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

_半城烟沙つ7 页 267.441 KB下载文档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
当前文档共7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王等等).pdf

15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 30 年 : 回顾 、反思与展望 孔 新 苗 王等等,张月霞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30 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和巩固的同时,国内对学校美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美育的本质与内涵、功能与任务,以及学校美育的实施等方面。反思 30 年来国 内学校美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学校美育理论系统建立不完整、研究处于被动状 态、对实践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今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应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同时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践 研究深化,研究内容应更注重多学科、多领域间的融合与创新,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关键词: 学校美育; 美育研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40 - 0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0012( 2016) 06 - 0015 - 07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于学 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具有直接 的影响作用。2015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颁布了 2007 年和 2015 年 ( 如图 1 所示 ) 。 这项数据的 变化也反映出学校美育地位的变迁过程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 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工作。当然,学校美育工作的加强及改进必然建 基在学校美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 上。因此,梳理和分析 30 年来国内关于学校美 育的研究,对于普及和深化学校美育的认识,正 确把握学校美育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进一步促进 我国学校美育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概述 图1 30 年来我国学校美育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文革”之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学校美 育也从被打压中释放出来,获得重视。 在 1986 年国家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第七个 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学校美育 ”为关键词在 CNKI 上检索到 1985 年至 2016 年间发表的文献共 1 627 篇。 通 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学校 美育的研究成果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 在平稳上升的过程中有几个年份的发文量高于 同期 水 平,分 别 为 1987 年、1995 年、2000 年、 美 育 研 究 第七个五年计划 ( 1986 —1990) 》中都提到各级 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全面发展的方针。 有关领导更是在不同场合提 到美育的重要性。如 1986 年 8 月国家教委副主 任何东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协会成 立大会上提出: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 收稿日期: 2016 - 07 - 22 基金项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西 部 和 边 疆 地 区 项 目《农 村 中 小 学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状 况 的 调 查 研 究———以 甘 肃 省 为 例 》 ( 11XJC88000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等等( 1975—) ,男,甘肃镇原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农村基础教育研 究; 张月霞( 1994—) ,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再 论 美 育 的 两 个 维 度  人 文 理 想 与 文 化 治 理 [1] 16 育。”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学校美育的回归, 由此也引发学界讨论学校美育的热潮 。 相应地, 余家有关机构以抱团取暖、联合发展的创新理 [2] 念,共同成立全国美育联盟 。《人民教育 》杂 美 育 学 刊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美育的地 位、功能以及作用等方面。 志也特别设立“改进学校美育 ”专辑。 这都体现 了学界对美育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学校美育研 第二个热点时期为 1995 年,当然这也离不 开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1993 年 2 月,在中共 究文献达 177 篇,关注的问题涉及学校美育的各 个层面。从 2016 的成果来看,这一现象也将持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中,首次以专条的形式论述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 续发热。 的作用,这给美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 随 后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列为议 题,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为蔡 元培、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学 校美育实施 ( 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 ) 和学 校美育管理等问题的探讨。 1995 年后论文数量开始减少,至 1999 年明 显回升,到 2000 年达到这一时期的高峰。 这一 时期的大事件为 1999 年 2 月全国美育研讨会在 北京召开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同 时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将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 在一起,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作用和功能。 