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期(全文).pdf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七 届 编 辑 委 员 会 犜犺犲 犛犲狏犲狀狋犺 犈犱犻狋狅狉犻犪犾 犆狅犿犿犻狋狋犲犲 狅犳 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犎狌犪狇犻犪狅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 (犖犪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 ) 主 任 ( 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吴季怀 (WUJ i hua i) 副主任 ( 犞犻 犮 犲犇犻 狉 犲 犮 狋 狅 狉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陈国华 ( 黄仲一 (HUANGZhongy CHEN Guohua) i) 编 委 (犕犲犿犫 犲 狉 狊狅 犳犈犱 犻 狋 狅 狉 犻 犪 犾犆狅犿犿犻 狋 狋 犲 犲) (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 勇 ( 王士斌 (WANGSh DIAO Yong) i b i n) 刘 ? ( 江开勇 ( LIU Gong) J IANG Ka i yong) 孙 涛 ( 肖美添 ( SUN Tao) XIAO Me i t i an) 吴季怀 (WUJ 宋秋玲 ( i hua i) SONG Qi u l i ng) 张认成 ( ZHANG Rencheng) 陈国华 ( CHEN Guohua) 苑宝玲 ( 周树峰 ( YUAN Bao l i ng) ZHOUShu f eng) 郑力新 ( 徐西鹏 ( ZHENGL i x i n) XU Xi peng) 郭子雄 ( 黄仲一 (HUANGZhongy GUOZ i x i ong) i) 黄华林 (HUANG Hua 葛悦禾 ( l i n) GE Yuehe) 蒲继雄 ( 蔡绍滨 ( PUJ i x i ong) CAIShaob i n) 主 编 (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黄仲一 (HUANGZhongy i)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2019 年 5 月 科 学 版 ) 总第 167 期 目 第 40 卷 第 3 期 次 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 吴明忠,杨帆 ( 281) 山区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风致安全性分析 !!!!!!!!!!!!!!!!!!!!!!!!!!!!!!!! 张云飞,李军 ( 291) 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 邓援超,张立,杨超,徐一鸣 ( 298) 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磨损形式的确定 !!!!!!!!!!!!!!!!!!!!!!!!! 吕宁,房怀英,杨建红,陶寅 ( 305) 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敏感性影响分析 !!!!!!!!!!!!!!!!!!! 龙盛蓉,黄永跃,李志农,徐长英,淦文建 ( 312) 数码摄影测量技术在填充墙框架抗震试验中的应用 !!!!!!!!!!!!!!!!!!!!!!!!! 林超,郭子雄,黄群贤,叶勇 ( 319) 陶瓷废料阻热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分析 !!!!!!!!!!!!!!!!!!!!!!!!!!!! 谭波,倪秋奕,万靠靠 ( 324)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 唐俊福,林建平,霍静思 ( 331) 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 !!!!!!!!!!!!!!!!!!!!! 饶玉龙,张继承,李勇,黄泳水,李迪 ( 338) 利用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 !!!!!!!!!!!!!!!!!!!!!!!!!!!!! 吴正旺,闫阳,狄岳 ( 344) 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 犖 , 犖?双烷基化壳聚糖 !!!!!!!!!!!!!!!!!!!! 王林,辛梅华,李明春,刘旭光,周向恒 ( 350) 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特性实验 !!!!!!!!!!!!!!!!!!!!!!!!! 侯森,马翠,贾胜勇,何争光 ( 356) 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 技术的铬(Ⅵ )污染土壤修复 !!!!!!!!!!!!!!!!! 龚万祺,孙荣,陈雅贤,王丽娜,韩旭,陈付国 ( 363) 具有合成( S) ?度洛西汀潜力的功能菌株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 江伟,裴蕊,胡鹏程,钟丽娟,周树锋 ( 370) 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PMS 影像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 刘恺,周小成 ( 376) 应用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学习算法的行人再识别 !!!!!!!!!!!!!!!!!!!!!!!!!!!! 詹敏,王佳斌,邹小波 ( 384) 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 吴奇,刘菁华,赵睿,聂志巧,李元健 ( 390) 表情符向量化算法 !!!!!!!!!!!!!!!!!!!!!!!!!!!!!!! 吴晨茜,陈锻生 ( 399) 时变二次规划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 李泽昕,徐凤,张孟玄,郭东生 ( 405) 求解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 ADI格式 !!!!!!!!!!!!!!!!!!!!!!!!!!! 吴龙渊,汪精英,翟术英 ( 412) 期刊基本参数: CN35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02019 05n 犑犗犝犚犖犃犔 犗犉 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 SCIENCE ) 犞狅 犾. 40犖狅. 3 犛狌犿167 犕犪 狔2019 犆犗犖犜犈犖犜犛 Rev i ewo fHand ansmi t t edVi br a t i oni n Hand t em ?Tr ?ArmSys !!!!!!!!!!!!!!!!!!!!!!!!! WU Mi ng zhong,YANGFan ( 281) Sa f e t ob l emsAna l i so fMe t r oVeh i c l eI nduc edbyCr o s swi nd Wh i l ePa s s i ngCu r ved yPr ys Se c t i oni n Moun t a i nC i t y !!!!!!!!!!!!!!!!!!!!!!!!!!! ZHANG Yun f e i,LIJun ( 291) Ana l i sandOp t imum De s i fCam Me chan i smi n Me chan i c a lLo ck i ngDev i c e ys gno !!!!!!!!!!!! DENG Yuanchao,ZHANG L i,YANG Chao,XU Yimi ng ( 298) De t e rmi na t i ono fHamme r We a rTypeo f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Crushe r !!!!!!!!!!!! L Ni ng,FANG Hua i i ng,YANGJ i anhong,TAO Yi n( 305) y Ana l i sonSens i t i v i t fMagne t os t r i c t i veGu i ded WaveDe t e c t i ont oDe f e c tDi r e c t i on ys yo !!!!!!!!!!!!!! LONGSheng r ong,HUANG Yongyue,LIZh i nong, XU Changy i ng,GAN Wen i an ( 312) j App l i c a t i ono fDi i t a lPho t og r amme t r n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nSe i smi cBehav i o ro f g yi I n f i l l edFr ame s !!!!!!!!!!!!! LIN Chao,GUOZ i x i ong,HUANG Qunx i an,YE Yong ( 319) Pavemen tPe r f o rmanc eAna l i so fThe rma lRe s i s t an tAspha l tMi x t u r e Wi t hCe r ami c Wa s t e ys !!!!!!!!!!!!!!!!!!!!!! TAN Bo,NIQi uy i,WAN Kaokao ( 324) S t ruc t ur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Ana l i sandOp t ima lDe s i fF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 ys gno Suppo r tS t ruc t ur e !!!!!!!!!!!!!!!!!!! TANGJun f u,LINJ i anp i ng,HUOJ i ngs i( 331) Expe r imen ton Me chan i c a lBehav i o ro fConc r e t e i l l edHi t r eng t hCo l d rmed ?F ?S ?Fo gh S t e e lTubeSho r tCo l umnUnde rAx i a lLoad !!!!!!! RAO Yu l ong,ZHANGJ i cheng,LIYong,HUANG Yongshu i,LIDi( 338) Fe a s i b i l i t r imen to fI nc r e a s i ngSunsh i nef o rBu i l d i ngsUs i ng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 yExpe gen Wi t hou tWi nd Momen t !!!!!!!!!!!!!!!!!!!!! WU Zhengwang,YAN Yang,DIYue ( 344) 犖, 犖?Di a l ky l a t edCh i t o s an MadebyC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Reduc t i on y !!!! WANG L i n,XIN Me i hua,LIMi ngchun,LIU Xuguang,ZHOU Xi angheng ( 350) S t udyonTr e a tmen to fCoa lGa s i f i c a t i on Wa s t ewa t e rbyCa t a l t i cOz ona t i ono f y Cow?DungBa s edAc t i va t edCa rbon@Fe3O4 !!!!!!!!!!!!! HOU Sen,MA Cu i,J IAShengyong,HEZhengguang ( 356) Remed i a t i ono fChr oma t eCon t ami na t edSo i lUs i ngEl e c t r ok i ne t i c s l edAc t i va t ed ?Coup Ca rbonPRB !!!!!!!!!!!!!!!!!! GONG Wanq i,SUN Rong,CHEN Yax i an, WANG L i na,HAN Xu,CHEN Fuguo ( 363) Ef f i c i en tSc r e en i ngandAna l i so fFunc t i ona lS t r a i ns Wi t hPo t en t i a lt oSyn t he s i z e ys ( S) l oxe t i ne ?Du !!!!! J IANG We i,PEIRu i,HU Pengcheng,ZHONG L i uan,ZHOUShu f eng ( 370) j Fo r e s tCove rEx t r a c t i onFr om Gao f en 1PMSImagei n Moun t a i nAr e aUs i ngDe c i s i onTr e e ? !!!!!!!!!!!!!!!!!!!!!!!!! LIU Ka i,ZHOU Xi ao cheng ( 376) Pede s t r i anR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Us i ngSpa t i a lCons t r a i n tandQuad r a t i cS imi l a r i t a rn i ng ? yLe Al r i t hm go !!!!!!!!!!!!!!!!!!! ZHAN Mi n,WANGJ i ab i n,ZOU Xi aobo ( 384) Se cur i t r f o rmanc eAna l i so fFu l lDup l exRe l aySys t em Wi t h Wi r e l e s sEne r yPe ys gy Ha r ve s t i ng !!!!!!!!!! WU Qi,LIUJ i nghua,ZHAO Ru i,NIEZh i i ao,LIYuan i an ( 390) q j Emo t i c onVe c t o r i z a t i onAl r o r i t hm g !!!!!!!!!!!!!!!!!!!!!!! WU Chenx i,CHEN Duansheng ( 399) Nume r i c a lAl r i t hm Wi t h Hi t a t i ona lPr e c i s i onf o rTime r i ng Quad r a t i c ?Va go ghCompu y Pr og r am !!!!!!!!!!! LIZex i n,XU Feng,ZHANG Mengxuan,GUO Dongsheng ( 405) TwoADIScheme sf o rSo l v i ngTwo Dimens i ona lAl l eb CahnEqua t i ons !!!!!!!!!!!!!!!! WU Longyuan,WANGJ i ngy i ng,ZHAIShuy i ng ( 412) 犛 犲 狉 犻 犪 犾犘犪 狉 犪犿犲 狋 犲 狉 狊:CN35 1079/N1980bA4140zhP ¥10. 001000202019 05n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1054 ? 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吴明忠,杨帆 (华侨大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概述手传振动的危害,介绍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测试系统和手部的握持姿势,并对手臂系统的振动响 应特性及减振手套的减振性能进行综述 .结果表明:工效 学 因 素 和 试 验 条 件 是 机 械 阻 抗 特 性 与 振 动 传 递 率 特 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手传振动响应特性具体的响应幅值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趋势大体一致;应加强手传振动 响应特性和减震手套的研究,弥补相关标准存在的不足 . 关键词: 手传振动;手臂振动病;手臂系统;响应特性;减振手套 中图分类号: TB53;X5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281 10 ? ? ? 犚犲 狏 犻 犲狑狅 犳犎犪狀犱 犪狀 狊犿犻 狋 狋 犲 犱犞犻 犫 狉 犪 狋 犻 狅狀 ?犜狉 犻 狀犎犪狀犱 狊 狋 犲犿 ?犃狉犿犛狔 WU Mi ngzhong,YANGFan ( Co l l egeo f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Au t oma t i on,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ha z a r dsf r om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t het e s tsy s t emf o rr e spons 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and ? ?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andt heg r i i ngpo s t u r eo ft hehandwe r ei n t r oduc edf i r s t.Se c ond,t h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pp a rmsy s t emandt he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e f f e c t i vene s so f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g l ove s v i b r a t i onr e spons eo ft hehand ? ? ? we r er e v i ewed.Thel i t e r a t u r e sshowt ha te r cf a c t o r sand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a r et hema i nf a c t o r s gonomi wh i cht akeane f f e c ton 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and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he r ei sal a r i f f e r enc eon yandt ged t heamp l i t udeo fspe c i f i cr e spons e sbu tt he i rba s i ct r endsa r eapp r ox ima t e l imi l a rt oe a cho t he r.Re s e a r chon ys r e spons 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and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g l ove sshou l dbes t r eng t hened, im ? ? r ovet her e l a t eds t anda r ds. p 犓犲 狉 犱 狊: 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hand a rmv i b r a t i ond i s e a s e;hand a rmsy s t em;r e spons echa r a c t e r i s ? ? ? 狔狑狅 t i c s;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go l ve s ? 手传振动(HTV)是指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 到人的 手臂 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1].在现代化生产的诸多领域,有相当数 量 的 工 人 从 事 手 传 振 动 作 业 .常 见 的 手 传 振 动作业主要包括: 1)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等; 2)手 持 转动工具,如 操 作 电 钻 等; 3)使 用 固 定 轮 [] 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等; 4)驾驶交通运 输 车 辆 与 使 用 农 业 机 械,如 驾 驶 汽 车 和 使 用 脱 粒 机 等 2 .手 臂 振动病(HAVD)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 作 业 而 引 起 的,以 手 部 末 梢 循 环 障 碍、手 臂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为 主 的 [] 疾病,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VWF),或称职业性雷诺氏现象 3 .手 收稿日期: 2019 01 26 ? ? 通信作者: 吴明忠( dwmz 62@ 1978 E?ma i l: ?),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振动 分 析 与 控 制、人 机 工 程 学 的 研 究 . j hq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61733006);福建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JAT160028);福 建 省 泉 州 市 科 技 计划项目( 2018Z01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82 2019 年 臂振动病已成为工业/农业国家的常见职业病 .目前,手臂 振 动病 的 发 病 机 理 尚 未 明 确,因 此,如 何 有 效 地防治手臂振动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4?5].手臂 系 统 的 响 应 特 性 是 理 解 振 动 性 失 调 机 制,建 立 振 动危害评估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立力学等效模型的基础 [6],国内外学者围绕手传振动响应特性开展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对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1 手传振动的危害 1911 年, Lo r i 1918 年,Hami l t on 发 现 使 用 振 动 ga 首次提出雷诺氏现象 与 使 用 手 持 振 动 工 具 有 关 . [ 7] 工具的工人出现振动白指以来,受手传振动暴露影 响 的 人 日 益 增 多 .据 统 计,在 全 球 30 亿 的 工 人 中, 有 25% 的工人在工作场所中暴露于振动 [8].在美国,超过 200 万 工人暴 露于过 度振 动,其 中,有 25 万人 暴露于手传振动日接振值超过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规定的日暴露限值;在瑞典,有 17% 的 工人 暴露于 手传振动,受影响人数约 200 万;在英国,约有 400 万人接 触 手 臂 振 动,其 中,约 100 万 人 接 触 的 振 动 超 [] 过I SO 规定的极限值, 17 万人有血管振动损伤的症状 9 ;而在中国,估计有 300 万以上的工 人使 用振动 工具,但这是 2000 年之前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实际的数据将更为巨大 [10]. 这些手传振动暴露通常会导致手指/手部出现一种不可恢复的疾病,称为手臂振动综合症或手臂振 [ ] . 1958 年,我国首次报道砂轮工出现雷诺氏现象 12 .目前,手臂振 动病已 遍及 我国大 部分 省、市, 在行业和工种中的分布也相当广 泛,有 的 工 种 患 病 率 高 达 80% 以 上 [13?14].严 重 的 手 臂 振 动 病 会 导 致 作 动病 [ 11] 业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甚至出现手指坏疽,导致 有限 用工人 口 不 断 减 少,给 用 人 单 位 和 国 家 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 2 手传振动的测量 为保护作业人员免受手传振动的 伤 害,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制 定 了 相 关 标 准 [15],虽 然 规 定 的 是 手 套 掌 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方法,但也为手传振动传递特性的研究提供搭建试验平台的方法 .手传振动响应特 性的测试系统 [15],如图 1 所示 .其原理是振动台按给定的激励信号随机或正 弦振动,安装在 振动 台上的 手柄支架带动圆柱手柄相应振动;振动的手柄用于模拟作业现场的动力工具手柄;沿轴线被对半分开的 手柄用于安装力传感器,测量手部的握力;手柄支架与振动台间的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手臂的推力 . 手部握持手柄的姿势和手部的坐标系,如图 2 所 示 .该 坐 标 系 为 右 手 正 交 坐 标 系, 狕h, 狓h 3 个 轴 狔h, 向相互垂直,且共有同一原点 .在手传振动的测量中,手的坐标系应与文献[ 16 17]规定的一致 . ( a)狓 狕 平面 ( b)狔 狕 平面 图 1 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测试系统 图 2 手的坐标系 F i 1 Te s tsy s t emf o rr e spons 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g. F i 2 Coo r d i na t esy s t emf o rhand g. o f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 3 手传振动的响应特性 [] 人体手臂对手传振动的响应在生物动力学响应( BR)方面已被广泛地 研究 6 .手臂系统 手传振 动的 BR 大多采用 3 种表示方式: 1)以驱动 点 的 力?运 动 关 系 表 示 的 机 械 阻 抗 (MI)、视 在 质 量、振 动 能 量 吸 [ [ ] [ ] 18 22] ? ; 收 2)振动传递率( VT)23?25 ; 3)力学等效模型 26?29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围绕 MI和 VT 开展手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明忠,等: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283 振动响应特性的研究 .有关力学等效模型的研究,限于篇幅,不做 总结 .文 中 主 要 基 于 文 献[ 15, 30]规 定 的试验方法和测量评估方法,总结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研究进展 . [ ] 3. 1 机械阻抗的定义 31 人体手臂的驱动点机械阻抗 犣V ( 狑)( DPMI,又称速度 阻抗)是通过测 量驱动点 的 力 和 速 度 后 计 算 j 得到的 .驱动点的力与加速度之比称为视在质量 犣A ( 狑)(又 称加速 度 阻 抗),驱 动 点 的 力 与 位 移 之 比 称 j 为动刚度 犣D ( 狑)(又称位移阻抗),其计算式分别为 j / /犃( /犡( 犣V ( 狑)= 犉( 狑) 犞( 狑), 犣A ( 狑)= 犉( 狑) 狑), 犣D ( 狑)= 犉( 狑) 狑) . j j j j j j j j j 上式中: 狑 为激励频率; 犉( 狑)为施加于驱动点的 力; 犃( 狑), 犞( 狑), 犡( 狑)分 别 为 在 驱 动 点 测 量 的 复 数 j j j j 加速度矢量、复数速度矢量和复数位移矢量 . 2 又因 犃=j 狑犞= ( 狑) 犡,可得 3 种阻抗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j 2 犣D ( 狑)=j 狑犣V ( 狑)= ( 狑) 犣A ( 狑) . j j j j 3. 2 手臂姿势对阻抗特性的影响 手?工具手柄界面(即掌部)的驱动点机械 阻 抗 已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表 征 暴 露 于 工 具 手 柄 振 动 的 手 臂 系 [ , ] 统动力学响应 [32].在文献[ 33]发布后,关于手臂系统阻抗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15 30 ,这 与手 臂系统 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因素尚未明确有关 . 手臂姿势是手臂系统手传振动响应 特 性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不 论 I SO 相 关 标 准 还 是 其 他 文 献,都 把 手臂姿势作为影响手臂系统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 .文献[ 33]对手臂姿势进行定义和描述,并要求在手传 振动响应特性的报告中,必须说明操作的手臂姿势 .文 献[ 34]规 定了 DPMI参考 值适 用的 手 臂 姿 势:肘 部弯曲角度为 90 °,即上臂与前臂之间的弯曲角度为 90 °,腕部在中间位置,既不弯曲,也不外展的位置 . [ ] Bur s t r m 32 研究 5 种不同手臂姿势对手 臂 系 统 阻 抗 特 性 的 影 响,发 现 随 着 肘 部 角 度 的 增 大,阻 抗 越高,当频率低于20Hz时,阻抗相位的差异尤为明显,并指出身体与肩部之间的角度对阻抗没有影响 . [ ] Cr on ge r 等 35 研究 4 种不同姿势对手臂系统 阻 抗 幅 值 和 相 位 的 影 响,发 现 当 频 率 低 于 100 Hz 时,肘 j [ ] 部弯曲角 度 对 阻 抗 有 影 响,但 超 过 200 Hz 时,影 响 很 小 . Bu r s t r m 36 发 现 频 率 低 于 50 Hz,伸 直 手 臂 时,阻抗最高,当肘部弯曲 120 °时,阻抗最低,当频率低于 50 Hz时,肘部弯曲 角度对 相位 的影响 在 3 个 [ ] 振动方向都是明显的,但频率高 于 100 Hz 时,对 其 影 响 不 明 显 . J andk37 发 现 手 臂 姿 势 的 变 化 会 导 致 [ ] 生物力学响应出现较大的变化,并指出 伸 直 手 臂 姿 势 的 机 械 阻 抗 幅 值 更 高 . Al d i en 等 38 研 究 手 臂 姿 势 对手臂系统机械阻抗的影响,发现手臂姿势对阻抗的影 响显著,当频率 低于 30 Hz时,伸 直手 臂 姿 势 与 振动手柄的耦合相对更大,伸直手臂的阻抗幅值明显 高于弯 曲手臂,在 较 低 频 段,伸 直 手 臂 表 现 出 类 阻 [ ] 尼特性 . Be s a等 39 研究 3 种不同的姿势对阻抗特性的 影 响,发 现 伸 直 手 臂 的 阻 抗 共 振 频 率 比 弯 曲 手 臂 低,当频率低于 30 Hz时,伸直手臂的阻抗幅值比弯曲手臂高得多 . 手臂姿势对阻抗的影响未普遍显示一致或类似的结 果,这可能 是 由 于 使 用 不 同 的 试 验 技 术 和 试 验 条件所致 [36].但结果均表明手臂姿势会影响手臂系统的阻抗特性,伸直手臂 的阻抗特 性比弯 曲手 臂大, 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手臂系统的阻抗特性随着肘部 弯曲角 度的增 大而 增大,肘部弯曲 90 °的 手 臂 姿 势 是最佳的工作姿势 [40]. 3. 3 影响阻抗特性的其他因素 ISO 除了规定测量响应特性的手臂姿势外,还 要 求 测 试 时 应 报 告 握 力 与 推 力 的 大 小、振 动 方 向、激 [ ] [ ] [ ] 励的幅值和频率范围等 . Bur s t r m 32 , Gur r am 等 18 和 Be s a等 39 指出振动方 向、振 动强度、握力、推力、 [ ] 人体测量学、激励类型、激励频率等因素对手臂阻抗特性均存在一定的影响 . Al d i en 等 38 通 过多 元方差 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 DPMI的主要因素 为 握 力、推 力、手 臂 姿 势、手 柄 尺 寸 和 激 励 强 度,发 现 手 柄 尺 寸 几乎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对阻抗特性有较大影响 .此外,也 有学 者围绕 驱 动 点、激 励 和 多 因 素 的 联 合 作 用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 .大部分驱动点动力学的响应数据都是在手掌?手柄 界面的单 个驱动 点的 振动激励 下 获得 的 [41].虽然文献[ 19, 39, 42]表 明阻 抗响应可 以表 示整个 手臂系统 的总 体 响应,并已广 泛应用于获得手臂系统总体的振动能量吸收方面,但它不能得到具体的手部子结构的振动响应信息,尤 其是临床和医学上所关心的手指部位 .单驱动点方式也 不能 正确预 测减振 手 套 在 掌 部 或 手 指 的 振 动 传 [ ] 递率 .为了解决单驱动点方法的不足, Dong 等 43 提出两个驱 动点的方法,该方法是 在手?手 柄 界 面 上 设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84 2019 年 置手掌与手指两个驱动点 .已有研究提出基于两个驱动点的手臂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证明这种模型更能 真实模拟手臂系统 . 基于单轴振动测试系统研究手臂系统的机械阻抗特性,忽视了不同轴动力学响应之间的动态耦合, [ ] 也很难在单轴测试系统中测量垂直于前 臂 方 向 的 阻 抗 .为 了 解 决 单 轴 测 试 系 统 的 不 足,We l come 等 44 提出基于三轴手臂的测试系统,研究在三轴激励下分布在手指和掌部的驱动点机械阻抗的基本特性,结 果表明:分布的驱动点机械阻抗随着手的具体位置、振动方向和个体有很大的变化 .此外,虽然单轴激励 振动的动力学响应不同于三轴,但响应的基本趋势和特性与三轴测试系统一致 . [ ] Ma r co t t e等 19 研究施加于振动手柄的握力、推力、手柄尺寸对手?手柄界 面的 驱动点机 械阻抗 的影 响,指出驱动点阻抗响应随着握力与推力组合和手柄尺寸的变化出现相当大的变化,确定手柄尺寸与施 [ ] 加于手柄的握持力之间强烈的相互作 用,手 柄 尺 寸 对 手 臂 系 统 动 力 学 响 应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 Al d i en 等 38 指出在弯曲手臂时,低频段范围内推力和握力对阻抗 影响不 明显,而伸 直 手 臂 时,随 着 握 力 或 推 力 的 增 大,阻抗值出现明显地增大 .部分手臂系统阻抗特性研究采用的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如表 1 所示 . 表 1 机械阻抗测量的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 Tab. 1 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andi n f l uenc ef a c t o r sf o rme a su r i ng 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 来源 激励信号 肘部角度/( °) 测量部位 及方向 握持力/N 手柄直径/ mm 性别和人数 频率/Hz 90±15 手掌 狓h , 狕h 狔h , 握力: 25~50 推力 ≤50 19~45 适用于 男性、女性 10~500 加速度 文献[ 33] 不超过 50. 0m·s-2 文献[ 18] 10. 0, 20. 0, 30. 0 m·s-2 (正弦) 0. 2, 0. 5, 0. 7 m·s-2 (随机) 90 文献[ 38] 2. 5, 5. 0m·s-2 (随机,计权加速) 90, 180 手掌 握力: 10, 25, 50 推力未报告 狓h , 狕h 狔h , 手掌 狕h 38 4 个成年男性 10~1000 握力: 10, 30, 50 40, 50 7 个成年男性 30, 推力: 25, 50, 75 8~1000 8. 0, 14. 0, 25. 0, 45. 0 60, 90, 120, 文献[ 32] 150, 180 mm·s-1 (正弦) 手掌 握力: 25, 50, 75 非圆柱型 推力: 狓h , 狕h 0 狔h , 5 个成年男性 5 个成年女性 2~1000 6. 5, 13. 0, 19. 5, 26. 0mm·s-1 (正弦) 60, 90, 120, 150, 180 手掌 握力: 25, 50, 75 非圆柱型 狓h , 狕h 推力: 20, 40, 60 狔h , 5 个成年男性 5 个成年女性 2~1000 15. 0, 30. 0m·s-2 文献[ 39] (正弦,计权) 90, 110, 140, 180 手掌 握力: 20, 80, 110 非圆柱型 推力: 狓h , 狕h 0, 60 狔h , 5 个成年男性 1~700 19. 6m·s-2 ( 狓h , 狕h 随机) 狔h , 90~120 手指、手掌 狓h , 狕h 狔h , 7 个成年男性 16~500 文献[ 36] 文献[ 41] 握力: 30±5 推力: 50±8 40 由表 1 可知:各学者对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阻抗 响应特 性进行 研 究 时,大 部 分 采 用 正 弦 激 励,只 有 少数采用随机激励,且激励强度各不相同;大多以手掌部位作 为 阻抗 的驱动 点,只 有 文 献[ 41]以 手 掌 和 [ , ] 手指部位作为阻抗的驱动点;研究 皆 有 考 虑 90 °的 手 臂 姿 势 进 行 试 验 15 33 ,并 考 虑 了 更 多 的 其 他 姿 势; 使用的握力、推力,以及手柄的直径大小、形状各有差 异;受 试人 数 一 般 在 10 人 以 内,主 要 以 男 性 为 主; 频率范围都在 1000 Hz以内 . 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响应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振动方向、被握物体的几何形状、握持力、姿势和 个体差异等 .表 1 中试验条件的不同是造成试验数据 存在差 异的主 要 原 因,同 时 也 违 背 了 标 准 的 本 意: 为了促进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允许对暴露数据进行定量比较,希望人体暴露于手传振动的测量和 报告采用统一方法 .这些研究对标准的修订具有一定 的参考 价值,但也 暴 露 了 原 标 准 的 不 足 之 处,如 标 准化的阻抗值是否适用于女性、是否适用于不同的人群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3. 4 振动传递率的计算方法 45 [ ] 为了观察手柄加速度和手?臂各部位加速度 的 关 系, Gr i f f i n11 提 出 量 化 的 振 动 传 递 率 .振 动 传 递 率 犜1 是指手臂某一部位的均方根加速度 犪h 与手柄上参照点的均方根加速度 犪z 之比,即 犜1 =犪h/犪z.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明忠,等: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285 根据人体对不同频率振动的感觉 响 应 及 产 生 的 生 理 效 应 规 律,定 义 频 率 计 权 加 速 度 [30],其 计 权 因 子在文献[ 46]中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计算有关人体振动 传递率 时,要求 采 用 频 率 计 权 加 速 度,单 轴 向 计 权传递率 犜1,w 为 犜1,w = 犪h,w/犪z,w. 式( 1)中: 犪h,w , 犪z,w 分别为与 犪h, 犪z 对应 的 频 率 计 权 均 方 根 加 速 度,犪h,w = ( 1) ( ), 槡∑ 犠 犪 犠 h, 犻 h, 犻 2 h, 犻 是 第犻 犻 个 1/3 倍频程的计权因子, 犪h,犻是在第犻 个 1/3 倍频带测得的均方根加速度, m·s-2 . 文献[ 15]定义的标准化试验方法,是将单轴加速度计固定在传感器安装座上测量手掌?手柄 界面的 [ ] 加速度,而传感器安装座错位产 生 的 测 量 误 差 最 大 会 超 过 20% [47]. Dong 等 45 提 出 用 三 轴 加 速 度 计 替 换安装座中的单轴加速度计,则未计权传递率 犜2 和三轴向计权传递率 犜2,w 为 2 2 2 2 2 2 , 犃狓 犃狓 +犃狔 +犃狕 , w + 犃狔, w + 犃狕, w ( 犜2 = 槡 犜2,w = 槡 . 2) 犪z 犪z 式( 2)中: 犃狓 , 犃狔 , 犃狕 为手柄沿狓h, 狕h 轴方向振 动的 未计权 均 方根加速度; 犃狓,w , 犃狔,w , 犃狕,w 为 犃狓 , 犃狔 , 狔h, 犃狕 相应的计权均方根加速度 . 这种方法解决了错位问题,但是不能用于处理非轴向振动问题,且式( 2)只适用 于激励振 动沿着 狕h 轴方向 .实际上,大部分工具传递 3 个轴向的振动,且实验中使用的单轴振动台与人体手臂耦合时,也可 能沿着非轴向方向传 递 振 动 .此 外,非 轴 向 方 向 的 推 力 往 往 会 导 致 狓h, 狔h 方 向 相 当 大 的 振 动 .为 此, [ ] Dong 等 45 提出一种全效加速度传递率的计算方法,以解决推力导致的偏载问题,即 2 2 2 2 2 2 犃狓 +犃狔 +犃狕 , 槡犃狓,w +犃狔,w +犃狕,w . ( TEATu = 槡 2 T E AT 3) w = 2 2 2 2 2 槡犎狓 + 犎狔 + 犎狕 槡犎狓,w + 犎狔,w + 犎狕,w 式( 3)中: TEATu, TEATw 分别为全三轴 向 未 计 权 传 递 率 和 全 三 轴 向 计 权 传 递 率; 犎狓 ,犎狔 ,犎狕 分 别 为 手柄上参照点沿狓h, 狕h 轴方向 振动的 均方 根加 速度; 犎狓,w , 犎狔,w , 犎狕,w 分别为 犎狓 , 犎狔 , 犎狕 相应 的 计 狔h, 权均方根加速度 . 该方法解决了传感器安装座错位和推力非轴向加载而造成较大误差的问题 .目前,文献[ 15]中规定 的传递率计算方法就是引用 Dong 等 [45]提出的方法 . 3. 5 传递率的特性 机械阻抗主要描述手臂系统整体的动力学特性,而 振动 传递率 可 以 表 征 手 臂 系 统 局 部 的 动 力 学 特 性 .仅仅基于驱动点动力学响应建立的模型可以满足某些工具和减振装置的设计与分析,却不足以预测 手臂系统特定位置的响应,尤其是手指 [48].为了更好地了解手臂系统局部的 动力学特 性,建 立更 加有效 的动力学模型,国内外学者围绕手臂系统不同部位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分析,以及振动传递率的影响因 素等方面开展研究 . [ ] 为了消除皮肤、肌肉和骨头之间相对运动导致的测量误差, Abr ams等 49 在尸体手臂的 骨骼 上固定 传感器,进行振动传递特性的测量,该方法可以较精确地 反映手臂 系统 子 结 构 的 动 力 学 特 性,但 这 种 方 法存在两个问题 [50?51]: 1)尸体手臂的肌肉张力不同于活体; 2)无法给 定不同 的握力和推 力 .此外,采用 侵入式的方法在活体上进行振动传递特性的测量也是不现 实的,且难 度 较 大 .因 此,学 者 大 都 是 在 人 体 手指?手?手臂系统的表面上,采用 加 速 度 传 感 器 或 激 光 测 振 仪 进 行 运 动 量 的 测 量 .基 于 激 光 测 振 仪、手 部姿势、测量部位和握持力衡量方法进行传递率特性有如下 4 个研究进展 . 1)基 于 激 光 测 振 仪 的 传 递 率 特 性 研 究 .机 械 阻 抗 的 测 量 主 要 在 手 掌 部 位 进 行,但 手 指 却 是 VWF 出现的部位 [52?53],手指的动力学响应不能从文献[ 33]定义的整个手臂系统的驱动点机械阻抗推断得到, 因此,也需要研究手指的动力学响应 .为了提高对手部子 结构分布 动力 学 响 应 的 认 识,帮 助 建 立 改 进 的 [ ] [ ] [ ] 有限元模型, Sc a l i s e等 24 , Xu 等 48 , Conc e t t on i等 53 采用扫描激光测 振仪测 量和 分析手指 部位的 振动 [ ] 传递特性 . Sc a l i s e等 24 在手部握持圆柱手柄的情况下,测量 3 根手指上 6 个点的振动传递 率,并 分析振 动传递率与握力、推力、手部体积和身体质量指标( BMI)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手指末梢 的 VT 值 高于根 部,所有测量点都出现一个共振峰,其峰值频带为 55~80 Hz; VT 并 未显著单独 依赖于 BMI、手 部体积 [ ] 和推力,但 VT 显著单独依赖于握力,以及测量点、握力与推力的共同作用 [24]. Conc e t t on i等 53 在手指?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86 2019 年 掌部与振动台面 7 种不同接触情况下,对手指、手背和手臂上 41 个点的振动进行测量,发现不同点的传 [ ] 递率不同,指尖的共振频率较高,这与 Sc a l i s e等 24 的研究结果一致 . 2)手 部 展 平 下 的 传 递 率 特 性 .大 部 分 研 究 是 基 于 手 部 握 紧 圆 柱 手 柄 进 行 振 动 传 递 率 的 测 量 研 究 [ 6, 44, 47] [ ] . Xu 等 48 在手部展开平放于振动台面上,测量分布于手指和手背的振动传递率,发现分 布于手 指和手背的响应与受试者个体、每个手指的具体部位、振动 频率 和施加 的 推 力 有 关,还 观 察 到 每 个 个 体 测量的传递率 都 存 在 两 个 峰 值,从 指 尖 到 手 背 的 第 一 个 峰 值 一 般 是 增 大 的 .Xu 等 [48]与 Conc e t t on i 等 [53]虽然试验条件有所不同,但手指对应位置传递率函数的基本特征是 类似的 .例如,平均 共振 频率和 传递率的幅值 .以上研究表明:在握持手柄与展开在平台 上的手指 上测 量 的 振 动 传 递 率 差 别 较 大,但 共 振频率随着施加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测量点从指尖到手掌而减小 . 3)不同部位的传递率特性 .为了更好地 了 解 手 臂 系 统 各 部 位 的 振 动 传 递 特 性,提 高 对 手 臂 系 统 损 [] 伤机制的认识 . Adewus i等 6 研究 狕h 轴方向振 动 传 递 到 人 体 手 臂 系 统 的 手 腕、肘 和 肩 3 个 部 位 的 振 动 [ , ] 传递率 . Xu 等 20 48 不仅测量了人体掌部、手腕、前臂和上臂的 振动传递率,还测 量了肩膀、背 部、颈 部 和 头部的振动传递率,该研究还测量了左右手的振动传递 率,结 果表 明:肩 膀、背 部、颈 部 和 头 部 存 在 一 定 的振动传递,但仅出现在低频振动的情况下,且其传递率 比 在手腕 和上 臂 测 量 的 小 得 多 .该 研 究 偏 向 于 模拟操作实际的动力工具,手臂姿势和握持方式也不同于之前的研究,但手腕和前臂的振动谱的基本趋 势与试验环境下单手测量的基本不变 .这说明基于单手的测量方式也是可行的 .然而,响应的幅值不同, 说明通过试验方法测量的振动传递率预测工作场所振动工具传递的振动,或与其进行比较,应该更多地 考虑实际的暴露条件 . 4)不同的握持力衡量方 法 下 的 传 递 率 特 性 .大 部 分 研 究 都 是 在 固 定 的 握 力 和 推 力 下 (如 握 力 30 [ ] r che t t i等 23 在受试者施 加各自最 大握持 力的 N,推力 50N),测量手臂系统某一部位的振动传递率 .Ma 20% , 30% , 40% 下,测量手臂系统肘部的振动传递率,为了避免身体皮肤表面或轻质传感器对测量结果 的影响,采用激光测振仪测量肘部骨头表面的振动传递率,仅仅选 择肘 部 骨 头 部 位 作 为 测 量 点,主 要 是 [ ] 因为在该部位测量与侵入式测量最 为 接 近,能 较 好 地 反 映 肘 部 解 剖 结 构 的 动 力 学 特 性 . Pan 等 54 研 究 手臂系统振动传递率与逐渐增大的握力的关系,发现传递率随着握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握力增大到一定 大小时,传递率随着握力的进一步增大而缓慢减小,或保 持 基本不 变,振 动 传 递 率 随 着 振 动 激 励 的 变 化 相差不大,手腕和前臂的共振频率随着施加力的增大而增大,而上臂的共振频率本质上不受施加力的影 响 .部分手臂系统振动传递率测量的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如表 2 所示 . 表 2 传递率测量的试验条件和影响因素 Tab. 2 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andi n f l uenc ef a c t o r sf o rme a su r i ng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y 来源 激励信号/m·s-2 肘部 角度/( °) 文献[ 24] 6. 00 (随机) 90±10 文献[ 6] 2. 65, 5. 25 (随机) 90, 180 文献[ 20] 10. 78, 5. 88 90, 120 2. 00(随机, 6~100 Hz), 以指数方式 文献[ 23] 从 2. 00 降到 12. 00 (随机, 100~500 Hz) 文献[ 44] 19. 00 (随机,三轴激励) 测量部位 及方向 手柄直径/ 受试者 性别和人数 mm 频率/Hz 40 9个 成年男性 16~400 握力: 10, 30, 50 推力: 25, 50, 75 40 6个 5~2500. 0 成年男性 2. 左右手:上臂、 推力: 50, 75, 100 肩、背、颈部, 握力: 1 0 共 5 个点 - 6 个成年 男性, 2个 成年女性 4~100 握持力/N 第 2, 4, 5 手指 推力: 25, 50, 75 的远端点和近 握力:最大值和 端点,共 6 个点 正常值 手腕 狔, 狕, 肘 狓, 狕, 狔, 肩 狔, 狕, 90 肘部 握力:最大握力 的 20% , 30% , 40% ;推力: 0 41 15 个成年 女性, 19 个 成年男性 6~500 90 手指、手背、 前臂、上臂、肩膀 握力: 30 推力: 50 - 7个 成年男性 16~500 与表 1 不同,表 2 是手臂系统手传振动传递率特 性研究 的试验 条 件,试 验 都 采 用 随 机 激 励,但 激 励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明忠,等: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287 的大小不同;手臂也都有考虑 90 °的姿 势;传 递 率 测 量 的 部 位 和 方 向 侧 重 点 不 一;握 力 和 推 力 也 不 完 全 相同,对其大小的衡量方法不一;手 柄 直 径 除 了 未 报 告 的,基 本 都 是 采 用 40 mm;受 试 者 人 数 与 表 1 相 [] 似,基本是 10 人以内;除了 Adewus i等 6 之 外,频 率 范 围 基 本 都 在 500 Hz 内 .虽 然 文 献 [ 15]规 定 了 试 验所采用的激励信号和测量 的 频 率 范 围 (最 高 为 1250 Hz),但 这 些 研 究 未 按 标 准 规 定 的 试 验 方 法 开 展,这样的数据也不利于传递率标准的制定(目前还没有与文献[ 33]类似的传递率标准),这可能与现行 的标准对试验平台和实验条件的规定 [15]不够详细或不合理有关 . 3. 6 减振手套的减振性能 通过研究手传振动的响应特性,可以提高对手臂系统 手 传振 动 损 伤 机 制 的 理 解,为 临 床 诊 断、病 理 学的研究和相关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当手柄的振动与冲击不可避免时,为了降低手 传振动对人体手臂系统造成的危害,可采用隔离的方法减少振动向人体手臂系统的传递,这是一种直接 而有效的预防方法 .为此,学者围绕减振手套或减振材料的有效性和减振机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 [ ] 文献[ 15]规定了减振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试和减振性能 的评估 方法 .由此, Dong 等 55 研究手 套掌部的振动传递特性,发现手套的振动传递率与手臂系统的视在质量有关,减振手套随着手臂系统视 [ ] 在质量的增大,减振效果更为明显,但 这 些 都 是 在 试 验 环 境 下 进 行 的 . Dong 等 56 还 研 究 减 振 手 套 在 特 定工具下,对降低手掌部位振动传递的性能,虽然可以了 解 减振手 套在 实 际 工 作 场 所 下 的 减 振 效 果,但 并不能反映在其他工作环境和特定工具下的减振效果 .李建庆等 [57]测试和分 析多 种不同材 料的减 振手 套的减振性能,发现热水袋胶片、脚垫胶片和手掌、掌心贴泡沫塑料的手套减振效果较好 .吴国梁 [58]对 7 种不同材料及不同厚度的减振手套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测试,发现增大减振手套的厚度,可提高手套的 减振性能 .汪先国等 [59]通过仿真的方法,研究橡胶隔震器对摩托车手柄的减振效果,其效果非常理想 . 然而,文献[ 15]未规定手套手指部位振动传递率的测试方法,而手传振动导致的振动性白指却出现 在手指部 位 .Hamouda 等 [60]对 12 种 不 同 减 振 手 套 的 掌 部 和 手 指 部 位 的 振 动 传 递 特 性 进 行 测 试 和 分 析,当频率为10~200Hz时,大多手套可以衰减传向手指的振动,当频率高于200Hz时,则放大中指的 振动,手套掌部大大减少振动的传 递 .此 外,手 套 会 减 少 29% ~41% 的 握 力,但 导 致 握 力 减 小 的 原 因 还 [ ] 未明确 .因此,建议结合手部握力分析,并 采 用 混 合 手 套 以 改 善 手 套 的 减 振 性 能 .We l c ome 等 61 从 手 套 手指部位的减振性能和手套的工作机制方面开展研究,发现 手套手 指部位 的 减 振 性 能 不 但 取 决 于 减 振 手套,还取决于手指接触刚度的分布和握力 .此外,当频率 在 250 Hz以内,减振手套 不能有 效 地 减 少 手 指部位的振动,但当频率高于 400 Hz时,可有效降低手指部位的振动 . 以上研究均表明:不同材质或不同厚度的减振手套的减振效果不同,且减振手套仅在一定的频率范 围内起到减振的作用,在有些频段反而会放大传递的振动;减振手套的减振效果还与手套手臂系统的耦 合特性有关,包括人体手臂系统的视在质量、握力大小和握力的分布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有限元方 法对手套中的减振垫进行精确的设计 [62],以满足特定工具在特定作业下的减振要求 . 4 研究展望 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响应特性不但是手传振动暴露的测量、估计和评价标准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改 进与分析动力工具和减振装置的重要基础 .阻抗特性和传递率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工效学因素和试验 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工效学因素包括手臂姿势、握力、推力、测量 部 位 和 个 体 差 异 等;试 验 条 件 包 括 激励类型、振动方向、振动强度、振动频率、手柄形状、手柄 直 径大 小 和 测 量 方 法 等 .综 述 的 文 献 表 明:虽 然手传振动响应特性具体的响应幅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基本趋势大体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和 实验条件的不同引起的 .因此,手传振动测量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 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研究是手传振动相关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基础,而在手传振动方面,我国主要从 手传振动作业的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和机制等方向开展研究,而基于试验条件的 手传振动响应特性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 此,我 国 现 行 的 手 传 振 动 相 关 标 准 大 多 是 等 同 采 用 或 等 效 采 用 ISO 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国情或特定人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为了 更好 地防治 手臂振动病,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我国应该加强 手传振动 响应 特 性 和 减 振 手 套 的 研 究,为 手 臂 振动病的防治和手传振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88 2019 年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 作 场 所 物 理 因 素 测 量 手 传 振 动:GBZ/T189. 9-2007[ S].北 京: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2007. [ 2] 《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科学防治职业性手臂振动病[ J].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 6): 785.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职 业 性 手 臂 振 动 病 的 诊 断:GBZ7-2014[ S].北 京: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2014. [ 4] 王林 .正确理解和实施《职 业 性 手 臂 振 动 病 诊 断 标 准》[ J].中 华 劳 动 卫 生 职 业 病 杂 志, 2004, 22( 6): 473 DOI: ?474. 10. 3760/cma. i s sn. 1001 9391. 2004. 06. 030. ? j. [ 5] 陈嘉斌,陈青松,王建新,等 .《职业性手臂振 动 病 的 诊 断 》标 准 修 订 说 明 [ J].中 国 职 业 医 学, 2015, 42( 2): 212 ?216. DOI: 10. 11763/ i s sn. 2095 2619. 2015. 02. 021. ? j. [ 6] ADEWUS ISA, RAKHEJAS,MARCOTTEP, 犲 狋犪 犾. V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humanhand ? ycha a rmsy s t emunde rd i f f e r en tpo s t u r e s,handf o r c e sandexc i t a t i onl e ve l s[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 Vi b r a t i on, 2010, s v. 2010. 02. 001. 329( 14): 2953 2971. DOI: 10. 1016/ ? j. j [ 7] LAWSJ. Theha z a r dso fHAVS[ J]. Oc cupa t i ona lHe a l t handSa f e t 1998, 67( 12): 45 46. ? y, [ 8] KUCUK H O, EYUBOGLU M,KUCUK U, 犲 狋犪 犾.Oc cupa t i ona lexpo su r et ohand?a rm v i b r a t i on[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 i c a r d. 2015. 11. 122. J ou r na lo fCa r d i o l ogy, 2016, 203: 959. DOI: 10. 1016/ j. j [ 9] BRAUCH R. Vi b r a t i onana l s i sands t anda r ds[ R]. F l o r i da:AIHA F l o r i daSp r i ngCon f e r enc e, 2009. y [ 10] 王林 .振动与振动病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 11] GRIFFIN MJ. Handbooko fhumanv i b r a t i on[M]. London:Ac ademi cPr e s s, 1990. [ 12] 肖建民,郑凡颖,戴友春,等 .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及其对策[ 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1990, 51( 3): 54 58. ? [ 13] 黄永顺,金佳纯,温贤忠,等 . 2006-2012 年广东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发病特点分析和对策探讨[ J].中国职 业 医 学, i s sn. 2095 2013, 40( 6): 544 546. DOI: 10. 11763/ 2619. 2013. 06. 014. ? ? j. [ 14] 王林,张凯,聂继池,等 .局部振动病国内研究的进展和诊断标准的修订[ J].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8, 21( 3): 1 4. ? [ 15] 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Me chan i c a lv i b r a t i onandsho ck a rmv i b r a t i on:Me t hodf o rt heme a su r emen tand ?hand ? SO10819:1996[ S]. London:Br i t i sh e va l ua t i ono ft he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fg l ove sa tt hepa lmo ft hehand:I yo 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1996.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机 械 振 动 人 体 暴 露 于 手 传 振 动 的 测 量和评价 第 1 部分 一般要求:GB/T14790. 1-2009[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 17] 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Me chan i c a lv i b r a t i onandsho ck su r e i odynami cc oo r d i na t esy s t ems:I SO ?humanexpo ?b S]. London: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1997. 8727:1997[ [ 18] GURRAM R, RAKHEJAS, GOUW GJ.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umanhand a rmsy s t emsub e c tt os i nus o i d ? j a lands t o cha s t i cexc i t a t i on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1995, 16( 2): 135 145. DOI: 10. 101 ? gonomi 6/0169 8141( 94) 00092 ? ?H. [ 19] MARCOTTEP, ALDIEN Y, BOILEAU P?,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o fhand l es i z eandhand l ec on t a c tf o r c eont heb i o ?hand dynami cr e spons eo ft hehand rmsy s t em unde r狕h?ax i sv i b r a t i on[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 Vi b r a t i on, 2005, 283 ?a ( s v. 2004. 06. 007. 3): 1071 1091. DOI: 10. 1016/ ? j. j [ 20] XU X YS, DONGRG,WELCOMEDE, 犲 狋犪 犾. Vi b r a t i onst r ansmi t t edf r omhumanhandst ouppe ra rm,shou l de r, e r ba ck,ne ck,andhe ad[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16, 62: 1?12. DOI: 10. 1016/ j. gon. gonomi 2016. 07. 001. [ 21] KIHLBERGS. B i odynami cr e spons eo ft hehand a rmsy s t emt ov i b r a t i onf r omanimpa c thamme randag r i nde r[ J]. ? 1995, 16( 1): 1 8. DOI: 10. 1016/0169 8141( 94) 00060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 ? ?G. gonomi [ 22] DONG R G,WELCOMEDE,MCDOWELLT W, 犲 狋犪 犾.Me a su r emen to fb i odynami cr e spons eo fhumanhand a rm ?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06, 294( 4): 807 827. DOI: 10. 1016/ s v. 2005. 12. 047. sy s t em[ ? j. j [ 23] MARCHETTIE, S I STO R, LUNGHIA, 犲 狋犪 犾. Ani nve s t i t i onont he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ft hehumane l ga yo bowsub e c t edt o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17( 62): 82 ? ?89. j gonomi DOI: 10. 1016/ e r 2017. 04. 001. j. gon. [ 24] SCALI SEL, ROSSETTIF, PAONE N. Handv i b r a t i on:Non c on t a c tme a su r emen to fl o c a l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J]. I n ? y[ 2007, 81( 1): 31 40. DOI: 10. 1007/s 00420 007 019 t e r na t i ona lAr ch i ve so fOc cupa t i ona landEnv i r onmen t a lHe a l t h, ? ? ? 0 3.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明忠,等:手臂系统手传振动的研究现状 289 [ 25] DEWANGAN K N, TEWARIV K.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oni nt hehand a rmsy s t emandsub e c t i ve ? j r e spons edu r i ngf i e l dope r a t i ono fahandt r a c t o r[ J]. B i o sy s t emsEng i ne e r i ng, 2008, 100( 4): 535 546. DOI: 10. 101 ? b i o sy s t ems eng. 2008. 05. 002. 6/ j. [ 26] ADEWUS IS, RAKHEJAS,MARCOTTEP. B i ome chan i c a lmode l so ft hehumanhand a rmt os imu l a t ed i s t r i bu t ed ? b i odynami cr e spons e sf o rd i f f e r en tpo s t u r e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12, 42( 2): 249? gonomi 260. DOI: 10. 1016/ e r 2012. 01. 005. j. gon. [ 27] RAKHEJAS,WUJZ, DONG R G, 犲 狋犪 犾. Ac ompa r i s ono fb i odynami cmode l so ft hehumanhand a rmsy s t emf o r ? app l i c a t i ont ohand s v i. l dpowe rt oo l s[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02, 249( 1): 55 82. DOI: 10. 1006/ ?he ? j 2001. 3831. [ 28] DONG RG, DONGJH,WUJZ, 犲 狋犪 犾.Mode l i ngo fb i odynami cr e spons e sd i s t r i bu t eda tt hef i nge r sandt hepa lmo f t hehumanhand rm sy s t em[ J]. J ou r na lo fB i ome chan i c s, 2007, 40( 10): 2335?2340.DOI: 10. 1016/ b i ome ch. ?a j. j 2006. 10. 031. [ 29] WUJZ,WELCOMEDE,MCDOWELLT W, 犲 狋犪 犾.Mode l i ngo ft hei n t e r a c t i onbe twe eng r i o r c eandv i b r a t i on pf 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faf i nge r[ J].Med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 Phy s i c s, 2017, 45: 61?70.DOI: 10. 1016/ yo j.medengphy. 2017. 04. 008. [ 30] I n t e r na t i ona l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Me chan i c a lv i b r a t i on a su r emen tande va l ua t i ono fhumanexpo ?me gan su r et ohand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 ( Pa r t 1):Gene r a lr e i r emen t s:I SO5349?1:2001[ S]. Gene va:I n t e r na t i ona l ? qu 2001. 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 gan [ 31] 陆秋海,李德葆 .工程振动试验分析[M].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32] BURSTR?M L.Me a su r emen t so ft heimpedanc eo ft hehandanda rm[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Ar ch i ve so fOc cupa t i ona l andEnv i r onmen t a lHe a l t h, 1990, 62( 6): 431 439. DOI: 10. 1007/BF00379059. ? [ 33] I n t e r na t i ona l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Me chan i c a lv i b r a t i onandsho ck f r e e,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 ? gan humanhand a rmsy s t ema tt hed r i v i ngpo i n t:I SO10068:1998[ S]. Gene va:I n t e r na t i ona l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 ? gan 1998. a r d i z a t i on, [ 34]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手臂系统驱动点的自由机械阻抗:GB/T19740-2005[ S].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 35] CRONJ?GERL, HESSE M. Hand a rmsy s t emr e spons et os t o cha s t i cexc i t a t i on[ C]∥Pr o c e ed i ngo ft heF i f t hCon ? b r a t i on. Kan z awa:[ s. n.], 1990: 85 86. f e r enc eon Hand ?Arm Vi [ 36] BURSTR?M L. Thei n f l uenc eo fb i odynami cf a c t o r sont he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andanda rm[ J]. I n t e r na 1997, 69( 6): 437 446. DOI: 10. 1007/s 004200050172. t i ona lAr ch i ve so fOc cupa t i ona landEnv i r onmen t a lHe a l t h, ? [ i n t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and 37] JAND?KZ. Dr i v i ng a rmsy s t ema texpo su r et os t o cha s t i cv i b r a t i on[ C]∥ ?po ?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E i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Hand b r a t i on. Ume a:[ s. n.], 1998: 111 112. ?Arm Vi gh [ 38] ALDIEN Y,MARCOTTEP, RAKHEJAS, 犲 狋犪 犾. I n f l uenc eo fhand a rmpo s t u r eonb i odynami cr e spons eo ft hehu ? a rmexpo s edt o狕h? ax i sv i b r a t i on[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06, 36( 1): 45 59. manhand ? ? gonomi DOI: e r 2005. 07. 001. 10. 1016/ j. gon. [ 39] BESA AJ, VALEROFJ, SUERJL, 犲 狋犪 犾. Ch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no ft he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umanhand a rm ? sy s t em:Thei n f l uenc eo fv i b r a t i ond i r e c t i on,hand a rm po s t u r eandmus c l et ens i on[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 ? 2007, 37( 3): 225 231. DOI: 10. 1016/ e r 2006. 10. 019. dus t r i a lEr c s, ? j. gon. gonomi [ 40] FREIVALDSA. B i ome chan i c so ft heuppe rl imbsme chan i c s,mode l i ngandmus cu l o ske l e t a li n u r i e s[M]. Bo c aRa j t on:CRCPr e s s, 2004. DOI: 10. 1080/00140130600971127. [ 41] DONG R G,WELCOMEDE, XU XS, 犲 狋犪 犾.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 sd i s t r i bu t eda tt hef i nge r sandpa lmo ft hehu manhandi nt hr e eo r t hogona ld i r e c t i ons[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12, 331( 5): 1191 1206. DOI: 10. 101 ? s v. 2011. 10. 015. 6/ j. j [ i n t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umanhand 42] GURRAM R, RAKHEJAS, BRAMMERAJ. Dr i v i ng a rmsy s t em: ?po ? s v i. Syn t he s i sandmode lde ve l opmen t[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 Vi b r a t i on, 1995, 180( 3): 437?458. DOI: 10. 1006/ j 1995. 0089. [ 43] DONG R G, RAKHEJAS,MCDOWELLT W, 犲 狋犪 犾. Es t ima t i ono ft heb i odynami cr e spons e sd i s t r i bu t eda tf i nge r s a rmsy s t em[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andpa lmba s edont het o t a lr e spons eo ft hehand ? gonomi e r 2010. 02. 001. 2010, 40( 4): 425 436. DOI: 10. 1016/ ? j. gon.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90 2019 年 [ 44] WELCOMEDE, DONG R G, XU XS, 犲 狋犪 犾. Anexami na t i ono ft he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ft hehand a rmsy s ? yo t emi nt hr e eo r t hogona ld i r e c t i on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15, 45( 2): 21 34. DOI: 10. ? gonomi 1016/ e r 2014. 11. 001. j. gon. [ 45] DONG R G, RAKHEJAS, SMUTZ W P,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 i vene s so fanew me t hod ( TEAT)t oa s s e s sv i b r a t i ont r ans mi s s i b i l i t fg l ove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02, 30( 1): 33?48. DOI: 10. 1016/S0169? yo gonomi 8141( 02) 00076 8. ? [ 46] I n t e r na t i ona l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Humanr e spons et ov i b r a t i on: Me a su r i ngi ns t r umen t a t i on:I SO gan 8041:2005[ S]. Gene va:I n t e r na t i ona lOr i z a t i on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 2005. gan [ 47] HEWITTS. As s e s s i ngt hepe r f o rmanc eo fan t i i b r a t i ong l ove s:A po s s i b l ea l t e r na t i vet oI SO10819:1996[ J]. ?v TheAnna l so fOc cupa t i ona lHyg i ene, 1998, 42( 4): 245 252. DOI: 10. 1016/s 0003 4878( 98) 00030 1. ? ? ? [ 48] XU XS,WELCOME D E,MCDOWELL T W, 犲 狋犪 犾. The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b i l i t r i v i ng i n tb i odynami c ?po yandd r e spons eo ft hehandexpo s edt ov i b r a t i onno rma lt ot hepa lm[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gonomi 2011, 41( 5): 418 427. DOI: 10. 1016/ e r 2011. 05. 007. ? j. gon. [ 49] ABRAMSCF, SUGGSC W. Cha i ns awv i b r a t i on:I s o l a t i onandt r ansmi s s i ont hr ought hehumana rm[ J]. Tr ans a c t i onso ft heAme r i c anSo c i e t fAg r i cu l t u r a lEng i ne e r s, 1969, 12( 4): 423 425. DOI: 10. 13031/2013. 38856. ? yo [ 50] WUJZ. Thr e e d imens i ona lf i n i t ee l emen ts imu l a t i onso ft hedynami cr e spons eo faf i nge r t i ov i b r a t i on[ J]. J ou r ? pt 2008, 130( 5): 054501. DOI: 10. 1115/1. 2947199. na lo fB i o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 [ 51] WUJZ, DONG R G,WELCOMEDE, 犲 狋犪 犾. A me t hodf o rana l z i ngv i b r a t i onpowe rabs o r t i ondens i t nhuman y p yi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10, 329( 26): 5600 5614. DOI: 10. 1016/ f i nge r t i s v. 2010. 07. 022. ? p[ j. j [ 52] MANSFIELD NJ. Humanr e spons et ov i b r a t i on[M]. New Yo r k:CRCPr e s s, 2005. [ 53] CONCETTONIE, GRIFFIN M. Theappa r en tma s sandme chan i c a limpedanc eo ft hehandandt het r ansmi s s i ono f v i b r a t i ont ot hef i nge r s,hand,anda rm[ J]. J ou r na lo fSoundandVi b r a t i on, 2009, 325( 3): 664 678. DOI: 10. 1016/ ? s v. 2009. 03. 033. j. j [ 54] PAN D, XU XS,WELCOMEDE, 犲 狋犪 犾. The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handc oup l i ngf o r c eandv i b r a t i onb i odynami c psbe r e spons e so ft hehand a rmsy s t em[ J]. Er c s, 2017, 61( 6): 1 38. DOI: 10. 1080/00140139. 2017. 1398843. ? ? gonomi [ 55] DONG R G,MCDOWELLT W,WELCOMEDE, 犲 狋犪 犾. Co r r e l a t i onsbe twe enb i odynami c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uman hand a rmsy s t emandt hei s o l a t i one f f e c t i vene s so fan t i i b r a t i ong l ove 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 ?v 2005, 35( 3): 205 216. DOI: 10. 1016/ c s, e r 2004. 08. 009. ? gonomi j. gon. [ 56] DONG R G,WELCOMED E, PETERSON D R, 犲 狋犪 犾. Too l spe c i f i cpe r f o rmanc eo f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g l ove sf o r ? ? a t t enua t i ngpa lm? t r ansmi t t edv i b r a t i onsi nt hr e eo r t hogona ld i r e c t i ons[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go nomi c s, 2014, 44( 6): 827 839. DOI: 10. 1016/ e r 2014. 09. 007. ? j. gon. [ 57] 李建庆,杨晓英,于永中 .防振手套等护具 减 振 效 果 的 研 究 [ J].中 华 劳 动 卫 生 职 业 病 杂 志, 2000, 18( 3): 191 ?192. DOI: 10. 3760/cma. i s sn. 1001 9391. 2000. 03. 032. ? j. [ 58] 吴国梁 .抗振手套及其传递特性的试验研究[ 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21( 3): 129 133. ? [ 59] 汪先国,罗继高,蹇开林 .橡胶隔 振 器 在 某 型 号 摩 托 车 手 传 振 动 优 化 中 的 应 用 [ J].重 庆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i s sn. 1674 2015, 29( 10): 83 88. DOI: 10. 3969/ 8425( z). 2015. 10. 015. ? ? j. [ 60] HAMOUDA K, RAKHEJAS, DEWANGAN K N, 犲 狋犪 犾. F i nge r sv i b r a t i ont r ansmi s s i onandg r i t r eng t hp r e s e r ps va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v i b r a t i onr educ i ngg l ove s[ J]. App l i edEr c s, 2018, 62: 121 138. DOI: 10. 1016/ e r ? gonomi j. gon. 2016. 11. 012. [ 61] WELCOMEDE, DONG R G, XU XS, 犲 狋犪 犾. Thee f f e c t so fv i b r a t i on r educ i ngg l ove sonf i nge rv i b r a t i on[ J]. I n t e r ?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I ndus t r i a lEr c s, 2014, 44( 1): 45 59. DOI: 10. 1016/ e r 2013. 10. 003. ? j. gon. gonomi [ 62] 赖雅琳,吴明忠 .粘弹性材料减振垫的设计方法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 科 学 版), 2008, 29( 2): 319 320. DOI: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08. 02. 0319.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58 ? 山区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 风致安全性分析 张云飞1,李军1,2 ( 1.重庆交通大学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2.重庆交通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74) 摘要: 基 于 山 区 城 市 地 铁 线 路 条 件,建 立 中 国 帽 阵 风 地 铁 车 辆 模 型,选 取 计 算 参 数 并 确 定 评 价 指 标 .对 横 风 激扰下的车辆受力进行理论推导及 计 算 分 析,得 出 横 风 激 扰 下 地 铁 车 辆 安 全 运 行 的 曲 线 半 径 和 最 高 车 速 的 限定条件 .结果表明:过超高时,外侧横风下车辆易倾覆;欠 超 高 时,内 侧 横 风 车 辆 易 倾 覆;圆 曲 线 半 径 增 大 有 利于提高安全性,预设条件下圆曲线半径不能小于 770m;车速的增加会使安全性变差,预设条 件 下 车 速 不 得 超过 48km·h-1 ,以保障运行安全 . 关键词: 横风;地铁线路;山区城市;曲线通过性能;运行安全 中图分类号: U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291 07 ? ? ? 犛犪 犳 犲 狋 狅犫 犾 犲犿狊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犕犲 狋 狉 狅犞犲 犺 犻 犮 犾 犲犐 狀犱狌 犮 犲 犱犫狔 狔犘狉 狔 犆狉 狅 狊 狊狑犻 狀犱 犠犺 犻 犾 犲犘犪 狊 狊 犻 狀犵犆狌 狉 狏 犲 犱犛 犲 犮 狋 犻 狅狀犻 狀 犕狅狌狀 狋 犪 犻 狀犆 犻 狋 狔 , ZHANG Yun f e i1,LIJun1 2 ( 1.Schoo lo fMe cha t r on i c sandVeh i c l eEng i ne e r i ng,Chongq i ng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g400074,Ch i na; y,Chongq 2.Chongq i ngKeyLabo r a t o r fI n t eg r a t i onandCon t r o lf o rUr banRa i lTr ans i tVeh i c l eSys t em, yo Chongq i ngJ i ao t ongUn i ve r s i t i ng400074,Ch i na) y,Chongq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Ba s edont heme t r ol i ne sc ond i t i onso fmoun t a i nc i t hedynami c mode lo ft heha tgus tveh i c l e y,t sy s t em wa se s t ab l i shed,i nwh i cht hec a l cu l a t i onpa r ame t e r swe r es e l e c t edandt hee va l ua t i oni nd i c e swe r ede t e rmi ned.Thet he o r e t i c a lde r i va t i onandc a l cu l a t i onana l s i so ft heveh i c l eunde rc r o s swi ndwe r ef i n i shed,and y t her ad i uso ft hecu r veandt hel imi tc ond i t i ono ft hemax imumspe edo ft heme t r oveh i c l eunde rc r o s swi ndexc i t a t i onwe r ec a l cu l a t ed.Ther e su l t si nd i c a t et ha tt heveh i c l ei se a syt oove r t u r nunde rou t s i dec r o s swi ndwhen t hes i t ua t i oni si nsu r l ussupe r e l e va t i on,bu tt heveh i c l ei se a syt oove r t u r nunde ri ns i dec r o s swi ndwhent he p s i t ua t i oni si nde f i c i en tsupe r e l e va t i on.Thei nc r e a s eo ft her ad i uso fc i r c l ecu r vei she l f u lt oimp r ovet hes a f e p her ad i uso fc i r cu l a rcu r vec anno tbel e s st han770 m.Thei nc r e a s eo fspe ed wi l lmaket hes a f e t t y,andt y wo r s e,andt heveh i c l espe edsha l lno texc e ed48km·h-1t ogua r an t e et her unn i ngs a f e t y. 犓犲 狉 犱 狊: c r o s swi nd;me t r ol i ne s;moun t a i nc i t r vepa s s i ngpe r f o rmanc e s;r unn i ngs a f e t y;cu y 狔狑狅 重庆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山城,由于复杂崎岖的地形,其地铁 线 路 往 往 要 跨 越 江 河 及 山 谷,与 平 原 城 收稿日期: 2018 11 21 ? ? 通信作者: 李军( 1964 E?ma i l: ?),男,教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发 动 机 排 放 与 控 制、新 能 源 汽 车 及 城 市 轨 道 车 辆 的 研 究 . c l e e un@163. c om. q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05472);重 庆 市 轨 道 交 通 车 辆 系 统 集 成 与 控 制 重 庆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项 目 ( CSTC2015y f t z dsy s 30001) ? p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92 2019 年 市的地下线路相比,更容易遭受横风袭扰,导致地铁车辆不稳定、不安全运行 [1].目前,针对横风激扰,很 多专家论述了列车空 气 动 力 学 研 究 方 法 [1]、空 气 动 力 特 性 [2]、形 成 机 理 及 规 律 [3]、分 析 理 论 与 工 程 应 用 [4],并在列车 空 气 动 力 学 与 系 统 动 力 学 相 结 合 的 基 础 上,研 究 强 侧 风 对 高 速 列 车 运 行 安 全 的 影 响 [510].