( d)方案 Ⅱ 落半潮 ( e)方案 Ⅲ 涨半潮 ( f)方案 Ⅲ 落半潮 图 5 大潮平均流速变化分布图 F i 5 Ave r agedve l o c i t i s t r i bu t i onmapo fsp r i ngt i de g. yd 由图 5 可知:各方案涨半潮及落半潮对流速的影响均类似; 3 个填 海方案 都对 东山湾的 水动力 场产 生了影响,且随着填海面积的增加,影响范围及程度不断增大 .对东山湾不同海 域(图 3)进 行分析,有如 下 4 个结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6 2019 年 1)填海区周边海域 .对填海响应最明显的就是填海区周边海域 .方案 Ⅰ 情况下,原先流 经填 海区的 水流集中往填海区西侧海域汇集,导致该海域流速略微增大,增幅 在 1~4cm·s-1 之间 .而 填海 区南北 两侧形成一个掩护区,水流流速放缓,且距填海区越近减幅越大,最大减幅出现在紧邻填海区南侧海域, 可达 21cm·s-1 .当填海往北推进,北 侧 的 流 速 减 小 区 消 失,而 填 海 区 南 侧 海 域 的 流 速 仍 呈 减 小 趋 势 . 填海区西侧海 域依旧表 现为流速 略微增 大,增 幅也在 1~4cm·s-1 之间 .当填海继 续往外 推 进 至 方 案 Ⅲ 的情况下,填海区西侧前沿海域流速变化呈两种趋 势,北 部主 要受水 流 汇 集 的 影 响,仍 表 现 为 流 速 增 大,而南部主要是因为填海面积较大,减少了海湾纳潮量,南部流速减小 . 2)湾口海域 .方案 Ⅰ 情况下,口门海域受影响的海域范围不大,集中在虎屿东侧,且流 速变化不大, 减幅仅在 1~2cm·s-1 之间 .随着填海不断扩大至方案 Ⅱ 情况 下,整 个口门 海域水流 流速都 受到 影响, 但是影响程度不大,减幅基本在 1~2cm·s-1 之间 .当围填海往南及西 侧不 断扩大 至方案 Ⅲ 的 情况时, 湾口海域水动力条件变化很大 .由于古雷半岛西侧一 大片海 域被围 填,在 潮 差 不 变 的 情 况 下,东 山 湾 容 纳海水的能力大幅减少,导致口门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减弱,流速减小,塔屿西 侧水道流速 减幅在 3~5 cm·s-1 之间;塔屿与虎屿之间水道流速减幅在 4~5cm·s-1 之间;虎屿与填海工 程之间的 水道流 速减 幅在 5~6cm·s-1 之间 . 3)中央深槽海域 .当在古雷半岛西侧滩涂海域小范围填海时,中央深槽海域基本 没有 受到影 响 .当 填海范围扩大至方案 Ⅱ 情况时,中央深槽海域受影响 也不大,只有 靠近 湾 口 的 那 部 分 流 速 略 微 减 小 .而 当填海不断往南扩大时,中央 深 槽 海 域 流 速 普 遍 减 小,特 别 是 靠 近 湾 口 的 部 分 减 幅 较 大,达 到 6cm· s-1 左右 . 4)八尺门及东山岛北部海域 .当只在古雷半岛西侧小范围填海时,由于填海面积 不大 且距离 较远, 八尺门及东山岛北部海域的流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随着填 海范 围扩 大,该 海 域 略 微 受 到 一 些 影 响,流 速普遍减小,减幅基本在 1~2cm·s-1 之间 .当填海继续扩大至 方案 Ⅲ 情况,该海 域受影响 的范围 持续 扩大,且东山岛的东北部海域流速减幅较大,达到 6cm·s-1 左右 . 2. 3 纳潮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海湾纳潮量既是衡量海湾开发价 值 的 一 个 重 要 指 标,也 是 反 映 海 湾 生 命 力 的 重 要 参 数 [14].常 用 的 计算方法是计算一个涨潮或者落潮周期内通过特定断面的海水通量 [15],计算式为 狋2 ∫(犙 +犙 )d狋. 犙= 狓 狋1 ( 5) 狔 狀 狀 式( 5)中: 犙狓 , 犙狔 分别为狓 和狔 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水通量, 犙狓 = ∑狌 犺 犾狓 , 犙狔 = ∑ 狏犺 犾狔 ,其 狀=1 狀=1 中, 狀 为断面上的总网格数, 狌, 狏 分别为流速在狓, 犺 为总水深, 犾狓 , 犾狔 分别为狓, 狔 方向上的分量, 狔 方向上 的网格宽度; 狋1 , 狋2 分别为涨潮或落潮周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 . 为了反映一个潮周期纳潮量,取一个涨潮期与落潮 期的海 水通量 的 平 均 值 作 为 整 个 潮 周 期 的 纳 潮 量 .根据式( 5)计算各方案大、小潮的纳潮量,并计算 出纳潮 量变化统 计 情 况,如 表 1 所 示 .由 表 1 可 知: 纳潮量变化与填海面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填 海面积 的逐渐 增 大,湾 内 海 域 面 积 逐 渐 减 小,在 外 海潮差不变的情况下,直接导致纳潮量不断下降;方案 Ⅰ 对纳潮量 损失的影 响最小,变 化率 均小于 3% , 方案 Ⅱ 引起的纳潮量变化率均小于 4% ,方案 Ⅲ 对纳潮 量 的影 响 最 大,变 化 率 均 大 于 10% ;纳 潮 量 对 潮 型的敏感性也不同,小潮期纳潮量的影响略微大于大 潮期;纳潮量 减少 引 起 东 山 湾 环 境 容 量 下 降,湾 内 的水质环境恶化 . 表 1 各方案纳潮量及变化统计情况 Tab. 1 S t a t i s t i c sont i da lp r i smandchange si nd i f f e r en tp r og r ams 方案 Ⅰ 方案 Ⅱ 方案 Ⅲ 潮型 现状纳潮 量/108m3 大潮 7. 19 7. 03 -0. 16 -2. 23 6. 94 -0. 25 -3. 48 6. 37 -0. 82 -11. 40 小潮 4. 99 4. 87 -0. 12 -2. 40 4. 80 -0. 19 -3. 81 4. 40 -0. 59 -11. 82 纳潮量/ 变化值/ 变化率/ 纳潮量/ 变化值/ 变化率/ 纳潮量/ 变化值/ 变化率/ % % % 108m3 108m3 108m3 108m3 108m3 108m3 2. 4 水交换变化的影响分析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龚旭东,等:半封闭海湾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分析 77 海水平均交换率与水半交换期均是表征湾内海水与外海海水交换的能 力 .海 水平 均交换 率 [16]的计 算式为 犙j ( . 6) 犞a 式( 6)中: 犙j 为一个潮周期内,通过 特 定 断 面 的 海 水 净 流 出 通 量, 犙j=犙p -犙f,其 中, 犙p, 犙f 分 别 为 涨 潮 γ= 期和落潮期通过特定断面的海水通量; 犞a 为平均海平面时,海湾的海水总体积 . 将海湾作为一个单箱模型,假设湾内海水与湾外海水 进 行直 接 交 换,湾 内 海 水 均 匀 混 合,海 水 半 更 换期 [17]的计算式为 0. 693犞a ( . 7) 犙fγ 根据式( 6),( 7)计算得到各方案下的海水平均交换率和半更换期,结果如表 2 所示 .各方案下,海水 犜1/2 = 平均交换率的变化情况,如表 3 所示 .研究发现,水交换率变化率也与填海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由表 2 可 知:整体上看,随着填海面积增大,东山湾海水的更新能 力下 降,海水 平 均 交 换 率 逐 渐 下 降,海 水 半 更 换 期逐渐增大,小潮期更易受到填海工程的影响 .由表 3 可知:方案 Ⅰ 与方 案 Ⅱ 填 海 区 域 大 部 分 位 于 滩 涂 之上,水深 较浅,对 海水交换 的影 响比较 小,大 潮 平均 水交 换率 均 减小了 0. 98% ,小潮平 均水 交 换 率 分 别减小了 3. 33% 与 6. 67% ;而方案 Ⅲ 填海面积较大,且 一部 分 湾 口 海 域 被 围 填,造 成 东 山 湾 湾 口 缩 窄, 海水交换受阻,大潮平均水交换率均减小了 8. 82% ,小 潮平 均 水 交 换 率 减 小 了 13. 33% ,这 必 然 会 影 响 东山湾内的污染物扩散能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水质和生态问题 . 表 2 不同方案海水平均交换率和半更换期 Tab. 2 Ave r ageds e awa t e rexchanger a t eandha l fr ep l a c emen tpe r i odi nd i f f e r en tp r og r ams 方案 Ⅰ 现状 潮型 方案 Ⅱ 方案 Ⅲ γ 犜1/2 γ 犜1/2 γ 犜1/2 γ 犜1/2 大潮 0. 102 10 0. 101 11 0. 101 11 0. 093 12 小潮 0. 030 54 0. 029 56 0. 028 58 0. 026 67 表 3 不同方案海水平均交换率变化统计情况 Tab. 3 S t a t i s t i c sonave r agedexchanger a t e so fs e awa t e ri nd i f f e r en tp r og r ams 潮型 方案 Ⅰ 方案 Ⅱ 方案 Ⅲ 变化值 变化率/% 变化值 变化率/% 变化值 变化率/% 大潮 -0. 001 -0. 98 -0. 001 -0. 98 -0. 009 -8. 82 小潮 -0. 001 -3. 33 -0. 002 -6. 67 -0. 004 -13. 33 3 讨论 围填海对周边海域的影响与填海区的位置、填海强度密切相关 .通过湾内各海域对围填海的响应程 度看,靠近湾顶海域受影响不大,而湾口海域受影响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半封闭海湾,作为海湾与外 海进行海水交换的主要通道,湾口海域对填海的响应较为敏感 . 对比方案 Ⅰ 与方案 Ⅱ 的流速变化图可以看出:当填海 往 湾内 扩 大 时,湾 内 流 速 仍 表 现 为 增 大,影 响 范围没有明显增多,而湾口流速仍表现为减小,但影响范 围 增大,整 个湾 口 基 本 都 呈 现 出 流 速 减 小 的 趋 势,也说明了湾口海域对填海强度很敏感 .随着填海强度增大,海湾中部以上海域仍呈现为流速增大,范 围有所增加,增幅变化不大;海湾中下部海域流速仍呈现为减小,无论是范围还是强度都增大很多 .这主 要是因为古雷半岛西侧大片海域被围填后,原先顺着曲折岸线流动的潮流只能改变流路,沿着新岸线做 南北向流动,整个海湾流场变化很大,从而导致流速变化也很大 .而湾口海域流速减幅很大,一是因为大 规模的围填海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小,湾口作为潮流进出海 湾 的唯一 通 道,流 速 相 应 也 会 减 小;二 是 填 海 区距湾口越近,湾口对填海的响应越剧烈,特别是湾口部 分海域也 被围 填 时,口 门 附 近 流 速 变 化 就 会 更 剧烈 .湾口海域流速减小易引起海域淤浅,不光影响船舶进出海湾,还会进一步影响湾内外水体的交换 . 从纳潮量及水交换变化的角度 看 可 知:当 填 海 发 生 在 海 湾 中 下 部 甚 至 湾 口 时,海 湾 纳 潮 量 减 少 了 10% 以上,大潮平均水交换率均减小了 8. 82% ,小潮平 均 水 交 换 率 减 小 了 13. 33% ,海 湾 海 水 交 换 的 能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78 2019 年 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引起海湾水体污染物扩散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海湾环境容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 当在海湾中某一海域进行小范围围填海时,其环境影 响 相对 比 较 小;而 当 填 海 范 围 不 断 扩 大,其 环 境影响累积效应往往比较大,海湾生态系统遭受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且围填海位 置应尽量避免在海湾中部以下,特别是湾口海域实施围填海 . 参考文献: [ 1] 汤立群,梁建林,刘大滨 .黄茅 海 围 垦 工 程 潮 流 泥 沙 变 化 数 值 模 拟 [ J].泥 沙 研 究, 2008( 3): 9 15. DOI: 10. 16239/ ? j. 155x. 2008. 02. 005. cnk i. 0468 ? [ 2] LIP i n, LIGuangxue, QIAO Lu l u, 犲 狋犪 犾.Mode l i ngt het i da ldynami cchange si nduc edbyt heb r i dgei nJ i ao zhouBay, c s r. 2014. 05. 006. Qi ngdao,Ch i na[ J]. Con t i nen t a lShe l fRe s e a r ch, 2014, 84( 4): 43 53. DOI: 10. 1016/ ? j. [ 3] 王勇智,孙惠凤,谷东起,等 .罗源湾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 J].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版), 2015, 45( 3): 16 24. DOI: 10. 16441/ cnk i. hdxb. 20130374. ? j. [ 4] 张志飞,诸裕良,何杰 .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J].水利水运 工 程 学 报, 2016( 3): 96 104. DOI: ? 10. 16198/ cnk i. 1009 640X. 2016. 03. 013. ? j. [ 5] 叶翔,王爱军,马牧,等 .高强度人 类 活 动 对 泉 州 湾 滨 海 湿 地 环 境 的 影 响 及 其 对 策 [ J].海 洋 科 学, 2016, 40( 1): 94? 100. DOI: 10. 11759/hykx20131205002. [ 6] 田艳,于定勇,李云路 .莱州湾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 J].中国海 洋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48( 1): 117 124. DOI: 10. 16441/ cnk i. hdxb. 20150266. ? j. [ 7] 陈培雄,张鹤,周鑫,等 .三门湾近期围 填 海 工 程 对 海 洋 环 境 综 合 影 响 分 析 [ J].绿 色 科 技, 2018( 4): 104?109. DOI: 10. 16663/ cnk i. l sk 2018. 04. 033. j. j. [ i s sn: 8] 吴桑云,王文海 .海湾分类系统研 究 [ J].海 洋 学 报, 2000, 22( 4): 83?89. DOI: 10. 3321/ 0253?4193. 2000. 04. j. 017. [ 9] 张雪松 .狭长半封闭淤泥质海湾冲淤演变数值分析:以唐岛湾为例[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 10] 何杰,辛文杰 .填海工程对半封闭海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分析[ C]∥ 第 二 十 一 届 全 国 水 动 力 学 研 讨 会 暨 第 八 届 全 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 与 海 洋 工 程 水 动 力 学 研 讨 会 .济 南:《水 动 力 学 研 究 与 进 展 》编 委 会, 2008: 847? 852. [ 11] 李希彬,孙晓燕,牛福新,等 .半 封 闭 海 湾 的 水 交 换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J].海 洋 通 报, 2012, 31( 3): 248?254. DOI: 10. 11840/ i s sn.1001 6392. 2012. 3. 002. ? j. [ 12] 陈可锋,王艳红,俞亮亮 .福建漳州八尺门贯通工程对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 C]∥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 术 讨论会 .太原:中国海洋学会, 2011: 889 893. ? [ 13] 蓝尹余,冯 佳 佳 .重 力 式 码 头 建 设 对 水 沙 环 境 的 影 响 [ J].水 运 工 程, 2012( 11): 83?88.DOI: 10. 16233/ cnk i. j. i s sn1002 4972. 2012. 11. 019. ? [ 14] 叶海桃,王义刚,曹兵 .三 沙 湾 纳 潮 量 及 湾 内 外 的 水 交 换 [ J].河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7, 35( 1): 96?98. i s sn: 10. 3321/ 1000 1980. 2007. 01. 023. DOI: ? j. [ 15] 王雪,陈学恩 .胶州湾纳潮量和水交换数值模拟[ J].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7, 47( 3): 1 9. DOI: 10. ? 16441/ cnk i. hdxb. 20160069. j. [ 16] 曾刚 .厦门港海水交换的初步计算[ J].海洋通报, 1984, 3( 5): 6, 7 11. ? [ 17] 潘伟然 .湄洲湾海水交换率和半更换期的计算[ 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31( 1): 65 68.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1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4087 ? 土壤?空气换热器地埋管周围 土壤动态的热湿迁移规律 杨茂林,杜震宇 (太原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以调节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土壤?空气换热系统 为 背 景,开 展 白 天 降 温、夜 晚 升 温 两 种 不 同 工 况 下 的 试 验,从而探究地埋管周围轴向和径向上的温度、湿度迁移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热 饱和程度会随之产生周期性变化,土壤中蓄放热状态的 差 异 性 也 会 引 起 温 度、湿 度 分 布 的 动 态 变 化;土 壤?空 气换热器作用下的土壤热湿耦合的作用明显,温度梯度对 湿 分 迁 移 有 一 定 的 推 动 作 用,产 生 的 湿 度 梯 度 同 时 也会影响温度分布;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径向上的变化,即在竖直方向上 产 生 明 显 的 湿 度分层及温度变化,且距离换热管越近,变化幅度越大,变化趋势也越显著 . 关键词: 土壤?空气换热器;热湿迁移;耦合作用;湿度分层 中图分类号: TK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79 06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 狀 狋 犪 犾犛 狋 狌犱狔狅狀犇狔狀犪犿犻 犮犎犲 犪 狋犪狀犱 犕狅 犻 狊 狋 狌 狉 犲犕犻 狉 犪 狋 犻 狅狀 犵 犔犪狑犃狉 狅狌狀犱犈犪 狉 狋 犺 狋 狅 狉犎犲 犪 狋犈狓 犮犺犪狀犵 犲 狉犌狉 狅狌狀犱犜狌犫 犲 狊 ? ?犃犻 YANG Mao l i n,DU Zhenyu ( Co l l egeo f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Ta i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Ta i i na) yuanUn yo yuan030024,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Wi t ht heba ckg r oundo fad us t i ngt hee a r t h t o a i rhe a texchangesy s t emi nt heenv i r onmen to ft he ? ? j s o l a rg r e enhous e,expe r imen t swe r ec onduc t eddu r i ngday t imec oo l i ngandn i t t imehe a t i ngunde rtwod i f f e r gh en tc ond i t i onst oi nve s t i t et heax i a landr ad i a lmi r a t i onpa t t e r nsa r oundt heg r oundt ube.Theexpe r imen t a l ga g r e su l t sshowt ha t:whent het emp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nc ebe twe endayandn i ti sl a r hedeg r e eo ft he rma ls a t u gh ge,t r a t i ono ft hes o i lwi l lchangepe r i od i c a l l hed i f f e r enc ei nt hes t a t eo fhe a tr e l e a s ebe twe ent hes o i landt he y,andt he a twi l la l s oc aus eadynami cchangei nt het empe r a t u r eandhumi d i t i s t r i bu t i on.Thes o i lt empe r a t u r eand yd humi d i t i s t r i bu t i onunde re a r t h t o i rhe a texchange rchange ss i i f i c an t l hec oup l i ngbe twe enhe a t ? ?a yd gn y,andt andmo i s t u r ei ss i i f i c an t.Thet empe r a t u r eg r ad i en tha sac e r t a i nr o l ei np r omo t i ngt he mi r a t i ono fmo i s gn g t u r e,andt hegene r a t edmo i s t u r eg r ad i en twi l la l s oa f f e c tt het empe r a t u r ed i s t r i bu t i on.Thee f f e c to fe a r t h t o ? ? a i rhe a texchange r sont hes o i li sma i n l ad i a l,t ha ti s,t he r ei sobv i oushumi d i t t r a t i f i c a t i onandt empe r a t u r e yr ys changei nt hev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n,andt hec l o s e rt hed i s t anc et ot hehe a ts ou r c ei s,t heg r e a t e rt hespano fchange wi l lbe, a swe l la st hechanget endency mo r eobv i ous. 犓犲 狉 犱 狊: e a r t h t o a i rhe a texchange r;he a tandmo i s t u r emi r a t i on;c oup l i nge f f e c t;mo i s t u r e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n ? ? g 狔狑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能源在利用 过程中 的 损 耗 与 环 境 污 染 治 理 之 间 的 矛 盾日渐突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 用 可再生 能源 已 经 逐 步 成 为 能 源 应 用 领 域 的 收稿日期: 2018 04 27 ? ? 通信作者: 杜震宇( 1964 E i l: dsdd2004@163. c om.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7610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0 2019 年 热点话题 [1?2].其中,土壤?空气换热器作 为 充 分 利 用 浅 层 地 热 能 的 设 备,在 农 业 和 生 活 方 面 已 经 有 了 一 定的推广和使用 [3?6].关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系统的优化与探索,国内外专家 从实验 和模拟两 个方向 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模拟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地埋管内 空气与土 壤间 的 换 热 过 程,通 过 将 空 气 假 定 为 干空气,土壤视为大容积上的虚拟连续介质,并采用局部热平衡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 .吴 会军 等 [7?8] 把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土壤自然温度场与受埋地换热 管内 空气 影 响的 土壤 温 度 场 叠 加,以 土 壤 导 热 方 程 [ 9] 和 犓? ε 湍流方程为基础,对土壤?空气换热器系统进行三维动态 数值 模拟 .崔良卫 对土壤?空气 换热器 夜间降湿的可行性和温室热湿环境进行分析计算,认为在冬季夜间除湿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局限性非 [ ] 常高 . Kuma r等 10 运用 MATLAB 和有限差分法,提出一个瞬态模型去 估计土壤?空气换热 器系统 的动 [ ] 态热性能,并计 算了 土壤?空气换热器 系统的 节 能潜 力 . Ni u 等 11 研究 土壤?空气 换热 器系统 的热性 能, 并推导出回归模型 .实验研究方面,刘宏等 [12?13]针 对 土 壤?空 气 换 热 器 在 夏 季 运 行 时 的 换 热 机 理 进 行 了 详细的试验研究,测试了 3 种不同空气流速( 0. 5, 1. 5, 4. 5 m·s-1 )情况 下,换 热 管 内 距 入 口 处,不 同 位 置的空气温度、湿度及地埋管周围的土壤温度,并对整理的实验数据用数 据整理分 析软件 SPSS 进行拟 合,建立出口空气温度与管内空气平均流速、地埋管管长、入口 空气 温 度、湿 度 的 关 系 式 .目 前 的 研 究 均 以土壤?空气换热系统及地埋管为研究核心,探 索 地 埋 管 的 换 热 机 理 和 特 性,并 针 对 水 平 换 热 管 管 内 空 [ 14] 气与周围非饱和土壤热交换的过程,建立完整 的 土 壤?空 气 换 热 器 瞬 态 模 型 . Ph i l i p等 提出换热过程 中非饱和土壤热湿耦合的基本模型,研究温度、湿度分布 和 耦合传 递规 律,为 实 验 方 案 和 换 热 器 构 造 提 供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以调节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为 背景,对在 其运行 下的地埋管周围土壤 热 湿 耦 合 迁 移 规 律 进 行 相 应 的 实 验 探 究和分析 . 1 试验概况 1. 1 试件平台介绍 试验选取地点为太原市小店区孙家寨村益丰农业种植 科技园区内的一栋日光温室大棚,该温室为节 能型 塑料薄膜 图 1 温室大棚结构剖面图(单位: m) 日光温室,如图 1 所 示 .温 室 坐 北 朝 南,跨 度 为 9. 7 m,长 度 F i 1 Gr e enhous es t r uc t u r e g. 为 56m,东、西山墙分别厚 1. 0, 0. 65m,后墙高度为 3. 1m、 un i t:m) s e c t i on ( 厚 1. 04m.后墙和山墙均采用实心 黏土 红砖砌 成,且中 间 加 有聚苯板保温层和以炉渣、土填充的空心层 .前屋采光面使用聚乙烯流滴性 PVC 塑料膜,并通过钢架结 构支撑,塑料膜有上风口和下风口,可自动启闭,必要时,可以对温室大棚进行换气 [15].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采用的地埋管为塑料给水管 [12].地 埋 管 沿 东 西 向 水 平 铺 设,分 别 在 地 下 1. 0m 埋深处和地下 2. 0m 埋深处 .设计埋管间距为 1. 0 m,管 长 为 18 m,每 层 总 共 8 根 .水 平 地 埋 管 的 位 置 图、断面图及对应编号,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靠近南 侧 8 根地埋 管( A1~A4, B1~B4)的 管径 均 为 Φ90 mm,靠近日光温室北侧 8 根地埋管( A5~A8, B5~B8)管径均为 Φ110 mm.选取 A4, A5 作 为实 验研究 的土壤?空气换热器埋地换热管,并在其周围土壤埋设土壤温湿度一体化传感器 . ( a)位置图 ( b)断面图和对应编号 图 2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的地埋管(单位: mm) F i 2 Bu r i edp i fe a r t h t o a i rhe a texchange r( un i t:mm) ? ? g. peo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杨茂林,等:土壤?空气换热器地埋管周围土壤动态的热湿迁移规律 81 1. 2 测点布置与实验器材 为了研究在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换热管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土壤温度、湿度变 化规 律,选 取一些 具有代表性的测点 .在空气入口段,管内空气与土壤的温差大,传热 效 果 显 著 .随 着 空 气 沿 换 热 管 流 动, 空气与土壤的换热温差逐渐减小;同理,径向上越靠近换热管 入 口 的 点,传 热 传 湿 效 果 越 显 著 .因 此,为 了更好地研究土壤的传热传湿特性,采用疏密相间的原则布置温湿度传感器 . 径向位置到管中心的距离依次为 0. 07, 0. 15, 0. 25, 0. 50, 0. 70, 0. 85, 0. 93, 0. 99 m;轴 向 位 置 到 地 埋管入口的距离依次为 0. 15, 0. 65, 1. 50, 2. 50, 4. 50, 7. 00, 10. 00, 13. 50, 17. 50m,共计 72 个测点 .采 用 SWR?100W 型 土 壤 温 湿 度 一 体 化 传 感 器 测 试 土 壤 表 1 土壤温湿度一体化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的温度和湿度 .该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Tab. 1 Te chn i c a lpa r ame t e ro fs o i l 中: 犱 为土壤湿度; 狋 为土壤温度 . t empe r a t u r eandmo i s t u r es ens o r 2 数据采集与分析 测量参数 精度 犱/% /℃ 狋 量程 ±3 0~100 ±0. 2 -30~70 2. 1 实验方法 分析选取的数据时间段为 2018 年 3 月 20 日至 2018 年 4 月 20 日,主要进行了土壤?空 气换 热器换 热管周围土壤温度、湿度的连续性测试 .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设为5mi n,使用 Env i ew 监测软件按实验 设置的测试间隔导入 Exc e l中;然后,将数据汇 总、处 理 分 析 并 绘 制 相 关 曲 线 图 .由 于 在 采 集 过 程 中,存 在人工读数误差及量具存在磨损、天气条件、环境影 响等因 素,容 易 造 成 数 据 失 真、损 坏、异 常 等 .因 此, 通过 Exc e l丰富的内置运算函数和 VBA 脚本处理功能对采集数据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处理,并且修正失 真数据,删除不符合规律的坏值等 . 试验主要研究土壤?空气换热器水平地埋管的换热情况,其在土壤中的换热作 用主要表 现为竖 直方 向上的传热 .然而,由于沿管长方向上的换热量不同,同一平面上也会产生相应的温度差异,正是这两个 方向上的温差驱动力,造成了土壤中动态的温度、湿度分布 .因此,主要通过径向和轴向来讨论土壤中的 热湿迁移规律 . 2. 2 径向热湿迁移规律 2. 2. 1 径向随时间的热迁移规律 土壤?空气换热器运行 下,径向土壤温度实时 监 测 的 日 变 化 情 况,如 图 3 所 示 .图 3 中: 狋 为温度; 狉 为测点位置 . 由图 3 可知:在狉=0 m 处,测 试 季 节 的 昼 夜 温 差 变 化 较大,温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管道内 的空气 温 度在 0: 00-10: 00 左右低于土壤温度,此时,土壤 处于放热 状态,换热管起到了 升 温 空 气 的 作 用;而 其 他 时 间 段 内,由 于受太阳辐射、温室内作物及维护结构的影响,温 室和管道 图 3 径向随时间的热迁移规律 中的空气温度大幅 度 上 升,逐 渐 大 于 土 壤 空 气 温 度,此 时, F i 3 He a tt r ans f e rwi t ht ime g. 土壤处于明显的吸热 状 态,换 热 系 统 起 到 了 降 温 空 气 的 作 a l ongp i i ame t e r ped 用;一天时间内的降温和升温过程使温室内环境的气温趋于稳定值 .同时,距离地埋管越近,换热效果越 明显,温度变化越剧烈,变化跨度也越高,不同位置测点的温度变化在时间上出现一定的滞后效应 . 由图 3 还可知:在狉 为 0. 07, 0. 15m 处的测点经过一 定的换热 后,温 度变 化 呈 现 小 幅 度 的 升 高,分 别由 15. 9 ℃ 上升到 16. 32 ℃ , 16. 3 ℃ 上升到 16. 7 ℃.这是由于测试时间处于春季的过渡季节,白天时 长大于夜晚,温室内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大,空气温度更高,土壤吸收的热量大于土壤释放的热量,使土 壤温度随着换热系统的运行产生了微升 . 2. 2. 2 径向的热湿迁移规律 由于过渡季节白天和夜晚土壤的蓄放热情况不同,会造成径向土壤不同 的温度分布规律 .比较分析白天和晚上两种情况下,径向 的热 湿 迁移 规律,如 图 4 所 示 .图 4 中: 犡 为管 径方向上的距离; 犱 为土壤湿度 . 由图 4( a)可知:在白天,土壤中 的 温 度 低 于 管 中 空 气 的 温 度,在 近 管 壁 处 的 土 壤 快 速 吸 收 热 量,温 度升高;距离管壁越远,换热量减小,温度升幅越小,从而形成由近管壁处到距管壁远端温度逐渐降低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2 2019 年 趋势,直到 0. 50 m 处,温度达到了稳定值,此处为换热器的热作用半径位置;随后的土壤温度分布则主 要受地表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大幅度的上升 . 由图 4( b)可知:在夜晚,土壤处于放热状态,由于距管壁远近的不同,造成 放热量 的差 异,形 成相应 的温度分布,即呈现由近到远温度 升 高 的 趋 势,到 0. 50 m 也 达 到 稳 定 值 .湿 度 值 分 布 及 变 化 趋 势 和 温 [ ] 度有着很明显的对应关系 .在靠近管壁处,土壤温度梯度最大, So r e t效应 16 较 明显,土壤中 的水 分由高 温向低温的方向扩散 .此处含湿量下降,逐渐远离管壁,温度梯度逐渐减小,推动水分向远端迁移的推动 力减弱,最 终 造 成水 分 的局部聚集,产生 了 局部增 湿 [17]现象 .同时,聚集的水 分所产 生的 湿度梯 度 又 会 推动水分向湿度较低的土壤孔隙处移动,并带走热量,产生新 的温 度 梯 度 .最 终,动 态 的 温 度、湿 度 耦 合 作用构成动态的温度、湿度场 .因此,含湿量的变化速率小于温度的变化速率,湿迁移滞后于热迁移 . ( a)白天 ( b)晚上 图 4 管径方向土壤温度、湿度分布 F i 4 So i lt empe r a t u r eandhumi d i t i s t r i bu t i oni nve r t i c a ld i r e c t i on g. yd 2. 3 轴向热湿迁移规律 轴向温度、湿度分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管道内空气与土壤换热量的差异所产生的轴向温度梯度的 推动力 . 07, 0. 15 m 时,在 不同管 长( 犔)和不同 系统 运行时 刻,土壤温 2. 3. 1 轴向热迁 移规 律 当半径狉 为 0. 度的分布规律,如图 5 所示 .分别选取 10: 00, 12: 00, 14: 00, 18: 00 的 轴 向 温 度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因 为 这 些 时间段土壤处于吸热状态,土壤温度沿管长方向逐渐降低 . ( a)狉=0. 07m ( b)狉=0. 15m 图 5 沿管长方向上土壤温度的变化 F i 5 Va r i a t i oni ns o i lt empe r a t u r ea l ongp i eng t h g. pel 以 14: 00 为例,在埋管入口段,管内空气与土壤的温差 大,换 热 效 果 明 显,土 壤 温 度 梯 度 最 大;随 着 入口段距离的增加,空气温度逐渐升高,与土壤的换热温差逐渐减小,换热变缓,土壤温度梯度也逐渐减 小 .过渡季节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土壤的温度会经历一个 先 升温再 降温 的 循 环 过 程,其 间 会 有 一 个 温 度 峰值和谷值,这种变化状态可以用土壤的热饱和程度来衡量 . 由图 5 可知:在 10: 00-12: 00 期间,轴向上同一测点的土壤温度上升最大;在 14: 00-18: 00 期间, 升温很小,几乎不变 .由此可知,在 10: 00 左右,土壤的温度最 低,热 饱 和 程 度 最 小,吸 热 潜 力 巨 大;而 在 14: 00-18: 00 期间,土壤温度 逐 渐 升 高,热 饱 和 程 度 逐 渐 增 高 至 最 大 值,土 壤 吸 热 升 温 的 趋 势 逐 渐 放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杨茂林,等:土壤?空气换热器地埋管周围土壤动态的热湿迁移规律 83 缓,此时,系统的换热性能也不断降低 .对比图 5( a),( b)可 知:在 径 向 上,越 靠 近 换 热 管,换 热 效 果 越 显 著,温度变化越明显 . 2. 3. 2 轴向湿迁移规律 当土壤?空气换热器运行一段 时 间后,在狉 为 0. 07, 0. 15, 0. 25, 0. 50m 处,地埋管附近土 壤 含湿量沿轴向的变化情况,如图 6 所示 . 由图 6 可知:当狉=0. 50m 时,土壤的含湿量沿轴向 基 本不变,此时的湿 度 值 等 于 土 壤 的 初 始 含 湿 量,说 明 土 壤? 空气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土壤的湿度未受到换热的扰 动;在 狉=0. 07m 处,土壤含湿量沿轴向逐渐 增加 .这 是 因 为 在 白 天处于蓄热状态时,越靠近管道入口和管壁处,土 壤温度值 和温度梯度越高,在竖直和水平方向温度梯度的驱动 下,换 图 6 沿管长方向上土壤含湿量的变化 热管和管道入口附近 土 壤 的 含 湿 量 向 轴 向 和 径 向 迁 移,并 F i 6 Va r i a t i oni ns o i lmo i s t u r e g. c onc en t r a t i ona l ongp i eng t h pel 在远端不断积聚 .因 此,在 狉 为 0. 15, 0. 25 m 处,轴 向 上 同 一测点的含湿量超过了土壤初始含湿量 .随着空气在 管内流 动,空 气和 土 壤 的 温 差 也 逐 渐 减 小,湿 度 驱 动力也不断减小 .所以,在狉 为 0. 15, 0. 25m 处,土壤含湿量沿管长方向逐渐减小 . 2. 4 轴向和径向的湿度分布对比 由于土 壤 的 各 向 异 性,且 内 热 源 的 传 热 方 式 不 均 匀,土壤中的温 度、湿 度 在 竖 直 和 水 平 方 向 上 表 现 出 明 显的差异,因此,需 要 对 轴 向 和 径 向 的 温 度 和 湿 度 分 布 进行对比 .由于温度波动较大,不同 方向难以 对 比,这 里 主要选取湿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 管径方向和管轴方向上的湿度分 布变 化 情 况,如 图 7 所示 .图 7 中: 犡 为管 径 方 向 上 的 距 离; 犢 为管轴方向 上的距离 .由图 7 可知:随着时间的变 化,两 个方 向 上 各 个测点的湿度始终趋于一个 稳定的值,这 是温 度梯 度 和 湿度梯度共同作 用 的 结 果;不 同 的 是,管 径 方 向 上 湿 度 图 7 管径方向和管轴方向上的湿度分布 跨度比水平方向 上 大 的 多,出 现 了 明 显 的 湿 度 分 层 .这 是由于换 热 管 为 水 平 方 向,热 量 主 要 向 竖 直 方 向 上 扩 F i 7 Humi d i t nd i r e c t i ono f g. yi i i ame t e randp i i s p ped peax 散,使管径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较大,从而使湿分主要沿竖 直方向上 迁移,同 时 产 生 了 竖 直 方 向 上 的 湿 分 聚集和湿度梯度;此时,管轴方向上的温度、湿度梯度所产生的推动力相比管径方向上的较微弱,所产生 的湿度分层并不明显,湿度分布的范围也比较集中 . 3 结论 1)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热饱和 程 度 会 产 生 周 期 性 变 化,土 壤 中 蓄 放 热 状 态 的 差 异 性 会 产 生温度、湿度分布的动态变化 . 2)土壤的各向异性及土壤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应的不均匀性会产生土壤温度、湿度分 布的 各向异 性,主要表现为轴向和径向上的变化 .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径向 上的 变化,即在竖 直方向上产生了明显的湿度分层及温度变化,且距离换热管越近,变化幅度越大,变化趋势也越明显 . 3)土壤的热湿迁移呈现明显的耦合作用,在 轴 向 和 径 向 温 度 梯 度 综 合 作 用 下,对 湿 度 梯 度 会 产 生 一定的推动力,从而产生局部增湿现象,同时,产生的湿度梯度也会影响温度分布 . 参考文献: [ 1] 黎珍,田琦,董旭 .太原 地 区 太 阳 能 耦 合 空 气 源 热 泵 一 体 化 热 水 系 统 性 能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7, 38( 5): 670 67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12014. ? ? [ 2] 闻豪,周文成 .公共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行效益 考 察 及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5, 36( 5): 593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4 2019 年 59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5. 0593. ? [ 3] 郭源浩 .热压与空气土壤换热器( EAHE)耦合通风换热理论模型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 2016. [ 4] BADESCU V, I SVORANU D. Pneuma t i candt he rma lde s i r o c edu r eandana l s i so fe a r t h t o a i rhe a texchange r s ? ? gnp y o fr eg i s t r J]. App l i edEne r 2011, 88( 4): 1266 1280. DOI: 10. 1016/ apene r 2010. 10. 019. ? yt ype[ gy, j. gy. [ 5] YASS INEB, GHALIK, GHADDAR N,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 i vene s so ft hee a r t ht ubehe a texchange rsy s t emc oup l edt oa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So l a rEne r 2014, 33( 3): 567 spa c emode li na ch i e v i ngt he rma lc omf o r ti nr u r a la r e a s[ ? gy, 586. DOI: 10. 1080/14786451. 2012. 762776. [ 6] VIDHIR, GOSWAMID Y, STEFANAKOSE. Supe r c r i t i c a lr ank i necy c l ec oup l edwi t hg r oundc oo l i ngf o rl owt em egyp r o. 2014. 10. 206. J]. Ene r o c ed i a, 2014, 57: 524 532. DOI: 10. 1016/ r a t u r epowe rgene r a t i on[ ? j. gyPr pe [ 7] 吴会军,朱冬生,孙加龙 .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传热 的 数 值 模 拟 [ J].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4, 32( 11): 24 27. DOI: 10. 3321/ i s sn: 1000 565X. 2004. 11. 006. ? ? j. [ 8] 吴会军,朱冬生,张立志,等 .土壤空气换热系 统 流 动 与 供 冷 性 能 的 计 算 模 拟 [ J].太 阳 能 学 报, 2006, 27( 1): 78 ?82. 10. 3321/ i s sn: 0254 0096. 2006. 01. 015. DOI: ? j. [ 9] 崔良卫 .冬季自然通风与全热回收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的试验 研 究 及 夜 间 降 湿 初 探 [ D].太 原:太 原 理 工 大 学, 2010. DOI: i s sn. 2095 10. 3969/ 0802. 2010. 03. 