这一 阶段的主要论题有学校美育的实施 、美育教学方 式、美育教材和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探 讨,以及美育心理学的研究。 同时有机构特别建 立了艺术教育数据库,提供艺术教育相关文献的 二、 我国学校美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学校美育的内涵与本质 对学校美育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 “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感性教育 ”。 将其理 解为美感教育源于上世纪初期我国学者对于康 德、席勒美育理论的承袭,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蔡 元培等,此后这种说法也一直沿用。 审美教育体 现为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培养审美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感性教育则是从美育本身 的特点出发,与理性教育相对来说。 如 杜 卫 指 出: “现代性美育命题的提出 …… 其本义是感性 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 如感觉、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 [3]54 育。” 也有研究者对此并不做区分,将三者直 检阅。 接理解为一体。如曾繁仁认为“审美教育即美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理想 进入 21 世纪,学校美育的发 展 稳 中 有 进。 2002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制 [4]329 。 综合来 的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美育 ” 看,国内学者对于美育的内涵理解总体看法基本 定颁布的第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学校艺术教 育工作规程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 令 第 13 一致,但各有侧重,有从其自身特点出发阐述的, 也有侧重其延伸意义的。可见美育内涵之丰富, 号) ,随后几年间又陆续颁布了多个关于艺术教 育的文件。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依然集中 由此也产生“大美育”“小美育 ”的说法或者是广 义与狭义之分。 但基本的内涵可以表述为美育 在学校美育本质、内涵、功能、实施等方面,以及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相关话题 ,如其他 是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塑 造美的人格的教育活动。 学科教学中美育的运用、美育的渗透作用,以及 特殊学校中的美育等。 目前学界对于美育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定论 , 宏观上主要有两类观点。 占据主流的一类对美 2015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 育本质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从属论 ”,即 认为美育从属于德、智、体三育; 第二种是“艺术 公厅关 于 全 面 加 强 和 改 进 学 校 美 育 工 作 的 意 见》,这是我国政策性文件第一次直接对学校美 教育论”,主要观点为美育是以艺术为媒介 ,提高 育进行重要部署,包括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 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 和培养 人 们 的 审 美 能 力 和 艺 术 欣 赏 能 力 的 教 [5]2 育 ; 第三种是“情感教育论”,主张美育是一种 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等内容,明 确提出了学校美育发展目标。2015 年 12 月 3 日 情感教育。第二类观点认为美育的本质是由包 含所有美学内容的整体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一方 由高等院校和其他机构 ( 包括美育网站 ) 等 140 面的性质决定的。李田指出: “所谓美育的本质, 是指美育这种教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性质的 [6]67 规定性” ,它最终指向的则是美育作为育人 活动的最高本质,即“对人自身文明素质的理想 性的美学文化设计与塑造,使其成为人类最高文 [6]72 明的拥有者和发展者” 。与之类似的是将美育 [5]4 界定为培养审美素质的教育 ,这依然是从作为 人这一主体出发阐述美育的特质及功能。虽然这 一认识并不普及, 但随着大美育的融合趋势,作为 整体存在的观点可能将获得更多的认可。 ( 二) 学校美育的功能与任务 在学校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对其价值及功能 的全面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美育的 立足定位。很多学者认为与其他几育相比,美育 的功能是最为全面的。 檀传宝将美育的功能概 括为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美育之超美育功能。 直接功能表示为“育美 ”,包括审美观和审美能 力的培养等; 间接功能指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美育之超美育功能中“‘超 ’是相对于既定的美 [7] 育功能观而言的 ” ,指超出直接和间接功能观 的对于美育精神以及功能的见解。 另有观点是 将其从个体功能、 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层面进行 主要体现为促进个体感性生命的成长,促进 阐述, 社会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具有审美欣赏和创造力 的人们创造审美文化并使之渗透到文化的其他方 [3]79 。也有学者针对特定内容阐述美育的功能, 面 如曾繁仁提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中介 综合功能, 认为“美育不仅成为沟通各种教育的桥 [4]61 梁, 而且成为各种教育的综合因素” 。 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与其本质和功能紧密相 连所表现出来的指导美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从 广泛意义上讲,曾繁仁提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 [4]4 展的美好理想 ” 。 生活的艺术家一词完美地 阐释了美育的本质及意义,这一观点也获得了广 泛的认同。具体的学校美育任务主要为审美意 识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意识指正确 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审美鉴 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培 [8] 养 。研究者也针对不同层级学校以及学生身 心发展水平的特点,认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的任 务相对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表现形式也会有相应 地改变。