然而,这些文献多集中于高铁而 非 地 铁,多 关 注 普 通 线 路 而 非 小 半 径 曲 线 .基 于 此,本 文 建 立 中 国帽阵风地铁车辆模型,对横风激扰下的车辆受力进行理论推导及计算分析,研究圆曲线半径及车辆行 驶速度对运行安 全 性 的 影 响,得 出 横 风 激 扰 下地铁车 辆 安 全 运 行 的 曲 线 半 径 和 最 高 车 速的限定条件 . 1 风车动力学模型 1. 1 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 基于山区城市的 实 际 线 路 条 件,结 合 实 际需求对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图 1)做 图 1 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动力学 以下两方面处理 . F i 1 Dynami cmode lo fveh i c l e t r a ckc oup l edsy s t em g. 1)车辆方面 .地铁车辆位于双线桥迎风 侧,匀速行驶 .车辆由 1 个车身、 2 个转向架、 4 个轮对 及 8 个 轴 箱 组 成,均 为 刚 体,且 有 伸 缩、横 摆、浮 沉 3 个平动,以及侧滚、点头和摇头 3 个转动,而每个轴箱都只有绕轮轴的 转动,整车共 50 个 自由度 .悬挂 系统均为粘性阻尼、线性弹簧,允许轮轨相互脱离,轮轨之间为非线性弹性接触 [1,5]. 2)轨道方面 .长枕埋式无砟轨道,其轨枕 与 混 凝 土 道 床 完 全 联 接 在 一 起,轨 下 基 础 质 量 很 大,道 床 与底座间无弹性,轨道弹性主要由轨下胶垫提供,其振动主要体现在钢轨的振动上 [3]. 基于此,横风激扰下的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为 犡v +犓v犡v = 犉vt +犉wv, 犕v犡̈v +犆v } ( 1) 狌t +犓t狌t = 犉tv. 犕t狌̈t +犆t 式( 犡̈v( 狌̈), 犡v( 狌t), 1)中: 犕v( 犕t), 犆v( 犆t), 犓v( 犓t)分别为车辆(轨道)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及刚度矩阵; 犡v( 狌t)分别为车辆(轨道)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和位移矢量; 犉vt, 犉tv分别为车辆对轨道的 作用 力和轨 道对车辆的作用力; 犉wv为车辆所受风载荷 . 1. 2 动态阵风模型 [ ] 采用欧洲技术通用标准( TS I)提出的中国帽 风 动 态 阵 风 近 似 模 型 模 拟 动 态 风 场 11 ,将 动 态 风 速 历 程用双指数函数描述,其平均风速 犝mean与最大风 速 犝max 比 值 为 1. 6946,则 功 率 谱 密 度 函 数(频 率 限 制 在 狀= [ 1/300 Hz,1 Hz])为 / 2 56 ]. 犛u( 狀)= 22. 9839犿犝mean/[ 1+652107犿2( 狀/犝mean) 阵风的频率特性 犳gust为 1 1 0. 5 [ 狀犛 (狀)d狀/ ∫ ∫ 犛 (狀)d狀] . 239091· 犳gust = 0. 2 1/300 u 1/300 ( 2) u ( 3) 垂直于吹向车体的加速阵风风速 犌w?90 为 犌w?90 = 犝mean·0. 6946·exp( . ±16犳gust狓 珟/犝mean) 式( 4)中: 狓 珟 为指向阵风最大幅值位置的空间距离 . ( 4) 中国帽阵风模型的动态风速变化可由分段函数表示,即 烄0, 0 ≤狋 <狋1 , /( 犝mean( 狋-狋1) 狋2 -狋1), 犝mean, 狋2 ≤狋 <狋3 , 狋1 ≤狋 <狋2 , 犝( 狋)= 烅Mi r r o r ed犝mean( 1+0. 6946·exp( -16犳gust狓 珟/犝mean)), 狋3 ≤狋 <狋4 , 犝mean( 1+0. 6946·exp( -16犳gust狓 珟/犝mean)), 狋4 ≤狋 <狋5 , 犝mean, 狋5 ≤狋 <狋6 , /( 狋7 -狋) 狋7 -狋6), 烆犝mean( 狋6 ≤狋 ≤狋7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5) 第3期 张云飞,等:山区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风致安全性分析 293 当最大风速 犝max为 10m·s-1 ,车速 狏v 为 60m·s-1 时,风速时程样本曲线 [11],如图 2 所示 . ( a)中国帽风型 ( b)阵风指数变化 图 2 中国帽阵风时程样本 F i 2 Samp l e so fCh i ne s eha tgus t g. 1. 3 气动载荷模型 移动的地铁车辆周围风环 境,如 图 3 所 示 .图 3 中: 作用于地铁车辆的横风 力 系 主 要 由 阻 力 犇v、升 力 犔v 及 扭转力矩 犜v 组成 [3]. 横风激扰下,当车辆以 匀 速 狏v 运 行 时,车 辆 受 到 攻 角α 的自然风狏w ,横 风 与 车 辆 移 动 合 成 的 相 对 速 度 狏r 及偏航角β 为 2 2 2 [( 狏r = 槡 狏2w +狏2 犝 +狌) 6) + 狑 ]+狏v , ( v = 槡 r c t an(槡[( . 犝 +狌) + 狑 ]+狏v ) β=a 作用于移动车辆车体上的横风载荷力系为 2 2 2 图 3 移动的地铁车辆周围风环境 ( 7) F i 3 Wi ndenv i r onmen ta r ound g. mov i ng me t r oveh i c l e 狋) 熿犇v( 燄 β) 燄 熿犆犇 ( 1 2 2 犔v( 狋) = ρ犃 ( 犝( 狋) 8) +狏v)· 犆犔 ( β) . ( 2 燀犜v( 燀犎犆犜 ( 燅 狋)燅 β) 车辆气动载荷系数 犆犇 , 犆犔 及犆犜 由风洞试验拟合得到,有 2 犆犇 =-0. 1062+5. 0535 4578 β+2. β, 烌 2 犆犔 =-0. 7194+2. 4920 4893 烍 β+7. β, ( 9) 2 犆犜 =-0. 0178+0. 8411 0667 β+0. β.烎 2 横风激扰下的车辆曲线通过基本特性 2. 1 计算参数的选取 曲线段线路条件设置 [12]:曲线组成(缓、圆、缓)为 50 m+200 m+50 m;圆 曲 线 半 径 为 300~1000 m;行车速度为 1~100km·h-1 ;外轨超高为 120mm.选取的 B 型地铁车辆 的动力 学模型参数,如 表 1 所示 . 表 1 B 型地铁车辆动力学参数 Tab. 1 Dynami cpa r ame t e r so ft t r oveh i c l e ?B me ype 项目 车体质量/ t 构架质量/ t 数值 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 35. 443 车辆高度/mm 3695 4. 007 质量高度/mm 1929 滚动圆直径/mm 840 轮距/mm 2300 一系悬挂垂向刚度/MN·m 一系悬挂水平刚度/MN·m-1 0. 34 轮对质量/ t 1. 878 车体宽度/mm 2800 车辆长度/mm 20020 轨距/mm 1345 轴距/mm 12600 横向跨度/mm 1493 二系悬挂垂向刚度/MN·m-1 二系悬挂水平刚度/MN·m-1 0. 34 基于重庆地铁线路实际 [ 13 14] ? -1 0. 22 0. 15 ,采用德国低速轨道谱,其左轨及右轨的垂直或水平不平顺沿线路长度 变化样本,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犾 为轨道长度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94 ( a)左轨垂直/水平不平顺 2019 年 ( b)右轨垂直/水平不平顺 图 4 德国低速轨道谱样本 F i 4 Ge rmanl ow? spe edt r a ckspe c t r um g. 2. 2 横风作用下车辆行驶状态的理论推导 在横风力和未平衡作用力下造成车辆一侧车轮减载,另一侧车轮增载 .如果各种横向力在最不利组 合作用下,车辆一侧车轮与钢轨之间的垂向作用力 减少到 零时,车 辆 有 倾 覆 的 危 险 [13?14].考 虑 车 辆 过 曲 线时,未平衡的加速度 犪q 对地铁车辆曲线通过的影响,有 ( 犪q = 狏2 犚 -犵·犺/( 2 犫) . 10) v/ 式( 10)中: 狏v 为车辆行驶速度; 犚 为圆曲线半径; 犺 为线路超高; 犫 为左右轮轨接触点间距的一半; 犵 为重 力加速度 . 由式( 10)可知:当 犪q<0 时,线路超高偏大,为过超高;当 犪q>0 时,线路超 高偏 小,为 欠超高 .此时, 未平衡的加速度使车辆受未平衡力的作 用,相 对 轮 轨 接 触 点 产 生 未 平 衡 力 矩 犕 ,即 犕 =犿 ·犪q ·狕.其 中: 犿 为车辆整车质量; 狕 为车辆质心坐标值 . 受力分析分为无风、曲线外侧横风及曲线内侧横风 3 种情况 进行 描述,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θ 为超 高抬高的角度 .由图 5( a)可知:没有横风激扰时,车辆通过曲线 时,由 于外轨 超高的存 在,其 提供 的向心 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过曲线时引起的离心力;当超高值恰好抵消离 心作用 时, 犉离 =犉向 ,此时,车辆受 力平衡,左右车轮受力均等,不存在增载或减载情况 .由图 5( b)可知:车辆通 过曲线时,受到 来自 曲线外 (左)侧的横风,横风相对轮轨接触点产生倾覆力矩 犕xl,此时,整车受横 风作 用向内 轨一侧偏 移,轮对将 贴靠与钢轨接触;由于外(左)侧受风,导致内(右)侧轮对增载,而外(左)侧轮对减载,整车有向内(右)侧 倾覆的危险 .由 图 5( c)可 知:当 车 辆 内 (右)侧 的 横 风 时,产 生 倾 覆 力 矩 犕xr,外 (左)侧 轮 对 增 载,而 内 (右)侧轮对减载,则整车有向外(左)侧倾覆的危险 .此时,力矩平衡方程为 1· 1· ( . 11) 犳Δ犙 ·犕m + 犕w - 犕 - 犕xl = 0, 犳Δ犙 ·犕m + 犕w - 犕 - 犕xr = 0 犳m 犳m 式( 11)中:方法系数 犳m 为 1. 2; 犕m 为回复力矩; 犕w 为车辆横向位移引起的力矩; 犕xl, 犳Δ犙 为倾覆系数; 犕xr分别为外(左)侧、内(右)侧横风所引起的倾覆力矩 . ( a)无风 ( b)曲线外侧横风 ( c)曲线内侧横风 图 5 横风激扰加载情况 F i 5 S i t ua t i ono fc r o s swi ndd i s t u r banc el oad i ng g. 过超高时,车辆的未平衡力向内轨;欠超高时,未平衡 力 向外轨 .推 导 可 得:车 辆 受 外(左)侧 横 风 欠 (过)超高时的力矩平衡方程与车辆受内(右)侧横风过(欠)超高时一致 .在过超高状态下,受外侧横风作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张云飞,等:山区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风致安全性分析 295 用的车辆易倾覆;在欠超高状态下,内侧横风对车辆的倾 覆稳定性 影响 更 大 .即 车 辆 的 未 平 衡 力 与 横 风 的方向同向时,车辆易倾覆;车辆的未平衡力和横风方向相反时,车辆不易倾覆 . 2. 3 横风加载对车辆曲线通过的安全性影响 基于山区城 市 实 际 线 路 条 件,研 究 不 同 横 风 加 载 对 车 辆 曲 线 通 过 的 安 全 性 影 响 .根 据 GB/T [ ]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14 ,预设车速 狏v=60km·h-1 ,圆 曲 线 半 径 取 正 线 最 小 半 径 300 m,对 应 超高预设 120mm.此时,加载外侧及内侧横风(根据重庆市主城周围风 速记录,取 犝max=15 m·s-1 )后 的动力学系统响应(取前转向架第一轮对左侧轮轨),如图 6 所示 .图 6 中: 犪y 为车 Δ犘/犘 为轮重减载率; 体横向振动加速度; 犙/犘 为脱轨系数; 犙 为轮轨横向力 . ( a)轮重减载率 ( b)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 ( c)脱轨系数 ( d)轮轨横向力 图 6 加载横风后的系统响应 F i 6 Re spons e so fsy s t ema f t e rl oad i ngc r o s swi ndexc i t a t i on g. 由图 6 可知:相较于没有横风的条件,无论来自曲线内侧还是来自外侧的横风都会极大影响车辆曲 线通过的安全 性,各种指标均 有较大 幅度的增 加 .由图 6( a)可 知:车辆由 于外 侧受风,导致 左侧轮 对 减 载,车辆有向内侧倾覆的危险,而当车辆受到内侧的横风 时,左 侧轮 对 增 载,整 车 有 向 外 侧 倾 覆 的 危 险 . 由图 6 还可知:除车辆通过缓和曲线及圆曲线引起指标变化外 [12],一些突变 是由中国 帽阵风 引起 的,尤 其是其指数变化阶段达到最大风力而引起各安全运行指标突变 [15].此外,在 4 个指标 中,有 3 个 指标都 是外侧风影响大一些,且过超高状态下,外侧横风作用下 的车辆易 倾覆 .在 曲 线 管 理 及 车 速 限 值 的 研 究 中,线路条件基本为过超高,故外侧风为重点考虑的情况 . 3 车辆曲线通过时风致安全性的限值管理 3. 1 横风激扰下安全运行的曲线半径限值 研究不同圆曲线半径下横风对车辆曲线通过的 影响,预设 车速 狏v =60km·h-1 ,圆 曲 线 半 径 犚 为 [ ] 300~1000m,对应超高 120mm 14 ,最大风速 犝max=15m·s-1 ,动力学响应峰值随曲线半径的变化情 况,如图 7 所示 .由图 7 可知:横风激扰下的地铁车辆的响应峰值随曲线半径的扩大而不同程度地减小, 车辆运行安全性提高;轮重减载率 Δ犘/犘 对横风激扰最为敏感,当曲线半径 犚 为 770m 时,其达 到阈值 0. 60,即 犚 减小到 770m 时,已有评价指标超标,说明此时已无法保证车辆以预设车速安全运行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96 ( a)脱轨系数 2019 年 ( b)轮重减载率 ( c)轮轨横向力 ( d)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 图 7 安全运行指标随半径变化情况 F i 7 Changes i t ua t i ono fr unn i ngs a f e t nd i c e swi t hd i f f e r en tr ad i i g. yi 3. 2 横风激扰下安全行驶车辆限速 研究横风激扰下车辆曲线通过的安全限速,预 设 车 速 狏v 为 1~80km·h-1 ,圆 曲 线 半 径 选 取 正 线 最小半径 300m,对应超高预设 120mm[14].此时,加载外侧横风最大风速 犝max=15m·s-1 后的 前转向 架第一轮对左侧轮轨响应峰值随地铁车速的变化情况,如图 8 所示 . ( a)脱轨系数 ( b)轮重减载率 ( c)轮轨横向力 ( d)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 图 8 安全运行指标随车速变化情况 F i 8 Changes i t ua t i ono fr unn i ngs a f e t nd i c e swi t hveh i c l espe ed g. yi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张云飞,等:山区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风致安全性分析 297 由图 8 可知:横风激扰 下 的 地 铁 车 辆 的 响 应 峰 值 随 车 速 的 增 加 而 增 加,安 全 性 变 差;轮 重 减 载 率 6)及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阈值 0. 2犵)对横风 激扰最敏感,临 界车速分 别为 48km·h-1 Δ犘/犘(阈值 0. 和 72km·h-1 ,即当预设条件下,车速达到 48km·h-1 时,已 有 评 价 指 标 超 标,车 速 不 得 大 于 该 值,以 保障安全 . 4 结论 1)过超高时,受外侧横风作用下的车辆易倾覆;欠超高时,内侧横风对车辆倾覆稳定性影响更大 . 2)横风激扰下的地铁车辆的响应峰值随着曲线半径的扩大而不同程度地减小,车辆运 行安 全性提 高,且曲线半径 犚 不能小于 770m,否则,无法保证车辆以预设条件安全运行 . 3)横风激扰下的车辆响应峰值随车 速 的 增 加 而 增 加,安 全 性 变 差,在 预 设 条 件 下,当 车 速 达 到 48 km·h-1 时,已有评价指标超标,即车速不得大于该值,以保障安全 . 参考文献: [ 1] CAICS, HUJ i exuan, CHENSu r en, 犲 狋犪 犾. Ac oup l edwi nd veh i c l e r i dgesy s t em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s:Ar e v i ew[ J]. ? ?b 2015, 20( 2): 117 142. DOI: 10. 12989/wa s. 2015. 20. 2. 117. Wi ndandS t r uc t u r e s, ? [ 2] NIUJ i i ang, ZHOU Dan, LIU Tanghong, 犲 狋犪 犾.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a e r odynami cpe r f o rmanc eo fac oup l emu l t i q l eun i t sh i spe edt r a i n[ J]. Veh i c l eSy s t em Dynami c s, 55( 5), 2017: 1 23. DOI: 10. 1080/00423114. 2016. 1277769. ? ? p gh [ 3] LIYong l e, XIANG Huoyue, BIN Wang, 犲 狋犪 犾. Dynami cana l s i so fwi nd i c l e r i dgec oup l i ngsy s t em du r i ngt he ?veh ?b y J]. Advanc e si n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2013, 16( 10): 1663 DOI: 10. 1260/1369 me e t i ngo ftwot r a i ns[ ?1670. ?4332. 16. 10. 1663. [ 4] 钱科元,罗赘,侯跃 .基 于 标 准 研 究 横 风 下 车 辆 运 行 安 全 性 简 化 方 法 [ J].铁 道 标 准 设 计, 2017, 61( 10): 173?177. DOI: 1013238/ 2954201710034. i s sn. 1004 ? j [ 5] 曹亚博,凌亮,邓永权,等 .强阵风环境 下 高 速 列 车 运 行 安 全 性 研 究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3, 49( 18): 30?37. DOI: 10. 3901/JME. 2013. 18. 030. [ 6] 于梦阁,张继业,张 卫 华 .平 地 上 高 速 列 车 的 风 致 安 全 特 性 [ J].西 南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11, 46( 6): 989?995. DOI: 103969/ 2724. 201106017. i s sn. 0258 ? j [ 7] 彭恺,罗仁,胡俊波,等 .不同侧风模型下的高速列车安全性研究[ J].铁 道 车 辆, 2015, 53( 9): 5 10. DOI: 10. 3969/ ? i s sn. 1002 7602. 2015. 09. 002. ? j. [ 8] 于梦阁,张继业,张卫华 .桥梁上高速列车的强横风运行安全性[ J].机械 工 程 学 报, 2012, 48( 18): 104 111. DOI: 10. ? 3901/JME. 2012. 18. 104. [ 9] 于梦阁,张骞,刘加 利,等 .随 机 风 环 境 下 高 速 列 车 运 行 安 全 评 估 研 究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18, 54( 4): 245?254. DOI: 10. 3901/JME. 2018. 04. 245. [ 10] 郗艳红,毛军,高亮,等 .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速度限值的研究[ J].铁 道 学 报, 2012, 34( 6): 8 14. DOI: 10. ? 3969/ i s sn. 1001 8360. 201. 06. 002. ? j. [ 11] 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BS Is t anda r dsl imi t edr a i lwayapp l i c a t i ons:Ae r odynami c s r t6:BSEN14067?6: ?pa 2018[ S]. London: S t anda r dsPo l i cyandS t r a t egyCommi t t e e, 2018. [ 12] 张云飞,李军 .轨道客运车辆山 区 小 半 径 曲 线 通 过 性 能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3): 343? 348.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11036. ? [ 13] 张云飞,李军 .轮径差对轨道客车山区小半径曲线通过的影响[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4): 489 ? 49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3037. ? [ 14]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地铁设计规范:GB/T50157-201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 15] 毛军,郗艳红,高亮,等 .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气动阻力[ 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5( 11): 4059 4067.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1047 ? 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 分析及优化设计 邓援超,张立,杨超,徐一鸣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 针对现有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存在的刚性冲击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分析原凸轮机构的运动 过程并建立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方程,提出利用五次多项式曲线对该机构进行优化;然后,通过建立凸 轮机构的三维模型,在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 ADAMS)中,对凸 轮 机 构 进 行 运 动 学 和 动 力 学 仿 真 .结 果 表 明:从动件的加速度大幅减小,机构刚性冲击消除;这类 凸 轮 机 构 从 动 件 存 在 运 动 不 确 定 的 现 象,并 指 出 运 动 不确定现象所在的位置 . 关键词: 锁紧装置;凸轮机构;轮廓线优化;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运动仿真 中图分类号: TH112.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298 07 ? ? ? 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犪狀犱犗狆 狋 犻犿狌犿 犇犲 狊 犻 犳犆犪犿 犕犲 犮犺犪狀 犻 狊犿犻 狀 狔 犵狀狅 犕犲 犮犺犪狀 犻 犮 犪 犾犔狅 犮犽 犻 狀犵犇犲 狏 犻 犮 犲 DENG Yuanchao,ZHANGL i,YANGChao,XU Yimi ng ( Co l l egeo f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Hube i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Wuhan430068,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Cam me chan i smi n me chan i c a ll o ck i ng de v i c e wa sop t imi z edt os o l vet her i i dimpa c tp r ob l em. g hemo t i onp r o c e s so ft hec am me chan i sm wa sana l z ed,andt hee t i onso fd i sp l a c emen t,ve l o c i t F i r s t,t y qua yand a c c e l e r a t i ono ft hef o l l owe rwe r ee s t ab l i shed.Thequ i n t i cpo l a lcu r vewa sus edt oop t imi z et heme cha ynomi n i sm.Then,t hek i nema t i c sanddynami c ss imu l a t i onwa sc a r r i edou ti nau t oma t i cdynami cana l s i so fme chan i y ADAMS)bye s t ab l i sh i ngt het hr e e imens i ona lmode lo ft hec am me chan i sm.Theop t imi z a t i on c a lsy s t ems ( ?d 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a c c e l e r a t i ono ft hef o l l owe rde c r e a s edg r e a t l her i i dimpa c to ft heme chan i sm wa s yandt g e l imi na t ed,andt hef o l l owe ro ft h i sk i ndo fc am me chan i smha smo t i onunc e r t a i n t t sl o c a t i onwa sde t e c y,andi t ed. 犓犲 狉 犱 狊: l o ck i ngde v i c e;c am me chan i sm;c on t ou rop t imi z a t i on;au t oma t i cdynami cana l s i so fme chan i c a l y 狔狑狅 sy s t ems;mo t i ons imu l a t i on 在需要进行定位锁紧的设备或产品中,如电连接器、数码产 品 外 置 记 忆 卡 的 插 卡 装 置、电 动 车 的 刹 车装置等,常常会增加机械锁紧装置 .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锁 紧 装 置 做 了 研 究 .顾 理 强 [1]分 析 电 子 连 接 器 中锁紧装置的静力学和位移曲线;阮理 [2]对汽车后 排 化 妆 镜 中 的 锁 紧 装 置 进 行 运 动 学 模 拟;文 献 [ 3 4] ? 对引信用接电开关中的锁紧装置进 行 结 构 设 计 和 加 速 度 分 析 .基 于 以 上 理 论,本 文 对 可 以 定 位 两 个 位 置、实现锁紧位置的快速解锁和锁定 的 机 械 锁 紧 装 置 中 的 凸 轮 机 构 进 行 分 析,以 及 运 动 学 和 动 力 学 仿 真,针对直线型轮廓存在的问题,采用五次多项式曲线 [5]对凸轮轮廓进行优化设计 . 收稿日期: 2019 01 23 ? ? 通信作者: 邓援超( chdeng8@163. 1963 E i l: c om. ?),男,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理论及实用机械创新的研究 . ?ma y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资助项目( 2016 IM020200 01) ? 第3期 邓援超,等: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299 1 锁紧凸轮机构的组成与运动过程 锁紧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滑柱在带有心形槽的凸轮中运动,同时受到竖直滑槽的限制,滑柱 运动到凸轮槽锁紧位置时定位锁紧 .锁紧凸轮机构由凸轮、滑 柱、机 座 和 压 簧 组 成,如 图 1 所 示 .锁 紧 凸 轮最简单的结构由直线组成,方便制造 .图 1( b)将锁紧凸轮的廓线简化为连续线段 . ( a)三维图 ( b)简图 图 1 锁紧凸轮机构组成 F i 1 S t r uc t u r e so fc am me chan i sm g. 锁紧凸轮的运动过程如下: 1)凸轮在外力 犉 作用 下向左 运动,同 时,在 压 簧 1 的 作 用 下,滑 柱 从 起 始 点 犃 移动到第一中间点犅 ,如图2( a)所示,此运动过程定义为行程1; 2)撤消外力 犉,在压簧1 和2 的 作用下,接触点由第一中间点 犅 移至锁紧点犆,如 图 2( b)所 示,此 时 为 锁 紧 位 置,此 运 动 过 程 定 义 为 行 程 2; 3)消除锁紧,重新施加外力 犉,接触点由锁紧点 犆 移至第二中间点 犇 ,如图 2( c)所示,此运 动过程 定义为行程 3; 4)撤消外力 犉,在压簧1, 2 的作用下,接触点由第二个中间点 犇 移至犈 ,最后移至起始点 犃,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个周期,此运动过程定义为行程 4. ( a)运动示意图 1 ( b)运动示意图 2 ( c)运动示意图 3 图 2 凸轮机构运动示意图 F i 2 Mo t i ond i ag r amo fc am me chan i sm g. 2 锁紧凸轮的廓线方程、滑柱速度和加速度方程 滑柱的运动规律可通过类速度和类加速度反应,即 建立 滑柱竖 向 位 移 相 对 于 锁 紧 凸 轮 横 向 位 移 的 关系 .为便于分析,假定锁紧凸轮不运动,滑柱的横 向 速 度 为 匀 速 狏狓 .对 锁 紧 凸 轮 机 构 建 立 以 犃 点 为 原 点的坐标系,滑柱横向运动方向定义为坐标轴狅狓 的正向,滑柱 在推程 时的 竖向运 动 方 向 定 义 为 坐 标 轴 狅狔 的正向 .锁紧凸轮机构的数学模型,如图 3 所示 .分别对运动过程中的行程 2 与 行程 4 中 的凸 轮廓线 进行坐标变换,求解关于坐标轴狅狔 镜像的数学表达式,将锁紧凸轮的廓线方程统一到坐标轴狅狓 正向一 致的坐标系中 . 设 犙 点为( 狓, 狓), 狔),锁紧凸轮廓线表达式为 犳( 从动件的位移方程为 狔,即 烄犪1狓 +犫1 , 犪2狓 +犫2 , 狓)= 烅犪3狓 +犫3 , 狔 = 犳( 狔犇 , 狓犃 ≤ 狓 ≤ 狓犅 , 狓犅 ≤ 狓 ≤ 狓犆 , 狓犆 ≤ 狓 ≤ 狓犇 ,( 1) 狓犇 ≤ 狓 ≤ 狓犈 , ( a)行程 1 与行程 3 ( b)行程 2 与行程 4 图 3 锁紧凸轮机构的数学模型 烆犪4狓 +犫4 , 狓犈 ≤ 狓 ≤ 狓犃 . F i. 3 Ma t hema t i c a lmode lo fl o ck i ngc am me chan i sm 式( 1)中:凸 轮 各 点 的 坐 标 ( 狓犃 , 狓犅 , 狓犆 , g 狔犃 ),( 狔犅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0 2019 年 狓犇 , 狓犈 , 犫1 , 犪2 , 犫2 , 犪3 , 犫3 , 犪4 , 犫4 的值由凸轮的具体尺寸确定 . 狔犆 ),( 狔犇 ),( 狔犈 ),以及 犪1 , 滑柱的速度方程为 d d d狓 狏狔 = 狔 = 狔· 狓)·狏狓 . ′( =犳 d 狋 d狓 d 狋 ( 2) 式( 2)中: d狔/d狓 为滑柱的类速度 . 滑柱的加速度方程为 犪狔 = 2 d 狏狔 d2狔 d狓 2 ″( 狓)·狏狓 . = 2· =犳 d 狋 d 狋 d狓 () ( 3) 式( 3)中: d2狔/d狓2 是滑柱的类加速度 . 以某机械设备制 动 锁 紧 凸 轮 机 构 为 例,凸 轮 廓 线 的 犃 点 至 犈 点的坐标依次为:( 0, 0),( 30, 8),( 23, 14),( 30, 20),( 18, 20).由式( 1)~ ( 3)可 以 得 到 滑 柱 的 运 动 方 程,运 用 Ma t l ab 软 件绘制出类速度图像,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滑柱类速度在 拐点处有突变,加速度在 整 个 运 动 周 期 内 等 于 零,但 加 速 度 在 图 4 滑柱类速度图像 不考虑零部件的弹性变 形 的 情 况 下,理 论 上 是 无 穷 大 的,锁 紧 F i 4 Imageo fs l i d i ngc o l umn g. ana l ogousve l o c i t y 凸轮机构存在剧烈的刚性冲击 . 3 锁紧凸轮机构的优化 原锁紧凸轮机构存在刚性冲击,仅适用于低速场合,易产生 振 动 磨 损,会 降 低 原 锁 紧 机 构 的 使 用 寿 命;并且原锁紧凸轮存在拐点,拐点可能导致锁紧装置的失效 .为了保证从动件在整个周期内运行顺畅, 减少锁紧装置受到的冲击力,使其可以适用不同工作转速和工作载荷的场合,在选择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时,应保证从动件的速度和加速度变 化 平 稳,并 且 锁 紧 凸 轮 运 动 时 的 起 始 位 置 和 末 端 位 置 均 无 柔 性 冲 击 .在凸轮机构中,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包括多项式类 型运动规 律、三 角 函 数 类 型 运 动 规 律 及 前 两 者 不同类型的组合运动规律,根据凸轮机构的工作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规律 [6].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的特 征值最大 速 度 犞 M 、最 大 加 速 度 犃M 、最 大 跃 度 犑M 都 较 小,综 合 性 能 良 好,可 以 适 用 多 种 工 作 载 荷 和 转 速,因此,采用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 [7]对各行程进行设计 . 为了不影响除机械锁紧装置以外的机构,锁紧凸轮的运动行程不变,即锁紧凸轮廓线中的各点坐标 不做改动,基于此,可以得到推程期与回程期的边界条件,即 狓 = 狓犃 , 狓 = 狓犅 , 狔1 = 狔犃 , 狔2 = 狔犅 , 狏狔1 = 0, 狏狔2 = 0, 狓 = 狓犆 , 狓 = 狓犈 , 狔3 = 狔犆 , 狔4 = 狔犈 , 狏狔3 = 0, 狏狔4 = 0, 犪狔1 = 0, 烌 犪狔2 = 0, 烍 犪狔3 = 0, ( 4) 犪狔4 = 0. 烎 设滑柱的运动规律为 2 3 4 ( 5) 5 狔 =犮0 +犮1狓 +犮2狓 +犮3狓 +犮4狓 +犮5狓 . 联立式( 2)~ ( 5),可得到优化后的位移方程为 10 15 6 3 4 5 烄 狓 -狓犃 ) 狓 -狓犃 ) 狓 -狓犃 ) - 4 ( + 5 ( +狔犃 , 狔犃犅 3 ( 狓犃犅 狓犃犅 狓犃犅 狓 ≤狓 ≤狓 , [ ] 10 15 ( 6( -狓 +狓 ) - -狓 +狓 ) + -狓 +狓 ) ] +狔 , 狓 ≤ 狓 ≤ 狓 , 狔 [ ( 狓 狓 狓 10 15 ( 6( 狔=烅 狓 -狓 ) - 狓 -狓 ) + 狓 -狓 ) ] +狔 , 狓 ≤ 狓 ≤ 狓 , 狔 [ ( 狓 狓 狓 3 4 犅 犅犆 3 犅犆 犆犇 3 犆犇 犅 4 犅犆 3 狔犇 , 犆 犆 犅 5 犅 5 犅犆 4 4 犆犇 犃 犅 犆 犅 5 5 犆犇 犆 犆 犆 犇 狓犈 ≤ 狓 ≤ 狓犇 , 10 15 6 3 4 5 -狓 +狓犈 ) - 4 ( -狓 +狓犈 ) + 5 ( -狓 +狓犈 ) , 狔犈犃 -狔犈犃 3 ( 狓犈犃 狓犈犃 狓犈犃 烆 [ ] 其中: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狓犃 ≤ 狓 ≤ 狓犈 . 第3期 邓援超,等: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狔犃犅 = 狔犅 -狔犃 , 狔犅犆 = 狔犆 -狔犅 , 狔犆犇 = 狔犇 -狔犆 , 狔犈犃 = 狔犈 -狔犃 , 301 狓犃犅 = 狓犅 -狓犃 , 烌 , 狓犅犆 = 狓犅 -狓犆 烍 狓犆犇 = 狓犇 -狓犆 , 狓犈犃 = 狓犈 -狓犃 . 烎 由上式可以得到滑柱的运动方程,运用 Ma t l ab 软件 绘制出 优 化后 的 类 速 度 和 类 加 速 度 图 像,如 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滑柱运动到锁紧凸轮各行程的初始位置和末端位置,其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 ( a)优化后滑柱类速度 ( b)优化后滑柱类加速度 图 5 优化后滑柱类速度、类加速度图像 F i 5 Op t imi z edimageo fs l i d i ngc o l umnana l ogousve l o c i t l ogousa c c e l e r a t i on g. yandana 4 锁紧凸轮的建模与运动学仿真 4. 1 基于 犕犪 狋 犾 犪犫 和 犃犇犃犕犛 软件的锁紧凸轮建模及运动学仿真 对锁紧凸轮进行 运 动 学 仿 真,在 机 械 系 统 动 力 学 自 动 分 析 (ADAMS)中 建 立 锁 紧 凸 轮 的 简 易 模 型 [8?10].对主要零部件凸轮和 滑 柱 建 模,其 中,锁 紧 凸 轮 的 模 型 通 过曲线表达 .根据锁紧凸轮廓线方程,在 Ma t l ab 中提 取 廓 线 上 的 点坐标,将得到的坐标导入 ADAMS 中,生成锁紧凸轮 的廓 线 .优 化后的凸轮机构最 终 生 成 的 模 型,如 图 6 所 示 .对 滑 柱 和 凸 轮 分 别建立移动副约束,滑 柱 与 凸 轮 之 间 建 立 点 线 副 .将 凸 轮 的 移 动 副定义为驱动,并根据 凸 轮 的 运 动 情 况 采 用 IF 函 数 [11]建 立 驱 动 函数,驱动函数包括 4 段,每一段的运动速度相同 . 对锁紧凸轮机构进行运动学分 析,对各行程优 化 前 与 优 化 后 的滑柱运动规律进行对比 .行程 1 为滑柱由起始点 犃 移至第 1 中 图 6 锁紧凸轮机构简易模型 间点 犅,优化前、后 的 滑 柱 位 移、速 度 和 加 速 度 图 像,如 图 7( a), F i 6 S imp l emode lo f g. l o ck i ngc am me chan i sm ( b)所示 .行程 2 为滑柱 由 第 1 中 间 点 犅 移 至 锁 紧 点 犆,优 化 前、 后的滑柱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图像,如图 7( c),( d)所 示 .行 程 3 为 滑 柱 由 锁 紧 点 犆 移 至 第 2 中 间 点 犇, 其各点相对坐标与行程 2 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行程 4 为滑柱由第二中间点 犇 经点 犈 移至起始 点 犃 ,优 化前、后的滑柱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图像,如图 7( e),( f)所示 .图 7 中: 狏 为速度; 犪 为加速度 . 狔 为位移; ( a)行程 1 优化前图像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b)行程 1 优化后图像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2 2019 年 ( c)行程 2 优化前图像 ( d)行程 2 优化后图像 ( e)行程 4 优化前图像 ( f)行程 4 优化后图像 图 7 各行程优化前后位移、速度、加速度图像对比 F i 7 Image sc ompa r i s ono fd i sp l a c emen t,ve l o c i t c c e l e r a t i onimage g. yanda be f o r eanda f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o fe a chp r o c e s s 在进行运动学分析时,由于未考虑零件的弹性变形,运动学仿真中读取到的最大加速度数值受软件 本身步数或步长的影响,加速度理论上在速度突变处都为无穷大 .分析以上特性曲线,优化前、后凸轮机 构从动件滑柱的速度、加速度,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狏|max为速 度绝对 值的 最大值; | |犪|max 为 加速度 绝对值的最大值;括号内的值为理论值 .由表 1 可知:优化后的速度与加速度变化更加平稳,加速度绝对 值的最大值较优化前有较大的改善 . 表 1 锁紧凸轮优化前后参数的对比 Tab. 1 Compa r i s ono fpa r ame t e r sbe f o r eanda f t e rop t imi z a t i ono fl o ck i ngc am 参数 -1 |狏|max/mm·s -2 |犪|max/mm·s 状态 行程 1 行程 2 行程 3 行程 4 优化前 5. 18 17. 30 17. 30 22. 57 优化后 9. 91 32. 14 32. 14 41. 67 优化前 3. 71×10-4 (∞ ) 3. 50×10-3 (∞ ) 3. 50×10-3 (∞ ) 4. 42×104 (∞ ) 优化后 20. 79 286. 97 286. 97 142. 81 4. 2 基于 犛狅 犾 犻 犱犠狅 狉犽 狊和 犃犇犃犕犛 软件的锁紧凸轮建模与动力学仿真 由于锁紧 凸 轮 建 模 较 为 复 杂,因 此,在 So l i dWo rks 中 建 立 锁 紧 凸 轮 机 构 的 三 维 模 型 .采 用 So l i d Wo rks中方程式驱动曲线 的 命 令,将 凸 轮 廓 线 的 表 达 式 分 段输入方程式框中,设定自变量 狓 的范围,生成锁紧凸轮的 廓线 .对于平面凸轮,可 以 根 据 滑 柱 的 大 小,建 立 与 滑 柱 直 径相同的柱体,长度为槽深,让其沿着优化后的凸 轮廓线进 行实体扫描 切 除,可 得 到 凸 轮 槽 .建 立 其 他 零 部 件 三 维 模 型,对锁紧凸轮机构 进 行 装 配,装 配 完 成 的 锁 紧 凸 轮 机 构, 如图 8 所示 . 图 8 优化后锁紧凸轮机构装配图 [ 12 13] ? 将得 到 的 三 维 模 型 导 入 ADAMS 中,模 型 中 不 运 动的零部件采用固定 副 约 束,对 凸 轮 与 滑 柱 分 别 以 移 动 副 F i 8 As s emb l r awi ngo f g. yd op t imi z edl o ck i ngc am me chan i sm 约束 .凸轮与滑柱之间建立实体接触约束,定义相关接触参数 [14?16].对锁紧凸轮机构添加重力、弹簧力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邓援超,等:机械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分析及优化设计 303 束,定义弹簧力相关参数 .建立与运动学仿真同样的驱动形式,根据运行周期编辑运行时间,设定仿真步 数为 1000.对优化前、后的锁紧凸轮分别进行动力学仿真,结果如图 9 所示 . 由图 9 可知:除接触力和弹簧力导致速度与加速度存在部分波动 外,优化 前、后 的凸 轮在 1. 3, 1. 8, 2. 1, 3. 5s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即对应图中标识的点 1, 2, 3, 4 处,这 4 处分别 对应凸轮廓线的 犃 点、 犅 点、 犆 点、 犇 点附近位置,是凸轮廓线的尖点 .滑柱运动到这4 处时,会出现运动 不确定的现象,产生一定的冲击 .由图 9 还可知:这 4 处的 速 度与加 速度 分 别 对 应 各 行 程 内 的 最 大 速 度 和最大加速度 . ( a)优化前位移图像 ( b)优化后位移图像 ( c)优化前速度图像 ( d)优化后速度图像 ( e)优化前加速度图像 ( f)优化后加速度图像 图 9 锁紧凸轮动力学仿真结果对比 F i 9 Compa r i s ono f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l o ck i ngc amdynami c s g. 对优化前、后的锁紧凸轮的特性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 .与前面运动学分析类似,对各个行 程的运动学仿真结果,即速度绝对值和加速度绝对值 分别进 行比较 .由 表 2 可 知:各 行 程 优 化 后 的 速 度 都比优化前大,优化后的加速度皆小于优化前 . 表 2 动力学仿真优化前后参数对比 Tab. 2 Compa r i s ono fpa r ame t e r sbe f o r eanda f t e rdynami cs imu l a t i onop t imi z a t i on 参数 -1 |狏|max/mm·s -2 |犪|max/mm·s 状态 行程 1 行程 2 行程 3 行程 4 优化前 202. 70 235. 82 173. 72 351. 13 优化后 400. 51 260. 17 179. 29 388. 12 优化前 6 5. 33×10 6 3. 59×10 6 1. 44×10 9. 30×107 优化后 5. 25×105 6. 31×105 1. 36×106 7. 89×106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4 2019 年 基于以上分析,优化后从动件的加速度减小,并发现这种锁紧凸轮机构都存在从动件在各行程的衔 接位置出现运动不确定的现象,关于从动件出现运动不确定现象的改进也正在研究中 . 5 结束语 对锁紧凸轮机构的组成和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建立锁紧凸轮的廓线方程及从动件滑柱的位移、速度 和加速度方程 .针对锁紧凸轮机构存在的刚性冲击问 题,运 用解 析法,采 用 五 次 多 项 式 优 化 原 锁 紧 凸 轮 的理论廓线 .在 ADAMS 软件中,建立简易 模 型 对 优 化 前、后 的 的 凸 轮 机 构 进 行 运 动 学 仿 真,优 化 后 从 动件的加速度大幅减小,凸轮机构的刚性冲击消除 .利用 So l i dWo rks建立锁紧凸轮机构的三维模型,在 ADAMS 中进行动力学仿真,也得到了这一结论 .同时,发现优化前、后凸轮机构从动件的速度和 加速度 在各行程的衔接位置都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类锁紧凸轮 机构 在行程 衔接位 置 都 会 出 现 从 动 件 运 动 不 确 定的现象 .锁紧凸轮的研究方法对今后锁紧凸轮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锁紧装置中凸轮机构的进 一步研究提供了问题点 . 参考文献: [ 1] 顾理强 .快速卡连接器推退机构耐久性改进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2] 阮理 .汽车后排化妆镜的设计[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 3] 周小淞,张亚,连云飞 .机械式惯性开关设 计 [ J].机 械 研 究 与 应 用, 2015, 28( 6): 95 100. DOI: 10. 16576/ cnk i. ?97, j. 1007 4414. 2015. 06. 034. ? [ 4] 连云飞,王利 .引信惯性加速度开关的设计[ J].火 力 与 指 挥 控 制, 2016, 41( 3): 154 157. DOI: 10. 3969/ i s sn. 1002 ? ? j. 0640. 2016. 03. 037. [ 5] 邹慧君 .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 6] 石永刚,吴央芳 .凸轮机构设计与应用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7] 吴佳,何雪明,何楷,等 .多项式拟合法在旋盖机凸轮曲线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J].食品与机械, 2018, 34( 6): 75 80, ? 151. DOI: 10. 13652/ 5788. 2018. 06. 016. i s sn. 1003 ? j. [ 8] 李大印 .渔线轮移动凸轮机构优化设计过程的二次开发[ 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 2018. [ 9] 徐芳,周志刚 .基于 ADAMS 的凸轮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 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7( 9): 78 80. DOI: 10. 3969/ ? 3997. 2007. 09. 032. i s sn. 1001 ? j. [ 10] DAIWen, LIU Qi ang, YUANSong i. Themode l i ngands imu l a t i ono fa c c e s s o r o i n tba s edonADAMSs e c ond ?me yj a r ve l opmen t[ J].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2007( 9): 76 78. ? yde [ 11] 蒲明辉,张冬磊,卢煜海,等 .基于 MSC. ADAMS 的分插 机 构 中 补 偿 机 构 运 动 仿 真 及 改 进 [ J].机 械 传 动, 2017, 41 ( 9): 93 97. DOI: CNKI: SUN: JXCD. 0. 2017 09 018. ? ? ? [ 12] 陈文华,货青川,张旦闹 . ADAMS2007 机构设计与分析范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3] 安淑女,王洪欣 .单自由度冲压 机 构 优 化 设 计 及 其 运 动 仿 真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5): 547? 551.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05005. ? [ 14] 葛正浩,张凯,张双琳 .共轭凸轮开口机构的反 求 设 计 及 动 力 学 研 究 [ J].机 械 设 计, 2017, 34( 12): 65 68. DOI: 10. ? 13841/ cnk i. xs 2017. 12. 012. j. j j. [ 15] 朱?,葛正浩,苏鹏刚,等 .基于 ADAMS 的平行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J].包装工程, 2009, 30( 6): 1 4. DOI: ? 10. 19554/ cnk i. 1001 3563. 2009. 06. 002. ? j. [ 16] 王莹 .纸杯机卷 封 凸 轮 机 构 参 数 化 设 计 与 运 动 仿 真 [ J].包 装 工 程, 2011, 32( 17): 73?75, 101. DOI: 10. 19554/ j. cnk i. 1001 3563. 2011. 17. 021.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6054 ? 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磨损形式的确定 吕宁,房怀英,杨建红,陶寅 (华侨大学 机电装备过程监测及系统优化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研究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的磨损形式,在现有锤头磨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赫兹接触理论和断 裂力学,提出一种新的优化计算模型 .通过离散单元法仿真分析锤头受力特性和颗粒运动特性,并与实验后的 锤头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具有合理性,模拟仿真手段正确,具有可行性;并确定了 冲击磨损是造成锤头磨损的主要形式 . 关键词: 立轴冲击破;锤头;磨损;离散单元法 中图分类号: TP391.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05 07 ? ? ? 犇犲 狋 犲 狉犿犻 狀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犎犪犿犿犲 狉犠犲 犪 狉犜狔狆犲狅 犳 犞犲 狉 狋 犻 犮 犪 犾犛犺犪 犳 狋犐犿狆犪 犮 狋犆狉 狌 狊 犺犲 狉 L Ni ng,FANG Hua i i ng,YANGJ i anhong,TAO Yi n y ( KeyLabo r a t o r fPr o c e s sMon i t o r i ngandSys t em Op t imi z a t i onf o rMe chan i c a land yo El e c t r i c a lEqu i t,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pmen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ode t e rmi net hehamme rwe a rt f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c r ushe r,anewop t imi z a t i onmode lwa s ypeo oge t he rwi t h He r t zc on t a c tt he o r r a c r opo s edba s edont heex i s t i nghamme rwe a rc a l cu l a t i onmode l s,t yandf p t u r eme chan i c s.Thed i s c r e t ee l emen tme t hodwa sus edt oana l z et hef o r c 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ehamme rand y t hepa r t i c l emo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t hes imu l a t ed mo r l ogyo fhamme rsu r f a c ewa sc ompa r edwi t ht ha t pho a f t e rus ed.Ther e su l t si nd i c a t et ha tt heimpa c twe a rwa st hehamme rwe a rt f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c r ush ypeo e r.Ther e s e a r cha l s oi nd i c a t e st ha tt heop t imi z a t i onmode li sr e a s onab l eandt hes imu l a t i onme t hodi sf e a s i b l e andc o r r e c t. 犓犲 狉 犱 狊: 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c r ushe r;hamme r;we a r;d i s c r e t ee l emen tme t hod 狔狑狅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天然砂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市场对机制砂的需求越来越多 .目前,普遍采 用立轴冲击式破碎机作为主要制砂设备 [1],该设备也已广泛应用于人工制砂行业中 [2].立轴冲击 式破碎 机的主要结构包括转子、破碎腔、主轴、变频电机及控 制 系 统 等 [3].立 轴 冲 击 式 破 碎 机 在 工 作 过 程 中,锤 [] 头磨损严重,更换次数频繁,严重影响制砂效率和成品砂质量 .Mu r a t a等 4 通过假 设磨损率 与岩石 撞击 抛料锤时损失的能量比例关系,分析冲击式破碎机抛 料锤的 磨损程 度,研 究 发 现,磨 损 严 重 部 位 在 抛 料 [] 锤的尖端 .Ma r sha l l等 5 通过选择不同的入料特性和磨损件材料,分析磨损件的磨损量的变化规律及磨 [ 6] 损过程,优化破碎机的磨损性能 . Cl e a r y 等 对冲击式破 碎 机 进 行 离 散 元 仿 真,分 析 破 碎 机 生 产 过 程 中 收稿日期: 2017 03 29 ? ? 通信作者: 房怀英( 1978 E i l: happen@hqu. edu. cn.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端机制砂装备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J 01108);福建省产学合作 重 大 项 目( 2016H6013);福 建 省 泉 州 市 科 技计划资助项目( 2018C100R);华侨大学科研启动 费 资 助 项 目 ( 17BS305);华 侨 大 学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基 金资助项目( 1701308002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6 2019 年 的颗粒流动和物料破碎情况,得到破碎机的磨损 分 布 .文 献 [ 7 8]通 过 不 同 的 结 构 设 计 以 减 少 破 碎 机 磨 损件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吕 龙 飞 等 [9]将 Ar chr ad 粘 着 磨 损 模 型 与 Rab i nowi c z磨 粒 磨 损 模 型 相 结 合,采用 EDEM 软件模拟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转子磨 损 过 程,分 别 得 到 分 料 锥、上、下 耐 磨 板 和 抛 料 头 的 [ ] 磨损特性 . Yang 等 10 将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转子锤头的耐磨合金块分成 22 块,并单独标记,利用 EDEM 软件模拟仿真,研究转子转速、入料量和颗粒粒度对锤头载荷分布的影响 .刘敏芳 [11]在研究 立轴 冲击式 破碎机时,对其中的物料进行颗粒速度的理论推导,并对 磨 损的主 要原 因 进 行 分 析 .本 文 通 过 采 用 离 散 单元法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转子锤头在制砂过程中所受的磨损类型 . 1 锤头磨损实验 1. 1 实验平台构建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的实验平台主要由料仓、给料装置、破碎腔、转子、动力驱动系统及机架辅助装置 等组成,其实验装置整体结构,如图 1 所 示 .其 中,转 子 是 试 验 机 的 核 心 部 分,其 结 构 示 意 图,如 图 2 所 示 .实验过程如下: 1)通过给料装置,一定粒径的物料进入转子,经分料锥随机分散 到转子流 道板 上; 2)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经流道板加速后,从流道板外边缘抛出; 3)抛出的物料颗 粒冲击安 装在转 子边 缘的锤头,经锤头的撞击加速,撞击破碎腔周围已经形成的物料衬层,从而发生破碎 . 1.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所采用的物料为石灰石颗粒,物料的总入料 量 为 5. 89t·h-1 .其 中:小 于 2. 36 mm 的 粒 径 占 比为 16. 76% ;在 2. 36~4. 75 mm 之 间的粒 径 占比为 76. 41% ;在 4. 75~9. 50 mm 之间的 粒径 占比为 6. 83%.实验时,将转子转速设置为 1718. 87r·mi n-1 ,此时,转子外缘线速度为 45 m·s-1 .锤头的材 料为碳化钨合金,通过实验得到的磨损锤头,如图 3 所示 . 图 1 实验装置 图 2 转子示意图 图 3 磨损锤头 F i 1 Expe r imen t a lde v i c e g. F i t o rs chema t i c g2 Ro F i 3 Wo r nhamme r g. 1. 3 锤头磨损值测量 为研究锤头磨损量变化,采用三维软件对比锤头磨 损前、后 的 数 学 模 型,并 计 算 磨 损 值 .首 先,对 三 维扫描仪进行标定;然后,使用先临三维扫描仪扫 描已磨损 的锤头;最后,选择不 同 的 方 向 对 被 扫 描 件 进 行 多 次 成 像, 再合成所有的扫描数据,从而完成对锤头的扫描 .扫描过 程 中,由于样件在测量 时 随 意 摆 放,导 致 锤 头 磨 损 前、后 的 数 学模型不在同一个 坐 标 系 中,无 法 直 接 对 比 .因 此,在 对 比 前需要把扫描模型和 数 学 模 型 进 行 对 齐 .选 择 最 佳 拟 合 对 齐方法 [12]对点 云 数 据 和 数 学 模 型 进 行 对 齐 操 作 .对 齐 前、 ( a)对齐前 后的模型,如图 4 所示 . 利用软 件 处 理 后 的 对 齐 模 型,如 图 5 所 示 .图 5 中:在 未磨损区域中,锤头磨 损 前 的 表 面 比 锤 头 磨 损 后 的 表 面 凸 ( b)对齐后 图 4 最佳拟合对齐 F i 4 Be s t f i ta l i t ? g. gnmen 出,说明该区域是磨损量较大的位置 .为进一步研究该区 域内磨损 变化 趋 势,提 取 锤 头 表 面 该 区 域 的 磨 损量 .为便于对比锤头磨损测量值与仿真数据,将磨损云图离散 化,如图 6 所 示 .图 6 中: 犡, 犢 分 别为锤 头较大表面的长和宽,并将 犡 划分成 13 列,将 犢 划分成 38 行,形成一个矩形网格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吕宁,等: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磨损形式的确定 307 利用软件提取图 6 中每个网格的磨损值,得到锤头磨损部位的离散化数据,其三维图,如图 7 所示 . 图 7 中: 狌 为磨损值 . 图 5 磨损关键区域 图 6 云图离散化 图 7 锤头磨损值 F i 5 We a rc r i t i c a la r e a g. F i 6 Cl ouda t l a sd i s c r e t i z a t i on g. F i 7 We a rva l ueo fhamme r g. 2 破碎机锤头磨损仿真 2. 1 锤头磨损计算模型 由于现有冲击磨损的计算方法没有同时考虑颗粒撞击锤头时所产生的法向作用和切向作用 .因此, 文中在赫兹接触理论和断裂力学的基础上,针对脆性材料碳化钨硬质合金,建立一个适用于锤头磨损的 计算方法 .锤头表面焊有耐磨的碳化钨合金块(脆性 材料),由 于脆性材 料 一 般 具 有 不 均 匀 的 微 观 结 构, [ ] 使得碳化钨合金磨损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 . She l don 等 13 证明了脆性材料在去除过程中,除 了会 脆性断 裂,还会对塑性变形有一定影响 . 磨损模型构建的基础是假设撞击材料表面的颗粒呈 球形,并且 颗 粒 与 材 料 表 面 的 法 向 接 触 是 基 于 赫兹接触理论计算 [14].球形颗 粒 和 材 料 表 面 很 小 的 接 触 面 积 会 导 致 两 者 在 接 触 处 产 生 很 大 的 局 部 应 力 .颗粒与材料的接触模型,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 犘 为接触载荷; 犺 为压痕深度 . 球形颗粒接触的截面示意图,如图 9 所示 .图 9 中: 犚 为圆球半径; 狉 为水平 截面圆 半径; β 为 接触弧 所对半角 .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可得狉= 槡 2犚犺. 图 8 赫兹接触模型 图 9 颗粒示意图 F i 8 He r t zc on t a c tmode l g. F i 9 Pa r t i c l es chema t i c g. 质量为 犿 的颗粒以速度狏 冲击物体表面,产生接触 载 荷 犘,形 成 压 痕 的 载 荷 犘 与 靶 材 表 面 的 硬 度 有关,即 犘( 犺)=犎犃( 犺), 犃( 犺)=π 狉2 .其 中: 犃( 犺)为 颗 粒 压 入 靶 材 部 分 的 水 平 截 面 的 表 面 积,是 一 个 与 压痕深度 犺 有关的函数; 犎 为靶材的硬度 .由此可得颗粒在材料表面产生的最大压痕深度 犺max为 ( 犺max = 犘/( 2π犚2犎 ). 1) 假设颗粒作用在材料表面的法 向 动 能 犈n 全 部 被 用 于 材 料 表 面 的 断 裂 和 变 形,从 而 形 成 靶 材 表 面 的压痕深度 犺[15],即 犈n = 1 2, 犿狏n 2 犺max ∫ 犘(犺)d犺. 犈n = 犠ind = 0 ( 2) 式( 2)中: 狏n 为颗粒冲击物体表面时的法向速度; 犠ind为物体表面产生压痕所做的功 . 联立式( 1),( 2),得到载荷 犘 和颗粒法向动能 犈n 之间的关系,即 犘= 槡 4π犎犈n犚 . 颗粒在冲击物体表面时的运动,如图 10 所示 .图 10 中: 犔 为切向位移长度 .颗粒在冲击 θ 为冲击角;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08 2019 年 物体表面时,颗 粒 对 锤 头 不 仅 有 法 向 作 用,还 有 切 向 作 用 .文献[ 16 17]在研究 颗粒对材料的 冲击 磨 损时,也 考 虑了颗粒对锤头的切向作用 .对具有一 定 切向速 度 的 颗 粒冲击材料表面时,形成的切向位移 长 度 犔=狏t狋.其中: 狏t 为颗粒冲击物体表面时,颗粒与材料表 面之间 的相对 切向速度; 狋 为颗粒撞击材料表面的接触时间 . 图 10 颗粒运动示意图 F i 10 Schema t i cd i ag r amo fpa r t i c l emovemen t g. 颗粒压入材料的横截面为 犛 =β犚2 -狉( 犚 -犺). 颗粒冲击靶材造成材料的体积损失 犞 为 ( 3) ( 4) 犞 = 犛犔 . 2. 2 锤头磨损仿真 对实验所采用的转子进行模型结构简化,并 导 入 离 散 元 分 析 软 件 EDEM 中,如 图 11 所 示 .为 提 高 计算效率,选择球形颗粒替代待破碎的石灰石物料 . 2. 3 离散元仿真设置 1)材料的物理属性 .颗粒的材料为石灰石,剪切模量为 2. 09×108 Pa,密度为 2640kg·m-3 ,泊松 比 为 0. 25.转子的材料为钢,泊松比为0. 30,剪切模量为7. 00×1010 Pa,密度为7800kg·m-3 . 2)颗粒 与颗粒、颗粒与几何体的相互作用 .石灰石颗粒之间的恢复系数为 0. 207,静摩擦系数为 0. 77,滚动摩擦 [ ] 系数为 0. 10;石灰石颗粒与钢之间的恢复系数为 0. 557,静摩擦系数 为 0. 77,滚动 摩擦系 数为 0. 0718 . 设置重力 加 速 度 为 9. 81 m·s-2 .颗 粒 和 颗 粒 之 间,颗 粒 和 几 何 体 之 间 的 接 触 模 型 均 设 定 为 He r t z ? Mi nd l i n( nos l i p)模型 . 设定物料颗粒的入料量、粒径及其所占比例与实验一 致,设 置 与 实 验 一 致 的 转 子 转 速 .为 模 拟 物 料 流进入转子的情况 [19],将颗粒工厂设定为与转子同轴心半径为 70mm,高为 320 mm 的圆 柱体,颗粒在 颗粒工厂内部随机生成,仿真时间为 10s. 利用 EDEM 软件处理提取颗粒与锤头撞击时,颗粒的质量、颗粒的半径、颗粒与锤头之间的 相对速 度、颗粒与锤头的接触时间等信息,并结合理论推导计算得到仿真结果,如图 12 所示 . 图 11 转子离散元模型 图 12 离散元仿真结果 F i 11 Ro t o rd i s c r e t ee l emen tmode l g. F i 12 Di s c r e t ee l emen t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 g. 由图 12 可知:第 2 列的磨损值最大,第 2~13 列的磨损 值呈 下 降趋 势,但 第 6 列 有 所 上 升;第 8~ 13 列的磨损值几乎为 0,这是由于仿真时,未引入破碎腔,缺少从破碎腔反弹回来的颗粒对锤头的冲击 .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选择第 1~7 列的磨损数据进行分析 . 3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为验证仿 真结果的 正确性,将锤头 磨损量 的仿真 与实 验结果 进行对比 分析 .在 锤头 上 选择 第 1~7 列所有网格的相对磨损程度,取每个网格上的磨损值 与总磨 损值的 比 值,作 出 实 验 值 与 模 拟 值 对 比 图, 如图 13 所示 .图 13 中: 狊 为相对磨损程度 . 由图 13 可知:第 1 列的磨损仿真值与实验值的结果相差 很 大,实 验 中,锤 头 的 中 部 区 域 磨 损 严 重,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吕宁,等: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磨损形式的确定 309 但仿真相对比较平缓,这 是 因 为 仿 真 时 没 有 引 入 破 碎 腔, 缺少从破碎腔反弹撞击锤头所引起的磨损,这也进一 步说 明,锤头第 1 列的磨损主要是由破碎腔反弹的颗粒撞击形 成的;第 2~7 列仿真 与 实 验 所 得 的 相 对 磨 损 程 度 的 变 化 趋势几乎一致,均是中间磨损严重而两端磨损量较小 . 综上所述,通过将锤头磨损量的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 对比,可证明离散元模拟仿真的正确性 . 4 锤头磨损形式确定 4. 1 锤头受力分析 利用 EDEM 软件的 后 处 理 功 能,提 取 转 子 运 行 过 程 中锤头表面所受法向和切向上的碰撞力 .总碰撞力( 犉t)随 时间( 狋)的变化,如图 14 所示 . 由图 14 可 知:在 0~4. 2s 时,锤 头 所 受 撞 击 力 几 乎 为 0,这是由于进入转子的物料 颗粒先在 转 子 内 形 成 物 料 层,而被抛出转子的颗 粒 很 少,当 转 子 内 形 成 稳 定 的 物 料 层后,被 抛 出 转 子 的 颗 粒 量 达 到 相 对 稳 定 状 态;在 5. 5s 时,仿真系统达到稳定,此时,转子连续不断地抛出颗粒撞 击锤头 . 图 13 锤头磨损量的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由图 14 还可知:锤头受力的任意时刻,法向总碰 撞力 总是大于切向总碰撞力 .这说明锤头主要受到颗粒的法向 F i 13 Compa r i s ono fs imu l a t i onand g. expe r imen tr e su l t so fhamme rwe a r 冲击 . 利用 EDEM 软件导出颗粒每次冲击锤头的法向相对速度和切向相对速度,两者的反正切值 为冲击 角 .颗粒撞击锤头的冲击角及其颗粒数占比的分布,如图 15 所示 .图 15 中: 狏 为速 ζ 为各区间个数占比; 度; °~70 °之 间,其 颗 粒 数 占 比 达 到 α 为角度区间 .由图 15 可知:颗粒 撞 击 锤 头 的 冲 击 角 主 要 集 中 在 50 78%.因此,可以得出锤头主要是受到颗粒的法向冲击 . 图 14 锤头表面受力 图 15 颗粒撞击锤头的冲击角与颗粒数占比 F i 14 S t r e s sonsu r f a c eo fhamme r g. F i 15 Impa c tang l eandp r opo r t i ono fnumbe ro fpa r t i c l e s g. 4. 2 颗粒的接触力及与锤头的相对运动分析 为了更好地判定颗粒对锤头磨损的作用形式,随机选 取 一个 颗 粒,追 踪 该 颗 粒 在 破 碎 制 砂 过 程 中, 所受接触力( 犉)及与锤头的相对运动速度( 狏r)随时间( 狋)的变化情况,如图 16, 17 所示 . 由 图 16 可知:在颗粒与锤头撞击的过程中,在 5. 005240s时,该颗粒与锤头接触,切向接触力和法 向接触力同时增大;在 5. 005252s时,颗 粒 与 锤 头 间 的 切 向 接 触 力 和 法 向 接 触 力 同 时 达 到 最 大 值;在 5. 005272s时,颗粒与锤头不再接触,两者分离 .颗粒与锤头接触时间约为 32μs.在颗粒与 锤头 撞击的 整个过程中,法向接触力大于切向接触力,说明颗粒对锤头的作用主要是瞬时的法向冲击 . 由图 17 可知:颗粒与锤头接触后,切向相对速度只是略有下降;法向相对速度先减小,在 5. 00525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10 2019 年 s时,达到最小值,此时,也是接触力最大的时刻;之后,法向相 对速 度增加,而切向 相对速度 只有少 量减 小 .故颗粒在撞击锤头的过程中,受 到 锤 头 的 阻 力,主 要 消 耗 颗 粒 的 法 向 动 能,而 切 向 动 能 在 整 个 过 程 中,只有少许降低 .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颗粒对锤头的作用主要是法向的冲击作用 . 图 16 颗粒与锤头的接触力 图 17 颗粒与锤头间的相对速度 F i 16 Con t a c tf o r c ebe twe enpa r t i c l eandhamme r g. F i 17 Re l a t i veve l o c i t twe enpa r t i c l eandhamme r g. ybe 4. 3 锤头磨损表面扫描电镜分析 选择已磨 损的锤头(图 3),在磨损的锤 头上 选择 一 块碳化 钨合金作为 观测 对象 .首先,利用超 声 波 清洗机将样品表面的油污、污渍去除 .然后,放入烘干机 烘干,完成样 品 制 备 .使 用 内 置 能 谱 仪 台 式 扫 描 电镜,得到锤头磨损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如图 18 所示 . ( a)样品点 1 ( b)样品点 2 ( c)样品点 3 图 18 扫描电镜结果 F i 18 Sc ann i nge l e c t r onmi c r o s c oper e su l t s g. 由图 18 可知:样品点 1, 2, 3 中均可观察到大量的凹坑,这是由 于 锤 头 表 面 受 颗 粒 不 断 撞 击 而 产 生 裂纹,随着冲击的进行,裂纹扩展,材 料 脱 落 形 成 凹 坑,这 就 是 典 型 的 脆 性 材 料 冲 击 磨 损 造 成 的 表 面 形 貌 .凹坑中的粒子主要为残存的碳化钨颗粒,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性好、抵抗冲击的能力强,因此,可以承 受颗粒的冲击和切削 .当颗粒以一定 角 度 冲 击 材 料,产 生 所 谓 的 “阴 影 效 应”,使 得 处 在 碳 化 钨 颗 粒 “阴 影”中的其他材料承受颗粒冲击和切削的几率降低,程度减轻,从而降低材料的磨损 . 由图 18( c)可知:图中有比较明 显 的 划 痕 状 的 沟 壑,其 现 象 是 由 颗 粒 对 材 料 切 向 作 用 造 成 的 .从 扫 描电镜结果得到的锤头磨损失效现象符合碳化钨合金冲击磨损,这在文献[ 20 22]的实验中均有体现 . ? 冲击磨损是颗粒对材料表面的反复冲击而使材料表 面产生 渐进 的 损 耗 .冲 蚀 磨 损 和 撞 击 磨 损 是 冲 击磨损的两大类 .撞击磨损指的是颗粒对一个固体表 面的反 复不断 地 冲 击,在 实 际 情 况 中,撞 击 与 滑 动 是紧密联系的,接触表面相互接近时,存在撞击的法向和切向分量 .撞击磨损是一种由粘着磨损、磨粒磨 损、表面疲劳等多种磨损机理的综合作用的复杂磨损情况 . 综上所述,结合电镜结果和 EDEM 软件对锤头的 受 力 分 析、颗 粒 和 锤 头 撞 击 时 间 段 内 的 接 触 力 分 析、相对速度分析及冲击磨损的作用机理分析,可判定锤头的磨损形式为冲击磨损 . 5 结束语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的锤头磨损形 式进行 全面 的 研 究 .通 过 将 锤 头 磨 损 表 面 进 行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吕宁,等:立轴冲击破碎机锤头磨损形式的确定 311 离散,获取磨损表面信息,除第 1 列的磨损仿真值与实验值的结果相差很大,第 2~7 列仿真值与实验值 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 .针对第 1 列的现象差异,其原因是仿真时,没有引入破碎腔,缺少从破碎腔反弹撞 击锤头所引起的磨损,同样,也进一步说明锤头第 1 列的 磨 损主要 是由 破 碎 腔 反 弹 的 颗 粒 撞 击 形 成 的 . 通过仿真数据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离散元模拟仿真手段的可行性与正确性;通过从锤头的受力特 性,颗粒与锤头间的作用力及相对速度等多角度分析整个 磨 损过程,并 结 合 磨 损 锤 头 的 表 面 微 观 形 貌, 最终确定锤头的磨损类型为冲击磨损 . 参考文献: [ 1] 高强,张建华 .破碎理论及破碎机的研究现 状 与 展 望[ J].机 械 设 计, 2009, 26( 10): 72 75. DOI: 10. 13841/ cnk i. x ? j. j s 2009. 10. 002. j. [ 2] 郑鸣皋 .略谈制砂设备的开发[ J].矿山机械, 2004( 1): 18 22. ? [ 3] DALLIMORER, FENSOME G, KJAERRAN K. 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c r ushe r:US, US8042756[ P]. 2011 10 25. ? ? [ 4] MURATA H, CHI J IM, HINO N, 犲 狋犪 犾. Ana l s i so fwe a ri nimpa c tc r ushe r s[ J]. Re s ou r c e sPr o c e s s i ng, 1991, 38( 1): y 9 15. DOI: 10. 4144/r 1986. 38. 9. ? ps j [ 5] MARSHALL A, PARRY T,WILSONJ.Ope r a t i ona lwe a ri nt heimpe l l e ro fave r t i c a lsha f timpa c tb r e ake r[ J]. 1993, 162/163/164: 1022 1024. DOI: 10. 1016/0043 1648( 93) 90115 3. We a r, ? ? ? [ 6] CLEARYP, S INNOTT M. S imu l a t i ono fpa r t i c l ef l owsandb r e akagei nc r ushe r sus i ngDEM:Pa r t2:Impa c tc r ush e r s[ J].Mi ne r a l sEng i ne e r i ng, 2015, 74: 163 177. DOI: 10. 1016/ mi neng. 2014. 11. 017. ? j. [ 7] 吴明清 . Sandv i kRP 系列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的性能和应用[ J].矿山机械, 2008( 13): 71 73. ? [ 8] 李本仁 .国外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发展概况[ J].矿山机械, 2004( 1): 13 14. ? [ 9] 吕龙飞,侯 志 强,廖 昊 .基 于 离 散 元 法 的 立 轴 破 转 子 磨 损 机 制 研 究 [ J].中 国 矿 业, 2016, 25(增 刊 2): 312 316. DOI: ? i s sn. 1004 10. 3969/ 4051. 2016. z 2. 073. ? j. [ 10] YANGJ i anhong, FANG Hua i i ng, LUO Man. Loadandwe a rexpe r imen t sont heimpa c thamme ro fave r t i c a lsha f t y impa c tc r ushe r[ J]. 2015, 103( 1): 012041. DOI: 10. 1088/1757 899X/103/1/012041. ? [ 11] 刘敏芳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破碎及磨损仿真研究[ D].济南:济南大学, 2008. [ 12] 邹付群,成思源,李苏洋,等 .基于 Ge omag i cQua l i f 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0, 26( 2): 79 ? y 软件的冲压件回弹检测[ cnk i. o fmd r. 2010. 02. 002. 81. DOI: 10. 13952/ j. j [ 13] SHELDON G, FINNIEI. Ont heduc t i l ebehav i o ro fnomi na l l r i t t l ema t e r i a l sdu r i nge r o s i vecu t t i ng[ J]. J ou r na l yb 1966, 88( 4): 387 392. DOI: 10. 1115/1. 3672666. o fEng i ne e r i ngf o rI ndus t r ? y, [ 14] JOHNSON K. Con t a c tme chan i c s[ J]. J ou r na lo fTr i bo l ogy, 1985, 108( 4): 96?119. DOI: 10. 1017/CBO978113917 1731. [ 15] GREWAL H, S INGH H, AGRAWAL A. A phenomeno l og i c a lmode lf o rs l u r r r o s i onp r ed i c t i ono ft he rma lsp r ay ye c oa t i ngs[ J]. Tr i bo l ogyLe t t e r s, 2014, 56( 1): 119 132. DOI: 10. 1007/s 11249 014 0391 3. ? ? ? ? [ 16] FINNIEI. Someobs e r va t i onsont hee r o s i ono fduc t i l eme t a l s[ J].We a r, 1972, 19( 1): 81?90. DOI: 10. 1016/0043? 1648( 72) 90444 9. ? [ 17] POWELL M,WEERASEKARA N, COLES, 犲 狋犪 犾. DEM mode l l i ngo fl i ne re vo l u t i onandi t si n f l uenc eong r i nd i ng mi neng. 2010. 12. 012. r a t ei nba l lmi l l s[ J].Mi ne r a l sEng i ne e r i ng, 2011, 24( 3/4): 341 351. DOI: 10. 1016/ ? j. [ 18] 邢大伟,房怀英,杨建红,等 .立轴冲 击 破 碎 机 转 子 出 料 特 性 仿 真 实 验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5, 36 ( 5): 500 50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5. 0500. ? ? [ 19] 路文典 .立轴冲 击 式 破 碎 机 制 砂 规 律 与 效 果 改 进 研 究 [ J].云 南 水 力 发 电, 2007, 23( 6): 90?93. DOI: 10. 3969/ j. i s sn. 1006 3951. 2007. 06. 023. ? [ 20] ANTONOV M, PIRSOJ, VALLIKIVIA, 犲 狋犪 犾. Thee f f e c to ff i nee r oden tr e t a i nedont hesu r f a c edu r i nge r o s i ono f me t a l s,c e r ami c s,p l a s t i c,r ubbe randha r dme t a l[ J].We a r, 2016, 354/355: 53 68. ? [ 21] ALLEN C, SHEEN M,WILLIAMSJ, 犲 狋犪 犾. Thewe a ro fu l t r a f i ne WC r dme t a l s[ J].We a r, 2001, 250( 1 12): ?Coha ? 604 610. DOI: 10. 1016/s 0043 1648( 01) 00667 6. ? ? ? [ 22] 龚宝龙 .煤液化高温调节阀流动磨损预测及校核研究[ 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 2014.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崔长彩)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68 ? 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 检测敏感性影响分析 龙盛蓉1,黄永跃1,李志农1,徐长英2,淦文建1 ( 1.南昌航空大学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63; 2.南昌航空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 采用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磁致伸 缩 导 波 管 道 检 测 平 台,在 待 测 管 道 上 预 置 与 周 向 分 别呈 0 °~90 °的 10 个大小相同的槽型缺陷,依次利用 犔( 0, 2)纵向模态导波和 犜( 0, 1)扭转模态导波进行检测 . 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 犔( 0, 2)导波缺陷回波幅值随着缺陷角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50 °时已经难以分辨出缺 陷 信号, 犔( 0, 2)导波适合检测 50 °以下缺陷; 犜( 0, 1)导波的缺陷幅值随着缺陷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 增 大,并 且 整 体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犜( 0, 1)模态导波对各个方向的缺陷检测均有良好的适用性 . 关键词: 磁致伸缩;管道检测;导波模态;缺陷方向;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 TB51;TG115. 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12 07 ? ? ? 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狀犛 犲狀 狊 犻 狋 犻 狏 犻 狋 犳犕犪犵狀犲 狋 狅 狊 狋 狉 犻 犮 狋 犻 狏 犲犌狌 犻 犱 犲 犱 狔 狔狅 犠犪 狏 犲犇犲 狋 犲 犮 狋 犻 狅狀狋 狅犇犲 犳 犲 犮 狋犇犻 狉 犲 犮 狋 犻 狅狀 LONGSheng r ong1,HUANG Yongyue1,LIZh i nong1, XU Changy i ng2,GAN Wen i an1 j ( 1.KeyLabo r a t o r fNonde s t r uc t i veTe s t i ng Mi n i s t r fEduc a t i on, yo yo NanchangHangkongUn i ve r s i t i na; y,Nanchang330063,Ch 2.Eng i ne e r i ngTr a i n i ngCen t e r,NanchangHangkongUn i ve r s i t i na) y,Nanchang330063,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 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gu i dedwavep i l i nei nspe c t i onp l a t f o rm wa se s t ab l i shedbyme anso ff i n i t ee l e pe men ts imu l a t i onandexpe r imen t.10g r oovedde f e c t swi t ht hes ames i z ewe r ep r e s e t edont hep i l i ne.Thean pe l ebe twe ent hemandt hec i r cumf e r enc ewa sf r om0t o90deg r e e s.犔( 0, 2)l ong i t ud i na lmodegu i dedwave sand g 犜( 0, 1)t o r s i ona lmodegu i dedwave swe r eus edt oc onduc tp i l i nede t e c t i oni nt u r n.Bo t hs imu l a t i onandex pe i dedwavede f e c te chode c r e a s e sg r adua l l t ht hei n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amp l i t udeo f犔( 0, 2)gu ywi pe c r e a s eo fde f e c tang l e,andi ti sd i f f i cu l tt od i s t i ngu i sht hede f e c ts i lwheni ti s50deg r e e s,wh i cha r emo r e gna i dedwavede c r e a s e sf i r s tand su i t ab l ef o rde f e c tde t e c t i onbe l ow50deg r e e s;t hede f e c tamp l i t udeo f犜( 0, 1)gu t heni nc r e a s e swi t ht hei nc r e a s eo fde f e c tang l e,andt hes i l t o i s er a t i oi sh i i chhavegoodapp l i c a ? ?no gna gh,wh b i l i t o rde f e c tde t e c t i oni na l ld i r e c t i ons. yf 收稿日期: 2017 03 29 ? ? 通信作者: 龙盛蓉( 1979 E i l: l o r na l ong@126. c om. ?),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电磁检测和无损评价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016YFF0203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675258,51261024);江 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GJ J 15069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1BAB206039);教 育 部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ZD201429003) 第3期 龙盛蓉,等: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敏感性影响分析 313 t o s t r i c t i on;p i l i nede t e c t i on;gu i dedwavemode;de f e c td i r e c t i on;s ens i t i v i t 犓犲 狉 犱 狊: magne pe y 狔狑狅 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技术 [1?4]在继承传统导波优势的 基 础 上,避 免 了 其 接 触 式 检 测 的 弊 端,在 目 前 导 波检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为了实现石油、化工传输管道的快速检测,学者针对磁致伸缩导 波检测技术,从材料特性、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与理论基 础 等 方 面 开 展 研 究 .王 秀 彦 等 [5]对 单 层 管 道 中 纵向导波模态进行分析,在研究导波传播中的频散和 多 模 态 特 性 的 基 础 上,得 出 轴 对 称 犔( 0, 2)模 态 的 [] 导波适于管道中的缺陷检测 . L i u 等 6 对纵 向 导 波 模 式 犔( 0, 2)研 究,发 现 在 特 定 频 率 范 围 内 该 模 态 导 [] 波不发生频散现象,同时,超声振动在整个管道壁中分布较均匀 . Lowe 等 7 利用 中心频 率为 70kHz的 [] 犔( 0, 2)模态对单层管道中的周 向 缺 陷 进 行 检 测,得 到 该 模 态 的 缺 陷 反 射 系 数 曲 线 .刘 胜 骆 等 8 采 用 建 模与实验 相结合 方 式,利用磁 致伸缩 超声导 波检测长 输管道,结果表 明,其检测 灵敏度能达 到 1% 以 上 [] 的截面变化量 . Nakamu r a 等 9 研究扭转模式 犜 波在不同厚度管道中的模式转换特性,并得 出扭 转模态 [ ] 导波可检测出缺陷面积大于横断面 35% 的 腐 蚀 缺 陷 的 结 论 . Kim 等 10 设 计 特 定 结 构 的 磁 致 伸 缩 导 波 传感器,检测管道中的轴向及周向裂纹 .然而,学者们在选择检测导波模态时,主要依据导波在传播过程 中的频散特性及模态单一性 [1112],并未考虑检测中导波 模态 与检测 缺陷方 向 两 者 间 相 互 作 用 与 检 测 敏 感度的影响,因而本文采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缺陷角度对磁致伸缩纵向导波和扭转导波检 测的敏感性影响,并从纵向模态导波和扭转模态导波振动特性的角度分析原因 . 1 磁致伸缩导波的检测 1. 1 磁致伸缩导波检测原理及实验平台 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依靠磁致伸缩效应 [13]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14],即当铁磁性材料置于交变磁场环境 中,并被磁化时,在材 料 中 产 生 随 磁 场 改 变 而 变 化 的 磁致伸缩应变 .在铁 磁 体 内 激 发 出 应 力 波,该 弹 性 波 沿构件方向传播即形 成 了 导 波 .与 此 相 对 应,铁 磁 性 材料在 受 到 弹 性 波 作 用 时,将 产 生 逆 磁 致 伸 缩 效 应 [15],导致铁磁体内磁感应强度的变 化 .依据法拉第 电磁感应定律,变化 的 磁 场 产 生 变 化 的 电 场,即 磁 感 应强度的变 化 必 然 造 成 接 收 线 圈 电 压 的 变 化,从 而 实现机械振动量的转换测量 . 磁致伸缩 导 波 检 测 系 统 主 要 由 检 测 主 机、磁 致 伸缩导波激 励 和 接 收 传 感 器 及 信 号 系 统 组 成,装 置 示意图和搭 建 的 现 场 实 验 平 台 分 别 如 图 1, 2 所 示. 图 1, 2 中:待检测管道为 20# 钢;长度为 3200 mm; 外径为 102mm;厚度为 4mm. ( a)检测主机与信号系统 图 1 磁致伸缩导波实验装置 F i 1 Expe r imen te i t d i ag r am g. qu pmen o f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wavegu i de ( b)犔 传感器 ( c)犜 传感器 图 2 磁致伸缩导波现场实验平台 F i 2 F i e l dexpe r imen t a lp l a t f o rmf o r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wavegu i de g. 管道材料特性参数,如表 1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14 2019 年 表 1 管道材料特性参数 Tab. 1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pa r ame t e ro f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ma t e r i a l s 材料特性 犈/GPa υ 数值 描述 材料特性 211 杨氏模量 0. 286 泊松比 -3 ρ/kg·m -1 σ/s·m 数值 描述 7850 密度 7 1. 32×10 材料特性 数值 描述 -6 电导率 4. 17×10 λs -1 犕s/A·m 1. 5×106 饱和磁致伸缩量 饱和磁化强度 磁致伸缩纵态导波和扭转导波传感器均采用自发自收式探头,放置在距管道左端 100 mm 处 .信号 发生器给予的激励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后,将其输入到激励线圈进行磁致伸缩导波的激励 .产生的导波 经过接收装置产生相应感应电压信号,并将输出到计算机上进行显示 . 1. 2 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仿真模型 磁致伸缩导波几何模型,如图 3 所示 .与实验平台相对应,磁致伸缩导波模型主要由动态磁场、静态 偏置磁场 [1621]、管道和空气域 4 部分组成 .其中,空气域用长度为 3400mm,半径为 80mm 的圆 柱体代 替;动态磁场由交变线圈产生;纵向模态导波的静态偏置磁场是由一直流螺 线管 线 圈组 成(图 3( a)),动 态线圈和静态偏置磁场皆沿管道轴向方向;扭转模态的动态 交 变线圈 外径 为 114 mm,静态 偏置 磁场是 由贴于管道外侧的矩形镍片组成(图 3( b)),镍片外径 为 110 mm,对 其 沿 长 度 方 向 进 行 磁 化,使 其 处 在 偏置静态磁场的周向磁化状态下 .