017. ? j. [ 10] KUMAR R, RAMESH S, KAUSHIK SC. Pe r f o rmanc ee va l ua t i onandene r ons e r va t i onpo t en t i a lo fe a r t h a i r ? ? gyc t unne lsy s t emc oup l edwi t hnon a i r c ond i t i onedbu i l d i ng[ J]. Bu i l d i ngandEnv i r onmen t, 2003, 38( 6): 807 813. DOI: ? ? ? 10. 1016/S0360 1323( 03) 00024 6. ? ? [ 11] NIU Fux i n, YU Yueb i n, YU Da i hong, 犲 狋犪 犾.He a tandma s st r ans f e r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andc oo l i ngc apa c i t r e y yp d i c t i ono fe a r t ht oa i rhe a texchange r[ J]. App l i edEne r 2015, 137: 211 221. DOI: 10. 1016/ apene r 2014. 10. ? gy, j. gy. 008. [ 12] 刘宏 .日光温室热湿环境作用下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5. [ 13] 刘宏,杜震宇,程远达 .日光温室热湿环境作用下土壤空气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 研 究[ J].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2015, 15( 18): 97 103. DOI: 10. 3969/ i s sn. 1671 1815. 2015. 18. 017. ? ? j. [ 14] PHILIPJR, VRIESD A D.Mo i s t u r emovemen ti npo r ousma t e r i a l sunde rt empe r a t u r eg r ad i en t s[ J]. Eo sTr ans a c 1957, 38( 2): 222 232. DOI: 10. 1029/TR038 i 002p00222. t i onsAme r i c anGe ophy s i c a lUn i on, ? [ 15] 范毅 .日光温室热环境作用下不同蓄热材料的空气换热器蓄放热特性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6. [ 16] NAWAZ M,HAYAT T,ALSAEDIA. Du f ou randSo r e te f f e c t son MHDf l owo fv i s c ousf l u i dbe twe enr ad i a l l y s t r e t ch i ngshe e t si npo r ous med i um[ J].App l i ed Ma t hema t i c sand Me chan i c s( Eng l i sh Ed i t i on),2012, 33( 11): 1403 1418. DOI: 10. 1007/s 10483 012 1632 6 . ? ? ? ? [ 17] 王馨,施明恒,虞维平 .对流边界条件高强度快 速 传 热 传 质 研 究 [ J].工 程 热 物 理 学 报, 2002, 23( 2): 212 214. DOI: ? i s sn: 10. 3321/ 0253 231X. 2002. 02. 023. ? j.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26 ?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陈燕1,罗婵1,陈星宇1,邱晓敏2,宋新山1,王宇晖1 ( 1.东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2.密苏里州立大学 地理地质规划系,斯普林菲尔德 65897) 摘要: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 PSR)模型,选取人 口 密 度、人 均 GDP、植 被 覆 盖 率 等 14 个 指 标,运 用 层 次 分 析 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其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以 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利用重心分析模型,分析 2000, 2014 年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的迁移趋势与方向,并对其 未 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长三角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提升,但不同城市的增长速率 差异明显;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各 城 市 差 异 较 大,且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南 部 区 域 高 于 北 部 区 域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征;生态安全分区为安全区(湖州)、低安全区(无锡、上 海、泰 州、苏 州)和 中 安 全 区(其 他 城 市);影 响 生 态 安 全 等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植被覆盖率、第 三 产 业 比 重、用 于 教 育 的 财 政 支 出 比 率、环 保 投 资 比 重 5 项指标;生态重心由西向东转移 9. 3039km,但仍位于区域中部,转移 速 度 较 慢,未 来 有 向 东 南 方 向 转 移 的趋势 . 关键词: 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时空演变;生态重心;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X8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85 08 ? ? ? 犛狆犪 狋 犻 犪 犾犪狀犱犜犲犿狆狅 狉 犪 犾犈狏 狅 犾 狌 狋 犻 狅狀狅 犳犈犮 狅 犾 狅犵 犻 犮 犪 犾犛 犲 犮 狌 狉 犻 狋 狔 犻 狀犢犪狀犵 狋 狕 犲犚犻 狏 犲 狉犇犲 犾 狋 犪 CHEN Yan1,LUO Chan1,CHEN Xi ngyu1, QIU Xi aomi n2,SONG Xi nshan1,WANG Yuhu i1 ( 1. Co l l egeo f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DonghuaUn i ve r s i t i201620,Ch i na; y,Shangha 2.Depa r tmen to fGeog r aph i c a landGeo l og i c a lP l ann i ng,Mi s s our iS t a t eUn i ve r s i t r i ng f i e l d65897,Ame r i c a) y,Sp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Us i ngt hep r e s su r e s t a t e r e spons e( PSR)mode l,14i nd i c a t o r ssucha spopu l a t i ondens i t rc a y,pe he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ft he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i t aGDPandvege t a t i onc ove r ager a t ewe r es e l e c t ed,andt yo p ( 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f o rsho r t)wa se va l ua t edbyus i ngt heana l t i ch i e r a r chyp r o c e s sandt hec omp r ehens i ve y i ndexme t hod,andi t se vo l u t i onr u l e sont imeandspa c es c a l e sandi t sma i ni n f l uenc i ngf a c t o r swe r eana l z ed. y Thec en t e ro fg r av i t l s i smode lwa sus edt oana l z et hemi r a t i ont r endandd i r e c t i ono ft hee c o l og i c a ls e yana y y g cu r i t en t e ri nt he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i n2000and2014andp r ed i c ti t sf u t u r ede ve l opmen td i r e c t i on.Ast he yc hee c o l og i c a ls a f e t omp r ehens i vei ndexi nc r e a s e swi t ht heye a r,bu tt heg r owt hr a t eo fe a ch r e su l t sshown,t yc c i t sd i f f e r en t.The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e ve l so ft hec i t i e si nt he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a r equ i t ed i f f e r en tand yi yl t heove r a l ll e ve li sno th i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ft he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p r e s en t st hespa t i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 gh.Thee yo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ou t he r nr eg i onh i rt hanNo r t he r nr eg i on.The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onei sd i v i dedi n t os a ? ghe yz 收稿日期: 2018 10 12 ? ? 通信作者: 陈 燕 ( 1976 E?ma i l: chenyan ?),女,副 教 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生 态 安 全、环 境 遥 感 与 环 境 信 息 系 统 的 研 究 . ? h xy@dhu. edu. cn.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471089);中央高校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232016D3 11) ?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6 2019 年 f e t one(Hu zhou), l ows a f e t one(Wux i,Shangha i,Ta i zhou,Su zhou)andc en t r a ls e cu r i t one( o t he rc i t yz yz yz i e s).Thema i nl imi t i ng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gt hel e ve lo f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r et hena t u r a lpopu l a t i ong r owt hr a t e, ya vege t a t i onc ove r age,t hep r opo r t i ono ft het e r t i a r ndus t r oGDP,t her a t i oo ff i s c a lexpend i t u r ef o reduc a yi yt t i on,andt hep r opo r t i ono fenv i r onmen t a lp r o t e c t i oni nve s tmen t.The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en t e ro ft heYang t z e yc ti ti ss t i l li nt hemi dd l eo ft her e Ri ve rDe l t aha ssh i f t edf r om we s tt oe a s tby9. 3039kma tas l owe rpa c e,bu hee c o l og i c a lc en t e ro fg r av i t sat endencyt osh i f tt ot hes ou t he a s t. i on.I nt hef u t u r e,t yha g 犓犲 狉 犱 狊: 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r e s su r e s t a t e r e spons emode l;spa t i a landt empo r a le vo l u t i on;e c o l og i c a lc en y;p 狔狑狅 t e ro fg r av i t t z eRi ve rDe l t a y;Yang 美国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ASA)对生态 安 全 作 出 如 下 定 义:在 人 类 的 生 活、健 康、安 乐、基 本 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即为生态 安全,它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1?3].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表现 特性之 一,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能及时了解研究区的 生态安全 现状 和 生 态 问 题,并 对 研 究 区 未 来 的 经济与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将生态安全指数和研 究 区坐标 相 结 合,并 利 用 生 态 安 全 重 心 模 型, 可以得到研究区的生态安全重心 的 迁 移 变 化 过 程,由 此 可 分 析 区 域 生 态 状 况 的 变 化 趋 势 与 方 向 [4].目 前,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要素的评价,如土地 [5?6]、森林 [7],以及较 小区域 [8?9].而对跨省、市 的经济圈的生态安全研究还很少 .本文采用层次 分析法,利 用 压力状 态响 应( PSR)模 型 评 价 长 江 三 角 洲(简称长三角)的生态安全,分析并预测生态安全重心的迁移途径与方向 .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面积约为 110800km2 ,经济总量占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20% 左 右,是 我 国 第 一 大 经 济 区,是 世 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 [10].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 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在内的 16 个城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一 系列不合理的自然和人为干扰,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 威胁,如 水 土 流 失、酸 雨 污 染、太 湖 蓝 藻 爆 发 等,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通过评价长三角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及重心演变特 性,分析生 态 安 全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态 势 及 重 心 的 转移途径与方向,确定等级较低的城市并预测长三角 未来的 生态安 全 重 心 发 展 方 向 .通 过 对 中、低 安 全 区及重心迁移方向区域的资源、能源和土地利用方式 等的合 理规划 调 控,提 升 区 域 整 体 生 态 安 全 水 平, 实现长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他跨省区经济圈的生态安全调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 2000, 2014 年的《长 江 和 珠 江 三 角 洲 及 港 澳 特 别 行 政 区 统 计 年 鉴》、《上 海 市 统 计 年 鉴》、《浙江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 国 城 市 统 计 年 鉴》; 16 个 城 市 的 《国 民 经 济 与 发 展 统 计 公报》、《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水 资 源 公 报》;长 三 角 行 政 区 划 图;江 苏 省 行 政 区 划 图; BIGMAP 中 提 取 的长三角 16 个城市中心坐标 . 2 评价方法及计算过程 2.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 基 础, PSR 模 型 是 由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 OECD)和 联 合 国环境规划署( UNEP)共同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体系,其在 国内外生 态系统 评价 中使用较多,其理论方法也较于成熟 .该模型以因 果 关 系 为 基 础,具 体 为 如 下 3 点: 1)人 类 活 动 对 环 境 施加一定的压力; 2)因为这些压力,环 境 改 变 了 其 原 有 的 性 质 或 自 然 资 源 的 数 量(状 态); 3)人 类 又 通 过环境、经济和管理策略等 对 这 些 变 化 作 出 反 应,以 恢 复 环 境 质 量 或 防 止 环 境 退 化 . PSR 模 型 由 目 标 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 . 长三角生态安 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犅1 包 含 5 个 压 力 指 标; 犅2 包 含 6 个 状 态 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陈燕,等: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87 标; 犅3 包含 3 个响应指标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利 用 层 次 分 析 法,通 过 构 造 判 断 矩 阵、一 致 性 检 验、层 次总排序等步骤确定指标的权重 . 表 1 长三角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I ndexsy s t emo f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va l ua t i oni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ye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 犅1) 指标属性 -2 人口密度( /人·km 犆1) 逆向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犆2) 逆向 人均 GDP ( /元 犆3) 正向 2 长 江 三 角 洲 生 态 安 全 ︵ 犃 ︶ 人均耕地面积( /hm ·人 犆4) 正向 -1 植被覆盖率( /% 犆5) 正向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犆6) 正向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犆7) 正向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 犆8) 正向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犆9) 正向 固废综合利用率( /% 犆10) 正向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犆11) 正向 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 犆12) 正向 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比率( /% 犆13) 正向 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 犆14) 正向 2 生态系统状态指标( 犅2) 人文社会响应( 犅3) 2. 2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及指标标准化的选择 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城考结果”中的数据为主要参照,同时,借鉴相关研究 成果来选取指标基准值 .评价指标包括正向型和逆向 型两种 .正向 型指 标 是 指 属 性 值 越 大,其 效 果 越 好 的指标;逆向型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小,其效果越好的指标 . 在标准化过程 犡犻<犛犻, 烄犡犻/犛犻, 犡犻<犛犻, 烄 1, 中,正向指标 犘( 犡犻>犛犻,逆向指标 犘( 犡犻=犛犻,其 犡犻)=烅 1, 犡犻)=烅 1, 烆 1, 烆犡犻/犛犻, 犡犻>犛犻. 犡犻=犛犻, [ 11] 中: 犘( 犡犻)为该指标的安全指数, 犘( 犡犻)越大,表 示 该 指 标 评 价 越 优;反 之,则 评 价 越 差; 犡犻 为 实 际 值; 犛犻 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 2. 3 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 狀 [ ]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犠犻.其中, ESCV)12 表示城市生态安全程度,其计算式为 ESCV = ∑犘( 犡犻) 犻=1 ESCV 为评价区域综合安全值, ESCV 值越大,表明城市 生态 安全程度 越高, ESCV 值越小,表 明 生 态 安 全程度越低,生态风险越大; 犠犻 为各指标权重; 狀 为指标总项数 . 2. 4 生态安全等级的划分 结合生态安全划分原则及参考相关研究 [13?14],将长三角生态安全划分为 6 级,级别越高对应的生态 安全水平越高,如表 2 所示 . 表 2 生态安全等级 Tab. 2 E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e ve l yl 生态安全 等级 ESCV 生态安全 状态 不同生态等级特征 Ⅰ级 0~0. 55 极不安全 生态系统接近无法运转的状态,自我修复能力几乎为零, 需要人为修复和重点保护 Ⅱ级 Ⅲ级 0. 55~0. 65 不安全 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环境退化异常严重,系统功能大大减弱 0. 65~0. 75 临界安全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退化比较严重,人类安全受生态灾害影响较为严重 Ⅳ级 Ⅴ级 0. 75~0. 85 较安全 生态问题较少,生态系统功能比较健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0. 85~0. 90 安全 基本无生态问题,生态系统功能健全,生态灾害少 Ⅵ级 0. 90~1. 00 理想安全 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系统功能健全,无生态灾害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88 2019 年 2. 5 生态安全重心分析模型 重心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时的一个 指标,其分 布 趋 势 可 揭 示 属 性 在 空 间 分 布 的 不 均衡程度 [1516].将重心方法引入长三角生态安全研究有助于揭示区域生态安全的动态演变过程、迁移途 径,并预测发展方向 .生态安全重心坐标计算式 [17]为 狀 狀 狀 犡 = ∑ESCV犻 × 犡犻/∑ESCV犻, 犻=1 狀 犢 = ∑ESCV犻 ×犢犻/∑ESCV犻. 犻=1 犻=1 犻=1 上式中: 犡, 犢 为生态安全重心坐标; 犡犻, 犢犻 为评价区域内各城市的中心经纬度坐标 . 重心迁移距离的计算式 [18]为 2 2 犇犻-犼 = 犚 × 槡( 犢犻 -犢犼) 犡犻 - 犡犼) . +( 上式中: 犇犻-犼为重心从第犻 年到第犼 年的迁移距离; 犚=111. 111. 3 长三角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分析 根据节 2. 3 得到 2000, 2014 年的长三 角 生 态 安 全 指 数,如 表 3 所 示 .各 指 数 的 变 化 趋 势,如 图 1, 2 所示 .图 1, 2 中: ES I为生态安全指数 . η 为增长率; 表 3 2000, 2014 年长三角 16 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指数 Tab. 3 E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ndexo f16c i t i e si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i n2000and2014 yi 指标 城市 时间 犆1 犆2 犆3 犆4 犆5 犆6 犆7 犆8 上海 2000 年 2014 年 0. 005 0. 034 0. 030 0. 026 0. 004 0. 019 0. 068 0. 009 0. 147 0. 003 0. 034 0. 084 0. 014 0. 004 0. 033 0. 064 0. 027 0. 141 杭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27 0. 007 0. 019 0. 051 0. 073 0. 022 0. 068 0. 014 0. 143 0. 024 0. 005 0. 086 0. 039 0. 073 0. 028 0. 063 0. 024 0. 144 宁波 2000 年 2014 年 0. 018 0. 008 0. 019 0. 062 0. 073 0. 024 0. 068 0. 012 0. 141 0. 016 0. 005 0. 086 0. 049 0. 073 0. 035 0. 065 0. 030 0. 146 嘉兴 2000 年 2014 年 0. 012 0. 010 0. 014 0. 073 0. 003 0. 028 0. 069 0. 016 0. 146 0. 011 0. 005 0. 083 0. 070 0. 003 0. 031 0. 066 0. 038 0. 146 湖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23 0. 008 0. 013 0. 073 0. 073 0. 026 0. 068 0. 015 0. 146 0. 022 0. 012 0. 064 0. 073 0. 073 0. 032 0. 066 0. 039 0. 146 绍兴 2000 年 2014 年 0. 019 0. 007 0. 016 0. 058 0. 073 0. 024 0. 068 0. 015 0. 136 0. 018 0. 014 0. 083 0. 049 0. 073 0. 027 0. 066 0. 053 0. 142 舟山 2000 年 2014 年 0. 014 0. 023 0. 010 0. 036 0. 073 0. 025 0. 069 0. 016 0. 138 0. 014 0. 012 0. 086 0. 033 0. 073 0. 025 0. 064 0. 039 0. 145 台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17 0. 003 0. 011 0. 045 0. 073 0. 030 0. 067 0. 016 0. 146 0. 016 0. 004 0. 049 0. 038 0. 073 0. 032 0. 069 0. 027 0. 138 南京 2000 年 2014 年 0. 012 0. 001 0. 016 0. 061 0. 035 0. 035 0. 067 0. 017 0. 146 0. 010 0. 001 0. 086 0. 039 0. 034 0. 038 0. 065 0. 029 0. 140 无锡 2000 年 2014 年 0. 011 0. 001 0. 024 0. 044 0. 030 0. 031 0. 064 0. 016 0. 134 0. 007 0. 003 0. 086 0. 027 0. 031 0. 037 0. 066 0. 029 0. 146 常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13 0. 001 0. 015 0. 069 0. 021 0. 027 0. 069 0. 011 0. 138 0. 008 0. 002 0. 086 0. 048 0. 021 0. 037 0. 067 0. 026 0. 144 苏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15 0. 001 0. 023 0. 058 0. 007 0. 027 0. 066 0. 011 0. 140 0. 014 0. 01 0. 086 0. 025 0. 007 0. 036 0. 065 0. 029 0. 144 南通 2000 年 2014 年 0. 010 0. 034 0. 008 0. 073 0. 006 0. 024 0. 068 0. 013 0. 143 0. 010 0. 007 0. 077 0. 073 0. 001 0. 037 0. 066 0. 033 0. 147 扬州 2000 年 2014 年 0. 015 0. 003 0. 009 0. 073 0. 003 0. 031 0. 066 0. 016 0. 138 0. 010 0. 001 0. 086 0. 073 0. 002 0. 038 0. 065 0. 035 0. 148 2000 年 2014 年 0. 015 0. 002 0. 015 0. 073 0. 031 0. 030 0. 065 0. 012 0. 146 0. 011 0. 003 0. 086 0. 067 0. 031 0. 037 0. 067 0. 036 0. 147 镇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犆9 第1期 陈燕,等: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89 续表 Con t i nuet ab l e 城市 泰州 指标 时间 2000 年 2014 年 犆1 犆2 犆3 犆4 犆5 犆6 犆7 犆8 犆9 0. 012 0. 023 0. 007 0. 073 0. 001 0. 022 0. 067 0. 006 0. 147 0. 010 0. 007 0. 075 0. 073 指标 0. 001 0. 035 0. 069 0. 018 0. 141 犆10 犆11 犆12 犆13 犆14 综合 指数 生态 级别 安全 状态 2000 年 2014 年 0. 119 0. 086 0. 030 0. 024 0. 068 0. 669 Ⅲ 临界 0. 125 0. 087 0. 039 0. 024 0. 065 0. 742 Ⅲ 临界 2000 年 2014 年 0. 118 0. 094 0. 025 0. 025 0. 046 0. 731 Ⅲ 临界 0. 120 0. 093 0. 033 0. 030 0. 061 0. 824 Ⅳ 较安全 宁波 2000 年 2014 年 0. 119 0. 094 0. 022 0. 021 0. 066 0. 746 Ⅲ 临界 0. 116 0. 095 0. 027 0. 027 0. 064 0. 834 Ⅳ 较安全 嘉兴 2000 年 2014 年 0. 113 0. 093 0. 018 0. 030 0. 057 0. 681 Ⅲ 临界 0. 118 0. 093 0. 025 0. 030 0. 070 0. 790 Ⅳ 较安全 2000 年 2014 年 0. 116 0. 093 0. 018 0. 030 0. 061 0. 763 Ⅳ 较安全 0. 115 0. 088 0. 026 0. 030 0. 068 0. 853 Ⅴ 安全 2000 年 2014 年 0. 119 0. 094 0. 018 0. 030 0. 070 0. 745 Ⅲ 临界 0. 117 0. 092 0. 026 0. 030 0. 059 0. 850 Ⅳ 较安全 舟山 2000 年 2014 年 0. 114 0. 091 0. 023 0. 030 0. 055 0. 717 Ⅲ 临界 0. 118 0. 094 0. 023 0. 022 0. 061 0. 809 Ⅳ 较安全 台州 2000 年 2014 年 0. 115 0. 097 0. 017 0. 030 0. 061 0. 730 Ⅲ 临界 0. 114 0. 093 0. 028 0. 030 0. 074 0. 785 Ⅳ 较安全 南京 2000 年 2014 年 0. 114 0. 094 0. 034 0. 024 0. 070 0. 726 Ⅲ 临界 0. 114 0. 088 0. 034 0. 025 0. 061 0. 765 Ⅳ 较安全 无锡 2000 年 2014 年 0. 118 0. 096 0. 029 0. 030 0. 079 0. 642 Ⅱ 不安全 0. 118 0. 093 0. 029 0. 026 0. 053 0. 749 Ⅲ 临界 常州 2000 年 2014 年 0. 113 0. 091 0. 029 0. 030 0. 064 0. 691 Ⅲ 临界 0. 117 0. 091 0. 029 0. 027 0. 053 0. 754 Ⅲ 临界 苏州 2000 年 2014 年 0. 112 0. 096 0. 029 0. 021 0. 077 0. 682 Ⅲ 临界 0. 115 0. 089 0. 029 0. 027 0. 042 0. 718 Ⅳ 较安全 南通 2000 年 2014 年 0. 113 0. 093 0. 027 0. 030 0. 064 0. 706 Ⅲ 临界 0. 115 0. 089 0. 027 0. 030 0. 057 0. 769 Ⅳ 较安全 扬州 2000 年 2014 年 0. 114 0. 093 0. 026 0. 030 0. 072 0. 690 Ⅲ 临界 0. 118 0. 088 0. 026 0. 030 0. 066 0. 785 Ⅳ 较安全 镇江 2000 年 2014 年 0. 114 0. 088 0. 028 0. 030 0. 064 0. 712 Ⅲ 临界 0. 118 0. 092 0. 028 0. 030 0. 070 0. 821 Ⅳ 较安全 泰州 2000 年 2014 年 0. 105 0. 096 0. 026 0. 027 0. 057 0. 669 Ⅲ 临界 0. 115 0. 090 0. 026 0. 027 0. 050 0. 738 Ⅲ 临界 城市 上海 杭州 湖州 绍兴 时间 由表 3 可知:长三角生态安全级别在 2000 年为 Ⅲ 级,处于临界状态;在 2014 年为 Ⅳ 级,处于较安全 状态,城市生态安全等级没有发生改变的有上海、泰州和苏州,城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一级的有无锡、嘉 兴、镇江、绍兴、扬州、舟山、杭州、湖州、宁波、常州、南通、台州、南京 . 由图 1 可知: 2000, 2014 年, 16 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指数 增 长 速 率 差 异 明 显,增 长 速 率 由 高 到 低 依 次 为:无锡、嘉兴、镇江、绍兴、扬州、舟山、杭州、湖州、宁波、上海、泰州、常州、南通、台州、南京、苏州,其中, 无锡、嘉兴、镇江、绍兴、扬州、舟山、杭州、湖州、宁波 9 个城市的增长率均高于 16 个城市的平均水平 . 由图 2 可知: 16 个城市状态指数 均 呈 上 升 趋 势;上 海、嘉 兴、南 京、无 锡、常 州、苏 州、南 通、扬 州、镇 江及泰州的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余城市呈下降趋势;上 海、杭 州、宁 波、嘉 兴、湖 州、台 州 及 镇 江 的 响 应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余城市呈下降趋势 .因此,压力指数 和 响应指 数是 影 响 生 态 安 全 总 指 数 提 升 的 主 要限制因子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9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图 1 长三角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 2 长三角生态安全子系统指数变化趋势 F i 1 Tr endsi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g. F i 2 Tr endsi ni ndexo f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g. y e c o l og i c a ls a f e t ompo s i t ei ndex yc subsy s t emi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2019 年 4 长三角生态安全空间的演变分析 长三角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分 布 格 局,如 图 3 所 示 .由 图 3 可 知: 2000 年,长 三 角 生 态 安 全 指 数 在 Ⅱ~Ⅳ 级之间,各城市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州、宁 波、绍 兴、杭 州、台 州、南 京、舟 山、镇 江、南 通、常 州、 扬州、苏州、嘉兴、上海、泰州、无锡,其中,无锡为 Ⅱ 级不安全城市,湖州为 Ⅳ 级较安全城市,其他 14 个城 市处于 Ⅲ 级临界状态; 2014 年,长三角生态安全指数上升到 Ⅲ~Ⅴ 级 之间,各城市 等级由高 到低依 次为 湖州、绍兴、宁波、杭州、镇江、舟山、嘉兴、扬州、台 州、南 通、南 京、常 州、无 锡、上 海、泰 州、苏 州,其 中,无 锡、上海、泰州和苏州为 Ⅲ 级临界状态,湖州处于 Ⅴ 级安全城市,其他 11 个城市为 Ⅳ 级较安全城市 . 由图 3 还可知:长三角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各城 市间 差 异 较 大 .以 湖 州、嘉 兴 及 舟 山 为 界,呈 现 较为明显的“包括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下游区域高 于上游 区域”空间 分 布 特 征 .根 据 生 态 安 全 等 级 空 间分布及生态安全指数增长情况,可将 长 三 角 城 市 划 分 为 3 个 不 同 的 生 态 安 全 水 平 区,即 安 全 区 有 湖 州,中安全区包括宁波、绍兴、杭州、镇江、舟山 、台州、南京、扬州、南通、嘉兴、常州 11 个城 市,低 安全区 包括无锡、上海、泰州、苏州 4 个城市 . ( a)2000 年长三角生态安全等级空间分布 ( b)2014 年长三角生态安全等级空间分布 ( c)2000, 2014 年长三角 ESCV 增长情况 ( d)长三角生态水平分区 图 3 长三角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布格局 F i 3 Spa t i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pa t t e r no f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e ve li n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g. yl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陈燕,等: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91 5 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的演变分析 由生态安全重心分析模型可得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转移信息 .对比 2000, 2014 年,长三角的生态安 全重心从 120 ° 24 ′ 17. 85 ″E, 31 ° 04 ′ 23. 52 ″N(苏州 市 吴 中 区 东 山 镇)移 至 120 ° 29 ′ 19. 29 ″E, 31 ° 04 ′ 21. 51 ″N (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迁移速度较慢,南北向迁 移 0. 0620km,东 西 向 迁 移 9. 3039km,迁 移 方 向 主 要为自西向东 .迁移速度慢说明各城市的生态安全较 为平衡 .重心 集中 在 中 部 的 苏 州 市 内,原 因 是 由 于 长三角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较大的城市集中在中部区域,上下两极区域变化较为 平稳(图 3).具体 的迁移 过程,如图 4 所示 .未来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仍会处于区域的中部,由于现阶段呈现较为明显的“下游地 区生态安全水平高于上游地区”空间分布特征,故生态安全重心有向东南方向发展的趋势 . 图 4 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演变过程 F i 4 Evo l u t i ono fe 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en t e ro fYang t z eRi ve rDe l t a g. yc 6 结果与讨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综 合 指 数 法 对 长 三 角 的 生 态 安 全 进 行 评 价,并 利 用 重 心 分 析 模 型 分 析 长 三 角 2000, 2014 年生态安全重心的迁移趋势与方向,得出以下 3 点结论 . 1)2014 年的长三角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均高于 2000 年,但各城市的增长速率差异明显,最高的是无 锡 16. 57% ,最低的是苏州 5. 34%.空间上,长三角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各城市差异较大 .以湖州、嘉 兴及舟山为界,呈现较为明显的“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水平高于上游地区”空间分布特征 .未来生态调控应 重点关注低安全区的城市,如上海、无锡、苏州、泰州,对应的中安全区城市应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 . 2)长三角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子来自 于 压 力 子 系 统 中 的 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植 被 覆 盖 率,响 应 子 系统中的第三产业比重、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比率、环保 投 资比重 .要提 高 生 态 安 全 需 重 点 减 少 压 力 和 增强响应能力,即需要重点关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于教 育及环保的投资 . 3)长三角的生态安全重心位于长三 角 的 中 部,对 比 2000, 2014 年,生 态 安 全 重 心 自 西 向 东 转 移 了 9. 3039km,速度较慢,未来有向东南方向发展的趋势,对于位于西北方向生态安全指数较低的城市,如 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应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态 发展 策略,通 过 提 高 环 保 投 资,扩 大 退 耕 还 林 面 积等政策,减少与长三角下游城市生态安全值之间的差距,从而改善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安全 . 根据长三角目前的生态安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提高长三角未来的生态安全水平,实现发展 的可持续性,从以下 2 个方面提出调控措施 . 1)增加环保投资,加强河湖水域、耕地、林地等生态环境保护,减轻资源生态环境压力 . 对比 2000, 2014 年,长三角 16 个核心城市群中,有 10 个城市的环 境保护 投资 指数明 显下降, 13 个 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明显下降,分别占到了 总 城 市 的 62. 50% 和 81. 25%.