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6《劳动教育》(一)(二)课程大纲.docx
附件 6 《劳动教育》(一)(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况 1.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一)、劳动教育(二) 2. 课程编号:3A050003、3A050004 3. 课程简介: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 动态度,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大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为指导,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设计,明确劳动教育总目标 及不同类型学院的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和考核评价办法,形成劳 动教育体系。共计 2 学分,56 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分两个时段 劳动教育(一)(二)进行,其中理论学时 8 学时,其它为 40 学时为实践学时,第 3 学期设立劳动周,开展劳动教育(一)的 理论与实践学习,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在劳动周中“过三关”(即 自我教育关;生活自理关;劳动锻炼关)。第 4 学期利用假期开 展劳动教育(二)实践教学,各学院可根据学院及专业特点,选 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开展创新创造性劳动实践,结合 3 月 5 日学 雷锋纪念日(志愿日)、植树节(3 月 12 日)、五一劳动节开展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劳动文化, 开展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 事迹,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 动精神,争做新时代历斗者。第 5 学期开展劳动教育月活动,由 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共同组织,内容包括举办“劳模大讲堂” “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劳动榜样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 丰收节(秋分即农历八月十五)劳动技能竞赛、劳动项目实践、 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劳动典型的 表彰活动。 4.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群中综合育人类课程 5. 课程性质:必修 - 1 - 6. 学时/学分:劳动教育(一)1 周(集中),1 学分,其中 理论 8 学时,实践 24 学时;劳动教育(二)1 周(分散或集中), 1 学分,实践 24 学时。共计 2 周,2 学分,56 学时。 7. 先修课程:无 8. 建议修读学期:劳动教育(一)第 3 学期、劳动教育(二) 第 4 学期 9.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二、课程目标 1.对在校大学生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了 解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支撑毕 业要求 2.1.3) 2.教育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崇尚劳动、尊 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 动最美丽的观念。(支撑毕业要求 2.6.1、2.7.1) 3.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 精神,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和诚实守信合法劳动 意识。(支撑毕业要求 2.1.3、2.6.1、2.8.2) 4.促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独立 工作能力、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解决劳动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支撑毕业要求 2.6.1、2.7.1) 5.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 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体验。(支撑毕业要求 2.8.1、2.8.2)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服务于毕业要求,是基于课程特点将所支撑的毕业 要求具体化,从而确立了《社会实践》课程目标 1-5 与各专业毕 业要求指标点的衔接关系(表 1)。这样就使得对毕业要求达成 度的评价顺利转化成对相应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表 1 《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2 -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1 师德规范 【2.1.3】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教师主导地位,以湖师精 神和校训为鞭策,做学生的立学之师、立身之师、施教之 师,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自己在教育实 践中去展现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2.6 综合育人 【2.6.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与“三观”形成的一般规 律,理解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初步掌握本学科 育人的基本劳动技能,具备全方位育人能力。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2.7 学会反思 【2.7.1】了解本学科发展规律及其专业学习特点,具有 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和诚实守信合 法劳动意识。运用所学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 决劳动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点以及重要作用,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体验。 课程目标 5 【2.8.2】掌握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在劳动实践中锻 炼心理素质、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团队 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体验。