相关 材 料 属 性 设 置 如 下:空 气 域 的 相 对 磁 导 率 和 介 电 常 数 为 1;线 圈 为铜线绕制;相对磁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为 1;电导率为 5. 998×107s·m-1 . ( a)纵态导波激励模型 ( b)扭转导波激励模型 图 3 磁致伸缩导波几何模型 F i 3 Ge ome t r i cmode lo f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gu i dedwave g. 动态线圈中所加载的激励信号( 犻)表达式为 [ (2π6犳狋)]. 狋)1-cos 犻 = 0. 5 犐s i n( 2π犳 上式中: 犐 为电流大小, A; kHz. 犳 为激励频率, 管道群速度与相速度,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磁致伸缩纵向模态导波 犔( 0, 2)在 100kHz下群速度为 5234m·s-1 ;扭转模态导波 犜( 0, 1)在 100kHz下群速度为 3138m·s-1 . ( a)群速度 ( b)相速度 图 4 管道群速度与相速度 F i 4 Gr oupve l o c i t s eve l o c i t fp i g. yandpha yo p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龙盛蓉,等: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敏感性影响分析 315 选择动态线圈激励信号频率为 100kHz,电 流 为 2A,匝 数 为 40.纵 向 模 型 中 静 态 线 圈 匝 数 为 200 匝 .取有限元模型中管道上靠近传 感 器 的 任 一 质 点 为 研 究 对 象,通 过 仿 真 计 算 得 到 100kHz 下 纵 向 导 波和扭转导波管道中位移图,如图 5 所示 .图 5 中: 狊 为 位 移 .由 图 5( a)中 可 知:轴 向 位 移 比 径 向 位 移 大 一个数量级,周向位移基本为零,可判断在管道中激励的为纵向导波 .由图 5( b)可知:周向 位移最大,比 轴向位移和径向位移大一个数量级,可判断在管道中激励的导波为扭转导波 . ( a)纵向导波位移 ( b)扭转导波位移 图 5 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模型位移图 F i 5 Di sp l a c emen tmapo f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gu i dedwaves ens o r g. 1. 3 研究对象 在检测过程中,为了分析 犔( 0, 2)及 犜( 0, 1)模态导波对管道上不同方向缺陷检测的效 果,设 置相关 检测试样,如图6 所示 .图6 中:缺陷中心点为槽型通透性缺陷,位置位于距管左端1100mm 处,其长度 为 25mm,宽度为 4mm;初 始 缺 陷 为 周 向 缺 陷,在 待 测 管 道 上 预 置 与 周 向 分 别 呈 0 °~90 °(依 次 间 隔 10 °)的 10 个大小相同的槽型缺陷 . ( a)仿真模型缺陷 ( b)实验管道缺陷 图 6 管道初始周向缺陷 F i 6 P i n i t i a lc i r cumf e r en t i a lde f e c t g. pei 2 不同角度缺陷导波检测 2. 1 实验数据 采用节 1. 1 所搭建实验检测平台,分别利用 犜 波 激 励 探 头 及 犔 波 激 励 探 头 对 定 制 试 样 进 行 检 测, 探头均放置于距离管道左端 100mm 处 .通 过 分 析 频 散 曲 线,确 定 激 励 频 率 为 100kHz.针 对 不 同 角 度 对象,对 0 °, 40 °, 50 °和 90 ° 4 个典型缺陷幅值进行放大,检测结果如图 7 所示 . 通过提取上述检测结果的缺陷回波幅值信号可知:对于 犔 模态导 波,随着缺 陷角 度的增 大,缺陷信 号幅值不断下降;当缺陷与周向呈 0 °时,幅值最大; 50 °时 缺 陷 信 号 变 得 极 其 微 弱,基 本 难 以 分 辨 出 该 信 号;超过 50 °后,缺陷回波信号完全淹没在噪声中 .因此, 犔 模态导波不适宜检测与周向呈大角度的缺陷, 其检测范围在 0 °~50 °左右;对于 犜 模态导波,随着缺陷角度的增大,其幅值先减小后又增大, 40 °时达到 最小值,但仍可分辨出缺陷回波信号 . 2. 2 仿真研究结果 为了研究缺陷角度与导波模态对 检 测 效 果 的 影 响,以 前 文 所 建 立 的 数 值 仿 真 模 型 为 基 础,设 计 1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16 ( a)纵态导波 2019 年 ( b)扭转导波 图 7 缺陷回波实验信号 F i 7 De f e c te choexpe r imen t a ls i l g. gna 个裂纹类缺陷 .该缺陷大小保持相等,但 与 管 道 轴 向 夹 角 均 按 照 间 隔 10 °沿 管 道 径 向 依 次 递 增 .在 管 道 端 部接收端提取任意一节点的振幅为接收信号,可得到 犔 及犜 模态导波检测回波信号,分别如图 8( a), ( b)所示 . ( a)纵态导波 ( b)扭转导波 图 8 缺陷回波仿真信号 F i 8 Ro t a t i nge chos i lo fde f e c ta l ongax i a ld i r e c t i ono fp i g. gna pe 通过分析仿真和实验回波信号图可以得出:仿真和实 验 结果 具 有 较 好 的 一 致 性,二 者 相 互 印 证 .对 于 犔 模态导波,随着缺陷角度的增大,缺陷信号幅值不断下降,并且逐渐被噪声淹没;而 犜 模态导波,随 着缺陷角度的增大,其幅值先减小后又增大, 40 °时达到最小值,却依然可以分辨出缺陷信号 . 3 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检测的敏感度 3. 1 检测结果 通过数值仿真和实 验 研 究 两 种 方 法 研 究 犔( 0, 2)和 犜( 0, 1)两 种 不 同 模 态 导 波 在 检 测 不 同 方 向 缺 陷 时 的 检 测 效 果,为 直观看到在一 定 缺 陷 角 度 下,此 两 种 模 态 导 波 对 缺 陷 检 测 的 优劣程度,现将 缺 陷 回 波 幅 值 与 端 面 回 波 幅 值 之 比 定 义 为 检 测敏感度 .根据上文检测 信 号 幅 值 及 端 面 回 波 幅 值,绘 制 出 两 种模态导波检测敏感度随缺陷角度变化图,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知: 犔( 0, 2)模 态 的 检 测 敏 感 度 随 缺 陷 角 度 增 加 而一直减小, 犜( 0, 1)模 态 的 检 测 敏 感 度 则 随 着 缺 陷 角 度 增 加 先减小后增大;在 0 °~40 °时, 犔( 0, 2)的 检 测 敏 感 度 整 体 高 于 犜( 0, 1)模态,此时, 犔( 0, 2)和 犜( 0, 1)模态 对缺陷均有 较 高 的 检测敏感度;而在缺陷角度 超 过 40 °以 后, 犜( 0, 1)模 态 的 检 测 图 9 两种模态导波检测 灵敏度随缺陷角度的变化 F i 9 Sens i t i v i t ftwomode so fgu i ded g. yo 敏感度逐渐高于 犔( 0, 2)模 态;值 得 注 意 的 是,尤 其 是 超 过 50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wavede t e c t i onva r i e swi t hde f e c tang l e 第3期 龙盛蓉,等:缺陷方向对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敏感性影响分析 317 以后, 犔( 0, 2)模态的检测敏感度 极 低,而 犜( 0, 1)模 态 仍 具 有 较 高 的 检 测 敏 感 度 .分 析 缺 陷 反 射 信 号 可 发现,当敏感度小于 0. 1 时,缺陷即不能被 识 别 .由 此 可 见, 犜( 0, 1)模 态 导 波 对 各 个 方 向 的 缺 陷 检 测 均 有良好的适用性,而 犔( 0, 2)模态导波比较适合于 50 °以下缺陷的检测 . 3. 2 原因探究 对于 犔( 0, 2)模态,其波形的振动表现形式为轴向振动,波的传播方向也沿管道轴向方 向向前传播, 其振动特性,如 图 10( a)所示 .导 波检测 识别缺 陷的依据是波 遇到缺 陷时产 生的 反射信 号,导波与 缺 陷 接触面积越大其反射信号越强 .当缺陷沿周向分布时,其与 纵向 模态导 波 的 接 触 面 积 最 大,因 而 检 测 效 果最好;反之,缺陷沿轴向分布时,其检测效果较差 .对 于 犜( 0, 1)模 态,振 动 特 性 如 图 10( b)所 示,其 波 形的振动表现形式为周向振动,而波的传播方向沿管 道轴向 方向传 播,因 此,扭 转 模 态 导 波 对 轴 向 缺 陷 也可进行较好地识别 . ( a)纵向模态 ( b)扭转模态 图 10 导波振动特性 F i 10 Gu i dedwavev i b r a t i on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g. 4 结束语 结合实验研究与数值仿真方法,分析管道中缺陷方向 与 导波 检 测 模 态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研 究 得 出: 在0 °~40 °时, 犔( 0, 2)和 犜( 0, 1)模 态 均 有 较 高 的 敏 感 性,但 犔( 0, 2)的 检 测 敏 感 度 整 体 高 于 犜( 0, 1)模 态;当缺陷角度超过 40 °直至 50 °以后, 犜( 0, 1)模态检测敏感度逐渐高于 犔( 0, 2)模 态,且 此时 犔( 0, 2)模 态的检测敏感度极低,而 犜( 0, 1)模态仍具有较高的检测敏感度 .通过分析不同模态导波的振动特性,从 而得出 犜( 0, 1)模态导波对各个方向的缺陷检测均有良好的适用性,而 犔( 0, 2)模态导波较适合检测 50 ° 以下缺陷 . 参考文献: [ 1] 黄松岭,王哲,王糰,等 .管道电磁超声导波技术及 其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 J].仪 器 仪 表 学 报, 2018, 39( 3): 1 12. DOI: 10. ? cnk i. c s i. J 1702867. 19650/ j. j [ 2] TANG Mi ngx i,WU Xi n un, CONG Mi ng, 犲 狋犪 犾. A me t hodba s edonSVDf o rde t e c t i ngt hede f e c tus i ngt hemagne j t o s t r i c t i vegu i dedwavet e chn i J].Me chan i c a lSy s t emsand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6, 70/71: 601?612.DOI: 10. que[ gna sp. 2015. 09. 018. 1016/ j. yms [ 3] 龙盛蓉 .管道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机理及传播特性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 4] 李志农,孟宁,龙盛蓉 .激励频率对扭转模态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性能影响[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7, 38 ( 5): 632 63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10030. ? ? [ 5] 王秀彦,王智,焦敬品,等 .超 声 导 波 在 管 中 传 播 的 理 论 分 析 与 试 验 研 究 [ J].机 械 工 程 学 报, 2004, 40( 1): 11?16. i s sn: DOI: 10. 3321/ 0577 6686. 2004. 01. 003. ? j. [ 6] LIU Zenghua, XIEXi aodong,WU B i ngao, 犲 狋犪 犾. Theapp l i c a t i ono fl owf r e ong i t ud i na lgu i dedwavemodef o r quencyl t hei nspe c t i ono fmu l t i l es t e e lf l o r a lp i s[ J]. J ou r na lo fPhy s i c s( Con f e r enc eSe r i e s), 2012, 353( 1): 12 13. DOI: ?ho ? pe 10. 1088/1742 6596/353/1/012013. ? [ 7] LOWE M, ALLEYNED, CAW L P. De f e c tde t e c t i oni np i sus i nggu i ded wave s[ J].Ul t r a s on i c s, 1998, 36: 147? p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18 2019 年 154. DOI: 10. 1016/S0041 624X( 97) 00038 3. ? ? [ 8] 刘胜 骆,苏 军 .基 于 超 声 导 波 技 术 的 长 输 管 道 无 损 检 测 [ J].无 损 检 测, 2015, 37( 6): 40?42.DOI: 10. 11973/ ws c 201506010. j [ 9] NAKAMURA N, OGIH,HIRAO M.Modec onve r s i onandt o t a lr e f l e c t i ono ft o r s i ona lwave sf o rp i nspe c t i on pei [ J]. J apane s eJ ou r na lo fApp l i edPhy s i c s, 2013, 52( 7): 7 14. DOI: 10. 7567/J JAP. 52. 07HC14. ? [ 10] KIM H W, KWON YE, CHOSH, 犲 狋犪 犾. She a r r i z on t a lwave s edp i nspe c t i onbya r r ay so fs egmen ?ho ?ba pedamagei t ed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pa t che s[ J]. IEEETr ansUl t r a s onFe r r oe l e c t rFr e t r o l, 2011, 58( 12): 2689 2698. DOI: 10. ? qCon 1109/TUFFC. 2011. 2131. [ 11] GREIL M, POOHSAIA, CHANDARANA N. Gu i dedwavep r opaga t i onanddamagede t e c t i oni nc ompo s i t ep i s pe r oeng. 2017. 04. 468. us i ngp i e z oe l e c t r i cs ens o r s[ J]. Pr o c ed i aEng i ne e r i ng, 2017, 188: 148 155. DOI: 10. 1016/ ? j. p [ 12] HERDOVICS B,CEGLA F. S t r uc t u r a lhe a l t h mon i t o r i ng us i ngt o r s i ona lgu i ded wavee l e c t r omagne t i ca c ous t i c t r ansduc e r s[ J]. S t r uc t u r a lHe a l t h Mon i t o r i ng, 2018, 17( 1): 24 38. DOI: 10. 1177/1475921716682688. ? [ 13] JOULEJR. Ont hee f f e c t so fmagne t i sm upont hed imens i onso fi r onands t e e lba r s[ J]. Ph i l o s oph i c a lMaga z i ne, 1847, 30( 199): 76 87, 225 241. DOI: 10. 1080/14786444708645656. ? ? [ 14] 孟 宁 .架 空 压 力 弯 管 的 超 声 导 波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 D].南 昌:南 昌 航 空 大 学, 2017.DOI: CNKI: CDMD: 2. 1017. 711463. [ 15] VILLARIE. Uebe rd i ea ende r ungende smagne t i s chenmomen t s,we l chede rzugundda sh i ndu r ch l e i t ene i ne sga l van i s chens t r omsi ne i nems t abevons t ah lode re i s enhe r vo r b r i ngen[ J]. Anna l enDe rPhy s i k, 2010, 202( 9): 87 122. ? 10. 1002/andp. 18652020906. DOI: [ 16] LONGSheng r ong, ZHONG Yun i ng, LIU Yi ng, 犲 狋犪 犾. Ef f e c to fhomogene ousb i a smagne t i cf i e l donou t tcha r a c pu t e r i s t i c so f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wavegu i des ens o r[ J]. Ac t aPe t r o l e iS i n i c a, 2014( 2): 390 394. DOI: 10. 7623/syxb2014 ? 02023. [ 17] LIU Zenghua, ZHANG Yi nong,WU B i ngao.Re s e a r chonf i n i t ee l emen ts imu l a t i oni nb i a s magne t i cf i e l do ft he J]. J ou r na lo fBa s i c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 2009, 17( 2): 281 289. 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s ens o rus edf o rs t e e ls t r ands[ ? DOI: 10. 1360/972008 2465. ? [ 18] 焦敬品,刘伟,马庆增,等 .偏置磁场对磁致伸缩纵向导波换能器效 能 的 影 响 研 究 [ J].实 验 力 学, 2013, 28( 5): 563 ? 571. DOI: 10. 7520/1001 4888 12 168. ? ? ? [ 19] VINOGRADOVS, COBB A, BARTLETTJ, 犲 狋犪 犾. De ve l opmen to fanove lomn i d i r e c t i ona lmagne t o s t r i c t i vet r ans duc e rf o rp l a t eapp l i c a t i ons[ J]. Ame r i c anI ns t i t u t eo fPhy s i c sCon f e r enc eSe r i e s, 2018, 1949( 1): 090002. DOI:10. 1063/1. 5031565. [ 20] 魏争,黄松岭,赵伟,等 .磁致伸缩管道缺陷超声导波检测系统研制[ J].电 测 与 仪 表, 2013, 50( 9): 21 25, 104. DOI: ? i s sn. 1001 10. 3969/ 1390. 2013. 09. 005. ? j. [ 21] 孙永,徐江,周金海,等 .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估计方法[ J].仪 器 仪 表 学 报, 2017, 38( 7): 1705 1713. DOI: ? 10. 19650/ cnk i. c s i. 2017. 07. 018. j.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27 ? 数码摄影测量技术在填充墙 框架抗震试验中的应用 林超1,郭子雄1,2,黄群贤1,2,叶勇1,2 ( 1.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将数码摄影测量( DP)技术引入填充墙框架受力全过程 的 位 移 场 测 量,研 究 DP 技 术 应 用 于 填 充 墙 框 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的可行性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采 用 DP 技 术 的 测 量 结 果 与 传 统 位 移 计 所 测 结 果 吻 合 良 好 .通过 DP 技术进一步得到在不同位移幅值下填充墙的剪切滑移破坏情况及框架柱的变形特征 . 关键词: 数码摄影测量;非接触测量;填充墙框架;抗震试验;位移场测量 中图分类号: TU375. 4;TP391.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19 05 ? ? ? 犃狆狆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犇犻 犻 狋 犪 犾犘犺狅 狋 狅 狉 犪犿犿犲 狋 狉 狀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 狀 狋 犪 犾 犵 犵 狔犻 犛 狋 狌犱狔狅狀犛 犲 犻 狊犿犻 犮犅犲犺犪 狏 犻 狅 狉狅 犳犐 狀 犳 犻 犾 犾 犲 犱犉狉 犪犿犲 狊 , , , LIN Chao1,GUOZ i x i ong1 2,HUANG Qunx i an1 2,YE Yong1 2 ( 1.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KeyLabo r a t o r o rS t r u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Di s a s t e rPr even t i ono fFu i anPr ov i nc e, yf j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d i i t a lpho t og r amme t r DP)t e chno l ogyi si n t r oduc edt ot hed i sp l a c emen t f i e l d me a su r emen t ? g y( o ft hei n f i l l edf r ame,andt hef e a s i b i l i t fapp l i ngt heDPt e chno l ogyt ot hes e i smi ct e s to fi n f i l l edf r ame yo y s t r uc t u r e si sd i s cus s ed.Thet e s t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me a su r emen tt akenbyt heDPt e chno l ogyag r e e swe l l wi t ht ha tt akenbyt het r ad i t i ona ld i sp l a c emen tme t e r s.Fu r t he rmo r e,t heshe a r s l i a i l u r eo ft hei n f i l l edwa l l ? pf unde rd i f f e r en td i sp l a c emen tamp l i t udeandt hede f o rma t i onf e a t u r eo ft hef r amec o l umnsa r eob t a i nedbyt he DPt e chno l ogy. 犓犲 狉 犱 狊: d i i t a lpho t og r amme t r c on t a c tme a su r emen t; i n f i l l edf r ame;s e i smi cpe r f o rmanc e;d i sp l a c e ? g y;non 狔狑狅 men t f i e l dme a su r emen t ? 传统试验位移测量方法存在安装复杂、测点有限、量程受限及易受损等局限性 [1?3].随着计算 机处理 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机像素的提高,数码摄影 测 量( DP)技 术 的 低 成 本、非 接 触 性 及 测 量 范 围 大 等 优 点 更为突出,可弥补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 .目前, DP 技术已 在岩 土工程 模型试验、桥梁 安 全 监 测 和 控 制 测 [] 量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8].在结构工程领 域, DP 技 术 也 逐 渐 得 到 重 视 和 研 究 应 用 .林 磊 等 9 探索 DP 技术在砌体墙试验变形测量中的适用性,证明这一新技术在结构试验 变形测 量中 的可行 性 .曲 哲等 [10]将 DP 技术应用到混凝土梁受剪 试 验 中,得 到 梁 剪 跨 区 内 的 全 局 位 移 场 和 变 形 场 .于 先 智 等 [11] 收稿日期: 2018 10 12 ? ? 通信作者: 郭子雄( 1967 E?ma i l: zxcy@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工 程 结 构 抗 震 减 灾 方 向 的 研 究 . guo hq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78254);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 2015Y4007)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20 2019 年 在钢结构冲击试验中采用 DP 技术观测钢结构震动变形情况,绘制试件的变形 曲线 .填充墙 框架 是目前 工程中常用的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墙与主 体框架 相互作 用、共 同 工 作 [12?15].在 填 充 墙 框 架 抗 震 试验中,填充墙平面内变形特征是研究框架与填充墙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机理的关键问题,而采用传统测 量方法难以获得填充墙平面内的不规则变形 .因此,本文采用 DP 技术测量填充墙 框架结构 抗震试 验中 填充墙的变形发展情况,并对带填充墙框架与空框架的变形区别进行分析 . 1 试验概况 1. 1 试验的设计及测量点的布置 制作 1 榀足尺空框架试件( BF)和 6 榀足尺填充墙框架试件( IF1~IF6),进行 低周往复 荷载作 用下 的抗震性能试验 .试件主要参数为不同的砌块类型和 不同的 拉结方 式,其 中,填 充 墙 砌 块 采 用 工 程 中 常 用的空心黏土砖( IF1)、混凝土空 心 砌 块( IF2)、陶 粒 混 凝 土 砌 块( IF5)和 加 气 混 凝 土 砌 块( IF6) 4 种,不 同拉结方式包括常规拉结( IF2)、钢 筋 通 长 拉 结( IF3)和 配 筋 砂 浆 带 拉 结( IF4) 3 种 .由 往 复 作 动 器 在 框 架梁端施加水平位移,在位移角为 1/1500, 1/1000, 1/700, 1/500 和 1/300 时 加载循 环一 次,在 位 移 角 为 1/200, 1/150, 1/100, 1/50, 1/35 和 1/25 时,加载循环 3 次 .采 用 带 滚 动 导 轨 的 竖 向 千 斤 顶 对 框 架 柱 施加 500kN 恒定轴压荷载 .试件加载装置,如图 1 所示 .加 载 过程中,通过采 集系 统对试件 水平荷 载进 行量测,使用激光位移计对梁端水平位移进行测量,并在 地 梁水平 和竖 向 安 装 位 移 计,监 测 地 梁 可 能 发 生的水平位移及竖向变形 . 为研究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往复加载过程中的平面变形情况,在试件表面粘贴布置标志点 .在地梁左 侧布置标志点 1,将其定为坐标原点,在地梁右侧同 高 处 布 置 标 志 点 16,在 地 梁 中 线 上 布 置 相 距 1. 5m 的两标志点 17, 18,将其作为尺寸参照 点 .在 框 架 梁 柱 中 线 处 布 置 标 志 点 2~15,在 填 充 墙 表 面 斜 对 角 线、中竖线及靠近梁柱的砌块上布置标志点 19~38.各标志点的布置位置,如图 2 所示 . 图 1 加载装置 (单位: mm) F i 1 Te s ts e t un i t:mm) ?up ( g. 图 2 标志点布置 (单位: mm) F i 2 Me a su r emen tpo i n ta r r angemen t( un i t:mm) g. 试验开始前,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支座上,并使相机镜 头保 持 与 框 架 中 心 同 高 .采 用 遥 控 器 远 程 控 制拍照,降低手 动 操 作 对 相 机 的 震 动 干 扰,提 高 成 像 质 量 .图 像的分辨率为 4272px×2848px.试验加载过程中对试件进 行连续图像采集,获得各位移幅值下试件标志点的位置信息 . 1. 2 主要试验结果 各试件 的 荷 载( 犘) ?位 移( Δ)曲 线,如 图 3 所 示 .由 图 3 可 知:砌体填充墙 的 存 在 提 高 了 框 架 结 构 的 抗 侧 刚 度 和 水 平 承 载力,使填充墙框架试件 表 现 出 良 好 的 变 形 性 能 和 耗 能 能 力; 不同砌体类型填充墙对框 架 试 件 水 平 承 载 力 的 提 高 幅 度 影 响 不同,其中,陶 粒 混 凝 土 砌 体 填 充 墙 框 架 试 件 ( IF5)的 水 平 承 载力最大,加气混凝土砌体 填 充 墙 框 架 试 件( IF6)的 承 载 力 和 图 3 荷载位移曲线 刚度退化较慢;对于不同 拉 结 方 式 填 充 墙 框 架 试 件,常 规 拉 结 F i 3 Load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 ?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林超,等:数码摄影测量技术在填充墙框架抗震试验中的应用 321 试件( IF2)的水平承载力最大,钢筋通长拉结试件( IF3)和配筋砂浆带拉结试件( IF4)在达到最大 荷载后 的承载力退化速度较慢 . 填充墙框架试件( IF1~IF6)填充墙均经历墙体开裂、裂缝贯通、砌块开裂剥落和墙体局部塌落等破 坏阶段,均为剪切滑移和对角开裂组合的破坏模式 .以试件 IF2 为例,当加载至 1/1000( 63 mm) Δ=2. 时,试件 IF2 墙体 与框 架交界处 出现裂 缝,墙 体出现阶梯 形裂 缝;当加 载至 1/500( 25 mm)时,墙 Δ=5. 体出现“ X”形裂缝,梁柱端出现数条弯曲裂缝;当 加载至 1/200( 13 mm)时,墙 体 部 分 砌 块 开 裂, Δ=13. 梁、柱端均有新裂缝出现;当加载至 1/50( 5 mm)时,部 分 砌 块 肋 被 剪 断,出 现 破 裂 掉 落 现 象,柱 Δ=52. 上端出现剪切裂缝;当加载至 1/35( Δ=75 mm)时,出 现 墙 体 部 分 塌 落 现 象,梁 柱 端 受 压 区 混 凝 土 压 碎 剥落;当加载至 1/25( Δ=105 mm)时,墙 体 砌 块塌 落 面 积 增 大 .当 位 移 角 为 1/50 和 1/25 时,试件 IF2 填充墙破坏形态,如图 4 所示 . 2 测量结果的分析 2. 1 图像数字化的处理 简化近似 方 法 有 以 下 2 个 假 定: 1)假 定 ( a)1/50 位移角 ( b)1/25 位移角 填充墙框 架 上 标 志 点 均 位 于 同 一 平 面; 2)忽 图 4 试件 IF2 破坏形态 略相机镜头畸变和相机分 辨率的影 响 .通 过图 F i 4 Fa i l u r emode so fIF2 g. 像数字化软件读取照片中标志点中心坐标,设测点 1 为坐标 原点( 0, 0),得 到 各 标 志 点 原 坐 标( 狓1 , 狔1 ). 考虑到在试件和相机摆放中出现的平面扭转问 题,标 志 点 原 坐 标 ( 狓1 , 16 所 确 定 的 狓 狔1 )参 照 标 志 点 1, 坐标轴和地梁中线上标志点 17, 18 所确定的坐标刻度,通过 转换公 式和 缩 放 比 例 对 标 志 点 坐 标 进 行 修 正,得到各标志点修正后坐标( 狓, 狔).即 狓2 = 狓1cosθ+狔1s i nθ, i nθ+狔1co sθ. 狔2 =-狓1s 取框架节点处布置的标志 点 6 所 测 水 平 位 移 值,采 用 DP ( 1) 技术绘制测得的试件荷载( 犘) ?位移( Δ)曲 线,与传 统激光位 移 计测量方法 所得 荷 载( 犘) ?位移( Δ)曲 线 基本重 合 .以 试 件 IF2 为例,两种测量方法所得荷载( 犘) ?位 移( Δ)曲 线,如图 5 所 示 . 由图 5 可知:在各位 移 角 加 载 到 最 大 位 移 时,采 用 DP 技 术 所 测结果存在的最大误差为 4. 6% ,表 明 采 用 DP 技 术 的 测 量 结 果与传统位 移 计 所 测 结 果 吻 合 良 好,具 有 一 定 的 可 靠 性 . DP 技术测量误差的产生原 因 主 要 有 以 下 3 个 方 面: 1)粘 贴 布 置 标志点和安装相机不够 精 确; 2)人 工 定 位 图 片 标 志 点 坐 标 有 误差; 3)采用简化近似方法处理图像平面坐标 . 2. 2 填充墙位移场的分析 图 5 试件 IF2 荷载位移曲线 F i 5 Load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o fIF2 ? g. 取填充墙上的标志点坐标绘制填充墙局部位移场,通过位 移场的 分 布 及 发 展 研 究 填 充 墙 的 变 形 破 坏过程 .以填充墙框架试件 IF2 为例,取 1/500, 1/200, 1/100 和 1/50 位移角下填充墙局部位移场,即标 志点 19~23, 27~30, 34~38 位 移值进 行 分析,如图 6 所 示 .图 6 中: 犎 为 标志点高 度; Δ犔 为 标 志 点 位 移值, Δ犔<0mm 为试件在不同位移角下正向加载时标志点的位移值, Δ犔>0mm 为试件反向加载时标 志点的位移值 . 由图 6 可知以下 2 点结论 . 1)通过填充 墙 中 部 上 下 标 志 点 的 位 移 差 值,可 得 到 在 不 同 位 移 幅 值 下 填充墙剪切滑移破坏情况,并计算 出 墙 体 相 对 滑 移 值 .在 1/100 位 移 角 正 向 加 载 时,标 志 点 27~30 的 20, 10, 0mm,可计算出标志点 27, 28 间 砂 浆 层 剪 切 滑 移 值 为 2 mm,标 志 点 28, 29 间 Δ犔 值分别为 18, 及标志点 29, 30 间 5 皮砌块砂浆层的剪切 滑 移 值 均 为 10 mm;在 1/50 位 移 角 正 向 加 载 时,标 志 点 27, 28 间砂浆层剪切滑移值仍为 2mm,标志点 28, 29 间 及 标 志 点 29, 30 间 5 皮 砌 块 砂 浆 层 的 剪 切 滑 移 值 分别增加到 14, 22mm. 2)同一位移角正反向加载时,由于 填充 墙出现 无 规 律 不 对 称 开 裂 破 坏,使 得 填 充墙标志点的位移值存在差异 .填充墙左侧标志点位移值的最大差值出现在标志点 22 处,在 1/50 位移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22 ( a)左侧 2019 年 ( b)中部 ( c)右侧 图 6 填充墙中部标志点测量值 F i 6 Me a su r edva l ueo fpo i n tonmi dd l eo fi n f i l l edwa l l g. 角下其差值为 10mm;填充墙右侧标志点位移 值 的 最 大 差 值 出 现 在 标 志 点 34 和 标 志 点 36 处,在 1/50 位移角下其差值分别为 4, 7mm;填充墙中部 标 志 点 位 移 值 的 最 大 差 值 出 现 在 标 志 点 28 处,在 1/500, 1/200, 1/100, 1/50 位移角正反向加载时,标志点 28 的位移差值分别为 2, 3, 4, 7mm. 2. 3 框架柱变形的分析 地震中填充墙与框架相互作用、共同工作,填充墙对框 架柱 的 受 力 状 态 产 生 较 大 影 响,使 得 框 架 柱 的侧向变形与空框架柱存在差异 .以填充墙 框 架 试 件 IF2 为 例,取 1/500, 1/200, 1/100 和 1/50 位 移 角 下框架柱位移场(即标志点 1~5, 12~16 的 坐 标 值)进 行 分 析,并 与 空 框 架 试 件 BF 柱 上 相 应 标 志 点 坐 标值进行对比,如图 7 所示 . ( a)IF2 左柱 ( b)IF2 右柱 ( c)BF 左柱 ( d)BF 右柱 图 7 框架柱标志点测量值 F i 7 Me a su r edva l ueo fpo i n tonf r amec o l umns g. 由图 7 可知以下 2 点结论 . 1)由于填充 墙 的 存 在,填 充 墙 框 架 和 空 框 架 的 框 架 柱 底 部 约 1/5 高 度 处的变形值明显不同 .在 1/50 位移角正向加载时,填充墙框架试件 IF2 标志点 15 的 Δ犔 值为 6mm,明 显小于空框架试件 BF 标志点 15 的 Δ犔 值 9mm;同理,反向加载时,填充墙框架试件IF2 左柱标志点 2 的 Δ犔 值与空框架试件 BF 柱上相应标志点 2 的 Δ犔 值存在差异 . 2)同一位 移角正反 向加载 时,填充墙 框架试件 IF2 框架柱标志点的位移值存在较大差异 .在 1/50 位 移 角 正 向 加 载 时,标 志 点 2, 3, 14, 15 的 10, 6, 18 mm,不等于 与反向 加载时 各标志 点的 Δ犔 值 3, 13, 11, 23 mm,其 中,标 志 点 Δ犔 值分别为 23, 2, 15 的 Δ犔 值相差较大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林超,等:数码摄影测量技术在填充墙框架抗震试验中的应用 323 3 结论 将 DP 技术应用于足尺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中,对填充墙框架进 行非接 触式 测量,得到以 下 3 个主要结论 . 1)通过 DP 技术的测量结果与传统位移计测量 结 果 比 较 分 析,验 证 了 采 用 DP 技 术 测 量 填 充 墙 框 架结构变形场的可行性,从而为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试验复杂变形场的测量寻找到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 2)通过 DP 技术测得填充墙局部位 移 场,可 了 解 在 不 同 位 移 幅 值 下 填 充 墙 的 剪 切 滑 移 破 坏 情 况, 并计算出墙体的相对滑移值 .在 1/100 位移角下,填充墙 5 皮砌 块 间砂浆 层的剪 切滑 移值约 为 10 mm, 在 1/50 位移角下,剪切滑移值增加到 14~22mm. 3)将填充墙框架与空框架的框架柱变形值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填充墙与 框架之间 的相互 作用 特征 .由于填充墙的存在,填充墙框架和空框架的框架柱底部约 1/5 高度处的变形值明显不同 . 参考文献: [ 1] 陆新征,王海波,严吉洁,等 .结构摄影测量图形自动识别系统 [ C]∥ 第 一 届 全 国 土 木 工 程 研 究 生 学 术 论 坛 论 文 集 . 南京:[ s. n.], 2003: 662 666. ? [ 2] 任伟中,寇新建,凌浩美 .数字化近 景 摄 影 测 量 在 模 型 试 验 变 形 测 量 中 的 应 用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04, 23 ( 3): 436 440. DOI: 10. 3321/ 1000 6915. 2004. 03. 014. i s sn: ? ? j. [ 3] 田国伟,韩晓健,徐秀丽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振动台试验动态位移测量方法[ J].世 界 地 震 工 程, 2011, 27( 3): 174 179. ? [ 4] 郭葆锋,肖大威 .虚 拟 可 视 化 城 市 研 究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5, 26( 3): 317?320. DOI: 10. 3969/ j. 5013. 2005. 03. 024. i s sn. 1000 ? [ 5] 周拥军,任伟中 .一种仅需距离控制的模型试验平 面 位 移 场 单 像 视 觉 测 量 [ J].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009, 28( 4): 799 804. DOI: 10. 3321/ 1000 6915. 2009. 04. 019. i s sn: ? ? j. [ 6] 林俊义,黄常标,刘斌,等 .双目立体视觉摄像机标定及精度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 4): 364 ? 367.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1. 04. 0364. ? [ 7] 许薛军,张肖宁 .基于数字图像的混凝土桥梁裂缝检测技术[ 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 2013, 40( 7): 34 40. ? i s sn. 1674 DOI: 10. 3969/ 2974. 2013. 07. 006. ? j. [ 8] 胡瀚,王凤艳,王明常,等 .数字摄影测量采集岩体结构面信息的控制测量方法[ J].世界地质, 2018, 37( 1): 309 315. ? DOI: 10. 3969/ i s sn. 1004 5589. 2018. 04. 031. ? j. [ 9] 林磊,叶列平,程锦 .数字摄影 技 术 在 结 构 试 验 变 形 测 量 中 的 应 用 [ J].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2003, 20( 1): 34 DOI: ?38. 10. 16791/ cnk i. s 2003. 01. 011. j. j g. [ 10] 曲哲,陆新征,叶列平,等 .数字摄影测量在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研究 中 的 应 用 [ J].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006, 27( 2): 936 ? 939. [ 11] 于先智,张国建,于承新 .数字摄影技术观测钢结构震动变形的研究[ J].山 东 科 学, 2015, 28( 6): 133 138. DOI: 10. ? 3976/ i s sn. 1002 4026. 2015. 06. 021. ? j. [ 12] 郭子雄,黄群贤,魏荣丰,等 .填 充 墙 不 规 则 布 置 对 RC 框 架 抗 震 性 能 影 响 试 验 研 究 [ J].土 木 工 程 学 报, 2010, 43 ( tmgcxb. 2010. 11. 011. 11): 47 54. DOI: 10. 15951/ ? j. [ 13] 潘毅,季晨龙,王超,等 .日本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及分 析 [ J].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2012, 34( 4): 122 ? 127. DOI: 10. 3969/ i s sn. 1002 8412. 2012. 04. 023. ? j. [ 14] BASHAS H, KAUSHIK H B. Behav i o randf a i l u r eme chan i smso fma s on r i n f i l l edRCf r ame s( i nl ow? r i s ebu i l d ? y i ngs)sub e c tt ol a t e r a ll oad i ng[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6, 111: 233 245. DOI: 10. 1016/ engs t r uc t. 2015. 12. ? j j. 034. [ 15] HUANG Qunx i an, GUO Z i x i ong,KUANGJS. De s i i ngi n f i l l edr e i n f o r c edc onc r e t ef r ame swi t hs t r ongf r ame ? gn we aki n f i l lp r i nc i l e[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6, 123: 341 353. DOI: 10. 1016/ engs t r uc t. 2016. 05. 024. ? p j.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17 ? 陶瓷废料阻热沥青混合料 路面性能分析 谭波,倪秋奕,万靠靠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为研究陶瓷废料在沥青路面阻热面层中的再生应用,以广西藤县陶瓷废料为研究对象,将陶瓷废料等 体积替代部分集料形成陶瓷阻热面层 .通过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评价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通过浸 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评价陶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通过室内光照试验、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拟试 验分析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阻热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水稳性能良好,均能满足规 范要求;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阻热性能良好,选用合理的陶瓷掺配比例可显著提高沥青路面阻热性能;相比普通 沥青路面,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路面在 4, 10, 18cm 深度处的温度分别降低 3. 9, 2. 9, 2. 0 ℃ ,上、中、下面层 的阻热效果分别提高 6. 7% , 15. 9% , 17. 8% ,可有效降低沥青面层的温度 .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阻热面层;陶瓷废料;路用性能;阻热性能 中图分类号: U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24 07 ? ? ? 犘犪狏 犲犿犲狀 狋犘犲 狉 犳 狅 狉犿犪狀犮 犲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犜犺犲 狉犿犪 犾犚犲 狊 犻 狊 狋 犪狀 狋 狔 犃狊 犾 狋犕犻 狓 狋 狌 狉 犲犠犻 狋 犺犆犲 狉 犪犿犻 犮犠犪 狊 狋 犲 狆犺犪 TAN Bo,NIQi uy i,WAN Kaokao ( Guangx iKeyLabo r a t o r fBu i l d i ngNew Ene r r e r va t i on, yo gyandEne gyCons Gu i l i n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Gu i l i n541004,Ch i n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s t udyt her e cy c l i ngapp l i c a t i ono fc e r ami cwa s t e si na spha l tpavemen the a t r e s i s t an tsu r hec e r ami cwa s t e so fTengx i anCoun t nGuangx iwe r et akena st her e s e a r chob e c t.A po r t i ono f f a c el aye r,t yi j agg r ega t e swa sr ep l a c edwi t hc e r ami cwa s t e si ne lvo l umet of o rmc e r ami che a t r e s i s t an tsu r f a c el aye r.The qua h i empe r a t u r epe r f o rmanc eo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wa se va l ua t edt hr oughMa r sha l lt e s tandr u t t i ngt e s t. ght t hawsp l i t Thewa t e rs t ab i l i t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wa se va l ua t edbyimme r s i on Ma r sha l lt e s tandf r e e z e ? yo t i ngt e s t.Thet he rma lr e s i s t anc eo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wa sana l z edt hr oughi ndoo rl i t i ngt e s tandf i y gh n i t ee l emen ts imu l a t i ono fpavemen tt empe r a t u r ef i e l d.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t empe r a t u r epe r f o rmanc eandwa t e rs t ab i l i t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a r eben i i chc anme e tt her e i r emen t so fspe c i f i yo gn,wh qu c a t i ons.Thet he rma lr e s i s t anc eo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i sgood,andt her e a s onab l ep r opo r t i ono fc e r ami c c animp r ovet het he rma lr e s i s t anc eo fa spha l tpavemen t.Compa r i ng wi t ht heo r d i na r spha l tpavemen t,t he ya t empe r a t u r ea tt hedep t ho f4,10and18cmo fa spha l tpavemen twi t h60% c e r ami c sc on t en tde c r e a s e sby3. 9, 2. 9and2. 0℃r e spe c t i ve l het he rma lr e s i s t anc eo fuppe r,mi dd l eandl owe rl aye r si nc r e a s e sby6. 7% , y,andt 收稿日期: 2018 11 10 ? ? 通信作者: 谭波( 1977 E?ma i l: bbs z 2004@163. ?),男,副教授,博士,主 要 从 事 路 基 路 面 工 程 及 新 型 建 筑 材 料 的 研 究 . c om.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68015);广西梧州市科研项目( RH18200112) 第3期 谭波,等:陶瓷废料阻热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分析 325 15. 9% and17. 8% r e spe c t i ve l i che f f e c t i ve l educ e st het empe r a t u r eo fa spha l tpavemen t. y,wh yr 犓犲 狉 犱 狊: a spha l tmi x t u r e;he a t r e s i s t an tsu r f a c el aye r;c e r ami cwa s t e;pavemen tpe r f o rmanc e;t he rma lr e ? 狔狑狅 s i s t i v i t y 在高温时,沥青路面变形能力较强,在行车荷载的反复 作用下,产 生 的 塑 性 积 累 变 形 将 导 致 车 辙 等 问题 .目前,工程中主要通过改性材料,即采用优质沥青 [1]与集 料 或 采 用 骨 架 密 实 型 级 配 来 提 高 沥 青 路 面的高温稳定性 .然而,在复杂工况条件下,改性材料适应性较差,防治效果甚微,且增加工程造价 .近年 来,将阻热型材料应用于沥青路面可以提高路面阻热性能,已成为解决路面车辙等问题的新 思路 [2?3].在 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大量陶瓷废料,将废弃陶瓷代替 部分天然 集料,不 仅 可 以 有 效 地 降 低 沥 青 混 合 料的导热系数,提高路面阻热性能,还可以推动陶瓷废料的废物利用 [4?6].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陶 瓷材料 [] 在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 . Aburkaba 等 7 将陶瓷废渣粉末作为改性剂掺入沥青胶凝材料中,研究 表明,陶 瓷废渣粉末对高温性能有积极的影响,可提高沥青胶凝材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 .文献[ 8 13]开展 陶粒沥 ? 青混合料阻热性能的试验研究,将陶粒代替部分集料掺入混合料中,发现掺加陶粒有助于减缓路表辐射 热量向路 面内部传 递 .任永利 [14]开展陶 瓷废 料 在沥青 路面 的应用 研究,不仅 得出 陶瓷废料 沥青混 合料 可以降低路 面温度,还 给出满 足路用 性能 和 阻热性能 要 求的 合适陶瓷掺量 .钱振东 等 [15]通 过室 内光照 辐射试验测试陶瓷废料沥青混合料的降温效果,得出陶 瓷废 料沥青 混合料 可 以 有 效 地 降 低 路 面 内 部 的 温度 .文献[ 16 17]通过数值模拟出陶瓷沥青 混 合 料 对 路 面 结 构 的 阻 热 效 果,得 出 掺 加 陶 瓷 可 有 效 地 降 ? 低沥青路面温度 .大量研究表明,将陶瓷废料应用于沥青 混 合料进 行路 面 阻 热 降 温 是 可 行 的 .广 西 梧 州 市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每年在生产陶瓷过程中,产生 大量废 弃品,而陶 瓷 固 体 废 弃 物 不 仅 不 易 处 理,还 污染环境 .本文针对藤县陶瓷废料开展在沥青路面阻热面层中的再生应用研究,通过陶瓷废料沥青混合 料高温性能试验、水稳性能试验评价基本路用性能;通过室内光照试验和基于有限元法建立路面温度场 模型分析阻热效果 . 1 试验部分 1. 1 原材料 试验所用陶 瓷废 料来自 广西藤 县陶瓷 产 业园,经锤式破 碎机破碎,筛分 出粒 径范围 为 4. 75~9. 50 mm 的陶瓷集料 .试验所用集料为石灰岩碎石,取自桂林当地石料厂,填料为石灰岩矿粉,沥青材料采用 表 1 陶瓷集料与石灰岩集料主要技术指标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BS)改性沥 青(密 度为 1. 032g·cm-3).陶瓷集料与石灰岩集料主要技术指标,如 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犠 为 γa 为 表 观 密 度; ρs 为 毛 体 积 密 度; Tab. 1 Ma i nt e chn i c a li ndexe so f c e r ami cagg r ega t eandl ime s t oneagg r ega t e 测试项目 吸水率; 犓 为压碎值; 犙 为洛杉矶磨耗值. 1. 2 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陶瓷集料 石灰岩集料 2. 226 2. 667 2. 271 0. 680 19. 800 18. 900 2. 771 0. 440 24. 300 24. 900 -3 公路等级拟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上面层,结构层厚 度为 4cm.根据 JTGF40-2004 《公 路 沥 青 路 面 施 工 技 术 规范》的要求,对热拌 热 铺 密 级 配 沥 青 混 合 料,一 层 沥 青 层 ρs/g·cm -3 γa/g·cm 犠/% 犓/% 犙/% [ ] 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2. 5~3. 0 倍 .参考刘朝晖等 18 的研 究,上面层选 用超薄 沥青 混合料 SAC? 10,其矿料级配范围、中值、各级矿料的密度测定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 犛 为筛孔尺寸; 犚 为级配范围; 犕 为级配中值 . 表 2 SAC 10 级配范围 Tab. 2 SAC 10g r ada t i onr ange 犛/mm 参数 13. 200 9. 500 4. 750 2. 360 1. 180 0. 600 0. 300 0. 150 0. 075 犚/% 犕/% 100 95~100 25~35 20~28 15~23 12~20 10~16 8~12 6~10 100 97. 5 30. 0 24. 0 19. 0 16. 0 13. 0 10. 0 8. 0 -3 γa/g·cm - 2. 722 2. 678 2. 741 2. 744 2. 705 2. 704 2. 736 2. 736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26 2019 年 1. 3 陶瓷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将陶瓷集料按照掺量为 0% , 20% , 40% , 60% 等体 积 替 代 设 计 级 配 中 4. 75~9. 50 mm 的 粗 集 料, 以制作陶瓷沥青混合料 CAC? 10.根据JTG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的要求, 对不同陶瓷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以确定最佳油石比 .试件尺寸为 101. 6mm×63. 5mm. 试验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狑 为陶瓷掺量; 犘a 为最佳油石比; 犞V 为空隙率; 犞 MA ρt 为最大理论密度; 为矿料间隙率; 犞FA 为沥青饱和度; 犕S 为马歇尔稳定度; 犉L 为流值 . 由表 3 可知:随着陶瓷掺量的增加,陶瓷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逐渐增加,毛体积密度、最大理论密度 逐渐减少,沥青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 表 3 陶瓷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Tab. 3 Ma r sha l lt e s tr e su l t so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 狑/% 参数 0 犘a/% 4. 900 -3 / · 2. 513 ρt g cm 犞MA/% 14. 400 犕S/kN 10. 630 20 狑/% 参数 40 60 -3 2. 463 2. 390 2. 349 14. 400 14. 400 14. 700 ρs/g·cm 犞V/% 犞FA/% 11. 650 11. 170 10. 840 犉L/mm 4. 900 5. 300 5. 400 0 20 40 60 2. 428 2. 372 2. 316 2. 269 3. 400 3. 700 3. 100 3. 400 76. 500 74. 400 78. 500 76. 800 2. 690 2. 950 2. 720 2. 950 1. 4 陶瓷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车辙问题 .开展不同陶瓷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以评价陶瓷 沥青混合料 的 高 温 稳 定 性 .当 试 验 温 度 为 60 ℃ ,轮 压 为 0. 7 MPa,陶 瓷 掺 量 分 别 为 0% , 20% , 40% , 60% 时,动稳定度( 犇S)分别为 8531, 8878, 4985, 4866 次·mm-1 .规范要求 犇S≥2800 次·mm-1 . 由上述可知:随着陶瓷掺量的增 加,动 稳 定 度 不 断 下 降,高 温 性 能 明 显 下 降;但 当 陶 瓷 掺 量 为 60% 时,动稳定度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保证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推荐陶瓷掺量不大于 60%. 1. 5 陶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水损害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不同陶瓷掺量的沥青混合料开展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 试验,以评价陶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 表 4 陶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结果 采用 马 歇 尔 试 件,试 验 温 度 为 25 ℃ ,加 载 Tab. 4 Te s tr e su l t so fwa t e rs t ab i l i t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 yo 速率为 50 mm· mi n-1 .试 验 结 果,如 表 4 所示 .表 4 中: 犛0 为 残 留 稳 定 度; 犚0 为 残 留强度比 . 由表 4 可知:随着陶瓷掺量的增加,浸 狑/% 参数 犛0/% 犚0/% 规范要求 0 20 40 60 99. 9 92. 7 92. 3 90. 6 0 ≥85. 96. 8 93. 2 91. 6 90. 1 0 ≥80. 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均有所降低,但均满足规范要求,水稳定性良好 . 由于桂林不属于冰冻地区,暂不考虑沥青混合料的低 温 收缩 变 形 等 病 害 .因 此,在 基 本 路 用 性 能 良 好的基础上,研究陶瓷掺量对路面阻热性能的有利影响 . 2 陶瓷沥青混合料阻热性能试验 2. 1 陶瓷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试验 试验采用稳态测试法测量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 .稳态测试法的工作原理是:当被测件内部的温度 场达到热平衡时,通过测量试件单位面积的温度梯度 和热流 速度,求出 材 料 的 导 热 系 数 .当 陶 瓷 掺 量 分 别为 0% , 20% , 40% , 60% 时,导热系数( 70, 0. 50, 0. 45, 0. 40 W ·( m· ℃ )-1 . λ)分别为 0. 由上述可知:随着陶瓷掺量的增加,陶瓷沥青混合料的 导热系 数 逐 渐 降 低,说 明 陶 瓷 的 掺 入 可 有 效 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阻热性能 . 2. 2 陶瓷沥青混合料阻热性能试验 采用室内光照辐射试验系统测试陶瓷阻热面层 的阻 热效 果 .辐 射光 源 为 碘 钨 灯,功 率 为 300 W,热 辐射能量充足,利用热电偶温度 计 采 集 温 度 .分 别 制 备 4 种 陶 瓷 掺 量 为 0% , 20% , 40% , 60% 的 陶 瓷 沥 青混合料 CAC 10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 AC 20 中面 层 沥 青 路 面 的 车 辙 试 件,照 射 时 间 从 8: 00 到 15: 00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谭波,等:陶瓷废料阻热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分析 327 共 7h.试验过程中,每半小时分别测量各试件上面层表面( 0cm)、中面层顶部( 4cm 深处)、中面层底部 ( 10cm 深处)的温度 .试验测量结果,如图 1, 2 所示 .图 1, 2 中: θ 为温度; Δθ 温差 . 由图 1( a),( b)可知:上面层表面的温度随着陶瓷掺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升 高幅度 较小,这是 由于随 着陶瓷掺量的 增 加,油 石 比 升 高,沥 青 质 量 分 数 升 高,吸 收 的 热量 也 增 加;在 4cm 深 度 处,温 度 随 着 陶 瓷 掺 量 的 增 加 而 降 低,这是由于陶 瓷 沥 青 混 合 料 导 热 系 数 随 着 陶 瓷 掺 量 的 增 加 而降低,向下传递的热量 逐 渐 减 少,这 验 证 了 陶 瓷 沥 青 混 合 料 的阻热性能 . 由图 1( b),( c)可知:在光照前 3h,相比上表面温度,各 试 件在 4cm 深处的温度差距不明显;在 3h 之后,不同陶瓷掺量 的降 温 幅 度 逐 渐 增 大,达 到 高 温 时,陶 瓷 掺 量 的 试 件 在 4cm 深处、 10cm 深处温度 均 显 著 降 低,说 明 陶 瓷 沥 青 混 合 料 能 有 效降低路面结构温度,减 少 热 量 在 路 面 内 部 的 积 累,从 而 有 效 ( a)上表面 解决路面的车辙问题 . ( b)4cm 深处 ( c)10cm 深处 图 1 陶瓷沥青混合料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变化 F i 1 Tempe r a t u r eva r i a t i ono fc e r ami ca spha l tmi x t u r ea td i f f e r en tpo s i t i ons g. 由图 2 可知:相比上表面温度, 4cm 深处陶瓷掺 量分 别 为 0% , 20% , 40% , 60% 的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最 大降温幅度分别为 1. 7, 2. 1, 2. 6, 4. 5 ℃ ,最 大 降 温 幅 度 随 着 陶瓷掺量的增加 而 逐 渐 增 大,且 陶 瓷 掺 量 为 60% 的 降 温 幅 度 最大,降温效果显著 .这说 明 陶 瓷 沥 青 混 合 料 阻 热 性 能 随 陶 瓷 掺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普通沥青混合 料相比,陶 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混合料阻热性能显著 . 掺加陶瓷后,沥青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性 能 有 所 下 降 (节 1. 4), 但其阻热性能显著提高(图 1, 2),且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混 合料的高温性 能 满 足 规 范 要 求,阻 热 性 能 显 著 .因 此,合 理 选 择陶瓷掺量既 能 保 证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性 能,又 能 提 高 阻 热 图 2 深度为 4cm 的最大降温幅度 性能,节约成本,说明陶瓷废料在沥青路面的应用是可行的 . F i 2 Max imumc oo l i ngr ange g. 3 基于有限元法的陶瓷沥青路面温度场模拟 a tdep t ho f4cm 基于有限元法建立路面温度场模 型 对 比,并 分 析 普 通 沥 青 混 合 料(陶 瓷 掺 量 为 0% )与 陶 瓷 沥 青 混 合料(陶瓷掺量为 60% )路面结构温度分布,研究陶瓷沥青混合料的阻热性能 . 3. 1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参数 由于沿路面行车方向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在道路横断面上 建立沥 青 路 面 多 层 结 构 温 度 场 进 行 瞬 态 传热分析 .路面宽 5m,陶瓷(普通)沥青路面各 结 构 层 从 上 向 下 依 次 为:厚 度 为 4cm 的 CAC? 10( SAC? 10);厚度为 6cm 的 AC 20;厚度为 8cm 的 AC 25;厚度为 20cm 的 水泥稳定 碎石;厚度为 20cm 的石 ? ? 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厚度为 5m 的土基 .应用 ANSYS 软件 建立 二维有 限 元 热 分 析 模 型 及 网 格 划 分,如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28 2019 年 图 3 所示 . 模型单元采用热实体单元( The rma lSo l i d)中 4 节 点 四 边 形平面单元( Quad4node),编 号 为 PLANE55,单 元 行 为 按 轴 对称考虑 .沥青面层网格划 分 尺 寸 为 0. 04 m,基 层、底 基 层 及 土基为 0. 1m.沥青路面温度场模拟考虑以传导的方式 进行热 传递 . 基 于陶 瓷沥 青 混合料 导热系 数测试 结果 和室 内光 照试 验 结果,采用有限 元 法 拟 合 上、中 面 层 材 料 热 物 性 参 数 .当 上 层 面 CAC 10( SAC 10)、中面层的导入 系数 分 别为 0. 40( 0. 70), 图 3 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型与网格划分 0. 80 W·( m· ℃ )-1 时,陶瓷沥青混合料 的比 热容( 犆)分别为 900( 1200), 1300J·( kg· ℃ )-1 .由 于 室 内 试 验 不 可 避 免 地 F i 3 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andme sh g. d i v i s i ono fpavemen tt empe r a t u r ef i e l d 存在系统误差,有 限 元 拟 合 结 果 误 差 分 析,如 表 5 所 示 .表 5 中: 犎 为深度; σ 为误差 .由表 5 可知:误差均在 ±5% 以 内,说 明 热 物 性 参 数 拟 合 结 果 是 可 行 的 .其 他 模 型参数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选取,有限元计算模型参数,如表 6 所示 .表 6 中: ρ 为密度 . 表 5 上面层和中面层热物性参数拟合结果误差分析 Tab. 5 Er r o rana l s i so ft he rmo phy s i c a lpa r ame t e r so fuppe randmi dd l el aye r s y 试验结果/℃ 狑=0% 拟合结果/℃ σ/% 试验结果/℃ 狑=60% 拟合结果/℃ σ/% 4 35. 3 34. 7 -1. 7 35. 3 33. 7 -4. 5 10 30. 7 31. 1 1. 3 30. 6 31. 0 1. 3 犎/cm 表 6 有限元计算模型参数 Tab. 6 Pa r ame t e r so f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 上面层 参数 CAC 10 中面层 下面层 SAC 10 水泥稳 定碎石 石灰粉煤灰 稳定碎石 土基 m· ℃ )-1 λ/W·( -3 ρ/kg·m 0. 40 0. 70 0. 80 1. 05 1. 21 1. 25 1. 28 2269 2428 2430 2420 2470 2470 1810 犆/J·( kg· ℃ )-1 900 1200 1300 1250 1050 1060 1040 3. 2 路面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模型的边界条件主要为土基底面的地温约束,当土基 达 到一 定 深 度 时,其 温 度 基 本 保 持 常 量 .取 土 基 5m 深处的温度( 15 ℃ )作为温度约束 .由于温度为 变化 荷 载,将 室 内 试 验 实 测 的 试 件 上 表 面 温 度 值 作为热传导边界条件中的温度荷载,并施加于道路表面 .路表温度荷载,如表 7 所示 . 表 7 路表温度荷载 Tab. 7 Roadsu r f a c et empe r a t u r el oad 时刻 8: 00 8: 30 9: 00 9: 30 10: 00 10: 30 11: 00 11: 30 12: 00 12: 30 13: 00 13: 30 14: 00 14: 30 15: 00 θ/℃ 28. 5 41. 2 45. 5 48. 8 50. 7 52. 2 53. 4 54. 7 55. 8 57. 0 58. 1 58. 5 59. 5 60. 4 60. 9 由于温度荷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上述两种结构类型的路面温度场进行瞬态热分析 .将表 7 中荷 载时间表划分荷载步,每 一 个 时 刻 为 一 个 荷 载 步 .由 于 路 面 结 构模型中的初始温度分 布 是 不 均 匀,且 未 知 的,通 过 单 荷 载 步 的稳态热分析 确 定 瞬 态 热 分 析 前 的 初 始 温 度 .稳 态 初 始 荷 载 为 时刻8: 00 的温度值28. 5 ℃ ,地温约束为15 ℃ ,结束时间设 为 0. 001s,求解初始温度 .后 续 荷 载 步 为 瞬 态 求 解,每 一 个 荷 载步时间为 1800s,设置为渐变荷载,每一时间子步为 100s, 设置自动时间步 .对于 瞬 态 热 分 析 问 题,通 过 ANSYS 提 供 的 通用后处理器 查 看 各 个 荷 载 步 的 列 表 输 出 结 果,创 建 路 径 读 取各结构层不 同 时 刻 的 温 度 值,两 种 结 构 类 型 路 面 温 度 场 的 ( a)4cm 深处 有限元计算结果,如图 4, 5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谭波,等:陶瓷废料阻热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分析 ( b)10cm 深处 329 ( c)18cm 深处 图 4 路面结构温度变化 F i 4 Pavemen ts t r uc t u r et empe r a t u r eva r i a t i on g. 由图 4 可知: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陶瓷掺 量为 60% 的 沥 青路面在深度为 4, 10, 18cm 的 温 度 均 显 著 降 低,说 明 路 面 温 度场有限元计 算 结 果 与 室 内 光 照 试 验 降 温 效 果 吻 合,陶 瓷 沥 青混合料可有效提高路面的阻热性能 . 由图 5 可知: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陶瓷掺 量为 60% 的 沥 青路面在深度为 4, 10, 18cm 的温度分别降低了 3. 9, 2. 9, 2. 0 ℃ ,说明陶瓷掺量 为 60% 的 沥 青 混 合 料 可 以 有 效 地 降 低 沥 青 面层温度,减少路面内部 温 度 的 积 累,从 而 有 效 地 解 决 路 面 的 车辙问题 . 图 5 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路面降温效果 陶瓷沥青路面阻热效 果,如 表 8 所 示 .表 8 中: θ1 , θ2 分 别 F i 5 Coo l i nge f f e c to fa spha l tpavemen t g. 为沥青分层上、下 表 面 的 温 度; θav 为 各 分 层 平 均 温 度,即 沥 青 wi t h60% c e r ami cc on t en t 分层上、下表面温度的平均值; 28. 5 ℃; θ0 为路面初始温度, θI 为升高温度,即平均温度与路 面初始 温度 的差值; θHR 为阻热温度,即普通沥青路 面 升 高 温 度 与 陶 瓷 沥 青 路 面 升 高 温 度 的 差 值; 犳 为 阻 热 系 数,即 阻热温度与普通沥青路面升高温度的比值 . 表 8 陶瓷沥青路面阻热效果 Tab. 8 The rma lr e s i s t anc eo fc e r ami ca spha l tpavemen t 沥青分层 上面层 中面层 下面层 狑/% θ1/℃ θ2/℃ θav/℃ θ0/℃ θI/℃ 0 60. 9 54. 0 57. 4 28. 5 28. 9 60 60. 9 50. 1 55. 5 28. 5 27. 0 0 54. 0 45. 8 49. 9 28. 5 21. 4 60 50. 1 42. 9 46. 5 28. 5 18. 0 0 45. 8 39. 2 42. 5 28. 5 14. 0 60 42. 9 37. 1 40. 0 28. 5 11. 5 θHR/℃ 犳/% 1. 9 6. 7 3. 4 15. 9 2. 5 17. 8 由表 8 可知:相比普通沥青路面,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路面上表 面向下 传递 的热量 减少,上、中、 下面层阻热效果分别提高了 6. 7% , 15. 9% , 17. 8% ,说 明 陶 瓷 沥 青 混 合 料 可 以 有 效 地 提 高 路 面 的 阻 热 性能,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路面阻热效果显著 . 4 结论 1)通过开展陶瓷废料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可知,陶瓷掺量不大于60% 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满 足规范要求,高温性能良好;通过开展陶瓷废料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可知,水稳定 性满足规范要求,水稳性能良好 .试验验证了陶瓷废料应用于沥青路面的可行性 . 2)通过开展室内光照模拟太阳辐射试验 可 知,沥 青 路 面 降 温 效 果 随 着 陶 瓷 掺 量 的 增 加 而 提 高,验 证了陶瓷沥青混合料可有效提高沥青路面阻热性能,且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 青混 合料阻热 性能较 为显 著 .合理选择陶瓷掺量既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又能显著提高阻热性能,节约工程投资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30 2019 年 3)通过开展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拟试验可知,阻热陶瓷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有 限元计算 结果与 室内 光照试验降温效果吻合 .陶瓷掺量为 60% 的沥青路面在深度为 4, 10, 18cm 处分别降低了 3. 9, 2. 9, 2. 0 ℃ ,上、中、下面层的阻热效果分别 提 高 了 6. 7% , 15. 9% , 17. 8% ,这 不 仅 有 效 地 降 低 沥 青 面 层 温 度,还 显著地提高沥青路面阻热性能 . 参考文献: [ 1] 张文刚,丁龙亭,袁中玉 . 2, 6 二 叔 丁 基 对 甲 酚 对 SBS 改 性 沥 青 抗 老 化 性 能 的 影 响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5): 39 4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1051. [ 2] 张鑫 .沥青路面热反射与热阻技术降温机理与应用研究[ 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3] 胡小文 .湿热地区刚性路面加铺沥青车辙防治技术[ D].福州:福州大学, 2016. [ 4] 冯德成,张鑫,王广伟 .陶瓷热阻磨耗层材料开发及性能验证[ J].公路, 2010( 11): 151 155. ? [ 5] 高坤 .掺陶瓷再生集料的沥青路面表面层性能研究[ 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15. [ 6] 于智光,钱振东,杨理广 .利用陶瓷废料的环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J].公路, 2016( 1): 188 191. ? [ 7] ABURKABA E,MUNIANDY R. Expe r imen t a ls t udyo fh i empe r a t u r ep r ope r t i e sandr he o l og i c a lbehav i o ro fc e ght r ami cmod i f i eda spha l t[ J]. So c i a lSc i enc eEl e c t r on i cPub l i sh i ng, 2016, 10( 6): 150 161. [ 8] 邹玲,郑南翔,纪小平 .热阻沥 青 混 合 料 薄 层 罩 面 阻 热 性 能 研 究 [ J].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4, 36( 6): 41 DOI: ?46. 10. 3963/ i s sn. 1671 4431. 2014. 06. 009. ? j. [ 9] 车天凯,潘宝峰,兰 晶 晶 .陶 砂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性 能 影 响 的 研 究 [ J].新 型 建 筑 材 料, 2017, 44( 12): 52?54. DOI: 10. 3969/ i s sn. 1001 702X. 2017. 12. 015. ? j. [ 10] 车天凯 .陶粒细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7. [ 11] 赵秋华 .陶粒热阻式磨耗层材料试验研究[ 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 12] 王广伟 .热阻式超薄磨耗层的试验研究[ 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 i s sn. 1674 13] 王广伟,贾胜强 .陶瓷在超薄磨耗层中的应用研究[ J].公路工程, 2011, 36( 4): 203 206. DOI: 10. 3969/ j. 0610. 2011. 04. 051. [ 14] 任永利 .陶瓷废料用于沥青路面隔热层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15] 钱振东,孟凡奇,杨理广 .利用陶瓷废料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隔热性能[ J].公路交通科技, 2015, 32( 5): 19 24. ? i s sn. 1002 10. 3969/ 0268. 2015. 05. 004. DOI: ? j. [ 16] 孟凡奇,钱振东,杨理广 .基于 热 物 性 的 陶 瓷 沥 青 混 凝 土 阻 热 性 能 研 究 [ J].公 路 交 通 科 技, 2015, 32( 11): 20?26. 10. 3969/ 0268. 2015. 11. 004. DOI: i s sn. 1002 ? j. [ 17] 丁京,丁建明,罗桑 .陶瓷热阻式沥青 路 面 温 度 场 仿 真 研 究 [ J].交 通 信 息 与 安 全, 2015, 33( 5): 112?116. DOI: 10. 4861. 2015. 05. 017. 3963/ i s sn1674 ? j. [ 18] 刘朝晖,沙庆林 .超薄层沥青混凝土 SAC 10 矿 料 级 配 比 较 试 验 研 究 [ J].中 国 公 路 学 报, 2005, 18( 1): 7 DOI: ? ?13. 10. 3321/ i s sn: 1001 7372. 2005. 01. 002. ? j.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63 ?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 及其优化设计 唐俊福,林建平,霍静思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针 对 采 用 不 同 形 式 的 水 平 力 承 载 构 件 的 柔 性 光 伏 支 架 进 行 模 拟 计 算,对 比 3 种 水 平 力 承 载 构 件 结 构 形式的受力特点,并研究水平力承载构件与地面倾角θ 的变化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 拉 索 加 钢 立柱和单侧钢斜柱结构形式的场地不受限制时,水平力承 载 构 件 与 水 平 倾 角 可 取 偏 小 值;而 八 字 形 钢 斜 柱 结 构形式的倾角处于合理范围时,钢斜柱长度和竖向分力相对较小,且结构失稳临界荷载较大;当地质条件良好 或场地有合适的锚固位置时,采用斜拉索作为水平力承载 构 件 比 采 用 单 侧 钢 斜 柱 或 八 字 形 钢 斜 柱 更 合 理;当 地质条件不良时,采用八字形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下部基础结构易于设计,结构受力更为合理 . 关键词: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水平力承载构件;拉索;倾角;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31 07 ? ? ? 犛 狋 狉 狌 犮 狋 狌 狉 犪 犾犆犺犪 狉 犪 犮 狋 犲 狉 犻 狊 狋 犻 犮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犪狀犱犗狆 狋 犻犿犪 犾犇犲 狊 犻 犳 狔 犵狀狅 犉 犾 犲 狓 犻 犫 犾 犲犘犺狅 狋 狅狏 狅 犾 狋 犪 犻 犮犛狌狆狆狅 狉 狋犛 狋 狉 狌 犮 狋 狌 狉 犲 TANGJun f u,LINJ i anp i ng,HUOJ i ngs i ( Co l l egeo f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wi t hd i f f e r en tt so fho r i z on t a ll oad a r i ngc omponen t si sc a l cu l a t ?be ype a r i ngc omponen t sa r ec ompa r edwi t he a ch ed.Theme chan i c a l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r e et so fho r i z on t a ll oad ?be ype o t he r,t heme chan i c a le f f e c to fc omponen tho r i z on t a lang l eθi si nve s t i t ed.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f o rt he ga s t r uc t u r et swi t hs t ayc ab l eo rs i ng l es i de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sma l lva l ve so fθc ou l dbeus ed.Wh i l ef o r ype t hes t r uc t u r et t hsp l ayed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s,r e a s onab l eva l ueo fθc ou l dr e su l ti nsho r tl eng t hsand ypewi i r i t i c a ll oado ft hes t r uc t u r e.Fo rben i o l og i c a lc ond i t i onsando rava i l ab l e sma l lf o r c eo fc o l umns,andh ghc gnge l o c a t i ono fancho r age,i ti smo r er e a s onab l et ous ec ab l ea sho r i z on t a lbe a r i ng membe rt hant ous es i ng l es i de 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o rsp l ayed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s.Fo rpoo rge o l og i c a lc ond i t i ons,t hef ounda t i ons t r uc t u r eo f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wi t hsp l ayed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sc anbede s i a s i l t hr e a s onab l e gnede ywi s t r uc t u r a lpe r f o rmanc e. 犓犲 狉 犱 狊: 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s t r uc t u r e;ho r i z on t a lbe a r i ng membe r;c ab l e;i nc l i neang l e;non l i n 狔狑狅 e a r i t y 随着社会能源日益枯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倍受关注 [1?3].近年来,我国的光伏太阳能产 业不断 发展 .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 太 阳 能 资 源,具 有 较 高 的 经 济 性 和 投 资 价 值 [4],所 收稿日期: 2018 11 22 ? ? 通信作者: 林建平( 1985 E i l: l i n i anp i ng@hqu. edu. cn.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组合结构的研究 . ?ma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60821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7J 05083);华 侨 大 学 科 研 基 金资助项目( 16BS403);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701308603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32 2019 年 以,分布式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国内蓬勃发展 .在优质 土 地资源 日益 紧 张 的 情 况 下,传 统 光 伏 支 架 因 占地面积大、场地平整度要求高、土地无法二次利 用 [5?6]等 原 因,建 设 发 展 受 到 限 制 .而 柔 性 光 伏 支 架 仅 支撑结构占用土地面积,对场地面积要求较低,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地形 .该支架采用索进行承重,索 承重结构拥有较好 的 力 学 性 能 [7?8],能 够 进 行 大 跨 度 张 拉 .目 前,索 承 重 的 结 构 较 多 应 用 于 桥 梁 结 构 中 [9?11],对索承重结构的研究也日益成 熟 [12?17],如 果 选 择 采 用 承 重 索 的 单 层 钢 结 构,承 重 索 可 以 跨 越 山 川、荒漠等复杂地形,在索上铺设光伏太阳能设备 .柔性光伏支架造价相对较低,且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和太阳能资源,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支架结构与传统的结构受力特点不同,由于需要对承重索 进行预应力张拉,以形成大跨度索承重柔性支架,因此,钢梁 除了需 要承 受 竖 向 荷 载 还 需 要 承 受 较 大 的 水平荷载 .目前,已有学者对此类结构进行研究 [18?19].然而,我国采用柔性支架的光伏发电项目还处于起 步阶段,实际的案例不多,还未大规模应用于水塘、林地 等复 杂地形 .因 此,本 文 研 究 3 种 不 同 水 平 力 承 载构件结构形式的力学特性,并探讨水平力承载构件与地面倾角的变化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1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 柔性光伏支架指的是由柔性承重索、钢立柱、钢斜柱或斜拉索、钢梁及基础组成的一种支架,具有结 构简单、材 料使 用较 少、质量轻、建设 周 期短等 传统支 架所 缺乏 的优点 [20].柔 性光伏 支架 的承重 索 采 用 钢绞线等柔性组件,此类柔性组件具有弹性模量大、松弛 率低、强度 高 等 优 点,能 够 进 行 大 跨 度 张 拉,从 而规避场地的起伏等不利因素 .因而,柔性光伏支架能因地制宜,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条件少 . 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普通刚性支架受力特点不同,柔 性光伏 支 架 采 用 的 承 重 索 需 要 进 行 预 应 力 张拉,形成一定的刚度以铺设光伏组件 .张拉的承重索索力会对支架产生较大的水平荷载 .此外,承重索 传给柱顶的水平拉力会使基础产生较大的剪力和拉拔力 .因此,考虑采用何种类型的水平力承载构件承 担水平力,以达到受力合理且对基础要求最低,是设计的要点 . 水平力承载构件有 3 种形式:在柱顶处配备斜拉索;在柱顶 单 侧 处 设 置 钢 斜 柱;在 柱 顶 处 设 置 八 字 形钢斜柱 .不同形式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受力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犔 为水平力承载构件的长度 . ( a)斜拉索 ( b)钢斜柱 ( c)八字形钢斜柱 图 1 不同形式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受力示意图 F i 1 Me chan i c a ld i ag r amso fd i f f e r en tt so f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s t r uc t u r e g. ype 2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参数分析及优化 2. 1 结构参数 模型结构跨度为 71. 30m,柱高为 2. 95m,边跨柱距为 3. 95 m,中 跨 分 别 为 4. 25, 4. 10 m;承 重 索 采用直径 20mm 的镀锌钢绞线,其强度为 1670 MPa;钢梁采用尺寸为 300 mm×10 mm 的方钢管,材 质为 Q235 ?B;钢梁 下 方钢柱采用尺 寸为 250 mm×10 mm 的方 钢管,材 质为 Q235 ?B;柱顶 采用加 劲 肋 进行局部加强 .结构的荷载考虑了结构的自重,并由程序自动计算,承重索张拉力为 88kN.有限 元计算 模型中,承重索采用桁架单元进行模拟,并通过施加初张力模拟承重索的张拉力,计算模型中,考虑了几 何非线性 .在自重作用下,承重索的张拉力确实不是水平作用,由于存在垂度,柱顶承重索的拉力与水平 线有一定的角度 .实际光伏支架结构承重索张拉之后,垂度较 小,索 与 水 平 线 的 夹 角 很 小,因 此,文 中 忽 略该夹角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结构形式及承载水平力的构件 与地面倾角变化对水平力承载构件受力情况的影响规律,以达到对结构最优选型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唐俊福,等: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333 2. 2 斜拉索倾斜度变化对斜拉索内力的影响 采用斜拉索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及其有限元模型,如图 2 所 示 .图 2 中: θ 为 倾角 .在钢 立柱 外侧采 用斜拉索,以保证钢柱的侧向稳定性 .有限元模型中,考虑承重索张拉施工过程的影响,承重索从中间往 两边对称张拉 . ( a)结构示意图 ( b)整体示意图 ( c)有限元模型 图 2 采用斜拉索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及其有限元模型 F i 2 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s t r uc t u r ewi t hc ab l eandi t sf i n i t ee l emen tmode l g. 斜拉索截面直径为 45mm,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 过调 整斜拉索 与地面 的倾 角,分析 结构受 力的变化,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犉 为水平力承载构件内力 . 