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

Bigbang!亚洲骄傲!13 页 76.5 KB下载文档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
当前文档共13页 2.77
下载后继续阅读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2022-02-10.doc

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科学技术部 2003 年 9 月 20 日发布 国科发展基字[2003]308 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 评价活动,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改进科学技 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事业 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科学技术评价是指受托方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 按照规定的原则、 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以及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事项所进 行的论证、评审、评议、评估、验收等活动。 本办法适用于对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成果 的科学技术评价。 第四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 要求,必须有利于鼓励原始性创新,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发现 和培育优秀人才,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评价活动依据客观 事实作出科学的评价。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是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宏 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 学技术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科学技术评价活动的指导、 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七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行为主体包括评价委托方、受托方及被评价方。委托方是 指提出评价需求的一方,主要是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负有管理科学技术活动 职责的机构等;受托方是指受委托方委托,组织实施或实施评价活动的一方,主要包括专 业的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等;被评价方是指申请、承担或参与委托方 所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的机构、组织或个人。 第八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一般应由委托方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 专家组作为受托方进行。 第九条 委托方应对受托方的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并与受托方签 订书面合同或任务书。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包括: (一)评价对象与内容; (二)评价目标; (三)评价方法、标准与具体程序; (四)评价报告的要求; (五)评价费用及支付; (六)相关信息和资料的保密; (七)其他必要内容。 评价费用应由委托方支出,不得由被评价方支出。根据需要或合同约定,评价合同中 的评价目标、方法、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受托方接受委托后,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在取得委托方认可 后,独立开展评价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十一条 受托方应根据评价对象、内容及评价目标,遴选符合要求的评价专家进行评 价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委托方也可以直接遴选、组建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作为受托 方,由受托方独立进行评价活动。 第十二条 受托方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专家咨询、信息查询、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评 价所需的信息资料,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 告,按时提交给委托方并由委托方归档保存。 第十三条 评价报告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评价专家的名称或名单; (二)委托方名称; (三)评价目的、对象及内容; (四)评价原则、方法及标准; (五)评价程序; (六)评价结果; (七)合同约定或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与评价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需要附录的信息资料可以作为附 件。 第十四条 评价结果由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以会议或通讯方式评议产生。对重 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成果及重要机构、人员等的评价以及合同有特别约定的,应当采 取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 评价专家有不同评价意见的,应当如实记载,并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在保证不被侵权、不泄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委托方可以 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开有关评价结果,必要时,也可以将评价结果告知 被评价方或其所在单位。 被评价方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提出申 诉。 第十六条 评价结果是委托方进行科学技术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可作为对被评价方的 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给予资助、连续资助或终止资助的依据。依据评价结果所做的决策行 为,其责任由决策行为方承担。 被评价方要根据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及时调整、改进自身的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章 评价专家遴选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资格审查制度。评价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能力,熟悉 被评价内容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和科学道德,认真严谨,秉公办事,客观公正,热心科学技术 事业,敢于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 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 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 跨领域的评价专家库共享机制。 第十九条 遴选评价专家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随机原则。参与具体评价活动的评价专家一般应从评价专家库中依据要求和条 件随机遴选,必要时,可以遴选一定比例的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及用户代表参加。 遴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技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单 位和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在一线从事实际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专家参加。 (二)回避原则。与被评价方有利益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其他关系的评价专家不 能参与评价。已遴选出的,应主动申明并回避。被评价方可以按规定提出一定数量建议回 避的评价专家,并说明理由。 委托方或受托方根据需要可以在评价前或评价后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评价专家名 单,以增强评价专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接受社会监督。 (三)更换原则。委托方或受托方组建的常设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定期换届, 其成员连选连任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并应当保持一定的更换比例。 第二十条 评价专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要求,恪守职业道 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并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于无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学技术计 划的制定,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重大项目与重要“非共识”项目、重要研究与发展机构 和人员等的评价,应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参与。 第四章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 第二十二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应以满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 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前沿重大问 题的突破和解决为评价重点。 第二十三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主要是针对国家或地方重大科学技术计划(含“工程” 和“专项”)的设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改进科学技术计划的决策与管理、优化资源 配置提供依据。 第二十四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包括前期评价、中期评估和绩效评价。 (一)前期评价主要是对拟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定位、目标、 任务、投入、组织管理等进行评价,为战略决策、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提供依据。 (二)中期评估主要是对科学技术计划执行中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为 科学技术计划的后续安排和调整提供依据。 (三)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科学技术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经费投入 的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为科学技术计划的滚动实施、调整或终止提供依 据。 第二十五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一般应选择独立的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 为受托方。