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5 2.8 沟通合作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 总学分 2 学分,总学时 56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8 学时,实践学 时 48 学时,分两学期开设,实行一个融合和五个结合的模块化教 学方式。一个融合就是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三者融为一 体进行教学。将每周四下午设立劳动日,以生活劳动为主要形式, 开展卫生大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当年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第三学期设立劳动周,在劳动周期间公共课正常进行,其它 时间安排劳动实践,以校园劳动为主。劳动理论教学以线上学习 为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第四 学期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选择集中 或分散进行。五个结合就是将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将劳模教育引导与教师教育引导相结合,将专业劳动与服务性劳 动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将劳动过程考核与劳 动效果考核相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单列一个章节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 教育观学习,2 学时。 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 和劳动法律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建立 SPOC 课程,线下开 - 3 - 展劳模专题讲座报告,每个学生必须听报告 3 场,纳入理论教学 考核之中,计 6 学时。 依托专业实习实训和专业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实践,每个专业 必须明确一门实践课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设置劳动实践模块, 计 16 学时。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 具体的实施办法。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统一安排与项目置换相结 合,突出专业实践检验与专业思维创新训练。 依托素质教育类课程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将素质拓展 活动与劳动教育结合,组织学生结合创新创业活动、“三下乡”、 公益志愿服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 务性劳动,设置 4 个必修项目,计 8 学时。注意活动内容审核, 不重复计算。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区域作为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立 劳动周,将校园劳动作为劳动实践内容,计 20 学时。 结合周四卫生大检查和文明宿舍建设,将第一学年、第二学 期检查结果纳入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计 4 学时(每年计 2 学时)。 同时将每年的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档案中。 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分为校园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生 活劳动、专业劳动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具体内容如 下: 一、校园劳动 校园劳动除了参加劳动周的劳动实践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经济社会民生观察调研。结合专业所学和兴趣从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领域 任选其一,聚焦新时代背景下政府政策举措、发展现状和突出问 题开展调研,分析调研数据,找出关键问题,形成调研报告。 (2)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考 查,实事采集,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 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3)寻访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迹。联系采访具有代表性和教 育性的英雄人物或典型事迹,用文字、图片、画作、书法、视频、 歌曲、舞蹈、话剧等载体记录相关人物或事迹。 二、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由校院两级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科技、 文化、 法律、卫生等服务活动。例如: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 - 4 - 社区”活动;交通文明岗、环保宣传、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活动 暑期“三下乡”和红色青年筑梦之旅活动是指由校院两级团 组织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到 农村开展政策宣讲、道德实践、农技推广、文化宣传、医疗服务、 义务支教、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 术难题和实际问题。 四、专业劳动 在第四学期,专业实践体系中设立一门课程设置劳动实践模 块。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注意与专业见习、专业实 习区别开来,重在专业实践体验与创新思维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强化专业服务,时间选择上更加灵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内容 选择更加个性化,采用模块化项目式,要有劳动纪律与劳动安全 教育、劳动成果的展示、劳动实践感悟分享,加深对专业劳动的 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紧迫感,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充分的储 备。 各类实践活动可根据情况采取个人单独完成或小组集体完 成两种方式。 五、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本课程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 方法,实行一个融合和五个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 学生自我探究为主,即学生亲身融入社会生活与专业实践中,通 过观察、思考、交流、体验、分析和总结等方式开展活动。