生 态 环 境 压 力 的 增 大,严重限制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可以通过增加环境保护投资,加强太湖、邵伯湖、钱塘江、秦淮河等水域 及林地、耕地等的生态环境保;可以通过禁止盲目围垦,适当退田还 湖,多植 树种,草涵 固水土 等 [19]方式 来减轻长三角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进而达到提升长三角未来生态安全的目的 . 2)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强生态安全响应能力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92 2019 年 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是评价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基 [ ] 本在 70% 以上,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分 别 为 71. 4% , 71. 7% , 70. 6% 20 . 2014 年,长 三 角 的 第 三 产 业 占比最高的上海也只达到 64. 8% ,最低的舟山只有 38. 7% ,远没有达到现代化需求的标准 .可以通过调 整经济增长模式,加大金融、保险、物流等新兴行业的扶 持,给予 第三 产 业 政 策 和 资 金 的 支 持;可 以 采 用 绿色生态园区模式代替原有工业发展模式 [21]等方式来增强长三角未来生态 安全的响 应能力,从 而进一 步提升长三角未来的生态安全水平 . 参考文献: [ 1] 陈星,周成虎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J].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005, 24( 6): 9 DOI: 10. 3969/ i s sn. 1007 ?10. ?6301. j. 2005. 06. 002. [ cnk i. cn15 2] 吴平平 .我国生态安全 评 价 研 究 进 展 [ J].环 境 与 发 展, 2018, 30( 3): 190 191. DOI: 10. 16647/ ? ?1369/X. j. 2018. 03. 113. [ 3] 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等 .生 态 安 全 研 究 进 展 [ J].生 态 学 报, 2005, 25( 4): 861?866. DOI: 10. 3321/ i s sn: 1000? j. 0933. 2005. 04. 031. [ 4] 贺文龙,霍晶,门明新,等 .怀来县土地 利 用 变 化 与 景 观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 J].土 壤 通 报, 2016, 47( 1): 15?20. DOI: 10. cnk i. t r t b. 2016. 01. 003. 19336/ j. [ 5] 李洁,赵锐锋,梁丹,等 .兰州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动态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 2): 151 156. ? DOI: 10. 3969/ i s sn. 1003 2363. 2018. 02. 028. ? j. [ 6] 陈伊多,杨庆媛,杨人豪,等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 的 土 地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 J].干 旱 区 地 理, 2018, 41( 1): 185 192. DOI: ? 10. 19336/ cnk i. t r t b. 2016. 02. 07. j. [ 7] 刘心竹,米锋,张爽,等 .基于有害干扰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 J].生 态 学 报, 2014, 34( 11): 3115 3127. DOI: ? 10. 5846/s t x6201310132462. [ 8] PEIL i ang, DU L imi ng, YUE Gu i i e. E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s s e s smen to fBe i i ngba s edonPSR mode l[ J]. Pr o c ed i aEn j ya j 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 s, 2010, 2( 2): 832 841. DOI: 10. 1016/ r oenv. 2010. 10. 094. ? j. p [ 9] BAIXi ao r u i, TAGNJ i ngchun. Ec o l og i c a ls e cu r i t s s e s smen to fTi an i nby PSR mode l[ J]. Pr o c ed i aEnv i r onmen t ya j Sc i enc e s, r oenv. 2010. 10. 099. 2010, 2( 6): 881 887. DOI: 10. 1016/ ? j. p [ 10] 张祥建,唐炎华,徐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 间 结 构 演 化 的 产 业 机 理 [ J].经 济 理 论 与 经 济 管 理, 2003( 10): 65 ?69. i s sn. 1000 DOI: 10. 3969/ 596X. 2003. 10. 012. ? j. [ 11] 罗平 .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4): 126 131. ? [ 12] 丁道军 .基于 PSR 模型的川西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 2015: 49 50. ? [ 13] 邱高会,广佳 .区域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趋势预测[ J].生态经济, 2015, 31( 4): 129 132. ? [ 14] 朱卫红,苗承玉,郑小军,等 .基 于 3S 技 术 的 图 们 江 流 域 湿 地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与 预 警 研 究 [ J].生 态 学 报, 2014, 34 ( 6): 1379 1389. DOI: 10. 5846/s t xb201211241666. ? [ 15] 钟业喜,陆玉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日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J].经济地理, 2011, 31( 2): 195 200. ? [ 16] 刘斌涛,陶和平,宋 春 风,等 .基 于 重 心 模 型 的 西 南 山 区 降 雨 侵 蚀 力 年 内 变 化 分 析 [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2, 28 ( 21): 113 119. DOI: 10. 3969/ 6819. 2012. 21. 016. i s sn. 1002 ? ? j. [ 17] 汤旭,冯彦,鲁莎莎,等 .基于生态区 位 系 数 的 湖 北 省 森 林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及 重 心 演 变 分 析 [ J].生 态 学 报, 2018, 38 ( 3): 886 888. DOI: 10. 5846/s t x6201612152581. ? [ 18] 彭文军,苏英格 .喀斯特 山 区 县 域 耕 地 景 观 生 态 安 全 及 演 变 过 程 [ J].生 态 学 报, 2018, 38( 3): 852?854. DOI: 10. 5846/s t x6201612062513. [ 19] 孙荣 .龙感湖演变驱动力分析及生 态 保 护 策 略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2, 33( 4): 412?416. DOI: 10. i s sn. 1000 5013. 2012. 04. 0412. 11830/ ? [ 20] 李江帆 .城市现代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J].消费经济, 2002( 6): 43 46. ? [ 21] 商婕,曾悦 .绿色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36( 6): 698 ? 702.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6. 0698.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5040 ?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 评价敖江流域水质 张莹莹,卢毅敏 (福州大学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 根据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敖江流域的 4 个 断 面 的 水 质 监 测 数 据,采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PCA)识 别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敖江流域水质状况进行综 合 评 价 . PCA 将 8 项 水 质 指 标 转换为 3 种主成分,解释了原数据集 83. 144% 的信息 .分析结果表明:敖江流 域 水 质 受 上 游 石 板 材 工 业、中 下 游农业、畜禽养殖业和下游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且污染 呈 现 季 节 性 变 化;敖 江 流 域 整 体 水 质 较 好,各 监 测 断 面 水质情况受单项水质指标的影响显著,且流域整体污染呈现从上游往下游加重的趋势 . 关键词: 水污染;主成分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水质评价;敖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093 08 ? ? ? 犠犪 狋 犲 狉犙狌犪 犾 犻 狋 犪 犾 狌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犃狅 犻 犪狀犵犚犻 狏 犲 狉犅犪 狊 犻 狀犝狊 犻 狀犵 狔犈狏 犼 犘狉 犻 狀犮 犻 犾犆狅犿狆狅狀犲狀 狋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犪狀犱 犠犪 狋 犲 狉犙狌犪 犾 犻 狋 狀犱 犲 狓 狆犪 狔 狔犐 ZHANG Yi ngy i ng,LU Yimi n ( Spa t i a lI n f o rma t i onRe s e a r cho fCen t e ro fFu i anPr ov i nc e,FuzhouUn i ve r s i t i na) j y,Fuzhou350002,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c c o r d i ngt ot hewa t e rqua l i t i t o r i ngda t ao ff ou rs e c t i onsi nt he Ao i ang Ri ve rBa s i nf r om y mon j Ma r ch2017t o Ma r ch2018,t hep r i nc i lc omponen tana l s i s( PCA)wa sus edt oi den t i f het empo r a land pa y yt hewa t e rqua l i t den t i f i c a t i oni ndexme t hod spa t i a lva r i a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a t e rqua l i t nt heba s i n,andt yi yi wa sus edt oc omp r ehens i ve l va l ua t et hewa t e rqua l i t ft heAo i ang Ri ve r.Theme t hodo fPCAc onve r t ed ye yo j e i twa t e rqua l i t nd i c a t o r si n t ot hr e ep r i nc i lc omponen t sand83. 144% o ft heo r i i na lda t ai n f o rma t i onwa s gh yi pa g exp l a i ned.Theana l s i sr e su l t sshowedt ha tt hewa t e rqua l i t ft heAo i ang Ri ve rBa s i nwa sa f f e c t edbyt he y yo j heag r i cu l t u r eandl i ve s t o ckandpou l t r r e ed i ngi ndus t r nt hemi dd l e s t onep l a t ei ndus t r ft heups t r e am,t yb yi yo andl owe rr e a che s,andt hepopu l a t i ond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hedowns t r e am,f u r t he rmo r e,t hepo l l u t i onp r e s en t ed s e a s ona lchange s;andt heove r a l lwa t e rqua l i t ft heAo i angRi ve rwa sr e l a t i ve l hewa t e rqua l i t f yo j ygood,t yo e a chmon i t o r i ngs e c t i onwa ss i i f i c an t l f f e c t edbyt hes i ng l ewa t e rqua l i t ndex,andt heove r a l lpo l l u t i ono f gn ya yi t hewa t e r shedshowedanagg r ava t i ngt r endf r omups t r e amt odowns t r e am. r i nc i lc omponen tana l s i s;t 犓犲 狉 犱 狊: wa t e rpo l l u t i on;p empo r a landspa t i a lchange s;wa t e rqua l i t den t i pa y yi 狔狑狅 f i c a t i oni ndexme t hod;c omp r ehens i vewa t e rqua l i t va l ua t i on;Ao i angRi ve rBa s i n ye j 流域地表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灌溉、城市建设中 .近 年来,规模化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使我国地表水水环境问题凸显 [1].水质评价是通过对水体中相 收稿日期: 2018 05 21 ? ? 通信作者: 卢毅敏( 1973 E?ma i l: l uym@l r e i s. a c. ?),男,副研究员,博 士,主 要 从 事 资 源 环 境 模 型 与 系 统 模 拟 的 研 究 . cn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B050350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94 2019 年 关水质组分进行监测和调查,并以定量的方式对水环境质量及其利用价值的总体状况进行评定 [2].典型 的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有单因 子 评 价 法、集 对 分 析 法、灰 色 系 统 评 价 法、主 成 分 分 析 法、模 糊 评 价 [ ] [] 法、 BP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水质标识指数法等 35 .刘 潇 等 6 采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PCA)对 影 响 黄 河 口 及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可将 14 项水质指标转换为 4 种主成分,使 评价过程简单,结果合理 .胡成等 [7]基于现有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浑河的 3 个控 制单元各自的主要污染因子,阐明了浑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的提出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国峰等 [8]对天津地区 12 条主要河流于 2009 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的水质监 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证明 主成分分析法与水质标识指数法相结合的可靠性 .本文 采用 主成分 分析法 识 别 敖 江 流 域 水 质 时 空 变 化 特征,并进一步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敖江流域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概况,如图 1 所示 .敖江流域位于北纬 26 ° 8 ′~26 ° 46 ′,东经 118 ° 39 ′~118 ° 54 ′,为福建省第六 大流域 .流域面积 2677km2 ,干流全长约 137km,为闽东独立 水系,发 源于古 田县 东 北 部 鹫 峰 山 脉,沿 途有西洋溪、柴峰溪、黄埔溪、斌溪、华林溪等支流汇入,流经罗源县、连江县,在东岱口处注入东海 .敖江 流域整体地势较高,西北多为山地丘陵,东南主要为连江平原,河流总体流向为东南向 .中游的山仔水库 总库容为 1. 76×108 m3 ,主 要 用于防 洪、水量 调度、发 电;下 游 8km 的塘坂水 库被定 为连 江县 城、可 门 港,以及福州市部分地区的生活水源 [9].因此,敖江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大部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 图 1 研究区概况图 F i 1 Su r vey mapo fs t udya r e a g. 敖江流域上游石材资源丰富, 20 世 纪 末 期,为 发 展 当 地 经 济,石 板 材 工 业 迅 速 崛 起,这 些 企 业 多 依 傍采石场而建,企业数量和产量规模大幅度增加,一度成为宁德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由于缺失植被覆盖, 雨水冲淋的“人造石山”常常造成流 域 浊 度 严 重 提 升 [10].再 有 石 板 材 企 业 加 工 产 生 的 废 水 通 过 直 接、间 接方式排入流域中,由于这些废水中包含了大量在石板材加工工艺中使用的“冷却剂”,其主要成分为不 饱和脂肪酸及其皂化物、树脂酸类及其皂化物、木素类及 其 降解物 等 .这 些 有 机 高 分 子 化 合 物 可 吸 附 粉 尘中的小颗粒,使水 体 较长时 间内呈 现胶体 特 性,难以 沉降,导致 原本清澈 的溪 流变成“牛奶溪”[11].此 外,敖江流域取水便捷,生猪养殖业较发达,而农村地区 污水、垃圾处 理 设 施 较 落 后,养 殖 产 生 的 废 水 胡 乱排入水体,造成流域水环境日益恶化,敖江流域已经出现水环境生态失衡现象 . 为迎合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提高人们对 水环境 保护 的 意 识,福 建 省 政 府 开 始 着 重 对 敖 江流域进行 整 治 . 2000 年,福 建省颁 布《敖江流 域水 源保护管 理办法》,随后,实施 敖江 流域水 环境保 护 规划的三个“五年”计划,并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如强化保护饮用水源地;建立垃圾和废水处理设施;专 项整治建筑饰面石材行业和畜禽养殖业;推进生态环 境保护 建设和 提 高 水 环 境 监 管 能 力 等 .但 是,由 于 农村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石板材工业产生的废渣、废料 难 以在短 时间 内 处 理,整 治 力 度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张莹莹,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敖江流域水质 95 有待提高 .因此,敖江流域水环境形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 4 个 问题 . 1)水动力条件差 .敖江流域属于乡镇河网,河段之间建有梯级水电站,导致水流 缓慢,不利 于污染 物的迁移扩散 . 2)山仔水库富营养化 .在建库 初 期,没 有 对 底 部 淤 泥 进 行 清 理,而 后 又 汇 入 库 区 上 游 营 养盐,导致水库水质呈现季节性富营养化现象,至2012 年,已爆发多次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 [12]. 3)水质 指标间歇性超标 .点源和面源污染的输入,使流域水质指标处于不稳当状态,间歇性出现超 Ⅲ 类水现象 . 4)水体浊度严重 .石板材行业遗留的废渣、废料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流域水体中,造成水体浊度增大 . 长期以来,对敖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描述多以感官效果为主,未有全面的量化评价 .因此,采用相关 的水质评价方法,正确评价和分析当前流域的地表水 环境形 势,对 保障全 省 水 环 境 质 量 和 推 动 我 国“十 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2 数据与方法 2. 1 水质监测数据 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生态云平台项目水环境综 合分析 系统 .敖 江 目 前 暂 有 的 4 个 地 表 水 监 测 站点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共监测 8 项水质监测指标,即水温、酸 碱 度( pH 值)、电导率、浊 度、溶解氧 ( DO)、高锰酸盐指数( CODMn)、氨氮( NH3?N)、总 磷 ( TP).监 测 时 间 从 2017 年 3 月 27 日 至 2018 年 3 月 16 日,每日从零点开始,每隔 4h 获取一次监测 数 据,一 天 共 获 取 6 次 数 据 .获 取 到 的 水 质 监 测 数 据 常常因为监测设备、网络数据传输等问题存在异常、缺失(零 值)等情况 .为 了 能 够 有 效 地 对 敖 江 流 域 水 质进行量化评价,需先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具体过程包括:剔除异常值,归零,插补缺失值 . 剔除异常值需参考国家标准 GB3838-2002《地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中 水 质 指 标 的 分 类 标 准,并 且 根据目前敖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参考 4 个站点各个指 标的数 值分布,确 定 每 个 指 标 的 取 值 范 围,并 将 超 出原始数据范围的数值设置为异常值,并赋为零值 .考虑 到 一般水 质监 测 的 前 后 较 短 时 间 内,指 标 数 值 一般不会呈现较大波动,故采用中值插补方式对缺失 值进行 插补,得到 完 整 的 水 质 时 间 序 列 数 据,其 基 本统计结果,如表 1.表 1 中: 狋 为水温; 狕 为浊度; σ 为电导率; ρ 为质量浓度. 表 1 监测指标基础统计结果 Tab. 1 Ba s i cs t a t i s t i c a lr e su l t so fmon i t o r i ngi nd i c a t o r s 参数 pH 最小值 6. 300 5. 730 0. 410 1. 270 3. 960 0. 003 0. 001 0. 001 平均数 21. 567 7. 095 74. 452 96. 151 8. 494 2. 441 0. 086 0. 172 中位数 22. 300 7. 012 66. 240 36. 881 8. 355 1. 906 0. 051 0. 076 -1 σ/μS·cm 狕/NTU -1 ρ/mg·L NH3?N CODMn /℃ 狋 DO TP 最大值 33. 900 9. 150 480. 700 997. 136 13. 583 14. 700 1. 800 2. 143 标准方差 5. 975 0. 413 33. 510 139. 084 1. 261 1. 544 0. 113 0. 308 变异系数 0. 277 0. 058 0. 450 1. 447 0. 148 0. 633 1. 314 1. 790 2. 2 数据分析方法 2. 2. 1 主成分分析法 为了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系统 地评价,往往 需 要 对 反 映 水 质 情 况 的 多 个 指标进行观测 .多变量、大样本的使 用,给 科 学 研 究 提 供 丰 富 的 信 息,但 却 增 加 分 析 的 工 作 量 [13].因 此, 如果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则可以考虑通过特定方法建立指标之间的联系,用少数几个彼此独立的新 指标代替原来众多的指标,使它们能尽可能、较全面地反 映 水质信 息 .主 成 分 分 析 是 多 元 统 计 分 析 中 应 用性极强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过线性变换和舍弃 部分信息,以少数相互间没有重复特征信息的综合变 量取代 原有的 多 维 变 量,简 化 数 据 结 构,客 观 确 定 权重,避免主观随意性 .因此,使用该方法可综合评价水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水质评价中 [14]. 2. 2. 2 水质标识指数法 徐祖信 [15]提出的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基于代数 运算 的水质连 续性刻 画评 价方法,计算简单、结构清晰 .该方法完整地标识了水质 评价 指标的 类 别、水 质 数 据、功 能 区 目 标 值 等 重 要信息,可以直观地表达水质类别与功能区目标值的差距,反映水质达标情况 .其中,单因子水质标识指 数( SWQF)法可通过对不同水质指标单因子标识指 数 的 比 较,判 断 该 断 面 导 致 水 质 恶 化 的 主 要 污 染 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96 2019 年 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CWQI I)法可以 把 选 定 的 多 个 水 质 指 标 计 算 成 一 个 数 值,避 免 个 别 较 差 水 质 指 标对整体评价的影 响,能 完 整 地 表 达 监 测 断 面 的 综 合 水 质 信 息,且 可 以 对 同 一 等 级 水 体 进 行 量 化 对 比 [16].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计算方法有以下 2 点 . 1)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的组成 .第犻 项水质指标的单因子水 质指数 犘犻 由一 个整 数、小 数点 后两位 或三位有效数字组成,表示为 犘犻=犡1 . 犡2犡3 .其中: 犡1 . 犡2 为计算结果; 犡1 表 示为第犻 项水 质指 标的水 质类别; 犡2 表示为该水质在 犡1 类水质标准下限值与上限值的区间位置,按照四 舍五入的方 式确 定; 犡3 为比较结果,由于这里只用到计算,故不考虑 犡3 . 2)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组成 .综 合 水 质 标 识 指 数 犐wq 表 示 为 犐wq =犡1 . 犡2犡3犡4 .同 样 的, 犡1 . 犡2 为 计算结果, 犡3犡4 为比较结果,这里只用到计算结果,故只考虑 犡1 . 犡2 ,即 1 ( 犘 ′1 +犘 ′2 + … +犘 ′狀 ) . 狀∑ 上式中: 犡1 . 犡2 为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总和的平均值; 狀 为参加水质评价因子的个数 . 犡1 . 犡2 = 3 分析结果 3. 1 基于 犘犆犃 的敖江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对敖江流域各站点月份水质的52 组样本集进行 PCA 分析 .在分析 PCA 前,需对数据集进行 KMO 检验和 Ba r t l e t t球 形 检 验 .若 KMO 检 验 结 果 大 于 0. 5, 表 2 水质监测指标 PCA 特征值及方差 Ba r t l e t t球形检验结果显 著 性 概 率 犘 值 小 于 0. 05,说 明 [ 17] 各变量 间 具 有 相 关 性,可 以 进 行 主 成 分 分 析 .通 过 Tab. 2 PCAe i l ue sandva r i anc e so f genva SPSS 软件,对月 份 水 质 数 据 进 行 因 子 分 析,得 到 KMO 检验结果为 0. 525, Ba r t l e t t球形检 验结 果 显 著 性 概 率 犘 主成分 特征值 犚V/% 犚CV/% 1 2. 942 36. 772 36. 772 2 2. 230 27. 879 64. 651 3 1. 479 18. 493 83. 144 4 0. 696 8. 696 91. 840 5 0. 445 5. 568 97. 408 6 7 8 0. 087 0. 071 0. 050 1. 085 0. 888 0. 620 98. 493 99. 380 100. 000 wa t e rqua l i t i t o r i ngi nd i c a t o r s y mon 值小 于 0. 001,说 明 该 组 数 据 适 合 进 行 PCA 分 析 .利 用 SPSS 软件进行 PCA 分析,得到特征值和解释的方差,如 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犚V , 犚CV 分 别 表 示 方 差 贡 献 率 和 累 计 方差贡献率 . 依据 Ka i s e r r r i s准则,一般保留特征 值大于 1 的 ?Ha 主成分,第 1, 2, 3 主成分的特征值 分 别 为 2. 942, 2. 239, 1. 479,故确定输出第 1, 2, 3 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36. 772% , 27. 879% 和 18. 493% ,而方差累计 贡献率为 83. 144% ,说 明 这 3 个 主 成 分 基 本 包 含 原 数 据 集 的 大部分信息,可代替原 8 项指标 . 前 3 项主成分的荷载分布,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知:主成分 1 与 pH 值、电导 率、 NH3?N 和 TP 高 度相关, pH 值 和 电 导 率 可作为解释水体酸 碱 盐 指 标, NH3?N 值 和 TP 值 可 作 为 解 释 水体营养盐污 染 指 标,故 主 成 分 1 主 要 解 释 水 体 的 各 类 盐 质 质量浓度;主成分 2 与 水 温 和 DO 高 度 相 关,两 者 指 标 呈 负 相 关,天然水体中水温值越高,水中 DO 越低,可作为解释水体环 图 2 前 3 项主成分荷载 境变化特征;主成分 3 与浊度和 CODMn 相 关,可作 为解释水 体 可还原污染物及悬浮物的污染指标 . F i 2 F i r s tt hr e ep r i nc i lc omponen tl oads g. pa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得分系数,构成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函数为 051狓1 +0. 256狓2 +0. 323狓3 +0. 068狓4 +0. 005狓5 -0. 071狓6 +0. 244狓7 +0. 314狓8 , 烄犳1 =-0. 419狓1 +0. 189狓2 +0. 051狓3 +0. 189狓4 -0. 418狓5 +0. 088狓6 -0. 047狓7 -0. 116狓8 , 烅犳2 = 0. 烆犳3 =-0. 143狓1 -0. 158狓2 -0. 118狓3 +0. 481狓4 +0. 058狓5 +0. 579狓6 +0. 185狓7 +0. 108狓8 . 代入数值计算,可得敖江流域4 个站点13 个月( 2017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的水质主成分得分,如 图 3 所示 .结合图 3 与敖江流域相关的地理特征,可识别 该 流域水 质污 染 的 时 空 规 律 .敖 江 流 域 的 人 口 分布和农田分布,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农田以水田为主,并存有部分旱田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张莹莹,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敖江流域水质 ( a)05911004 罗源霍口 ( c)05911038 陀市桥 97 ( b)05900010 罗源福湖 ( d)05900007 连江观音桥阁 图 3 敖江流域监测断面 PCA 得分时空分布 F i 3 Tempo r a landspa t i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o fPCAs c o r ei nmon i t o r i ngs e c t i ono fAo i angRi ve rBa s i n g. j ( a)人口分布 ( b)农田分布 图 4 敖江流域人口分布和农田分布 F i 4 Popu l a t i ond i s t r i bu t i onandf a rml andd i s t r i bu t i ono fAo i angRi ve rBa s i n g. j 主成分 1 得分作为解释水体盐类污染程度,得分越高,表明 水 体 存 在 盐 类 污 染 越 严 重,有 可 能 出 现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 .由图 3 可知: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主 要 集 中 在 10 月 至 次 年 3 月,以 罗 源 霍 口、 罗源福湖、连江观音阁断面最具有代表性 .此时,处于秋 季进 入冬季,河 流 处 于 非 汛 期 阶 段,流 域 水 温 较 低,水体流速和流量较平时均有所降低,污染物入河无法及时随水流扩散稀释;另外,通过对 4 个监测断 面进行对比分析,罗源霍口和罗源福湖断面盐类污染较轻,主要是因为这 2 个水质断面处于敖江流域的 上游,该地区一般以山地丘陵地势为主,人口较少,产生营养盐污染排放较低,而陀市桥断面全年水体富 营养化均呈现较严重的形式 .结合图 4( b)可 知:由 于 陀 市 桥 断 面 附 近 农 业 较 发 达,农 田 在 施 肥 过 程 中, 有大量氮、磷元素无法被农作物吸收,随着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当中,造成此段流域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 另外,陀市桥附近为丹 阳镇,该镇目 前尚有 30 家生猪养殖场,其 中, 14 家沿大 港溪流 域分 布,畜 禽 养 殖 产生的污水中包含氮、磷元素,这也是造成陀市桥断面水质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 主成分 2 得 分 作 为 解 释 水 体 环 境 变 化 特 征,得 分 越 高,说 明 水 温 越 高,而 水 中 DO 越 低 .由 图 3 可 知: 5-10 月水体 DO 相对于其他月份较低,主要原因是此时处于 南方地区 的夏季,温度长 期保持较高,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98 2019 年 水中含氧量降低;并且,夏季水体环境较适宜浮游生物和藻类植物生长,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 影响 DO 的饱和度 . 主成分 3 得分主要作为水体可还原污染物及悬浮物 质 量浓 度 的 解 释,得 分 越 高,表 明 有 机 污 染 物、 还原性无机物质及悬浮物污染程度越高 .由图 3 可知:罗源 霍口 的污染 情 况 明 显 高 于 其 他 断 面,这 主 要 是由于罗源霍口断面附近的采石场 和 石 材 加 工 企 业 遗 留 的 石 材 废 渣、废 料 通 过 雨 水 冲 刷 进 入 河 流 .其 中,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成分“冷却剂”造成该断面有机污染物和还原性无机污染物较高,石板材粉尘造成 流域浊度较大,悬浮物污染较高,下游地区随着水流的扩 散、稀 释和 沉 淀,污 染 程 度 有 所 减 轻 .由 图 3 还 可知:连江观音 阁断 面从 10 月至次 年 2 月 也呈 现较严重 的形 式 .结 合图 4( a)分析,这主 要是因为 连 江 观音阁断面位于敖江流域下游的连 江 平 原 地 区,附 近 人 口 分 布 较 多,其 上 游 为 旅 游 业 发 达 的 贵 安 新 天 地,该地区为温泉旅游度假区,每年 冬 天 都 会 迎 来 当 地 的 旅 游 高 峰 期,商 铺、住 宅 及 旅 游 产 生 的 生 活 垃 圾、废水,是造成该时间段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另外,连江观音阁断面附近为连江县城,人口较多,也造 成该断面污染较重 . 综上所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研 究,可 以 直 观 地 对 不 同 月 份、不 同 监 测 断 面 的 相对污染情况进行比较 .但是,水质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 于超 标 最 严 重 的 指 标,而 主 成 分 分 析 由于其自身特点,无法确定各样本的水质质量等级 [1819].因此,为确定各样本的水质质量等级,进一步采 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各站点水质样本进行定量评价,从而判断样本受污染的程度 . 3. 2 基于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为梳理流域各站点水质情况,依 据 国 家 标 准 GB3838-2002《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对 敖 江 流 域 4 个水质监测站点的 13 个月( 2017 年 3 月 至 2018 年 3 月)水 质 检 测 样 本,抽 取 其 DO, CODMn, NH3?N, TP4 个 水 质 指 标,并 采 用 SWQF 和 CWQI I 进 行 水 质 类 别 分 析,结 果 如 表 3 所 示 .由 表 3 可 知:采 用 SWQF 与 CWQI I计算得到的水质类别占比 及 水 质 达 标 率 不 同,综 合 水 质 标 识 指 数 评 价 法 得 出 的 水 质 类别优于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的评价结果,这表明敖江流域各断面水质受单项水质指标的影响显著 . 表 3 基于 SWQF 和 CWQI I的各断面水质类别分析 Tab. 3 Ana l s i so fwa t e rqua l i t fe a chs e c t i onba s edonSWQFandCWQI I y yo 站点(目标水质) 罗源霍口(Ⅲ 类) 罗源福湖(Ⅲ 类) 陀市桥(Ⅲ 类) 连江观音阁(Ⅲ 类) 评价方法 Ⅰ 类/% Ⅱ 类/% Ⅲ 类/% Ⅳ 类/% Ⅴ 类/% 劣 Ⅴ 类/% 达标率/% SWQF 52. 53 43. 85 3. 15 0. 37 0. 11 - 99. 53 CWQI I 72. 72 26. 91 0. 37 - - - 100. 00 SWQF 61. 52 33. 45 4. 55 0. 41 0. 06 - 99. 53 CWQI I 81. 79 18. 21 - - - 100. 00 SWQF 46. 49 29. 27 20. 65 3. 21 0. 35 0. 03 96. 41 CWQI I 21. 97 74. 77 3. 26 - - - 100. 00 SWQF 43. 14 38. 07 7. 51 4. 44 0. 57 6. 27 88. 72 CWQI I 39. 22 37. 65 23. 06 0. 07 - - 99. 93 通过计算单项水质指标的水质类别占比,分析造成 流域 中每个 监测断 面 较 差 的 水 环 境 的 主 要 污 染 指标,如表 4 所示 .由表 4 可知:从 4 个监测站 点 的 单 因 子 标 识 指 数 分 析, DO 和 NH3?N 基 本 处 于 Ⅰ 类 水质量等级,而 CODMn主要 处于 Ⅰ 类、Ⅱ 类水体, TP 处于 Ⅱ 类、Ⅲ 类水体 .因此,在 4 项 水质指 标 中,导 致敖江流域水环境水体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 CODMn 和 TP. 4 个监测 站点中,中上 游 单 元 包 括 罗 源 霍 口和罗源福湖 2 个站点,水质整体较好,但存在 CODMn, TP 未达标,且 罗源福湖 DO 也存在 少量 未达标 情况 .下游单元包括陀市桥和连江观音 阁 站 点, 4 项 水 质 指 标 相 对 中 上 游 站 点 均 较 差,且 全 部 存 在 未 达 标情况 .其中,陀市桥站点主要为 TP 指标严重 超 标,连 江 观 音 阁 断 面 的 CODMn 和 TP 指 标 达 标 率 均 在 90. 00% 以下,其中, TP 达标率仅为 69. 40%. 另外,从 4 个监测站点的综合标识指数值分析,污染呈 现从 中 上 游 往 下 游 加 重 的 趋 势,这 主 要 是 由 敖江流域的地形决定 .敖江流域上游,主要地形为山地丘陵,人 口分 布 较 稀 疏,污 染 物 较 少 .但 罗 源 霍 口 断面水质污染较严重,这是因为该断面石板材工业发达,石材开采及石板材加工后留下的废渣、废料,以 及其中包含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冷 却 剂”流 入 河 流,造 成 该 断 面 污 染 整 体 较 高 .从 单 因 子 标 识 指 数 分 析,该断面的 CODMn数值高于其他 3 个 断 面,这 也 正 好 表 明 该 断 面 有 机 污 染 物 和 还 原 性 无 机 物 污 染 较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张莹莹,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敖江流域水质 99 严重 .流域下游地区主要为连江平原,人口分布较广,且 较适宜 发展 农 作 物 和 养 殖 业,产 生 的 生 活 垃 圾、 污水、农业污染和养殖废水等通过土壤渗透、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水体,从而造成水体有机物污染,并且 升高了氮、磷元素水平 .综上所述,流域整体污染呈现从上游往下游加重的趋势 . 表 4 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单项水质指标评价结果 Tab. 4 Wa t e rqua l i t nd i c a t o ri ndexe va l ua t i onr e su l t sf o ri nd i v i dua lwa t e rqua l i t nd i c a t o r s yi yi 站点 检测指标 (目标水质) 单因子 标识指数 综合 类/% Ⅱ 类/% Ⅲ 类/% Ⅳ 类/% Ⅴ 类/% 劣 Ⅴ 类/% 达标率/% 标识指数 Ⅰ DO 1. 4 1. 9 74. 96 23. 02 2. 02 - - 罗源霍口 - 100. 00 CODMn 2. 2 - 39. 81 53. 81 4. 79 1. 15 0. 44 - 98. 41 (Ⅲ 类) NH3?N 1. 3 - 94. 93 3. 95 1. 12 - - - 100. 00 TP 2. 6 - 0. 40 94. 62 4. 67 0. 31 - - 99. 69 1. 28 0. 14 - - 99. 86 DO 1. 2 1. 8 84. 74 13. 83 罗源福湖 CODMn 2. 0 - 67. 6 27. 6 3. 38 1. 17 0. 25 - 98. 58 (Ⅲ 类) NH3?N 1. 3 - 93. 21 4. 87 1. 92 - - - 100. 00 TP 2. 7 - 0. 53 87. 52 11. 63 0. 32 - - 99. 68 DO 1. 6 2. 2 62. 42 32. 36 4. 35 0. 83 0. 04 - 99. 13 陀市桥 CODMn 2. 1 - 56. 24 39. 58 3. 52 0. 52 0. 13 - 99. 35 (Ⅲ 类) NH3?N 1. 9 - 67. 29 28. 10 3. 83 0. 39 0. 39 TP 3. 4 17. 05 70. 90 11. 09 0. 83 0. 13 87. 95 99. 74 - 99. 22 DO 1. 5 2. 4 64. 03 34. 18 1. 53 0. 26 - - 连江观音阁 CODMn 2. 6 - 35. 52 36. 87 13. 36 14. 25 - - 85. 75 (Ⅲ 类) NH3?N 1. 7 - 72. 16 26. 68 - - - 100. 00 TP 3. 6 - 0. 86 54. 55 13. 99 3. 25 2. 28 2. 28 69. 40 1. 16 4 结论 1)基于敖江流域水质月份数据,可通过 PCA 将 8 项水质指标转化为 3 个主成分 .主成 分 1 代表水 体营养盐污染因子 .整体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3 月,此时处于冬季非汛期,而陀市 桥断面因其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元素,导致该段水质全年呈现富营养化 .主成分 2 代表水体 环境变化特征 .敖江流域 5-10 月处于夏季时期,此时水体中水藻、浮游生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消耗大量 溶解氧,导致水体溶解氧降低 .