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一).pdf
药学院创新团队 “中药化学”创新团队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创新团队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 学科,以秦巴山区特色“太白七药”为研究对象,太白七药资源化学及其次生代 谢调控研究,秦岭优势资源产业化研究为研究方向,以揭示秦巴优势中草药资源 防病治病内在规律,探讨其应用价值为目标。与盘龙制药和眉县天源中草药开发 有限公司联合攻关,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个科研奖励。 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靶向性研究团队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靶向性研究学科创新团队,依托药 学学科组建,主要围绕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小分 子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与靶向传输进行研究。团队成员 5 人,均为博士学位,是一 支学科结构完整、技术力量雄厚、研究实力强大的创新团队。 临床中药学团队 本创新团队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而建立,目前有成 员 14 人,主要围绕中药药性理论与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提供依据。 陕西省中药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简介 中药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是 2018 年获批的省级科技 创新团队,有固定人员 24 人,围绕中药产地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转化, 推动中药饮片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带动中药相关产业繁荣,增加中医药健 康服务能力,促进医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秦药”品质评价及资源开发团队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秦药”品质评价及资源开发 学科创新团队立足陕西秦岭, 围绕“秦药”学术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 究。团队带头人张岗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 物研究所博士后,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学学科带头人,省青年科技新星,省 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咸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校首届“百名人才工程” 学术带头人。团队成员 5 人,主要从事“秦药”资源调查、生态种植、品质评价、 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一、 “秦药” 品质评价研究,二、 “秦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研究目标: (1)建立“秦药” 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制定一批“秦药”质量标准; (2)开展全链条“秦药”技 术集成示范研究,形成“秦药”标准化建设体系; (3)解析“秦药”品质形成生 理生态及遗传基础; (4)保护“秦药”野生种质和遗传资源,着力“秦药”种植 技术示范与推广及资源新产品研发,打造“秦药”品牌新高地。力争将本学科团 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化服务及产业扶贫等方面创建为西部 特色、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资源学科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学科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学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唐于平 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成员 4 人,主要从事中药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应用。 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一、中药配伍功效物质基础研究,二、中药配伍效应与 作用机制研究,三、中药配伍应用研究。本团队以临床常用药对与方剂为主要研 究对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其化学本质与生物学基础,为中医临床遣药组方 的优效性与安全性提供明确的科学依据,为发现与创制现代中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适宜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学科创新团队 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适宜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学科创新团队,聚焦行业研 究热点,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剂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挥发油产业化富集技术、 粉体改性技术及新型给药系统等研究,以期为目前制约中药制剂发展的瓶颈问题 提供解决方案。 基础创新团队 胰、肝疾病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学科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胰、肝疾病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学科创新团队,团队带 头人张红教授,团队 6 名成员中 3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授 2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实验师 1 人,1 人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 人才,1 人为陕西省特支计划支持人才。团队近年来主要从事胰、肝疾病的分子 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胰腺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 及中医药防治机理的研究;二、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机理的研究。 团队研究以炎症信号调节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等多个层面 开展胰腺炎症和肝纤维化的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翠娟教授,团队 成员 5 人,既有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的老专家,如邢玉瑞教授、孙理军教授等, 又有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中青年博士。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一、中医经典 理论与思维方法研究;二、藏象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团队一方面运用文献学、 发生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开展中医经典理论的发生及其思维方法研究、中医 经典理论的科学诠释及临床应用综合评价研究、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研 究。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围绕“肾藏志” “肾主骨” “肾主生殖” “肾 在液为唾” “脾在液为涎” “脾肾相关”等中医经典理论,开展系列实验研究,探 索相关理论的生物学基础,揭示其科学内涵。 消化道肿瘤分子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学科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消化道肿瘤分子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学科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晁旭教授,团队成员 6 人,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分子机制及中西医结 合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一、消化道肿瘤细胞焦亡、免疫逃逸及 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二、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以细 胞焦亡、肿瘤免疫及多药耐药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 移的分子机制,为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针药结合防治冠心病临床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针药结合防治冠心病临床基础研究创 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韩曼教授,团队核心成员 6 人,主要从事针药结合防治冠心 病临床基础方面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针刺特定穴位在病理状态下 对心血管中枢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可塑性调控机制。二、黄连解毒汤对冠心病大鼠 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具体分子机制。三、TRPV1 介导的心-血管反射在心肌缺 血损伤时的保护作用、神经反射机制及电针刺激的影响。本团队以冠心病为基本 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和单体活性成分及针灸对多种原因引起冠心病的防治作 用,同时研究药物对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影响。从针药结合角度,通过与现代 科技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为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进行有益的探索。 肾虚证候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肾虚证候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学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谭 从娥教授,团队成员 5 人,主要围绕中医肾虚证开展其证候基础及临床方面研究。 团队已形成三大研究方向:一、肾虚证素辨证规范及证治方药疗效评价研究;二、 肾阳虚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研究;三、肾虚病证结合方药证治规律研究。