由图 3( a)可知:随着斜拉索倾角的增大,斜拉索内力逐渐 增大;当倾角θ 为 20 °~40 °时,斜 拉 索 内 力 随 着 倾 角 的 增 大 而 逐渐增大,增 大 的 幅 值 不 到 1. 0% ,变 化 数 值 较 小;当 θ>40 ° 时,倾角越大,斜 拉 索 内 力 增 加 明 显,每 增 大 5 °,内 力 增 量 越 大,已超过 1. 0%.由于考虑了承重索张拉 施工 顺序的 影响,后 张拉索力会对 已 张 拉 承 重 索 的 索 力 产 生 影 响,使 承 重 索 的 预 张力发生损失 .当斜拉索 与 水 平 向 倾 角 较 小 时,随 着 倾 角 的 减 ( a)内力变化 小,斜拉索长度 变 长,斜 拉 索 的 总 伸 长 量 增 加,柱 顶 的 侧 向 变 ( b)水平分力变化 ( c)竖向分力变化 图 3 不同倾角下斜拉索的应力变化 F i 3 S t r e s sva r i a t i ono fs t ayc ab l e s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g. 形增大,导致承重索的预应力损失增大,所以承重索的水 平力减小,故而 斜 拉 索 的 水 平 分 力 随 着 倾 角 减 小而减小;当斜拉索与水平向倾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随着 倾角 的增加,钢 立 柱 和 斜 拉 索 的 抗 侧 刚 度 减 小,柱顶侧向位移增大,承重索的预应力损失增大,而斜拉索的水平分力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 由图 3( b)可知:斜拉索的水平分力出现先增大、后减小 的 现 象 .由 图 3( c)可 知:当 倾 角θ 为 60 °时, 斜拉索产生的竖向荷载比 25 °斜拉索产生的竖向荷载增加 3 倍,杆件内力的竖向分力显著增加 . 因此,当现场斜拉索锚固条件不受约束时,可以选择较小的倾角 .设计时,除了要合理设计水平力承 载构件,还要综合考虑水平力承载构件产生的竖向荷载对基础的影响 . 2. 3 钢斜柱倾斜度变化对钢斜柱内力的影响 柔性光伏支架的 水平力承载构 件由 斜 拉索改为钢斜柱,钢斜柱 采用 HM194×150×6×9 型 钢,其 余条件保持不变,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34 ( a)结构示意图 2019 年 ( b)整体示意图 图 4 采用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和整体示意图 F i 4 S t r uc t u r a landwho l ed i ag r amo f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s t r uc t u r ewi t h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 g. 通过调整钢斜柱与水平面的倾角θ,分 析 结 构 的 内 力 变 化,结 果 如 图 5 所 示 .不 同 倾 角 下 钢 立 柱 的 轴向拉力变化,如图 6 所示 .不同倾角下钢斜柱的临界荷载系数( μ)变化,如图 7 所示 . 对于采用单侧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钢斜 柱 与 水 平 倾 角θ 的 变 化 会 使 结 构 内 力 也 产 生 较 大 的变化 .由图 5( a)可知:水平力承 载构 件 钢斜柱的内力随着倾 角 的增加,内力的数值从 437kN 增大到 776kN,增大近一倍 . 由图 5( b)可知:倾角的变化对钢斜柱的水平分 力 影响 不明 显 . 结合图 5( a),( c)可 知:钢 斜 柱 与 地 面 的 倾 角 变 化 对 钢 斜 柱 竖 向分力的影 响 明 显,钢 斜 柱 竖 向 分 力 在 数 值 上 从 开 始 的 149 kN 增长到 672kN,增加了 3. 5倍. 由图 6 可知:钢 斜 柱 产 生 的 竖 向 分 力 由 钢 立 柱 的 竖 向 内 力平衡,由于钢斜柱产生 的 竖 向 分 力 较 大,此 时 的 钢 立 柱 产 生 轴向拉力;当钢立柱竖向 承 载 构 件 的 轴 向 拉 力 过 大 时,对 下 部 ( a)内力变化 基础产生拉拔作用,不利于结构受力 . ( b)水平分力变化 ( c)竖向分力变化 图 5 不同倾角下钢斜柱的应力变化 F i 5 S t r e s sva r i a t i ono fs t e e li nc l i nedc o l umns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g. 图 6 不同钢斜柱倾角下钢立柱的轴力变化 图 7 不同倾角下钢斜柱的临界荷载系数变化 F i 6 Va r i a t i ono fax i a lt ens i ono fs t e e l g. F i 7 Va r i a t i ono fc r i t i c a ll oadc oe f f i c i en t g. c o l umn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o fi nc l i nedc o l umns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唐俊福,等: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335 由图 7 可知:当倾角θ 过小时,如小于 25 °,因钢斜柱的长度增大而失稳临界荷载会降低 . 综上可知,在场地不受限制时,钢斜柱与水平倾角θ 可取偏小值,钢斜柱能承担较大水 平分力,且竖 向分力较小,结构失稳临界荷载较大,结构较为合理 . 2. 4 八字型钢斜柱倾斜度变化对钢斜柱内力的影响 柔性光伏支架水平力承载构件采用八字形钢斜柱,外侧钢斜柱受拉,内受压,内、外侧的钢斜柱均采 用 HM194×150×6×9 型钢,其余条件不变,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8 所示 . ( a)结构示意图 ( b)整体示意图 图 8 采用八字形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和整体示意图 F i 8 S t r uc t u r a landwho l ed i ag r amo ff l ex i b l epho t ovo l t a i csuppo r twi t hsp l ayedi nc l i neds t e e lc o l umns g. 通 过调 整不 同 侧的钢 斜柱与 地面倾 角分 析钢 斜柱 的内 力 变化情况,结果 如 图 9, 10 所 示 .受 压 钢 斜 柱 不 同 倾 角 下 的 临 界荷载系数变化,如图 11 所示 . 由图 9( a), 10( a)可知:对于八字 形的钢斜 柱,不 论 是 受 压 钢斜柱还是受拉钢斜柱,其内力都 会随 着 钢斜柱与地 面 夹 角θ 的增大而增加,但起始阶 段 增 加 平 缓;随 着 钢 斜 柱 倾 角 进 一 步 增大,其内力增加越迅速 .由图 9( b)可知:当倾角从 30 °增大到 50 °时,受压钢斜柱的水平分力在数值上随倾角近似线性增 加, 而在该范围外变化平缓 . ( b)水平分力变化 ( a)内力变化 ( c)竖向分力变化 图 9 不同倾角下受压钢斜柱的内力变化 F i 9 I n t e r na lf o r c eva r i a t i ono fc omp r e s s i ves t e e li nc l i nedc o l umns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g. 结合图 9, 10 可知:当倾角θ 从 20 °增大到 60 °时,水平力承 载构件内力的变化明显,增 加 量 接 近 一 倍,但 并 没 有 明 显 增 大 构件对水平力的承担,而构件的竖向分力却大幅增加 . 由图 11 可知:当倾角θ 过 小 时,钢 斜 柱 内 力 较 小;当 长 度 过长时,构件的失稳临界荷载降低 . 综上可知,当θ 约为 45 °时,钢斜柱长度和竖向分力相对较 小,且结构失稳临界荷载较大,结构较为合理 . 2. 5 讨论与分析 3 种不同结构形 式 的 水 平 力 承 载 构 件 的 内 力 都 随 着 构 件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a)内力变化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36 ( b)水平分力变化 2019 年 ( c)竖向分力变化 图 10 不同倾角下受拉钢斜柱的内力变化 F i 10 I n t e r na lf o r c eva r i a t i ono ft ens i l es t e e li nc l i nedc o l umnsa t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g. 与地面的倾角θ 的增 大 而 增 大,且 倾 角 越 大,在 相 同 角 度 增 量 的情况下,内力的增加量 越 大 .但 对 于 水 平 力 承 载 构 件 承 担 的 水平力,仅在一定的角度 范 围 内 平 缓 增 加,而 构 件 内 力 的 竖 向 分力随着倾角的增大而 增 加,且 增 幅 明 显 .当 现 场 斜 拉 索 锚 固 条件不受约束 时,斜 拉 索 加 钢 立 柱 结 构 形 式 的 水 平 力 承 载 构 件与地面的倾角θ 越小,受力越合理 .结合图 3, 5 可知:在倾 角 相同的情况下,对 于 采 用 斜 拉 索 和 单 侧 采 用 钢 斜 柱 的 柔 性 光 伏支架,其水平力承载构 件 的 内 力 在 数 值 上 相 近,斜 拉 索 从 结 构外侧以拉力 的 形 式 承 担 水 平 力,而 钢 斜 柱 是 在 结 构 内 侧 以 构件受压的形式承担水平力 . 图 11 受压钢斜柱不同倾角下的 临界荷载系数变化 八字形的钢 斜 柱 能 以 两 根 斜 柱 的 形 式 分 别 承 担 水 平 力, F i 11 Va r i a t i ono fc r i t i c a ll oado f g. 此时,八字形钢斜柱在结 构 外 侧 的 钢 斜 柱 产 生 拉 力,在 内 侧 的 c omp r e s s i vei nc l i nedc o l umna t 另一根钢斜柱 产 生 压 力,内、外 两 侧 杆 件 的 内 力 数 值 相 近 .产 d i f f e r en tang l e s 生不同内力数值的原因是在模拟时,考 虑 了 结 构 的 自 身 重 力,自 重 的 竖 向 荷 载 会 降 低 受 拉 钢 斜 柱 的 拉 力,增大受压钢斜柱的压力 .所以,在数值上,受压钢斜柱的内 力会比 受 拉 钢 斜 柱 的 内 力 更 大 .由 于 采 用 八字形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是从结构内、外两侧钢 斜柱平 衡水平 力,所 以,八 字 形 钢 斜 柱 的 内 力 约 为 斜拉索和单侧采用钢斜柱内力的一半 .八字形的两根钢 斜柱 能够较 均匀的 分 担 张 拉 承 重 索 所 产 生 的 水 平力,且受拉钢斜柱的竖向分力相对单侧采用钢斜柱的结构形式小,因此,结构受力更为合理 . 从对下部结构的受力影响情况分析可知,单侧采用钢斜柱 的结构 形 式 的 钢 斜 柱 是 以 受 压 的 形 式 承 担水平力,而斜拉索是以索拉力的形式承担,所以,钢斜柱会对基础产生压力,而采用斜拉索作为水平力 承载构件的结构则会对基础产生拉力 .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基础的受压性能比受拉性能好,所以,采用 钢斜柱的柔性光伏支架比采用斜拉索的柔性光伏支 架对 基础 要 求更 低 .而 采 用 八 字 形 钢 斜 柱 的 柔 性 光 伏支架的单根柱在内力数值上约为采用斜拉索和单侧采用钢斜柱的一半,所以,对基础的要求最低 . 3 结论 针对采用不同形式的水平力承载构件的柔性光伏支 架进行 分析,对 比 3 种 不 同 水 平 力 承 载 结 构 形 式的受力特点,研究水平力承载构件与地面倾角的变化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 2 个结论 . °~60 °范围内,在 场地拉 索锚固条 件不受 限制 时,斜 拉 索 加 1)当水平 力 承 载构件 与水平 倾角在 20 钢立柱结构形式的倾角越小,结构受力越合理 .单侧采用钢斜柱的结构形式,当场地空间不受限制时,钢 斜柱与水平倾角θ 可取偏小值,此时,钢斜柱和钢立柱竖向分力较小,结构失稳临界荷载较 大 .八 字形钢 斜柱结构形式的倾角θ 存在合理的范围,如文中分析的算例,当θ 约为 45 °时,钢斜柱长度和 竖向 分力相 对较小,且结构失稳临界荷载较大,结构较为合理 . 2)在地质条件良好的条件下或场地有合适的锚固位置时,采用斜拉索作为水 平力承载 构件比 单侧 采用钢斜柱或八字形钢斜柱结构形 式 更 为 合 适 .在 地 质 条 件 不 良 时,采 用 八 字 形 钢 斜 柱 的 柔 性 光 伏 支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唐俊福,等: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特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 337 架,对地质的要求最低,下部基础结构容易设计,结构受力最为合理,整体结构较为经济 . 参考文献: [ 1] 韩国鹏,李明,张秋敏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新能源 城 轨 车 辆 上 应 用 现 状 研 究 [ J].新 材 料 产 业, 2018( 9): 50 55. DOI: ? CNKI: SUN: XCLY. 0. 2018 09 012. ? ? [ 2] 马文勇,柴晓兵,刘 庆 宽,等 .底 部 阻 塞 对 太 阳 能 光 伏 板 风 荷 载 的 影 响 研 究 [ J].建 筑 结 构, 2019, 49( 2): 129?134. 19701/ DOI: z 2019. 02. 023. j. j j g. [ 3] 吴迎新,田李剑 .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研究及问题分析[ J].技术与市场, 2019, 26( 1): 115 116. ? [ 4] 邵 汉 桥,张 籍,张 维 .分 布 式 光 伏 发 电 经 济 性 及 政 策 分 析 [ J].电 力 建 设, 2014, 35( 7): 51 DOI: 10. 3969/ i s sn. ?57. j. 1000 7229. 2014. 07. 009. ? [ cnk i. 1674? 5] 龙慧 .屋顶 分 布 式 光 伏 发 电 支 架 结 构 设 计 浅 析 [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 2015( 34): 6?8. DOI: 10. 16660/ j. 098X. 2015. 34. 006. [ 6] 张梅,张恬,汪婷婷 .光伏支架结构整体性能 的 研 究 [ C]∥ 第 12 届 中 国 光 伏 大 会 暨 国 际 光 伏 展 览 会 ( CPVC12).北 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2012: 1 5. ? [ 7] 周云岗,肖汝诚 .大跨径三塔缆索承重桥力学 与 经 济 性 能 [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2, 40( 7): 982 ?991. i s sn. 0253 10. 3969/ 374x. 2012. 07. 004. DOI: ? j. [ i s sn. 8] 胡松,何艳丽,王肇民 .大挠度索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J].工 程 力 学, 2000, 17( 2): 36 43. DOI: 10. 3969/ ? j. 1000 4750. 2000. 02. 006. ? [ 9] GIMS ING NJ,严国敏 .缆索承重桥的最近发展及展望[ J].国外桥梁, 1988( 1): 1 13. ? [ 10] 陈开利 .介绍几座造型别致的缆索承重人行桥[ J].国外桥梁, 1995( 2): 87 92. ? [ 11] 高宗余 .多塔缆索承重桥梁[ C]∥ 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武汉: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18 22. ? [ 12] LIXi nke,GAO Chao,GUO Yongc a i, 犲 狋犪 犾. Cab l esu r f a c edamagede t e c t i oni nc ab l e t ayedb r i dge sus i ngop t i c a l ?s op t l a s t e c. t e chn i sandimage mo s a i ck i ng[ J].Op t i c sandLa s e rTe chno l ogy, 2019, 110: 36?43. DOI: 10. 1016/ j. que 2018. 07. 012. [ 13] SONGChao l i n, XIAO Rucheng, SUNB i n. Op t imi z a t i ono fc ab l ep r e t ens i onf o r c e si nl ong spanc ab l e s t ayedb r i dg ? ? ? e sc ons i de r i ngt hec oun t e rwe i t[ J]. Eng i ne e r i ngS t r uc t u r e s, 2018, 172: 919 928. DOI: 10. 1016/ engs t r uc t. 2018. ? gh j. 06. 061. [ 14] 郑亚青 .含弹性索的绳牵引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和末端轨迹控制[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 6): 794 ? 80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8001. ? [ 15] 晁春峰,项贻强,林 建 平 .基 于 流 固 耦 合 的 锚 索 涡 激 振 动 抑 制 方 法 研 究 [ J].力 学 与 实 践, 2015, 37( 6): 725?730. DOI: 10. 6052/1000 0879 15 060. ? ? ? [ 16] 张世江,陈海,刘阳,等 .预压比对预应力钢绞线?聚 合 物 砂 浆 加 固 RC 板 受 弯 性 能 的 影 响[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学版), 2018, 39( 2): 186 191.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11071. ? ? [ 17] 徐荣桥,管羽飞,林建平 .考虑滑移的体外预应力 筋 的 分 析 理 论 [ J].工 程 力 学, 2017, 34( 5): 198 DOI: CNKI: ?204. SUN: GCLX. 0. 2017 05 022. ? ? [ 18] 王雨 .光伏组件柔性支架技术方案[ J].太阳能, 2018( 3): 37 40. ? [ 19] 牛斌 .大跨度预应力索桁架光伏支承结构的设计[ J].太阳能, 2018( 7): 19 22. ? [ 20] 郭剑飞 .大跨度预应力悬索钢结构施工技术[ J].施工技术, 2009(增刊 1): 513 517. ?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11 ? 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 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 饶玉龙1,张继承1,李勇1,黄泳水1,李迪2 ( 1.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3; 2.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0) 摘要: 为研究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 CFHCST)短柱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以钢管壁厚、钢材强 度 和截面尺寸 3 个不同参数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相关 破 坏 现 象,并 分 析 试 件 荷 载?位 移 和 荷 载?应 变 曲 线 在 不 同 参数下 的 变 化 .结 果 表 明: CFHCST 短 柱 在 承 受 轴 向 荷 载 时,实 验 过 程 主 要 描 述 弹 性、弹 塑 性 和 破 坏 3 个 阶 段,其与普通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工作机理大致相同;宽 厚 比 的 取 值 越 小,构 件 的 延 性 越 低,但 核 心 混 凝 土 受 到 外部钢管的约束作用增大,且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也 得 到 提 高;长 宽 比 越 小,构 件 延 性 越 低,但 构 件 承 载 力 增 强;随着钢材强度的提高,构件极限承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构件延性却降低 . 关键词: 高强冷弯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参数分析;极限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TU398;U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38 06 ? ? ? 犈狓狆犲 狉 犻犿犲狀 狋狅狀 犕犲 犮犺犪狀 犻 犮 犪 犾犅犲 犺犪 狏 犻 狅 狉狅 犳犆狅狀犮 狉 犲 狋 犲 犻 犾 犾 犲 犱 ?犉 犛 狋 狉 犲狀犵 狋 犺犆狅 犾 犱 狉犿犲 犱犛 狋 犲 犲 犾犜狌犫 犲 犎犻 ? ?犉狅 犵犺 犛犺狅 狉 狋犆狅 犾 狌犿狀犝狀犱 犲 狉犃狓 犻 犪 犾犔狅 犪犱 RAO Yu l ong1,ZHANGJ i cheng1,LIYong1, HUANG Yongshu i1,LIDi2 ( 1.Re s e a r chI ns t i t u t eo fS t r uc t ur a lEng i ne e r i ngandDi s a s t e rReduc t i on, Schoo lo fUr banCons t r uc t i on,Yang t z eUn i ve r s i t i ng zhou434023,Ch i na; y,J 2.Wuhan Hanyang Mun i c i lCons t r uc t i onGr oupCompanyL imi t ed,Wuhan430050,Ch i na) pa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me chan i c a lp r ope r t i e so fConc r e t e f i l l edh i s t r eng t hc o l d f o rmeds t e e lt ube ( CFHCST)sho r t gh c o l umnwa ss t ud i edunde rax i a ll oadf o r3pa r ame t e r s,i nc l ud i ngt hewa l lt h i ckne s so ft het ube,t hes t r eng t ho f t hes t e e landt hed imens i onso ft hes e c t i on.Thedamagei nt heexpe r imen t,t heva r i a t i ono fl oad d i sp l a c emen t cu r veandl oad s t r a i ncu r veunde rd i f f e r en tpa r ame t e r swe r eana l z ed.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expe r imen t a l y r o c e s so fCFHCSTsho r tc o l umnunde rax i a ll oadi sd i v i dedi n t ot hr e es t age s,name l hema i n l l a s t i c,e l a s p yt ye t i c p l a s t i candb r okens t age s,wh i chi ss imi l a rt ot hec ommons t e e lt ubesho r tc o l umn.Ast her a t i oo fwi d t ht o t h i ckne s sde c r e a s e s,t heduc t i l i t ft hespe c imende c r e a s e s,bu tt hec on f i nemen to ft hes t e e lt ubet ot hec o r e yo heu l t ima t ebe a r i ngc apa c i t l s oi nc r e a s e s.Ast hea spe c tr a t i ode c r e a s e s,t heduc t i l i t c onc r e t ei nc r e a s e s,andt y ya 收稿日期: 2018 11 08 ? ? 通信作者: 张继承( 1976 E?ma i l: 100995@yan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混凝土 组 合 结 构 理 论 与 设 计 的 研 究 . t z eu. edu. cn. g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778065);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D20151304) 第3期 饶玉龙,等: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 339 o ft hespe c imende c r e a s e,andt hebe a r i ngc apa c i t nc r e a s e s.Ast hes t r eng t ho fs t e e li nc r e a s e s,t heu l t ima t e yi be a r i ngc apa c i t nc r e a s e sobv i ous l tduc t i l i t c r e a s e s. yi y,bu yde 犓犲 狉 犱 狊: c onc r e t e f i l l edh i s t r eng t hc o l d f o rmeds t e e lt ubesho r tc o l umn;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pa r ame t e r ? ? ? gh 狔狑狅 l t ima t ebe a r i ngc apa c i t ana l s i s;u y y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外包钢管的成型方式主要包 括热轧 钢材 焊 接 和 钢 板 冷 弯 .关 于 钢 管 混 凝 土 组合结构的设计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规范 [1?6],这些规程中的钢管主要针对热扎钢材经焊接 后成型 的钢管 .目前,对于钢混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热 扎钢材 经过 拼 焊 形 成,而 对 于 冷 弯 钢 管 方 面 的研究相对欠缺 .冷成型钢管相较于热扎钢材经焊接 后,不 仅成 型的钢 管 残 余 应 力 和 残 余 变 形 较 小,而 且冷成型组合结构可以节省施工工期 .因此,未来冷成型钢混结构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目前,对于冷成 型钢混组合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薄壁钢管混凝土柱 .陶忠等 [7]通过抗压试验表明,冷成型钢管混凝土 [] [] 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 Uy8 提出试件局部屈曲受钢管截 面宽 厚 比的 影响较 大 . Shanmugam 等 9 提 出一种新的轴力?弯矩相关曲线 .王秋萍 [10]在轴向荷载作用 下,推 导出适用 于薄 壁钢混 构件的承 载 力 计 算方法 .梁扬滨等 [11]研究新型钢板笼混凝土轴压承 载 力 实 验,分 析 钢 板 笼 对 混 凝 土 的 套 箍 作 用 . Chang 等 [12]在碳钢管的相关参数(管厚、管径和 屈 服 强 度 等)对 该 复 合 管 柱 影 响 的 基 础 上,推 导 一 种 新 的 适 用 [ ] 于不锈碳钢管柱的混凝土核心应力?应变模型 . Young 等 13 观 察构 件破坏模 式,给 出混凝土 填充冷 弯高 [ ] 强不锈钢管柱的柱强度和荷载?轴向应变的关系,并提出相关设计规范 的参考意见 . El cha l akan i 等 14 确 [ ] 定圆形冷弯型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 能 的 变 形 延 性 需 求 . Gup t a 等 15 研 究 承 载 力 的 影 响 因 素,并 提 出 圆 [ ] 形钢管混凝土柱受弯承载力的失 效 模 式 . Zhu 等 16 通 过 对 冷 弯 效 应 的 研 究,对 现 行 冷 弯 中 厚 壁 钢 管 混 凝土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修正建议 .张达 [17]参照现有的计算规范提出轴 压、偏 压的实 用性 公式 .杜文超 等 [18]在轴向荷载作用下,推导出适用于椭圆钢混短柱的 极限承 载力 计 算 方 法 .黄 泳 水 等 [19]对 高 强 矩 形 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在偏压荷载下进行实验研究 .根据 GB200018-2002 《冷 弯薄壁 型钢结构 技术规 范》 的要求 [20],目 前,使用较多的 钢材为 普通 Q235 或 Q345 钢 材,而 关于 高强 冷弯矩 形钢混组 合 柱 的 研 究 较少,且关于该钢混组合结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研究报道 也 比较有 限 .本 文 以 钢 管 宽 厚 比、截 面 长 宽 比 和钢材强度 3 个参数设计 9 根高强冷弯钢混短柱,并进行轴压试验,从而研究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 ( CFHCST)短柱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 . 1 试验部分 1. 1 试件设计 实验中涉及到的柱横截面形式,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犾 为 钢管截 面长度(钢 管最左侧 边缘到 最 右 侧 边缘距离); 犫 为钢管截面宽度(钢管最上侧边缘到最 下 侧边缘 距离); 犱 为钢管壁 设计 厚 度 .钢 管 中 填 充 的混凝土为 C40 型混凝土,外包钢管采用高强冷成型钢管 . 图 1 截面示意图 F i 1 Cr o s ss e c t i on g. 采用正交方法共设计 9 个高强冷弯钢管混凝土柱试件,实验控制参数包括长宽比、宽厚比和钢材强 度等级,具体相关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犘u 为极限承载力;所有短柱高均为 600mm. 实验采用的混 凝 土 配 合 比 为 水 泥 ∶ 水 ∶ 砂 ∶ 石 子 =1. 00∶0. 42∶1. 42∶3. 15,减 水 剂 掺 加 量 为 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8. 5N·mm-2 .钢材的性能参数,如表 2 所示 .表2 中: 犱0 为钢管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40 2019 年 壁实际厚度; σ 珋s 为屈服强度均值; σ 珋b 为抗拉极限强度均值;实验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40. 表 1 构件的基本参数 表 2 钢材的性能参数 Tab. 1 Ba s i cpa r ame t e r so fspe c imen Tab. 2 Pa r ame t e r so fs t e e lpe r f o rmanc e 试件 编号 钢材 强度 犾×犫×犱/ mm×mm×mm 犾/ 犫 犫/犱 犘u/kN 试件 编号 犾×犫/ 犱0/mm σ 珋s/MPa σ 珋b/MPa mm×mm 1 Q345 200×200×6 1. 00 33. 33 3671. 8 1 200×200 5. 8 362. 56 452. 70 2 Q390 200×200×6 1. 00 33. 33 4052. 2 2 200×200 6. 1 406. 30 520. 30 3 Q420 200×200×6 1. 00 33. 33 4144. 7 3 200×200 5. 8 440. 50 571. 30 4 Q420 150×200×4 1. 33 50. 00 2475. 2 4 150×200 3. 4 426. 30 530. 33 5 Q420 150×200×5 1. 33 40. 00 3092. 2 5 150×200 5. 1 427. 00 589. 00 6 Q420 150×200×6 1. 33 33. 33 3183. 5 6 150×200 5. 6 410. 00 533. 00 7 Q420 100×200×5 2. 00 40. 00 2292. 2 7 100×200 4. 9 415. 00 528. 00 8 Q420 150×200×5 1. 33 40. 00 3126. 7 8 150×200 5. 2 427. 00 589. 00 9 Q420 200×200×5 1. 00 40. 00 3553. 4 9 200×200 4. 8 407. 50 571. 30 1. 2 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 在构件制作中,确保构件两端平整 .试验过程中将一个球铰置于试件顶端,同时,需要确保加载中心 与试件截面中心 保 持 一 致,以 便 轴 向 荷 载 加 载 均 匀 .试 验 正 式 加 载 前,应先采取预加载?卸 载 的 方 式 调 试 加 载 装 置 和 数 据 采 集 系 统 .沿 横向和纵向相互垂直的应变片分别布置在试件的 4 个侧 面的 中 央截 面高度处,同时, 4 个 竖 向 位 移 计 分 别 布 置 在 构 件 的 4 个 侧 面 .试 验 加载装置,如图 2 所示 . 1. 3 实验加载制度 预施加轴力参考 蔡 绍 怀 [21]提 出 的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极 限 承 载 力 的 计算公式(表 1).整个试验通过分 级 加 载 的 方 式 进 行 加 载,并 将 整 个 图 2 加载装置 加载过程分为 4 个 阶 段: P1 (试 件 与 压 力 机 接 触 之 前 ),位 移 为 0. 5 F i 2 Load i ngs e t up g. mm·mi n-1 ; P2(弹性阶段),该阶段的力为( 1/10)·犘u; P3(弹塑性阶段),该阶段的力为( 1/20)·犘u; P4 (屈服或破坏阶段,其中,当试件位移突然增大时,表示试件已经屈服),该阶段的力为( 1/20)·犘u. 每级荷载等待 2mi n 稳定后采集,采集后,继续施加下一级荷载, P4 时,应连 续采 集 .当 荷载 下降为 原构件承载力的 85% ,或者构件纵向变形的高度超过未加载构件高度的 5% 时,终止加载,停止试验 . 2 试验现象 试件试验结果,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知:冷成型钢混柱受力特征和普通钢混柱受力特征十分相似 . 试件采用压力机从 0 开始加载,刚开始加载时,无明显变化;当加载到一定值时,钢管外表面一侧中上部 会出现微鼓,随着轴向载荷继续增加,钢管外壁更加突出,垂直位移继续增大,其原因为混凝土浇筑时与 上部顶板有空隙,造成上部较薄弱,易压坏鼓曲;当荷载 进一 步增大 时,钢 管 壁 4 面 的 中 部、上 部 均 出 现 不同程度的鼓曲现象;将荷载继续增大到一定值时,钢管变形迅速被破坏,承载力迅速下降,位移迅速增 加,其原因为钢管混凝土发挥明显的中部套箍作用,使其 出 现理想 的腰 部 鼓 曲,钢 管 内 混 凝 土 压 碎 荷 载 ( a)编号 1 ( b)编号 2 ( c)编号 3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d)编号 4 ( e)编号 5 第3期 饶玉龙,等: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 ( f)编号 6 ( g)编号 7 ( h)编号 8 341 ( i)编号 9 图 3 试件的破坏形态 F i 3 Damagemode so fspe c imens g. 全部由钢管承担,钢管延性发挥后,承载力迅速下降 . 由图 3 还可知:编号 4, 5, 6 试件在实验过程中,可听到 明显 的 混 凝 土 被 压 碎 的 声 音;编 号 1 试 件 钢 管有明显变形,且出现对接焊缝破坏,其原因为焊缝加工没有达到实验要求,应该终止试验,从裂缝空隙 中可以明显看到内部混凝土已被压碎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 1 荷载位移关系 材料的延性是体现材料性质的重要指标,表示结构的某个 截面从 屈 服 开 始 到 承 载 能 力 没 有 明 显 下 降或基本不降低期间的变形能力 .各试件的荷载( 犉) 位移( 狊)曲线,如图 4 所示 . 由图 4 可知:各试 件 荷 载?位 移 曲 线 走 势 基 本 一 致 .在 整个荷载施加过程中,试件分为弹性、屈曲、破坏 3 个阶 段, 由于施加轴向荷载钢 管 混 凝 土 柱 中,钢 材 的 屈 服 为 渐 进 过 程,荷载?位移曲 线 中 没 有 明 显 的 屈 服 点;在 加 载 到 破 坏 阶 段时,承载力没有垂 直 下 降,说 明 构 件 延 性 较 好,从 钢 材 破 坏的空隙中可以看到 钢 管 内 部 混 凝 土 已 被 压 碎,这 是 由 于 钢管的套箍作用,构件依旧具有部分承载力;钢管 混凝土的 增强机理为轴向受压 时,外 围 钢 管 对 核 心 混 凝 土 产 生 套 箍 作用,使管内混凝土处于 3 向受压状态,试件在轴 压荷载 作 用下,钢管的套箍效应显著,一定程度上提高试件 的整体承 ( b)不同宽厚比 ( a)不同钢材强度 ( c)不同长宽比 图 4 轴向压力作用下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 F i 4 Load d i sp l a c emen tcu r veo fspe c imen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g. 载能力 . 由图 4( a)可知:在截面尺寸和宽厚比不变时,钢材强度的增强对极 限承 载力有 促进作用,但 对延性 有不利影响,其原因为钢材强度越高,材料脆性越明显 . 由图 4( b)可知:在截面尺寸和钢材强度不变时,宽厚比的减小对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均有促进作用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42 2019 年 由图 4( c)可知:在宽厚比和钢材强度不变时,通过减小截 面尺 寸长宽比,可以 提高试件 的极限 承载 力和延性 . 3. 2 横向(纵向)平均应变荷载关系 在轴向荷载作用下,各构件 4 个面的横向和纵向的算术平均值代表水平和垂直的平均应变 .各种负 载下,各构件的载荷( 犉) ?横向平均应变( εh)、纵向平均应变( εz)曲线,如图 5 所示 . 由图 5 可 知:荷载施加到 极限荷 载 之前,整条 曲线基 本 是 光滑的;在弹性 阶 段,应 变 与 轴 压 力 基 本 呈 现 线 性 关 系,整 条 曲线斜率随着荷载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 由图 5( a)可知:该曲线具有一定的规律趋势,主要反映钢 材强度与承载 力 的 关 系,强 度 越 高,其 极 限 承 载 力 越 大 .在 弹 性阶段,刚开始 施 加 荷 载 时,钢 管 与 混 凝 土 相 互 作 用 较 小,两 者曲线斜率基本一致,当 应 变 达 到 一 定 值 时,钢 材 强 度 随 着 应 变的增大而增强,其 承 载 力 也 越 大,钢 材 Q420 试 件 比 Q390, Q345 试 件 极 限 承 载 力 更 高;在 破 坏 阶 段,曲 线 快 速 下 降,但 Q345 试件斜率 最高,其次,依 次为 Q390, Q420 试 件, Q345 试 ( b)不同宽厚比 ( a)不同钢材强度 ( c)不同长宽比 图 5 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荷载横向/纵向平均应变曲线 / F i 5 Load t r ans ve r s e l ong i t ud i na lave r ages t r a i ncu r veunde rax i a lc omp r e s s i on g. 件延性最好, Q420 试件延性最差 . 由图 5( b)可知:当钢材强度和试件长宽比保持不变时,随着宽厚比的减小,钢 管对核心 混凝土 围压 作用越明显,使得极限承载力 更 高 .在 荷 载 施 加 的 弹 性 阶 段, 3 条 曲 线 相 似,但 随 着 轴 向 荷 载 施 加 的 增 大,曲线曲率开始发生变化,即随着宽厚比斜率越小,试件极限承载力越高;在破坏阶段,曲线快速下降, 但斜率最高的壁厚为 4mm 试件,其次,依次为 5, 6 mm 试件,延 性最 好 的 壁 厚 为 4 mm 试 件,壁 厚 为 6 mm 的试件延性最差 . 由图 5( c)可知:当钢材强度和试 件 宽 厚 比 保 持 不 变,施 加 轴 向 荷 载,三 条 曲 线 曲 率 基 本 一 致,说 明 在弹性阶段,试件长宽比对试件承载力影响不大,但随着轴向荷载施加的增大,曲线曲率开始发生变化, 即随着长宽比斜率越小,试件极限承 载 力 越 高;在 破 坏 阶 段,曲 线 快 速 下 降,但 长 宽 比 最 小 试 件 斜 率 最 高,长宽比最大试件斜率最低,长宽比最大试件延性最好,长宽比最小试件延性最差 . 4 结论 通过对高强冷弯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压试验,得出以下 4 点结论 . 1)在轴向荷载作用下,高强冷弯钢管混凝土柱工作机理可以分为弹性、弹塑性和 破坏 3 个 阶段,与 普通钢管混凝土柱工作机理基本一致 . 2)试件长宽比越小,承载力则越高,延性 越 低 .长 宽 比 大 于 1 的 试 件,沿 短 边 的 横 向 约 束 强 于 沿 长 边的横向约束 . 3)试件宽厚比越小,钢管对其核心混凝土约束作用越大,其极限承载力越高,延性越低 . 4)试件钢材强度越高,极限承载力则越高,延性越低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饶玉龙,等:高强冷弯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 343 参考文献: [ 1] ARCHITJ. Bu i l d i ngc oder e i r emen t sf o rs t r uc t u r a lc onc r e t e( ACI318 95)andc ommen t a r 95)by qu y (ACI318R ACIc ommi t t e e318[ J]. J ou r na lo fAr ch i t e 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 1996, 2( 3): 120.DOI: 10. 1061/(ASCE) 1076 0431 ( 1996) 2: 3( 120. 3). [ 2] Ame r i c ani ns t i t u t eo fs t e e lc ons t r uc t i on. Loadandr e s i s t anc ef a c t o rde s i c i f i c a t i onf o rs t r uc t u r a ls t e e lbu i l d i ngs gnspe [ S]. Ch i c ago: AI SCCommi t t e eonSpe c i f i c a t i onandApp r ovedbyt heAI SCBoa r do fDi r e c t o r s, 1999. [ 3] Eu r ope anc ommi t t e ef o rs t anda r d i z a t i on. Eu r o c ode4:De s i fc ompo s i t es t e e landc onc r e t es t r uc t u r e s:DD ENV gno 1994 2:2001[ S]. London: Br i t i shS t anda r dsI ns t i t u t i on, 2004. [ 4] Ar ch i t e c t u r a lI ns t i t u t eo fJ apan. Re c ommenda t i onsf o rde s i ons t r uc t i on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e e lt ubu l a rs t r uc gnandc t u r e s[ S]. Tokyo: Ar ch i t e c t u r a lI ns t i t u t eo fJ apan, 1997. [ 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 S].北京:[ s. n.], 2004.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 .战时军港抢修 早 强 型 组 合 结 构 技 术 规 程:GJB4142-2000[ S].北 京:中 国 人 民 解 放军总后勤部, 2001. [ 7] 陶忠,王志滨,韩林海 .矩形冷弯型钢钢管混凝 土 柱 的 力 学 性 能 研 究 [ J].工 程 力 学, 2006, 23( 3): 147 155. DOI: 10. ? 3969/ 4750. 2006. 03. 025. i s sn. 1000 ? j. [ 8] UYB. S t r eng t h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e e lboxc o l umnsi nc o r r a t i ngl o c a lbuck l i ng[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po i ng, 2000, 126( 3): 341 352. DOI: 10. 1061/( a s c e) 0733 9445( 2000) 126: 3( 341). ? ? [ 9] SHANMUGAM N, LIEW J, LEES. Th i n l l eds t e e lboxc o l umnsunde rb i ax i a ll oad i ng[ J]. J ou r na lo fS t r uc t u r a l ?wa Eng i ne e r i ng, 1989, 115( 11): 3076 3094. DOI: 10. 1061/( ASCE) 0733 9445( 1989) 115: 11( 2706). ? ? [ 10] 王秋萍 .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2. [ 11] 梁扬滨,曾志兴,苏江林,等 .钢板笼 约 束 混 凝 土 短 柱 轴 压 承 载 力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4, 35 ( 5): 576 58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5. 0576. ? ? [ 12] CHANG Xu, RU Zhong l i ang, ZHOU We i, 犲 狋犪 犾. S t udyonc 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 c a r bons t e e lt ubu l a r( CF ? ? SCT)s t ubc o l umnsunde rc omp r e s s i on[ J]. Th i n l l edS t r uc t u r e s, 2013, 63: 125 133. DOI: 10. 1016/ tws. 2012. ?Wa ? j. 10. 002. [ 13] YOUNGB, ELLOBODY E. Expe r imen t a li nve s t i t i on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c o l d f o rmedh i t r eng t h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 ? ? ga ghs t ubec o l umns[ c s r. 2005. 08.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06, 62( 5): 484?492. DOI: 10. 1016/ j. j 004. [ 14] ELCHALAKANIM, ZHAO Xi ao l i ng,GRZEBIETA R. Conc r e t e f i l l eds t e e lc i r cu l a rt ube ssub e c t edt oc ons t an t ? j engs t r uc t. amp l i t udecy c l i cpu r ebend i ng[ J].Eng i ne e r i ng S t r uc t u r e s, 2004, 26( 4): 2125?2135.DOI: 10. 1016/ j. 2004. 07. 012. [ 15] GUPTA P, SARDAS, KUMAR M. Expe r imen t a landc ompu t a t i ona ls t udyo fc onc r e t ef i l l eds t e e lt ubu l a rc o l umns unde rax i a ll oads[ J]. J ou r na lo fCons t r uc t i ona lS t e e lRe s e a r ch, 2007, 63( 2): 182?193. DOI: 10. 1016/ c s r. 2006. j. j 04. 004. [ 16] ZHU Ai zhu, CHEN Xi anchuan, ZHU Hongp i ng. Ana l s i so fc onc r e t e f i l l eduns t i f f enedands t i f f enedc o l d f o rmed ? ? y s t ubc o l umns[ C]∥El e ven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Sympo s i umonS t r uc t u r a lEng i ne e r i ng.广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0: 246 252. ? [ 17] 张达 .方形冷弯中厚壁钢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 18] 杜文超,赵均海,张常光,等 .椭 圆 钢 管 混 凝 土 轴 压 短 柱 承 载 力 分 析 [ J].混 凝 土, 2016( 4): 46 DOI: 10. 3969/ ?49. j. i s sn. 1002 3550. 2016. 04. 013. ? [ 19] 黄泳水,张继承,饶玉 龙,等 .高 强 冷 弯 矩 形 截 面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偏 压 性 能 试 验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40( 2): 179 18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15. ? ? [ 20] 中华人民共和 国 建 设 部 .冷 弯 薄 壁 型 钢 结 构 技 术 规 范:GB200018-2002[ S].武 汉:湖 北 省 发 展 计 划 委 员 会, 2003. [ 21] 蔡绍怀 .套箍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计算[ J].建筑结构, 1980( 4): 25 31. DOI: 10. 19701/ z 1980. 04. 007. ? j. j j g.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3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2021 ? 利用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建筑 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 吴正旺1,闫阳2,狄岳3 ( 1.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北方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3.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加利福尼亚州 洛杉矶 90095) 摘要: 将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节能结合,研制基于风力矩相互抵消及施加预应力的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寒冷 地区建筑增加日照,并以某建筑群为例进行可行性实 验 .结 果 表 明:无 风 力 矩 智 能 镜 面 能 长 期、稳 定 地 为 建 筑 提供日照,其光、热舒适性较高,但杀菌能力尚不明确;施加预应力后,抗风性能较理想,结构质量较轻,更稳定 可靠,但在特定角度有一定炫光 . 关键词: 无风力矩智能镜面;太阳辐射;节能;镜面反射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44 06 ? ? ? 犉犲 犪 狊 犻 犫 犻 犾 犻 狋 狉 犻犿犲狀 狋狅 犳犐 狀犮 狉 犲 犪 狊 犻 狀犵犛狌狀 狊 犺 犻 狀犲犳 狅 狉犅狌 犻 犾 犱 犻 狀犵 狊 狔犈狓狆犲 犝狊 犻 狀犵犐 狀 狋 犲 犾 犾 犻 犲 狀 狋犕犻 狉 狉 狅 狉犠犻 狋 犺狅狌 狋犠犻 狀犱 犕狅犿犲 狀 狋 犵 WU Zhengwang1,YAN Yang2,DIYue3 ( 1.Schoo lo fAr ch i t e c t ur e,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Co l l egeo fAr ch i t e c t ur eand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No r t hCh i naUn i ve r s i t fTe chno l ogy,Be i i ng100144,Ch i na; yo j 3.Ar ch i t e c t ur eandUr banDe s i r tmen t,Un i ve r s i t fCa l i f o r n i a( Lo sAnge l e s),Lo sAnge l e s90095,USA) gnDepa yo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Comb i n i ngc ompu t e rt e chno l ogywi t hbu i l d i ngene r av i ng,ba s edonwi ndmomen tmu t ua lc oun gys t e r a c t i onandp r e s t r e s sapp l i c a t i on,t he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wi t hou twi ndmomen ti sp r opo s ed.Tak i ngabu i l d i ng gen c omp l exa sanexamp l e,t hef e a s i b i l i t fi nc r e a s i ngsunsh i nei sd i s cus s ed.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de v i c ec an yo r ov i del ong t e rmands t ab l esunsh i nef o rbu i l d i ngs,andi t sl i tandt he rma lc ond i t i onsa r ec omf o r t ab l e,bu t ? p gh i t ss t e r i l i z a t i onab i l i t sno tye tc l e a r.Af t e rp r e s t r e s s i ng,i t swi nd r e s i s t an tpe r f o rmanc ei nc r e a s e s,i t ss t r uc ? yi t u r ewe i tde c r e a s e sandbe c ome smo r es t ab l e,bu tt heda z z l eex i s t sa tac e r t a i nang l e. gh 犓犲 狉 犱 狊: 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wi t hou twi ndmomen t;sunsh i ne;ene r av i ng;mi r r o rr e f l e c t i on gen gys 狔狑狅 获得日照是建筑采光 [1]、卫生 [2]、心理 [3]的需要,但在北方寒冷地区往往不易 [4],尤其是 城市 中心人 员密集、土地昂贵等地区,其建筑的低层部分常常因为日照不足而阴冷 [5]、昏暗 [6?7].为此,沈天行 等 [8]利 用建筑阳台等空间,使用反射材料固定在建筑立面上,将日 照 反 射 进 入 其 南 向 建 筑 的 室 内 .苟 中 华 等 [9] 利用双弧面板将高空太阳辐射反射引入高层建筑的底层室内 .本文将信息技术与太阳能利用结合 [10?11], 研制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以下简称智能镜面)装 置,并 进 行 可 行 性 实 验 . 收稿日期: 2018 12 12 ? ? 通信作者: 吴正旺( 197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 E i l: wu zhengwang@126. c om.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78018) 第3期 吴正旺,等:利用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 345 1 无风力矩智能镜面增加日照的基本原理 无风力矩智能镜面具有以下 3 个 特 点 [12]. 1)同 时 利 用 太 阳 的 光 和 热 . 2)自 动 追 踪、定 向 反 射 . 3) 近全光谱反射(普通镀银镜面的 反 射 率 可 达 90% 以 上;普 通 玻 璃 透 光 率 亦 大 于 90% 、吸 收 率 约 2% ;镜 面的全光谱反射率最高能达到约 95% ;价格更低廉的镀铝镜面反射率也能达到 85% 左右).为验证智能 镜面在建筑中实际应用的可行性,通过信息技术及太阳能利用的结合方式 [10?11],研制无风力矩智能镜面 装置 .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0 月,将无风力矩智能镜面安装在北京市北方工业大学第 4 教学楼第 5 层 屋面上,并进行相关实验及监测 .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图 1 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示意图 F i 1 Fe a s i b i l i t r imen to fi nc r e a s i ngsunsh i nef o rbu i l d i ngsus i ng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 g. yExpe gen 利用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基本原理是:将太阳 辐 射自 动、定 向 反 射 进 入 建 筑 室 内,使 其 阴 冷 昏暗的北朝向房间获得充沛日照,改善自然采光并减少能耗,实质 是信 息 技 术 + 太 阳 能 利 用 .主 要 有 以 [ ] 下 3 个步骤 . 1)根据太阳运行轨迹自动计算出太阳、镜 面、建筑北 窗的相对 关系 13 ,实时推 算 出 镜 面 法 [ ] 线所需调整的方位角、俯仰角 [14]. 2)以步进电机 + 减速机精确控 制、调整镜面 15 . 3)将太 阳辐 射(光 + 热)反射至建筑北朝向的阴冷空间 . 2 利用智能镜面增加日照的实验 1)实验对象 .选取北方工业大学第 2 教学楼的 318, 320, 316, 325 等教室及第 2 教学楼北侧约 40. 5 m 处的第 4 教学楼第 5 层屋面(外墙安装智能镜面装置一套), 2 幢教学楼高均为 5 层 . 2)实验方法 .选取采暖季、过渡季的晴天、多云、阴天、雾霾等典型天气,对智能镜 面进 行抗风、定向 反射、采光、温湿度等的监测、比较 . 3)实验设备 .自制智能镜面系统 1 套;上海宝工工具有限公司生产的 Pr o sKi t温湿度计 4 台,温度 灵敏度为0. 1 ℃ ,湿度灵敏度为1% ; KONICAILLUMINANCE METERT? 10 型照度计4 台,精度为1 l x;宾得 R? 400 型全能全站仪 1 台,测距精度为 0. 1mm,角度精度为 2 ″. 4)实验内容 .准确性实验、抗风性能实验、光 热 舒 适 性 实 验,以 及 不 同 反 射 材 料 条 件 下 的 太 阳 辐 射 利用率实验 . 3 抗风性能及准确性的分析 实验中,智能镜面最长从 2017 年 9 月 16-19 日共连续准确运行 96h,每日开机运行 8h,有个别元 器件(霍尔接近开关等)不稳定 .要长期、稳定地为建筑提供 日照,关键 是 准 确 控 制 镜 面 .因 此,实 验 要 提 高智能镜面镜面控制准确性,主要措施有如下4 点 . 1)基于步进电机 + 减速机的传动机构 . 2)简化传动 结构,减少自质量,将镜面的重心完全贴近垂直 转 动 轴,以 风 力 距 相 互 抵 消 来 增 强 稳 定 性 . 3)将 镜 面 位 置贴近垂直方向转动轴,以减少镜面与目标窗之 间 因 转 动 轴 未 重 合 而 产 生 的 误 差 . 4)以 皮 筋 模 拟 发 条 机构给镜面施加一定预应力,以减少镜面在风力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晃动 . 智能镜面剖正俯视图及可行性实验实景,分别如图 2, 3 所示 .由图 2, 3 可知;智能镜面运行稳定,反 射光斑均长期、稳定位于入射窗内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46 2019 年 图 2 智能镜面剖正俯视图 F i 2 Topv i ewo f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p r o f i l e g. gen ( a)背面实景 ( b)远景 图 3 智能镜面可行性实验实景 F i 3 Fe a s i b i l i t r imen ts c eneo f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 g. yexpe gen 要可靠地为建筑提供日照,关键还在于其抗风性能 .由实验 可 知;智 能 镜 面 的 水 平 方 位 角 及 俯 仰 角 的调节机构、整体装置的结构强度满足日常使用要求,可在 6 级以下风力条件下稳定运行,并在 10 级大 风条件下保持结构稳定,但在 7 级以上阵风时可能产生轻微晃动 . 智能镜面采取了以下 3 个抗风措施: 1)将 镜 面 对 称 布 置 在 纵 向 转 轴 两 侧,以 抵 消 绝 大 部 分 任 意 方 向风力产生的力矩 . 2)以发条机构对镜面施加预应力,防止镜面在微小风力矩作用下 产生 轻微晃 动,试 验以皮筋代替发条,如图 4 所示 . 3)将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转动轴位置紧邻,形成“十”字 形转轴,并将 其设置在支座的 2 根支架之间,这样镜架即可简化为直线,结构进一步简化、结构强度则进一步增大 . ( a)“十”字形转轴 ( b)预应力皮筋 图 4 智能镜面利用施加预应力增强的抗风性能 F i 4 Imp r ovemen to f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wi nd r e s i s t an tpe r f o rmanc ebyp r e s t r e s s ? g. gen 2017 年 4 月 1 日对智能镜面的 1∶10 模型进行户外抗风实验,在 9: 53-10: 25 共计 32mi n 的时间 段内,对称布局的镜面在 3~4 级风力作用下,无论正 面或侧 面迎风,装 置 都 保 持 了 相 对 稳 定,其 风 力 矩 大 部分被有效地相互抵消,效果明显 .在2~6 级大风天气条件下,智能镜面在2017 年10 月21, 10 月30 日, 11 月7 日, 11 月8 日, 11 月10 日, 11 月11 日等最大光斑偏移量约为20cm.施加的预应力大小是关 键,预应力过小则 易 晃动,过大则难 以驱 动 镜面 . 2017 年 9 月 21 日 及 10 月 21 日 发生 的轻 微 晃 动 通 过 加大皮筋施加预应力后均得以明显改善,如表 1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正旺,等:利用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 347 表 1 智能镜面在有风天气条件下的运行实验 Tab. 1 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ope r a t i onexpe r imen t sunde rwi ndy we a t he r gen 实验日期 风力 最大水平偏移 最大垂直偏移 镜面晃动概况 原因分析 2017 年 9 月 21 日 阵风 2~3 级 20cm,偶发 不明显 偶发水平方向晃动 单条皮筋施加的 预应力过小 2017 年 10 月 21 日 阵风 3 级 20cm,偶发 不明显 偶发水平方向晃动 齿轮之间咬合 松动及单条皮筋 施加的预应力过小 2017 年 10 月 30 日 阵风 3 级 未见明显偏移 未见明显偏移 未见明显晃动, 阵风时偶见轻微晃动 皮筋施加的预应力 加大,齿轮紧固 2018 年 5 月 13 日 阵风 5~6 级 未见明显偏移 未见明显偏移 未见明显晃动,阵风 时偶见轻微晃动 皮筋施加的预应力 适当,阵风时风力较大 4 室内光和热的舒适性 获智能镜面辅助的 318 教室在采光、节能方面具有以下 4 个特点 . 1)一般天气条件下,镜面水平方位角、垂 直 俯 仰 角 控 制 精 度 高,光 线 定 向 入 射 稳 定,人 眼 未 察 觉 到 明显晃动 . 2)在风力较大、阵风较强(风力 6 级以上)的 天 气 条 件 下,预 应 力 较 小 时,光 斑 仍 有 轻 微 晃 动,最 大 光斑偏移量约为 20cm;若预应力适中,则未见明显晃动 . 3)温度、照度舒适性较高,在多云天气条件下,获镜面反射的教室,其温度高于普通教室约 0. 6 ℃. 2 一套智能镜面为一间约 90m 的 70 人大教室提供日照,室内外气温比较,如表 2 所示 .除非辐射特别强 烈,室内照度均在舒适度范围之内, 2017 年 10 月 6 日各教室照度比较及 2017 年 10 月 8 日 各教 室温度 比较,分别如图 5, 6 所示 .图 5 中: 325 教室为南向教室; 318 教室为获得反射的北向教室;其余为北向普 通教室 . 表 2 智能镜面辅助下室内外温度比较 Tab. 2 Compa r i s onbe twe eni ndoo randou t doo rt empe r a t u r e swi t hhe l f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 po gen 温度/℃ 318 教室(获反射教室)316 教室(无反射教室) 监测季节 监测日期 室外温度/℃ 秋季 2017 年 10 月 6 日 2017 年 10 月 8 日 19 21. 5 20. 9 多云,南风 1~2 级 18 20. 6 20. 5 小雨,东北风 1~2 级 秋季 当日天气情况 图 5 2017 年 10 月 6 日各教室照度比较 图 6 2017 年 10 月 8 日各教室温度比较 F i 5 I l l umi na t i onc ompa r i s ono f g. F i 6 Tempe r a t u r ec ompa r i s ono f g. c l a s s r oomsonOc t obe r6,2017 c l a s s r oomsonOc t obe r8,2017 4)眩光 .与南向室内相似,室内任一受到反射的位置均可感受到点状光源(镜 面),其余 位置 则不明 显 .若镜面位置过低(如 418 教室)或在入射范围内向镜面处 观看,则炫 光 明 显,建 议 镜 面 与 室 内 人 眼 所 成之俯仰角宜大于 14 °,且宜从使用者左后方入射,则炫光明显改善,如图 7 所示 . 在实际使用中,智能镜面可早于 实 际 供 暖 日 期 .当 太 阳 高 度 角 逐 渐 增 大,室 内 墙 体、家 具 等 皆 可 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48 ( a)前教室照度分布 2019 年 ( b)后教室照度分布 ( c)从非入射窗看镜面 ( d)从入射窗看镜面 图 7 智能镜面辅助下的室内炫光实景 F i 7 I ndoo rda z z l ed i s t r i bu t i onwi t hi n t e l l i tmi r r o r g. gen 热,使气温平滑过渡,舒适性提高 .以北京为例,实际运行时,可从 9 月 20 日前后始至次年 5 月 2 日底结 束,全年共约 250d。 智能镜面的单位照度约相当于 南 向 教 室 的 40% ~48% ,如 表 3 所 示 .由 于 智 能 镜 面 能 为 建 筑 提 供 长达 6~8h 日照,因此,其总照度大约相当于同 面 积 南 向 窗 户 的 2. 8 倍,可 显 著 改 善 室 内 天 然 采 光,但 是否满足杀菌等卫生要求,则尚需深入研究 . 5 不同镜面材料智能镜面的太阳辐射光和热利用效率 智能镜面对太阳辐射的有效利用率为太阳辐射入射角度折减系数 × 镜面反射率 × 第一层窗户玻璃 透光率 × 第二层窗户玻璃透光率,冬季(太阳高度角为 24 °)为 91%×90% ×90%×90%=64. 6% ;夏季 (太阳高度角为 45 °)为 70. 7%×90%×90%×90%=51. 5%. 2018 年 3-4 月,选取北方工业大学第 2 教学楼南北 2 间相似的 教室做 比较,监测其室 内外照 度之 比值(将其作为光、热利用率的参考).实验采用普通玻璃镀银镜面 及上海吉 祥牌镜面 铝板,在 2018 年 4 月 18 日测试中,采用 4 台ILLUMINANCE METER T? 10 型照度计,对 318 教 室(镜面反射)、室外、南 向教室、北向教室(无镜面反射)等 4 个测点同时进行监测,其结果如表 3 所示 . 表 3 不同反射材料的反射照度比较 Tab. 3 Compa r i s ono fr e f l e c t i v i t fd i f f e r en tr e f l e c t i vema t e r i a l s yo 监测时间 室外日照 照度/ l x 2018 年 4 月 18 日 11: 20 78500 2018 年 4 月 18 日 11: 40 81600 室内照度/ l x 反射材料 第 2 教学楼 318 教室 (获得反射的北向教室) 玻璃镀银镜面 15460 镜面铝板 12500 玻璃镀银镜面 镜面铝板 16460 第 2 教学楼 325 教室 (无反射的南向教室) 31600 31850 13740 由表 3 可知:太阳辐射穿过普通双层玻璃后,其照度从 78500l x 降低至 31600l x,降幅为 40. 3% , 略低于理论计算的 51. 5% ;经玻璃镀银镜面反射后,再入射至建筑室内 的太阳 辐射 照度从 81600l x降 低 至16460l x,降幅为20. 2% ,约为太阳辐射直接入射的50. 1% ;镜面铝板反射后再入射至建筑室内的 太阳辐射照度从 81600l x 降低至 13740l x,降幅为 16. 8% ,约为玻璃镀银镜面的 83. 4%.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正旺,等:利用无风力矩智能镜面为建筑增加日照的可行性实验 349 实验还发现,积灰对太阳能利用具有较大影响 .以 2018 年 10 月 30 日及 10 月 31 日为例,在对各用 房窗户玻璃进行清洁后,获得入射的 320 教室室内外照 度 比 从 10% 提 高 至 13% ,显 示 出 窗 户 玻 璃 的 清 洁对其太阳辐射的利用率的影响约为 30% ,如表 4 所示 . 表 4 清洁玻璃后监测不同反射材料的反射照度比较 Tab. 4 Compa r i s ono fr e f l e c t i v i t fd i f f e r en tr e f l e c t i vema t e r i a l sa f t e rg l a s sc l e an i ng yo 监测时间 室外日照 照度/ l x 2018 年 10 月 30 日 62800 2018 年 10 月 31 日 54700 室内照度/ l x 反射材料 318 教室(获得反射,318 教室(获得反射, 325 教室(无反射 清洁玻璃前) 清洁玻璃后) 的南向教室) 玻璃镀银镜面 6509 8240 镜面铝板 1252 1689 玻璃镀银镜面 5123 7240 镜面铝板 1011 1269 1514 1442 6 结论 智能镜面以风力矩相互抵消方式改善稳定性,施加预应力较好地解决了镜面晃动问题 .步进电机 + 减速机的镜面控制方式显著提高定向反射的准确性,缩减了 结构 尺寸,铝 板、玻 璃 等 镜 面 材 料 的 太 阳 辐 射利用率均较高,皆可为建筑提供良好的光、热舒适性 .但镜面之积灰对太阳辐射入射、反射均有一定影 响,大量镜面安装在建筑立面上还需要解决美观问题 . 实验表明,利用智能镜面可为建 筑 稳 定、长 期 地 提 供 日 照,其 光、热 舒 适 性 较 高 但 卫 生 要 求 尚 不 明 确,在建筑采光及节能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 1] 秦旋,刘倩昆 .厦门市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节 能 潜 力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5, 36( 5): 575 ? 58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5. 0575. ? [ 2] 黄明强,崔胜辉,李秀 芳 .建 筑 节 能 产 品 推 广 应 用 影 响 因 素 结 构 方 程 模 型 分 析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6, 37( 4): 447 45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04011. ? ? [ 3] 张播,赵文凯 .国外建筑日照标准的对比研究[ J].城市规划, 2010( 11): 70 74. ? [ 4] 张浩然 .日照 间 距 约 束、人 口 密 度 与 中 国 城 市 增 长 [ J].经 济 学, 2018, 17( 1): 333?354. DOI: 10. 13821/ cnk i. c e j. q. 2017. 04. 13. [ 5] 赵弘野 .哈尔滨行列式住宅日照分析线性数学模型研究[ 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5. [ 6] 王丽方 .取消日照间距政策 节约土地资源[ J].团结, 2007( 4): 43 44. ? [ 7] 薛立新,徐苏宁 .城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适用性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J].城市规划, 2006( 9): 61 65. ? [ 8] 沈天行,袁磊 .将日光引入北向建筑底层的技术[ J].建筑学报, 2004( 4): 78 79. ? [ 9] 苟中华,刘少瑜,巴哈鲁丁 .高层高密度居住环境中的自然采光系统: ANIDOLIC 技术应用初探[ J].建 筑 学 报, 2010 ( 3): 24 26. ? [ 10] 王劲,陈林 .智能采光实时追日的电能管理系统[ 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9( 7): 53 56. ? [ 11] 王映梅 .绿色建筑中的采光与照明设计[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27): 153 155. ? [ 12] 吴正旺,吴彦强 .利用“镜面 反 射”减 少 日 照 间 距 并 节 能 节 地 的 可 行 性 论 证 [ J].华 中 建 筑, 2016( 11): 58 DOI: ?61. 10. 13942/ cnk i. hz z. 2016. 11. 014. j. j [ 13] 李宗涛,李志刚,于存贵,等 .基于单片 机 的 太 阳 追 踪 系 统 的 设 计 [ J].电 子 设 计 工 程, 2014, 22( 2): 188?190. DOI: cnk i. d z s 2014. 02. 015. 10. 14022/ j. j gc. [ 14] 黄杭昌,俞磊,唐 晓 晟,等 .高 精 度 太 阳 追 踪 系 统 研 究 与 实 现 [ J].电 子 技 术 应 用, 2016, 42( 8): 70?73. DOI: 10. i s sn. 0258 16157/ 7998. 2016. 08. 016. ? j. [ 15] 许芬,王凯迪 .基于 UKF 的定日镜姿态角最优估计研究[ J].太阳能学报, 2012, 33( 7): 1226 1234. ?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方德平)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3029 ? 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 犖, 犖?双烷基化壳聚糖 王林1,2,辛梅华1,2,李明春1,2,刘旭光1,2,周向恒1,2 ( 1.华侨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相转移剂,月桂醛与 壳 聚 糖 反 应 生 成 西 夫 碱,再 通 过 钯 碳 ( Pd/C)催 化 氢 化 还 原 西夫碱制备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 .通 过 试 验 分 析 催 化 氢 化 反 应 时 间、反 应 温 度、 Pd/C 催 化 剂 用 量等因素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并用元素分析、红外 光 谱、核 磁 共 振 氢 谱 等 对 产 物 进 行 表 征 .正 交 试 验 结 果 表明:催化氢化制备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最佳催化氢化反应时间为 24h,反应温度为 30 ℃ , Pd/C 催 化剂的用量占壳聚糖总量的 1% ,制得的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烷基化取代度为 189%. 关键词: 壳聚糖;催化氢化;烷基化;钯碳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O63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50 06 ? ? ? 犖, 犖?犇犻 犪 犾 犽狔 犾 犪 狋 犲 犱犆犺 犻 狋 狅 狊 犪狀 犕犪犱 犲犫狔犆犪 狋 犪 犾 狋 犻 犮 狔 犎狔犱 狉 狅 犲 狀犪 狋 犻 狅狀犚犲 犱狌 犮 狋 犻 狅狀 犵 , , , WANGL i n1 2,XIN Me i hua1 2,LIMi ngchun1 2, , , LIU Xuguang1 2,ZHOU Xi angheng1 2 ( 1.Co l l egeo fMa t e r i a l s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Env i r onmen t i end l t i ona lMa t e r i a l s,Mi n i s t r fEduc a t i on, ?Fr yFunc yo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Sod i umdode cy lsu l f ona t ewa sus eda st hepha s et r ans f e ragen tt or e a c tl au r a l dehydewi t hch i t o s an 犖?d i a l ky lch i t o s ande r i va t i ve swe r ep r epa r edbypa l l ad i umc a r bon ( Pd/C)c a t t ogene r a t es ch i f fba s e.Then犖 ,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r educ t i ono fs ch i f fba s e.Thee f f e c t so f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r e a c t i ont ime,r e a c t i on y y t empe r a t u r e,Pd/Cc a t a l s tdo s ageont hedeg r e eo fa l ky l a t i onsubs t i t u t i onwe r es t ud i ed.Thep r oduc t swe r e y n f r a r edspe c t r o s c opyand1H NMRspe c t r o s c opy.Or t hogona lexpe r imen t cha r a c t e r i z edbye l emen t a lana l s i s,i y 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be s t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r e a c t i onc ond i t i onsf o rt he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p r epa r a y y t i ono f犖 , 犖?d i a l ky lch i t o s ana r e:r e a c t i ont ime24h ,r e a c t i ont empe r a t u r e30 ℃ ,Pd/Cc a t a l s t1% o ft het o y t a lamoun to fch i t o s an.Andt hea l ky l a t i ondeg r e eo f犖 , 犖?d i a l ky lch i t o s ani s189%. 犓犲 狉 犱 狊: ch i t o s an;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a l ky l a t i on;pa l l ad i umc a r bonc a t a l s t y y 狔狑狅 犖?烷基化改性是壳聚糖( CS)改性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改变烷基链的长度可以改变壳 聚糖 在水和 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 犖?烷基化改性壳聚糖不仅溶解性能提高,而 且烷基长 链的 亲酯部 分,壳聚 糖的主 链作为亲水部分,还可以赋予壳聚糖流变性能和表面活性性能 [1],因此,可用于药物载 体、抗 菌剂 等 [2?4]. 收稿日期: 2019 03 12 ? ? 通信作者: 李明春( 1962 E i l: mc l i@hqu. edu. cn.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福建省海洋高新产业发展专项项目( 20152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6J 01234);华 侨 大 学 研 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7013081026) 第3期 王林,等: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 犖 , 犖?双烷基化壳聚糖 351 在烷基化壳聚糖的羟基上引入亲水基团制备的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可以自组装,形成胶束,用于难溶药 物的增溶及缓释 [5?8].对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壳聚糖载体的稳定性及药物的利 用率 [9]. 目前, 犖?烷基化壳聚糖的制备主要 采 用 脂 肪 醛 和 壳 聚 糖 形 成 西 夫 碱,再 用 硼 氢 化 物(硼 氢 化 钠、硼 氢 化 钾、氰基硼氢化钠等)对 C=N 进行 还 原 [10].但 是 采 用 硼 氢 化 物 还 原 C=N 存 在 硼 氢 化 物 用 量 大、成 本 高、还原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氢气、操作过程繁琐等缺点,并且 壳聚糖 和醛 生 成 西 夫 碱 的 反 应 是 在 弱 酸 性 条件下进行,经硼氢化物还原后溶液呈碱性,需再 次 调 节 反 应 体 系 的 pH 值,从 而 进 行 第 二 次 西 夫 碱 反 应,这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催化氢化还原法因具有高效、操作 简单、易 于 工 业 化 生 产 等 优 点 而 备 受 关 注 . 催化氢化还原反应常用的催化 剂 主 要 有 钯、铑、钌 等 [11?13],其 中, Pd/C 催 化 剂 由 于 反 应 条 件 温 和,在 中 性和弱酸性条件下,均能达到催化 效 果 [14],主 要 用 于 硝 基、亚 胺 等 的 还 原 [15?17],但 在 壳 聚 糖 的 C=N 还 原反应中未见报道 .本文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相转移剂,催化氢化还原制备 犖 , 犖?双十二烷 基化壳 聚糖 ( DLCS);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系统研究催化氢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 Pd/C 催化剂用量对 犖 , 犖?双 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烷基取代度的影响 . 1 实验部分 1. 1 实验材料 珨w =50ku,壳聚糖脱乙酰度( 壳聚糖( 犕 DD)为 89% ,浙江省玉环市澳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月桂醛 (山东省寿光市金宇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十 二 烷 基 磺 酸 钠( SDS,上 海 阿 拉 丁 生 化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钯碳催化剂( Pd/C,质量分数为 5% ,陕西省西安市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氢气(福建省厦门市林德 气体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 1. 2 仪器设备 Va r i o MICROcube型元素分 析 仪 (德 国 El emen t a r 公 司 ); I S50 型 傅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 谱 仪 (美 国 Ni co l e t公司); Avanc eⅢ 500 型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 Bruke r公司); DTG? 60H 型 热 重 合 分 析 仪(日 本 Sh imadzu 公司). 1. 3 犖, 犖?双十二烷基壳聚糖的制备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相转移剂,月 桂 醛 和 壳 聚 糖 反 应 生 成 西 夫 碱,再 用 Pd/C 为 催 化 剂,催 化 氢 化 还原制备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制备路线如图 1 所示 . 图 1 DLCS 的制备路线 F i 1 Pr epa r a t i onr ou t eo fDLCS g. 采用正交实验法 对 催 化 氢 化 的 条 件 进 行 优 化,催 化 氢 化 表 1 催化氢化的正交因素水平表 的正交因素水平,如表 1 所 示 .催 化 氢 化 的 具 体 实 施 条 件,如 Tab. 1 Or t hogona lf a c t o rl e ve lt ab l e 表 2 所示 .表 1, 2 中: 狋 为反应时间; 狑C 为 催 化 θ 为反 应 温 度; o f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 y 剂质量分数 . 将 1. 61g 壳聚糖加入 100mL,体积分数为 2% 的醋酸水 溶液中,搅拌至壳聚糖溶解 .升 温 至 98 ℃ ,加 入 月 桂 醛(理 论 量的 4 倍)和一定量的相转移催化剂 SDS,搅拌反 应 10h 后,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项目 /h 狋 θ/℃ 狑C/% 1 12 30 1 2 18 45 2 3 24 60 3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52 2019 年 自然冷却至 30 ℃.然后,加入 0. 016gPd/C 催化剂,充入氢气 反应 24h.重复以 上操 作,进 行月 桂醛反 应及氢气还原 .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用 NaOH 调节 pH 值至 弱碱 性 .甲醇沉 淀、抽滤、洗 涤 .氯仿溶 解、旋蒸浓缩、冰丙酮沉淀,离心得 犖 , 犖?双 十 二 烷 基 化 壳 聚 糖 粗 产 物 .将 粗 产 物 自 然 挥 干 过 夜,再 次 溶 解于氯仿中,制得纯化后的产物, 40 ℃ 真空干燥至恒质量 . 表 2 催化氢化的反应条件 Tab. 2 Cond i t i onsf o r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 y 参数 项目 1 项目 2 项目 3 项目 4 项目 5 项目 6 项目 7 项目 8 项目 9 /h 狋 12 12 12 18 18 18 24 24 24 θ/℃ 30 45 60 30 45 60 30 45 60 狑C/% 1 2 3 1 2 3 1 2 3 1. 4 犖,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表征测试 1. 4. 1 产 物 的 取 代 度 测 定 壳 聚 糖 和 不 同 条 件 下 得 到 的 犖, 犖?双 十 二 烷 基 化 壳 聚 糖,经 烘 至 恒 质 量 [] 后,用 Va r i o MICROcube型元素分析仪测定 N, C, H 的物质的量,烷基取代度( DS)5 为 DS = ([(狀狀((CN))) - (狀狀((CN))) ]/12)×100%. DLCS CS 1. 4. 2 产物的红外光谱( FT? IR)分析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以 空 白溴 化钾片 为背景,在 IS50 型 傅里叶 变换红外光谱仪上测定壳聚糖和 DLCS 的红外光谱,中红外区扫描范围为 4000~500cm-1 ,扫描次数 为 32 次 . 1 1. 4. 3 产物的核磁共振( H NMR)分析 壳聚糖溶解在 CD3COOD/D2O 混合溶液中, 犖, 犖?双 十二烷 基化壳聚糖溶解在 CDCl3 中,用 AVANCE Ⅲ 500M 型核 磁 共 振 波 谱 仪 测 定 壳 聚 糖 和 犖 , 犖?双 十 二 烷 基化壳聚糖的1H NMR,测定温度为 22 ℃ ,采样次数为 32 次,空扫 1 次,弛豫时间为 2s. 1. 4. 4 产物的热重( TG)分析 壳聚糖 和 犖 , 犖?双 十 二 烷 基 化 壳 聚 糖 在 真 空 干 燥 箱 中 烘 干 至 恒 质 量, 在 DTG? 60H 型 热重 合分析仪进行热 重 分析, Ar2 为保护气 体,升 温速率为 10 ℃ · mi n-1 ,测试范 围 为 30~700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产物的烷基化取代度分析 采用元素分析法,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DD)和双 烷 基 化 壳 聚 衍 生 物 的 烷 基 化 取 代 度,结 果 如 表 3 所 示 .表 3 中: 狑( N)为 N 的质量分数; 狑( C)为 C 的 质 量 分 数; 狑(H)为 H 的 质 量 分 数 .由 表 3 可 知:不 同 反应条件下制得的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烷基化取代度均超过 160% ,最大可达 190%. 表 3 DLCS 的元素分析及取代度 Tab. 3 El emen t a lana l s i sandsubs t i t u t i ondeg r e eo fDLCS y 项目 狑( /% 狑( /% 狑(H) /% N) C) DD/% DS/% 项目 狑( /% 狑( /% 狑(H) /% N) C) DD/% DS/% CS 7. 47 40. 25 6. 98 85. 69 - 5 2. 58 61. 97 9. 63 - 181 1 2. 78 61. 54 9. 60 - 163 6 2. 63 62. 47 9. 71 - 179 2 2. 77 61. 76 9. 67 - 164 7 2. 54 63. 14 9. 75 - 189 3 2. 73 61. 99 9. 67 - 168 8 2. 51 62. 70 9. 83 - 190 4 2. 63 61. 88 9. 73 - 176 9 2. 53 62. 90 9. 78 - 189 2. 2 催化氢化反应条件对 犇犔犆犛 取代度的影响 采用正交实验,以烷基化取代度为计算指标,通过直观分析法 [18],根据极差( 犚犼)的大小 分析 各因素 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大小. 极差越大,表明该因素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越大,可由各水平对应的取 代度平均值选择最佳条件 .实验中,烷基化取代度的平均值越大越好,当烷基化取代度的平均值相近时, 则考虑生产成本选择较优的反应条件 .不同反应条件下,所制备 犖 , 犖?双十二 烷基 化壳聚糖 的直观 分析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王林,等: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 犖 , 犖?双烷基化壳聚糖 353 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中:Ⅰ犼 为第1 列1 水平对应的 1, 2, 3 号实验数据取代度平均值;Ⅱ犼 为第1 列 2 水平对应的 4, 5, 6 号实验数据取代度平均值;Ⅲ犼 为第 1 列 3 水平对应的 7, 8, 9 号实验数据取 代度平 均值 . 由表 4 可知:催化剂用量(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较小 .这是因为随着催化剂 用量的增加,烷基化取代度略有增加,但是由于壳聚 表 4 不同反应条件制备 DLCS 的直观分析结果 糖西夫碱可供催化 反 应 的 位 点 有 限,当 催 化 剂 的 用 Tab. 4 Vi sua lana l s i sr e su l t so fDLCS y 量为壳聚糖 的 1% 时,已 经 能 够 满 足 催 化 氢 化 反 应 r epa r edunde rd i f f e r en tr e a c t i onc ond i t i ons p 所需要的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 [19],由 于 钯 属 于 贵 金 属,从经济成本考虑应该尽量减少催化剂的用量,选 择催化剂的 用 量 为 壳 聚 糖 质 量 的 1% ;反 应 温 度 对 于烷基化取代度的 影 响 不 大,表 明 催 化 氢 化 反 应 条 参数 /h 狋 θ/℃ 狑C/% DS/% 项目 1 12 30 1 163 项目 2 12 45 2 164 项目 3 12 60 3 168 项目 4 18 30 2 176 件温和,在较低的 温 度 下 已 经 能 够 达 到 催 化 加 氢 的 项目 5 18 45 3 181 效果;反应时间对壳聚糖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较大, 项目 6 18 60 1 179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烷基化取代度逐渐增加,当催 项目 7 24 30 3 189 化氢化反应时间为 24h 时,可供反 应 的位点趋于 饱 项目 8 24 45 1 190 189 项目 9 24 60 2 虑节约能源和 生 产 成 本,选 择 催 化 氢 化 制 备 犖 , 犖? Ⅰ犼/3 Ⅱ犼/3 165 176 177 179 178 176 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 Pd/C 催化 剂用 量 为 壳 聚 糖 Ⅲ犼/3 189 179 179 总量的 1% ,反应温度为 30 ℃ ,反应时间为 24h. 