主成分 3 代表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还原性无机物质及悬浮物污染程度 .上 游石板材企业遗留的石材边角料废渣及废料中,包含 的有机 高分子 化合 物“冷 却 剂”成 为 造 成 该 类 污 染 的主要原因;另外,连江观音阁断面因其周围旅游业发达、人口密集,也呈现较高的污染形式 . I对敖江水质 监测 站点 进 行水质 类别统计,统 计结果 显示,敖江流域 整 体 2)采用 SWQF 和 CWQI 水质较好, CWQI I显示基本达标,而 SWQF 均显示未达标 .由此可知,敖江流 域各 断面水质 受单项 水质 指标的影响显著 .进一步通过计算单项水质指标的水质类别占比,结果表明,在 4 项水质指标中,导致敖 江流域水环境水体质量较差 的 主 要 原 因 为 CODMn 和 TP.另 外,从 4 个 监 测 站 点 的 综 合 标 识 指 数 值 来 看,敖江流域整体污染呈现从中上游往下游加重的趋势 . 3)在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时,敖江监测 站点只含 有 4 项在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涉及到的监测指标,指标个数偏少 .因此,只对 4 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造成敖 江水质较差的相对污染指标,但尚不能充分得出敖江 最主要 的污染 指 标 .若 监 测 站 点 的 监 测 指 标 较 多, 且各监测指标有相应质量浓度对应的水体类别,水质标识指数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水质评价方法 . 4)由于敖江流域水质监测站点太少,因 此,不 足 以 对 整 条 流 域 的 水 环 境 进 行 全 面 地、系 统 地 分 析 . 建议在敖江干流上游、山仔水库下游及主要支流附近 设置水 质监测 断 面;另 外,建 议 加 强 连 江 县 城 对 生 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 参考文献: [ 1] BHUIYAN A B,MOKHTAR M B, TORIMAN M E, 犲 狋犪 犾. Theenv i r onmen t a lr i skandwa t e rpo l l u t i on:Ar e v i ew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00 2019 年 f r omt her i ve rba s i nsa r oundt hewo r l d[ J]. Ame r i c an r a s i anJ ou r na lo fSus t a i nab l eAg r i cu l t u r e, 2013, 7( 2): 126 ?Eu ? 136. [ 2] 富天乙,邹志红,王晓静 .基于多元 统 计 和 水 质 标 识 指 数 的 辽 阳 太 子 河 水 质 评 价 研 究 [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14, 34 ( 2): 473 480. DOI: 10. 13671/ h kxxb. 2014. 02. 032 . ? j. j [ 3] 尹海龙,徐祖信 .河流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 5): 729 733. DOI: 10. 3969/ ? j. 8227. 2008. 05. 012 . i s sn. 1004 ? [ 4] 周真明,沈春花,涂帆,等 .山美水库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 2): 215 217. ?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0. 02. 0215 . ? [ 5] 王维,纪枚,苏亚楠 .水质评价研究进 展 及 水 质 评 价 方 法 综 述 [ J].图 书 情 报 导 刊, 2012, 22( 13): 129?131. DOI: 10. i s sn. 1005 3969/ 6033. 2012. 13. 056 . ? j. [ 6] 刘潇,薛莹,纪毓鹏,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水质评价[ J].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10): 3187 ? i s sn. 1000 3192. DOI: 10. 3969/ 6923. 2015. 10. 040 . ? j. [ 7] 胡成,苏丹 .综合 水 质 标 识 指 数 法 在 浑 河 水 质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 J].生 态 环 境 学 报, 2011, 20( 1): 186?192. DOI: 10. i s sn. 1674 3969/ 5906. 2011. 01. 033 . ? j. [ 8] 李国锋,刘宪斌,刘占广,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水质标 识 指 数 的 天 津 地 区 主 要 河 流 水 质 评 价 [ J].生 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报, 2011, 27( 4): 27 31. DOI: 10. 3969/ i s sn. 1673 4831. 2011. 04. 005 . ? ? j. [ 9] 张玉珍,黄文丹,王智苑,等 .福建敖江流域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J].湖 泊 科 学, 2015, 27( 6): 1079 1086. DOI: 10. ? 18307/2015. 0612 . [ 10] 吴春山 .石板材行业环 境 问 题 及 其 对 策:以 敖 江 流 域 为 例 [ J].海 峡 科 学, 2008( 6): 58?61. DOI: 10. 3969/ i s sn. j. 1673 8683. 2008. 06. 028 . ? [ 11] 李小梅,吴春山,庄一庭,等 .石板材加工行业的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J].福建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06, i s sn. 1000 22( 4): 67 71. DOI: 10. 3969/ 5277. 2006. 04. 015 . ? ? j. [ 12] 苏玉萍,赖寿辉,林佳,等 .富营养化饮用水源地 山 仔 水 库 限 制 性 营 养 元 素 研 究 [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15, 35( 10): 3107 3113. DOI: 10. 13671/ h kxxb. 2014. 1080 . ? j. j [ 13] 程学宁,卢毅敏 .基于 SOM 和 PCA 的 闽 江 流 域 地 表 水 水 质 综 合 评 价 [ J].水 资 源 保 护, 2017, 33( 3): 59 DOI: ?67. i s sn. 1004 10. 3880/ 6933. 2017. 03. 012 . ? j. [ 14] OUYANG Yi ng. Eva l ua t i ono fr i ve rwa t e rqua l i t i t o r i ngs t a t i onsbyp r i nc i lc omponen tana l s i s[ J].Wa t e r y mon pa y 2005, 39( 12): 2621 2635. DOI: 10. 1016/ Re s e a r ch, wa t r e s. 2005. 04. 024 . ? j. [ 15] 徐祖信 .我国河流单因 子 水 质 标 识 指 数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5, 33( 3): 321?325. DOI: 10. 3321/ i s sn: 0253 374X. 2005. 03. 008 . ? j. [ 16] 徐祖信 .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 法 研 究[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5, 33( 4): 482 488. DOI: ? i s sn: 10. 3321/ 0253 374X. 2005. 04. 012 . ? j. [ 17] 杜乔乔,颜坤 .基于 PCA 的于桥水库富营养化因子分析[ 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 24( 2): 212 214. ? [ 18] 刘臣辉,吕信红,范 海 燕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用 于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的 探 讨 [ J].环 境 科 学 与 管 理, 2011, 36( 3): 183?186. DOI: 10. 3969/ i s sn. 1673 1212. 2011. 03. 045 . ? j. [ 19] 李晓丰,李兴华,黄涛,等 . PCA 水 质 分 类 法 在 通 济 堰 水 质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 J].四 川 环 境, 2016, 35( 3): 41 DOI: ?45. 10. 3969/ i s sn. 1001 3644. 2016. 03. 008 . ? j.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6041 ? 光学衬底上微光纤的传输损耗 梁定鑫1,2,戴昊3,杨宇航1,2,张奚宁1,2,蒲继雄1,2 ( 1.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光传输与变换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3.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观测技术研发中心,福建 厦门 366005) 摘要: 选择不同的光学衬底,采用纳 米 光 纤 锥 直 接 耦 合 的 方 法,测 量 微 光 纤 传 输 损 耗 与 光 学 衬 底 之 间 的 关 系,分析损耗机制,探索降低损耗的有效方法 .结果表明:放置于 MgF2 及 CaF2 光学衬底上的微光纤传输损耗 明显高于悬置于空气中的损耗值;衬底的折射率越接近光纤的折射率,置于其上的微光纤传输损耗越大;在同 一种光学衬底上,微光纤直径越大,其传输损耗越小;光 学 衬 底 的 存 在,使 微 光 纤 中 光 场 能 量 中 心 向 衬 底 方 向 偏移,增加了传输损耗;采用将微光纤部分悬空的方法可有效降低传输损耗 . 关键词: 微纳光纤;纳米光纤锥;光学衬底;传输损耗 中图分类号: TN2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01 05 ? ? ? 犘狉 狅狆犪 犪 狋 犻 狅狀犔狅 狊 狊狅 犳犕犻 犮 狉 狅 犳 犻 犫 犲 狉 狊狅狀犗狆 狋 犻 犮 犪 犾犛狌犫 狊 狋 狉 犪 狋 犲 狊 犵 , , LIANG Di ngx i n1 2,DAIHao3,YANG Yuhang1 2, , , ZHANG Xi n i ng1 2,PUJ i x i ong1 2 ( 1.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Fu i anKeyLabo r a t o r fL i tPr opaga t i onandTr ans f o rma t i on,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j yo gh y,Xi 3.Cen t e rf o rOc e anObs e r va t i onTe chno l og i e s,Xi amenUn i ve r s i t amen366005,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ydepo s i t i ngond i f f e r en tsubs t r a t e s,t he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t hep r opaga t i onl o s so fmi c r o f i be r pbe andt hesubs t r a t ei sme a su r edt hr oughd i r e c tc oup l i ngo fmi c r o f i be randt ape r ednano f i be r.Thel o s sme chan i c s i sana l z edandt hee f f e c t i veme t hodst or educ et hep r opaga t i onl o s si sa l s op r opo s ed.I tdemons t r a t e st ha tt he y t r a t e sa r emuchh i rt hant heoneo ft hea i r suspen l o s s e so fmi c r o f i be rdepo s i t edont heMgF2andCaF2subs ? ghe dedmi c r o f i be r.Whent heop t i c a li ndexo ft hesubs t r a t ec l o s e st ot hemi c r o f i be ri ndex,t hep r opaga t i onl o s so f t hemi c r o f i be rdepo s i t edont hesubs t r a t ei nc r e a s e s.Ont hes amesubs t r a t e,t hep r opaga t i onl o s sde c r e a s e swi t h t hei nc r e a s eo ft hemi c r o f i be rd i ame t e r.Theex i s t enc eo ft hesubs t r a t ed r agst hec en t e ro ft heop t i c a lene r gy hep r opaga t i on f i e l dt ot hesubs t r a t eandl e adst oh i rl o s s.Bysuspend i ngapa r to ft hemi c r o f i be ri na i r,t ghe l o s sc anbee f f e c t i ve l educ ed. yr r opaga t i onl o s s 犓犲 狉 犱 狊: mi c r o/nanof i be r;nano f i be rt ape r;op t i c a lsubs t r a t e s;p 狔狑狅 微纳光纤因其质量小、对光场具 有 强 约 束 力、在 光 纤 表 面 具 有 强 倏 逝 场 等 特 点,在 光 学 传 感、光 通 信、光动力学、微纳光子器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2].由于微纳光纤易制备、结构简 单、便于 与标准光纤集成,因而,可利用微纳光纤制作各种尺寸小、集成度高的功能化光波导器件 .对基于微纳光 收稿日期: 2017 06 14 ? ? 通信作者: 张奚宁( 1982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微纳光纤及 金 属 微 纳 结 构 中 表 面 等 离 激 元 的 研 究 . E i l: zhangx i n i ng1014@163. c om. ?ma 基金项目: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505056);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12BS220)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02 2019 年 [] 纤的光波导器件而言,光的传输损耗是器件的重要 参数之 一 . Tong 等 3 采 用 两 步 拉 伸 法 制 备 的 微 纳 光 纤,其悬置于空气中的传输损耗可低于 0. 1dB· mm-1 ,是 工 作 于 可 见 和 近 红 外 波 段 的 良 好 光 学 波 导 . [] [] Leon l等 4 研究出 1550nm 的光在微纳光纤的损耗为 0. 001dB·mm-1 .侯 建平等 5 提出 采用反 ?Sava 射剪断法测量微纳光纤传输损耗的方法 .郝建苹等 [6]采用剪断法与后向散射法相结合,对由氢氧焰加热 法拉制的微纳光纤在气溶胶及水 中 的 传 输 损 耗 进 行 实 验 测 量,发 现 光 纤 直 径 越 大,损 耗 越 低 . Br amb i l [] l a7 总结了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微纳光纤传输损耗,发现虽然采用不同的制 备技术,但微纳 光纤 的传输 损耗存在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上述研究关 注的是 对称环 境,即 悬 置 于 空 气 或 水 中 时,微 纳 光 纤的传输损耗,而在光波导器件的集成过程中,为增加器 件 的机械 稳定 性,微 纳 光 纤 往 往 需 固 定 在 光 学 [] 衬底上 . Kou 等 8 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理论上证明了光学衬底对拉锥微光纤的出射光透射率具有显著 影响,增加了微光纤的传输损耗 .然而,光学衬底对微光纤传输损耗影响的相关工作尚未见报道 .本文采 用纳米光纤锥直接耦合的方法,通过测量输出端光强变化,对置于光学衬底上的微光纤传输损耗进行实 验测量,并对不同光学衬底对损耗的影响及相同衬底上不同直径的微光纤传输损耗进行系统分析 . 1 理论依据和方法 1. 1 传输损耗的理论公式 微光纤中,光的传输长度 犔0 可通过测量光纤输出光强进行估算,输出光强符合指数衰减 [9],即 / ( 犐( 狓)=犐0 ×e-狓 犔0 . 1) 式( 1)中: 犐0 为初始光强; 狓 为微光纤与纳米光纤锥耦合点与微光纤输出端之间的距离,记为传输距离 . 微光纤的传输损耗α 与传输长度犔0 成反比,两者满足如下关系式 [9],即 og( 1/e) 4. 343 -10×l ( . 2) α= ≈ 犔0 犔0 通过测量微光纤在不同传输距离 狓 激发下的输出光强,可以推算出传输长度 犔0 及传输损耗α. 1. 2 传输损耗实验 利用纳米光纤锥与微光纤直接耦合的方法,将外部光 源 导入 微 光 纤,记 录 不 同 耦 合 位 置 下,微 光 纤 输出端的光强变化,推算微光纤中光束的传输长度及传输损耗 . 微光纤及耦合用纳米光纤锥采用酒精灯火焰 拉 锥 法,从 标 准 通 信 用 单 模 光 纤( SMF28, Co rn i ng)中 制备得到,其典型形貌如图 1 所示 .图 1( a)中:局域放大区为微光纤输出 端的 SEM 照 片,标尺为 5μm. 由图 1( a)可知:微光纤表面质量良好,直径 犇=1. 5μm,长 度 为 毫 米 量 级,通 过 微 光 纤 与 衬 底 之 间 的 范 德瓦尔斯力,固定在表面洁净的光学衬底上,且微光纤输出端口较为平整 .图 1( b)为纳米光 纤锥的 形貌 [ ] 图,其锥尖直径可达数纳米,入射光( 650nm)从另一端的标准单模光纤端输入 10 . ( a)典型的微光纤光学明场照片 ( b)典型的耦合用纳米光纤锥的光学明场照片 图 1 微光纤及纳米光纤锥的典型形貌图 F i i c a lop t i c a limage so fmi c r o f i be randnano f i be rt ape r g.1 Typ 传输损耗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固定在 三维 微 调 架 上 的 纳 米 光 纤 锥,与 放 置 于 光 学 衬底上的微光纤进行倏逝波耦合 .通过三维微调架,可精 确 调节微 光纤 与 纳 米 光 纤 锥 的 耦 合 角 度,并 可 在保持耦合系数不 变 的 情 况 下,使 纳 米 光 纤 锥 沿 微 光 纤 的 轴 向 移 动 (图 2 中 箭 头 方 向 ),改 变 传 输 距 离 [11].通过光学显微镜( i 80, Ni kon)及其连接 的 单 色 CCD( NeosCOMS, Ando r),记 录 不 同 传 输 距 离 微 光纤输出端的暗场光强信息 . 置于 CaF2 衬底上,不同传输距离的微光纤的传 输 损 耗 实 验 操 作 过 程,如 图 3 所 示 .由 图 3( a)可 测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梁定鑫,等:光学衬底上微光纤的传输损耗 103 得耦 合 点 到 微 光 纤 输 出 端 的 传 输 距 离 狓,此 时, 狓= [ ] 67μm.保持耦合条件 不 变 11 ,纳 米 光 纤 锥 向 左 移 动 时,微光纤的光学暗场照片,如图 3( b)~ ( d)所 示 .由 图 3( b)可知:当 狓=67μm 时,通入红 光( 650nm)的 纳米光纤锥 在 耦 合 点 有 明 显 的 散 射,光 沿 微 光 纤 传 输时,可清晰观察到 微 光 纤 表 面 的 光 散 射,散 射 点 的 形成主要是由于微光 纤 表 面 吸 附 了 空 气 中 的 悬 浮 颗 粒 .微光纤的散射光 主 要 由 两 方 面 作 用:一 是 微 光 纤 图 2 微光纤传输损耗测量系统的示意图 F i 2 Ske t cho fp r opaga t i onl o s s g. o fmi c r o f i be ri nme a su r esy s t em 中的光在颗 粒 处 的 散 射;二 是 纳 米 光 纤 锥 对 悬 浮 颗 粒的照射 .由图 3( c),( d)可知:微光纤表面散射光随距离的增加 而逐渐 减弱,这主 要是因为 传输距 离的 增加,散射点处光场能量逐渐减小;同时,纳米光纤锥的 耦合 点逐渐 远 离 散 射 点,无 法 近 距 离 照 射,也 使 散射点光强逐渐减弱 . 为得到微光纤输出光强随传输距离的变化关系,根 据 图 3( b)~ ( d)所 示 实 验 方 法,通 过 CCD 相 机 记录不同传输距离下,微光纤输出端的光学暗场照片,如图 3( e)~ ( e)~ ( j)所 示 .计 算图 3( j)中 各 暗 场 照片的灰度值,作为对应传输距离下微光 纤 的 相 对 输 出 强 度 [9,11].对 输 出 强 度 做 最 大 值 归 一,采 用 指 数 拟合的方法,由式( 1),( 2)得到红光在衬底上微光纤中的传输长度 犔0 和传输损耗α. ( a)光学明场照片(未通光) ( b)光学暗场照片( 狓=67μm) ( c)光学暗场照片( 狓=111μm) ( d)光学暗场照片( 狓=145μm) ( e)狓=50μm ( f)狓=70μm ( g)狓=87μm ( h)狓=130μm ( i)狓=162μm 图 3 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光学实验测量 F i 3 Op t i c a lexpe r imen t a lme a su r emen to fp r opaga t i onl o s si nmi c r o f i be r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j)狓=193μm 10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 1 光学衬底对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 为了对比衬底对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将微光纤( 犇=1. 5μm)的两端放置于 MgF2 衬底上,中间 悬空,得到置于空气中的微光纤 .位于衬底上的微 光纤长度 约为 20μm,空气中 的 长 度 约 为 300μm.纳 米 光 纤 锥 与 置 于空气、MgF2 及 CaF2 衬底上的同一根微光纤耦合,记录 3 种情况下微光纤输出 端 的 光 强 变 化,按 节 1. 2所述方法分 别计算其相对输出强度 . 不同光学衬底上,同一微光纤的归一化传输损耗 曲线, 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狓 为 传 输 距 离; 犐 为 光 强 度 .由 图 4 可 知:无论有无衬底,微光纤中的相对光强均随传输距离的增 加而减小;空气中,微 光 纤 输 出 的 相 对 光 强 衰 减 幅 度 最 小; MgF2 衬底上微光的纤 损 耗 明 显 低 于 CaF2 ,且 两 者 的 衰 减 幅度较为接近 . 图 4 光学衬底与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关系曲线 F i 4 Re l a t i onsh i r ve so fp r opaga t i on g. pcu l o s s e so fmi c r o f i be r sandsubs t r a t e s 对上述相对 输 出 强 度 曲 线 进 行 指 数 拟 合,得 到 空 气、 MgF2 及 CaF2 衬底上微光纤 的 传 输 长 度 分 别 为 1125. 43, 66. 84, 40. 05μm.根 据 式 ( 2)可 得 到 空 气、 -1 MgF2 及 CaF2 衬底上微光纤的传输 损 耗 分 别 为 0. 0038, 0. 0650, 0. 1080dB·μm ,即 α( CaF2 )>α (MgF2)>α(空气). 置于两种光学衬底上的微光纤传输损耗均明显高于 空气中 微光 纤 的 损 耗 值 .这 是 因 为 微 光 纤 放 置 于光学衬底上,其两侧分别为空气和衬底,而衬底的折射率与微光纤较为接近,折射率差较小,使微光纤 的倏逝场中心 向衬 底一侧偏移,光场 能 量向衬 底内泄 露,传 输损耗 明 显增 加 [12].此外,空气 中微光 纤 传 [] 输损耗为 0. 0038dB·μm-1 ,明显高于郝建苹 等 6 用 氢 氧 焰 制 备 微 光 纤 的 研 究 结 果 .这 是 由 于 在 测 量 时,采用 MgF2 衬底支持微光纤的输出端,使微光纤部 分 悬 空,输 出 端 的 光 学 衬 底 增 加 了 微 光 纤 的 传 输 损耗;同时,虽同为火焰加热法制备微纳光纤,但酒精灯火焰的稳定程度低于氢氧焰,故研究中的微光纤 表面粗糙程度较大,增加了微光纤的表面散射,引起较大的散射损耗 [13?15]. 两种光学衬底上,同一微光纤的 传 输 损 耗 也 存 在 较 大 差 异,即α( CaF2 )>α(MgF2 ),这 是 衬 底 折 射 率不同导致的 .当波长为 650nm 时,MgF2 和 CaF2 的 折 射 率 分 别 为 1. 377, 1. 433.考 虑 到 拉 锥 后 的 光 [ ] 纤芯层与包层折射率差异不大,以 往 的 研 究 中 多 用 S iO2 折 射 率 代 替 微 光 纤 折 射 率 进 行 分 析 16 ,因 此, [ ] 文中 微 光 纤 的 折 射 率 约 为 1. 45617 .可 见,当 微 光 纤 与 光学衬底的折射率越接近时,光场在微 光 纤内的 约 束 能 力越差,传输损耗越高 .因此,衬底的折射率越接近 S iO2 光纤的折射率,微光纤的传输损耗越大 . 2. 2 不同直径对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 在同一块 MgF2 衬底上,分别放置直径为 1. 0, 1. 5, 3. 2μm 的微光纤,先后与同一 根 纳 米 光 纤 锥 耦 合,测 量 其输出端的相对光强 .得到微光纤直径 与 输出端 相 对 光 强之间的关系,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 知:三 者光 强 衰 减 幅度较为接近 . 通过指数 拟 合,得 到 直 径 为 1. 0, 1. 5, 3. 2μm 微 光 纤的传 输 长 度 分 别 为 53. 5, 66. 8, 89. 5μm.根 据 式 ( 2) 计算,直径 1. 0, 1. 5, 3. 2μm 的 微 光 纤 对 应 的 传 输 损 耗 图 5 不同直径微光纤的传输损耗曲线 F i 5 Pr opaga t i onl o s scu r ve so f g. mi c r o f i be r swi t hd i f f e r en td i ame t e r s 分别为 0. 090, 0. 065, 0. 049dB·μm-1 .由 此 可 知,直 径 越 大 的 微 光 纤,在 MgF2 衬 底 上 的 传 输 损 耗 越 小 .这是因为直径越大,微光纤外的倏逝波分量越少,光在 微 光纤中 传输 时 因 衬 底 影 响 而 导 致 的 损 耗 越 少 .因而,在器件容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微光纤的直径,可以减小其传输损耗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梁定鑫,等:光学衬底上微光纤的传输损耗 105 3 结束语 研究光学衬底对微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发现由于环境与微光纤的折射率差减小,光学衬底上微光 纤的传输损耗明显增加;衬底的折射率越接近微光纤 的折射 率,置 于其 上 的 微 光 纤 传 输 损 耗 越 大;通 过 将微光纤部分悬空的方法,可明显减 小 微 光 纤 的 传 输 损 耗 .此 外,在 同 一 种 光 学 衬 底 上,微 光 纤 直 径 越 大,其传输损耗越小 .对光学衬底上微光纤传输损耗变化 规律的探 讨,有 利 于 集 成 光 子 器 件 的 设 计 与 结 构优化 . 参考文献: [ 1] TONGL imi n, ZIFe i, GUO Xi n, 犲 狋犪 犾. Op t i c a lmi c r o f i be r sandnano f i be r s:At u t o r i a l[ J]. Op t i c sCommun, 2012, 285 ( 23): 4641 4647. DOI: 10. 1016/ op t c om. 2012. 07. 068. ? j. [ 2] 伍晓芹,王依霈,童利民 .微纳光纤及其应用[ J].物理, 2015, 44( 6): 356 365. DOI: 10. 7693/wl 20150602. ? [ 3] TONGL imi n, GATTASSR, ASHCOMJ, 犲 狋犪 犾. Subwave l eng t h d i ame t e rs i l i c awi r e sf o rl ow? l o s sop t i c a lwavegu i d ? i ng[ J]. Na t u r e, 2003, 426( 6968): 816 819. DOI: 10. 1038/na t u r e 02193. ? [ 4] LEON?SAVALS, BIRKS T,WADSWORTH W, 犲 狋犪 犾. Supe r c on t i nuum gene r a t i oni nsubmi c r onf i b r ewavegu i de [ J]. Op tExp r e s s, 2004, 12( 13): 2864 2869. DOI: 10. 1364/OPEX. 12. 002864. ? [ 5] 侯建平,盖双龙,李鹏,等 .一种微纳光纤损耗测试方法的实验研究[ J].半导体光电, 2010, 31( 5): 747 750. ? [ 6] 郝建苹,侯建平,赵晨阳,等 .微纳光纤传输损耗测试及实验优化[ J].半导体光电, 2012, 33( 1): 62 69. ? [ 7] BRAMBILLA G. Op t i c a lf i b r enanowi r e sandmi c r owi r e s:Ar e v i ew[ J]. JOp t, 2010, 12( 4): 043001( 1 19). DOI: 10. ? 8978/12/4/043001. 1088/2040 ? [ 8] KOU Xu f eng, VIENNE G,WANG Guanghu i.Mode l i ngl i tp r opaga t i ont hr ought ape r c r o f i be rs t r uc t u r e si n t e ?mi gh J]. Ch i nOp tLe t t, 2010, 8( 6): 560 563. DOI: 10. 3788/COL20100806. 0560. r a t edonsubs t r a t e s[ ? g [ 9] PYAYT A,WILEY B,XIA Y, 犲 狋犪 犾. I n t eg r a t i ono fpho t on i cands i l ve rnanowi r ep l a smon i c wavegu i de s[ J].Na t Nano, 2008, 3( 11): 660 665. DOI: 10. 1038/nnano. 2008. 281. ? [ 10] GUO Xi n, QIU Mi n, BAOJ imi ng, 犲 狋犪 犾. Di r e c tc oup l i ngo fp l a smon i candpho t on i cnanowi r e sf o rhyb r i dnanopho t on i cc omponen t sandc i r cu i t s[ J]. NanoLe t t e r s, 2009, 9( 12): 4515 4519. DOI: 10. 1021/n l 902860d. ? [ 11] MA Yaoguang, LIXi YU Huakang, 犲 狋犪 犾. Di r e c tme a su r emen to fp r opaga t i onl o s s e si ns i l ve rnanowi r e s[ J]. yuan, Op tLe t t, 2010, 35( 8): 1160 1162. DOI: 10. 1364/OL. 35. 001160. ? [ 12] CHEN Yuan,MA Zhe,YANG Qi ng, 犲 狋犪 犾. Compa c top t i c a lsho r t J]. Op tLe t t s sf i l t e r sba s edon mi c r o f i be r s[ ?pa 2008, 33( 21): 2565 2567. DOI: 10. 1364/OL. 33. 002565. ? [ 13] KOVALENKO A,KURASHOV V,KI S IL A.Rad i a t i onl o s s e si nop t i c a lnano f i be r s wi t hr andom r oughsu r f a c e [ J]. Op tExp r e s s, 2008, 16( 8): 5797 5806. DOI: 10. 1364/OE. 16. 005797. ? [ 14] ZHAIGaoye, TONG L imi n. Roughne s s i nduc edr ad i a t i onl o s s e si nop t i c a lmi c r oo rnano f i be r s[ J]. Op tExp r e s s, ? 2007, 15( 21): 13805 13816. DOI: 10. 1364/OE. 15. 013805. ? [ 15] BARMBILLA G, XU Fe i,HORAK P, 犲 狋犪 犾. Op t i c a lf i be rnanowi r e sand mi c r owi r e s:Fab r i c a t i onandapp l i c a t i ons [ J]. Advanc e si nOp t i c sandPho t on i c s, 2009, 1( 1): 107 161. DOI: 10. 1364/aop. 1. 000107. ? [ 16] TONGL imi n, LOUJ i ngy i,MAZURE. S i ng l e i d i ngp r ope r t i e so fsubwave l eng t h d i ame t e rs i l i c aands i l i c on ?modegu ? wi r ewavegu i de s[ J]. Op tExp r e s s, 2004, 12( 6): 1025 1035. DOI: 10. 1364/OPEX. 12. 001025. ? [ 17] PALIK ED. Handbooko fop t i c a lc ons t an t so fs o l i ds[M]. New Yo r k: Ac ademi cPr e s s, 1998.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7037 ? 针织物热定型质量因素的团树传播 周丽春,罗孝雯,金福江 (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首先,通过研究针织物热定型过程的生产流程、机械构造,采集生产过程质量数据、工艺数据和设备状 态,并分析质量数据异常的原因 .然后,通过相关分析确 定 对 热 定 型 克 质 量 有 影 响 的 各 环 节 及 其 对 应 变 量,建 立质量因素分析拓扑结构 .最后,将各变量纳入具有因果关联的网络结构中,采用基于团树传播算法的贝叶斯 推理规则,利用团树间的信息传递计算出各变量对克 质 量 的 影 响 程 度 .结 合 某 企 业 实 例 进 行 分 析,结 果 表 明: 文中方法可实现热定型质量指标影响因素的精确定量分析 . 关键词: 热定型;贝叶斯网络;团树传播算法;质量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195.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06 07 ? ? ? 犆 犾 犻 犲犜狉 犲 犲犘狉 狅狆犪 犪 狋 犻 狅狀犳 狅 狉犎犲 犪 狋犛 犲 狋 狋 犻 狀犵 狇狌 犵 犾 犻 狋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犉犪犫 狉 犻 犮 犙狌犪 狔犉犪 ZHOU L i chun,LUO Xi aowen,J IN Fu i ang j ( 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F i r s t l hep r oduc t i onp r o c e s sandme chan i c a ls t r uc t u r eo ft hef ab r i che a ts e t t i nga r er e s e a r ched. y,t Ther e a s ono ft heabno rma lqua l i t t aa r eana l z edt hr ought hea c i r ed p r oduc t i on p r o c e s squa l i t t a, yda y qu yda r o c e s sda t aandt hee i ts t a t e.Then,t hr ought hec o r r e l a t i onana l s i s,e a chl i nkandi t sc o r r e spond i ng p qu pmen y va r i ab l e swh i chhavei n f l uenc eont hequa l i t ft hehe a ts e t t i ngg r ama r ede t e rmi nedandt het opo l ogyf r ameo f yo heva r i ab l e sa r epu ti n t ot hene two r ks t r uc t u r ewi t hc aus a l t hequa l i t l s i ssy s t emi se s t ab l i shed.La s t l yana y y,t c o r r e l a t i onandt hei n f l uenc edeg r e e so fe a chva r i ab l eont heg r am byi n f o rma t i ont r ansmi s s i onbe twe enc l i que t r e e si sc a l cu l a t edbyus i ngt heBaye s i ani n f e r enc er u l e sba s edonCl i r e ep r opaga t i ona l r i t hm.Comb i n i ng quet go 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p r opo s ed me t hodc anr e a l i z ep r e c i s e wi t hexamp l ef r om t hec ompanyt oana l z e,t y t i t a t i veana l s i so fi n f l uenc i ngf a c t o r so fhe a ts e t t i ngqua l i t nd i c a t o r s. quan y yi l i t a c t o r sana l s i s 犓犲 狉 犱 狊: he a ts e t t i ng;Baye s i anne two r ks;c l i r e ep r opaga t i ona l r i t hm;qua yf y quet go 狔狑狅 [] ISO9000 族标准提出采用过程模式 1 控 制 产 品 质 量,即 将 闭 环 控 制 思 想 运 用 于 质 量 控 制 中 .质 量 分析环节是闭环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指已知生产工艺、操作、设备状态数据,得到影响质量指标数据 异常的因素 .由影响因素得到质量结果是多对一的确定性问题,而从质量结果分析出影响因素属于一对 多的不确定性问题 .常用的质量因素分析方法有控制 图方法、数据 建模 分 析 及 概 率 图 分 析 方 法 .在 质 量 因素分析研究中,周静 [2]在印染生产过程质量分析与预 测系统 研 究 中 用 控 制 图 的 方 法 分 析 判 断 造 成 色 差的主 要 原 因,但 控 制 图 仅 限 于 二 维 及 二 维 以 下 的 因 素 分 析,且 控 制 图 只 能 定 性 分 析 影 响 因 素 .顾 宇 峰 [3]采用主元分析方法,建立染色环节的质量分析模 型,对 染 色 过 程 的 质 量 提 高 有 很 大 的 帮 助,但 该 方 法受生产过程因素影响较大,分析结果不稳定,不适用于 变 量 较 多 的 情 况 .徐 兰 等 [4]运 用 贝 叶 斯 网 络 推 收稿日期: 2017 07 14 ? ? 通信作者: 周丽春( 1978 E i l: zhoumi@hqu. edu. cn. ?),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染整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产学研重大项目( 2016H6015);福建省科技计划引导性项目( 2017H0022) 第1期 周丽春,等:针织物热定型质量因素的团树传播 107 理分析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与其组成的零部件之间的影响关系,证明贝叶斯网络的分析有效性 .根据染 整企业历史数据统计,热定型过程产生质量问题的比重最大 [5?6],也是产品返修率最高的工序,故 该工序 成为染整企业最需要加大力度改善生产质量和调整管理方案的环节 .因此,研究热定型质量因素分析对 实现染整质量控制,提高染整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 通过 研究热 定 型 过 程 质 量 数 据、生 产 过 程 和 机械构造各个方面,建立热定型过程质量分析贝叶斯网络模型,并采用基于团树传播算法的贝叶斯推理 规则,简化推理复杂度,从质量结果逆推分析出各质量因素对最终质量的影响程度 . 1 热定型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以克质量、门幅、含水率等为布匹质量评判指标,由 于质 量 指 标 繁 杂,所 以 以 克 质 量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选择成品克质量与实际克质量的差值作为最终的质量评价指标 . 经数据的分析对比及现场操作的实际考察,可从设备 方 面、操 作 方 面、布 料 种 类 方 面 考 虑 其 对 克 质 量的影响,再经过对每个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的仔细研究,可将这 3 类再细分 . 1. 1 设备方面对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分析定型机的机械构造和生产过程,将设备( EP)分为 5 个部分:进布架( CFF)、整 纬机(WK)、前车 ( FP)、烘箱( DO)和后车( BP). 设备方面对质量指标的影响有 11 个基础机械部分的因素,如图 1 所示 . 1. 2 操作方面对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操作方面( OP)是指人工机械操作、工艺 设 置,由 前 车 工 ( BW )、后 车 工 ( AW )和 操 作 工 ( CW )组 成 . 操作方面对质量指标的影响有 10 个具体的因素,如图 2 所示 . 图 1 设备方面影响因素 图 2 操作方面影响因素 F i 1 I n f l uenc ef a c t o ro fe i t g. qu pmen F i 2 I n f l uenc ef a c t o ro fope r a t i on g. 1. 3 布料种类对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实验在针织物 基 础 上 进 行,所 以 在 布 料 种 类 (TC)中 主 要 讨 论 弹 力 布 ( JC),分 为 JC30S+40D, JC40S+20D, JC40S+30D 等 3 种型号的弹力布对质量指标的影响 . 2 贝叶斯网络建模 2. 1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用图形化的方式直观地表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 关 系,由有向 无环 图( DAG)和 条件概 [ ] 率表( CPT)组成 78 .有向无环图由节点和有向弧组 成,节 点 代 表 变 量,是 对 任 何 问 题 的 抽 象,如 热 定 型 设备的状态、工艺参数值或人工操作情况等 .有向弧表示节点变量间的因果、概率关系 .条件概率表表示 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 2. 2 质量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由上文可得到对克质量差有影 响 的 各 项 因 素 .结 合 数 据 和 专 家 经 验,各 因 素 均 为 变 量,其 中,克 质 量、拉幅、车速、超喂、温度属于数值变量,其余变量为属性变量 . 为了满足贝叶斯网 络 的 建 模 要 求,将 属 性 变 量 转 化 为 虚 拟 变 量,连 续 的 数 值 变 量 转 化 为 离 散 变 量 [ 9] ,二状态的变量设置,如表 1 所示 .