受托方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计划,遴选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领 域的高水平专家参与评价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科学技术计划绩效评价周期依据其实施期确定, 对于实施期较长的科 学技术计划一般每五年左右进行一次。 第五章 科学技术项目评价 第二十七条 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实行分类评价。根据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不同特点,选 择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评价实效。 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实行全程评价,包括立项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并可根据 需要在项目结题后 2 至 5 年内进行后期绩效评价。一般性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应侧重立项评 审和结题验收,实行年度进展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 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 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 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当从研究经验丰富、学术眼光敏锐、战略意识强和知识面广的专家 中遴选产生,并注重吸纳在一线从事高水平研究、熟悉同类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 专家参加。 (二)立项评审应按照相应科学技术计划的目标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项 目的学术创新性、科学和社会价值、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等方面作 出评价;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应按照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针对目标和任务的实施与 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三)后期绩效评价主要对项目的创新性、科学价值及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出综合评 价。 第二十九条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应以保障科学研究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原 始性创新为导向,注重对科学价值和人才培养的评价。 (一)评价专家主要从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发展、学术眼光敏锐并具有一定研 究基础的专家中遴选产生。 (二)立项评审应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重点从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目标设定、 研究方案等方面作出评价,不过分强调项目的预期成果等。 (三)应将立项评审作为评价工作重点,一般不组织专门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但 应当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 对探索性强或具有明显创新性的“非共识”研究项目,应重点评价被评价方的创新能 力与潜力、学术水平及科学严谨性。对争议或分歧较大的,应当将评价专家署名的不同评 价意见和被评价方的申辩理由一并提交委托方审定。应加强对此类项目的管理和后期绩效 评价,重点评价成果产出的质量和对原始性创新的贡献及潜在价值。 第三十条 应用研究项目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 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 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主要从科学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潜在 用户代表中遴选产生。 (二)立项评审应重点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实力与研究基础、预期应用前景等方面作出评价;中期评估和结 题验收重点评价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三)重大应用研究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主要从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关键技术的 突破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技术标准研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的项目还应考察学术论文的质量。 第三十一条 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 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 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从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企业家以及用户代表中遴 选产生。 (二)重大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应当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全程评价。根据需要, 评价结果可以提供给其他投资方。 (三)立项评审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带 动产业技术升级、引导新兴产业形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配 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评价;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应根据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对合同目 标和考核指标的实现情况作出评价。 (四)对重大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以市场评价为主,采用定性评价法 和经济计量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评价。 第三十二条 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评价应以研究解决国家战略性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 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重大社会公益问题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服务的能力,为社 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 的先进有效性,共享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等作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由从事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的专家、管理专家 及用户代表组成。 (二)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充分考虑社会公益性的特点,重点从技术支撑与服务的 能力和水平、共享度、社会效益及服务效果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三)应根据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的长期性、服务性、共享性特点,对公益性研究工 作实行长期跟踪考察,注重社会公益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 第三十三条 科学技术条件建设与支撑服务项目评价应以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 和国家安全等提供科学技术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 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从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条件建设工作的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和 用户代表中遴选产生。 (二)根据科学技术资源和条件的特点,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条件建设类项 目评价应注重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和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资源、数据、标准、信息、设施 等)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应用率、技术的先进有效性、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 供服务的能力等;支撑服务类项目评价应注重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和资源信息的完整性、开 放度、集成度与共享度,服务手段的先进性、有效性、规范性,以及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 的情况。 (三)对科学技术条件建设和支撑服务项目实行长期跟踪考察,注重社会效益及服务 效果,通常不能以发表学术论文或获得专利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第六章 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 第三十四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应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现代研究与发展管理制 度为导向,以机构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研究与发展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与服务 水平、运行机制与创新环境建设以及科学技术产出绩效等方面为评价重点。 第三十五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应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 进行评价。对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等重要研究与发展机构的评价,应当邀请一定比例的 境外专家参与评价。 第三十六条 对研究与发展机构应根据其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特点,选择 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基础研究机构评价应以原始性创新能力与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为评价重点,主 要评价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的科学性、学科带头人及人才群体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能力、国内 外合作与交流情况、科研条件共享、成果及论文产出的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 和影响等。 (二)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评价以其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能力为评价重点,主要评价其发展方向与国家需求的一致性、科学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产生的社会效果、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完善程度、共 享水平及服务质量等。 (三)技术开发类机构评价以其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向现实 生产力的转化能力为重点,主要评价其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能力、对行业科学技术 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以及经济效益等。这类机构的评价应以市场评价为主。 第三十七条 以政府财政资助为主的研究与发展机构,由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 门共同组织委托评价,评价结果应与政府财政的投入水平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的评价应当定期进行,评价周期一般为 3 至 5 年。 第七章 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 第三十九条 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以促进形成“公平、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和优秀 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以其代表性产出和业绩、创新潜力和职业道德等为评价重点。 第四十条 评价专家应从科学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中遴选产生,并应当邀请被评价人员 所在单位的人员参加。 第四十一条 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应根据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 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创新研究能力和潜力、学术水平、 工作业绩、学术影响等。 (二)对从事应用研究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与 集成能力和潜力、工作业绩、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等。 (三)对从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的人员评价应以市场评价为主,重点考 察其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及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一般不以学术 论文发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四)对从事条件保障与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为研究与发展活动提 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工作质量、工作责任心、服务的满意度等,一般不以发表学术论文 或获得成果、专利为主要评价指标。 第四十二条 对研究与发展人员的评价应采取个人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注重人员在研究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人员评价应主要评价带头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把握研究与发展方向的能力、研究与 发展水平、实际贡献、组织协调能力等。群体内部人员的评价可由带头人进行。 第四十三条 对研究与发展人员的评价应根据岗位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结合岗位聘用确 定评价周期,一般为 3 至 5 年。 第八章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第四十四条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 场前景为评价重点。 第四十五条 委托方应根据需要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对成 果进行评价。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不对被评价方自行提出的要求组织成果评价。 第四十六条 委托方应减少直接组织的成果评价数量,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类成 果的评价数量。一般科学技术项目结题验收后不再对成果另行评价,但重大项目或有重要 创新、重大价值的成果应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评价。 采用专家推荐制提交评价的成果,应当由三名以上熟悉该领域的专家联合或分别向委 托方署名推荐产生。 第四十七条 成果评价应当遴选一定比例的同行专家作为评价专家。在不损害国家安全 和利益的前提下,可视情况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参与成果评价。 第四十八条 成果评价应根据成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基础研究成果应以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发现 和重大创新,以及新发现、新理论等的科学水平、科学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在国内外有影 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被引用情况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应用技术成果应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开发和应用 推广中取得新技术、新产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 效益为评价重点。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指标、投入产出比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等应作为评 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软科学研究成果应以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性 以及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作为评价重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研究难度 和复杂程度、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四十九条 被评价方应当提供完整、齐全的技术资料和相关文档,必要时,应当提供 专业检测、检索机构等专门机构出具的检测、检索报告或证明材料。 提供给评价专家的与被评价成果相关的各项资料中应隐去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和完成 人的姓名。 第五十条 对申报国家或地方科学技术奖励的成果进行评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科学技 术奖励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 第五十一条 成果评价结果应在充分的国内外对比数据或检索证明材料的基础上,对成 果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不得滥用“国内先进”、“国内首创”、“国 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空白”等抽象用语。严禁弄虚作假和搞形式主义。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参与评价工作的有关各方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保证科学技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信誉制度。评价工作结束后,委托方应对受托方评价 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等方面作如实记录;受托方应对评价专家在评价工作中的公正性、 客观性、评价意见、工作态度等方面作如实记录;委托方应当建立专业评价机构、评价专 家的违规和失误记录档案。 第五十三条 委托方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员由管 理专家、科学技术专家、法律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 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受理并处理对评价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 题的申诉和举报。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存在问题的,可以向委托方、科学 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提出申诉和举报。申诉人、举报人应当提供书面材料,表明真实身份, 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委托方、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对署名举报 的,应当对举报人及举报内容保密。在对申诉或举报的问题调查核实、作出处理后,应将 核实、处理结果告知申诉人或举报人并听取意见。对匿名举报的材料,有具体事实的,应 当进行初步核实,并确定处理办法。对无署名、无联系方式、没有具体事实的举报,委托 方或监督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十五条 委托方工作人员在评价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干扰评 价工作导致评价不公正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受托方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实的,委托方 可分别情况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终止评价委托或取消评价资格。构成违纪的,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 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 评价专家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委托方可以分别情况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取消其参加评价工作的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单位给予纪律 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被评价方在评价过程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干扰评价工作独立、客观、 公正地开展,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实的,委托方可以分别情况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 批评、取消被评价资格、终止项目合同或在一定时期内取消其承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资 格。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 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管理科学技术活动职责的机构应 当根据本办法修改、完善或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及成果 等科学技术评价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现行有关评价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中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予修改。 第六十条 其他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