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3).pdf
2019年秋季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 2020-01-03 13:45:04 勇敢而又宽和地在世界里前行 宽容:荷兰引以为傲的国民性 去到荷兰之前,我对那个社会其实一无所知,只有风车、运河、郁金香这些 模式化的符号概念,抑或网上得来的阴风怒号的天气,呼啸而过的电车与自行车。而当你真的降落在那个城 市,穿着别人的鞋子在他们 所生活的世界里走来走去,方能真正领会各处的人们与生活。 因为学分难以转回,当时也只选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然而如今回首总结 时,却发现所修读课程处处都与那里的社会息息相关,也与自己的生活和关注点息息相关,老师讲授、同学讨论、日常体验混杂在一 起,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形塑了我对世界的种种崭新认知,也在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切身的是社会学系一门关于荷兰社会的 课,主持课程的美国老师,从政治、法律、文化, 一路讲到建筑和艺术,把整个荷兰社会都剖析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历史上的宗教宽容 政策、 天主教笼罩整个欧洲大陆时对犹太人的接纳,“宽容(tolerance)”一直是荷兰人民引以为傲 的民族特质,所谓的宽容不是没有立 场,而是保持自己思考的立场的基础上,也要尊重其他 人的选择,不以大多人的信念碾压少数人。 例如荷兰的议会体制为多党制,强 调“听见少数人的声音”,除了几个大党,也会看到各种各 样奇奇怪怪的党派,例如要求保护环境的绿党,要求保护动物的 Partij voor de Dieren,各种小党派五花八门,很多从未在国会有过一张议席,但仍乐此不疲,因为只有以政党的形式存在,才能表达政治诉求, 而不至于被湮没。 党派过多,时常引起纷争,辩论也就成为政治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自由讨论发现最优做法,因而荷兰人民经 常被调侃爱好思考和辩论,甚至有时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rude”。 宽容同样针对族裔和宗教。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曾有过辉煌的 17 世纪,自由贸易、经济发展,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欣然接纳,尤 其犹太人的数量,在当时天主教十分森严而排外的欧洲闻所未闻。因为历史上殖民过一些不发达的非洲地区和岛屿,荷兰如今也赋予这 些地 区的人以同等公民身份,同时可以自由迁往荷兰本土。此外,为了纪念那些被殖民被掠夺的人,甚至建立了一个热带博物馆,以表 达忏悔。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荷兰也招募了很多来自地中海国家的劳工,经济恢复之后,也同意其家属一起移民于此。当然多种族裔 也会引发很多问题,怎样消除语言和文化隔阂,怎样促进融入,怎样减轻排外心理,一直是为政府所头疼的问题,不过,尽管政策变来 变去,宽容的基本准则未曾改变,直到现在,荷兰也是申 根地区比较容易拿到签证和移民的一个国家。 相似与殊异:人类世界的民族国家 带着中国国籍、东亚女性的身份行走在欧洲,那段时间里也对民族国家产生了更多思考。当时也在修 读一门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News,第一节课就讲了民族国家的起源,从安德森的 imaginary community,到平民主义的 banal nationalism。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起源于一群人共同捍卫领土和自决权和意志,为了维系这样一个身份认同,通过全国性 的教育,向所有人普及统一的语言和文化,用以取代历史的、地方的特色语言和文化,同时在 全球社会也成为一个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 身份标志,不可谓不霸权,却也不可谓不重要。 平民主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则通过日常生活中无数细微的国家符号呈现出来,时时刻刻提 醒着我们这是哪一个国家,例如荷兰大厦顶楼飘扬的国旗,或者食品特产包装上的国家符号。 哪怕自诩公正客观的媒体亦不能免俗。无 论从新闻体制层面,还是记者个人成长起来的环境,说到底都不能脱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在战乱和危机时期尤其如此,两个国家对 同 一事件的报道简直南辕北辙。 作为从小背着“一国两制”“一母同胞”长大的大陆学生,关于民族国家最深刻的冲击无非是香港与台 湾。这门课的美国老师在研究结果中公然将 Chinese 和 Taiwanese 并列,阿姆的 KTV 里中文歌曲有三个选项——china, Hong Kong, Taiwan,香港人、台湾人、大陆人各自使用 不同的护照......这些毫无例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或许统一是大陆的愿景,是 这个民族绝大多数人的愿景,却未必是少数同胞,更不是“国际社会”的愿景。分割的历史放在千年万年的血脉演变中,明明这么短,两 岸的不同放在整个人类的体制下,明明这么小,然而长期的隔绝和误解和偏见还是将人心分离。 一个学期里去了东西南北欧洲的很多个 国家,也发现不同欧洲国家之间政治体制、经济水平、 宗教信仰、国家福利、英语水平、语言文化的相似与殊异,再放在全球的相似与 殊异里,忽然发现各种文明都是可以理解和接纳的了,对待世界也多了许多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曾经在国内困扰着我的地域文化的问 题,对比之下什么也不是。因为看见过不同的社会,人类的共同文明成就,也有共同的社会问题,也多了对一些国际性全球性的议题的 关注。人的教育、 伦理与道德,族裔、性别、阶层的不平等,始终是整个人类社会都面临着的难题。 在一些非常国际化的城市里,经 常听到各种衣着外貌的人说着各种不同的语言,各种音节大同小异,但只有这些音节以特定方式排列,才终于对你构成意义。 在所有这 些冲击过后,在当下香港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境之下,感觉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更为分明了。然而,尽管民族国家的霸权,却也无法 割舍,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 体制可以变迁,但无法改变的是国人基因里对血脉亲情的强调,我想也正是这一点,支撑着我对自 己国家未来的信念。 独立:像成年人一样生活 荷兰的大学不像中国有一个围墙的实体限定,每个学院都分布在城市各处,几栋教学楼成群安置,也没有宿舍 这样的概念,学生们都是自己租住公寓。当然,校区也会提供咖啡馆、食堂之类的地方供学生社交。也许是欧洲青年社会化程度较早, 总觉得大家比自己更为成熟, 而大学整体环境也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立生活。 欧洲学分体制里,每门课的学分占比很高, 一学期只需专注修读几门课,因此也有足够时间阅读教师提供的参考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同时也能自己安排学习、工作、生活 的时间,在学校、住房、博物馆、超市、商厦、运河边等等城市公共空间里自由穿梭,讲求 work- life balance。 也是在这里,我第 一次自己租房子,自己买菜做饭,自己买火车票和机票四处旅行,行走在不同的社会里,像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拥有安排决定自己人生 的自由,也全权对自己负责。 很多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也不得不学会勇敢和果决,结交朋友、维护自身利益等等。 积极的自 我揭示和自我表达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单纯的社交,还是课堂上的学习讨论。 此时此刻已经回国将近一年,在重新变得无比忙碌的日子 里,常常想起那段自由舒适的时光, 缓慢的生活节奏、随处可见的河流湖泊、阳光无比耀眼的秋日下午的天气、一年四季都干燥 温暖 的房子......每每忆起,都无比怀念,但也只能怀念而已。“至少幸福过”,我时常这样安慰 自己,那些幸福的时光也变为生命里的养分, 滋养时而疲惫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