多状态变量的设置,如表 2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08 2019 年 表 1 二状态变量设置表 Tab. 1 Two s t a t eva r i ab l e ss e t t i ng 一级变量 二级变量 变量取值 进布架( CFF) 整纬机(WK) 发生 1;不发生 2 前车( FP) 烘箱( DO) 发生 1;不发生 2 后车( BP) 发生 1;不发生 2 设备方面( EP) 发生 1;不发生 2 发生 1;不发生 2 一级变量 二级变量 变量取值 发生 1;不发生 2 操作方面( OP) 前车工( BW) 后车工( AW) 操作工( CW) 发生 1;不发生 2 布料种类( TC) 发生 1;不发生 2 相关 1;不相关 2 表 2 多状态变量设置表 Tab. 2 Mu l t i s t a t eva r i ab l e ss e t t i ng 三级变量 变量取值 三级变量 变量取值 布左右移控制( Lr c) 布居中控制( Cc) 1:偏左; 2:居中; 3:偏右 1:居中; 2:未居中 进布张力设置( Ft i) 助剂是否添加( Ai) 1:大于标准值; 2:小于标准值 1:添加; 2:未添加 展布辊 1( Iw1) 1:转速快; 2:正常; 3:慢 1:转速快; 2:正常; 3:慢 进布对中( I c c) 出布整理( Oc s) 1:设置; 2:未设置 1:整齐; 2:散乱 小样检测( Sd) 拉幅( /cm Te t) 1:检测; 2:未检测 1:0~5; 2:6~10; 3:>10 1:<25; 2:25~28 展布辊 2( Iw2) 开幅架左右移( S l r) 1:偏左; 2:居中; 3:偏右 调速设置开关故障( Ss) 1:故障; 2:未故障 喷风管( Sgp) 空气加热器( Ah) 1:正常运行; 2:间歇运行 1:正常运行; 2:间歇运行 车速( /m·mi Smv) n-1 烘箱预热( /mi Ao) n 超喂( Ov f) 1:0. 10~0. 30; 2:0. 31~ 0. 50; 3:0. 51~0. 60 弹力布( JC) 摆布架偏移( Oa s) 1:偏左; 2:居中; 3:偏右 输送网带( Cbm) 导布辊( Tr) 1:<10; 2:>10 :正常运行; :间歇运行 温度( ) / : ; : 1 2 Tep ℃ 1 180~195 2 196~200; 3:>200 -2 /g·m 1:转速快; 2:正常; 3:慢 克质量差( 1:<-5; 2:-5~+5; 3:>+5 Gwd) 1:JC30S+40D; 2:JC40S+20D; 3:JC40S+30D 由于变量较多,结合某纺织企业数据和相关经验,采用相关分析 [10]确定 主要因素,相关 分析 结果如 表 3 所示 . 表 3 克质量差与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Tab. 3 Co r r e l a t i onana l s i sr e su l t sbe twe end i f f e r enc eo fg r am we i tandva r i ab l e s y gh 变量 克质量差 变量 克质量差 Iw2 S l r Ss Ft i Ai I c c Oc s Sd 0. 297 -0. 144 -0. 118 0. 096 Lr c Cc 0 0 0. 144 0 0. 164 0 0 Te t Cbm Tr Oa s Ov f Tep Ao JC Sgp -0. 287 -0. 297 -0. 260 0. 152 0. 325 0 Ah Iw1 Smv -0. 236 -0. 274 -0. 365 0. 022 0. 365 表 3 分析了克质量差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在部 分变量 之间 也 存 在 相 关 性 .操 作 工 把 控 全 局, 初次设置工艺参数后,会根据实时变化调整参数,其中,烘箱 内的喷 风管 和 空 气 加 热 器 对 于 定 型 的 温 度 方便有直接的影响;进布张力设置,是指工人手工对布匹 进行的张 力大 小 设 置,该 张 力 会 影 响 布 后 续 的 拉幅值,所以前车工的进布张力设置与拉幅有直接关系;经 过多 项工艺 参 数 的 研 究,不 同 的 布 料 种 类 所 设置的车速不同,所以推断布料种类与车速有关 . 为了进一步提高贝叶斯网络推理的准确性,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空气加热器、喷风 管与温度间的相关性分别为 -0. 542 和 -0. 600;车速与弹力布种类的相关性为 0. 788;进布张力设置与 拉幅的相关性为 -0. 743.由此可知,以上分析的这些变量间有显著相关性 . 2. 3 热定型过程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 贝叶斯网络结构是由节点和有向 弧 组 成 [10],节 点 代 表 各 影 响 因 素 和 克 质 量 差,有 向 弧 表 示 该 弧 连 接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贝叶斯网络有如下 5 个主要构建步骤 . 1)确定影响克质量变量 的 一 级 变 量{ EP, OP, TC},二 级 变 量{ CFF,WK, DO, BP, BW, CW },三 级 变量{ Lr c, Cc, Iw1, Iw2, Sgp, Ah, Cbm, Tr, Ao, Ft i, I c c, Te t, Smv, Ov f, Tep, JC}. 2)在一张空白图上,先将 三 级 变 量 放 入 空 白 图 中,用 有 向 弧 连 接 空 气 加 热 器 与 温 度,喷 风 管 与 温 度,弹力布种类与车速,进布张力设置与拉幅,箭头指向温度、车速和拉幅 . 3)将二级变量放入上图中,根据表 1, 2 的划分,用有向弧连接对应的一级变量和 二级 变量,箭头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周丽春,等:针织物热定型质量因素的团树传播 109 向二级变量 . 4)将一级变量放入图中,用有向弧连接一级变量和二级变量,箭头指向一级变量 . 5)将最终质量指标克质量差放入图中,用 有 向 弧 连 接 最 终 质 量 指 标 和 一 级 变 量,箭 头 即 指 向 克 质 量差 . 按照上述步骤即可完成热定型过程质量因素分析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其中,终端的节点为克质 量差,次层节 点 为 一 级 变 量,初 始 节 点 为 三 级 变量,即直接造成质量影响的各 项基础影响 因 素 [11].在 初 始 节 点 和 终 端 节 点 之 间 还 存 在 一 些过渡的节 点 即 为 二 级 变 量,网 络 拓 扑 结 构, 如图 3 所示 . 2. 4 先验概率假设 对于三级变量,即该贝叶斯网络 中的根 节 图 3 贝叶斯网络结构拓扑图 点可通过查 询 数 据 或 由 以 往 专 家 经 验 获 得 其 先验概率值 .设 犅犻 有 犿 个 观 测 样 本,使 犅犻 取 F i 3 Baye s i anne two r ks t r uc t u r et opo l ogy g. 值为犻 的样本数 犿犻, 犻=1, 2 或犻=1, 2, 3,且 ∑ 犿犻=犿.因此,对于研究 中有 大量历 史统计数 据的 部 分, 各个影响因素的先验概率为 犘( 犅犻 =犻)= 犿犻/犿. ( 1) 3 贝叶斯网络推理 为了缩短 推 理 时 间 和 降 低 推 理 的 复 杂 度,采 用 团树 传 播 算 法 [1213].文中主要 应用于 原 因推 理,证 据 变量为最终 质 量 指 标 克 质 量 差,查 询 变 量 为 各 项 影 响因素,从而推理出各影响因素对质量的影响程度 . 3. 1 端正图的构造 端正图 是 在 贝 叶 斯 网 络 图 的 基 础 上 转 变 而 来 的 .第一步,找 到 同 一 个 节 点 的 多 个 父 节 点,将 父 节 点两两相连;第 二 步,去 掉 所 有 有 向 边 的 箭 头,即 可 完成端正图的构建,如图 4 所示 . 图 4 端正图的构建 F i 4 Cons t r uc t i ono fmo r a lg r aph g. 3. 2 变量消元顺序的确定 采用最大势搜索算法 [9]确定消元顺序 .规则如下:第一步,对一个含有 狀 个变量节点的端正图,先任 选一个节点作为最后一个消元点,编号为 狀;第 二 步,找 出 该 图 中 拥 有 最 多 相 邻 节 点 是 已 编 号 节 点 的 未 编号节点,将该未编号节点编号为 狀-1 号;第 犽 步,按 照第二 步的 方法 找到 此 未 编 号 节 点,将 其 编 号 为 狀-犽+1 号 .若在某一步中这样的未编号节点有多个,任选一个编号即可 .当所有节点都被编号后,按编 号从小到大的顺 序 作 为 变 量 消 元 的 顺 序 .由 此 可 知,文 中的消元 顺 序 为: JC,Ao, I c c, Ft i, Smv,Te t,Ov f, BW , CW, Iw2,Tr,Lr c,Cc, Iw1,BP,CFF,Tep,Ah,Cbm, Sgp,WK, DO, OP, TC, EP, Gwd. 3. 3 团树的构建 采用图 消 元 的 算 法 来 构 建 团 树,如 图 5 所 示 .从 一 个贝叶斯网络的端正图出发,按照一定 的 顺序对 该 端 正 图中的变量节点 进 行 消 元 .在 消 元 过 程 中,消 去 一 个 变 量 犃 之前,先构造一个由 犃 及 犃 所 有 相 邻 的 变 量 节 点 组成的团;消元 结 束 后,将 过 程 中 所 产 生 的 团 用 一 定 的 图 5 贝叶斯网络的团树 方式连接起来,得到一颗覆盖贝叶斯网络的团树 [14]. F i 5 Cl i r e eo ft heBaye s i anne two r k g. quet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10 2019 年 3. 4 后验概率计算流程 为直观说明计算流程,以简单贝叶斯网络 2 为例 . 1)为团树中的每 个 团 赋 值 .找 到 贝 叶 斯 网 络 中 的 节 点 相 应 的 概 率 分 布, 存贮于对应团中,如图 6 所示 .团间的传递信息为 犃)= ∑犘 ( 犡) 犘( 犃狘犡), ψ1( 犆)= 犘( 犅 = 狔狘犆), ψ2( 烌 2) 烍 ( ( ) ( ) ( ) 烎 φ2 犆 = ∑犘 犆狘犃 ψ1 犃 . 犡 犃)= ∑犘 ( 犆狘犃) 犆), φ1( ψ2( 犆 图 6 团树 2 犃 F i 6 Cl i r e e2 g. quet 2)设置证据 .将证据变量赋值带入团中的概率分布 .团中(图 6)可设置证 据{ 犅=狔}. 3)任选一个含有查询变量的团作为枢纽 节 点,从 叶 节 点 开 始,逐 步 向 枢 纽 节 点 的 方 向 进 行 信 息 传 递 ,该信息即是从相邻团中或得的概率函数 .为了实现多变量的查询,信息 传递 分为收集 和分发 两个 [ 15] 阶段 .例如,图 6 中的实线部分为信息分发;虚线部分为信息收集;[ AC]团为枢纽节点 .信息 传递 和信息 的收集可由式( 1)表示 . 4)答案提取 .对于每一个非证据变量都可以成为查询变量,均可在包含其的团中 将信 息提取 出来, 作为后验概率 .例如,从[ AC]团中提取出 犘( 犃|犅=狔),其计算式为 ∑犘 (犆狘犃)ψψ 1 2 犆 犘( 犃狘犅 = 狔)= ∑犘 (犆狘犃)ψ1ψ2 = 犘( 犃, 犅 = 狔) . ( 犘 犅 = 狔) ( 3) 犆, 犃 同理,用上述信息传递的方法可从团[ AX]中提取出变量 犡 的后验概率,即 ∑犘 (犃狘犡)犘(犡)φψ 1 2 犘( 犡狘犅 = 狔)= 犃 ∑犘 (犃狘犡)犘(犡)φ1ψ2 = 犘( 犡, 犅 = 狔) . ( 犘 犅 = 狔) ( 4) 犃, 犡 通过构建团树的方法,后验概率与贝叶斯网计算后验概率的计算结果一致,团树推理模型有效 . 4 实例部分 根据式( 1)和专家经验给出各变量的先验概率和 条件概 率表 .部分 二 状 态、三 状 态 根 节 点 的 先 验 概 率,如表 4, 5 所示;温度的条件概率表,如表 6 所示 . 表 4 二状态根节点先验概率 Tab. 4 Pr i o r ip r obab i l i t fr oo tnode so ftwo s t a t e yo 序号 Cc Sgp Ah Cbm Ao Ft i I c c 1 0. 90 0. 95 0. 90 0. 97 0. 37 0. 45 0. 88 2 0. 10 0. 05 0. 10 0. 03 0. 63 0. 55 0. 12 表 5 三状态根节点先验概率 Tab. 5 Pr i o r ip r obab i l i t fr oo tnode so ft hr e e s t a t e yo 序号 Lr c Iw1 Iw2 Tr Ov f JC 1 0. 15 0. 05 0. 05 0. 11 0. 03 0. 25 2 0. 73 0. 80 0. 80 0. 75 0. 45 0. 36 3 0. 12 0. 15 0. 15 0. 14 0. 52 0. 39 表 6 温度的条件概率表 同 理,可 得 出 其 他 变 量 的 条 件 概 率 表 ( CPT).由 于 所 涉 Tab. 6 CPTo ft empe r a t u r e 及的变量较多,就不一一列出 . 4. 1 正向推理 当弹力 布 种 类 为 JC30S+40D,超 喂 为 0. 21~0. 40,即 { JC=1, Ov f=2}的情况下,推理计算出最终 质量指标克质 量 差的概率,最终质量 的 合 格 率 为 62. 2% ,克 质 量 比 客 户 要 求 序号 Ah=1 Ah=2 Sgp=1 Sgp=2 Sgp=1 Sgp=2 1 0. 10 0. 02 0. 40 0. 25 2 0. 85 0. 63 0. 40 0. 56 3 0. 05 0. 35 0. 20 0. 19 的最低重量偏低的概率为 18. 8% ,克质量比客户 要 求的最高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周丽春,等:针织物热定型质量因素的团树传播 111 重量偏高的概率为 19. 0%.由此可知,布 料 种 类 和 超 喂 的 选 择 对 最 终 质 量 克 质 量 的 影 响 程 度 还 是 比 较 大的 .然而,在该情况下,克质量偏轻和偏重的概率差距较小,符合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 . 4. 2 逆向推理 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每个部分对质量的影响程度,把变量按照表 1 的等级进行划分,最终质量指标为 证据变量,其余因素为查询变量,查询变量分为一级变量、二级变量和三级变量 . 4. 2. 1 一级变量、二级变量推理结果 设置证据变量,当最终质量指标克质量差( Gwd)不同情况时,一 级变量设备方面、操作方面、布料种类,以及二级变量进布架、整纬机、烘箱等导致的概率推理结果,如图 7 所示 . 由图 7 可知:当最 终 质 量 克 质 量 小 于 用 户 可 接 受 范 围 的下限,或者最终质量 克 质 量 大 于 用 户 可 接 受 范 围 的 上 限 时,即最终质量不合格时,一级变量中操作方面对 其产生的 影响最大;相应的,在二级变量中操作工操作导致的质量不 合格所在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后车和整纬机部分 .当最终 质 量克质量在用户可接受范 围 内 时,即 克 质 量 差 在 -5~ +5 时,设备方面发生问 题 的 概 率、操 作 方 面 发 生 状 况 的 概 率、 布料种类不同的概率都相对较低 . 图 7 不同变量情况下质量不合格概率值 4. 2. 2 三级变量推理 结 果 为 了 进 一 步 探 寻 各 个 环 节 对 最终质量产生的影响 程 度,推 理 得 出 三 级 变 量 在 不 同 质 量 F i 7 Qua l i t i s l i f i c a t i onp r obab i l i t g. yd qua y va l ueunde rt hed i f f e r en tva r i ab l e s 情况下的变化 .当质量检测在客户要求范围内时,各个变 量 出现问 题的 概 率 都 相 对 较 低 .仔 细 分 析 各 变 量的取值,将取值中表示该变量不合格的项发生的概 率加一 起,用 于表 示 该 变 量 产 生 问 题 的 概 率,汇 总 结果如表 7 所示 . 表 7 推理结果汇总 Tab. 7 Summa r fr e a s on i ngr e su l t s yo 变量 不合格概率汇总 变量 不合格概率汇总 变量 不合格概率汇总 Gwd=1 Gwd=3 Gwd=1 Gwd=3 Gwd=1 Gwd=3 Lr c 0. 515 0. 504 Cc 0. 579 0. 642 Iw1 0. 715 0. 554 Iw2 0. 509 0. 681 Sgp 0. 272 0. 186 Ah 0. 083 0. 065 Cbm 0. 332 0. 283 Tr 0. 570 0. 584 Ao 0. 461 0. 243 I c c 0. 282 0. 249 Te t 0. 758 0. 695 Smv 0. 321 0. 218 Ov f 0. 388 0. 879 Tep 0. 702 0. 523 由表 7 可知:当最终质量克质量小于用户可接受范 围的下 限 时,即 Gwd=1 时,变 量 车 速 发 生 问 题 的概率最大,其次是展布辊 1 及温度;车速过慢的概率大 于车速过 快的 概 率,而 温 度 偏 高 的 概 率 也 远 高 于温度偏低的概率;当最终质量克质量大于用户可接受 范围的 上 限 时,即 Gwd=3 时,超 喂 发 生 问 题 的 概率最大,其次是车速和展布辊 2,而 超 喂 偏 高 的 概 率 高 于 偏 低 的 概 率,车 速 过 快 的 概 率 大 于 车 速 过 慢 的概率 . 由表 7 还可知:两种情况下,空气加热器和喷风管发生问题的概率都偏低 .由于进布张 力设置( Ft i) 和弹力布类型( JC)两项变量取值的特殊性, Ft i设置在 3 种状态 下设置 情况 几乎不 影响, JC 中 JC40S+ 20D 更容易导致克质量低于客户要求, JC40S+30D 克质量则易高于客户要求 . 4. 2. 3 结果分析 由推理可知,一级变量中对克质量问 题影 响 最大 的为 操 作 方 面;二 级 变 量 中 影 响 最 大的为操作工部分,其次是整纬机部分和后车部分;三级 变量 中,车 速、温 度、超 喂 这 3 部 分 由 操 作 工 操 控的工艺参数变量是影响较大的部分,其 次 是 展 布 辊 1 和 展 布 辊 2.根 据 工 厂 提 供 的 质 量 不 合 格 数 据, 因操作 工设置 工艺参 数错 误,从而导 致的克质 量偏差 高达 86% ,而对于 空气加热 器和喷 风管 发生问 题 的概率偏低 .经过现场情况的勘察,该设备较少发生故障,可见 推理 结 果 符 合 实 际 生 产 情 况,因 此,推 理 模型有效 . 企业改善热定型克质量最首要是加强培养员工操作 方面的 知识,特 别 是 操 作 工 在 工 艺 参 数 设 定 方 面的经验积累,即使在很确切的参数设定下,也要根据实 时 监测变 化情 况 进 行 调 节,以 及 设 备 的 定 期 维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12 2019 年 护和检测 .当克质量偏轻时,车速、温度、展布辊 1 这些方面要着重加强控制和调整;当克质量偏重时,对 超喂、车速和展布辊 2 部分的设置要进行调节和改善 .工厂可参照推理结果有目标地解决现场设备运行 问题和提高人工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一次合格率 . 5 结论 通过分析企业的现场设备机械构造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流程,确定变量名称和取值,并根据历史 数据分析各变量与最终质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最终影响因素变量和贝叶斯结构模型 .贝叶斯的参 数学习主要通过查询变量的历史信息,得出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表,采用贝叶斯团树传播的推理方法得 出各变量在不同取值的概率值,并结合工厂实例综合精准定量分析出各变量对克质量差的影响程度 . 通过该分析可以使工厂的管理人员针对出错概率高 的环节 加强 操 作 培 训 和 严 格 管 理,并 增 强 相 应 设备的监管和维护,对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从源头改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完成了质量闭环控制中最 关键的质量分析环节 . 参考文献: [ 1] 罗国英,林修齐 . 2000 版 I SO9000 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 2] 周静 .印染生产过程质量分析与预测系统研究[ D].厦门:华侨大学, 2008. [ 3] 顾宇峰 .染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D].厦门:华侨大学, 2010. [ 4] 徐兰,苏翔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复 杂 质 量 结 构 产 品 系 统 关 键 质 量 要 素 识 别 方 法 [ J].江 苏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29( 2): 193 198. DOI: 10. 3969/ 4807. 2015. 02. 017. i s sn. 1673 ? ? j. [ 5] 任佳,苏宏业 .印染热定 型 机 煤、电 能 耗 建 模 及 优 化 求 解 研 究 [ J].仪 器 仪 表 学 报, 2013, 34( 3): 582?587. DOI: 10. 3969/ i s sn. 0254 3087. 2013. 03. 015. ? j. [ 6] 赵迪 .染整热定型工艺模型及数字化设计系统研究[ D].厦门:华侨大学, 2015. [ 7] MOTOMURA Y. Baye s i anne two r ks o f twa r e s( Baye s i anne two r k)[ J]. J ou r na lo fJ apane s eSo c i e t o rAr t i f i c i a lI n yf 2002, 17( 5): 559 565. t e l l i e, ? genc [ 8] 王双成 .贝叶斯网络学习、推理与应用[M]. 1 版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 9] WANGFe i, LIU Dayou, XUE Wanx i n. Di s c r e t i z i ngc on t i nuousva r i ab l e so fBaye s i anne two r ksba s edongene t i ca l go J]. Ch i ne s eJ ou r na lo fCompu t e r s, 2002, 25( 8): 794 800. r i t hms[ ? [ 10] 张慧永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交通事故态势研究[ D].吉林:吉林大学, 2013. [ 11] 张连文,郭海鹏 .贝叶斯网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 12] BENS IM, KIUREGHIAN A D, STRAUBD. Ef f i c i en tBaye s i anne two r kmode l i ngo fsy s t ems[ J]. Re l i ab i l i t i yEng ne e r i ngandSy s t emSa f e t r e s s. 2012. 11. 017. 2013, 112( 2): 200 213. DOI: 10. 1016/ ? y, j. [ 13] POOLSAPPAS IT N, DEWRIR, RAYI. Dynami cs e cu r i t i skmanagemen tus i ngBaye s i ana t t a ckg r aphs[ J]. IEEE yr Tr ans a c t i onsonDependab l eandSe cu r eCompu t i ng, 2011, 9( 1): 61 74. DOI: 10. 1109/TDSC. 2011. 34. ? [ 14] 李志瑶,宗芳 .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的团树传播 算 法:以 停 车 行 为 分 析 为 例[ J].长 春 大 学 学 报, 2012, 22( 5): 506 ? 507. [ 15] HOTA P K. Se cu r i t ons t r a i nede c onomi cenv i r onmen t a ld i spa t cht hr oughf u z z s edg r av i t a t i ona ls e a r cha l yc yba go r i t hm[ J]. Pr o c ed i aTe chno l ogy, 2015, 6( 4): 411 419. DOI: 10. 12691/a e e e 3 2 4. ? ? ? ? j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0006 ? 采用 犃犆犌犃犖 及多特征融合的 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刘群,陈锻生 (华侨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解决标记样本缺乏、提升分类精度及增强模型容错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辅助分类器生成对抗网 络( ACGAN)的分类方法 .首先,将预训练的 ACGAN 模型 作 为 光 谱 特 征 提 取 器,采 用 局 部 二 值 模 式( LBP)算 法提取图像的纹理特征;然后,融合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由卷积神 经 网 络( CNN)进 行 分 类 .在 2 个 广 泛 使 用 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方法,文中方法可显著提高分类精度 .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分类;生成对抗网络;局部二值模式;卷积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13 08 ? ? ? 犆 犾 犪 狊 狊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犎狔狆犲 狉 狊 犮 狋 狉 犪 犾犚犲犿狅 狋 犲犛 犲 狀 狊 犻 狀犵犐犿犪犵 犲 狊 狆犲 犝狊 犻 狀犵犃犆犌犃犖犪狀犱犉狌 狊 犻 狅狀狅 犳犕狌 犾 狋 犻 犳 犲 犪 狋 狌 狉 犲 LIU Qun,CHEN Duansheng ( Co l l ege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de rt os o l vet hep r ob l emf o rl a cko fl abe l eds amp l e s, imp r ovet h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c cu r a cyanden hanc et hef au l tt o l e r anc eo ft hemode l,ahype r spe c t r a ls ens i ngimag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me t hodba s edonaux i l i a r y c l a s s i f i e r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 (ACGAN)i sp r opo s ed.F i r s t l hep r e t r a i ned ACGAN mode li s y,t het ex t u r ef e a t u r e so ft heimagea r eex t r a c t edbyl o c a lb i na r t t r e a t eda saspe c t r a lf e a t u r eex t r a c t o r,andt ypa LBP)a l r i t hm.Then,t hespe c t r a lf e a t u r e sandt ex t u r ef e a t u r e sa r eme r a l s s i f i edbyc onvo l u t e r n( go gedandc t i ona lneu r a lne two r k( CNN).Expe r imen t sontwowi de l edda t a s e t sshowt ha tc ompa r edwi t ho t he rme t h yus hep r opo s edme t hodc ans i i f i c an t l r ovet h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c cu r a cy. ods,t gn yimp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l 犓犲 狉 犱 狊: hype r spe c t r a limag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gene o c a lb i na r t t e r n;c onvo l u ypa 狔狑狅 t i ona lneu r a lne two r ks 由于高光谱 遥 感 图 像 维 数 高、数 据 量 大,为 降 低 计 算 复 杂 度,解 决 高 光 谱 图 像 分 类 中 常 见 的 [ ] [ ] Hughe s现象,一系列基于降维的分类方法应运而生 .降维的方式包括波段选择 1?5 和特征 提取 67 . Da t [ ] t a 等 8 提出一种无监督波段提取方法,利用基 于 密 度 的 空 间 聚 类 技 术 和 核 主 成 分 分 析 ( KPCA)转 换 原 始数据,进行波段选择 .由于有监督分类通常需要大量的 标 记样本,而样 本 不 足 将 导 致 分 类 精 度 受 限 等 问题 .于是,可采用主动学习和手动标记 .手动标记成 本高、难度 大、存 在 混 合 像 元 .因 此,一 般 采 用 主 动 学习的方法 .孙宁等 [9]提出一种结合主动学习和滤波 器的分 类 方 法,分 类 效 果 较 好 .高 光 谱 遥 感 图 像 的 另一个特点是波段间冗余大,特征包含更多的不确定 性 .对 此,一般 采取 对 数 据 进 行 预 处 理 或 特 征 融 合 的方式 提升分 类精度 .王巧玉等 [10]提出 一种结合波段 选择 和保边 去噪滤 波的分类 方法,用 堆栈 降噪自 收稿日期: 2017 10 17 ? ? 通信作者: 陈锻生( 1959 E i l: ds chen@hqu. edu. cn .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61370006);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2015H0025)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14 2019 年 编码器和 so f tmax 分类器构成的深度学习网络进行分类,该方法分类精度较高,但需要的训 练样 本数较 多,应用性较差 .针对以上问题,本 文 提 出 一 种 基 于 辅 助 分 类 器 生 成 对 抗 网 络( ACGAN)的 高 光 谱 遥 感 图像分类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的思想,在模型训练过程中,使用少量标记样本,学习地物的光谱特征 . 1 基于 犃犆犌犃犖 的特征融合高光谱图像分类 1. 1 基于 犃犆犌犃犖 的高光谱图像分类 [ ] Good f e l l ow 等 11 在 2014 年提出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包含生成器 G 和判别器 D.判别器的任务是判 断给定的样本是否真实;而生成器的 任 务 是 接 收 一 个 随 机 噪 声 向 量 犣 作 为 输 入,输 出 与 真 实 样 本 相 似 的伪样本 .生成器试图欺骗判别器,而判别器尽量让自己不被欺骗 .经过 交替优 化训 练, 2 个 模型 都能得 到提升,最终达到纳什平衡 .此时,生成器 和 判 别 器 都 学 习 到 样 本 的 分 布 .将 生 成 对 抗 网 络 ( GAN)应 用 到高光谱遥感分类中,可以有效弥补样本不足的问题 .模型 训练 中并非 单 纯 地 拟 合 样 本,而 是 学 习 样 本 的光谱特征。 [ ] He 等 12 提出一种基于 GAN 的半监督学习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其在3 个数据集上的分类结果显 [ ] 示该方法的有效性,但分 类 精 度 达 不 到 实 用 要 求 . L i n 等 13 提 出 一 种 多 层特征匹配生成对抗网络方法,获得优于稀疏编码的多特征融合方法和 基于谱聚类改进的无监督特征学习算法的分类效果 .在高光谱遥感图像 分类问题中,地物类别一般有十多个 .因此,判别器不仅要判断给定输入 样本的真实性,还应判断输入样本的类别 .故 ACGAN[14]更 适 合 分 析 此 类问题 . ACGAN 在生成器的输入端为每个噪声数据指定一个类别 标签 犆,以引导生成类条件样本,类条件合成能够 提升生 成 的 样 本 质 量,并 扩 展损失函数 .判别器 D 的 输 入 是 真 实 样 本 犡real或 生 成 器 生 成 的 伪 样 本 犡fake,输出是给定样本的真假性及该样本属于某个类别的概率 . ACGAN 模型结构,如图 1 所示 . 图 1 ACGAN 模型结构 F i 1 ACGAN mode ls t r uc t u r e g. 生成器可表达为 犡fake=犌( 犮, 狕).判别器 中,通 过一个 so f tmax 分 类 器给出样本 犡 属于 犓 个相互独立的类别的概率 .生成器和判别器的结构,如图 2 所示 . ( a)生成器 ( b)判别器 图 2 生成器和判别器网络结构图 F i 2 S t r uc t u r eo fgene r a t o rne two r kandd i s c r imi na t o rne two r k g. 生成器输入的噪声向量 犣 为 40, 2 个全连接层分别包含 1024 和 128 个单元 .将大小为 128 的中间 层数据送入 2 个激活函数分别 为 s i i d 和 so f tmax 的 全 连 接 层,得 到 样 本 的 真 假 性 输 出 和 类 别 概 率 gmo 输出 .除了第 1 个卷积层和最后 2 个全连接层,其他卷积层和全连接层均添加 批规 范 化( Ba t ch rma l ?No Le akyReLU)层 .一次迭代过 程包 括: 1)学习 生成伪 样本; 2)训 i z a t i on)层和修正线性单元的特殊版本( 练一次判别器; 3)训练整个 ACGAN 网络 .目标函数包含正确图像源的对数似然 犔s 和正确类别的对数 似然 犔c,即 犔s = 犈[ l 犛 =r e a l狘犡real)]+犈[ l 犛 =f ake狘犡fake)], g犘( g犘( 犔c = 犈[ l 犆 =犮|犡real)]+犈[ l 犆 =犮|犡fake)] . g犘( g犘( 上式中:训练判别器 犇 阶段最大化为( 犔s+犔c),训练生成器 犌 阶段最大化为( 犔c-犔s).在 ACGAN 中, 使用的是 Adam 优化算法,可以降低收敛到局部最优的风险 . 在用 ACGAN 模型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分 类 中,模 型 只 用 到 图 像 的 光 谱 信 息 .但 原 始 光 谱 信 息 包 含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刘群,等:采用 ACGAN 及多特征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115 噪声,不利于直接分类 .预训练的 ACGAN 模 型 中 的 生 成 器 和 判 别 器 都 学 习 了 各 类 地 物 光 谱 的 内 在 特 征 .因此,将 ACGAN 模型中的判别器 D 作为光谱特征提取器,利用纹理特征 提取 局部二 值模 式( LBP) 在空间上提取特征,将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拼接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提升分类精度 . 1. 2 旋转不变的局部二值模式 [ ] LBP 最早由 P i e t i ka e i nen 等 15 提出,作为描述图像局部纹理 特 征 .原 始 的 LBP 定 义 在 3px×3px 的窗口内,以窗口的中心像素为阈值,与相邻 8 个像素相比较 .若相邻像素值不小于中心像素,则该位置 被标记为 1;否则,被标记为 0.将标记的二进制码转化成十进制数,得到 LBP 值 .由于拍摄 时间、角度和 地物本身的分布,高光谱图像内的地 物 特 征 具 有 旋 转 性 .因 此,采 用 具 有 旋 转 不 变 性 的 LBP,即 将 标 记 出的二进制码按位旋转,取最小值作为中心像素的 LBP 值 .局部二值模式示意图,如 图 3 所示 .图 3 中: Pa t t e rn=00011111; LBP=1+2+4+8+16=31.由 于 LBP 是逐像素计 算 的,因 此,在 高 光 谱 图 像 的 每 一 个 波 段上都可以计算出一个与原 图同样大 小的纹 理特 征 图 . 选取信息熵最大的 犖 个波段,计算出 犖 个纹理特征图, 即对每个像素 的 地 物 而 言,拥 有 一 个 长 度 为 犖 的 纹 理 特征向量 . 1. 3 空谱特征融合的高光谱图像分类 将样本的原始 光 谱 信 息 输 入 预 训 练 的 ACGAN 模 型的判别网络 D 中,取网络的中间层特征数据作为 样本 ( a)原始数据 ( b)二进制编码 图 3 局部二值模式示意图 F i 3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l o c a lb i na r t t e r n g. ypa 光谱特征 .具体实验时,选取判别器第 2 个全连接层的输出 作为样 本的 光 谱 特 征,大 小 为 128(节 1. 1). 同时,计算高光谱图像数据集中每个波段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大,表明该波段包含的信息量越多 .选取信 息熵最大的前 7 个波段 .在被选 波段上计 算 纹 理特 征 图,由 此,每 个 像 素 点 所 在 样 本 将 获 得 长度为 7 的纹理特征向量 .将每 个样本的 光 谱 特征和纹理特征拼接融合(融合 后特征向 量 长 度为 128+7=135)作 为 样 本 的 光 谱 空 间 特 征,接着用卷 积 神 经 网 络 进 行 训 练 和 分 类 .文 中提出的基 于 ACGAN 的 空 谱 特 征 融 合 高 光 谱遥感图像 分 类 框 架 ACGAN?LBP?CNN,如 图 4 所示 . CNN 分 类 器 由 3 个 卷 积 层 (卷 积 核 个 数 分 别为 32, 64 和 128,窗口大小为 11×1)、 3个 图 4 ACGAN?LBP ?CNN 分类系统框架 F i 4 ACGAN?LBP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sy s t emf r amewo r k ?CNNc g. 全连接层(神经元数分别为 1024, 128 和 犓)组成 .除了第 1 个卷积层和最后 1 个全连接层,其他 卷积层 和全连接层均添加了 Ba t chNo rma l i z a t i on 层和 Le akyReLU 层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实验数据及评价标准 实验数据选取 Pav i aUn i ve r s i t nd i anP i ne s2 个高光谱数据集 .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和I y 数据集的图像 大小为 610px×610px,包 含 103 个 光 谱 波 段,去 除 图 像 中 的 一 些 无 用 像 素 .实 验 使 用 的 图 像 大 小 为 610px×340px×103px,包含 9 个地 物 类 别,其 单 波 段 灰 度 图 和 地 物 实 况 分 布,如 图 5( a)所 示 . Pav i a 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的地物类别、每类的样本数目及实验中训练与测试样本的数目,如表 1 所示 .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原始数据包含 224 个波段,图像大小 为 145px×145px.去 除 4 个 严 重 受 损 的 波段和 20 个水吸收波段后,剩余 200 个 波 段 Ⅰ .数 据 集 可 从 网 站( /c h t t ehu. eus cwi n t c o/ i n p:∥www. dex. i t l e=Hype r spe c t r a l t e i ng?Sc ene s#I nd i an?P i ne s)中 获 取 .数 据 集 包 含 16 类 地 ?Remo ?Sens php?t 物,其单波段灰度图和地物实 况 分 布,如 图 5( b)所 示 . I nd i anP i ne s 数 据 集 的 地 物 类 别、每 类 的 样 本 数 目,以及实验中训练与测试样本的数目,如表 2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16 ( a)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2019 年 ( b)I nd i anP i ne s 图 5 单波段灰度图及地物实况分布 F i 5 Gr ay s c a l eimageandg r oundt r u t hmapsf o rs i ng l ewave l eng t h g. 表 1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样本数 由表 2 可 知: I nd i anP i ne s 数 据 集 中, 1, 4, 7, Tab. 1 Numbe ro ft r a i nandt e s ts amp l e s 9, 13, 15 和 16 类地物的样 本 数 比 较 少,在 同 一 训 练样本率下,这 几 类 地 物 的 分 类 精 度 不 稳 定 且 明 显低于其他类别,对整体分类精度影响较大 . abou tPav i aUn i ve r s i t t a yda 编号 类别名 总样 本数 训练 样本数 测试 样本数 1 Aspha l t 6631 663 5968 2 Me adows 18649 1864 16785 对训练样本数与总体分类精度间的关系研究 发现 [ 16] :基于特征基元分类训 练 样 本 选 取 的 数 量 为 6~8 倍波段数目时,分类精度可以达到较高的 3 Gr ave l 2099 209 1890 水平,并进入一个平稳阶段;而基于像元分类训练 4 Tr e e s 3064 306 2758 样本选取数量在 24~30 倍时,分类精度才能达到 5 Pa i n t edme t a lshe e t s 1345 134 1211 较高的水平 .在文献[ 11]中,只保留样本数较多的 6 Ba r es o i l 5029 502 4527 8 个类 别 且 每 个 类 别 选 取 200 个 样 本 作 为 训 练 集 .一般认为,样本数目为波段数 2~4 倍时,分类 7 B i t umen 1330 133 1197 8 l o ck i ngBr i cks Se l f ?B 3682 368 3314 9 合计 Shadows 947 94 853 42776 4273 38503 效果较好 [17].文 献 [ 18 19]随 机 选 择 一 半 的 样 本 作为训练样本 . 表2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样本数 Tab. 2 Numbe ro ft r a i nandt e s ts amp l e sabou tI nd i anP i ne sda t a 编号 类别名 总样 本数 训练 样本数 测试 样本数 编号 类别名 总样 本数 训练 样本数 测试 样本数 1 Al f a l f a 46 4 42 10 Soybe an t i l l ?no 972 97 875 2 Co r n t i l l ?no 1428 142 1286 11 Soybe an n t i l l ?mi 2455 245 2210 3 Co r n n t i l l ?mi 830 83 747 12 Soybe an c l e an ? 593 59 534 4 Co r n 237 23 214 13 Whe a t 205 20 185 5 Gr a s s s t u r e ?pa 483 48 435 14 Woods 1265 126 1139 6 Gr a s s t r e e s ? 730 73 657 7 Gr a s s s t u r e ?pa ?mowed 28 2 26 15 Bu i l d i ngs a s s ?Gr ? Tr e e s i ve s ?Dr 386 38 348 8 Hay nd r owed ?wi 478 47 431 S t one t e e l r s ?S ?Towe 93 9 84 9 Oa t s 20 2 18 10249 1018 9231 16 合计 分类完成后,得到整幅图像每个像元的类别预 测结果 .一般 采 用混 淆 矩 阵、总 体 分 类 精 度( OA)、各 类精度( CA)、平均分类精度( AA)及 Kappa 系 数 等 评 价 标 准 衡 量 模 型 的 性 能 .将 高 光 谱 图 像 分 类 结 果 与地物真实标记图进行对比,可得到混淆矩阵 .各类精度 和 总体分 类精 度 均 可 通 过 混 淆 矩 阵 求 出 .平 均 分类精度表示所有类别分类精度的平均值,即各个类别的 CA 值的总和除以类别个 数 . Kappa 系 数是评 [ ] 价一致性和信度的一种重要指标 .Mons e ru 等 20 认为当 Kappa系数大于 0. 75 时,分类器的分类性能良 好;而当 Kappa系数小于 0. 40 时,性能较差 . 2. 2 实验结果分析 块大小和训练样本率对模型分类精度的影响,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设置的样本 率为 0. 10,块大小为 70; Pav i aUn i ve r s i t 10,块大小为 200. y 数据集设置的样本率为 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刘群,等:采用 ACGAN 及多特征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 a)I nd i anP i ne s 117 ( b)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图 6 块大小和训练样本率与分类精度的关系 F i 6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ba t ch s i z eandt r a i n i ngs amp l er a t ean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c cu r a cy g. pbe 实验中, ACGAN 模型某次的分 类 结 果 及 其 混 淆 矩 阵,如 图 7 所 示 .由 图 7 可 知:整 体 分 类 精 度 为 0. 969,平均分类精度为 0. 947, Kappa系数为 0. 965;采用 ACGAN 模 型对高 光谱 图像进行 分类可 获得 较高分类精度,且 所 需的标记样本数 较 少 .需要注意 的是,在训练 样本率为 0. 10 的 情况 下,第 1, 7和9 类样本的分类精度不高,原因是这 3 类地物样本数太少,模型还不能全面且稳定地学习到该类地物光谱 的内在特征 .基于以上考虑,在保留少 量 样 本 类 别 且 其 他 类 别 的 训 练 样 本 率 保 持 0. 10 的 情 况 下,仅 将 1, 7 和9 这3 类的训练样本数由原来的4, 2, 2 个全部增加到5 个 .增加7 个训练样本后的分类结果及其 混淆矩阵,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知:整体分类精度为 0. 9820,平均分类精度为 0. 9679, Kappa 系数为 0. 