犚犼 24 3 3 和,反应底物中的 C=N 基本上被完全 还原 .综合考 最优 条 件 下 制 备 DLCS 的 元 素 分 析 及 取 代 度, 如表 5 所示 .由 表 5 可知:最优条 件下烷基化 取代度为 189% ,高于用硼氢 化钠还 原法 制备的 DLCS 的 烷基化取代度 148% [8]. 表 5 最优条件下制备 DLCS 的元素分析及取代度 Tab. 5 El emen t a lana l s i sandsubs t i t u t i ondeg r e eo fp r epa r edDLCSunde rop t ima lc ond i t i ons y 项目 /%/% 狑( N) /% 狑( C) /% 狑(H) DD/% DS/% CS 7. 47 40. 25 6. 98 85. 69 - DLCS 2. 53 62. 81 9. 72 - 189 2. 3 产物的 犉犜 犐犚 分析 ?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在 4000~500cm-1 的中红外区测得壳聚糖和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 壳聚 糖的红 外光谱,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 知:壳 聚 糖 的 FT? IR 谱 图 在 3500~3000cm-1 处的宽峰为壳聚糖的羟基及壳聚糖分子 间的氢键吸收峰; 犖, 犖?双 十 二 烷 基 化 壳 聚 糖 的 FT? IR 谱 图与壳聚糖相比,在 3500~3000cm-1 处 的吸收峰明 显减 弱,这是由 于 烷 基 化 作 用 破 坏 了 壳 聚 糖 的 氢 键,在 2921 cm1 和 2853cm-1 处对应的饱和甲基和亚甲基的 伸缩 振动 峰明显增强,在 1478cm-1 处出现新振动峰,为亚甲基上的 C- H 的 变 形 振 动,在 721cm-1 处 对 应 的 是 狀 ≥4 的 ( 在1599cm-1 处对应 N-H 的 CH2) 狀 基团的骨架振动峰, 图 2 CS 和 DLCS 的 FT? IR 图 吸收峰明显减弱,说明长链烷基已引入壳聚糖的氨基上 [3]. 2. 4 产物的1犎 犖犕犚 分析 F i 2 FT? IRspe c t r ao fCSandDLCS g. 壳聚糖和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1H NMR 谱 图,如 图 3 所 示 .图 3 中: δ 为 化 学 位 移 .由 图 3 可知;壳聚糖的1H NMR 谱图在 4. 71 处对应的是溶剂 D2O 的特 征峰,在 1. 95 处 对 应 的 是 壳 聚 糖 中 未 脱除的乙酰氨基上的 甲 基 质 子 峰,而 在 3. 08, 3. 66, 3. 82 处 对 应 的 是 壳 聚 糖 主 链 上 的 质 子 峰; DLCS 的1H NMR 谱图在 7. 26 对应的是溶剂 CDCl3 的特征 峰,在 0. 90, 1. 29 分 别 对 应 的 是 烷 基 长 链 末 端 的 甲基f以及脂肪长链上的亚 甲 基 e 的 质 子 峰, 2. 45 对 应 的 是 烷 基 长 链 和 氨 基 相 连 的 亚 甲 基 d 的 质 子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54 2019 年 峰 [6];由1H NMR 谱图进一步说明产物为长链烷基取代壳聚糖衍生物 . ( a)壳聚糖 ( b)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 图 3 样品的1H NMR 谱图 F i 3 g. 1 H NMRspe c t r ao fs amp l e s 2. 5 产物的 犜犌 分析 壳聚糖和 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 TG 曲线,如图4 所示 .由图4 可知:壳聚糖在100, 256 ℃ 附 近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失质量,在 100 ℃ 附近的失质量是由于壳聚糖失去结晶水,失质 量率 为 10% ,而在 256 ℃ 附近的失质量是由于壳聚糖的主链发生分解; 犖,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 TG 曲线在 100 ℃ 附 近并没有失质量产生 .这是因为在壳聚糖上引入长链烷基后疏水性能增加,在175 ℃ 附近出现明显的失 质量.DLCS 侧链取代烷基的分解及壳聚糖主链的 降 解, DLCS 在 150~350 ℃ 范 围 内 出 现 了 两 次 失 质 量,在 175 ℃ 附近的失质量为 DLCS 烷基取代链的分解,而 240 ℃ 附 近的失 质量为壳 聚糖主 链的 降解 . [ ] DLCS 的主链降解温度比壳聚糖低,这是由于烷基侧链的存在削弱了壳聚糖内部的氢键作用 20 . ( a)壳聚糖 ( b)犖 , 犖?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 图 4 样品的 TG 图 F i 4 TGspc e c t r ao fs amp l e s g. 3 结论 采用月桂醛与壳聚糖反应生成西夫碱,再通过 Pd/C 催 化 氢 化 对 C=N 进 行 还 原,成 功 制 备 犖 , 犖? 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进行表征 .通过正交实验法选择 最佳反应条 件,结果 表 明,催化氢 化 温度和 Pd/C 催 化剂用 量对取 代度的 影响不大,而催化 反应 时间对 DLCS 取代度的影响最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DLCS 的烷基化取代度呈上升趋势 . 综合考虑节约能源和生产成本,得出催化氢化 制 备 DLCS 的 最 佳 反 应 时 间 为 24h,反 应 温 度 为 30 ℃, Pd/C 催化剂的用量占壳聚糖总量的 1% ,制得的 DLCS 的烷 基化取 代 度 为 189% ,实 验 结 果 为 壳 聚 糖烷基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 参考文献: [ 1] PETITC, REYNAUDS, DESBRIERESJ.Amph i i l i cde r i va t i ve so fch i t o s anus i ng mi c r owavei r r ad i a t i on.Towa r d ph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王林,等: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 犖 , 犖?双烷基化壳聚糖 355 ane c o f r i end l r o c e s st och i t o s ande r i va t i ve s[ J]. Ca r bohyd r a t epo l r s, 2015, 116: 26?33. DOI: 10. 1016/ c a r b ? yp yme j. l. 2014. 04. 083. po [ 2] RABEA EI, BADAWY M EROGGET M, 犲 狋犪 犾. Enhanc emen to ff ung i c i da landi ns e c t i c i da la c t i v i t educ t i vea l ybyr ky l a t i ono fch i t o s an[ J]. Pe s tManagemen tSc i enc e, 2006, 62( 9): 890 897. DOI: 10. 1002/ps. 1263. ? [ 3] LIMi ngchun, SUSheng, XIN Me i hua, 犲 狋犪 犾.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犖 , 犖?d i a l ky lch i t o s anmono l aye randc o r r e spond pbe J]. J ou r na lo fCo l l o i dandI n t e r f a c eSc i enc e, 2007, 311( 1): 285 288. DOI: 10. 1016/ c i s. 2006. 12. 082. i ngve s i c l e[ ? j. j [ 4] 洪键淞,辛梅华,李明 春,等 . 犖?甲 基 犖 , 犖?双 十 二 烷 基 壳 聚 糖 盐 酸 盐 的 合 成 及 自 组 装 囊 泡 性 能 [ J].化 工 进 展, i s sn. 1000 2014, 33( 2): 423 428. DOI: 10. 3969/ 6613. 2014. 02. 027. ? ? j. [ 5] HUO Me i r ong, ZHANG Yong, ZHOU J i anp i ng, 犲 狋犪 犾. Fo rma t i on,mi c r o s t r uc t u r e,b i od i s t r i bu t i onandabs enc eo f t ox i c i t fpo l r i cmi c e l l e sf o rmedby犖? o c t l 犗? c a r boxyme t hy lch i t o s an[ J]. Ca r bohyd r a t epo l r s, 2011, 83 ?犖 , yo yme y yme ( 4): 1959 1969. DOI: 10. 1016/ c a r bpo l. 2010. 10. 073. ? j. [ 6] RAFAELD, SCHMITTCC, NEUMANN M G. Syn t he s e sand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amph i i l i cqua t e r na r i ph yammon J]. Ca r bohyd r a t epo l r s, 2016, 147( 20): 97 103. DOI: 10. 1016/ c a r bpo l. 2016. 03. 083. umch i t o s ande r i va t i ve s[ ? yme j. [ 7] HUO Me i r ong, ZHANG Yong, ZHOUJ i anp i ng, 犲 狋犪 犾. Syn t he s i sand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no fl ow? t ox i camph i i l i cch i ph t o s ande r i va t i ve sandt he i rapp l i c a t i ona smi c e l l ec a r r i e rf o ran t i t umo rd r ug[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Pha rma c eu t i c s, 2010, 394( 1): 162 173. DOI: 10. 1016/ i rm. 2010. 05. 001. ? j. j pha [ 8] 张晓林,李明 春,辛 梅 华,等 . 犖, 犖?双 十 二 烷 基?3, 6 J].化 工 进 展, 2012, 31 ?犗?磺 丙 基 壳 聚 糖 对 紫 杉 醇 的 增 溶 作 用 [ ( 12): 2748 2752. DOI: 10. 16085/ 6613. 2012. 12. 026. i s sn. 1000 ? ? j. [ 9] 曾皓月,王之,方美娟,等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Behnken 效 应 面 法 工 艺 优 化 [ pDNA?巯基壳聚糖纳米粒 的 制 备 及 Box (自然科学版), 2017, 38( 5): 676 681.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3054. ? ? [ 10] 王晓燕 . N 烷基壳聚糖纤维的制备及其凝血性能研究[ 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 2018. [ 11] CHENJ i an zhong, ZHANG Zhen f eng, LIU De l ong, 犲 狋犪 犾. Pa l l ad i um?c a t a l z edchemo?andenan t i o s e l e c t i veC-O y bondc l e avageo fa l a cy l oxyke t one sbyhyd r ogeno l s i s[ J]. Angewand t eChemi e, 2016, 55( 29): 8444 8447. DOI: ? ? pha y 10. 1002/ange. 201603590. [ 12] LIU Chong, YUANJ i ng, ZHANGJ i an, 犲 狋犪 犾. Rh c a t a l z eda symme t r i chyd r ogena t i ono fbe t a r anchedeno le s t e r s ? ?b y ch i r a lp r ima r l c oho l s[ J]. Or i cLe t t e r s, 2018, 20( 1): 108 111. DOI: 10. 1021/a c s. o r f o rt hesyn t he s i so fbe t a ? ? ya gan l e t t. 7b03469. g [ 13] LIJ i ng,MA Yu i e, LU Yu f e i, 犲 狋犪 犾. Syn t he s i so fenan t i opu r eγ l a c t one sv i aar uPHOX? r uc a t a l z eda symme t r i chy ? j y d r ogena t i ono fγ t oa c i ds[ J].Advanc edSyn t he s i sand Ca t a l s i s, 2019, 365( 5): 1?9.DOI: 10. 1002/ads c. 2018 ?ke y 01186. [ 14] GRAHAM W P, LIHao, PRANAW K, 犲 狋犪 犾. Rap i dsyn t he s i so fr hod i um?pa l l ad i uma l l oynano c a t a l s t s[ J]. Chem y Ca tChem, 2018, 10( 1): 329 333. DOI: 10. 1002/c c t c. 201701133. ? [ 15] GUO Mi ao, LIHe, REN Yi i, 犲 狋犪 犾. Imp r ov i ng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Pdnanopa r t i c l e sbye l e c t r on q y i cmodu l a t i onus i ngpho sph i nel i J]. ACSCa t a l s i s, 2018, 8( 7): 6476 6485. DOI: 10. 1021/a c s c a t a l. 8b00872. ? gands[ y [ 16] SUN Xi aohu i, SUAREZAI, OSADCHI ID, 犲 狋犪 犾. S i ng l ec oba l ts i t e si nme s opo r ousN? dopedc a r bonma t r i xf o rs e c a t. 2017. l e c t i vec a t a l t i chyd r ogena t i ono fn i t r oa r ene s[ J]. J ou r na lo fCa t a l s i s, 2018, 357: 20 28. DOI: 10. 1016/ ? y y j. j 10. 030. [ 17] BAUER H, ALONSO M, FARBERC, 犲 狋犪 犾. Imi nehyd r ogena t i onwi t hs imp l ea l ka l i nee a r t hme t a lc a t a l s t s[ J]. Na y t u r eCa t a l s i s, 2018, 1( 1): 40 47. DOI: 10. 1038/s 41929 017 0006 0. ? ? ? ? y [ 18] 陈凯 . 5 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氟尿嘧啶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 19] 赵博文 .纳米 Pd 基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维生素 E 关键中间体:炔 醇 选 择 性 加 氢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D].杭 州:浙 江大学, 2018. [ 20] LIU Qi l i, ZHANGJ i anx i n, LIDong, 犲 狋犪 犾. I nh i b i t i ono famph i i l i cN?Al ky l c a r boxyme t hy lch i t o s ande r i va t i ve s ?O? ph ona l t e r na r i ama c r o spo r a[ J]. B i omedRe s e a r chI n t e r na t i ona l, 2018, 2018: 5236324. DOI: 10. 1155/2018/5236324.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902009 ? 牛粪炭 @犉犲3犗4 催化臭氧处理 煤气化废水的特性实验 侯森,马翠,贾胜勇,何争光 (郑州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 采用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生化出水 .以廉价牛粪为原料制作生物活性炭,通过共沉淀法 制得磁性催化剂牛粪炭 @Fe3O4 ,并研究 pH 值、臭氧及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 臭 氧体积流量为 0. 6L·mi n-1 ,质量浓度为 4. 45mg·L-1 ,催化剂投加量为 2g·L-1 ,初 始 pH 值 为 7. 2的条 件下,化学需氧量( COD), UV254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72. 4% , 91. 4%.利用三维荧光光谱( 3DEEM)和 5 日 生 化 需氧量( BOD5 )测定分析,催化臭氧体系对废水中的有 机 物 质 具 有 良 好 的 去 除 效 果,出 水 可 生 化 性 显 著 提 升 .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EPR)检测分析,牛粪炭 @Fe3O4 可以促进催化臭氧化体系·OH 的产生 . 关键词: 高级臭氧氧化;羟基自由基;煤气化废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UV254 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56 07 ? ? ? 犛 狋 狌犱狔狅狀犜狉 犲 犪 狋犿犲狀 狋狅 犳犆狅犪 犾犌犪 狊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 犠犪 狊 狋 犲狑犪 狋 犲 狉犫狔犆犪 狋 犪 犾 狋 犻 犮 狔 犗狕 狅狀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犆狅狑?犇狌狀犵犅犪 狊 犲 犱犃犮 狋 犻 狏 犪 狋 犲 犱犆犪 狉 犫狅狀@犉犲3犗4 HOUSen,MA Cu i,J IAShengyong,HEZhengguang ( Schoo lo fWa t e rRe s our c e sandEnv i r onmen t,Zheng zhouUn i ve r s i t zhou450001,Ch i na) y,Zheng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hec a t a l t i co z ona t i on p r o c e s s wa s us ed t ot r e a tt he b i o l og i c a lp r e t r e a t ed c oa l ga s i f i c a t i on y wa s t ewa t e r.Theb i oa c t i vec a r bonwa smadef r omche apc owdung.Andt hemagne t i cc a t a l s tc ow? dungba s ed y a c t i va t edc a r bon@Fe3O4 wa sp r epa r edbyc o r e c i i t a t i onme t hod.Thee f f e c t so fpHva l ue,o z oneandc a t a l s t ?p p y do s ageont hec a t a l t i cpe r f o rmanc ewe r es t ud i ed.Ther e su l t sshowedt ha tchemi c a loxygendemand ( COD) y andUV254 r emova lr a t er e a cheda t72. 4% and91. 4% r e spe c t i ve l rt hec ond i t i onso fo z onei n l e tr a t e0. 6 yunde n-1 ,o z onec onc en t r a t i on4. 45mg·L-1 ,c a t a l s tdo s age2g·L-1andi n i t i a lpHva l ue7. 2.Ther e su l t s L·mi y 3DEEM)andf i ve dayb i o chemi c a loxygen o ft hr e ed imens i ona l exc i t a t i on ma t r i xf l uo r e s c enc espe c t r o s c opy ( BOD5 )showedt ha tt hec a t a l t i co z onesy s t em hadagoodr emova le f f e c tont heo r i c ma t t e ri n demand ( y gan wa s t ewa t e r,andt heb i odeg r adab i l i t fe f f l uen twa ss i i f i c an t l r oved.El e c t r onpa r amagne t i cr e s onanc e yo gn yimp spe c t r ome t e r( EPR)t e s tc on f i rmedt ha tc ow? dungba s eda c t i va t edc a r bon@Fe3O4 c ou l dimp r ovet hee f f e c to f o z onet r e a tmen tbyp r omo t i ngt hep r oduc t i ono f ·OH. 犓犲 狉 犱 狊: advanc edo z ona t i on;hyd r oxy lr ad i c a l;c oa lga s i f i c a t i onwa s t ewa t e r;chemi c a loxygendemandr e 狔狑狅 emova lr a t e mova lr a t e;UV254 r 煤气化废水来源于煤化工生产中煤气的纯化过程,其含有大量的有毒和难降解物质 [1],如萘、吡啶 收稿日期: 2019 02 18 ? ? 通信作者: 何争光( 1963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理 论 与 技 术,水 处 理 高 级 氧 化 技 术,以 及 新 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开发的研究 . E i l: he zhengguang163@163. c om. ?ma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三五水专项( 2017ZX07602 001 002) ? ? 第3期 侯森,等: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特性实验 357 等污染物因具有典型的环状结构而不易被生物降解,随意排 放会 严重 影 响 生 态 环 境 .目 前,将 生 物 处 理 与物理化学法相结合是煤气化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差、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又由 于该工艺出水对化学需氧量( COD)要求难以低于 200 mg·L-1 ,以及常规 煤气 化废水 生化处理 出 水 仍 含有大量的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2],可生化 性( BOD5/COD)差,给 后 续 处 理 工 艺 带 来 严 重 负 担 .因此,寻求一种高效且经济的煤 气 化 废 水 生 化 出 水 的 处 理 方 法 十 分 重 要 .近 年 来,臭 氧 因 其 处 理 稳 定、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简单等性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作为一种深度处理工艺被运用于废水处理的 领域中 [3].为提升臭氧的氧化能力与氧化效率,可利用 天 然 矿 石、金 属 氧 化 物、活 性 炭、金 属 离 子 等 作 为 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产生羟基自由基,并形成高级 氧 化 机 制 [4?5].生 物 炭 是 以 植 物 组 织(如 木 屑 和 秸 秆 等)和生物废弃物质(如动物粪便等)作为前体物质,在相对低温缺氧的条件下,制得的富碳残体物质 .生 物炭因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 面 酸性基 团、低 廉 的 成 本 等 特 性 而 被 广 泛 运 用 于臭氧催化体 系 中 [6?9].本实验以牛 粪为 原 料烧制生物活 性炭,通过共沉淀 法制成牛 粪炭 @Fe3O4 催化 剂,研究其 催 化 臭 氧 处 理 煤 气 化 废 水 生 化 出 水 的 性 能 和 对 COD,UV254 的 去 除 效 果 .利 用 X 射 线 衍 射 ( 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 催 化 剂 进 行 表 征,并 在 不 同 反 应 体 系 下,通 过 电 子 顺 磁 共 振 波 谱 仪 ( EPR)和三维荧光光谱( 3DEEM)分析·OH 的产量及反应前、后溶液中物质的变化 . 1 材料及方法 1. 1 水质特性 实验用水取 自 某 煤 气 化 厂 生 物 反 应 池 出 水,其 水 质 特 性 有: 1~7. 5; COD 为 250~270 pH 值 为 7. 5 日生化需氧量( BOD5 )为 5. 5~10 mg·L-1 ; NH4+?N 质量浓 度 为 20~30 mg·L-1 ;色 度 mg·L-1 ; 为 280~350(倍);总碳( TN)质量浓度为 45~55mg·L-1 . 1. 2 催化剂(牛粪炭 @犉犲3犗4)的制备 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牛粪炭载体 [10?11],其步骤如下: 1)将牛粪置于 60 ℃ 烘箱,干燥 24h,研磨并用 19 目筛网筛选; 2)取筛选过的牛粪与磷酸按照 1∶1 的质量比混合,并 在 105 ℃ 下 浸渍 2h; 3)将浸渍 后的牛粪置于马弗炉中( 240 ℃ ),炭化 2h,并在 800 ℃ 下活化 1h,马弗炉升温速度为 10 ℃ ·mi n-1 ,并 在热解过程中,向炉内通入保护性氮气,直至材 料 冷 却 至 室 温; 4)用 去 离 子 水 洗 涤 材 料,直 至 其 滤 出 液 [ ] 12 pH 值为中性 .采用共沉淀法制作牛粪炭 @Fe3O4 磁性催化剂 . 1. 3 实验方法 1. 3. 1 实验装置 实验反应装置主要由臭氧发生器、柱形反 应器及 尾气 净 化 装 置 构 成 .臭 氧 发 生 器 以 纯氧作为气源,通过 进 气管线 上连接 的转子 流 量计控 制臭 氧投加 量;柱形反应 器容积 为 2L,臭氧 气 体 从底部的二氧化钛曝气头进入反应器内;剩余气体从反应器顶部的排气管进入尾气净化装置(质量分数 为 4% 的 KI溶液的洗瓶). 1. 3. 2 项目分析及方法 采用碘量法测定臭氧的质量浓度,通过调节转子流量计控 制臭 氧体积 流量 . 选取 5 个不同参数,测得气体臭氧质量浓度,如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犞F ( O3 )为 臭 氧 体 积 流 量; O3 )为 臭 ρ( 氧质量浓度 . 表 1 臭氧体积流量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Tab. 1 Re l a t i onsh i twe eno z onei n l e tve l o c i t onc en t r a t i on pbe yandc /L·mi 犞F ( O3 ) n-1 /mg·L-1 O3 ) ρ( 0. 2 0. 4 0. 6 0. 8 1. 0 5. 61 4. 89 4. 45 4. 29 4. 23 按照 GB11914-1989 《水质化学需氧 量 重 铬 酸 盐 法》的 规 范 要 求 测 定 废 水 中 的 COD[13],测 量 前, 采用 0. 45μm 的滤膜过滤水样 .采 用 MAPADA/3100 型 分 光 光 度 计(上 海 美 谱 达 仪 器 有 限 公 司)测 定 UV254(波长为 254nm);利用 X′Pe r tPRO 型射线衍射仪(荷兰帕纳科公司)进 行 XRD 分析(单 色铜靶, Kα 辐射的电 压 为 40kV,电 流 为 40 mA, 2 °~75 °);采 用 S 4800 型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日 本 日 立 公 θ为5 司)观察样品表面微观形貌(为提 高 导 电 性,测 量 前 应 先 进 行 镀 金 处 理);使 用 EMX 10/12 型 电 子 顺 磁 共振波谱仪(德国布鲁克公司)进行自由基检测;采用 F4600 型 荧 光分 光光 度计(日本日 立公司)分析废 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DOM)(激发波长为 220~450nm,发射波 长为 250~550nm,扫 描 步 长 为 5nm,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58 2019 年 扫描速度为 1200nm·mi n-1). 2 结果与讨论 2. 1 催化剂表征 样品的 XRD 衍 射 图,如 图 1 所 示 .图 1 中: θ 为 XRD 测量的角度;曲线 a, b, c分别代表牛粪、单质 Fe3O4 和 牛粪 炭 @Fe3O4 .由图 1 可 知:负 载 后 的 牛 粪 XRD 图 谱 原 有 衍 射峰峰 值 降 低,出 现 与 单 质 Fe3O4 一 致 的 新 特 征 峰 ( 2 θ值 为18. 0 °, 30. 0 °, 35. 5 °, 37. 0 °, 43. 0 °, 53. 4 °, 57. 0 °和62. 5 °); 且没有出现新的衍射 峰,表 明 负 载 于 牛 粪 基 活 性 炭 上 的 铁 是以 Fe3O4 的形式存在 [14]. 图 1 样品的 XRD 衍射图 F i 1 XRDspe c t r ao fs amp l e s g. 由于催化剂的表面形态会影响催化性 能,故 对 牛 粪、牛 粪 炭 及 牛 粪 炭 @Fe3O4 进 行 扫 描 电 镜 观 察, 其扫描结果,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a)可知:牛粪表面呈块状结构,表面平整,无孔隙结构 .由图 2( b)可知: 经炭化、活化改性之后,牛粪炭表面粗糙,松散多孔,这是 由于磷 酸侵 蚀 与 高 温 活 化 导 致 其 结 构 破 解,表 面裂解产生新的孔洞,增大 了 催 化 剂 与 水 样 的 接 触 面 积,从 而 加 速 反 应 的 进 行 .由 图 2( c)可 知: nano ? Fe3O4 颗粒均匀分布在牛粪炭的孔隙和表面,这与 XRD 衍射峰的结果相吻合 . ( a)牛粪 ( b)牛粪炭 ( c)牛粪炭 @Fe3O4 图 2 样品的扫描电镜图像 F i 2 SEM pho t og r aphso fs amp l e s g. 2. 2 催化臭氧氧化条件选择 2. 2. 1 初始 pH 值影响 pH 值对臭氧氧化煤化 工 废 水 的 影 响 很 大,初 始 pH 值 会 影 响 臭 氧 氧 化 分 解 的方式、催化剂表面羟基的电荷形态及水中各类溶解物的存在形式,从而影 响最 终 的处 理效果 [15].在臭 氧投加量为 4. 89mg·L-1 ,体积流量为 0. 4L·mi n-1 ,催化剂 投加 量 为 1g·L-1 的 条 件 下,分 别 研 究 不同初始 pH 值( 4, 6, 7, 8, 10)对 催 化臭氧化处 理效 果的影响,如图 3 所示 .图 3 中: pH=2, η1 为 COD 去除率; 狋 为反应时间 . η2 为 UV245 去除率; ( a)COD ( b)UV254 图 3 初始 pH 值对催化臭氧化 COD 和 UV254 去除效果的影响 F i 3 Ef f e c to fi n i t i a lpHva l ueonr emova le f f i c i encyo fCODandUV254i nc a t a l t i co z ona t i on g. y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侯森,等: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特性实验 359 由图 3 可知:随着 pH 值的升高, COD 与 UV254 的去除率都得到 有效地 提升 .当 pH=8 时, COD 与 UV254 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 64. 5% , 91. 2% ,而当 pH=2 时, COD 去除率只提高 15% ;随着初 始 pH 值继续提升至 10 时, COD 与 UV254 去除率 反 而 下 降 .这 是 因 为 在 弱 碱 条 件 下,水 中 的 氢 氧 根 可 以 促 进 臭氧分子间接分解,加快链式反应生成·OH,从而促进 氧化 反应 进 行;当 溶液 碱度进一 步提高,臭 氧 分 子降解速率加快,增加反应产生·OH 相互接触的几率,导致实际参加反应的臭氧量 降低;另外,有机物 分解产生的 CO2 被碱性溶液吸收,增加了水中碳酸盐的质量浓度,从而抑制臭氧氧化链式反应 . 当 pH=2 时,考 察 溶 液 中 铁 离 子 的 质 量 浓 度,如 图 4 所 示 .图 4 中: Fe)为 溶 解 的 铁 离 子 质 量 浓 ρ( 度 .由图 4 可知:随着 反 应 的 进 行,溶 液 中 铁 离 子 质 量 浓 度 持续增加,在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以铁离子为催 化剂的均 相催化臭氧化反应,但总体上,铁离子的质量浓度处在一个 较低的水平( 0. 05~1. 50mg·L-1 ).这 表 明 酸 性 反 应 条 件 并不会使 nano ?Fe3O4 完全溶解失活,有机物降解 仍然 是 以 牛粪炭 @Fe3O4 为催化剂的非均相催化臭氧化为主导 . 综上所述,由于原水的 pH 值为 7. 1~7. 5,其与 pH 值 为 8 时相差不大,为节约实际成本,实验 选定原 水的 pH 值 作为最优反应条件 . 2. 2. 2 臭氧进气量影响 臭氧是有机物降解的动力 源泉, 臭氧投加量的多少直 接 影 响 废 水 的 去 除 效 率 和 氧 化 效 果 . 图 4 pH=2 时溶液中铁离子质量浓度 F i 4 Ma s sc onc en t r a t i ono fi r oni n g. s o l u t i ona tpH=2 在初始 pH 值为 7. 2,催化剂投加量 为 1g·L-1 的 条 件 下,考 察 不 同 反 应 时 间 的 臭 氧 体 积 流 量 对 COD 和 UV254 去除效果的影响,如图 5 所示 . ( a)COD ( b)UV254 图 5 臭氧体积流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F i 5 Ef f e c to fo z onevo l umef l owonr emova le f f i c i ency g. 由图 5( a)可知: COD 的去除效果随着臭氧体积流量的增 加而增加, COD 的去除 率从 48. 2% (臭 氧 体积流量为 0. 2L·mi n-1)提升到 71. 5% (臭氧 体 积 流 量 为 1. 0L· mi n-1 );增 加 臭 氧 的 体 积 流 量,可 以促进三相界面的传质,从而提高水样中有机物 的降解效 率, 10 mi n 内 的 COD 降 解 效 率 从 15. 2% (臭 氧体积流量为 0. 2L·mi n-1)提高到 44. 1% (臭氧体积流量为 1. 0L·mi n-1). [ ] UV254 可以反映水中不饱和键和芳香族 的 大 分 子 有 机 物 的 去 除 效 果 16 .由 图 5( b)可 知:臭 氧 催 化 氧化对溶 液 UV254 具 有 良 好 的 去 除 效 果,在 30 mi n 内,去 除 率 达 到 60% 以 上,最 终 平 均 去 除 率 稳 定 在 90% 左右 . 由图 5 还可知:在臭氧体积流量为 0. 6L·mi n-1 时,废水的 COD 去除率便达到 67. 1% ,继 续增加 投加量,其增益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臭氧进气流量的 增加虽然 提高 了 体 系 总 体 的 臭 氧 投 加 量,但 有 效臭氧利用率减少 .因此,实验选择臭氧投加量 为 4. 45 mg·L-1 ,体 积 流 量 为 0. 6L· mi n-1 作 为 后 续 实验的投加量 . 2. 2. 3 催化剂投加量影响 在臭氧体积流量为 0. 4L·mi n-1 ,质量浓度为4. 89mg·L-1 ,初始 pH 值 为 7. 2,催化剂投加量为 1g·L-1 的条件下,考 察 不 同 反 应 体 系 的 COD 去 除 效 率,如 图 6 所 示 .由 图 6 可知:单独牛粪炭 @Fe3O4 或牛粪炭 体 系 对 废 水 COD 的 去 除 效 率 有 限,仅 达 到 11. 8% , 9. 7% ;与 单 独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60 2019 年 臭氧处 理 相 比,臭 氧 + 牛 粪 炭 @Fe3O4 催 化 降 解 体 系 的 COD 去除效率显著提 升; O3 + 牛 粪 炭 体 系 对 COD 的 去 除 效率与单独臭氧处理相近 .这表明废水中提高 COD 去除效 率的主要原因是催化臭氧氧化,而不是简单的吸附作用 . 催化剂可以为臭 氧 氧 化 反 应 提 供 更 多 的 活 性 位 点,加 速臭氧分解,提 升 处 理 效 果 .为 了 确 定 合 适 的 催 化 剂 投 加 量,在初始 pH 值 为 7. 2,臭 氧 体 积 流 量 为 0. 6L· mi n-1 , 质量浓度为 4. 45mg·L-1 的 条 件 下,进 行 间 歇 实 验 .其 目 的在 于 考 察 不 同 牛 粪 炭 @ Fe3O4 的 投 加 量 对 COD 与 图 6 不同反应体系下 COD 的去除率 UV254 去除率的影响,如图 7 所示 . 由图 7( a)可知:当 牛 粪 炭 @Fe3O4 催 化 剂 的 投 加 量 从 F i 6 CODr emova lr a t eunde r g. va r i ousc ond i t i ons 0g·L 提升到 2g·L 时, COD 去除率明显增 加, 60 mi n 时, COD 去 除 率 从 54. 3% 上 升 到 72. 4% ; 继续增加投加量, COD 的去除率并无实质提升 . -1 -1 由图 7( b)可知:随着催化剂投加量 的 增 加,UV254 的 去 除 效 果 越 明 显 .在 投 加 量 为 1g·L-1 时, 10 mi n 的去除效率达到 58. 2% ,比单独臭氧处理提升了 22. 1% ;反应结束后,各条件下的 UV254 去除率均 达到 90% 以 上,这 表 明各反应体系 对水 中含不 饱 和键 物质和芳香 族类有 机物均有较 高的去 除效 率;此 外,催化臭氧对煤气化废水生化出水色度去除效果 明 显,反 应 20 mi n后的水样便从黑黄色变为无色透 明,在反应时间为 60mi n 时,体系出水色度为 18(倍). 综上所述,考虑催化剂的处理效果及制作成本,选取催化剂投加量为 2g·L-1 作为最优的投加量 . ( a)COD ( b)UV254 图 7 不同反应体系下催化剂投加量对 COD 和 UV254 去除效果的影响 F i 7 Ef f e c to fc a t a l s tdo s ageonCODandUV254 r emova lr a t ei nd i f f e r en tr e a c t i onsy s t ems g. y 2. 3 催化降解过程及机理分析 2. 3. 1 催化降解历程 为了对催化臭氧化过程中发生 的变化 进行更深 入 的 研 究,对 催 化 臭 氧 化 前、后 水的样进行 3DEEM 测试 .三维荧光光谱分为 5 个区 域 [17]:区 域 Ⅰ ,Ⅱ 代 表 含 有 芳 环 结 构 的 类 蛋 白 质; 区域 Ⅲ 代表类富里酸物质;区域 Ⅳ 代表微生物代谢物;区域 Ⅴ 代表类腐殖酸物质 .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 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 犈x 为激发波长; 犈m 为发射波长 . 由图 8( a)可知:原水的光谱图 中 出 现 了 两 个 明 显 的 特 征 峰,分 别 出 现 在 区 域 Ⅰ ( 犈x/犈m =230nm/ 310nm)和区 域 Ⅱ ( 犈x/犈m =235nm/375nm),均代表含 芳环结 构的 类蛋白质,说 明煤 气化废 水生化 出 水中含芳环结构的类蛋白质质量浓度最大 . 由图 8( b)可知:经臭氧催化氧化后,荧 光 光 谱 出 现 明 显 变 化,原 有 的 两 个 特 征 峰 消 失,在 犈x/犈m = 330nm/425nm 处观察到代表类腐殖酸物质新的特征峰 .显然,牛粪炭 @Fe3O4 对臭氧催化处理 煤气化 废水生化出水效果明显,复杂的杂环类有机物被分解去除,转变成分子量小的简单有机物 . 2. 3. 2 EPR 检测与 可 生化性分析 为 研究臭 氧催化氧化 反 应机 理,采用电 子顺磁 共振 光谱技 术 检 验 在不同反应体系下的自由基的产量 .在 100mL 的烧杯中进行实验,向不同体系加入 5, 5 1 ?二甲基? ?吡咯 啉?N?氧化物( DMPO)作为自由基捕获剂,并向不同反应体系通入体积 流量为 0. 2L·mi n-1 ,质 量浓度 为 5. 61mg·L-1 的臭氧,持续反应 5s.不同反应体系的 EPR 光谱分析,如图 9 所示 .图 9 中: 犎 为磁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侯森,等: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处理煤气化废水的特性实验 ( a)原水 361 ( b)经催化反应处理 图 8 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 F i 8 3D?EEMf l uo r e s c enc espe c t r ao fs amp l e s g. 应强度;虚线代表·OH 的特征波谱峰 . 由图 9 可知:单独煤气化废水生化出 水 EPR 图 谱 无 明 显 峰 值 出 现;向 原 水 中 加 入 DMPO,在 无 臭 氧通入的情况下, EPR 光谱出图峰值信号紊乱且强度较低,表明水 中可能 含有微量的 可被 DMPO 捕获 的自由基物质;原水 +O3 +DMPO 与原 水 +O3 + 牛 粪炭 @Fe3O4 +DMPO 体 系 下 的 EPR 光 谱 图 出 现 的·OH 特征波谱峰比值为 1∶2∶2∶1,且后者的峰值比前者更加明显,这表明臭氧可以自我分解,并 产生·OH 降解有机物质,但单独使用臭氧处理很难达到有机物的大量矿化 . 综上所述,制备的催化剂牛粪炭 @Fe3O4 对·OH 的产生具有 促进作用,可快 速降解废 水中的 有机 物质;同时,废水的 pH 值在 7. 1~7. 5 之间,液相 中 存 在 的 氢 氧 根 离 子 也 可 加 速 臭 氧 分 解 产 生 自 由 基, 臭氧在催化剂表面被降解产生·OH,从而实现有机物的矿化 [18]. 在臭氧体积流量为 0. 6L·mi n-1 ,质量浓度为 4. 45mg·L-1 ,初始 pH 值为 7. 2,催化剂投加量为 2g·L-1 的条件下,考察原水、单独臭氧氧 化 与 牛 粪 炭 @Fe3O4 催 化 臭 氧 化 体 系 的 水 样 可 生 化 性,如 图 10 所示 . 图 9 EPR 光谱分析 图 10 BOD5/COD 分析 F i 9 Ana l s i so fEPRspe c t r a g. y F i 10 Ana l s i so fBOD5/COD g. y 由图 10 可 知:经 单 独 臭 氧 或 牛 粪 炭 @Fe3O4 催 化 臭 氧 化反应后, BOD5/COD 值由 原 水 的 0. 04 分 别 提 升 至 0. 19, 0. 52,说明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 质经 臭 氧氧 化 及催化臭氧化后被分 解 为 可 被 微 生 物 降 解 利 用 的 小 分 子 物 质,这与上述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相一致 . 2. 3. 3 催化剂稳定性考 察 在 投 加 量 为 2g·L-1 ,臭 氧 体 积流量为 0. 6L· mi n-1 ,质 量 浓 度 为 4. 45 mg·L-1 ,初 始 2 的 条件 下,通过 测定出水 COD 的去 除率指 标, pH 值为 7. 考察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中: 犖 为反 应次数;催化剂循环使用 5 次,每次反应 60mi n. 图 11 催化剂循环利用测试 F i 11 Ca t a l s tcy c l et e s t g. y 由图 11 可知:催化剂经重复利用后,催化剂的催化活 性 并没有 明显下 降,体 系 出 水 COD 去 除 率 平 均下降了 5. 8% ,去除效率均高于 64. 0%.制备的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处理煤气 化废水 生化 出水具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62 2019 年 有较高的稳定性 . 3 结束语 利用牛粪炭 @Fe3O4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 煤 气 化 废 水 生 化 出 水 .在 臭 氧 体 积 流 量 为 0. 6L· mi n-1 , 质量浓度为 4. 45mg·L-1 ,催化剂投加量为 2g·L-1 ,初始 pH 值为 7. 2 的条件下, COD 和 UV254 去除 率分别达到 72. 4% , 91. 4% ,溶液中难降解复杂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 微生物 利用转化 的小分 子有 机物; 废水可生化性 BOD5/COD 得到极大提高,由 0. 04 提升至 0. 52;同时,催化剂 经 5 次连续重 复利用 后仍 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具有高效稳定的效能 . 参考文献: [ 1] 任源,韦朝海,吴超飞,等 .焦化废水水质组成及其环境学与生物学 特 性 分 析 [ J].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007, 27( 7): 1094 ? 1100. DOI: 10. 3321/ 0253 2468. 2007. 07. 004. i s sn: j. [ 2] 张冉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3] 刘则华,刘锡建,张文启,等 .臭氧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 22( 2): 141 ? i s sn. 1009 146. DOI: 10. 3969/ 444X. 2008. 02. 011. ? j. [ 4] 陈炜,李旭芳,马鲁铭 .铁基 催 化 剂 催 化 臭 氧 深 度 处 理 煤 化 工 废 水 [ J].环 境 工 程 学 报, 2018( 1): 86 DOI: 10. ?92. c e e. 201706031. 12030/ j. j [ 5] 廖润华,李月明,成岳,等 .泡沫陶瓷负载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臭氧化苯酚研究[ J].工业水处理, 2014, 34( 12): 25 ? 27. DOI: 10. 11894/1005 829x. 2014. 34( 12). 025. ? [ 6] 敖涵婷,曹威,阚晋,等 .载锆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结 构 表 征 及 磷 吸 附 效 果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 6): 71 78.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7029. ? ? [ 7] 马黎明 .活性炭负载 TiO_ 2 催化臭氧处理造纸废水的实验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8] 张彬,宋磊 .活性炭材料的孔径结构对 SO 吸附性能的影响[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 科 学 版), 2014, 35( 3): 293 298.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3. 0293. DOI: ? [ 9] 尹丽,邹 海 燕,费 陶,等 .牛 粪 源 生 物 炭 对 水 中 甲 基 紫 的 吸 附 动 力 学 和 热 力 学 [ J].环 境 化 学, 2017( 12): 2650 2657. ? DOI: 10. 7524/ i s sn. 0254 6108. 2017051704 ? j. [ 10] 彭芬,熊莲,王璨,等 .生物质 活 性 炭 的 制 备 及 吸 附 性 能 研 究 [ J].广 州 化 工, 2018, 46( 23): 47 DOI: 10. 3969/ ?49. j. i s sn. 1001 9677. 2018. 23. 020. ? [ 11] 隋泽华,王娜,魏欣,等 .荞麦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J].化工新型材料, 2018, 46( 12): 222 224. ? [ 12] MA Cu i, HEZhengguang, J IAShengyong, 犲 狋犪 犾. Tr e a tmen to fs t ab i l i z edl and f i l ll e a cha t ebyf en t on l i kep r o c e s su ? s i ngFe3O4 ,pa J]. Ec o t ox i c o l ogyandEnv i r onmen t a lSa f e t 2018, 161: 489 r t i c l e sde c o r a t edZr i l l a r edben t on i t e[ ?p ? y, 496. DOI: 10. 1016/ e c oenv. 2018. 06. 031. j. [ 13] 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处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GB11914-1989[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 14] FUERTESA, TARTAJP. Af a c i l er ou t ef o rt hep r epa r a t i ono fsupe r r amagne t i cpo r ousc a r bons[ J]. Chemi s t r pa y 2006, 18( 6): 1675 1679. DOI: 10. 1021/cm052695e. o fMa t e r i a l s, ? [ 15] ANDREOZZIR, CAPRIO V, INSOLA A, 犲 狋犪 犾. Advanc edox i da t i onp r o c e s s e s( AOP)f o rwa t e rpu r i f i c a t i onandr e c ove r J]. Ca t a l s i sToday, 1999, 53( 1): 51 59. DOI: 10. 1016/S0920 5861( 99) 00102 9. ? ? ? y[ y [ 16] 蒋绍阶,刘宗源 . UV254 作为水处理中有机物控制指标的意义[ 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2, 24( 2): 61 65. ? [ 17] CHEN Wen,WESTEROFFP, LEENHEERJ, 犲 狋犪 犾. F l uo r e s c enc eexc i t a t i on:Emi s s i onma t r i xr eg i ona li n t eg r a t i on t oquan t i f c t r af o rd i s s o l vedo r i c ma t t e r[ J]. 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and Te chno l ogy, 2003, 37( 24): 5701? yspe gan 5710. DOI: 10. 1021/e s 034354c. [ 18] 李炳智 .臭氧氧化处理含氯代硝基苯类废水机理及其强化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72 ? 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犘犚犅 技术 的铬(Ⅵ )污染土壤修复 龚万祺1,孙荣1,陈雅贤1,王丽娜1,韩旭1,陈付国2 ( 1.华侨大学 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重庆 401336) 摘要: 采用单一电动力修复技术和电动力耦合 活 性 炭 可 渗 透 反 应 格 栅 ( EK?PRB)技 术,对 铬 (Ⅵ )污 染 农 田 土壤进行修复实验 .结果表明: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技术能有效地修复铬(Ⅵ )污染土壤;在同 等 能 量 利 用 率的情况下,污染土壤铬(Ⅵ )的去除率比单一电 动 力 技 术 提 高 5. 87% ,为 99. 45% ,能 量 利 用 率 为 7. 38 % · ( kW·h)-1 ,土壤 pH 值变化幅度不大; EK?PRB 技 术 能 充 分 利 用 2 种 技 术 的 优 点,提 高 铬 (Ⅵ )去 除 率,对 土 壤 pH 值影响较小,不易造成土壤酸化现象 . 关键词: 电动修复;可渗透反应格栅;活性炭;铬(Ⅵ )污染;土壤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63 07 ? ? ? 犚犲犿犲 犱 犻 犪 狋 犻 狅狀狅 犳犆犺狉 狅犿犪 狋 犲犆狅狀 狋 犪犿犻 狀犪 狋 犲 犱犛狅 犻 犾犝狊 犻 狀犵 犾 犲 犱犃犮 狋 犻 狏 犪 狋 犲 犱犆犪 狉 犫狅狀犘犚犅 犈 犾 犲 犮 狋 狉 狅犽 犻 狀犲 狋 犻 犮 狊 ?犆狅狌狆 GONG Wanq i1,SUN Rong1,CHEN Yax i an1, WANGL i na1,HAN Xu1,CHEN Fuguo2 ( 1.Co l l egeo f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SPIC YuandaEnv i r onmen tPr o t e c t i onCa t a l tL imi t edCompany,Chongq i ng401336,Ch i na) ys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E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c oup l edwi t ha c t i va t edc a r bonpe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 EK?PRB)wa s t akent or emed i a t eCr(Ⅵ )c on t ami na t edf a rml ands o i l.Ther e su l t sshowedt ha t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c ou l edwi t ha c t i va t edc a r bonpe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 PRB)p r omo t edt her emed i a t i one f f i c i encyo fCr(Ⅵ ) p 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Thet o t a lr emova lo fCr(Ⅵ )i nc r e a s edt o99. 45% ,5. 87% h i rt hant hec onven t i ona l ghe 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me t hoda tt hes ameene r t i l i z a t i onr a t i o.I t sene r t i l i z a t i one f f i c i encywa s7. 38 % ·( kW· gyu gyu h)-1 ,andt her ange ab i l i t fs o i lpHva l uewa ssma l l.The r e f o r e,EK?PRBc ant aket hef u l ladvan t age so ft he yo e s se f f e c tons o i lpH va l ue,wh i chi s twot e chno l og i e st oimp r ovet her emova le f f i c i encyo fCr(Ⅵ )andhavel no te a syt omaket hes o i la c i d i f i ed.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a l l u t i on;s 犓犲 狉 犱 狊: 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pe c t i va t edc a r bon;Cr(Ⅵ )po o i l 狔狑狅 土壤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变化日益加 快,很多未经处理的废弃物都转移到了土壤之中,如重金属、硝酸盐、农药等 .当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总体 形势非常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并且在有的特殊区 域 出 现 了 重 污 染 及 高 风 险 污 染 [1].土 壤 重 金 收稿日期: 2018 10 27 ? ? 通信作者: 孙荣( 1982 E i l: sun r ong@hqu. edu. cn.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509094);福 建 省 厦 门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3502Z20173052);山 东 省 潍 坊 市 科技计划项目( 2018ZJ 1165);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17013087054)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64 2019 年 属污染具备滞后性、隐蔽性、不可逆性及人体易富集吸收 等 特点,在 很大 程 度 上 增 加 了 土 壤 重 金 属 污 染 的处理难度 [2?3].部分地区 土 壤 铬 污 染 较 为 严 重,主 要 是 废 弃 的 工 业 场 对 铬 废 料 的 不 当 处 理 和 意 外 泄 漏 [4].铬(Ⅵ )在土壤中主要以含氧阴离 子 的 形 态( CrO42- ,HCrO4 - , Cr2O72- )存 在,在 土 壤 与 地 下 水 中 的移动性要强于铬(Ⅲ ).此外,铬(Ⅵ )也 有 着 更 强 的 毒 性 和 致 癌 性 .中 国 约 有 0. 21% 的 耕 地 被 遗 弃,其 [ ] 5 6 中 1. 39% 的耕地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受铬(Ⅵ )污染风险 ? .因此,对铬(Ⅵ )污染农 田土壤的 修复已 经成 为许多国家环境保 护 时 最 优 先 考 虑 的 问 题 之 一 [7].目 前,修 复 农 田 污 染 土 壤 的 技 术 有 电 动 力 修 复 技 术 [4,6]、化学还原法 [8?9]、钝化法 [10]、生物修复 法 等 .与 其 他 技 术 相 比,电 动 力 修 复 技 术 具 有 修 复 效 率 高、 可靠性强和经济可行性好等特点,但是电动力修复技术也 存 在着 土 壤 酸 化、能 耗 大 等 局 限 性 [11?14].电 动 力耦合活性炭 可 渗 透 反 应 格 栅 ( EK?PRB)被 用 来 修 复 包 括 铬 (Ⅵ )污 染 在 内 的 重 金 属 原 位 土 壤 污 染 [15?17],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 .张 瑞 华 等 [18]以 铁 屑 为 PRB 填 充 物,用 电 动 力 学 修 复 铬 (Ⅵ )污 染 土 [ ] 壤,铬(Ⅵ )的去除率可达 90% 以上 . Suzuk i等 19 以 EK?PRB 技 术 修 复 铬(Ⅵ )污 染 土 壤 时,以 Fe3O4 为 PRB 填料,铬(Ⅵ )去除率高达 90%.活性炭吸附水中的铬(Ⅵ ),具有高效、化学污泥减量化、可实 现重金 属回收等优点,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13?14].由于土壤颗粒不能与活性炭充分作用,因此,将电动力学方法 与活性炭作为填充物质的 PRB 技术联用,可以克服单一 修 复 技 术 的 缺 点,但 该 联 用 技 术 用 于 铬(Ⅵ )污 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还鲜有报道 .本文 模 拟 铬 (Ⅵ )污 染 农 田 土 壤,对 比 单 一 电 动 修 复 技 术 及 其 与 活 性 炭 PRB 技术联用的修复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土壤与活性炭 供试的土壤采集自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附近未受污染农田(深度为 0~20cm),去除 土壤 中的岩 石、杂草和植物根系,混合均匀,室温下自然风 干,磨 细 后,用 2 mm 筛 网 过 筛,储 存 备 用 .实 验 所 用 活 性 炭为分析纯粒状活性炭 . 将铬(Ⅵ )添加到未受污染的土壤中,模拟铬(Ⅵ )污染土壤,质量比为 942. 7mg·kg-1 .具体 方法如 下:称取 1500g 上述储备待用的土壤,放置于玻璃器皿 中均匀 搅 拌,将 4g 铬 酸 钾 溶 解 于 蒸 馏 水 中,并 将重铬酸钾溶液与土壤充分混合,搅拌均匀,置于通风橱中自然风干且平衡5d,达到铬(Ⅵ )均匀分布和 在土壤样品中完 全吸 附的 目的 .实验开始 时,取样,测定铬(Ⅵ )与 土壤的质 量比为 1017. 3 mg·kg-1 , 将其作为土壤污染物初始值;土壤类型为壤土; 15;碳的质量和土壤质量比为 0. 5898mg·g-1 ; pH=8. 水的质量分数为 30%. 1. 2 实验设计 实验用到的实验装置 A, B,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装置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反应器主体主要由土壤 槽( 6. 5cm×10. 0cm×6. 5cm)、阳极槽( 3. 0cm×10. 0cm×6. 5cm)、阴极槽( 3. 0cm×10. 0cm×6. 5 cm)、 PRB 槽( 1. 0cm×10. 0cm×6. 5cm)、万用表、直流电源、石墨电板( 6. 5cm×1. 0cm×10. 0cm)和 若干导线组成,将土壤槽分为 5 部分,从阳极到阴极依次标记为 S1~S5,每一部分长 1. 3cm. ( a)装置 A ( b)装置 B 图 1 电动力修复实验装置 F i 1 El e c t r odynami cr epa i rexpe r imen t a lde v i c e g. 为避免土壤槽中的土壤颗粒进入电极槽中,实验 开始前,将定 性滤 纸 放 置 于 土 壤 槽 与 电 极 槽 之 间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龚万祺,等: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 技术的铬(Ⅵ )污染土壤修复 365 将配置好的模拟铬(Ⅵ )污染土壤装进土壤槽中并压实, PRB 安装 在靠 近阳极 一侧 .阴、阳极 两极 电解槽 中分别以高纯石墨板作为电极 .装置 B 与装置 A 主要的区别是取消安装在靠近阳极一侧的 PRB. 1. 3 实验方法 电动修复实验条件,如表 1 所示 .在土壤槽中填满 300g 配制好的模拟铬(Ⅵ )污染土壤,两极槽加 入蒸 馏 水 作 为 电 解 液,直 至 蒸 馏 水 完 全 润 湿 土 表 1 电动修复实验条件 壤并 且 保 持 两 极 槽 液 面 与 土 壤 齐 平 .电 动 修 复 Tab. 1 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o f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 后,待反应器中的土壤自然风干后取出,将土壤 实验编号 实验装置 EK?PRB 分为 S1~S5,分 别 进 行 取 样,测 定 其 pH 值 及 T1 A 活性炭 1 5 六价铬和土壤的质量比 .在计算总去除率时,将 T2 A 活性炭 2 5 电压梯度/ 修复时间/ d V·cm-1 5 部分的土 样 充 分 搅 拌 混 合 后,测 定 污 染 物 与 T3 A 活性炭 3 5 初始的质量比 . T4 B 无 1 5 1. 4 分析方法 1. 4. 1 土壤 pH 值的测定 T5 B 无 2 5 准确称取 10g 土壤于烧杯中,按照 1. 0∶2. 5 的 比 例,加 入 25 mL 的 去 离 子水,充分搅拌均匀,静置 30mi n 后,使用 pH 仪测定 . 1. 4. 2 土壤铬(Ⅵ )的测定 准确称取 2g 土壤,加入 15~30mL, 0. 4 mo l·L-1 的 KCl搅拌 5 mi n,离 心分离后,上清液转移到 100mL 容量瓶中 .继续使用残渣,加入 15~20mL 的 KCl搅拌 2mi n,离心分 离 2~3 次,上清液均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 .采用二苯碳 酰二 肼 分光 光度法 测 定,铬(Ⅵ )的 回 收 率 达 到 90% 以上 . 1. 4. 3 能量损耗与铬(Ⅵ )总去除率的计算 能量损耗( 犠 )的计算式为 狋 ∫犝犐d狋. 犠 = 0 上式中: 犝 为实验中施加的电压, V; 犐 为实验中反应器的电流, A; 狋 为运行时间, h. 铬(Ⅵ )总去除率( ) 的计算式为 η /犆0 ×100%. 犆0 -犆) η= ( 上式中: 犆0 为实验前六价铬和土壤的质量比, mg·g-1 ; 犆 为实验后六价铬和土壤的质量比, mg·g-1 . 能量利用率( β)的计算式为 β = η/犠. 2 结果与讨论 2. 1 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不同实验条件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 2 所示 .由 图 2 可知:实 验 过程 中,电流 的大 小呈现 出犐T5 >犐T4 >犐T3 >犐T2 >犐T1 的顺序;除了 T1 与 T2 外,电 动 力修复过程 中 电 流 随 时 间 先 增 大 后 减 少,最 后 趋 于 稳 定; T1 与 T2 电流分别在 1, 2 mA 上 下 轻 微 波 动,没 有 呈 现 出 明显的变化; T3 与 T4 电流 在 2d 之 内 逐 渐 增 大 到 一 定 峰 值, T3 的最大电流能达到 8. 69mA, T4 的最大电流则高达 13. 95mA,到实验后期,电流逐渐减小,最 终两组实验 的电 流均稳定在 2. 00mA 左右; T5 的电流在11h 之内,迅速从 0. 70mA 增加到 20. 44mA,随后 电 流 逐 渐 减 小,最 终 稳 定 在 2. 00mA 左右 . 在电动力修复实 验 中,电 流 大 小 与 在 土 壤 中 可 移 动 离 子的质量浓度密 切 相 关 [19?20],实 验 开 始 时 电 流 较 高 是 因 为 高质量浓度的金属离 子 导 致 的 .电 流 逐 渐 降 低 的 原 因 主 要 图 2 不同实验条件下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F i 2 Va r i a t i ono fe l e c t r i ccu r r en twi t ht ime g. unde r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有2个. 1)随着电动力修复时间的增加,土壤中可移动的金属离子向阴阳极发生电迁 移,造 成土 壤中可 移动离子的减少 [21?22],电流随之降低 . 2)电动力修复过程中特别是修复后期,电极槽发生电 阻极化 和浓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66 2019 年 差极化等现象,使电极电阻增大、导电性下 降,电 流 也 就 随 之 减 小 [23].对 于 安 置 PRB 的 实 验, PRB 内 活 性炭填料随着修复反应的进行不断吸附铬(Ⅵ ),致使 PRB 填料的通透性降低,整个回路的电阻增大,电 流减小 . 2. 2 能量损耗随时间的变化 不同实验条件下累积的能量损耗 随时 间 的 变 化,如 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知:电动力修复过 程中,损耗 的 电 能 随时间呈 现 出 单 调 增 加 的 趋 势,这 与 许 多 研 究 结 果 一 致 [24];累积 能 量 损 耗 表 现 为 犠 T3 >犠 T5 >犠 T4 >犠 T2 > 犠 T1 .在 安 置 了 PRB 的 实 验 中,只 有 T3 的 能 量 损 耗 高 于没有安置 PRB 的 实 验 .除 了 有 害 金 属 的 迁 移 所 需 要 的能量外,加热效应和水的电解也会造成能量损失 . 图 3 不同实验条件下累积的 为了进一步 说 明 在 电 动 力 修 复 过 程 中 的 能 量 利 用 情况,评估了各 组 实 验 的 能 量 利 用 率 .不 同 实 验 条 件 下 修复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各 组 能量利 用 率 表 能量损耗随时间的变化 F i 3 Changeo fa c cumu l a t edene r g. gy c onsump t i onwi t ht imeunde r 现为βT1 >βT2 >βT4 >βT5 >βT3 ; T3 与 T5 有 较 高 的 移 除 效率,但由于热 效 应、水 的 电 解 和 非 目 标 离 子 的 迁 移 导 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致更多能量的损耗,所以 T3 与 T5 呈现出相对较低的能量利用率 . 表 2 不同实验条件下修复结果 Tab. 2 Remed i a t i onr e su l t sunde r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试验编号 可渗透反应格栅 PRB 犠/kW·h 活性炭 η/% 58. 17 1. 008 kW·h)-1 β/% ·( 57. 71 T1 T2 活性炭 70. 61 3. 156 22. 37 T3 活性炭 99. 45 13. 472 7. 38 T4 无 83. 34 6. 112 13. 64 T5 无 93. 58 12. 662 7. 39 2. 3 电解液 狆犎 值随时间的变化 电动力修复过程中,阴阳两极电解液 pH 值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4 所示 . ( a)阳极电解液 ( b)阴极电解液 图 4 不同实验条件下阳极电解液和阴极电解液 pH 值的变化 F i 4 Change so fano l t eandc a t ho l t ewi t hpHva l ueunde r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g. y y 由图4 可知:实验过程中,阳极电解液 pH 值都随时间呈现出迅速降低,最后稳定的趋势,其中, T1, T2 和 T3 阳极电解液 pH 值稳定在 2 左右, T4, T5 则稳定在 1 左右;阴极电解液 pH 值都随时间呈现出 迅速升高,而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最终均保持在 10 以上 .这是因为阴阳两极电解液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 生水解反应,反应式如下 . 阳极反应: - 2H2O=4H+ +O2( g)+4e 阴极反应: 4H2 O+4e- =4OH- +2H2( g) 由反应式可知: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 H+ 会使阳极槽 pH 值降低 [25];而阴极发生还原反 应产生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龚万祺,等: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 技术的铬(Ⅵ )污染土壤修复 367 的 OH- 会使阴极槽 pH 值升高 .较高的电 流 值 会 增 大 电 解 的 强 度,从 而 导 致 阴 阳 两 极 电 解 液 pH 值 更 显著的变化 .在电动力修复的后期,阴极电解液 pH 值 随 时 间 呈 现 出 逐 渐 下 降 的 趋 势,主 要 的 原 因 是 较 大的电渗流导致的阴极槽 OH- 的质量浓度降低 [26]. 2. 4 土壤 狆犎 随时间的变化 电动力修复实验结束后,土壤 pH 值变化,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 S1~S5 的 pH 值都逐渐增大, 即土壤 pH 值从靠近阳极区域到靠近阴极 区域呈 现出 逐渐 升高的趋势; T4 和 T5 靠近阳极区域的土壤 pH 值较低,分 别只有 3. 84 和 4. 19; T1, T2 和 T3 表 现 出 从 S1~S5 逐 渐 变大的趋势,但是各部分土壤 pH 值变 化幅 度 不大,这 是由 于两极电解液在电场 的 作 用 下 发 生 水 解 反 应 造 成 的;阳 极 产生的 H+ 在电 场 力 的 作 用 下 会 向 阴 极 迁 移,所 以 靠 近 阳 极区域的土壤 pH 值会降低,阴极产生 的 OH- 在 电场力的 作用下会向阳极 移 动,导 致 靠 近 阴 极 区 域 的 土 壤 pH 值 升 高 [27];电动力修复实验完成后,未安置的 PRB,靠 近阳极区 域 的 T4, T5 土壤的 pH 值( S1 和 S2 尤为突出)低于安置了 PRB 的 T1,T2 和 T3,这 和 活 性 炭 作 为 PRB 填 充 物 质 有 关,即在相同的修复时间内,阳极槽电 离 产 生 的 H+ 在 向 阴 图 5 不同实验条件修复后土壤 pH 值的变化 F i 5 Va r i a t i ono fs o i lpHva l uea f t e r g. r emed i a t i onby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极迁移的过程中大多数被活性炭吸附,而靠近阳极区域的土壤只吸附了少部分的 H+ . 2. 5 土壤中铬(Ⅵ )的分布和去除率 电动力修复结束后,土壤中铬(Ⅵ )的分布,如图 6 所示,由图 6 可知:除了 T1 外,无 论有没 有 PRB, 修复完成后铬(Ⅵ )在土壤中残留趋势整体表现为从阴极到阳 极逐渐升 高,这是由 于 铬(Ⅵ )在 电 场 的 作 用下从阴极向阳极迁移 [28]; T1 中 S1 采样点残留量要低于 S2,这 是 因 为 安 置 活 性 炭 PRB 后,在 电 流 较 小的情况下,靠近 PRB 区域的铬(Ⅵ )更易于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从土壤中 移除; S5 点的 残留 量要高 于 S4,主要原因是在弱碱性条件下,铬(Ⅵ )和土壤颗粒的结合能力比较强,在 1V·cm-1 的 较低 电压梯 度下,由于安置了 PRB,电阻较大,电流 较 小,电 迁 移 的 作 用 也 随 之 减 小,铬(Ⅵ )难 以 被 迁 移,而 随 着 电 压的增大,电流也随之增大,安置 PRB 的 T2 和 T3 中越来越多的铬(Ⅵ )通过电迁移的作用 迁移 出土壤 (包括 T1 中残留量较高且较难被迁移的 S5 点中的铬(Ⅵ )). 不同实验条件下,各采样点铬(Ⅵ )的去除率,如图 7 所示 .由图 7 可 知:修 复 完 成 后,铬(Ⅵ )的 去 除 率整体上表现为从阳极到阴极逐渐升高,在 T3 和 T5 靠近阴极区域的土壤中,铬(Ⅵ )几乎全部 被移除; 而随着电压的升高,土壤各部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显提高 . 图 6 不同实验条件修复后土壤中铬(Ⅵ )的变化 F i 6 Va r i a t i ono fCr(Ⅵ )i ns o i la f t e rr emed i a t i on g. by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c ond i t i ons 图 7 不同实验条件下各采样点铬(Ⅵ )的去除率 F i 7 Remova l e f f i c i encyo fCr(Ⅵ )a te a chs amp l i ng g. i n tunde rd i f f e r en texpe r imen t a l c ond i t i ons po 土壤对铬(Ⅵ )的吸附随 pH 值的升高而降低,主要可分为较快下降区、平缓区和急剧下 降区 3 个区 [ ] 域,转折点分别在 pH 值为 3. 5~4. 0 和 6. 5.到 pH>8. 0 时,土壤对铬(Ⅵ )几乎 不产生 吸附 29 .靠近阳 极区域的采样点 S1,随着电动力修 复 的 进 行 pH 值 逐 渐 降 低,对 铬(Ⅵ )的 吸 附 较 开 始 时 的 弱 碱 性 土 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68 2019 年 增大 .除了 T1,采样点 S1 铬(Ⅵ )的去除也低于其他 4 个采样点 . 3 结论 1)与安置 PRB 的实验相比,没有安置 PRB 的实验靠近阳极区域的土壤 pH 值较低,出现酸化的现 象,活性炭耦合电动力技术比传统电动力修复技术展现出更好的环境友好性,不易造成土壤酸化现象 . 2)铬(Ⅵ )在电动力修复过程中是通过电迁移的作用从阴极向阳极进行迁移,迁移到阳 极附近 的铬 (Ⅵ )被安置在此处的 PRB 内的活性炭填料吸附,从而提高靠近阳极区域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3)单一电动力修复技术在电压梯度为 2V·cm-1 ,修 复 时 间 为 5d 下,铬(Ⅵ )去 除 率 为 93. 58% , 能量利用率为 7. 39 % ·( kW·h)-1 ;活性炭 PRB 与电动力修复技术联用在电压梯度为 3V·cm-1 ,修 复时间为 5d 下,铬(Ⅵ )去除率则高达 99. 45% ,能量利用率为 7. 38 % ·( kW·h)-1 . 4)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 技术比传统电动力技术修复铬(Ⅵ )污染土壤 不仅 可以在同 等能量 利用 率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好的去除率,同时对土壤 pH 值 的 影 响 较 小,有 明 显 的 优 势,在 修 复 铬 (Ⅵ )污 染 农 田土壤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1] 邹峁雁,韩昊展 .试论中国的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措施[ J].南 方 农 业, 2018, 12( 6): 148 149. DOI: 10. 19415/ cnk i. ? j. 1673 890x. 2018. 06. 082. ? [ 2] 杨海君,张海涛,刘亚宾,等 .不 同 修 复 方 式 下 土 壤 稻 谷 中 重 金 属 含 量 特 征 及 其 评 价 [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7, 33 ( i s sn. 1002 23): 164 171. DOI: 10. 11975/ 6819. 2017. 23. 021. ? ? j. [ 3] 陈 勤,沈 羽,方 炎 明,等 .紫 湖 溪 流 域 重 金 属 污 染 风 险 与 植 物 富 集 特 征 [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4, 30( 14): 198 ?205. DOI: 10. 3969/ 6819. 2014. 14. 025. i s sn. 1002 ? j. [ 4] XU Yun f eng, XU Xi ang i an, HOU He t i an, 犲 狋犪 犾.Mo i s t u r ec on t en t a f f e c t ed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Cr(Ⅵ ) c on ? ? j t ami na t edc l aybyahyd r o c a l umi t eba r r i e r[ J]. 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andPo l l u t i on Re s e a r ch, 2016, 23( 7): 6517? 6523. DOI: 10. 1007/s 11356 015 5685 ? ? ? y. [ 5] ZHANG Xi uy i ng, ZHONG Ta i LIU Le i, 犲 狋犪 犾. Chr omi um o c cu r r enc e si na r ab l es o i landi t si n f l uenc eonf ood yang, r oduc t i oni nCh i na[ J]. Env i r onmen t a lEa r t hSc i enc e, 2016, 75( 3): 257. DOI: 10. 1007/s 12665 015 5078 z. ? ? ? p [ 6] WU Junn i an, ZHANGJ i ng, XIAO Chao zheng. Fo cuson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gpH,f l ow o fCrandt r ans f o rma t i onbe nt hes o i lwi t hd i f f e r en te l e c t r o l t e s[ J]. El e c t r o ch imi c aAc t a, 2016, 211: 652?662. DOI: twe enCr(Ⅵ )andCr(Ⅲ )i y 10. 1016/ e l e c t a c t a. 2016. 06. 048. j. [ 7] WENG C H, LIN Y T, LIN T Y, 犲 狋犪 犾. Enhanc emen to f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hype r on t ami na t ed ?Cr(Ⅵ )c va l en ti r on[ J]. J ou r na lo fHa z a r dous Ma t e r i a l s, 2007, 149( 2): 292 302. DOI: 10. 1016/ ha zma t. 2007. c l aybyz e r o ? ? j. j 03. 076. [ 8] 黄莹,徐民民,李书鹏,等 .还原稳定化法修复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中 试 研 究 [ J].环 境 工 程 学 报, 2015, 9( 2): 951 958. ? c e e. 20150274. DOI: 10. 12030/ j. j [ 9] 梁金利,蔡焕兴,段雪梅,等 .还原法修复六价铬污染土壤的研究[ J].环境科学 与 管 理, 2013, 38( 3): 80 83. DOI: 10. ? i s sn. 1673 3969/ 1212. 2013. 03. 019. ? j. [ 10] 郑涵,安平,段淑辉,等 .基于籽粒 Cd 消减率与边际效率评价 Cd 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 J].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 ( 1): 217 223. DOI: 10. 11975/ i s sn. 1002 6819. 2018. 01. 30. ? ? j. [ 11] YANGJS, KWON MJ, CHOIJY, 犲 狋犪 犾. Thet r anspo r tbehav i o ro fAs,Cu,Pb,andZndu r i ng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 J]. Chemo sphe r e, 2014, 117: 79 86. DOI: 10. 1016/ med i a t i ono fa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us i nge l e c t r o l t ec ond i t i on i ng[ ? j. y chemo sphe r e. 2014. 05. 079. [ 12] LU P i ng, FENG Qi ng un, 犲 狋犪 犾. E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chr omi umandc admi um?c on t ami na t ed yan,MENG Qi j s o i lf r omabandonedi ndus t r i a ls i t e[ J]. 2012, 98: 216 220. DOI: 10. 1016/ s eppu r. 2012. 07. 010. ? j. [ 13] 公绪金,李伟光,张妍妍,等 .活 性 炭 吸 附 水 中 六 价 铬 机 理 及 影 响 因 素 [ J].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11, 26( 4): 396? i s sn. 1673 402. DOI: 10. 3969/ 7644. 2011. 04. 018. ? j. [ 14] 张朝升,谭秋荀,张可方,等 .活 性 炭 对 六 价 铬 的 吸 附 研 究 [ J].广 州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3, 12( 2): 82?87. /311016/8863. DOI: h t t r. r c e e s. a c. cn/hand l e p:∥i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龚万祺,等:应用电动力耦合活性炭 PRB 技术的铬(Ⅵ )污染土壤修复 369 [ 15] YEUNG A T, GU Yi ngy i ng. Ar e v i ewont e chn i st oenhanc ee l e c t r o chemi c a lr eme d i a t i ono f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 s ? que [ J]. J ou r na lo fHa z a r dousMa t e r i a l s, 2011, 195( 15): 11 29. DOI: 10. 1016/ ha zma t. 2011. 08. 047. ? j. j [ 16] RUI ZC,MENA E, CANI ZARESP, 犲 狋犪 犾. Remova lo f2, 4, 6 i ch l o r opheno lf r omsp i kedc l ays o i l sbye l e c t r ok i ?Tr ne t i cs o i lf l ush i nga s s i s t edwi t hg r anu l a ra c t i va t edc a r bonpe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 J]. I ndus t r i a landEng i ne e r i ng Chemi s t r s e a r ch, 2014, 53( 2): 840 846. DOI: 10. 1021/ i e 4028022. ? yRe [ 17] ZHAO Shun i ng, FAN L i, ZHOU Mi ngyuan, 犲 狋犪 犾.Remed i a t i ono fc oppe rc on t ami na t edkao l i nby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 s c oup l edwi t hpe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 J]. Pr o c ed i aEnv i r onmen t a lSc i enc e s, 2016, 31: 274?279. DOI: 10. 1016/ j. r oenv. 2016. 02. 036. p [ 18] 张瑞华,孙红文 .电动 力 和 铁 PRB 技 术 联 合 修 复 铬 (Ⅵ )污 染 土 壤 [ J].环 境 科 学, 2007( 5): 1131?1136. DOI: 10. i s sn: 3321/ 0250 3301. 2007. 05. 035. ? j. [ 19] SUZUKIT, KAWAIK,MORIBE M, 犲 狋犪 犾. Re c ove r fCra sCr(Ⅲ )f r om Cr(Ⅵ ) c on t ami na t edkao l i n i t ec l ayby ? yo 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 sc oup l edwi t hape rme ab l er e a c t i veba r r i e r[ J]. J ou r na lo fHa z a r dous Ma t e r i a l s, 2014, 278: 297?303. 10. 1016/ ha zma t. 2014. 05. 086. DOI: j. j [ 20] RYUSR, JEONEK, BAEK K. Ac omb i na t i ono fr educ i ngandche l a t i ngagen t sf o re l e c t r o l t ec ond i t i on i ngi ne l e c y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As 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 J]. J ou r na lo ft heTa iwanI ns t i t u t eo fChemi c a lEng i ne e r s, 2017, 70: ? 252 259. DOI: 10. 1016/ t i c e. 2016. 10. 058. ? j. j [ 21] YUAN L i zhu, LIHa i XU Xi ng i an, 犲 狋犪 犾. E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he avy me t a l sc on t ami na t edkao l i nbya yan, j CNT? c ove r edpo l t hy l enet e r eph t ha l a t eya r nc a t hode[ J]. El e c t r o ch imi c aAc t a, 2016, 213: 140 147. DOI: 10. 1016/ ? ye e l e c t a c t a. 2016. 07. 081. j. [ 22] 计敏惠,邹华,杜玮,等 .表面活性剂增效电 动 技 术 修 复 多 环 芳 烃 污 染 土 壤 [ J].环 境 工 程 学 报, 2016, 10( 7): 3871 ? c e e. 201502020. 3876. DOI: 10. 12030/ j. j [ 23] 孙玉超,邹华,朱荣 .电动力耦合 PRB 技术修复 POPs污染土壤[ J].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 10): 5729 5736. DOI: ? c e e. 201612129. 10. 12030/ j. j [ 24] L?PEZ ZA?NO R, ALONSOJ, CAI ZARESP, 犲 狋犪 犾. El e c t r o r emed i a t i ono fana t u r a ls o i lpo l l u t edwi t hphenan ?VI t hr enei nap i l o tp l an t[ J]. J ou r na lo fHa z a r dous Ma t e r i a l s, 2014, 265: 142 150. DOI: 10. 1016/ ha zma t. 2013. 11. ? j. j 048. [ 25] ZHOU Mi ng, XUJ i ngmi ng, ZHU Shu f a, 犲 狋犪 犾. Exchangee l e c t r od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Cr on t ami na t ed ?e ?c J]. Sepa r a t i onandPu r i f i c a t i on Te chno l ogy, 2018, 190: 297?306. DOI: 10. 1016/ s o i lus i ngs o l a rene r s eppu r. gy[ j. 2017. 09. 006. [ 26] ZHANGPeng, J IN Chun i, ZHAOZhenhuan, 犲 狋犪 犾. 2Dc r o s s ede l e c t r i cf i e l df o r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chr o j mi um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 J]. J ou r na lo fHa z a r dous Ma t e r i a l s, 2010, 177( 1): 1126?1133. DOI: 10. 1016/ ha zma t. j. j 2010. 01. 038. [ 27] YUAN L i zhu, XU Xi ng i an, LIHa i 犲 狋犪 犾. De ve l opmen to fnove la s s i s t i ngagen t sf o rt hee 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j yan, t i ono fhe avy me t a l on t ami na t edkao l i n[ J]. El e c t r o ch imi c a Ac t a, 2016, 218: 140?148. DOI: 10. 1016/ e l e c t a c t a. ?c j. 2016. 09. 121. [ 28] FU Rongb i ng,WENDongdong, XIAXi aoq i an, 犲 狋犪 犾. El e c t r ok i ne t i cr emed i a t i ono fchr omi um ( Cr) c on t ami na t eds o i l ? wi t hc i t r i ca c i d( CA)andpo l spa r t i ca c i d( PASP)a se l e c t r o l t e s[ J]. 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J ou r na l, 2017, 316: ya y 601 608. DOI: 10. 1016/ c e 2017. 01. 092. ? j. j. [ 29] 何振立,周启星,谢正苗 .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173 174. ?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1010 ? 具有合成( 犛) ?度洛西汀潜力的 功能菌株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江伟1,2,裴蕊1,2,胡鹏程1,2,钟丽娟1,2,周树锋1,2 ( 1.华侨大学 福建省生物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提出一种高效筛选具有催化合成( S) ?度洛西 汀 功 能 菌 株 的 方 法 .以 来 源 于 福 建 省 厦 门 市 附 近 海 域 的 海水及淤泥中的微生物组为出发材料,经过菌株培养、富 集 及 贫 瘠 筛 选 培 养 基 筛 选,梯 度 补 加 苯 乙 酮,利 用 细 胞催化降解苯乙酮,并进行平板筛选和 16SrDNA 鉴定,从 而 获 得 一 株 可 以 高 效 利 用 苯 乙 酮 的 功 能 菌 株 犅犪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利用静息细胞法和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表明: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犮 犻 犾 犾 狌 狊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 狉 犻 狌犿 具有催化 犖 , 犖?