如针对大学生提出要通过美育培养新 时期所需要的社会性格,建立对待自然、社会和 [9] 人生的艺术审美态度 ,这依赖于大学生已具有 的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相当的判断力 ,以及社 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 三) 学校美育的原则与方法 美育原则是美育实施的基本要领,它对美育 功能的发挥及其效果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 从 宏观方面,“北京大学教授严宝瑜认为 …… 今天, 学校美育应遵循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就是坚持 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教育 [10] 方针” 。具体的方法原则有杜卫提出的“以活 动为中心的原则、激发表现力和传授表现方法相 结合的原则、个性化与阶段性原则 ”。 另有赵伶 俐根据美育心理过程的特点和美育心理效应及 分类目标的讨论制定出的一系列原则,包括“审 美价值观教育与人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审美能 力培养与智力培养相结合、以感情 ( 美感 ) 激发 为核心并与提高审美认识相结合 、以通感为审美 感知教育的核心并与一般感知教育相结合 、以联 想和想象为审美理解教育的核心并与理性教育 相结合、充分自由的心理活动空间与符合教育目 的的诱导相结合 ”。 二者相比,前者更便于理解 和使用,详细指出了在学校美育实施过程中的具 体方法和原则,侧重于对教师和课程设计者的建 议; 后者则是从美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求更 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美育课程中获得进步 ,当然也 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编排提出了更高的理论 要求,这种学术语言的描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 易被理解和接受。 总体上两者都对美育课程的 设计、实施原则给出了恰切的指导建议,但更具 体的方法指导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 四) 学校美育的实施 1. 学校美育的管理机制 国内研究学校美育管理机制的论文总体数量 不多, 且多集中在近 10 年,并多以艺术教育管理 的角度展开, 或以此为基础引申到学校美育管理。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现状研究,即艺术教育管理存 如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 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激励和评价机制 [11] 缺乏; 师资不足且对教师的管理较为混乱等 。 在解决策略方面有研究者主要从政府对学校的调 控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并且 [12] 提出建立美育教育量化管理体制。 这是从宏观 层面进行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有部分研究者关 注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问题,以期寻找艺术个性 [13] 与规章制度间的平衡点 。同类研究还有从学 17 美 育 研 究 孔 新 苗 再 论 美 育 的 两 个 维 度  人 文 理 想 与 文 化 治 理 18 美 育 学 刊 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研究对理工科大学中艺术类学 生以及普通院校中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政策。还有 [14] 学者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的管理措施 2. 学校美育的课程设置 。 关于美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近 10 年逐渐 增多,在此之前虽有但系统论述的篇幅较少,且 多年没有明显地改变。 针对美育课程设置滞后 的问题,有学者分析认为首先在国家的教学计划 和大纲中尽管涉及美育目标,但是在大纲中没有 美育课程且没有美育大纲,仅有艺术课程和音 乐、美术教学大纲。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以德育 化、知 识 与 技 能 化 倾 向 的 艺 术 教 育 代 替 了 美 [15] 育 。基于此,美育课程不同于艺术教育课程 的设计理念。如杜卫认为“美育中的审美知识教 学是辅助性的,应根据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审美 [16]25 。 周庆元提 能力和审美观念的要求来设计 ” 出“物我两相依 ”的课程理念,即“物美 ”体验与 [17] “我美”塑造两方面相结合,相辅相成 。 针对 其具体模式有学者提出“面向 21 世纪的学校美 [18]115 。 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 ” 与此相 似 的 则 有 赵 伶 俐 提 出 的“综 合 性 美 育 ” [19] “整合式美育”的理念 。但后者包含的内容更 为广泛,涉及美育在各个学科间的渗透融合 。 关于具体的课程模式,张占国在《试论高校 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问题 》中作了系统论 述,提出“双 层 模 式 ”,即 必 修 课 与 选 修 课 的 结 合。必修课为一层次,选修课为二层次,在必修 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几门相 关课程,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能顾及 学生的个性要求。并且对其课时、学时的规范提 出建议,包括总课时、学时占用多少为宜,以及相 [20]48 。 应学分的认定 3. 学校美育的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设计与使用上,有研究者针对目前 美育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美育教材应紧密 [16]29 特点和规律来设置 。 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 育实施的主要渠道,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主要包 美术及其他艺术鉴赏类课程、艺术类讲座 括音乐、 等。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有学者提出将“六艺” 放入当今的美育教学中。同时也涌现出越来越多 的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美育教学内容。如 赵舒雁的《醇美教育: 扎染课程与学校美育》和甄 巍等的《美育视野下的绘本教育初探》等。而这些 资源体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是近几年的热门 现象。另外,随着对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 借助于其他学科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美的因 提倡, 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已成为学校 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凭借,如语文或数学中的美 育研究, 这一领域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4. 学校美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探讨主要依赖于对学校美育特 性的认识,同时需兼具情感体验与知识掌握。 曾 繁仁提出: “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重在调动 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 分体 现 出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组 织 教 学 的 教 育 理 [4]343 。