通过建设, 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队伍,提升中诊学 科整体研究水平。 针灸创新团队 针灸推拿学科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创新团队 针灸推拿学科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创新团队是我校 “一流学科创新团队”, 该团队以任脉为切入点,跟据前中线受双侧神经支配的特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阐明以任脉为基础的经脉现象及其与脏腑的联系规律和生物学基础。 陕西中医药大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及机制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荣强,副教授,科研方向:慢性病流行病学。核心成员:史 传道,教授,科研方向:退行性骨关节的病因机制与临床研究;刘启玲,副教授, 科研方向:环境毒理学;孙娜,副教授,科研方向:慢性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 王冲,副教授,科研方向:环境因素的毒性效应;徐守竹,讲师,科研方向:环 境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机制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基于系统流行病 学的退行性骨病病因及机制研究;二、重金属环境污染物与慢性肾脏疾病交互作 用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三、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团队将以上述三个研究方向为基础,发表具有专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通过 申请各类国家、省部级课题,扩大和充实研究内容,打造一流科研水平团队。 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学科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学科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小会 教授,现任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陕中附院肾病一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 学说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3 项,省部级、 厅局级课题 10 项,获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主编、 参编著作 13 部;团队成员杨景锋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世界中医药学 会联合会仲景学说传承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 委员)、谭颖颖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2 项) 、杨军副教授、谷浩荣博士、陈丽名博士、屈杰博士。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为:一、经方治疗疑难病/慢性病的实验研究;二、经方治疗疑难病/慢性病的临 床研究;三、伤寒名家(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团队将以科研为导 向、以学科建设为宗旨,努力建设成为在仲景学说基础研究与临床领域有重要影 响的学科创新团队。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肿瘤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类别:陕西中医药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团队。编号:2019-YS03。团 队成员共计 5 名,负责人:李宏,主任技师,核心成员:宫小勇、李媛媛、周智 辉、代引海,资助经费合计 70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1)未病先防,以肿瘤的 预防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开展高危人群筛查、肿瘤与中医体质的相 关性研究、中医药干预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中医养生和保健品研发; (2)既病 防变,开展靶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药及中药单体在肿瘤防治中 的作用及机制、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 (3)瘥后防复,进行肿瘤预后相关研究。 预期目标: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培养优秀研究生,促进学科 建设。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发育障碍性疾病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发育障碍性疾病创新团队成立于 2019 年, 致力于儿童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临 床和发病机理研究。该团队成员共 9 名,负责人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陈艳 妮,成员分别来自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西安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翻译学科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李永安教授,男,硕士。新当选 2020 年世界中医药联和会翻译 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并任特聘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常委。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核心论文 20 余篇。2014 年《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问题与对 策》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并结题。 图为李永安教授在世中联会议上作“中医语言文化学的翻译与实践”主题报 告 团队成员 5 人,主要从事中医翻译、中医对外交流与传播研究。团队的主要 研究方向为:一、中医名词翻译标准化研究。 二、中医翻译语料库研究。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文化翻译研究。团队发展目标: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 目为载体,释放团队整体效应;提升团队科研水平,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升人才 培养水平,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为陕中大蓬勃发展贡献力 量。团队自 2019 年组建以来,李永安教授已完成教材编撰一部,核心论文 2 篇; 曲倩倩获得 2020 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1 项,核心论文 2 篇;王治梅教育 部课题项目在研 1 项;杨芳艳获得 2019 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 1 项,核心 论文 1 篇;侯茜编撰相关教材已出版;马伦当选世中联常务理事,编撰著作已出 版。 近几年来,外语学院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屡获佳绩,据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黄忠 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的报告《中医药外译学谈要》中统计,就个 人发表中医翻译论文数量而言,陕西中医药大学李永安教授第二名(第一名上海 师范大学李照国,如图 1 所示) ;就高校发表中医翻译论文总数而言,陕西中医 药大学第二名(第一名南京中医药大学,如图 2 所示);就中医翻译核心/C 刊论 文发表数量而言,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三名(前两名: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 药大学,如图 3 所示),并获批 1 项国家社科项目、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30 多项省级、厅局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在学科带头人李永安教授的带领下,团 队将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收获更加丰硕的成绩。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陕西中医药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是依托中医学省 一流学科及陕西省中医脑病重点实验室平台,围绕中医内科学难治性脑病重点研 究方向,以国家级项目为牵引,组合多学科同方向研究人员自愿组成,实行团队 带头人及学科点带头人双负责制,以开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理论与应用研究,培养 优秀学科人才,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第五永长教授 团队骨干成员:第五永长、王亚丽、刘奇、周源、吴涛。 团队研究方向: 课题一:中医“虚”与“痰”导致神经元衰老退变的病理实质及脑功能特征 研究。借助功能影像学(fMRI) 、神经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以老年 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病证结合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探索 “虚”与“痰”导致神经元衰老退变的病理实质及脑功能变化规律。 课题二: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效应机制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 法,从肠道、大脑神经活性分子及免疫原性的变化探讨呆病名方及针刺疗法经肠 道内化代谢途径调控内源性因子出入脑平衡的作用;从神经营养因子--线粒体信 号途径探讨其调控肠脑之间分子通信的分子效应。 课题三:中医药疗法防治认知损害相关疾病的循证研究。以轻度认知损害 (MCI) 、血管性非痴呆认知损害(VCIND)、老年性痴呆(AD)等认知损害相关疾 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规范化临床设计,从社区及医院就诊患病人群中筛选病 例,开展中医药名方防治认知损害相关疾病的规范化循证研究。 团队发展目标:围绕以老年性痴呆及相关认知损害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中医药防治研究,通过较高水平的理论创新、应用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开 展学科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长期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学术理论创新 及防治应用研究的创新型研究团队,达到省内一流、国内高水准、国际有影响的 研究水平,形成对我校陕西省“一流学科”发展的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