二甲基? 3 3 2 1 DKTP)不对称转化 制 备( S) 犖?二 甲 基? 3 3 2 ?酮? ?( ?噻吩) ? ?丙胺( ?犖 , ?羟 基? ?( ? 噻吩) 1 DHTP)的潜在能力 . ? ?丙胺( 关键词: ( S) 犮 犻 犾 犾 狌 狊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抑郁症 ?度洛西汀;生物催化;手性药物;高效筛选;犅犪 中图分类号: Q939. 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70 06 ? ? ? 犈犳 犳 犻 犮 犻 犲狀 狋犛 犮 狉 犲 犲狀 犻 狀犵犪狀犱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犉狌狀犮 狋 犻 狅狀犪 犾犛 狋 狉 犪 犻 狀 狊 狔 犠犻 狋 犺犘狅 狋 犲狀 狋 犻 犪 犾狋 狅犛狔狀 狋 犺犲 狊 犻 狕 犲( 犛) 犾 狅狓 犲 狋 犻 狀犲 ?犇狌 , , , J IANG We i1 2,PEIRu i1 2,HU Pengcheng1 2, , , ZHONGL i uan1 2,ZHOUShu f eng1 2 j ( 1.Fu i anPr ov i nc i a lKeyLabo r a t o r fB i o chemi c a l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j yo y,Xi 2.Co l l egeo f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ne f f i c i en tme t hodt os c r e ent hef unc t i ona ls t r a i nwi t hc a t a l t i csyn t he s i s( S) l oxe t i newa se s ?du y i anPr ov i nc ewa s t ab l i shed.Themi c r ob i omewh i chwa sob t a i nedf r oms e awa t e rands i l tne a rXi amenC i t y,Fu j s e l e c t eda st hes t a r tma t e r i a l.S t r a i ncu l t i va t i on,en r i chmen tands t e r i l ef i l t e rmed i umi nt heabs enc eo fene r gy r ad i en tadd i t i ona c e t ophenonef o rg r adua l l nc r e a s i ngt hec onc en t r a t i ono fa c e t ophenone,c a t a l t i c s ou r c e,g yi y l a t es c r e en i ngand16SrDNA we r es e l e c t edt os c r e enf unc t i ona ls t r a i n deg r ada t i ono fa c e t ophenoneus i ngc e l l,p wh i chc anus ea c e t ophenonee f f i c i en t l i na l l he犅犪 犮 犻 犾 犾 狌 狊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wa sob t a i ned. y,andf yt her e su l t sshow De t e c t i onandve r i f i c a t i onbyr e s t i ngc e l lme t hodandnuc l e a rmagne t i cr e s onanc et e chno l ogy,t t ha t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ha spo t en t i a lt oc a t a l z ea symme t r i ct r ans f o rma t i ono f犖 , 犖?d ime t hy l 3 t o 3 2 t h i eny l) ? ?ke ? ?( ? y r opa r opanami ne ( 1 ne ( DKTP)t o( S) 犖?d ime t hy l 3 r oxy 3 2 t h i eny l) 1 DHTP). ? ?p ?nami ?犖 , ? ?hyd ? ?( ? ? ?p 犓犲 狉 犱 狊: ( S) du l oxe t i ne;b i o c a t a l s i s;ch i r a ld r ugs;e f f i c i en ts c r e en i ng;犅犪 犮 犻 犾 犾 狌 狊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depr e s s i on ? y 狔狑狅 手性化合物作为很 多 药 物 的 关 键 中 间 体,其 高 效 合 成 具 有 较 高 的 理 论 效 益 和 经 济 效 益 .相 较 于 收稿日期: 2018 11 07 ? ? 通信作者: 江伟( 1987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生 物 催 化 与 生 物 转 化、应 用 酶 学 与 定 向 进化的研究 . E i l: wj i ang@hqu. edu. cn. ?ma 基金项目: 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8C008);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600005 ?Z17Y0072) 第3期 江伟,等:具有合成( S) ?度洛西汀潜力的功能菌株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371 传统的化学法合成手性化合物,生物法制备手性化合 物具有 手性和 立 体 选 择 性 高、环 境 友 好 等 特 点,因 此,近年来关于生物法制备手性化合物的研究备受关注 [1?9].( S) S) 3 1 ?度洛西汀化学名为( ?N?甲基? ?( ?萘 氧基) 3 2 iL i l l ? ?( ?噻吩基) ?1?丙 胺,是 由 美 国 El y 公 司 开 发 的 5?羟 色 胺 及 去 甲 肾 上 素 腺 再 摄 取 抑 制 剂 ( SNRI s).盐酸度洛西汀作为盐酸氟西汀的 替 代 品,具 有 化 学 稳 定 性 好、安 全 有 效、副 作 用 少、对 其 他 受 体亲和力低等特点 [10?15].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方法以化学 合成法 为主,但 化 学 合 成 法 收 率 较 低、污 染 环 境、副反应较多、工艺路线长 [12?13,16?17].而微生 物 发 酵 合 成 盐 酸 度 洛 西 汀 环 境 友 好、节 能 绿 色,但 发 酵 产 物浓度低,生产周期较长,工艺管理要求 严 格 .全 细 胞 催 化 犖 , 犖?二 甲 基? 3 3 2 1 DK ?酮? ?( ?噻 吩) ? ?丙 胺( TP)不对称转化制备( S) 犖?二甲基? 3 3 2 1 DHTP),可作为生产( S) ?犖 , ?羟基? ?( ?噻吩) ? ?丙胺( ?度洛 西汀的 手性中间体,其反应路线简洁,易实现辅酶再生 .筛选含有催化不对称转化高活性、高选择性的酮基还原 酶的菌株是实现有效制备手性度洛西汀的关键 [18?19].相较于陆地酶,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氧化还原酶具 有耐盐、耐热、适冷、耐压、耐酸、耐碱等特性,而受到更多的关注 [20?23].目前,国内生产( S) ?度 洛西 汀的技 术和方法相对落后,具有制备度洛西汀等相关手性化 合物能 力的企 业 不 多 .因 此,获 得 具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的制备( S) S) ?度洛西汀的微生物资源和相应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关于生物法制 备( ?度 洛西汀 [ 1819] 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报道的具有生产( S) ?度洛西汀潜力的菌株多来自于陆地土壤环境 ? ,而关 于水生 环境,特别是来自于海洋高盐环境等特殊环境的菌株的研 究 则较少 .因 此,本 文 以 来 源 于 海 洋 环 境 中 的 微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具有合成( S) ?度洛西汀潜力的功能菌株进行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1. 1 微生物、主要试剂及仪器 1)微生物:所用菌种来源于福建省厦门市附近海域的海水和近海淤泥 . 2)试剂: DNA 聚 合 酶,高 纯 度 dNTP, DNA Ma rke r(福 建 省 厦 门 市 TaKaRa 公 司 );高 保 真 快 速 DNA 聚合酶( Tr ansS t a r tFa s tPf uDNA 聚合酶,北京全式金公司); AxyPr ep DNA 凝胶 回收试 剂盒(浙 江省杭州市爱思进(杭州)技术有限公司);磷酸 盐( PBS)缓 冲 液、 Ezup 柱 式 细 菌 基 因 组 DNA 抽 提 试 剂 盒、 SanPr ep 柱式 DNA 胶回收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级(北京 市国药集团). / 3)仪器:超速冷冻离心机(德 国 Eppendo f f公 司);全 波 长 酶 标 仪 (德 国 The rmo 公 司); 500 MHz Avanc e Ⅲ 型 500 Hz核磁共振仪(德国 Bruke r公司). 1. 2 培养基及主要缓冲液 筛选培养基 Ⅰ : 5g ( NH4) O4 ; 1g KH2PO4 ; 3g K2HPO4 ·3H2O; 0. 2g MgSO4 · H2O; 0. 002g 2S MnSO4 · H2O; 0. 002gFeSO4 ·7H2O; 50μg 生物素; 100μg VB1 ;体积分数为 2% 的苯乙酮,用蒸馏水 配置 . 筛选培养基 Ⅱ :在培养基 Ⅰ 的基础上,加入体积分数为 1. 5% ~3. 0% 的琼脂 . LB 培养基: 5g 酵母粉; 10g 蛋白胨; 10g NaCl; 0. pH 值为 7. -1 -1 1 L): 137 mmo l·L NaCl; 2. 7 mmo l·L KCl; 10. 0 mmo l·L-1 Na2HPO4 ; 2 PBS 缓 冲 液 ( mmo l·L-1 KH2PO4 ; 0. pH 值为 7. 1. 3 制备菌株样品 对近海区域取得的海水及淤泥样品进行搅拌混匀,制成母液,按 20% 的接 种量加 入筛 选培养 基 Ⅰ , 制成混合细胞液,共 8 组 . 培养条件:起始 pH 值为 6. 0,装液量体积分数为 20% ,温度为 28 ℃ ,摇床转速为 150r·mi n-1 ,培 养时间为 24h.混合细胞液为培养结束时获得的发酵液 . 1. 4 梯度筛选功能菌株 向获得的发酵液中,梯度添加苯乙酮作为唯一碳源,得可降 解 苯 乙 酮 的 功 能 菌 株 .全 细 胞 催 化 反 应 的 方法为每 3d 向发酵液中添加体积分数为 2% 的苯乙酮,连续梯度补加,培养 21d.培养温度为28 ℃ , 摇床转速为 150r·mi n-1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372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9 年 1. 5 复筛、菌种分离检测及鉴定 使用筛选培养基 Ⅱ 对初步获得的菌株进行复筛,其方 法 为:按 照 培 养 基 Ⅱ 的 配 方 制 备 固 体 平 板,将 经梯度补加苯乙酮筛选所获得的菌种进行稀释涂平板,稀释倍 数为 100~10000.然后,将其置 于 28 ℃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为 72h. 16SrDNA 菌株鉴定有如下 4 个步骤 . 1)挑取经筛选培养基 Ⅱ 筛选得到的平板上的单菌落,接种到 LB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温度为 28 ℃ ,摇床转速为 150r·mi n-1 ,培养时间为 12h. 2)在冷冻离 心机中 -1 离心( 4 ℃, 10000r·mi n , 10mi n),获得细胞,弃上 清 液,沉 淀用 PBS 缓冲液( 0)重 悬,充 pH 值 为 7. 分洗涤后离心,重复操作 3 次 . 3)利用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 盒( Ezup 柱式 细菌基因 组 DNA 抽 提试剂 盒)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 16SrDNA 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对扩增得到的产物 进行胶回收纯化( SanPr ep 柱式 DNA 胶回收试剂盒). 4)对纯 化产物 进行测 序 . 16SrDNA 序 列 在 核 糖 体数据库( h t t cme. msu. edu/ i ndex. sp)上比对 . p:∥rdp. j PCR 引 物 为 27F (AGTTTGATCMTGGCTCAG)和 1492R (GGTTACCTTGTTACGACTT). PCR 扩增体系为纯化的 1μLPCR 产物( 10ng·μL-1), 4μLB i 2. 5× ), 2μLB i f f e r gDye( gDyeSeqBu -1 ( 5× ), 1μL 引物( 3. 2pmo l·μL ), 12μL 灭菌去离子水,总体积为 20μL. PCR 程序为 96 ℃ , 1mi n→ ( 96 ℃ , 10s→50 ℃ , 5s→60 ℃ , 4mi n)×25 个循环 →4 ℃ 保温 . 1. 6 静息细胞法制备( 犛) ?度洛西汀中间体 参照文献[ 19]报道的静息细胞法,首先,使用原始菌株 犅犪犮 犻 犾 犾 狌 狊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合成 ( S) 狋 犲 狉 犻 狌犿 接种到 LB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温 度为 28 ℃ ,摇床 ?度洛西汀中间体 .将筛选获得的 犅.犿犲犵犪 -1 转速为 150r·mi n ,培养时间为 24h.其次,在冷冻离心机中离心( 4 ℃, 10000r·mi n-1 , 10mi n),获 得细胞,弃上清液,沉淀用 PBS 缓冲液( 0)重悬,充分洗涤后离心,重复操作 3 次 .然后,在 15 pH 值为 7. -1 mL 离心管中,控制反应体系为 5mL,采用 50mmo l·L -1 的 Tr i s ?HCl缓冲体系,其中,含有 5g·L 的 DKTP,湿菌体 200mg.反应 72h 后取样,采用核磁共振分析检测培养液中是否含有 DHTP. 1. 7 核磁共振检测体系中的( 犛) 犖?二甲基? 3 3 2 1 ?犖, ?羟基? ?( ?噻吩) ? ?丙胺 将催化得到的反应液离心( 4 ℃, 12000r· mi n-1 , 15 mi n),取 上 清 液,利 用 旋 转 蒸 发 仪 进 行 处 理, 加入 DMSO? d6 后进行核 磁 分 析 .核 磁 共 振 条 件 为1H NMR( 500 MHz, DMSO), 13( s, 1H), δ 值 为 8. 16. 17~7. 87( m, 1H),16. 17~7. 70( m, 1H),16. 17~7. 39(m, 1H),16. 17~7. 01(m, 1H),16. 17~ 6. 81( m, 1H), 3. 67( s, 12H), 3. 67( s, 12H), 3. 67( s, 11H), 4. 06~2. 30( m, 12H). 2 结果与讨论 2. 1 制备菌株样品 以来源于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为 获 得 具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制 备 ( S) ?度 洛 西 汀 的 技术奠定基础 .化学 合 成 法 制 备 ( S) ?度 洛 西 汀 及 其 相 似 手 性 化 合 物 具 有 收 率 较 低、副 反 应 较 多 等 缺 点 [12?13,16].相比之下,生物法制备( S) ?度洛西汀及其相似手性化合物反应 时间短、副反 应较 少 .获 得具有 催化合成( S) DKTP 对微生物有较大的毒性,会严 ?度洛西汀的功能微生物是开发相应制备技术的关键 . [ 18] 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而具有催化 苯 乙 酮 能 力 的 微 生 物 具 有 制 备( S) ?度 洛 西 汀 关 键 中 间 体 的 能 力 . 因此,采用苯乙酮为底物,利用贫瘠型筛选培养基 [18],以苯乙酮为唯一能 力来源,进行 功能 菌株的 筛选, 经过连续 2d 的培养,相较于对照组,发酵液的 犇600 值增加了 0. 5,说明发酵液中具有可以利用苯乙酮的 微生物 .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的 犇600 值相对增幅较小,其原因 可 能 是 使 用 的 筛 选 培 养 基 比 较 贫 瘠,微 生 物 能量来源少,导致微生物生长缓慢 .然而,使用单一能量来源的贫瘠培养基,可以增加筛选体系的专一性 和高效性,确保筛选结果的可靠性 . 2. 2 梯度筛选功能菌株、复筛、菌株分离及鉴定 苯乙酮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采用梯度 补 加苯 乙 酮 的 方 法,一 方 面,可 以 减 少 苯 乙 酮 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单一 因 素 的 选 择 压 力 可 以 增 强 功 能 菌 株 向 催 化 苯 乙 酮 的 方 向 进 行 进 化,使筛选得到的功能菌株具有更强的利用苯乙 酮 的 能 力 .文 中 每 3d 梯 度 补 加 苯 乙 酮,连 续 梯 度 补 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江伟,等:具有合成( S) ?度洛西汀潜力的功能菌株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373 培养21d,发现发酵液中菌体的 犇600 值有显著的变化(图1). 7, 8 号样品的 犇600 值之比为3∶2,说明发酵 液中具有可降解苯乙酮的功能菌株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液 犇600 值 逐 渐 增 大,说 明 梯 度 补 加 的 方 法 有 利于逐渐强化功能菌株催化降解苯乙酮的能力 . 为了分离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得到单一的菌落,同时,也为了进一步验证筛选结果的可靠性,使用筛 选培养基 Ⅱ 对初步获得菌株进行复筛 .稀释涂平板培养和复筛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完成了对初筛结果的 复筛,且获得了单一的菌株(图 2).复筛 培 养 时,在 8 组 发 酵 液 稀 释 涂 平 板 中,只 有 6 组 长 出 单 菌 落 .经 过挑单菌和再培养,获得 24 株功能菌株 .利用静息细胞 法,初步 检测 了 经 复 筛 获 得 的 24 株 功 能 菌 株 催 化利用 DKTP 的能力,其中,有 8 株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 图 1 梯度补加苯乙酮后菌体的生产情况 图 2 稀释涂平板进行复筛时菌落的生长情况 F i 1 Gr owt hs i t ua t i ono fmi c r oo r i sma f t e r g. gan F i 2 Ba c t e r i a lc o l onyg r owt hs i t ua t i on g. r ad i en tadd i t i ono fpheny l a c e t one g o fd i l u t edc oa t edp l a t ef o rr e s c r e en i ng 对获得的 8 株性能较好的菌株 进 行 16SrDNA 菌 株 鉴 定 .利 用 基 因 组 DNA 提 取 试 剂 盒 提 取 基 因 组 DNA,利 用 16SrDNA 特 异 性 引 物 进 行 PCR 扩增 . PCR 扩 增 结 果,如 图 3 所 示 .图 3 中:泳 道 M 为 DNA Ma rke r;泳道 1~8 分 别 为 1~8 号 单 菌 16SrDNA 的 PCR 扩增结果,之后对扩增得 到 的产物进行胶回收并进行测序 .将获得的16SrD h t t cme. msu. NA 序列在核糖体数据库( p:∥rdp. edu/ i ndex. sp)上比对,结果表明,这 8 株菌 为 犅. j 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或 犅犪犮 犻 犾 犾 狌 狊 犪狉狔犪犫犺犪 狋 狋 犪 犻.由 于 犅. 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的基因组已经报道,且具 有相 对较 好 的利用 DKTP 的能力,故选取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进 行下一步研究 . 2. 3 催化性能检测 图 3 16SrDNA 特异引物 PCR 扩增结果 F i 3 Re su l to fPCRamp l i f i c a t i on g. byus i ngspe c i f i cp r ime r so f16SrDNA 目前,具有光学特性的纯产品的年生产 值 已 达 2000 亿 美 元,已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上 市 销 售 的 药 物 中, [] [,,, , ] 具有手性特征的药物占 56. 5% 1 ,生 物 催 化 剂 在 手 性 药 物 中 间 体 的 生 产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2 4 6 18 22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 病 负担,也 是导 致 患 者 功 能 残 疾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大约有 1/7 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 [10?17].预计到 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 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到 2030 年,抑郁障碍更将成为中国疾病负担位居第一的疾病 .作为一种高致残性 疾病,抑郁障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S) iL i l l ?度洛西汀是 El y 公司研发的新型双递 质抗抑郁药,弥 补了 主 流抗抑 郁药具有 躯 体疼 痛症状 的不 足 .此 后, El iL i l l S) ?度 洛 西 y 公司还 开发 了( 汀的一些新适应症,如妇女中度至 重 度 应 激 性 尿 失 禁、成 人 糖 尿 病 继 发 的 外 周 神 经 痛 等 . 2013 年,( S) ? 度洛西汀的销售额为 16 亿美元 .因此,制备( S) ?度 洛 西 汀 相 应 技 术 的 研 究 和 开 发 具 有 重 要 的 社 会 效 益 和经济效益 . 目前,利用生物法制备( S) S) ?度洛西汀及其相似手性化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生物法 制备( ?度洛西 汀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反应条件温 和、步 骤 简 单 [18].利 用 Chemb i od r aw 软 件 预 测 的 DKTP 和 DHTP 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74 2019 年 核磁图谱,如图 4 所示 .由图 4 可知: DKTP 和 DHTP 的核磁图谱最主要 的差 别是 DHTP 在 5. 17 处有 一个羟基上的氢谱 . ( a)DKTP ( b)DHTP 图 4 DKTP 和 DHTP 的核磁谱图 F i 4 Nuc l e a rmagne t i cspe c t r ao fDKTPandDHTP g. 利用静息细胞法检测筛选获得的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催化 制备 DHTP 的潜在能力,反应 72h 后 取 样,采 用 核 磁 共 振 分析检测培养液中是否含有( S) 犖?二甲基? 3 3 2 ?犖 , ?羟基? ?( ? 噻吩) 丙胺, 其结果如图 所 示 由 图 可 知: 在 处 1 5 . 5 5. 34 ? ? 出现了一个氢谱 .由此可知,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具有潜在 催 化 制备 DHTP 的能力 . 3 结束语 经过菌株培养、贫瘠筛选培养基筛选、梯度添 加苯乙 酮 及复筛的方法,获得一 株 可 以 高 效 利 用 苯 乙 酮 的 功 能 菌 株 图 5 反应产物的1H NMR 核磁谱图 F i 5 g. 1 H NMRspe c t r ao fr e a c t i onp r oduc t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静息 细 胞 催 化 法 和 核 磁 共 振 技 术 检 测 和 验证了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 具有潜在催化制备 DHTP 的能力 .高效筛选具有催化合成( S) ?度洛 西汀 的功能 菌株方法的 建立 及 获得的 犅.犿犲犵犪 狋 犲 狉 犻 狌犿,在 生物法 制 备( S) ?度洛西 汀及相 关高附加值 手性化合 物领 域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对于新颖生物催化剂的开 发与 手性化 合物生 物 合 成 方 法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 参考文献: [ 1] SUN Hu i hua, ZHANG Hong f ang, ANGEL, 犲 狋犪 犾. B i o c a t a l s i sf o rt hesyn t he s i so fpha rma c eu t i c a l sandpha rma c eu y t i c a li n t e rmed i a t e s[ J]. B i oo r i cand Med i c i na lChemi s t r 2017, 26( 7). DOI: 10. 1016/ bmc. 2017. 06. 043. gan y, j. [ 2] PATELR N. B i o c a t a l t i csyn t he s i so fi n t e rmed i a t e sf o rt hesyn t he s i so fch i r a ld r ugsubs t anc e s[ J]. Cu r r en tOp i n i on y i nB i o t e chno l ogy, 2001, 12( 6): 587 604. DOI: 10. 1016/S0958 1669( 01) 00266 ? ? ?X. [ 3] WEILu,LEXi aox i a,ZHANGJ i awe i, 犲 狋犪 犾. Sup r amo l e cu l a rshapememo r r oge l s:Anewb r i dgebe twe ens t im yhyd r e spons i vepo l r sandsup r amo l e cu l a rchemi s t r J]. Chemi c a lSo c i e t v i ews, 2017, 46( 5): 1284. DOI: 10. u l i ? yme y[ y Re 1039/c 6c s 00754 f. [ 4] BORNSCHEUER U T,HUI SMAN G, KAZLAUSKASRJ, 犲 狋犪 犾. Eng i ne e r i ngt het h i r d waveo fb i o c a t a l s i s[ J]. y 2012, 485( 7397): 185 194. DOI: 10. 1038/na t u r e 11117. Na t u r e, ? [ 5] ITOH T. I on i cl i i dsa st oo lt oimp r oveen z t i co r i csyn t he s i s[ J]. Chemi c a lRe v i ews, 2017, 117( 15): 10567 ? qu yma gan 11607. DOI: 10. 1021/a c s. chemr e v. 7b00158. [ 6] 于平,岑沛霖,励建荣 .手性 化 合 物 制 备 的 方 法 [ J].生 物 工 程 进 展, 2001, 21( 6): 89 DOI: 10. 3969/ i s sn. 1671 ?94. ? j. 8135. 2001. 06. 022. [ 7] 王立强,雷春花,邱飞,等 .萘甲酰胺衍生物 TW918 的合成及体外活性考察[ J].华侨大学学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5, 36( 3): 309 31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3. 0309. ? ? [ 8] 雷春花,王雪玉,杨育才,等 .小分子靶向受体酪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TW9183 的 合 成 及 体 外 抗 肿 瘤 活 性 [ J].华 侨 大 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6( 2): 205 21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5. 02. 0205. ?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江伟,等:具有合成( S) ?度洛西汀潜力的功能菌株高效筛选及检测分析 375 [ 9] 刘玮炜,李曲祥,程峰昌,等 .含 犇?乙酰氨基葡萄 糖 和 哌 嗪 的 脲 类 化 合 物 的 合 成 及 表 征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版), 2014, 35( 6): 685 688.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6. 0685. ? ? [ 10] MCCORMACK PL, KEATING G M. Du l oxe t i ne:I ns t r e s su r i na r nc on t i nenc e[ J]. Dr ugs, 2004, 64( 22): 2567? yi 2573. DOI: 10. 2165/00003495 200464220 00005. ? ? [ 11] 张睿华 .度洛西汀的药理研究进展[ J].医疗装备, 2017, 30( 6): 203 204. DOI: 1002 2376( 2017) 06 0203 02. ? ? ? ? [ 12] 朱占群,杨雪艳,张俊,等 .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 J].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8( 5): 447 450. DOI: 1003 ? ? 3734( 2009) 05 0447 04. ? ? ? [ 13] 张璐璐,郑洪波 .盐酸度洛西汀介绍[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 4): 284 285. DOI: 1005 3220( 2007) 04 0284 ? ? ? ? 02. [ 14] 王岳鸿,张晓友,宋铁兵,等 .盐酸度洛西汀临床研究近况[ J].黑龙江 医 药 科 学, 2007, 30( 6): 39 40. DOI: 10. 3969/ ? i s sn. 1008 0104. 2007. 06. 063. ? j. [ i s sn. 1006 15] 雷旭伟,梁铁美 .抗抑郁药物:盐酸度洛西汀 [ J].海 峡 药 学, 2008, 20( 4): 93 DOI: 10. 3969/ ?94. ?3765. j. 2008. 04. 051. [ i s sn. 1008 16] 刘刚,李荣,张国栋 .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 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4): 559 561. DOI: 10. 3969/ 021X. ? ? j. 2017. 20. 013. [ 17] 刘莹,李? .小剂量氨磺必利 + 度 洛 西 汀 在 难 治 性 抑 郁 症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 J].中 国 继 续 医 学 教 育, 2018( 16): 101? 103. DOI: 10. 3969/ 9308. 2018. 16. 053. i s sn. 1674 ? j. [ 18] SONIP, BANERJEE U C. B i o t r ans f o rma t i onsf o rt hep r oduc t i ono ft hech i r a ld r ug ( S) l oxe t i nec a t a l z edbya ?du y 犻犱犪狋 狉 狅狆犻 犮犪 犾 犻 狊[ J].App l i ed Mi c r ob i o l ogyandB i o t e chno l ogy, 2005, 67( 6): 771?777. DOI: 10. nove li s o l a t eo f犆犪狀犱 1007/s 00253 004 1870 5. ? ? ? [ 19] KIMJS, POWALLA M, LANGS, 犲 狋犪 犾.Mi c r ob i a lg l c o l i i dp r oduc t i onunde rn i t r ogenl imi t a t i onandr e s t i ngc e l l y p c ond i t i ons[ J]. J ou r na lo fB i o t e chno l ogy, 1990, 13( 4): 257 266. DOI: 10. 1016/0168 1656( 90) 90074 ? ? ?L. [ 20] HEADIM, JONESD M, R?LING W F.Ma r i nemi c r oo r i smsmakeame a lo fo i l[ J]. Na t u r eRe v i ewsMi c r ob i o l gan 2006, 4( 3): 173 182. DOI: 10. 1038/n rmi c r o1348. ogy, ? [ 21] ARRIGO K R.Ma r i nemi c r oo r i smsandg l oba lnu t r i en tcy c l e s[ J]. Na t u r e, 2005, 437( 7057): 349 355. DOI: 10. ? gan t u r e 04159. 1038/na [ 22] DEMIRJ IAN DC,MORI SVARASF, CASS IDY CS. En z sf r omex t r emoph i l e s[ J]. Cu r r en tOp i n i oni nChemi yme 2001, 5( 2): 144 151. DOI: 10. 1016/S1367 5931( 00) 00183 6. c a lB i o l ogy, ? ? ? [ 23] VAN DEN BURG D. Ex t r emoph i l e sa sas ou r c ef o rnove len z s[ J]. Cu r r en tOp i n i oni n Mi c r ob i o l ogy, 2003, 6 yme ( 3): 213 218. DOI: 10. 1016/S1369 5274( 03) 00060 2. ? ? ?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刘源岗)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9022 ? 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犘犕犛 影像 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刘恺1,2,周小成1,2 ( 1.福州大学 卫星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州大学 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 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为例,选取单期国产高 分 一 号( GF 1) PMS 影 像,采 用 面 向 对 象 决 策 树 模 型 进 ? 行森林覆盖提取 .针对山区地形因素引起的阴坡森林区域光谱值异常现象,灵活运用坡度因子、红绿比值植被 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水体指数特征进行森林覆 盖 提 取,并 将 该 方 法 与 其 他 分 类 器 算 法 进 行 对 比 .结 果 表明:决策树模型的森林制图精度为 96. 1% , Kappa系数为 0. 84;该模型可提取高精度的山区 森 林 覆 盖 信 息, 且具有可靠性 . 关键词: 山区;森林覆盖;决策树模型;面向对象;高分一号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76 08 ? ? ? 犉狅 狉 犲 狊 狋犆狅狏 犲 狉犈狓 狋 狉 犪 犮 狋 犻 狅狀犉狉 狅犿 犌犪狅 犳 犲 狀 1犘犕犛犐犿犪 犲犻 狀 ? 犵 犕狅狌狀 狋 犪 犻 狀犃狉 犲 犪犝狊 犻 狀犵犇犲 犮 犻 狊 犻 狅狀犜狉 犲 犲 , , LIU Ka i1 2,ZHOU Xi ao cheng1 2 ( 1.Na t i ona landLo c a lJ o i n t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Cen t e ro fSa t e l l i t eGeo spa t i a lI n f o rma t i onTe chno l ogy, FuzhouUn i ve r s i t i na; y,Fuzhou350108,Ch 2.KeyLabo r a t o r fSpa t i a lDa t a Mi n i ngandI n f o rma t i onSha r i ngo fMi n i s t r fEduc a t i on, yo yo FuzhouUn i ve r s i t i na) y,Fuzhou350108,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ak i ng Xi n l uo Di s t r i c t,Longyan C i t i anPr ov i nc ea sanexamp l e,as i ng l epha s edome s t i c y,Fu j f en 1s a t e l l i t e( GF 1)PMSimagewa ss e l e c t ed,andanob e c t o r i en t edde c i s i ont r e emode lwa sus edf o rf o r ? ? ? gao j e s tc ove rex t r a c t i on.Aimi nga tt heanoma l ousop t i c a lspe c t r a lva l ueo fshadyf o r e s ta r e ac aus edby moun t a i n r e enr a t i ovege t a t i oni ndex,r oust e r r a i nf a c t o r s,t hes l opec ove r age,r ed a t i ovege t a t i oni ndexandno rma l i z ed ? g wa t e rbodyi ndexa r eus edt oex t r a c tf o r e s tc ove r,andt heus edme t hodi sc omb i nedwi t ho t he rc l a s s i f i e ra l go r i t hmsc ompa r i ng.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f o r e s tmapp i nga c cu r a cyo ft hede c i s i ont r e emode li s96. 1% ,and t heKappac oe f f i c i en ti s0. 84.Th i smode lc anex t r a c th i r e c i s i onmoun t a i nf o r e s tc ove r agei n f o rma t i onwi t h ?p gh r e l i ab i l i t y. 犓犲 狉 犱 狊: moun t a i na r e a;f o r e s tc ove r;de c i s i ont r e emode l;ob e c to r i en t ed;gao f en 1s a t e l l i t e ? j 狔狑狅 森林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环境保护及国 民 经济 方 面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因 此,掌 握 年 度森林资源覆盖率(面积)对及时评价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情况,以及评估森林资源变化、辨识人类活动 收稿日期: 2018 09 11 ? ? 通信作者: 周小成( 1977 E?ma i l: zhouxc@f zu. ?),男,副 研 究 员,博 士,主 要 从 事 高 分 辨 率 遥 感 影 像 信 息 提 取 的 研 究 . edu. cn.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 2017L301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5H6008) 第3期 刘恺,等: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PMS 影像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377 影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相较于林业部门传统 的人工 勾 绘 等 方 法,遥 感 技 术 具 有 覆 盖 范 围 广、实 时性强、成本低等优势,为获取森林覆盖面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 持 .高分一号( GF 1)卫星的 发射 对于中 国自主把握航天遥感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 前,基 于 GF? 1 WFV 影 像 的 应 用 研 究 较 多 集 中 于 提 取大豆、玉米及小麦等农作物 [2?4];对 PMS 影像进 行 信 息 提 取 的 研 究 中,在 盐 渍 化 [5]、农 作 物 [6]、居 民 地 [ ] 提取 [7]中均有应用 .在森林覆盖识别上, GF 1 WFV 影像应用较多 89 ,而 GF 1PMS 影像的应用并不常 ? ? 见 .任冲等 [10]结合 SPOT5 与 GF 1PMS 影像对小陇山百花林场进行林地类型划分,在 GF 1 影像上的 ? ? 类型划分到有林地一类,说明有林地在 GF 1PMS 影像上具备可 识 别性 .目前,基于 GF? 1PMS 影像在 ? 山区森林覆盖提取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决策树模型结构简单、直观易懂、灵活性高,已被应用于各种 遥感影像信息的提取中 [1116].综合考虑 GF? 1PMS 数 据 在 山 区 森 林 覆 盖 提 取 的 应 用 现 状,本 文 对 影 像 采用面向对象分 析 技 术,使 用 决 策 树 模 型 进 行 森 林覆盖提取 . 1 研究区及数据源 1. 1 研究区概况 新罗区属福 建 省 龙 岩 市,其 地 理 位 置 如 图 1 所示 .图 1 中:右侧的影像为融合后 GF 1PMS 影 ? 像,分辨率为 2m,影像大小为 27611px×37205 4km2 ,平 均 海 拔 658 px.新罗区总面积 为 2685. m,是典型的山区代表 .新罗区是福 建省 的 重 要 林 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影像 F i 1 Ge og r aph i c a ll o c a t i onandimageo fs t udya r e a g. 区,其森林覆盖率居龙岩市第二 .根据《森林资源规划 设计调 查主要 技术 规 定》,森 林 覆 盖 面 积 包 括 有 林 地面积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 .其中,有 林 地 指 连 续 面 积 大 于 0. 067hm2 ,郁 闭 度 0. 20 以 上,附 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 .根据《“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新罗区无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 积,故新罗区森林覆盖面积即有林地面积 . 1. 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获取 6 景高分一号 PMS 数据,幅宽为 60km,多光谱(MSS)和 全 色( PAN)波 段的空间 分辨率 分别 为 2, 8m.其中,多光谱数据有蓝( 0. 45~0. 52μm)、绿( 0. 52~0. 59μm)、红( 0. 63~0. 69μm)、近 红 外 ( 0. 77~0. 89μm) 4 个波段,全色波段谱段范围为 0. 45 ~ 0. 90μm.辅助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地理空间数 据云网站 GDEMV2 高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30m,垂直分辨率为 17m)、 Goog l eEa r t h 影 像数 据及新 罗区行政边界 矢 量 数据 .影像 数据名 称为高分 一 号 PMS, Goog l eEa r t h,时相 为 2016/12/19,地理 坐 标 为 WGS_ 1984;辅助数据名称为 GDEMV2,时相为 2011/10,地理坐标为 WGS_ 1984 . 数据预处理包括以下 2 点 . 1)正射校正 .利用影像自带的 RPC 文件对高分一号 MSS, PAN 数据进 行正射校正,对图像中的每个像元进行地形变形的校正,使图像符合正射投影的要求 .2)影像融合 .通 过 NNDi f f us ePanSha r i ng 方 法,对 正 射 校 正 后 的 pen MSS, PAN 影像进行图像融合,生成 分辨率 为 2 m 的 影 像 .该融合方法不仅融合速度快、支 持 国产卫 星,且 对 色 彩、纹理和光谱信息均有很好的保留 [17]. 2 研究方法 基于 GF 1PMS 数 据,采 用 面 向 对 象 方 法,建 立 决 ? 策树模型,对新 罗 区 进 行 森 林 覆 盖 提 取 .总 体 的 技 术 流 程,如图 2 所示 . 技术流程分为以下 4 个部分 . 1)数据预处理 . 2)影 像分割 .分为多尺度分割 和 光 谱 差 异 分 割 . 3)森 林 覆 盖 图 2 总体技术流程 的提取 .在研究 区 建 立 影 像 解 译 标 志,选 取 样 本 并 分 析 F i 2 Ove r a l lp r o c e s s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78 2019 年 样本特征,建立决策树模型,进行新罗区森林覆盖的定量提取 . 4)结果分析及精度评价 . 2. 1 影像分割 面向对象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其中,影像分割是面向对象方法中重要 的一步,直接影响信息提取的精度,分割对象与地物边界吻合度越高,对信息提取结果越有益 [18]. 2. 1. 1 多尺度分割 目前,多尺度分割方法是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 .在分割中, 需同时考虑影像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和空间特征,并遵循异质性最小的原则 [19].异质性度量公式为 犕 =θ1 ×犮+ ( 1-θ1)×狊, 狊 =θ2 ×狊1 + ( 1-θ2)×狊2 . ( 1) ( 2) 式( 1),( 2)中: 犕 为异质性准则; 犮, 狊 分 别为 颜 色 差 异 性 因 子 θ1 , θ2 分别为颜色因子、平滑度 因子 的权重; 与形状差异性因子; 狊1 , 狊2 分别为平滑度与紧致度 . 多尺度分割的标准流程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是一个基于视觉评估分割适 宜性 的 不断 优化的过 程 [20]. [ ] Dr gu t等 21 提出一种多尺度分割参数评价模型 ESP.根据不同分割尺度下影像对象同质性的局部方差 ( LV)的变化率( ROC ?LV)确认分割最佳尺度,当 ROC?LV 处于 峰值状 态时,该点 被认为 是一个有 意 义 的分割点 .该模型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利用客观计算辅 助主观 判断,使多 尺 度 分 割 的 尺 度 判 断 更 加 科 学 . 文中使用该模型辅助判断最优分割尺度 . 2. 1. 2 光谱差异分割 光谱差异分割算法根据已有 分割对 象层中 相邻 分割 对 象 的 灰 度 差 异 值 是 否 满 足给定的阈值,决定是否将对象进行合并 [22].该算法将灰度值接近的图像对 象进行合 并,以 此优 化分割 结果 .与使用多层次多尺度分割和逐次实验寻找最佳尺度参数相比较,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 . 相邻对象 a, b 的光谱差异值的计算公式为 烄 犠 犓犻 烌 狘犓犻a - 犓犻b 狘 , 犘= ∑ 狀 犻=1 烆犻 烎 ∑犠 犓犻 狀 犻 = 1, 2, 3,…, 狀. ( 3) =1 式( 3)中: 犘 为光谱差异值; 犠 犓犻 为犻 对象层的权重; 犓犻a , 犓犻b 为分别犻 层 a, b 对象的灰度值 . 2. 2 影像特征分析 2. 2. 1 植被指数可用性分析 实现森林覆盖的定量提取,植被指数是必不可少的特征 .新罗区为山区, 山体阴阳坡的光谱会产生较大差异,这种情况造成了影像 上 森林区 域 的 光 谱 异 常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发 现, 在坡度较高、山体阴影明显的地方,使 用 最 常 用 的 差 异 归 一 化 植 被 指 数 ( NDVI)进 行 森 林 覆 盖 提 取 时, 会出现森林与其他地物混淆的情况 . 同一区域的影像对比,如图 3 所示 .图 3( a)为融合后标准假彩色 显示的 GF? 1 影 像;图 3( b)为对应 区域的 NDVI影像,颜色越亮表示 NDVI越 大 .图 3 中:黄 色 矩 形 框 为 阴 坡 区 域 的 森 林;蓝 色 矩 形 框 为 建筑用地、裸地等非森林区域 .由图 3( a),( b)可 知:原 影 像 上 阴 坡 森 林 部 分 的 NDVI接 近 裸 地,二 者 在 该特征图像上发生混淆,难以区分 . ( a)GF 1 影像 ? ( b)NDVI影像 ( c)RGRI影像 图 3 同一区域的影像对比 F i 3 Imagec ompa r i s oni ns amea r e a g. 为了探究基于高分一号影像面向复杂山区地形的植被指数实用性,对不同类型的 12 种植被指数进 行评估,如表 1 所示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刘恺,等: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PMS 影像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379 表 1 植被指数及其计算式 Tab. 1 Vege t a t i oni ndexandi t sc ompu t a t i ona l 植被指数 公式 比值植被指数( RVI) 差异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RVI=NIR/Red /( NDVI= ( NIR-Red) NIR+Red) 差值植被指数( DVI) 绿色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GNDVI) DVI=NIR-Red /( GNDVI= ( NIR-Red) NIR+Red) /( RGNDVI= ( Red-Gr e en) Red+Gr e en) 红色植被指数( RGNDI) 再归一化植被指数( RDVI) /槡Red+Gr RDVI= ( Red-Gr e en) e en /( TNDVI= 槡[( NIR-Red) NIR+Red)]+0. 5 转换型植被指数( TNDVI) 归一化差异绿度指数( NDGI) /( NDGI= ( Gr e en-Red) Gr e en+Red) GVI=NIR/Gr e en 绿度植被指数( GVI) 红绿比值植被指数( RGRI) 绿光与红光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 GRNDVI) RGRI=Red/Gr e en ( ( ) ) / GRNDVI= NIR- Red+Gr e en ( NIR+Red+Gr e en) /( EVI= ( NIR-Red) NIR+犆1 ×Red-犆2 ×B l ue+犔), 犔=1. 5犆1 =6犆2 =7. 5 增强植被指数( EVI) 在 GF 1 影像上,选取植被、水体、阴坡植被、裸地、不透水面等 5 类 常见 地物,各 30 个样 本,计算相 ? 应的植被指数,并对每种植被指数的 各 地 物 类 别 样 本 均 值 进 行 归 一 化 处 理 .各 植 被 指 数 的 地 物 识 别 能 力,如图 4 所示 . 由图 4 可知:除 RGNDI, NDGI, RGRI外,其余的植被指数中,阴坡植被易 与裸地 或不 透水面 混淆, 或是植被与阴坡植被夹杂 着 其 他 地 类,不 易 使 用 阈 值 直 接 区 分 .此 外, RGNDI, NDGI, RGRI均 为 红 光 波段与绿光波段的线性组合,说明红光波段与绿光波段的组合能够有效 区分 阴坡植 被与其他地 类 .这 3 种植被指数相互间具有很强的线性 相 关 性 .由 于 比 值 型 植 被 指 数 可 克 服 大 气、阴 影、地 形 影 响,故 采 用 RGRI开展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 RGRI植被的取值小于不透水面、裸地等地类 .为了更清晰地显示效果, RGRI取负值出图,图 3( c)为同一地区的 RGRI结果图 .对 比 NDVI影 像 图 可 知:背 阴 坡 森 林 与 建 筑 地 等其他地类区分开,未发生混淆 . 2. 2. 2 样本特征提取与分析 为了实现森林覆盖 的定量 提取,将 研 究 区 划 分 为 森 林、其 他 植 被、耕 地、 不透水面、未利用地、水体等 6 类 .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采集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及分析 . 研究区典型地物坡度分布图,如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森林整体上处于坡度( δ)较高的区域,水体、 耕地均处于坡度低于 20 °的区域,其他植被类型大部分也 处于该 区域 .这可 能是由于 低坡度 区 域 会 发 生 更多人为活动,原本有希 望 成 为 森 林 的 区 域 受 到 干 扰,未 达 到 成 林 的 标 准 .当 坡 度 高 于 20 °时,其 他 植 被、未利用地、不透水面仅有少数或个别存在,坡度越高 的区 域地物 类 型 结 构 越 简 单,且 森 林 占 大 多 数 . 故利用坡度阈值 20 °进行分层,提取森林区域 . 图 4 不同植被指数比较 图 5 研究区典型地物的坡度分布 F i 4 Compa r i s ono fd i f f e r en tvege t a t i oni ndex g. F i 5 S l oped i s t r i bu t i ono ft i c a lob e c t si ns t udya r e a g. yp j 森林与其他地类植被指数可分 性,如 图 6 所 示 .由 图 6( a)可 知:在 该 特 征 上,未 利 用 地、耕 地、不 透 水面易于与森林区分开 .其原因是研究地区植被常绿,但影像 时间 为 12 月,耕 地 处 于 休 耕 状 态,易 于 区 分 .水体的 RGRI低于森林且有部分交叉,为了保证精度,使用归一化水体指数( NDWI)先 将水体剔除 . 由于阴坡森林的 NDWI接近水 体,而 图 5 中 水 体 的 坡 度 均 处 于 20 °以 下,二 者 在 坡 度 特 征 上 有 较 大 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80 2019 年 别,故使用 NDWI及 坡度因子剔除 水体,以 保证提 取精 度 .部分 其他植 被与森 林不 能够区 分,分析 样 本 发现,这些区域一 般 处 于 坡 度 较 低 处 .将 这 些 与 森 林 混 淆 的 样 本 进 行 进 一 步 分 析 发 现,RVI 对 这 些 RGRI接近的其他植被样本和森林样本有很好的区分度 .由图 6( b)可知:其他植被的 RVI低于森林,验 证了 RVI对更高植被覆盖度和密集植被有更强的敏感性 . ( a)主要地物类型 ( b)森林和其他植被 图 6 森林与其他地类植被指数可分性 F i 6 Vege t a t i oni ndexs epa r ab i l i t twe enf o r e s tando t he rg r oundob e c t s g. ybe j 2. 3 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构建的决策 树 模 型,如 图 7 所 示 .图 7 中: 犜1 ~犜5 为指标阈 值 .使 用 NDWI 结 合 坡 度 因 子 剔 除 水 体,以 20 °坡度阈值 将 研 究 区 分 为 高 坡 度 区 域 和 低 坡 度 区 域 . 在高坡度区域,由于地物类型单一,森 林占大 多 数,仅 使 用 RGRI剔除其他类型地物 .在低坡度区域,利用 RGRI 剔除不透水面、耕 地、未 利 用 地 和 部 分 稀 疏 林 地 及 提 取 部分森林后,对 于 部 分 与 森 林 区 域 混 淆 的 其 他 植 被,使 用 RVI将其剔除,完成森林覆盖的定量提取工作 . 图 7 森林提取决策树 3 结果与分析 F i 7 De c i s i ont r e eo fex t r a c t i ngf o r e s t g. 3. 1 影像分割结果 影像分割采用多尺度分割和光谱差异 分 割 算 法 .多 尺 度 分 割 中 利 用 ESP 模 型 进 行 分 割 尺 度 评 估 . 由于森林斑 块基 本上 无特定形状,选择形状 因子为 0. 1,紧 致度因 子为 0. 5.初始分 割尺度设置 为 100, 步长设置为 2,计算结果如图 8 所示 .为 了 将 森 林 与 其 他 地 物 类 型 尽 可 能 区 分,选 取 尺 度 参 数 有 意 义 点 中的最小值,即将 118 作为分割尺度参数,进行多尺度分割 .在多尺度分割结果中,对于山区中地物类型 单一的情况,其分割结果显得过于破碎 .光谱差异分割前后对比,如图 9 所示 . ( a)多尺度分割 图 8 ESP 分割尺度结果 ( b)光谱差异分割 图 9 光谱差异分割前后对比 F i 8 ESPs egmen t a t i ons c a l er e su l t F i 9 Compa r i s ono fspe c t r a ld i f f e r enc e sbe f o r eanda f t e rs egmen t a t i on g. g. 由图 9( a)可知:居民地与森林部分区分开的 同时,山区 森林 却 分割得 过于 破 碎 .由 图 9( b)可 知:加 入光谱差异分割算法后,可保证非森林与森林的区分 度,并 改善 山区森 林 分 割 过 于 破 碎 的 状 况 .经 过 比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刘恺,等: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PMS 影像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381 较实验,将光谱差异分割的阈值设置为 30. 3. 2 提取结果与精度分析 3. 2. 1 决策树模型的可用性 为研究该决策树模型的可靠性,选择影像大小为2200px×2200px 的 实验区 .基于高分一号 PMS 影像,先进行多尺度分割,分割 尺度为 118,形 状因 子 为 0. 1,紧 致 度 因 子 为 0. 5.然后,使用光谱差异分割法对分割结果进行优化 .采用决策树算法( Ca r t5. 0)、最近邻法( KNN)、支 持向量机( SVM)、随机森林算法( RF)与建立的决策 树模 型方法,对分 割后 得到的 结果 进 行 比 较 .其 中, 训练样本均相同,分类器算法与决策树模型提取结果 使用同 一样本 进 行 精 度 验 证 .在 分 割 后 的 影 像 上, 选取森林、其他植被、耕地、不透水面、未利用地、水体各 30 个 样 本 .训 练 样 本 选 择 光 谱 特 征、纹 理 特 征、 空间特征和自定义特征等 52 个特征,如表 2 所示 .文中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所使用的特征也包含其中 . 表 2 训练样本的特征汇总 Tab. 2 Fe a t u r esumma r ft r a i n i ngs amp l e s yo 特征种类 光谱特征( 13) 纹理特征( 28) 特征名称 特征数/个 各波段均值 4 各波段比率 4 各波段标准差 4 亮度 特征种类 自定义特征( 4) 特征名称 特征数/个 RVI 1 NDWI 1 1 1 1 RGRI 坡度 各波段同质性 4 面积 1 各波段标准差 4 长度 1 各波段对比度 4 长宽比 1 宽度 1 1 各波段平均值 空间特征( 7) 4 各波段信息熵 4 紧致度 各波段差异性 4 形状指数 1 各波段差异性 4 对象主方向 1 完成分类后,将除森林类型外的 结 果 合 并 为 非 森 林 类 别 .不 同 方 法 的 森 林 提 取 效 果 对 比 的 部 分 结 果,如图 10 所示 .在研究区内,参照同时相 Goog l eEa r t h 影像目视解译 出随机 抽样 的 200 个点,使用混 淆矩阵计算相应指标,进行精度验证 .不同方法的森林提取精度,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 η1 , η2 分别为森林 的制图精度与用户精度; ηt 为总体精度 . ( a)Ca r t5. 0 ( b)KNN ( c)RF ( d)决策树模型 ( e)SVM ( f)PMS 影像 图 10 不同方法的森林提取效果对比 F i 10 Compa r i s ono ff o r e s tex t r a c t i one f f e c t sbyd i f f e r en tme t hods g. 对比图 10 及表 3 可知: KNN 效果最差,与决策树模型相同分类思想的 Ca r t5. 0 的精度也低于决 策树模型,说 明 基 于 先 验 知 识 的 决 策 表 3 不同方法的森林提取精度比较 树模型更具有 科 学 性; RF 和 SVM 都 Tab. 3 Compa r i s ono ff o r e s tex t r a c t i ona c cu r a cybyd i f f e r en tme t hods η2/% 90. 55 ηt/% 86. 00 Kappa系数 Ca r t5. 0 η1/% 87. 12 KNN 70. 45 77. 50 67. 00 0. 29 术规定》对有林 地 的 正 判 率 为 90% 的 RF 决策树模型 93. 94 91. 18 90. 00 0. 77 93. 94 91. 85 91. 00 0. 79 要求 .此 外,对 于 样 本 区 小 的 情 况,对 SVM 94. 70 88. 03 88. 00 0. 72 获得了很 高 的 精 度;决 策 树 模 型 的 制 算法 图精度虽低于精度最高的 SVM,但达 到了《森林 资 源 规 划 设 计 调 查 主 要 技 比试验中的 Ca r t5. 0, KNN 等算法本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0. 6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82 2019 年 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大区域推广方面,决策树模型则不需要选取大量样本,效率更高 . 3. 2. 2 新罗区森林提取结果与精 度验 证 通 过样本 分 析 建 立 知 识型决策树模型,基于高分一号 PMS 数据,使 用面向 对象 方法进 行森林覆盖面积提 取,并 对 提 取 结 果 进 行 后 处 理 .对 提 取 结 果 中 出现的一些孤立斑块,采用形态学处理方法,依次对结果进行 5× 5 窗口的数学形态学滤波膨胀运算、卷积滤波主要分析运算、形 态 学滤波腐蚀运算和卷积滤波主要分 析 运算 [6].对 结 果 进 行 面 积 统 计时,将投影方式转换成 Al be r s 等 积 投 影,这 是 因 为 等 积 投 影 面 积与实地面积相等,能 保 证 统 计 面 积 的 准 确 性 .提 取 结 果 如 图 11 所示 .新罗区政府官方公布的 2016 年森林 覆盖面积为 209434. 3 图 11 新罗区森林覆盖提取结果 99%.文 中 方 法 提 取 的 新 罗 区 2016 年 森 林 面 hm ,覆 盖 率 为 77. 积为 205138. 9hm2 ,森林覆盖 率 为 76. 40% ,与 官 方 公 布 的 森 林 F i 11 Ex t r a c t i onr e su l to f g. 2 f o r e s tc ove ri nXi n l uoDi s t r i c t 覆盖率相差 1. 59%.提取结果与官方公布森林面积差 值占 官方 公 布 森 林 面 积 的 2. 05% ,就 面 积 统 计 结 果而言,提取结果可靠性较高 .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独立参考像元进 行 精度 评 价 .为 了 使 验 证 点 分 布 均 匀 且 随 机, 创建边长为 1500 m 的 格 网,在 每 个 格 网 中 随 机 生 成 1 个 点,得 到 1043 个 随 机 点 .以 同 时 相 Goog l e 1 影像 Ea r t h 影像为参考进行判读,采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计算相应参数及 Kappa系数 .基于 GF ? 的新罗区森林覆盖提取精度,如表 4 所示 .表 4 中: δ1 , δ2 分 别 为 漏 分 误 差 与 错 分 误 差 .由 表 4 及 相 关 计 算可知:森林 区 域 的 制 图 精 度 η1 达 96. 13% ,用 户 精 度 η2 达 96. 49% ,总 体 精 度 为 94. 34% ,分 类 的 Kappa系数为 0. 84,提取结果与验证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表 4 基于 GF 1 影像的森林提取精度 ? Tab. 4 Fo r e s tex t r a c t i ona c cu r a cyba s edonGF 1image ? 区域 被评价图像数量 森林 非森林 总和 η1/% δ1/% η2/% δ2/% 森林 769 31 800 96. 13 3. 88 96. 49 3. 51 非森林 28 215 243 88. 48 11. 52 87. 40 12. 60 总和 797 246 1043 4 结论 1)将多尺度分割算法与光谱差异分割算法相结合,改善多尺度分割中同一分 割尺度下 部分大 面积 地物分割破碎的情况,同时,保证小面积地物的分割效果 .在应用方面比多层次多尺度分割的效率更高, 执行过程更简单,对于工程化作业有重要意义 . 2)对于山区阴坡光谱异 常 的 现 象,使 用 红 绿 波 段 线 性 组 合 的 指 数 类 型 能 够 完 整 提 取 阴 坡 森 林 区 域,解决常用 NDVI等植被指数不能区分 阴 坡 植 被 和 阳 坡 植 被 区 域、阴 坡 植 被 易 与 建 筑 用 地 和 裸 地 等 发生混淆的问题;地形因子在山区提 取 工 作 中 有 重 要 的 作 用,利 用 坡 度 分 层 提 取 森 林 可 以 简 化 提 取 步 骤,对提取结果而言,也可以保证地块的完整度 . 3)基于先验知识和样本分析建立的决策树模型结构简单,使用地形因子和光 谱特征进 行森林 覆盖 的定量提取,山区坡度高的区域地物 更 加 完 整,且 多 为 森 林 覆 盖 等 先 验 知 识 的 加 入 使 提 取 过 程 更 加 简 洁,对比分类器算法,无需选择大量训练样本,效率更高 . 40% ,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 率相差 1. 59%.森 林区域 4)提取的新罗区 2016 年森林覆盖率为 76. 的制图精度为 96. 13% , Kappa系数为 0. 84,提取结果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对有 林地的正判率 为 90% 的要 求 .该 研究 为 新罗区 的森林 覆盖的定 量提取提 供简单准确 的方法,为新 罗 区 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 础 .但 文 中 只 进 行 森 林 覆 盖 的 定 量 提 取,未 对 森 林 覆 盖 类 型 进 行 分 类,这是未来工作值得展望的一部分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刘恺,等:采用决策树方法的高分一号 PMS 影像山区森林覆盖提取 383 参考文献: [ 1] HANSEN M C, POTAPOVPV,MOORER, 犲 狋犪 犾.Hi r e s o l u t i ong l oba lmapso f21s t c en t u r o r e s tc ove rchange ? ? gh yf [ J]. Sc i enc e, 2014, 344( 6187): 850. DOI: 10. 1126/s c i enc e. 1244693. [ 2] 黄健熙,侯焯,苏伟,等 .基于 GF 1 WFV 数据的玉 米 与 大 豆 种 植 面 积 提 取 方 法[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7, 33( 7): ? 164 170. DOI: 10. 11975/ i s sn. 1002-6819. 2017. 07. 021. ? j. [ 3] YANG Yan un, HUANG Yan, TIAN Qi ng i u, 犲 狋犪 犾. Theex t r a c t i onmode lo fpaddyr i c ei n f o rma t i onba s edonGF? 1 j j i s sn. 1000 J]. Spe c t r o s c opyandSpe c t r a lAna l s i s, 2015, 35( 11): 3255 3261. DOI: 10. 3964/ s a t e l l i t e WFVimage s[ ? j. y 0593( 2015) 11 3255 07. [ 4] 郭燕,武喜红,程永政,等 .用高分一号数据提取玉米面积及精度分析[ J].遥 感 信 息, 2015( 6): 31 36. DOI: 10. 3969/ ? i s sn. 1000 3177. 2015. 06. 006. j. [ 5] 牛增懿,丁建丽,李艳华,等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方法[ J].干旱区地理, 2016, 39( 1): 171 181. ? [ 6] 田海峰,周伯燕,陈燕芬,等 .县域尺度上基于 GF 1PMS 影像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J].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2017, 22( 10): 139 146. DOI: 10. 11841/ i s sn. 1007 4333. 2017. 10. 17. ? ? j. [ 7] 林熙,罗小军,郭红梅,等 .基于语义约束 的 GF?1 遥 感 影 像 山 区 居 民 地 提 取 方 法 [ J].山 地 学 报, 2017, 35( 1): 102? 111. DOI: 10. 16089/ 2786. 000201. cnk i. 1008 ? j. [ 8] 徐磊,巫兆聪,罗飞,等 .基 于 GF?1/WFV 与 MODI S时空融合的森林覆盖定量提取[ J].农 业 机 械 学 报, 2017, 48 ( i s sn. 1000 7): 145 152. DOI: 10. 6041/ 1298. 2017. 07. 018. ? ? j. [ 9] 尹凌宇,覃先林,孙桂芬,等 .利用 KPCA 法检测高分 一 号 影 像 中 的 森 林 覆 盖 变 化[ J].国 土 资 源 遥 感, 2018, 30( 1): 95 101. DOI: 10. 6046/g t z 2018. 01. 13. ? yyg. [ 10] 任冲,鞠洪波,张怀清,等 .多源数据类型的精 细 分 类 方 法[ J].林 业 科 学, 2016, 52( 6): 54 65. DOI: 10. 11707/ 100 ? j. 7488. 20160607. 1 ? [ 11] MCIVER D K, FRIEDL M A. Us i ngp r i o rp r obab i l i t i e si nde c i s i on t r e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o fr emo t e l ens edda t a[ J]. ? ys 2002, 81( 2): 253 261. DOI: 10. 1016/s 0034 4257( 02) 00003 2. Remo t eSens i ngo fEnv i r onmen t, ? ? ? [ 12] 陈利,林辉,孙华,等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森林信息提取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 1): 46 51. ? [ 13] 杨存建,周其林,任小兰,等 .基 于 多 时 相 MODI S数据的四川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 提 取[ J].自 然 资 源 学 报, 2014 ( 3): 507 515. DOI: 10. 11849/z r z 2014. 03. 014. ? yxb. [ 14] 罗朝沁,林辉,孙华,等 .基于 MODI S影 像 大 尺 度 森 林 资 源 信 息 提 取 方 法 研 究[ J].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15 ( cnk i. 1673 11): 21 26. DOI: 10. 14067/ 923x. 2015. 11. 005. ? ? j. [ 15] 徐伟燕,孙睿,金志凤 .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茶树种植区提取[ J].农业工程学报, 2016(增刊 1): 161 168. ? [ 16] 任传帅,叶回春,崔贝,等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 芒 果 林 遥 感 提 取 方 法 研 究[ J].资 源 科 学, 2017, 39( 8): 1584 1591. ? DOI: 10. 18402/r e s c i. 2017. 08. 14. [ 17] ZHAOJ i n l i ng, GUOJun i e, CHENG Wen i e, 犲 狋犪 犾. As s e s smen to fSPOT? 6op t i c a lr emo t es ens i ngda t aaga i ns tGF ? j j 1us i ng NNDi f f us eimagef us i ona l r i t hm[ J].Mode r nPhy s i c sLe t t e r sB, 2017, 31( 19/20/21): 1740043. DOI: 10. go 1142/S0217984917400437. [ 18] GAO Yan,MASJF, KERLEN, 犲 狋犪 犾. Op t ima lr eg i ong r owi ngs egmen t a t i onandi t se f f e c to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a c cu r a cy [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 r na lo fRemo t eSens i ng, 2011, 32( 13): 3747 3763. DOI: 10. 1080/01431161003777189. ? [ 19] BLASCHKET, HAY GJ. Ob e c t o r i en t edimageana l s i sands c a l e spa c e:The o r t hodsf o rmode l i ngand ? ? j y yand me e va l ua t i ng mu l t i c a l el ands c apes t r uc t u r e[ J]. I n t e r na t i ona lAr ch i ve so fPho t og r amme t r t eSens i ng, ?s yand Remo 2001, 34: 22 29. ? [ 20] WHITES IDET G, BOGGSGS,MAIERS W. Compa r i ngob e c t s edandp i xe l s e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sf o rmapp i ng ?ba ?ba j J]. 2011, 13( 6): 884 893. DOI: 10. 1016/ ag. 2011. 06. 008. s avanna s[ ? j. j [ 21] DR?GUTL, CS ILLIK O, EI SANK C, 犲 狋犪 犾.Au t oma t edpa r ame t e r i s a t i onf o rmu l t i c a l eimages egmen t a t i onon ?s J]. I SPRSJ ou r na lo fPho t og r amme t r t eSens i ng, 2014, 88( 100): 119 127. mu l t i l el aye r s[ ? yandRemo p [ 22] TRIMBLE. Cogn i t i onde ve l opedr e f e r enc ebook[M].Mun i ch: Tr imb l eGe rmanyGmbH, 2014. (责任编辑:钱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7021 ? 应用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 学习算法的行人再识别 詹敏,王佳斌,邹小波 (华侨大学 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针对空间分布的全局外观潜在变化的行人再识别 问 题,提 出 一 种 基 于 空 间 约 束 和 二 次 相 似 度 学 习 算 法 .通过二次相似度函数( QSF)估计每个子区域的相似度,从而形成多项式特征图,并将所有特征图 融 合 到 统 一的框架中 .该框架利用局部相似度和全局相似度的互补优势,结合多个视觉线索进一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 . 实验对比 3 个公共数据集,结果表明:基于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学习算法具有显著的识别性能 . 关键词: 行人再识别;空间约束;二次相似度函数;多项式特征图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84 06 ? ? ? 犘犲 犱 犲 狊 狋 狉 犻 犪狀犚犲 犐 犱 犲狀 狋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狀犝狊 犻 狀犵犛狆犪 狋 犻 犪 犾犆狅狀 狊 狋 狉 犪 犻 狀 狋犪狀犱 ? 狉 犪 狋 犻 犮犛 犻犿犻 犾 犪 狉 犻 狋 犪 狉 狀 犻 狀犵犃犾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犙狌犪犱 狔犔犲 犵 ZHAN Mi n,WANGJ i ab i n,ZOU Xi aobo ( Co l l egeo f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c c o r d i ngt ot hepede s t r i a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p r ob l em wi t hpo t en t i a lchange si ng l oba lappe a r anc eo f e a r n i nga l r i t hmba s edonaspa t i a lc ons t r a i n tandquad r a t i cs imi l a r i t sp r opo s ed.The spa t i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al go yi s imi l a r i t fe a chsub r eg i oni se s t ima t edbyt hequad r a t i cs imi l a r i t unc t i on ( QSF)andt hepo l a lf e a t u r e yo yf ynomi r aphi sf o rmedanda l lt hef e a t u r eg r aphsa r eme r n t oaun i f o rmedf r amewo r k.Thef r amewo r ku t i l i z e st he g gedi c omp l emen t a r t age so fl o c a ls imi l a r i t l oba ls imi l a r i t of l ex i b l omb i nemu l t i l ev i sua lcue st o yadvan yandg yt yc p f u r t he rimp r ovet her obus t ne s so ft hea l r i t hm.Compa r ed wi t ht heexpe r imen t a lr e su l t so ft het hr e epub l i c go hei den t i f i c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o fp r opo s edme t hodi ss i i f i c an t l r ovedc ompa r edwi t ht heex i s t da t as e t s,t gn yimp i ngpede s t r i a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me t hod. s t r i anr e r a t i cs imi l a r i t unc t i on;po l a lf e a t u r e 犓犲 狉 犱 狊: ped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spa t i a lc ons t r a i n t s;quad ? yf ynomi 狔狑狅 r aph g 行人再识别对刑侦工作人员长时间的行人追踪、人群群体行为分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似 度度量是行人再识别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相似度度量可以预先定义或学习 .预先定义的相似度度 [ [ 2] 3] 量采用欧氏距离 [1], Bha t t a cha r yya 距离 、协方差距离 等已有的距离度量;基于 学习的相 似度度 量是 通过训练数据,并利用图像对之间的固有不变性进行 不同行 人图像 之 间 的 匹 配 .一 般 情 况 下,后 者 的 效 果会优于前者 .然而,大多数相似度学习只关注整体的衡量标准,忽略行人的几何结构 .其中,文献[ 4]将 收稿日期: 2017 07 05 ? ? 通信作者: 王佳斌( 1974 E?ma i l: f a twang@hqu. ?),男,副 教 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物 联 网 技 术、大 数 据、云 计 算 等 研 究 . edu. cn.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61505059);福 建 省 厦 门 市 科 技 局 产 学 院 科 技 创 新 项 目 ( 3502Z20173046);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 1511422006) 第3期 詹敏,等:应用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 385 行人图像的特征空间分成不同的区域,学习各自区域的相似度函数,再获取每个区域的匹 配分 数 . J égou [] 等 [5]通过估计每个图像的显著性区域,再 学 习 与 显 著 性 区 域 相 关 的 相 似 度 函 数 . L i等 6 提 出 局 部 自 适 [] 应决策函数 . Zheng 等 7 利用正样本和负 样 本 对 之 间 的 三 线 性 关 系,优 化 比 较 两 个 样 本 之 间 的 相 对 距 离 .本文结合特征空间约束与多项式特征图像,通过二次相似度度量函数 [8]进行行人图像不同区域的相 似度匹配 . 1 二次相似度学习多项式特征图 当给定一对可能来自非交叠摄像机视角或监控视频 中待识 别行 人 图 像 时,可 通 过 度 量 图 像 描 述 符 狓犻, 狓犼∈犚犱 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行人再 识 别,即 通 过 学 习 一 个 相 似 度 度 量 函 数 估 计 一 对 行 人 图 像 的 相 似 度 .当 狓犻, 狓犼 为相关行人图像对时,使其尽可能产生较高的相似度分数;而当 狓犻, 狓犼 为不相关 行人 图像对 时,使其尽可能产生较低的相似度分数 .二次相似度函数 犳( 狓犻, 狓犼)是马氏距 离相 似度函 数 犳M ( 狓犻, 狓犼)的 泛化形式 [9],其马氏距离相似度函数 犳M ( 狓犻, 狓犼)为 狓犻, 狓犼)= ( 狓犻 -狓犼)犃( 狓犻 -狓犼). 犳M ( 式( 1)中: 犃 为半负定矩阵,能够保证相似度函数的对称性 .泛化后的二次相似度函数 犳( 狓犻, 狓犼)为 T ( 1) ( 狓犻, 狓犼)= ΦM1 ( 狓犻, 狓犼)+ΦM2 ( 狓犻, 狓犼)+ΦB( 狓犻, 狓犼). 2) 犳( T T T T 式( 2)中: 狓犻, 狓犼)=犠 狓犻+犠 狓犼 为图像描 述符一阶 关 系; 狓犻, 狓犼)=狓犻犃1狓犻+狓犼犃1狓犼 +狓犻犃2狓犼 + ΦM1 ( ΦM2 ( 狓犼T犃2狓犻 为图像描述符的二阶关系; 狓犻, 狓犼)=狓犻T犅狓犼+狓犼T犅狓犻 为图像描述符的双线性 关系 . 犃1 , 犃2 , 犅均 ΦB( T 为半负定矩阵,当 犃2 =-犃1 时, 狓犻, 狓犼)为一对行人图 像 对之间 的 马 氏 距 离,而 ΦB ( 狓犻, 狓犼)为 度 量 一 ΦM2 ( 对行人图像对之间的双线性相似度 . 狓犻, 狓犼), 狓犻, 狓犼), 狓犻, 狓犼)这 3 个 部 分 能 够 确 保 相 似 度 函 ΦM1 ( ΦM2 ( ΦB ( 数 犳( 狓犻, 狓犼)的有效性 . 狓犻, 狓犼)包含图像描述符 狓犻 和狓犼 的匹配信息 .在 狓犻 和狓犼 为图像的平面描述符(每个条目或子向 Φ· ( 量对应于图像的 块 )的 情 况 下, 狓犻, 狓犼 )为 度 量 在 相 同 位 置 处 描 述 符 的 相 似 度 .在 二 阶 关 系 中, ΦM · ( 狓犻T犃1狓犻+狓犼T犃1狓犼 为图像描述符的自相关关系; 狓犻T犃2狓犼+狓犼T犃2狓犻 为图像描 述符的 互 相 关 关 系 . 狓犻, 狓犼) ΦB ( T 将一幅图像中的每个色块与另一幅图像中的所有色块进行匹配,且所有交叉片段相 似度 都达到 狓犻狓犼 和 狓犼狓犻T .为降低特征图的维数,文献[ 8]在 形 成 特 征 图 之 前,对 狓犻 和狓犼 进 行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PCA)降 维,保 持图像特征的有效性 . 2 空间约束相似函数 整体相似度函数的流程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HSV 为颜色空 间; LAB 为亮 度模 型;HOG 为方向 梯度直方图; S ILTP 为尺度不变三值模式 .图 像 被 划 分 为 犚 个 非 重 叠 的 水 平 条 纹 区 域,对 于 每 个 区 域, 将其分成一组不重叠的补丁,并从每个补丁中提取颜色和纹理直方图,将属于相同条带区域提取的直方 图连接在一起 .利 用 PCA 算法对其 特 征降 维处理,并获 得第狉 个 条纹 的区域描 述符狓狉, 狉∈ { 1,…, 犚}. , , , 可将 犖 个视觉线索{ 狓狉 1 ,…, 狓狉狀 ,…, 狓狉 犖 }描 述 条 带 区 域 狉.因 此, 狓犻 和狓犼 相 应 地 形 成 第狉 个 区 域 的 犖 狉, 狀 狉, 犖 狉, 狀 狉, 狀 狉, 狀 多项式特征图,即 犳狉,1( , ).由 于 不 狓犻, 狓犼),…, 狓犻, 狓犼),…, 狓犻, 狓犼 ).其 中, 狓犻, 狓犼 )=犳( 狓犻 狓犼 犳 ( 犳 ( 犳 ( 同的特征图可描述不同方面的匹配,故多个特征图可编码关于匹配更全面的信息 . 图 1 整体相似度函数的流程图 F i 1 F l owcha r to fwho l es imi l a r i t unc t i on g. yf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86 2019 年 2. 1 全局与局部融合 为利用局部区域内多视觉线索的互补优势,采用线性相似函数将其组合,并作用于第狉 个区域,即 犖 , 狊狉( 狓犻, 狓犼)= ∑犳狉狀 ( 狓犻, 狓犼). ( 3) 狀=1 对于所有 犚 区域,综合局部相似度得分,可表示为 犚 狊( 狓犻, 狓犼)= ∑狊狉( 狓犻, 狓犼). l ( 4) 狉=1 式( 4)中:上标l为l oc a l.局部区域的特征图不能描述其他区域水平条纹图案的匹配 .为补偿局部相 似度的不足,还利用整个图像的多项式特征图,产生全局相似度,即 犖 , 狊( 狓犻, 狓犼)= ∑犳g狀 ( 狓犻, 狓犼). g ( 5) 狀=1 , , , , , 狀 式( 5)中: 狓犻, 狓犼)=犳( 狓犻g狀 , 狓犼g狀 );上标 g 为 g l oc a l.其中, 狓犻g狀 , 狓犼g狀 分别为图像犻 和图像犼 的第狀 类全 犳g ( 局视觉描述符 .将全局相似度和局部相似度线性组合,则总体相似度得分可表示为 狊( 狓犻, 狓犼)=狊l( 狓犻, 狓犼)+λ 狊g( 狓犻, 狓犼). 式( 6)中: λ 为介导局部相似度和全局相似度的超参数 . ( 6) 行人的全局特征主要包括姿势、体型、身材比例等,可进行粗略的匹配;行人的局部特征主要包括衣 着颜色、皮肤和头发等特征,可进行精细的确认 .由于全局和局部分别包含不同的判别信息,将全局和局 部特征提取之后,利用局部区域内的多个视觉线索的 优势,采用线 性相 似 函 数 将 它 们 组 合 在 一 起,并 作 用于某一区域,但局部区域的特征图 不 能 描 述 其 他 区 域 水 平 条 纹 图 案 的 匹 配 .为 补 偿 局 部 相 似 度 的 不 足,还利用整个图像的多项式特征图,产生全局相似度,全局相似度和局部相似度线性组合,总体相似度 得分由此得出 .具体的全局与局部融合 流 程 图,如 图 2 所 示 .图 2 中:图 像 对 被 经 验 性 的 划 分 为 6 个 区 域,每个区域采用线性相似函数描述其局部相似度,将全 局 相似度 和局 部 相 似 度 线 性 组 合,从 而 达 到 全 局与局部融合的效果 . 图 2 全局与局部融合流程图 F i 2 F l owcha r to fg l oba landl o c a lf us i on g.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实验准备 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一组局部区块,如图 3 所 示 .图 3 中: SCQSF 为 空 间 约 束 二 次 相 似 度 函 数 .从 每 个 补 丁 提 取 HSV, LAB,HOG 和 S ILTP4 种 基 本 特 征 .其 中,HSV 和 LAB 为 8 px×8 px×8px 的 连 续 的 颜 色 直 方 图,每 个 通 道 有 16 个 BOX.HOG 和 S ILPT 为 纹 理 特 征 直 方 图 .采用 PCA 降低其维数,并进 行归一化 处 理 以约束共生 的 影 响 .通 过 大 量 实 验,设 局 部 区 域数 犚=6, PCA 的维 数 犱 取决于训练 数 据 的 大 小,选 取 3 种 公 共 数 据 集 VIPeR[10], [ ] 图 3 行人再识别的整体实现流程图 F i 3 F l owcha r to fi n t eg r a limp l emen t a t i on g. [ ] GRID 11 和 Ma rke t 150112 ,并分别选取150, ? wi t hpede s t r i a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詹敏,等:应用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 387 100 和 500 个训练数据样本 . 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同一人的图像只能出现在任一组中 .测试集进一步分为测试组和参 考组,两组包含同一人的不同图像 .将每个测试图像与图 库集中的 每个 图 像 相 匹 配,并 根 据 相 似 度 分 数 对 图库图像进行排序 .文中方法的实现包含 4 个部分: 1)行人图像 4 种基本特征的提取; 2)基于空间约 束的特征融合; 3)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函数学习; 4)待识别行人图像的匹配 . 3. 2 实验数据集 [ ] 行人再识别算法性能一般采用累计匹配特性 ( CMC)曲 线 13 进 行 对 比 与 评 价, CMC 曲 线 表 示 在 给 定的行人图像集中识别出待识别行人图 像,且 在 排 名 前 犿 个 匹 配 结 果 中 识 别 出 目 标 行 人 的 比 例 .文 中 方法在具有 3. 07GHz, 2 核心 CPU 的 MATLAB/MEX 中实现,对于 128px×48px 的行 人图像,每张 图像需要大约 0. 02s才能提取原始特征 .以 VIPeR 为例,训练阶段花费大约 300s,学习 632 个训练图 像的 20 个 PCA 投影矩阵,需要大约 105s生成 316 个人的正负多项式特征图 .在测试阶段,需要 0. 016 s为测试图像排列 316 个图库图像 . VIPeR 数据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公 共 测 试 数 据 集,广 泛 运 用 于 行 人 在 识 别 领 域 .该 数 据 集 一 共 包含 632 个人,每个人分别由相机 A, B 从不同视角 和 照 明 条 件 拍 摄 得 到 的 2 张 图 像,随 机 选 择 316 个 人组成训练集,并选择剩余的 316 个人组成测试集,该过程重复 10 次以获得平均性能 . GRID 数据集由 1275 个行人图像组成,其中,有 250 个行人图 像对,每 对 的 图 像 属 于 同 一 个 人,但 从不同的摄像机视图捕获而得;此外,还有 775 个不属于 250 个行人中任何一个行人的图像 .对于实验, 数据集已提供 10 个训练和测试样本分区,对于每个分区,使用 125 个图像对进行训练,剩下的 125 个图 像对和 775 个不相关的图像用于测试,它们在一个测试中形成 125 个测试图像和 900 个参考图像 . Ma rke t 1501 是一个新提出的大型数据集,包含 1501 个 人 的 图 像 .它 包 括 3 个 部 分: 1)训 练 集 包 ? 含 大约751 个人的 12936 张图像; 2)测试集包含剩余750 个人的 19732 张图像; 3)查询集包含与测试 集合相同的 750 个人的 3368 张 图 像 .在 测 试 中,查 询 集 用 作 探 测 集,测 试 集 用 作 参 照 集 .训 练 过 程 与 GRID 相同,但由于参照集具有多个人的图像,评估过程略有不同 . 3. 3 结果分析 VIPeR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的对比,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 Rank 狀 匹 配率 为 期 望 找 到 任 何 一 个 正 ? ? 确匹配图像的概率; LADF 为局部自适应 决 策 功 能; kLFDA 为 核 局 部 F i she r 判 别 分 析; QSF 为 二 次 相 似度函数;ME 为度量系统 .由表 1 可知: SCQSF 的 Rank 1 匹配率 为 51. 82% ,比 ME 高 出 5. 33%.通 ? 过采用多项式特征映射进行行人再识别的原始方法能显著 提高算 法的 识别率,体现算 法的鲁 棒 性; SC [ ] [ ] QSF 在 Rank 1 和 Rank 5 达到最好,但在 Rank 20 时,表 现 比 ME 14 和 kLFDA 15 更 差,原 因 可 能 是 ? ? ? 这 2 种方法都使用在该数据集上有效的非线性内核,但最终的相似度函数是线性的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 行分析,增强特征空间的约束及通过二次相似度函数对全局和局部线性组合的距离度量,可提高算法的 整体性能 . 