9795;在极少地增加少样本类别的训练样本数的情况下,整体分类精度显著提升 . ( a)分类结果 ( b)混淆矩阵 ( a)分类结果 ( b)混淆矩阵 图7 I nd i anP i ne s 分类结果图 图 8 微调训练数据后的 I nd i anP i ne s 分类结果图 F i 7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 g. F i 8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I nd i anP i ne sa f t e r g. I nd i anP i ne s f i nead us t i ngt het r a i n i ngs amp l e s j 在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 据 集 下,模 型 训 练 500 次,分 类 精度可达 0. 9625,其 分 类 效 果,如 图 9 所 示 .由 图 9 可 知: 对于大样本数据集, ACGAN 的分 类 性 能 依 然 较 好,但 第 3 类沙砾大部分误分成第 8 类 地 砖 (图 9 中 方 框 区 域),这 是 由于高光谱图像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的现象造成的 . 由以上实验可 知: ACGAN 模 型 对 样 本 特 征 的 学 习 能 力较强,极少地增加训练样本也能获得精度的明显提升 .这 表明 ACGAN 在高 光 谱 遥 感 图 像 上 及 其 他 分 类 领 域 上 具 有可行性,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 ( a)地物实况 ( b)分类结果 图 9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分类的效果 2. 3 光谱空间特征分类实验结果分析 F i 9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Pav i aUn i ve r s i t g. y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分 类 结 果 及 精 度 对 比,如 图 10 和 表 3 所示 .由图 10 和表 3 可知: ACGAN?LBP ?CNN 分类法中,用 CNN 进行光谱空间 特征 分类时,训练 次 数仅需50 次,且训练样本率可降低至0. 05(将1, 7, 9, 16 这4 类的训练样本数增至5 个),即训练集个 数为 517,测试集个数为 9732.由于训练次数 和 训 练 集 的 减 小,模 型 的 运 算 量 也 减 小,运 行 时 间 随 之 明 显降低 .采用 10 次实验为一组的统计结果发现, OA 的平 均 值 达 到 0. 9798,相 比 ACGAN 分 类 法 提 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18 2019 年 3. 52%.由图 10 可知: ACGAN 模型在不进行空间滤波的情况下,也可获得比半监督 的 3DBF?GANs 更 好的分类精度;将 ACGAN 作为纹理特征提取器并使用 CNN 进行分类,优于直接使用原始 光谱 数据进 行分类;纹理特征的加入,可提升分类精度 . ( a)3DBF ?GANs ( b)ACGAN ( c)ACGAN?CNN ( d)ACGAN?LBP ?CNN 图 10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分类结果 F i 10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I nd i anP i ne sda t a g. 表 3 不同分类方法精度对比 Tab. 3 Compa r i s ono fa c cu r a cyi nd i f f e r e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me t hods I nd i anP i ne s 分类方法 OA AA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Kappa系数 OA AA Kappa系数 3DBF ?GANs 0. 7562 0. 8105 0. 7223 0. 7794 0. 8136 0. 7132 ACGAN 0. 9527 0. 9562 0. 9459 0. 9625 0. 9170 0. 9501 ACGAN?CNN 0. 9786 0. 9667 0. 9756 0. 9858 0. 9753 0. 9812 ACGAN?LBP ?CNN 0. 9906 0. 9874 0. 9893 0. 9883 0. 9824 0. 9844 Pav i aUn i ve r s i t b),( c)可 知:将 ACGAN 用 作 特 y 数据集分类结果,如 表 3 和 图 11 所 示 .由 图 11( 征提取器,对提取的光谱特征分类减少了异物同谱导致的误分 . ( a)3DBF ?GANs ( b)ACGAN ( c)ACGAN?CNN ( d)ACGAN?LBP ?CNN 图 11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分类结果 F i 11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Pav i aUn i ve r s i t g. y 2. 4 与其他分类方法对比分析 在 2 个 数 据 集 上,对 ACGAN,ACGAN? CNN, ACGAN?LBP?CNN, P i xe l SVM 5 ?CNN, 种分类方 法 进 行 实 验 对 比 分 析 .在 I nd i anP i ne s 数据集上,还对比了全部类 别( 16 类)与 只 保 留 样 本数大于波段数 2 倍的类别( 9 类)这 2 种 数 据 的 分类结果 .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上 的分 类结果 及精度对比,如表 4 和图 12 所示 .由表 4 可知:对 提取的光谱特征进行分类比直接使用原始光谱数 表 4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分类结果精度对比 Tab. 4 Ac cu r a cyc ompa r i s on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 s a t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分类方法 OA AA Kappa系数 ACGAN 0. 9625 0. 9170 0. 9501 ACGAN?CNN P i xe l ?CNN SVM ACGAN?LBP ?CNN 0. 9884 0. 9906 0. 9864 0. 9897 0. 9795 0. 9835 0. 9790 0. 9828 0. 9846 0. 9875 0. 9820 0. 9864 据效果更好;而 ACGAN?LBP 9897,说明光谱纹理特征的融合分类效果远 ?CNN 方法,整体分类达到 0. 优于单一特征的分类效果;另外, Pav i aUn i ve r s i t i xe l ?CNN 也能获得 较高水 平 的 分 类 精 y 数据集下 的 P 度,这说明文中方法更适合用于多类别,且标记样本数较 少的分类 任务,对 数 据 集 较 大 的 分 类 任 务 还 需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刘群,等:采用 ACGAN 及多特征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 119 进一步优化 . ( r oundt r u t h a)g ( b)ACGAN ( c)ACGAN?CNN ( d)P i xe l ?CNN ( e)SVM ( f)ACGAN?LBP ?CNN 图 12 Pav i aUn i ve r s i t y 数据集不同分类算法结果 F i 12 Di f f e r e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l r i t hmr e su l to fPav i aUn i ve r s i t g. go y I nd i anP i ne s数据集上,不同方法的分类结果及分类精度对比,如图 13 和表 5 所示 .表 5 中:该组实 验数据保留全部 16 类样本,共 10249 个样本, 517 个训练样本; I nd i anP i ne s 数据 集在只保 留样本 数大 于波段数 2 倍的 9 类样本上,该组实验共 9234 个样本,训 练样本率为 0. 05,训练集 大 小 为 457.由 表 5 可知:数据集类别数越多,分 类 越 困 难,分 类 越 低 .在 小 样 本 和 多 类 别 的 I nd i anP i ne s 数 据 集 上, P i xe l ? CNN 的分类精度较低,只达到 0. 9569;而文中 ACGAN?LBP ?CNN 方法对小样本的数据集有很高的分 类精度,达到 0. 9900 以上 .这有力地证明 ACGAN 强大的学习能力及在多分类问题上的潜能 . ( r oundt r u t h a)g ( b)ACGAN ( c)ACGAN?CNN ( d)P i xe l ?CNN ( e)SVM ( f)ACGAN?LBP ?CNN 图 13 I nd i anP i ne s16 类样本分类结果 F i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o fI nd i anP i ne sf o r16c l a s s e s g13 Cl 表 5 样本分类结果精度对比 Tab. 5 Ac cu r a cyc ompa r i s ono fs amp l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r e su l t s 16 类 I nd i anP i ne s样本 分类方法 9 类I nd i anP i ne s样本 OA AA Kappa系数 OA AA Kappa系数 ACGAN 0. 9820 0. 9679 0. 9795 0. 9846 0. 9861 0. 9819 ACGAN?CNN 0. 9897 0. 9883 0. 9882 0. 9883 0. 9902 0. 9863 P i xe l ?CNN 0. 9569 0. 9612 0. 9508 0. 9621 0. 9600 0. 9555 SVM 0. 9684 0. 9669 0. 9640 0. 9659 0. 9559 0. 9599 ACGAN?LBP ?CNN 0. 9906 0. 9874 0. 9893 0. 9935 0. 9952 0. 9924 3 结束语 针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问题,提出基于 ACGAN 的光谱 纹理特 征 融 合 的 ACGAN?LBP?CNN 方 法 .创新地采用生成式的 ACGAN 模型解决高光谱图像的地物分 类问题,该模 型具有 较强 的学习 能力, 所需的标记样本少,特别适合小样本、多 类 别 的 问 题 .为 进 一 步 提 升 分 类 精 度,提 出 利 用 预 训 练 的 AC GAN 模型的判别器,提取样本的光谱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 ACGAN?LBP ?CNN 方法对小 样本和 多类别的高光谱图像分类问题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且不需要进行去噪和波段选择等预处理,简化了方 案流程;同时也证明了 ACGAN 模型在 高 光 谱 图 像 分 类 等 问 题 上 具 有 良 好 的 可 行 性,相 比 原 始 GAN, ACGAN 生成的样本质量更好,分类精度更高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20 2019 年 参考文献: [ 1] 刘雪松,葛亮,王斌,等 .基于最大信息量的高光谱遥 感 图 像 无 监 督 波 段 选 择 方 法 [ J].红 外 与 毫 米 波 学 报, 2012, 31 ( 2): 166 170. ? [ 2] 吴培强,张杰,马毅,等 .基于地物光谱可分性的 CHRI S 高光谱影像波段选择及其分类 应 用[ J].海 洋 科 学, 2015, 39 ( 2): 20 24. DOI: 10. 11759/hykx20141011007. ? [ 3] 许明明,张良培,杜博,等 .基于类别可分性的高光谱图像波段选择[ J].计算机科学, 2015, 42( 4): 274 275. ? [ 4] MART?NEZ US?MARTINEZ USO A, PLA F, SOTOCAJM, 犲 狋犪 犾. Cl us t e r i ng ba s edhype r spe c t r a lbands e l e c t i on us i ngi n f o rma t i onme a su r e s[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Ge o s c i enc eand Remo t eSens i ng, 2007, 45( 12): 4158 4171. 10. 1109/TGRS. 2007. 904951. DOI: [ 5] 施蓓琦,刘春,孙伟伟,等 .应 用 稀 疏 非 负 矩 阵 分 解 聚 类 实 现 高 光 谱 影 像 波 段 的 优 化 选 择 [ J].测 绘 学 报, 2013, 42 ( 3): 351 358. ? [ 6] 张连蓬 .基于投影寻踪和非线性主曲线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提取及分类研究[ 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3. [ 7] 吴波,周小成,高海燕 .面向混合像 元 分 解 的 光 谱 维 小 波 特 征 提 取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8, 29( 1): 156 16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08. 01. 0156. ? ? [ 8] DATTA A,GHOSH S,GHOSH A.Unsupe r v i s edbandex t r a c t i onf o rhype r spe c t r a limage sus i ngc l us t e r i ngand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Remo t eSens i ng, 2017, 38( 3): 850 873. ke r ne lp r i nc i lc omponen tana l s i s[ ? pa y [ 9] 孙宁,邓承志,汪胜前 .基于滤波后 处 理 的 主 动 学 习 高 光 谱 遥 感 图 像 分 类 [ J].南 昌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2015( 1): 7?11. 10. 3969/ i s sn. 1006 4869. 2015. 01. 002. DOI: ? j. [ 10] 王巧玉,陈锻生 .结合波段选择和 保 边 去 噪 滤 波 的 高 光 谱 遥 感 图 像 分 类 [ J].小 型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2017, 38( 5): 1098 1102. DOI: 10. 3969/ 1220. 2017. 05. 036. i s sn. 1000 ? ? j. [ 11] GOODFELLOW IJ, POUGET?ABADIEJ,MIRZA M, 犲 狋犪 犾.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J].Advanc e si n Neu r a lI n f o rma t i onPr o c e s s i ngSy s t ems, 2014, 3: 2672 2680. ? [ 12] HEZh i, LIU Han,WANG Yiwen, 犲 狋犪 犾. 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s eds emi supe r v i s edl e a r n i ngf o rhype r ?ba ? spe c t r a limag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J]. Remo t eSens i ng, 2017, 9( 10): 1042. DOI: 10. 3390/r s 9101042. [ 13] LIN Daoyu, FU Kun,WANG Yang, 犲 狋犪 犾.MARTA GANs:Unsupe r v i s edr ep r e s en t a t i onl e a r n i ngf o rr emo t es ens J]. IEEE Ge o s c i enc eandRemo t eSens i ngLe t t e r s, 2017, 14( 11): 2092 2096. i ngimag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 [ 14] ARINALDIA, FANANY MI. Gene r a t i ngs i ng l esub e c ta c t i v i t i de o sa sas e eo fa c t i onsus i ng3Dc onvo l u j yv quenc t i ona lgene r a t i veadve r s a r i a lne two r ks[ C]∥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Ar t i f i c i a lGene r a lI n t e l l i e.Be r l i n: genc Sp r i nge r, 2017: 133 142. [ 15] PIETIKAEINEN M, OJALA T, NI SULAJ, 犲 狋犪 犾. Expe r imen t swi t htwoi ndus t r i a lp r ob l emsus i ngt ex t u r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ba s edonf e a t u r ed i s t r i bu t i ons[ J]. Pr o cSp i e, 1994, 2354: 197 204. DOI: 10. 1117/12. 189087. ? [ 16] 王春来,张森原,崔璐,等 .训练样本数量选择和总体分类精度的关系研究[ 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5( 3): 51 55. ? DOI: 10. 14140/ cnk i. hnc xb. 2015. 03. 012. j. j [ 17] WU Bo,CHEN Chongcheng,KECHADIT M, 犲 狋犪 犾.A compa r a t i vee va l ua t i ono ff i l t e r s edf e a t u r es e l e c t i on ?ba spe c t r a lbands e l e c t i on[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Remo t eSens i ng, 2013, 34( 22): 7974 7990. me t hodsf o rhype r ? ? [ 18] 樊利恒,吕俊伟,于振涛,等 .基于核映射多光谱特征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法[ J].光子学报, 2014, 43( 6): 87 ? 92. DOI: 10. 3788/g zxb20144306. 0630001. [ 19] 李祖传,马建文,张睿,等 .利用 SVM?CRF 进 行 高 光 谱 遥 感 数 据 分 类 [ J].武 汉 大 学 学 报 (信 息 科 学 版 ), 2011, 36 ( whug i s 2011. 03. 009. 3): 306 310. DOI: 10. 13203/ ? j. [ 20] MONSERU R A, LEEMANSBR. Compa r i ngg l oba lvege t a t i onmapswi t ht heKappas t a t i s t i c[ J]. Ec o l og i c a lMod e l l i ng, 1992, 62( 4): 275 293. DOI: 10. 1016/0304 3800( 92) 90003 ? ? ?W.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0002 ? 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多类别 决策树模型 王子癑,谢维波,李斌 (华侨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采用开放应用架构( OAA)准 则 训 练 多 个 二 分 类 感 知 机,以 Gi n i指 数 筛 选 最 优 的 方 法 构 建 二 叉 决 策 树 .推算说明感知机多分类准则在每个树节点上对空间划 分 的 局 限 性,将 基 于 口 袋 算 法 的 二 叉 树 与 多 叉 树 在 8 个 UCI数据集上进行比较,并与单变量决策树 CART 和 C4. 5 的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采用口 袋 算 法 基 于 OAA 方法构建的二叉树,在准确率和空间划分的可解释性上优于基于经典多分类准则构建的多叉树 . 关键词: 感知机多分类;开放应用架构;口袋算法;Gi n i指数;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21 07 ? ? ? 犕狅犱 犲 犾犆狅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狀狅 犳犕狌 犾 狋 犻犆 犾 犪 狊 狊犇犲 犮 犻 狊 犻 狅狀犜狉 犲 犲 犝狊 犻 狀犵犘狅 犮犽犲 狋犃犾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犵 WANGZ i i bo,LIB i n yue,XIE We ( Co l l ege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 i spape ra t t emp t st ous eopenapp l i c a t i ona r ch i t e c t u r e( OAA)c r i t e r i at r a i n i ngs e ve r a lb i na r r ype c ep t r onandt henus i ng Gi n ii ndext os c r e ent hebe s tonet oc ons t r uc ttwof o r kde c i s i ont r e e.The o r e t i c a l l yex l a i nt hes t r uc t u r a ll imi t a t i onso ft hepe r c ep t r o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c r i t e r i onont hespa t i a lpa r t i t i on i nga te a cht r e e p node.Ba s edont 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8 UCIda t a s e t swec ompa r edpo cke ta l r i t hmtwof o r kt r e eand go mu l t i f o r kt r e e.Wea l s oc ompa r edt 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wi t hun i va r i a t ede c i s i ont r e eCARTandC4. 5.The r e su l t sshowt het r e ebu i l dbypo cke ta l r i t hmandOAA me t hodi ssupe r i o rt ot heo t he r si nbo t ht hea c cu r a cy go r a t eandt hei n t e r r e t ab i l i t fspa t i a ld i v i s i on. p yo 犓犲 狉 犱 狊: pe r c ep t r onmu l t i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penapp l i c a t i ona r ch i t e c t u r e;po cke ta l r i t hm;Gi n ii ndex;de c i go 狔狑狅 s i ont r e e 口袋算法是基于感知机的更新公式、适用于线性不可 分 的二 分 类 数 据 的 算 法,在 训 练 过 程 中,统 计 最长的连续正确运行次数,每当找到 一 个 新 的 最 大 次 数,就 验 证 当 前 的 感 知 机 向 量 在 数 据 集 上 的 准 确 率,口袋算法会保存准确率最高的感知机向量,并作为结果输出 .已有的成果表明,口袋算法在有限的迭 代次数内,能够以概率 1 找到最优解 [1].在决策树的构 建 过 程 中,经 典 的 ID3, C4. 5, CART 对 于 样 本 空 间的划分都是轴平行的 .早期研究采用基于各种线性模型构建非轴平行的多变量决策树的方法,如基于 [] [] F i she r判别准则构建的多变量决策 树 2 ,基 于 贪 心 思 想 采 取 随 机 扰 动 的 OC1 算 法 3 ,以 及 其 他 方 式 构 建的多变量决策树 [4?6].采用口袋算法构建决策树的过 程 中,主 要 存 在 如 何 用 多 类 别 的 数 据 在 单 个 节 点 收稿日期: 2017 10 10 ? ? 通信作者: 谢维波( 1964 E i l: xwb l x f@hqu. edu. cn.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号处理、视频图像分析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271383);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 161131401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22 2019 年 上训练二分类感知机的问题 .基于感知机学习方式的多变量决策树中,通常是利用经典的感知机多分类 准则构建多叉树 [7],而支持向量机( SVM)一类直接求解的线性模 型则 需要采 用组合的方 法建立二 叉决 策树 [8?9].如同在单变量决策树中的多叉树和二叉树的区别一样,多叉树存在决策速度过快、树深 度较低 的特点 .在感知机的多分类准则中,如果训练的类别数目超过了两类,那么,训练出的多类别感知机虽然 可以将任意一个样本无歧义地划分到某一类,但是其决 策过 程采用 的是选 择 计 算 出 的 函 数 值 最 大 的 一 类作为决策结果,意味着函数本身不再是样本空间划分的边界表示 .本文在单个树节点上采用开放应用 架构( openapp l i c a t i ona r ch i t e c t ur e, OAA)的思想,每次对犮 个类别单独训练;然后,采用 Gi n i指 数筛选 最优结果,迭代此过程生成决策树 . 1 口袋算法 设 狑 为“口袋”向量, 狊 为 狑 对 应 的 正 确 运 行 次 数, 狑 为更新过程中的感 α 为 狑 的分 类 准 确 率, 知机向量, 狊 为狑 对 应 的 正 确 运 行 次 数, 狀 为 训 练 集 样 本 数 目, 犱犻 表 示 训 练 集 第犻 α 为狑 的分类准确率, 个样本, 狋 为设定的对数据集的最大遍历轮数 .口袋算法流程有如下 6 个步骤 . 步骤 1 初始“口袋”向量为空,初始化狊=0,设定初始 狑. 步骤 2 对训练集随机重排 . 步骤 3 读取第犻 个样本, 犻=1, 2,…, 狀. 步 骤 4 若 狑 正确划分犱犻, 狊=狊+1;若 狑 错误划分犱犻 且狊<狊 ,则按照感知机的更新规则更新 狑;若 狑 错误划分犱犻 且狊>狊 ,验证当前 狑 对训练集的分类 准 确率α,并 对 比α 和α.如 果α<α , 狊 设 置 为 0, 按照感知机的更新规则更新 狑;如果α>α ,将狊 保存为狊 , 狑 保存为狑 , 狊 设置为 0.然后, α 保存为α , 按照感知机的更新规则更新 狑. 步骤 5 如果数据集未全部训练完毕,回到步骤 3,开始下一个样本的训练 . 步骤6 如果数据集全部样本训练完毕,且全样本均正确划分或达到了预设的狋 轮训练,则算法止; 否则,回到步骤 2,开始下一轮训练 . 2 感知机多分类准则 2. 1 多分类学习过程 基于感知机的多类线性判别函数是在训练 过 程 中 对犮 个 类 别 设 定犮 个 判 别 函 数 .感 知 机 多 类 别 学 习过程如下: 1)初始化向量 狑犼, 2,…, 犮,设置 犿=0; 2)考察某个样本 狓犻∈犮犼,若对任意的 狆( 犼=1, 狆≠犼) 均存在狓犻T狑犼( 犿)>狓犻T狑狆 ( 犿),说明分类正确,所有权向量不变;若存在某个类 狆,使狓犻T狑犼( 犿)≤狓犻T狑狆 ( 犿), 则选择使得 狓犻T狑狆 ( 犿).最大的类别 狆 按照下式进行权向量更新,即 狑犼( 犿 +1)= 狑犼( 犿)+η 狓犻, 狑狆 ( 犿 +1)= 狑狆 ( 犿)-η 狓犻, 烌 ( 1) 烍 烎 狑犾( 犿 +1)= 狑犾( 犿), 犾 ≠犼, 狆. 将式( 1)应用于口袋算法建立多叉树时,用以替 换前述 口袋算法中 的感 知 机 更 新 规 则,从 而 实 现 利 用口袋算法建立多叉树的目标 . 2. 2 空间划分区别 实际训练出的多分类感知机并不表示真实的边界,因此,构建一个简单的三类别数据集用以说明情 况 .在二维平面上构造 3 个类别的样本:第 1 类 35 个样本随机分 布在 狓∈ [ 0, 1], 0, 1]区域内;第 2 狔∈ [ 类 35 个样本随机分布在 狓∈ [ 1. 2, 2. 2], 0, 1]内;第 3 类 30 个样本随机分布在 狓∈ [ 2. 4, 3. 4], 狔∈ [ 狔∈ [ 0, 1]区域内 .可以看出,这是由 100 个样本组成、完全线 性 可分的 数据 集,在 运 用 口 袋 算 法 使 用 感 知 机 多分类准则进行训练时,训练结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3 条直线 为学习 所 得 的 3 个 感 知 机 向 量, 3条直 线对数据集的划分非常差,这 3 个函数对数据集的分类准确率在 98% ~100% 之间波动 . 采用的二叉树建树策略生成的决策树,如图 2 所示 .其通过 2 个节点生成的 2 条直线将 3 类别数据 划分开,且学习所得的 2 条直线就表示了对空间的真实划分 .这也说明采用感知机多分类准则学习到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王子癑,等: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多类别决策树模型 123 多类别函数并不实际表示对空间区域划分的边界 . 图 1 多分类感知机 图 2 二分类感知机树 F i 1 Mu l t i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pe r c ep t r on g. F i 2 B i na r r c ep t r ont r e e g. ype 对于多分类感知机来说,这种空间边界是可求得的 .以三类 别 的 感 知 机 为 例,设 训 练 完 成 的 3 个 函 T 数分别为 狑1 , 狑2 , 狑3 ,若某一样本被划分至第犼 类,则 意味 着对任 意 狆( 犿)>狓犻T狑狆 ( 犿). 狆≠犼)均 有 狓犻狑犼 ( 由此可以计算出在三分类情况下的分类边界为 ( ( ( ( 狑1 -狑2) 狓T = 0, 狑2 -狑3) 狓T = 0, 狑3 -狑1) 狓T = 0. 2) 记式( 2)的 3 个函数分别为 犪, 犫, 犮 式 .归属第一类时, 犪 式 >0, 犮 式 <0;第二 类 要 求 犪 式 <0, 犫式> 0;第三类要求犫 式 <0, 犮 式 >0.也就是说,三分类情况是由这样推算出的其中2 个超平面共同限制的区 域构成,这种划分会覆盖全样本空间,当 然 这 样 的 分 类 超 平 面 作 出 的 分 类 边 界 不 是 无 限 延 伸 的,如 图 3 所示 .由于 狑 和狓 均为增广向量 形 式,若 式 ( 2)中 任 意 两 式 表 示 的 是 平 行 向 量, 则实际为同一分类超平面 .因此,这 3 个 分 类 超 平 面 在 大 于 等 于 二 维 的 样 本 空 间中必然存在可求解 .同理, 犮 个类别的数据在大于等于( 犮-1)维的样 本空间 也 会存在解 .这样的可求解意味着感知机多分类划分出的 多个子 空间存在一个 或 一组共同的边界点,如果在二维平面上表示,就会 呈现出图 3 形 状的星形划 分; 而对于用多个二分类取代多分类的边界划分没有此类限制 . 图 3 多分类边界 另一方面,决策树在迭代生 成 的 过 程 中,其 子 节 点 的 训 练 集 样 本 数 量 和 类 F i 3 Mu l t i g. 别都会逐渐减少;而当多分类准则应用在决策树的每个节点上时,若数据集 有犮 c l a s sbounda r y 个类,则要求树的每个非叶节点 都 必 须 划 分 出 犮 个 区 域;如 果 子 节 点 的 训 练 集 中 出 现 了 孤 立 点 和 噪 声 点,那么,它们依然会被划分出对应的区域,这在应用口袋算法生成的决策树中会影响分类性能 . 3 基于口袋算法的二叉树建树策略 3. 1 犗犃犃 准则 若数据集有犮 个类,记为犮= { 犮1 , 犮2 ,…, 犮犽}. OAA 策略就是生成犼 个分类函数{ 犳1 , 犳2 ,…, 犳犽 },每一 个 犳 对应一个分类器,而每一个分类器的生成过程都 是将 某一类犮犼 和其余( 犮-犮犼)类 相 区 分 .在 生 成 完 所有的 犳 后,留下最优的一个 犳 作为被选择的分类函数 [10]. 3. 2 犌犻 狀 犻指数 假设集合 犇 有 犓 个类,样本点属于第 犽 类的概率为狆犽 ,则概率分布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犓 犓 2 Gi n i( 1-狆犽)= 1- ∑狆犽 . 狆)= ∑狆犽( 犽=1 ( 3) 犽=1 [ ] [ ] Ra i l e anu 等 11 证明了采用何种损失函数在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影响较小;潘大胜等 12 对熵的计算 过程加权以提升准确率 .为了体现多叉树 和 二 叉 树 的 区 别,后 续 实 验 统 一 采 用 Gi n i指 数 作 为 每 个 节 点 上选择分类器的损失函数 . 3. 3 决策树生成步骤 采用口袋算法构建二叉决策树,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一是对原始数据的顺序进行随机重排,以 减少顺序对结果及口袋算法最长正确运行次数的影响;二是 将原始 数 据进 行高斯归 一化,记 犳犻,犼 为当前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24 2019 年 训练集上第犻 个样本的第犼 个特征的值,则高斯归一化公式为 犳犻,犼 -犈( 犳犼) ^ ( . 4) 犳犻,犼 = 犇( 犳犼) ^ 式( 4)中: 犈( 犇( 犳犻,犼为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后的值; 犳犼)为第犼 个特征 下所有 值的均值; 犳犼)为第犼 个 特征下 所有值的方差 . 对于非数值型数据,需要先将原始数据进行编号,编为 1~狀 的一组数字;然后,再进行高斯归一化, 归一化后可以消除量纲间的差别 . 从根节点开始,生成二叉决策树的算法流程有如下 4 个步骤 . 步骤 1 设当前结点训练集为 犇,若训练集具有犮 个类别,则基于 OAA 准则,将输入数据集 复制为 犮 组数据,每组数据具有 2 个类别,分别为第犮犼 类和非第犮犼 类数据 . 步骤 2 利用口袋算法在步骤 1 上的犮 组数据上分别训练犮 个感知机向量,每一个感知机向量的训 练在达到设定的最大遍历次数后停止;然后,计算每个感知机分类结果的 Gi n i指数,选择 Gi n i指数最小 的那个感知机作为当前节点的分类器 . 步骤 3 按照选择出的感知机分类器将 犇 中数据划分到 2 个子节点中 . 步骤 4 对两个子节点递归地调用步骤 1, 2, 3,直至满足预剪枝条件 . 在步骤 1 中, 2 个子节点上的 Gi n i指数仍然按照 多 类别计 算,即 Gi n i( 犇1 )和 Gi n i( 犇2 )中 有 多 个 类 别的概率,计算式为 犮 犮 2 , Gi n i( 犇犻)= ∑狆犽( 1-狆犽)= 1- ∑狆犽 犽=1 犻 = 1, 2, ( 5) 犽=1 狘犇1 狘 狘犇2 狘 ( Gi n i( 犇1)+ Gi n i( 犇2). 6) 狘犇狘 狘犇狘 也就是说, 2 个子集上 Gi n i的计算仍然 是 按 照 数 据 的 原 始 类 别 计 算 .假 设 当 前 节 点 选 择 第犮犼 类 生 成的感知机作为分类器,将 犇 分为 2 个子集,那么,在子集上计算 Gi n i时,其 余( 犮-犮犼)类的 数据 依然按 Gi n i= 照原有类别计算各自的 狆犽 .这样是为了保证在生成树过 程中,当某 几 类样 本 都 可 以 被 从 犇 中 完 全 分 离 时,这些类别对应的分类器所计算出的 Gi n i指数不会相同,从而依然能够选择出唯一最优的划分 . 使用口袋算法构造二叉树,同时构造多叉树作为对比 .为了 保 证 可 比 性,二 者 采 用 相 同 的 数 据 预 处 理 .在单个结点上的训练过程中,将口袋算法流程中的感 知 机更新 规则 替 换 为 感 知 机 多 分 类 准 则 .生 成 多叉树的流程如下: 1)设当前结点训 练 集 为 犇,应 用 感 知 机 多 分 类 准 则 替 换 后 的 口 袋 算 法 训 练 得 到 犮 个感知机向量; 2)将 犇 中数据送入第一步生成的犮 个 感知机 向量 中,以 值最 大 的 向 量 作 为 该 样 本 对 应 的类别进行多叉树划分; 3)对多个子节点递归地调用流程 1), 2),直至满足预剪枝条件 .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二叉建树与多叉建树算法的有效性并对比其性能上的区别,采用 8 个 UCI数 据集 进行对 [ ] 比实验,增加了经典决策树 CART[13?15]和 C4. 516 的实验结果作为经典轴平行决策树进行对比 .硬件平 台采用i 7 6700HQ CPU, 128G 的硬盘, 8GSSD 内存,实验 ? 中 不 涉 及 GPU 的 加 速 运 算;软 件 平 台 采 用 MATLAB 2014a. 采用十折交叉 验 证,分 类 准 确 率 取 30 次 十 折 交 叉 验 证 结果的平均值,算 法 花 费 时 间 取 30 次 十 折 交 叉 验 证 结 果 的 平均值 .数 据 集 详 细 信 息,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狀 是样本总 数; 犮 是 样 本 类 别; 犽 是 特 征 数 目 .表 1 中 的 数 据 均 为 去 除 含 有缺失项的样 本 之 后 统 计 得 到,残 缺 样 本 不 做 任 何 处 理,后 续实验部分也不将残缺样本计算在内 . 表 1 数据集信息 Tab. 1 Da t as e ti n f o rma t i on 数据集 狀 犮 犽 Ba l anc e 625 3 4 Br e a s t 683 2 9 Gl a s s 214 7 9 I r i s 150 3 4 Spamba s e 4601 2 57 Segmen t 2100 7 19 Sens o r 5456 4 2 Wi ne 1599 6 11 4. 1 参数设置 所有数据集均采用相同的参数设置 .在所提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针对多类别数据的二叉树中,需要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王子癑,等: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多类别决策树模型 125 人工设置的参数为剪枝策略,每个节点上应用口袋算法时的最大遍历轮数和口袋算法的步长 . 剪枝条件用以控制树的增长 [17?18],采 取 决 策 树 中 常 见 的 预 剪 枝 策 略 [19],剪 枝 策 略 如 下: 1)某 一 结 点上,若占比最大的类别的样本数目比例超过 90% ,则此结点不再生成子节点; 2)当某一结点上样本数 目低于总体训练集的 5% 时,不再生成子节点; 3)生成的子节 点中,主 要类 别若与 父节点的 主 要 类 别 相 同且主要类样本占比提升小于 2. 5% ,则删除此子节点,用父节点输出分 类结果 .实验 中的 多叉树、二叉 树及作为对比的经典单变量决策树 CART 和 C4. 5 均采用此剪枝策略 . 口袋算法中,数据集遍历的阈值设置越大,理论上找到 的划 分 就 越 接 近 最 优 解 .文 中 设 置 的 阈 值 为 40,当训练集遍历轮数达到此值时,算法终止 .从实验结 果中 可以看 出,分 类 准 确 率 方 差 普 遍 较 小,可 以 认为算法已达到稳定 . 由于感知机向量对样本的划分可以看作是将原本 狀 维的 特征空 间映 射 至 一 维 数 轴 上,然 后 按 照 阈 值进行区分 .口袋算法的步长设置是在犮 个类别中计算各个类别样本的均值中心点,然后计 算这 些中心 点两两之间的距离,选择最小的距离并除以 100 作为学习的固定步长 .这样设置是为了在两类之间通过 感知机学习过程找出一个合适的阈值位置 .记最终步长为 STEP,则步长的计算式为 狀犼 狀犽 烄 犱犼,犻 ∑ ∑犱犽,犻烌/100, 犻=1 =1 STEP = max 犻 - 狀犽 烎 烆 狀犼 2,…, 犮; 犽 = 1, 2,…, 犮. 犼 = 1, ( 7) 式( 7)中: 狀犼 和狀犽 表示数据集中第犼 类和第犽 类的样本数目; 犱犼,犻和犱犽,犻分别表示对应 犼 和犽 表示类别号; 类别下的样本,且这些样本均为经过数据预处理后的样本向量 . 4. 2 实验分析 对比二叉树、多叉树及两种经典决策树算法在 8 个数据集上的分类性能,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二叉树指的是基于口袋算法和 Gi n i指数选择的二叉树模型;多叉树为基于口袋算 法和经典 感知机 多分 类准则的多叉树模型; 表示 0. 99 置信度显著性检验 . Br e a s t和 Spamba s e 是二分类数据集,所以在 这两个数据集上构建的二叉树和多叉树是完全相同 的 .二者 的唯一 差别在 于 二 叉 树 算 法 对 各 类 别 的 感 知机向量是独立训练而后选取最优,而多叉树在这两个 训练集 上训 练出的 是 正 负 号 相 反 而 权 重 值 相 同 的 2 个感知机向量 .由于二叉树在训练多次的判别中选取最优划分,而多叉树在二分类数据集上训练出 的实际是一个判别式,所以二叉树 存 在 微 小 的 准 确 率 优 势 .由 表 2 可 知:在 Br e a s t数 据 集 上,二 者 准 确 率差距为 0. 1% ;而在 Spamba s e数据集上,差距为 0. 36%. 表 2 二叉树和多叉树的性能对比表 Tab. 2 Pe r f o rmanc ec ompa r i s ont ab l ef o rb i na r r e eandmu l t i f o r kt r e e yt 多叉树 二叉树 准确率/% 数据集 平均准 确率/% Ba l anc e 89. 34 87. 36~90. 56 0. 0082 0. 0092 91. 08~92. 32 0. 0063 0. 0069 72. 00 72. 32 06 90. 准确率 范围/%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平均准 确率/% 准确率 范围/% 标准差 变异 5 系数/% CART C4. Br e a s t 96. 82 96. 33~97. 36 0. 0030 0. 0031 96. 72 96. 19~97. 36 0. 0028 0. 0029 92. 08 92. 82 Gl a s s 64. 58 58. 41~70. 56 0. 0290 0. 0449 65. 09 60. 75~68. 69 0. 0191 0. 0293 70. 56 66. 82 I r i s 96. 04 94. 00~98. 00 0. 0096 0. 0100 95. 78 94. 00~97. 33 0. 0076 0. 0079 92. 67 93. 33 Spamba s e 91. 68 91. 15~92. 13 0. 0026 0. 0028 92. 04 91. 44~92. 70 0. 0028 0. 0030 89. 02 87. 11 Segmen t 94. 32 93. 67~95. 24 0. 0033 0. 0035 95. 17 Sens o r 44 0. 0018 0. 0018 99. 76~99. 98 0. 0004 0. 0004 100. 00100. 00 98. 10 97. 76~98. 91 99. Wi ne 57. 42 56. 16~58. 66 0. 0066 0. 0115 58. 52 94. 43~95. 57 0. 0032 0. 0034 91. 48 92. 86 56. 16~60. 29 0. 0090 0. 0154 53. 53 51. 53 在剩余的 6 个多类别数据集中, I r i s数据集上二叉树的平均准确率比多叉树低了 0. 26% ,其 余 5 个 数据集二叉树的准确率较多叉树分别提升了 1. 72% , 0. 51% , 0. 85% , 1. 81% , 1. 10% ,这些 提升 均高于 前面在二分类数据集上两种 树 结 构 的 准 确 率 差 距 .采 用 T 检 验 法 对 这 6 个 数 据 集 进 行 单 侧 显 著 性 检 验,查表后认为: Gl a s s, I r i s,Wi ne数据 集 中,二 叉 树 和 多 叉 树 分 类 效 果 没 有 显 著 差 异;在 Ba l anc e, Seg men t, Sens o r数据集中,二叉树的分类效果显著优于多叉树;在准确率最低的 Wi ne数据集中,原始数据 内部类别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生成的决策树往往不能区分样本数量少的类别,由此带来准确率低下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26 2019 年 问题 . 在和经典决策树算法的对比时,有 6 个数据集在不同程度上优 于 CART 和 C4. 5,可以 认为 是多变 量决策树相对于轴平行决策树的固有优势 .对于复杂的分类边界,轴平行决策树只能用直角折线取代斜 线 .在 Senso r数据集 中,由 CART 和 C4. 5 的结果可 以看出,这是 一个线性 可分的 数据 集 .查看 原始数 据并对比 CART 和 C4. 5 的决策树结果后发现,此数据集在边界上存在个别距离极近的点,实验中设置 的感知机步长相对边界点间的距离较大,导致口袋算法建立的决策树无法学习最优的边界,而多叉树在 性能上更落后一些 .在 Gl a s s数据集上,无论二叉树还是多叉树都明显劣于经典决策树,这是 因为 Gl a s s 数据集中平均每一类数据的数据量仅为 30,因此,难以训练出可靠稳定的结果 . 时间复杂度上, CART 和 C4. 5 为精确线性搜索,会对每个特征的 每个可 能值 进行分割 并统计 准确 率,以找到最优,可以近似认为其在搜 索 过 程 中 和 样 本 的 比 对 次 数 为 犽×狀2 .口 袋 算 法 的 时 间 复 杂 度 主 要与遍历轮数的阈值有关,在运行中,若数据集可达到的 准确率较 高,则 触 发 口 袋 向 量 检 验 更 新 的 次 数 就越少,再加上口袋算法是多变量的,所以在运行中感知机向量与样本的比对次数与特征数 犽 无关 . 表 3 各数据集上的运行时间 各模 型 在 各 数 据 集 上 的 运 行 时 间 ( 狋),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可知:二叉 树 与 多叉树由于 基 本 理 论 近 似,所 以 时 间 的 Tab. 3 Runn i ngt imeone a chda t as e t s 数据集 狋(二叉树) 狋(多叉树) 狋( CART) 狋( C4. 