有研究 者 具 体 从 四 个 方 面 来 进 行 说 念” 明: 一是以体验美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 二是以 表现美为中心的营造审美氛围,在学生实践的同 时注重审美技巧与方法的传授; 三是以个性化为 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四是利用现 代化科技手段形成形象的艺术直观感受 ,帮助学 [23] 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美 。 综合来说,即是需 要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尤其不能缺少实践活 动,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获得 深刻的感受。 5. 学校美育的评价方式 学校美育作为一门课程或一类教育活动必 然得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研究者提出评估原则 [18]115 讲求以能力测评为主,知识掌握为辅 。从 联系学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活动需 要的关于美的修养和行为能力的实际 ,联系学生 形式上张占国提出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 ,考核 方式多样,不以笔试为主,根据所学课程的特点 的实际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探 [21] 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 郑惠坚通过总结 采取考 核 方 式。 评 分 标 准 可 分 为 两 级 制( “及 格”或“不及格 ”) 或五级制( “优”“良”“中”“及 历来对美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实践经验 ,提出开 发建设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美育教材系列,同 [20]48 。 格”“不及格”) 时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建设 ,并对已经出 [22] 版的美育教材进行修订 。 杜卫提到教材要遵 守美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 上述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评估的方式 。 对于美育课程设置的评估,有学者主张通过请多 位专家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合理性以及课程效 [24] 果进行测评,从而实现课程设置上的提升 。 6. 学校美育的师资建设和培养 研究学校美育师资建设和培养的文献主要 有两部分: 一是针对所有教师的美育培养,包括 新课程或大美育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如何 应对和满足这一要求。 目前研究中对教师的美 育要求的主要观点有: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 较高的审美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追求教学的审 [25]2 。在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美化等 教师个人和师范院校两方面。 个人包括加强理 [26] 论知识、强化实践 。 师范院校包括需要引起 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新途径、调整课程设置、建立 [25]3 。 健全美育管理体制等 就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研究中,体现出校园文化 建设层次普遍较低,观念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功 利化、实用化,在职能上局限在学生管理上,内容 单一,校园文化的指向不明确以及学校不够重视 [30] 等 。对此现象的对策研究主要体现为以美育 [31]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二者结合相互促进 。 另外,也有少量对校园中景观设置等具体内容与 学校美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 三 、对我国学校美育研究 的反思与展望 二是针对学校美育教师的培养,目前研究主 要着眼于艺术师资的培养。研究显示,我国目前 1. 尚未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理论系统 艺术教育师资的建设存在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 师 资缺乏和素质堪忧,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 针 学校美育要顺利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 论系统作指导,以支撑学校美育实践的日常运 对此问题研究者提出完善援救制度和强化现有 [27] 师资培训的对策 。 而这也是最新的国务院文 行。而已有的学校美育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理论体系,很多研究者都只是择取其中某一部 件中明确要求的。王福阳在《综合型艺术教育师 资的培养》一文中提到“综合培养、分项发展 ”的 分或某一方面进行论述,虽有部分专著的内容相 对广泛,但仍然与完整的美育理论系统有很大的 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并从艺术能力与人文素 养的整合、艺术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艺术学科 差距。而这样一个理论系统的建立其首要条件 是建立清晰的美育基础理论体系及逻辑框架 ,包 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教育对象的整合等 [28] 维度论述了艺术师资的培养 。 其实这恰恰也 括明确学校美育基本概念、本质,以及学校美育 的功能和任务等。 但目前研究中首先对学校美 是对美育师资的培养要求,但具体的培养模式还 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育的范畴认识不清,很多研究是从大的美育层面 上来探讨的,并未专门区分学校美育,因此在实 ( 五) 学校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美育实施过程中,除课程设置和师资 培养之外,美育基地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 分,校园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然包含在 内。研究学校美育与校园文化的文献主要集中 在近 10 年,内容包括美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辩 证关系、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问题及 对策。首先是校园文化对美育的意义。 有研究 者指出,校园文化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为 学校美育提供了发展和创造空间 ,且校园文化的 丰富性、自主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29] 对学校美育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 。 王钦韶等 在《论美育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发 展》一文中,认为美育与校园文化在育人目的、教 育媒介和作用方式三个方面存在共同性 ,而美育 ( 一) 对我国学校美育研究的反思 际论述过程中将学校美育等同于美育。 