表 1 VIPeR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的对比 ? Tab. 1 Compa r i s ono fRank 狀 ma t ch i ngr a t e si nVIPeRda t as e t s ? 算法 Rank 1 ? Rank 5 ? Rank 10 ? Rank 15 ? Rank 20 ? LADF 28. 69 63. 89 77. 43 84. 33 90. 50 kLFDA 31. 18 65. 54 79. 26 85. 72 91. 83 QSF 32. 77 68. 20 80. 66 88. 40 93. 45 ME 46. 49 75. 58 87. 90 92. 86 95. 12 SCQSF 51. 82 79. 91 90. 43 93. 28 96. 03 GRID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的对比,如表2 所示 .表2 中: PRDC 为相对距离的概率比较; PCCA 为 ? 成对约束组件分析 .由 表 2 可 知: SCQSF 算 法 的 识 别 率 明 显 优 于 PRDC, PCCA 和 QSF 这 3 种 算 法, Rank 1 匹配率达到 24. 13%. SCQSF 算法效果优于 QSF 算 法,原 因 是 SCQSF 算 法 将 行 人 图 像 划 分 为 ? 多个子区域,并通过二次相似度函数估计每个子区域的相似度 .全局特征向量的每一维都包含行人图像 上所有部分(甚至所有像素)的信息,因此,反映的是行人的整 体 属性,局部 特 征 由 于 其 良 好 的 空 间 局 部 性和方向选择性,能很好地描述图像的局部细节(如头部、胸 部等)变化,利 用 局 部 相 似 度 及 全 局 相 似 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88 2019 年 之间互补的优势,提高算法的鲁棒性,这表明空间约束对 GRID 做出更重要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影响 . 表 2 GRID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的对比 ? Tab. 2 Compa r i s ono fRank 狀 ma t ch i ngr a t e si nGRIDda t as e t s ? 算法 Rank 1 ? Rank 5 ? Rank 10 ? Rank 15 ? Rank 20 ? PRDC 9. 89 25. 20 34. 68 41. 56 45. 80 PCCA 10. 55 24. 88 36. 25 43. 30 46. 18 QSF 13. 37 37. 66 50. 28 56. 92 62. 74 SCQSF 24. 13 43. 22 53. 69 58. 77 64. 84 Ma rke t 1501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 CMC 曲线对比,如图4 所示 .由图4 可知: SCQSF 算法的匹配 ? ? 性能一直优于其他 3 类算法,而 QSF 算法则为次优,这 表 明 基 于 二 次 相 似 度 学 习 的 相 似 度 匹 配 算 法 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匹配性能;其次,进一步的空间约束能够匹配算法,使其达到最优,体现算法良好的 鲁棒性 .文中采用 316 个图像对 VIPeR 数据集观 察 空 间 约 束 的 影 响,通 过 观 察 性 能 随 条 纹 数 量 的 变 化 来研究空间约束的影响,将图像划分为 6 个条纹,其中,仅有一个条纹的变体对应于全局相似度,其他变 体对应于具有不同空间范围的局部相似度,特别是变 体的结 构化约 束 .通 过 测 试 不 同 区 域 的 有 效 性,验 证 SCQSF 在哪个最有效的区域中,在测试阶段只进行单 个区 域的 相似度度 量,并 将其他区 域的相 似度 得分设置为 0. 全局与局部区域的 CMC 曲线对比 图,如 图 5 所 示 .由 图 5 可 知:整 个 区 域 的 相 似 度 度 量 显 然 优 于 任何区域,对于局部相似度度量,上身体的相似度比下身体的相似度更有效,特别地,包括躯干在内的区 域 1 的度量达到最高的 Rank 1 匹 配 率( 25. 80% ).由 于 SCQSF 中 的 每 个 相 似 度 度 量 与 一 个 局 部 区 域 ? 相关联,一旦某些区域被遮挡,其他区 域 的 相 似 度 度 量 仍 然 有 效,这 种 机 制 意 味 着 SCQSF 对 于 遮 挡 具 有潜在的鲁棒性 .行人图像的相似度排名结果,如 图 6 所 示 .图 6( b)中:行 人 图 像 识 别 结 果 从 左 往 右 相 似度依次降低 . 图 4 Ma r ke t 1501 数据集 Rank 狀 匹配率 CMC 曲线 ? ? 图 5 行人图像全局与局部区域的 CMC 曲线对比 F i 4 CMCcu r ve sf o rRank 狀 ma t chr a t eon ? g. F i 5 Compa r i s ono fg l oba landl o c a l i z edCMC g. Ma r ke t 1501da t a s e t ? ( a)待识别图像 cu r ve so fpede s t r i animage s ( b)识别结果 图 6 行人图像的相似度排名 F i 6 Pede s t r i animages imi l a r i t ank i ng g. yr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詹敏,等:应用空间约束和二次相似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 389 4 结束语 提出一种新颖的相似度学习方法以强化空间约束 .相似度 学习方 法 有 效 性 源 于 空 间 约 束 和 二 次 相 似度函数的学习,降低不匹配的风险,增加遮挡的鲁棒性,并 且能更 灵活 地 处 理 行 人 姿 势 变 化 所 带 来 的 识别困难问题 .该方法受益于与空间约束互补的多重线索融合,通过全局与局部相似度融合进一步提高 相似度学习性能,并且能够衡量不同规模的相似度 . 参考文献: [ 1] FARENZENA M, BAZZANIL, PERINA A, 犲 狋犪 犾. 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bysymme t r d r i vena c cumu l a t i ono fl o c a l ? ? y f e a t u r e s[ C]∥Compu t e rVi s i onand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SanFr anc i s c o:IEEEPr e s s, 2010: 2360 2367. ? [ 2] DONGSC, CRI STANIM, STOPPA M, 犲 狋犪 犾. Cus t omp i c t o r i a ls t r uc t u r e sf o r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C]∥ Br i t i shMa ch i ne ? Vi s i onCon f e r enc e. Br i t i sh:[ s. n.], 2011: 1 11. ? [ 3] MA B, SU Y, JURIEF. B i Cov:Anove limager ep r e s en t a t i onf o r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andf a c eve r i f i c a t i on[ C]∥ ? Br i t i sh Ma ch i veVi s i onCon f e r enc e. Gu i l d f o r d:[ s. n.], 2012: 1 11. ? [ 4] HIRRER M, ROTH P M, STINGER M, 犲 狋犪 犾. Re l axedpa i rwi s el e a r nedme t r i cf o r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C]∥Eu ? Sp r i nge r r l ag, 2012: 780 793. r ope an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F l o r enc e: ?Ve ? [ 5] J?GOU H, CHUM O. Nega t i vee v i denc e sandc o c cu r enc e si nimager e t r i e va l:Thebene f i to fPCAandwh i t en i ng ?o [ C]∥Eu r ope an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F l o r enc e: Sp r i nge r r l ag, 2012: 774 787. ?Ve ? [ 6] LIZhen, CHANGSh i LIANGFeng, 犲 狋犪 犾. Le a r n i ngl o c a l l adap t i vede c i s i onf unc t i onsf o rpe r s onve r i f i c a t i on[ J]. ? yu, y 2013, 9( 4): 3610 3617. ? [ 7] ZHENG We i sh i, GONGShaogang, XIANG Tao. R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byr e l a t i ved i s t anc ec ompa r i s on[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Pa t t e r nAna l s i sand Ma ch i neI n t e l l i e, 2013, 35( 3): 653 668. DOI: 10. 1109/TPAMI. 2012. 138 ? y genc [ 8] 杜宇宁,艾海舟 .基于二次相似度函数学习的行人再识别[ J].计 算 机 学 报, 2016, 39( 8): 1639 1651. DOI: 10. 11897/ ? SP. J. 1016. 2016. 01639. [ 9] CHENDapeng, YUANZe i an, HUA Gang, 犲 狋犪 犾. S imi l a r i t e a r n i ngonanexp l i c i tpo l a lke r ne lf e a t u r emapf o r j yl ynomi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C]∥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andPa t t e r nRe c ogn i t i on. Bo s t on: IEEE p r e s s, 2015: ? pe 1565 1573. ? [ 10] GRAY D,BRENNAN S,TAO Ha i.Eva l ua t i ngappe a r anc emode l sf o rr e c ogn i t i on,r e a c i s i t i on,andt r a ck i ng qu [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10 t hIEEEI n t e r na t i ona lWo r kshoponPe r f o rmanc eEva l ua t i ono fTr a ck i ngandSu r ve i l l anc e. Ri odeJ ane i r o: IEEEp r e s s, 2007: 41 47. ? [ 11] CHENC. L, LIU Chunx i ao, GONGShaogang. 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by man i f o l dr ank i ng[ C]∥IEEEI n t e r na t i on ? a lCon f e r enc eonImagePr o c e s s i ng.Me l bou r ne: IEEEPr e s s, 2014: 3567 3571. ? [ 12] ZHENGL i ang, SHEN L i TIAN LU, 犲 狋犪 犾. Sc a l ab l e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A benchma r k[ C]∥Pr o c e ed i ngs ? ? yue, 2015IEEE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San t i ago: I ns t i t u t eo fEl e c t r i c a landEl e c t r on i c sEng i ne e r s I nc, 2015: 1116 1124. DOI: 10. 1109/ ICCV. 2015. 133. ? [ 13] 张国亮,王展妮,王田 .应用计算机视觉的动态 手 势 识 别 综 述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4, 35( 6): 653 ? 658.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4. 06. 0653. ? [ 14] PAI S ITKRIANGKRAIS, SHEN Chunhua,HENGEL A V D. Le a r n i ngt or anki n 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 wi t h ? me t r i cens emb l e s[ J]. Compu t e rSc i enc e, 2015: 1846 1855. DOI: 10. 1109/CVPR. 2015. 7298794. ? [ 15] XIONGFe i, GOU Meng r an, CAMPSO, 犲 狋犪 犾. Pe r s onr e i den t i f i c a t i onus i ngke r ne l s ed me t r i cl e a r n i ng me t hods ? ?ba [ C]∥Eu r ope an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e rVi s i on. Bo s t on: Sp r i nge r, 2014: 1 16.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1066 ? 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 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吴奇1,2,刘菁华1,赵睿1,2,聂志巧1,2,李元健1,2 ( 1.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华侨大学 厦门市移动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为提升基于无线能量采集技术的全双工中继安全 网 络 系 统 的 安 全 性 能,提 出 全 双 工 中 继 干 扰 窃 听 者 的策略 .为干扰窃听者窃听有用信息,在第一时隙,中继发送人工噪声干扰窃听者;在第二时隙,中继在转发有 用信息的同时,信源发送人工噪声干扰窃听者 .在瑞利 衰 落 信 道 下,通 过 合 理 的 近 似 分 析,推 导 出 遍 历 可 达 安 全速率( EASR)的表达式 .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曲线与蒙 特 卡 洛 仿 真 结 果 基 本 吻 合;对 模 型 进 行 不 同参数的性能对比,显示出所提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具有性能优越性 . 关键词: 物理层安全;能量采集;协作通信;马尔科夫链;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中图分类号: TN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90 09 ? ? ? 犛 犲 犮 狌 狉 犻 狋 狉 犳 狅 狉犿犪狀犮 犲犃狀犪 犾 狊 犻 狊狅 犳犉狌 犾 犾犇狌狆 犾 犲 狓犚犲 犾 犪 狊 狋 犲犿 狔犘犲 狔 狔犛狔 犠犻 狋 犺 犠犻 狉 犲 犾 犲 狊 狊犈狀犲 狉 狉 狏 犲 狊 狋 犻 狀犵 犵 狔犎犪 , , WU Qi1 2,LIUJ i nghua1,ZHAO Ru i1 2, , NIEZh i i ao1 2,LIYuan i an12 q j ( 1.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2.Xi amenKeyLabo r a t o r fMob i l eMu l t imed i aCommun i c a t i ons,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o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f u l l l exr e l ays e cu r et r ansmi s s i on mode li si nve s t i t edba s edon wi r e l e s sene r r ve s t i ng ?dup ga gyha t e chno l ogy.I no r de rt oimp r ovet hes e cu r i t r f o rmanc eo ft hesy s t em,as t r a t egyo fi n t e r f e r i nge ave sd r oppe r s ype wi t hf u l l l exr e l aynode si sp r opo s ed.I no r de rt op r e ven t i nge ave sd r opus e f u li n f o rma t i onf o re ave sd r op dup ? r s,i nt hef i r s tt imes l o t,t her e l ays endsa r t i f i c i a lno i s et od i s t u r bt hee ave sd r oppe r.I nt hes e c ondt imes l o t, pe t her e l ays endsus e f u li n f o rma t i onwh i l et hes ou r c es endsa r t i f i c i a lno i s et od i s t u r bt hee ave sd r oppe r.Unde rt he r ay l e i ad i ngchanne l,anexp r e s s i ono fe r i ca ch i e vab l es e c r e cyr a t e( EASR)i sdeduc edt hr oughr e a s ona ghf god b l eapp r ox ima t eana l s i s.Theana l s i sand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t he o r e t i c a lana l s i scu r ve sa r ei n y y y r e emen twi t ht heMon t eCa r l o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andt hepe r f o rmanc ec ompa r i s ono ft hemode lunde r goodag d i f f e r en tpa r ame t e rs e t t i ngsshowst hepe r f o rmanc esupe r i o r i t ft hes t r a t egyi nd i f f e r en ts i t ua t i ons. yo s i c a ll aye rs e cu r i t 犓犲 狉 犱 狊: phy r r ve s t i ng;c oope r a t i vec ommun i c a t i on;Ma r kovcha i n;e r i c y;ene gyha god 狔狑狅 ave r ages e c r e cyr a t e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 种 安 全 技 术 也 随 之 发 展 .物 理 层 安 全 基 于 香 农 理 论 的 信 道 编 码 收稿日期: 2018 01 26 ? ? 通信作者: 刘菁华( 1980 E i l: i nghua l i u2017@126. c om. ?),女,讲师,主要从事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 . ?ma 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401165);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5J 01262);华 侨 大 学 研 究 生 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1611301040) 第3期 吴奇,等: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91 [] 技术,充 分利用 无线 信 道复杂的空间 特性和 时变特性,实现信 息的 安 全传 输 [1].Wyne r2 首 次提出 物 理 层安全的概念及其相关指标 .随后,物理层安全技 术 快 速 发 展,并 应 用 于 保 障 信 息 安 全 传 输 [3?8].与 传 统 无线通信网络相比,中继协作加扰 技 术 越 来 越 受 研 究 者 的 关 注 [9?10].它 不 但 能 扩 大 网 络 覆 盖 范 围,还 能 提高通信传输质量,而 且 能 够 有 效 地 提 高 安 全 传 输 性 能 .中 继 根 据 工 作 方 式 可 以 分 为 半 双 工 和 全 双 工 [11?12].半双工中继只能单独实现接收或发射的功能,而全 双工 中继可 以 同 时 实 现 收 发 功 能,从 而 提 高 通信传输效率 .因此,基于全双工中继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普及到通信系统中 .伴随着全双工的发展, [ ] 其自干扰问题一直影响着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而 Ri i honen 等 12 提出了相 应 的 解 决 方 案 .为 解 决 通 信 节点供能问题,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通信系统应运而 生 .由 于传 统通信 节 点 主 要 靠 电 池 供 电,导 致 维 护 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于传统能量采集方 案 [13?14],基于 无 线 信 号 的 能 量 采 集 技 术 已 受 到研究者的关注 [15?16],无线信号集信息与能量于一体,利用无线能量采集技术能很好地解决通信系统中 各节点的供能问题 .本文研究一种基于无线能量采集技术的全双工中继安全传输模型,并提出中继发射 人工噪声干扰窃听者的策略,推导出相应的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EASR)的闭 合表 达式,并通 过蒙 特卡洛 仿真进行验证 . 1 系统模型与传输策略 1. 1 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S 为信源; R 为中继; D 为信宿; E 为窃听者 .考虑一种 2 跳中继安 全通信网络模型,包含 2 种工作模式和 4 个节点 .工作模 式 分别为 充电 模 式 和 信 息 转 发 模 式;节 点 包 括 S, R, D, E.中继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配 置 接 收 和 发 射 2 根 天 线,其 他 节 点 配 置 单 根 天 线,中 继 工 作 所 需能量全部通过无线信号采集能量得到 . ( a)充电模式 ( b)信息转发模式 图 1 系统模型图 F i 1 Sy s t em mode ld i ag r am g. 假设信源与信宿之间距离较远,不存在直达路径,系统中各个信道建模考虑准静态平坦的瑞利衰落 信道 .所有信道相互独立, S 到 R, R 到 D, R 到 E, S 到 E 的信道参数分别表示为 犺SR , 犺RD , 犺RE , 犺SE ,且平 2 2 2 2 均信道增益分别为 犈[ 犈[ 犈[ 犈[ 犈[ 犡]表 |犺SR| ]=ΩSR , |犺RD| ]=ΩRD , |犺RE| ]=ΩRE , |犺SE| ]=ΩSE .其中, 示对 犡 求均值 . S 到 R, R 到 D, S 到 E, R 到 E 的距离分别表示为 犱SR , 犱RD , 犱SE , 犱RE . 表 1 传输时隙 1. 2 传输策略 结合协作干扰与时分能量采集技术的安全传 Tab. 1 Tr ansmi s s i ont imes l o t 输策略,整个通信过程分为 犽 个传输时隙,每个传 充电模式 输时隙的 工 作 方 式,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犜 为时 S→R 人工噪声 (中继采集能量) 隙 .在第 犽( 犽=1, 2,…)个 传 输 时 隙 开 始 时,中 继 信息转发模式 S→R 有用信息 R→E 人工噪声 犜/2 R→D 有用信息 S→E 人工噪声 犜/2 节点估计其电池的剩余 能 量ε[ 犽],并 与 设 定 的 电 池阈值 犈th进行比较 .若ε[ 犽]>犈th 时,中 继 向 信 源 反 馈 信 号 11,此 时,信 源 开 始 发 射 有 用 信 息;否 则,反 馈信号 00,中继继续充电 . 当中继工作在充电模式时,中继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92 2019 年 1 ( 狋)+狀R ( 狋). 1) 槡犘S犺SR狓( 犿 犱 槡 SR 式( ) 中: 为信源 的发送功率; 为传输路径损 耗 因 子; 1 犘S S 犿 狓 为信源 S发送方差为1时的人工噪声信 ′R ( 狋)= 狔 号; 狀R 为中继收到方差为σ2 时的加性白高斯噪声 .因信道接收噪声狀R 相较于信源所发送的人工噪声可 忽略不计,故在能量采集过程中不考虑对 狀R 的采集 . 中继在充电模式下采集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犘S狘犺SR 狘2 犈h = η . 犿 犱S R ( 2) 式( 2)中: η 为能量采集的能量转化效率 . 当中继工作在信息转发状态时,第一时隙中继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1 狋)+ 槡犘R犺RR犳R ( 狋)+狀R ( 狋). 槡犘S犺SR狓S( 犿 犱 S R 槡 式( 3)中: 犘R 为中继发送功率; 犺RR 为自干扰信道的信道系数 . 而窃听者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狋)= 狔R ( 狋)= 狔E1( 1 犿 SE 犱 槡 狋)+ 槡犘S犺SE狓S( 1 ( 3) 狋)+狀E( 狋). 槡犘R犺RE犳R ( 犿 犱RE 槡 ( 4) 2 假定每个节点接收相同的方差( σ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第二时隙中信宿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狋)= 狔D ( 1 犺RD狓R ( 狋)+狀D ( 狋). 犱犿 RD 槡 ( 5) 1 ( 6) 而窃听者的接收信号表达式为 狋)= 狔E2( 1 犿 SE 狋)+ 槡犘S犺SE犳S( 狋)+狀E( 狋). 槡犘R犺RE狓R ( 犱 犱犿 RE 槡 槡 中继采用解码转发的工作模式,则信宿的接收信噪比为 2 2 (犱 σ 犘+犱狘犺犘 狘狘犺 狘 ,犘 犱狘犺σ 狘 ). S n γD = mi 犿 SR SR 犿 SR 2 R 犿 RD 2 R RR RD 2 ( 7) 窃听者采用选择合并的方式,合并 2 个时隙的信息,则窃听者的接收信噪比为 犿 RE 犿 2 RE 2 犿 SE 犿 2 RE 2 (犱 犱 犱σ 犘+犱狘犺犘 狘狘犺 狘 ,犱 犱犱σ 犘+犱狘犺犘 狘狘犺 狘 ). γE = max 犿 SE S SE 犿 SE 2 R RE 犿 SE R RE 犿 RE 2 S ( 8) SE 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中继能量分析 研究中继能量状态是为了找出中继能量是否大于设 定阈值 的概 率 .由 于 在 全 双 工 中 继 的 工 作 模 式 中,能量状态处于复杂的充电和放电状态,文中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对中继的能量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 采用有限状态的马尔科夫链,模拟中继能量离散化后的各能级之间能量状态的转换情况 [1718]. 2. 1 能量离散化 将中继电池的能量状态分为 犔+1 个能级,第犻 个能级表示为ε犻=犻犆/犔, 犻∈ { 0, 1,…, 犔}.其中, 犆表 示电池的容量,其值大于 犈th;否则,中继处于休眠状态,不 能转发 信息 .当中 继 处 于 充 电 状 态 时,储 存 在 中继的能量可离散化表示为 εh ε犻h , 犻h = a rg max { ε犻: ε犻 ≤ 犈h}. { , ,… , } 犻∈ 0 1 犔 ( 9) 当中继处于信息转发状态时,存储在中继电池的能量可离散化表示为 ′h ε犻′h , ε 犻h = a r ax { ′h}, ε犻: ε犻 ≤ 犈 g {m , ,… , } ( 10) mi n { ε犻: ε犻 ≥ 犈th}. ( 11) 犻∈ 0 1 犔 而中继消耗的能量可离散化表示为 εt ε犻t , 犻t = a r g 犻∈ { 0, 1,… , 犔} 式( 11)中: 犈th等同于中继消耗的所有功率能量,即 犈th=犘R +犘C , 犘C 代表恒 定的 电 路损 耗功 率,故εt= 「 ? 「 ? 犈th 犆 τ ,其中, · 代表上取整函数, 犈th = 犆 τ / . / 犆犔 犔 犔 犆犔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奇,等: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93 2. 2 马尔科夫过程 根据节 2. 1 能量离散化过程,将中继电池能量状态模拟成有限状态的马尔科夫过程 .定义中继电池 能量状态 犛犻 的能量离散化为ε犻,转移概率 狆犻,犼表示中继电池能量状态从犛犻 到犛犼 的转 移概 率 .则 中继电 池的能量状态变化有以下 6 种情况 . 1)中继电池的能量始终为空( 犛0 →犛0).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的电池能量状态条 件不能 满足,中继处 于充电状态,由于中继电池在完成充电 之 后 依 旧 为 空,这 表 明 中 继 电 池 在 此 时 隙 下 采 集 的 能 量 为 0,即 犿 2)和ε犻 计算式,必须满足εh=η犘S|犺SR|2/犱S εh=ε0 =0,根据式( ε1 =犆/犔 才能使 采集的能 量离散 化为 R< 0.则中继电池的能量始终为空的转移概率 狆0,0 可表示为 犿 犿 犆犱SR 犆犱SR ( 犈h <ε1}= Pr狘犺SR 狘2 < . 12) = 犉狘犺SR狘2 εh = 0}= Pr{ 狆0,0 = Pr{ η犘S犔 η犘S犔 2)中继电池能量始终为满( 犛犔 →犛犔 ).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的电池能量状态始终满足,则中继一直处 { } ( ) 于信息转发状态 .中继电池能量始终为满的转移概率 狆犔,犔 可表示为 狆 犔, 犔 2 犘S狘犺SR 狘 2 τ ′h ≥εt}= Prη +犘R 狘犺RR 狘 ≥ 犆 = =Pr{ ε 犿 犱S 犔 R {( } 犘S狘犺SR 狘2 τ 2 +犘R 狘犺RR 狘 ≥ 犆 . 犿 犱S R η犔 { Pr ) } ( 13) 2 SR| 设 犣=犘S|犺 +PR|犺RR|2 ,则 犣 的累积分布函数可表示为 犿 犱S R 狕1)-exp( 狕2), -狓/ -狓/ 烄犉狘犺 狘2 狓 -exp( 狕1 ≠ 狕2 , RR ( / ) 犘R 狕1 狕2 -1 犉犣 ( 狓)= Pr( 犣 < 狓)= 烅 狓 狓·exp( 狕2), -狓/ 犉狘犺RR狘2 狕1 = 狕2 . - 犘R 烆 狕1 ( ) ( ) ( 14) 犘SΩSR 式( 14)中: 狕1 =犘RΩRR ; 狕2 = 犿 . 犱SR 结合式( 13),( 14)的计算,可得中继电池能量始终为满的转移概率 狆犔,犔 ,即 狆犔,犔 = 1-犉犣 (ητ犔犆 ). ( 15) 3)中继电池能量状态保持非 空 非 满 状 态 不 变( 犛犻→犛犻).在 这 种 情 况 下,无 法 确 定 中 继 电 池 的 能 量 状态条件是否满足,需要估计中继电池的剩余能量 .若剩余能量小于设定阈值( ε犻<εt),中继 工作 在充电 模式;若剩余能量大于阈值( ε犻≥εt),能量条件 满 足,中 继 开 始 转 发 信 息 .而 信 息 转 发 状 态 下 的 中 继 能 量 状态不变,表明采集的能量等于消耗的能量,即ε ′h=εt.中继电 池能量 状态 保持非 空 非 满 状 态 不 变 的 转 移概率 狆犻,犻可表示为 Pr{ Pr{ ′h =εt}+ ε犻 <εt} εh = 0}+Pr{ ε犻 ≥εt} ε 狆犻,犻 =Pr{ { Pr{ εh = 0}, 犻 <τ, Pr{ Pr{ ′h = 0}= ε犻 ≥εt} ε Pr{ ′h =εt}+Pr{ ε εh = 0}, 经计算得到中继电池能量状态保持非空非满状态不变的转移概率 狆犻,犻为 { ( 16) 犻 ≥τ. 犿 烄犉狘犺 狘2 犆犱SR , 犻 <τ, SR η犘S犔 ( 17) 狆犻,犻 = 烅 犿 犆 +εt犔 犆 犱 εt SR , 犻 ≥τ. 犉犣 -犉犣 +犉狘犺SR狘2 烆 η犔 η η犘S犔 4)中继电池能量由非空非满状态到充满状 态 ( 犛犻 →犛犔 ).在 这 种 情 况 下,也 无 法 确 定 中 继 电 池 的 能 ( ) ( ) () ( ) 量状态条件是否满足,需要估计中继电池的能 量 状 态 .当 中 继 采 集 的 能 量 满 足εh ≥ε犔 -ε犻 时,中 继 工 作 处于充电状态;当中继采集的能量满足ε ′h-εt≥ε犔 -ε犻 时,中 继 工 作 处 于 信 息 转 发 状 态 .中 继 电 池 能 量 由非空非满状态到充满状态的转移概率 狆犻,犔 表示为 Pr{ Pr{ ′h -εt ≥ε犔 -ε犻}+Pr{ ε犻 <εt} εh ≥ε犔 -ε犻}+Pr{ ε犻 ≥εt} ε ε犻 ≥εt}× 狆犻,犔 =Pr{ { Pr{ εh ≥ε犔 -ε犻}, 犻 <τ, Pr{ εh ≥ε犔 -ε犻}= Pr{ ′h -εt ≥ε犔 -ε犻}+Pr{ 犻 ≥τ. ε εh ≥ε犔 -ε犻},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18)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94 2019 年 经计算得到中继电池能量由非空非满状态到充满状态的转移概率 狆犻,犔 为 犿 犔 -犻) 犱S R 烄1-犉狘犺 狘2 犆( , 犻 <τ, SR 犔η犘S ( 19) 狆犻,犔 = 烅 犿 ( ) 犆( 犔 -犻)+εt犔 犆 犔 犻 犱 - SR , 犻 ≥τ. 1-犉犣 +1-犉狘犺SR狘2 烆 犔η犘S η犔 5)中继电池能量状态处于非空非满状态,但电池能量有所增 加( 犛犻→犛犼).在这种 情况 下,也 无法确 ( ) ) ( ( ) 定中继电池的能量状态条件是否满足,因此,需要估计中继电池的能量状态 .当εh =ε犼 -ε犻 时,中 继工作 处于充电状态;当ε ′h -εt=ε犼 -ε犻 时,中 继 工作处 于信 息转 发状态 .中继电池 能量 状 态处 于 非 空 非 满 状 态的转移概率 狆犻,犼表示为 Pr{ Pr{ ′h -εt =ε犼 -ε犻}+Pr{ ε犻 <εt} εh =ε犼 -ε犻}+Pr{ ε犻 ≥εt} ε ε犻 ≥εt}× 狆犻,犼 =Pr{ Pr{ εh =ε犼 -ε犻}, 犻 <τ, Pr{ εh =ε犼 -ε犻}= Pr{ ′h -εt =ε犼 -ε犻}+Pr{ 犻 ≥τ. ε εh =ε犼 -ε犻}, 经计算得到中继电池能量状态处于非空非满状态的转移概率 狆犻,犼为 { ( 20) 犿 犿 犱S 犆( 犱S 犼-犻+1) 犼-犻) R R 烄犉 2 犆( , -犉狘犺SR狘2 狘犺SR狘 犔η犘S 犔η犘S ( ) ( ) 犻<τ, 犆( 犆( 犼-犻+1)+ε犔 犼-犻)+ε犔 狆 = 烅犉 ( -犉 ( ) )+ η犔 η犔 犆( 犆( 犼-犻+1)+ε犔 犼-犻)+ε犔 , 犉 ( -犉 ( ) ) 犻≥τ. 犔 烆 η η犔 犻, 犼 t t 犣 犣 t ( 21) t 犣 犣 6)中继电池能量状态处于非空非满状态,但电池能量有所减 少( 犛犼 →犛犻).在这种 情况 下,中 继的电 池能量减少,中继必须工作于信息转发状态,且中继消耗 的 能量大 于采 集 的 能 量 .中 继 电 池 减 少 的 能 量 ( ′h之间 的 差 值 .中 继 电 池 能 量 状 态 处 于 非 空 非 满 状 ε犼-ε犻)等于中继消耗的能量εt 和中继采集的能量ε 态,但电池能量有所减少的转移概率 狆犼,犻可表示为 Pr{ ′h =ε犼 -ε犻}= ε犼 ≥εt} εt -ε 狆犼,犻 = Pr{ Pr{ ′h =ε犼 -ε犻}, εt -ε { 犼 ≥τ, 0, 犼 <τ. 经计算得到中继电池能量状态处于非空非满状态,但电池能量有所减少的转移概率 狆犼,犻为 ( 犆 犆 , τ+犻-犼+1) τ+犻-犼) 烄犉犣 ( -犉犣 犔η 犔η 狆犼,犻 = 烅 烆0, 犼 <τ. ( ) ( ) 犼 ≥τ, ( 22) ( 23) 分析完 6 种 情况 后,证 明中 继电 池 能量状 态概 率ξ犻 是平 稳 分布,其中, 犻∈ { 0, 1,…, 犔}表 示 中 继 电 池能量状态概率( ε犻). 定义 犕 ( 犔+1)× ( 犔+1)维能量状态转移概率矩阵,通过文献[ 19]中的方 法,可 以证明 狆犻,犼)表示( 矩阵 犕 的转置矩阵是不可约和行随机的 .因此,平稳分布ξ犻 一定满足以下等式 ξ= ( ξ0 , ξ1 , ξ2 ,…, ξ犔 ) = 犕 ξ. 通过文献[ 19]的数学方法求解式( 24), ξ 可表示为 -1 犕T -犐+犅) 犫. ξ= ( T T ( 24) ( 25) T 犔+1 式( 25)中: 犅= [ 犫, 犫,…, 犫]∈犚犔+1 ; 犫= ( 1, 1,…, 1) 犐 为单位矩阵 . ∈犚 ; 在ξ 的平稳分布下,中继电池能量状态满足所给定阈值的概率为 犔 Pr{ 犽]≥ 犈th}= ∑ξ犻. ε[ ( 26) 犻=τ 3 性能分析 3. 1 安全容量 安全容量 犆S 定义为主信道容量和窃听信道容量之间的 差值 .其中,主 信道 和 窃 听 信 道 的 信 道 容 量 分别表示为 犆D =l og2( 1+γD ), 犆E =l og2( 1+γE).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 27) 第3期 吴奇,等: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95 而安全容量可表示为 犆D -犆E , γD >γE , 0, γD ≤γE . { 犆S = ( 28) 3. 2 遍历安全容量 遍历安全容量定义为可达平均通信速率的最大值 [3],表达式为 犈[ 犆S]=Pr{ 犽]≥ 犈th}· ε[ ∞ ∞ 0 0 ∫∫[犆 -犆 ] 犳(γ )犳(γ )dγ dγ = D E + D E D E 犔 ( 29) ∑ξ ·犈[[犆 -犆 ] ]. 犻 D E + 犻=τ 式( 29)中:[ 狓]+ max{ 0, 狓}. 然而,在文中方案中,求取式( 29)的闭合表达式是不现实的,转而求取其下界表达式,即遍历可达安 全速率定义为 犔 + 珚S. 犈[ 犆S]≥ ∑ξ犻· [ 犈[ 犆D ]-犈[ 犆E]] 犆 ( 30) 犻=τ 3. 3 遍历可达安全速率分析 依次求解 犈[ 犆D ]和 犈[ 犆E], 犈[ 犆D ]可表示为 狓) 1 · [ ( 1 · ∞ 1-犉γD ( 犈[ 犆D ]= 犈l n 1+γD )]= d狓. l n2 l n2 0 1+狓 式( 31)中: 犉γD ( 狓)为γD 的累积分布函数,由概率论知识可求得 ( 31) ∫ 犿 2 犿 2 犘SΩSR 犱S 犱犚 σ σ R 犇 ( · e x 狓). + - p 犿 犘SΩSR 犘RΩRD 狓犱S R犘RΩRR +犘SΩSR [ ] 将式( 32)带入式( 31)20 求得 犉γD ( 狓)= 1- ( ) ( ) ( 32) )]. ( 33) 犮1 [ ( ) ( , ( )) 1 犈[ 犆D ]= exp犮3 Γ 0 exp犮3 - × l n2 犮1 -犮2 犮1犮3 犮2 犮1犮3 犮1犮3 n -l n犮3 +l n exp( ) Γ 0, +l 犮2 犮1 犮2 犮2 (( ) 犿 犿 2 2 犱SRσ 犱RDσ 犿 式( 33)中: 犮1 =犘SΩSR ; 犮2 =犱S 犮3 = + . R犘RΩRR ; 犘SΩSR ΩRD犘R 引理 1 窃听信道的近似遍历安全容量为 狇 1 ( 犈[ 犆E]≈ 狑犻( 狓犻). 34) l n2∑ 犻 式( 34)中: 犻=0,1,…, 狓)的 零 点;狑犻 = 狇 为 近 似 次 数 (精 度 );狓犻 ( 狇)为 拉 盖 尔 多 项 式 犔狇+1 ( 狓犻 . [( 犔狇+1( 狓犻)] 狇+1) 采用文献[ 21]中的算法可以求出 狓犻 和 狑犻.因此,可以用式( 34)代表 犈[ 犆E]的近似闭合表达式 . 证明 [2224] 犈[ 犆E]可表示为 1 ∞[ ( 犈[ 犆E]= 犈[ l og2( 1+γE )]= l n 1+狓)] 狓) d狓. 犳γE ( l n2 0 式( 35)中: 狓)为γE 的概率密度函数,由概率论知识可求得 犳γ犈 ( ( 35) ∫ 犪1ΩSE 犪1ΩSE犪2ΩRE 犪3 ) 狓)= exp( + 犳γE ( 2 + 犪2ΩRE +犪1ΩSE狓) 犪1ΩSE 犪2ΩRE +犪1ΩSE狓 ( [ ] 犪3 犪2ΩRE犪1ΩSE 犪3 ) exp( 狓 + - 2 . 犪2ΩRE狓 +犪1ΩSE ( 犪2ΩRE狓 +犪1ΩSE) 犪1ΩSE [ ] 犿 犿 犿 2 式( 36): 犪1 =犱犿 犪2 =犱S 犪3 =犱S σ. RE犘S ; E犘R ; E犱RE 将式( 36)代入式( 35)可得 犪1ΩSE 犪1ΩSE 1 ∞ 狓 犈[ 犆E]= exp( l n 1+ -狓) 犪3 l n2 0 犪3 ∫ [( )][exp(狓+ (1/犪 ))犙 +犙 ]d狓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3 1 2 ( 36)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96 2019 年 狇 1 狑犻( 狓犻). l n2∑ 犻 犪1ΩSE 犪1ΩSE 式( 37)中: 狓)= l n 1+ 狓 ( 犪3 犪3 ( 37) )][exp(狓+ (1/犪 ))犙 +犙 ],其 中,犙 =犪犪Ω犪犪+Ω犪Ω 狓+ [( 1 3 3 1 2 1 2 3 RE SE 2 1 2 SE 犪2 犪1ΩSE 犪2 犮1ΩRE犪1ΩSE 3犪 3 1ΩSE犪 2ΩRE , 犙 = + 2 2 2 2 2. ( 犪1ΩSE犫2ΩRE狓+犪1犪3ΩSE ( 犪2 犪1ΩSE犫2ΩRE狓+犪2 3犪 1ΩSE狓) 3犪 2ΩRE +犪 1ΩSE ) 式( 35)中的积分不能得出闭合形式,因此,采用文献[ 4]中高斯拉盖尔求积的方式求取近似形式 .根 据高斯拉盖尔求积的方法,可以得到式( 37). 综合式( 33),( 34),可得遍历可达安全速率的表达式为 犔 犔 犮1 [ ( ) ( , ( )) 1· + 珚S = ξ犻· [ exp犮3 Γ 0 exp犮3 - 犆 犈[ 犆D ]-犈[ 犆E]] ≈ ∑ξ犻· ∑ l n2 犮1 -犮2 犻=τ 犻=τ { 犮1犮3 犮2 犮1犮3 犮1犮3 n -l n犮3 +l n exp( ) Γ 0, +l 犮2 犮1 犮2 犮2 (( ) )] 狇 + 狓犻)} . - ∑狑犻( ( 38) 犻 4 仿真分析 [ ] 对文中模型进行 Mon t eCa r l o 仿真 2527 ,该仿真 方 法 适 用 于 一 些 解 析 难 以 求 解 甚 至 不 可 能 求 解 的 问题,仿真次数越多,越逼近解析值,同时,也为对后面求得的 闭合表 达 式 进 行 验 证 .对 于 所 有 的 仿 真 曲 线,设置 犱SR =犱RD =犱SE =犱RE =1, 犿=3, 5, 犆=500, 犔=300, 犘C =30 W, 犘R =犈th-犘C .假定充电时 η=0. 间为单位时间,假定加性高斯白噪声功率均为 1 W,式( 38)的曲线均由精度狇=300 所绘制,设定的蒙特 卡洛仿真次数均为 106 次 . 传输方案的遍历安全容量随信源 发 送 功 率 犘S 的 变 化 情 况 的 仿 真 图,如 图 2 所 示 . 犻, R, Ω犻,犼 ( 犼=S, D, E)均设为 1.图 2 中: 犆S 为遍历安全容量; 犘S 为信源发送功率 . 由图 2 可知:传输方案的遍历安全容 量 随 着 信 源 发 送 功 率 犘S 的 增 大 而 增 大,达 到 一 定 的 速 率 (即 最大值)后将会减小 .由此可得, 犘S 在某一范围内能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且存在一个 犘S 值使系 统处于最佳安全状态 . 模型的遍历安全容量和遍历可达安全速率随 ΩSR 的变化曲线,及与传统 半双 工中继 模式 的对比,如 图 3 所示 .遍历安全容量曲线由式( 32)仿真绘出,设置各个信 道的平 均信道 增益 分别为 ΩSE =ΩRE =20. 珚S 为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 图 3 中: 犆 图 2 不同 犈th 下遍历安全容量 图 3 不同 ΩRR 下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随 犘S 变化的趋势 随 ΩSR 变化的趋势 F i 2 Er i cs e c r e cyc apa c i t t h犘S g. god y wi F i 3 EASR wi t hΩSR t ends g. t endsunde rd i f f e r en t犈th unde rc ond i t i onsd i f f e r en tΩRR 由图 3 可知:文中的遍历安全容量与遍历可达安全速 率 曲线 较 为 接 近;此 外,该 系 统 的 遍 历 可 达 安 全速率随着 ΩSR , ΩRD 的 增加而增加,即安 全性能随着 ΩSR 和 ΩRD 的增 加而增强;与 传统半 双工 模 式 对 比 发现,当 ΩRR <5 时,文中系统的安全性能优于传统的半双 工模式 .因此,通 过减 少 自 干 扰 的 影 响 和 提 升 主信道的信道增益可极大提高文中系统的安全性能 . 模型的遍历安全容量和遍历可达安全速率随着 ΩRR 的变化曲线,以及与传 统半双 工模 式的对 比,如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奇,等:无线能量采集技术下的全双工中继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97 图 4 所示 .遍历安全容量 曲 线 通 过 式( 32)仿 真 绘 出, 设置各个信道的 平 均 信 道 增 益 为 ΩSE =ΩRE =10,而 ΩSR =ΩRD . 由图 4 可 知:文 中 的 遍 历 安 全 容 量 与 遍 历 可 达 安全速率的曲线较为 接 近;除 此 之 外,该 系 统 的 遍 历 可达安全速率随着 ΩRR 的增加而减小;与传 统半双工 模式对比可以发现,当 ΩRR <15 时,文 中 系 统 的 安 全 性能优于传统半双工 模 式 .因 此,通 过 提 高 主 信 道 的 信道增益和减小自干 扰 的 影 响 可 以 大 大 提 高 系 统 的 安全性能 . 图 4 不同 ΩSR 下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随 ΩRR 变化的趋势 F i 4 EASR wi t hΩRRt ends g. 5 结束语 unde rc ond i t i onsd i f f e r en tΩSR 研究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全双工中继安全传输系统的安全性能 .在传统 4 节点模型上,结合能量采 集技术及中继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和协作加扰技术,根据该模型设计的安全传输方案进行建模,并分析 其安全性能;采用基于马尔科夫链离散能量的方法简化能量采集的分析过程,推导出遍历可达安全速率 的近似表达式 .利用 MATLAB 软件,通 过 Mon t eCa r l o 仿 真 验 证 近 似 处 理 后 闭 合 表 达 式 的 合 理 性,并 与传统半双工模式的安全性能进行对比 .分析结果表 明:通 过中 继发射 人 工 噪 声 干 扰 窃 听 者,并 减 少 自 干扰和提高主信道的增益,可以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安全传输性能 . 参考文献: [ 1] BLOCH M, BARROSJ, RODRIGUES M R D, 犲 狋犪 犾.Wi r e l e s si n f o rma t i on t he o r e t i cs e cu r i t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 ? y[ onI n f o rma t i onFo r ens i c sandSe cu r i t 2008, 54( 6): 2515 2534. DOI: 10. 1109/TIT. 2008. 921908. ? y, [ 2] WYNER A D. Thewi r e t apchanne l[ J]. Be l lSy s t em Te chn i c a lJ ou r na l, 1975, 54( 8): 1355?1387. DOI: 10. 1002/ ? j. 7305. 1975. t b02040. x. 1538 ? [ 3] ZHAO Ru i, HUANG Yongmi ng,WANG We i, 犲 狋犪 犾. Er i ca ch i e vab l es e c r e cyr a t eo fmu l t i l e t ennar e l aysy s ?an god p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 Wi r e l e s sCommun i c a t i ons, 2016, 15( 4): 2537 2551. DOI: t emswi t hc oope r a t i vej ammi ng[ ? 10. 1109/TWC. 2015. 2504526. [ 4] LIYuan i an, ZHAO Ru i, TAN Xi ng, 犲 狋犪 犾. Se c r e cy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o fa r t i f i c i a lno i s ea i dedp r e c od i ngi nf u l l du ? j y l exr e l aysy s t ems[ C]∥IEEE Gl oba lCommun i c a t i onsCon f e r enc e. S i ngapo r e: IEEEPr e s s, 2017: 214 218. DOI: 10. ? p 1109/GLOCOM. 2017. 8254504. [ 5] ZHAO Ru i, YUAN Yi, FANL i sheng, 犲 狋犪 犾. Se c r e cy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o fc ogn i t i vede c ode and f o rwa r dr e l ayne t ? ? y wo r ksi nnakagami ad i ngchanne l s[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Commun i c a t i ons, 2017, 65( 2): 549?563. DOI: 10. ?mf 1109/TCOMM. 2016. 2618793. [ 6] ZHAO Ru i, LIN Hongx i n,HE Yucheng, 犲 狋犪 犾. Se c r e cype r f o rmanc eo ft r ansmi tan t ennas e l e c t i onf o r MIMOr e l ay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Commun i c a t i ons, 2018, 66( 2): 546?559. DOI: 10. 1109/TCO sy s t emswi t hou t da t edCS I[ MM. 2017. 2747554. [ 7] 沈振汉,黄华灿 . B3G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1, 32( 2): 165 168. DOI: 10. 11830/ ? I SSN. 1000 5013. 2011. 02. 0165. ? [ 8] LIChunguo, LIU Peng, ZOU Chao, 犲 狋犪 犾. Spe c t r a l e f f i c i en tc e l l u l a rc ommun i c a t i onswi t hc oex i s t en tone andtwo ? ? ?hop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Veh i cu l a rTe chno l ogy, 2016, 65( 8): 6765 6772. DOI: 10. 1109/TVT. 2015. t r ansmi s s i ons[ ? 2472456. [ 9] DONGLun, HANZhu, PETROPULU A P, 犲 狋犪 犾. Imp r ov i ng wi r e l e s sphy s i c a ll aye rs e cu r i t i ac oope r a t i ngr e l ay s yv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0, 58( 3): 1875 1888. DOI: 10. 1109/TSP. 2009. 2038412. ? gna [ 10] CHEN Gao i e, GONG Yu, JONATHON A C. Phy s i c a ll aye rne two r ks e cu r i t nt hef u l l l exr e l aysy s t em[ J]. ?dup j yi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I n f o rma t i on Fo r ens i c sand Se cu r i t 2015, 10( 3): 574?583.DOI: 10. 1109/TIFS. 2015. y, 2390136. [ 11] SURAWEERA H A, KRIKIDI SI, ZHENGGan, 犲 狋犪 犾. Low? c omp l ex i t t o endpe r f o rmanc eop t imi z a t i oni nMI ? ? yend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398 2019 年 MOf u l l dup l exr e l aysy s t em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 Wi r e l e s sCommun i c a t i ons, 2014, 13( 2): 913 927. DOI: 10. ? ? 1109/TWC. 2013. 122313. 130608. [ 12] RI IHONEN T,WERNERS,WICHMAN R.Mi t i t i ono fl oopba cks e l f i n t e r f e r enc ei nf u l l l ex MIMOr e l ay s ? ?dup ga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on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1, 59( 12): 5983 5993. DOI: 10. 1109/TSP. 2011. 2164910. ? gna [ 13] XUJ i e, ZHANGRu i. Thr oughpu top t ima lpo l i c i e sf o rene r r ve s t i ngwi r e l e s st r ansmi t t e r swi t hnon i de a lc i r cu i t ? gyha J]. IEEEJ ou r na lonSe l e c t ed Ar e a si nCommun i c a t i ons, 2014, 32( 2): 322 DOI: 10. 1109/JSAC. 2014. r[ ?332. powe 141212. [ 14] LUOSh i x i n, ZHANG Ru i, LIM TJ. Op t ima ls ave t hen t r ansmi tp r o t o c o lf o rene r r ve s t i ng wi r e l e s st r ansmi t ? ? gyha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Wi r e l e s sCommun i c a t i ons, 2013, 12( 3): 1196?1207.DOI: 10. 1109/TWC. 2013. 0 t e r s[ 12413. 120488. [ 15] ZHONGCa i un, SURAWEERA H A, ZHENGGan, 犲 狋犪 犾.Wi r e l e s si n f o rma t i onandpowe rt r ans f e rwi t hf u l ldup l ex j r e l ay i ng[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Commun i c a t i ons, 2014, 62( 10): 3447 3461. DOI: 10. 1109/TCOMM. 2014. 2357 ? 423. [ 16] XING Hong, LIU L i ang, ZHANG Ru i. Se c r e cy wi r e l e s si n f o rma t i onandpowe rt r ans f e ri nf ad i ng wi r e t apchanne l [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Veh i cu l a rTe chno l ogy, 2016, 65( 1): 180 190. DOI: 10. 1109/TVT. 2015. 2395725. ? [ 17] YINGB i, HEChen. Ac cumu l a t eandj am:Towa r dss e cu r ec ommun i c a t i onv i aawi r e l e s s r edf u l l l exj am ?powe ?dup J]. IEEEJ ou r na lo fSe l e c t ed Top i c si nS i lPr o c e s s i ng, 2016, 10( 8): 1538?1550.DOI: 10. 1109/JSTSP. me r[ gna 2016. 2600523. [ 18] LIU Hongwu, KIM KJ, KWAK KS, 犲 狋犪 犾. Powe rsp l i t t i ng s edSWIPT wi t hde c ode and f o rwa r df u l l dup l exr e ?ba ? ? ? l ay i ng[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Wi r e l e s sCommun i c a t i ons, 2016, 15( 11): 7561?7577. DOI: 10. 1109/TWC. 2016. 2604801. [ 19] KRIKIDI SI, CHARALAMBOUST, THOMPSONJS. Bu f f e r i dedr e l ays e l e c t i onf o rc oope r a t i ved i ve r s i t s ?a ysy t emswi t hou tde l ayc ons t r a i n t 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 Wi r e l e s sCommun i c a t i ons, 2012, 11( 5): 1957 1967. DOI: ? 10. 1109/TWC. 2012. 032712. 111970. [ 20] GRADSHTEYNIS,RYZHIKI M.Tab l eo fi n t eg r a l s,s e r i e s,and p r oduc t s[M ].New Yo r k:Ac ademi cPr e s s, 2007. [ 21] RECKTENWALD G W. Nume r i c a lme t hodswi t h MATLAB:Imp l emen t a t i onandapp l i c a t i on[M]. Un i t edS t a t e s: Pr en t i c eHa l l, 2000. [ 22] LIYuan i an, ZHAO Ru i,WANG Yi, 犲 狋犪 犾. Ar t i f i c i a lno i s ea i dedp r e c od i ng wi t himpe r f e c tCS Ii nf u l l l exr e l a ?dup j i ngs e cu r ec ommun i c a t i ons[ J]. IEEE Ac c e s s, 2018, 6( 7): 44107 44119. DOI: 10. 1109/ACCESS. 2018. 2851598. ? y [ 23] LIYuan i an, ZHAO Ru i, FAN L i sheng, 犲 狋犪 犾.An t ennamodeswi t ch i ngf o rf u l l l exde s t i na t i on s edj ammi ng ?dup ?ba j s e cu r et r ansmi s s i on[ J]. IEEE Ac c e s s, 2018, 6( 1): 9442 9453. DOI: 10. 1109/ACCESS. 2018. 2791638. ? [ 24] TAN Xi ng, ZHAO Ru i, LIYuan i an. La r s c a l ean t enna sana l s i so fun t r us t edr e l aysy s t em wi t hc oope r a t i vej am ? j ge y mi ng[ C]∥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Ne two r kandSe r v i c e Managemen t,IEEE Compu t e rSo c i e t Tokyo: IEEE y. Pr e s s, 2017: 26 30. DOI: 10. 23919/CNSM.2017. 8256012. ? [ 25] NIEZh i i ao, ZHAO Ru i, LIYuan i an, 犲 狋犪 犾. Af u l l dup l exSWIPTr e l ay i ngp r o t o c o lba s edond i s c r e t eene r t a t e ? q j gys [ C]∥IEEE20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Sympo s i um on Wi r e l e s sPe r s ona lMu l t imed i aCommun i c a t i ons. Ba l i: IEEE Pr e s s, 2017: 500 505. DOI: 10. 1109/ WPMC. 2017. 8301864. ? [ 26] LIChunguo,WANGJue, ZHENG Fuchun, 犲 狋犪 犾. Ove r he a r i ngba s edc oope r a t i onf o rtwo c e l lne two r k wi t ha sym ? me t r i cup l i nk down l i nkt r a f f i c s[ J].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S i landI n f o rma t i onPr o c e s s i ngove rNe two r ks, 2016, ? gna 2( 3): 350 361. DOI: 10. 1109/TS IPN. 2016. 2549179. ? [ 27] LIChunguo, HYUNJY, SUN Fan, 犲 狋犪 犾.Mu l t i us e rove r he a r i ngf o rc oope r a t i vetwo l t i an t ennar e l ay s[ J]. ?way mu 2016, 65( 5): 3796 3802. DOI: 10. 1109/TVT. 2015. 2441879. IEEETr ans a c t i onsonVeh i cu l a rTe chno l ogy,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3011 ? 表情符向量化算法 吴晨茜,陈锻生 (华侨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 361021) 摘要: 为 了 更 加 客 观 准 确 地 判 断 微 博 的 情 感 倾 向,提 出 表 情 符 向 量 化 算 法 .首 先,该 算 法 将 初 始 化 表 情 符 向 量从随机产生改进为包含表情符语义信息的向量;然后,用随机产生的负向样本提高泛化能力 .通过定性和定 量分析可知:该算法能够保留表情符的语义信息;相对于忽略表情符的纯文本情感分析,在微博文本中融入表 情符信息的微博情感分析能够提高微博情感分类的精度 . 关键词: 表情符;表情符向量;卷积神经网络;情感分析;微博 中图分类号: TP520. 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399 06 ? ? ? 犈犿狅 狋 犻 犮 狅狀犞犲 犮 狋 狅 狉 犻 狕 犪 狋 犻 狅狀犃犾 狉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犵 WU Chenx i,CHEN Duansheng ( Co l l egeo f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o r de rt oj udget heemo t i ona lo r i en t a t i ono fWe i bomo r eob e c t i ve l c cu r a t e l t i c on j yanda y,anemo ve c t o r i z a t i ona l r i t hmi sp r opo s ed.F i r s t l hei n i t i a l i z a t i onemo t i c onve c t o ri s imp r ovedf r omr andomgene r a go y,t t i ont oave c t o rc on t a i n i ngemo t i c ons eman t i ci n f o rma t i on;Se c ond l her andoml r a t ednega t i ves amp l e s y,t ygene hea l a r eus edt oimp r ovet hegene r a l i z a t i onpe r f o rmanc e.Thr oughqua l i t a t i veandquan t i t a t i veana l s i s,t go y r i t hmc anp r e s e r vet hes eman t i ci n f o rma t i ono femo t i c ons.Compa r edwi t ht hep l a i nt ex ts en t imen tana l s i st ha t y i r e semo t i c ons,s en t imen tana l s i so fWe i boi nc o r r a t i ngemo t i c oni n f o rma t i oni n We i bot ex tc animp r ove gno y po t hea c cu r a cyo fWe i bos en t ime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 犓犲 狉 犱 狊: emo t i c on;emo t i c onve c t o r;c onvo l u t i ona lneu r a lne two r k;s en t imen tana l s i s;We i bo y 狔狑狅 微博自 2007 年进入中国以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用户数量激增 .庞大的用户群产生的微博信息 中含有大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 性 文 本 .早 期,文 本 情 感 分 析 的 方 法 是 基 于 情 感 词 典 的 方 法,如 Hu 等 [1]借助 wo r dNe t词汇语义网构造情感词 典;另 一 种 文 本 情 感 分 析 的 方 法 是 基 于 机 器 学 习 的 方 法,如 [] Pang 等 2 使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提取文本特 征,并 对 文 本 进 行 情 感 分 类 .深 度 学 习 在 特 征 的 抽 取 和 模 型的建立上更具有优势,文献[ 3 5]提出基于 卷 积 神 经 网 络 的 文 本 情 感 分 析 模 型 .表 情 符 的 快 速 发 展 引 起学者们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关注 .林振扬 [6]对表情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涵义进行研究 .张艳晖 [7]提 出融合 [] 表情符号和微博新词 的 文 本 情 感 分 析 算 法 . Dav i dov 等 8 充 分 利 用 Twi t t e r 中 的 标 签 和 表 情 符,利 用 KNN 分类器设计一个情感分类框架 .随 着 对 微 博 情 感 分 析 研 究 的 深 入,专 家 们 对 表 情 符 越 来 越 重 视 . 谭文芳 [9]阐述了表情符号的形成过程和在网络 中 的 影 响 力 等 .Wang 等 [10]通 过 聚 类 的 方 式 得 出 表 情 符 [ ] 的含义和表情符的使用场景 . Yang 等 11 通 过 分 析 词 与 表 情 符 之 间 的 关 系,构 建 一 个 表 情 符 情 感 词 典 . [ ] [ ] J i ang 等 12 抽 取 表 情 符 的 特 征 向 量,构 建 一 个 表 情 符 空 间 以 判 断 其 情 感 极 性 .张 仰 森 等 13 结 合 情 感 词 收稿日期: 2018 03 09 ? ? 通信作者: 陈锻生( 1959 E i l: ds chen@hqu. edu. cn.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 . ?m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370006);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2015H0025)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0 2019 年 和表情符的特点,提出级联式的情感分类器模型 .刘宝芹等 [14]基于表情符号 建立六维 情绪向 量,并应用 于微博情感分类 .目前,针对表情符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针对表情符 对微博情 感分析 的作 用及表情符本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表情 符 包 含 的 丰 富 语 义 信 息 还 没 有 被 充 分 利 用 .为 解 决 上 述 两 个问题,本文提出表情符向量化算法 . 1 表情符向量化 1. 1 表情符号的选择和分类 微博中最受欢迎的表情符当属 emo i表情符,如图 1 所示 .目前, emo i表情符 已经普遍 应用于 各大 j j 社交网络当中,其中一部分表情符具有明确的情感倾 向,如 具 有 积 极 情 感 倾 向,而 具有消极情感倾 向 .为保证实验结果,需要先对表情符进行选择 和 分 类 . 1)收 集 大 量 的 微 博 数 据,统 计 每 个 表 情 符 被 使 用的频次,将表情符按照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序 . 2)选择前 200 个频次高的表情符,组织 5 名 研究 人员对 这 200 个表情符进行情感分类 .分类类别为积极、消极和中性 . 3)选择 3 名及 3 名 以上研究 人员标 记相 同的积极和消极表情符作为 文 中 的 研 究 对 象 . 5 名 研 究 人 员 对 部 分 表 情 符 反 应 的 分 类 情 况,如 图 2 所 示 .根据分类情况,选择使用频次高且具有明显倾向的 53 个表情符进行研究,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积极 表情符有 28 个;消极表情符有 23 个 . 图 1 微博中广泛使用的表情符 图 2 表情符的分类情况 F i 1 Emo t i c onswi de l edi nmi c r ob l ogs g. yus F i 2 Cl a s s f i c a t i ono femo t i on g. 表 1 表情符及其情感倾向 Tab. 1 Emo t i c onandi t ss en t imen to r i en t a t i on 情感倾向 表情符 积极 消极 1. 2 词向量训练 /)是 Goog wo r d2ve c( h t t l e. com/p/wo rd2ve c l e 在 2013 年 开 源 的 一 款 将 文 本 中 的 ps:∥code. goog 字词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形式的工具 .它从未 标记 的训练 集中无 监 督 地 学 习 词 语 间 隐 藏 的 信 息,得到的词向量能够保留词语间句法和语义关系 . 表情符向量化算法需借助 wo rd2ve c工具,而采用 wo r d2ve c工具则需要优质的语料库 .维基百科语 料库具有质量高、覆盖广等特点,已经在数据挖掘、自然 语言 处理等 领 域 中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因 此,选 择 维 基百科的中文语料库进行词向量的训练,训练结束后可得到词向量 .词向量训练的流程图,如图 3 所示 . 图 3 词向量训练流程图 F i 3 F l owcha r to ft r a i n i ng wo r dve c t o r g. 1. 3 样本集构造 目前,针对表情符的研究还比较少,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数据集能够将表情符转化为向量形式 .因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晨茜,等:表情符向量化算法 401 [ ] 文中借鉴 Ei sne r等 15 的方法,根据表情符向量化算法的实际需要,构造一个表情符样本集 .样本由表情 符图片、表情符名称和表情符描述性语句 3 部分组成 .表情 符图 片指的 是 文 中 选 择 的 使 用 率 较 高,且 具 有明确情感极性的 53 个表情符,如 . 表情符名称是样本的第 2 个组成元素 .通过查看微博源代码的方式可以发现,微博上的表情符都是 以[ XX]的文本格式存在,[ XX]中的内容不仅是对表情符含义的简单描述,而 且是唯 一的 .因此,文中将 [ XX]中的内容作为表情符的名称;如 是以[酷]的形式存在, 这个表情符号的名称为“酷”. /cha / f u l lemo il i s t( h t t un i code. o r i r t s f u l l emo i l i s t. h tml)是 一 个 表 情 符 列 表, ? ? j p:∥www. g/emo j j 其中详细记录了每个 emo i表情符的编码 和 英 文 描 述 性 短 语 等 内 容 .将 英 文 描 述 性 短 语 翻 译 成 中 文 就 j 构成样本中的第 3 个组成部分,即描述性语句 .通过这种方法构建样本集中的正向样本,如{ ,酷,戴着 墨镜的笑脸}.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泛化能力,还需构建负 向样 本 .负 向 样 本 与 正 向 样 本 的 不 同 之 处 在 于其描述性语句是通过随机产生的 .具体来说,随机产生 4~6 个中文词汇,将这些随机产生的中文词汇 按顺序串联形成的短句作为与表情符号不相符的描述性语句,虽然此短句在语义和语法上不成立,但这 并不影响构造负向样本的初衷 .如随机产生的 4 个词汇分别为“研究”、“前”、“大学”和“主要”,将这 4 个 词汇依次连接形成“研究前大学主要”作为与表情 符不相 符的 描述性 语 句,所 以 此 时 的 负 向 样 本 为{ , 酷,研究前大学主要}.部分表情符样本,如表 2 所示 . 表 2 部分表情符样本 Tab. 2 Samp l es e to femo t i c on 表情符 正向样本(表情符,名称,相符的描述语句) 负向样本(表情符,名称,不符的描述语句) 1. 4 表情符向量化算法步骤 提出的表情符向量化算法有以下 4 个具体步骤 . 1)初始化表情符向量 狓犻.每个样本中包含表情符 的 名称,将表情 符名称所 对应 的 词 向 量 狑name作 为 表情符向量的初始向量,如 果 表 情 符 名 称 是 未 登 录 词,则 随 机 初 始 化 表 情 符 向 量 .即 表 情 符 向 量 狓犻 = 狑name.表情符名称是对表情符含义的简单描述 .因此,初 始 的 表 情 符 向 量 已 经 包 含 一 部 分 表 情 符 的 语 义 信息,这将更有利于表情符向量的形成 . 2)构造描述向量狏犼. 狑1 , 狑2 ,…, 狑犖 是一组词向量序列,分别对应样本中描 述性语 句中 的词序 列 .将 犖 这些词向量相加作为表情符的描述向量,即描述向量狏犼 = ∑狑犽.描述向量实际上是描述性语句中各个 犽=1 词语对应词向量的和,它综合了描述性语句中所有词语的句法和语义信息 . 3)建立数学模型 .表情符向量 狓犻 与描述向量狏犼 的点积可以表示这两 个向 量之间 的相似性 .用 s i g mo i d 函数对表情符向量 狓犻 与描述向量狏犼 的相似概率建模,即 1 ( . 1) 1+e-狓 4)计算表情符向量 狓犻.数据集 犇= {( 狏犼, 狏犼∈犚狀 , 0, 1}}由每个描述性向量狏犼 组成,当描 | 狔犻,犼) 狔犻,犼∈ { 述性语句犼 与表情符犻 相符合时, 1)的对数 狔犻,犼值为 1;否则,为 0.对数据集 犇 中 的描述 向量狏犼 计算 式( 1-狔 狔( , 犘( 狓犻T狏犼) 1-犺( 狓犻T狏犼)) 狔)= 犺( 犺( 狓)= 损失函数,其对数损失函数为 1- 狔犻, 犼( 犔( 犻, n犘( n ∏犺( 狓犻T狏犼) 1-h( 狓犻T狏犼)) 狔犻,犼 = 犼, 狔犻,犼)=-l 狔)=-l 犻, 犼 n犺( 狓狏 )- ∑ ( 1-狔犻,犼) l n( 1-犺( 狓犻T狏犼)). - ∑狔犻,犼l T 犻 犼 i, j ( 2) 犻, 犼 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寻找最佳的 狓犻,从而得到表情符 向量 .文 中得 到的 表情符 向量 是 一 个 300 维 向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2 2019 年 量,样本集中的每一个表情符有一个对应的表情符向量, 3 个表情符的表情符向量为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定性分析 wo r d2ve c能够将词汇映射成高维向量空间中的一个点,表情符向 量化算 法借助 wo rd2ve c 工具,能 够将表情符映射到相同的向量空间中,且该向量空间中两个点的距离可以衡量两个元素之间的相似性 . 其中,点 犡( 狓1 , 狓2 ,…, 狓狀 )和点 犢( 狔1 , 狔2 ,…, 狔狀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2 2 2 犾 = 槡( 狓1 -狔1) 狓2 -狔2) 狓狀 -狔狀 ) . +( +…+( 文中将词向量和通过表情符向量化算法得到的 表情 符向 量 映射 到同 一 个 向 量 空 间 中,并 计 算 每 个 元素之间的距离,通过观察与表情符最相近的表情符和 词汇 定性分 析表情 符 向 量 化 算 法 的 正 确 性 和 可 行性 .以 4 个目标表情符作为案例,在向量空间中,分析与 目 标表情 符距 离 最 近 的 5 个 表 情 符 和 5 个 词 汇,如表 3 所示 . 表 3 向量空间中与目标表情符距离最近的表情符和词汇 Tab. 3 Ne a r e s temo t i c onsandvo c abu l a r nve c t o rspa c ef r omt a r temo t i c ons yi ge 目标表情符 表情符 词汇 由表 3 可知:与目标表情符距离最近的 5 个表情符都与目标表情符有着相同的情感极性,而且它们 的语义信息也很类似 .以目标表情符 为例,该表情符最突 出的是“吐 舌 头”这 一 动 作,且 面 部 表 情 较 为 俏皮,而与该表情符距离最近的 5 个表情符中有 3 个表情符含有“舌头”这一元素,一个表情符含有俏皮 的意味 .由此可以推断,相似的表情符在表情符向量空间 中 距离较 近,而 且 表 情 符 向 量 保 留 表 情 符 原 本 的语义信息 . 由表 3 还可知:与表情符最相似的词汇并不是描述表情符号的词汇,而是与表情符号表达相同或相 似语义的词汇 .表情符向量化算法虽然从表情符号的描述性语句入手,但是取得的向量化表示与描述性 词汇相关性低,这从侧面反映该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2. 2 定量分析 2. 2. 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卷积层和池化层 .卷积层能 够提取出输入数据中大量的局部特征和语义组合 .池化层是在卷积层的基础上,对局部特征和语义组合 进行选择,过滤掉一些不重要的局部特征和可置信低 的语义 组合 .多个 卷 积 层 和 池 化 层 的 交 替 叠 加,可 以将文本数据中高度抽象的特征提取出来,提高情感分类的精度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 犱 为维度 .该分类 模型的输 入是一 个句 子矩阵,句子矩阵由句子中所有词对应的词向量依次连接形成的 .卷积层中使用窗口长度犺 不同的卷积 过滤器作用于输入矩阵中所有长度为犺 的相邻词向量上,以提取输入层的局部特征 .池化层对提取出的 局部特征进行筛选,将池化层的输出用全连接的方式连接到最后一层的输出结点上,利用 s o f tmax 分类 器进行微博情感分类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晨茜,等:表情符向量化算法 403 图 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F i 4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nmode lba s edonc onvo l u t i onneu r a lne two r k g. 2. 2. 2 实验数据和模式 实 验 在 L i nux12. 04 环 境 下 进 行, GPU 为 NVIDIA Quad r oP4000,内 存 为 32GDDR4,使用 Py t hon2. 7 和 The ano0. 9 框架 .以 NLPCC2014 任务 1 提供的语料作为实验数据 .该 语料将微博分为生气、厌恶、害怕、高兴、喜欢、伤心和惊喜 7 类 .文 中 将 高 兴、喜 欢 和 惊 喜 划 分 为 积 极 类 别;将生气、厌恶、害怕和伤心划分为消极类别 .将积极类别和 消极类 别 进 行 二 元 情 感 分 类,使 用 基 于 卷 积神经网络的句子分类模型,通过以下 3 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对比实验 . wo rd2ve c+CNN.仅考虑微博 语 料 中 的 微 博 文 本,剔 除 表 情 符 号,将 实 验 数 据 中 包 含 的 1)模式 1: 所有词对应的词向量作为基于 CNN 句子分类模型的输入,进行微博情感分类实验 . 2)模式 2: emo i 2wo rd+wo rd2ve c+CNN.在微博环境中,表情符号 是以[ XX]的文本 形 式 存 在 的 . j 因此,先将实验数据中的所有表情符号转化为对应的文本,形成一 个纯 文 本 的 实 验 数 据;再 在 纯 文 本 实 验数据的基础上训练出词向量,并将词向量作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句子分类模型的输入 . 3)模式 3: emo i 2ve c+wo r d2ve c+CNN.将表情符向量和词向量连接起来构成句子矩阵,并作为基 j 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句子模型的输入进行情感分类 . 采用上述 3 个模型在两个语料上进行实验分析,语料 1 是 NLPCC2014 已标注的共 45423 条微博 (包含 2906 条带表情符的微博),其中,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分别占全体数据的 52. 5% 和 47. 5%.语料 2 是 NLPCC2014 中已标注且带有表情符的 2906 条 微 博,其 中,积 极 数 据 和 消 极 数 据 分 别 占 全 体 数 据 的 61. 2% 和 38. 8%. 犉 值和准 确率( 2. 2.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以正确率( η)、召 回率( )、 ψ)作为实验 的 评 价 指 标,具 体 的实验结果,如表 4 所示 . 表 4 3 种模式的评价指标 Tab. 4 Eva l ua t i oni nd i c a t o r so ft hr e emode l s 模式 模式 1 模式 2 模式 3 类别 语料 2 语料 1 η/% /% 犉/% ψ/% η/% /% 犉/% 积极 73. 4 79. 1 76. 1 80. 4 78. 3 72. 7 75. 4 ψ/% 73. 1 消极 70. 3 81. 7 75. 6 80. 4 75. 4 74. 3 84. 7 73. 1 积极 74. 1 80. 5 77. 2 81. 7 74. 1 71. 3 72. 2 70. 3 消极 72. 5 77. 4 74. 9 81. 7 76. 0 73. 3 74. 6 70. 3 积极 76. 9 83. 4 80. 0 83. 5 80. 7 77. 8 79. 2 78. 4 消极 77. 2 82. 0 83. 5 83. 5 76. 2 75. 9 76. 1 78. 4 由表 4 可知:在语料 1, 2 中,模式 3 的正确率、召回率和准确率都高 于模式 1.这说明将 表情符 转化 为向量并且将其作为特征引入后,情感分类器的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 由表 4 还可知:通过对比模式 1, 2 的实验结果,在语料 2 中,将表情符号转化为文字后,其准确率略 微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由表情符转化而来的文字并不能完全替代表情符在微博中包含的语义信息;而在 语料 1 中,其准确率却略有提升,可能的原因是语料 1 中包 含文 字较多,微 博 整 体 的 情 感 倾 向 对 表 情 符 的依赖性并不强 .因此,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单 纯的将 表情 符 转 化 为 文 字 的 做 法 并 不 适 用 于微博情感分类领域 .通过对比模式 1, 3 的实验结果,融合表情符特征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能 够提高微博情感分类的准确率 .因此,相对于忽略表情符 的纯文本 情感 分 析,在 微 博 文 本 中 融 入 表 情 符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4 2019 年 向量的微博情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微博情感分类的精度,说明表情符向量化算法在判断微博 情感倾向中可发挥重大作用 . 3 结束语 由于表情符不仅自身具有情感倾向,而且对微博的整 体 情感 倾 向 也 有 影 响,因 此,提 出 表 情 符 向 量 化算法,通过提取表情符的特征,将表情符号转化为向量 形 式,让表 情符 与 词 汇 一 样 能 够 在 情 感 分 析 领 域中灵活应用 .通过定性分析可知,表情符向量化算法保留了表情符的语义信息 .通过定量分析可知,表 情符向量能够提高情感分类器的性能 . 参考文献: [ 1] HU Mi ngq i ng, LIU B i ng.Mi n i ngandsumma r i z i ngcus t ome rr e v i ews[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t en t h ACM S IGKDD 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 Knowl edgeDi s c ove r t a Mi n i ng. Se a t t l e:ACM, 2004: 168?177.DOI: 10. 1145/ yand Da 1014052. 1014073. [ 2] PANG Bo, LEE L,VAITHYANATHAN S.Thumbsup?:Sen t ime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us i ng ma ch i nel e a r n i ng[ C]∥ Pr o c e ed i ngso ft heACL 02Con f e r enc eonEmp i r i c a lMe t hodsi nNa t u r a lLanguagePr o c e s s i ng. S t r oudsbu r As s o c i ? g: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02: 79 86. DOI: 10. 3115/1118693. 1118704. ? [ 3] SEVERYN A,MOSCHITTIA. Un i t n:Tr a i n i ngde epc onvo l u t i ona lneu r a lne two r kf o rtwi t t e rs en t ime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n[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9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Wo r kshoponSeman t i cEva l ua t i on ( SemEva l2015). Denve r: As s o c i a 2015: 464 469.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 [ 4] 李松如,陈锻生 .采用循环神经网络的情感分析注意力模型[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 2): 252 255. ?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606123. ? [ 5] SANTOSC ND, GATTIM. De epc onvo l u t i ona lneu r a lne two r ksf o rs en t imen tana l s i so fsho r tt ex t s[ C]∥t he25 t h y COLING, 2014: 69 78. 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I r e l and: ? [ 6] 林振扬 .网络表情符号的符号学阐释[ J].美术大观, 2016( 2): 128. DOI: 10. 3969/ i s sn. 1002 2953. 2016. 02. 067. ? j. [ 7] 张艳辉 .融合表情符号的微博文本倾向性分析[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 8] DAVIDOV D, TSUR O, RAPPOPORT A. Enhanc eds en t imen tl e a r n i ngus i ng Twi t t e rha sh t agsandsmi l ey s[ C]∥ COLING′ 10Pr o c e ed i ngso ft he23r d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Be i i ng: As s o c i a t i onf o r j 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10: 241 249. ? [ 9] 谭文芳 .网络表情符号的影响力分析[ J].求索, 2011( 10): 202 204. ? [ 10] WANG Hao, CASTANONJA. Sen t imen texp r e s s i onv i aemo t i c onsons o c i a lmed i a[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2015 IEEEI n t e r na t i ona lCon f e r enc eonB i t a.Wa sh i ng t onD C: IEEEPr e s s, 2015: 2404 DOI: 10. 1109/B i ?2408. gDa gDa t a. 2015. 7364034. [ 11] YANGChanghua, LIN H Y, CHEN H H. Bu i l d i ngemo t i onl ex i c onf r om web l ogc o r r a[ C]∥Pr o c e ed i ngso ft he po s o c i a t i onf o r 45 t hAnnua lMe e t i ngo ft heACLonI n t e r a c t i vePo s t e randDemons t r a t i onSe s s i ons. S t r oudsbu r g:As 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07: 133 136. DOI: 10. 3115/1557769. 1557809. ? [ 12] J IANGFe i, LIU Yi SUNJ i a shen, 犲 狋犪 犾.Mi c r ob l ogs en t imen tana l s i swi t hemo t i c onspa c emode l[ J]. J ou r na lo f qun, y Compu t e r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2015, 30( 5): 1120 1129. DOI: 10. 1007/s 11390 015 1587 1. ? ? ? ? [ 13] 张仰森,孙旷怡,杜翠兰 .一种级联式微博情感 分 类 器 的 构 建 方 法 [ J].中 文 信 息 学 报, 2017( 5): 183 189. DOI: 10. ? 3969/ i s sn. 1003 0077. 2017. 05. 025. ? j. [ 14] 刘宝芹,牛耘,张景 .基于统计数据的微博表情符分 析 及 其 在 情 绪 分 析 中 的 应 用 [ J].计 算 机 工 程 与 科 学, 2016, 38 ( 3): 577 584. DOI: 10. 3969/ i s sn. 1007 130X. 2016. 03. 027. ? ? j. [ 15] EI SNER B,ROCKT?SCHEL T,AUGENSTEINI, 犲 狋犪 犾.Emo i 2ve c:Le a r n i ngemo ir ep r e s en t a t i onsf r omt he i r j j De s c r i t i on[ C]∥TheFou r t hI n t e r na t i ona l Wo r kshopon Na t u r a lLanguagePr o c e s s i ngf o rSo c i a lMed i a.Aus t i n: p As s o c i a t i onf o rCompu t a t i ona lL i ngu i s t i c s, 2016: 48 54. DOI: 10. 18653/v1/W16 6208. ? ?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Vo l. 40 No. 3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7052 ? 时变二次规划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李泽昕,徐凤,张孟玄,郭东生 (华侨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 提出一种用于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首先,给出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的连续模 型;然后,采用新型泰勒差分公式将连续模型离散,得到具有高计算精度的数值算法;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 真实验表明该数值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并将所提出 的 数 值 算 法 应 用 于 一 个 五 连 杆 机 械 臂 的 运 动 控 制 中 . 4 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计算稳态误差与采样 间 隔 τ 具 有 犗 ( τ )的 关 系,该 数 值 算 法 既 可 以 有 效 地 求 解 时 变二次规划问题,又能有效地应用于机械臂的运动控制 . 