5) 量级相同 .由 于 经 典 单 变 量 决 策 树 算 法 Ba l anc e 1. 0232 0. 8510 0. 1328 0. 1578 在边界搜索 中 是 遍 历 式 的 精 确 搜 索,但 Br e a s t 0. 2852 0. 8358 0. 1047 0. 1078 Gl a s s 0. 9842 0. 9196 1. 2734 1. 2578 I r i s 0. 1181 0. 1405 0. 0594 0. 0406 是对全数据 集 仅 遍 历 一 次,所 以 当 数 据 集样本数和 特 征 数 均 较 小 时,运 算 速 度 Spamba s e 2. 7551 5. 6821 332. 9800 235. 2891 比口袋算法 建 立 的 决 策 树 要 快 一 些 .而 Segmen t 7. 7895 4. 2252 157. 8400 143. 0094 当数据的特 征 与 样 本 数 较 大 时,花 费 时 Sens o r 9. 2516 6. 4718 31. 4910 34. 1172 间会随之增 长,且 增 长 速 度 比 口 袋 算 法 Wi ne 7. 7602 8. 9710 10. 8580 7. 1953 的决策树快,可以认为,在速度上口袋算法构造的多变量决策树具有速度优势 . 5 结论 建立多变量决策树的方法有很多,选择口袋算法建树的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多变量决策树,口袋算法 理论和计算式都较为简单、易于理解 .早期文献虽然尝试 采用口袋 算法 建 立 决 策 树,但 是 仅 按 照 原 算 法 应用 于 二 分类 的数 据集中 [20].基 于口袋 算法 构 造的二 叉树和 多叉树在分 类准确率 和运算 时间 上,均优 于传统的轴平行决策树,而二叉树在分类准确率上,又能小幅优于多叉树 .在对数据的解释性上,传统的 轴平行决策树在单个节点用单一变量划分空间划分 的解 释性 最 强,多变量 二 叉 树 用 分 类 超 平 面 划 分 可 以直接表示样本空间的划分边界,解释性比传统决策树弱,而多变 量多 叉 树 决 策 向 量 不 代 表 空 间 边 界, 因此,在空间划分的解释性上要劣于前二者 . 适用性上,当数据集为线性可分数据时,基于口袋算法的二叉 树和 多叉树均未 能达到 100% 的准确 率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若分类结果 接 近 100% ,应 当 考 虑 数 据 集 线 性 可 分 的 可 能 性 .而 当 训 练 集 中 类 别较多、每类样本较少时,如果测定的结果方差较大,应当考虑是否能够学习得到最优的决策树 .数据预 处理中,对于类别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采用对小样本进行 样 本扩充 以近 似 类 别 平 衡,也 可 以 采 用 一 些 聚 类算法约简大类别样本的数据量,这些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采取合适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1] MUSELLIM. Onc onve r ep r ope r t i e so fpo cke ta l r i t hm[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Neu r a lNe two r ks, 1997, 8 genc go ( 3): 623. DOI: 10. 1109/72. 572101. [ 2] YILDI ZO T, ALPAYDIN E. L i ne a rd i s c r imi nan tt r e e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andA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e, 2005, 19( 3): 323 353. ? genc [ 3] MURTHYSK, KAS IFS, SALZBERGS. Asy s t emf o ri nduc t i ono fob l i c i s i ont r e e s[ J]. J ou r na lo fAr t i f i c i a l quede 1994, 2( 1): 1 32. I n t e l l i eRe s e a r ch, ? genc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王子癑,等:采用口袋算法构造的多类别决策树模型 127 [ 4] LOMAXS, VADERAS. Asu r veyo fc o s t s ens i t i vede c i s i ont r e ei nduc t i ona l r i t hms[ J]. Acm Compu t i ngSu r vey s, ? go 2013, 45( 2): 1 35. DOI: 10. 1145/2431211. 2431215. ? [ 5] 苗夺谦,王珏 .基于粗糙集的多变量决策树构造方法[ J].软件学报, 1997( 6): 425 431. ? [ 6] LIM TS, LOH W Y, SHIH YS. Ac ompa r i s ono fp r ed i c t i ona c cu r a cy,c omp l ex i t r a i n i ngt imeo ft h i r t t hr e e ? y,andt y o l dandnew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l r i t hms[ J].Ma ch i neLe a r n i ng, 2000, 40( 3): 203?228. DOI: 10. 1023/A: 10076082242 go 29. [ 7] UTGOFFPE, BRODLEY CE. L i ne a rma ch i nede c i s i ont r e e s[ R]. Amhe r s t: Un i ve r s i t fMa s s a chus e t t s, 1991. yo [ 8] SAHU S K, PUJARIA K, KUMAR V, 犲 狋犪 犾.Gr e edypa r t i t i on i ngba s edt r e es t r uc t u r ed mu l t i c l a s sSVM f o rOd i a C]∥Compu t e rVi s i on,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ImagePr o c e s s i ngandGr aph i c s. Pa t na: IEEE Pr e s s, 2016: 1?4. OCR[ DOI: 10. 1109/NCVPRIPG. 2015. 7490018. [ 9] XUESong, J ING Xi ao un, SUNSong l i n, 犲 狋犪 犾. B i na r c i s i on t r e e s ed mu l t i c l a s ssuppo r tve c t o rma ch i ne s[ C]∥ ?de ? ?ba j y I n t e r na t i ona lSympo s i umonCommun i c a t i onsandI n f o rma t i onTe chno l og i e s. I nchon: IEEEPr e s s, 2014: 85 89. DOI: ? 10. 1109/ I SCIT. 2014. 7011875. [ 10] MOUSTAKIDI SS,MALLINI SG, KOUTS IASN, 犲 狋犪 犾. SVM?ba s edf u z z c i s i ont r e e sf o r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 fh i yde gh spa t i a lr e s o l u t i onr emo t es ens i ngimage s[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Ge o s c i enc eandRemo t eSens i ng, 2012, 50( 1): 149 169. DOI: 10. 1109/TGRS. 2011. 2159726. ? [ 11] RAILEANU LE, STOFFEL K. The o r e t i c a lc ompa r i s onbe twe ent heGi n ii ndexandi n f o rma t i onga i nc r i t e r i a[ J]. Anna l so fMa t hema t i c sandA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e, 2004, 41( 1): 77 93. ? genc [ 12] 潘大胜,屈迟文 .一种改进 ID3 型决策树挖掘算 法[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6, 37( 1): 71 77. DOI: 10. ?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 01. 0071. ? [ 13] BREIMAN L, FRIEDMANJH, OLSHEN R, 犲 狋犪 犾.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ndr eg r e s s i ont r e e s[ J]. B i ome t r i c s, 1984, 40( 3): 358. DOI: 10. 2307/2530946. [ 14] GRAJSKIK A, BREIMAN L, VIANA D P G, 犲 狋犪 犾.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 fEEGspa t i a lpa t t e r nswi t hat r e e s t r uc t u r ed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B i omed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1986, 33( 12): 1076 DOI: 10. 1109/ me t hodo l ogy:CART[ ?1086. TBME. 1986. 325684. [ 15] DE ′ATH G, FABRICIUSK E.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ndr eg r e s s i ont r e e s:A powe r f u lye ts imp l et e chn i o re c o l og i c a l quef da t aana l s i s[ J]. Ec o l ogy, 2000, 81( 11): 3178 3192. DOI: 10. 2307/177409. ? y [ 16] QUINLANJR. C4. 5:Pr og r amsf o rma ch i nel e a r n i ng[M]. SanFr anc i s c o:Mo r fmannPub l i she r sI nc, 1992. ganKau [ 17] MINGERSJ. Anemp i r i c a lc ompa r i s ono fp r un i ng me t hodsf o rde c i s i ont r e ei nduc t i on[ J].Ma ch i neLe a r n i ng, 1989, 4( 2): 227 243. DOI: 10. 1023/A: 1022604100933. ? [ 18] MINGERSJ.Anemp i r i c a lc ompa r i s ono fs e l e c t i on me a su r e sf o rde c i s i on?t r e ei nduc t i on[ J].Ma ch i neLe a r n i ng, 1989, 3( 4): 319 342. DOI: 10. 1007/BF00116837. ? [ 19] KOTS IANTI SSB. De c i s i ont r e e s:Ar e c en tove r v i ew[ J].A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eRe v i ew, 2013, 39( 4): 261?283. genc DOI: 10. 1007/s 10462 011 9272 4. ? ? ? [ 20] BRODLEY C E,UTGOFFP E.Mu l t i va r i a t ede c i s i ont r e e s[ J].Ma ch i neLe a r n i ng, 1995, 19( 1): 45?77. DOI: 10. 1023/A: 1022607123649.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12038 ? 平衡搜索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刘晓芳1,2,柳培忠1,2,骆炎民3,范宇凌1 ( 1.华侨大学 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华侨大学 工业智能化技术与系统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 3.华侨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针对人工蜂群( ABC)算法局部搜 索 能 力 弱 的 问 题,提 出 一 种 平 衡 搜 索 的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 BSABC).首 先,采用一种基于对数函数的的适应度评价方式,用于减小选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其次, 受微分进化算法的启发,提出一种新的搜索策略,通过当前最优个体指导进化方向,使候选解的产生倾向于当 前最优解,同时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对 6 个经典测试函数进行仿真实验,并与经典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对比测 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上都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 人工蜂群算法;局部搜索;群智能算法;适应度评价;搜索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28 05 ? ? ? 犐犿狆狉 狅狏 犲 犱犃狉 狋 犻 犳 犻 犮 犻 犪 犾犅犲 犲犆狅 犾 狅狀狔犃犾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犵 犅犪 狊 犲 犱狅狀犅犪 犾 犪狀犮 犲 犱犛 犲 犪 狉 犮犺 , , LIU Xi ao f ang1 2,LIU Pe i zhong1 2, LUO Yanmi n3,FAN Yu l i ng1 ( 1.Co l l egeo f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2.Un i ve r s i t i e s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Fu i anPr ov i nc eI ndus t r i a lI n t e l l i tTe chno l ogyandSys t ems, j gen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3.Co l l ege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ima tt hed r awba cko f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 ( ABC)a l r i t hm wi t hwe akl o c a ls e a r chc apab i l i t go y,an BSABC)i sp r opo s ed.F i r s t l imp r ovedf i t ne s se va l u 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ba s edonba l anc eds e a r ch ( y, go a t i onme t hodsba s edont hel oga r i t hmi cf unc t i oni si n t r oduc edt o mi n imi z es e l e c t i onp r e s su r eandavo i dt of a l l l i t enedbyt hed i f f e r en t i a le vo l u t i ona l r i t hm,anove l i n t ol o c a lop t imumt oac e r t a i nex t en t.Se c ond l y,en gh go i chc onduc t st hee vo l u t i ond i r e c t i ono ft hec and i da t es o l u t i on,t end i ngt ot he s e a r chs t r a t egyi sp r opo s ed,wh cu r r en top t ima ls o l u t i on,anda tt hes amet imeavo i d i ngt of a l li n t ot hel o c a lop t imum.Thes imu l a t i ngexpe r i her e su l t sdemons t r a t et ha tBSABCha ss i men t swe r ec onduc t edonabenchma r ksu i t eo f6t e s tf unc t i ons,t g n i f i c an tenhanc emen ti nc onve r tspe edandc onve r ta c cu r a cyc ompa r edwi t ht heba s i cABCa l r i t hm. gen gen go 犓犲 狉 犱 狊: 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l o c a ls e a r ch;swa rmi n t e l l i ea l r i t hm;f i t ne s se va l ua t i on; go genc go 狔狑狅 s e a r chs t r a t egy 收稿日期: 2016 12 20 ? ? 通信作者: 柳培忠( z l i u@hqu. 1976 E?ma i l: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仿生智能计算、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研究 . p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203242);福建省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建设 资 助 项 目( 2013H2002);华 侨 大 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1511322003) 第1期 刘晓芳,等:平衡搜索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129 与其他智能算法相比,人工蜂群算法 [12]最大的优 点 在 于 开 采 和 开 发 同 时 进 行,增 加 了 寻 找 到 最 优 [] 解的概率 .但仍然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开采和开发能力不平衡等问题 . Zhu 等 3 受 粒子群 算法( s t i deABC, PSO)的启发,提出一种改进算法( GABC),在 搜 索 策 略 中 引 入 全 局 最 优 用 于 加 gbe gu [] 快收敛速度,并采用经典测试函 数 证 明 了 改 进 策 略 的 有 效 性 . Banha rns akun 等 4 针 对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采 用至今最优选择个体引导进化方向,使候选解向至今最优选择个体靠拢,并采用自适应调整搜索范围的 方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高卫峰等 [5]充分利用和平衡 不同搜 索 方 程 的 探 索 和 开 发 能 力,提 出 一 种 改 进 的人工蜂群算法( IABC),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处理复杂数值优化问题的 性能 .宁爱平 [] 等 [6]利用随机过程理 论,对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收 敛 性 进 行 理 论 分 析 . L i等 7 提 出 一 种 离 散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 DABC),该算法提出一种独特的解决 方 案,采 用 两 个 离 散 向 量 和 禁 忌 搜 索 策 略 生 成 新 的 候 选 解,并 用 [] 于解决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 Ki r an 等 8 为了有效地解决不同特性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整合 5 个搜索策略,并采用计数器控制更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人工蜂群算 法的改 进版本各 式各样,并 有一定 的性能提升,但仍存在收敛速度慢、局 部 搜 索 能 力 弱 的 缺 点 .针 对 以 上 问 题,本 文 提 出 一 种 收 敛 速 度 更 快、局部搜索能力更强的人工蜂群算法 . 1 基本的人工蜂群算法 人工蜂群算法是模拟蜜蜂群体搜索优良蜜源的优化算法,把蜜蜂种群分为雇佣蜂、观察蜂和侦察蜂 [] 3 种类型,分工合作,以找到满意的蜜源 2 .该算法随机生成初始食物源(初始解),其公式为 犼 狓犻 and( 0, 1)( 狓犼max -狓犼min) . = 狓犼min +r ( 1) 式( 1)中: 犻=1, 2,…, SN, SN 为食物源(解)的个数; 2,…, 犇, 犇 为解的维数; 狓犼min和 狓犼max分别 为解的 犼=1, 下界和上界 . 雇佣蜂在初始解附近邻域搜索,寻找优良蜜源的位置,其更新策略为 犼 犼 犼(犼 狏犻 狓犻 -狓犼 . = 狓犻 +φ犻 犽) ( 2) 犼 为第 犼 式( 2)中: 狓犻 犻 个食物源的第犼 维; 1]范 围 内 的 随 机 数, 犻∈ [ 1, SN], 1, 犇]; 犽 为随机 犼∈ [ φ犻 为[-1, 选择的整数, 犽∈ [ 1, SN]且 犽≠犻.采用贪婪选择机制根据适应度值选择的候选解犞犻 和当前解 犡犻. 对于最小化问题,适应度值的计算公式为 1/( 1+犳犻), 犳犻 ≥ 0, 1+狘犳犻狘, 式( 3)中: i t 犳犻 为犞犻 对应的函数值, 犳犻 越小,则f 犻 越大 . . 犳犻 ≤ 0 f i t 犻 = { ( 3) 2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2. 1 基于对数的适应度评价方式 在原始人工蜂群算法中,观察蜂通过概率选择优秀个体跟随,然后,进行深度搜索 .概率大小与雇佣 蜂携带蜜源的质量密切相关,适应度值大小反映蜜源质量,适应度值越大,蜜源质量越好,被选择的概率 就越大 .但是,式( 3)中,当种群中解的精度差异较大,而概率 值却 相同,体 现 不 出 个 体 之 间 的 差 异 .通 过 概率选择更新可行解的作用消失,易使种群“早熟”,出现停滞现象 [9]. 针对该问题,引入基于对数的适应度评价方式,增大差异,对解相似但不同的个体加以区分,使优秀 个体有更大几率被跟随开采 [10].则适应度评价方式为 0. 1 , 1+1/狘l 0. g犳犻狘 式( 4)中: ε 由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决定 .此处, ε 取 8. f i t ne s s犻 = 0 ≤ 犳犻 ≤ 10-ε. ( 4) 2. 2 基于增强开采能力策略 搜索能力的平衡是影响优化结果的因素之一 .由原始 人 工蜂群 算法的 搜 索 方 程( 2)可 以 看 出:随 机 犼, 随机参数犼, 系数φ犻 犽 对算法的开发能力有利,而不利于开采能力 .因此,需引入一种增强开采能力的策 略平衡搜索能力 .受微分进化算法 [8,11]的启发,引入一种新的搜索策略,即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30 2019 年 犼 犼(犼 ( 狏犻 狓犻 -狓犼 . 5) = 狓犼best +φ犻 狉) 犼 犼 犼 式( 5)中: 狓best为当前种群中最优个体的第犼 维; 1]内 的 随 机 数; 狓狉 为 第狉 个 蜜 蜂 的 第犼 维, 狉 φ犻 为[-1, 为{ 1, 2,…, SN}内的随机整数,且狉≠1. 3 算法性能分析 3. 1 测试函数 采用 El l i i t i c 函数 ( F01), Sphe r e函 数 ( F02),We i e r s t r a s s函 数 ( F03),Ack l ey 函 数 ( F04),Gr i e p wanks函数( F05)和 Al i ne函数( F06)等 6 个 基 准 测 试 函 数 进 行 实 验,测 试 改 进 人 工 蜂 群 ( BSABC)算 p 法的性能 .其中: F01~F02 为单峰函数; F03~F06 为 多峰函 数;理 论 最 优 值 均 为 0. Sphe r e 函 数 和 El l i 犇 ,We i t i c 函数的搜索范围均 为[-100, 100] i e r s t r a s s 函 数、 Ack l ey 函 数、 Gr i ewanks 函 数 和 Al i ne 函 p p 犇 犇 犇 犇 数的搜索范围分别为[-0. 5, 0. 5] ,[-32. 768, 32. 768] ,[-600, 600] ,[-10, 10] .测 试 函 数 详 细 介绍参考文献[ 12].部分测试函数的三维曲线图,如图 1 所示 . ( a)Sphe r e函数 ( b)We i e r s t r a s s函数 图 1 部分测试函数曲线 F i 1 Pa r t i a lt e s tf unc t i oncu r ve g. 3. 2 实验分析 将所提 BSABC 算 法 与 ABC 算 法 [2]和 GABC 算 法 [3]进 行 比 较 .设 置 参 数 如 下: SN=40, l imi t= 100,MCN=1000.将测试函数分别采用这 3 个算法在相同的 实验背景下运 行,且 每个测试 函数独 立运 行 10 次以避免偶然性,并记录最优值、最差值、中值、平均 值 和方差 . 犇 =30 的 测 试 函 数 实 验 结 果,如 表 1 所示 .表 1 中:加粗字体表示 3 种算法中性能最优 .由表 1 可知:在 6 个测试 函数中, BSABC 算 法的解 的精度最高,而且在解的稳定性方面性能最好 .特别地,由于 开采能 力的 增 强 以 基 于 对 数 的 适 应 值 函 数 减小选择压力,对测试函数 We i e r s t r a s s和 Gr i ewanks性能最好 . 表 1 测试函数的收敛实验结果( 犇=30) Tab. 1 Re su l t so fc onve r eo ft e s tf unc t i ons ( 犇=30) genc 函数 El l i t i c p Sphe r e We i e r s t r a s s Ack l ey 算法 最优值 最差值 -4 中值 -2 平均值 -3 方差 -3 4. 19518×10-3 ABC 6. 92666×10 GABC 2. 00353×10-10 7. 21149×10-10 2. 61717×10-10 3. 53246×10-10 2. 15208×10-10 BSABC 5. 19533×10-16 7. 13002×10-16 5. 51023×10-16 5. 71488×10-16 8. 06042×10-17 1. 13249×10 4. 17308×10 4. 88903×10 ABC 2. 21976×10-10 2. 03098×10-9 5. 13029×10-10 7. 98328×10-10 7. 16864×10-10 GABC 74801×10-15 2. 09361×10-15 1. 92922×10-15 6. 93102×10-16 9. 37623×10-16 2. BSABC 5. 17134×10-16 7. 59028×10-16 6. 66992×10-16 6. 43031×10-16 1. 07897×10-16 ABC 7. 43164×10-4 9. 03761×10-4 7. 95340×10-4 8. 20665×10-4 6. 50959×10-5 GABC 1. 21069×10-5 3. 63444×10-5 1. 72074×10-5 1. 95372×10-5 9. 64690×10-6 BSABC 1. 34293×10-12 1. 01323×10-11 7. 75913×10-12 6. 82547×10-12 3. 30560×10-12 ABC 2. 51245×10-5 6. 30958×10-5 3. 29700×10-5 4. 20928×10-5 1. 76901×10-5 GABC -8 4. 43674×10 -7 -8 -8 2. 69641×10-8 BSABC 1. 41185×10-11 5. 52198×10-11 2. 85176×10-11 3. 20334×10-11 1. 64440×10-11 1. 09910×10 7. 47067×1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7. 30751×10 第1期 刘晓芳,等:平衡搜索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131 续表 Con i t unet ab l e 函数 Gr i ewanks Al i ne p 算法 最优值 最差值 -9 中值 -7 ABC 4. 95913×10 GABC 1. 20061×10-11 5. 28280×10-6 BSABC 0 8. 82475×10 平均值 -7 方差 -7 3. 60893×10-7 8. 83102×10-10 1. 06473×10-6 2. 35803×10-6 1. 91975×10 2. 71298×10 3. 17331×10-10 2. 88491×10-12 6. 52031×10-11 1. 40965×10-10 ABC -4 3. 17484×10 3. 88031×10-3 7. 97660×10-4 1. 70319×10-3 1. 56493×10-3 GABC 4. 02364×10-5 1. 75990×10-4 9. 33071×10-5 9. 59162×10-5 5. 64988×10-5 BSABC 1. 02267×10-12 4. 72122×10-12 2. 00741×10-12 2. 40971×10-12 1. 48625×10-12 珋为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算法的寻优过程,给出测试函数( 犇 =30)的 收 敛 曲 线,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 犲 平均误差值; 犖 为迭代次数 . ( a)El l i t i c函数 p ( b)Sphe r e函数 ( c)We i e r s t r a s s函数 ( d)Ack l ey 函数 ( e)Gr i ewanks函数 ( f)Al i ne函数 p 图 2 测试函数的收敛曲线( 犇=30) F i 2 Conve r ecu r veo ft e s tf unc t i on ( 犇=30) g. genc 由图 2 可知:对于 El l i t i c函数, BSABC 算法在收敛精度和 收敛速 度方 面均性 能最 优;对于 Sphe r e p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32 2019 年 函数, BSABC 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但 是 搜 索 后 期 BSABC 算 法 陷 入 停 滞 状 态;对 于 We i e r s t r a s s函数 和 Gr i ewanks 函 数, BSABC 算 法 不 仅 有 较 高 收 敛 精 度,而 且 有 较 快 的 收 敛 速 度;对 于 Ack l ey 函 数, BSABC 算法的收敛曲线几乎呈线性下降,这表明 BSABC 能够跳出局部最优,防止早熟;对于 Al i ne函 p 数,虽然 BSABC 算法在进化前期收敛速度比 ABC 算法 和 GABC 算 法 慢,但 进 化 后 期 收 敛 速 度 明 显 快 于另外两种算法快陷入局部最优 . 综上所述,无论对于单峰函数,还是多峰函数, BSABC 算法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 4 结束语 针对基本 ABC 算法局部搜索能力 弱 的 问 题 [1314]及 类 似 算 法 的 研 究 [15],提 出 一 种 平 衡 搜 索 能 力 的 人工蜂群算法 .通过 6 个测试函数的仿真实验表明,所提 算 法可以 提高 优 化 解 的 精 度 和 速 度 .但 该 算 法 也存在不足,对于复杂优化问题,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如何使 算法能 够 解 决 复 杂 问 题,是 下 一 步 的 研 究 工作 . 参考文献: [ 1] KARABOGA D. Ani de aba s edonhoneybe eswa rmf o rnume r i c a lop t imi z a t i on:Te chn i c a lr epo r t R].[ S. l.]: ?TR06[ [ s. n.], 2005: 1 10. ? [ 2] KARABOGA D, BASTURKB. Ont hepe r f o rmanc eo f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 ( ABC)a l r i t hm[ J]. App l i edSo f tCom go t i ng, a s o c. 2007. 05. 007. 2008, 8( 1): 687 697. DOI: 10. 1016/ ? pu j. [ 3] ZHU Guopu, KWONGS. Gbe s t J].Ap i ded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f o rnume r i c a lf unc t i onop t imi z a t i on[ ?gu go l i ed Ma t hema t i c sandCompu t a t i on, amc. 2010. 08. 049. 2010, 217( 7): 3166 3173. DOI: 10. 1016/ ? p j. [ 4] BANHARNSAKUN A, ACHALAKULT, S IRINAOVAKULB. Thebe s t s o f a rs e l e c t i oni n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 ? a s o c. 2010. 11. 025. J]. App l i edSo f tCompu t i ng, 2011, 11( 2): 2888 2901. DOI: 10. 1016/ r i t hm[ ? j. go [ 5] 高卫峰,刘三阳,黄玲玲 .受启发的人工蜂群算法在全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J].电子学报, 2012, 40( 12): 2396 2403. ? 10. 3969/ 2112. 2012. 12. 007. i s sn. 0372 DOI: ? j. [ 6] 宁爱平,张雪英 .人工蜂群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J].控制与决策, 2013, 28( 9): 1554 1558. ? [ 7] LIJunq i ng, PAN Quanke, TASGETIREN M F. Ad i s c r e t e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f o rt hemu l t i ob e c t i vef l ex ? go j shops chedu l i ngp r ob l em wi t h ma i n t enanc ea c t i v i t i e s[ J].App l i ed Ma t hema t i c a l Mode l l i ng, 2014, 38( 3): i b l ej ob ? 1111 1132. DOI: 10. 1016/ apm. 2013. 07. 038. ? j. [ 8] KIRAN MS, HAKLIH, GUNDUZ M, 犲 狋犪 犾. A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 wi t hva r i ab l es e a r chs t r a t egyf o rc on t i n go J]. 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 s, 2015, 300: 140 157. DOI: 10. 1016/ i ns. 2014. 12. 043. uousop t imi z a t i on[ ? j. [ 9] GAO We i f eng, LIU Sanyang,HUANG L i ng l i ng. Enhanc i nga r t i f i c i a lbe ec o l onya l r i t hm us i ng mo r ei n f o rma t i on ? go i ns. 2014. 02. 104. ba s eds e a r che t i ons[ J]. 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 s, 2014, 270( 1): 112 133. DOI: 10. 1016/ ? j. qua [ 10] 陈杰,沈艳霞,陆欣 .基于信息反馈和改进 适 应 度 评 价 的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 J].智 能 系 统 学 报, 2016, 11( 2): 172 ?179. DOI: 10. 11992/ t i s. 201506024. [ 11] YIWenchao, GAO L i ang, ZHOU Yi n zh i, 犲 狋犪 犾. Di f f e r en t i a le vo l u t i ona l r i t hm wi t hva r i ab l ene i r hoods e a r ch go ghbo f o rhyb r i df l owshops chedu l i ngp r ob l em[ C]∥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Suppo r t edCoope r a t i ve Wo r k i nDe s i S. l.]: IEEEPr e s s, 2016: 233 238. DOI: 10. 1109/CSCWD. 2016. 7565994 . ? gn.[ [ 12] SUGANTHAN P N, HANSEN N, LIANGJJ, 犲 狋犪 犾. Pr ob l emde f i n i t i onsande va l ua t i onc r i t e r i af o rt heCEC2005 R]. S i ngapo r e: NanyangTe chno l og i c a lUn i ve r s i t 2005: 341 357. spe c i a ls e s s i ononr e a l r ame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 ?pa ? y, [ 13] 王志刚,王明刚 .基于符号函数的 多 搜 索 策 略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 J].控 制 与 决 策, 2016, 31( 11): 2037?2044. DOI: 10. kz c. 2015. 1046. 13195/ j. y j [ i s sn. 14] 秦全德,程适,李丽,等 .人 工 蜂 群 算 法 研 究 综 述 [ J].智 能 系 统 学 报, 2014, 9( 2): 127?135.DOI: 10. 3969/ j. 1673 4785. 201309064. ? [ 15] 柴文光 . CPSO 支持向量机红外瓦斯传感器动态补偿[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7( 3): 316 319. DOI: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 03. 0316.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1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1 月 Vo l. 40 No. 1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J an.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6043 ? 重心插值配点法求解 犃犾 犾 犲狀 ?犆犪犺狀 方程 翁智峰,姚泽丰,赖淑琴 (华侨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利用重心插值配点法(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和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构造包含时 间、空 间 变 量 的 近似函数,给定 Cheby she v 点族;将重心插值配点法代入 Al l en ?Cahn 方 程 及 定 解 条 件,得 到 离 散 方 程 组,并 采 用 Newt on 迭代格式求解方程组 .数值算例表明:文中的配点法具有较高精度;利用 2 种 配 点 法 的 能 量 函 数 满 足能量递减规律 . 关键词: Al l en she v 点族;Newt on 迭代格式;能量递减 ?Cahn 方程;重心插值配点法;Cheby 中图分类号: O241.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1 0133 08 ? ? ? 犅犪 狉 犮 犲狀 狋 狉 犻 犮犐 狀 狋 犲 狉 犾 犪 狋 犻 狅狀犆狅 犾 犾 狅 犮 犪 狋 犻 狅狀 犕犲 狋 犺狅犱 狔 狆狅 犳 狅 狉犃犾 犾 犲 狀 狋 犻 狅狀 ?犆犪犺狀犈狇狌犪 WENGZh i f eng,YAOZe f eng,LAIShuq i n ( Schoo lo fMa t hema t i c a lSc i enc e s,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a r c en t r i c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 ba r c en t r i cLag r ange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y po y po sp r opo s edi nt h i spape rf o rt heAl l en t i on. andCen t r o i dr a t i ona l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i ?Cahne qua po Byt h i sba r c en t r i c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t oc ons t r uc tapp r ox ima t et imeandspa c ef unc t i onba s edon y po eNewt oni t e r a t i onme t hodt os o l veAl l en t i onf o rnon l i ne a rt e rmsandob t a i n Cheby she vnode s,weus ?Cahne qua t hed i s c r e t ee t i ons. Nume r i c a lexamp l e sshowt ha tt heba r c en t r i c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ha sh i qua y po gh r e c i s i onandt heene r unc t i ons a t i s f i e st heene r c r emen tl aw. p gyf gyde 犓犲 狉 犱 狊: Al l en t i on;ba r c en t r i c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Cheby she vnode s;Newt oni t ?Cahne qua y po 狔狑狅 e r a t i veme t hod;ene r c l i ne gyde 1979 年,为描述晶体中反相位边界运动, Al l en 和 Cahn 引 入 Al l en Al l en ?Cahn 方程 . ?Cahn 方 程 广 [ [ [ 1] 2] 3] 泛运用于处理诸如图像分析 、平均曲率?流量 、晶体生长 等问题,也用于 描述 生物种群 的竞争 与排 斥现象 [4]、河床的迁移过程 [5]等许 多 扩 散 现 象 .研 究 Al l en ?Cahn 方 程 的 数 值 解 方 法 有 很 多,如 有 限 差 [] 分 [6?7]、有限元 [8?9]、谱方法 [10?11]等 . Zha i等 7 利 用 紧 致 差 分 交 替 方 向 隐 式 (ADI)方 法 求 解 高 维 Al l en? [] [ ] Cahn 方程 . Feng 等 8 给出内罚间断有限元方法求解 Al l en Feng 等 10 利用 犘?自 ?Cahn 方程的理论分析 . 适应谱亏量校正法求解 Al l en 11 14]采用算子分裂方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文献[ ? ?Cahn 方程 .这些方 法都是基于网格剖分方法求解 .重心插值配点法 是通过采 用一些 特殊的插 值 节 点,如 Chebyshev 点 族, [ ] 以得到较高的数值精度及稳定性 .庄清渠等 [15]采 用 B i rkho f f配 点法求 解四 阶 常 微 分 方 程 .李 淑 萍 等 16 提出 可 以 同 时 在 空 间 域 和 时 间 域 采 用 重 心 插 值 配 点 法 计 算,在 很 大 程 度 上,扩 展 该 方 法 的 研 究 领 域 . 收稿日期: 2018 06 25 ? ? 通信作者: 翁智峰( 1985 E i l: z fwma t h@163. c om.