不可否 认,学校美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 具有美育的一般特性外,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这样不作区分的混谈,十分不利于学校美育研究 向深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已有研究成果在学校 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其次,在一些关键概念和问 题的认识上界定不清,如对“美育 ”一词的表达, 多数研究者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 育”,对彼此之间的具体内涵并不做细致区分 ,但 在一些表述中却又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的特质 。 再次,在这样一个没有严密理论系统支撑的环境 内,很多研究的说服力自然会稍显单薄 。 其他研 究者尽管有相似观点,但彼此之间很难融合,同 样不利于学校美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 。 2. 学校美育的研究处于被动状态 的指导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魅力 ,审美化的 据之前对年发文量以及发文高峰期的分析 ,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有效地推动了美育的现代化 转型,包括夸大了美育的内涵,完善其功能等。 发现高峰点都集中在国家政策着重提出和倡导 的年份,热点一过即又恢复平淡。 虽然随着政策 19 美 育 研 究 孔 新 苗 再 论 美 育 的 两 个 维 度  人 文 理 想 与 文 化 治 理 20 的波动有所变化是必然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仍然 反映出我国目前对学校美育的研究缺乏主动性 , 并且将其融入其他学科中,提出审美化教学的概 念,在其他学科中运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课程 美 育 学 刊 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艺术 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实践层面甚至理论上 资源从以音乐、美术为主添加了地方特色、学校 特色的艺术课程,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对教师 引起艺术教育与美育的混淆,而学校美育在实施 上依赖艺术课程的现象不会改变 ,所以有些研究 的要求从指向艺术师资转为所有教师的审美培 养; 其范围从普通中小学到特殊学校,美育的作 会直接指向艺术教育而忽略学校美育。 另一方 用不只局限于部分,还包括大的学校环境。 美育 作为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和方法贯穿于学校教育 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美育的关注自然有所欠 缺,政策的引导只是短暂地唤起对美育的关注却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 3. 对学校美育实践的研究相对薄弱 虽然目前对学校美育的研究呈现出由理论 转向实践的趋势,但总体上研究力度仍然不够, 全过程,它的研究内容当然也会更加多元,形式 也会更加多样。 随着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以及人们对美育认识的加深,今后一段时 期将会是学校美育难得的发展机遇。 因为美育 研究成果也不全面深刻。 如针对学校美育实施 交叉综合的学科特性,必然会形成多学科、多领 域间的融合与创新趋势。 随着将美育融入学校 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关于学校美育管理以及师资 建设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并未有完全系统论述的 教育全过程的推进,美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发生更 多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在此过 文章,已有的文章也只是提及部分内容,并不能 真正指导并运用于实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程中必将对学校美育的内容、实施方式产生影 响,并进一步拓宽学校美育的功能。 其次,美育 首先是因为实践中对美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在理 论上美育的价值及功能已获得高度认可,但现实 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少不了对教育学、心 理学等相邻学科成果的借鉴,从而需要在领域方 中美育的地位依然很“尴尬”。其次,美育一直以 来在学校实施中并未有明显作为,实践并不需要 面实现新的突破,拓展新的视野,开拓新的方向。 3. 研究方法多元化 这方面理论的指导,因此相关的研究很容易被视 为“无意义”的或徒劳无功的,很多中小学仅有音 从学校美育的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的研究大 部分都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证和推理 ,缺乏深入学 乐和美术课,在高校中有艺术类赏析课程或者美 育课程的开设, 但重视程度和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校实地、课堂的实践研究。要将已有的理论更好 地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完善理论, ( 二) 对我国学校美育研究的展望 1. 研究取向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深化 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只有进入学校 一线,才能真正了解到学校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 分析 30 多年来国内学校美育的研究发现,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逐渐从美育的思想、内涵、价 题,以提出确切的解决方法。 此过程则必须凭借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辅助。 虽然就美育自 值、任务等理论研究逐渐转向美育的实施研究, 如美育的管理体系、课程设计、教材教法、评价方 身的感性特点来说很难实施量化研究 ,并且在实 践中也很少有人运用此方法,但是赵伶俐设计的 式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虽然目前力量比较薄弱, 用来测试审美素质发展水平的《审美欣赏能力测 试问卷》,就是“利用了量的确切性和在一定范 但随着美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显现以及 学校实践的需求,能够指导实际美育教学的研究 必然成为热点,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学校美育体系 建设尚未健全,这方面的需求更显重要。 学校美 育从由基础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研究是必然趋势 。 2. 研究内容多元化,形成多学科、多领域间 围多级性的特点,来反映美育及有关现象在一定 [32] 量的范围内质的特性和伸缩度 ” 。 可见,学校 美育不是不能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关键在于怎么 用,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学校美育研究必 的融合与创新 须突破单一方法的局限,以寻求各种方法的有机 结合,进而深化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水平 。 美育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它渗透在我们日 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它的功能也是与其他几 参考文献: 育相比最多的,相对所涉及的内容必不会少。 目 前研究中学校美育不仅关注自身课程体系建设 , [1]郭声健. 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J]. 2011( 1) : 17. 美育学刊, [2]郭晓. 