关键词: 时变二次规划;数值算法;泰勒差分公式;机械臂;运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 TP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405 07 ? ? ? 犖狌犿犲 狉 犻 犮 犪 犾犃犾 狅 狉 犻 狋 犺犿 犠犻 狋 犺犎犻 狋 犪 狋 犻 狅狀犪 犾犘狉 犲 犮 犻 狊 犻 狅狀 犵 犵犺犆狅犿狆狌 犳 狅 狉犜 犻犿犲 狉 犻 狀犵犙狌犪犱 狉 犪 狋 犻 犮犘狉 狅 狉 犪犿 ?犞犪 狔 犵 LIZex i n,XU Feng,ZHANG Mengxuan,GUO Dongsheng ( Co l l egeo fI n f o rma t i onSc i enc eandEng i ne e r i ng,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amen361021,Ch i na) y,Xi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h i r e c i s i on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i sp r opo s edt os o l vet hep r ob l em o ft ime r i ngquad r a t i c ?va ghp go y r og r am.F i r s t l hec on t i nuous t imemode lf o rt ime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i sg i ven.Se c ond l henu ? ?va p y,t y y,t me r i c a la l r i t hm wi t hah i ompu t a t i ona lp r e c i s i oni st hende r i vedbyemp l oy i nganewTay l o rd i f f e r enc ef o r go ghc mu l at od i s c r e t i z et heabovec on t i nuous t imemode l.F i na l l het he o r e t i c a lana l s i sands imu l a t i ona lexpe r i ? y,t y men t sf u r t he ri nd i c a t et hesupe r i o r i t f f e c t i vene s so ft hep r opo s ed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andt hep r opo s ed yande go a l r i t hmi sapp l i edt ot hemo t i onc on t r o lo faf i ve l i nkr obo tman i l a t o r.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c a l cu l a t ed ? pu go 4 s t e ady s t a t ee r r o ro ft hep r opo s eda l r i t hmha sar e l a t i onsh i f犗( t ht hes amp l i ngi n t e r va lτ,t h i snu ? τ )wi go po me r i c a la l r i t hmc anbo t he f f e c t i ve l o l vet he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mi ngp r ob l emandapp l ot he ? go ys y yt mo t i onc on t r o lo ft heman i l a t o r. pu 犓犲 狉 犱 狊: 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Tay l o rd i f f e r enc ef o rmu l a;r obo tman i l a ? y go pu 狔狑狅 t o r;mo t i onc on t r o l 二次规划为许多学科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 重 要 贡 献 [1?7].近 年 来,如 何 有 效 求 解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 .对于时变二 次 规 划 问 题,许 多 学 者 设 计 了 相 应 的 求 解 方 法 [6?13],如 谢 清 等 [9]展 示 [ ] [ ] 的数值算法, Zhang 等 12 展示的原对偶神经网络模型, Zhang 等 13 提出的新型 神经网 络模 型 .为 了能够 [] [ ] 在硬件系统(如数字电路)上实现连续时间计算模型, L i ao 等 8 给出基于欧拉差分公式 14 和泰勒差分公 收稿日期: 2018 07 29 ? ? 通信作者: 郭东生( 1987 E?ma i l: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 事 数 值 算 法、神 经 网 络 和 机 器 人 的 研 究 . gdongsh@hqu. edu. 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60314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6J 01307);华 侨 大 学 中 青 年 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ZQN?YX402);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15BS410);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 能 力 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17013082041)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6 2019 年 2 3 式 [15]设计的数值算法,并表明前者具有 犗( τ )的误差变化规律,后者具有 犗( τ )的误差变化规律( τ 为采 样间隔).然而,本文给出一种新型的泰勒差分公式 [16?18],并 基于 该公式 的 设 计,开 发 出 具 有 高 计 算 精 度 的数值算法,用于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数值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 性 .考虑到机械臂的运动控制问题 也 可 描 述 为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8,19?21],为 体 现 该 算 法 的 应 用 前 景,同 时,将该算法应用于一个五连杆机械臂中 . 1 问题和算法描述 所研究的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8,13]为 /2+狆T ( mi n犳( 狓( 狋), 狋)= 狓T ( 狋) 狋) 狓( 狋) 狋) 狓( 狋), 犙( s. t.犃( 狋) 狓( 狋)=犫( 狋). } ( 1) 式( 1)中: 狋)∈犚狀×狀 ; 犃( 狋)∈犚犿×狀 (行 满 秩); 狋)∈犚狀 和犫( 狋)∈犚犿 分 别 为 光 滑 时 变 的 系 数 矩 阵 和 向 犙( 狆( 量; 狓( 狋)∈犚狀 是需要求解( 1)而得到的未知 向 量 .为 保 证 狓( 狋)的 存 在,仅 考 虑 系 数 矩 阵 犙( 狋)在 时 间狋∈ [ 0,+ ∞ )内是正定对称的情况 . 在文献[ 13]中,上述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求解可转化为时变线性方程的求解,即 狀+犿 式( 2)中: 狋)= [ 狓( 狋), 犾( 狋)] ∈犚 狔( T T T ( 犆( 狋) 狋)+犱( 狋)= 0. 2) 狔( 犿 , 犾( 狋)∈犚 为拉格朗日乘子向量,系数矩阵 犆( 狋)和向量 犱( 狋)分别 狋) 狋) 犃T ( 狋) 狆( 犙( ( 狀+犿)× ( 狀+犿) 狀+犿 , 犱( 狋)= ∈犚 ∈犚 . -犫( 狋) 犃( 狋) 0 为求解时变线性方程( 2)及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文献[ 13]给出的连续模型为 定义为 犆( 狋)= [ ] · [ · ] · 狋)=-犆-1( 狋) 犆( 狋) 狋)-犆-1( 狋) 犱( 狋)-γ犆-1( 狋)( 犆( 狋) 狋)+犱( 狋)). 狔( 狔( 狔( ( 3) · 式( 3)中: 狋)为状态向量 狔( 狋)的时间导数; 犆-1 ( 狋)为 矩 阵 犆( 狋)的 逆 矩 阵;设 计 参 数 γ>0∈犚 用 来 调 节 狔( 模型的收敛率 .对于模型( 3),给定一个随机产生的初始状态,其状 态向量 狔( 狋)会收敛 到式( 2)的 理论解 [ ] 中,而该解的前 狀 个元素将组成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最优解 13 . 为了能够在硬件系统(如数字电路)上 实 现 连 续 时 间 计 算 模 型,采 用 欧 拉 差 分 公 式 [14]对 式 ( 3)进 行 离散,文献[ 8]给出的数值算法为 · · ( 犆犽 犆犽狔犽 -τ 犆犽 犱犽 -犺犆犽 ( 犆犽狔犽 +犱犽). 4) 狔犽+1 = 狔犽 -τ -1 式( 4)中: 犺=τγ>0∈犚 为步长;迭代 次 数 犽=0, 1, 2,…,且 狔犽 =狔( 狋犽 =犽 犆犽 = τ>0∈犚 为采样间隔; τ), -1 · -1 · -1 · · 犆-1( 狋犽 =犽 犆犽 =犆( 狋犽 =犽 犆犽 =犆( 狋犽 =犽 犱犽 =犱( 狋犽 =犽 犱犽 =犱( 狋犽 =犽 4),固定 犺 的数 τ), τ), τ), τ), τ).对于算法( 2 值不变,当τ 的数值减小10 倍,其计算稳态误差可减小 100 倍,即算法( 4)的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 变化规律 [8]. [ ] 不同于欧拉差分公式,文献[ 8]进一步给出了一种泰勒差分公式 15 ,并采 用此 差分公式 进行离 散公 式( 3),从而得到的数值算法为 · · ( 5狔犽 -狔犽-1 +0. 5狔犽-2 -τ 犆犽-1犆犽狔犽 -τ 犆犽-1犱犽 -犺犆犽-1( 犆犽狔犽 +犱犽). 5) 狔犽+1 = 1. 对于算法( 5),固定 犺 的数值不变,当τ 的数值减小 10 倍,其计算稳态 误差 可 减小 1000 倍,即算法 [ 3 6] ( 5)的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变化规律 . 2 高精度数值算法及其理论分析 基于一种新型泰勒差分公式 [16?18]设计一个具有高计算精 度的数 值 算 法,用 于 求 解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1).新型泰勒差分公式具体描述为 · /( ( 24狔犽+1 -5狔犽 -12狔犽-1 -6狔犽-2 -4狔犽-3 +3狔犽-4) 48 6) τ). 狔犽 ≈ ( [ 3 16 18] 对于差分公式( 6),其具有 犗( .采用该差分公式对模型( 3)进行离散 便可 得到数 τ )的截断误差 值算法,即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李泽昕,等:时变二次规划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 狔犽+1 = 407 · 5 1 1 1 1 犆犽-1犆犽狔犽 -2 犆犽-1犱犽 -犺犆犽-1( 犆犽狔犽 +犱犽). ( 7) τ τ 狔犽 + 狔犽-1 + 狔犽-2 + 狔犽-3 - 狔犽-4 -2 24 2 4 6 8 式( 7)便是文中提出用以求解( 1)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对于算法( 7),其迭代计算需要 5 个初始值,即 4),给定一个初始值 狔0 ,其余的 4 个初始值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即 狔0 , 狔1 , 狔2 , 狔3 和 狔4 .结合算法( · · 犆0-1 犆0狔0 -τ 犆0-1犱0 -犺犆0-1( 犆0狔0 +犱0), 烄狔1 = 狔0 -τ · · 犆1-1 犆1狔1 -τ 犆1-1犱1 -犺犆1-1( 犆1狔1 +犱1), 狔2 = 狔1 -τ · · 烅 犆2-1 犆2狔2 -τ 犆2-1犱2 -犺犆2-1( 犆2狔2 +犱2), 狔3 = 狔2 -τ · · 烆狔4 = 狔3 -τ 犆3-1 犆3狔3 -τ 犆3-1犱3 -犺犆3-1( 犆3狔3 +犱3). 对于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7),可定义误差函数为 犲犽 = 犆犽狔犽 +犱犽 ∈ 犚狀+犿. [] 显然,若犲犽 =0,则 犆犽狔犽 +犱犽 =0,且 狔犽 的前狀 个元素( 狓犽)组成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最优 解 8 .因 此,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计算后,数值算法( 7)的计算 误 差 ‖犲犽 ‖2 (‖ · ‖2 为 向 量 的 二 范 数)将 会 变 得 足够小,此时的状态向量 狓犽 =狓( 狋犽 =犽 1)的最优解 .如下的理论结果可 进一步保 证数值 算法 τ)即为问题( ( 7)的计算性能 . 4 命题 1 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7)是一个以截断误差为 犗( τ )的收敛方法 . 证明:对于数值算法( 7),其特征多项式为 5 4 13 12 1 1 5 θ)=θ - θ - θ - θ - θ+ . ρ( 24 2 4 6 8 当求解ρ( 3833, 7627, 2062+0. 6206 犻, θ)=0 时,有如下计算结果: θ1 =1, θ2 =0. θ3 =-0. θ4 =-0. 2062-0. 6206 犻. θ5 =-0. 显然,有一个根在单位圆上,其余的根都在单位圆内 .根据文献[ 22],数值算法( 7)是零稳定的 .考虑 泰勒差分公式( 6),有 · /( 24狔犽+1 -5狔犽 -12狔犽-1 -6狔犽-2 -4狔犽-3 +3狔犽-4) 48 τ)+犗( τ ). 狔犽 = ( 基于上述分析,采用式( 8)对模型( 3)进行离散,可得 3 ( 8) 5 1 1 1 1 狔犽+1 = 狔犽 + 狔犽-1 + 狔犽-2 + 狔犽-3 - 狔犽-4 - 24 2 4 6 8 · · 4 2 犆犽-1犆犽狔犽 -2 犆犽-1犱犽 -犺犆犽-1( 犆犽狔犽 +犱犽)+犗( τ τ τ ). 4 去掉上式中的 犗( 7),这表明该算法具有 4 阶的一致性 . τ ),即为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 ] 综上所述,数 值算法( 7)具有零稳定 和 一致性 22 .因 此,所提 出的数值 算法( 7)是 一个收 敛方法,且 4 其截断误差为 犗( τ ),证毕 . 4 命题 2 对于一个可求解的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所提数值算法( 7)的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 变化规律 . 证明:由节 1 求解( 1)可等价于时变线性方程( 2)的求解 .因此,定义 狔犽 ∈犚狀+犿 ,且其 满足 犆犽狔犽 +犱犽 4 =0.由定理 1 的证明可得,当 犽 足够大时,有 狔犽 =狔犽 +犗( τ ),进而可得 4 ‖犲犽 ‖2 =‖犆犽狔犽 +犱犽 ‖2 = ‖犆犽( τ ))+犱犽 ‖2 = 狔犽 +犗( 4 4 ‖犆犽狔犽 +犱犽 +犗( τ )‖2 = 犗( τ ). 4 4 上式即为计算稳 态误差 l im‖犲犽 ‖2 =犗( 7)对应 的计 算稳态 误差具有 犗( τ ).所提数值 算法( τ )的 犽→ ∞ 变化规律,证毕 . 3 数值实验验证 通过对比性的数值实验验证所提数值算法的优越性 和有效 性 .对于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1),系 数 矩 阵和向量选择分别为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08 狋)= 犙( 2019 年 [2sicno狋s狋+4 sinco狋s+狋2]∈ 犚 , 犃(狋)= [cos3狋 sin3狋]∈ 犚 , 2×2 1×2 T 2 狋)= [ s i n3 狋 cos3 狋] 狋)= cos狋 ∈ 犚. 狆( ∈ 犚 , 犫( 当τ=0. 01 和 犺=0. 4 时,采用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7)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其计算结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 犽 为迭代次数; 狓犽 为不同迭代次数下的取值;‖犲犽 ‖2 为计算误差 . ( a)狓犽 的轨迹 ( b)计算误差的轨迹 图 1 采用数值算法( 7)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实验结果( 01,犺=0. 4) τ=0. F i 1 Nume r i c a lr e su l t so fus i ng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 ( 7)f o r g. go s o l v i ng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 ( 1)( 01,犺=0. 4) τ=0. y 由图 1( a)可知:从 5 个不同的初始状态出发,由数 值算法 计算 得到的 狓犽 =狓( 狋犽 =犽 τ)轨 迹 都 收 敛 到 同一个时变轨迹 .由图 1( b)可知:计算误差 ‖犲犽 ‖2 = ‖犆犽狔犽 +犱犽 ‖2 快 速 减 小,并 且 维 持 在 一 个 小 的 数 值范围内,其计算稳态误差的数量级为 10-3 .这说明算法产生 的 狓犽 将 会收敛 到时 变线性矩 阵向量 方程 ( 2)的理论解,也说明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最优解 .这 些数 值 结果能 很好 地证明 所提 数 值 算 法( 7)的 有效性 . 当τ=0. 001 和 犺=0. 4 时,采用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7)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其计算结果如图 2 所示 . ( a)狓犽 的轨迹 ( b)计算误差的轨迹 图 2 采用数值算法( 7)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实验结果( 001,犺=0. 4) τ=0. F i 2 Nume r i c a lr e su l t so fus i ng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 ( 7)f o r g. go s o l v i ng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 ( 1)( 001,犺=0. 4) τ=0. y 由图 2( a)可知:由数值算法计算得到的 狓犽 轨迹 都 收 敛 到 同 一 个 轨 迹 .由 图 2( b)可 知:算 法 的 计 算 误差快速减小并维持在一个更小的数值范围内,且其计算稳态误差 数量级为 10-7 .显然,这 些数 值结果 再次表明所提数值算法( 7)能有效地 求 解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 1).值 得 指 出 的 是,对 比 图 1( b), 2( b)可 -3 -7 知:当τ 的数值减小(从 0. 01 到 0. 001)时,算法的计算稳态误差也随之减小(从 10 到 10 ).因此,所 提数值算法的计算性能可以通过减小 τ得到有效提高 . 采用不同数值的 犺 和τ 对 数 值 算 法 ( 4),( 5)和 ( 7)进 行 对 比 性 的 数 值 实 验,结 果 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犲( 狋)为稳态误差 . 由表 1 可知:固定τ 的数值不变,采用不同的 犺, 3 种 数 值 算 法 的 计 算 性 能 都 会 有 所 不 同,即 相 应 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李泽昕,等:时变二次规划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409 计算稳态误差有所差异;而通过适当增加犺 的数值,算法的计算性能均可得到一定的提高 .特别地,固定 犺 的数值不变,当τ 的数值减小 10 倍,有如下 3 种情况 . 表 1 不同的 犺 和τ 值下,采用数值算法( 4),( 5)和( 7)求解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1)的计算稳态误差 Tab. 1 Compu t a t i ona ls t e ady s t a t er e s i dua le r r o r so fus i ng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s ( 4),( 5)and ( 7)unde r go d i f f e r en tva l ue so f犺andτf o rs o l v i ng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 ( 1) y 算法 数值算法( 4) 数值算法( 5) 数值算法( 7) 犲( 狋) 犺 变化规律 01 τ=0. 001 τ=0. 0001 τ=0. 0. 2 5. 005×10-2 5. 787×10-4 4. 019×10-6 0. 3 687×10-2 3. 4. 015×10-4 4. 003×10-6 0. 4 2. 733×10-2 2. 694×10-4 3. 014×10-6 0. 5 2. 383×10-2 2. 294×10-4 2. 411×10-6 0. 6 2. 017×10-2 1. 951×10-4 1. 890×10-6 0. 2 -2 1. 570×10 -5 2. 019×10 2. 122×10-8 0. 3 1. 188×10-2 1. 441×10-5 1. 446×10-8 0. 4 9. 037×10-3 1. 052×10-5 1. 039×10-8 0. 5 7. 997×10-3 8. 037×10-6 7. 542×10-9 0. 6 -3 6. 821×10 -6 6. 836×10 6. 918×10-9 0. 2 1. 902×10-3 4. 621×10-7 3. 417×10-11 0. 3 1. 631×10-3 3. 080×10-7 4. 702×10-11 0. 4 1. 363×10-3 2. 716×10-7 2. 714×10-11 0. 5 -3 -7 -11 1. 997×10 -7 1. 772×10-11 263×10 1. -3 0. 6 1. 104×10 1. 913×10 1. 753×10 2 犗( τ) 3 犗( τ) 4 犗( τ) [ 2 6] 1)算法( 4)的计算稳态误差可减小 100 倍,即其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变化规律 . [ 3 6] 2)算法( 5)的计算稳态误差可减小 1000 倍,即其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变化规律 . 4 3)算法( 7)的计算稳态误差可减小 10000 倍,即其计算稳态误差具有 犗( τ )的变化规律 . 显然,对比算法( 4),( 5),通过减小τ 的数值,所提算法( 7)的计算性能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 提高 .并 且,在相同的 犺 和τ 的条件下,算法( 7)的计算精度均 优于另 外 两 种 算 法 的 计 算 精 度 .总 的 来 说,上 述 对 比性实验结果很好地表明所提数值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 4 机械臂应用研究 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是近年来的 研 究 热 点 之 一 [8,15,19?21,23].基 于 节 2, 3 的 理 论 分 析 和 数 值 实 验,将 所 提数值算法( 7)应用于机械臂的运动控制中,以体现其应用前景 . 一般而言,机械臂的运动控制问题可描 述 为,给 定 机 械 臂 末 端 执 行 器 的 运 动 轨 迹 狉d ( 狋)∈犚犿 ,如 何 [, ] 有效地求解得到机械臂的关节角度向量θ( 狋)∈犚狀 .已有的研究成 果 8 19?21 表明,可 通过求解 如下的 二次 规划问题以实现机械臂运动控制的目的. 即 · · · T /2+4( mi nθT ( 狋) 狋) 狋)-θ( 0)) 狋), θ( θ( θ( 烌 · · 烍 烎 s. t.犑( 狋)) 狋)=狉d( 狋). θ( θ( · ( 9) · 式( 9)中: 狋)为关节速度向量; 0)为关 节 角 度 初 始 值; 犑( 狋))∈犚犿×狀 为 机 械 臂 的 雅 克 比 矩 阵; 狉d( 狋) θ( θ( θ( 为狉d( 狋)的时间导数 .对于上述时变二次规划问题( 9),可利用所提出的数值算法( 7)进行求 解,从 而实现 对机械臂的运动控制 . 通过基于五连杆机械臂的仿真结果表明算法( 7)的有效性和应用性,五连杆机械臂的几何结构对应 [ 15] 的雅克比矩阵 描述为 犑= -犾1狊1 -犾2狊2 -犾3狊3 -犾4狊4 -犾5狊5 ,-犾2狊2 -犾3狊3 -犾4狊4 - 犾1犮1 +犾2犮2 +犾3犮3 +犾4犮4 +犾5犮5 , 犾2犮2 +犾3犮3 +犾4犮4 + [ 犾5狊5 ,-犾3狊3 -犾4狊4 -犾5狊5 ,-犾4狊4 -犾5狊5 ,-犾5狊5 . 犾5犮5 , 犾3犮3 +犾4犮4 +犾5犮5 , 犾4犮4 +犾5犮5 , 犾5犮5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10 犻 2019 年 犻 上式中: 狊犻 = s i n ∑θ犼; 犮犻 = cos ∑θ犼; 犾犻 为 机械臂连杆的长度 . 犼=1 犼=1 基于这样的机械臂完成不同的轨迹跟踪任务,对所提 出 的数值 算法( 7)进 行 计 算 机 模 拟 仿 真 .仿 真 中,机械臂各连杆的长度均设置为 1m,机械臂各关节角度的初始 值均设置 为 15 °,相应的 结果如图 3, 4 所示 .图 3, 4 中: 狓, 犈 为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跟踪误差 . 狔 分别表示水平面的垂直和水平方向; ( a)机械臂运动轨迹 ( b)跟踪误差的轨迹 图 3 采用数值算法( 7)使五连杆机械臂完成圆形轨迹跟踪的仿真结果( 01,犺=0. 4) τ=0. F i 3 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us i ng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 ( 7)f o rf i ve l i nkr obo t g. go 01,犺=0. 4) man i l a t o rt r a ck i ngc i r cu l a rpa t h( τ=0. pu ( a)机械臂运动轨迹 ( b)跟踪误差的轨迹 图 4 采用数值算法( 7)使五连杆机械臂完成三尖瓣图形轨迹跟踪的仿真结果( 01,犺=0. 4) τ=0. F i 4 S imu l a t i onr e su l t so fus i ngnume r i c a la l r i t hm ( 7)f o rf i ve l i nkr obo t g. go man i l a t o rt r a ck i ngt r i cusp i dpa t h( 01,犺=0. 4) τ=0. pu 由图 3, 4 可知:五连杆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能很好地 完 成给定 轨迹(即 圆 形 和 三 尖 瓣 图 形)的 跟 踪 任务,且相应的跟踪误差都比 较 小 (在 10-4 的 数 量 级).由 此 可 知,这 些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了 所 提 数 值 算 法 ( 7)能有效地应用于机械臂的运动控制 . 5 结束语 结合新型泰勒差分公式推导得到一 种 具 有 高 计 算 精 度 的 数 值 算 法 ( 7),以 求 解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 1).理论分析和对比性数值实验证明算法( 7)的优越 性和 有效性 .理论分析 和实验结果 均 表 明 算 法( 7) 4 的计算稳态误差与采样间隔 τ具有 犗( 1).基 τ )的 关 系,且 该 算 法 可 以 有 效 地 求 解 时 变 二 次 规 划 问 题 ( 于五连杆机械臂的仿真结果,可进一步验证所提数值算法( 7)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1] NOCEDALJ,WRIGHTSJ. Nume r i c a lop t imi z a t i on[M]. New Yo r k: Sp r i nge r Ve r l ag, 1999. [ 2] BOYDS, VANDENBERGHEL. Convexop t imi z a t i on[M]. New Yo r k: Camb r i dgeUn i ve r s i t 2004. y, [ 3] 常雨芳,王豪,谢昊,等 .采用矩阵建模方式的冷热 电 联 供 系 统 运 行 优 化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 2): 233 239.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3057.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李泽昕,等:时变二次规划的高精度数值算法 411 [ 4] 沈国浪,童欣,李占福 .应用 GABP 神 经 网 络 优 化 平 摆 复 合 振 动 筛 的 振 动 参 数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4): 509 513.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3010. [ 5] GUO Dongsheng, LIN Xi n i e, SUZhao zhu, 犲 狋犪 犾. De s i l s i so ftwod i s c r e t e t imeZDa l r i t hmsf o rt ime va j gnandana y go r i ngnon l i ne a rmi n imi z a t i on[ J]. Nume r i c a lAl r i t hms, 2018, 77( 1): 23 36. DOI: 10. 1007/s 11075 017 0302 4. y go [ 6] BAIZhong zh i, TAO Mi n. Onp r e c ond i t i onedandr e l axedAVMM me t hodsf o r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mi ngp r ob l emswi t h J]. L i ne a rAl r a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s, 2017, 516: 264 285. DOI: 10. 1016/ l a a. 2016. 11. 038. e l i t ons t r a i n t s[ geb j. qua yc [ 7] J IN Long, LIShua i.Nonc onvexf unc t i ona c t i va t edz e r o i ngneu r a lne two r k mode l sf o rdynami c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 neu mi ngsub e c tt oe l i t ne l i t ons t r a i n t s[ J].Neu r o c ompu t i ng, 2017, 267: 107 113. DOI: 10. 1016/ j. j qua yandi qua yc c om. 2017. 05. 017. [ 8] LIAO Bo l i n, ZHANG Yunong, J IN Long.Tay l o r犗 ( 犺3 )d i s c r e t i z a t i ono fZNN mode l sf o rdynami ce l i t c on qua y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 Neu r a lNe two r ksand s t r a i ned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mi ng wi t happ l i c a t i ont o man i l a t o r s[ pu Le a r n i ngSy s t ems, 2016, 27( 2): 225 237. DOI: 10. 1109/TNNLS. 2015. 2435014. [ 9] 谢清,张雨浓,余晓 填,等 .面 向 冗 余 度 机 械 臂 QP 问 题 求 解 的 E47 和 94LVI 数 值 算 法 [ J].计 算 机 工 程 与 科 学, 2015, 37( 7): 1405 1411. [ 10] 刘德友,牛九肖 .求解一类新的二次规划问题的时滞投影神经网络方法[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3, 34 ( 2): 230 235.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3. 02. 0230. [ 11] 田朝薇,宋海洲 .求非凸二次约束 二 次 规 划 全 局 解 的 凸 规 划 方 法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1, 32( 4): 458 462.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1. 04. 0458. [ 12] ZHANG Yunong,WU Fang t i ng, Xi aoZheng l i, 犲 狋犪 犾. Pe r f o rmanc eana l s i so fLVI ba s edPDNNapp l i edt or e a l t ime y s o l u t i ono ft ime va r i ng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mi ng[ C]∥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 i n tCon f e r enc eonNeu r a lNe two r ks. Be i i ng: y j IEEEPr e s s, 2016: 3155 3160. DOI: 10. 1109/ I JCNN. 2014. 6889453. [ 13] ZHANG Yunong, LIZhan. Zhang neu r a lne two r kf o ron l i nes o l u t i ono ft ime va r i ngc onvexquad r a t i cp r og r am y sub e c tt ot ime va r i ngl i ne a r e l i t ons t r a i n t s[ J]. Phy s i c sLe t t e r sA, 2009, 373( 18): 1639 1643. j y qua yc [ 14] MATHEWSJH, FINK FD. Nume r i c a lme t hodsus i ng MATLAB[M]. NewJ e r s ey: Pr en t i c eHa l l, 2004. [ 15] ZHANG Yunong, J IN Long,GUO Dongsheng, 犲 狋犪 犾.Tay l o r t s t ep ahe adnume r i c a ld i f f e r en t i a t i onr u l ef o r ype1 J]. J ou r na lo fCompu t a t i ona land App l i ed Ma t hema t f i r s t o r de rde r i va t i veapp r ox ima t i onandZNNd i s c r e t i z a t i on[ i c s, 2015, 273: 29 40. DOI: 10. 1016/ c am. 2014. 05. 027. j. [ 16] GUO Dongsheng, NIEZhuoyun, YANLa i cheng. Nove ld i s c r e t e t imeZhangneu r a lne two r kf o rt ime va r i ng ma t r i x y i nve r s i on[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Sy s t ems Manand Cybe r ne t i c sSy s t ems, 2017, 47( 8): 2301 2310.DOI: 10. 1109/TSMC. 2017. 2656941. [ 17] GUO Dongsheng, XU Feng, LIZex i n, 犲 狋犪 犾.De s i r i f i c a t i on,andapp l i c a t i ono fnew d i s c r e t e t imer e cu r r en t gn,ve neu r a lne two r kf o rdynami cnon l i ne a re t i onss o l v i ng[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I ndus t r i a lI n f o rma t i c s, 2018, 14 qua ( 9): 3936 3945. DOI: 10. 1109/TI I. 2017. 2787729. [ 18] GUO Dongsheng, YAN La i cheng, NIEZhouyun. De s i l s i s,andr ep r e s en t a t i ono fnove lf i ve s t epd t z da l gn,ana y go r i t hmf o rt ime va r i ngnon l i ne a rop t imi z a t i on[ J]. IEEE Tr ans a c t i onsonNeu r a lNe two r ksandLe a r n i ngSy s t ems, y 2018, 29(( 9): 4248 4260. DOI: 10. 1109/TNNLS. 2017. 2761443. [ 19] ZHANG Yunong, ZHANG Zh i un. Repe t i t i vemo t i onp l ann i ngandc on t r o lo fr edundan tr obo tman i l a t o r s[M]. j pu New Yo r k: Sp r i nge r Ve r l ag, 2013. [ 20] ZHANG Yunong, J IN Long. Robo tman i l a t o rr edundancyr e s o l u t i on[M]. Hoboken:Wi l ey, 2017. pu [ 21] J INLong, LIShua i, YUJ i 犲 狋犪 犾. Robo tman i l a t o rc on t r o lus i ngneu r a lne two r ks:Asu r vey[ J], Neu r o c ompu t guo, pu i ng, 2018, 28: 23 34. DOI: 10. 1016/ neuc om. 2018. 01. 002. j. [ 22] GRIFFITHS D F,HIGHAM DJ.Nume r i c a lme t hodsf o ro r d i na r i f f e r en t i a le t i ons:I n i t i a lva l uep r ob l ems yd qua [M]. Eng l and: Sp r i nge r, 2010. [ 23] 余乐,李庆,郑力新,等 .六 自 由 度 机 械 臂 运 动 轨 迹 自 动 生 成 方 法 仿 真 与 实 现 [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8, 39( 3): 355 359.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6082. (编辑:李宝川 责任编辑:黄晓楠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吴逢铁) 第 40 卷 第3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年 5 月 Vo l. 40 No. 3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y( May2019 犇犗犐: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10014 ? 求解二维 犃犾 犾 犲狀 ?犆犪犺狀 方程的 两种 犃犇犐格式 吴龙渊,汪精英,翟术英 (华侨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为了构建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高效数值格式,利用算子分裂方法将原 方 程 离 散 成 非 线 性 方 程 和 二 维热传导方程,其中,非线性方程有解析解 .二维 热 传 导 方 程 时 间 离 散 采 用 Cr ank Ni c o l s on 格 式,空 间 离 散 分 别采用二阶中心差分和四阶 Padé逼近,得到两个稳定的数值格式 .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格式具有有效性;能量 呈现递减规律 . 关键词: Al l en Cahn 方程;算子分裂;交替方向隐格式;傅里叶分析;极大值原理 中图分类号: O241.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013( 2019) 03 0412 09 ? ? ? 犜狑狅犃犇犐犛 犮犺犲犿犲 狊犳 狅 狉犛狅 犾 狏 犻 狀犵犜狑狅 犇犻犿犲 狀 狊 犻 狅狀犪 犾 犃犾 犾 犲 犫 犆犪犺狀犈狇狌犪 狋 犻 狅狀 狊 WU Longyuan,WANGJ i ngy i ng,ZHAIShuy i ng ( Schoo lo fMa t hema t i c a lSc i enc e s,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i na) y,Quanzhou362021,Ch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Cons t r uc tane f f i c i en tnume r i c a ls chemef o rt hetwo d imens i ona lAl l en Cahne t i on.Theo r i i na l qua g e t i oni sd i s c r e t i z edi n t oanon l i ne a re t i onandatwo d imens i ona lhe a tc onduc t i one t i onbyus i ngt he qua qua qua ope r a t o rsp l i t t i ng me t hodi n wh i cht henon l i ne a re t i onha sanana l t i c a ls o l u t i on.Tot hetwo d imens i ona l qua y het imed i spe r s i oni si nt heCr ank Ni cho l s ons cheme,andt hespa t i a ld i s c r e t i z a t i on he a tc onduc t i one t i on,t qua i sob t a i nedbyus i ngt hes e c ond o r de rc en t e rd i f f e r enc eandt hef ou r t h r de rPadéapp r ox ima t i onr e spe c t i ve l ?o y, wetwos t ab l enume r i c a ls cheme s.Nume r i c a lexpe r imen t sdemons t r a t et heva l i d i t ft hes cheme sandt hel aw yo o fene r imi nu t i on. gyd 犓犲 狉 犱 狊: Al l en Cahne t i on;ope r a t o rsp l i t;a l t e r na t i ngd i r e c t i onimp l i c i t s cheme;Fou r i e rana l s i s;max i qua y 狔狑狅 mum p r i nc i l e p [] Al l en Cahn 方程是描述微观扩散理论中弯曲反相边界 运动的 一类方程 1 ,在 材 料 流 体 动 力 学 和 反 应扩散问题中有着广泛 的 应 用,如 可 浸 液 体 中 的 粗 化 动 力 学 [2]、晶 体 生 长 [3]、人 群 扩 散 现 象 [4]、随 机 扰 [] [] 动 [5]和图像处理 [67]问题等 . Du 等 8 采 用 谱 方 法 解 决 非 局 部 Al l en Cahn 问 题 . Le e等 9 利 用 半 解 析 谱 [ ] [ ] ( SAFS)方法计算 Al l en Cahn 方程 . Xi ao 等 10 分析 Al l en Cahn 方程有限元方法的稳定性 . Zha i等 11 提 [ ] 出一种线性化高阶紧致差分方法,并采用交替方 向隐格式( ADI)格 式减少 计 算 量 . Tang 等 12 建 立 求 解 [ ] Al l en Cahn 问题的隐/显格式,并证明格式满 足 极 大 值 原 理 . Ade r ogba 等 13 采 用 显 式 非 标 准 有 限 差 分 收稿日期: 2018 10 27 ? ? 通信作者: 翟术英( 1986 E?ma i l: ?),女,副教 授,博 士,主 要 从 事 高 阶 差 分 格 式 的 构 造、分 数 阶 高 效 数 值 算 法 的 研 究 . zha i shuy i ng123456@163. c om. 基金项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11701196);华 侨 大 学 中 青 年 教 师 优 秀 青 年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项 目 ( ZQN YX502);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 1511422010) 第3期 吴龙渊,等:求解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 ADI格式 413 [ ] 格式求解 Al l en Cahn 方程 . S t r a cho t a等 14 利 用 有 限 体 积 方 法 求 解 Al l en Cahn 方 程 并 给 出 误 差 估 计 . [ ] [ ] 另外, Al l en Cahn 方程还可以采用重心 插 值 配 点 法 15 和 配 点 法 16 求 解 .以 上 方 法 均 从 原 问 题 出 发,直 接建立数值逼近格式,思想简单易于理解,但在处理高维问题时,所建立格式将变得十分复杂,极大挑战 理论 分 析 和 数值计 算 .算子分 裂方法 是一种 求解 复杂问题 的有 效 策略 [17],此方法 已经成功 应用于 求解 [ ] Al l en Cahn 方程 . Zha i等 1718 结合解析法和谱方法,建立求解(分 数 阶)非 局 部 Al l en Cahn 方 程 的 快 速 显式算子分裂方法,参考文献[ 19 20]进一步推广此方法,并给出严格的误差分析 .本文应用 二阶中 心差 分和四阶 Padé逼近,给出两个新算子分裂格式,并分别对其进行稳定性和极大值原理分析 . 1 预备知识 考虑如下的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 1 ( ), 烌 ( 狌狋 = Δ狌- 2犉 ′狌 狓, 0, 犜], 狔)∈ Ω, 狋 ∈ [ ε 烍 ( 狌( 狓, 0)= 狌0( 狓, 狓, 狔, 狔), 狔)∈ Ω, ( 1) ( 狌( 狓, 狋)= 0, 狓, 0, 犜]. 烎 狔, 狔)∈ Ω, 狋 ∈ [ 2 式( ; 1)中: 犉 ′( 狌)=狌( 狌2 -1); 犪, 犫] 1]时,有 狌∈ [-1, Ω= [ ε 为描述相界厚度的一个 参数;当 狌0 ∈ [-1, 1],即 Al l en Cahn 方程满足所谓的极值原理 . [] Al l en Cahn 方程的重要特征是将它视为 Lyapunov 能量泛函的 犔2 梯度流 8 ,即 犫 犫 1 () 1 [ ε ∫ ∫ 犉 狌 + 2 狘狌 狘]d狓d狔. 犈( 狌)= 犪 犪 2 2 ( 2) 能量泛函 犈( 狌)关于时间狋 求导,有 犫 犫 1 () d () ( ′ 狌 狌狋 + 狌· 狌狋 d狓d狔 ≤ 0. 犈狌 = 3) 2犉 犪 犪 ε d 狋 [ ] 由式( 3)可知:能量泛函 犈( 狌)不会 增 加 .采 用 算 子 分 裂 方 法 17 计 算 问 题 ( 1),将 原 始 方 程 分 裂 为 非 ∫ ∫[ ] 线性方程和线性方程,其解算 子 分 别 记 为 犛A 和 犛B ,则 问 题 ( 1)可 通 过 以 下 二 阶 精 度 的 S t r ang 分 裂 格 式 [17]进行求解,即 狋 狋 () Δ Δ 狌( 狋+Δ 狋)= 犛A 犛B( 狋) 犛A 狌狋 +犗( 狋2). Δ Δ 2 2 式( 4)中:非线性部分采用解析法求解;线性部分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 . () () ( 4) 2 数值格式 令 狓, /犕 ,则 狓 方向空间节点为狓犻=犪+犻 犫-犪) 犺, 犻= 狔 方向取相同的空间节点数 犕 ,空间步长 犺= ( 1,…, 犕; 1,…, 犕 .取时间节点数为 犖 ,时间步长为τ=犜/犖 ,时间 0, 狔 方向空间节点为狔犼=犪+犼犺, 犼=0, 节点表示为狋狀 =狀τ, 狀=0, 1, 2,…, 犖 .同时,记 狌犻狀,犼=狌( 狓犻, 狋狀 ). 狔犼, 2. 1 二维 犃犾 犾 犲狀 犆犪犺狀 方程算子分裂方法的求解 1 根据算子分裂方法,将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分解为非线 性方 程 犛A : 狌狋=- 2狌( 狌2 -1)和 二 维 热 传 ε 导方程 犛犅 : 狌狋=Δ狌.在狋∈ [ 狋狀 , 狋狀+ 12 ]前半个时间步长内,通过算子 犛A 进行求解;在狋∈ [ 狋狀 , 狋狀+1]一个时间 步长内完整利用算子 犛B 求解;在后半步狋∈ [ 狋狀+ 12 , 狋狀+1 ],重新利用算子 犛A 进行求解,即 狋 狋 () Δ Δ 狌( 狋+Δ 狋)= 犛A 犛B( 狋) 犛A 狌狋 . Δ 2 2 式( 5)中:非线性方程 犛A 求解格式为 () () 狌狀 . 2 2 2 ( exp( 狋/ 狌狀 ) 1-exp( 狋/ -2 -2 ε )+ ( ε )) 槡 2. 2 二阶 犃犇犐格式与极大值原理 狌狀+1 = ( 5) ( 6) 狌犻狀-1,犼-2狌犻狀,犼+狌犻狀+1,犼 ,2 狀 狌犻狀,犼-1 -2狌犻狀,犼+狌犻狀,犼+1 ,则二 维热 传导方 2 狀 引入二阶中心差分算子δ狓 狌犻,犼= δ狔狌犻,犼 = 犺2 犺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14 2019 年 程 犛B : 狌狋=Δ狌 有如下 CN 格式,即 狀 +1 狌犻狀, 1 2 狀+1 1 2 (狀+1 犻, 犼 -狌 犼 狌犻,犼 +狌犻狀,犼)+ δ狔 狌犻,犼 +狌犻狀,犼). = δ狓 ( 2 2 τ ( ) ( 2 ) τ 2 狀+1 τ 2 τ 2 狀 ,将 其 左 右 两 边 分 别 加 上 辅 助 项τ 2 2 整理可得 1- τδ狓 , - δ狔 狌犻 δ狓 + δ狔 狌犻,犼 δ狓 × 犼 = 1+ 2 2 2 2 4 2 2 狀+1 τ 2 2 狀 δ狔狌犻,犼 和 δ狓δ狔狌犻,犼,有如下 ADI格式,即 4 (1- τ2δ )(1- τ2δ )狌 = (1+ τ2δ )(1+ τ2δ )狌 , 2 狓 2 狔 2 狓 狀+1 犻, 犼 2 狔 狀 犻, 犼 ( 7) 2 2 精度为 犗( τ +犺 ). 定理 1 对任意的频率 ω1 , 7)是无条件稳定的 . ω2 和时间步长τ,差分格式( 狀 狀 证明:令 狌犻 , exp( i i为虚数单位,则有 ω1 , ω2) ω1狓犻+i ω2狔犼),其中, 犼 =狏 ( 狌犻狀,犼-1 -2狌犻狀,犼 +狌犻狀,犼+1 4 2 ω2犺 狀 2 狀 i n 狌犻,犼. =- 2s δ狔狌犻,犼 = 2 犺2 犺 ( ) ( 8) 4 2 ω1犺 · 狀 ,将其带入式( )中,并令 2 狀 同理,有δ狓 狌犻,犼=- 2s i n 狌犻,犼 7 狉=τ/( 2犺2),有 2 犺 ( ) ω犺 ω犺 1-4 1-4 狉·s i n ( ))( 狉·s i n ( )) ( 2 2 狏 = 狏, 犺 犺 ω ω (1+4狉·sin (2 ))(1+4狉·sin (2 )) 2 1 2 2 2 1 2 2 狀+1 狀 ( 9) 以及增长因子 ω犺 ω犺 1-4 1-4 狉·s i n ( ))( 狉·s i n ( )) ( 2 2 犌( 狀)= . τ, 犺 犺 ω ω (1+4狉·sin (2 ))(1+4狉·sin (2 )) 2 1 2 2 2 1 2 2 1 ( 10) 因此,当狉>0 时,则有|犌1( 狀) 7)无条件稳定 .证明完毕 . τ, |≤1 成立,差分格式( 因为 犛A 是精确求解,所以整个算子分裂格式都是稳定的 .根据式( 5)~ ( 7),得到方法 SⅠ .即 烄狌 = ( 狌狀 , 2 狀 2 2 ( / ) ( ) ( ( / ) ) e x 狋 狌 1 e x 狋 - p- ε 槡 p- ε + τ 2 SⅠ : 烅 1- 2δ狓 )(1- τ2δ )狌 = (1+ τ2δ )(1+ τ2δ )狌 , 2 狔 2 狓 2 狔 ( 11) 狌 狌狀+1 = . 2 2 2 / ( / exp( 狌 ) 1-exp( -狋 -狋 ε )+ ( ε )) 烆 槡 定理 2 如果初值满足|狌0|≤1,那么方法 SⅠ 的解满足|狌狀|≤1, 狀=1, 2, 3,…, 犖. 狀 狀 2 证明:假设|狌|≤1,显然有 1- ( 狌 )≥0,根据式( 6),有 狀 狘狌 狘 = 1. 2 /ω2)+ ( ( /ω2)) exp( 狌狀 ) 1-exp( -狋 -狋 槡 令 狏狀 =狌犻,犼exp(- ( i 9),两边同乘 exp( i ω1狓犻+i ω2狔犼)),将其带入式( ω1狓犻+i ω2狔犼),则有 狘狌 狘= ω犺 ω犺 1-4 狉·s i n ( ))( 狉·s i n ( )) 1-4 ( 2 2 狌 = 狌 . 犺 犺 ω ω · · (1+4狉 sin (2 ))(1+4狉 sin (2 )) 2 1 2 2 2 1 2 2 犻, 犼 犻, 犼 ( 12) ( 13) 由定理 1,有|狌犻,犼|=|犌1( 狀)·狌犻,犼|≤|狌犻,犼|≤1.由 式( 12),有|狌狀+1|=|犛A狌 |≤1.由 于|狌0|≤ τ, 1,根据归纳假设,可得|狌狀|≤1, 狀=1, 2, 3,…, 犖. 2. 3 四阶紧致 犃犇犐格式与极大值原理 2 2 为了提高格式( 7)的 犗( τ +犺 )计算精度,引入如下四阶 Padé逼近格式,即 2 2 狓犻, 狋狀 ) δ狔 狌( 狓犻, 狋狀 ) 狌( 狔犼, 狔犼, 犺4), = +犗( 2 2 2 犺 d 狔 1+ 12d狔2 2 2 狓犻, 狋狀 ) δ狓 狌( 狓犻, 狋狀 ) 狌( 狔犼, 狔犼, 犺4). ( 14) = +犗( 2 2 2 犺 d 狓 1+ 12d狓2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龙渊,等:求解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 ADI格式 415 2 2 犺2 d2 ,则方程 令 犔狓 =1+犺 d2 , 犔狔 =1+ 犛B 有如下 CN 格式,即 12d狓 12d狔2 2 2 2 2 狀 +1 狌犻狀, 1 δ狓 狀+1 δ狓 狀 1 δ狔 狀+1 δ狔 狀 犻, 犼 -狌 犼 狌犻,犼 + 狌犻,犼 + 狌犻,犼 + 狌犻,犼 . = 犔狓 犔狔 2 犔狓 2 犔狔 τ ( ) ( ) 2 ( 15) 2 τ 2 2 狀+1 和τ 2 2 狀 ,得到高阶紧 将式( 15)两边同时乘上算子 犔狓犔狔 ,再分别加上 δ狓 ADI格式为 δ狔狌犻,犼 δ狓δ狔狌犻,犼 4 4 (犔 - τ2δ )(犔 - τ2δ )狌 = (犔 + τ2δ )(犔 + τ2δ )狌 , 2 狓 狓 2 狔 狔 狀+1 犻, 犼 2 狓 狓 2 狔 狔 狀 犻, 犼 ( 16) 2 4 精度为 犗( τ +犺 ). 定理 3 对任意的频率 ω1 , 16)是无条件稳定的 . ω2 和时间步长τ,差分格式( 证明:令 狌犻狀,犼=狏狀 ( exp( i ω1 , ω2) ω1狓犻+i ω2狔犼),将其带入 犔狔 算子中,有 狌犻狀, 1 +10狌犻狀,犼 +狌犻狀,犼+1 1 2 ω2犺 i n 犔狔狌犻狀,犼 = 犼- 狌犻狀,犼. = 1- s 2 3 12 ( ( )) ( 17) ω1犺 同理,有 犔狓狌犻狀,犼= 1- 1s i n2 狌犻狀,犼. 3 2 将式( 8),( 17)带入式( 16)中,并令狉=τ/( 2犺2),有 ( ( )) ω犺 ω犺 ω犺 ω犺 1 1 1- s i n( ) 狉·s i n ( ))( 1- s i n( ) 狉·s i n ( )) -4 -4 ( 2 2 2 2 3 3 狏 = 狏, 犺 犺 犺 ω犺 ω ω ω 1 1 (1- 3sin (2 )+4狉·sin (2 ))(1- 3sin (2 )+4狉·sin (2 )) 2 1 2 1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狀+1 狀 ( 18) 可得到增长因子 ω犺 ω犺 ω犺 ω犺 1 1 1- s 1- s i n( ) 狉·s i n ( ))( i n( ) 狉·s i n ( )) -4 -4 ( 2 2 2 2 3 3 犌( 狀)= . ( 19) τ, 犺 犺 犺 ω犺 ω ω ω 1 1 (1- 3sin (2 )+4狉·sin (2 ))(1- 3sin (2 )+4狉·sin (2 )) 2 1 2 1 2 2 2 2 2 1 2 1 2 2 2 2 2 当狉>0, 狀) 16)无条件稳定 .证明完毕 . |犌2( τ, |≤1.显然,差分格式( 因为 犛A 是精确求解,所以整个算子分裂格式都是稳定的 .由式( 5),( 6)和( 16),可得到方法 SⅡ ,即 烄狌 = 狌狀 , 2 2 2 / ( / exp( 狌狀 ) 1-exp( ε )+ ( ε )) -狋 -狋 槡 ( τ 2 SⅡ : 烅 犔狓 - 2δ狓 )(犔 - τ2δ )狌 = (犔 + τ2δ )(犔 + τ2δ )狌 , 2 狔 狔 2 狓 狓 2 狔 狔 ( 20) 狌 狌狀+1 = . 2 2 2 / ( / exp( 狌 ) 1-exp( ε )+ ( ε )) -狋 -狋 烆 槡 定理 4 如果初值满足|狌0|≤1,那么方法 SⅡ 的解满足|狌狀|≤1, 狀=1, 2, 3,…, 犖. 狀 狀 证明:假设|狌|≤1,根据式( 12)可 知|狌 |≤1,令 狏 =狌犻,犼 exp(- ( i ω1狓犻 +i ω2狔犼 )),将 其 带 入 方 程 ( 16)中,两边同乘以 exp( i ω1狓犻+i ω2狔犼),有 ω犺 ω犺 ω犺 ω犺 1 1 i n( ) i n( ) 1- s 狉·s i n ( ))( 1- s 狉·s i n ( )) -4 -4 ( 2 2 2 2 3 3 狌 = 狌 . ( 21) 犺 犺 犺 ω犺 ω ω ω 1 1 (1- 3sin (2 )+4狉·sin (2 ))(1- 3sin (2 )+4狉·sin (2 )) 2 1 2 1 2 2 2 2 犻, 犼 犻, 犼 2 1 2 1 2 2 2 2 由定理 3 可知, 狀)·狌犻,犼|≤|狌犻,犼|≤1.根据式( 12),有|犛A狌 |≤1,即|狌狀+1|≤1.又 |狌犻,犼|=|犌2( τ, 因为|狌0|≤1,由归纳假设可知,对任意 狀=1, 2,…, 犖 有不等式|狌狀|≤1 成立 .证明完毕 . 3 数值算例 3. 1 算例一 由于没有真解,令犲犻狀,犼=狌犻狀,犼-^ 狌犻狀,犼,其中, 狌犻狀,犼 表 示 狓, 狔 方 向 空 间 剖 分 均 取 犕 时,相 应 位 置 函 数 狌 的 值; 狌犻狀,犼表示狓, ^ SⅡ 的最大误差 Er r∞ 及 狔 方向空间剖分均取 2犕 时,相应位置函数狌 的值 .定义方法 SⅠ , 犕 犔2 误差 Er r2 分别为:Er r∞ ( 犺)= τ, max 1≤犻≤ 犕 , 1≤犼≤ 犕 狀 Er r2( 犺)= 犺 狘犲犻,犼狘, τ,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狀 2 犻, 犼 槡∑犲 犻, 犼=1 .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16 2019 年 假设 Er r∞ ( 犺)=犗( r∞ ( 犺)=犮1犺狇 ,且有 τ, τ狆 +犺狇),当τ 取充分小值时,得到 Er τ, og2 狇 ≈l (EErrrr (τ(τ,2,犺犺)))≈log (EErrrr(τ(τ,2,犺犺))). 2 ∞ 2 2 ∞ 当 犺 取充分小值时,可得到 Er r∞ ( 犺)=犮2τ ,且有 τ, 狆 og2 狆 ≈l (EErrrr ((2ττ,犺,犺)))≈log (EErrrr((2ττ,犺,犺))). 2 ∞ 2 2 ∞ 狌0( 狓, 5( s i n( i n( 狓, 0, 1)× ( 0, 1),验证空间收敛阶,将时间剖分固定 π·狓)+s π·狔)),( 狔)=0. 狔)∈ ( 犖 =20000,根方法 SⅠ , SⅡ 的计算, 1, 犜=1, 犖 =20000 下 的 空 间 收 敛 阶,如 表 1 所 示 .表 1 中: ε=0. Ra t e为验证收敛阶 .由表 1 可知:随着网格剖分变 细,方 法 SⅠ 和 SⅡ 的 收 敛 率 分 别 接 近 预 期 的 二 阶 和 四阶精度;在保证相同空间误差的前提下,方法 SⅡ 所需的空间剖分要小于方法 SⅠ 所需的空间剖分 . 表 1 ε=0. 1, 犜=1, 犖 =20000 下的空间收敛阶 Tab. 1 Spa t i a lc onve r eo r de ro fd i f f e r en ts cheme s( 1,犜=1,犖 =20000) ε=0. genc SⅠ 犖 Er r∞ Ra t e -3 250 500 1000 2000 4000 8. 18×10 95×10-3 1. 4. 84×10-4 1. 21×10-4 3. 03×10-5 SⅡ Er r2 Er r∞ Ra t e -3 - 2. 07 2. 01 2. 00 2. 00 - 2. 07 2. 03 2. 00 2. 00 57×10 4. 1. 09×10-3 2. 71×10-4 6. 75×10-5 1. 69×10-5 Ra t e -4 09×10 7. 4. 13×10-5 2. 53×10-6 1. 58×10-7 9. 85×10-9 Er r2 Ra t e -4 - 4. 10 4. 03 4. 01 4. 00 - 4. 08 4. 02 4. 01 4. 00 79×10 2. 1. 65×10-5 1. 02×10-6 6. 33×10-8 3. 95×10-9 将空间剖分固定 犕 =50,分别根 据 方 法 SⅠ 和 方 法 SⅡ 计 算, 1, 犜=1, 犕 =50 下 的 时 间 收 敛 ε=0. 阶,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随着网格剖分变细, Er r∞ 及 Er r2 均减小,且收敛精度逐渐接近预期的二阶 精度;在相同情况下,两种格式的误差近似相等,符合预计情况 . 表 2 ε=0. 1, 犜=1, 犕 =50 下的时间收敛阶 Tab. 2 Timec onve r eo r de ro fd i f f e r en ts cheme s( 1,犜=1,犕 =50) ε=0. genc SⅠ 犖 250 500 1000 2000 4000 SⅡ Er r∞ Ra t e Er r2 Ra t e Er r∞ Ra t e Er r2 Ra t e 9. 57×10-1 1. 21×10-3 3. 02×10-4 7. 55×10-5 1. 89×10-5 - 9. 63 2. 00 2. 00 2. 00 3. 41×10-1 4. 87×10-4 1. 22×10-4 05×10-5 3. 7. 62×10-6 - 9. 45 2. 00 2. 00 2. 00 1. 12 1. 21×10-3 3. 03×10-4 57×10-5 7. 1. 89×10-5 - 9. 85 2. 00 2. 00 2. 00 4. 09×10-1 4. 87×10-4 1. 22×10-4 05×10-5 3. 7. 62×10-6 - 9. 71 2. 00 2. 00 2. 00 3. 2 算例二 定义能量函数 犈( 狌)为 犕 犕 犕-1 狀 狀 狌犻+1,犼 -狌犻-1,犼 犺2 犺2 2 2 犈( 狌狀 )= 2 ∑ [( 狌犻狀,犼) -1] + ∑ ∑ 2犺 2 犼=0 犻=1 4 ε犻,犼=0 取定义域在(-1, 1)× (-1, 1)上的初值为 犺 [ 2 ] 犕 犕-1 狀 狀 狌犻,犼+1 -狌犻,犼-1 犺2 + ∑∑ 2犺 2 犻=0 犼=1 [ 2 ]. 2 狌0( 狓, 狓2 -1)( s i n( i n( π·狓)+s π·狔)), 狔)= ( 狔 -1)( 其相应的参数为ε=0. 07, 犜=2. 5, 犖 =500, 犕 =16, 32. 当方法 SⅠ 和 方 法 SⅡ 在 空 间 剖 分 犕 =16, 32 时,量 泛 函 犈( 狌)与时间狋 的关系,如图 1 所 示 .图 1 中: 07, 犜= ε=0. 5, 犖 =500.由图 1 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狋 的增大,能量泛函 2. 犈( 狌)逐渐减少,并到 达 亚 稳 态,在 短 时 间 内 随 时 间狋 保 持 不 变,之后,能量泛函 犈( 狌)开 始 减 小,并 最 终 到 达 一 个 固 定 不 变值,即稳态 . 图 1 能量随时间的变化 当方法 SⅠ 和 SⅡ 取 不 同 空 间 剖 分 时, 狌( 0. 5, 狋)的 数 狔, F i 1 Ene r r i a t i onwi t ht ime g. gyva 值图像,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知:对同一方法,随着 犕 的增 大,图像越 稳 定,误 差 越 小;对 同 一 格 式,随 着 犕 的 增 大,图 像 会 越 来 越 稳 定,更 早 到 达 稳 态;对 不 同 格 式,在 犕 相同的情况下,方法 SⅡ 要提前达到稳态. 在 犕 不同情况下,方法 SⅡ , 犕 =16 图像要 比 SⅠ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龙渊,等:求解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 ADI格式 417 犕 =32 的图像提前达到稳态,说明在保证精度前提下,方法 SⅡ 所需的空间剖分更小,优于方法 SⅠ . ( a)方法 SⅠ , 犕 =16 ( b)方法 SⅡ , 犕 =16 ( c)方法 SⅠ , 犕 =32 ( d)方法 SⅡ , 犕 =32 图 2 狌( 0. 5, 狋)在不同方法,不同空间剖分下的数值图像 狔, F i 2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狌( 0. 5, 狋)wi t hd i f f e r en ts cheme sandd i f f e r en tway g. 狔, 方程在狋 不同处的数值图像,如图 3~6 所示 .由图 3~6 及图 1 可知:当狋=0. 5 时,数值解均处于亚 ( a)狋=0s ( b)狋=0. 5s ( c)狋=2. 0s 图 3 方法 SⅠ 在狋不同处的数值图像( 犕 =16) F i 3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s chemeSⅠ a td i f f e r en tt ime ( 犕 =16) g. ( a)狋=0s ( b)狋=0. 5s ( c)狋=2. 0s 图 4 方法 SⅡ 在狋不同处的数值图像( 犕 =16) F i 4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s chemeSⅡ a td i f f e r en tt ime ( 犕 =16) g.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18 ( a)狋=0s 2019 年 ( b)狋=0. 5s ( c)狋=2. 0s 图 5 方法 SⅠ 在狋不同处的数值图像( 犕 =32) F i 5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s chemeSⅠ a td i f f e r en tt ime ( 犕 =32) g. ( a)狋=0s ( b)狋=0. 5s ( c)狋=2. 0s 图 6 方法 SⅡ 在狋不同处的数值图像( 犕 =32) F i 6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s chemeSⅡ a td i f f e r en tt ime ( 犕 =32) g. 稳态; 狋=2 时,除方法 SⅠ , 犕 =16 的数值解未达 到 稳 态,其 他 数 值 解 均 已 达 到 稳 态,这 说 明 方 法 SⅠ 需 要更细的空间剖分才能保证相应精度 .因此,在实际计算时,应选择方法 SⅡ 处理问题减小计算机负担 . 3. 3 算例三 1 用方法 犛Ⅱ 进行计算,取定义域在(-1, ( 1)× (-1, 1)上的初值 狌0( 狓, 狓, 狌2 狓, 狔)=狌0 ( 狔) 狔),即有 0 3 (( 2 2 2 烄t ), 狓 -0. 5) 4) 0. 25) anh +( -( 狔 -0. ε ( ) 狓 > 0.3, 3 4) - ( 0. 15))), 狌( 狓, anh( (( 3 ≤ 狓 ≤ 0. 3, 狔 -0. -0. 狔)= 烅t ε 3 狓 +0. 5) + ( 4) - ( 0. 25))), 狓 <-0. t anh( (( 3. 狔 -0. 烆 ε 3 烄 狓 +( 6) - ( 0. 25))), 狔 > 0. t anh( ( 4, 狔 -0. ε 3 狓 -( 0. 15))), 狌( 狓, anh( ( 4 ≤ 狔 ≤ 0. 4, -0. 狔)= 烅t ε 3 狓 +( 6) - ( 0. 25))), 狔 <-0. t anh( ( 4. 狔 +0. 烆 ε 2 1 0 2 2 2 2 2 0 2 2 2 2 2 2 2 2 在ε 分别取 0. 07 和 0. 10 时,能 量 随 着 时 间 的 变 化 结 果, 如图 7~10 所示 . 由图 7 可知:能量泛函 犈( 狌)满足能量的递减规律,且ε 越 大,方程达到稳态所需的时 间 就 越 短,通 过 图 8 的 结 果 进 一 步 说明了此现象 . 对比图 9, 10 可以知道:当狋=0. 2 时, 07 的数值解仍 ε=0. 处于亚稳态;而当ε=0. 10 时,数值解已到达稳态 .这进 一步 说 明 Al l en Cahn 方程达到稳 态 所 需 的 时 间 与ε 成 反 比,与 前 面 图 7 能量随时间变化图像 F i 7 Ene r r i a t i onwi t ht ime g. gyva 的结论相符合 .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第3期 吴龙渊,等:求解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 ADI格式 ( a)ε=0. 07 419 ( b)ε=0. 10 图 8 狌( 0. 5, 狋)的数值图像 狔, F i 8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狌( 0. 5, 狋) g. 狔, ( a)狋=0s ( b)狋=0. 1s ( c)狋=0. 2s 图 9 方程在不同狋处的数值图像( 07) ε=0. F i 9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e t i onsa td i f f e r en t狋 ( 07) ε=0. g. qua ( a)狋=0s ( b)狋=0. 1s ( c)狋=0. 2s 图 10 方程在不同狋处的数值图像( 10) ε=0. F i 10 Nume r i c a ls o l u t i ono fe t i onsa td i f f e r en t狋 ( 10) ε=0. g. qua 4 结束语 采用二阶中心差分和四阶 Padé逼近,提出二维 Al l en Cahn 方程的两种新的算子分裂 格式,并给出 了稳定性和极大值原理的分析,数值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方法 SⅡ 要优于方法 SⅠ ,且适用于不连 续初值的情况 . 参考文献: [ 1] ALLENS M, CAHNJW. A mi c r o s c op i ct he o r o ran t i s ebounda r t i onandi t sapp l i c a t i ont oan t i s edo yf pha y mo pha ma i nc oa r s en i ng[ J]. Ac t a Me t a l l u r i c a, 1979, 27: 1085 1095. DOI: 10. 1016/0001 6160( 79) 90196 2. ? ? ? g [ 2] YANG Xi ao f eng, ZHAOJ i a, HEXi aomi ng. L i ne a r,s e c ondo r de randunc ond i t i ona l l r t ab l es cheme sf o rt he yene gys v i s c ousCahn l l i a r de t i on wi t hhype r bo l i cr e l axa t i onus i ngt hei nva r i an tene r r a t i z a t i on me t hod[ J]. J ?Hi qua gyquad c am. 2018. 04. 027. Compu tApp lMa t h, 2018, 343: 80 97. DOI: 10. 1016/ ? j. [ 3] WHEELER A A, BOETTINGER W J,MCFADDEN GB. Pha s e f i e l dmode lf o ri s o t he rma lpha s et r ans i t i onsi nb i ? J]. Phy sRe vApp l, 1992, 45( 10): 7424 7439. DOI: 10. 1103/Phy sRe vA. 45. 7424. na r l l oy s[ ? ya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420 2019 年 [ 4] COHEN DS,MURRAYJD. A gene r a l i z edd i f f us i onmode lf o rg r owt handd i spe r s a li napopu l a t i on[ J]. JMa t hB i o l, 1981, 12( 2): 237 249. DOI: 10. 1007/BF00276132. ? [ 5] HEIDA M, R?GER M. La r v i a t i onp r i nc i l ef o ras t o cha s t i cAl l en t i on[ J]. JThe o rPr obab, 2018, 31 ?Cahne gede p qua ( 1): 364 401. DOI: 10. 1007/s 10959 016 0711 7. ? ? ? ? [ 6] BENES M, CHALUPECKY V,MIKULA K. Ge ome t r i c a limages egmen t a t i onbyt heAl l en t i on[ J]. App l ?Cahne qua 2004, 51: 187 205. DOI: 10. 1016/ apnum. 2004. 05. 001. Nume rMa t h, ? j. [ 7] DOBROSOTSKAYAJA, BERTOZZIA L. A wave l e t l ap l a c eva r i a t i ona lt e chn i o rimagede c onvo l u t i onandi n ? quef i n t i ng[ J]. IEEETImagePr o c e s s, 2008, 17( 5): 657 663. DOI: 10. 1109/TIP. 2008. 919367.. ? pa [ 8] DU Qi ang, J IANG Yang.Asymp t o t i c a l l ompa t i b l ef ou r i e rspe c t r a lapp r ox ima t i onso fnon l o c a lAl l en ?Cahne yc qua t i ons[ J]. S i amJNume rAna l, 2016, 54( 3): 1899 1919. DOI: 10. 1137/15M1039857. ? [ 9] LEE H G, LEEJY. As emi ana l t i c a lf ou r i e rspe c t r a lme t hodf o rt heAl l en t i on[ J]. Compu tMa t hApp l, ? ?Cahne y qua c amwa. 2014. 05. 015. 2014, 68( 3): 174 184. DOI: 10. 1016/ ? j. [ 10] XIAO Xu f eng, FENG Xi n l ong,YUANJ i nyun. Thes t ab i l i z eds emi imp l i c i tf i n i t ee l emen tme t hodf o rt hesu r f a c e ? Al l en t i on[ J]. Di s c r e t eCon tDyn 2017, 22( 7): 2857 2877. DOI: 10. 3934/dcdsb. 2017154. ?Cahne ?B, ? qua [ 11] ZHAIShuy i ng, FENGXi n l ong, HEYi nn i an. Nume r i c a ls imu l a t i ono ft het hr e ed imens i ona lAl l en t i onby ?Cahne qua t heh i o r de rc ompa c tADIme t hod[ J]. Compu tPhy sCommun, 2014, 185( 10): 2449 DOI: 10. 1016/ cpc. ? ?2455. gh j. 2014. 05. 017. [ 12] TANG Tao, YANGJ i ang. Imp l i c i t l i c i ts chemef o rt heAl l en t i onp r e s e r ve st hemax imum p r i nc i l e ?exp ?Cahne qua p [ J]. JCompu tMa t h, 2016, 34( 5): 471 481. DOI: 10. 4208/ 0017. cm. 1603 ? ?m2014 ? j [ 13] ADEROGBA A A, CHAPWANYA M. Anexp l i c i tnons t anda r df i n i t ed i f f e r enc es chemef o rt heAl l en ?Cahne qua t i on[ J]. JDi f f e rEquApp l, 2015, 21( 10): 875 886. DOI: 10. 1080/10236198. 2015. 1055737. ? [ 14] STRACHOTAP, BENE M. Er r o re s t ima t eo ft hef i n i t evo l umes chemef o rt heAl l en t i on[ J]. BIT, 2018, ?Cahne qua 58( 2): 489 507. DOI: 10. 1007/s 10543 017 0687 4. ? ? ? ? [ 15] 翁志峰,姚泽丰,赖 淑 琴 .重 心 插 值 配 点 法 直 接 求 解 Al l en J].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19, 40 ?Cahn 方 程 [ ( 1): 133 140.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806043. ? ? [ 16] 庄清渠,王金平 .四阶常微分方程的 B i r kho f f配点法[ J].华侨大学学报(自 然 科 学 版), 2018, 39( 2): 306 311. DOI: ? 10. 11830/ I SSN. 1000 5013. 201707005. ? [ 17] ZHAIShuy i ng,WENGZh i f eng, FENGXi n l ong. Fa s texp l i c i tope r a t o rsp l i t t i ngme t hodandt ime s t epadap t i v i t o r ? yf f r a c t i ona lnon l o c a lAl l en l[ J]. App lMa t h Mode l, 2016, 40( 2): 1315 1324. DOI: 10. 11830/ I SSN. 1000 ? ?Cahnmode ? ? 5013. 201806043. [ 18] ZHAIShuy i ng,WENGZh i f eng, FENG Xi n l ong. I nve s t i t i onsons e ve r a lnume r i c a lme t hodsf o rt henon l o c a lAl ? ga i he a tma s s t r ans f e r. 2015. 03. 071. l en t i on[ J]. I n tJHe a tMa s sTr an, 2015, 87: 111 118. DOI: 10. 1016/ ?Cahne ? j. j qua [ 19] WENGZh i f eng, TANGLongkun. Ana l s i so ft heope r a t o rsp l i t t i ngs chemef o rt heAl l en t i on[ J]. Nume r ?Cahne y qua He a tTrB 2016, 70( 5): 472 483. DOI: 10. 1080/10407790. 2016. 1215714. ?Fund, ? [ 20] WENGZh i f eng, ZHUANG Qi ngqu. Nume r i c a lapp r ox ima t i ono ft hec ons e r va t i veAl l en t i onbyope r a t o r ?Cahne qua sp l i t t i ng me t hod[ J].Ma t h Me t hodApp lSc i, 2017, 40( 12): 4462 4480. DOI: 10. 1002/mma. 4317. ? (责任编辑:陈志贤 犺 狋 狋 犺犱狓犫. 犺狇狌. 犲 犱狌. 犮狀 狆:∥狑狑狑. 英文审校:黄心中)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 犅犚犐犈犉 犐犖犜犚犗犇犝犆犜犐犗犖 犜犗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犝犖犐犞犈犚犛犐犜犢 (犖犃犜犝犚犃犔犛犆犐犈犖犆犈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 版)》(下 称 《学 报》)创 刊 于 1980 年,是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 管,华 侨 大 学 主 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 内尤其 华 侨 大 学 等 高 等 学 府 在 理 论 研 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服务 . 《学报》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主要刊 登 机械 工 程 及 自 动 化、测 控 技 术 与 仪 器、电 气 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化工与生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应用数学 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 论 文,科 技 成 果 的 学 术 总 结,新 技 术、新 设 计、新 产 品、新 工 艺、新 材 料、新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论等内容 . 《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 内 外重要 数据 库 和 权 威 性 文 摘 期 刊 固 定 收 录 的刊源 .在历次全国及福建省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都荣获过大奖 .曾获得1995 年“全国高等学校 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 等 奖”, 1997 年“第 二 届 全 国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奖”, 1999 年, 2008 年“全 国 优 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并于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学报》现为双月刊, A4 开本. 中 国 标 准 连 续 出 版 物 号:CN35 1079/N;国 际 标 准 连 续 出 版 物 号: ISSN1000 5013;国内邮发代号:34 41;国外发行代号:NTZ1050. J ou r na lo f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nc e)( abb r e v i a t edt ot heJ ou r na l),s t a r t edpub l i c a t i oni n1980,i sac om y( r ehens i veanda c ademi cj ou r na labou tna t u r a ls c i enc e,opend i s t r i bu t i ona thomeandab r oad,spons o r edby Huaq i aoUn i p ve r s i t a t i onDepa r tmen to fFu i anPr ov i nc ei sr e spons i b l ef o ri t swo r k. y;TheEduc j TheJ ou r na lha si t spu r s e:adhe r i ngt ot hef ou rc a r d i na lpo l i c i e s,c a r r i ngou tt hep r i nc i l e so ft he “ F l owe r sB l o s po y p l so fThough tCon t end”andt he o r omb i nedwi t hp r a c t i c e,c o l l e c t i ngi n f o rma t i on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 s om;Schoo yc c ao,Ta iwanandspe c i a le c onomi cz one sanda l ls i de s,andi nt imer e f l e c t i ng f r omove r s e a sandt ho s ei n Hong Kong,Ma t he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a ch i e vemen t sabou tdome s t i ct h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h,app l i edr e s e a r chandde ve l opmen tr e s e a r chi nou run i ve r s i t t he r s,ands e r v i ngf o rde ve l opmen to ft heove r s e a sCh i ne s eh i reduc a t i onandt hes o c i a l i s t yando ghe r o spe r i t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 p yons TheJ ou r na l,wi t h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r e a t i ve,pe r spe c t i veanda c ademi cs t udy,pub l i she st hea r t i c l e so ff undamen t a l andapp l i edr e s e a r chonme chan i c a leng i ne e r i ngandau t oma t i on,obs e r v i ngandc on t r o l l i ngt e chno l ogyandi ns t r umen t s,e l e c t r i cande l e c t r on i ceng i ne e r i ng,c ompu t e r,app l i edchemi s t r t e r i a l sandenv i r onmen t a leng i ne e r i ng,chemi c a land y,ma b i o chemi c a leng i ne e r i ng,c i v i leng i ne e r i ng,a r ch i t e c t u r e,app l i ed ma t hema t i c s,e t c.andt hea c ademi cr epo r t sona ch i e ve men t s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t he s e sonnewt e chno l ogy,newde s i r oduc t s,newc r a f t s,new ma t e r i a l s,new gn,new p t he o r i e s,andt hec omp r ehens i ver e v i ewson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de ve l opmen t sa thomeandab r oad. TheJ ou r na li sno ton l o r eCh i ne s epe r i od i c a lonc omp r ehens i ve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bu ta l s oanimpo r t an tda t a yac ba s ea thomeandab r oadandpe r i od i c a ls ou r c et ha tt heau t ho r i t a t i veabs t r a c t shavebe enr e c o r dedr egu l a r l ou r na l y.TheJ t hef i r s t wont hep r i c e samongt hena t i ona landp r ov i nc i a le va l ua t i ono f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pe r i od i c a l ssucha s“ n1995,“ t hegoodp r i z eo ft hes e c ondna t i ona l r i z eo fgoodna t u r a ls c i enc eo ft hena t i ona lh i reduc a t i onpe r i od i c a l s”i p ghe r i od i c a l so f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gy”i n1997,“ t hegoods c i en t i f i candt e chno l og i c a lpe r i od i c a l so ft hena t i ona lna t u r a ls c i pe enc ej ou r na l sandt heS t a t eEduc a t i onDepa r tmen t”i n1999and2008,ands e l e c t edi n t o “‘ doub l e e f f e c tpe r i od i c a l’o ft he Ch i nape r i od i c a l sma t r i x”i n2001.TheJ ou r na lwe l c ome st hec on t r i bu t o r sf r omou run i ve r s i t t he r s. yando TheJ ou r na li sb imon t h l l i c a t i on,wi t hf o rma to fA4.Ch i nas t anda r ds e r i a lnumbe r:CN35 1079/N;I n t e r na ypub t i ona ls t anda r ds e r i a lnumbe r:I SSN1000 5013;Dome s t i cma i lnumbe r:34 41;I n t e r na t i ona li s suenumbe r:NTZ1050.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犚犆犆犛犈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犐 犛犜犐犆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本刊被以下国内外检索期刊和数据库列为固定刊源 ·美国《化学文摘》( CAS)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 STN 国际”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源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力学文摘 ·中国生物学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VINITI)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copus) ·德国《数学文摘》( Zb lMATH)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机械工程文摘 ·中国化学化工文摘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中国物理文摘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犑犗犝犚犖犃犔犗犉犎犝犃犙犐犃犗 犝犖犐犞犈犚犛 犐犜犢 (NATURALSCIENCE ) Huaq i aoDaxueXuebao (Z i r anKexueBan ) (双月刊,1980 年创刊 ) 第 40 卷 第 3 期 (总第 167 期) 2019 年 5 月 20 日 主管单位: 福 建 省 教 育 厅 主办单位: 华 侨 大 学 ( 中 国 福 建 泉 州 362021 ) ( 中 国 福 建 厦 门 361021 ) 编辑出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话:0595 22692545 烄电 烌 电子信箱:j ourna l@hqu. edu. cn 网 址: www. hdxb. hqu. edu. cn烎 烆 主 编: 黄 仲 一 印 刷: 泉 州 晚 报 印 刷 厂 国内发行: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邮 政 局 订 购 处: 全 国 各 地 邮 政 局 (所 ) 国外发行: 中 国 出 版 对 外 贸 易 总 公 司 (北京 782 信箱,邮政编码 100011) 5013 号:ISSN1000 CN35 1079/N 00 元/册 国内定价:10. 60. 00 元/套 刊 代 (B imon t h l t a r t edi n1980 ) y,S Vo l. 40No. 3 ( Sum167) May20,2019 犆狅犿狆犲 狋 犲 狀 狋犃狌 狋 犺狅 狉 犻 狋 a t i on 狔: TheEduc Depa r tmen to fFu i anPr ov i nc e j : 犛狆狅狀 狊 狅 狉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y ( Quanzhou362021,Fu i an,Ch i na) j ( , , Xi amen361021 Fu i an Ch i na) j 犈犱 犻 狋 狅 狉犻 狀犆犺 犻 犲 犳 : HUANGZhongy i 犈犱 犻 狋 犲 犱犪狀犱犘狌犫 犾 犻 狊 犺犲 犱犫狔 Ed i t o r i a l Depa r tmen to fJ ou rna lo f ( Huaq i aoUn i ve r s i t N a t ur a lSc i enc e) y l:0595 22692545 烄 Te 烌 : Ema i lj ou rna l@hqu. edu. cn : / / H t t www. h d x b . h u . e cn烎 p q du. 烆 犇犻 狊 狋 狉 犻 犫狌 狋 犲 犱犫狔 Ch i naPub l i c a t i onFo r e i gn Tr ad i ngCo rpo r a t i on ( P. O. Box782,Be i i ng,100011,Ch i na) j 国内邮发 34 41 号: 国外 NTZ1050