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11701197);华 侨 大 学 中 青 年 教 师 优 秀 青 年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项 目 ( ZQN? YX50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34 2019 年 在利用重心插值配点法对 Al l en on ?Cahn 方程进行数 值 计 算 时,可 以 采 用 直 接 线 性 化 迭 代 格 式 或 Newt 线性化迭代格式进行求解 .一般来说, Newt on 线性化迭代 格式的收敛速度 要比 直 接迭 代线性 化 迭 代 格 式快,在一些直接线性化迭代法不收敛的非线性问题上,线性化迭代格式是收敛的 .因此,本文采用一种 高精度无网格方法?重心插值配点法对 Al l en ?Cahn 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 1 犃犾 犾 犲狀 ?犆犪犺狀 方程的数值解 1. 1 犃犾 犾 犲 狀 ?犆犪犺狀 方程 Al l en 狌),它是 由 狌 离 开物 相的惩 ?Cahn 方程是一类非齐次半线性泊松方程 .设基本能量泛 函为 犈( 罚项 犉( 狌)和扩散项 Δ狌 决定,则 Al l en ?Cahn 方程可表示为 犪 犈( 狌)= 1 1 ∫[ε 犉(狌)+ 2 狘狌 狘 ]. 犫 ( 1) 2 2 1 2 2 式( 关于 狌 求导,得 犉 1)中: 犉( 狌)= ( 狌 -1) ′( 狌)=狌( 狌2 -1). 4 犉( 狌)的 图 像,如 图 1 所 示 .由 图 1 可 知: 狌= ±1 为 图 像 的 稳 定 点,也是极小值点 . 通过对式( 1)进 行 变 分 和 Tay l o r 展 开,可 得 Al l en ?Cahn 方 程,即 1 狌狋 + 2 狌( 狌2 -1)-Δ狌 = 0, 狋 ∈ [ 0, 犜], 烌 ε 烍 狌( 犪, 狋)= 1, 狌( 犫, 狋)=-1, 狋 ∈ [ 0, 犜], ( 2) 1 2 2 图 1 犉( 的图像 狌)= ( 狌 -1) 4 狌0( 狓)= 狌( 狓, 0), 狓 ∈ [ 犪, 犫] . 烎 1. 2 犔犪狀犵 狉 犪狀犵 犲插值 设有 狀+1 个不同的 插 值 节 点 狓犼 ( 2,…, 狀),以 及 其 相 犼=1, F i 1 Imageo f犉( 狌)= g. 1 (2 2 狌 -1) 4 对应的一组实数 犳犼.若多项式插 值 狆( 狓)满 足 狆( 狓犼)=犳犼, 犼=1, 2,…, 狀,则多项式插值可以写成 Lang r ange插值公式,即 狀 ∏ (狓 -狓 ) 犽 狀 狓)= ∑犔犼( 狓) 狆( 犳犼, 犔犼( 狓)= 犼=1 犽=1, 犽≠犼 狀 , ∏ (狓犼 -狓犽) 2,…, 狀 . 犼 = 1, ( 3) 犽=1, 犽≠犼 式( 3)中: 犔犼( 狓)为 Lang r ange插值基函数, 犔犼( 狓犽)=δ犼,犽 = 1, 0, { 犼=犽, . 犼≠犽 1. 3 重心 犔犪狀犵 狉 犪狀犵 犲插值 令犾( 狓)= ( 狓-狓1)( 狓-狓2)…( 狓-狓狀 ),定义重心权 ω犼 = 1 , 2,…, 狀,则插值基函 犼 = 1, ( 狓 犼 -狓犽 ) ∏ 犼≠犽 数可以表示为 犾( 狓) ω犼 , 犔犼( 狓)= 犽 = 1, 2,…, 狀 . 狓 -狓犼 将式( 4)代入 Lang r ange插值式( 3),得到 Lang r ange插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 ( 4) 狀 ω犼 犳犼. 狓 -狓犼 犼=1 狓)=犾( 狓)∑ 狆( ( 5) 将式( 5)插值常数 1,可得恒等式为 狀 狀 ω犼 . 狓 -狓犼 犼=1 1 = ∑犔犼( 狓)=犾( 狓)∑ 犼=1 依据式( 5),( 6),重心 Lang r ange插值公式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6) 第1期 翁智峰,等:重心插值配点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狀 135 ω犼 ∑ 狓 -狓犳 犼 犼 狓)= 犼=1狀 狆( ( . 7) ω犼 ∑ 犼 犼=1 狓 -狓 重心 Lang 插值是向前稳定的, 但在数值分析中, 常用等距插值节点, 其插值是病态的 .通过选 r ange 用一些特殊的插值节点分布,重心 Lang r ange插值公式具有非常好的数值稳定性 . 犼 采用第 2 类 Chebyshev 点族,节点 狓犼=co s( π), 1,…, 狀,其重心 Lang r ange插值的插值权为 犼=0, 狀 烄1 , 犼=0 或 狀, ω犼= (-1)δ犼, δ犼=烅2 其他. 烆1, 犼 1. 4 重心有理插值 给定插值节点 狓犼, 犻=0, 1,…, 狀,以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犳犻,选择 一个整数 犱 满足 0≤犱≤狀,对 于每一 个犻=0, 1,…, 狀-犱,令 狆犻 为插值犱+1 个点对( 狓犻, 狓犻+1 , 狓犻+犱 , 犳犻),( 犳犻+1),…,( 犳犻+犱 )的多项式,其次数至 多为 犱 个,则 狀-犱 狉( 狓)= ∑λ (狓)狆 (狓) 犻 犻=0 狀-犱 犻 ( 8) . ∑λ (狓) 犻 犻=0 犻 式( /(( 8)中: 狓)= (-1) 狓-狓犻)…( 狓-狓犻+犱 )) . λ犻( 将多项式 狆犻( 狓)写成 Lang r ange公式的形式,有 狀-犱 狀 ω犽 犳犽. 狓 -狓犽 犽=0 ∑λ犻(狓)狆犻(狓)= ∑ 犻=0 犻+犱 犻 式( 9)中:ω犽 = ∑ ( -1) ∏ 1 .指标集 犑犽 = { 犻∈犐: 犽-犱 ≤犻≤犽},常数 1 的 Lang r ange插值 狓犽 -狓犼 犼=犻, 犼≠犽 犻∈犑犽 犻+犱 公式有恒常式 1 = ( 9) 犻+犱 狓 -狓犻 ∑ ∏ 狓 -狓 ,由此可得 犽=犻犼=犻, 犼≠犽 犽 犼 狀-犱 狀 ω犽 . 狓 -狓犽 犽=0 ∑λ犻(狓)= ∑ 犻=0 ( 10) 狀 ω犼 ∑ 狓 -狓犳 犼 将式( 9),( 10)代入式( 8),可得到重心有理插值公式狉( 狓)= 犼=0狀 犼 ω犼 ∑ 狓 -狓犼 犻=0 .其中,插值权ω犼 由ω犽 = 犻+犱 1 确定 . 犼 犼=犻, 犼≠犽狓犽 -狓 犻 ∑ (-1) ∏ 犻∈犑犽 1. 5 犖犲狑狋 狅狀 迭代格式下的 犃犾 犾 犲 狀 ?犆犪犺狀 方程 2 利用 Tay / l o r展开,对 Al l en 狌2 -1) 狌)=狌( 狌2 -1)在 ?Cahn 方程中 狌狋+狌( ε -Δ狌=0 的非线性项 犳( 函数狌0 处展开,并忽略其高阶项,可得 犳( 狌)≈犳( 狌0)+犳 ′( 狌0)( 狌-狌0).将该式运用于 犳( 狌)=狌( 狌2 -1), 1 即可得 犳( 狌)≈ -2狌3 3狌3 狌.因此, 狌狋+ 2狌( 狌2 -1)-Δ狌=0 的牛顿迭代格式为 0+ ( 0 -1) ε 1 2 3 2 / ( 狌狋 -狌狓,狓 + 2 ( 3狌狀 狌狀 = ( 2狌狀 11) ε. -1 -1) -1 ) ε 1. 6 重心插值配点法计算的 犃犾 犾 犲狀 ?犆犪犺狀 方程 Newt on 迭代格式下的 Al l en ?Cahn 方程显然是 1 个 一 维 的 热 传 导 方 程,故 考 虑 一 般 形 式 的 一 维 热 传导方程的推导,其形式为 2 狓, 狋) 狌( 狓, 狋) 狌( 狓, 狋)· 狓, 狋), = 犽( +犳( 2 狋 狓 狓∈ ( 犪, 犫), 狋 ∈ ( 0,+ ∞ )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36 2019 年 式( 12)中: 狌( 犪, 狋)=φ1( 狋), 狌( 犫, 狋)=φ2( 狋)为边界条件; 狌( 狓, 0)=ψ( 狓)为初始条件. 1. 6. 1 一维热传导方程的离散化及推导 设 时 间 犜 的 计 算 区 间 为 [ 0, 犜],将 区 域 [ 犪, 犫]和 [ 0, 犜]分 别 离散化为 犿, 狀 个 Chebyshev 计算节点和 0=狋1 <狋2 < … <狋狀 =犜.区域 Ω= [ 犪, 犫]× [ 0, 犜]上的 犿 ×狀 个 张量积型计算节点为( 狓犻, 狋犼), 犻=1,…, 犿, 狀;每个点的值记 为 狌犻( 狋犼)=狌( 狓犻, 狋犼)=狌犻,犼, 犻=1,…, 犼=1,…, 犿, 狀.则未知函数 狌( 狓, 狋)在节点 狓1 , 狓2 ,… , 狓犿 上的重心插值近似值为 犼=1,…, 犿 狌( 狓, 狋)= ∑犔犼( 狓) 狌犼( 狋) . ( 13) 犼=1 将式( 13)代入式( 12),则方程在节点 狓1 , 狓2 ,…, 狓犿 上成立,常微分方程组为 犿 犿 狋)-犽( 狓犻, 狋)∑犔 ″犼( 狓犻) 狌犼( 狋)= 犳( 狓犻, 狋), ∑犔犼(狓犻)狌′犼( 犼=1 犻 = 1, 2,…, 犿. ( 14) 犼=1 () () 令 犽( 其中, , 狓犻, 狋)=犽犻( 狋), 狓犻, 狋)=犳犻( 狋), 犻=1, 2,…, 犿,注意到 犔 ″犼( 狓犻)=犆犻2 犆犻犽,犼 , 犽=1, 2 为节点 犳( 犼, 狓1 , 狓2 ,…, 狓犿 上重心插值的犽 阶微分矩阵元素,故式( 14)写成矩阵的形式为 ( ( 2) 2) ′1( 狋) 狋) 狋) 狋) 熿狌 燄 烄熿犽1( 燄熿犆1,1 … 犆1,犿燄熿狌1( 燄烌 熿犳1( 燄 … . -烅 烍= ( ( 2) 2) 燀狌 燅 烆燀 燅燀犆犿,1 … 犆犿,犿燅燀狌犿 ( 燅烎 燀犳犿 ( 燅 ′犿 ( 狋) 犽犿 ( 狋) 狋) 狋) ( 15) 对于区间[ 0, 犜]上的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未知函数狌犻( 狋)在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的值记狌犻( 狋犼)=狌( 狓犻, 狋犼)= 狌犻,犼, 犻=1, 2,…, 犿; 2,…, 狀 . 犼=1, 未知函数 狌犻( 狋)在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上的重心插值近似值为 狀 狌犻( 狋)= ∑犔犽( 狋) 狌犻,犽 , 犻 = 1, 2,…, 犿. ( 16) 犽=1 将式( 16)代入方程组( 15),且该方程组在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上成立,则有 熿 狀 燄 狋 )狌 ∑犔′ ( 犽 1, 犽 犼 犽=1 狀 () 1 狋犼) 燄熿犆1,1 烄熿犽1( … -烅 燅燀犆犿(1,) 烆燀 犽犿 ( 狋犼) 1 犔 ′犽( 狋犼) 狌犿,犽 ∑ 燀犽 燅 =1 熿 狀 狋) 狌 ∑犔 ( 犽 犽=1 狀 × … 犆犿(1,)犿燅 燄烌 1, 犽 犼 … 犆1(1,犿)燄 狋犼) 熿犳1( 燄 , 烍= 燀犳犿 ( 燅 狋犼) 2,…, 狀 . 犼 = 1, ( 17) 犔犽( 狋犼) 狌犿,犽 ∑ 燀犽 燅烎 =1 T 文中令 犽犻=d ; i ag( 犽犻 ( 犽犻 ( 犽犻 ( 犻=1, 2,…, 犿; 狌犻 = [ 狌犻,1 , 狌犻,2 ,…, 狌犻,狀 ] 狔1 ), 狔2 ),…, 狔狀 )),其 中, 犳犻 = () () T T [ 狋1 ), 狋2 ),…, 狋狀 )] .并记 犔 ′犽 ( 狋犼)=犇犽1,犼 ,其中, 犇犽犽,犼 ( 犽=1, 2)为 节点狋1 , 犳犻,1 , 犳犻,2 ,…, 犳犻,狀 ] = [ 犳犻( 犳犻( 犳犻( 狋2 ,…, 狋狀 上重心插值的犽 阶微分矩阵,方程组( 17)可以改写成矩阵形式,即 熿狌1燄 熿犽1 ) - ( 1) ( 犐犿 犇 燀狌犿燅 燀 … 燄 熿狌1燄 熿犳1燄 ( 2) ( 犆 犐狀 ) = . ( 18) 犽犿燅 燀狌犿燅 燀犳犿燅 () () 式( 18)中:符号 为矩阵的 Kr one cke r积; 犆犽 , 犇犽 ( 犽=1, 2)分别为关于节点和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的重心 插值犽 阶微分矩阵; 犐犿 , 犐狀 分别为 犿 , 狀 阶单位矩阵. 1. 6. 2 一维热传导方程重心插值配点法的形式 重心插值配点法最终的计算格式为 () () ( [( 犐犿 犇 1 )-犽( 犆 2 犐狀 )] 犝 = 犉. 19) ( ( 2) 1) 式( 19)中: 犆 为关于节点 狓1 , 狓2 ,…, 狓犿 的 2 阶微分矩阵, 犇 为关于节点狋1 , 狋2 ,…, 狋狀 的 1 阶微分矩阵; T T 犉= [ 犝=[ 狌1,1 ,…, 狌1,狀 ; 狌2,1 ,…, 狌2,狀 ; 狌犿,1 ,…, 狌犿,狀 ] . 犳1,1 ,…, 犳1,狀 ; 犳2,1 ,…, 犳2,狀 ; 犳犿,1 ,…, 犳犿,狀 ] ; 1. 6. 3 初始及边界条件的处理 对 于 边 界 条 件,其 离 散 形 式 为 狌( 狓犻, 0)=狌犻,1 =ψ( 狓犻), 犻=1, 2,…, 犿.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翁智峰,等:重心插值配点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137 记矩阵形式为 1 T ( ) 犐犿 犲狀 犝=[ 狓1),…, 狓犿 )] . ψ( ψ( ( 20) 1 式( 为狀 阶单位矩阵第 1 行. 20)中: 犲狀 对于初始条件,其离散形式为 狌( 犪, 狋犽)= 狌1,犽 = φ1( 狋犽), 记矩阵形式为 狌( 犫, 狋犽)= 狌犿,犽 = φ2( 狋犽), 犽 = 1, 2,…, 狀 . ( 21) T T ( , ( 犲1犿 犐狀 ) 犝=[ 狓1),…, 狓狀 )] 犲犿 犝=[ 狓1),…, 狓狀 )] . 犿 犐 狀) φ( φ( φ( φ( 1. 7 犃犾 犾 犲 狀 ?犆犪犺狀 方程在重心插值配点法下的计算格式 依据节 1. 6. 1, 1. 6. 2 可知, Al l en ?Cahn 方程在重心插值配点法下的计算式为 ( 22) 2 2 3狌狀 2狌狀 ( ,) ( ,) -1 -1 -1 ) ( 犇 0 1 -犇 2 0 +d i ag( 狌 23) = 狀 2 2 . ε ε ( ,) 采用置换法的 边 界 条 件 施 加 方 法,对 上 述 公 式 进 行 迭 代 求 解 .其 中, 犇 0 1 为狋 的 一 阶 微 分 矩 阵, [ ] ( ,) 犇 2 0 为 狓 的 2 阶微分矩阵 . 2 数值算例 通过数值算例验证重心插值配点法的精度及稳定性 .为方便分析,对如下符号进行解释,即 犈 ∞ = ‖狔c -狔e‖ ∞ , 犈r = ‖狔c -狔e‖ ∞/‖狔e‖ ∞. 式( 24)中: 狔c, 狔e 分别为数值解和解析解的列向量;‖ · ‖ ∞ 为向量的欧式范数 . 2. 1 算例 1 ( 24) 使用 Al l en Al l en ?Cahn 方程验证重心插值配点法的准确性 . ?Cahn 方程的精确解为 狌= 狓 -狊 狋) 1 1-t anh( . 2 2槡 2ε ( ) ( 25) 式( 25)中: 狊=3/( 2ε); 狓 的取值范围为(-2, 2); 狋 的取值范围为( 0, 1]; 3. ε=0. 槡 在节 1. 6. 2 重心插值配点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选取 狓∈ (-2, 2), 狋∈ ( 0, 1]区间段进行插值 .将 狓, 狋 值离散化,-2=狓1 <狓2 < … <狓犖 =2, 0=狋1 <狋2 < … <狋犕 =1,其 中, 犖, 犕 为 剖 分 节 点 数, 犖 =20, 30, 35, 犕 =20, 30, 40, 45.利用重心 Lag r ange插值法及重心有理插值法进行计算,结果如表 1 所示 . 表 1 不同插值配点法在区间 狓∈ [-2, 2], 狋∈ [ 0, 1]的计算结果 Tab. 1 Ca l c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i ni n t e r va l狓∈ [-2, 2],狋∈ [ 0, 1] po 犖 犕 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犈∞ 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犈r -4 犈∞ -5 犈r -4 20 20 6. 5634×10 3. 5422×10 8. 1464×10 4. 3965×10-5 30 30 30 35 20 30 40 45 8. 0382×10-4 1. 1266×10-5 2. 2940×10-7 1. 0006×10-9 3. 5688×10-5 4. 1109×10-7 7. 2735×10-9 2. 6700×10-11 9. 9798×10-4 3. 5252×10-5 1. 7664×10-6 3. 4675×10-7 4. 4308×10-5 1. 2864×10-6 5. 6007×10-8 9. 6280×10-9 由表 1 可 知:在利用重心 Lag r ange 插 值 配点法 及重 心有理 插值配 点法 求解 Al l en ?Cahn 方 程的过 程当中,随着节点个数的增加,在区间 狓∈ [-2, 2], 狋∈ [ 0, 1]上,重 心 Lag r ange 插 值配点法 的绝对 值误 差 犈∞ 的数量级从10-4 下降到10-9 ,相对误差 犈r 的数量级从10-5 下降到10-11 ,重心有理插值的绝对值 误差 犈∞ 的数量级从 10-4 下降到 10-7 ,相对误差 犈r 的数量级从 10-5 下降到 10-9 . 综上,利用 重心 Lag r ange 插值配 点法 及 重心有 理插 值配点 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具 有 较 高 的 精 度,并且在剖分节点数量一样的情况下,采用重心 Lag r ange 插 值 配 点 法 得 到 的 结 果 精 度 略 高 于 重 心 有 理插值配点法 .两个区间的数值解及误差分布图,分别如图 2, 3 所示 .图 2, 3 中: 狓 为空间自变量; 狋 为时 间自变量; 狌犺 为数值解 . 由图 2 可知: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和重心有理 插 值 配 点 法 的 数 值 解 图 像 均 逼 近 于 真 实 解,具 有较高的精度 . 由图 3 可知: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比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的精度高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38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2019 年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2 不同插值配点法在区间 狓∈ [-2, 2], 狋∈ [ 0, 1]数值解 F i 2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i ni n t e r va l狓∈ [-2, 2],狋∈ [ 0, 1] g. po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3 不同插值配点法在区间 狓∈ [-2, 2], 狋∈ [ 0, 1]误差分布图 F i 3 Er r o rd i s t r i bu t i ono f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i ni n t e r va l狓∈ [-2, 2],狋∈ [ 0, 1] g. po 2. 2 算例 2 定义离散能量函数 犈( 狌)为 犖 犖-1 狀 狀 狌(犻+1) -狌(犻-1)] 犺 犺 2 2 2 ( 犈( 狌狀 )= 2 ∑ [( 狌犻狀 ) . 26) -1] + ∑ [ 2 犻=1 2犺 4 ε 犻=0 初值 狌0 =ε·s i n( 1. 5π·狓),取 Di r i ch l e t边界条件,可得左边界值 狌0 =1,右边界值 狌狀 = -1,且狋∈ [ 0, 2], 狓∈ [-1, 1].对狋, 狓 进行离散化, 狓1 <狓2 < … <狓犖 , 狋1 <狋2 < … <狋犕 ,其中, 犖 =50, 犕 =25.此时, 犺 为相邻两个狓 离散节点的步长, 狋 为相邻两个狋 离散节点的步长 . Δ 犺 当ε=0. 10, 02 时,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和 重 心 有 理 插 值 配 点 法 的 运 行 结 果,如 图 4~7 ε=0.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4 不同插值配点法牛顿线性格式能量随时间的变化( 10) ε=0. F i 4 Va r i a t i ono fene r fNewt onl i ne a rs chemewi t h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 10) ε=0. g. gyo po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1期 翁智峰,等:重心插值配点法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139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5 不同插值配点法牛顿线性格式能量随时间的变化( 02) ε=0. F i 5 Va r i a t i ono fene r fNewt onl i ne a rs chemewi t h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 02) ε=0. g. gyo po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6 不同插值配点法牛顿线性格式数值解图像( 10) ε=0. F i 6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imageo fNewt onl i ne a rf o rma twi t h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 10) ε=0. g. po ( a)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 ( b)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图 7 不同插值配点法牛顿线性格式数值解图像( 02) ε=0. F i 7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imageo fNewt onl i ne a rf o rma twi t hd i f f e r en ti n t e r l a t i onc o l l o c a t i onme t hod ( 02) ε=0. g. po 所示 .由图 4 可知:当ε=0. 10 时,能量函数 犈( 狌)随 着 时 间 狋 的 增 加 不 断 减 少,最 后 能 量 趋 于 一 个 稳 定 的状态 .由图 6 可知:随着 狓 的不断变大,数值解的值从 1 开始不断向 -1 趋近 .比较图 4, 5 可知:随着ε 的变小,趋于稳定状态时的能量值将会变大 .总的来说,使用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的数值解图像更 加光滑,插值效果略好于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 . 3 结束语 利用重心 Lag r ange插值配点法和重心有理插值配点法的牛顿线性迭代 格式 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的数值解,通过数值算例比较 Al l en ?Cahn 方程两个区 间 段 内 的 数 值 解 和 误 差,并 验 证 其 数 值 解 满 足 能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140 2019 年 量递减规律 .通过第 1 个算例验证重心插值配点法的 精确度,经分 析比 较 之 后,发 现 重 心 插 值 配 点 法 具 有数值稳定性好及近似度高的特点 .通过第 2 个数值算例,发现能量函数递减的规律 . 参考文献: [ 1] BENNE M, CHALUPECKY V,MIKULA K. Ge ome t r i c a limages egmen t a t i onbyt heAl l en t i on[ J]. Ap ?Cahne qua l i edNume r i c a lMa t hema t i c s, 2004, 51( 2/3): 187 205. DOI: 10. 1016/ apnum. 2004. 05. 001 . ? p j. [ 2] FENG Xi aob i ng, PROHL A. Nume r i c a lana l s i so ft heAl l en t i onandapp r ox ima t i onf o rme ancu r va t u r e ?Cahne y qua f l ows[ J]. Nume r i s cheMa t hema t i k, 2003, 94( 1): 33 65. DOI: 10. 1007/s 00211 002 0413 1 . ? ? ? ? [ 3] WHEELER A A, BOETTINGER W J,MCFADDEN GB. Pha s e f i e l dmode lf o ri s o t he rma lpha s et r ans i t i onsi nb i ? J]. Phy s i c a lRe v i ew A, 1992, 45( 10): 7424 7439. DOI:10. 1103/Phy sRe vA. 45. 7424 . na r l l oy s[ ? ya [ 4] COHEN DS,MURRAYJD. A gene r a l i z edd i f f us i onmode lf o rg r owt handd i spe r s a li napopu l a t i on[ J]. J ou r na lo f 1981, 12( 2): 237 249. DOI: 10. 1007/BF00276132 . Ma t hema t i c a lB i o l ogy, ? [ 5] HAZEWINKEL M, KAASHOEKJF, LEYNSEB. Pa t t e r nf o rma t i onf o raoned imens i ona le vo l u t i one t i onba s ed qua onThom′ sr i ve rba s i nmode l[ J].Ma t hema t i c s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s, 1986, 30: 23 46. DOI: 10. 1007/978 94 009 4718 ? ? ? ? ? 4?4. [ 6] CHEN Xi n f u, ELLIOTT C, GARDINER A, 犲 狋犪 犾 .Conve r eo f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st ot heAl l en t i on ?Cahne genc qua [ J]. App lAna l, 1998, 69( 1): 47 56 .DOI: 10. 1080/00036819808840645 . ? [ 7] ZHAIShuy i ng, FENG Xi n l ong, HE Yi nn i an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t het hr e ed imens i ona lAl l en t i onby ?Cahne qua o r de rc ompa c tADIme t hod[ J]. Compu tPhy sCommun, 2014, 185( 10): 2449 DOI: 10. 1016/ cpc. 2014. h i ? ?2455. j. gh 05. 017 . [ 8] FENG Xi aob i ng, LIYukun.Ana l s i so fsymme t r i ci n t e r i o rpena l t i s c on t i nuousGa l e r k i n me t hodsf o rt heAl l en ? y yd Cahne t i onandt heme ancu r va t u r ef l ow[ J]. ImaJ ou r na lo fNume r i c a lAna l s i s, 2014, 35( 4): 1622?1651. DOI: qua y 10. 1093/ imanum/d r u058 . [ 9] ZHANGJ i an, DU Qi ang .Nume r i c a ls t ud i e so fd i s c r e t eapp r ox ima t i onst ot heAl l en t i oni nt hesha r n ?Cahne qua pi J]. S IAMJSc iCompu t, 2009, 31( 4): 3042 3063 .DOI: 10. 1137/080738398 . t e r f a c el imi t[ ? [ 10] FENG Xi n l ong, TANG Tao, YANGJ i ang .Longt ime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sf o rpha s e f i e l dp r ob l emsus i ng狆? adap ? t i vespe c t r a lde f e r r edc o r r e c t i onme t hods[ J]. S IAMJSc iCompu t, 2015, 37: A271 DOI: 10. 1137/130928662 . ?A294. [ 11] WENGZh i f eng, TANGLongkun. Ana l s i so ft heope r a t o rsp l i t t i ngs chemef o rt heAl l en t i on[ J]. J ou r na l ?Cahne y qua Nume r i c a lHe a tTr ans f e r, Pa r tB: Fundamen t a l s, 2016, 70( 5): 472 483. DOI: 10. 1080/10407790. 2016. 1215714 . ? [ 12] LIYi bao, LEE H G, JEONG D, 犲 狋犪 犾 .Anunc ond i t i ona l l t ab l ehyb r i dnume r i c a lme t hodf o rs o l v i ngt heAl l en? ys Cahne t i on[ J]. Compu tMa t hApp l, 2010, 60( 6): 1591 1606. DOI: 10. 1016/ c amwa. 2010. 06. 041 . ? qua j. [ 13] LEE H G, LEEJY. As emi ana l t i c a lFou r i e rspe c t r a lme t hodf o rt heAl l en t i on[ J]. Compu tMa t hAp ? ?Cahne y qua l, 2014, 68( 3): 174 184. DOI: 10. 1016/ c amwa. 2014. 05. 015 . ? p j. [ 14] LEE H G, LEEJY.As e c ondo r de rope r a t o rsp l i t t i ng me t hodf o rAl l en t i onswi t hnon l i ne a rs ou r c e ?Cahnt ypee qua t e rms[ J]. Phy s i c aA, 2015, 432: 24 34. DOI: 10. 1016/ s a. 2015. 03. 012 . ? j. phy [ 15] 庄清渠,王金平 .四阶常 微 分 方 程 的 B i r kho f f配 点 法[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2): 306 311. DOI: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7005 . ? [ 16] 李淑萍,王兆清 .重 心 插 值 配 点 法 求 解 初 值 问 题 [ J].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07, 22( 6): 481?485. DOI: 10. 3969/ j. i s sn. 1673 7644. 2007. 06. 003 .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黄心中)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 犅犚犐犈犉 犐犖犜犚犗犇犝犆犜犐犗犖 犜犗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犝犖犐犞犈犚犛犐犜犢 (犖犃犜犝犚犃犔犛犆犐犈犖犆犈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 版)》(下 称 《学 报》)创 刊 于 1980 年,是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 管,华 侨 大 学 主 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 内尤其 华 侨 大 学 等 高 等 学 府 在 理 论 研 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服务 . 《学报》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主要刊 登 机械 工 程 及 自 动 化、测 控 技 术 与 仪 器、电 气 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化工与生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应用数学 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 论 文,科 技 成 果 的 学 术 总 结,新 技 术、新 设 计、新 产 品、新 工 艺、新 材 料、新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论等内容 . 《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 内 外重要 数据 库 和 权 威 性 文 摘 期 刊 固 定 收 录 的刊源 .在历次全国及福建省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都荣获过大奖 .曾获得1995 年“全国高等学校 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 等 奖”, 1997 年“第 二 届 全 国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奖”, 1999 年, 2008 年“全 国 优 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并于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学报》现为双月刊, A4 开本. 中 国 标 准 连 续 出 版 物 号:CN35 1079/N;国 际 标 准 连 续 出 版 物 号: ISSN1000 5013;国内邮发代号:34 41;国外发行代号:NTZ1050.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abb r e v i a t edt ot heJ ou r na l),s t a r t edpub l i c a t i oni n1980,i sac om y( r ehens i veanda c ademi cj ou r na labou tna t u r a ls c i enc e,opend i s t r i bu t i ona thomeandab r oad,spons o r edby Huaq i aoUn i p ve r s i t a t i onDepa r tmen to fFu i anPr ov i nc ei sr e spons i b l ef o ri t swo r k. y;TheEduc j TheJ ou r na lha si t spu r s e:adhe r i ngt ot hef ou rc a r d i na lpo l i c i e s,c a r r i ngou tt hep r i nc i l e so ft he “ F l owe r sB l o s po y p l so fThough tCon t end”andt he o r omb i nedwi t hp r a c t i c e,c o l l e c t i ngi n f o rma t i on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 s om;Schoo yc c ao,Ta iwanandspe c i a le c onomi cz one sanda l ls i de s,andi nt imer e f l e c t i ng f r omove r s e a sandt ho s ei n Hong Kong,Ma t he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a ch i e vemen t sabou tdome s t i ct h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h,app l i edr e s e a r chandde ve l opmen tr e s e a r chi nou run i ve r s i t t he r s,ands e r v i ngf o rde ve l opmen to ft heove r s e a sCh i ne s eh i reduc a t i onandt hes o c i a l i s t yando ghe r o spe r i t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 p yons TheJ ou r na l,wi t h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r e a t i ve,pe r spe c t i veanda c ademi cs t udy,pub l i she st hea r t i c l e so ff undamen t a l andapp l i edr e s e a r chon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au t oma t i on,obs e r v i ngandc on t r o l l i ngt e chno l ogyandi ns t r umen t s,e l e c t r i cande l e c t r on i ceng i ne e r i ng,c ompu t e r,app l i edchemi s t r t e r i a l sandenv i r onmen t a leng i ne e r i ng,chemi c a land y,ma b i o 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a r ch i t e c t u r e,app l i ed ma t hema t i c s,e t c.andt hea c ademi cr epo r t sona ch i e ve men t s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t he s e sonnewt e chno l ogy,newde s i r oduc t s,newc r a f t s,new ma t e r i a l s,new gn,new p t he o r i e s,andt hec omp r ehens i ver e v i ewson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de ve l opmen t sa thomeandab r oad. TheJ ou r na li sno ton l o r eCh i ne s epe r i od i c a lonc omp r ehens i ve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bu ta l s oanimpo r t an tda t a yac ba s ea thomeandab r oadandpe r i od i c a ls ou r c et ha tt heau t ho r i t a t i veabs t r a c t shavebe enr e c o r dedr egu l a r l ou r na l y.TheJ t hef i r s t wont hep r i c e samongt hena t i ona landp r ov i nc i a le va l ua t i ono f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pe r i od i c a l ssucha s“ n1995,“ t hegoodp r i z eo ft hes e c ondna t i ona l r i z eo fgoodna t u r a ls c i enc eo ft hena t i ona lh i reduc a t i onpe r i od i c a l s”i p ghe r i od i c a l s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i n1997,“ t hegood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pe r i od i c a l so ft hena t i ona lna t u r a ls c i pe enc ej ou r na l sandt heS t a t eEduc a t i onDepa r tmen t”i n1999and2008,ands e l e c t edi n t o “‘ doub l e e f f e c tpe r i od i c a l’o ft he Ch i nape r i od i c a l sma t r i x”i n2001.TheJ ou r na lwe l c ome st hec on t r i bu t o r sf r omou run i ve r s i t t he r s. yando TheJ ou r na li sb imon t h l l i c a t i on,wi t hf o rma to fA4.Ch i nas t anda r ds e r i a lnumbe r:CN35 1079/N;I n t e r na ypub t i ona ls t anda r ds e r i a lnumbe r:I SSN1000 5013;Dome s t i cma i lnumbe r:34 41;I n t e r na t i ona li s suenumbe r:NTZ1050.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犚犆犆犛犈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犐 犛犜犐犆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本刊被以下国内外检索期刊和数据库列为固定刊源 ·美国《化学文摘》( CAS)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 STN 国际”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源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力学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VINITI)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copus) ·德国《数学文摘》( Zb lMATH)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机械工程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中国物理文摘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SCIENCE ) Huaq i aoDaxueXuebao (Z i r anKexueBan ) (双月刊,1980 年创刊 ) 第 40 卷 第 1 期 (总第 165 期) 2019 年 1 月 20 日 主管单位: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办单位: 华 侨 大 学 ( 中 国 福 建 泉 州 362021 ) ( 中 国 福 建 厦 门 361021 ) 编辑出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话:0595 22692545 烄电 烌 电子信箱:j ourna l@hqu. edu. cn 网 址: www. hdxb. hqu. edu. cn烎 烆 主 编: 黄 仲 一 印 刷: 泉 州 晚 报 印 刷 厂 国内发行: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邮 政 局 订 购 处: 全 国 各 地 邮 政 局 (所 ) 国外发行: 中 国 出 版 对 外 贸 易 总 公 司 (北京 782 信箱,邮政编码 100011) 5013 号:ISSN1000 CN35 1079/N 00 元/册 国内定价:10. 60. 00 元/套 刊 代 (B imon t h l t a r t edi n1980 ) y,S Vo l. 40No. 1 ( Sum165) J an.20,2019 犆狅犿狆犲 狋 犲 狀 狋犃狌 狋 犺狅 狉 犻 狋 a t i on 狔: TheEduc Depa r tmen to fFu i anPr ov i nc e j : 犛狆狅狀 狊 狅 狉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y ( Quanzhou362021,Fu i an,Ch i na) j ( , , Xi amen361021 Fu i an Ch i na) j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 HUANGZhongy i 犈犱 犻 狋 犲 犱犪狀犱犘狌犫 犾 犻 狊 犺犲 犱犫狔 Ed i t o r i a l Depa r tmen to fJ ou rna lo f (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 a t ur a lSc i enc e) y l:0595 22692545 烄 Te 烌 : Ema i lj ou rna l@hqu. edu. cn : / / H t t www. h d x b . h u . e cn烎 p q du. 烆 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犲 犱犫狔 Ch i naPub l i c a t i onFo r e i gn Tr ad i ngCo rpo r a t i on ( P. O. Box782,Be i i ng,100011,Ch i na) j 国内邮发 34 41 号: 国外 NTZ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