将劳 动教育与专业实习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先生制,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学生服务于本专业低年级学生,把 助教实践作为专业实习的一部分来。面向开放本院劳动教育实践 基地,让本院专业学生服务于其它非专业学生作为专业服务的一 部分来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同时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 专业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管理由校院 各级学工部门负责,并汇总学生劳动实践评定,指导教师由各专 业教研室结合专业特点整体设计,统一安排,为学生专业劳动实 践进行评定,给出等级,可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实践过程中, 教师需指导学生,讨论实施方案,制定活动计划,开展分析研究, - 5 - 撰写实践报告。 六、课程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 1 了解劳动、了解社会,理解劳动实践的 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理论学习 校园劳动 调研报告 志愿服务 劳动安全 劳动分享 课程目标 2 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树立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劳 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 观念。 理论学习 心得体会 专业劳动 志愿服务 劳动态度 课程目标 3 掌握生活劳动和校园劳动的基本技能, 积累逐步的职业经验,将劳动精神、劳 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创造性劳动实 践中,具有自我服务意识和诚实守信合 法劳动意识。 理论学习 校园劳动 生活劳动 志愿服务 专业劳动 课程目标 4 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 力,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科学理论、专 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劳动实践中的 实际问题。 实践报告 劳动成果 活动表现 所获奖项 课程目标 5 在劳动实践中心理素质、协调能力、沟 通能力,组织能力、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具有团队协作与合作意识 志愿服务 专业劳动 生活劳动 活动表现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考核采用等级制和百分制,成绩分 A 优秀、B 良好、C 中等、D 合格、E 不合格五个等级,由校院两级学工部门共同实施。成绩 评定由理论、劳模报告或者心得体会、专业生产劳动、校园劳动、 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六个项目综合评定,六个项目中有 4 个 - 6 - 以上项目优秀者,成绩为优秀,4 个以上项目为良好或 3 个项目 优秀,成绩为良好,4 个项目以上为中等或 3 个项目为良好或 2 个项目为优秀,成绩为中等,只要有 1 项为不合格,成绩为不合 格,其它为合格。志愿服务从大一开始计算,其中第 3 学期划走 2 学时,在第 4 学期划走 4 学时,与第二课堂学分不重复计算。 所获奖项附加分只计考核所在学期的情况,鼓励学生提前参与学 科竞赛和专业服务,在第二课堂核定时可重复计算。 劳动教育(一)课程成绩=理论成绩(20%)+心得体会(10%)+ 校园劳动(60%)+志愿服务时长(10%)+所获奖项附加分。 考核内容 理论(8 学时) 劳模报告等(2 学时) 校园劳动(20 学时) 志愿服务(2 学时) 考核方式 MOCC 学习与线上考试 心得体会(线下纸质) 劳动单位认定 “志愿汇”认定时长 成绩比例(%) 备注 20% 10% 60% 劳动周 10% 劳动教育(一)课程成绩=专业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 80%+生活劳动(10%)+志愿服务(10%)。 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设置 若干个项目,统筹安排,满足 16 学时即可。在课程内容中要融入 劳动纪律、劳动安全、劳动技能教育,课程结束时可进行成果展 示与劳动教育分享活动。 考核内容 专业劳动(16 学时) 生活劳动(4 学时) 志愿服务(4 学时) 所获奖项 考核方式 生产性劳动(0-16) 服务性劳动(0-16) 由学工认定 “志愿汇”认定时长 按照“第二课堂”制度算分 成绩比例(%) 备注 0-80% 0-80% 10% 劳动日 10% 附加分 在第五学期第二轮劳动教育课程开课之前,将 9 月设为劳动 教育月,在该月中总结上一轮劳动教育课程成果,系统设计活动 方案,以丰收节(每年秋分即农历八月十五)的形式来展示课程 达成效果。 八、评分标准 劳动教育课程各环节各阶段的评分标准 课程 考核内容 优秀(A) 良好(B) 中等(C) 合格(D) 不合格(E) - 7 - 理论学习 20% 劳模报告 等心得体 会 劳动 教育 (一) 10% 校园劳动 60% 志愿服务 10% 专业劳动 80% 劳动 志愿服务 教育 10% (二) 生活劳动 10% >90 80-89 70-79 60-69 体会基本能 体会深刻;有数 体会能联系实 联系实际;基 据资料;分析深 际;能如实阐 本能如实反 刻翔实;有个人 述自己认识; 映自己思想 见解;报告结构 有数据;报告 实际;结构基 严谨, 逻辑性强; 结构比较规范, 本规范,内容 报告语言非常 内容充实,语 基本充实,语 简洁流畅,叙述 言流畅;字数 言基本达意; 非常清楚明了。 符合要求。 字数符合要 字数符合要求。 求。 <60 体会完全脱 体会不完全 离实际;不能 如意宝实际; 如实反映自 有反映对劳 己对劳动的 动认识的实 认识;没有思 际;结构基本 考;结构不规 规范,内容较 范, 内容贫乏, 充实,语言基 语言不流畅, 本达意;字数 词不达意。字 符合要求。 数不符合要 求。 30 小时以上 25-30 小时 20-25 小时 20-15 小时 15 小时以下 8 小时以上 8-6 小时 6-4 小时 4-2 小时 2 小时以下 >90 80-89 70-79 60-69 <60 8 小时以上 8-6 小时 6-4 小时 4-2 小时 2 小时以下 5A 以上无 C 4A 以上或 1C 以下 2A 以上或 2C A 以上或 3C 以下 5C 另外,校园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等项目考核由项目 承担单位给出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参加劳动时间和劳动表现,也 可根据劳动过程制定更具体的评价标准,给予五等评价。 志愿服务时长评分标准 志愿服务时长按“志愿汇”系统时长折算分数 考核内容 志愿服务时长 优秀(A) 8 小时 良好(B) 8-6 小时 中等(C) 6-4 小时 合格(D) 4-2 小时 不合格(E) 2 小时以下 所获专业劳动(创造性劳动)奖项加分标准(折算学时计) 奖项级别 国家级 省部级 市、州级 校级 院级 - 8 - 一等奖 32 20 14 8 2 二等奖 28 18 12 6 1 三等奖 24 16 10 4 1 优秀奖 20 14 8 2 1 折算等级 优秀(A) 优秀(A) 良好(B) 良好(B) 中等(C) 九、其它说明 1.课程大纲执笔人:黄海军 2.课程大纲审定人: 3.执行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2021 年人 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意见》 4.执行对象:全校各本科专业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