全国美育联盟在京成立[J]. 艺术教育,2016 ( 1) : 278. [19]赵伶俐. 21 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美育发 2011( 2) : 4. 展的新形态[J]. 美育学刊, [3]杜卫. 美育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曾繁仁. 现代美育理论[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张 占 国. 试 论 高 校 美 育 课 程 体 系 建 设 及 教 学 问 2002( 2) . 题[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1 美 育 研 究 [21]霍磊. 高校美育教材建设初探[J]. 新乡教育学院学 2006. [5]杜汉生. 美育本质研讨的回顾与探新[J]. 湖北师范 2001( 4) . 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6]李田. 再论美育的本质[J]. 教育研究, 1994( 11) . [7]檀传宝. 美育三议题[J]. 江西教育科研, 1997( 5) : 15. [8]徐林祥. 论美育的目的和任务[J]. 扬州大学学报( 高 2002( 2) : 17. 教研究版) , 2008( 4) : 101. 报, [22]郑惠坚. 推进高校美育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 2002( 21) : 22. 国高等教育, [23]粟 高 燕. 论 学 校 美 育 体 系 的 创 新[J]. 教 育 探 索, 2002( 10) : 14 - 15. [24]赵伶俐. 论当代美育课程设置[J]. 西南师范大学学 [9]肖磊,李智萍. 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价值与任务[J]. 2007( 2) : 13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3( 4) : 59.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5]陈宁. 新课程背景下未来教师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探 [10]李珍.“新中国 60 年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 2009( 11) : 60. 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 [11]刘桂荣,王东兴. 高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 及其现代性探究[J].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12( 1) : 13 - 14. 版) , 2012 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 . [26]王子轶. 大美育观背景下的教师美育能力初探[D]. 南 2007: 29. 京: 南京师范大学, [27]陈利敏.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 [12]钟谷. 中学美育及其考核初探[D]. 武汉: 华中师范大 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 版) ,2008 ( 2) : 66 - 68. 2003: 14. 学, [13]张蕊.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管理措施分析[J]. 新 2011( 9) : 177. 课程( 教育学术) , [28]王福阳. 综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J]. 教育评 2008( 3) : 33. 论, [14]程征明. 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 2008: 34. 对策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15]冉祥华. 美育 30 年: 回顾、反思与前瞻[J]. 教育研 2009( 4) : 65. 究与实验, [29]石远鹏. 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 西 2005: 11. 安: 陕西师范大学, [30]潘崎峰. 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 2005: 9 - 11. 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16]杜卫. 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 教育研究, 2014( 11) . [17]周庆元,胡绪阳. 走向美育的完整[J]. 教育研究, 2006( 3) : 42. [31]王红,谷鑫. 论美育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 2015( 11) : 125. 问题与对策[J]. 艺术教育, [32]赵 伶 俐,余 立 新. 当 代 美 育 研 究 的 主 要 课 题 与 问 [18]樊美筠,罗筠筠,王德胜. 21 世纪我国学校美育的操 2002( 4) . 作设计[J]. 北方论丛, 1998 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 : 77. Thirty Year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s Schools: Review,Reflection and Prospect WANG Deng-deng,ZHANG Yue-xia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w 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pla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a’ s schools,steady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i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At present, this research focuses mainly on the contents,functions,task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How ever,certain aspects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For example,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till incomplete,a passivity plagues research and research on practice is relatively w eak. In this research field w e need to define related concepts first. We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the foundational theory but also practical research. M ultidisciplinary or multi-field fusion and innovation should receive priorit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the trend in future.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s; aesthet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 责任编辑: 紫 嫣) 孔 新 苗 再 论 美 育 的 两 个 维 度  人 文 理 想 与 文 化 治 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